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全民健身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民健身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民健身现状

第1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宜昌市夷陵区

1.前言

1.1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团省委和校团委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要求,细致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自身专业特色,更好的响应全民健身号召,将健身项目加以推广,特进行此次研究。

1.2研究地点介绍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因地理位置特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享有盛誉。近年来,宜昌市在打造湖北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并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园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宜昌市滨江公园参与全民健身的群众

2.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核心概念释义

3.2.1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增强力量、柔韧性、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等能力,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使人民身体强健。

2008年是中国竞技体育极度辉煌的一年。在奥运会成功举办过后,中国体育进入了在“后奥运时代”,与此同时,群众体育必然得到越来越高重视。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国务院批准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因此,“全民健身日”能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化。

3.2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93%。被调查群众多为六十岁以上退休人群,职业涉及建筑工人、教师、营业员等各行各业,受众广泛。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普遍有全民健身意识,但是对于全民健身的概念和得知概念的来源较为模糊,只是简单理解为“减少疾病,增强健康”;广场上87%的群众选择了每天进行锻炼,且锻炼时长为1个半小时至2个小时之间;而对于运动强度的问题,100%的民众都一致选择了从未测过脉动搏击率;另有96%的群众认为,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治疗或预防疾病。

3.3群众中普遍开展全民健身的原因分析

3.3.1健康需求

在进行随机访谈的过程中,不少群众都反映不同程度的曾患有或现仍患有一些老年常患疾病,如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胸闷气喘等。他们多选择太极之类以慢为主的运动,也有抽陀螺、秧歌舞等传统项目。对于实践队员带去的健身操与易筋经,则表示“很新鲜”、“没有接触过”。他们对于这些新兴运动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与学习欲望,不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还向队员们请教。

3.3.2社交舞蹈的优势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交舞较体育舞蹈更适宜融入社会。体育舞蹈是一种与体育密切相关的运动,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体育和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而交谊舞起源于西方,又称舞厅舞。它贴近人类、深入群众,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此次社会实践中,交谊舞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受到男女老少的广泛热爱。一位汪姓爷爷表示,跳舞是他的精神食粮,就好比跟吃饭一样,一天不来心里就觉得缺点什么。老年人年纪大,睡眠少,思想乐观积极,用交谊舞这种工具锻炼身体,广交朋友,安享晚年。

3.3.3政府投入

宜昌市也加大了对于体育健身的投入,河滨公园新修了部分公共设施,无论早晚都有群众自发锻炼。从蹒跚学步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全都乐此不疲。

3.4影响当地全民健身开展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民众虽有健身意识,但主要是为了防治疾病,并且多为退休老人。他们一方面有空余时间,一方面经过多年打拼身体健康状况已透支,才想到要进行健身锻炼;对于各个运动项目所具有的特点,他们也较为模糊,只是人云亦云,跟着健身队运动;宜昌市虽新建了不少硬件设施,但仍然无法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运动器材总不够用;群众的运动场地多在河滨公园,而一遇雨天则无法进行。室内场地距河滨公园较远,且多为球类运动,没有老年人运动的场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宜昌市夷陵区滨江公园的全民健身开展情况总体较好,民众对于锻炼的意识已初步形成,但全面健身的对象较为单薄,年轻人群较少,室内场馆建设也有待加强。

4.2建议

4.2.1锻炼方法

锻炼可根据性别、年龄、体质状况、兴趣爱好、锻炼基础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项目。

(1)散步:散步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在空气新鲜、环境幽雅的场地上慢走,会让人感受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同时,散步具有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可消除疲劳、健脑益智。除此之外,散步还是一种和缓轻松的健身运动。它能强健腿足、锻炼肌肉、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对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均有益处。

据科学研究表明,散步一般以中速(每分钟80-90步)或快速(每分钟100步以上)为宜。步行时最高脉搏数保持在110-l20次/分,且自身无异样感觉。

(2)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历史悠久。对防治慢性疾病有较好的效果,且具有健身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因其动作舒缓而适合老年人锻炼。太极拳可以帮助锻炼呼吸肌,增进食欲。建议个人根据体力来调节时间和强度,最好是每日早、晚各练1次,每次10一15分钟为宜。

(3)气功:气功是独特的强身健体方法之一。所谓“气”是指人们呼吸时空气积在人体内的“元气”。通过调整呼吸、调整姿势、调整精神的锻炼方法来调整内部机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气功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协调脏腑的功用。练功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每天早、晚各l次。

(4)球类运动:一些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以及健身球、台球、和高尔夫等,较适宜老年人运动。

4.2.2防治老年病的措施

防治老年病的措施有多方面: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膳食,戒除吸烟等不良嗜好;保持个人尽管卫生;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2.3政府方面

政府应加强全民健身的科学宣传,让民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健身运动;加强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让民众有更好的客观条件。(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关键词 全民健身 社区居民 体育锻炼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选择郑州市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二七区等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全民健身”、“社区体育”等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收集相关信息,并查阅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并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郑州市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二七区等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并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79份,有效率为97.38%。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体育锻炼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的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性别结构为:男性较女性多;社区居中民体育锻炼人中50岁以上的居民最多,占调查总体的38.06%;20―30岁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最少,占调查总体的8.17%。分析原因可能是,20―30岁的群众多为工作和事业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而在其中还有一部分体育意识有点淡薄,体育参与不够积极,虽然有时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价值,但觉得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参加锻炼。50岁以上的群众多为退休人员,再加上老年人处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功能逐渐衰退阶段,健身、防病的需要非常强烈,愿意通过能参加体育活动达到这一目的。同时,老年人和离退人员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保持健康,而且也是消除孤独与寂寞的一个理想途径。

(二)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强度分析

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在项目的选择上处于前五位的依次是:散步、跑步、健身操、太极拳、羽毛球。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散步、跑步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体育活动,相对其它体育项目练习起来比较方便,体力消耗小,而且受场所的限制小;而健身操、太极拳的项目特点是占用场地小、运动量可大可小易于控制。老年人喜欢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量小且不受场地限制的项目;中青年人喜欢球类等刺激且对抗强的活动以及韵律性较强的健身操等项目。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也存在着差异,50岁以下的群众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要明显高于21-40岁的群众,因为5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一般是离退休人员,其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又加上这一阶段居民的身体健康相对较强,参与体育锻炼的迫切性较强,他们深深的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也相对较大。从郑州市社区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34.12%的社区居民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大多数被调查的群众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达到了产生锻炼效果所需的最低的时间要求,其锻炼强度也是相当不错的,有56.23%的社区居民其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只有43.77%的社^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强度不能达到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

(三)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影响郑州市社区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在前六位的是:缺乏场地器材,没时间,没兴趣,工作负担重,缺少专业指导,无经济条件。在被调查中发现,认为“缺乏场地器材”是造成他们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占到首位,其次是认为“没时间”,再者是认为“没兴趣”、“工作负担重”和“缺少专业指导”等影响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上“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这说明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有待提高,体育意识还比较淡薄,不能科学的安排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客观上“缺乏场地器材”成为影响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场地器材是保障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现在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大都是向高层发展,社区居民空前增多,而社区空地和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一种现象,而一些老式小区,在城市健身规划中缺少相应的健身设施的配套,所以,现有的体育设施场地难以满足群众体育锻炼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呈现老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较多,而中年群体锻炼较少。在对锻炼项目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缺乏场地器材”、“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和“工作负担重”成为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在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方面的投入,增加各种休闲、健身、娱乐保健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9-31.

[2] 骆秉全.我国群众体育工作评估问题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

第3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对禄劝县中心广场内体育锻炼的参与全民健活动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广场体育 全民健身 城区 体育活动

一、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

(一)中心广场全民健身者的情况分析

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具有很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特征,女性更注重体育锻炼。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中有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在退休前紧张忙碌的工作为主的生活方式改变单调枯燥的家务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样很容易产生角色变更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由于心理的需求,他们会选择体育锻炼构建新的活动和生活方式,与群体结交接触;再加上自身的机体机能在逐渐衰退,患病的概率增加,所以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者中中老年人对锻炼的需求最能体现。

(二)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者的锻炼时间和频率

禄劝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在傍晚,傍晚为锻炼者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群体锻炼的气氛。选择早上锻炼的老年人居多,这也与老人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关;傍晚中年人占大多数;年轻人大多选择在晚饭后运动,晚饭后舒适的运动环境和充足的闲暇时间,重要的是能聚集很多运动伙伴等因素。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大部分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从心理学讲,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个人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后形成的稳固联系。中心广场体育大多是为群体性项目,参与者容易凝聚为一个固定的集体,锻炼者特别是退休人群可以在此获得归属感,所以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锻炼行为。

(三)居民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的锻炼项目及负荷情况

选择在广场锻炼的人群大多不会选择激烈的运动项目,而是选择以轻松娱乐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来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等作用。一般女性和中老年人多选择运动强度偏低的项目,如健身操(舞)以及散步、慢跑等进行锻炼。广场健身操(舞)是一种舞蹈和音乐结合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节奏感的同时舞蹈动作多为简单易学,老少皆适合的运动健身项目,所以被大多人所选用;禄劝县属于苗族彝族自治县,健身操(舞)中融入了一些具有当地少数特色的舞蹈和音乐,如跌脚舞;部分居民选择在中心广场及附近以散步和小跑的方式进行锻炼,散步或者小跑可消除疲劳、健脑益智,而且益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四)居民参与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参与锻炼的主要动机情况

禄劝县中心广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呈多元化趋势,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说明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大多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来达到增强体质,居民也大多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压力和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趣味性及质量。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的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自己的体型要求和健康也越来越高,中心广场全民健身的开展无疑成为必然需求。

(五)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情况

有相当多的人因为自身的惰性和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经常参加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禄劝居民参与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多是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结伴自发的形式为主,大多居民都愿意参与体育的活动,主要是没有人组织是最大阻碍居民参与度核心问题。

(六)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制约因素

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逐渐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但还有很多问题,如大多居民没有意识到体育的健康、娱乐、休闲及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价值所在,还不能自主、自发积极的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因素是由他们需求决定的,调查发现,影响禄劝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空闲时间,其次是场地设施因素、天气因素、缺乏组织管理、缺乏指导。体育场馆的不对外开放,广场体育健身器材的缺乏及部分场地被商家所占,公园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因素。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本次对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有了基本的了解,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加大多方面的宣传、投入或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场地的管理和组织科学丰富的体育活动。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受到专业人士的短缺、群众的健康意识不足、广场活动空间不足、体育设施不足、没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影响。

(二)改善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的建议

1.宣传体育健身的意识,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及公共信息展板等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宣传体育健身在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

2.加强广场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体系,为广场体育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根据禄劝县的经济状况要开展广场体育活动应该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方便、卫生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

3.发挥相关人才作用,鼓励民族舞蹈的学生、老师等带领及指导群众跳舞,并让其传承。当地的学校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增进广场全民健身的发展。

4.加强体育活动比赛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促进新的体育项目开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锻炼。

参考文献:

[1] 孙洁,赵东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2010.11(06):21-27.

第4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活状态,生活习惯,饮食,锻炼

 

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已有十五年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举行的200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说,《纲要》颁布实施十周年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群众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时期。但是,2006年,国家体委科研所对全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一万一千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后发出了“令人忧虑的是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现状”的呼吁,指出,目前有61%的中、高级知识分子遭受着疾病的困扰和折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国人越来越胖了”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这不得不叫我们去思考,难道《纲要》对现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没起到正面影响,显然不对,那现代人在哪方面出了问题哪?从而,我们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状态,又该如何来调整和改进我们的生活习惯,使之更加健康。论文参考网。

一、现代人的饮食

现代人的饮食特点和营养理念是有误区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资也越来越丰富了,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营养,还要味道好,看相好,要精,要珍。现代人的饮食基本上都以高蛋白的食物(鱼、禽、肉、蛋)为主,山珍海味为附,再加点添加了各种添加剂好看又好吃的加工食品作为零食。属不知,这些“好”的“精”的“珍”的食品和几十年前的已经大相径庭,有多少动物从放养到圈,从吃天然食物到吃人工饲料。大家想一想,这些食物还好精珍吗?真正的营养应该是全面而天然的饮食。人体除了需要蛋白质,还需要维生素、脂肪等,人体除了需要的还有不需要的,如果吃进人体不需要的就会对人体有害,如各种加工食品和人工饲料中的添加剂等。

二、现代人的作息

现代人的作息时间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已经工作的中青年,因为学习、工作、娱乐时间花费太多或个人时间安排不当等原因使得人们的睡眠时间不足、身体锻炼时间不够,生活无规律,最终使得身体素质下降,免疫力低下,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已经是不争得事实。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已工作青年的睡眠时间,本人对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小学、五十中、二十九中及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各抽出50个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从睡眠时间调查表可看出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睡眠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大学生。分析原因中学生可能是升学压力太大,作业太多;而大学生是自由时间较多,如上网、游戏等娱乐活动无节制,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所致。

睡眠时间调查表

三、现代人的工作状态

为了更好的了解现代人的工作状态做了以下随机调查。

现代人的工作状态调查表

 

工作性质 行政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个体 打工者 工作时间(每周) 40----50小时 40---50小时 不限定 50小时以上 工作稳定状态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很不稳定  

第5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查阅有关现阶段全民健身和高校体育开展的现状的资料,针对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着重对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及全民健身运动与高校体育的潜在冲突进行了探讨。

一、 前言

全民健身运动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问题与分析

(一)全民健身运动现状分析

查阅了大量全民健身现状的资料,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健身活动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预防许多高发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症和抑郁症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在高校推行全民健身活动,将使有关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体育设施得到极大地改善,从而促进师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的开展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调查结果显示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以及对健康的重要性,大多数锻炼较主动,且体育锻炼兴趣是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然而,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场地器材,懒惰,学习任务,其他因素、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同学的影响,体育锻炼兴趣等。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应当使他们成为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学生,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

(三)全民健身运动对高校体育的积极作用

1、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全民健身的意义。运动、健康、长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持欢迎态度。从学校各级领导的角度来看认为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学校外树形象的 “窗口”,把体育看成与自己健康的身体、文明的生活、高尚的修养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踊跃参加体育。

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明确

体育教学目标由增强体质转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贯彻实施使体育教学目标从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注重能力、习惯、兴趣和个性的培养,使体育教学目标转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所谓目标是指某一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教学中按学生兴趣与特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班分项目上课,这样做到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化、多样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采用知识、技术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单一封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自主性。为了适应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出现了俱乐部制、选项制、三自主、三互动、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

(四)全民健身运动与高校体育的潜在冲突

1、具体目标冲突

高校体育的目标任务是:“增进健康,增加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现阶段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内容冲突

从总体来看,高校体育的内容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学习与运用为主,以全面性、规范性、教养性著称。全民健身运动也包括运动技术的练习,但主要是以健身性、实用性、趣味性作为其特点。另外,全民健身所包含的内容比高校体育要广泛得多,健身方法的选择因条件、兴趣的不同而异,并无严格的划定。当前高校体育不具备这种功能,学生选择身体锻炼内容的余地较小。内容上的单一、缺乏弹性,是影响学生健身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展望

随着2008北京“奥运”年的结束,我国必将持续一股健身热潮,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接轨或全面融汇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新理论与重视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健身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是高校全民健身体育新的发展趋势。终身体育教学思想使体育教学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符合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然而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具体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条件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冲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胡伯林.桂林市民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6

[2]丁丰斌. 普通高校体育第二课堂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3]张金辉.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J].太原大学学报,2002;3

[4]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第6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分析

 

阅读与全民健身相关的政策文件、书籍和部分期刊,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了“互联网+”“全民健身”等关键词。

 

1.2 互联网浏览调查

 

浏览了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省市体育局全民健身相关网站;主要媒体网站及产品: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及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综合体育网站:中国体育在线、新浪体育、华奥星空等。

 

2 全民健身发展面临的瓶颈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的比例仅为31.2%。《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 m2、日本为19 m2。在我国平均每个场馆开展的体育项目不足三项,体育活动场地黄金时段“摩肩接踵”,而非黄金时段“门庭冷落”。

 

以上事实说明,全民健身的社会效果还未充分展现,全民健身一方面面临着参与人数不多、场地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机制不灵活、服务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 “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的现状

 

2011年8月,全国首创的百姓健身类互联网服务平台“上海市全民健身电子地图”正式开通以来,与健身相关的“互联网+”项目近3年得到较快发展,功能涵盖健身数据采集、场馆查询与预订、赛事信息、健身指导等。

 

目前有互联网服务平台:如北京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有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技术的应用:如湖北的“去运动”;台网联动的软、硬件系统:如爱动健身云服务平台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如“泰山老年云健康服务平台”系列产品,青少年足球培训O2O产品“动吧足球”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在线视频播放、智能健身设备、健身O2O类产品和微博社交运动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此外,还有可穿戴设备、健身的相关APP等各型各类,互联网相关的健身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晨也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穿戴在身上成为可能,对于人体连续的监控、信息采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和意义,可以使锻炼更科学、更有价值。同时,这些可穿戴式设备或者App存在着“不准确、不可靠、缺乏服务”等问题。

 

4 “互联网+”对全民健身的推动力

 

2014年湖北省推出的“去运动”App仅上线4天就有4 000多注册用户,全省90多个体育馆,每天至少发放免费门票5 000张,以后可以达到2万张。该“产品”的推广将进一步解决百姓健身服务机制不灵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健身爱好者能够及时、快捷、有效地获取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资源,促进了健身资源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对全民健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微博运动中心“奔跑2015”仅开通1个月,用户数达到120万,微博与浙江卫视、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出的“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实现了从电视到网络再到线下参与,真正推动了全民健身跑步。微博网友在节目开播后39小时内,就完成了原计划的20公里公益运动目标。而活动上线仅仅29小时,就已经有50万微博用户参与其中。2015年1月的厦门马拉松联合微博开启赛网联动模式,带动了厦门马拉松的传播数据呈现井喷态势。光是厦门马拉松一项赛事的提及量与提及人数就是去年最高数据北京马拉松的3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目前全民健身面临发展瓶颈,体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能够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发展空间广阔;“互联网+”和全民健身的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信息资源还处于分散状态,有待科学的规划和完善。

 

5.2 建议

 

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互联网服务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挖掘,提高健身服务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模式应用,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7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关键词 雾霾天气 全民健身 危害 对策

上世纪80年代,洛杉矶盆地空气质量是美国最糟糕的,近几年我国雾霾天气天数也在逐步上升,甚至有网友调侃:“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京津冀不相信好肺”。如今国务院批准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并颁布《全民健身条例》。由此引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可是,雾霾范围涉及广泛,持续时间较长,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雾霾天气下如何全民健身的问题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一、雾霾天气与全民健身

(一)雾霾天气

雾和霾混在一起的统称叫做“雾霾”,它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与人们日常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要危害归于两种,第一,对人体身体健康的危害,第二,对交通产生的危害。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同时各省、市也出台了关于治理雾霾的相关办法和规定,看似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体系,可是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并没有因此而好转。

(二)全民健身

1995年国务院先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实施,已经开始将政策侧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健身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雾霾天气持续下去,国家将必然面临新的问题.健身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强身健体,而在雾霾天气下进行锻炼,显然违背了健身的初衷。在雾霾天气下健身,健身者就相当于是“人肉空气净化器”,持续这样“净化”只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这是对个人、对家庭不负责的表现。

二、雾霾天气下进行健身活动的危害

(一)对呼吸道的危害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漂浮各种细菌和化学物质,它能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此时进行户外健身活动,随着时间的延长,吸入更多的有害物质,引发气管炎、哮喘、鼻炎和眼结膜炎等等。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在雾霾环境中进行健身活动几小时或者数天,也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溢血、高血压等;近年研究显示,大气污染颗粒尤其是PM2.5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直接关系,大气污染对心血疾病的影响以及超过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1】’。

(三)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从心理角度上讲,雾霾会给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受,甚至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容易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四)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中国社科院与中国气象局联合《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雾霾天气对身体的危害不止呼吸系统和心脏系统疾病,同时还会影响生殖能力。目前雾霾天气影响人体生殖系统的过程还不是非常了解,这是一项需要时间和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问题。

三、雾霾天气下进行健身活动的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健身时间、地点和项目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提高,无论是随处可见的广场舞还是如今深受年轻人热捧的跑步类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对场地的要求不高。所以,健身时间尽可能安排在中午至下午的时间段落,避免清晨、傍晚和人潮高峰期;健身场地最好选择空气流动、有大量绿化带的地方,若遇到重度污染的时候应该立刻停止运动,或选择室内进行,选择运动幅度较小的项目,比如跳绳、深蹲等局部运动;少量多次锻炼,同样达到体育健身效果。

(二)政府参与和支持

防止大气污染首先应该调整能源战略,充分发展并利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较清洁的能源以缓解大气污染问题。全民健身现在是出于自由、松散的阶段,参与运动的人数分布较广,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统领机构和科研队伍,保障在雾霾环境下群众健身运动的科学性,及时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全民健身保驾护航。

(三)发挥媒体的作用

事业单位、社区等相关部门,利用网络、电视、广告等方式,推广关于雾霾天气带给人体的危害及在雾霾天气下进行健身活动的保护措施,使群众重视在雾霾天气下健身的危害性,树立科学健身的意识,达到真正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小结

在雾霾天气下进行健身活动,对群众身体的各个器官、生理机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需要健身者选择合适的健身时间、地点和运动项目。另外,通过政府部门参与和支持,及时调整能源战略、建立专门的统领机构、科研队伍和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等措施,为群众营造一个美好的健身环境和更贴心的服务,确保全民健身活动持久开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大力倡导“人人热爱体育,全民健身强体”理念,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推动幸福新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市情、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覆盖城乡的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具体任务。

1.城乡居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群众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逐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市居民主要体质指标普遍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2.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多彩,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组织好各级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联赛。积极参加全省大、中、小学生运动会。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新建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健身场地设施显著增加。建立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到2015年,各区(市)建成相应规模的多功能体育中心,各乡镇(街道)规划并逐步建设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一镇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体育设施、体质测试、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300个健身苑,行政村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力争达到5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的作用。推动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广泛覆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5.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经常性、普遍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国民休闲汇休闲健身周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各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6.科学健身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群众健身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每年向社会推荐健康、有益、新兴的健身项目,并建立全民健身指数评价体系。健全各区(市)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7‰。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区(市)应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各乡镇(街道)应建有综合文化体育站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配备专兼职人员,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2.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市民健康状况研究、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优秀率达到15%。定期公布国民体质和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3.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市、区(市)要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欢、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动员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区(市)在“一区(市)一品牌”的基础上,达到80%的乡镇(街道)“一镇街一品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健身竞赛活动。

4.推进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开放的政策和机制,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和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探索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完善体育场地开放的新途径,力争50%学校场地向公众开放,并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

5.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6600人以上,其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6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经常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大幅提高。

6.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社区健身俱乐部,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主管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二)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1.全民健身设施工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市、区(市)、乡镇(街道)全面完成三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中心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居住组团和行政村。有条件的城市公园、广场和绿地要规划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山、河、湖等自然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及户外运动设施。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

2.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全民健身典型示范,推动社会各界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到2015年,建成2—3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培育国家级、省级健身示范基地6个,乡镇(街道)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10个,学校场地开放示范校5所,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区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示范站6个;建设健身步道、健身绿道100公里,登山步道6条;建设特色健身项目基地6个。

3.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完善体育网站服务平台,方便市民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各区(市)建立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内容。

4.全民健身培训工程。加强全民健身专业技术和素质培训,建立2个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为各类人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健身技能培训。

5.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抓好每年“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结合节假日和重要体育文化活动等策划组织大型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健身秧歌、体育舞蹈、龙舟大赛、舞龙舞狮、清明登山、元旦长跑、妇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重点打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基地,龙舟基地和赛车基地。各区(市)要充分利用区域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精品赛事,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三)推动城乡体育、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各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老年体协、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整合辖区单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要组织建设集中居住社区和分散居住社区中心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立完善农民体协、老年体协等体育组织。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

3.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之中。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推进多种体育项目进校园。组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联赛。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营地等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拓展训练等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相互衔接,努力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5.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加强老年体育健身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体育健身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6.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坚持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内容,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研发推广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要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残疾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日常体育活动。

7.大力发展职工体育。充分发挥各级行业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以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创建为载体,组织开展符合单位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职工体育设施,成立职工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每年举办职工健身运动会。举办好全市职工运动会。积极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互补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督促检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落实,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本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本计划落实。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行业体协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市、区(市)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体育彩票公益金应重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支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三)整合体育资源。各级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设体育健身设施,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开辟健身场地。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腾出或开辟体育场地,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第9篇: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体育

中图分类号:[TS974.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而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就是健康梦。俗话说健康就是幸福,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百姓的健康乘得上重中之重。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探讨我国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对全民体育健身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全民终身体育的贯彻实施,有助于人们终身从事体育锻炼而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从而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如何使全民终身体育的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实践要求全民健身体育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我国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国民素质目标,是跨世纪的国民体质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涉及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学校,如何正确解决好处在特殊阶段青年的强身健体问题,为未来莫定好能从事终生健身锻炼的基础及其重要。

1、《全民健身计划》是对高校体育文化提出的挑战

《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发与实施,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障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全民健身的重点实施对象是青少年,努力提高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条例》赋予高校体育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高校体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教会他们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的热潮中,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

2、高校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相伴随的,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是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在高校里,大家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得学校体育以促进青年身心发展,增强体质为目的,其教育性、阶段性较为突出。因此加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应《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势在必行。

3、全民体育健身的功效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宣传手段的多样性,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人们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这一手段来力求达到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等目的。

4、体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不仅仅是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生活方式和精神载体,对于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在群众全面体育健身的开展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构建全民健身发展模式,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育。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1、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科学实施“坚定的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与意识,采用各种趣味体育手段,创新出其乐无穷的快乐体育竞赛、游戏活动”这一系统工程。体育活动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生活内容。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结构。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幼儿时期到生命终止,都把体育锻炼纳入到自己一生的教育内容之中,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

2、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关键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见》中指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是使学生科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转入社会体育自我教育的过渡时期,无疑对全民健身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时代的重任。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最有条件的群体。他们处在身心成熟的青春时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最佳阶段。应当使他们成为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学生,毕业后迈入社会,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

3、学校体育的延伸——社区体育

终身体育教育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追求的长远目标,对学校体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依然没有摆脱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导思想的旧的体育教育模式的思想束缚。因而制约了学校体育运用现代体育方法与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新的体育教育体系形成与完善。因此,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在学校教学中进一步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校体育创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1.完善“以人为本”的全面体育健身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全民体育教育课程和内容体系的开发上,体育健身内容开发应根据各层次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育健身目标。体育健身是与社会紧密关联的,全民体育健身内容更是必须尽快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全面体育健身的内容要结合普通群众职业、心理、生理、社会体育的需要、社区的现实情况进行安排,以趣味性、安全性、娱乐性、大众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为主,尽量做到既能健身、健美,又能提高自身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功效。例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田径等锻炼项目和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等都可以放入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体系。

2、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需要把人们的体育精神意识放在首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在为《全民健身条例》的目标实现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可产生各种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广播电台及校报等媒体,宣传运动健儿奋力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3、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工作人才

培养一支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全民健身、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是体育院校毕业生又一新的理想就业领域或场所与岗位。在这里他们是大有作为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的互促、互补,有力的促进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做出了它们各自应有的贡献。

4.夯实学校体育教育这一社会全民健身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城市学校大多数是实行集体的体育锻炼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期间受到体育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终身。因此,增加在校对体育学习的机会为人们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打下基础,是增加在社会全面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进行,以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使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

四、总结

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中蕴涵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随着全民体育健身在世界范围和我国国内的兴起,体育健身运动形式程多样化趋势,项目也越来越全。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背景下,在我国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可以选择的项目很多,有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全民健身的等等。总之,和谐社会下全民体育健身需要根据独特的体育项目优势和对国情的良好适应性,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并发挥重要的功效,真正达到全民体育健身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探讨[J].成人教育,2007,(2).

[2]郭潇,赵宗跃,时金钟.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