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细胞生物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物 从生物圈到细胞 设问 思维认知
利用精巧设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思维,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如何提升问题设计的技巧性,并切准学生的学习思维认知点,是教师科学施教的重要研究问题。有一位教师在《生物圈到细胞》的教学中,采用设问链接学生思维的教法,逐步引导学生走近问题核心,课堂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
师:通过SARS病毒模式图,我们了解了患者感染后的发病情况,病毒经过三天后开始在身体内蔓延。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知识,你认为SARS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生: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一般是借助活体生物生活和繁殖,寄生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SARS病毒也不例外,结构简单,具有寄生性。
师:回答很到位,看来你对病毒知识非常熟悉。根据已经掌握的病毒相关知识,你认为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又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呢?
生: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并没有细胞性结构,而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开始大量繁殖。
师: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利用活胞物质制造新的病毒,其繁殖速度惊人,给人体机理造成毁灭性的侵蚀。SARS病毒主要侵蚀人体哪些部位呢?
生:SARS病毒主要针对人体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展开侵蚀,破坏肺部细胞组织,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功能性衰竭而死亡。
师:SARS病毒主要侵蚀人体呼吸系统,对其他部位也会有侵蚀。如果病毒离开了活细胞,它们还能生存和繁殖吗?
生:不能。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能继续生存。
师:(实例1,草履虫图片展示)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生: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与草履虫非常相似。
师:(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图片展示)根据图片展示,我们可以推演出胚胎发育过程吗?
生:母亲的卵细胞经过分裂进入子宫,遇到,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成胚胎,然后逐渐生长,进一步发育成为胎儿。胚胎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实现的。
师:通过两个实例学习感知,我们对生物细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在这个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设问作为引导媒介,根据学习思维展开跟进式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及时启动。学生依照学习思维启动惯性展开学习探索,不管教师引导如何转换,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都贴近教师设问展开。教师引导自然,学生学习顺畅,师生互动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收到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已经掌握细胞的相关知识,对SARS病毒、人体胚胎形成等内容都有一定关注),其认知基础决定师生互动处于高频度水平之上。这样教师问题投放之后,学生才能快速做出应对,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依次启动,使教与学在不断调整中达成新的平衡。教师先引入SARS病毒,引导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进行认知,然后介入草履虫形态结构,教学进入实例认知阶段。最后是人体胚胎形成探索,细胞认知层次逐渐提升,学习呈现渐进式。教师引导思路明晰,学生学习途径清楚,学习效果自然较佳。
第三,教师进行问题投放时,应给出一定的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有明确的思考角度。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与教材文本学习内容尽快实现认知接轨。因此,在投放问题时要给出简要的引导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展开学习思维。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一定”的讲解 反例教学法
反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呈现少数精选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反例教学法是从教学实际中来的,所以此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反例教学法使用得当,一定能收到比正面切入更好的效果。
1. 光合作用一定需要叶绿体吗?
举个简单的反例吧,蓝藻是原核生物,并没有叶绿体这种细胞器,但它依然能够凭借体内的藻蓝素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所以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合色素,但并不一定需要叶绿体。
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吗?
反例是硝化细菌只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例如光合细菌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的方式。主要不同点是:直接能源不同,光合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光能,而硝化作用的直接能源是化学能,硝化细菌将氨气氧化,形成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在这两步反应中都释放出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定是消费者吗?
不一定。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有少部分是分解者,如屎克螂、蚯蚓,甚至大型动物如秃鹫等。
4. 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一定有线粒体吗?
不一定。好氧细菌,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等细菌只有核糖体而无其它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原因是含有跟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它们散布在细胞质基质内,有的也在细胞膜内膜上。效率是比拥有线粒体的细胞低的,而线粒体是真核生物主要提供能量的“动力车间”。
5. 单细胞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吗?
不一定。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但是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都是真核生物,但也是单细胞的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
6. 酶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吗?
不一定。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化学本质是RNA的酶指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它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核酶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7. 真核细胞中的DNA一定分布在细胞核中吗?
不一定。DNA主要在细胞核内,线粒体,叶绿体的基质也有。
8. 真核细胞中的RNA一定分布在细胞质中吗?
不一定。RNA主要在细胞质内,还有少数在细胞核和核糖体内。
9. 所有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生产者吗?
不一定。 如: 菟丝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所以不属于生产者。
10.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
不一定。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而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11. 基因一定存在于细胞核中吗?
同学们在日常试题练习中,极易混淆不同类别微生物的结构特性与代谢特点。本文将带领大家进一步认识不同种类微生物。
一、呼吸方式有不同
例1 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 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 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
解析 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细菌生活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答案 C
二、遗传物质有区别
例2 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解析 HIV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A错误;HIV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C错误;HIV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HIV,D正确。
答案 D
点拨 病毒根据病毒寄生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牛痘、天花等)、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如大肠杆菌T2噬菌体);而根据根据病毒的核酸种类不同可以分为仅含有DNA的DNA病毒(如噬菌体)与仅含有RNA的RNA病毒(如TMV、HIV)。
例3 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 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 T2噬菌体是DNA病毒,含有DNA和蛋白质。其中蛋白质不含硫,A错误;T2噬菌体寄生于大肠杆菌中,B错误;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答案 D
三、不同结构定功能
例4 关于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无线粒体,有核糖体
B. 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液泡
C. 酵母菌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
D. 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也有内质网
解析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水稻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小鼠肝细胞为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
答案 C
点拨 单细胞生物是很多低等生物的总称,如原核生物、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单细胞植物绿藻、单细胞动物草履虫等。
例5 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
B. 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D. 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解析 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不正确。
答案 D
四、代表生物应牢记
例6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解析 酵母菌为常见单细胞真菌,A和B错;C和D的区别在于①和③,蓝细菌也叫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故C正确。黏菌是真核生物,故D错误。
答案 C
例7 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解析 细菌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B错;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水稻是高等植物细胞,不存在中心体所以C错,D正确
答案 D
点拨 常见的蓝藻有发菜、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等。辨别某“菌”是否为细菌的常见方法,一是看命名,是否为XX“细菌”,如硝化细菌等;二是看命名中是否带有形状类,如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
例8 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B. 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 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D. 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解析 噬菌体是DNA病毒,侵入寄主后,利用寄主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A对;子代噬菌体是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来复制的,B错;噬菌体消耗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导致细菌死亡,C错误;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是在寄主菌体内合成各个部件后,组装,释放,使细菌裂解,D错。
答案 A
1. 下列哪种生物在结构上明显与其他几种生物不同( )
A. 颤藻 B. 绿藻
C. 衣藻 D. 黑藻
2. 下图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选项中不是此表分类依据的有( )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细胞壁 D. 高尔基体
3.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 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到改变传统方法,提高改错效率,也能适应如今的生物高考局势。
对错题的整理,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这样改变,我按考题考查目标不同大致分成以下三种方式。
一、基础型的试题
例1.与水绵相比,蓝藻细胞( )
A.只含有一种核
B.mRNA完成合成前可与核糖体结合
C.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D.没有细胞壁,属于单细胞生物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正确选项为B,但很多学生选A和C这就是对核酸分布的记忆不清和光和色素分布的定向思维。
例2.与主动运输相比,协助扩散的特点是( )
A.运输物质没有选择性
B.运输物质的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C.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只能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正确选项为D,但很多学生选B。这是对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的片面了解,其实影响协助扩散速率的除了浓度差之外还有载体。
对此类题,把其中选项抽提出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如下:变式:(1)原核细胞中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2)真核细胞mRNA完成合成前可与核糖体结合;(3)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4)协助扩散运输物质的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5)主动运输不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二、图表型的试题
例3.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点细胞中的所有DNA数正好是L点细胞中的2倍
B.二倍体生物细胞中OP段含4个染色体组
C.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图中BC段、FG段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减数分裂、染色体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知识,综合性强,又结合图表题,是高考高频考点,也是难点。对这样经典图像的分析不能轻视。
对经典图像扩展分析,图形不变,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如下:变式:上图甲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后回答:
(1)M点与L点细胞中的核DNA数之比为 。
(2)人的细胞中OP段含 个染色体组,在 段可能存在四分体。
……
三、能力应用型试题
例4.下图是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诱导a-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有关结构,①②表示有关过程。据图回答:
(1)催化①过程的酶是 。与②过程相比,①过程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
(2)甲、乙、丙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图示甲的功能是 。
(3)大麦种子萌发时,赤霉素诱导合成a-淀粉酶,其意义是
。
试题分析:该题型考查了基因表达相关内容,图表不难识,主要是相关知识点记忆不牢,有些解题能力欠佳。
知识能力题以知识点默写形式出现如下:变式:DNA复制时参与的酶有 ,转录是参与的酶有 ,作用于氢键的酶有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 ,核糖体的功能是 。
获奖理由:发现了黏菌具有建立高效(xiào)运输(shū)网络的能力。
中垣俊之、山田裕康、小林亮、石黑章夫四位日本科学家和一位土耳其学者研究发现:黏菌也会走迷宫。如果在一个迷宫出入(rù)口处放上食物,黏液菌们可以在4小时内,在迷宫出入口间排出几条管状通道;8小时内,黏液菌可以在各通道间找到最短的路线。这样的迷魂(hún)“八卦(guà)阵”完全不能阻碍(zǔ?ài)这种原始生命“贪(tān)吃”的冲动,这似乎可以证明,简单的智能来自细胞。
知识链接:
日本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一种单细胞生物――黏菌具有建立高效运输网络的能力。他们希望在将来的城际铁路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shè shī)的规划(guī huà)设计中发挥黏菌的这种能力。
黏菌是一种介于动、植物之间的微生物,它们保持有变形虫的身体构造,形态各异(yì),具有向食物聚集的特性。如果食物处于分散状态,黏菌就会在食物之间排成管道,通过管道输送养分。
来自北海道大学和广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一个A4纸大小、与日本关东地区形状相同的容器内培养黏菌。黏菌和最大块的食物被放在容器内模拟东京中心的位置,而其他小块食物则被分散放置在容器内模拟(mó nǐ)关东地区36个主要车站的位置上。
研究人员发现,黏菌首先在自身周围迅速形成细密网络,随着网络向四周扩散,网络从出发中心向外逐渐(zhú jiàn)由细密变清晰(xī),1至2天后,整个“关东地区”便呈(chéng)现出清晰的“铁路网”。
虽然黏菌每次形成的网络并不相同,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网络有着共同的特点:经常用的管道会越来越发达,而不用的管道会逐渐消失;最终网络的总长度达到尽可能短;确保在某处中断(duàn)时有其他路径(jìng)可以绕(rào)行。
研究人员还利用黏菌不喜光的特性,用光照射模拟一些在实际铁道施工困难的地方,结果黏菌都形成了最为经济的网络。实验中还出现过与现实的关东地区铁路网基本相同的网络。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黏菌网络在总长度、运输效率(xiào lǜ)、应对事故能力等方面,都可与实际的铁路网相匹敌甚至更优秀。因此,他们希望,在需要考虑成本和风险等复杂因素的城际铁路网络、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中,黏菌这种建立高效运输网络能力能发挥(huī)作用。
a. 黏液菌(黄)遍布整个迷宫(黑),α1、α2与β1、 β2分别为贯通(guàn tōng)迷宫出入口的两组线路。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学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分析近几年的中专生物学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试题都以学生表达能力为载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从何而来,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就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涵义
表达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相关学科思想、观点、意愿和情感的一种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生物学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例如:当学生利用生物实验操作来表达自己的科学创新成果时,会运用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以说明;实验工作人员在做演示实验时常配以口头的说明与讲解,达到他们所要表达的目的等。
2、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概况
2.1新课标中的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
生物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教材也体现这一特点,编制了一些相对开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从问题的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灵活的解答。例如:个体发育分为哪些阶段?描述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表达能力,需要学生仔细思考,领会题意,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才能准确规范答题。从卷面发现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能力较弱、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准确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策略
3.1 通过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做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创设讲说环镜。进行说话训练应该营造轻松自由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讲话。课堂中我尽可能做到:①允许出错。说错了话,老师不责怪,不讽刺挖苦,同学之间不能以此取笑;②允许修正。对自己讲过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错误。还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③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就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允许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展开辩论,也允许就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愿说、敢说、能说,对学生的回答要更多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3.1.2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回答正误,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练习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学生答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互上补充,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3.1.3 复述。复述也是一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课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一般系统性、科学性都较强,要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他们正确地复述其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本中的概念,而且还能学习到生物学上的专业术语和论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完同源染色体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等内容。
3.1.4 讨论。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问:原核细胞都是单细胞生物吗?单细胞生物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吗?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紧张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动脑、分析判断、听取别人的观点,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观点,从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1.5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或由学生创作一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由学生创作剧本并提出几个剧本由学生扮演角色并表演。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课堂上发现开始扮演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3.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针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书写”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2.1 进行针对性和梯度性训练。训练初期,习题可简单些,如将课本中讲述重要理论的语句编进相关的习题,在答题要求上注明必须要用的相关概念或理论;等到学生基本熟悉了答题的一般策略后,再选择或编写一些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非选择题,如多层面的“析理说因”式习题等,让学生自己去搜寻、甄别、提取所要运用的信息。
3.2.2 及时反馈与指导。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的解题训练和针对性练习,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批阅、反馈、纠误和方法指导。例如:对字写得不规范而导致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从写字的态度和规范性方面入手进行逐步克服;对由于笔误而造成的答题错误,则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对于由于答题条理不清,逻辑关系不明或用语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则可以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或逻辑关系,课本表述和汉语语法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克服等。
3.3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表达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实施试验,表达与交流成果等活动,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实验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新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分享、交流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经过研修,我发现自己对培训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以前,上网给人的印象就是聊天、游戏,偶尔是在需要时上网查找些资料,拼凑点东西。而好的教育论坛却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现代化的、跨跃时空、地域界限、多层面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在那里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育管理者、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学习、交流、探讨。在那里可以遇到好多的名人、专家,可谓人才济济。在那里也可以常能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和成果。在感受着这些名师、专家们的精彩的同时,我也会被一些不知名的一线教师们的真实、鲜活的反思案例所感动,课程改革的酸甜苦辣在那里都可以品尝到。
应该说在网络中学习,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是在体验着别人的实践,感受着别人的内心思考。在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我还从中学习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最近,天天在一定时间学习,并参与其中,这样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每天我都记一定的学习笔记,写下当天学习心得,坚持下来发现收获颇丰,我也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每看完一个案例,都会带给我一些不一样的思想,让我反思在自己的工作中若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如何去处理。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慢慢积累,发现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网络是个新天地,那里有学不完的知识。网络是科技信息的大全,漫游其中,
仿佛走进大千世界,你需要什么,那里就有什么,就看你有没有本事从哪里找到。这几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才不会落伍,才能与时俱进,永不言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网络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几年的生物教学,我自认为是扎扎实实,把课本吃透了,但是,经过了这几天的培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认识依然是停留在了肤浅的表面,对很多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我都还没有领会到。到今天本来觉得薄薄的几本书,我现在刚刚意识到它的博大精深。
首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更深了一步。我们刜中时的教材编排就是先植物后动物然后才是人,而现行教材是完全打破了原来的教材编排次序,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种编排别别扭扭的,不如以前的教材编排合理。经过这几天的研修,我终于明白教材为什么这么编排了,现行教材更注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看问题的角度更宏观一些。
关键词:生物教学 模糊语言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048-02
所谓“ 模糊语言”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的物质形式,是语言表现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组所产生的,表示概念的外延难以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或精确地确定思维对象的范围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一般来说,模糊语言语义不清,容易使人产生歧义,从而产生模糊结论。对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若处理不当,会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带来消极影响。相反,若运用恰当,则能准确反映自然界中普遍和特殊、简单和复杂、主观和客观的各种生物现象和规律。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处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的认识及其应对策略。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常见模糊语言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涉及“模糊语言”的词语有“主要原因”“主要分布”“主要特点”“主要方式”“主要区别”“某些”“有些”“绝大多数”“大多数”“绝大部分”“大部分”“部分”“几乎所有”“一定浓度”“一定条件”“一般”“接近”“通常”“基本相同”“主要”“常常”“轻微”“重度”“大致”“适时地”“有计划地”等,而且许多与重要概念、规律有关。
二、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
笔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和听课活动中感觉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模糊语言都不太重视,常常视而不见,忽视它们的存在和重要性,即使看到也不去仔细推敲、琢磨、弄清它们的准确含义。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准确、科学、规范地使用教学语言,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不能准确理解其中含义,这种现象很严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好生物语言的模糊性和知识的准确性之间的矛盾,将模糊语言对教学的消极影响转化为教学的有利因素。下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对“模糊语言”教学的一些策略。
1.先入为主,引导探究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短短两节中出现了许多模糊语言,如仅第10页就有“绝大多数”“主要成分”“主要”“相对”“可以”等模糊语言。教师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时要把握契机,明确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模糊性语言在今后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应用。这样一方面可引起学生对模糊性语言的有意注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隐藏在模糊语言背后生命的奥秘,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如针对如下模糊语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构成生物体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而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绝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笔者对模糊语言“主要成分”“相对”“主要”“几乎”“绝大多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真核细胞染色体的成分除DNA外还有哪些物质,遗传物质除DNA还有哪些物质,酶除了蛋白质外还有哪些物质,遗传信息除在DNA中外还存在于哪里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欲望。
2.标记关键字词,引起重视
在具体教学中碰到一些重要的模糊性语言,教师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让学生作为关键字或词用笔圈出或点出,以引起学生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针对如下模糊语言:氨基酸分子共同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至少”两字圈出,并通过列举具体实例(如必修一24页的练习第2题)进行仔细剖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
3.适当拓宽教材内容,帮助理解
对含模糊语言知识的有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恰当拓宽,掌握其外延。如在讲授“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容时,笔者对细胞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蓝藻、细菌等原核生物、病毒的呼吸方式(特别是产生ATP的场所)进行适当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模糊语言“主要”其中的含义。又如,笔者在讲授“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教材中的例子:“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止捕鱼;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产品和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幼鱼的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时,笔者对“适时地、有计划地”其中的含义进行适当拓宽,与必修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4.“反例”教学,加深理解
对教材中一些存在于重要的概念、规律中的模糊性语言,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特例”来说明,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语义的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笔者讲授教材中描述“物种”时解释“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的,即使成功,也不可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和“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概念时,笔者用骡、狮虎兽、虎狮兽的产生、生殖来说明为什么只说“一般”这个模糊性语言。笔者用“生殖隔离”图片展示人类正常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XY等特殊例子来说明“同源染色体”中的反例。这样学生学习了以后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强化训练,巩固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编制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进行强化训练,认真讲评,纠正错误,深化理解,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来描述生物现象和原理的能力。如笔者在讲授教“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的应用时,针对教材中讲到“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如笔者设计如下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以巩固理解。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
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程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
D.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6.示范教学,激发实验兴趣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此处的生物科学素养应当包括基本的“生物学科思想”,“生物学基本观点”即生物学学科思想。思想指导行为,生物学学科思想是“生物知识”背后的“灵魂”。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稳态、层次观、系统整体观等学科思想是贯穿生物学学习的核心知识。
一、通过观察生物学事实发现生物学科思想
生命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对大量的生物学事实、现象的观察,可以说生命科学始于观察。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源于达尔文细致的观察与记录,细胞的发现源于显微镜的发明,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所以说学会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首要前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前对将要观察的对象有意识有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观察;其次要引导学生有方法的观察,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有序的观察方法;最后要引到学生有思想的观察,即能够将观察到的事实、现象等与生物学概念相联系。例如在教学“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要引导学生首先直观观察根尖结构,形成整体认识,然后进一步通过显微镜进行微观观察,观察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结构,而且要联系根尖的功能进行分析。如分生区细胞很小且排列紧密,是因其功能是通过分裂不断产生新细胞;紧邻分生区的细胞停止分裂,只进行生长,越向上越大,因此称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停止生长,开始分化形成根毛、导管等,而细密的根毛增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成熟区是植物的根吸收水分无机盐的主要部位。通过这样的联想观察,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意识到任何结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因为结构的功能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在生物学科中普遍存在,如鸟类适行的结构特点,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细胞膜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等。
二、通过建构核心概念提炼生物学学科思想
自然科学的学科核心概念是指课程中能够展示当代学科图景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学科核心概念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生物学核心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应,因此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丰富的事实支撑,更重要的是需要经过大脑的分析、总结、抽象的过程。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是高度抽象概括的,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学事实和次位概念来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如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活动,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再通过“观察各种组织永久装片”、分析归纳生物体结构层次等活动,可以建立“多细胞的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的概念;再通过学习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观察、分析单细胞生物等活动,理解“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次位概念。基于此,学生就会建构起“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再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学生需要建构个体、种群、群落的概念,并通过分析综合这些次位概念抽象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以上概念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层次观思想,生命物质只有组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完成生命活动,生物结构从微观到宏观的层次是:组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是生物结构的最高单位,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通过解释生命现象运用生物学学科思想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生物学科与生命世界的密切关系,因此,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有很多生命现象和规律都会蕴含着生物学科思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总结生命现象和规律中感悟生物学科思想,更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科思想去解释生命现象。如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动物的主要类群时,向学生渗透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现存的生物是经历了千百万年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发展进化的产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理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到学习生物的进化时,学生就会自觉运用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历程及原因。再如对于让人望而生畏的癌症,为什么那么可怕,学习了生物学后学生可以运用稳态的思想解释,癌细胞由于遗传特性的改变发生非常快速的无法停止的分裂,并形成肿瘤或是进行转移,导致人体失衡。还有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学生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物质流动等相关知识,运用稳态的学科思想解释,某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引起与其相关的食物链失衡,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通过生活体验感悟迁移生物学学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