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

第1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给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规划教学、实施检测等一系列过程。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为例,来谈谈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

1 将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益。课程标准仅仅从宏观上进行了规定,缺少微观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把一条条“标准”分解并转化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

1.1 教学目标的表述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主体指向必须是学生。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要可测量、可观察。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尽量选用含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即说明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的表现行为,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表现程度:指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2 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步骤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阐述:概述从生物圈到细胞。如何将这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呢?

① 剖析关键词:

从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行为动词:概述;核心概念:从生物圈到细胞。

② 扩展核心概念:

结合教材,界定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点,对核心概念进行扩展。形成核心概念体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③ 扩展行为动词:

将课程标准中另一关键词:概述,对应扩展后的核心概念体系中的每一条内容,扩展为不同的行为动词。“概述”对应地扩展为说出、举例说明、认同。

④ 确定行为条件:

扩展后的行为动词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这一步是教师教法的具体体现。对应扩展后的每个行为动词,发生的条件为:通过分析实例,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引领。

⑤ 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用于考量学习表现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明确、准确。

通过上面5个步骤,“概述从生物圈到细胞”被分解成具体的3条内容组合,用简洁的语言串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3 确定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① 通过分析实例,学生能明确说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并能举出实例。

② 在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③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引领,学生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 设计教学评价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的教学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的内容,离预设目标的距离,以便于教师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本节课制定的落实目标的评价方案:

(1) 通过观看埃博拉视频和分析4个实例后,学生能分别说出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细胞就达成了目标1。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通过教师引导能较系统地理解这些层次,并能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还能列举出其他的事例,就达成了目标2。

(3) 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人、松树、草履虫的结构层次,思考比细胞还小的分子、原子是不是生命系统。学生能体会表达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就达成目标3。

3 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方式。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实施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导言:大家在生活中可能看过不少僵尸题材的影视片,但今天“僵尸病毒”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你是否还能依然淡定?

师:(播放埃博拉疫情视频)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流行爆发,它的致死率高达90%,是SARS病毒致死率的6倍,引起各国的警惕,而这一切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埃博拉病毒)

师:(展示实例1――病毒的生活)请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说说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有细胞结构吗?

(2) 病毒怎样生活和繁殖?

(3) 病毒主要侵害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

教师提出问题:“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还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吗?”这样引导学生说出:“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接着,教师追问:“是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师:(展示实例2――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请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还能举出其他单细胞生物的例子吗?

(2) 草履虫能运动吗?如何繁殖后代?

(3) 除运动和分裂外,草履虫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师: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依靠这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样引导学生说出:“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师:(展示实例3――人的生殖和发育)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2) 在你和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师:人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而成的。这样引导学生说出“多细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然后,教师追问“多细胞生物其他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有关吗?”

课件投影:实例4――缩手反射,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 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参与?

(2) 你能说清楚你现在进行的学习活动需要多少种类和数量的细胞参与吗?

师:人体正是通过体内分化的细胞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通过实例3、4引导学生说出“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

通过以上4个实例的分析,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一下生命和细胞的关系。学生明确说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教师叙述:“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眼中也就是芸芸众生、千姿百态,但在科学家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这样过渡到下一个内容,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教科书第五页的内容。

师:(展示龟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图片)请回答以下问题:

(1) 生命系统分哪几个层次?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2) 生命系统各层次的概念是什么?

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的概念,教师可以先通过龟的例子让学生试着回忆表述,然后再补充,系统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层次。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教师需要补充讲解,并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判断领会。

小组合作讨论: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

教师通过呈现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填表,利用不同的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使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体会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师: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 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小层次是哪一个?为什么?

(2) 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是生命系统,为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并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4 设计基于标准的有效检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否成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判断。教师再也不能说,“我课教得很好,只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习。”在研究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研究作业的设计,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哪项目标的,什么是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

某道作业题:从生命系统的结构来分析,下列结构属于哪个层次?

(1) 受精卵;(2) 树叶;(3) 心脏;(4) 一块骨骼肌;(5) 血液;(6) 筛管;(7) 一个酵母菌;(8) 池塘中的所有金鱼;(9) 某山上的所有生物;(10) 一片森林;(11) 一口池塘;(12) 一只小白鼠;(13) 某农场的所有水稻;(14) 市场上卖的一只西瓜;(15) 心脏与血管;(16) 肝脏

A. 细胞:____________;B. 组织:____________;

C. 器官:____________;D. 系统:____________;

E. 个体:____________;F. 种群:____________;

G. 群落:____________;H. 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得到了提升,让教学和评价真正与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共舞”。

参考文献:

第2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物会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1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厚度大约20千米。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及共生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②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生物适应环境

②生物影响环境

③环境影响生物

7、生态系统

①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空气等)。

③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渐积累。

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称为生态平衡。

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⑥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2生物与细胞

9、显微镜的应用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画图。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镜筒上升时,眼睛注视目镜。转动细准焦螺旋,物像更清晰。

④需要强光时可选择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需要弱光时可选择平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小光圈。

⑤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10、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植物细胞: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1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植物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总之,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仅植物具有)

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有生物)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水、糖分、色素等。

细胞质:可流动,并与外界交换物质。

1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1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的。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核最先分成两份,然后是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1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6、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组织是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17、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六大)器官植物体

18、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①根、②茎、③叶(属于营养器官)④花、⑤果实、⑥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19、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赤潮形成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0、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种类:按寄生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2)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3)没有细胞结构。

(4)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产生孢子,合称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能形成种子,更适应陆地环境。

22、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大气中90%的氧气来源于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

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紫菜。

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

23、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裸子植物:松、杉、柏、银杏、苏铁等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常见的被子植物:桃、大豆、水稻、玫瑰等等。

24、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25、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必须是完整的,而且胚必须是活的,不再休眠期。

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6、一朵花中主要结构是花蕊(雄蕊和雌蕊),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当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成为果实。其中子房自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里的胚

27、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先要吸收水分,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8、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体积

2)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3)植株发育所需营养: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成

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能: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向下运输有机物。

29、桃花的结构: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3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双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必须的两个过程:传粉和受精

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31、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的,向日葵的子粒常有空瘪的,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因此人们常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32、植物蒸腾失水及气体交换的“门户”是叶片的气孔,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控制开闭。

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降低叶片温度。对环境而言,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还能降低环境温度。

3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在叶绿体中进行)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有机物和氧气

条件:光能;

场所:叶绿体

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耗尽叶中有机物);部分遮光(设置对照实验);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清水漂洗,滴加碘液,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

34、呼吸作用:动、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称为呼吸作用(在线粒体中进行)。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35、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

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的韧皮部细胞。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4生物圈中的人

1、人猿同祖:森林古猿

2、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是男性产生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①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②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③出现第二性征

4、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内三大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水:约占体重60%-70%

无机盐:

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等。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少年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

5、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构成。

消化腺由唾液腺、胃腺、肝脏(最大)、胰腺、肠腺等器官组成。

6、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氨基酸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

7、食物中毒、绿色食品、平衡膳食宝塔

8、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5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1、动物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已知150万种,其中昆虫100万多种,是种类最多的类群。

无脊椎动物:

①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如: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等。

②扁形动物:身体呈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绦虫。

③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如蛔虫,蛲虫,线虫。

④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筒形,身体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如蚯蚓: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在粗糙纸上比玻璃板运动快);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

⑤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

⑥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体表都有坚韧的外骨骼;②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如: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②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脊椎动物:

⑴鱼类: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控制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变温动物。

鱼类主要特征:①终生生活在水中;②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③用鳃呼吸;④用鳍游泳;

⑵两栖类的主要特征:①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②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③皮肤裸露、有辅助呼吸作用;④体温不恒定。

⑶爬行类:体表覆盖着坚硬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⑷鸟类的主要特征:①有喙无牙齿;②被覆羽毛;③前肢变成翼;④骨中空、内充气体;⑤心腔分四腔;⑥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⑦体温恒定;⑧卵生。

⑸哺乳类的主要特征: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隔;④用肺呼吸;⑤心脏四脏;⑥体温恒定;⑦大脑发达;⑧胎生、哺乳。

6、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骼和肌肉

( 骨、关节、肌肉)

三者关系:骨骼肌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运动的完成: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产生运动。

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结构: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结缔组织)

第3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新书发到手,学生最爱看的就是课本中的插图,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积极性,激发兴趣。例如,我在给高中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人教版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中插图比较多,问题讨论中关于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资料分析中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实例3: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图1-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1-2单细胞生物化石。向学生简单介绍每一幅图中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变得活跃了,同时唤起了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而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利用插图,培养观察能力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尤其重要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必修1《分子和细胞》第三章插图3-7:动物细胞(左)和植物细胞(右)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不仅可以在大脑中初步建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空间形象,而且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共同点:①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②共有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溶酶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内质网在细胞中如何分布、内质网上附着什么细胞器,细胞核的组成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分析是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液泡、叶绿体?是不是植物细胞一定没有中心体?是不是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最重要区别是什么?

可见,教材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良好练靶。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插图也是那些无法演示的事物的教具。通过图像的描绘,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结构、生理现象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原本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示意图联想起来,就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了,通过插图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如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可以想象到:

1、由“牛”联想到种群的相关知识:①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以及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③ 是不是所有的牛就构成一个种群呢?

2、由牛、树、微生物联想到群落的有关知识:①群落的结构(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②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由牛、树、微生物、大气中的CO2库联想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物圈的范围;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4、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③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5、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①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③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树牛,联想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7、物质循环:①大气中CO2如何进入生物群落的;②大气中CO2的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温室效应;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8、联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四、利用插图,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迁移,既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鲜明性,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插图是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如在复习“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图5-15〉进行思维训练。

1、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思考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光谱吸收;

2、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画出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简图,并思考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与线粒体的结构有何异同点?

3、由光合作用的图解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分析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之间的关系;

5、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为:光照、水、温度(酶受温度影响)、CO2、矿质元素(N P K Mg);

6、由光合作用的图解让学生分析和比较,如何测定光合作用速率(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定量表示);

7、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8、比较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关系。

以光合作用插图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联想丰富,理顺了思路,潜移默化地复习和巩固了基础知识,并训练了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第4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一、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生物学与其它自然科学的实验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必须有完好的实验材料,同时这些材料的搜集和运用易受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二是对于某些生理性实验,并不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事先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计划。在每学期初,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对该学期的生物教学实验做好统筹安排,将实验的课题和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详细列在本学期教学计划表中,并及时采集、培养或浸制有关材料。同时,准备的材料尽可能与教材上的要求一致,对于学生较为熟悉和常见的材料,可以安排学生参与采集,这不仅可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获得充分的感性认知。

2.精心设计生物实验的程序。概括而言,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具体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备教材就是根据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探究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例如,为什么要做这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应该使学生获得哪些生物知识和技能等等,以便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提高生物实验的效果。

教学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在于教师必须练好基本功。具体来说,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先动手进行实验,以便掌握生物全过程,从而使自己的操作更加规范、熟练。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还可以预见学生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差错,使学生的实验能够按要求顺利完成,并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二、了解探究实验活动

生物新课程突出科学的探究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多种活动都属于探究。进行科学探究,通常以问题为引入,然后作出假设,常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探究需要推理和判断,需要正确地表达和与人交流,所以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实验是常见的探究实践活动。实验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性实验,还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判断、反思、交流、合作等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培养

科学的探究需要一定的技能。过去的传统教学,着重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学会使用解剖器具、掌握动植物解剖,学会使用量筒、烧杯、展翅板、捕虫网等器具,学会配置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酒精等试剂。

现在的生物课改,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技能训练。新教材设置了多个技能训练栏目,如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测量和计算、观察、解读实验数据、推理、分析实验结果等等。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侧重体验和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会观察、记录、设计、分析、推理,学会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

四、掌握各个探究实验活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探究实验活动都有其共同的要求,如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记录数据,交流讨论等,但每一项的探究活动目标都有其侧重点。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重点是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解读;探究空气质量,重在取样和检测;动物的绕道取食,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等等。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更好地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1、示范验证式传统实验。传统的实验,着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其优势在于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体验。其实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主要包括:解读实验目的、原理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法步骤熟悉仪器的使用实施操作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新教材也设置了多个传统的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可通过加强此类传统的生物实验,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验证性实验,其结果已有定论,侧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自主探究式实验。学生平时通过观察,会提出不少的问题,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

①材料、方法的改进实验。如探究种子萌发时,制作种子萌发各阶段的小标本;制作植物细胞模型时,用马蹄粉代替琼脂,保鲜膜代替塑料袋;鸡的绕道取食实验,可用家里的金鱼、巴西龟、宠物狗来代替;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用紫色的外表皮或紫鸭跖草代替无色透明的内表皮,省却染色,效果也十分明显。

第5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动物史上的演化:类似蛋白质的有机体――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多,容易混淆,必须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城建、交通工程、水利建设、工业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继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恒星与星云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特点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等。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23°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

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培养多端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第6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 供应链 种群演化 生态平衡 适者生存

供应链与生态系统

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及上下游相关经济体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由于人是供应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学习、模仿、决策等行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供应链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演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由供应链的定义可知,其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

由于经济行为的类生态性,学术界早在20多年前即开始利用生态系统理论解决经济学问题。1993年,美国组织战略学家Moore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在组织研究上,认为单个企业应该将自己定位成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组成部分,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Costanza(1997)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估计了16个生态群落的经济总量,发现在考虑生态服务的支付价格之后,大宗商品结构、工资、利率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李强等人(2012)根据企业价值共享和价值创造的角色错位和连接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五种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组合模型。由于供应链是在供需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网络性质,因此自供应链理论的诞生开始,关于它的演化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王玉燕等人(2008)利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逆向供应链在企业中的应用,发现只有在逆向供应链能带来额外收益的情况下,市场才会慢慢接受逆向供应链;针对绿色供应链这一准公共产品,申亮等人(2008)借助产品差异化模型,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了政府激励机制下的绿色供应链演化模型,得出理性的政府应该选择合适的“有效补贴”,以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从竞争和发展角度看,供应链与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多的共性特征。供应链上的管理活动注重供应链各成员的竞争演化、信息共享与协调发展,注重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渐变过程。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也阐释了各商业物种的演化特征。此外,近年来企业供应链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单链式结构向多链条的横向一体化趋势演进,呈现出系统化、复杂化特征,这与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群落关系非常相似。因此,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复杂供应链的演化,不仅可以利用生态学已有的成熟理论解释供应链的演化,在一种新的视角下审视供应链的特征,也为预测、改善供应链的合作机制、竞争水平、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

供应链网络生态平衡

在供应链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是组成供应链的企业个体,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企业个体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态位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生物单位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供应链中的个体,由于生态位的不同,按照供需关系形成了一条条完整的食物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由于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分析、管理来进行采购行为,供应商继续向下级供应商采购,层层采购主体之间构成了捕食食物链;某些中小企业依靠供应链上的大企业生存,层层依附关系构成了寄生生物链;逆向物流和原材料再生工厂的存在,又构成了腐食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的食物链,食物链之间构成了复杂的捕食关系网。同样在供应链中,一个供应商可能为多个企业提品,一个企业也可以从多个供应商处采购商品,不同的供应链之间互相交叉影响,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供应链网络。

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应该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网络。供应链网络上的个体、种群、环境之间,应该存在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就意味着在供应链发展的成熟阶段,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应该趋于相对稳定,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通过竞争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在供应链网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供应链成员之间共同完成价值创造、增值,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主宰型企业、骨干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之间关系平等。为实现供应链网络的生态平衡和协同发展,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超越利润,成为企业的首要关注焦点,并且尤为看重这种协作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就意味着供应链上的物质流动应尽可能实现循环再生,做到生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种群演化

供应链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在供应链中位置的改变,使得供应链成员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组织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实现供应链个体的演化。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常常出现大量个体的区域性聚集或行业性聚集,企业之间呈现出种群特征,出现供应链种群。大量个体演化推进了种群的演化,在企业内部演化的同时,由于企业之间合作、竞争关系的不断进行,不断地剔除不符合本供应链发展的企业、流程,改进管理缺陷,消除过程瓶颈,引入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并且由于种群的存在,有利于个体之间优秀基因的重组、传播,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演化。

由于供应链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因此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其演化进程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自然选择导致的适者生存,使得大多数生态系统需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种群的演化也是这样。

(一)供应链种群诞生阶段

进化论将有机分子合成为生物单体并进一步变成生物聚合物的过程视为生物演化的第一阶段。在供应链的演化过程中,家庭作坊组成了供应链最原始的细胞,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形成,原始细胞聚拢,形成区域性、行业性集群,各种集市和专业化合作社的出现意味着供应链种群的萌芽。

(二)供应链种群成长阶段

随着原始生产细胞的聚集,初步区域群落形成,供应链种群不断壮大,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向着更稳定、更强壮阶段进化,进入了成长阶段。种群通过对外扩张、内部进化、功能分工等,实现个体和网络的双重强化。在这个阶段,种群成员逐渐增多,群体竞争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抗风险能力增强,供应链种群不断成长。

(三)供应链种群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的供应链种群结构和规模均处于相对稳定,群落中各成员通过竞争确定了各自最合适的位置,成员之间形成稳固的契约关系,以群体身份参与整体竞争。种群表现出很强的自平衡、自组织、自适应性,竞争力大大提升,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优化整合价值链建立核心竞争力,种群的整体稳定与整体运营水平成为群落成员的核心关注点。群落中的核心企业作为群落首领,带领群落参与市场竞争,引领产销行为,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集群优势,效益得到最优化。

(四)供应链种群衰退阶段

生态群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供应链群落也是一样。任何供应链群落在成熟完善之后,不可能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市场需求的转移和外部竞争的变化,群落的竞争优势消退,价值链断裂,现有稳定的组织结构难以维继,出现企业的逃离,企业间的合作关系被破坏,种群逐渐衰退解体。

现今行业环境下供应链种群的演化远比这复杂,但都大多都遵循了以上的演化流程。真实的种群进化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网络化的演变过程,不同的群落之间相互竞争合作,种群成员之间关系复杂交错,群落与群落之间交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共同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演化前进。

内外部竞争下的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是生态系统永恒的话题。从单细胞生物的趋利避害到高等动物通过不断学习来抵御自然风险,由内外部竞争导致的适者生存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在供应链的维度,由于内部竞争,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不适应的企业退出,更符合供应链运营模式的企业加入;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推动着供应链内其他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供应链的内部进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挤出效应会淘汰部分固守僵化或进化缓慢的企业,实现供应链内部更新。此外,供应链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的技术、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来自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使得供应链必须学会在适应中生存。当某一个具体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相应的供应链体系便会解散,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新的供应链又会形成,供需过程不断进行重构,这需要供应链的适时调整,实现适者生存。

一个健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在免疫系统,以实现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和抵抗;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柔性学习系统,可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也应该是一个市场敏锐型和环境感知型系统,能够正确地预见市场变化,把握潜在机遇,做出正确的决策。适者生存的视角下,企业想长期保持竞争力,需要实现由传统供应链向适应性供应链的转变。改变传统方法在基期上的简单预测来决定产销行为,通过分散式控制、面向终端沟通、动态即时决策、并行网络化信息传播等,实现企业内外部的统一集成(徐军芹,2010)。一个能在激烈内外部竞争下保持良好运营的供应链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系统自发地、稳定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信息和物质交换,系统各成员存在合理有序的竞争、合作、共享与互惠,在稳定有序的动态演进中实现不断发展。

在适应性供应链别需要注意的是持续的改善与学习。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通过不断地学习调整生活习性,降低对环境的依赖,实现物种的延续。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想要长期保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不断根据外界变化做出适合的变化,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做出调整,提升对内外部变化的感知能力、对未来变化的预见能力、对产品和管理方式的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包括简单的操作性改善和战略性学习,操作性改善的效果是短期的和直接的,主要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技术与管理的微小调整实现,改善的直接结果是对局部环境的更加适应;战略性学习则需要核心企业的发起与驱动,目的在于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对当前供应链运营系统进行根本性变革,此外,在遭遇战略性转折期时,能够实现战略目标的平稳过渡和供应链竞争力的重构。

结论与展望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演化研究是一个新兴课题,由于生态系统与供应链在平衡、演化、竞争上的共性,生态系统的生存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去研究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但生态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如何更精确找到生态学与供应链的契合点,利用生态学的理念量化供应链演化过程,并给出精确的求解,仍有待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the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3

2.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6630)

3.李强,揭筱纹.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新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2,9(2)

4.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4)

5.申亮.绿色供应链演化博弈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3)

6.范旭,马军海,修妍.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3(3)

第7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生存竞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支点,它必然导致物种的生存条件趋向恶化,而这将使物种的生存压力逐步加大并使得个别个体发生变异,成功的变异(适应新条件能力的产生)将通过遗传产生新的物种。这就是生存竞争条件下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就是适者生存。

两种变异机制

通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变异的描述及我们的观察,生物的变异并非仅由上述机制产生。

以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鱼为例,眼睛的产生是符合前述机制的,在竞争压力下,在某个物种的个别个体上变异出了感光细胞,该个体因此获得了生存优势并遗传开来,它就是所有眼睛的祖先。但失去眼睛的机制显然不同。所有洞穴的盲鱼都是在退居洞穴后失去的眼睛,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同一祖先使然。达尔文将此类退化变异归因于“不使用的效果”,或是“可节约的部分”,但并未作出充分的机制上的阐述。

综上所述,进化是物种在生存条件变化的压力下,其某些个体被迫作出的、且获得成功的变异;退化则是物种的所有个体在生存条件变化下作出的主动调整。这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异机制。

非竞争条件下的自然选择

遵循这一思路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客观实际中存在着大量的退化现象,并且不仅限于达尔文所说的“部分”器官上,相当多的是全方位的表达。

在自然条件下,全方位退化现象是少见的。因为一般说来,生物若遇上有利的生存条件,便会使繁殖率上升,从而使生存条件恶化,但在一些不如海洋与大陆那样具有充分竞争条件的海岛上,我们还是可以见到这类生物的。比如,毛里求斯岛上曾生活过的度度鸟,或是新西兰的鹉等,除了不能飞行可以用“不使用的效果”解释外,其共同特征还有体态臃肿、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这显然是一种全方位的退化,是在没有生存竞争的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非生存竞争条件下发生的自然选择,在人工环境下则比比皆是。达尔文在南美大陆用地质化石与现存生物进行的对比,及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对各个岛屿上生存的雀鸟鸟喙进行的对比,是他思想中产生进化论火花的打火石。生物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从实验室中认识到,因此,这样的比较依然是我们认识生物演化最有效的方法。

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它的祖先是狼,有证据显示,驯化成功至少已有1.2万年了。这就是说,狗没生活在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有资料显示,眼下狗的脑容量只及狼的百分之七十。一个视频介绍了东北一个地方的警犬队进行狼与警犬的后代的驯化情况,杂交的后代不但显示出了比警犬更强的学习能力;而且与警犬的当家本领―嗅觉相比,也更为高强;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当警犬在执行任务遇到困难时,总是要求助、依赖于主人,而它则表现出顽强的独立生存能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

再看一下我们自己。基因研究表明,我们的祖先来自东非大裂谷。从生存条件看,一直生活在那里的人类应该最接近当代人种的共同祖先。当在奥运会上看到肯尼亚选手包揽3000米障碍跑奖牌时,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非洲草原上的人们以马拉松式的追逐使大羚羊气竭而亡的情景。而我们呢?却在田径与大球类的基础运动项目上难以望黑白人种的项背。篮球好不容易出了个姚明(对我们所属的人种来说可是前无古人啊,大概也是后无来者啦),正当中国人都盼着他带领火箭队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他却因应力性骨折问题退役了。可看一看科比,在NBA打球时间长于姚明,且几乎每一场比赛其身体付出的代价都会大于姚明,有证据显示黑种人的骨密度远高于我们,一般不会发生应力性骨折,这是人种的差异,而这差异则是由他们经历的不同生存条件决定的。前些日曾有报道说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人脑正在萎缩。可以断言的是,人类的进化早已停止,退化却在进行中,当然不是说人类不可能再进化,但那起码需要等到下一次生存危机。

人类发明了农业,具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结构,聚落部落国家,以至全球化。一万多年以来,人类逐步跨越了自然供给的界限(这意味着在自然意义上脱离生存竞争状态,进入非生存竞争状态),这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自己,不但扭转了人类的演化方向,而且形成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底蕴深厚的文化。凡事有利必有弊,这样的退化会对人类的将来带来极不利的影响,因为地球环境不可能长期保持稳定,退化则意味着面对环境较大变化时适应能力的降低,从而使被淘汰的风险增大。无论是生存竞争条件下的生命,还是非生存竞争条件下的生命,自然选择都将发挥最终的裁决作用。

对适者生存的进一步理解

稳定者生存

适者生存只是稳定者生存的特例而已。理查德•道金斯如是说,但并未就此观点作深入阐述。

宇宙大爆炸是从在极高温、极高密度下,由没有任何形态只能称之为能量的东西所构成的一点开始的。随着大爆炸的展开,在高温高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由能量转化而成的亚原子粒子出现了,这便是物质世界的起源。继之,在一定条件下,亚原子粒子组合成了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原子组合成了分子,而后同样分子组合成了包括生命在内的宇宙万物。由此可见,物质世界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由条件所主导的物质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这可以有两层意思:首先,条件规定了物质如何重新组合及其时空属性;再者,条件的稳定造就了稳定的组合,即物质存在。

生命,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必然要符合条件决定物质存在的规定性。稳定者生存即是指在相应稳定条件下产生的生命形态,因为它是稳定的组合而存在,维持既有组合即是被我们称之为生命本能的所有生命形态的第一要务。所以,稳定是生命存在的常态。但当稳定的生存条件变得不稳定时,适者生存的时机就到来了,因为条件的不稳定必然使得既有组合不稳定,意味着失去存在。所以,既有生命形态将被迫做出变异调整以适应新条件,达成新的稳定组合,这就是进化。变异,实质上就是改变既有组合,而无论是进化还是退化,对生命存在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一切取决于条件。因此说,生命的本质是保守的,“没有谁想进化”,这是迫不得已的事。

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有二:外界条件与生物本性,并且认为相比较生物本性更为重要,因为物种并非独立创造出来,而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根据条件决定存在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命题,以及物质均为宇宙大爆炸之初所创造,以后只是其如何组合演化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达尔文的认识予以升华。首先,外界条件的提法在这里并不准确。一个个体,其身外之物皆为外界,物种也是如此。但任何物体都是由比它更基础的物体组合而成,所以这些更基础物体的组合是否正常也会对所组成的物体产生影响,何况一些病毒或细菌就是以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为生存条件的。因此,内外部条件的提法更为妥贴。

由此还可以引发另一观点:一般来说,越基础的物体所适应的条件越宽泛,越复杂的组合其所适应的条件越狭窄,是一个金字塔的形态。物质所适应的条件越宽泛即意味着该物质组合相对越稳定,若宇宙因不断膨胀而以撕裂告终,最后被撕裂的一定是亚原子粒子。地球的生命条件如不复存在,先灭绝的是复杂生命形态,最后才是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其次,达尔文的生物本性是指生物的性状,毫无疑问,任何变异都是在既有基础上进行的,不然不可能有多样性的生物。外界条件通过生物本性作用于生物变异,这与中国的老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一个道理。但究其根本的话,生物本性也好,内因也好,是如何而来的呢?进化论的一个结论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最初所有生命是没有本质差异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何以如此?看来唯一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是因为经历不同,是因为所有的物种都有着不同生存条件的经历,可见不同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物种。所以,生物本性、内因从本质上讲,只是生物以往所经历的生存条件影响的积累,外界条件作用于生物本性,从根本上讲,不过是新的条件与既往条件影响积累的磨合而已。因此,要了解物种的演变历史,要从了解它所经历的生存条件入手。与同源相比,演化的越多,说明其经历的越多;变化小,则说明其生存条件相对稳定。掠食动物凶猛,是因为它们历经了更多的艰辛,不然不可能形成如此性状。对此,我们应更多寄望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任何生存条件留下的痕迹都应该在生命体的基因组合中找到。

生物化学反应是自然选择实现的基础

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组合方式可以这样来表述: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即首先它们是不同性质的;然后它们是有层级关系的,后面的组合方式是建立在前面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选择实质就是条件选择。生命体的本质是生物化学体,即它以生物化学反应来感受生存条件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这是生命现象最本质的特征,也是自然选择得以实现的基础。其实,对于这种本质特征,人人都会切身感受到:当我们的生活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压力,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不适,甚至生病;而当我们的生活境遇好时,我们就会感受到放松、快乐。当然,多大的压力或放松可以启动自然选择的机制,我们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条件变化所带来的这些感受与反应一定达到了影响既有组合的稳定程度。而这种个体感受与反应的强度在同一物种或种群内显然是不同的。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合理的推断:那些较弱的个体可能会在生存条件影响下率先产生变异,因为强壮的个体意味着具有更强的维持既有组合的能力。可见,进化变异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生存条件的压力不能一时过大,那会直接彻底破坏既有的组合,使其没有时间和条件来进行适应性的变异,灭绝事件都属于此类。生存条件的压力要逐步积累,使生命体产生退却抵抗性变异,而新的生存条件再以自然淘汰的方式筛选出适应自己的变异个体,使其存在下去。进化不但是极苛刻的事件,只有极少数的个体能够成功,还是极惨烈的事件,它就是由大量死亡来推动的。进化就是一种灾变!灾越大,变也越大!

另一种变异――退化,是由于生命体在变化的条件下长期局部或整体感受到放松引发的反应所致的组合改变。这类变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达尔文称之为“不使用的效果”的局部退化;一种是在生存条件向有利于生命体存在的方向持续发展而产生的全方位退化现象。与进化相同的是,退化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不同的是,退化是某一物种或种群的全部个体主动做出的为减少对生存条件依赖程度的变异调整,其实质就是在生存条件向更稳定方向发展时降低既有组合的力度,这显然也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表现,但却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以至我们只能从自身的一些现象来认识到自己的退化,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脂之类的退化病越来越普遍等等。

稳定者生存是物质存在的规定性在生命领域的体现,生物化学反应则是在此基础上显现的生命特征。这两点是生命体最本质的现象,它们是其他生命体活动,包括新陈代谢与繁殖等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命体的基因组合必然会在最基础、最核心的部位体现。

进化论与人类的自我认知

进化论在人类的自我认知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现代智人与以前人类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智人进化出了高级化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设想,具有了这种能力的人类在一个茫无所知、极艰难的条件下生存,若不给自己找到一个终极性的精神寄托的话,他们又如何迈出生活的每一步呢?因为抽象思维会告诉他们,迈出这一步可能会碰上这样的灾或那样的害。抽象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其结果就是真理,就是科学;另一类是在整体上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这在人类文化中表现很多,突出的现象有宗教、艺术等。显然,在对生存环境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人们几乎不可能作出在整体上符合客观实际的抽象,因此作出宗教的选择就成为不可避免,否则将难以生存。但是,从原始走来的人类,不但走过了农业时代,而且走进了工业时代,这样的经历已然使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不断深入,生活更是对这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在客观上提出了将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恢复到自然本来面目的要求,进化论应运而生。当然,进化论的产生不仅是人类自我认知史的标志性事件,它还为人类的自我认知奠定了唯一科学的基础。从长远看,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将无人出其右。

进化论为人类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建立了科学的视角。人类只是大自然极微小的组成部分,不可能不遵从自然界的规则而自立门户,将人类放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认识,是唯一科学的视角。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论是说非,但却很少有什么服众的结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都是从各自的视角去认识人的问题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落此窠臼之中,又如何得出科学的结论呢?

适者生存,即适应条件者生存,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述。事实证明,对于人类认知来说,唯物主义是唯一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进化论必将成为“两种文化”的连接点。人类的知识本来该是同属一门,即如何生存的学问。但历史的原因却使得自然科学门类与社会人文学门类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以至于造成了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隔离局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被人称为“两种文化”。而打破隔离,将两者连接起来,使社会人文学建立起科学的基础、摆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将人类的知识归于一门,能担此任者,则非进化论莫属。

第8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范文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员指出,在许多行业中,仅有3%到5%的时间确实地投入到实际生产工作,而其余时间都在进行所谓的市场调查、研究思路、反复试验、寻找客户以及反馈修改。这恰恰是表现了追求市场变化,以速度取胜的新经济时代的竞争规则。

速度与竞争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著名营销战略家里吉斯·麦肯纳把这种关联喻为“竞争压力锅”,他指出,能最快地把有生命力的产品推向市场的公司存活的几率最大。有一种管理模式认为,这种压力锅式的环境等同于生态系统,竞争的压力就如同达尔文主义的命令,迫使公司以更快的步伐进化。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要跟上变化,而且要能预见变化。正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地理合作研究公司总裁吉姆·摩尔所指出的:“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速度决定一切,领先者淘汰落后者,需战略重组,以求更机更强,这就是新经济时代告诉企业的新的游戏规划。

一、超速规则:快国陆俊啻

1.多机立新:射击后再瞄准

在这个新经济的世界中静止就是死亡。Ingital Equiptwnt公司就是这一真理的一个例证。这家20世纪70、80年代著名的微型机公司,后来由于管理层无法应付个人计算机的飞跃发展而停滞不前。如今它已经成为PC生产商康柏公司的一部分。它的经历证明向前发展何等重要,即使你像第一个与原液分离的单细胞生物一样不知道该走向何方。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人。(纯收入》一书的作者约翰·黑格尔三世说:“以前,你会先制定详细的经营计划或蓝图,现在则不再需要考虑战略,只要确定一套指导行动的基本规则,然后迅速付诸实施,将不会产生巨大成功的规则淘汰掉。”这一过程就是预备、射击、瞄准!而不是预备、瞄准、射击!

因此,技术行业这一新领域吸引了一批新型的管理者和雇员。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无很大差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混乱状态的容忍力,对阶级制度和活动的不屑一顾,勇于失败,才智出众,对技术的无限热爱和对界限的天真认识。平等的机会丰厚的工资与奖金造就了繁荣的就业市场和自由,使传统的管理结构在高科技公司中无处身之地。

在1994年12月前,网景公司还仅仅是硅谷快被人遗忘的企业之一,万维网那时还未出现在大多数用户的屏幕上。在硅谷之外,网景公司实际上没有什么声望,因为没有赢利,1.2亿美元的开办费又几乎告番,合伙创始人詹姆斯·克拉克和马克嗤迪森急得眼睛发直。因为在高科技行业,不前进就等于死亡。他们不得不裁减了一部分员工,并启用了巴克斯代尔。接下来就上演了一幕幕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巴克斯代尔让网景公司这枚火箭直冲云霄。万维网在1995年开始蓬勃发展,而网景通讯公司及其用于测览的“导航员”(Navigato)程序也随之腾空而起。截止到12月31日的第一年,全年营业销售收入达8100万美元,这比任何一家软件公司的增长都要快得多,也算得上是上有名的快速增长记录了。

1995年8月,这家成立仅16个月,未赢过一分利的公司在纽约上市,引发了投资狂潮。上市第一天,网景公司的股票以每股58.25美元收盘。这个非凡的表现,使这家创始资金只有1700万美元,销售额只有2000万美元的小公司一夜之间便成为一个20亿美元的新巨人,价值足足增加了100多倍,网景公司成了华尔街上的显贵。

1996年,公司员Xi达到2000名,比原来增加了3倍。1997年1月28日,公司宣布其销售额为3.46亿美元,盈利2100万美元,增长了305%。

位于加州的网景公司现已成为硅谷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络业务公司中富有活力的旗舰,拥有几百万用户和约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所有这一切都使网景公司成为高科技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应如何运营的典范。网景公司的一切经验都在于速度。步调丝毫不能懈怠,编写软件夜以继日,刚能运行就把它放到网上。人员招聘不够快,那就收购一家企业。总而言之,为了速度,他们能牺牲任何东西。结果,要干一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几个月就办到了,这种速度被称为“互联网络时代”速度。仅仅两年,网是公司就经销了5000万份“导航员”程序,使其排在视窗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程序。网景公司还销售了100万份用于建设网址和企业内部网使用的服务程序。Intuit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说:“网景公司几乎为产品周期的速度树立了标杆。”

如果不是,公司就不可能迅速地到现在的程度。虽然网络并不是个极大的业务机会,但它确实给网景公司提供了以网络速度开发、营销并销售其产品的途径。就拿网景公司的网址来说吧,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营销工具,盈利颇丰。除非用户改动他们的导航员程序,否则当他们用它在网上创览时,首先看到的是网景公司的页面。这使其成为网上最为忙碌的负面,也可以用它来为其新产品做广告。通过这一切信息往来——每天大约有400万个,网景公司的页面就成了最火的广告空间,1996年7个月的广告费收入达1800万美元。

广告收入可能还是微不足道的,每天蜂拥到网址上的销售信息大约有500万个——大部分来自愿意而且准备要采购的顾客。这些信息在这儿立即通过网络送达网景公司的销售人员和外部的零售商。网景公司销售部副总裁威廉说:“我们的网络提供最畅销的信息。”

网景公司无论是开会,做决定,还是并购公司的时候都是速度惊人。

某种意义上讲,经营与竞技是类似的相通的。更快才能带来更强、更好,更快才能赢得竞争的金牌。在这里速度是第一位的,是受到众人注目与欢呼的决定因素。2.主动出击:团占市场,创造顾客

在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如此迅速,尤其在因特网领域,高公司的运作就如同淘金的矿主一样,根据自己的推测或本能希望来抢占自己的市场占有范围。

一家创业公司,发现了大公司所忽略了的市场,并先行进入。在新企业声明“圈地”之后,大公司会有一段时间思考如何与新企业争夺新“圈地”又不致于削弱它现有的基础,而小企业则不断进行革新,当这些大伙计赶上来时,这家创业公司早已占据了40%的市场。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中最常见的现象之

这也说明了速度和主动出击对于市场竞争是何等的重要。

毫无疑问,雅虎是正确地“圈占”和选择市场的公司。位于圣克拉拉的雅虎公司最初是一家因特网搜寻引擎软件公司,其后它发展成为媒体公司。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提供万维网导航以及分类、商业服务和通信服务的全球著名网站公司。

到1998年6月,它的全球用户达四亿人。一进入雅虎总部,你就知道雅虎不是一家传统型的公司,用鲜艳的紫色和黄色拼成的各种形状构图的走廊呈现出雅虎的企业色彩。

在与它的高级经理会面之前,访问者都要坐在一个紫色的长椅上等候着,这椅子就像一个从大学生联谊会里逃出来的难民,对面黄色墙上的一大块霓虹灯牌上显示着企业标语:“你用雅虎吗!?”

他们典型的办公室用金纸星装饰而成,上面写着办公者的姓名和无处不在的“你用雅虎吗”的标语。会议厅分别以圣经中古埃及的十次瘟疫命名,有时他们约定与访问者见面的会议厅叫做“鼠疫”。

雅虎是少数几个能从因特网上赚钱的公司。财源滚滚的雅虎1998年财政年度收益达三.65亿美元以上,而它正式成立才三年,公开上市不过两年。1998年上半年它的市场总价值为30亿美元,与几倍于它的收益的公司如硅谷图形公司和苹果公司不相上下。雅虎使一大批人成为富翁,它的创始人大卫·费罗和杨致远,他们在1997年向母校斯坦福大学捐赠两千万美元。正如早期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所处的时代一样,高科技财富的势力是不容低估的。斯坦福大学理事会批准了这两位新成员以“Ya-hoo!创始人教授”的头衔加入理事会:这样,斯坦福教授的头衔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惊叹号(雅虎坚持把叹号作为公司名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