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关于网络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网络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网络环境

第1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 英语报刊教学 教师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能力

1.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含义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学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络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最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1]。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具有众多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使得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并且使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了个人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保证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的发展。

2.英语报刊教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通过报刊、互联网阅读新闻,收听广播,紧跟时事动态,了解变化的世界,才能学习最新的英语,迅速提高英文水平[2]。当今网络时代、英语热和国内英文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报刊教学,并且从英语专业课程发展为公共课程,英语报刊成为了大学生学习英语语言、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平台。正是因为英文报刊具有紧跟形势、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现代等特点,决定了它对辅助英语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报刊教学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最后进行意义建构获得的。多媒体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3]。

英语报刊选读涉及许多学科,包括新知识和动态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报刊文化和语言。笔者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报刊教学实践,在借鉴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1理论知识讲解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先利用几周时间进行英文报纸阅读基本常识理论讲解,使学生从英文文体特征上把握其结构。一般英语新闻报道包括三个部分:标题、导语、正文,以及各自的作用与特点,结构、形式与种类。导语通常出现在新闻报道的第一、二段,是整个新闻内容的概括,而标题则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同时,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调整阅读策略,如略读、寻读、预测、猜测生词和识别指代关系等。这样,学生对这门课的特色有了基本了解,再通过阅读策略的训练,他们就会迅速提高英语报刊的阅读能力。

3.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立体化的教学

报刊课程融听说、阅读、写作于一体,教学内容上,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涉及阅读、大众传播、新闻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在教学材料方面,也表现出立体化的特点,例如使用纸质报刊、新闻网站和网络报刊、网络电台、博客与视频新闻等各种资源[4]。

因为是英语报刊选读是选修课,学生没有教材,所以英语报刊教学应选择在能上网的多媒体教室。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演示自制的PPT课件,用幻灯展示部分教材内容外,还随时可以打开国内外英文报刊的网站,如New York Times,Times,China Daily等报刊网站,更加直观、及时、有效地了解新闻动态。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因此除了阅读英文报刊,教师应打开英语新闻给学生听,如CCTV-9,BBC和VOA的国际英语新闻等。教师可以采取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学生浏览过或听过一段英语新闻后,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对所看到的新闻进行评论,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课后布置作业,在课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或评议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或者不定期抽查摘抄记录,检查他们的课外阅读或收听新闻情况。通过这种大量阅读、收听、复述和评论等训练,学生就会掌握较多的新闻词汇和术语,了解不同题材的新闻内容与形式,进而提高报刊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3.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

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新闻词汇陌生或误解,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等阻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致使学习兴趣下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随意选择喜爱的内容阅读,如21st Century网站:有精彩的双语新闻,可以英汉对照阅读;学习热门词汇,掌握地道英语;读报点津,解疑释惑语言难点,帮学生吃透报纸文章;国外的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的网站。学生通过上网,可以随意地阅读感兴趣的各种英语新闻。网络资源内容新、信息量大,既有报刊内容,还包括与报刊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且操作方便,界面美观,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阅读时,建议学生下载金山词霸翻译软件,遇到生词,鼠标一点,马上弹出生词的解释和读音。这样,省时省力,还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同时,班级建立一个公共电子信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读报的感受,发表意见或讨论、解释疑难问题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使听、说、读、写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与合作性。

4.结语

多媒体网络资源在英语报刊选读课上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了阅读、收听英语新闻、关心时事的习惯,提高了学生整体的阅读和听说水平,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量及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意义知识构建中,也在进行潜移默化的英语语言知识构建。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立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真正有效提高英语报刊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戈玲.关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思考.外语界,2003,(4):40.

[2]周学艺.美英报刊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

第2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小学的日渐普及,语文的学科弱点正在逐步演变为语文的学科优势,这无疑为在尴尬境地中蹒跚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现代化教学也必将大放光彩。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实现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和能力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古人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语文教学早已陷入这样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网络教学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教师应当改变思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开拓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第一、教师伙伴地位的实现。过去,教师们备课依赖的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现在,教师们备课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过去,语文教师上课是演员,至多是导演;现在,语文教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已变为学生知识大厦的材料供应商。

第二、教师新思想的引入。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的人,面对价值连城的现代化设备,只会视而不见。教师思想的滞后落伍使得我们数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变成了聋子的耳朵。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已是时代所趋,任何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都会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粉笔加谈话”的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扬弃,否则,语文教学就无效率可言,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与发展。

第三、教师新知识的学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并不等于就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教师还必需有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语文教师学习一些电化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尤其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尽管教师们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培训和考核,可教师们的实际计算机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制作课件、建立网站和论坛展开网上讨论,资源的搜集、整理、制作与共享等等都需要教师们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第四、教师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教材的知识面的讲解,而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详有略的处理教材,补充教材。并且应当学会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并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艺术。

第五、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势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不代表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灵活的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六、教师 “授人以渔”能力的实现。要想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以凸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必备的素质

随着教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再抱残守缺,局限于传统的看、听、记、练的学习方法,无疑是自取灭亡。

首先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过去,学生学习*的是听讲、记笔记;现在,学生在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多涉猎,多思考,要花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分析讨论。过去,学生上课时是观众,至多是演员;现在,学生上课更多的是自编自演,开始吃“自助餐”,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自己知识大厦的真正建设者。

其次、学生应当有接受信息洗礼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面对现代化教学带来的大容量、快节奏的新式教学方法,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资源,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学生只能有“九斤老太”的唠叨。

再次,学生应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就有了更多的责任。学生应当从纷繁芜杂的资源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会去整理、裁剪、总结与升华,从而在教师的指引下,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3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 媒介 青年亚文化 网络

亚文化是一种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风尚,它们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立,是由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发展起来的。亚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从属地位的群体企图解决产生于广泛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结构矛盾。由青年群体所创造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

亚文化研究溯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伯明翰学派学者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们从意识形态和阶级立场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年亚文化是阶级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对英国主流文化和霸权的反抗。“亚文化代表着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如工人阶级、黑人、亚裔、女性的特殊抵抗方式,表征了一种反霸权的意识形态,惊世骇俗的风格标志着资本主义共识的破灭和瓦解。”①亚文化对霸权的挑战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青少年制造出独特的符号系统:音乐、文学、舞蹈、行动和暗语等,通过风格来协商他们的阶级存在。赫伯迪格(Dick Hebdige)认为“风格”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反抗与矛盾的嵌入与展现都位于现象的最表层,即符号层面……”②赫伯迪格把亚文化风格形象地描述成“噪音”,认为它干扰了资本主义中霸权的顺利实现,破坏了资产阶级苦心经营的共识。英国学者桑顿(Sarah Thornton)出版了《俱乐部文化:音乐、媒介和亚文化资本》,指出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媒体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亚文化不仅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也表现为一种妥协。被收编的亚文化利用流行时尚(当下的风格)换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抵抗性。

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

互联网是网络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传统媒体时代,青少年用报纸、广播、电视、艺术等平台营造亚文化圈子并进行身份确认;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则是用数字化的技术和符号创造新的亚文化。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异常丰富,大致包括:1.基本网络新词,如BBS、跟帖、汗、囧;2.中文拼音缩写,如GG(哥哥)、BS(鄙视);3.英文缩写,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Q(Cute的音译,可爱的意思);4.数字,比如886(拜拜喽,再见的意思);5.谐音或方言读音,比如粉(很)、筒子(同志);6.模拟词,如吼吼、嘻嘻等,表示笑声;7.动漫术语,如达人、御姐;8.特定的语言风格,如咆哮体;9.流行词句,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语言简洁、新奇、不合乎规范,青少年则用它们表达个性、张扬内心。娴熟使用网络语言的人是经常使用网络的网民,因此网络语言成为一种身份认证。

网络艺术。利用网络技术、运用网络思维方式在网络中原创的文学作品、民谣、音乐、摄影作品、视频等,不经过传统的出版和发行渠道而直接在网络上传播,其特有的品质给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98年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较早的热门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此后玄幻武侠、都市情感、游戏竞技、灵异惊悚、草根说史等各种类型的文学形式粉墨登场。这些原创性的艺术形式并不成熟,但创作手法新颖、形式风格多样,体现了网络世界的平等意识。

网络恶搞。人们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大众熟悉的名人、图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歌曲等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夸张、模仿、拼贴、戏谑、讽喻、隐射等方式将原文本进行加工,形成新的创作文本。2006年,胡戈根据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便是其中的代表。“恶搞”采用非常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怪诞、荒唐的作品,用背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它将传统价值观中的“美好、正义、崇高、英雄”等概念置于喜剧、戏谑、暗示之中,以其内容的新颖性、思想的叛逆性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共鸣。

网络人物。2010年底,网易评出“十大网络人物”,包括“小月月”、“犀利哥”、“凤姐”、“章鱼哥”、“淡定派”等。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平凡的人如“赤脚哥”交警戚新峰、“疯狂义工”张仁杰、“西安好人”陈绪水成为网络红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纷纷扰扰的网络世界,有人唇枪舌剑、有人貌似癫狂,但也有人因为平凡的坚守而创造奇迹。不论何种网络人物,他们都与网络息息相关,正是由于网络的传播特点才被更多人知晓,他们是新的媒介环境的产物,是亚文化的主体,也是网络世界的象征。

网络事件。2009年,百度贴吧的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发了几十万的回帖和3000多万的点击量,此后人肉搜索、网络恶搞、网络歌曲、广告语等接踵而至。孤立地看这些帖子,它不是亚文化,但是大量网民的围观、跟帖、讨论以及后来对这一句式的大量仿制和挪用就构成了一种亚文化力量。这种力量将网络上分散的群体迅速召唤和集结,潜伏在网络世界的“水军”们共同发力,将本身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或事件炒热,反映了由群体构成的亚文化。

网络意见。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匿名发表意见,进而形成网络舆论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更能直接显示网络亚文化的力量。如“湖北邓玉娇案”、“湖南罗彩霞案”等。2010年10月的“药家鑫撞人杀人案”震惊全国,多种意见通过不同的渠道发表,其中网络意见和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2011年3月,该案首次开庭,网友通过各种媒体关注案件审理过程,并通过微博讨论“药家鑫是否激情杀人”等话题。从讨论内容来看,大部分网民比较理性,虽然网络意见不能直接影响法官的判决,但有助于该案件在公正公开的环境中审理。

网络亚文化存在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和相对开放的网络空间,核心在于信息迅速传播与分享。网络亚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关系

今天的网络亚文化环境与伯明翰学派研究的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环境大有不同。伯明翰学派研究的个案——光头仔、嬉皮士、朋克们存在于某个片区、工厂,而网络亚文化的主体隐藏在ID之后,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此外,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是阶级斗争的延伸,而网络文化主体的阶级属性并不明朗,由于其分散性和非理性成分,“暂时还不能形成一种合力进行政治方面的诉求,也还没有表现出激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与斗争”③。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给社会带来冲击并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结构、生活习惯等。就亚文化而言,一方面,亚文化离不开媒介这个传播载体,要依存媒介才能形成;另一方面,媒介也在塑造、再现、建构,甚至催生亚文化的诞生。

转贴于

新媒介的发展对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产生影响。在媒介环境中,一种新媒介被引入,并不使旧的媒介消失,而是带来新的契机,促使新旧媒介融合与发展,从而造成媒介环境的变化。从传播过程的角度来看,新媒介有新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体、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了信息增量,打破了信息壁垒;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出现了两种大的文化,一种是围绕新媒介本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文化,另一种是人们使用新媒介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内容。

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较为缓慢,受到的局限较多,媒介信息容量的限制使受众的意见不能完全显现。而在新媒介环境中,亚文化传播在虚拟社区中交流信息、彰显自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接近、使用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的权利,信息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原本不具有话语权的人通过新媒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大胆表达特殊爱好与兴趣,发表不同于大众常识的独特感受与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主流价值观与审美取向的亚文化群体。

虚拟的空间与情境为青年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与情境中,人们可以建构一个新的身份与角色甚至“虚拟人生”。“虚拟人生”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了网络化的“合法消解”,凭借无限的想象力与技术力量优势,将人们的生活置于一种“超现实”之中。④只要愿意,网民们就可以进行跨时空的虚拟交流,人们的行为结构在虚拟空间中被重构了。网络世界自由、开放、宽容、打破地域限制,在现实社会中受到限制的观念、行为被青少年移植到虚拟空间中,使其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繁殖的土壤。

新媒介环境中的文化创造都打上了“个性”的烙印,张扬个性成为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在虚拟的空间与情境中,主体价值获得实现,主体意识获得满足。青年个体或群体在新的话语世界创新与表达,并迅速获得回应。私人话语表达了非中心的、无政府的意识形态,与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虚拟空间是个性话语的表达场所,它以特有的方式彰显了青年的心灵世界,隐藏和延伸了他们的身体,为青年亚文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场域”。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不断对话与交融。历史上的青年亚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的对抗者的面目出现的,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曾经引起“道德恐慌”的青年亚文化渐渐被社会接纳,成为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以特有的方式与其他文化交流与对话,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在文化的熔炉中,亚文化既冲击着主流文化,又从主流文化那里获得资源和启发。虽然青年亚文化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并不能取代主流文化,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青年亚文化显示了一元文化的不合理性,多元文化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从积极乐观的层面上看,亚文化为大众文化、商业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原料,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在不断地歼灭亚文化的存在。”⑤一方面,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依旧存在,青少年通过亚文化的实践获得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亚文化资本,而主流文化怀疑、排挤亚文化;另一方面,亚文化不断涌现,主流文化与之对话与交融,吸收亚文化的资源和资本,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领域。

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亚文化不再是堕落的东西,人们将以更开放、宽容的心态注意它、理解它甚至参与其中丰富它。

注 释:

①胡疆锋:《亚文化》,《文化研究》(第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75页。

②迪克?赫伯迪格[美]著,陆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张恒东:《数码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小清新”等为例》,人民网传媒频道。

第4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网络营销;运作方式 

 

一、引言 

“新经济”(new economy)概念,在美国兴起,随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可以把“新经济”理解为“由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与增长”。而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电子商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信息和商务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市场的各种要素高效、及时融合,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经济运行效率,网络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新兴市场”。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直接的推动力量, 由于其降低销售成本、宣传方式及结算方式方便快捷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给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数字化生存危机。而对于新经济环境下网络营销运作方式的研究,意义在于规范网络营销运作,使得其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销售人员能够对细节把握更加准确,从而更有效地达成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也无疑对于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并促进新的网上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营销的涵义 

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也就是说,营销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使潜在交换成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的总称。而关于网络营销的含义,目前在国内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给于不同的解释。 

陈志浩、毛志山有类似的看法:网络营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现代通讯技术以及数字交互式多媒体来实现的现代营销方式。黄敏学认为:网络营销是在internet上进行的营销活动,它的基本目的和营销工具与传统营销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与传统方式有着很大区别。阴双喜、何佳讯、王磊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因特网(也包括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 

综上,从营销学的角度出发,将网络营销归纳定义为:网络营销指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通信网络以及数字交换媒体等网络形式,针对用户进行的营销活动,它是传统营销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 

三、网络营销的特征 

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一)广泛性 

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己接入了互联网,网络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集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世界市场。网络既是信息资源的海洋,又是商家展示自己的数字广告媒体,受众范围极广,选择余地也更加广阔。 

(二)实时性 

互联网上的信息是可以实时更新的,所以利用互联网配合时效性很强的营销活有很大的优势,商家可以随时配合整体营销计划的调整而改变网上的信息,还能够实时反馈信息,与顾客及时进行沟通,赢得顾客的满意。 

(三)经济性 

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一方面可以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可以无店面销售,免交租金,甚至可以零库存,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通路和传播过程中带来的高额费用,还可避免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 

(四)交互性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交互性。传统的营销是单向的、推动的模式,网络营销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参与,消费者能够及时、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而厂商也很容易了解消费者的要求并制作其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厂商——消费者的互动性。 

四、新经济环境下网络营销的运作模式 

(一)网上市场调查 

网上市场调查主要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渠道来实施调查活动。它包括直接在网上通过问卷进行调查,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市场调查中需要的一些二手资料。利用网上调查工具,可以提高调查效率和调查效果。 

(二)网上消费者分析 

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工具,正成为许多兴趣、爱好趋同的群体聚集交流的地方,并且形成一个特征鲜明的网上虚拟社区,了解这些虚拟社区的群体特征和偏好是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关键。用它来了解一些潜在客户的行为特点制定出新的营销策略。 

(三)企业网上宣传 

我国的网络广告渠道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网站, 另外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我国的网络广告呈现出很强的行业性, 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行业, 这是由因特网网民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同传统的广告相比, 它具有互动性、快捷性、丰富性、广泛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公共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促销工具, 它通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与网上新闻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将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上媒体和宣传, 以引起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兴趣。同时通过网上新闻媒体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互联网宣传和推广产品;通过互联网建立良好沟通渠道。让与企业利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同网络新闻媒体合作;宣传推广产品;建立沟通渠道。 

(四)网上渠道的选择 

开展网络营销将会为企业的营销渠道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公司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各种渠道资源,提高渠道的运作效率。这种做法主要是使公司能够及时获取商采集的市场信息,利用网络监测产品销售和市场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营销决策;另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流通渠道,来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一种方式是开展网络直销,其特点是互动、快捷、低成本;;另一种是组成新型的“制造商一经销商一网络中间商一消费者”的渠道模式。在新经济环境下, 借助于internet还可以建立起会员网络, 这是新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渠道。 

(五)网上价格营销策略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工具,从诞生开始实行的是自由、平等和信息免费的策略,因此网上市场的价格策略大多采取免费或者低价策略。因此,制订网上价格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到网络对企业定价影响和网络本身独特的免费思想。由于internet 营造的全球市场环境, 企业在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时, 要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价格情况确定本企业的价格策略。由于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市场是开放和透明的, 消费者可以就产品及价格进行充分地比较、选择,因此,要求企业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 

(六)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作为最重要的促销工具,主要依赖于internet第四媒体的功能。网络广告具有传统的报纸杂志、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即网络广告具有交互性和直接性。不同企业的网络营销促销形式除有一般网络营销的特点之外,也还有它自身的特色。但各大门户网站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有自己的特色服务这些大型的综合媒体优点是点击率大,浏览人数多非常利于产品的品牌推广。企业网站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注册成为会员与这些平台充分合作发挥这些平台的优势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七)网络直销 

进行网络直销可以利用因特网的快捷、方便的特点, 而且节省很多费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从目前来看, 国内市场环境对网络直销有较大制约, 主要表现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能力较低;市场机制不健全, 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网络建设有待提高;配套的网络营销法规、银行、运输服务体系尚未确定;消费观念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运用互联网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进行网络直销,更加需要努力降低甚至摆脱以上几方面的制约。 

(八)与分销商的联系 

要搭建企业的供应链, 主要是在供货商和企业分销商之间搭建企业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网络直销的一种自然延伸。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营销尽管发展迅速, 但相对传统营销而言,其份额仍然是很小的,企业传统分销渠道仍然是企业宝贵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加强企业与分销渠道的紧密联系,使分销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自然延伸,是加强双方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利用互联网构建商家与供应商新型实时的联系框架,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九)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 

网络营销作为在internet上开展的营销活动,必将面临许多传统营销活动无法遇到的新问题,如网络产品质量保证问题、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以及信息安全与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网络营销必须重视和进行有效控制问题,否则网络营销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会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网民对反感问题反应比较强烈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需要牢靠的软件系统,还需要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管理力度,更需要企业自身站点的监控力度和管理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机制是控制网络营销工作良好运作的有效办法之一。 

(十)网络营销集成 

主要是指依靠网络与原料商、制造商、消费者建立密切的联系, 并通过网络收集传递信息( 运用数据库)。而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充分利用网络伙伴的生产能力, 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这种模式被称为网络营销集成。 

第5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一、互联网的应用与信息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最初出现是在美国,是一种专门应用于军事方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它是由一系列独立运行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没有特定疆界限定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实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互通和交流,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把世界各地的各类信息资源集合起来,形成巨大的信息资源,实现整个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上学习知识,它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通讯技术的运用,为知识的传统存在方式以及知识的传播途径等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环境中,计算机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将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联系起来,信息贮存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打破以往的信息存贮的独立固定的形式,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以数字的方式贮存于网络信息体系之中,形成信息资源的系统集成,每一个网络用户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体系中的网络信息进行检索、选择、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仅需要计算机和网络配置的信息获取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检索获取方式来说,要方便快捷,而且几乎不会受时间以及信息存放地点的制约便能够实现。

二、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构成的影响

图书馆馆藏文献一直是传统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是图书馆向借阅者提供信息资源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图书一经办理入馆手续之后,便成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图书馆拥有对馆藏文献的“所有权”,因此,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图书期刊等等纸质资源的借借还还一直是高校图书馆最为重要的向师生提供信息资源的手段,“读者”是那时对图书借阅者的代表性称谓;在互联网的介入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图书馆不仅拥有能够向师生提供的可以借阅的馆藏文献资料,而且拥有关于学习科研方面的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针对于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有用的信息来说,不论是从馆藏文献中所得,还是从网络信息中所得都有着同样的意义,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构成中占有着越来越大的比例,并且,网络资源以其方便快速的检索特点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信息需要者的欢迎,在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中,去图书馆的师生已经并不仅仅借阅馆藏文献资源的“读者”,利用网络进行检索获取信息资源的师生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用户”应该是现阶段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检索利用者最恰当的称谓。

三、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建设

互联网的出现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网络的介入打破了高校图书馆的传统“馆藏”局限,使图书馆不再仅仅以一个藏书的场所而存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基础扩展到整个网络,把图书馆逐渐演变为一个网络上高速运转的信息载体,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和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可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科学技术愈是发展人们越是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各类文献资源的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使高校图书馆重新考虑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必然;网络环境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职能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服务手段,网上检索、网上信息咨询、高校图书馆间信息资源的联网、馆际资源互借等等给校内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和经验的优势,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繁杂无序的网上信息中收集提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加以有效地组织整理,然后再提供给用户,既节省时间、又增加了网上资源的有效利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从原来的馆藏文献的质量为根本,逐渐扩展到向用户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服务能力,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为宗旨。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大致分为:馆际图书文献资源的互借、图书编目的共建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等几个方面。

1.馆际互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由各个独立的高校图书馆之间根据共同约定并遵守的互借规则,相互利用对方的馆藏资源以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方式,这是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文献信息交流活动社会化、集约化的具体体现,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化、系统化的必然,馆际互借是现代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显著特征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数量和范围也不断增长,任何一个独立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即使再齐全,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料的全方位需求,馆际互借的方法为用户开拓了一个有效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灵活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优势,在馆际互借过程中互通有无,帮助各个独立的高校图书馆因馆藏资料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问题得以解决,提高高校教育的文献资源保障力度,推进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在向用户提供急需文献信息的过程中,深化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实用价值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发挥。馆际互借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历程中,是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特色并有着社会意义的借阅方式。目前,网络技术的运用以及网上联机目录的建立、网上检索的实现,都为馆际互借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2.图书编目的共建共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书目数据库的质量,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馆书目检索的准确率和全面性,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书目资源的共建共享。众所周知,编目工作一向是图书馆中的一个极为繁琐的工作项目。鉴于高校的各自教育特点,各个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种文献资源数据自成体系,书目编制的标准缺乏统一性的整体规范,高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格式不一致,给图书馆之间实现书目资源的共享带来困难。联机编目能够大大减少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提高编目质量,建立起符合国家标准的书目和文献信息数据库,促进图书编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实现高校图书馆间的文献信息和跨地区的目录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况且,由于文献资料的越来越丰富,文献资料编目的规则越来越细化,使得书目记录的体积也随之越来越大,造成编目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图书馆编目人员的工作越来越繁重。联机编目通过集中编目、随书配数据等方式,从而实现一方录入多方受益,降低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劳动成本。因此,联机编目是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图书馆图书编目的社会发展趋势。

3.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指用户从自身对信息资源的价值需求出发,对网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加以有目的的组织整理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宽泛,单是馆藏文献所承载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教育、科研、学习的需求。网络技术给用户提供了信息资源无限共享的契机,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了更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本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并且,网络信息具有传递速度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高校图书馆充分把握学校教育的学科建设特色,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要求,对网上分散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使各种文献信息形成一个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在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另外,信息资源实用价值在网络共享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为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使师生进一步开阔了知识视野。

四、总结

第6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数字图书馆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人们检索信息和文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实现图书文献资源存储和处理、信息整合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基本包括如下几个环节:(1)加工和存储。数字图书馆将图书资源信息整合到自身的图书馆数据资源库中,并发展了多样性的存储方式,提供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方便用户对信息检索的需求。(2)检索和传输。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数字图书馆中检索文献和信息,系统在图书馆数据资源库中迅速反应,整合资源,对用户所需信息进行传递,具有及时性和有针对性。整个过程都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有很强的依赖性,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让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日益强大,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过程

(1)确定检索要求:包括学科、时间、文献类型等方面。(2)选择信息检索系统:选择贴近个人所需、收录相关文献的检索系统。(3)确定检索关键词:使用规范的检索词,应该以所需文献内容的主要内容词汇为主要检索词,提高检索筛选的效率。(4)确定检索策略:在进行检索之前,要熟悉检索系统的性能,以用户所需内容和要求为参照进行准确输入。(5)检索结果的处理:根据用户检索的需求进行匹配,输出符合需求的内容。(6)获取原始文件:获取原始文件有多种方式,信息检索数据可以帮助用户更迅速获得大量原始文件。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发展现状

数字图书馆正处于不断发展当中,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搜索的速度和准确性,但是也应该看到,仍然有很多问题限制了信息检索的效率。

(一)信息检索效率低下

信息分散性是提高检索效率的一大障碍,网络内容庞杂分散,信息系统难以一次性定位准确的内容,人们需要反复检索同一内容才能获得符合需求的内容。部分网站通过标题吸引但是内容不符方式来提高网页点击量,妨碍了信息检索的效率的提高。

(二)检索对象范围受限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但是互联网在处理音频和视频等文件形式的检索上仍存在技术缺陷,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也就造成了对这些文件检索上的困难,导致了检索效率的低下。

(三)信息覆盖率有限

随着对文献需求的加大,人们要求信息艘若的覆盖面也不断加大,但是实际情况是,检索范围和信息更新速度总是难以跟上用户需求的增长。

(四)检索功能单一

计算机技术虽然极大的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但是信息检索功能仍然比较单一化,无法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信息检索服务。

(五)缺乏个性化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与目前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缺乏个性化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搜索引擎职能提供大量但却与用户需求匹配不高的内容,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在其中进行选择,不利于用户及时获得有效信息。

四、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这项工程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衍生产品,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日益向多功能、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检索的效率和便捷服务。

(一)信息检索的智能化

信息检索的智能化的主要形式是自然语言检索和可视化检索。计算机软件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在搜索出来的信息基础上分类加工,选择出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信息。智能化建立在多个专家系统基础上进行检索,结合律人工智能与检索技术,提高了检索效率。

(二)信息检索服务多样化

信息检索将突破原来的单一化方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随着信息检索服务的普及,信息共享也不断提升,信息检索将不断融合多种功能,包括文献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等,不断完善检索体系。另外,信息服务也将趋于集中化,提供更全面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信息检索服务的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更加凸显个性化服务。

(三)网络虚拟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数字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数量庞大、分散、种类多等特点,这对用户筛选和整理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妨碍,所以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准确定位有效信息是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期待,所以网络虚拟信息的管理和组织应该努力解决这一问题,让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检索和整合,提供贴近用户需求的资源。

五、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数字图书馆在当今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检索服务是用户使用这一资源的通道,我们应该关注目前检索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把握检索服务智能化、网络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提供功能,促进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途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网络会计核算是以基于产业链上的“会计组织”来代替原来的会计主体,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缩短会计分期.网络经济下的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会计职能朝着管理现代化和实时控制的方向发展.会计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 告等手段,解决受托责任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个系统。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对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在会计领域 的应用也日新月异。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播技 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实现记账、 算账、报账、查账并替代部分需由人脑 完成的对会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 析、判断(统称用账)乃至提供决策的 自动化过程。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在宏观管理层面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信息化和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我国20年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期望信息技术智能化,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提倡会计信息化要求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置身于企业管理和社会 信息化的大背景,建立会计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信息化的会计系统是与 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有效联合, 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流方式活动的信息系统。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途径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会计信息化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一些问题的影响,若要解决会计信息化水平,就需要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都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的企业只满足于眼前的现状,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甚至有的企业发展了,但是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些领导甚至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所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殊不知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对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2、会计信息化理论滞后。会计信息化理论来源于会计信息化实践。只有将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益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会计信息化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工作,才能使会计工作在实现信息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才能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效益原则。3、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因此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中国许多单位、部门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精通,但是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极其有限,无法将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4、数据安全问题突出,系统软件不够先进。在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信息所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质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复存在,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另外,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当将重点放在了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忽视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会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统计核算

提高会计统计核算的建设,就要从根本问题来解决,主要作用:1、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的,它与企业内部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等其他信息子系统相整合,构成企业营运管理的”数字神经系统”,使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形成内联网。企业的内联网通过公共接口,与外部有关系统(如客户、供应商、银行、证监会等)相联接,建立外联网。这样,会计信息系统就在一个整合的环境下,与企业内外部系统实现了信息同步交流和信息共享, 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2、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将变成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信息高度集成,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为这种信息集成提供可能。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在线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为了适应这一要求,由过去的会计人员都是独立的封闭的工作单元,改变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关人员都在一个开放的网络上进行工作。3、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犯罪的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企业必须克服“重建设轻安全、重技术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逐步建立以“检查与管理、保密与防护、检测与防治、测评与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安全管理和技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可以包括建立严格的系统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存贮措施、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等。4、将强软件系统的管理。当今的会计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模拟手工会计的处理流程而设计的。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会计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会计统计核算通过网络,金融事务、会计往来将越来越频繁,单位内部的财务活动和跟单位外部的财务活动高效化、实时化,并对单位的经济运作、财务往来、会计核算等作全面、及时的监控,实现财务的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申香华.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J].会计研究,2010,(6).

[2]何日胜.中国会计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9,(4).

[3]庄明来.当前会计信息化面临的几个问题[J].会计师,2010,

第8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流通服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重从流通服务观念的更新及流通服务途径的拓展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流通服务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环境; 医院图书管理; 流通服务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circulation service of hospital librar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circulation service innovating by focusing on updating and expanding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of circulation service.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hospital library management; circulation service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作为医院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性,给图书流通管理服务增添新的动力,有益于准确快捷地向广大读者传递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因此,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流通管理服务工作,为医教研人员提供创新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

1更新流通服务观念,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完善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我院是全国第一批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拥有5个全军专科中心、7个军区专科中心和4个科研基地,是广州市医保定点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7所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医院图书馆占地700平方米,位于医院科技文化中心,担负着为全院医、护、技等工作人员进行科技和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相继出现和互联网的普及,图书馆流通管理服务工作越发感到力不从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医院发展的新要求,我馆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思路、研究对策,从更新服务观念入手,抓住图书管理流通管理服务这个关键环节,实现了以下观念的转变。

1.1流通服务模式由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变:流通服务是医院图书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图书馆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准确及时地向广大读者传递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流通服务的首要任务[1-2]。近几年,我馆积极钻研、主动提出了建立搭建医院信息平台的-医院局域网,得到了医院的重视并采纳。目前,我们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MEDLINE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生物医文献期刊全文数据库(FMJS)、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等资源在我院院网中进行资源共享。全院每一个科室的医生站、护士工作站、医技科室和服务单位等均可在其终端上通过网络链接到上述数据库并进行文献资源的查询、阅读和下载,这大大满足了医疗和各类人员上网查阅文献的需求,提高了读者利用现代化设备检索、应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为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体现了馆藏由“传统物质型”向“网络数字型”的转变,实现了流通、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流通服务管理理念,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1.2流通服务手段由常规型向自动化转变。针对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速度快、途径多、内容广、形式新等特点,近几年来,我们积极适应环境,主动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将流通服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服务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局域共享为基础,以知识信息开发为手段,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数字化图书馆。

我们采用ILAS系统,在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工作进行了自动化的管理,避免了在过去书目著录中,由于著录项目及格式的不统一,使很多数据库只能自建自用、不能互相兼容共享的问题,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服务和空间,同时也为实施网络信息服务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此外,在网络化环境下,我们向读者开展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本馆人员的素质也随之提高,从而发挥了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1.3流通服务对象由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流通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中最重要一项工作,它不仅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同时也是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我馆彻底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建立了“数字图书系统”,构筑以读者为中心、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以深层次开发信息资源为重点的服务模式。我馆引进中汉公司多种数字图书共2.6万册,其内容覆盖了医药卫生、生物科学、文艺、计算机、语言等多个学科知识领域,为读者创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借阅、浏览到最新、最好的图书书目信息,这种方式方便快捷,节省时间和人力,完全摒弃了手工操作的繁琐和不便,显现了现代化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引进数字图书后,我们在2008年做了读者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对数字化文献信息的需求率达到了100%、对相关的管理制度给予98%的赞同,对数字化文献作用的发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调查,我们感受到了读者对图书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供数字化服务的要求十分强烈,读者对于数据库资源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也日益增强。

2拓展流通服务途径,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发挥传统图书馆的效能

传统的流通服务主要以封闭架构式藏书服务和图书借阅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场地、时间、资金等多种因素所制约。而网络环境因其开放灵活、没有围墙、没有门槛、突破了时空限制、享受因材施教等优势,为图书馆拓展流通服务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和途径。

2.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我馆与广东地区公共图书馆、教育和科研系统图书馆联合,利用各馆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专家的优势,建立了面向社会的网络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地方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优势,通过各级图书馆发挥信息的辐射作用。如广东中山图书馆的“网上咨询与导航”咨询网络,“馆际互借证”等等,已成为我院医教研人员获取文献资源的较好补充。

2.2建立面向读者的个人信息服务系统:图书馆在拥有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资源后, 如何让读者通过网络获得图书馆的信息是当前需求的新形式。为此,我们利用医院局域网这个平台,自主创新开展了基于“医院电子政务网”的读者服务工作,为医院每一位工作人员建立各自的用户名和专属密码,可以自由地查阅、下载和上传所需的各种资料,将流通、检索、参考咨询、中英文翻译、图书馆信息、远程会诊资料传输等,都依托电子政务系统这一平台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这一做法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还提高了效率,深受读者的欢迎。

2.3建立授权用户远程访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服务体系:从外部环境看,我馆已经具备网络化和自动化的环境。网络化与自动化是构成现代信息服务环境的基本框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局域网、校园网已建成,并通过先进的网络接入技术联入了国内外综合网络,构架成基于网络环境的公共信息服务的大平台。从内部环境看,我们医院与军内各大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教学等网络服务,也为我们建立授权用户远程访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服务体系提供了条件。

图书馆流通服务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国内马红月等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流通服务所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4]。我馆从更新流通服务观念、拓展流通服务途径、提高流通服务质量入手,在图书馆流通工作中不断尝试各项创新服务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今后我们将对网络环境下如何深化流通服务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医教研人员提供更为快捷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参考文献

[1]韦耘耕.信息时代医学图书馆流通工作的思考[J].医学文选,2006,25(4):797-799

[2]岑旭.提高图书馆流通部服务质量的管见[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21(2):185-186

第9篇:关于网络环境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网络环境

一、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所有大中小型银行都已经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方便了企业,企业的更多业务实现以及现金流动变得方便快捷,资金流动方便,同时金融服务品种的增多,使得企业和个人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个人的资金运作管理和理财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对银行来说,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改善了客服服务质量,业务量也越来越大,业务种类越来越多,提高了盈利能力。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对电算化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

我国银行人才的根基不是很好,由于我国网络技术兴起比较晚,因此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部分银行的工作员工对于银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不是很了解,尤其是计算机如果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最可怕的是当计算机出现问题的时候,员工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如果继续进行业务的处理,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银行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受到外界不法分子的入侵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有些员工对于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匮乏,有的只是知道基本的操作,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

(二)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功能不健全

银行电算化系统的开发要随着银行业务的增加与完善不断的改进,由于某些电算化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的技术能力没有达到银行现有业务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系统非常不完善,而且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另外系统与银行业务的具体配套程序,有些软件的设计考虑到了数据录入,但是有时候忽略数据的保存问题,这样就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问题,不仅耽误了正常业务的开展,同时也使银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三)问题处理的监督措施失控

我国银行业现有的稽核和监督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来实现,由于会计电算化的速度方便快捷,而人工的稽查监督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当会计电算化软件出现问题的时候,人工监督部门很难处理出现问题的数据,加之与会计电算化相配套的系统软件又没有的得到普及,制约了监督和稽核工作。

(四)软件开发与维护不同步

银行软件可以依靠软件公司统一开发,也可以依靠地方公司自行开发,然而由于各个区域之间软件的应用不同,在银行系统中就出现了漏洞,而软件开发以后,维护工作的不到位,会影响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区域之间银行系统软件的版本不同,比如地方级别的软件可能要比省级的低一个版本,这样在转账或者金融服务购买时就会产生误差,甚至是无法进行金融服务,所以银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同样的重要。

(五)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银行电算化的系统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对于员工的制度管理还没有健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相对较完善,但是员工的执行程度让人堪忧,很多员工,尤其是信贷部门的员工,利用系统管理中漏洞,进行套现等运作活动,严重损害了银行信用系统。

三、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防范

(一)提高计算机风险防范意识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系统的更新也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展不断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要银行的员工做好服务工作,银行应加强对员工工作软件系统知识的培训力度,使每一个银行的员工对于自身工作的操作系统做到熟练的操作,同时对于出现的紧急问题能够做到基本的处理、正确使用和风险防范有一个正确认识,使每个人都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二)认真做好系统数据的管理

银行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系统数据的管理,因为银行系统每天要录入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都非常机密,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每个银行的员工都要学会系统正规的操作流程,确保数据的录入以及银行工作系统的工作正确完整,以免给犯罪分子留下机会。数据处理方面,要针对到个人,必须要指定的人对应指定的账号,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保留,身份证等必备证件要扫描、复印留作备份,对于用户信息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 转贴于

四、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业务分权处理

银行的业务与日俱增,因此对银行业务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银行要设立不同的部门,将管理与业务分开,业务部门也要分开进行管理。在处理问题方面要根据部门,制度的不同来进行。同时监督部门和网络安全部门要和公司的业务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分离开来,这样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稳定性。

(二)加强系统开发和维护管理

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能统一,使得银行系统的衔接性变得很差,而且系统之间的漏洞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因此银行系统部门应该在不同区域,不同银行网点采取相同的系统,相同的软件,同时软件的升级与维护必须是同步的、定期的。对网络以及系统的安全检查也必须是定期的、系统的。系统的开发要做到统一,从一线城市、到地级城市,所有营业网点的系统都由总部统一开发、统一进行管理,一旦地方网点的系统出现问题,不得擅自进行修复,要让总部进行统一的修理,系统的升级,也需要总部进行统一的管理。

五、结语

网络环境复杂多变,银行在复杂的环境中要想保证信息的安全就要从内部的人员素质抓起,加以系统软件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银行信息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赵孟涛;浅析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处理系统[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9.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