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生命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

第1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阿育吠陀的术语也难以用英语解释。Pitta在阿育吠陀中表示胆汁,并细分为黄色和黑色,其本质是燃烧感、提升和令人兴奋的状态,此概念与中医术语中的“火”比较贴切。另外,Pitta中有一亚型命名为Agni,是指消化系统的“火”,在中医术语中,我们将其称之为“胃火旺”。最后,还要补充一点,术语Pitta对应中医理论的“气”(尤其是脾胃气虚)和“火”比较合适,因为它有温暖、炎热、向上之性[5]的意思。阿育吠陀中的Kapha有中医理论中“痰”的特征,因为它的定义和规格几乎和“痰”一样。Vata在《遮罗迦集》中描述如下:在物质世界移动时,Vata能打破群山之巅,在树上移动,激起海洋波涛,使地球震动,推动云彩漂移,导致霜冻、暴雨、尘土、风沙、闪电,以及导致作物失败。它可以诱发机体疼痛和疾病,游离流窜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破坏、伤害精力、肤色、幸福,导致悲伤、恐惧、惊吓、混乱,甚至精神疾病。笔者认为阿育吠陀中描述的Vata类似于中医理论中的“风”,“风”在中医学中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样,Va-ta的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部分学者认为,我们可以假设“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因其诸多表现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发作、震颤等。Vata,与Pit-ta和Kapha不同,在《遮罗迦集》中有两个具体章节对其进行阐述,这标志着它在阿育吠陀中概念的复杂性。

比较示例

根据阿育吠陀医学,三元体液理论中三个dosha的和谐与平衡,取决于消化系统之火(胃火)的强弱。因此,人类应该谨慎地对待消化系统之火(胃火),并尝试将其储存[6]。当有正常的饮食欲望,而无任何胃部胀气及沉重感,在饮食过程中及食后无任何不适,我们可将“胃火”视为正常。过度饮用冰水、暴饮暴食或嗜食过度油腻之物,如肉类,吃饭时尚有未消化的食物积存在胃内,以及情绪问题,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贪婪、担心等,均会导致脾胃虚弱。同样中医认为,凉性食物或水可能会导致脏腑功能衰弱、脾肾阳虚等;潮湿可能会导致脾脏损伤(消化伤害);减少过度性活动,在疾病预防和协调身体中有显著作用。此外,根据传统中医学,如果我们食用健康食品,并有良好的消化功能,机体会产生正常的“气”(称之为谷气),它可以制造血液并促进健康。在阿育吠陀医学中,健康的食物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能产生Rasa,它具有和“谷气”相同的功能,有助于产生健康血液。

疾病进展

第2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福斯特;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论文摘要:福斯特的生态学是当代生态学理论的重要分支。他在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进行生态学分析的过程中所阐明的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都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这些宝贵思想,对于当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多方面的启示。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理论家,他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和《脆弱的星球》等几部著作中,通过阐释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生态相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制度替换之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生态学理论。福斯特的生态学不仅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而且他对当代生态问题所做的多维度揭示,对于当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福斯特认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条件和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怎样保持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不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待我们目前的社会形态就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积累制度,“过去,这种积累一直靠全球环境不断被系统地剥夺其自然财富得以维持,环境被蜕变成了索取资源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的下水道。”所以,过去500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福斯特强调,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不会自动解决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通过采取诸如消灭城乡之间敌对分工、注重人口的合理布局、实现工农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土地营养物质的恢复和改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革命性变革等具体措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工业方法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始终是和他对生态可持续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

福斯特的发展观,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在于,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第一,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向人类提出了一条新的发展原则: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能超出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既要给现时的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又要给后续发展留有空间,同时还要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这就要协调好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关系、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生存系统的关系、人化自然与原生自然的关系。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考虑,应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发展过程后,按照生态规律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有机融合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经济运行模式。首先,循环经济仿照自然界物质代谢、循环、共生等规律,在经济发展中也形成类似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有机匹配,改变了“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组织成了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资源利用最大化、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发展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矛盾。其次,传统经济运行由基础设施、机器、工厂等加工资本,劳动、智力等人力资本和现金、投资和货币等金融资本三大部分构成。循环经济将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作为第四种资本加人经济运行。这种生态资本内部化改变了传统经济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改变了企业节约资源与污染防治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目的。

第三,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一潮流,对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大调整,在坚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同时,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构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矛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前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第四,建立科学的GDP核算体系。过去多年我国通行的做法,是把GDP和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尽管这些指标不可或缺,但GDP总量或人均GDP并不能准确反映发展的社会成本,不能准确衡量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能准确衡量效益、效率和实际的国民财富,尤其不能对是否实现了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作出准确判断。不仅如此,它还助长了一些地区和部门为追求过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地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陷人了“拼资源求发展”、“有增长无发展”、“有发展无幸福”的困境。因此,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二、生态价值观与中国现代价值观的探寻

福斯特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于,他强调,必须认识到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并且努力保护它。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们不能避免改造自然,因为我们就工作并生活其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以可持续的方法改造自然,制定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的理性规则。”

然而,在福斯特看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本身、自然和社会关系却出现异化,其集中表现在人与自然间的剧烈的不和谐以及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福斯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造成自然本身异化、自然和社会关系异化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及产品远距离贸易是其直接原因;第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大土地私有制是其根本原因。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本身异化、自然和社会关系异化是必然的。

福斯特积极倡导自然的社会化,极力反对自然的私有化。在他看来,目前最应该受到批评的就是所谓自然的私有化。“今天全球经济正逐渐将自然界中的每一种东西—水、森林、植物种,甚至大气本身—变成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私人商品。这种自然的私有化趋势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并且激化了对资本主义来说是特有的那种环境问题。”自然的社会化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他认为,“自然越是被置于人民的保护之下—一般来说,这种保护是通过决定可持续规则的民主过程进行的—情况就会越好。如果我们把自然交给了资本,那么我们就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可持续性这个集体目标的各种形式的私人控制和掠夺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我们把一切都交给私人利益集团,人口中的大多数在反对拥有和控制大量社会资源的强大的少数人意愿的时候,就会丧失保护自然和自己的能力。相反,如果我们把一些事物置于公众领域,我们就会把这些事情置于一种可以运用民主原则的政治控制之下。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的社会化代表一种民主的和反资本主义的策略,一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策略。

福斯特强调,在生态问题上必须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在他看来,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存在的、真实的、不断变化的物质条件并无裨益。这种观点中所体现出来的二分法往往使“人类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长期存在,而这种观念正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源。

透过福斯特的生态价值观,给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必须确立起一种全新的生态价值观,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正确生态文明观的引领。生态文明观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和谐相处的统一体。为此,应该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观,进而使人们达成以下共识:一是,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自然孕育、哺育了人类,使人类得以产生和发展。二是,发展使人类变得不断强大,强大又使人类自我意识膨胀,使自然之子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没有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引发生态恶化。三是,人类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人类不仅要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更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既要考虑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其它物种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和自然要协调发展。四是,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站在自然之子的角度,人类应当约束自己,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衣食住行及精神需求,即为了消费。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与消费需求无限扩大,构成了一对矛盾。因此,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倡导正确的消费观,以引导人们合理消费,任重道远。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倡导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生活。适度消费就是对环境友好的合理消费,它要求我们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而不是鼓励对物质资源的无止境占有。无节制的高消费是一种脱离现实生存环境与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它以享乐、挥霍为特征,使人们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最终增加到自然界无法承受的程度,既有害于自然生态,也有损于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反对一切挥霍性、奢华性、铺张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这应该成为实践消费道德的一种新境界。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应当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主动购买对环境友好、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生产经营者向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

第三,健全生态法律制度。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刚性制度约束,其作用在于用刚性制度约束人类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的现况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如下制度:一是建立清晰的生态产权制度。在自然特征上,生态的天然属性决定了生态资产的公有性,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生态产权,只有国家政府有权代表社会来行使。但在现实中,国家产权得不到很好地实施和贯彻。在生态产权不清的情况下,生态资源的社会再生产与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的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足量的实现,结果导致少部分人对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损失就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因此,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置、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价值的实现,仅靠明晰产权、生态定价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一些财政制度的安排,达到功能维护的目的。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生态补偿须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原则,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应承担环境外部成本,履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赔偿相关损失,支付占用环境容量的费用;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有责任向生态保护者支付适当的补偿费用。三是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三、生态伦理观与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重构

福斯特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在生态问题上还存在不道德行为。任何一种破坏环境并使未来几代人在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上更为贫困的制度,就是一种高级不道德。“人类不拥有地球,我们只是使用地球。必须为未来几代人保护好地球,维护它的完整。我认为,这是关系到所有可持续性问题的基本道德原则。”

在福斯特看来,要解决这种在生态问题上的不道德行为,第一,需要进行一次“道德革命”,即一次不仅针对个体消费者、政治家以及首席执行官们的不负责任的行动和决定,而且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高级不道德”的革命。通过这样一次革命,以取代我们目前对待环境的不道德或至少是非道德的做法。第二,建立一种新的生态道德。福斯特指出,自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兴起以来,以“支配自然”为核心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倡保护环境被看作是对人们自由权利的限制。这种道德价值观在当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支持下,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的关系模式,并最终一导致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福斯特强调,通过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生态道德,可以引导我们重新学习在地球上如何居住,最终把自然看作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至于这种新的道德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在福斯特看来就是“绿色思维”。由此可见,在福斯特看来,社会变革和建立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在福斯特看来,我们社会中的个人道德并非社会道德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体制。

福斯特的生态伦理观,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现实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伦理道德体系的重构,重视生态伦理的培育和倡导。要实现这一目标,可抓住以下主要环节。

第一,培育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就目前来看,最迫切的就是,我们在认同自然界自身存在其内在价值的同时,必须承认代际价值的存在。既然我们承认自然存在着内在的价值,那么,人类后代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就不能予以否认。应该看到,人类后代的权利就是当代人生命和精神的延伸和延续,承认和尊重当代人的权利,就必须承认和尊重后代人的权利;反过来,承认后代人的权利,就是对当代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在代际价值的理解上,应该明确两点:一是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等性,承认后代人享有权利并不意味着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如我们承认自然的权利而很难要求动物、植物等对人类承担义务一样;二是由于后代人尚未出场,因此其权利的行使并非一个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存在于当代人的“观念”中,因此,后代人的权利必须由当代人来,由当代人按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第3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一、以对生活意义的深刻追思为写作主旨

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在写作中不停地叩问着。孔子说,“生无所息”;罗素说,“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海德格尔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沈从文说自己“只想构筑精致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史铁生则认为,“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等。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始终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情怀,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所以,即使面对限制性比较强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时无论是哪种立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生命意义的追思。

例如,近年来高考所涉及的有关“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必须跨过那道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能”“寻找童年”等命题作文的写作,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各种生命问题的思考:生命原本就是“好奇”发现的过程,生命也是一个在“时尚”与经典中不断推进的过程;生命当然需要“绿色”,更需要“拒绝平庸”;生命中必然充满了“忧与爱”,还会有一些“坎”,也一定有“不会风化”的记忆等等。即使是材料作文,像2013年江苏高考“探险者与蝴蝶”材料,亦是在多角度考查考生对生命中有关“和谐”“平衡”“美”“小与大”等问题的认识。再如,像2013年上海高考“还有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更是在启发考生比较、辨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诸多“轻、重”,进而深思生命的终极意义等。

既然明确了要追思生命意义这一写作主旨,那么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就要把这个大问题分解、细化。比如,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追思:如何直面生命的坎坷?生命的境界该如何提升?生命可以怎样“对镜”?生存与生活有何不同?生命需要哪些养分?该如何保护、关爱、尊重生命?若能经常如此地“日思夜想”,久之就能够更全面、更多元、更入微地“破解”有关生命意义的不同“密码”。

二、以对生活成长的独特体验为写作素材

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从自我成长的直接体验中获得,具体包括:①独特的“我”――“我”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生命中难忘的几段经历、“我”的兴趣爱好等;②“我”身边的人――“我”的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或成败得失等;③“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种植的植物、喂养的小动物、游览的风景名胜等。这些素材,有的是关注自然生命由新生到衰老的过程,如奶奶的一生,一株桃树的发芽、开花、结果与枯萎等;有的是关注社会生命的和谐与否,如“我”与家人的代沟问题、“我”和朋友的交往问题等;有的是关注精神生命的发展与追求,如“我”向善、求真、尚美的成长故事、“我”耳闻目睹身边人大智、大勇、大仁的故事等。

像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大多可以取材于这些现实的生命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写《耕种自己的土地》,写的是爷爷在土地里种菜、割麦、插秧、刨地瓜等一些农活,土地是爷爷自然生命的根基,也是爷爷社会生命的舞台,更是爷爷精神生命的归依所在。再如,有的学生写《美的力量》,写的是校园里自己每日必看的那方荷塘,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同,该生写的是残荷;在和新荷对比之后,他发现“群立的荷茎如观音大士,不言不语”,这种泯化了忧喜的“大美”让他震撼,收获着朝圣般的静穆。应该说,在习作者对视“荷塘”这一自然生命时,他的精神生命在写作中已经同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以生命之间的多重对话为表达方式

第4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活动主题——“珍爱生命,阳光生活”

活动背景

大学校园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生命、生理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名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化,致使一小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认真的对待生命,珍爱生命。联系到我校自2010以来出现了三次校友自杀的悲剧,为了让本班同学更好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现由班委会主办一次主题为“珍爱生命,阳光生活”的主题班会,希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携手共同搞好本次主题班会,体现本次主题班会的意义。

活动目的

结合自身实际,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思想认知程度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对自己所在的班级环境(主要为思想上)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更好的搞好班级同学关系起到一个铺垫作用。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全班同学能够更好的互动,大家各抒己见,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提供机会。

这次主题班会给了班级所有同学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的机会,为以后参加活动或者工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实习平台。

5,丰富全班同学的生活,拓展全班同学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和珍爱生命的必要性。

活动可行性分析

1,同学们都希望班级能够给自己一个平台好好展现自己,让其他同学对自己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以利于更好的搞好大学生活。

2,同学们对近期校友跳湖事件议论纷纷,所以可以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让辅导员老师和班委对本班同学的思想认知程度有一个更具体化的认识,以利于以后更好的开展本班学生工作。

3,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当它的重要性在我们大学生身上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时,需要通过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唤醒大家对生命重要性的更深刻认识。

活动宗旨:健康 积极 团结 和谐

具体活动时间:2010-11-7晚6-8点 地点:待定

活动对象:全体电子信息工程2班同学

活动内容

班委发表个人见解,分析大学生自杀背后的原因

其他同学针对大学生寻短见的原因发表自己的观点

班内集体讨论,通过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最终得出大学生自寻短见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第5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美术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60-01

学校各学期开展的众多美术实践活动中也饱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如,美化校园环境、美化各活动场地,“变废为宝”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艺术节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珍爱生命、远离危险”美术作品设计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也有助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小学美术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本质,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理解生命意义,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提升生命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曾经听到过许多孩子在受到家长或老师批评后互相聊天,他们大谈老师、家长如何如何的过份,又如何的不喜欢,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小大人一样的说 “我妈再训我我就不想活了”、“想死”、“我要跳搂”……极其消极的词语当成口头禅。这些孩子没有一点的承受能力,更不用提有担当。其实这都是很不好的心理暗示,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话说的越多,就是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到极端时候,我们就不好控制自己的行动,也会造成终生的遗憾。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浪费和污染。在美术教学中,针对这些现象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又具有超越性;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是不可重复的,又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生命的来之不易、极其可贵,教育学生对生命有敬畏感,充满崇高感、神圣感。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因为生命的短暂、脆弱、不可重复,所以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让学生从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情弱者,珍爱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性,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培养健全人格,就要经营生命,超越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信。在美术创作中感受美,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学会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摒弃消极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思想,乐观的面对困难与挫折,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小学生。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并开展讨论来鼓励学生思考,这是一种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如儿童画、科幻画、国画等进行欣赏评述时,先让他们用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心平气和地解读一下美术作品,再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进而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点评、相互补充。通过欣赏讨论,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美的熏陶、感染中感悟生命之美,体悟生命之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如,引导六年级学生欣赏评析《夯歌》,这幅作品充满了力量感和劳动的美感,传递了劳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叹生命体在劳动中所获得的健美和力量。

在造型表现教学中教学生体验生命美。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应该让学生身历其境中的感受与体会,不但要引导学生从感觉认知上去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更要从行动上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引导学生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就能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美学原理,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绘画、设计、制作生成平面的或立体的造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美。在学习《身边的风景》这一课时正值盛夏时节,我带领学生到凤凰园写生,孩子们走在伊逊河边,闻着花香,听着鸟鸣,欣赏着美景,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内容丰富,让人感动。共同合作,教师指导,表现春天的色彩;成功展示,相互评价,展示自我,体验快乐。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表现春天色彩的方法,初步掌握了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技能,也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生命的美景,感受了春天美丽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第6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一年前的交通肇事杀人案,一个在校大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故意杀人被依法判处死刑。一起因普通交通事故引发的故意杀人案,虽属典型个案,但却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当今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改革开放后,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但却充满市场化色彩,把曾经好的东西给改掉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思想、品行和生命教育。

案件发生在2010年10月20日23时,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胸部连捅8刀,致张妙当场死亡。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药家鑫的这一举动,把一起普通交通事故演变成故意杀人案,缺乏人性,突破了人伦底线,引发公愤。法律对药家鑫的惩处,不再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和普通的杀人案,而是一起关涉到人性和公共安全、司法公正和法律信仰、公众心理安抚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事件。当人失去正义和道德的看守后,人性的残忍和暴虐,便随时等待机会发泄。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才有了撞人后又杀农妇的大学生药家鑫的事件。

一、目前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从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分析

高职院校生源有普高生、中专生、职高生等组成。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素质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却相对散漫;对学院思想品德和行为管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个性及心理上表现为意志消沉、喜怒无常、易冲动、脾气暴躁。旷课、迟到、吸烟、酗酒等等行为经常出现。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从正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更为必要。

(二)从生命的角度透析

从生命的角度透析,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部分高职院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对死亡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

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理论探讨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二、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珍重生命的教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且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划上句号。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但许多高职学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所以,他们经常抱怨“累”、“没意思”,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高职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

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高度的期许,但在大学里,他们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辈。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员,由此,从巅峰到低谷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为生命的价值只有赚了大钱才算得以实现。这是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应当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只不过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大学生既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

三、加强高职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我认为,加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一)开发“思政课”教学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从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也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违法犯罪,主要是自身人格方面有障碍,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思政课”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应贯穿一条主线,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坚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的基本标准,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顺应时代,有时代精神。

(二)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即提高生命的质量。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为审美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情感活动。以下从德育的角度谈谈如何通过美育来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1、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要成为审美的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大学生不仅能对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还能提高判断形形的生命价值观的能力。如何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应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疑惑的“重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2、用美的环境熏陶人,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审美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有美的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心临其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3、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引导学生参与生命美育

人的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审美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生命美育,只不过是我们以往忽略了生命教育才没有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对于高职学生,我们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高职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1、通过组织野外郊游活动,如探险、露营等,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2、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死亡体验的人,才会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或请有过自杀、轻生念头但成为成功人士的人来学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3、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4、带领学生参观监狱,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犯人失去自由后的痛苦,或把在监的犯罪分子请进学校,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

5、要求学生参加亲友的追悼会,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等。

总之,从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引发我们对在校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生命教育。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只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

[1]马秀琴.谈高职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的开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2]葛广鹏.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活动开展[J].林区教学,2008,06.

[3]许月红.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现状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02.

第7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所有的文章篇目都是精挑细选仔细审核过的文质兼美的教育佳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分析透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文字优美以及感情深沉,同时还可以为学生们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们能够明白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只有珍惜宝贵的生命,树立生命意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以及为人类做出贡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深刻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有体会。比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走近《生命的壮歌》,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这是一首足以让读者感动到滴血流泪的协奏曲,让学生们体会在残酷的自然界中,只有弱肉强食才能生存的环境中,两个同样脆弱的生命在即将面对生死的时候能够用合作以及献身精神完成悲壮的壮歌。教师在让学生们理解了这样的思想感情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们能够以这篇课文为基点,探讨生命价值,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渗透一些生命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们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二、自主学习:增加生命教育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长时间的为学生们灌输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和同学们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们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们精细的讲解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在词语、句子、段落乃至全文的理解上逐步增加生命教育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教师应该会发现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虽然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觉得这些句子段落比较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反复的朗读,在阅读之前能够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作品对话,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同时也能够不断地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文章以外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涵。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认真对待文本内容,深入地和文本作品对话,同时也能够不断地扩展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利用互联网,课外书等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比如观看校园霸凌的视频,能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或者是读一些其他的文本作品,在品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生命的伟大,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碰撞生命的激情。

三、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

第8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一、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庇护下,养成了只知道享受上一辈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很少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和青春期朦胧情感的困扰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不知道生命的存在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颁发的《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知识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具有生命教育的特别优势,所以生命教育应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堂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如何在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下面谈谈在《急救》一课中我是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虽然中国孩子在各项智力竞赛中遥遥领先,他们的基本生存能力却不容乐观,防险意识更是让人担忧。对于发生火灾、地震、洪水之后如何避险等知识,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有的认为这些离自己太远。我就利用历史罕见的汶川大地震中的“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资料和“中国骄傲――七岁女孩袁媛”帮助父母脱离危险的事迹,让学生认识灾难的无情,懂得生命的宝贵、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艰难,以及学会防灾避险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讲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几起由意外伤害导致的生命陨落,让他们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讲解急救的重要性时,介绍“急救黄金四分钟”,讲解意外发生后四分钟内身体各器官发生的变化,四分钟后各器官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使学生认识到体内器官的脆弱和重要性,进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珍惜自己的生命。

3.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和谐之美。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不但要做到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给别人以帮助。有关“骨折和止血的急救方法”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同学分别扮演受伤者和急救人员,急救人员亲自动手用课前准备的毛巾、纱布等材料为受伤者进行包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既学会了急救的知识,又增强了合作意识,体会到了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对他人的生命要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

4.延展教材,用更多的知识保护生命。

四十五分钟是短暂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急救方法,在导学案的最后,我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意外事故的急救措施,如:溺水、火灾、中暑、异物等,使学生在获得更多急救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

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9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一是真实性,即必须是实践中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而不是预设的甚至是想象的教学活动。二是描述性,即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活动情景进行对话式或情景再现式描述,一个课例就是一个教学片断,长到对某一教学重点的剖析探究、对某一教学难点的分解突破的全程描述,短到一次师生的对话、一句恰到好处的提示等。三是问题性,即该教学片断须蕴含着某种教育教学理念,反映了某种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要研究的课例,不一定非得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即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未能有效落实某种教育教学理念,未能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等。成功的课例具有示范性,不成功的课例具有警示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节成功的课不一定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完美无缺,败笔在所难免;一节不成功的课或许有几个教学环节是亮点,令人叫绝。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来说,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使败笔更少一些,使亮点更多一点。

那么,什么样的课例更有研究价值呢?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紫藤萝瀑布》和《背影》为例来加以说明。

课例1:“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我们随着宗璞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去走走,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

生1:生命会有什么色彩呢?

生2:文中写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作者认为紫藤萝是有生命的,其生命的色彩是紫色的。

师:你的思维很敏锐!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紫藤萝生命的色彩呢?

生3:是为了借紫藤萝来抒发自己由焦急、悲痛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

生4:作者把紫藤萝花写得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这样就由藤萝引向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

师:你的思考很有深度!作者因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生5:“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露出作者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生6: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中可以看出,作者领悟到了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

生7: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

此课例具有鲜明的思维导向性,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生疑。当老师提出“感受一下生命的色彩”这个问题时,有学生疑惑,“生命会有什么色彩呢”,有学生立刻从文中描写的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想到作者心目中的藤萝的生命是紫色的。学生认知上的差异,可以拓展思维,启迪心智,进一步领略文字之美。

二是探因。对描写紫藤萝生命色彩的原因的探究时,两位学生都紧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分别从作者情感需求的角度和主题揭示和作品构思的角度作了分析,显示出思考的清晰和深入。

三是引领。在讨论“作者因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这个核心问题时,学生给出了层次不一的回答:①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②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向前;③遭遇到不幸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情感上的差异使得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阅读感受切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点。这样的阅读,不但扎实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锐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引导了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感悟。

课例2:“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二

师:抒发感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描写紫色呢?

生1:紫色代表高贵、典雅。在作者看来,生命是崇高尊贵的。

生2:紫色充满着神秘的复杂情调。这说明在作者的心中,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时是未知的。

生3:紫色在基督教中代表哀伤。说明作者就像十多年前紫藤萝花遭遇了不幸一样,在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她感到“焦虑和悲痛”。

师:是的。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4:“手足”比喻兄弟。应该是她的兄弟遭到了不幸。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得了癌症。

生5:弟弟不知什么时候会死去,像谜一样。看着亲人慢慢走向死亡,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很焦虑、悲痛。

生6:据说紫色有心理治疗的功效,能帮助人释放忧伤的情绪,能带来内在灵性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生7:紫色还代表勇气与永恒。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显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过程,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是顽强与美好的,是永恒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活的挫折是可以忍受的,可以战胜的。

这是有思维、情感拓展空间的课例。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习伙伴也是一种共享资源。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从他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与作者、老师、伙伴一起开拓新的发展区。

本例中,教师并没有费力地讲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紫色来抒发感情,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展开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有学生从紫色的“花语”中读出了生命的崇高尊贵,有学生从紫色的“情绪”中读出了生命的未知,有学生从紫色的“教义”中读出了生命的焦虑、悲痛和无奈,有学生从紫色的“心理”层面读出了生命的和谐与宁静,还有学生从紫色的“品质”中读出了生命的坚韧与永恒。这些感悟已经跳出了文本,超越了文本。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知识共生、情感共融的个性阅读、资源共享过程。

课例3:“背影”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歌曲《父亲》的歌词,谈谈自己对父爱的感受。

(师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展示歌词)

生1:我忘不了父亲为我送饭菜时那关切的眼神。父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我想报答他。

生2: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生3:我觉得我父亲,活得很累、很难。

生4:我现在忽然觉得我的父亲很孤单。小时候,我很崇拜我父亲,现在我有什么事都爱找母亲,基本上不跟父亲交流。

这是有丰富的经验交互生成的课例。

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仅对其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习伙伴也是一种资源补充。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习伙伴互动互生互补,触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可以不断丰富新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

本课例中,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感受,使各自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交流补充与共享,彼此产生了强烈共鸣,丰富了个体的情感和认识,而且在交互中彼此影响、感染,达成了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的教学效果。

课例4:“背影”教学片段二

生: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对父爱的感受吗?

师:好吧。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永远忘不了的细节,我每次离家上班时,我父亲总要站在阳台上,用慈祥的目光默默地注视我的背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我深切地感受到为孩子付出时是那么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生点头赞同)其实,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所要肩负的担子可能会更重,所要承受的压力会更大,所要忍受的委屈会更多,同学们现在正享受着这样的父爱,更要珍惜这样的父爱啊!

这是有教师经验参与的课例。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本例中,教者和学生共同营造了契合文本主旨的情感氛围,并在学生的感染下融入其中,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从“儿子”和“父亲”两个不同角度叙述了自己对父爱的体验;然后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揭示了父爱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倾注了正能量,实现了师生共鸣共融共成长的教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