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种植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普查工作目标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农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此次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污染类型、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一)全面摸清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
(二)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摸清农业源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掌握农业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年12月31日
时段资料:**年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
普查对象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糖料以及棉、麻、茶、烟草、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调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鱼、虾、贝、蟹规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调查。
(三)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主要普查地膜使用情况,调查内容: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秸秆:调查内容包括秸秆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生产厂家、品牌、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种植业:地表径流水体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克百威、2—4—D—丁脂、涕灭威、百草枯等,各地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选择,以下同);地下淋溶水体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农田地膜残留量。
畜禽养殖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中含水率、总磷、总氮、铜、锌等。
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铜、锌等。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采取分类抽样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全区各级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区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根据我区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分片,分片、分类监测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各普查片主要类型农业污染源的产、排污系数。
在此基础上,依据各片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在农业污染源产排污负荷中所占的比重,遵循分类抽样原则,明确全区各片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核算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普查流程如下:
普查步骤:1、准备阶段(2006.10—**.12),成立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落实普查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开展普查培训;清查普查对象等。2、全面普查阶段(2008.01—2008.07),普查前的清查,入户调查,数据汇集、整理和录入,建立档案,审核验收。2008年6月中旬前,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负责将本地区普查数据汇总,报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审核,审核无误后逐级上报至全国污染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工作组。3、总结阶段(2008.08—2009.07):由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建立全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数据库,编制**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的职责
由于农业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内容复杂、普查任务重,技术性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农业部门要与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相关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全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区农委,区农委主任乔治业同志担任龙子湖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选聘3—4名专业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要尽快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办主任为副组长的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织,在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农业污染源的普查工作。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应经过逐级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区级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指南》和《全省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制定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编制农业污染源普查项目预算,争取专项经费,组织协调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各乡(镇)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都要根据《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编制农业污染源普查项目预算,争取工作经费,组建和培训普查员队伍,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五、普查经费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农业污染源普查实行独立财政预算。区级普查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度、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必要设备购置、数据的录入汇总加工、检验验收与总结等。
通过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与高产优质相结合,大幅度提高棉花单产水平,增加棉农收入,促进我县棉花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二、任务目标
通过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在万亩棉花示范片内开展“十、百、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十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田,亩产皮棉150公斤;百亩高产示范方,亩产皮棉125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100公斤以上。高产示范片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万亩示范片皮棉单产比非项目区增产20%以上。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县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县棉办副主任、项目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部署、组织实施、协调督促及高产创建日常工作等领导工作;项目技术小组依托省市专家顾问团,由县农业局和乡镇(街道)农技站技术骨干组成。项目技术小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技术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
(二)责任到人,规范运作。按照省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出立足本地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镇、常家镇,按照县实施方案要求制定项目片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化技术措施和人员配备,“十、百、万”示范工程地块落实到村和农户,做好区域分布图,树立固定标牌。技术工作由韩凤云、韩兆朴负责。技术培训、示范方、攻关田由韩兆朴具体负责。镇项目建设由韩凤云、崔瑞虎、韩兆朴、翟国华负责;常家镇由胥志强、王春成、张洪负责。
按方案要求,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县地图上标明项目示意图,设计1张标示图,注明示范片位置、涉及乡镇村组、田块编号、面积等。二是建立活动档案,并做好工作记录、田间记录与影像资料收集。三是编写技术培训材料,编印发放全程技术管理资料。四是在攻关田、百亩方、示范片设立标牌,供观摩学习。五是按要求搞好测产验收和材料上报工作。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棉农素质。定期组织专家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会商,科学指导种植和田间管理,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棉花种植管理水平。3月上、中旬抓好技术培训。县举办一次镇中心主任和技术员、管区推广站长、村科技主任、科技示范户参加的备播培训会,4月上旬配合项目镇培训到植棉大村,力争户户受训。6-7月份,管理的关键时期,通过召开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并通过电视讲座、巡回指导、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把实用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
(四)实行技术承包。由领导成员和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承包小组,以镇为单位实行技术承包。每组3-4人,包面积、包技术、包产量。
(五)全面提高棉花品质,抓好棉花订单生产。全面提高示范片棉花单产和质量,克服目前混种混收混卖现象,通过宣传、培训、示范等,指导棉农在收获、晾晒、包装、运输等环节全程质量控制,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提高棉花收获质量,确保示范片的棉花“三丝”要100%达到国家标准。通过高产创建活动,提高棉花的单产和质量,增加总产。积极协调示范片与奥齐油棉、金汇棉业、鑫利源油棉有限公司等用棉企业的合作,签订订单生产,力争实行优质优价,促进产销衔接。
(六)实行高产创建奖。对完成项目任务的科技示范户和技术负责人,各奖励现金1000元。
四、主要技术措施
(一)应用良种。选用在县表现良好的鲁棉研28号、36号和冀棉958三个优良品种,为高产创建品种。百亩示范方采用鲁棉研28、36号,高产攻关田采用鲁棉研36号。
(二)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达到100%,每50亩测一个土样。根据土壤肥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针对我县土壤养分状况,施肥原则是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具体方案:攻关田亩施基肥:牛粪4方,过磷酸钙65公斤,硫酸钾18公斤,尿素5公斤;百亩示范方亩施牛粪3方,过磷酸钙6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尿素5公斤,做基肥;万亩示范片亩施有机肥2方,三元素复合肥30公斤做基肥。追肥:十亩攻关田,于花铃期亩追高氮复合肥30-35公斤,硫酸钾7公斤;百亩示范方,于花铃期亩追高氮复合肥30公斤,硫酸钾7公斤;万亩示范片,于花铃期亩追高氮复合肥25-30公斤。
(三)合理密植,多结桃。攻关田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1米,小行0.5米,株距0.25米,亩株数3500棵;百亩示范方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0.9-1米,小行0.5米,株距0.25-0.28米,亩株数3300-3500棵;万亩示范片采用大小行种植,大行0.9米,小行0.5米,亩株数3500棵。高肥力棉田采用稀植栽培,主攻个体。中地力棉田,在保证群体的前提下,兼顾个体。管理上针对不同地力,不同群体,实行促控结合,塑造理想株型,提高光合效率,减少脱落,力争拿到理想亩铃数。
(四)适时化控,及时治虫。适时化控能塑造理想株型,有利于通风透光,多结桃。对苗期有旺长趋势的棉田,亩用助壮素1-2毫升,蕾期旺长棉田亩用4-6毫升,花铃期旺长棉田亩用10-15毫升喷雾。花铃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对有旺长趋势的棉田要本着少量多次、防控结合的原则注意提前预防。棉田虫害主要有盲蝽蟓、棉蚜、红蜘蛛、棉铃虫等,尤其是蕾期、花铃期,要重点防治,雨后及时补防。
(五)规范化种植。万亩示范方棉田采取统一种植模式,年前统一进行了深冬耕,集中进行统一播种,成立机防队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
(六)做好试验示范。为品种更新换代和技术推广做储备,在镇村大田内安排了新品种试验田一处,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为高产创建活动增添活力。
五、计划实施进度
第一阶段:2013年2-3月。开展棉花高产创建前期工作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任务,落实示范地块、农户;采土化验,开展技术培训,筛选确定应用品种。
第二阶段:2013年3-4月下旬。将技术方案发放到户,良种、化肥供应到户,完成技术培训,做好农机具准备。
第三阶段:2013年4下旬-5月上旬。按照方案要求指导农户进行适期播种,组织县镇技术人员进行棉花播种和保苗技术的指导和服务,把好播种质量关。确保一播全苗,搞好苗期管理,在中心示范处设立固定标牌。
第四阶段:2013年5-8月。组织技术人员每周三次下田间,指导棉农搞好中期管理,麦收后遇旱浇好发棵水。7月10日左右重施花铃肥,适时化控,及时防治红蜘蛛、盲蝽蟓等病虫害。做好田间管理记录和资料整理,开好现场观摩会。适时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来我县进行关键技术环节的技术指导。
第五阶段:2013年9-11月。进行产量初测,迎接市复测,迎接省农业厅对高产攻关田、百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接受农业部专家抽查验收,进行项目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和完善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上报项目总结材料。搞好总结表彰。
一、目的意义
山东是马铃薯生产大省,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产逐步上升,良种普及率和脱毒薯应用量迅速扩大。在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出现了马铃薯专业生产县(市)、专业生产乡(镇)。马铃薯已成为一些地区支柱产业,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充分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马铃薯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任务目标
**9年山东省选择6个县(市、区),建设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每个片面积1万亩。具体创建地点和任务目标为:
三、承担单位与分工
由省农业厅生产处、省农技推广总站具体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并组织落实。成立省级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小组,组织开展高产创建专题培训与指导,组织高产创建检查与测产评比等工作。
各项目县(市、区)农业局根据部、省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定万亩示范区,制定操作技术规程,成立高产创建活动县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包括组织县、乡级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技术培训,组织新品种(系)引进;高产攻关田、示范田落实到户、到田,技术和物资服务到位,确保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9年1月至2月初。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区规划;部署任务,落实地块、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做好催芽、备播工作。
第二阶段:**9年2月上中旬至3月上旬。2月上中旬大中拱棚播种,2月下旬小拱棚播种,3月上旬地膜播种。
第三阶段:**9年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4月上旬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现场指导,4月上旬对基地村技术管理技术培训。
第四阶段:**9年5月。上中旬召开产销联谊会和现场观摩会,下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测产验收。
第五阶段:**9年6月。对实施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示范推广的意见。
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为确保项目区的种植质量,提高种植水平,项目区内采取统一机耕、催芽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设施栽培。
1、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鲁引1号、荷兰15号、早大白、克新系列、东农303等高产抗病品种。
2、采用脱毒马铃薯种薯。高产示范田全部采用脱毒G2、G3良种。
3、提高耕耙质量。基地内实行统一机耕、整地,要求耕深20~25cm,土壤上松下实。
4、切块催芽、药剂拌种。每亩需种薯150kg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块种薯保有1~2个芽眼,重量25~30g。晾干刀口后放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cm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药剂拌种可减轻由于种薯带菌造成的苗期黑痣病、干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可用50g扑海因50%悬浮剂混合高巧60%悬浮种衣剂20ml,加到1升水中摇均后喷到100kg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
5、适时定植,合理密植。拱棚种植于2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于2月下旬播种。亩播种在4500株左右。起垄双行栽培,大行距85~90cm,小行距25cm,株距20~25cm。起垄单行栽培,行距70cm左右,株距20~25cm。
6、科学施肥。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马铃薯配方肥(15-12-18)100公斤。
7、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的防治。
(二)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厅王培泉副厅长任组长,厅生产处解洪起、省农技推广总站曲召令为成员。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工作,保证按计划要求顺利实施。山东省农科院王培伦研究员、省农技推广总站徐兆春研究员、高中强研究员等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吸收项目涉及乡(镇)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
2、强化协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协作,按照省制定方案的要求,做好项目落实和对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领导小组组长和技术小组组长双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季节包片督导;技术小组要建立联系点制度,按照作物包片指导,把良种良法直接送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奖惩。
3、建立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档案。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各示范县(市、区)和有关承担单位都要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收集保存好图片、文字、影象等资料,归档整理,建立全程的工作、技术档案。
4、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各示范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当地领导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努力筹措和用好高产创建活动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补助资金的管理,实行专帐支付,建立资金管理档案。
5、采用科研、推广、生产及相关企业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模式。在高产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育种、栽培技术和专家优势,结合省、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优势,把优良品种配套技术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服务及时到位。
6、建立攻关田、示范方,设置宣传标牌。在项目区内按照产量指标由高到低、面积由小到大建立高产攻关田、示范田,设立十亩方、万亩方,层层辐射,以点带面。在攻关田和核心示范区设立固定宣传标牌,便于观摩学习。
【关键词】中职学校,农村,农业,培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由此看来,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了。中职学校是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场所,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中职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使农村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里面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是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的,正在向第二、三产业方向不断迈进,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有逐渐枯萎的趋势。
现在的中职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教学的目标不是实践指导农业技术,而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为将来谋求更好的职业打基础。这种做法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位置。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130万,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符。
二、中职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利条件
1.地域的条件
设置了与农业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大多与农村距离较近,直接接触生产一线,与农业生产的接触较多,了解起来更方便,周围群众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田间农业生产的现状,能够接受现场技术指导,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时,能够立即组织人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指导群众防范问题的再次出现。
2.丰富的经验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办学模式,可以培养本地毕业的初中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农村中职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具体操作方法
1.重新确定培养人才的标准
就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确定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立足农村,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开拓创新。农业科技人才要精通专业及相关知识,能够成为农业生产一线的能手。在教学实践方面,一定要恰当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学生学会,并且能够操作。有必要时,要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和鸡舍猪圈,让学生亲手种植和养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深、记得牢,才能指导群众,才算是真正的科技人才。与此同时,要更新陈旧的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知识、经营和管理才能,用最先进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此外,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品质,鼓励学生认真钻研、不断实践、敢于开拓、积极创新。
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科技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人才的范围扩大到生产一线,选择一些年轻农民作为培养对象。农民对农业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他们热切渴望掌握农业知识,这与他们的生产直接相关。有些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面对着学生少但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大的矛盾,其实完全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周围的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渴望得到农业科技知识的群体。职业学校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范围进行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培养。职业学校将培养人才的目标扩大到农民这一庞大群体上,学校将带领他们在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
2.大胆创新培养的方式
如果职业学校采取一般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职业教育一定不能把学生圈在钢筋混泥土的教室里,不能把学生塞进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径。学校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灵活动态的教学过程。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喜爱的农业操作环节,并通过各种办法实践,教师在旁边起到引导的作用,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地进行实践操作。
对农民的培养更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业、渔业等专业,针对不同行业的农民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比如,从事种植生产的专业受季节影响较大,而养殖业方面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对农民的培训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理论知识上加强引导,又要在实践操作技能上提高。就培训时间和方法来讲,也可以灵活调整。比如,种植专业可以在非种植时期培训理论知识,在种植时期加强实践操作。根据专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训期限,可以是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过考试和考察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是连续性培训,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总之,培养的方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把握。
3.确定可行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明确以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了。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要考虑到没有生产经验的初中毕业生,也要考虑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群体的特征;要有稳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一线的生产知识。在开始的时候,就要把培养方案发给每位学员,让他们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要让每个学员在学习之初就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之后做什么等问题。
总之,中职学校农业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农村的现状,只有不断根据学生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中职学校农业专业课程设置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2010年,我很荣幸成为一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它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发挥技能的舞台,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加服务技能的契机,让我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本年度本人负责指导金家湾村40户蔬菜种植户,并辐射带动30户农户科学种植高原夏菜。通过一年的工作,40户科技示范户种植规模达50亩,收获蔬菜35000公斤,平均每亩经济收入达6000元以上;高原夏菜亩收入8000元以上。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1、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分户指导方案。通过走访蔬菜科技示范户,了解蔬菜种植作物生产情况,根据蔬菜示范户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为全面更好的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奠定了基础。认真制定了入户分户指导方案,根据不同科技示范户的情况,通过分户指导方案,了解了农户技术服务的内容和其要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等。使指导员和示范户能够互动起来。
2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认真履行技术指导员的职责; 积极参加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以便有效地为科技示范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科技示范户的指导效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平时注重搜集相关资料,加强知识积累。积极参加镇、区组织的技术指导员培训,专心听课,认真做好笔记。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讲座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认真学习和钻研各项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自己指导示范户的能力。以科技示范户的主导产业为依托,对其进行指导,在生产各个阶段都深入到科技示范户的田间地头,即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做好详细记录,如实填好《技术指导员手册》。
3、加强对示范户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做好对示范户的技术培训;
积极开展对指导户的服务和培训工作。一是入户与示范户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按种植节气到各个科技示范户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工作,及时与示范户沟通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二是积极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电话咨询和发送短消息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示范户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指导。向科技示范户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方便农户技术咨询;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中的技术指导方案及各月的农事安排:认真总结不断提高科技示范水平,深入听取示范户的意见、建议,听取周边带动农户的反应情况,认真分析,不断改进,以进一步建立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体系。
4、科技示范户“三个能力”显著提高。一是示范户接受能力有了提高。通过技术指导员入户零距离的技术指导与培训,示范户学习技术的兴趣更高了,不但主动询问指导员肥料怎么用,产量怎样测,病虫害怎样防治等,而且提出的问题逐步加深,还提出了其他作物、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民关心、关注、实用的技术问题。二是提高了辐射带动能力。示范户从技术指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真本领,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好收成,在示范带动中赢得了好声誉,真心实意地服从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安排,带领周边群众科技致富,三是示范户已成为全村发展经济的带头人。
【关键词】农机培训;农艺;结合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要重视农业发展,而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农艺与农机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大都是延续了比较传统的种植经验,科学的农业种植、培育才会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效果,人们要充分重视科学的农艺、农机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概述农机培训与农艺关系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植知识的普及,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创新,农民逐渐了走出了过去靠牛耕田、靠天吃饭的时代,如何提升农业综合水平,实现土地稳定增产是目前农机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农耕操作,如农民播种农作物,管理农作物,对土地施肥、翻耕等工作,被称为农艺技术,而在农民管理土地、农作物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以及应用管理技术被称为农机技术[1]。农机培训是指农机工作者或者机械厂商针对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培训,使农民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农业机械,替代过去使用人工操作的行为,提高生产率,使农业增收增产。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农业的种植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业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农机培训是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前提,也是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必经之路。现如今,农民虽然拥有了很多了先进的机械设备,但是往往缺乏专业人员的讲解培训,农民不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只有加大农机培训与农艺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价值,提高农艺技术,发展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
农机培训与农艺结合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可或缺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农机与农艺结合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民的作业效率,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机与农艺结合解放了大量的农村生产力,这些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从农村来到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
2.农机培训与农艺结合的策略
2.1转变农机培训重点
近些年来,伴随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仅仅单纯培训农机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要求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相结合,实现两者之间互融,改变以往单纯培训农机技术的模式,把培训重要放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上,这样的培训才更加有活力,才能促进现代农业更好的发展。农机教师在农机培训的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培训水平是农机培训成功的关键,农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培训方式,重新整理新的课件,不但要讲解农业机械的各种使用,而且要把相应的农艺要求结合进来,让农民深刻了解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了解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密切关系,最终实现粮食增收、增产[2]。
2.2多方共同致力农艺与农机一体化
对农机与农艺技术的培训仅仅依靠农机校是远远不够的,农机校应该建立一个农机农艺技术的交流平台,让农机农艺专家、农机农艺推广站、农机制造商以及广大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给农机农艺技术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农民虽然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农业科学知识,但是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对土地保养、粮食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农业专家要结合农民种植经验,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机制。农机校应该组织一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团,去田间地头给农民进行培训,不再是讲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现场给农民做示范,这种做法肯定会深受农民欢迎,使农民对农机与农艺结合有更直观的认识。
2.3建立相关专职部门
农业部门要打破传统思想,建立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专职部门,邀请农机农艺专家组成部门专家团,对我国土地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体系,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首先,在相关地方进行现场试验,观察过程,确定目标,对出现的问题,专家团应该集思广益,进行严谨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其次,要根据试验结果对部门职能进行分工,要建立协调部门来确定农机农艺的工作重点、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并且组织整个项目内容的具体实施;还要有专家部门负责研究具体的农艺技术和农机配套设施,并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和解决,还有要高素质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农机和农艺培训,培训他们科学规范的使用农机设备,有效的结合农机和农艺,从而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2.4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现代农业的发展,单依靠普通农民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既要掌握农机知识又要掌握农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农机和农艺知识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原有的农机师,要对他们进行农艺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农艺原理,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能力,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对农机人员的工作要求,同时还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组织专家对农民进行基础的农艺技术培训。各大院校也要针对国家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设立与农机和农艺相关的课程,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
3.结语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才是加快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的农机化水平还不高,所以要进行农机培训,提高农机化生产水平,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节省农村劳动力,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要注意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只有让农民提高农艺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机的生产效能。所以,农机培训的重点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兰英.浅谈农机培训与农艺相结合[J].河南农业,2014,(03):173-174.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这里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9万亩,辖18个镇248个行政村1796个社,2016年年末全县农村户籍人口22.91万人,农村劳动力11.36万,在务农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26.94%、43.13%、27.73%。民勤县以种植玉米、葵花、小麦为主。近年来民勤县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目前设施农业面积4.2万亩,特色林果面积49.7万亩,养殖肉羊100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涉农资源,搭建培训平台
根据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民勤县委、县政府整合全h涉农部门、单位师资、条件、项目资源,搭建一个集教学、管理、培训、食宿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培训平台――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资源整合后,实施培训做到了“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的目标,这样既增加了服务项目,又拓宽了服务渠道,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实践、应用等全方位服务。
(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
为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民勤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涉农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全县各级政府着力支持,同时县政府每年下发《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实施期限、经费、保障措施予以明确,有力保证了培育工作有步骤、有方案、有成效地推进和落实。为资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生产,制定下发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奖励办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临时性培训变为长期性培育,由领导重视变为了农民关心,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的作用。
(三)健全基地网络,完善培育体系
为满足职业农民就近学习,提高生产水平,民勤县扶持镇村两级农民培训阵地建设,探索和引导镇村把培训基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在全县各镇、村、社设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体系,为职业农民搭建了一个经常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台。
(四)按照培育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理论知识集中培训。按照培育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培训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集中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二是现场基地实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及时组织培育对象在实训基地、示范园区,集中进行生产技能实践,使其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三是全程跟踪服务。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特点和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职业农民生产基地进行跟踪指导服务,解决他们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四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周边省、市、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五)开发培训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后,民勤县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培训平台。平台集成应用《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农技服务热线、《绿洲科技》栏目、农业科技直通车、多媒体信息室等“六位一体” 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为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通过介入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信息传播、生产经营服务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为农民适时提供技术服务,满足职业农民学习需求。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生产技能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实现“进棚会操作、进圈会饲养、进园会管理”的目标,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六)规范认定程序,强化考核管理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民勤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考核管理,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效益等作为职业农民晋级的主要衡量标准。按照认定条件和程序,对接受过中等学历以上农科教育或农业系统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合格的颁发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分类建立认定学员信息库,做好认定登记,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七)采取多方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为扶持新型职业产业发展,民勤县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等“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出了“三免、五优先”扶持政策,即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参加涉农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涉农专业的中职学历教育,优先享受民勤县设施蔬菜产业和草畜产业扶持政策、优先流转土地、优先项目支持、优先技术服务、优先推荐评先树优等奖励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模式特点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选准培育对象是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民勤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时,培训机构根据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农业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产业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从业农民的状况、产业特点以及本人意愿,合理确定类型。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下,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科技带头人和具有强烈发展愿望与发展潜力的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上述人员分门别类建档入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通过精准培育对象遴选,满足了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精准选拔培训教师
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一是与省内外涉农院校、培训机构密切合作,聘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家教授,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队,使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授课;二是从涉农部门、单位的技术人员中选聘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家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专职教师,根据培训学员的需求,让他们重点讲授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三是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知识、实践技能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心贴心的与农民技术交流,进而提升职业农民学习的信心,增强致富本领。
(三)围绕产业精准培训
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民勤县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针对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特色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技巧、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和技术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培训中,培训机构将培育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主体生产模式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使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种养技能有明显提升。
(四)强化跟踪提升发展
为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民勤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利用平台机制灵活、信息共享、高效快速、系统权威的服务功效,根据农时农事,适时将关键技术、信息刊登在《民勤新农村资讯》,发送到手机科技短信,播放在《绿洲科技》电视栏目。通过及时的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跟紧农业生产。同时农技专家在服务热线及时解答农民来电咨询,农业科技直通车在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深入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创新异地提升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机构每年挑选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前往设施种养业发达的省市进行异地培训,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发达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接受外地的发展理念,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而通过查找自身的差距,转换脑筋,解放思想,使他们转变了农业生产理念,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提升了做大做现代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已在全县农业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职业农民连学忠、窦永有、王多福、王国林、刘建华、段吉福等140多人被县上聘为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员和科技助理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周边农民传授技术,有效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
二是培育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他们不但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能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于生产,成为民勤县农村的科技骨干,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农民杨明、王淑萍、潘多荣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进行温室育苗,有效解决日光温室种苗问题,既增加了收入,又造福于乡邻,同时还无偿为日光温室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三是充实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推进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带头示范,乐于奉献,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为全县农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找到了路子。目前已有50多名职业农民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梦想。职业农民叶长炼带头种植温室沙葱30棚、试种沙葱套枣树20亩,还在全县其他9个乡镇指导农民种植沙葱600多棚。
[关键词] 花生 肥效 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138-01
一、项目概况
承担的《2012-2013产油大县奖励资金扶持油料种植项目》肥效试验示范部分,项目区安排在王店乡朱庄行政村,2年实施花生肥效试验、示范170亩,其中试验田面积70亩,示范面积100亩;投入项目资金约40万元;2年共安排试验示范项目完成22个。其中2012年完成10个,2013年完成12个。试验示范项目包括:花生3414试验4个,配方肥试验示范3个,有机肥试验1个,中量元素钙肥试验1个,新型肥料试验3个,叶面肥试验示范10个。叶面肥试验其中包括大量元素水溶肥料试验示范3个,微量元素水溶肥料试验1个,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试验示范3个,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试验示范3个。为指导我县花生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二、实施情况
1.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
项目下达后,为搞好项目实施工作,农业局土肥站和王店乡农办积极组织人员下乡选点,确定项目区;开展花生品种、产量、地力、施肥、生产问题及其他农艺措施调查,为科学研究制定试验示范实施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2年共制定试验示范方案22个。
2.做好宣传培训,取得农户配合
肥效试验要求较高,环节较多,工作量大。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试验精度。为此,对项目区花生种植户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提高了认识,取得了他们积极配合,为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3.科学取土化验,摸清土壤地力
取土化验,了解土壤养分状况,是肥效试验的一项基础工作。土肥站人员依照规程,严格操作,确保数据准确可靠。2年共取土样 200 个,其中项目试验区取样70个,化验300多项次。为项目精准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4.针对生产问题,改进种植技术
通过调研花生生产问题,农业局专家组提出了技术改进意见,内容主要包括:
4.1选用优良品种
品种是实现丰产的基础。项目区选用花育25等品种。
4.2深耕技术
在原耕层基础上加深耕层5公分左右,利于花生根系下扎。提高抗病、抗旱能力。
4.3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化验,依据有关试验材料、农民施肥习惯及目标产量,提出示范方配方,做到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
4.4地膜覆盖技术
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是一项简单易行,增产显著的措施。具有提高地温、促进生长、抑制杂草等功能。试验示范区全部实行地膜覆盖技术。
4.5拌种技术
采用“高巧”或“优伴加奥得腾、扑力锰”拌种,即防治病害又防治地下害虫,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6适期播种
建议播期4月10-15号。过早易引起冻害,过晚起不到早发苗的目的。
4.7合理密植
依据品种特性,保证密度10000-12000左右。
4.8科学化控
由过去初花期化学调控,改植株40公分左右重控。
4.9综合防治病虫害
依据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实行杀虫剂、杀菌剂合并施用及其他方法综合防治。
4.10补施叶面肥
结合病虫防治补施叶面肥,由过去不施或一次补施,改多次补施。
5.结合农时季节,保证物化服务
结合农时季节,农业局通过招标,选择优质价廉的花生生产所需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并及时到位,农业局土肥站人员和乡村积极配合,确保及时发放、准确无误。据统计:2年共发放肥料12.75吨,种子5100公斤,农药65.2公斤,农膜500公斤。
6.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各项调查
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结合农事季节及试验需要,经常深入田间,搞好技术指导;做好试验规划、调查记载、标牌插放、取样收获等各项工作。确保试验示范工作顺利进行。
7.做好资料整理,认真撰写报告
积极进行室内外考种,及时对资料认真整理,并做数据处理,按报告编制格式要求撰写报告。
三、试验结论
1.花生对磷钾敏感,含量不足时施磷钾增产显著,多施时无明显效果。
2.氮磷钾应平衡施用,增产作用氮>磷>钾。
3.目前土壤地力水平400-500kg/亩产量水平下,氮磷钾含量45%(15-15-15)配方适用花生。肥料施用量60-75kg。
4.施硫酸钙肥(石膏粉)在砂壤土(ph值8.0-8.2)有增产作用,增产5.6-16.1%,钙肥适宜用量20-30kg/亩。
5.增施生物有机肥增产明显,建议施肥采取有机无机相结合。
6.新型肥料增效显著,建议示范应用。
7.花生喷施叶面肥2-3次增产5-10%,效果稳定,对保护叶功能,防早衰效果明显。叶面肥种类较多,建议有选择使用。
四、存在问题
1.农业为弱质产业,比较效益较差,个别农民认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开展。
2.肥料试验技术性较强,农民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3.现有土肥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业务素质不能满足项目需求,需加强培训。
4.承担项目不多,无项目工作经验,待开拓思路,创新方法。
5.数据成果应用滞后,有待加强宣传推广应用。
6.经费仍制约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应用。
7.仪器老化和不全,有的化验项目(如钼、硼)不能开展,有待更新和补充。
参考文献
1.1构建成果转化新机制,选定镇村示范户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通过“户评、村荐、镇推、局定”层层把关的方式,在全市10个镇选出900个种植面积大、生产技能好、种植水平高、乐于助人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挂牌示范。这900个示范户种植水稻面积达1634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10%,平均每个示范户种植面积达1.816hm2。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共辐射带动18520户,辐射面积6837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7.15%。示范户通过现身说法、实地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1.2扎实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先后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在育秧播种、栽后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环节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示范户3500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的一致好评。同时,强化现场观摩交流,先后举办了育秧、机插、麦草全量还田、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观摩等6场次现场会,利用现场会,组织实地操作演练、技术点评,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对提高溧阳市水稻生产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3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信息服务
(1)全市印发了9万多份水稻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模式图、“明白纸”及施肥建议卡,且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
(2)利用《溧阳农技》印发10期共2万余份、利用《病虫情报》印发7期共1.4万余份水稻生产阶段性技术意见,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3)利用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全方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4)将各种技术资料上传到溧阳农林网,通过农林网对农户进行全天候技术培训,并将各种信息及时传递给技术指导员,使他们能更规范、科学地开展技术服务。
(5)各相关业务站将当前农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信息及时告知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不仅有效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和能力。
(6)为540户科技示范户订阅了“农家致富”手机报,以短信方式将生产、市场等各类有效信息传递给农户,以指导农业生产。
1.4认真落实结对扶持,开展入户技术指导
按照“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的原则,每位技术指导员与1个村20户科技示范户挂钩,每名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因村、因户制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农林信息资料、技术光盘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同时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技术指导员上门对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好“处方”,如2013年,在机插育秧过程中,通过技术指导员的上门指导,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积机插秧苗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全市水稻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45个技术指导员平均累计入户技术指导时间为152d,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2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不仅让广大示范户享受到方便、快速、贴心的技术服务,还提高了技术指导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树立了广大农技推广干部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示范户对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满意率在99%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降低了广大示范户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动了周边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粮食总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2013年全市示范户典型调查结果,示范户水稻平均单产707.5kg/667m2,比2012年增10.4%;辐射户平均单产693.8kg/667m2,比2012年增10.5%;示范户平均效益1261.2元/667m2,比2012年增33.4%,辐射户平均效益为1189.9元/667m2,比2012年增32.8%。
2.2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阳市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的应用率。据统计,示范户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运粳23号”的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0hm2,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5.3%,其中900户示范户中推广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中推广应用率为98.5%;全市机插水稻推广面积达36733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2.2%,其中示范户中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96.8%;示范户都能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配方施肥,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为96.1%;全市推广麦(油)秸秆全量还田面积为29066hm2,占总面积的72.9%,而示范户中全量还田占98.4%,辐射户中占92.6%;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示范户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见及时进行综合防治,示范户中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为99.2%。实践证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能有效提高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2.3为全市大面积平衡增产奠定了基础
溧阳市科技入户示范户大部分是规模经营大户,由于这些种粮专业户把种植粮食作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生产的每个环节,也愿意接受和积极应用新技术,愿意增加投入,以夺取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全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率。从大面积生产情况来看,种粮大户的田间农作物长势长相、管理水平均好于分散种植的小农户,这为提高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单产达659kg/667m2,比2012年增2.1%,比全市前3年平均产量增4.4%,再次刷新了溧阳市水稻单产记录。
2.4健全和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