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环境的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网络,我国学者冯鹏志从技术的角度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网络(即指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电脑处理节点(node)通过线路(电话线或光纤)连接而成的信息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由成千上万个相互协作的电脑信息网络组成的技术集合或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和信息观念的革新。人类现实的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要求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互动,直接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
1.信息化
网络最大化地催促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 的物质基础。互联网对 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为网络,人们“将会出现形形的种类。由于大家各有不同的信息偏好、娱乐习惯和社会行为,你的界面会有别于我的界面。大家在巨大的数字生活调色版上,各取所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信息化特征除了表现为教育资源开发方式、信息内容存在形式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之外,也表现为教育主客体参与途径的开放性、信息传受双方的开放性等等互联网行为特征。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思想道德观念、意识形态领域也变得复杂多样,社会各阶层不得不面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的困扰和影响。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是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拓展网络资源,适应信息化发展,实现网上网下两手抓,两个空间互影互动。
2.全球化
当全球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推进而日益明确之后,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内涵不断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展。人们不仅需要全球化的知识,更需要全球化的眼光、勇气和道德,不仅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且要尽可能了解世界范围内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尊重彼此的生活和生命。网络生态环境中的信息资源意味着开放和共享。一方面,受不同意识形态主导的政治观点、多元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上各行其道,虽然不时有争辩、对抗,甚至直接引起网下社会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很多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观念、伦理标准被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网民普遍接受,得到世人的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全球化挑战,正是体现在全球化多元思潮与本土化价值尺度的矛盾冲突之中。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变化
网络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借鉴文化构成的三种要素学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层面来谈网络思政教育的内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以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及其设备;精神环境主要指网络带来的生存方式及其精神内涵;制度环境包括与网络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等。
首先,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报告》显示,网民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而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30~3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目前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网民增长的主要群体。从学历方面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5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的继续投入和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备,人们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为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其次,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互联网能够迅速形成全球化的生态环境,是因为有相应的适用制度。网络联接本身就是协议的结果,网络发展的过程也是网络协议发展的过程。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规章制度的建立及其有效执行,是充分使用有益于人类的那一刃,而避免使用损害人类的那一刃的重要手段。“我们目前可能处于历史纪元的碰撞中,我们最后要做的事情是找到‘控制和指引’互联网的‘力量’。这就是我们这些千百万互联网用户的责任,我们必须把它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网络制度环境的重要元素,一方面要使用网络媒介来传播符合思想政治目的要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遵守网络传播规则,采用最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方式手段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再次,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环境。网络被人称为“第四媒介”,说到底是因为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解读方式。与网络相关的事物,其存在价值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生活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精神意义上。
【关键词】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
引言:如何在反复变化的网络大环境背景下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教育基础上开拓创新?如何适应网络与教育想结合?并扩大网络在教学中的用途?这些问题在现今形势下,有待各中学思考与实践。
一、名词概述
(一)网络环境。全球化,信息时代,信息大爆发,计算机网络,一种新兴的便利的信息交流工具。而学生,则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使用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程度最大的团队。因此,在当下广泛的网络影响下,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也在互联网络的作用下而产生了变化。学生不单是网络环境下的收获与传播者,同时更是网络环境的再造与发展者。因此,网络环境的优化不仅为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准备了优良的成分,不过与此同时,更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此情形下,学校务必渐进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并立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而截至到目前,各个平台上对网络环境的概述通常包括狭义与广义上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网络环境代指一种虚拟的环境,解释为现当今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无法自主生存于社会生活环境而生存的创新式的环境;广义网络环境代指在现今计算机W络信息时代下的全部社会生活大环境背景。
(二)网络大环境下日益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上面所提到的网络环境相同,网络环境下日益变化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时包括广义及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代指在网络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广义中主要是包含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含义、模式、方式及扩展式等全方位性的问题;而另外的狭义上代指以于网络环境为前提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
二、教育模式特点
巨变的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网络环境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征相符对应着网络环境的特征。所以,网络环境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公平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的加入者主要包含老师及学子两个主体,老师是教育模式的开拓者和实践者,而学子则是为模式过程下的接受者和采纳者。在此模式下,老师与学子尽管表达着不相同的人物,但是其中全部拥有着平等互尊的观念,老师要在课上实践中适当鼓励和轻度惩罚,而禁止打骂侮辱,或者有歧视学生等行为的发生。以防止学子对老师本身的厌恶和对学习的反斥感。在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下,老师与学子之间拥有公平的地位,学子不会是教育模式的被动收获者,而是开始有完备的反对及排斥的条件。
(二)交互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的交互性是代指老师与学子之间非单向彼此交流的方式,它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所创立出来的对其多方面产生认识与发展的交流性联系。知识、思想及情感,这种联系不但会突破老师与学子之间的位置联系,而且与此同时也为他们准备了较好的交谈机遇。
三、教育模式的优化
(一)主动型模式。学子可以在网络教育环境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内容,如学习资料等信息,但同时这些信息也存在着缤纷多样的特点。所以在各种全球化的现今,由于管理水平欠缺而产生的各种武力暴力、黄色信息的广泛,学子如果遇见这些信息,就会对自己本身的身心健康发育产生不清的不良后果,为了清除这一不良后果,学校等宣传者开始逐步采用多种方法。特殊的一点是,如果仅仅用往被迫式的方法很难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式实践方案,在要预防的同时主动出击。我们可以即借助于网络,创立并公布思想教育信息的网站模块。利用种方式,不但可以的让学子不是去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此同时更也可以使其拥有分辨的能力。
(二)互动型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具有无界限的大环境,具有自由性的特点,在这种特点下,人们渐渐的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沟通方法,从而产生了一种创新型式的沟通方法。与以前的传模式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过程拥有一定的公平性,老师和学生平等,不一定知道更多的最新消息,而这种现象虽然会给老师给予一定的紧迫,但也能够协助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平等化公平化。并且在这公平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氛围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更加有利的互动性的述说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协助老师知道学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在此条件上开展有目的性的教学,在互动性的教育学习中准确带领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步优化,有利于中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其主动式、互动式的模式类型也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方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将在网络环境下适应并逐步完善与发展。
作者简介:唐可(1979.9-),男,籍贯: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族:汉,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秦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
[2]吉龙,李欣.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生命周期;生态资源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008(2011)05-0083-06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纵观学习媒体的发展历史,教育信息载体依次出现了纸质载体、电子化载体、数字化载体和网络化载体。与前几种类型的教育信息载体相比,网络教育信息载体具有如下显著本质特征:
第一,信息载体的可复用性。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复制性等特征,以网络为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诸如学习网站、网络课程、资源库、网络教学情景等,突破了传统载体(例如课本、磁带、光盘等)的一对一的限制,可以同时供多个使用者使用,其服务对象范围远远超过了其他载体。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单一媒体的利用者可以达到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
第二,信息载体的动态交互性。纸质、电子化以及数字化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往往是单向传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例如,由于纸质教材的私有性以及页面空间的有限性,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基本上使用该本教材的几个人之间传播或基本不被传播;而电子化教材(录音教材、电视教材等)以及数字化教材(光盘等)没有为学习者提供记录反馈信息的功能。与这些媒体形式不同,网络教育资源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学习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他人的观点,并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
网络化教育信息资源与其他类型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实现了基于网络教育信息平台的学习者之间时空交错的立体化交流,以及互动交流所产生信息的公开与共享。Web2.O使得互联网信息内容由专业人士生成变成由用户生成,知识创新不再是教育专家或者研究者的专利,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拓展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增多了人们思维碰撞的机会,进而为每个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创造了条件。在基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其他学习者的留言、跟帖的浏览及思考,进而使得对原始资源的理解程度不断深入,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展。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学习者”,学习者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即将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教育信息资源。所以,从上述角度考虑,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研究者认为,Web2.0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开放性、提供长尾化服务特点,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八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提出的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长尾理论为网络教育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颠覆了人们一直遵循的二八原则,即教师和专家作为资源建设的主体,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20%。由于网络平台提供的开放便捷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专家,会有更多的用户融合到资源建设的队伍中来。最终这80%的用户通过集体智慧产生的资源的价值,可以与占主流的资源价值相媲美。
网络资源发展的关键在于网络资源建设群体建设。里德(DavidReed)认为: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价值呈指数级增加。帕克特对里德的观点进行了修订补充,认为群体交流的网络的价值与开创一个群体需要的努力成反比。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社会性软件的普及,使得群体的形成变得极为简单。Web2.0哪境下的网络社群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互动领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成为用户生产、获取、交流、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微观环境。Web2.0境为网络群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得群体的创建已成为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利用社会性软件能够非常简单地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群体创建不再是实现群体交流网络价值的障碍。
研究者们从生态资源观的视角,寻求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支撑点。生态资源观赋予资源以生命的意义,认为资源具有一个发展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例如,网络生态链方法为研究互联网资源的分布规律及主题资源的获取与主题网站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985年Honon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定义了基于信息利用和管理以及信息载体和信息交流的信息生命周期。之后,许多学者继续围绕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展开了研究,并衍生了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概念。信息资源的生命力离不开用户的参与,并且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与资源建设与利用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有研究者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交互行为和信息创造行为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力。并有研究者认为双向动态交互(用户一网络之间的交互研究)是未来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有研究者在分析了网络社会信息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其中用户信息行为包括自我表达、资源储备和自我建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且三个阶段的用户行为是呈周期性波动的。用户的信息行为是受用户心理活动控制的,可以从用户需求或用户心理来分析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研究者从用户需求入手,分析了用户信息行为的心理动机,认为用户信息行为与用户信息需求存在互逆性的特征。还有的学者探讨了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里德定理及长尾理论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之前的研究从宏观上把握了
网络资源的分布规律,从生态学视角围绕资源的生命周期概念展开研究,以及对资源的建设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大量针对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要围绕信息行为概念、分类,以及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信息行为或其过程。这些研究对后续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发展至今,更多的研究则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把握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和本质,进而使该方面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价值。群体智慧已经成为目前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的标志性来源,所以,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与用户的信息行为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当前研究要摆脱二者割裂的现象,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纳入网络资源建设或利用的研究中去。信息资源是用户的作用对象,信息资源的变化是用户信息行为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从更为广义的角度,将网络信息行为理解为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呈现的规律,也将从更大范围上涵盖用户信息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模型构建
(一)研究目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诸如精品课程、网络课堂、专题网站等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已相当成熟,且形成了相当程度上可遵循的模式及标准。但是一方面,网络使得学习者的范围扩大,对学习内容变得更加苛刻,之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另一方面,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立体化、公开化、共享化,进而变得十分活跃,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具有价值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在教育信息资源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资源对于信息资源发展与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模式注重原始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但是忽略了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用户利用者生成的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研究,旨在探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机制,深度挖掘学习者在资源开发和发展中的角色,总结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发展变化规律,进而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利用提供指导,为网络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应对策略。
(二)模型构建
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信息反馈的途径,以网络为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而共享的最终结果不单单是教育信息被单向的传播,还包括学习者基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反馈与评价,进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的反哺,使得资源在量上不断得到积累,质上得到升华,并且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本文以web2.0“信息开放、资源分享、用户创造内容、以及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理念为基础,契合目前提倡的web2.0与教育资源库深层次整合的时机,结合对社会性软件诸如Blog、QQ、wiki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建构了“网络环境下基于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资源动态利用模型”,见图1。
(三)模型解释
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不仅是教育信息资源诸如网络课程、资源库等原始资源的载体,而且它还是学习者通过镶嵌在其中的交流互动平台所做出的评价及讨论等反馈信息的载体,即反馈信息以留言、跟帖形式存在于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上。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是连结学习者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内核。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者是流动的。模型中提到的初次使用者、二次使用者、N次使用者,是按照使用者利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时间先后编号。本研究从两个角度理解使用者的含义:一是简单地理解为使用者个体,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使用者利用资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网络系统本身处理跟帖等资源时存在排队的情况,因此,会造成个体在访问资源及跟帖等活动上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二是可以理解为使用者群体,即将集中某段时间使用资源的使用者划为同一层次,划分的依据则主要是资源本身的价值和面向对象等因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之间处在动态的不间断的关联中,资源及平台为使用者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使用者利用资源的活动,则是使用者沟通交流的动因。
使用者与资源之间的具有互动的关系。模型中显示使用者浏览、学习呈现在平台上的资源,即资源被使用者利用,进而被使用者内化;反过来,由于受原有知识结构以及自身认知方式的影响,在内化的过程中,使用者会对这些资源进行同化或顺应,同化或顺应的外化主要以使用者跟帖、留言等形式体现,以具体的可见的资源形式呈现在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上,该部分的资源是对平台上所呈现的资源的一种反馈。
模型中两条曲线之间距离在变宽,这表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总量在不断地增多。其增加原因在于:初次使用者首先就原始资源进行利用,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结合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对资源内容发表评论;二次使用者不仅可以学习原始资源,还可以浏览初次利用者发表的评论,并且可以继续对原始内容进行跟帖,或者就初次使用者发表的观点进行讨论……N次学习者在学习原始资源的基础之上,继续对前期使用者发表的观点进行浏览、思考,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伴随后续使用者数量的增多,使用者留言、跟帖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自然而然,教育信息的总量是在不断地增加的。而图中的新资源是则意味着原始资源经过动态利用后内容上得到了丰富,即教育信息资源发生了质的发展,进而形成新资源。但是,形成新资源不是终点,而是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一个新的起点。如前面的动态发展流程一样,教育信息资源继续以资源平台为支撑,不断地实现从人的智力资源向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所以,图中的曲线将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该模型在体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在量与质的方面发生变化的同时,还暗含了使用者的思维上的变化。该变化主要体现在:使用者的思维在广度得到拓宽,利用平台提供的交流互动功能,使用者可以接触到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其他使用者。这种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使用者,促使使用者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呈现多样化;思维的深度得到加强,即使用者对资源的利用不再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层面,而是在其他使用者发表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性的思考。换言之,使用者的持续的参与,问题探讨的深度会随之加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使用者思维的深度化;使用者不再盲从权威资源,而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资源创造者,同时,也把他人的跟帖等资源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使用者淡薄了权威答案的观念,更愿意拿出自己观点或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讨论,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中成熟对事物的看法。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量的变化研究
(一)案例选择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它们的内容、表现形式迥异,同时,由于各种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方式不同。导致面向的对象及对象的范围也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发展变化出现差异。但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都具有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这为学习者提
供了自由、公平的学习及信息反馈的条件。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任何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都遵循着基本的量的变化规律。为了获取较大的样本量以及便于数据的统计,本文选择了易于被学习者获取、学习对象范围广的凤凰网中以科普为主题的《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作为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案例。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学习者在学习原始资源后,可以直接将已有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互动平台以留言、跟帖的方式呈现出来。无需置疑,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网络信息资源,进而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在总量上得到增加。由于每条跟帖内容不一,所以对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变化研究,采用跟帖总量随时间变化的跟踪统计方法。虽然一些跟帖对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增加是无效的,但跟贴总量随时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参与情况,进而间接地反映了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变化情况。
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的跟帖观察自2010年11月22日第一个跟帖开始,到2010年12月15日结束,跟帖总量为658条。该资源的浏览量为4282407。以天为单位统计累加跟帖总量,最后得出跟帖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
(三)讨论与分析
图2曲线显示,在0-1天时间段内曲线的上升趋势并不明显的,在1-3天时间段内曲线显著性的上升,然后,曲线的上升趋势越来越平缓。曲线表明,资源的跟帖总量是在不断地上升,其上升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再慢的过程,这间接地反映了动态发展利用中该信息资源总量变化的趋势。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们基于教育资源信息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活动,促使人们之间思维的碰撞,进而人们潜在的智力资源以留言、跟帖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智力资源的转化决定了该教育信息资源的量总是不断增加的;其次,曲线的初始阶段增加比较缓慢,主要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的与人们获取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以及人们对《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这类信息量较大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了解需要一定时间;第三。造成人们在很短时间内跟帖急剧增加的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学习该资源的对象发展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一旦有学习者发起讨论的话题,那么话语共同体也就形成;第四,曲线渐趋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该对象的学习者在这一阶段达到饱和,同时人们讨论话题的深度及广度也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该资源的跟帖量的增加速度变得缓慢。
事实上,上述阐述的原因是网络环境下所有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共性,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教育信息资源总量变化基本上遵循先慢后快再慢的发展趋势。但是,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的面向对象、组织管理方式、时效性等不同,必然会导致动态发展}Ⅱ用中的教育信息资源量的变化,在遵循基本的规律的情况下出现差异,不同类型教育信息资源的量的变化曲线具有各自的特点,其表现在:跟帖总量由缓慢上升到急剧上升以及再到缓慢上升的两个转折点发生的时间不同、跟帖总量增加的持续的时间不同。
五、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质的研究
(一)质的研究的含义
本研究从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规律进行研究,其中量的发展利用主要是指资源数量上的变化;质的发展利用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不仅包括教育信息资源内容上的变化,也就是跟帖的内容对原始教育信息资源做了怎样的有价值的充实或者修正,而且还包括学习者是如何对动态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利用。由于条件的限制,质的发展利用研究是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内容的发展展开。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选择凤凰网教育新闻2011年1月3日08:57的《湖北部分学校推删节版盂母择邻被删》作为质的发展利用研究的案例,其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通过原始教育信息资源以及跟帖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主要从经典读本部分句子保留或删除理由、经典读本例句、跟帖者提出的建议以及与原始资源无关的信息资源5个类目,研究该教育信息资源的质的发展利用,其研究结果如图3。对“与原始资源无关”一项进行了内容分析,主要是对跟帖内容呈现的价值观或者对事物的是认识方法、知识应用、推荐资源以及其他四个类目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4示。
(三)讨论与分析
图3显示“保留或删除理由”,“例句”以及“建议”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的,而“与原始资源无关”是在零基础之上产生并不断增加的。这说明,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质的发展利用,不仅是原始资源基础之上的发展利用,其发展利用还包括超越原始教育信息资源本身、涉及面更加宽广的一些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图3还可以看出,与其它三个围绕原始资源发展的类目相比,“与原始资源无关”在所有类目内容中质的发展利用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这说明网络环境为跟帖者在该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图4显示在跟帖者提供的“与原始资源无关”信息资源的其涵盖面是非常广的,不仅包括跟帖者的价值观及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还包括呈现了跟帖者的知识应用、推荐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各类目之间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研究还发现,该比例与跟帖量之间呈现一定的关系,即随着跟帖量的增加,各类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跟帖者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以及无法预测后续跟帖者的特征,进而导致质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
针对上述个案研究,得出了该个案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质的发展利用特点。由于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不受约束地主动表达观点,所以,其他类型资源的质的发展利用与上述个案质的发展利用具有共同点,即跟帖者都会发表一些“与原始资源无关”的信息资源,其中跟帖者价值观及认识方式的表达在其他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质的发展利用中一定会得到体现,但是增加的“与原始资源无关”信息资源所涵盖的类目,以及各类且信息量之间大致的比例关系则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具体内容有关。同时,在质的发展利用中,增加的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内容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源的类目划分,以及各类目信息资源量之间大致的比例关系,则与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具体内容有关。
总之,结合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可以得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的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发展。基于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内容的复杂性,可以得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在质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即增加的信息资源的内容类目呈现出多元性,而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迥异性,将导致增加的新资源的类目个数(广度)以及各类目信息资源之间的比例的不同,并且随着跟帖量的增加,各类目信息资源之间比例关系将呈现不可预测的变化。
六、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研究
(一)生命周期的含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而上升的实质是有价值的学习者的留言、跟帖等信息,可以笼统地称为动态新资源;同时螺旋式上升也表明,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是一个原始资源到新资源之间不断更替的过程,不断的更替意味着动态新资源具有一定的生存周期,其更替的实质就是动态新资源。动态新资源是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产物,这间接地反映了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其生命周期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使原始资源发生质的飞跃的、较为系统的成熟的动态新资源集从孕育到结束的时间。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基于动态新资源的生命周期,可以间接地反映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单位时间内教育信息资源的跟帖增量变化,可以间接地反映动态新资源的发展过程,所以,通过跟踪统计教育信息资源的跟帖增量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采用凤凰网中教育专栏的新闻《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减负”试点,力推素质教育》作为研究案例,该则新闻于2010年12月13日09:00,截止到统计日期2011年5月19日14:00,共有84条跟帖。事实上,由于新闻类信息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新闻的刷新速度较快,该则新闻的84条跟帖时间集中在2010年12月13日9:00以后,2010~t-12月14日7:00点以前。下图5为其统计的结果。
(三)讨论与分析
图5曲线是呈现出了一系列的波峰和波谷,这表示跟帖量的增加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生命周期表示一个事物的生长过程,图中曲线显示出了跟帖的增长速度是先慢后快,达到峰值,之后速度开始变慢;之后,跟帖量的变化又开始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即经历同样增长变化过程;随着时间推移,峰值越来越小,跟帖增量基本上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波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跟帖增量为O,但这并不意味着跟帖量停止增加。最终跟帖量变化会有两种趋向:一是曲线仍旧在非常小的范围内波动,但是曲线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直至跟帖增量为O,且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二是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跟帖增量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跟帖增量开始变得活跃,进而进入跟帖量增加的下一个生命周期。造成资源动态利用再次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诸如网址转载、具有指定性且面向不同阶段对象的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原因,使即将被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淹没的该资源再次浮现在人们面前,该资源的面向对象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某一跟帖突破之前跟帖思维的限制,再次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讨论话题。
结合案例分析,可以将该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分为以下阶段:孕育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衰减期和衰亡期。孕育期即自资源到开始跟帖之前的时间段,该段时间主要是一个缓冲时间,在该段时间内,学习者不同程度地获取并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缓慢增长期,经过孕育期学习者数量以及学习者相关知识的积累,学习者开始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时期跟帖量是缓慢增加的,教育信息资源面向对象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快速增长期,之前两个阶段无论是学习者人数还是学习者知识熟悉程度的积累,为该阶段跟帖的数量及跟帖内容广度与深度做了良好的铺垫,这个阶段单位时间内跟帖增量呈现突飞猛进的跨越,并且达到高峰;衰减期,由于资源面向对象以及跟帖内容的广度及深度达到了阶段性的饱和,所以,单位时间内跟帖增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衰亡期,由于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教育信息资源随时都可能被海量的新资源所淹没,同时又因为网络上资源可以长时间存在,所以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衰亡期主要表现在跟帖增量很少但迂回波动的特征。由于资源类型、面向对象、资源管理方式等不同,进而将导致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生命周期在遵循倒“u”形曲线走势规律的情况下,曲线上的峰值、周期长度、弧度等存在不确定性。
七、结论及后续研究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上海量的原始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建立了基于跟帖浏览的学习者之间的纽带;另~方面,原始教育信息资源在经过学习者的跟帖内容的充实后,其在量上得到不断地积累,质上得到升华。犹如自然界拥有一定的规律一样,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同样也具有一定规律,只有把握住该规律,我们才能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摆脱旧模式的柬缚,进而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并激发学习者智力资源向教育信息资源的转化。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第二,构建的模型勾勒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整个过程,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具体的网络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方式等因素不同,另外,主要参与者――人在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中扮演的角色、认知方式、干预手段等不同,所以构建的模型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绝对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具体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尽可能地使教育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网络图书管理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的影响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地时代,在此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和工作的平台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作为信息集散和传播主要媒介的图书在其管理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上发生的很大的改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传统意义上,图书管理更多地体现在图书的借借还还,修修补补,其实是只要管好书就是做好了工作,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封闭的被动服务模式,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图书的管理几乎就是对纸质图书的管理,是一种固化的管理。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管理已经被现代数字图书、电子图书的发展所冲破,更多地向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适应现代人们对信息发展的需要,对图书的管理也提出了高速、快捷、准确、全面的要求,图书管理也增加了对数据信息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数据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求有一种开放、主动,全面的管理或服务理念,这种要求是外在的,更是不可回避的。
第二,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模式的影响。随着网络化的实施,使得现代图书馆馆藏内容已发展到包括纸介质、光盘和网络三位一体的丰富资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种类上更加繁多、同时这也就相应地要求在图书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查询、借阅、等服务,这也就要求在图书的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图书进行集中的分类、编目,存档,适时顺势地建立和完善电子图书馆,为广大的图书用户及时便捷地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阅览全文的服务。
网络的环境下,图书管理的模式已不能再拘限于传统的单调方式,必须加强深层次信息开发服务,对图书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甚至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下不仅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它也在管理模式上影响和制约和图书管理的效率。
第三,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大背影下,受传统图书馆向网络图书馆迈进的推动,图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管理者已经从原来的单纯的图书管理者转变为集文献管理者、提供者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专家为一体。在网络环境的条件下,图书管理者已经成为借助于现代计算机设备,来进行图书资料统一分类编目,并将馆藏文献数字化,通过网络开展各项工作的资源组织者、信息提供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利用的导航者,或是教育者。
图书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能否很好很快地适应网络环境上对图书管理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已成为当前做好图书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网络环境下的更要求图书管理有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因此,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人员已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和简单的文献保存与传递,而是成为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管理的对策分析
首先,解放思想,促进管理理念的创新。现阶段的网络环境早已要求图书管理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图书管理是按照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依据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程序,通过计划、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行动,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在网络环境的背影下优化图书管理体系,最关键是要引进和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这是对管理理念的一次全新的、根本性的转变,用先进的技术来改进管理,才能既提高效率,又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要树立“依靠科技带动发展”的理念,图书管理一方面是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要求而必须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另一方面图书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反过来又是通过依靠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
第二,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构建网络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传统的图书管理一般是采用购、编目到流通、阅览,实行的是“一条龙”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传统的以纸质图书为主体的情况下,基本上还能适应于人工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手工检索。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图书机构中,图书的提供必须要跟踪教学、科研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再经组织、加工,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所需信息的全面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另外还要适应全时段,远距离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也就必然地要求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服务体系,超越传统的服务模式。
第三,提高图书管理者自身队伍建设,推进人员队伍创新。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图书管理者早已不是执行简单的借借还还的工作,图书管理者更应该担当起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专家、的角色。他们既是图书馆馆员,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图书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由于当代学科的交叉、渗透,图书管理者仅具备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服务需求的。
图书管理者不仅应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服务精神,更要在网络环境中充分抓住这个机会,从图书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夯实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维护,文献数据库系统的编制的专门技术与能力,顺应网络环境下的现实要求。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图书管理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夕琳.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1999,9.
[摘要]随着理财环境变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及会计电算化发展,网络财务应运而生。网络财务的出现,大大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描述网络财务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网络财务因素问题策略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理财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的理想.职能.手段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财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自然地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一、理财环境变化要求财务管理网络化
首先是经营环境的变化,Internet/Intranet将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活动管理上。网络财务可以消除物理距离及时差观念,可以高效快速地收集、处理数据,可以使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及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这就要求有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集中管理模式。其次,结算系统发生很大的变化。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让位电子货币。与之相对应的网上银行,没有营业大厅和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其次是法律环境发生变化。Internet/Intranet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直接签名,对现行的商业会计法规带来了巨大冲击。总之,互联网对经济业务和环境的巨大变革,必然要求财务进行改革,网络财务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
二、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管理职能产生冲击。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企业的众多业务活动都将在网上进行,财务管理的重点将全面介入到产品和市场上来。财务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仅是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诸如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使整个交易适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标准发生变化。其三,电子商务要求财务管理实现新的工作方式。由于电子商务能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需要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需人工干与。
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首先,要求财务管理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其次,要求财务管理网络化。实现远程处理,突破时空界限。而且,网络财务使企业在机制上与网络管理、服务、金融等社会部门相适应。所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网络财务已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迫切需要。
三、网络财务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会计电算化要求建立计算机网络
现代财务软件是财务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结合。其主要特点是“技术—业务—财务—管理”四方面信息的高度共享,而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因此,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设水平,成为反映会计电算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网络财务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面临的经济形势是讲究适应市场变化,讲究内涵发展,讲究科技相依、结构效益、规模效益的知识经济。在这种形势下依靠一台单机、一个通用软件,既不能满足横向(如汞、产、销、人、财、物等)信息收集的需要;又不能满足纵向(如预测、决策、计划、实施、控制、核算、分析等)各个阶段财务管理的需要。
四、网络财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仍然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
(2)财务机密的保密性。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3)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4)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很集中,自然或人为的微小差错和干扰,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5)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enet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
2.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输入系统前数据都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校检,以保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根据网络会计的特点,可以把同类凭证按凭证号顺序分成几组进行输入。
关键词:网络环境;少儿图书馆;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图书馆创建了专门的网站,各大图书馆通过联网的方式,组建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少儿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适应时代的形势变化,迎合新时代背景下读者多元化需求[1]。在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资源结构配置、布局发展、提供文献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都需要更上一个档次。工作人员也应该更新自己的思想,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少儿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大众需求[2]。
1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变化
1.1传统的馆藏赋予新含义
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众已经不再用旧的衡量标准来评价少儿图书馆的好坏。“藏与用”之间的矛盾一直让传统的少儿图书馆很难处理,网络环境下的少儿图书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让各式各样的读物不因其物质价值而不能供少年儿童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少年儿童阅读的范围。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为了增大少儿图书馆的馆藏量。传统的少儿图书馆在收藏图书的时候会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特点,着重于收集一些适合供给少年儿童阅读的纸质、影像资料等。传统的少儿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图书馆面积不够、时效性较低以及投入经费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且增长迅速,单单靠传统形式的馆藏形式是远远不够的。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趋势。但是,网络中的内容比较杂乱无序也是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建设正好作为一个管理并传播知识的平台,使大量有序的信息源源不断在网络上进行补给。因此,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是扩大馆藏的一种方式,是信息时代下的必然产物。
1.2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少儿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在于馆藏工作,就是说在传统模式下的少儿图书馆为少年儿童提供的服务工作都是以藏书为中心来进行的,藏书的规模将受到馆舍大小的制约,而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将把服务重心放在读者身上,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都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目的,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形式、目的始终如一,但是,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将随着少年儿童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建设要及时了解当下少年儿童读者的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服务多了一项关于读者需求调研的工作,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统计读者阅读量以及访问的方法来了解读者的喜好。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地服务应该形成咨询、检索以及文献提供的一条龙服务,这也是网络计算机时代的一个发展方向。
1.3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变化
传统的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需要掌握图书馆学的一般业务知识,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技术,能够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条件下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渠道的服务。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善于了解和发现少年儿童的喜好,根据读者当下的能力状况,引领少年儿童安全、健康以及正确地运用互联网资源。同时,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的发展和创新少年儿童图书馆网站,一方面可以给少年儿童读者提供所需的网络咨询,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少年儿童自身特点提供科学合理的服务。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建设措施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网络联接,可以获得任何地方的信息资源。信息存储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独的实体存储形式,而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共享体系。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利用网络把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然后根据少年儿童的需要来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信息的检索、获取、处理以及利用。读者只需要把自己的设备联接上网络,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地获取所需资源。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建设适应形式的变化,让读者在信息化时代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下面对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建设意见展开具体论述。
2.1多元化馆藏资源,建立读者数据库
传统的少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还是印刷品文献,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中将出现影像资源、数字化资源以及光盘等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信息资源[3]。这些信息资源传播速度快,信息存储量大而丰富,方便检索,获取便捷。在互联网时代下,它们拥有印刷品文献没有的优点,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在进行少儿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时候,应该着重搜集一些具有创新性、有益健康成长的读物、影像和光盘,全方位地去激发和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和生活情趣。这种形式的教育会让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所以,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馆藏资源必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读者数据库,是少儿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读者多种多样需求的工作要求。每个读者需要的资源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少儿图书馆会形成一种互动形式的网络系统,为每个读者提供其真正需要的最新资源,提供最高效直接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一定是建立在非常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所以,网络环境下的少儿图书馆应该建立完善的读者数据库,记录和跟踪少年儿童的阅读情况,分析其阅读倾向,全方位地了解少年儿童的需求,尽量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2.2转换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
进行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建设的时候,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之前的观念,也就是说工作人员不能再以馆藏作为服务理念的中心而是转变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中心,将过去那种“重藏轻用”的理念舍弃掉,全心全意的以读者的需求为服务目标,并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资源提供形式将一步一步成为以读者需求为重点,将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并进行传递。工作人员开通网上阅览、查询、咨询以及网上借书等服务形式,把信息、文献和读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除此之外,少儿图书馆还可以专门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创新型的服务如中华文化展览、古诗词背诵大赛、读书月以及英语角等。为了更好地获取少年儿童和老师家长的建设意见,创立专门的意见邮箱,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设立专家应答系统,就少儿图书馆的各项问题做出解释,赋予少儿图书馆更多的服务特色。目前,少儿图书馆的建设正向着更深层次服务的方向发展,不再是单一的提供书籍的借还服务,而是融入了家庭和社会的理念,使服务更加多元化,在更加明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同时积极开展一些创新性、主动性的活动,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形式,帮助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并且利用图书馆。
2.3全面提高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网络环境下的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这不仅仅是指图书馆学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程度。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既是知识的管理者又是信息的导航者,利用专业的网络技术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信息的海洋中,把读者真正需要的资源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组建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的时候,应该全面地优化队伍的结构,包括年龄、知识素养、学历以及职称等各个方面。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从网络技术、文献信息管理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工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爱岗就业精神,增强其竞争意识并且提升其创新能力。少儿图书馆工作人员拥有越高层次的素质,网络环境下的少儿图书馆建设就更加完善。
3总结
网络信息时代促使少儿图书馆的建设进入了一个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局限性的信息共享时代。少儿图书馆的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网络环境下的少儿图书馆建设应该积极抓住发展的机遇,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勇于挑战,敢于创新,顺应时展,在机遇与挑战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军.论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文信息,2014(9):37-40
[2]杨波.网络时代少儿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0):113-11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传感器节点
1 前言
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其目的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相比,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环境监测有三个显著优势[1]:一是传感器节点的体积很小且整个网络只需要部署一次,因此部署传感器网络对被检测环境的人为影响很小。二是传感器节点数量大,分布密度高,每个节点可以采集到某个局部环境的详细信息并汇总融合后传到基站,因此传感器网络具有数据采集量大,探测精度高的特点。三是传感器节点本身具有一定得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根据物理环境的变化进行较为复杂的检测,传感器节点还具有无线通信能力,可以在节点间进行协同监控。因为传感器网络节点对环境变化、传感器网络自身变化以及网络控制指令做出及时反应,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适用于多种环境监测应用中。
2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硬件设计
图1节点硬件组成
微处理器采用TI公司的超低功耗的MSP430系列处理器,功能完善、集成度高,而且根据存储容量的多少提供多种引脚兼容。
无线通信采用CC2420ZigBee芯片,CC2420ZigBee芯片通过SPI接口与MSP430相连接。
电源用电池供电,使用AA电池。
传感器节点可以不在节点中包含模数转化器,而是使用数字换能器接口。
3 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环境监测中的关键技术
3.1 节点部署
好的无线传感器的节点部署必须同时考虑覆盖和连通两个问题。覆盖要求在感知中的每个地方都能至少被一个节点监视到,而连通要求在网络通信上不被分割。覆盖受节点的敏感度影响,而连通受到节点的通信距离影响。
因监测环境的复杂性和监测环境对于外来设备的敏感性、为了获得周围环境的确切参数和为了延长传感器网络部署的有效时间、增强传感器网络的实用性,所以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器节点需要满足体积小、精度高、生命周期长的要求。
选择可替换、高精度的传感器对于环境监测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同类的传感器测得数据之间误差应不超过3%,这样通过一定得补偿机制可以将误差控制在1%之内。选择传感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传感器的启动时间。在启动时间内传感器需要一个持续的电流作用,因此需要采用启动时间较短的传感器以节省能量。
3.2 能量管理
目前的传感器节点大多使用两节AA电池供电,这样的电力在3V情况下大约是2200mAh。如果需要持续工作9个月,每个节点平均每天只有8.148mAh的电量。表列出了传感器节点常用操作消耗的能量。实际应用中需要仔细地在本地计算、数据采集和通信之间分配能量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二、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4、教师角色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2、研究性教学法: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学习行为;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26-03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运用,现在的课堂在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下开展起来。对该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也有利于学生调控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改善学生的学习。
1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对“学习”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由于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内容动态化、生动化,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并能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发散,产生联想,从而顺利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内容,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其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影响学习行为的要素
2.1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课堂中,多媒体、网络环境等各种学习平台的运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自由化、学习工具复杂化。而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学生势必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才能获得学习的更大成功。
2.2 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容易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态度不一致,对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严重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如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授课方式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同时也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这些变化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2.3 学生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特征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都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等。
例如,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选择性注意能力比较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课件要尽可能图文音并茂,内容形象、生动,使之能够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些无关的刺激干扰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集中在鲜艳画面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上,而忽视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如果学生的操作技能欠缺,则会把注意力放在操作技能上,却忽视学习的内容。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学习;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绩效的目的。
3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习行为的变化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而处于变化中的教学环境下的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会随之变化,以便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完善自己的学习。
3.1 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学习行为的变化
文本阅读是传统教学中重要的学习行为,虽文本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但其更新速度慢、容量有限。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各种学习网站、多媒体电子读物的产生,使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化、更新及时化,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则由文本阅读转为超文本的阅读。但网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非线性、联想式结构,一个条目与另一个条目相连,人在这些条目之间跳转,被可视化的呈现形式所吸引。因此,学生漫游于一屏一屏的超媒体信息中,完全受制于视觉诱惑,不能对浏览内容深度阅读。重要的是学生频繁使用这种无结构的、以联想为基础的超媒体信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偏好,导致超媒体式的头脑,不能很好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网络。
3.2 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习行为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内容、时间、方法都是由教师所规定的,教师将知识硬“输入”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打消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转向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其体验性、交互性。通过多思考、多提问、多操作等参与学习,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使学习具有主动性,真正实现由观听者向参与者的转变。但如果学生不能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将有碍于学生参与学习,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3 由单一学习方式到多样的学习方式行为的变化
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很少自己去探究、发现知识,教与学的方式单一。实践研究发现,处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希望教师只讲重点或不讲授,把更多的自交给自己,因而在此教学环境下的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等有别于传统的课堂,这给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要求。又由于学生可能是受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与灌输思想的影响较深,对网络支持的新环境还处在适应期,其学习方法和策略还不够,自控能力较弱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控,来辅助学生学习。
3.4 由依赖教师解决问题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变化
过去很长时间,教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其主要的求助对象是教师,使得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低下。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的求助对象不再只是教师,也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由依赖者向独立者的转变。这种转变虽然是教师所期望的,却也存在问题。如有些学生利用网络对作业进行检索,抄袭他人成果;不再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推敲,而是“百度”和“搜狗”即可。过度依赖网络,会使脑海中知识欠缺,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创新能力下降。
4 关于优化学习行为的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变化,给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指导学习行为的相关建议,以便学生可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改善学习绩效,避免出现迷茫和不知所措。
4.1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为了适应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授课内容及学生特征等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的创新尝试。在时间安排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的优势;在学习评价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在组织形式上,借鉴开放教学、个别化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4.2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并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
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是举足轻重,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学习,与技术工具形成认知伙伴,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教师定期进修以及加强各校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方式,是实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捷径。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由于学生自身监控能力差,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对其行为进行监控和督促是有必要的。可以利用软件追踪和日志分析工具等对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进行监督,加强教师在学生学习时的参与度,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帮助,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效率。
4.3 关注学生心理及行为表现,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适度调整其学习心态,让学生处于中度焦虑和好奇的最佳状态;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各种形式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学习过程,最大化地提高学习绩效;使课堂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特征,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成就感。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耐心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关注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营造和谐课堂,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4.4 优化网络信息的组织,促进知识网络建构
多媒体的网状信息结构与人的大脑认知网络结构之间具有相似性,多媒体程序几乎体现了与意义认知网络具有相同或对应的知识组织模式。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所浏览的网络信息中显示出他们脑海中所建构的知识网络,并对该知识网络进行分析和调整,设计出能够建立更优的知识网络的信息浏览途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师要提高组织网络教学和优化网络资源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
5 结束语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特征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学习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学习行为将直接导致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方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在参与中把学习转化成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情,成功地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邱九凤.改善学习者学习行为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4):13-15.
[2]徐兰兰,张娟,郝念.异地网络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54-56.
[3]王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及培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