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及优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党员作为精神文明的代表着,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修为。在员工精神文明建设时,党员就每个员工的不同情况,将爱国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内涵等讲述给员工,让他们在工作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积极的形态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这些都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了基础。其次,党员在企业图书馆建设、活动室筹建等娱乐场所构建也具有推动作用,通过这些场所的建设,不仅为员工提供了科学文化学习的条件,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文化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潜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构建了和谐的劳动关系,也维护了员工的利益在企业中,员工是重要的劳动力量,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将他们的监督作用发挥出来,才能激发他们则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党员作为员工利益的代表,要将员工的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及监督职能充分讲述给他们,才能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另外,党员在企业运营中,还要将《劳动法》等讲述给员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益及义务,在利益受到损害后正确应用法律武器维护。
二、党员队伍建设分析
(一)制订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书在建设规划制定之时,要兼顾企业发展现状;关注市场最新的发展理念;将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工作重点;经营管理充分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科技创新及管理创新。将这些内容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不仅能够很好的引领企业高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党员发挥自身才能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完善党员培训机制首先将党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使其在企业稳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主动性。另外,在基本教育、党规党纪等知识方面加强,使其更具有主人翁意识。其次,在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技术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在生产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培训手段上,可以进入党校学习,或利用企业文化部门的学习资源;在培训时,应将培训知识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培训。最后,在培训时,还可以和企业信息部建立良好关系,成立网络培训课堂,将培训内容制成课件,使培训变得更加方便。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不仅使党员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得以提高,也使他们的民主思想得到加强,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奖励制度,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在企业发展中,党员直接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党员直接起着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企业日常运行中,企业领导应建立一些激励制度,使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如:对于退休的老党员,领导可以提供一些生活补助及生活关怀,让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对于新党员,可以给他们的自律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医疗条件,为他们提供娱乐中心等,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三、结语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考核机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历史任务。
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
认识是基础,是根本。解决认识问题是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许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但笔者认为,首先是,或者说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内含、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职工的认识不到位。具体来讲,主要是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相关性、紧迫性、战略性缺乏正确认识,那种认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次要”、“无关紧要”、“没有必要”的糊涂观念依然存在。
因此,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不仅是搞好当前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今后加强建设的主要课题。其基本对策有以下两点。
(1)强化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目标、地位、作用的宣传教育,认清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又是办好企业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必须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能深化和加强,不能动摇,更不能后退。
(2)分层次、多方面排除思想障碍,切实增强员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企业领导干部要重点克服“重效益,轻精神文明建设”,“信赖物质力量,忽视精神动力”的倾向,站在党的基本理论的高度,坚信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工作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原理,牢固确立“是企业领导就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意识;率先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为工作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项伟大事业来抓,作为关系企业生存、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企业职工要重点克服“无关、无需、无用”的错误思想,正确理解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需求,企业职工认识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利国、利企、利己”的大事、好事,从而确立“是企业职工就要关心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在建设实践中受益并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双文明建设的栋梁,成为合格的“四有”职工。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问题
目标是旗帜,是方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指导性。确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清晰、科学、实际、可行,应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1)目标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既不能搞成任何企业都可以套用的通用件,又切忌形成一个可望不可及、动听不实用的纸上文章。
(2)目标要清楚准确。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具体目标。把目标建立在科学、规范、利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力争使目标好记忆、好把握,切忌目标笼统而不可行、宏伟而不可靠。
(3)确定目标要走群众路线,要得到公认、形成共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的普遍认同,要反复宣传已确定的目标,使它深入人心;要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切忌朝三暮四,以免职工群众无所适从。
(4)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目标考评机制,切忌出现“有目标无考评”的盲目自流状况,确保目标的实施与实现,进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
重点是要害、是主要矛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搞建设需要统筹兼顾,但更要抓重点、抓突破口。只要抓住重点就能纲举目张,只有突破重点才能推动全局。实践证明抓好重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定重点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环境原则。从企业所处的环境上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企业、家庭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日常生活的时空上看,员工在企业中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员工在企业中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机会更多。因此,建设重点应在企业中选定。
(2)需要原则。从企业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来看,经济工作是它的中心,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因此建设重点应结合企业的中心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选定。
(3)职业原则。从企业的社会分工来看,各企业必然有其特殊的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违反了就会损害企业,波及社会,有的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建设重点应根据职业特点来选定。
按照上述原则,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务必要把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建设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建设。进行职业性质、任务、责任、特点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反复进行宗旨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献身的思想观念。征集、贯彻职业道德,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执行职业规范,用规范指导员工的从业行为。倡导行业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推广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风尚。严肃法纪,坚决依法经营,强化法律观念,惩处违法、违纪行为。实行“承诺制”、“信誉制”、“公示制”,接受社会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造就内外部规范约束环境。
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问题
开展活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活动是能把建设目标、重点、形式、效果融为一体的组织行为,是企业基本的、经常的建设重心,也是充分体现企业,尤其是党政工领导抓建设意识、态度、水平的标志所在。因此,企业要在开展活动上作文章、下功夫,在这块阵地、这个舞台上展示业绩风采。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实际、可行、有效。
五、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问题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26-02
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这对于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广泛参与性、历史延续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力量,是全部文化事业的基础。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深层次改革发展营造创新氛围和思想环境。文化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2.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必须拉长农村文化建设的“短腿”。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那么,“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体现的是对村民文化素质、文明涵养、道德素养、主人翁意识的要求。培养新型农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重德守信、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都属于文化建设范畴。只有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丰富、农民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农村才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与时展进步相适应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逐步确立,精神面貌呈现出新的气象。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在增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发展,现代文化难以有效传播。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地方戏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少有市场,本该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生活形式,呈现出被影视网络娱乐替代的趋势;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体难以实现与农村受众的有效互动,贴近农民、反映农村建设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在农村一些地区,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然而农村文化的发展却没有与经济的发展成正比。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在农村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在滑坡。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的断层现象,使得落后、封建糟粕的东西盛行。如农村中倘有老者去世,子女往往请一些民间的喇叭、唢呐班子表演,内容大多低俗不堪,却吸引大量的围观群众。
究其原因,一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以致于许多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远程教育等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文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一些乡镇有限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现象突出。三是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热心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少,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普及;加之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农村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气候。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活动是体现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窗口,而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水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呢?
一、紧扣校训内涵,在文化活动中传承和发扬校园精神
所有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主题思想,高校文化活动同样需要在一个大主题下开展。在高校发展的历史沉淀过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校训基于校园文化并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的灵魂与精髓。高校的校训精神内涵对社会进步以及自身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展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贡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与学校固有的文化环境相结合。而校园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无疑,物质文化对于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核心的是反映学校精神的价值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活动中体现和巩固校园精神,真正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育学校个性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这样毕业学子走上社会时,打上鲜明的校园文化印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既以鲜明的文化个性赢得亲赖,又将校园文化特质辐射社会,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开辟多种途径,立体交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生源的素质随着扩招变的更加复杂,文化需求更趋多元。这就要求学校有对应的庞大的文化活动指导队伍和足够的场所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按照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校、系、班三级立体交叉的文化活动管理体系,由职能部门、院系二级单位、学生组织等,共同担负起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指导,更能满足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按照文化活动的规模、重要性、交融性,三个层次的活动应该各有特色:首先,由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会等组织并直接承办的大型活动主要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大型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脑节等,这些活动涉及面广,需要校级部门共同联手实施。其次是系级活动。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重心向二级部门倾斜,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的系级文化活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这样,系科特色的彰显更加明显,活动的社会化趋向更加明显。这类活动由每个系的党团组织、教工团体、学生分会以及各社团策划开展。第三是由班级、团支部、小型社团负责承办的小型活动。这种活动往往以兴趣为导向,灵活多样,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三类活动如果能够交叉轮流开展,那么学生就能拥有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的大学生活。
三、建立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随着大学信息化、社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校园不再是一块净土。互联网走进高校生活虽然短短10来年的时间,却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普及和发展。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目前大绝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教学区、图书馆、宿舍区网网通。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基地共建文化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于地方一般性高校,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目的是强调一般性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使学生学有所用。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学校在育人过程如果能够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能够将社会化教育贯穿在学制的始终,那么教育效果会得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她努力避免学生“死读书”,积极倡导“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接受经验教训,迅速实现社会化。作为地方高校,要为学生建立更多基地,方便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地方文化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的借鉴与吸收。从文化融合角度虚心借鉴地方文化的精华,借助地方文化的优势来提高自身文化的档次。学校可以邀请地方文史专家讲述地方文化史、革命史,请政府官员讲经济发展史、治理方案等,为未来几年更好地学习地方文化作铺垫。同时,学校广泛收集信息,有针对性建立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每到节假日,将学生分批送到实践基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接受各种锻炼教育。为传递校园文化、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增长学生见识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用一固定的模式、手段来完成,要使高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02):6-8.
1、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文化建设,用新的适应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2、加强群众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农村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1、目前农村文化的优势
近年来农村群众文化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工作体系,树立了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为例:
①该县设有18个乡镇,各乡镇都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并开展了农村“读书工程”网络。所有乡镇解决了文化专干的编制问题。大部分乡镇组建了业余腰鼓队、扇子舞、民间艺术表演队、管乐队等各种群众业余演出队伍及6个农村书画社,一个以当地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资源为依托的崀山瑶族民俗文化村。呈现出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群众文化管理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
②每逢传统节日,文艺演出、广场文艺、舞龙灯、狮子、猜谜语、焰火礼花、为民义务写春联及街头摄影书画展等民间艺术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而“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及农民艺术节等节日文化活动迭起,群众自发参加健美、健身活动情绪高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的观念不断加强,表现了农民群众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③乡镇文化专干的人头经费已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使群众文化队伍基本得以稳定。
三、目前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
此种现象部分乡镇目前仍然存在,没有为群众提供较好的文化活动场所,部分乡镇没有设置群众展示的平台———文化广场。村一级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尚未设置。
2、投入文化的经费不足,群众活动难以常年开展
资金缺乏群众活动的开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文化专干工作时间太少,专业素质欠缺
虽然近年来县级各乡镇建立了一些文化活动队伍。但文化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常常是身兼各职,平时搞其他工作,没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节庆活动来了就突击性地抓一下文化活动,这就存在群文专干业务基础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加之群文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专业特长的群文工作人员较少,而又由于从事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人员的青黄不接,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对群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四、如何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新气象、新面貌的新农村。
(一)借助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及关于实现和谐、幸福、美丽“中国梦”的理念,全面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二)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富强、文明新农村的机遇,全面发展群众文化。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国家的重点执政纲领,国家随着取消农民税费,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补偿,加大对乡镇文化、广播等综合站投入等一系列惠农政的出台,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而广大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基本文化设施,基本的经费保障,基本的文化队伍,基本的群众文化活动,“四基”建设的力度,全面发展新农村的群众文化。根据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乡镇文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1、基本的文化设施:
群众文化网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力量。因此,发展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积极拓展阵地,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
2、经费是群众文化启动的重要保障
要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并且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
3、加强农村群文专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干的考核,实行奖惩,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抓好文化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4、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生活,巩固文化阵地,增添新时代农村文化活动气息
调动广大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具有当地浓郁风土人情的节目,满足农村群众展现自我、欣赏自我文艺才能的表演欲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增添农村文化氛围,展示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为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时代气息,把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改革开放、文化网络国家方针政策宣传及外来文化艺术带到广大农村,丰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涵。为科技兴农,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1、为乡镇群众文化进城交流提供条件
农村有农村的文化艺术人才,他们渴望进城展示农村风采,可以采取城乡文化队伍结对子的形式,经常性地交流,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素质。在城区定期举办综合性的农村文艺赛事,以达到农村文艺队伍的相互交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目的。
2、将过去的“三下乡”活动经常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2102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动力和主体,是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而农村是林业发展的基地,我国土地的绝大部分布局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而现今农村林业发展已摆脱了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主、林业产业为主导的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是以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因此研究农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出发点的林业发展对策成为―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在基层林业部门从事工作20余年,现以聊城农村为例,从农村生态文明的角度就林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路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相互借鉴,与各位同仁共勉。
2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而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趋紧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多样化遭到破坏、PM2.5不断超标等严重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重大课题。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2/3都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村天然的自然生态条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比城市更具有优势,但从目前来看,却出现相反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村庄建设的不合理,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特别是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农村的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3 聊城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聊城市地处山东西北部,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有丰富的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多样,适合多种经济树种和速生用材树种的生长,是欧美杨、毛白杨、泡桐等速生树种的最佳适生区域,也是枣、苹果、梨、桃、杏、李等重要经济树种的主要栽培区。林业作为聊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 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
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和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中枢作用[2]。发达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有效的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社区生产生活、保障农业增效和粮食高产,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聊城市通过近年来启动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25%以上,彻底改变了过去缺林少绿的状况,形成了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小气候环境。
3.2 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
首先,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为农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地球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木材、工业原料、木本粮油、食品药材等10多万种林产品。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开发,进行多功能的加工利用,可以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2]。其次,发展林业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聊城市的木本粮油、果品、木材加工、用材林培育等传统林业产业和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木浆造纸、苗木花卉等林业新兴产业都蓬勃发展,呈现猛烈发展势头,如冠县的万亩梨园、茌平的圆陵大枣、高唐泉林纸业30万t木浆项目、东阿的黄河森林公园等,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3.3 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是美丽乡村构建的核心元素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林业生态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 而“美丽乡村”首先指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通过发展庭院林业,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存条件,建设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
4 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
在全市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合理规划,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森林资源保护能力不强;林种单一,易发生病虫害;林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基于林业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也由于上述的一些问题,聊城林业发展应从多路径推进。
4.1 林业发展要整体规划,统筹设计
林业发展是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需要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在规划之前要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需求,要让农民广泛参与。所做规划要实现以下目的:①实现林业结构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确保林业科学发展;②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③实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科学建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切实改善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造福当地百姓;④实现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确保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⑤实现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凸显林业发展的人文底蕴。
4.2 林业发展要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也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有些地方的建设项目非法占用林地非常严重;以建设公园、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等为名,任意改变林地用途;对树木任意采挖移植,毁林毁地;对林业资源长期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应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严格依据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控制用地规模,坚守林地红线[3]。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和检查监督体系,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同时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创新管理机制,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担起林木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林业资源保护等任务。
4.3 林业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林业发展需要有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对于没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来说,在发展林业事业时,同样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林业专业户还需要常常接受培训,以推广新科技成果的应用。要实现林业科研与生产的高效结合,充分发挥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要依靠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技术,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去感染、激励和引导林农,将林业新科技和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广大林农。要进一步加强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在森林预测、监测、控制和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要加快“3S” (卫星遥感、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林业在农村林业中的应用[4]。林业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林业,加强林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5]。
4.4 林业发展要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调动林农参与积极性
目前,大气污染,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只有全民形成绿色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绿色消费自觉意识,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的发展理念,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林业发展。因此要让农户充分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要性和对自身的极其有益性,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农田、山地既是维持一个区域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易受人们不当行为影响的污染源。根据调查城市市民的生态意识明显高于农村村民,因此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
4.5 林业发展要创新,培育特色林业
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不同村庄有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在多元文化下人们的习俗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因此对于一些有特色的农村,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农村,结合乡村风光、乡村文化,着重开发观光林业、休闲林业、旅游林业。这既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思想,弘扬并传承人们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4.6 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与产业互利共生
林业具有生态和经济双层功能,我国新农村要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不能走先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再治理环境而制约经济的路线,应当走产业和生态同步建设,互利共生的道路。林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以林产品市场需求为指南,建立林业工业原料基地,使得林农与林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资源链、价值链、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系统[6]。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推进,舆论引导正确有力,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实力日益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理论指导、正确舆论支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要准确把握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关于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要求,关于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的要求,关于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职责和基本遵循的要求,关于全党动手一起做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要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对龙江发展实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认真履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本职责,广泛凝聚改革发展稳定正能量。要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宣传发展战略、发展举措、发展成就、发展典型。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高度重视舆论斗争工作,抢占舆论工作时机制高点、道义制高点、表达制高点。要有效掌控互联网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要着力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精心组织策划外宣战役,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推进党委政府新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开展好文化外宣和对外文化交流,展示龙江特色、传播龙江声音。
金龙乡创建安全文明村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村创建活动,切实推进我村两个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丰富群众生活,增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现代村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文化阵地的“双建设”,逐步形成整洁、文明、有序,具有良好社会风气、丰富文化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现代农村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依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创造条件、梯度推进的工作原则,确定安全文明创建工作目标是:20__年建成县级安全文明林区和乡级安全文明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20__年建成省级安全文明林区和市级安全文明文化村、卫生村、生态村。
三、创建标准
l、综合治理组织落实。村级领导班子团结,有一名副职负责综治工作;村级治保会、调委会、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健全,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2、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创安纳入村工作规划,人、财、物基本有保障;村治安室、联防站、报警亭相应配套;重点仓库、财会室和村民住宅防盗设施齐全;群防群治形成网络;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五种人”监改工作落实;以防激化为重点的各类民间矛盾及时化解,一般矛盾基本不出村。
3、村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在辖区内赌博、封建迷信有所减少,得到遏制,活动、宗族势力、群体性械斗、闹丧基本消除,村风、民风好转。
4、辖区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村内不发生杀人、抢劫、、纵火等重大暴力案件,无称霸一方的地方邪恶势力,无涉毒犯罪;全村环境整洁,服务网络健全,文化生活丰富,村民对创安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60%和80%。
四、工作步骤
㈠宣传发动和准备阶段。时间为20__年一季度。主要是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有关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制订工作方案,成立专班,加快文明创建工作的协调运转。
㈡具体组织和实施阶段。时间为20__年二、三季度。主要是对照年初工作安排和文明创建工作目标的要求,一件一件抓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㈢自检和评比验收阶段。时间为20__年四季度,主要是对照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的验收标准,积极开展自检、自纠自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同时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特成立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乡创建联络员: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氛围。村委会和村小学要开设专题专栏,对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对不良行为予以曝光。
(三)明确任务,各尽其责
1、各村、支两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组织实施。
2、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对全村创建安全文明林区和安全文明村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和指导。
3、村治保会、调委会、治安护林队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负责创安日常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
加强宿舍文明管理,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规立纪、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这包含两个方面内容:既要让学生“守规矩、成方圆”,用基本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自治、自理能力。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性或半自觉性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下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所致;
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达到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管理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力量。我们加强管理,就是要把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凝炼成一种素质,最终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
我们在加强宿舍文明管理中的基本做法是:
1、加强舆论导向,创造良好氛围。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健康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和发展优良校风的巨大力量之一。为了加强宿舍文明建设,每学期政教处、团委号召各班以倡仪书、响应书、广手播稿、校园电视新闻等形式加强宣传,形成集体舆论,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宿舍文明管理活动。
2、树立共同的目标。宿舍中的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目标,这些目标不尽相同,具有自发性和狭隘性,如果任其存在发展,就会滋长个人情绪,增加宿舍管理的难度。据此,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自己拟定了共同的目标棗“月月都是文明宿舍,力争评为标兵宿舍。”“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这个目标代表了大家的利益,激励着每个舍员勤奋学习、严守纪律、积极劳动。我们引导大家把宿舍当家庭,要求“宿舍的工作人人做,集体的事情大家管”,让每个舍员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分配一定的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使每个舍员都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从中培养热爱宿舍的集体主义责任感。每学期各班都按照学校要求召开一两次以宿舍为单位畅谈人生、守纪等问题的主题班会,组织几次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以增加舍员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
3、建立完善的纪律制度。纪律是约束人们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实现共同生活目标的保证,是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因素。刚进学校的学生生活习惯不同,许多同学起睡不依时,放杂物不整齐,没有叠好被子的习惯。为此,我校每年新生一进校就进行1-2周军训,听部队战士讲纪律,随战士进行军事训练,看战士的宿舍内务整理。当同学们看到战士整理的宿舍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杂物放得整整齐齐,桌面擦得干干净净时,他们深深地感到纪律的重要性,接着我们“趁热打铁”,办《桂城中学学生手册》发给每位学生,组织他们学习、讨论让学生熟悉宿舍纪律、宿舍内务的具体规定。
4、培训骨干队伍。学校定期召开舍长和班干会议,交任务,给办法,培养工作能力。带领他们到标兵宿舍现场参观,回去后,作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为了增强室长管理效能,期末政教处发的《学生表现评价表》由舍长填写,从德、智、体等方面评价每个舍员,并提出操行评定建议:期末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时,学校规定舍长比例不能少于10%。
5、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制订的制度要得到圆满的执行,还必须注意督促和检查。各班都设有专管宿舍的男、女生干部各一名,每周召开一次舍长会议,汇报情况,查找不足,制订改进措施。学校建立了以生活老师为首,有值日行政、老师、学生会代表参加的检查组,量化宿舍内务制度、纪律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检查记录。天天查、周周比、月月评。每天检查的评分及时登在“文明评比栏”,及时刊出“每日快讯”,表扬好人好事,指出有待改进的方面,及时激励,正确导向。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班主任及学生本人,令其改正,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过责己”,有效地遏制不良风气的形成。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检查、督促、评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良好宿舍集体的形成,能加强宿舍文明建设,也是培养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的重要措施。
6、发挥电教优势,增强管理效果。电教媒体由于具备声、形、色等特性,通过画面的展示,可调动学生情感,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电教设备优良,每间课室均配有25英寸的彩电,政教处充发挥这一优势,每周由电教组老师拍几组“宿舍文明建设”镜头,同时由美术组老师绘 好一两幅漫画,在《校园新闻》中播放。由于这些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效性,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宣传鼓动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道德升华,思想觉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宿舍文明管理。每次召开学生家长会,都请家长们观看校园电视,其中“加强宿舍文明建设的内容受到家长们高度评价。
转贴于 7、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我校宿舍文明管理与班集体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宿舍舍员都是由座位相近的同学组成,每个宿舍均由成绩好、中、差的同学搭配组合,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每次考试以舍员成绩升幅情况为依据,再结合宿舍纪律、内务制度遵守的情况。对那些进步显著、表现突出的宿舍进行奖励。实践证明,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促进了勤奋刻苦、努力竞争的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加快了宿舍文明建设的步伐。
8、建立畅通的思想交流渠道。在加强宿舍文明管理中,难免有不同思想产生。为了及时疏导学生思想,我们建立了定期的师生交心制度,并设立了“校长信箱”。利用这些办法,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能因人施教,对宿舍文明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几年来,我校宿舍文明管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取得了明显成绩,促进了优良校风建设,学生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以前在宿舍看武侠言情小说、说不文明语言、不按时作息、内务混乱的现象逐渐消失,学生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事实证明,我校宿舍文明管理符合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现在将养成教育过程与我校加强宿舍文明管理模式图示如下:
①养成教育模式: ②我校宿舍文明管理模式:
①明理-------------立标棗棗棥?/P>
②让学生明白加强宿舍文明管理的必要性
文明管理的必要性
①示范----------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