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7.00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要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符合农业发展需要,切实服务于农业,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经济推动作用
农业部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来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后期都有一定的作用,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政府、农民以及企业。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根据农村建设情况、各地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技术组装,并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进行示范,在示范取得良好成果后,再将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农业技术推广是技术的创新,是通过推广的模式将实用的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期,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在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同时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随着时代及技术的发展,以人和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信息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取代。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可改变传统农业形式的低生产率状态,提高生产效益,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3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正在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的情况下提出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是连接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的一座桥梁。创新的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是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4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生活品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免费的学习机会。通过技术推广使得农民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扩大优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获得满意的经营成果,并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生产投入,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利润。另外,农民可根据学到的知识投入到适合的行业中从而获得另外一部分收入。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针对于理财、生活技能的培训,使农村居民的生活中更为丰富多彩和有滋味,从而提升了生活品质。
5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依靠农业先进技术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方式,比如通过杂交育种、生物植保等的推广使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技术推广使粮食稳定增产,保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可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对耕地的过度使用进行控制,对各种作物进行轮种、间种,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6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包括硬件技术推广,也包括软件即科学推广。农药的使用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长期过量使用农药也会让害虫产生了抗体,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就要进行选择和反思,要把给生态环境带来好处的技术作首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是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 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我们认识到村庄规划的首要的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使农民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使村庄在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建设、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不断改善,物质财富和人文氛围得到不断的优化。但是,目前在村庄规划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新农村规划的难点
1、务工思潮造成“空心村”
广大农村青年,无论是知识青年,还是文化程度低的青年农民,都向往城市生活,一部分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而一些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则选择外出打工。由于外出务工思潮的影响,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出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者知识结构落后、大量土地重新流转、部分村民宅基地长期空置的现象,使很多农村变成“空心村”或“半空心村”,造成农村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新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龙头”,对指导、规范农村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在农村乡镇并没有设置农村规划管理机构。在农村农民住宅建设并没有专门的规划设计,很多农民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建设,设计不规范,没有特色,施工节省材料,质量不保证。新农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土地置换,将农民住宅统一规划设计,让农民从过去的单门独户走出来,住进宽敞的高楼大厦。由于农村规划设计主管部门,规划设计人才缺乏,而专业的规划设计机构收费较高,就影响了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政策亟待完善
因为大量农民到城里打工,这些农民所耕种的土地,多数都通过转包形式转让,但因为政府缺乏统一管理,也造成一定混乱;有的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破坏耕地、破坏土壤。而近年来的农村投资热潮、很多外出务工农民在外打工积累一定的资金,希望回到家乡创业,他们有的承包山林、耕地,进行种植、养殖,也有一部分进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农村经济要走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就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让那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进行规模化经营。种植大户要成功进行大面积的土地流转,需要从众多农民手中获得土地使用权,在某一片区的农民各自的情况不同,有的是外出务工,希望将土地转包,但还有一部分农民希望自己耕种,这样就很难成方连片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有相关政策支持,针对农民旧宅基地复耕,外出务工农民土地需要转租交村委集中统一管理,农村规模化经营农业项目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4、传统规划难适应村庄规划需要
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正是提出新农村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探索,新农村规划发展形成较为先进的规划理论,如:土地流转集约管理、保护地域文化、促进农业生态化、配套公共设施等。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缺乏专业人才、在新农村规划方面依然采用将城市规划嫁接到农村规划,停留在“集中开发新村”、“统一村庄设计”的理论上。而按城市建设规划农村,由于过分强调统一,让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化、城市化,失去了农村应有的生机活力和个性特色。新农村建设,要保留农村气息,要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合农民居住特点,自然环境是形成地域特征的前提性因素,天地自然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因此农村规划要因地制宜地创新,不能照搬城市住宅规划。
5、新农村规划实施缺乏资金
对广东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行调查,发现新农村规划真正能按规划实施的很少,大部分只停留在道路建设、河道清理、公共基础建设等阶段,除了由政府扶贫移民安置外,农村村庄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很少实现。影响农村规划实施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现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国家扶植资金多品种城市的“城中村”及乡镇,对村庄建设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无力承担过多的建设经费。而要将农村公共设施推向市场,因为农村消费力有限,资金收益率低,也难以引起投资者兴趣。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看,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和农民自筹资金,急需要引进多元投资机制,克服资金不足的瓶颈。 二、解决新农村规划难点的对策
1、尊重农民主体,引导农民参与
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展开,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规划实施,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新农村规划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地宣传,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规划给农民带来经济发展、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好处,克服农民传统的单门独户居住的惯性思维。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规划中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民居住习惯、规划建设后农民的经济来源、农村生态建设等。通过农民的参与,让农村规划更贴近农民,更具有实践操作性,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
2、挖掘产业资源,打造特色经济
新农村规划建设必须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分析,通过深度挖掘,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产业,拉动农村经济,以产业拉动解决农村规划实施资金不足的问题。
例如:《顺德市城郊农村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中顺德陈村镇仙涌村以园地、耕地、农田保护用地为主,充分利用顺德花卉种植产业基础,发展顺德花卉生产基地,充分考虑 “生产、生活、生态”,形成集花卉生产、销售、加工、观光旅游一体的综合产业,以花卉产业打造顺德特色产业,从而走出一条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新路子,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全面提升,从而有力推进新农村规划的全面落实。
3、保留农村住宅,打造民居体验
现有的农村住宅是农民世世代代形成的,农民对自己的住宅具有浓厚的感情,现有农村住宅体现出当地农村居住特点、民俗风情,没有经过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即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也存在一些个性差异,如果全部都拆除重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要在保留农村住宅的基础上,对农村住宅进行适度的改造,让农村住址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借助农家乐旅游,开发民居风情体验,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仙涌村充分利用鲜切花产业旅游资源,利用现有的农民住宅开发民居风情体验区。尊重乡土植物和生态环境,利用地方树木、草坪和花卉经过培植形成综合形态。广东省大浦县枫朗镇和村的新农村建设,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修建溪水小桥,特色门楼,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田风情园地。保留原有特色精美住宅,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民居。通过对农村现有住宅开发利用,一方面农村多余住宅用于旅游接待,成了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使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农民也成了旅游产业工人。为和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一道亮丽的新农村风景。
4、龙头企业拉动,构建多元投资
新农村规划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不足,通过龙头企业拉动,构建多元投资机制,有利于解决资金难题。
例如:广东省大浦县枫朗镇和村是一个贫困山村,通过广东省建工集团对口帮扶,对和村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利用和村山水自然风光优美和浓郁的客家文化开发客家风情旅游。通过保护性开发,以旅游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之路。
三、结语
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要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就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规划切忌照搬城市规划,不切实际地盲目集中并村,要因地制宜,对现有的农村土地、山水风景、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综合考虑,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特色、能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发展之路。新农村规划要注重可行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等.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7).
[2]毕翠红等.浅析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05(3)
[3]程江.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村民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从**年初开始,河北省在1000个村进行试点,将村里原有的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等资源加以整合,建立起一种全新机构——村民中心。村民中心统一设置“三农”信息室、法律服务室、文体活动室、科技培训室、服务室、健康服务室、社会保障服务室、村民议事室8个服务室,把政策、科技、文化、卫生等多种服务集中到一起,紧紧围绕村民确定职能、开展活动,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这一做法,把村民放在中心位置,有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分散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实践中,河北省坚持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所谓统一要求,就是提出了“六个一”原则:一个标识,统一标牌和宗旨;一个章程,充分体现村民意愿;一个阵地,适合于村民进行室内外各项活动;一套项目,确定符合村民特点、适应村民需要的活动项目;一位骨干,由一位专门人员对村民中心进行管理;一套机制,保障村民中心良好运转,长久发挥作用。所谓因地制宜,就是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村民中心建设的具体形式,不搞一个模式。比如,在场所建设上,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改造原村委会办公场所形成的,还有的是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开设的;在资金来源上,有的是政府投入,有的是借助社会力量。
村民中心使农民有了获取信息、参与村务管理的渠道和场所。在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干群恳谈会”和“民主议政日”等制度,定期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务通报会,举行重大村务听证会,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
村民中心为农民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服务。市县有关部门利用这一阵地,定期组织“三下乡”活动,主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借助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网络,村民通过电脑可以方便地查询市场和技术信息。村卫生室医生上门服务,农民群众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许多村民中心建立起农家超市,村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既方便又放心。一些村民中心还为农民提供文体娱乐设施,村民可以随时到中心健身、娱乐、休闲。
村民中心搭建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村民中心的主人是村民,村民们在这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特点。村民中心没有“围墙”,所有活动室都向农民群众开放。这使村干部与农民有了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搭建起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
村民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结合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条件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河北省在开展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党委和政府、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意愿,确保了实际工作的效果。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推进。建设新农村,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应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而且应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仅应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应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河北省在开展村民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关系,既注重投入,又注重整合;既注重村民参与,又注重发挥村干部作用;既注重把村民中心当作村民活动场所来建设,又注重促使村级组织职能由单纯抓村务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从而从多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现实问题;对策
本文系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农户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套地区为研究对象”(项目编号:NJSY14320)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是生产活动的实施地,也是生活收入的来源。土地流转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土地流转问题,才能让新农村建设成果更加丰硕。
一、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存在的现实问题
土地流转是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行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土地流转问题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不足;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缺乏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受益有待提高,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几点,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不足。农民是土地流转中的受益者,只有农民具有正确的土地流转意识,才能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有效开展。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生存之本,更是最直接的财富。正因为如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很珍贵,他们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首先,农民误解了土地流转的性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土地流转就是改变土地的经营权,主要方式为出租、转让或者其他形式的流转,土地流转涉及到的两方当事人要就土地流转细节签订合同。除了土地经营使用权外,土地的其他权益仍为农民所有。但许多农民则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将所有权益转让出去,土地流转了,自己就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其次,农民不太了解土地流转的真实行情。农民缺少对土地流转的整体认识,总是从农民受害的土地流转案件中分析自己的土地流转问题。不了解土地流转的市场信息,更不清楚土地流转的双方;最后,农民不了解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程序。土地流转是一个有法律指导的经济行为,完成土地流转,涉及到申报对象、材料与分配受益等多个方面。农民不了解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维权方法,更不清楚法律对农民权益的保护,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二)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缺乏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土地流转,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仍然具有土地承包经营的权益,经营权的转让是有偿的。当前,我国许多土地流转者并没有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的内涵,使得土地流转的模式较为单一。创新意识不足,影响了土地流转形式的开发,也让农村的土地流转工作显得过于被动。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多样的地形。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使用规划,有不同的特点。单一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需求。不同类型的土地在数量与流转价格上具有差异,单一的标准与模式,让土地流转工作有失公平性。
(三)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有待提高。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农民的收入大多来自于土地,如果农民能够从土地流转中得到较大的利益,他们的土地流转积极性会提高。合理的土地流转,需要让农民感受到土地流转的好处,从中得到实惠。但一些农村的土地流转并不合理,农村出租土地经营权的价格过低,而土地使用者出更高的价钱去长期租用土地。虽然农民得到了暂时的实惠,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农民并没有从土地流转中受益。土地流转既然是经济行为,土地的租金就应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受益不足,让农民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现实问题解决对策
(一)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对土地流转有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是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中的前提。只有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才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加大与新闻媒体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各个地区的地方媒体应当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知识的宣传。利用媒体平台,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内容与具体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让农民了解保护他们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是我国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发展方向,让农民信服土地流转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在新闻节目或者农业节目中分析三农问题内容,做好农业知识的科普,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以及办理流程,讲解土地流转中的受益者以及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较为随意,建立一个相对正规的土地流转平台,能够给农民更多的指导,让农民具有土地流转的安全感。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土地流转的中介性组织,从第三方的角度帮助农民完成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化。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切入点,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更美好的前景。要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必须要在土地流转平台内完成,这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在完全掌握土地的真实属权前提下,政府应当鼓励相关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个人建立中介性质的土地流转平台,给农民与土地需求者一个信息的平台。在土地流转平台上土地经营权转让与需求信息,促进双方达成土地流转协议,能够让土地流转的障碍大大减少。用构建土地流转平台的方式来帮助农民简化土地流转的过程,能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度。对农村的土地流转进行规范化管理,是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正规性的重要手段。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第一,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站的建立。服务站是为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而提供咨询与帮助服务的一个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工作人员要建立主动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在解决农民提出问题的同时,向农民传递更多的土地流转信息;第二,明确土地流转的具体程序。农村要先进行土地流转的申报,村级的土地流转服务站将农民的需求上报到乡镇级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再将土地流转申报的材料进行汇总,明确土地类型,再将其上报到县级的土地服务中心。最终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在信息平台上,组织自愿进行土地流转的双方就土地流转的权利、义务与价值进行商榷,签订合同;第三,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管理工作。土地流转合同是土地流转中的重要文件,合同在手,才能在双方权益受以侵害时保护他们的权益。因此,相关部门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的登记与归档工作,让土地流转事务更加制度化,对土地资源负责,对农民负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就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农村的土地流转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一项市场性质的经济行为。科学地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化与稳定化,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只有土地流转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给农村创造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牛立夫.论我国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附条件有偿续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水平就要能够学以致用,努力将自身所学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这样才能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从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角度切实做到人民群众得实惠。
一、搭建载体、科学培训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基础在于推动人民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过程。农村人民的思想和水平相对薄弱,必须应用各种手段教育和引导大家提升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
1、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共享工程。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村里有效整合硬件、课件和服务三大资源,建立了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远教学用体系,通过制定的相关考核制度,形成了远教工作的长效机制。依托村部远程教育平台和广电数字电视系统破解了远教实施的难题。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将农村科技信息广泛传播到了各家各户,给农民致富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
2、加大农民发展能力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村、社区组织村民会议,以培训班和座谈会的形式,专门邀请专家,就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等作专题讲座。深入推进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组织村书记赴华西村进行封闭式培训。举办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研讨会,对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有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总结、交流和探讨。采取脱产学习、党校函授、招收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增强牵引新农村发展的内动力。
二、强化班子、优化队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是要让科学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乡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建立起优秀的村、镇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一个过硬的各级人才管理队伍,带领农村人民积极增收致富。
1、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施行绩效管理。长久以来,我们在工作实际中感受到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问题,而今的乡镇政府管理已经引进了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关于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绩效管理的意见》,通过绩效计划、全面监督、过程考察、结果分析的系统运作,全面建立干部实绩档案,把科学发展的标准细化为可考核的各类目标要求,使绩效考核过程始终有主管部门的考核、有组织部门的考察、有人民群众的评议、有社会民意的调查等,持续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引领科学发展的过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2、为农村人才提供高效服务。积极打造农村品牌,以培养优秀的乡镇企业家团队为主要目标,组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到高等院校进行专题研修。定期举办春风行动等农村人才专场招聘会,为农村建设引进专业人才牵线搭桥。开辟了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使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以民为本、主动服务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致富。在这一工作中,积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欢迎和满意为标准,通过各类落实科学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使农民得到好处。
“科技兴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而科技的普及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展开,农业科技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尤其是农业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宣传我国农业政策和反映农村情况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自80年代初期以来对农业科技信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改革开放初期(1980.6-1981.5)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6)的《农民日报》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两个特殊时期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两个时期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设置、形式的改变及数量的变化等来比较分析《农民日报》不同时期农业科技报道的发展历程、变迁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探明今后报纸媒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与有效传播的新途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涉及的信息种类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②和牛盾主编的《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三、《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量对比分析
1.各类科技新闻报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06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见表1)
2.不同时期科技新闻侧重点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见图1,图2)
四、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3)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3、改革开放初期重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重经济作物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 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4.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出现新内容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报道明显增多,新农村建设时期注重宣扬科学精神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06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6.沼气技术是农用新技术类新闻中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时期出现无公害技术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五、《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表现形式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六、建议
1.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2.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来确定媒体的报道内容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3.农业科技新闻分类应细化,让小专栏成为读者的阅读向导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村庄;规划方法
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的在于建设可以让全国9亿人民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的新型社会。城镇村庄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在农村的一个平台。各级政府要积极的利用这一平台,在农民生活及农村生产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切实的加强城镇村庄的规划设计,不仅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1 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背景
1.1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科技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科技、文化、产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暴露了相当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紧张等严重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及城镇地区,城乡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城镇村庄规划方法的实施。在城镇村庄的规划中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村庄的发展模式、积极的引导城镇以及村庄的建设活动,将城镇村庄的建设推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要求加大对于农业、农村的投入,建立起来寸进农村以及城镇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以各个村庄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以及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2 城镇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设施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缺位
城镇村庄的道路、堤坝、以及商铺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经常的出现杂乱差的问题;偏远的农村更是由于甚至没有动力电,碾米、磨面只能手动,或者乡村公路处于失修状态,路况很差。许多的乡村通信很差,手机信号不稳定,花费虽然便宜,但是月租却很高;此外电视信号以及自来水的普及率也很让然担忧。
2.2 村庄建设无规划,无规范操作
由于农村的建房多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房址的选择,也很少考虑左邻右舍的方便性。并且由于农村的院落往往用高墙圈起来,建成独立的院落,更不可能整齐。因此也就造成了农村建筑的无序、凌乱以及土地的利用的无规律,减少了耕地的耕作半径。即使是城镇也很少考虑到规划,所有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偏好进行自主的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垃圾处理不规范,从而直接的导致城镇容貌的混乱。
2.3 村庄建设土地集约化程度低,浪费现象
由于城镇村庄的建筑多以道路为准成线状展开,公路建到哪里房子就跟到哪里,并且多存在无规矩的盲目建房现象,使得村庄外延扩张,甚至形成了空心村。有些建房户没有经过审批以及进行旧房的拆除就进行新房的重建,从而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给耕地的管理带来压力以及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城镇村庄规划方法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规划意识
对于城镇村庄进行建设规划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无论从那个方面考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但是许多的农村居民由于抱有老观念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城镇村庄的规划存有抵触以及怀疑思想。因此很有必要对基层的干部开展培训教育,指导他们对本村的农民进行教育,使得他们真正的了解到城镇村庄的好处以及看到城镇村庄的新面貌,从而调动他们配合城镇村庄规划的积极性。
3.2 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农村的规划建设是由村委会、村代表以及县乡政府及其它单位、部门参加。每一个村的建设规定应该由乡村两级共同制定,所制定的规划要实行跨及审批,即村庄的建设规划要实行跨级审批制度。并且城镇村庄的规划要在批准后向村民公布,并组织村庄建设开发公司到农村投资。
3.3 建立统一管理体系, 集中实施规划
加强建房规划法规以及使用土地的制定,加大对于违法建筑及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并要充分的发挥司法、建设以及土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适合于城镇村庄土地的房地产管理法,强化土地的有偿使用费用的征收,并把村庄规划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3.4 根据城镇村庄类型因地制宜
城镇村庄可以根据村庄的主导产业或者资源现状分为工业型、保护型、旅游型以及养殖型;也可以根据村庄的区位条件分为乡村型与城郊型。而实际上某一个城镇村庄并非独立的属于某一个村庄类型,一般是几个类型的综合。为此城镇村庄的规划不能教条的照搬界定的村庄类型的规划依据。
3.5 产业引导与村庄建设相结合
新农村背景下的城镇村庄的建设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风貌的整治或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进行产业的引导。通过分析城镇村庄的优势特点,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特色的产业作为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城镇村庄的建设要具有现实性及针对性,全面的分析城镇的资源与优势,制定城镇的主导产业以及方向。
3.6 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并重
新农村建设与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并重需要统筹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近期规划中也要将城镇村庄的长远发展纳入考虑分析的范围。具体说来就是在考虑农民需求时,分出轻重缓急与主次,编制方案时做到统筹兼顾。进行近期投资时要详尽的列出投资的金额与项目,对于长远的投资要进行全面的规划与估算。
3.7 加强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力度
公众参与城镇村庄的规划是一直未被我国的规划重视的“短板”,由于村庄的规划需要实效性以及实施性很高的规划方案,急需与公共产生互动。在城镇村庄的规划实施前可以通过问卷、座谈或者倾听的方式让民众参与进来,并通过专业的整理与分析形成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农民作为自己村庄的使用者、居住者以及建设者,也是与规划方案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一方,他们对于规划实施的效果最有发言权。让民众了解规划的蓝图,在实施中听取意见,从而搭建符合民意的新农村,切实的提高管理效能。
3.8 重视城镇村庄特色空间的塑造
城镇村庄特色空间指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滨水空间、城镇建筑空间、街巷空间等,这是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象征。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结合城镇村庄自身的条件,有意识的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达到宣传、招商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镇村庄规划的实施重在因地制宜、保护文化、注重自身特色。只有在对当地城镇村庄有较为充分的理解的前提下才能从城镇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科学的制定规划方法,合理的利用公共政策与产业引导等规划方法来更快的推动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贾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9.
[2] 胡兵,乔晶.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生态经济,2005,10.
[3] 王广信,迟树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