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管理经济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管理经济效益

第1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安全投入 经济效益 以人为本 经济学 管理手段

经济增长永远是人类重要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而实现安全生产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主题。在当今追求人权平等的世界,人人渴望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需要安全,国家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对安全的讨论之多,对安全的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特别是各种煤矿企业中。那么安全与经济效益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关系,又怎么样处理这种关系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煤炭企业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对煤矿安全投入与效益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辨证统一。而作为煤矿企业,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所以说,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但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漠视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事故发生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合理的安全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而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第一、要从“以人为本”高度认识安全投入

煤矿企业要做好安全生产。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强化意识,应当时时刻刻把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当然,作为一个企业只讲安全,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应该说,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现代化的生产建设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

在煤矿企业,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第二,要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可能不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 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阜新孙家湾矿难,承德暖儿河事故,陕西陈家山矿难等等,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矿近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完善了安全设施,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第三、要以管理手段提高安全投入的综合效益

第2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在开展工商管理模式后, 企业管理理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企业运营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效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 基于此, 企业不能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 同时还要发扬自身的社会责任, 精准定位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形象, 要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对企业资源进行细化管理, 尽可能杜绝浪费资源的情况发生。进而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 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 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多数企业经常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与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相比, 国内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运营活动中的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出现问题,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无法有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三)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我国多数企业经营模式多为及时生产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的生产部门仅仅负责企业生产, 而企业市场部门无法及时、有效的反映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 导致产品无法适应市场需要, 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市场需求变化相对较快, 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对于市场的变化进行综合性考虑, 进而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 以此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 国际化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国际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原有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同时, 国内市场已经呈现一种饱和状态,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抢占国内市场, 多数企业已经打起了价格战, 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降。这种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所以, 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寻求国际化发展出路, 以此保证企业能够稳定、健康、稳定的向国际化发展。

(二) 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中, 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为工商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 以此提升工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锻炼工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培养工商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从而促进工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保证工商管理人员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 顺应时展的潮流。

(三) 健全完善科学化管理机制

第3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以建筑业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始,建筑市场开始引入竞争机制。近几年来,建筑业竞争日趋激烈,低价中标已经成为市场通行的规则。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采取低成本战略,再加上新定额的出台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实施,多重因素使得行业整体利润率大幅下降,赢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发展进入微利经营时代。在这种局势下,一方面,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施工安全,将其视为企业生存与竞争中决定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竞争又迫使企业在成本压力下不得不千方百计地降低安全成本,这意味着企业有为实现经济效益而减少安全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的可能。

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如何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目的。我们不能忽视安全,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我们也不能不要效益,我们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既是责任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会不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实践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争取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便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要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首先应当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应当时时刻刻把它和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正是高度的安全文化才教会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改革开放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经济效益。在企业里,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才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与健康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时空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氛围中,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所崇尚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势和正确的安全伦理道德、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生产秩序的现代企业员工队伍。

要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一谈到安全投入,就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它所产生的也绝不是一种负效益。我们都知道安全投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成本的增加,但是,究其本质,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对安全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地进行。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好了,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也才有保障,从而就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它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因此,安全投入并不是纯粹的支出,只是它的产出总是间接地反映出来。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安全投入“”版权所有

第4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中国市场经济 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中国市场经济

(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

中国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运用辩证思维成功地解决了自由放任市场与传统行政计划的对立格局。传统的行政计划经济完全否定了自由的资本市场经济,自由的资本市场经济又完全否认了传统的行政计划经济。然而,上述两者的互相否认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私有制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自由资本的极端代表,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传统行政计划的极端代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规避了两者的局限性和缺陷性,又汲取了两者的积极性和效率性。

(二)中国市场经济的特征

中国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形式。在经济所有制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单一的私有制制度和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单一的公有制制度,并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基本经济基础下,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道路。

中国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市场和政府的各自优势,又克服了市场与政府分离或结合的极端方式。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了政府与市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目标。

中国市场经济能够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又充分发挥市场高效地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单纯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依靠无理性市场盲目调节,单纯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靠国家强制的政治命令分配资源,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中国市场经济在宏观上具有对经济活动的指导性,在微观上又具有个体主观的能动性。

二、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经济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最大化,通俗而言,就是把全部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企业效益上。提高经济效益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体现。

经济效益最大化相较于以往“产业最大化”而言,无疑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实现或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以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但是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理财目标的本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或定性的要求,是科学的、有效的和合理的。然而,该目标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经济效益不能被某个经济参数所表达,应该是借助多个经济指标所表征。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通过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

股东的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股东具有其所创办企业的所有权,投资是由于在未来企业能够为其带来回报,一般通过股息和出售股票等常用方式。因此,股东的财富规模常常被股票的市场价格所代替。为了达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不得不使股票的价格达到最大化。股票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疑为财务管理活动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当代社会,股东承担着企业的风险,企业其他经济方面的相关者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股东利益最大化存在着多个缺陷。股东最大化的目标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估价,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相关证券市场制度还未健全,股价的高低不能反映股东的财富大小。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通过科学地经营,合理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使企业经过长时间稳定逐步地发展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重视企业的稳定性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当企业的价值或财富不断增加时,与企业相关的人员――股东、债权人和工人等各方的利益也会随之增高[2]。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容易产生良性循环。为企业今后健康地发展提供资金服务上的保证。

三、合理目标的探讨

(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分析

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其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和具有空洞性的特点,不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操作流程。但由于经济效益最大化具有战略性,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总思路,可以将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思想,指导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形式。股东不是企业风险的唯一承担者,其他利益相关人员承担着更大的经济风险。单纯的只考虑股东的利益并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化,不符合中国市场经济的性质。

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市场经济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市场经济各方面规章制度有待建设。中国证券市场是不成熟的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高低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并不能直接反映企业本身的业绩水平。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分析

第5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

1引言

2014年公路建设投资超过1.5万亿,2015年公路建设投资超过1.6万亿,2016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更是达到历史高点,将近1.8万亿,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计划创造了良好开端。从投资规模看,我国新规划的公路网络投资将超过5万亿,建成后公路总里程数将达到58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数超过13万公里,远高于美国的10万公里。我国公路建设投资大、建设快,但是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公路网规划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分析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是衡量我国公里建设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狭义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是指项目的财务绩效,即项目实现的营收情况。广义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却包含了项目所有的经济成果,如对地方经济的直接经济刺激作用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实际经济利益等。通常而言,狭义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可以细致量化,但是评价狭义的经济效益很难客观判定项目可行性和宏观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仅仅考察狭义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应当着重研究广义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问题。

2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2.1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高等特点,特别是我国货币政策变化提高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难度,因此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主要考察国民经济效应和财务评价两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效应的评价,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运输成本降低幅度、运输时间减少幅度、车辆损失减小幅度等,以及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费用、维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主要考察的是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和成本两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都需要银行贷款或国外基金贷款,因此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资金成本和资金回报率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效使用资金、降低资金管理成本,利用汇率波动、利率变化降低资金成本,在项目建成后,通过收取过路费偿还贷款等。

2.2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思考

由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应评价范围受人员素质能力等因素局限,所以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应评价方法很难估计项目的经济溢出效应。此外,环境问题、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因素也对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应评价方式方法提出了质疑。首先,公路工程项目会涉及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传统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应分析过程中,并不会着重考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公路项目的建设可能会需要开山挖隧道,会影响到当地的植被保护、生态循环系统等,特别是部分环境恶劣地区,原本的生态平衡已经很脆弱,道路建设的破坏力更为显著。在施工过程中,我国施工承包商很少注重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极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恶化。其次,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影响到项目财务评价。我国已经维持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维持在高位,在评价项目的国民经济效应时,建设费用的预算、维修费用的估算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在项目财务评价时,如果建设工期正处于会计制度变更期,就增加了财务评价难度,也不利于核算实际的项目营收。最后,经济波动会影响到公路工程项目的收支预算,进而影响到项目的财务评价。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越来越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在公路工程项目的收支预算时,经济波动会影响到预算员对于公路过路费收取的估计,以及人工成本等成本估算。整体来说,评价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狭义经济效应虽然简单直接,但是却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新形势下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3.1新形势下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经济下行等严峻问题,在新形势下评价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1工期控制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复杂困难等特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工期管理影响着项目成本控制,按照现有的项目成本管理经验看,工期延迟一天,将导致费用增加超过原有单日预算,而且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期失控将大大增加诉讼赔偿风险,直接增加项目成本。除了人为因素影响的工期延迟外,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等不可避免的非人为因素影响,虽可以避免法律风险和合同补偿,但是项目周期延长仍会增加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可以说,工期控制能力是影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3.1.2材料成本公路建设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沙子、水泥、沥青和钢材等原材料,最近几年这些原材的价格波动较大,价格曲线呈现单峰走势,即价格整体趋势呈现上升后极速下降,按照传统的采购合同价格确定模式,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未完成就极可能亏损严重或成本超预算。而且按照现有的招标采购模式,即便实行了公开招标,若不加强招标工作监管、严格控制材料成本、优化原材料价格确认方式,也会严重影响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3.1.3人员因素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最优化工程管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项目管理团队能力。现有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技术性管理人员和非技术性管理人员,技术性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经验直接影响到公路质量、材料管理等,非技术性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工期管理、人员统筹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3.1.4环境问题我国近十年建设了新公路网,公路网总里程数超过580万公里,覆盖了我国全境范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极大的促进了物资流通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却不免影响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开山建路、拦河铺路等,不仅仅是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循环体系,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水、土壤资源等。在环境问题日渐制约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需要花费数万亿才能重建清洁、完善的生态环境,这都将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3.2构建新时期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一个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考察项目对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影响作用、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刺激作用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如图1所示。

4提高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对策

针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

4.1提升项目设计规划质量

公路建设项目设计规划是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果和经济效益,必须重视项目设计规划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细化勘测任务、完善资料收集、模拟项目建设。具体而言,细化勘测任务是指项目规划初期做好勘测调查工作,详细的描绘出公路沿线的地貌,确定规划公路线的方案、技术难度和技术标准等,以便后期确定工程造价和成本费用估算。完善资料收集是指扩大原有资料收集范围,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资料、灾害历史资料等纳入收集范围,一方面保证公路建设不会影响到稀有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确保公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性,避开山体滑坡等高危险区域。模拟项目建设是指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和场维设计软件等计算机技术模拟出公路建成后的路况、环境,以及可能遇到的突发灾害风险。提升项目设计规划质量可以极大的保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按期完工、按质完工。

4.2加强项目费用管理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支出涉及到项目的财务绩效,在原材料方面,要在采购合同中加入动态计价方法,当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大时,要能保护项目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不会严重超过预算。在维修费用方面,加强维修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做好设备关键配件的储备和替换,以便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效率,进而降低项目费用。在材料管理方面,要定期做好易燃易爆原材料的清点和防火检查,要充分考虑到季节、天气状况对原材料性能的影响,保证公路建设项目原材料的安全和可用性。

4.3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对于PPP模式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商或分包商而言,要加强其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提升其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利用率,避免资金沉淀。对于项目委托方而言,要推行全面预算制度,提高资金收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严格控制项目的成本,避免项目一再延期或超支。对于分包出去的工程建设子模块,也要监控其质量管理和资金流动,避免分包商因资金短缺而偷工减料,最终影响公路建设项目质量。

4.4建立高效管理团队

高效、高素质、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是提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良莠不齐,部分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仍坚持着落后的管理思想,还有部分管理人员依赖单位编制而不思进取,不主动提升管理水平,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财务绩效和经济效益,因此提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要先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不仅可以吸纳企业中的精英进入公路规划团队,还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竞聘上岗等方式促进管理人员提升能力,通过设计绩效考核来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4.5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涉及资金规模巨大,往来资金项目多且复杂,不同的资金管理策略会实现不同的目标,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可以帮助项目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财务评价结果。具体而言,充分调动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在原材料、员工薪酬支付时尽快确认资金流出,在贷款入账时尽快确认资金流入,避免资金被挪用挤占,保证项目采购等顺利完成。设定资金兑付的有限级别,避免盲目的支付原材料货款或人员薪酬,最大限度的利用支付空窗期,以便降低贷款的利息和财务风险。

5结语

我国经济正面临海外金融市场潜在的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迫使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公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降低我国企业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促进商品的跨区域流通,带动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然而,受到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必须聚焦关注、提升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才会真正实现国家战略规划和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增长。

参考文献

[1]宋晓惠.浅谈工程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四个阶段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6(35):399.

[2]曹峰,邵东珂,王展硕.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社会支持度分析——基于某天然气输气管道重大工程的问卷调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6):91-95.

[3]岳福青,刘颖,王身高.公路建设项目自管模式的提出背景及实施要点[J].建筑经济,2015(11):33-36.

[4]张素,怀文娟.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的“风险——收益”评估的必要性[J].商,2016(29):165.

[5]乔荣福,魏海丽.大型工程项目可持续性经济评价方法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6(1):186-188.

[6]林江,翟继光,王丛虎,等.收费公路改革:如何杜绝“糊涂账”?[J].财政监督,2015(24):27-32.

[7]陈德华.公路交通建设项目的PPP应用模式探讨[J].建筑经济,2015(9):36-38.

[8]袁壮.市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及投资风险分析[J].中国市场,2016(34):69-70.

第6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途径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经济环境下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此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经济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建筑企业也不例外。我们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来源于其主营业务-工程项目建设收益和非主营业务(工程项目背后的支撑业务),主要指经营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和对经济效益的审计监督活动。因此,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不仅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而且也贯穿于企业施工现场背后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活动中。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己成为企业领导和广大员工十分关注的问题。

1.加强工程项目管理

作为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来源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计划、实施和结束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企业应做好如下工作:

工程项目的决策和计划阶段:

1.1搞好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拟定工程项目施工各过程的组织、技术和经济等实施方案的综合性设计文件。它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总概算和招投标文件的主要根据,是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正确选择整体优化设计方案、合理组织工程施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随着工程建设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认证的推行,企业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该简明扼要,体现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施工方案应经济有效,实现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体化,不断地将工程技术、施工管理、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等要素统一结合并对施工组织设计实行动态管理和分层管理。

1.2做好投标工作

随着建筑市场招投标制度的全面实行,企业的投标竞争,不仅是施工企业根据施工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争取得到工程施工任务和相应报酬的竞争过程,而且可以促进企业不断改革,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除了做好投标前期信息收集与分析等基本工作外,企业还需认真研究投标的策略。①在编制先进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计算确定以最有效工期为前提,并保证合同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最低预算成本;②要在最低预算成本上加一笔合理适度的目标利润;③要讲究投标报价的技巧策略。

1.3搞好施工预算管理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预算确定了工程造价、劳动力、材料、机械的消耗标准。搞好施工预算能够预测完成工程所需要的各种投入,确定工程的目标成本和实现的利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重视施工预算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实行预算管理工作责任制;加强预算部门对整个施工企业验工计价的控制权;加强预算部门和计划、财务、审计、物资、劳资部门以及基层施工单位的联系,确保经济数据的快速传递和经济数据的正确性。

2.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

2.1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现场施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施工计划能否有效实施,企业的各项预算能否有效落实,并厉行节约,而且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经济社会责任和企业信誉,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现场管理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外,还需要了解现场,并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处理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企业应该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落实正确的施工方案,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建立健全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反应联动机制。

2.2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造价管理是施工企业在工程合同价格的控制下依法取得合理利润开展的管理活动,它是施工管理的核心,与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工程的竣工决算、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关系,要使一个企业经济效益更大化,就必须坚持不懈的抓好造价管理,除了在招投标阶段,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外;在工程中标后,要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确定工程承包合同价;在工程实施阶段,更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强化施工人员的造价意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3.工程项目结束阶段

3.1加强工程施工索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索赔是合同法律赋予合同双方的权利,是施工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弥补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损失,而且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树立索赔意识,在工程实施中利用一切客观存在的索赔机会,以合同文件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加强复合型索赔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工程合同,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工程洽商,工程档案与项目信息管理等管理制度。

3.2加强工程欠款的清欠

施工企业的工程欠款不仅影响其工程垫款的收回,而且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效率,影响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大清欠力度,建立清欠领导组及专职清欠办公室,由其专门负责制定办法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清欠工作并按职能部门分工制定责任制度,按照欠款金额大小,对清欠单位实施有差别的清欠措施以及建立严格控制垫资工程及防范风险的制度,必要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第7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风电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我国众多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管理还停留在20世纪的水平,管理模式传统粗放,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普及率较低,造成管理水平、效率不高。因此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将关乎企业发展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不仅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依据,也将会对公司发展,领导决策产生深远影响。让企业紧贴市场,紧跟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让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概述

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成果。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是指信息化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之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劳动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消耗之间的关系。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的产能提升越大、创造的利润越多,说明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越好。反之,企业信息化资源耗费多而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少时,则说明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低。所以,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率是企业追求投资效益的前提。

一般可将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方面。直接经济效益包括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与直接受益部门、单位的经济效益的总和;间接经济效益则是指直接受益部门和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以外的经济效益,指对社会、环境、生态等的影响。

二、风电场企业的经济效益研究

(1)、风电场SCADA系统的经济效益

风电场SCADA系统的构建和实施,能够提高风电企业的工作效率,为风电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具体说来:构建风电场SCADA系统后,能够确保风电场中资源数据的共享,满足集中及远程监视和控制的要求,确保风电企业操作和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各风电场的整体运行情况,从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构建风电场SCADA系统后,能够对不同风机设备厂家的设备数量和运行状况进行对比,为日后选取物美价廉的风机设备奠定基础,从而有助于降低风电企业的建设成本;风电场间大多相距比较远,并且位于偏僻和环境比较恶劣的位置,每个风电场都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而风电场SCADA系统的构建则可以实现风电场设备的远程监控目的,减轻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减少运维人员的数量,这有助于降低风电企业的人力成本;风机故障处理是在风机发生故障停运之后进行的,而风电场SCADA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风机故障的预警,从而实现风机的经济型运行。

(2)、风电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益

风电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让风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突破封闭的模式而延伸到风电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实现人力资源的全员管理,并为风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诊断、分析和规划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体说来,风电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风电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缩短管理周期,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的重复操作,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另一方面,风电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可以建立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更好地与企业其他管理职能整合。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即HRMS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对象主要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而现在通常所说的风电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即e-HR是在HRMS的基础上,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出现,使得风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突破封闭的模式而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能通过这样一个基于Web的软件平台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e-HR更强调的是一种管理模式,体现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为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帮助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缩短管理周期,减削人力资源工作流程的反复操作,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减削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使最终用户(员工)自主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和服务。

三、提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几点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提高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一个企业投入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的资金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化效益至关重要。企业管理者要立足当前、着眼发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符合企业战略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发展规划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尽可能既满足需要又节约开支,防止重复投资,造成浪费,从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2)、夯实管理基础,优化业务流程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最主要的是工作流程的再设计。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只有夯实管理基础,优化并规范业务流程,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重新整合,实现全方位改造,才能充分优化利用、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合理资源配置,强化内部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服务。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协调共进,无管理死角。特别是发展规划部门和财务部门,能够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资金结构进行合理定位。

(4)、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抓好软件的开发应用

结合企业实际,抓好软件的开发应用是提高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工作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在软件的开发应用上要坚持可用性和易用性的原则。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是软件的灵魂。因此,软件的开发应用要坚持“以业务部门为主,IT部门为辅”的原则,使软件的性能和作用在应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也必将因此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5)、建立高素质水平的信息技术队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信息化建设更需要一支素质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队伍。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随着建设的完善管理队伍和人员也需要相应的扩大,才能做好繁杂信息的统计管理工作,保证数据的客观准确。随着管理人员的增多,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制度也需要完善,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风电企业就必须构建符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来量身定制信息化管理措施,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梅霞,李迎春,李济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8):97-98.

[2]姚思铭,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07.

[3]全韬.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

第8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成本核算;绩效工资

医院经济效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医院管理就是力求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医院发展的基础,社会效益是医院发展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医院要适应医疗市场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而现阶段部分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制约着医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干部职工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医院内部有些干部职工对现在的医疗卫生大环境不了解,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思想落后,因循守旧,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想当然认为医院没有竞争压力,不存在经营风险,还有政府财政支持,不会破产;更考虑不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未来,认为医院的命运和前途与自己无关紧要,只与管理者有关,工作没有积极性。虽然有些医院实行了绩效工资,但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个人工作量与个人收入缺乏直接挂钩,透明性、针对性不强,职工参与意识较差,发挥不了绩效工资的作用。

2.管理费用缺乏控制,分配不合理

医院只注重对临床和医技等科室(有经济收入科室)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却忽视了对行政、后勤保障等科室(无经济收入科室)管理费用的控制。部分无经济收入科室的日常管理费用支出没有量化或没有前期预算控制,处于无节制或失控状态,浪费严重,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原来的管理费用分配率,是按照从事临床医技人员和从事药剂人员比例分配成医疗业务成本和药品业务成本。这种方法,既不能客观合理的分配管理费用,也不符合会计核算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3.科室成本核算不完全,成本核算重点不突出

科室经济效益核算时,部分科室直接成本没有计入,特别是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管理费用没有完全分配给有经济收入科室,造成全部有经济收入科室成本之和小于医院总成本,产生了有经济收入科室表面效益大于医院实际总效益,给管理者造成错误的判断和误导。再就是科室成本核算缺乏重点管理,只有核算没有分析和研究,更谈不上去控制和完善,造成成本支出漏洞不能及时堵住,使科室成本核算和控制失去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

4.科室效益考核中,收入核算不合理

医院科室绩效考核只注重科室收入的考核,忽视了相关联科室收入的分配,对有收入科室缺乏预算和科学分配。医院各科室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交叉的。因为部分科室的收入不能在相关联科室中合理分解和调整,出现收入与劳动付出不相符,挫伤了相关联科室的工作积极性。再就是医院总收入不能科学、合理的分解给有经济收入科室,造成科室的任务量不合理,最终导致不能完成医院总收入指标。

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不合理的具体问题,给医院管理带来困难或造成误判,要想解决好医院经济效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行绩效工资管理。

医院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广大干部职工要思想解放,观念与时代同步,要有发展的眼光。只有思想和观念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和潮流,医院的绩效工资制度才能推行,深得人心,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实行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制度,职工的报酬收入与其劳动付出直接挂钩,职工的报酬直接反映科室经济效益,科室经济效益汇集成医院经济效益。让每个职工都清楚了解自己的付出,对科室和医院效益的贡献有多少,知道个人收入与科室和医院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使每个职工都是医院经济效益的参与者和收益者。只有这样职工才能理解绩效工资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医院才有发展动力,医疗卫生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2.医院要做好经济效益管理,就要做好管理费用的控制。

医院除了对有经济收入科室进行成本控制之外,还要做好对无经济收入科室的成本控制,这也是医院总成本控制的重要部分。对无经济收入科室制定成本预算目标,并把它们的支出与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超出预算扣绩效工资。再就是要有管理费用控制分析,针对科室性质,抓住重点,譬如车辆要重点分析控制油耗和维修费;文印要控制办公耗材等。只有严控管理费用,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好医院成本。关于管理费用的分配,不再是在医疗业务成本和药品成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在有经济收入科室之间进行分配。根据收支配比原则,应按照科室收入的比率来承担管理费用。

3.做好经济效益管理,就要实行全成本核算和全科室核算。

要把医院经济效益指标全部分解到科室,科室落实到个人,层层控制。首先对无经济收入科室进行成本核算,对每个无经 济收入科室的人工、材料、折旧摊销进行控制,这是做好医院成本控制的第一步,不能在这个环节出现漏落现象。其次,把无经济收入科室的管理费用按照有经济收入科室的收入比率来分配到科室,再对有经济收入科室进行全成本核算。这样医院全部科室都进行成本控制核算,医院的所有支出全部分解落实给了有经济收入科室,才不会产生科室成本与医院总成本不符的现象。

4.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科学核算科室收入。

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不但要控制成本费用,同时要科学核算科室收入。首先要有医院总收入预算,并把医院总收入预算分解给有经济收入科室,做到医院总收入预算等于或小于科室收入预算。其次,医院各科室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有些医院把相关联科室收入双向计费,使收入不实,加大了绩效工资的支出,因此,要根据关联程度,合理的把科室收入进行分解,按比例相应调整给相关科室。医院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已全部分解给了有经济收入科室,有经济收入科室的经济效益汇集后就是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总量。因此,应在此基础上,按照有经济收入科室的效益情况,制定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然,绩效工资还要包括医护质量等其他方面,但经济效益应是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医院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要在医疗体制改革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健康管理经济效益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经济效益;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自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企业能否站稳脚跟,谋求生存和发展,关键看企业经济效益是否良好,企业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其内涵是取得利润,利润越多,效益就越好,企业的活力就越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企业内部千疮百孔,就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将经济效益列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提高了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味着创造出数量更多、适合市场需要、质量更好的产品和劳务,从而满足现阶段人民消费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利益,对国家对人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社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盈利和国家收入,繁荣市场,增加资金积累,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我国经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向上健康成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一)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企业管理粗放。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了企业管理,管理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我国的企业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不少企业的管理方法仍停留在订制度,补台帐、翻报表、算奖金等等,还有些领导仅仅满足于听汇报,作报告,对企业的管理观念陈旧,意识淡薄,不能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导致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定位不准,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脱节;其次,管理缺乏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科学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进行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待提高。长期以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僵化。首先,部分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企业只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宁愿花钱搞其他建设项目,也不愿花钱搞职工培训,造成企业职工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缺乏;其次,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不少企业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而对市场竞争趋势的加大,不不企业没有形成或完善有利于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没有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大不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待提高。

(三)企业文化不能跟进。企业文化可以被当作企业赖以生存的软环境,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大家都知道,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要与员工形成强烈的共通才能够顺利开展,如果先进的管理理念不能与员工形成强烈的共通,企业的管理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以及激励思想的基本功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财务参与决策是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而对各种经济信息数据,如何提高经济信息质量,如何利用财务杠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何正确估计资金风险;如何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等,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问题。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目前,财务队伍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应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续教育,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拓宽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技能;其次要强化考核,完善用人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聘任、行政职务任免、奖金发放等挂钩,形成完善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女全、完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的基础厂企业必须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

(三)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是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的重要条件。首先,要从提高政治素质抓起,要对职工进行职工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教育,使职工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把个人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树立爱祖国、爱岗位的思想;其次,进一步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也是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要抓好强化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工作,要有计划、分层次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经常性的技术业务教育,如举办脱产培训班,每周组织职工进行业务学习,每月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夯实职教基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目标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和条件。首先,固定资产管理需共同参与。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十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而;其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第三,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推进信息化管理,原先的固定资产纸质卡片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把固定资产的信息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固定资产管理要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