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道德与法治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第1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一、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和差异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1]。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各方的欢迎,现在我国教育工作者们都深深被之吸引,甚至掀起了一股“多元智能热”。那么要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下进行七年级的道德法治差异化教学呢?首先要解决的是差异化教学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差异化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得社会和学校不再仅仅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开始转而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的兴趣发展程度[2]。就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差异化教育会成为以后的教育趋势,但是目前差异化教学还没有被大规模的推行,因为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差异甚至某些情况下还有对立的词汇,所以推行道德与法治的差异化教学其实是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

二、如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差异化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倡的“为理解而教”、“个别化教育”等理论。

首先是“为理解而教”意在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大声地朗读一遍,那么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理解的教学更有意义,明确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所谓道德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一个相对比较“软”的词汇,它没有什么条例的硬性规定,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为准则,因为德多在人心,道德的标准也在人心,有这么一种说法“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约束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是法治社会。”要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真正的法治国家。法治是硬性的条文规定,是一个有着强制规定需要的遵守的准则,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际案例、分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这两个词汇的真正意义,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学,真正学到了才是教学。

再次是“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是一个类似于差别化教学的词汇。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个目前还是应试教育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个性化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道德与法治来说,因为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词汇,所以就有了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可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讲述,从概念到授课方式,从授课方式到讨论分析,从讨论分析到提高总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结合实际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不同的学习理解情况进行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期达到一个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了一个各方都满意的教学情况。

三、结果和建议

无论是多元智能理论还是差异化教学都是帮助学生接受教育,帮助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学会合理利用,将理论与现实实际情况相融合,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一个良好的智能教学。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利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使用或者滥用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真正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教学之中

教学的辅助方法有很多,真正实现价值是要将其彻底融入教学之中。多元智能理论是一个相对而言其实比较复杂的理论,在教学之中一定要正确理解并真正将其融入其中才能达到实现多元智力理论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为理解而教”还是“个别化教育”对于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差异化教学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七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开始,是中学生的一个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所以要将多元智能理论真正融入教学之中,学会融会贯通,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一样,学习不是简单的相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理解,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学海无涯,学习这条路没有尽头,所以只有学习的方法才是茫茫学海上的一叶扁舟。

(二)警惕过分沉迷于教学方法而忽略教学本身

第2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2、

能力目标:能够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

3、知识目标: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重点

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难点

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2、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饮食

3、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居

猜一猜小活动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

思考:

(1)你从上述猜一猜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民族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吗?

2、小提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紫苏都有差别,表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各方面。

3、活动园:五(2)班开展了一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会上,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节日。

4、小小分享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可围绕下面问题进行介绍。

(1)节日的名称是什么?

(2)这个节日给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3)如果有人想参加这一节日的活动,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绍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酥油花灯节等。

6、开动脑筋:想一想,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容易导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7、社会观察:由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游客因不了解或不自觉,而做了许多不尊重当地人的行为,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随意谈论走婚习俗,并将走婚过度解读。或是在古城里随意爬上民居的屋顶拍照,亦或随意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评论为落后、愚昧等。

直观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从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中感受差异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好与坏),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8、民族相处小贴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忌讳。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应尊重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9、我是民族风俗小达人: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假如去到当地,你会怎么做?

10、入乡随俗我能行:

(1)蒙古族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我可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

(2)回民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3)彝族男性最忌他人触摸自己头上的蓄发,认为这是不可宽恕的行为。

11、小数据: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对此,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

12、小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国家要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13、国家的措施:

(1)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2)援助少数民族大行动

(3)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14、播放视频《天路》

15、思考与感悟:你知道这条“神奇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吗?它“神奇”在哪里?

16、阅读角:“天路”颂歌。

17、解释: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把意识付诸行动,做到入乡随俗。

从数据中认识到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懂得国家应该扶助少数民族,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了解国家为实现共同繁荣所实施的举措。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团结互助,努力实现共同繁荣。

总结提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1、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

第3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矛盾;原因;解决方法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的道德判断和进行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德育过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道德认知教育而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导致人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表现

(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行为取向趋于实惠。一方面,人们认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抱有希望,对英雄人物也极为崇敬。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绝大多数人能够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公益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显示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用集体主义观点去分析评价事物,赞同真、善、美的人与事。另一方面,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有相当多的人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他们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道德信条;个别人甚至以个人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会选择个人利益,关心个人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可见,人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行为取向趋于实惠,导致道德行为弱化。

(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行为取向趋于冷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需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支持“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观点;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希望建立一个人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平等互助的理想人际关系,对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也表示反对。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往往有较大差距,甚至彼此矛盾,如在身处危难者面前表现冷漠、麻木不仁、见死不救,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充当看客;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这些表明,道德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自觉的道德行为。

(三)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表现为言行相互脱节。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都接受或认同“正直”、“诚信”、“负责任”等优秀道德品质;接受遵守社会公德对个人乃至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却很难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出现随地吐痰、高声喧哗、乱写乱画、乱丢杂物、衣冠不整、小偷小摸等现象,宣称自己不想活得太累,不愿冒“傻气”,也不想当什么“圣人”,只要能做一个“利己而不损人”的、自由自在的凡人就很满足了。这些都说明这些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原因

造成人们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知轻行的道德教育是产生知行矛盾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即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加以讲授,只重视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人们在课外活动、隐性课程、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教师过分强调课程的学术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而忽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评价,不是由他们自己参与实践进行道德判断而得出正确结论,而是以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知道与否作为标准;学校德育考核往往是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没有考查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态度只是追求表面的高分,而不顾自身思想与品德的实际修养。这种只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性而忽视道德教育实践性的做法,势必会出现道德认知与行为相矛盾的奇怪现象。

(二)道德本身知易行难的特性使然。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实现知向行的转化需要主体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需要克服实现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需要排除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和道德意志的保证作用。因此,道德行为很难实现,即使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情感、没有顽强的道德意志,也不可能实现知向行的转化,使道德生活中产生“知行矛盾”的现象。

(三)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革,使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的震撼,而我们对社会转型可能给人们的道德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却又研究不够,致使传统的道德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新的调适和生长点。在旧的道德体系被打破后,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又不能及时、适时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道德“真空”,造成各种道德观念良莠并存,多元道德观、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不断产生,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互相交织,使当今中国社会在价值取向和信仰上,出现一种“主体迷失倾向”,造成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与辱、是与非混淆,公德心缺失,个人行为失范以及个人主义抬头,再加上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好心人见义勇为而负伤,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客观上对人们进行道德行为实践的信心和勇气造成打击,致使人们明明知道应该做道德的事,但又害怕其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敢去做,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现象。

(四)法制建设滞后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由社会舆论和个人的道德良知来监督实施,违者受到相应的道德谴责。而有些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只能由法律来调整,由国家机器来监督实施,违者必须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即当道德规范不被社会成员所信服和遵循时,法律便成为保障道德失范后的社会秩序的盾牌。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场崭新的事业,与之相适应、配套的法律和有关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这种法制建设的滞后和人们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最终造成人们对道德作用的怀疑及对道德的忽视与践踏,从而在知行上出现矛盾。

三、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方法

道德知行矛盾是制约和影响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会影响到道德观念与规范的进一步落实,影响到道德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调节作用,影响到道德个体的健康成长,影响到以德治国思想的贯彻落实。现结合实际,对道德知行矛盾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一)改善德育工作。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大气候。道德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周围生活环境、社会道德风貌、党风、民风、国际大气候等都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解决“知行矛盾”,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仅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并建立、健全各项社会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的育人环境,让人们在“净化”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熏陶,达到提高。

(二)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道德教育归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地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时,道德教育才起作用。因此,要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巩固道德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从而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引导教育对象积极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与道德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人们获得道德认知后,要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就得通过实践,即践行道德,按照道德规范做事。只有通过实践中的行为训练,自觉地去做,在练习或实践中掌握行动技能,逐步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引导教育对象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让受教育者参加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维护社会、国家利益的活动,躬行实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培养、固化、内化人们的道德知识以及道德情感,让人们从生活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习惯,并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为社会风气的好转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4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摘 要:当代社会,学生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当学生处在初一的时候,填鸭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究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动;开放教学

一、初一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概述

初一道德与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门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课程。它是法律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基础,它能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与道德,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它的内容感兴趣,让他们有兴趣了解它,探究它。而传统的教育就是老师“填鸭式”的教育,这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从而渐渐地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导致不会主动去探究它,只会死记硬背课本里的东西,甚至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弄懂它。但是开放式教育就不一样了,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改变为学生与老师进行讨论互动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上的内容讲述给学生听,然后进行讨论,其间学生可以就书本上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全班同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点评学生理解的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对学生进行鼓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理解是错的,那么老师就要指正出来,帮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及时改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让老师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伙伴,增进了师生情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会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课堂实施道德与法治开放式教学的方法

1.列举案例法

列举案例法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找到生活中对应的例子列举出来,比如说,老师这节课教的内容是“对社会负责”,就可以用詹天佑举例子,通过他为国不计名与利,在当时国内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因为拥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积极的爱国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用远远比外国人计划少的钱、少的时间修完了京张铁路。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在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教师成为学生亦师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脱离了死记硬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而是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在快乐中学习,而且对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透彻。

2.辩论法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出关于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自己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利用生活实际例子来授课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质化,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同时,老师在教授不同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辩论,老师在评价学生辩论的内容时,要指出学生错误的观点,并找出错误的原因;肯定正确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信,使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3.模拟教学方法

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尤其是在复习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例如法律咨询的事例,让学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个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询师、承担责任者,以及事件的见证者,让学生说出事件中涉及的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同时,老师针对学生事件中没有考虑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解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放式教W的注意点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并不是单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还需要老师在一旁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所以有时候会对一些问题及知识的理解不足或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做讲解,让学生学得正确,学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师不是开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导者,例如当一些知识点在教科书上的解释很不清晰,让学生很难理解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慢慢地将整个知识点理解透彻。如果是传统教育,当学生遇到问题,老师一般都是直接给学生诠释知识点的含义。这样做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开放式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这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开放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开放式的教育能让课堂气氛更加和谐,老师与学生能够就课堂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探究,进而激发学习热情,更好地巩固知识,同时能让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和谐。所以开放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符合初一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第5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启发;引导

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我国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学校素质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的情况下,职业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有必要对职业艺术教育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尤其是2015年12月1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我国艺术职业教育支持文化建设能力为目的,以经验交流、讲座为形式来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引导和启发。

1为何要加强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

1.1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艺术兴趣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与引导对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不管是学习什么,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在职业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启发和引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随着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思想的丰富多元化,学生的思想管理确实越来越难了,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上课时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势必会有提升,学生如果有了兴趣,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必然能带动起来,所以说,实现对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正确引导,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意义。

1.2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对职业艺术教育课堂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职业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层面。提到教学效果不好,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上课出勤率也不是很好,更多的把责任归结到学生层面,很少有老师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固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但是老师如果能从自身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去积极的探索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这比一味的去追问学生的责任而显得有意义得多。所以,在这个方面,加强对职业艺术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其次,学生层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专业知识学好,如果仅仅是老师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两者都引导好了,我们才有希望提升职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1.3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对职业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事业的启发和引导,直接关系到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引导好了,其必然会发展得更好,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只是一味的任其发展,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的效果并没有得到保证。如果能从宏观的层面实现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与引导,就可以为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方向上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长远的发展方向。

2加强职业艺术教育中启发和引导的路径

2.1学生层面

(1)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艺德观念。可以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德观念是加强职业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学业都没有信心的话,其很难在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有所作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会被社会所认可,可以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道德观念是做好职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要想做好这个工作,首先,教师就应该树立好榜样。学生对艺术的了解和追求,一定程度上与老师的开发和引导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说作为职业艺术教育的一名教师,其审美素养、教育思想观念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足够高的定位,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认识美的内化过程以及对于创造性外化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作为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授课习惯,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对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熟悉,最好是同行业之间教师实现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与时俱进的艺术教育观。这样,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人格魅力都能实现相应的提高,进而在职业艺术专业的道路上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其次,还可以通过著名艺术家的先进事迹的宣扬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和教师对艺术的追求,让其认识到艺术事业的重要性和荣誉性,通过对他们灌输老艺术家的艺德让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艺德。(2)对艺术热爱的启发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职业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学习,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是极其重要的。这里所提到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细心指导和关怀,在这方面,老师首先要实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或者是出现其他的一些情况,我们就对其进行人身批评。很多学生选择艺术,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认可艺术,喜爱艺术,教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学生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热爱艺术、喜欢艺术,让学生认真对待职业艺术教育,学好本领,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3)在教与学两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加强对职业院校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实现对学生学的引导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与学生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重点和要求也进行了解和熟悉,鼓励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这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式的教学和引导,然后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这样大家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都会去努力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学习任务,而老师则在一旁进行指引和整体把控,从宏观上把控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是自主地、主动地去研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4)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学习相比,创作又使学生的学习提高了一个档次,如果说学生的学习阶段是为了摄取知识的话,那么创作阶段,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发挥,这对于学生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知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发挥,对各艺术流派都进行熟悉和了解,以此来提升学生锻炼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设计创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2.2教师层面

(1)要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现在我国的职业艺术教育依然逃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固定的上课时间,单一的上课模式。实际上,以现在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完全有能力对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关键是学校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院校要积极的让老师参与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工作上来。首先,应该让老师充分认识到创新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有了这个认识,其才会去积极的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这样才能为职业院校创新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打好地基。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就应该采取真正的行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实行分组教学,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甚至以院系为单位,形成一种竞争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方面,有的艺术院校做得就比较好,例如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在校内制定出一个相对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对学校实现正确定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优势和办学条件,将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到最大化,以此来满足学生及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2)教师的素质提升应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可以说,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整个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更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和定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重庆有的职业院校引进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艺术威望的艺术家作为特聘教授来对学校进行指导和建议,有的学校甚至引入了学科带头人的制度。直接将某个学科交给一个人负责,这样,将学科的教育和发展落实到个人,并对负责人进行绩效方面的考核,如果学科发展得好,学科带头人也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样,就避免了整个学科没有领头羊的现象,也可以避免学科教育中教师队伍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让某一个人来对学科实现负责,实现一个学科有一个主心骨,大家围绕这个主心骨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展开,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很多学校也都逐渐开始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并且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第6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等生语文学习体会

一、发现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第7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认法治存在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有着其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纯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与德治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一、法治与德治的内涵

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早在古希腊时期各城邦就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民主与“法治”,而古罗马更将这一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发扬光大。德治更可以从古代中国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历史原形。同时由于中西方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法治”与“德治”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恶的思想促使人们优先选择通过法律而非内在的道德机制来调控人们的行为,而中国人性善的理论促使人们希望通过人类道德的自我调节来达到理想社会的实现。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发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恶的认识出发,认为任何权力的本质也是邪恶的,因此任何权力都必须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约,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契约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权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国由于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但是从其本质上讲。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法治”或是旧中国的“德治”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任何资产阶级的法律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实现资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说这种法律是一种“恶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优良性是法治的必备要件之一。同时由于这种法律的压迫性使得这种法律并非在全社会范围内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这种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约束力的。也就是说道德并非一个人或一类人的善恶评价观念,而是全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而旧中国的“德治”之“德”无非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虽于一定时间为特定社会群体所认可,但却并非为人类社会所公认的正义平等之观念。即使其中部分内容体现了正义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狭隘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并且必须具备法的优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两个基本构成要件。而真正意义上的德治是指人们借助或主要借助道德的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并且这种道德是为全社会所公认的正义平等之观念。

二、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面对法治与德治的抉择,有人认为法律是万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会才会正常有序;又有人认为道德的作用是强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义应运而生。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纯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纯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首先。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纯粹的德治或是纯粹的法治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就社会现实而言,不可能每个人都自觉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宁愿放弃个人利益。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人们自然地认为他人都会依道德而行事,那么自己一个人的违反并不会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混乱,从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却违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使得少数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为也变的毫无意义。由此看来,在当今纯粹的德治是一种巨大的冒险,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极度混乱。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纯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监督工具,即采取“人盯人”的监督模式,那么任何人每天都处于一种监督他人与被他人监督的状态之中,这不仅造成社会生产的停滞,社会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讲也是与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违背的。其次,任何法律从根本上讲都是一种道德。法治之法应该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实际上法律都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的确认,道德规范实际上构成了法律规范的源泉。人们将一种道德法律化,或是因为人们认为其极其重要,必须将其上升为法律以突显其重要性,或是因为这种道德自觉遵守的程度极其不理想,需要用国家的强制力加以规制。而且可以说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类道德的荟粹集。同时人们也必须认识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瑕,毫无缺陷的。法律的滞后性是法律的致命弱点,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地将这一致命弱点展现于世人之前。相比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时代性,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应变,它能及时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也为日后的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由于法律只能对人们的外部行为加以调整,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而道德作为一种内心确信能够弥补法律的这一不足,由人们的内心出发去规制人们的外部行为,从而使法律的调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离不开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综上所述,在如今的历史条件下,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当今社会的最佳治理模式。

第8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英语单词 学习方法

小学英语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单词的学习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小学生学好英语,单词的掌握是最基础的,单词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英语成绩和英语水平。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英语的词汇量大,英语单词很难记。记单词成了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困难,为此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为了避免这些孩子步入学习英语的误区,避免孩子在小学阶段发生“厌恶”英语的“悲剧”,找到一种快速的、有趣的单词记忆法成了小学英语教学势在必行的大事,但是,记英语单词到底有没有一些小窍门呢?如何快速地记单词呢?下面就是我总结的一些记单词的小方法小技巧,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孩子学习英语及记忆单词有帮助。

一、以教师引导为前提,将教学与渗透融为一体

1.趣味情境识记。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单词转化成趣味化的情景和语境,便于记忆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模仿和转化运用。

2.游戏识记。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轻松学单词:如捉迷藏,touch it,大小声等。

3.单词归类识记。我们可以将英语单词中同一种类的归纳在一起,便于记忆,如颜色类、数字类、身体部位类、动物类等。

4.音标识记。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引入简单音标,渗透音标记忆法,教给孩子如何利用英语的读法对单词进行识记,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5.单词对比识记。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将意思相对的单词和意思相反的单词同时记忆,如:fat—thin,big—small,tall—short,long—short.

6.合成词拆分记忆。如foot(脚)+ball(球)—football(足球)等。教师在新授时一定要讲明,一个合成词可以让学生学会若干个不同的单词,而且学生非常感兴趣。

7.编儿歌、加动作。儿歌因其词句简单、内容生动、韵律优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将所学单词创编成儿歌,再给其加上对应的动作,这样既加深孩子对单词、句子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灵活、轻松、简单地记单词

1.形象记忆。如:“Tree”把tr看成树干和树枝,把“ee”看成树叶。“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中间的“y”是鼻子。“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翅膀等,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此方法,将自己见到的新单词,形象分解,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

2.整体记忆。把几个字母看做一个整体来记如:“ow”再加上不同的字母,可组成how,cow,low,now,town,down,know等;“ight”,再在前面加上不同的字母,可组成eight,light,right,fight,night,sight等。

3.分类记忆。把单词进行分类,如:颜色、文具、动物、食品、称谓、职业等,进行分类记忆。这也是我在上边写到的,以教师引导为前提的记忆方法之一,学生应该在不断的听课学习中,很容易地将不同类别的单词轻而易举地分类识记。

4.加法或分解记忆。如:sun+glasses=sunglasses,rain+coat=raincoat,fire+man=fireman,倒过来也成立,如:sunglasses在记忆时可以看成sun和glasses的合成体。这样做学生可以将较长的单词分解成简单的单词与单词的组合,大大降低记单词的难度,而且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这种记忆方法。

5.比较记忆。(1)英汉比较。如:coke-cola,T-shirt,hamburger,beer,bar。(2)单复数的比较。如:good-goods,glass-glasses,wood-woods。(3)同音词的比较。如:eye-I,see-sea,son-sun,right-write

6.读音记忆。根据字母组合、读音规则进行记忆,会读一个单词,便会拼写出来。当然,这就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渗透音标概念了,我所教的学生到小学4年级基本上能在简单的音标下自己读出单词、拼写单词了。

7.感官记忆。记单词时,不要只用一种感官,而要尽可能地用多个感官,耳听、嘴读、手写、眼看、心记等。

8.卡片记忆。自制单词卡片,随身带着,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单词。

9.复习记忆。记住了的单词,过段时间不看,就忘记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复习,巩固所学单词。

第9篇:道德与法治的意义范文

一、强化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注重预习环节的作用,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将教学的环节局限于课堂和课后,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最为明显的缺陷是课堂互动性受到制约,因为学生对新授内容不够熟悉,学习过程中懵懵懂懂,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也不够熟练,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学生的预习技巧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对学生进行预习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果。在每一课的教学之前,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基础性知识应当在课前进行预习,利用查阅工具书、相互讨论等形式,将这些内容的掌握放在课前环节来完成,将课堂时间用于难点探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笔者还注重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技巧,提高预习效率。如向学生推荐“四步预习法”,第一步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方面的问题,扫清学习障碍。第二步对照预习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尝试去理解问题。第三步是按照习题内容做一做,检查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分析学习重难点。最后一步是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的难点内容筛选出来,便于在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有的放矢。

另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方面的技巧与心得,将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好的预习方法进行提炼,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预习方式,提高预习效果。

二、强化课堂互动技巧指导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战场与主阵地,师生互动能够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过去一段时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以灌输方式为主,以适应应试模式的教学需要。如今,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互动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抓住学习的重点,攻克教学的难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改变“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冥思苦想,要善于和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笔者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小组在人员数量上保持均衡,人员组成方面也体现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在这样的集体之中开展学习研究,更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研究的速度与质量。

其次,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节,笔者指导学生畅所欲言、百花齐放,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和小组间讨论交流两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维与智慧成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内交流环节,笔者要求牵头学生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将小组内每位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进行阐述,然后全体成员一起进行完善与补充,集中全组成员的智慧完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各个小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在全班层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性和全面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技巧与能力,对教学效率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薄弱环节巩固指导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应当特别强调针对性,因为教学时间紧、进度快,做无谓的重复劳动只会降低语文教学成效。因此要抓重点、抓薄弱环节,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针对性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新授与回顾同步的方式,指导学生及时巩固和深化理解语文知识点,达到扎实有效的目标。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制作“难点分布图”,将新授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掌握以及已学内容中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分析和筛选出来,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学得不够扎实的知识点凸显出来,以便于在下一步的语文学习中突出重点,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复习巩固效果。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路线前进图”。每一轮复习的时间间隔对于学习效率方面的影响较大,间隔时间过短,属于浪费,过长则影响记忆效果。人脑在语文学习中的记忆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尤其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成果得到了广泛运用。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合理安排语文学习难点和重点的间隔时间,首次复习、二次复习以及再次复习之间要科学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成效。

再次,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记忆联动图”。良好的记忆方式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许多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效果不够理想,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记忆方式,如将关联知识点联合进行记忆的“框架结构记忆法”,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忆和把握语文知识点。通过将枯燥知识点与形象事物联系起来的“联想记忆法”,能够缓解学生记忆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强化课后拓展学习指导

课后环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抓好课前预习、课内探究的基础上,还应当将学习技巧方法指导的触角向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趣味性。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提炼方法技巧,结合教师推荐的先进学习方法、同学的学习技巧,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整理总结出自己最为成功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语文学习技巧交流,让他们拓宽眼界,接触到更多、更实用的语文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趣味性。

其次,教师不仅对学生提出“量”与“质”的双重要求,还应将“速度”作为重要的指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学习技巧提高效率,如在规定时间内开展古文背诵比赛,指定材料作文竞赛等等。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