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刺激消费的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品牌;消费心理;品牌延伸;品牌资产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33 -02
一、品牌延伸的消费心理基础和条件
品牌延伸是指在已有的具有相当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基础上,将原品牌运用到新产品或服务,以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的一种营销策略。当今市场,绝大部分消费品均是同品牌同类别或者同品牌不同类别的商品,真正的新品牌的产品是凤毛麟角。而在企业运营中,纵观成功的企业品牌,一半以上属于品牌延伸的结果。品牌的消费者属性要求品牌必须首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驱动消费者认同、接受品牌及其延伸产品,消费者对品牌蕴含的价值和利益的需求,形成了品牌延伸的心理基础。
品牌成功延伸必须保证延伸的母品牌在品牌与延伸新产品之间以及品牌与消费者心理之间实现有效沟通,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往往会对熟悉的品牌情有独钟,对陌生品牌则会持观望态度,对母品牌建立的好感也可能迁移到新产品,为新产品的上市扫清消费者心理上的障碍,使新产品较快得到认知,降低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但是,也不排除有很多品牌延伸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延伸新产品在市场上遭遇到失败和冷落。因此使母品牌所积累的市场心理能量能扫除消费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的障碍,才能推动品牌与消费者心理的沟通,从而实现品牌成功延伸。而扫除品牌延伸中的心理障碍既依赖于品牌延伸对心理规律的遵循,又依赖于沟通过程中心理技巧的应用。这些心理规律和可用的心理技巧形成了品牌延伸成功的心理条件。
二、品牌延伸的心理学理论
(一)知觉偏差与品牌延伸
在心理学上,人的认知有时会发生知觉的偏差,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效应对品牌的强化和弱化起到重要作用。“首因效应”,即在认知过程中,最初的印象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从品牌延伸的角度,某个品牌往往极易成为其品牌下第一类产品的代名词,消费者趋向于将品牌与某一特定的商品直接挂钩。另一个是“近因效应”,即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具有较为深刻的作用。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会对首因效应起到强化或是弱化的效果。心理学家陆钦斯(A.S.Luchins)认为在某种信息被连续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当某种信息被断续感知时,人们往往对刚刚接收的信息印象更深,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
从两者效应关系来看,近因效应会对首因效应起到巩固、维持、否定、修改或调整的作用,从而形成新的对于企业主品牌的总体印象。修正后的主品牌形象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新老产品的销售。具体有两种情况:当两种效应协调一致时,即首因效应形成的原有品牌意向与近因效应产生的新的意向相适应,消费者就会对产品产生共振。近因效应发生的作用可以使品牌认知得到强化,能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促进产品销售。当两种效应不一致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时,消费者心中的原有品牌印象就会模糊、淡化,并且引起消费者不好的心理联想,会阻碍产品的销售,品牌延伸的效果就不会很好。艾·里斯认为,品牌名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为类别的替代物,如果企业能使品牌最先进入消费者的心里,那么,在前面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的作用下,该品牌将给顾客深刻的印象和影响,极易成为类别产品的代名词。但是在品牌延伸的情况下,出现了消费者的“近因效应。”当延伸品牌的产品对原有品牌能起连续被感知的作用时,此时品牌认知就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当延伸品牌的产品所代表信息不能使原有品牌得到消费者连续感知时,品牌认知就会弱化。
(二)刺激泛化与品牌延伸
心理学中刺激泛化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某种反应,在遇到其他新的、类似的刺激时,还会产生相似的反应的理论。由于在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者对某种商业刺激所采取的对策能够帮助他们以后解决各种类似的消费问题,因此刺激泛化可以简化消费者的决策活动。消费者产生刺激泛化的程度是由两次不同刺激的相似程度决定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刺激(原来的较早发生的刺激)与第二刺激(后来发生的刺激)越相似,消费者对第二刺激的反应就与第一刺激的反应越相近;反之,如果两个刺激差异太大,则产生相似反应的可能性越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原来的刺激的属性被相似的刺激所概括、泛化、代替,消费者期望第二刺激同样具有原来刺激所产生的结果。刺激泛化原理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密切关联,特别在品牌延伸中,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具有较高相似性的时候,消费者对母体的好感更容易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去。Broniarczy 和 Alba 明确指出: 当母品牌和延伸产品之间的相似性较高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好感会直接通过刺激泛化的方式迁移到延伸产品上。他们认为母品牌作为一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是消费者的条件化好感。但对于不同领域的延伸,刺激泛化并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品牌延伸的心理机制
品牌延伸的心理机制是指品牌实现延伸的各心理要素及其机能,以及其相互关系和结构。品牌延伸的心理要素,主要有品牌和产品需要,延伸产品及其品牌的感知,品牌及其延伸产品的记忆,品牌延伸产品的认知(联想、想象、思维、判断、推理),品牌延伸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品牌延伸产品的态度等。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消费者对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是否能够迁移到新的产品中,通常通过两种路径来实现迁移。两个不同的延伸评价模型分别是: 情感迁移模型和联想需求模型。
(一)情感迁移模型
在该模型中,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和好感通过两个可能的迁移路径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对延伸评价产生影响。第一个可能的迁移路径描述的是一种直接迁移的过程。该种是直接迁移机制即通过条件反应机制实现将原品牌迁移到新品牌,在这一机制下,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加工的参与性较低;Boush 等人用刺激的泛化和同化来解释这种迁移。而在此过程中实现母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迁移刺激的是品牌态度,当母品牌名称出现时,就会引起消费者一定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迁移路径下,延伸产品初始态度的形成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消费者主动加工的参与很少,因此,可能只存在于品牌低介入度的消费者群体中。第二个可能的迁移路径描述的是一种间接迁移的过程。消费者首先要形成延伸品牌与原品牌的认知,在一定的心理影响下将原品牌的态度和情感迁移到延伸品牌中去。迁移效果取决于延伸产品和母品牌之间感知的相似度。当相似度高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好感会顺利地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并对延伸产品产生正面的评价;反之当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感知相似度度低时,消费者对母品牌的态度与好感不能顺利地迁移到延伸产品上去,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对延伸产品产生负面的评价。
(二)联想需求模型
联想需求模型认为决定延伸产品评价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或延伸产品与母品牌之间的感知相似度,而是母品牌的品牌特定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AiIi( 其中 Ai 代表母品牌的第 i 个特定联想,Ii 代表该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该模型认为消费者会先判断母品牌的特定品牌联想是否能提供延伸产品所必需的一些特有的利益点,然后对每个延伸产品作出评价。联想需求模型与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比较吻合: 既然消费者将消费产品看成是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那么影响品牌评价的只能是他们认为一个品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自己的消费目标。
四、基于消费心理的品牌延伸决策分析
(一)提升品牌延伸相似度
在品牌延伸决策中需要提升延伸产品和核心品牌的相似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延伸产品和原有产品有共同的使用特性,即之间存在互补性;其二,延伸产品必须承接体现原有产品的技术,即两者的传递性;其三,延伸产品和原有产品在使用方面可以相互替代,即之间的替代性。增加相似度既包括产品层面的,如技术、质量、目标市场、价格、渠道等方面的相似度,也包括非产品方面的相似关联度,如品牌资产价值的包容度及品牌资产的可转移性。通过提升相似度,强化品牌延伸的效果。
(二)着手品牌资产价值
品牌价值,虽然对购买者或使用者来说是无形的,但这些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原品牌价值越高,品牌延伸会越成功。当品牌延伸到不同种类的产品时,通过强势声望型品牌可以很顺利地进行延伸,在消费者品牌联想的过程中,消费者会通过联想将声望性品牌的象征性意义转嫁迁移到到不同类的新产品中去,这样新产品就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企业竞争已进入到品牌时代,品牌延伸既是品牌经营的一种策略,也是品牌塑造的手段之一。应用心理规律使消费者对延伸产品形成良好的态度,促使对品牌延伸产品的购买。所以,品牌延伸的心理问题是品牌成功延伸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探讨品牌成功延伸的心理基础和条件,研究延伸的心理机制,揭示品牌成功延伸的心理规律,对指导品牌延伸成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玲.服务品牌延伸的灰色评估模型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2,6.
[2]刘勇.品牌延伸的评价模型及决策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2010,4.
[3]邵一明.品牌延伸战略研究:基于企业多元化视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王晓梅.影响品牌延伸的消费者心理分析[J].企业经济,2010,(09).
关键词:零售业;体验营销;战略体验模块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79-02
1引言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消费者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使其在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其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伯恩德·H·施密特在《体验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是指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通常是由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造成的,是人们内在的个性化的东西。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体验虽然和服务一样是无形商品,但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则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它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忘却的感受,使消费者得到心灵的慰籍和充实。它关注消费者的所有消费行为及其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注重企业和消费者在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互动,并且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感受。由于零售业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体验营销将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营销手段。
2零售体验营销战略模块分析
由于体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伯恩德·H·施密特将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为战略体验模块(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简称SEMS),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以此形成体验营销的构架。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其手段主要是利用对消费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的感官刺激,给顾客留下深刻的感官体验。
情感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消费者内在的感情与情绪体验。其手段主要是营造消费者需要的情景和氛围,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到这种情景中。
思维体验的诉求目标是对消费者智力的启迪。其手段主要是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惊奇、兴趣甚至对问题的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行为体验的诉求目标是与消费者互动影响并其有形体验。其手段主要是为消费者创造各种各样的体验机会,包括生活方式体验以及与人互动的体验等等。
关联体验的诉求目标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满足消费者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及社会认可。其手段主要是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群体。
战略体验模块(SEMS)被分为两类:一种是消费者在其心理和生理上独自的体验,即个人体验。例如: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另一种是必须有相关群体的互动才会产生的体验,即共享体验。例如:行动(Act)、关联(Relate)。混和体验和全面体验(Experiential Hybrids and Holistic Experiences)并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战略体验模块(SEMS)简单的叠加,而是它们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
3零售业体验营销策略的运用
3.1建筑设计中的体验营销策略
零售企业的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风格、店面类型及店面招牌等方面,这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要素。体验营销在零售业的运用首先要有突出特色的建筑设计风格,要能给消费者强烈的感官冲击,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感官体验。
零售企业的建筑风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类型规模的商场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所处城市或地区的整体建筑风格和规划也制约着零售场所的建筑风格。因此,零售行业的建筑物,在符合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要体现出商场的经营类型特征,使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带给消费者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美的享受,使之成为一处地标性建筑,甚至成为城市的识别标志零售企业的店面类型根据其面向街道的开放形式或程度,一般可以分为全封闭型、半封闭型、全开放型三种。不同的店面类型,对消费者的视觉刺激程度是不同的。从视觉营销的零售场所策略角度出发,店面设计既要考虑对消费者的视觉冲击,也要考虑符合商店经营品种的要求。
零售企业的招牌是指挂在商店门前作为标志的牌子,主要用来展示商店的名称和记号,方便消费者识别商店经营范围的标记。招牌在法律上定义为商号(TRADE NAME)商号由文字和图案等构成。招牌有许多种类型,如竖招、横招或是在门前牌坊上横题字号,或在屋檐下悬置巨匾,或将字镶于建筑物上等等。商店招牌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强烈吸引力,代表着商店的形象,对消费者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影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2装修创新中的体验营销策略
零售企业的装修创新,主要是指人工采光(照明)设计的创新和色彩设计的创新。人工采光(照明)设计和色彩的设计在零售场所策略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先进的灯光设计形式,科学合理的色彩运用能够增加零售场所的美观,能够突出商品显示效果,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产生丰富的联想、良好的记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
人工采光(照明)设计又可以分为外部照明设计和售货现场照明设计两部分。外部照明设计主要指利用人工光源的使用并与色彩搭配,在夜间对店面和店前环境进行亮化、美化。所以,外部照明设计在照亮店面和店前环境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渲染商店气氛,烘托环境,制造热闹和欢快的气氛,增加店面的形式美。可以利用绚烂多彩的洗墙灯、霓虹灯、射灯、彩灯等先进的照明设施,对店面和店前环境进行亮化、美化。售货现场的照明设计应在满足基本照明的前提下,要为以方便消费者选购、突出商品展示,增加陈列效果为主。无论是灯具装置还是灯光光源,均要符合这一要求。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如镶装暗射灯光,使整个售货现场光线柔和;采用聚射灯光,显示陈列的商品。同时要注意将所有的电源体隐蔽起来,使售货现场的照明既能够凸显商品,又不会伤害消费者的眼睛,从而使消费者在一个充满柔和、愉悦的氛围中挑选商品。
售货现场的色彩运用要为商品的销售提供支持,要达到烘托商品的效果。特别是展示、陈列商品的柜台和货架,其色彩应该衬托出商品的特质,而决不能抢了商品的“风光”。售货现场的地面、天花板、墙壁、立柱、柜台、货架等等的色彩,应达到和谐、温馨、美观的视觉效果,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大中型)售货现场的各楼层或商品部可以根据不同的商品,设计不同的色调,营造不同的气氛,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减少消费者的视觉疲劳。售货现场的色彩运用一定要与企业的整体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色一致,以保证企业的整体视觉识别的统一,树立企业的整体视觉形象。
3.3场所创新中的体验营销策略
零售企业的场所创新包括商店现场布局创新和现场环境设计创新。商店现场布局是对商店的各个商品部的销售空间和通道进行分配和定位。现场环境设计主要是指商场的景点设计。
在售货空间和通道的分配和定位方面,要注意为良好的互动式体验创造条件,增加商品对消费者的诱导机会,从而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购买动机。消费者通道的设计需要考虑便利消费者行走、参观浏览、选购商品。同时,特别要考虑为消费者之间传递信息、相互影响而创造条件。
商场景点作为当代国际上流行的零售营销手段传播到我国后,越来越受到零售商的青睐。尤其是大中型零售商场,开始将这一营销手段运用于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之中。零售商场景点是指零售商业组织为了吸引顾客,在商场外与售货现场内营造的可供顾客观赏、浏览的景致,包括非商品因素的活动项目或活动设施。商场景点的设计要为顾客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体现娱乐零售化或零售娱乐化的互动式体验特质,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到这种情景中。
3.4商品陈列中的体验营销策略
商品陈列可以分为橱窗陈列和现场陈列两大类。橱窗陈列主要是指利用店面橱窗陈列展示商品。现场陈列主要是指利用店堂内柜台与货架陈列展示商品。
商店的橱窗陈列和现场陈列与商店的装饰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商店的橱窗陈列。商店的橱窗都是临街设置的,色彩绚丽、造型别致、温馨浪漫、前卫时尚的橱窗陈列,被人称之为“街头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都市街道两旁栉比鳞次的橱窗陈列,美化、装点着现代都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反映出市场的兴旺繁荣。轻松、欢快的主题陈列,能缓解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在忙碌中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现场的陈列,在展示商品的同时,也起到了装饰、美化店堂的作用。为售货现场增添或温馨浪漫或热烈喜庆的氛围,增加艺术感、美感与亲切感。而以有系统有主题的陈列方式,开发有趣的商品展示,还能够增加娱乐性,给消费者以新鲜有趣的感觉。优秀的商品陈列设计,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的享受、心情的愉悦。
商品陈列的根本目的就是展示商品、表现商品,因此商品陈列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突出展示商品。尽可能地将商品的各个方面都充分地、醒目地展现出来,让消费者对商品一目了然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展示商品,要根据不同商品的特性展现商品的美;要注意陈列的商品与消费者的视线角度及商品的摆放位置;要考虑陈列商品与衬托物或背景之间的关系;要合理的安排陈列商品的数量。
商品陈列要给人以艺术美感,要充分地展现和渲染销售现场的艺术氛围。商品陈列的艺术性,就是要将商品的真实美升华为艺术美。商品陈列的艺术性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就是消费者通过观赏得到的美的享受,能够引起其视知觉的兴奋,从而激发其购物兴趣。
在商品陈列方面,针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特征,就必须做到易为消费者感知,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作出购买决定,形成购买行为。因此,商品的陈列方式、陈列样品的造型设计、陈列的设备、陈列商品的花色等方面,都要与消费者的这种购买心理相适应。在商品的陈列方式上,尽可能地采用“陈列”,使消费者能直接接触商品,选择商品。在陈列样品的造型设计方面,要讲求艺术美观、色彩协调,使消费者对陈列的商品产生兴趣,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陈列的设备方面,要注意能使陈列的商品醒目、突出,能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陈列商品的花色之间,要协调搭配、相互烘托,增加商品的色彩,保持和谐醒目,暗示消费者去使用陈列的商品。
4结语
零售企业的体验营销策略必须牢牢把握“消费者”这一主题,强调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体验营销的核心是消费者参与,把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及时回应消费者的感情诉求;关键是使消费者的需求在体验中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美)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营销[M].周兆晴.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2]胡芳.体验营销在零售业中的应用[D].广东:广东商学院,2007.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居民需求;消费水平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政税收政策,通过居民消费需求来刺激国民经济实现进一步提升。国内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尚未全面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居民消费需求不高,消费水平偏低,财政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力度,提出新型消费政策改善现状。
一、财政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
税收在政府总体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消费是有效拉动国家经济的根本动力,税收对居民消费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课税会使得居民自身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地,未能实现长足发展,居民消费类型的减少也从侧面导致商品销售持续性出现一系列问题。税收税率与居民消费总量呈反比。政府采用低税率模式,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对促进局面消费水准有明显效果。总体而言,政府税收政策变化对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向会产生重大影响力,此类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居民个人收入采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式调整征税起点,可达到降低中低阶层个税征税率要求,中低阶层劳动人民负担得到有效降低。居民自身可支配资金较为宽裕后,就会进行不同程度消费。另外,对消费征税税率做出调整也是刺激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居民如果采用资金银行存储方式,政府可降低银行利率,刺激居民大力进行消费与投资行为。除此之外,政府应用国债发行方式,以此拉动居民消费实现进一步提升带有强烈针对性色彩。因此,税收政策改进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对经济的影响也极具针对性。
二、当下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税收政策在刺激居民消费水准等层面已获取一定成就,但仍有进一步开发国民消费潜力的必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消费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国情重点表现在贫富差距大以及消费不均衡等层面,政府税收政策在居民消费调节层面力度仍旧不足。最终使得很多居民有了把钱存进银行的想法,其主要原因为:个人所得税未能发挥应用的效果,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费用扣除范围与实际情况不符,税率政策在设计上存在某些弊端等,种种国内税收政策问题成为业内人士争相讨论的话题。由此可见,我国当下对财政与税收政策优势发挥不足,即使取得部分成绩,但与预期消费需求效果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国民消费能力不强,整体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消费结构失衡,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悖等方面。政府在税收政策力度上存在欠缺,使得大部分民众认为把钱存入银行才是一种高尚的理财方式,国内商品消费得到遏制。
三、针对当下我国税收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力度,找到最佳方案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效果,增长趋势保持正确发展方向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整改当下消费税收政策
众所周知,税收政策在居民实际消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可通过改革调整消费税的策略来指引国民消费走向正确方向,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可对减少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慎重考虑,例如取消部分化妆品或烟酒,汽车轮胎生产材料等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并加大对高档家电或电子产品税收力度,也可通过降低某些交通工具商品的消费税,使得商品价格下滑后居民消费欲望增强,例如降低摩托车,电动车等商品的消费税。
(二)完善个人得税
个人所得税调节对居民手中可支配资金造成直接影响,再加上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消费水平呈现参差不齐局面。政府可采用降低中下阶层居民收入税收的方法来缩减贫富差距,从而提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对个税征收点进行适当改革,不断创新税收模式,应用综合与分类相辅相成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划分不同消费层次对象,并依照具体情况征收所得税。
(三)新增其他税收
当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程度不够,社会保障机构在现代社会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工作,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行政职能特色,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将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个体户或社会团体等考虑在社会保障税缴纳体系范畴内,以此来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紧密联系,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能有效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应集思广益,利用科学高效的税收手段,实现我国国民经济与居民消费水准双向提升,财政税收政策必须要具备高度可行性与可靠性,基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大众消费习惯来制定合理税收方案,以保障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宇.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09):23-45.
总所周知,在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客观环境下,开店创业的不在少数。化妆品店也越开越的,对本店存在竞争的不在少数。
化妆品促销活动建议
一、给商品定位。零售的化妆品消费群体集中在中青年,这一部分人对于爱美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18到25岁的消费者大多喜欢日韩产品,对于价格虽然敏感,但冲动大于理性,上个季度彩妆的销量大过护肤产品!但现在越销售出现滑坡,我认为应该吧重点放在护肤品上面,马上进入夏季,护肤产品的需求量开始上升!所以我觉得应该吧护肤产品作为重点!把消费群体定位在18到28间!
二、我所提供的促销手段。见的多的无非就是产品做特价、加钱增购产品、有买有送、品牌享受折扣、周末定时限时抢购、和空瓶抵现换购等等。
方案一:产品特价促销
可以从消费者熟悉的产品中挑选几款作为特价产品,作为优惠来招吸引费者,之所以挑选大众熟悉的品牌是因为价格的认知度,产品的质量,让大家能够一眼看出本公司做出的让利是真实的!认知度不够的产品最好不做特价,因为认知度的关系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方案二:品牌折扣
正对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挑选某品牌的全部商品在促销期间做出打折的优惠,销售。聚集人气是必然的,这就是目的,提高消费者入店率。员工可在品牌打折期间做出专业销售,将消费者的目光带向本店的未打折商品上!提高销售利润!
方案三:有买有送
消费一定金额或是消费一定数量可以赠送相对应的产品或是其它赠品:(如买某品牌两款任何产品送一支护手霜;买三款送一支护手霜加一个面贴膜;或是买满多少金额送一支护手霜等等方式)。赠送的其它赠品以消费者喜欢的赠品为佳,针对中高端消费者可以赠送丝巾,手袋等等时尚用品!以及消费就送湿纸巾!
方案四:加钱增购产品
加钱增购是指消费者在达到一定消费金额时可加少量现金来购买另一种产品,增购产品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吸引力度,增购金额要根据换购产品的成本来定。(如买满化妆品300元+10元可获得价值50元保湿霜一瓶。)
方案五:周末限时抢购
限时抢购,在指定时间内提供给顾客非常优惠的商品刺激顾客狂购,以较低价格出售的促销活动。在价格上和原价要有一定差距,才能达到抢购效果。限时抢购的目的,是利用抢购客源增加店内其他商品的销售机会。同时通过时间段的控制可以控制客流。
方案六:空瓶抵现
季节更替,消费者开始准备购买新产品了,而空瓶刚好抵现金来购买化妆品,以实现空瓶的价值,促使顾客消费的一种手段。(如任何一个产品空瓶都可以在购买店内某些品牌产品时,抵现金五元或十元,抵现金的额度需要进行成本和利润的核算);要注意抵现时购买一款产品只可抵一个空瓶的现金。
要提升消费者的入店率,我们还可以对消费者开展免费化妆、免费咨询、抽奖活动,更好地吸引消费者,配合店内促销活动,达到促销目的。
促销活动在市场上不凡其多,促销活动方案的内容要有活动重点,即凝聚点,我们可以单独做某一个项目,也可以以有买有送、加钱增购为主要活动项目,而限时抢购、空瓶抵现可作为附助活动内容。各种方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把握好
细节的运用才会有很好的产值。活动方式不可乱用,要因地制宜,在商圈内促销活动的针对性要强,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有效果。
三:化妆品促销活动销量提升注意事项:
促销人员一定营造好现场的消费氛围,热情接待每一位入店消费者,并不断地重复促销活动的重点内容,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通过有效的沟通去提升销量。
老顾客进店后,促销人员应尽量避免繁琐的语言,通过直接的沟通将促销活动重点告知老顾客,在保证客单量的基础上快速成交,便于接待更多的消费者。
有新顾客进店时,若新顾客对店内经营品牌不是很熟悉,不要强行推销。可以充分利用免费化妆与免费咨询,通过免费咨询或免费试妆(试妆时护肤和彩妆一起上)进行沟通并延长逗留时间,寻找机会销售。
促销活动火爆,消费者人数多,促销人员要抓住销售的重点,面对消费者不要过于纠缠于某一个消费者,先成交最易成交的,之后成交客单量高的,其他的消费者放在之后及时沟通。
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迎接五一
二,活动时间:20**年4月26日----20**年5月5日
三:活动内容
(一) 惊喜一:幸运100%,金钱一把抓:
活动细则:
1:凡在活动期间进店的女性顾客均可免费抓金一次中奖率100%。
2:各美容院(店)及商场专柜需在前台设抽奖箱一个,奖箱内放糖块一箱,每块糖块上面均粘有5角硬币一枚及相应的奖项卡片。
3:奖项设置为:60%为价值20元的代金券,10%为价值18元的护手霜,5%价值68元的纯露,5%为价值99元的《非常6 1》超值体验卡,5%为价值50元代金券,3%价值100元代金券,2%价值386元的祛皱套盒,10%为其他小礼品。
4:顾客单手进行抓金,依单手的最大容量能抓多少抓多少,原则是手能顺利从奖箱中取出且不能损坏奖箱。
5:所抓奖品当场兑换。
(二) 惊喜二:空瓶换物
活动细则:
1:凡活动期间持某某品牌系列化装品空瓶,均可在店内或商场柜台进行相应的产品兑换,
2:兑换细则为:
一代产品(含同仁御颜系列)空瓶
3支空瓶可兑换价值18元的护手霜一支
5支空瓶可兑换价值66元的一代美白嫩肤洁面乳一支
二代产品空瓶
1支可兑换价值18元的护手霜一支
3支可兑换价值68元的纯露一支
5支可兑换价值145元的二代LPS专业美肤洁面乳一支
(三)惊喜三:礼上加礼 好运连连
活动细则:
凡在活动期间进店(柜台)一次性消费满300元的顾客,均可获赠价值300元的年终答谢抽奖卡一张及大型沙龙联谊会入场券一张,届时可以贵宾身份参加我公司举办的大型年终答谢沙龙联谊会并有机会获得千元大奖,以单次满300元为一次机会依次类推,具体细则详见沙龙会活动方案。
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三)
一、打折售卖
“打折售卖”这是一种最为常见商品促销形式,将某种商品进行打折优惠,刺激商品大批量的销售。常用于处理商品(季末商品、清仓商品、近期商品、残缺商品)以及新上市商品,或者节假日特别优惠回馈顾客。
优点:真实打折力度大吸引大,不经常打折的商品或名品牌商品在特定环境下打折,效果更为明显。
缺点:打折频繁对商品伤害较大,打折力度过大,容易引起顾客的不信任。打折的处理品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二、买一送一
“买一送一”即购买某种商品免费加送多一件同样商品或买某种商品赠送另一件(或几件)商品,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商品促销。赠送的商品通常以主卖品的关联商品为佳。
例如:顾客买婷美洗发水200ml送(同类型)婷美沐浴露60ml。
优点:促进顾客的购买欲望。
缺点:本活动针对的产品通常是新品或需处理商品,所以选择的赠送产品一定要具有吸引力,赠送的产品最好和主卖品具有互补性的关联商品或时下流行品。
三、换购
“换购”是将名牌商品或季节性敏感商品以大力度低于市场价吸引顾客换购,换购需满足一定条件,常见的有两种方式 ,一是购买指定产品可优惠价换购另一产品,二是购满一定金额可优惠价换购指定产品。
例如:顾客购物满50元,就可以以9.9元换购指定商品(该商品市场价14.8元)
优点:有效提高购买客单价,刺激顾客消费。“换购”顾客的接受力很高,还可博得“价格便宜”的口碑。
缺点:换购的产品要有吸引力,是顾客确实需要的东西。力度越大,效果越明显。若换购产品顾客不感兴趣则活动失败。
四、加一元多一件
“加一元多一件”购买指定商品加1元送多一件同一商品或多一件不同商品。
例如:买5元纱曼婷面膜加多一元就可以免费送(同类型)纱曼婷面膜一片。
优点:刺激顾客购买产品。加一元多一件,加1元送的东西对顾客要有吸引力,所以产品选择很重要。
五、现金抵用券
“现金抵用券”是一种变相的买赠活动,在活动中顾客一次性购物满指定金额,或者购指定商品可使用现金抵用券。该券可以当场低用或第二次购物抵用,该券不兑换现金不设找赎。
优点:刺激顾客消费,提升销售额,能够提高客单价,能增加顾客购物的额外惊喜,可使用顾客重复购买。
缺点:影响正常毛利。券的使用一般设有限制,会导致部分顾客不满,同时操作上容易出现漏洞,比如收银员的舞弊,要有良好的监督。
六、抽奖/摇奖
“抽奖/摇奖”购物满指定金额就可以免费抽奖或摇奖,通常设置四至五个等级的奖项,特等奖或一等奖奖品设置比较诱人,能够调动顾客参与兴趣,奖项吸引力越大,活动越成功。可以现场抽奖或集中在某时刻一起抽奖等方式。
例如:凡在娇兰佳人门店一次性购物满30元就可以免费抽奖一次,60元两次,最多限5次。 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欢喜奖)。
优点:增加购物的乐趣,满足顾客“博大”的欲望,一般是规定买满多少才可以抽奖,提高客单价。活动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奖品设置要有吸引力。
缺点:抽奖活动各行各业都在搞,比较泛滥,顾客的信任度不高。同时操作上需要有抽奖箱、摇奖转盘、奖券等很多道具物料。
七、刮奖
“刮奖”购物满指定金额就可以免费刮奖,和抽奖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刮奖设置苦干个奖项。现开现奖,刮中什么奖,现场就奖励。
例如:购物满30元就可以免费刮奖一次
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安慰奖。
优点:现开现奖,顾客信任度高,增加顾客的购物乐趣。且操作简单,这种形式顾客乐意接受。
缺点:大奖送出,其消息扩散范围不大,影响力不大。
八、捆绑销售
“捆绑销售”将一种商品捆绑在另一种商品一起,再重新定价或按照以前某一商品价进行销售。这也是常见的商品促销手段,和“买一送一”形式差不多。主要是针对商品单品的销售。例如:沐浴露与沐浴球捆绑一起销售。
优点:能够刺激商品销售,提高客单价。
九、限时抢购
“限时抢购”指在指定时间以特别优惠价钱售卖商品。目的是拿名牌商品或敏感商品来吸引人气,显著的特点是:抢购的商品是大众化知名度高的商品,差价优惠力度要大,要根据店自身的情况选择时间段。
例如:6月5日上午10:00-11:00美宝莲商品6折抢购。
优点:极大地吸引人气,并能够博得低价的口碑。
缺点:抢购商品数量有限,不能满足顾客需求,可能导致顾客不满。由于让利比较大,对利润的损害比较大。
十、买满就送(商品/现金券)
“买满就送”指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可送(商品/现金券),是各行各业最普遍的一种促销方式,赠送的东西可根据当地实情制定,也是顾客比较喜欢的一种促销方式。
例如:买满30元送10元现金券;买满30元送护手霜一支。
优点:提高客单价,刺激消费,如果送现金券还可以刺激顾客二次购买。
缺点:送的东西如果没有吸引力会导致活动失败,赠送现金券如果不是现场抵扣,会导致部分顾客不满。
十一、免费送
“免费送”也是一种常用的促销手段,多用于新店开业、节假日促销或者新品的推广等。免费送通常设定一个指定时间、指定数据来吸引人气,免费派送。
例如:每天开店前1小时到店顾客可以免费获得由门店派发礼品一份。
优点:吸引人气,带给大家免费获得赠品的惊喜心情。
缺点:赠送的东西一般价值较小,对顾客吸引不大。
十二、凭剪角换取
“凭剪角换取”这是一种常用的在DM单或其它宣传品上剪取指定位置一角可以获得奖品(赠品/礼券)。
优点:能够让DM单或其它宣传品变得更有价值,特别是借助报纸或杂志,会传播较远,对扩大知名度或美誉度有较好的效果。
缺点:报纸剪角实效可能较差,较远的目标群来的可能性较小,剪角的覆盖率较小,广告的传播力就较小。
十三、价随量变
“价随量变”是一种常用的商品价格促销,旨在刺激商品单品的销售,价格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逐级递减。
例如:买某种商品1元1件,1.5元2件,2元3件。
内容摘要:山寨产品近年来在消费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市场。本文依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模型,着重从消费者的内驱力,以及消费者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来系统地分析消费者在购买山寨产品时的消费心理过程,从而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需求 动机 学习 认知
“山寨”一词,出自粤语,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入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随着山寨手机大规模地占据市场,“山寨”这个词汇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如今的山寨产品已经不仅局限于山寨手机了,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电影、山寨明星纷纷出炉,以仿制为特征的山寨产品正在市场上发展壮大,以致成为新的消费选择。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有的全盘否定,有的大力推捧。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对研究山寨产品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山寨产品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分析
消费者需求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些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并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有当消费者的匮乏感达到某种迫切程度,需求才会被激发,并促动消费者有所行动。需求一经唤醒,可以促使消费者为消除匮乏感和不平衡状态采取行动,但它并不具有对具体行为的定向作用。
有关消费者需求的理论有很多,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显示性需要理论和“手段-目的”链分析理论。其中“手段-目的”链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消费者的核心价值与山寨产品属性之间的关联性,为营销人员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
所谓“手段-目的”链,就是根据产品的抽象程度,把消费者知识分成属性块、利益块、价值块,而这三个块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利用“手段―目的”链分析,可以找出消费者价值与产品属性之间关联的方法。即通过识别消费者的核心价值,获得核心价值可能引导出的山寨产品及其属性;或者是通过山寨产品的属性,发掘出消费者的核心价值(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首先,山寨产品的属性处于最下层,这是消费者和企业共同用来描述和确认山寨产品的效用和功能的因素。山寨产品的属性包括功能齐全、更新速度快、价格低廉、时尚、新奇等。其次,中间层是消费者从山寨产品中期盼的利益或结果,他们通常会想象地将山寨产品的属性与寻求的利益相连。山寨产品的消费人群主要包括工人、民工、打工族,乡镇农民,学生。山寨产品功能齐全,所以他们在使用山寨产品时工作会更顺利;由于山寨产品更新速度快、时尚、新奇,他们会因此得到某些群体的承认、接纳和重视(自信),或是融入某些社会团体并参加他们的活动(交际)。再次,处于最上层的是消费者的最终目标,它反映消费者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包含了更为广泛的背景和个体的最高境界。他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取得成就感,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
山寨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分析
动机是推动个体采取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了是由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引起的。它主要解决消费者“为什么要买产品”和“究竟买什么样的产品”的问题,从而决定人们购买山寨产品的行为。由此可见,它是推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部原动力。山寨产品的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山寨产品前的心理过程,是引起个体去购买山寨产品以满足个体需要的愿望或意念等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根据山寨产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山寨产品消费者的具体购买动机有以下几种。
(一)求廉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求廉动机的驱使下,消费者选择商品以价格为第一考虑因素。持求廉动机的消费者对商品质量、花色、款式、包装、品牌等不是十分挑剔,而对降价、打折等促销活动有较大兴趣。山寨产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同等功能的前提下,比品牌产品价格低。对收入不高的打工族和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山寨产品价格低就成为驱使他们购买山寨产品的一个内驱力;对乡镇农民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来源少,同时品牌意识不强烈,因此,价格因素也成为他们购买同类产品的首要动机。
(二)求新动机和求美动机
求新动机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款式、色泽、流行性、独特性与新颖性。相对而言,产品的耐用性、价格等成为次要的考虑因素。求美动机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行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颜色、造型、外观、包装等因素,讲究商品的造型美、装潢美和艺术美。
求新和求美动机,在学生群体中是比较常见的。他们讨厌成规,喜欢多变、刺激和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新产品。学生群体追求时尚、倡导个性,华丽的外表能够打动他们,而产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并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以个人为重,重视对外表有吸引力的自我感觉,所以很留意消费潮流与趋向,遇到新颖及奇特的东西时会产生兴奋。与此相匹配的是,山寨产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外观华美,个性鲜明、与众不同,而且产品更新速度快。这些属性都会成为促使消费者进行购买行为的外部诱因。
(三)模仿或从众动机
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形成的购买动机。模仿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出于仰慕、钦羡和获得认同而产生的模仿,有缺乏主见、随大流或随波逐流而产生的模仿,不管缘于何种原由,持模仿动机的消费者,其购买行为受他人影响比较大。一般而言,普通消费者的模仿对象多是社会名流或其所崇拜、仰慕的偶像。
对低收入群体来说,他们的收入不高,喜欢追求物美价廉,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模仿行为。对学生来说,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并希望可以使用其偶像所代言的产品。某些山寨产品通过广告媒体进行宣传,出现某些歌星、影星使用其产品的画面或镜头,目的之一就是刺激受众的模仿动机,促进产品的销售。
山寨产品消费者的学习分析
消费者学习是指“个体获得有关购买和消费的知识和经验,以应用于未来相关行为的过程”。山寨产品消费者通过学习,获得了有关山寨产品购买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引发消费者对山寨产品之间的联想,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购买的评价。也就是说,山寨产品消费者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消费者通过学习获得经验,并促使其产生理性购买。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在低介入情境下,经典性条件反射比较常见,因为消费者对产品或产品广告可能没有十分注意,也不大关心产品或广告所传达的具体信息。在一系列对刺激物的被动接触之后,各种各样的联想或联系可能会由此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所学到的并不是关于刺激物的信息,而是关于刺激物的情感反应。基于这种情感反应,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学习和试用,从而促成或抑制购买。依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山寨产品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使得消费者产生情感反应,促使消费者获取有关山寨产品的信息,或者试用山寨产品,达到山寨产品学习的目的,从而促使或抑制消费者的购买(见图2)。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图纳所倡导的。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被称为榜样或示范者,榜样或示范者既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人和物。通过对示范者行为的观察,可以避免失误学习情况下各种错误;而且,观察有时也是学习很多新行为的最好甚至是唯一手段。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周围的朋友、同学,其中有人使用山寨产品,然后对山寨产品作出购后评价。消费者通过他人的评价了解山寨产品的相关信息,形成感觉记忆,但是感觉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一部分因没有受到注意而很快消失,一部分经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进入短时记忆。之后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和顺利进入长时记忆。当消费者想再次购买同类山寨产品时,长时记忆会直接成为消费者的购买经验,使其获得有效信息,从而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山寨产品消费者的认知分析
山寨产品消费者的认知过程指的是消费者对山寨产品的个别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等的各个不同感觉)相互间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认知过程的全部内容。山寨产品消费者的认知,强调的是消费者对山寨产品境况的直接反映。
(一)消费者的感觉过程
消费者的感觉,是指商品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对消费者加以刺激而引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获得有关山寨产品的各种信息及其属性的材料,如厂牌、商标、规格、用途、购买地、购买时间和价格等,是消费者接触山寨产品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在购买中,消费者借助于触觉、视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来接受有关山寨产品的各种不同信息,并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感觉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对商品个别的、孤立的和表面的心理印象。由于山寨产品外观上新颖、奇特,从视觉上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促使消费者产生非理性购买行为。
(二)消费者的知觉过程
消费者的知觉,是指在感觉的基础上,消费者的意识还会随着感觉材料的综合处理,把商品所包含的许多不同的特征和组成部分加以解释,在头脑中形成进一步反映商品的整体印象。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山寨产品的完整形象,从而对山寨产品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对商品从感觉到知觉的认识过程,在时间上几乎是瞬间或同步完成的。山寨产品消费者更多地通过店铺广告、人员推销、互动体验等外界刺激,产生非理性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健安,郭国庆,钟育赣.市场营销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曾宪达,周世忠.消费者购买心理暗箱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2(2)
摘要:从金融和经济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存在弊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据统计,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成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可见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消费券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为三个月),在指定的购物地点购买商品,不能兑换现金。一般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本文所指的消费券是指政府发行的,免费发给公众的购物券。在它到期后以政府的财政收入兑现商家所持有的消费券。
1可能扰乱货币发行和流通秩序
相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短期流通的临时通货;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地方政府发行的临时货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和国家信用由国家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力。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人民币发行的唯一银行。从货币的职能来说,消费券除了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手段外,它同人民币在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2从长期看,消费卷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该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恒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做出消费决策的。一个人是否增加消费支出是由他本人当前的收入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决定的。在全球经济下滑,世人普遍对未来处于悲观预期,消费者对自身未来收入的稳定性缺乏信心,就会控制甚至减少消费。消费者预期到自己未来的收入将来有可能会减少,为了使自己的一生的效应最大化,必然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减少当前的消费,以平滑自己的收入波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最核心的原因并不是所谓的节俭文化所致,而是大多数人无钱或者说除掉刚性消费支出外无更多余钱用于享乐。最有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低不愿花钱,最想花钱的人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没有多少钱。关键是前面那种人占极少数。贫富差距太大,财富分配太不公道才是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社会保障的稀缺与消费并不见得呈很强的正的线性关系。比如说日本的工作的终身制、完善的福利制度和高储蓄率是并存的。所以从长期看。消费券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3消费券的发放容易导致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消费券通常都被政府指定消费地点或行业。这对于非指定的行业和商家是一种政府公开的歧视行为,是政府在消费市场上的公开干预。消费券使部分行业和商户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特权。充分竞争的市场最忌的就是行政干预,行政干预会降低消费者剩余,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使部分利益集团获利。寻租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是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寻租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约束,有可能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由于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发行规模、使用方向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出了问题也没有明确的惩戒机制,收受好处的政府官员很有可能利用消费券为不法商人或利益集团谋取好处。
4结语
以发放消费券的形式对于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对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分析。每一种事物在具有某些优点的同时,必然存在某些弊端。发放消费券是特殊时期拉动消费的特殊的手段,有其合理的一面。应对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手段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共投资的规模、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和及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营销;营销策略;营销模式;市场营销
一、体验营销基本问题分析
(一)概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施密特率先提出体验营销的观念。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在信息科技的普及、品牌至上的现象以及沟通与娱乐间的高度整合影响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与服务时,不仅是以功能导向来满足意愿,更在显示个人品味、追求刺激或触动人心方面寻求体验。所谓体验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就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体验营销”并非是一种营销手段,确切地说它是一种营销心理、一种营销文化、一种营销理念。它是建立在对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和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其目的仍是满足顾客需求,而且比以往的营销观念更强调这一点,并以激发顾客的情感为手段,它使整个营销理念更趋于完善。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每个人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理需要。企业的成功营销就是要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需求,给消费者这种体验。企业通过一定的营销活动,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些真实或虚拟的个别事件,通过消费者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使消费者在意识中产生美好感觉。体验营销在方式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因其具有的优越性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目前,体验营销逐渐成为全球营销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并成为企业用以“拉近”同消费者距离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以便能够在未来的营销领域中领先一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二)特点
1.体验营销关注的是顾客体验
传统营销关注产品的特点和利益,而体验营销关注的是顾客的体验,它重视与顾客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体验需求,以向顾客提供良好的体验为目标,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2.体验营销认为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
传统营销将顾客的消费行为看作一个理性的决策过程,顾客会非常理智地分析、评价,最终决定购买行为。体验营销认为顾客既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顾客因理智和追求乐趣、刺激等一时冲动而产生购买行为的概率是相同的。
3.体验营销营造的消费情景是丰富多彩的体验营销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娱乐、人员、店面、网络等来创造一种强烈的、综合的效应来增加消费体验,还将当今社会文化、人们的消费文化、价值观念加以吸收,以提升其内涵。相比之下,传统营销手段相对单一,营销人员只是孤立地思考一个产品,如产品质量、包装、功能等,带给顾客的感受非常单一。
4.体验营销面对的是一对一的市场
与传统营销不同的是,体验营销面对的是大众定制化、一对一的市场。前面说过,没有两个消费者的体验完全相同,因此,体验营销的任务就是搭建让消费者成为主角,尽显个性的舞台,令他们得到完全个性化的体验。在一对一的市场中,顾客向企业提供他们自身的信息越多,得到自身需要的恰当的商品和服务就会越多,同时竞争对手也就越难将这些顾客吸引走。体验营销是更人性化的,它体贴入微地为顾客着想,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而使产品和服务完全个性化。
(三)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
在传统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重于产品的外观、功能、价格和售后服务,以满足自身的物质功能需要为主。那么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形态则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赋予消费美好感受为主要特征。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成为潮流。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坦利・莱波哥特在《追求幸福:20世纪的美国消费者》一书中所指出的: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街边集市采购,他们只是为了最终获得各种他们所需要的体验。传统营销的原理和观念描述的是产品的本质,其关键特征是更多地关注产品的功能特色和益处,对于产品类别和竞争的定义比较狭隘,消费者被看成是理性决策者等。而体验营销改变了这些理念,体验营销的核心观念是不仅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全方位的、有价值的体验。二者区别如下:
第一,从关注点上看,传统营销更多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而体验营销却把焦点放在了顾客体验上。让顾客主动地分辨和选择企业与产品,主动地提出自己对产品的设计意见,并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人性化大大提高了。对市场的导向作用也更强了。
第二,在对顾客的心理把握上,传统营销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购买决策看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地分析、评价,最后决定购买。而体验营销则认为顾客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顾客因理智和追求乐趣、刺激等一时冲动而购买的概率是相同的。更好地为制定营销计划提供了依据,并且提升了营销工作效率,大大地推进了创新和求变的意识。
第三,从实际操作来看,传统营销关注产品的分类和在竞争中的营销定位,而体验营销则更注意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为顾客制造各种消费体验情景,且能真正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营销所起到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同时对消费者的认知作用会更强。
二、体验营销的策略分析
在体验营销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它的战略意义。体验营销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喜爱和偏好,让消费者感到商家理解他、尊重他、体贴他,同时给他带来美的享受。根据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对体验营销的定义,体验营销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感官式营销策略。
感官式营销策略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以人们的直接感官建立的感官体验。感官式营销可以突出公司和产品的识别,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比如,在超级市场中购物经常会闻到超市特地生成的烘焙面包的香味,这是一种嗅觉感官营销方式。
(二)情感式营销策略。
情感式营销策略通过诱发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旨在为消费者创造情感体验。情感营销诉求情感的影响力,心灵的感召力。体验营销就是体现这一基本点,寻找消费活动中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因素,掌握消费态度形成规律,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如何在营销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心理方法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促进营销活动顺利进行。情感营销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哈根达斯公司。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哈根达斯冰激凌的营销总是如同营销浪漫情感一样。比如哈根达斯围绕着浪漫的主题提供了一系列冰激凌蛋糕,包括“华尔兹浪漫”、“心之心扉”、“深度陶醉”和“欢乐共度”,这些蛋糕经过精巧的设计和修饰,可以和任何一家优秀蛋糕房的作品媲美。
(三)思考式营销策略。
思考式营销策略通过启发智力,运用惊奇、计谋和诱惑,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引发消费者产生统一或者各异的想法。思考式营销策略往往被广泛使用在高科技产品宣传中。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思考活动的方案是被普遍使用的。在许多其他产业中,思考式营销也已经使用于产品的设计、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中。
(四)行动式营销模式。
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外界激发的。行动式营销策略就是一种通过名人、名角来激发消费者,增加他们的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相与互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销售的营销策略。在这一方面耐克可谓经典,该公司出色的“JUST DO IT”广告,经常地描述运动中的著名篮球运动员充满激情的夸张表演,从而深化身体运动的体验。
(五)关联式营销策略。
关联式营销策略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层面。关联式营销超越私人感情、人格、个性,加上“个人体验”,而且与个人对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联,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关联式营销已经在许多不同的产业中使用,范围涵盖化妆品、日用品、私人交通工具等。
三、企业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建议
(一)企业实施体验营销,要突出以顾客为中心体验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它是大众定制化的、一对一的营销模式。因此,企业应以顾客为中心来设计针对每一位顾客的个性化的体验。另外,企业应在顾客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让顾客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体贴,这将成为顾客体验的很重要的部分。
(二)企业实施体验营销,要注重对顾客心理需求的分析和体验的不断更新不断的研究和开发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和服务是当今企业能够长盛不衰的源泉所在。企业应紧跟顾客需求变化发展的脚步,更新其提供给顾客的体验服务来满足顾客变化着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对顾客心理需求的分析,掌握顾客的偏好、兴趣及其发展动态。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做到这一点。通过客户数据库,企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为顾客提供体验价值,并保持灵活的应变机制。
(三)企业实施体验营销,应在设计好的体验上下工夫顾客体验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因此,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体验的好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购买这种体验。企业应精心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体验产品,保证其具有个性和对顾客有价值。设计一个好的体验,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体验应该有一个主题。一个精练的主题是迈向通往体验之路的第一步,它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的记忆。
2.应以正面线索使印象达到和谐。所谓印象就是体验的结果,一系列印象组合起来影响个人的行为并实现主题。企业必须引入体现体验的本质的线索,同时必须向顾客介绍线索,每条线索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主题。
3.淘汰负面因素。企业应删除任何削弱、抵触、分散主题的环节,来确保不会影响到顾客的整体印象。
4.提供纪念品。提供纪念品是一种使体验不被顾客忘记的方法,而且还可以使体验社会化,因为人们往往通过它把体验的一部分与他们分享。参与体验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被吸引的潜在顾客就越多。
5.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感官刺激是人们最容易感知的一种刺激方式。它可以使顾客体验变得更加难以忘怀,印象深刻。
(四)企业实施体验营销,应注重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使其更符合体验营销的要求在体验营销中,企业营销人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像是演员,他们销售体验的场所更像是舞台或剧场。他们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脚本表演。而顾客则变成了观众,营销人员表演的目的是让观众参与进来,也变成演员。因此,基于这样的需要,企业应注重对营销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培训,使其更符合“演员”的角色,从而达到让顾客进行全面体验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将成为事实。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0.5%,放慢1.7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4%,放慢1.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1.4%,放慢0.7个百分点。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汇市、股市、债市、期市及商品现货市场都受到冲击,对各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正在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在这一形势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潜力很大,因而,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的消费,对于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关于奢侈品的内涵
沃尔冈拉茨勒在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现在,奢侈品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人们消费奢侈品看中的往往是它的炫耀性功能,觉得奢侈品是过度消费消耗的东西,以至于挥霍等。
例如,“捷达”和“奔驰”轿车都是代步工具,在代步方面没有价格所显示的那样大的差异,差别在于他们代表的意义不同。“奔驰”的符号价值在于成功、财富和身价。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将消费品分成了必需品与奢侈品两大类,把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即需求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的消费品称为奢侈品,另一类则称为必需品。在我国的传统概念里,奢侈品消费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
其实,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演变,许多昨天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今天的必需品,而今天的许多奢侈品也会变成明天的必需品。例如,在13、14世纪,糖和香料是奢侈品,但在当今社会它们却成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 奢侈品内涵的变化反映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当前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奢侈品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奢侈品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奢侈品更新周期短且对市场的刺激效果显著
作为奢侈品的商品,除了具有商品本身固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炫耀性功能,即显示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所以,奢侈品应当是引领时尚的前卫商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奢侈品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具有较短的更新周期。
以服装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功能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都市人追求时尚,展现自我,服装的发展渐渐淡化了它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其装饰和炫耀功能似乎已成为服装的灵魂。例如高档的时装,面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作为普通服装的基本功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失去,但作为高档时装的炫耀性功能不久就会减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看重其装饰和炫耀功能,因而会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在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很难想像一成不变的款式和风格能立足于激烈竞争的服装市场上。有市场眼光的厂家总是紧追流行趋势,不断推出个性化的款式,开发风格迥异的服装,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个性的需求。一面是厂家层出不穷的新款推出,一面是消费者为追求时尚而不断膨胀的时装需求,这造就了服装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销售额。
2008年,尽管雪灾、地震、股市泡沫破裂、经济衰退预期不断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但纺织服装国内零售2008年1-9月却持续维持25%以上的高增长,屡超市场预期,直到2008年10月行业零售增速才出现放缓,显示了服装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是需求仍然不足,2008年1-9月,行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维持小步上升态势,纺织品与服装的库存金额却分别同比大幅上升了33.10%和25.09%,显示行业产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刺激需求。
除时装外,其他奢侈品消费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对市场有显著的刺激效果。据报道,上海顶级私人物品展集中展示了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
(二)奢侈品需求潜力大且能充分吸纳购买力
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增长就会更快。奢侈品不像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的必需品那样,受所谓消费饱和的约束,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也不可能较大地增加消费。例如,对于食盐这种商品,即使人们收入提高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奢侈品消费就不同了,以旅游为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还不敢奢望旅游,一旦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就会增加这种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从普通旅游变为豪华旅游,从国内旅游转向国外旅游,国外甚至已经开发了太空旅游项目,所消费的资金可想而知。可见,奢侈品消费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能够充分吸纳新增的购买力。
目前,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458,已进入联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范围,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拥有大部分的居民储蓄。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收入沉淀下来,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质量好、价值高、品牌响、炫耀功能强的奢侈品,以刺激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吸纳他们充裕的购买力。将沉淀的资金通过消费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资金。
汽车领域的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法拉利、福特、大众、宝马、莲花、宾利、凯迪拉克、菲亚特、奥迪、劳斯莱斯,大部分已进入我国的高端汽车市场,正在充分吸纳富豪们的购买力。我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上海国际品味生活展”纷纷亮相中国,世界顶级品牌纷纷在中国选址开店。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法国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形势下,应当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裁缝”的永正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如南京云锦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奢侈品品牌的生长基因,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奢侈品品牌的符号,使我国的奢侈品市场被本土奢侈品占有,提高奢侈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奢侈品消费能够催生新的服务项目并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奢侈品消费首先催生的是商业广告。在许多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具有炫耀性动机,是一种“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显富、炫富比使用商品更重要,因而要求商品或服务除了具有较高的质量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广为人知,甚至人所共知。这就要借助商业广告的力量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在重要媒体的黄金时段反复地广告宣传,将“某商品是名贵商品”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使社会公众形成共识,公认某商品是名牌商品,从而使该种商品具有了显富、炫富功能。这种运作模式便催生并极大地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为广告商提供了大量的业务,也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有此需求的消费者造就了可据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名牌商品,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作为的措施。许多名酒、名车、名牌服装等名牌产品都离不开商业广告的宣传。如果没有奢侈品消费对名牌效应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催生商业广告的土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行业广告总额是450亿,央视广告收入为110亿。足见打造奢侈品品牌对商业广告的贡献。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种需要最初总是表现为对奢侈品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又会产生新的奢侈品需要,再度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由于人的需要层次不断地提高,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热点,休闲娱乐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和娱乐,文化娱乐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将会明显地提高,我国已进入文化娱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消费就会出现“脱物化”的倾向,人们开始出现普遍的文化娱乐和旅游动机,费用的投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休闲娱乐方式需要的不断创新,使得许多高新技术,甚至当代科技的前沿都被广泛应用于娱乐项目和游乐园的设计当中,这势必会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例如体育健身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体育健身业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将成为今后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此外,奢侈品消费还极大地带动了服装、住房、汽车、家装、保健、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过度和畸形的奢侈品消费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助长人们的炫富攀比心理,误导社会价值取向;资源配置可能偏离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大量的奢侈品被富人无节制的挥霍,扶贫工程所需资源却得不到满足;纯粹“装门面”、“摆阔气”的奢侈品消费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当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消费,使之真正成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就当前而言,影响我国内需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普通居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长缓慢,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CPI持续走高,生活成本偏高,导致消费不足。其次,居民贫富差距过大。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0.55,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而高收入阶层平均消费倾向低,致使全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使消费需求不旺[2]。再次,居民收入预期不好,当期消费减少。根据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职业稳定性下降,返乡农民工增多,失业率不断升高。再加上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普遍上涨,使居民预防性需求增加,支出预期加大,使即期消费减少[2],需求难以扩大。(二)消费观念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勤俭节约”、“量力而行”,“无债一身轻”,这与西方流行的“及时行乐”、“借钱消费”(消费信贷)的消费观是冲突的。中国目前的高储蓄率就是这种主流消费观的反映。它的转变需要较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教育等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加和不确定性,使即期消费严重滞后,形成“有钱不敢花”的心理状态。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四)消费环境当前,我国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不断恶化。现阶段,行业垄断、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广泛存在,毒奶粉、毒馒头、地沟油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以及社会投机炒作风潮日盛,人为哄抬物价,使居民有钱不放心花。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消费信心消费信心是影响经济复苏、扩大需求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精神支柱。有了信心,需求就旺盛,有钱就敢花、愿花;缺乏信心,有钱也不敢花。往往促使危机深化和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信心问题。三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就当前而言,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刺激消费问题,其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一)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没有稳定、长久的收入增长,扩大消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保就业、保收入、保民生。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提高中低居民的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因为,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费的欲望强烈,如果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其次,要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推手,使广大的城乡居民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因为,高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强。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弱,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需求,这样就会造成总需求萎缩。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二)改变消费观念树立现代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鼓励信贷消费,形成符合时代国家发展的消费风尚。使居民“有钱舍得花”、“有钱更敢花”。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受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自给性消费习惯,平均主义消费心理,克勤克俭的消费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消费发展。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在消费上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和爱面子消费心理。为此,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消费示范性,通过宣传,树立现代的消费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来刺激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花钱买享受、买时尚、买轻松、买健康已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如:无病早防治“未病”的健康观;节假日外出“游山玩水”的休闲观;家务劳动社会化的享受观;健身、美容、K歌的娱乐观,还有节能环保的现代观,等等。这些观念的形成,必将推动城镇居民消费服务的升级,对刺激消费需求[3]。
完善和规范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的消费风险,以促使居民放心消费,提高居民即期消费,使居民消费无后顾之忧。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国最需要启动的是广大农村的内需,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尤为重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和完善的福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既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又让农村地区被极度压抑的消费能得到很大的释放[4]。(四)优化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影响巨大。优化消费环境,可以保障老百姓消费安全,能让消费者放心花钱。应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重塑商业伦理道德和商业诚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扼制虚拟经济膨胀,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防止消费者权益受损害[1]。1.发展现有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我国的三大消费热点是:住房、家用轿车、旅游。还有手机、电脑、娱乐、教育等消费热点。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加快商业企业业态与营销手段的创新,以刺激形成新的消费热潮和热点。二是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能培养产生新的消费热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消费的发展趋势是从手机消费时代汽车消费时代体验消费时代不断推进。因此,继续实施房控政策,发展3G手机,促进汽车业大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娱乐业、体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2.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5]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3.大力发展假日经济要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在大力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城镇居民中也隐藏着巨大的没有释放出来的消费潜力。每天在单位埋头苦干、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不得不说是制约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认为适当延长或者增加节假日也是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在目前,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以助经济增长之时,恢复五一黄金周不失为扩大内需的有益举措。尤其是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一部分高收入群体是需要增加其休闲时间来扩大消费的。节假日,无论是聚会、出游、探亲访友还是逛街购物,都是在增加消费,四五月份我国大多地方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光,非常适合人们出行[2],恢复五一长假利大于弊。增加闲暇时间、发展假日经济对当前扩大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它可以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第二,闲暇消费培植出了更多的消费热点,从而增加了消费需求,并由此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假日里人们除了在家休息之外,更多的时间用于探亲访友、上街购物、旅游、从事娱乐、体育、文艺、文化等活动,这必然增加居民在旅游、娱乐、精神文化、饮食及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从而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商业、饮食业、娱乐业、教育、精神文化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及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很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很可观。据统计,我国旅游部门每收入1元,社会综合效益可达6~7元;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可为社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大有前途。就我国而言,国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大、吸收劳动力多,因此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对当前扩大内需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年十一、中秋长假高速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自驾游成井喷式发展,旅游需求强劲释放,假日旅游市场出现空前火爆态势。国家应借助这项政策引发出的居民消费热情形成大消费发展战略,让其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基点。高速免费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不是特别宽裕的30~40岁的中青年最具吸引力。这个群体有相当高的消费欲望,如果政策引导得好,将激发出巨大的消费潜力。但今年准备工作不充分,出现大量拥堵现象,效果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节假日旅游的积极性。为缓解集中出游和交通压力,全国假日办建议加快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也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实行以全民休闲为基础、以弹性带薪休假为主体的休假体系,以此分流和缓解“集中式”休假带来的压力。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注意旅游投诉,整治“导游”变成“导购”,景点购物骗局等损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的不良行为。要不当总结经验教训,细心维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4.实现消费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促进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出面动员兴办或企业开展的各种服务活动,诸如:家电维修上门,报刊投递到户。房屋维修、厨卫疏通、家教服务、看护老幼、病残、小孩借托、送货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显而易见,这些消费者的不断兴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城市下岗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其次,是对传统消费服务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服务技术,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提升消费服务层次,并和国际接轨,推动我国消费服务化的进程。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消费文化特色,打造消费知名品牌,实现消费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1.产业政策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其中一部分过剩是由于大量的无效供给导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而致使“市场过剩”。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是创造有效供给,开拓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A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以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并将最终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我国2011年人均GDP达5414美元,第三产业大发展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左右。我国2011年三产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0.12%、第二产业46.78%、第三产业43.1%。自2008年以来,这个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下波动、徘徊不前。可见,近几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并无多大起色。有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促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比重逐步提高。2.财政政策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直接拉动内需。最近政府采取了“十项举措”来扩大内需保经济稳定增长。这些措施主要是采用财政再分配的办法,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采取财政和金融措施,资助群众买房等;给予困难和低保家庭发放价格补贴等。要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物价进一步大幅上涨,把CPI控制在3%以内。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3.利率手段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如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那就是消费贷款,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降息可以直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成本,有助于鼓励企业增加信贷,扩大投资,使更多项目得到融资。同时降低了存款收益和居民储蓄倾向,有助于刺激个人消费,遏制存款定期化趋势[4]。我国应根据市场变化,逐步实行市场化的利率政策,有效利用利率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消费。4.国债手段适当发展国债政策国债是保证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并扩大内需的基础,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提升需求水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增加国债发行也可以调动剩余储蓄,促进储蓄与投资均衡机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国家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6]。结语总之,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艰巨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促进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并采取各种手段,刺激需求、拉动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朱吉玉工作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