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第1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二、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第2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粮食市场 价格波动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36-01

1 导致粮食价格出现波动的成因

1.1 气候异常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当今社会,全球各地气候异常问题十分突出,反常天气频发。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引起的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地爆发自然灾害频率较之以前有所提升,这给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多数人口主食的水稻产量因气候变暖而直线下降。同时,气候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情也使得一些产粮大区的产量受损。在物价连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化肥、农药及其他能源价格也逐年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大。据相关调查显示,气候变暖为诸多农业害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舒适的温床,农民往往采用农药来除虫,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间接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1.2 过量使用生物能源

根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近些来,对造成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维护生态环境,减少石油等天然资源的损耗而不断加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所引起。其中,美国自布什政府开始推行绿色能源计划,力致于实现加仑乙醇年产量达到两亿的目标,因而不得不持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生物燃料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面积土地,而每英亩玉米每年生产出来的燃料不足两百升汽油,不足以解决燃油使用问题,反而造成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产品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

当然,粮食价格波动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以上两方面,国家政策以及市场调控机制的漏洞等因素都会造成粮食价格波动。目前,世界粮食市场呈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市场的自动调控自然会推动粮食价格的上涨。

2 粮食价格的社会意义

2.1 影响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在我国,农村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是一项长期重大的民生工程。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农产品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政府两次大幅度调高粮食收购价格,其结果是调整的这两年农民年均收入较上一年增涨了近乎一倍。而农产品价格不仅牵系着农民收入,对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转化农村劳动力,建立各项农村基层保障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形势下,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总体生产规模较小,粮食产量很大程度地还是取决于“天”,农民对农产品的保存、交易、处理等还缺乏一定的技术和灵活性。常常为了卖到更好的价钱而错失农产品出售最好的时机,造成农产品的浪费,这对农民一季甚至当年的收入都有影响。

粮食价格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成正比,只有保障粮食价格合理有序上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稳步持续。

2.2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响深远

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就是需求总体会随着人口数量的扩大而平稳扩大。但是粮食生产总量很容易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使得粮食储备调控机制主要依赖于粮食的供给状态而实施。不难看出,在一定时期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与这个时期内社会的稳定与否息息相关。比如说,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受损,供给减少必然会导致价格上涨,这对于区域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为维护稳定,国家会把储备的粮食向市场发放,价格随之也会下降;反之,如若当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国家会投入一定的财政收购部分粮食,确保粮食价格的平稳,而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食品的价格,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粮食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对整个社会和稳定和发展都具有严重的威胁。

3 粮食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

3.1 容易导致其他产品价格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世界粮食价格出现波动都会在短时间回归正常。但这种现象随着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所改变。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粮食生产下滑,粮食储存不断下降,对粮食价格形成很大的上升压力。最终结果就是引起其他生活所需品价格的提高。粮食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其他产品价格的提升,这种局面和状态很多人都深有体验,其对市场价格的推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3.2 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竞争压力

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且逐渐政治化。比如,一直作为粮食或饲料的玉米,目前在发达国家却主要用于生产汽油所需要的乙醇,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就形成鲜明的差异。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引发“汽车与人类争粮食”的现象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出现。国际上一些环保专家对大量使用乙醇也提出了质疑,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导致化肥、农药等物品使用量增大,这对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多益处。据联合国一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家庭总收入中食品开支的比例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比如,大量进口美国玉米的墨西哥,在玉米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墨西哥国内玉米价格也不断被抬高,就连民众平常食用的玉米饼价格较之以前也提高了一倍之多,大量民众走向街头游行表示抗议。发展中国家民众对粮食价格上涨最为切身的体会就是生活压力增大。

4 解决粮食价格波动的有效举措

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全无益处,前提是要合理平稳上涨。一旦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首要任务是寻其根源,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是探索新型再生原源,以缓解对生物能源的需求量。其次,建议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便于集体集中治理后续问题,也能减少成本消耗。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生产、交易和保护体系,提高农产品供给总量。再就是实施粮食直补,扩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投放,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总之,粮食价格的波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维护粮食价格平稳上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与支持,保障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粮食市场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先德,王士海.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第3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农民增收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46-03

一、粮食主产区粮食问题的叙述

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其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95%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肩负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任务,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从1996年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在十二年间减少了 1.2526 亿亩,耕地面积越来越接近 18亿亩的“红线”。此外,由于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滥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中国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面对现阶段的粮食问题,中国实行国内维持粮食供求紧平衡、国际适度调剂的战略才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基本自给,立足自身解决粮食问题。粮食产业作为弱质产业,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粮食市场的制约,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只有不断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低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要粮食与主产区要效益之间的矛盾。现在国家以两种方式向农民要粮:一是通过政策激励农民种粮;二是通过行政命令等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两种要粮政策都无法满足粮食主产区强烈的效益要求:粮食主产区迫切要求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增收。在粮食供求大体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粮食价格下落,“国家要粮”与“产区要效益”的目标就会产生冲突,粮食主产区势必就会产生发展粮食种植内在动力的不足。

2.粮食半市场化与生产资料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应该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中国多轮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化粮价体系基本形成,过多的行政干预让市场化的粮价变成了半市场化,构成粮食生产成本的生产资料成本却是市场化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总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粮食价格上涨。这就形成了补贴与新增成本相抵消,种粮效益与以往持平或下降的态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粮食主产区财政不堪重负使种粮积极性低落,引发了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内在动力不断弱化的倾向。

3.主产区承担生产成本与主销区享受销售效益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粮食产区承担着国家和销区的粮食安全保障任务,也就意味着牺牲了自由选择产业和发展方向的权利。但是销区可以自由地选择产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大力从事畜牧业、花卉苗木业生产。简言之,销区可以从事赚钱的竞争性产业,产区只能从事不赚钱的粮食生产。同时产区与销区的粮食调销是半市场化的,这本身就是夺走了农民获利的机会,将产区农民能够获得的粮食利润,通过政策性调销转移给了销区。

4.非国际化的粮价与国际化的补贴限制之间的矛盾。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粮食价格体系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因而也是非国际化的粮价。WTO相关农业协议规定,如果政府补贴超过中国粮价与国际粮价之差,就会被认定为“倾销”。所以补贴的最高限是不超框架协议规定的比例。如果补贴在协议规定下按比例补足高于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的差额,那么农民是真正获利的,但目前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贴是远没有达到,就是说农民虽然表面上得到了补贴补偿,但事实上仍然是受损失的。

5.农民持续增收与粮食增产潜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在国家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惠农政策激励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能否真正依靠种粮实现稳定持续增收,这是一个必须认真理性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利用“减负”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受种粮面积扩大潜力不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潜力不大、粮食价格上调潜力不大等影响,还有气候条件不确定因素的制约,粮食再增产的后劲十分不足。

6.主产区内部产业结构的矛盾。主产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的经济结构难以打破,工业相对落后;二是农村产业结构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主产区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滞后性,造成了工业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并对农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的局面,如主产区的多数农产品没有加工就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农民收入仅靠卖粮,或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幅度小,难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三、解决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的逻辑框架

1.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使种粮户实现规模化种植与机械化管理,提高人均收入。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农地整治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利用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进而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为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管理提供可能,利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在粮食生产上提高人均收入。

2.积极推行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并加强社会化服务,为种粮大户提供生产保障。土地流转的目的是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收益。通过多种土地流转形式,使示范区的农业具备集约经营的条件,最终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必须要使种粮大户们得到专业化服务。种粮大户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并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便可坐享收成。期间各类农事,由专业人员负责打理,即通过专业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合作社对粮食生产实行“统一翻耕、统一育秧、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一条龙”有偿服务。

3.建设农民新村,使农民集中住宅区,完善公共基础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新村建设的目的:(1)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富裕的程度;(2)解决农民居住分散,占地较多的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3)为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必要的配套;(4)通过新村建设统一规划,使村容更加整洁,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优化。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高效设施园艺产业,增加农业就业岗位。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采用以科技为先导的方法,以人才培养和培训为抓手,与大学和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努力学习和移植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并实施积极的招商政策,同时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

5.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要增加农业收入,必须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找突破口。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努力探索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方式,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中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最大可能的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6.挖掘本地文化历史资源,开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并借助发展农业旅游来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促进广大农村居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对于发展旅游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庐江县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实践

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庐江县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该县粮食总产量和种植面积与周边各县相比位列第一,但农民收入却位居倒数第二。如何在保障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共同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难题。庐江县政府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园区研究中心对该项目区进行了深度的规划设计,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促使项目区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通过上述措施的提出与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

1.主要做法:(1)实行规模开发。庐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位于庐北大圩,涉及郭河镇、同大镇的南圩、北圩、施湾、薛圩、新渡和施丰共六个行政村,治理面积3.85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以组织为保障。成立了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六组一办”与技术骨干驻点办公,具体负责示范区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监督工作。指挥部不定期开展经常性督查,狠抓整合资金落实,加快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步伐。(3)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该县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项目整合,招商引资,坚持多元开发。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截至2010年7月底,共投入资金2.9亿元,其中农发项目投入资金0.5亿元,整合财政支农资金0.7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1.7亿元,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并收到了明显成效。(4)以科技示范推广为抓手。一是与安徽农业大学联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由其为项目区提供农业科技指导;二是开展粮食新品种推广改良,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打牢基础;三是开展科技示范引导,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四是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供支持。(5)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为支撑。项目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统一协调指挥各项工程建设,各项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并制定工程建设管理意见,明确工程建设奖惩和建设管理责任人。(6)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一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项目区郭河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矛盾调处中心,制定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二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

2.主要成就:(1)改善了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难点问题,经测算年节约用水56.76万方,年增产粮食454万公斤,由于机械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提高,全年每亩水稻节约劳动力成本15元,项目区年新增经济效益合计309万元。(2)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辐射带动非项目区农民科学耕作,巩固改善了农村承包的经营体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3)提升了生态效益。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涵养地表水源。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砌护沟渠,更好地实行节约用水。水利与林业措施的共同作用,改善了地区农业生产小气候;同时采用稻草还田、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肥力;农田防护林建设美化了田园,对保护农田,调节气候,降低风速,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4)探索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发挥了资金的积聚效应,调动了民间、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新资金来源。(5)提高了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项目区成立了“庐江县郭河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下设农机、生态水稻、植保技术服务三个专业合作社和一个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服务公司从机械化耕作,到新品种推广,从病虫害防治,到农业技术指导,为项目区农民提供一整套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区率先在全县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矛盾调处中心,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共合法流转土地13 000亩,吸引了14家企业落户项目区,加快了规模化经营步伐。(6)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项目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多个企业落户项目区,项目区已成为该县优质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7)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土地平整和土地置换,按照迁散户、建新村的做法,全方位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状况,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杨学礼,张少杰.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6).

[2]黄其兵.粮食安全问题透视[J].粮油市场,2009,(3).

[3]罗叶.重新定位新农村建设中的粮食问题[N].粮油市场报,2006-07-25(2).

[4]沈茂胜.中国粮食进口、自给率及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粮食工程・技术,2009,(6).

[5]蒋宜茂.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J].决策导刊,2009,(12).

[6]杜鹰.粮食安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7]安徽庐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总体规划[S].

[8]关于安徽庐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情况的汇报[Z].

[9]周建华.加强垦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01,(6).

第4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水稻出米率;精确测量;提高单产

引言:

水稻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主要主食。出米率是稻谷加工成大米,大米的重量除以稻谷的重量的比率。水稻平均出米率 73%左右,最高78%;水稻出米率由很多原因决定,也有很多测算的方法,下面将简单介绍影响水稻出米率的原因,及水稻的出米率的精准测绘方法。

1. 水稻出米率的影响因素

1.1遗传特性、生态环境

稻米品质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及食用品质、储藏品质等五个方面,决定稻米品质优劣主要是品种、生态环境、栽培管理以及收获干燥、贮藏加工等因素,所以了解品种特性、生态环境、栽培因素等对优质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生产优质水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最先简析一下水稻的品质。目前公认的优质稻米标准是出米率和整精米率高,垩白(包括心白、腹白和背白)小,米粒半透明,中长和细长形(粳稻短圆形),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糊化温度适中,胶稠度软,蛋白质含量高,耐储藏等。米质优劣来自品种的内在遗传因素和人为栽培措施的影响,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理、病虫防治等。遗传因素是影响水稻的主要因素,就跟人类基因遗传一样,水稻的高矮胖瘦多数也是由于基因决定的。遗传特性是影响水稻品质的内在因素,也是

主要因素,不同水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品种间遗传特性决定籽粒长度、宽度、长宽比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水稻的品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拿土壤来说作为水稻的栽培基质,供应水稻生长所必须的水气肥等营养物质,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土壤肥沃、土质好、通透性好、排水良好的地块所生产水稻的品质良好。而土壤贫瘠、土质较差、通透性不好、排水不良的田地所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是衡量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通气性、微生物活性等。所以,改良土壤可以改善水稻品质,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逐渐调整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据调查,壤质草甸土所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好,而沼泽泥炭土生产的稻米品质较差。生态环境因素是指水稻种植所在的产地的地理自然环境除了土壤还包括水分、气候等,生态环境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对水稻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环境因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水稻品质上去才能增加单产提高水稻的出米率。

1.2其他因素

除了基因和环境外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还有许多,下面简析一些影响水稻品质的其他因素。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质影响也是很大的,合理的插秧密度能够提高水稻糖分使得水稻颗粒饱满,具体的插秧密度也是因品种和地区而异。施肥是对水稻品质最为深刻的人工影响。氮肥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及植物叶绿素等的组成部分,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磷钾可提高水稻叶片光合作用,防止根系和功能叶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增强灌浆充实度。合理施用氮磷钾,可减少稻米垩白率,降低空秕率,提高稻米品质。灌溉对水稻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的影响水稻生长后期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大,此时要浅水间歇灌溉!,增加土壤空气含量,防止根系早衰。本地区是井水灌溉,井水温度低,水稻减数分裂期如果遇到低于17℃以下气温会导致障碍性延迟冷害。增加水稻空秕率,降低稻米品质和产量。低温天气时应深水灌溉预防冷害发生,但也要防止低温井水快速灌溉造成人为冷害。成熟期停灌过早会导致后期根系吸收营养受阻、植株早衰、影响千粒重,空秕率增加,稻米品质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会使叶片、茎秆受损。降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运输,致使灌浆缓慢,籽粒不饱满,水稻出米率低,碎米粒、青米粒增加,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2. 水稻出米率测量计算

2.1水稻出米率粗略计量

粗略的计量方法也是现在我国农村农民广为使用的方法,其原理十分简单。应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很容易就可计算出粗略出米率,首先测量所要进行加工的总量,农民一般按照自己家来总产量估算计量,然后进行机器或者人工加工,加工结束后再称重出产精米,做只比较就能粗略的算出水稻出米率。

2.2水稻出米率精确计量

一般说法出米率即是出成率,但也可解释为:出成率:成品米占耗用原粮百分比。出米率:成品米+碎米+异色粒(去除稻壳与米糠、白米粉剩余的部分)占耗用原粮百分比。精确出米率是由糙米经精米机碾磨加工后除去糠层(包括果皮和糊粉层)和种胚后,再经直径l.0mm――圆孔筛筛去米糠所得的精米重量占稻谷试样重量的百分率。整精米率是指精米试样中完整的整粒精米重量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那么,一般说的出米率就是(57.53+34.2)/147.67=62.12%。出整米率=57.53/147.67=38.96%,碎米率太高可能是成熟度不够或这套设备的没调试好、工艺不科学。出米率公式:出米率= 实际出米量除以总稻谷量 X 100% (出米率=加工后大米的重量 / 加工前稻谷的重量 )。使用精确的出米率计算方法不光可以避免数值差距,提高精准度,还可以对明年的农业种植做出合理经济规划。

结语:水稻作为中国人传统的主食,其经济意义历史意义都具有极大意义。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粮食问题成为我国巨大问题,只有不断提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水稻品质,增加水稻单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水稻的庞大需求。当然水稻变成大米这一过程也是尤为重要,计算出米率对我国各方面数据统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出米率的合理精确检测方法,希望能为我国水稻事业做出微弱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3

第5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耕地面积;驱动力模型;粮食安全系数;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01-04

1 引 言

区域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及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彭补拙,2001;谭少华,2002;龙花楼,2001;彭珂珊,2001;刘彦随,2002)。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安全,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缓和人地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郭海洋,2006)。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研究区域耕地变化机制与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安全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杨桂山,2001;李兆富,2005)。

以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和粮食安全的相互机制进行分析,利用数学模型对粮食安全和耕地面积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粮食随耕地变化的特征以及粮食安全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反作用,进而对未来的耕地资源粮食安全进行预警(游建章,2002;张勇,2004;赵彩艳,2006;肖国安,2006),以期得出中部省份耕地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为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当地政府决策行为科学化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耕地变化机制模型

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文和自然两种因素,而在近期中国及湖北省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人文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因此,本文采取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选取:总人口(X1)、人均GDP(X2)、城市化水平(X3)、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X4)、非农化水平(X5)、城乡收入结构(X6)、固定资产投资(X7)作为耕地面积变化(Y)的驱动力因素。构建耕地面积变化的多元回归驱动力模型,来分析湖北省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特点。

2.2 粮食安全评估模型

2.2.1 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

目前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主要使用四因素指标法或五因素指标法,考虑1990~2006年湖北省粮食基本保证自给率,本文采用以下四个指标并运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

(1)人均粮食占有量L;该指标反映各县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粮食安全水平,其指标值越大则粮食安全度越高;

(2)粮食单产水平D;该指标综合反映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禀赋、投入水平高低、粮食生产条件好坏等情况,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它与粮食安全度成正相关;

(3)人均耕地G;该指标反映土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

(4)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越小,粮食安全度越高。

反映粮食产量的年度波动幅度,采取5年移动平均法进行求取,其计算公式为:

B=(Yt-Y)/Y

式中:

Yt为t年的粮食实际生产量;

Y为粮食产量的平均值;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德尔菲法,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两至三轮次打分,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最终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

2.2.3. 评价分值的计算

区域粮食安全度必须把四项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够进行估算。若人均粮食占有量L、粮食单产水平D、人均耕地G、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所对应的取值分别为L1、D1、G1、B1,利用AHP法确定权重排序,权重取值分别为0.4、0.2、0.25、0.15,则粮食安全系数综合分值F的计算公式为:

F=W2×L1+W2×D1+W3×G1+W4×B1

本文所用数据采用《湖北省统计年鉴》(1990~2007年)作为基础数据,并选取1990~2006年作为时间区段,该段时间内湖北省经济发展由平常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期内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一五”目标进行预警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根据土地详查,1997年湖北省的耕地面积为3.34245×106hm2,到2006年,耕地面积为3.20166×106hm2,净减耕地数量140.79×103hm2,年均净减少14079hm2。1997~2003,湖北省的耕地面积逐年递减,到2003年后耕地面积又开始逐年递增,其动态变化特征是先减后增,但是虽然从2003年后耕地面积开始递增,其耕地面积与以前相比还是减少的。

人口与耕地在数量上的变化大致是一致的,从1997的0.0569hm2/人到2003年的0.0505hm2/人,是逐年递减的,从2003年到2006年的0.0529hm2/人,低于联合国提出的人均耕地警戒值0.053hm2(0.824亩),低于全国1.4亩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是递增的,2003年后,由于人口和耕地面积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开始出现递增,但是跟以前相比还是有所下降的。

依据耕地变化驱动力机制和指标体系,计算出湖北省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

Y=3353.189+0.412X1-0.124X2-6014.022X3+919.602X4-328.487X5-83.89X6+0.485X7

(R2=0.982,F=69.478;Sig.=0.00004)

可以看出,模型检验值精确度非常高,说明可信度很高,基本上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机制:①总人口(X1)、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X4)、固定资产投资(X7)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正相关;次序为:X4>X7>X1;②人均GDP(X2)、城市化水平(X3)、非农化水平(X5)、城乡收入结构(X6)与耕地面积呈现负相关,次序为:X3>X5>X6>X2。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

3.2 粮食安全指数分析

第6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情测报;粮食品质;存在问题;对策

一、对农情测报概述:21世纪的中国农民已具备更高的科学水平,因为他们有农情测报这样的重要帮手。农情测报是指从事农业田间试验和农情调查、测试、分析的人员,他们为农民朋友的科学耕种提供指导和依据。农情测报员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而出现的职业。他们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

二、农情测报的主要工作:进行试验田的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烤种;进行定期定点和面上的发育期、生长动态、气象灾害及病虫鼠害等农情状况调查,并进行田间工作记载;进行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基本农田小气候要素观测;提供农情测报、农业科研与生产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

三、农情测报发展前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要。只有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举施。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必须有耐心、对气象灾害及病虫鼠害等农情有一定的了解;对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基本农田小气候要素有所了解; 有一定播种和田间管理经验; 动手能力强,思维敏锐,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善于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农情测报中粮食品质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粮食品质测报工作对引导粮食种植,指导农民选择优良品种,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可保证粮食质量及品质稳定,为粮食生产和加工服务,为各级政府掌握粮食质量信息、制定宏观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为粮食企业收购储存销售等经营活动的决策提供质量信息。

1粮食品质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1)粮食品质测报信息力度不够。农民能够了解粮食品质测报信息的途径太少。粮食种植品种的选择以盲目跟随型居多,造成粮食品种多、杂、乱,农民种植品种的选择多以产量进行权衡,缺少用品质指标衡量种植品种选择的思想认识,造成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现象,极大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粮食品质测报工作在粮食生产的末端进行,品质测报涉及很多基础工作,缺少农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农业部门提供种子推荐和生产管理技术也缺少粮食质检部门质量检测技术的支持。粮食品质测报工作若从源头抓起就会造成同农业部门的重复工作,以及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部门间的各自为政、信息封闭等因素制约着粮食品质测报的开展。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与组织化程度成正比。而农户经营行为过于分散,缺少示范区建设,粮食品质测报推介优良品种的商业性未能有效体现。农民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协调性差,有很大的盲目性,难以形成优质品种种植规模化,在市场竞争中也难以形成优势,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4)订单农业发展较慢,粮食品质测报推介优良品种优势体现不足。农民冒很大风险进行生产,而收购、加工企业也存在经营风险,没有一个桥梁将双方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无法共同抵御风险、创造名优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5)粮食质检部门开展粮食品质测报工作时间还较短,缺少对品种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对上一年度推介的粮食品种进行产量品质销售状况的跟踪调查。因此,造成开展测报品种相对较少,测报覆盖面窄。按照国家粮食局测报方案,县级质检机构对每个品种测报5~7个品系,而农村种植相对比较单一,如玉米种植品种就多达30余种,不能充分获得其他品种的产品信息,缺少可比性。

(6)农户缺乏对粮食品质测报工作的认识,如测报工作得不到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在种植信息统计上,大多数农户不能保留和提供种植品种的详细信息,给粮食品质测报工作带来较大的工作难度。

2对策

(1)加大粮食品质测报信息力度。应采取多种方式粮食品质测报信息。如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媒体宣传和到乡村农户宣传等手段,大力推广粮食品质测报推出的优良品种,让农户了解各优良品种及品种质量检验数据,增加粮种产品可比性和选择性,农业技术推广及种子管理部门应根据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报告,组织权威种子专家下乡宣传,讲解优良粮种种植特性、管理要点及销售渠道,以更好地服务“三农”。

(2)应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粮食品质测报涉及农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农业部门提供种子农资和生产管理等技术服务,水利部门提供灌溉水源,环保部门进行土壤水系污染监测,粮食质检部门进行粮食品质测报。各部门都在为“三农”服务,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联动配合,综合调查,部门间应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才能搞好全方位调查和服务。

(3)粮食品质测报要为加快优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服务。粮食品质测报推介优质品种通过优质品种示范作用实现户带村、村带乡、乡代县,用典型经验鼓励和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实现粮食优良品种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质品种,形成不同品质特征的粮食种植区域,提高优质品种种植规模化程度。

(4)粮食品质测报要为加快订单农业的发展服务。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企业联系生产基地或农户,按标准统一提供良种,统一收购,统一组织生产、加工,统一包装、销售。创建粮食优质品牌,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7]。订单种植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使生产的农产品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可获得较好的收益。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并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得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上努力。

第7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城郊地区粮食生产的特点

通过国内外案例的调查分析,城郊型农业的特点有: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小。在农民收入中,种粮收入的比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少,种粮用工成本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等。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区10km,为成都的二圈层。邻近成都,服务成都,与成都相互依托,具有城郊型农业的典型特点。郫县的这些特点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图1、2是根据成都市统计资料整理而成的动态图,由动态图可看出,进入新世纪(2000年)以来,郫县耕地面积呈大幅度减少态势,1980-2000年20年间,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450hm2,年均减少72.5hm2;而2000年之后的4年,则减少了5452hm2,年均减少1363hm2。同样,粮食总产自1998年跃上历史最高点后,几乎呈直线减少。

二、城郊地区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对于四川等以稻米为主食的省份,稳定水稻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任务。水稻不仅是人民的主食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郫县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水稻生长,抓好水稻生产对全县和成都市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要稳定水稻生产,面临许多制约水稻持续丰产的突出问题。

1.稻田总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

由图1可知,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建设占地,耕地总面积急剧下降。而且,在耕地中,蔬菜、园林、花卉和中药材等经济植物面积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高,实际稻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而且这种减少的趋势在很长时期内难以逆转。

2.多种自然灾害导致生产能力不稳定郫县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导致纹枯病、稻瘟病和螟虫等病虫害发生相对严重。另外,苗期低温冷害,开花至灌浆期持续阴雨,影响水稻正常结实,后期风灾导致大面积倒伏,降低产量和品质。

3.劳动生产效率不高 机械化生产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目前,虽然土壤耕作和收获已采用机械作业,但费力费工的插秧仍靠人工完成,导致从事水稻生产的劳动力效率低,影响了种稻效益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4.种稻比较效益低下 目前,郫县种―季水稻的亩纯收益在800元左右,而种蔬菜的效益―般高于1000元,多则4000-5000元。从土流转规模集中来看,亩土地租金普遍达到了500hg大米(约1200-1400元),如租来种水稻,则入不敷出。因此,区位好、规模成片的土地纷纷被蔬菜等经济作物挤占。

5.稻谷产业化进程缓慢 稻谷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还较低,稻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与利用。水稻种植以一家一户为主体,户均面积2亩左右。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水稻生产效益低下,影响了农民的种稻积极性。

6.种稻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难以改变由于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从事非农产业。在家种稻的农民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趋势将持续很长的时间。

三、城郊型水稻生产的发展途径

1.发展高效种植模式 针对郫县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良好、种稻效益低下的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走提高单产、发展高效农业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即小春抓菜增钱,大春抓稻增粮。晚秋、冬季和早春种植蔬菜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大春抓水稻高产稳产。这样,蔬菜可为水稻提供早茬口和充足的土壤肥力,加之科学的栽培技术,则水稻产量可提高10%-20%;另一方面,通过水旱轮作,蔬菜减轻了根肿病等土传病害,保证了蔬菜产量的稳定和土壤的持续健康。从政府的角度人手,则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合理规划,加强监督指导,促使农民和业主向“小春种菜、大春种稻”发展,而不要季季种菜,掠夺性经营土地,“打―枪换―个地方”。

2.改革栽培方式,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效益在稻田总面积减少趋势难以逆转的情况下,稳定水稻生产只能依靠稻作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产。技术上要以轻简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利用企业和产品加工实现增值。要大力推广优化定抛技术,优化定抛是―项省工节本而又能实现高产的技术措施,目前,各种类型的“优化定抛”已占全县稻田面积的50%以上,要进―步落实优化定抛的技术到位率,提高抛栽质量和产量。

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生产向现代农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水稻实行机械插秧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栽秧的劳动强度,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项省工、省力、省秧田、省投资、高产高效的新技术。郫县的机插秧通过近几年的示范,已经较为成熟。但要大面积推开,最关键的问题是“秧由谁来育,钱从哪里来,机由谁人买”。因为机插秧已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育秧方式为工厂化育秧,这里面就涉及到育秧、购机和栽秧的实施主体。由于郫县经济发展快,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可以考虑拿出部分资金扶持专业协会购机、育秧和插秧,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

第8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解读“中国粮食地图”

在过去的30年里,曾经肥沃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蜕变成了现代的工业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承担起了粮食主产区的重任。中国的粮食生产于是向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份集中。至2008年,北方粮食生产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和53.44%,南方粮食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份额则减至45.21%和45.66%。“南方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太快,这导致耕地减少的速度也太快,粮食保障已经靠不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最靠得住的还是黑龙江,中国50%以上的增产来自黑龙江,黑龙江在中国粮食领域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相关资料显示,1990年~2010年,中国粮食的供求格局已大致形成:当前粮食供给有余的主要是东北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冀鲁豫区(河北、河南、山东)、长江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西北区(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新疆);供给不足的主要有东南区(福建、广东、海南、江苏、上海、浙江)、京津区(北京、天津)、青藏区(青海、)和西南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这种分化最终导致了“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的转变,并且这一格局还在进一步增强。

《中国经济周刊》采用最简单的经验估计法,即粮食总产量/(常住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400公斤),统计出《2012年各省份粮食自给率》。最高的是黑龙江,高达375%,接下来依次是吉林、内蒙古、河南、宁夏、新疆、安徽等,大约16个省份的自给率大于100%。而缺粮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省份。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青海、海南成为最缺粮的8个省份。

中国粮食“十连丰”可期

尽管部分省区缺粮,由于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在经历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少有的粮食总产“九连增”之后,中国农业生产正向“十连丰”迈进。夏粮重要产区河南省的8000多万亩小麦今年再次获得丰收,预计夏粮总产在630亿斤以上,平均单产有望突破800斤大关。

中国农业部的信息显示,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已相继告捷。截至6月2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22亿亩,超过应收面积的94%,夏粮基本到手。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收情况看,全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夏粮丰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全年粮食“十连丰”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0%以上,虽然在全年粮食总产中的比重不是最大,但夏粮中的主体——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李国祥说,夏粮丰收对保障口粮的有效供给和稳定粮食市场有重要意义,为全年粮食增产开了一个好局。

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占中国全年粮食总产的70%以上,对确保全国粮食丰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最重要的秋粮产区在东北。2012年黑吉辽蒙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达到2740亿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的25%。虽然这些主产区刚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春涝,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仍然稳定。今年,全国产粮状元省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1亿亩,玉米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一亿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也达到1.09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75万亩,均比上年增加。粮食总产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东北四省区播种面积稳定,为全国秋粮丰收打下基础。“制约秋粮生产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气候。”有专家说,今年秋粮主产区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一周左右,个别地区推迟时间更长,对秋粮生产影响很大。对于秋粮来说,最大的不利就是后期光热不足。如果冬季霜冻来得早,农作物成熟度不够,可能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打击。应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通过技术手段把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的消息称,2012年云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27.8万吨,比上年增产4.5%。从2003年至2012年,云南省粮食生产已实现“十连增”,难能可贵的是粮食连年增产是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的。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近年来,先后启动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中低产田地改造、高稳产农田建设等;认真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省级扶持粮食生产的奖励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切实抓好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重点实施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集中育秧育苗、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和农机耕播收作业等。启动实施100万亩“吨粮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科技增粮等项目重点向“吨粮田”建设地区倾斜。全力抓好大春生产,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指导和培训工作。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云南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不断加强,生物育种技术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目前,云南省种植业良种推广面积达到5410万亩。

中国粮食的隐忧

人与地的关系紧张,一直是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素来为世人推崇备至。然而,“谁来养活中国”?美国学者布朗1994年提出的这个值得深思的命题,至今依然像是一道紧箍咒,时刻刺激着中国农业领域的从业者。近年来,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占用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18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

自2004年以来,为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央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建立起农业补贴制度,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传统的“财源”基本上“枯竭”。这进一步加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数据显示,仅以黑龙江与广东两省为例:2009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4353.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136.2公斤;广东粮食总产量为1314.5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26.0公斤,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倍和9.0倍。同年,黑龙江省一般预算收入641.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41.3亿元;而广东省一般预算收入3649.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130.6亿元,后者分别是前者的5.7倍和7.1倍。为了缓解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中央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但这并没能带来多数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财力上差距的明显缩小。“国家每年补贴粮食主产县8000万元。”但中科院农研所工作人员调研发现,“经过层层‘盘剥’,最后真正到县里,大约只剩1000万元。”

农区与工业化发达地区强烈的利益对比,也激发了国家重点农业县对推进工业化的冲动,希望借此改变粮食大县、经济弱县的尴尬境况。有专家指出:“对工业发展的冲动,以中部省份为最。为什么要搞工业化,为的还是税收,当然,另一方面也为了提供就业。”

这样带来的结果,一方面是对耕地的侵占,另一方面土地污染也成为了工业化的产物之一。污染会导致粮食质量和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根据《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中引用的最新数据,中国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已占到耕地总面积的近20%。该报告描述,城郊农田遭受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污染,矿区周边农田遭受矿渣和有害采矿排水污染,工厂周边农田遭受工厂排放污水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李国祥介绍说,相对而言,土地污染最为严重的是长三角、珠三角;黑龙江的污染最小,大米最为安全,那里的工业不发达,外资不好引进;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这些年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工业化冲动最强。“那些中部省份的粮食主产区很多都在暗地里引入污染的工业。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部省份如能及时制止引进污染工业,还来得及改变现状。”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李国祥不无担忧地说,如果粮食主产区也像经济发达地区一样,普遍地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这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城镇上山”、“工业上山”,这也是云南省据省情制定的发展战略。截至2013年6月,云南省已批准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实施方案59个,总规模64.11万亩。值得警惕的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山地城镇化、工业化在有的地方正演变成一股不可遏制的“占山头”热、“削山头”热、造城热、工业热,乱占耕地现象频频发生。

云南省宜良县,人称“滇中粮仓”。早在1984年,宜良县的粮食产量曾经高达14.36万吨,在当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2008年以来,由于在推行“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过程中出现大量占用耕地现象,宜良县的耕地面积已由之前的29.71万亩减为27.78万亩,减少2万亩左右;2011年的粮食产量为15.74万吨,仅与上世纪80年代的产量相当,一些失地农民家庭开始闹起“粮荒”。宜良工业园在过去5年间3次变更总体规划,占地面积从14.9平方公里增至57.7平方公里,相当于扩张到了5个宜良县城的规模,但目前只引进94家企业,2012年的工业总产值为62.24亿元,单位面积的平均产值仅为7.2万元/亩,相当于每平方米每年创造10元的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率极低。

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之道

中央的要求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联合国对耕地有一个警戒线,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时候会发生生存危机。但目前,全国2000个左右的县里,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认为,18亿亩红线必须要保住,这是一个硬约束条件。然而,在过去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住18亿亩红线一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这些减少的耕地大部分发生在南方,其中多半是因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的稻田。

李国祥研究发现,土地价格越高的地区,耕地流失的可能性更大。高地价地区的耕地流失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中等地价地区的耕地流失速度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土地失控!”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说,这是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些年中央以最严厉、最严格的政策来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但到了县级再到乡镇和村一级,情况并不那么乐观,这些地方大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城镇化、工业化,最难控制的是村这一级,尤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为甚。”

如今,从苏南、苏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过去,已经看不到1000亩以上的连片农田,而这一切就是在最近10年发生的。10年前,那里还是空旷的连片的万亩良田。现在,良田都变成了房子。马荣荣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控得住经济发展对土地侵占,则控得住粮食安全是没问题的,假如控不住,那将很糟糕。“现在看来,国家从上到下应该说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未来经济继续发展,腾挪出一部分良田来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趋势仍然不会改变。”

“保住18亿亩红线,这是一种理想,但能不能保住,这要打一个问号。”浙江省宁波市一位要求匿名的农业官员坦言,“失去的都是粮食生产条件最好的土地,占补平衡回来的土地大多很差,一般是到山地上开一点、荒地上开一点、滩涂上再围垦一点。”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但被扭曲的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对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以宁波为例,该市一共有360万亩的耕地,310万亩是(种植粮食的)基本农田。“这么多土地是存在的,没有虚假,但真正能用的耕地只有二百五六十万亩,剩下的100万亩占补平衡回来的耕地非常贫瘠。”

第9篇: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范文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粮食流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工作的议事制度,切实抓好粮食流通工作;认真履行粮食生产、落实粮食政策、规范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粮食市场的职责,加强对粮食流通工作的领导;认真执行各项粮食政策,切实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确保我县的粮食安全;建立粮食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确保粮食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粮食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依法履行好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

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粮食宏观调控基础

(一)加强县级粮食储备管理,确保储备粮食安全。县粮食、发改、财政、农发行等部门要认真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储备粮的各项规定,按照部门职能,认真履行储备粮管理的责任。建立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储备粮管理信息机制,加强日常监管,保证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存储安全,确保在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

(二)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县粮食部门按照应急保障的要求,指定一部分符合条件的粮食加工、储存、成品粮批发和零售企业作为粮食应急保障网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确保应急供应网络的有效性。县财政部门对列入应急保障网点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会同粮食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用于应急网点的维护和改造,保障粮食应急企业的正常运转,确保应急需要时发挥应急保障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完善粮油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信息,提高粮食应急响应能力。

(三)认真落实粮食购销政策,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充分发挥购销主渠道作用。在粮食市场价格高于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时,国家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入市收购。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开展与国内大中型粮食经营企业的联营与合作,提高粮食收购能力。县农发行要对粮食收购企业,特别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给予积极的资金支持,确保农民生产的粮食正常销售,防止出现“卖粮难”,切实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我县“吨粮县”建设。县粮食、工商部门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强化粮食市场监管,维护好粮食市场秩序。确保军粮、救灾粮的供应,优先安排城镇低收入群体、院校学生的粮食供应。

千方百计搞活和扩大经营,不断满足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需要

(一)强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县农牧、粮食、金融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培育粮食经营、加工龙头企业。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要对粮食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粮食产业化项目等给予倾斜;为粮食经营、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发展订单粮食生产,鼓励和引导粮食经营、加工等龙头企业以订单形式建立粮食产业基地,促进粮食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服务于“吨粮县”建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发挥网点和地域优势,与粮食加工和科研单位联合,实现工商联合、优势互补,主动融入粮食产业化经营,努力改变“买原粮,卖原粮”的单一经管模式,积极开展订单收购,实行公司加农户、公司加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等新型经营方式。

(二)加快推进粮食企业经营。充分发挥金穗粮业公司等粮食经营企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产,并小建大,建立健全全县粮食储备和粮食流通体系。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新形势,遵循市场规律,解放思想,加快推进从传统的粮食收购、调运加工、增值和创建品牌上转变。积极开展粮食深加工、跨行业经营等,通过应用新技术,开发附加值高的粮食新产品,提高粮食及其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粮食生产的效益。

(三)积极探索现代经营机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经营企业要加强与京津、东北等地的产销合作,调剂我县粮食供需总量和品种结构。同时,加快建立成品粮油批发市场,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创新经营模式,搞活粮油经营。完善城乡粮油购销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粮食统一配送和粮食流动销售等模式,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方便城乡居民购粮;实施“大众厨房”工程,开展粮油熟食品经营,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特点,增加花色品种,扩大销售范围,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要。稳步推进粮食期货贸易,规避粮食经营风险,提高粮食经营效益。

加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建设,依法实施粮食市场监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