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托班手指游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托班孩子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老师发现午睡起床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对鞋子的搭扣很无奈(鞋扣通常是雌雄襻的),要么打不开,要么粘不上。不管是穿鞋还是脱鞋,只要是撕和粘的动作,孩子们就束手无策。
由此想到我们应该为托班孩子创设和提供尽可能多的自我锻炼的机会和环境,注意从日常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托班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加强孩子们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提高他们手部小肌肉及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
锻炼小肌肉的活动有很多,我们根据托班幼儿心理上兴趣转移快速和生理上的很多肌肉群未发育成熟的特点,并特别考虑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选择了一些幼儿园和家庭都适合进行的美术活动来促进孩子小肌肉的发展。
涂色活动
托班孩子喜欢涂鸦,我们选择他们熟悉的水果和动物图形来涂色,熟悉的图形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准备:画有香蕉轮廓线的纸一张,黄色蜡笔一支。
策略:如果光提供幼儿涂色材料,通常幼儿难有耐心将涂色进行到底。为此,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游戏情境。
创设故事情景:咦,香蕉的衣服不见了,请小朋友找一下,帮助香蕉穿上黄色的衣服。穿的时候别让香蕉的肚子和腿露出来。家长可适当地在边线处涂色做示范。
涂色时的动作,使幼儿手指肌肉得到锻炼。涂色时手腕上下、左右来回运行,手腕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
点画活动
托班幼儿对色彩情有独钟,我们借助各色蜡笔、画笔,尤其是五颜六色的颜料来进行点画活动,点画活动能运动手、腕的肌肉,对于手部小肌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随意点画活动
随意点画是用手指蘸颜料点画。托班幼儿的随意性较大,选择纸上随意点画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最受幼儿欢迎。点画能锻炼幼儿手指的力量。
准备:画有小伞的纸一张,红、绿、蓝各色颜料一份
策略:用手指蘸颜料画雨点,通过手指直接接触颜料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幼儿点画的兴趣。
创设故事情景:老师和家长要创造故事情境,模仿雨滴说:我们都是雨滴天使,这把漂亮的雨伞是我们的家。我们一起来下一场彩色的雨送给雨伞做礼物吧!提醒幼儿用指腹点画。
有意点画活动
最初的随意点画尝试过后,幼儿有了基本的经验。接下来可以从手指点画过渡到工具点画。工具可以从易控制的硬的蜡笔过渡到软的棉签。幼儿通过工具的变化来感受手部的运动和控制。
点西瓜籽
准备:画有西瓜的纸一张,黑色蜡笔一支,红色颜料一份。
策略:要求幼儿在西瓜里面点画西瓜籽。将真的西瓜放在旁边请幼儿观看,点画完后一起品尝西瓜。
创设故事情景:妈妈今天买了一只大西瓜,切开来一看,少了一点什么。请幼儿添画西瓜籽。提醒幼儿不要点到外面去。点画完西瓜籽后和幼儿一起刷上红色颜料。
点鱼鳞
准备:画有小鱼的纸一张,红、绿、蓝各色颜料一份。
策略:在直接接触颜料作画后,再借助工具点画。选择易拿、易画的棉签来训练小肌肉的灵活度。教师事先进行棉签点画示范。
创设故事情景:家长请幼儿观看小鱼图片,再出示没有鱼鳞的小鱼。请幼儿帮助小鱼找回漂亮的鱼鳞。
连线活动
因为小肌肉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还无法很好地控制手部的小肌肉,所以对画圆滑的波浪线这样的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简单连线画活动。
曲折线和波浪线
准备:画有由虚线组成的曲折线和波浪线的纸一张,各色蜡笔。
策略: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沿虚线画各种曲线。幼儿在连虚线的同时也完成了圆滑波浪线的绘画。通过连虚线的方式来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
创设故事情景:家长出示虚线请幼儿观察。给幼儿一个整体概念,告诉幼儿请他们用彩色线把这些黑色的珍珠连起来。彩色的线就是彩色的蜡笔。
连线和涂色综合
准备:虚线组成的爱心画一张,各色蜡笔。
策略:作为节日的礼物,请幼儿做设计师,自己连好虚线并选择颜色。最后将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幼儿在连完虚线后发现是一个爱心,会很有成就感。最后涂上颜色。得到一个美丽的爱心,幼儿的喜悦与成功是无与伦比的。
创设故事情景:请幼儿先观察图形,再连线,最后上色。教师开始就给幼儿一个设计师的概念。请幼儿在拿到图纸后像设计师一样设计自己的礼物,完成后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团画活动
托班幼儿画封闭的圆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就选择从团画入手。一圈一圈的旋转像漩涡一样。用画棒棒糖来激发幼儿团画积极性。
准备:画有一个棒棒糖的纸一张,各色蜡笔。
策略:做团画示范,个别能力弱的幼儿要手把手示范。
创设故事情景:出示画有一个棒棒糖的纸问幼儿只有一根棒棒糖够不够大家分享。要求幼儿做棒棒糖设计师,一起来画棒棒糖,越多越好,大家可以分享。最后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棒棒糖的口味让他们刷上颜料。
论文摘要: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通过肢体语言每天传达给幼儿惊喜、好奇、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就像给幼儿的心灵浇灌鸡汤,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成长。
托班幼儿大都两岁半左右处于言语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幼儿虽然能以主动的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成熟、不完整的。是由于他们掌握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还很有限,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说不出完整、连贯的句子,因此他们常常要借助于肢体语言—手势、体态、表情,来进行交流。
一、在保育工作中,通过肢体化语言,使幼儿亲近老师
托班幼儿由于口语表达的能力不够成熟,肢体语言可以使孩子柔弱的心灵得到莫大的安慰,比如初入园时孩子因为环境的陌生而感到恐惧,便嗷嗷大哭、大闹、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我都微笑着张开双臂,轻轻的把孩子揽在怀里,用温柔的眼光抚慰他们,缓缓地拍着他们的背部,嘴里轻轻地说些安慰他们的话语,让孩子那颗惊恐失措的心渐渐趋于平静。使他们觉得在老师的怀里就像在妈妈的怀里一样安全、舒适、温馨。
同时孩子也最擅长运用其肢体语言,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跺脚,难过时嚎啕大哭等,表情动作明显而容易被了解。肢体语言所表达出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还更为真实。它是教师了解托班幼儿内心世界的窗口。
还记得思毅刚来园时每次要上厕所小便,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拉着我的手往厕所方向走,她上、下便池的动作让我感觉她非常的紧张和害怕。每次我都牵着她的小手慢慢的帮助她脱穿裤子,整理好衣服再扶着她走下来,从容的态度和鼓励的眼睛,让她心有依靠。还有的孩子不吃点心又不敢说,就用手指着点心,眼睛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看见老师点点头表示理解,他们如获释重。肢体化语言能抚慰幼儿的心里,使幼儿更加亲近老师。
二、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肢体化歌曲,使幼儿亲近老师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了琅琅上口、有节奏、韵味十足而又生活化的歌曲配上肢体语言动作,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了使他们身体动作更符合所学的内容,我根据歌曲内容匹配相应的动作和节奏,使活动游戏化。如《农家小女孩》
歌曲
竹篱笆呀牵牛花,
浅浅的池塘有野鸭。
弯弯的小河绕山下,
山腰有座小农家。
戴斗笠呀光脚丫,
小河旁尽情来玩耍。
搓泥巴呀捉鱼虾,
农家的生活乐无涯。
动作说明
双手弯曲直立,然后撑开再做花形。
两手重叠上下分开做成小鸭的动作。
双手平伸交叉做水浮动的动作。
双手搭成屋顶的形状
双手平压头顶,小脚跳一跳。
两手与双肩左右摆动。
弯腰双臂朝下做捉鱼虾的动作。
双手的食指指向脸部,微微摇着头面带微笑。
肢体语言动作搭建了幼儿从动作向语言过渡的桥梁,还能培养师生感情,让孩子对你由衷产生一种亲近与依恋。通过肢体化歌曲,让幼儿早日适应环境;通过肢体化歌曲,能锻炼幼儿的胆量,使内向不乐意说话的孩子,也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参加到游戏里来。培养幼儿敢于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对歌曲内容的想法和表达愿望。
三、通过肢体化语言,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肢体化语言注重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它是以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或信息给幼儿。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老师可以做很自然且有效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帮助托班幼儿明白某一件事,或起强调作用。
托班的孩子情绪常常不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且活泼好动,喜欢蹦跑。老师一昧的强调效果甚微。一次我灵机一劝,张开双手用夸张的动作先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然后食指放于唇上表示(安静),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做为老师适时使用些肢体语言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使用效果,无声的肢体语言魅力胜过千言万语。在自然而又传情达意的肢体动作中,我和孩子心灵交会架起了默契,运用做手势这肢体语言比言语更能清楚的表达鼓励及制止幼儿的行为。
肢体化儿歌可有效的运用在生活常规的各项活动中。如我结合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既是语言的练习、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走路的要求自然而然的传递给孩子。
儿歌
走路要学小花猫
脚步轻轻静悄悄,
不要学那小螃蟹,
横冲直撞真糟糕。
坐着要学小白鹅,
挺器胸膛精神好
不要学那小青虾,
驼着背来弯着腰。
唱歌要学百灵鸟,
迎着春风多美妙。
不要学那小乌鸦,
张开嘴巴哇哇叫。
动作说明
举起左手、右手,五指张开朝两侧打开。
脚尖踮起轻轻走(保持一定的距离)。
两手侧平,手指向下摇动,
两脚向外弯步走。
昂起头,挺起胸膛,
双手放好,坐姿端正。
两手伸高躬起,
弯着腰驼着背。
双手张开放在嘴边,
张开小嘴,头部左右摆动。
双手两侧飞舞,
双脚走碎步,张嘴叫。
运用肢体化儿歌的游戏活动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中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
四、通过肢体语言,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
在肢体化儿歌的游戏中,幼儿无拘无束,可以在玩耍中相互了解,相互培养情感,共同合作完成游戏内容。如两个孩子一起游戏《炒黄豆》:
儿歌
炒黄豆,炒黄豆,
炒了黄豆翻跟斗。
动作说明
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左右摆动
两手举起相互转一圈。
孩子能力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肢体语言能得到互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的需要。
陶行知的言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深思,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幼儿的嘴、双手、头脑、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对幼儿的创造力给予适当培养。2- 3岁托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致使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受到成人的影响;但也正因此2- 3岁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自由”稍作调度的话,相信孩子的潜能会无限放大。
一、放开思想,给宝宝展现自我机会
2- 3岁的婴幼儿在我们大人看来只是一个“小不点”,做事力不从心,就算是做也是“一片狼藉”,剩下则是由大人“收拾残局”,因此就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他不会的,我们大人帮忙做了就好了”,“越俎代庖”的现象也由此而来。其实孩子虽小,也有思维、有行动,只欠一点成人给予的机会与自信。《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我对托班婴幼儿施行教学时一直秉承“宝宝是主角、而我只是策划者”的想法,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比如在托班绘本阅读活动中,我会先让宝宝观察画面,初步了解到画面给予的信息刺激,然后根据2- 3岁宝宝的语言发展概况提出简单的问题“上面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在干什么?”并进行逐一提问,而不是将所有问题一股脑全抛给宝宝,以便让宝宝有思考的时间。最后,在宝宝回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炼并重复句型,让宝宝理解、掌握并学习运用与内化。
同时,我也尝试让宝宝用动作诠释语言,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宝宝给予了属于自己的诠释,也是她们思维努力的结果。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第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是给予宝宝最高“荣誉”的奖励。在家园合作中,我借助家校通平台,向家长关于“手脑并用”理论,要求家长与我一同采取此种方式进行家庭教育。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园、家庭双方的尝试,宝宝不仅思维活跃了,观察仔细了,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从家长与我的交流及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来看,他们确实进步了、长大了。
二、提供机会,给宝宝“自主研究”动力
教师往往在教室的环境布置、区域材料的投放上始终扮演着“一言堂”的角色,自顾自地思考着环境该如何布置才美观艺术,活动前展示区域里投放材料的玩法,生怕因哪个环节的遗漏而导致材料承受了“致命打击”,从而出现教师的“重复劳动”。但教师有没有想过:材料给予的对象、环境布置的享受者——托班婴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呢?她们是否会因为你的“辛苦劳动”、“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感激你,从而自主、愉悦地“保护”它们呢?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策划之后,我对这些进行了改革——给宝宝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环境的布置、材料玩法的多样性”中去,并激发他们利用此机会的动力。如在区域游戏中,我一改往日“手把手教”的方式,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手脑并用”理论,发挥宝宝在游戏中的主体性,让宝宝学会迁移已有生活(或学习)经验、挖掘内在的无限潜能,以此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提供新材料“套戒指”时,我没有刻意示范如何玩,只是在出示并介绍材料的名称后提出了一些游戏规则:宝宝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看哪个宝宝玩得和别的宝宝不一样。如此一来,宝宝在接触此新游戏材料后,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李老师,我不会玩,怎么玩呀?”而是呈现出自己摸索的“研究型学习”。在此过程中我是“观察者”,宝宝是“主角”。通过实践,我发现没有教师的“示范”,宝宝也能玩出“花样”。活动中最聪明的卓卓宝宝是这样玩的:一个黄一个绿一个红有规则地分颜色套的;而依依宝宝研究出一个手指套一种颜色的的玩法;乐乐宝宝则更是“奇思妙想”:每根手指一种颜色,然后间隔其他颜色进行套……以上行为可以充分证明:宝宝是可以“独立”的,成人是可以“放手”的。
三、鼓励提问,给宝宝主动创造能力
2- 3岁的婴幼儿最明显的年龄特点就是爱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呀?”“老师,这个是怎么做的呀?”有时还会问“为什么呀?”宝宝的问题是永远提不完的,这说明他们渴望知识。过去是老师问幼儿答,十分的机械,而现在我鼓励、支持宝宝这样的“探究问题”,让宝宝经过观察后来问老师“为什么”,这样会让宝宝更有兴趣去了解周围事物。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宝宝的“奇思妙想”给予大力支持,激发宝宝的主动创造力。例如:美术活动“小草和小花”中,我先出示了一张完整的示范画让宝宝来观察,这时爱提问的苏苏就问“李老师,那个花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小花是有形状的?”在宝宝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出示了藕并进行示范印画,也让宝宝尝试用切开的和未切开的花菜进行作画,从而主动创造出小花来。有的宝宝用花菜根印出画来,想象说是一颗小石头,有的说是小鸭的眼睛。但我都会对她们的语言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虽然没有强调说一定要用花菜的某个部位进行印画,而是“放手”让宝宝自己去选择、去决定,用自己稚嫩的思维撞击出想象的“创作之花”。作为教师就应该鼓励、支持宝宝们的创造。让他们的“创作之花”怡然绽放。
【关键词】设置;投放;指导
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的黄金时期。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其能自由发展的环境。”而丰富有趣的物质环境、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正是区域游戏的特色所在,它能较好地帮助婴幼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运动获得经验,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专家们对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以前的托班小班化的教育,非常不利于托班幼儿的发展,新的理念呼吁我们在托班应该减少集体活动,创设更适合个体发展的条件来促进托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就成了促进托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在托班创设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新得:
一、设置活动区域
1.创设安全丰富的区域环境:
托班的幼儿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感。因此创设一个适合他们并且被他们所喜欢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幼儿能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环境,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新家的环境创设上凸显了“童趣、安全、温馨、自主”的特点。
首先,我根据我班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场地分别设置了娃娃家、阅读区、美工区(剪剪贴贴、涂涂画画、做做捏捏等),操作区(玩米、穿珠子等),认知区(给小动物喂食、颜色口袋、拼图等),建构区等六大区域,每个活动区4—5人,这样便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一旦发生问题,能及时解决;又可满足幼儿交往与相互学习的需要。
其次,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我们将美工区和操作区等游戏活动安排在一边,而将易受干扰的区域,如认知区、阅读区安排在教室的另一边,减少不同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使他们能更专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在教室南窗前空间较大,我们把娃娃家放在这里,铺上地垫,用塑料大型积木做娃娃家的外墙,装上窗帘后,整个娃娃家看上去既漂亮又安全,半封闭的空间使它“家”味十足,改变了以往娃娃家都是狭小、压抑的局面;在教室东北角,设置为美工区,由于是角落,所以不用担心小朋友在信手图画时将颜料甩溅到其他幼儿的身上。
2.根据幼儿兴趣和教学主题确定活动内容:
许多老师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活动场所,可往往因利用不好或幼儿不感兴趣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在带班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区域设置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布置,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教师就不一定知晓,所以就形成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了没有人玩的现象。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学主题来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孩子们都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于是我在美工区设置了“给喜羊羊(灰太狼)贴五官”,在操作区设置了“打扮白雪公主”(给白雪公主夹上彩色的夹子作裙子)。在教学主题《糖果甜甜》中,我设置了“糖果的家”,让幼儿根据糖果的颜色、形状分类摆放到相应的糖果盒中。在《鱼儿游游》中,我设置了“小鱼吐泡泡”让幼儿练习画圆形。在《响瓶玩玩》中,我设置了制作响瓶,教幼儿二指捏分红豆和绿豆,再根据标记制作红响瓶、绿响瓶……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来源于幼儿,又是课程的升华,孩子们玩得不亦乐呼!
二、投放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区域活动的材料如果缺少经常的变化,材料单一不丰富,就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本班幼儿需求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让材料更具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1.1 材料的目的性:
对于托班孩子而言,一些提高手指小肌肉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生活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培养就较适宜放在区域活动中。因为2—3岁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尽可能提供各种机会发展大、小肌肉的动作,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能,从而促进身心整体发展。比如我在娃娃家里提供木珠、鞋带、吸管、玻璃线,让孩子进行穿木珠、穿吸管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又如鞋带的练习,提提供孩子的目测能力;提供玻璃线,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思维等等。
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指一个目标只能与一种材料对应,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我为孩子提供了穿木珠、穿吸管、抓手玩具等材料。这样做就达到了一个目标通过许多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同样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如提供给孩子一些袜子,既可以让孩子进行翻袜子,提高生活能力,又能让他们练习夹袜子,提高手眼协调性,还可以让他们袜子配对,提高分类能力。
因此,教师要将孩子的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较确切地对应起来,有目的引导孩子进入到活动中,通过孩子的操作活动,使孩子逐步接近预定的目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的多种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1.2 材料的层次性: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预先作思考: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孩子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要求,对于孩子而言,年龄越小,存在的差异就越大。因此给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更应直观地体现出有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例如:在“做面条”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的白纸、剪刀和花边剪刀,让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直接撕纸做面条,让能力一般的幼儿用剪刀剪面条,而让能力强的幼儿用花边剪刀剪面条。这样,不同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能完成的任务,也能模仿别人的操作。
1.3 材料的生活性: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这是,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这就要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该生活情景性。
为托班孩子提供的材料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是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如《玩米》游戏中我准备大小的调羹、勺子、餐巾纸芯、饮料瓶、易拉罐、漏斗、正是这些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过,而在家里却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碰到的材料,才将他们深深吸引。在活动中并创设情景如给长颈鹿、大象送米,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玩得是那么尽兴、那么愉快。
1.4 材料的效用性:
为了能更好的利用已有的材料,减少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浪费,我们会对一些幼儿已经使用过了,并且失去兴趣了的材料进行改良。比如:我用奶粉罐制作的“喂娃娃”投入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就对喂娃娃失去了兴趣,恰好我想尝试让幼儿使用剪刀,所以就在娃娃头的后面贴上蜡光纸,并且将它剪成一条一条的,作为娃娃的头发,让幼儿给娃娃剪头发,幼儿非常喜欢。
在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根据一个废旧盒子的形状,配上废旧的鼠标,就做成了电脑;把两个盒子用包装纸粘在一起包一下就成了“娃娃家”的衣柜。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是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老师肯动脑筋,那么就会有更多新的惊喜等待着你。
三、指导开展活动
1.活动区开放注意点:
(1)学期初:托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易转移。新学期刚开学时,只需创设2~3个幼儿易操作的活动区,同时应提供大量相同的材料,这是由孩子的“从众心理”决定的。您也许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按照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多个活动区,但如果这时你全部开放,孩子们反而不易形成活动的常规,还会发生争抢操作材料的现象。
(2)更换区域时: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在进入下一个教学主题或更换区域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区域都换成新的活动区,而是应该部分、部分地更换。这样,好奇心强、勇于挑战的幼儿会去选择新的活动,而能力发展相对较弱的幼儿还可以继续玩以前玩的材料。
2.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活动的常规:
托班幼儿年龄小,常规的建立可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反复的强化才行。蒙氏数理是我园的一大特色,如何教幼儿进行数理工作呢?我首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了“线上游戏”、“绕绕圈”等活动教幼儿认识蒙氏线、工作毯,然后再呈现已学过的数理材料供幼儿自由选取进行工作。在每个新活动区投入游戏时,我都首先向幼儿介绍区域的名称及相应的一些规则:如进入娃娃家时,要把小凳子放在一边,然后自己脱鞋并将鞋子放入凳子下才能进入区域;玩米时要身体靠着桌子,把容器放在盆子里,防止米粒掉在盆子的外面;撕纸时把多出的纸放到在纸篓里。这些要求的提出不是空洞的说教,我利用了照片这个帮手,在每个区域都贴有幼儿正确示范的照片,这样孩子们一看照片就能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了。
托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收拾玩具的习惯,区域活动一结束就留下了一堆玩过的玩具、材料,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开始,我们老师整理,然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整理,慢慢过渡到小朋友自己整理。我还利用“巧虎”中《大家一起收玩具》的歌曲,到结束活动时就唱起这首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明显增强,娃娃家的小朋友会将娃娃一个个放整齐,自己穿鞋;手工区的幼儿会把美工用具放在固定的地方,良好的常规使孩子们在一定范围内玩得更加愉快、更加自由。
3.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创新:
托班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很明显的目的,往往会出现“跑题”或自创新的游戏方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就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调整区角的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需要。
在操作区“分豆豆”的活动里,要求幼儿将不同的豆豆分拣到不同的罐里。斯威玩了一会儿,就开始把罐中所有的豆豆全部倒到筐里,倒豆豆时发出了“沙啦啦”的清脆声音,他觉得声音很好听,便不断地把豆豆装满又倒回,还高兴地让同伴也来玩。几次试验后,他们发现小的豆如绿豆、赤豆要比大豆、蚕豆倒回去时发出的声音响,这时老师提醒说:“豆豆还会发出其他的声音呢?”二个小朋友便把豆子装到小罐里,或多或少,摇一摇,听一听,“豆豆装的少摇起来声音响,豆豆装满就不会响了”,他俩兴奋地告诉老师他们的发现。“分豆豆”变成了“摇豆豆”,孩子们却从中发现了许多的奥秘。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尽情地发挥,他们的创造会让你眼花缭乱。
4. 将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伸,将教育要求巧妙地融于区域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能让孩子更放松地投入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在美术活动《小鱼吹泡泡》中,有许多小朋友还不会画圆,为了让个别孩子有练习的机会,我们在“涂鸦区”设置了一块瓷砖墙,画上漂亮的小鱼,请小朋友用水彩笔在小鱼的周围添画泡泡。2~3个小朋友在老师的手把手的帮助下,一边念儿歌一边画,饶有兴趣,有的小朋友还把学过的小蝌蚪、水流也添画了进去,内容便更丰富了。计算活动“颜色分类”,我们将活动的延伸放在区域中,把小动物喂食的材料换成颜色片片,引导幼儿分类。嘉新不会区分颜色,把所有的片片不分颜色一股脑全倒到动物的嘴里,老师说:“哎呀,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小猫吃了会肚子疼的。”他赶紧倒出来,开始挑黄颜色;老师又提醒说:“小兔没有吃的了,饿坏了,怎么办?”他说:“小兔爱吃萝卜,我给它吃红颜色的食物吧。小青蛙吃绿色的。”不知不觉中,红、黄、绿便被区分开来了。
5. 如何让幼儿开心的玩:
在投放材料以后,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筐子的材料一投放下去,一个幼儿他就喜欢一个人占着,放在自己的面前,不喜欢给别人,而且自己也不玩。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其他幼儿玩也不利于他自己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讲道理,当时有用,一会就没有用。后来我发现,这其实跟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因为托班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分享的意识,我们何不给他们每人准备一份材料试试?我们就把同样的材料放在一个小箩筐里,并且准备了4、5份,这样每个幼儿只要去拿一个箩筐就行了,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幼儿争抢的问题,而且同时还解决了玩具收拾的问题,因为他玩的这个箩筐就要求他自己收拾好了才能玩别的。
四、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惑
【关键词】小班幼儿.玩色游戏.策略
在玩色游戏中孩子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与玩色游戏的材料互动,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孩子的双手得到锻炼和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我们应运用不同的材料、运用不同的玩色技能帮助孩子进行美术活动,习得各种绘画活动中相应的技巧。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
玩色游戏是手、眼、脑并用的一种实际操作活动,单一的游戏材料往往会使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却能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让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根据不同的玩色游戏,我们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材料,比如:棉签、印章、喷壶、滚筒、蔬菜、毛线、纸团、树叶等,再和多种鲜艳的颜料进行互动,如:让幼儿拿印章或笔帽、蔬菜,蘸色盖印在纸上;可以让幼儿用手指或手掌直接蘸无毒颜料。在纸上印出不同色彩的指纹或掌印;也可以教幼儿将颜色滴在纸上,用嘴或小管吹出各种自然的纹理;还可教幼儿使用棉签进行简单的涂染……孩子们在玩色游戏中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美术活动的快乐。
二、创设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提高孩子的游戏情绪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较易分散,单一地讲解示范并不适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对孩子们的绘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如在玩色游戏《柳树姐姐梳头》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春天到了,柳树姑娘的头发越来越密、越来越长,微风吹过,好多都打结打在了一起,柳树姑娘着急地哭了起来,请你们帮助她理顺头发,重新变成美美的柳树姑娘吧……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幼儿对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主动地进行绘画。
环境同样能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更为投入,如在美术活动《粉刷匠》中,营造出一面洁白的墙壁,孩子们便刷得很高兴。《春天的树》的场景让孩子感觉就在一片树林中,具有真实感,活动中还设计了水油分离现象的花朵和小草,加强了整个活动的趣味性和神秘性。这些活动环境的创设也同样贴近了孩子们的童心,让孩子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三、提供自主创作表达的机会,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就是给孩子自由选择表达内容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作、无拘无束地表达童心童趣。如活动《可爱的小鸡》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有的孩子用蜡笔画了一片绿绿的草地,一只只小鸡在草丛中散步;有的采用手指画,用颜料点画出一群可爱的小鸡;有的用黑色蜡光纸撕成一只只可爱的小鸡,然后组成一幅漂亮的小鸡玩耍图……多样的创作形式,丰富的作品内容,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力。
同时,尊重幼儿作品、“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人说“你说孩子是怎样的人,孩子就会变成怎样的人”,我们要找到每幅作品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肯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要轻易说哪幅画画得不好,这种做法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评价时,语言还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笼统。例如:“你蛋糕的颜色真漂亮,有蓝色、绿色、红色、黄色。”“你真细心,你画的圆都是封闭的,真棒!”“你画的星星亮亮的、挂满了整个天空,真漂亮!”“你很耐心,画的迎春花开满了枝头!”除了教师评价,在每次作品完成后,我还会把全班的作品一张一张贴出来,让孩子们互相欣赏、交流,有时还让孩子给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和怎样画的。每次,孩子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构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我都会给予肯定,并和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总而言之,玩色游戏是小班孩子非常愿意接受的快乐教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孩子学得乐此不彼。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们的玩色活动肯定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孔起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 .托班教育活动设计 [M].浙江新时代出版社 .2001.
[3]李蔚宜 .幼儿绘画教育活动设计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首先是年龄特点不明显,无法满足18~36个月孩子的实际需求。商家通常以3岁为分界线,将玩具的适应年龄划分为“适合3岁以上的”或“适合3岁以下的”,殊不知0~3岁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如两三个月大的孩子还不能有意识地五指抓握,而两三岁的孩子已能灵活地调动十指和手腕,做出数十种手部的动作,这之间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而许多托幼机构由于财力限制或认识上的局限,往往采取“托、小班玩具通用”的方式,将小班孩子玩的镶嵌、拼插玩具提供给托班孩子,而操作那些需要大量拼接细小部件的材料对不满3岁的孩子来说是不适合的。其次是成品玩具虽然精美、有趣,但大多带有很强的功能指向性,如以敲打为主、以拼接为主等,致使玩法相对单一,缺少变化,限制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再次是一些托幼机构虽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游戏材料,但因缺乏对材料应用的研究,使材料的使用流于表面,无法令孩子保持长久的操作兴趣。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开展了对“18~36个月婴幼儿精细动作游戏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旨在遵循这一年龄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和自然物,开发、制作适合18~36个月婴幼儿使用的精细动作游戏材料,并充分挖掘材料的教育作用,总结与整理出较为丰富的应用方法与指导策略,让更多的婴幼儿在玩中获益。
一、以观察为基础,积极设计游戏材料
(一)通过观察把握婴幼儿手部动作的特点
要设计有价值的18~36个月婴幼儿的精细动作游戏材料,首先要全面深入地观察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了解他们最喜欢做的手部动作,确定他们特有的“成熟动作”。根据观察,18~36个月孩子在探索材料时出现的动作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复摆弄以了解物体特性,常见于18~24个月的孩子,且年龄越小越明显。他们喜欢简单、重复的动作,如反复敲打、触摸等。另一种则是利用小物体来练习简单的技能,如打开瓶子或盒子、把小木珠放进容器中摇晃听声后再倒出来等,常见于24~36个月的孩子,在精细动作发展良好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得更早。
我们记录了18~36个月的婴幼儿最喜欢做的手部精细动作,有下列14种:开、关、塞、放、嵌、按、抠、拉、插、拔、摸、套、拧、夹。其中许多动作会在这一年半的年龄跨度中反复出现,只是精准程度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动作带有较鲜明的年龄特点,比如“拧”和“夹”的动作对手腕、手指的协调性以及手指力量有一定的要求,18~24个月的孩子较难完成,但25~36个月的孩子却比较容易完成,动作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2岁前的孩子。
(二)通过观察与实践把握游戏材料的特点
我们将收集来的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按纸盒类、瓶罐类、布类等分成12大类,然后在各班轮流投放,教师着重观察分析婴幼儿到底喜欢玩什么和怎么玩。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生活中的真实物和自然物很感兴趣,反复摆弄和探索的时间超过玩现成玩具,且经常会有新的玩法,这些新玩法带给教师设计新游戏材料的灵感。
有了前期对婴幼儿“成熟动作”及材料偏好的观察,教师就能较好地掌握对精细动作游戏材料的选择、制作和投放。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我们共设计出了九个系列的游戏材料(见附):开开关关、塞塞放放、嵌嵌按按、抠抠拉拉、插插拔拔、摸一摸、套套乐、拧拧乐、夹夹看。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18~36个月婴幼儿精细动作游戏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1.材料是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并经过消毒和加工,因此是环保、安全、牢固的,更是孩子熟悉和喜爱的,不仅可供他们玩耍,还可增进他们对周围物体的认识与了解,促进精细动作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材料制作的重点突出又有吸引力,力求使婴幼儿把注意力集中于材料的关键因素上,避免由装饰物或色彩等引起的不必要的干扰。如“摸一摸”系列中的“痒痒箱”的设计重点是让幼儿伸手入洞触摸箱内的各种刷子,刺激触觉。
3.材料可一物多玩,满足同一年龄段孩子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也越大,在设计材料时我们尽可能地满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如“夹夹看”系列之一的“玩夹子”有多种玩法。①工具不同(同时提供勺子和食品夹,允许孩子用手抓、用勺子舀或用食品夹夹取物体);②所夹物不同(由易到难分别为枣子、弹性球、木珠);③盛放的容器不同(依次为大口桶、小口瓶、更小的冰格、贴有颜色标记的冰格)。
4.材料可以随着婴幼儿的成长和精细动作的日趋成熟而变化,并可以分阶段提供。如:“塞塞放放”系列,第一阶段(18~24个月)材料为“大嘴巴毛毛虫”,是将较大物件塞入大容器;第二阶段(25~30个月)材料为“塞片片”,是把较小物件任意塞入小缝;第三阶段(31~36个月)材料则为“有趣的片片”,是将较小物件塞入方向、大小或颜色不同的小缝。这种追随婴幼儿成长的设计令孩子们不断地接受来自动作、认知等方面的挑战,它不仅是孩子对游戏材料始终保持兴趣的关键所在,也体现了设计者对孩子年龄特征的充分尊重。
二、以顺应为前提,努力探索材料的应用
(一)顺应年龄与材料的特点,合理分区投放材料
18~36个月的孩子已具备独立拿取和操作游戏材料的能力,但他们弯腰、下蹲等动作尚不够灵活,因此游戏材料应放置在与孩子的视线平行的玩具架上或墙面上,使其一目了然。玩具以装在托盘中为宜,既方便孩子端取,又不遮挡视线。此外,还需考虑材料的不同特点,合理分区。如多数游戏材料都可以让孩子坐在大地垫上操作,有益于培养幼儿的耐心与专注力,但敲打、摇晃会发出声响的材料应独立设一个区,以免干扰其他孩子的操作;用于练习“舀”和“夹”的材料应放在桌面上操作,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培养相对应;立体的“塞放”材料通常会有轨道,把它们布置在墙面上会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和更多的操作乐趣。
(二)顺应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
所有婴幼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和学习潜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以激发这种内在潜力为己任,不仅要为婴幼儿的精细动作游戏创设物质条件,更要让婴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来操作和探索。在陪伴他们开展精细动作游戏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干涉和直接教授,而要带着“向孩子学习”的思想去观察婴幼儿的兴趣、能力,观察他们作用于材料的方式,然后顺应他们不同的需求采取合适的指导策略。
提供材料 当婴幼儿出现自创玩法或不满足于现有材料时,教师就应及时提供材料或调整材料,以满足婴幼儿的需求,并使他们偶然的行为通过反复操作成为新的成熟行为。如有一部分精细动作发展较快的孩子在玩“摸一摸”的游戏材料三五天后,开始不满足于反复的触摸了,出现了用手指去抠木板上的小纽扣、小石块的行为。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这一发展需求,一方面允许孩子这样做,让原有的材料在应用上得到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制作了新材料“抠抠拉拉”,受到了这些孩子的欢迎,一周后其他孩子也陆续对“抠抠拉拉”的材料产生了兴趣。
平行示范 当探索出现困难导致婴幼儿想要放弃时,教师可以游戏者的身份坐在孩子不远处用略带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进行平行游戏,为婴幼儿做出关键玩法的示范,间接地引导孩子再作尝试。这种平行示范以尊重婴幼儿的独立操作为前提,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平行示范者也可由探索成功的婴幼儿来担任。
社会活动:十二生肖仲建华 (48)
批评的技巧赵艳蓉 (50)
读者调查问卷 (64)
稿约 (64)
第三届幼儿园手工制作优秀作品征集活动 (F0002)
儿童与健康 谈谈我园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周方 (4)
在课题研究中激励教师不断成长柏正兰 (5)
寓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于一日生活之中何琴芳 (6)
新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王侠 (9)
有效引导幼儿经历探究的过程何凤莉 (12)
闽南童谣在小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张绵绵 (14)
利用健康教育课程带动幼儿的全面发展黄蓉蓉 林密 (17)
谈谈幼儿园小班常规管理林金连 (19)
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尝试蒋德英 (22)
小班美术活动的激励行为魏树英 (23)
让课堂精彩起来!周科 (50)
灵活编排座位的效应李君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7) (21)
小猫钓鱼游红萍 (25)
小老虎总动员胡小芬 (26)
牛奶盒巧利用黄亚萍 (28)
舞狮子张乃兰 (30)
易拉罐桌椅宫英梅 (32)
润物细无声胡培伟 (34)
亲子游戏《彩虹伞》蒋子娟 (36)
综合活动:糖果乐园王怀梅 (41)
社会活动:会变的塑料袋李葵芬 (43)
艺术活动:开锁沈俊 (44)
科学活动:5的加法桑萍 (46)
追随孩子的心马红 (52)
争执的背后刘玲玲 (54)
小班的生活区应该怎么样布置? (55)
让老师们辛苦做的墙饰发挥效用 (55)
怎样让孩子学会自主活动? (55)
家长要孩子学语文数学怎么办? (56)
我该怎样利用离园时段跟家长交流呢? (56)
环境创设都以哪些为主题更好呢? (56)
给幼儿打饭时应注意什么? (57)
怎样保持老师精心布置的环境? (57)
如果孩子不积极参与活动该怎么办? (57)
《侵权责任法》施行给幼儿园带来的影响裴兴伟 (58)
保育员的职责和儿童与健康 工作内容 (61)
冬季给孩子选择适合的蔬菜董玖 (63)
满足幼儿个性化、差异化需要的半日制班徐途琼 (4)
我园“管理共同体”的创意设计与实践严笑燕 (5)
西缆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研究专辑 在职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与方式的研究 (6)
0-1年教师 新教师入职培训流程 (11)
2—4年 教师工作评估标准 (12)
5年以上 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思对比活动 (15)
工作并快乐着安娜 (17)
教师心灵成长的诉说平爽 (18)
选择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蔺婷婷 (19)
用加法计算幸福钱冲 (20)
蜕变蔺卫玲 (21)
老师,别关门张敏 (22)
学会等待刘燕 (22)
拥抱是每个孩子的渴望吴娜 (23)
站第一的“意图”马颖妮 (24)
西缆幼儿园环境创设作品展示 (25)
西缆幼儿园历届全国幼儿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展示 (40)
小班健康活动:美味的早餐高南鸿 (41)
中班健康活动:报纸游戏张学成 (42)
大班安全教育活动:交通安全行杨蕊 (43)
儿童与健康 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的二等分张娟 (44)
幼儿园其它学科和美术活动的相互融合李玥杉 (46)
与家长交流的艺术纪红霞 (48)
第十一届“育儿杯”全国儿童书画大赛作品选登 (26)
麦子熟啦,开镰啦!沈俊 (38)
多功能俏娃娃陈薇 (28)
幼儿园手工制作集锦 (30)HttP://
教具制作三则江芬 (33)
变废为宝-用废旧物品创设出美丽家园何晓婷 (34)
花样玩球好处多崔立霞 翌金(图) (36)
社会活动:铅笔尖蔡晓锋 蔡晓慧 (50)
健康活动:小青蛙捉害虫童玲 (52)
请为你的夸奖道歉刘金花 (55)
荧荧不是笨小孩陆晨红 (56)
孩子总是爱吸手指、啃指甲,怎么办?张静 (57)
如何培养托班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王丽 (57)
孩子,让我们一起慢慢来——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康佳 (60)
变教师的100种语言为教室的100种语言——读《幼儿教师的100种语言》有感陈霞 (61)
关于我园发生意外事故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高晓岚 (62)
我班有个“中药娃娃”郭显梅 (58)
教师怎样与祖辈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党帆 (58)
如何应对孩子的告状?卢瑞 (59)
这样的“竞争”好不好?刘艳 (59)
稿约 (64)
读者调查问卷 (64)
把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中陆晓红 (4)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强化教师的保健知识罗海凤 (5)
语言区学具的设计和应用陈向群 (6)
故事开启幼儿的阅读人生儿童与健康 支洪英 (7)
从教学观摩中反观边远地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问题尖措吉 (10)
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几个关注点姬静茹 (13)
在片区联动中促进园本教研常态化赵显一 杨丽雅 (15)
利用废旧资源创设活动区的尝试姜彩平 (18)
《家园沟通本》带来的深刻变化李英 (20)
教育反思让我体验成长快乐陶冬云 (23)
小鞋子睡觉了葛海荣 (50)
图书角管理有“新招”林翠花 (50)
用小手来“说话”岳蕾 (50)
小包又回来了黄紫来 (51)
陕西省军区机关幼儿园举办“法制安全报告会”赵菁 (24)
一路上有你同行尚玉琴 (63)
幼儿园手工制作集锦门丽娟 左莉 (25)
纸盘变变变崔峰 (30)
牛奶盒变身记——动物世界陈薇 (32)
牛奶袋手偶陈季梅 (33)
过端午 划龙船李利萍 (34)
猜猜我是谁何明明 冀齐(图) (36)
小蜜蜂运蜂蜜何明明 田蕾(图) (37)
语言活动:狮子抓痒陈霞 (41)
语言活动:彩虹刘艳 (43)
艺术活动:森林里的游戏宋雅娟 (45)
健康活动:脚丫乐翻天石玲玲 (47)
读懂孩子的假想行为焦阳 (52)
化解进餐时解便的“难题”何琦敏 (53)
由孩子犯“错”想到的林丽 (54)
如何让大班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55)
怎样让环境和孩子互动起来? (55)
小班的生活区应该怎么样布置? (55)
美术活动评价的几点策略 (56)
儿童与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56)
害羞的孩子怎么变大方? (57)
有心而无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费广玮 (58)
[关键词] 涂鸦 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曾经作过调查,把鸡画成三四条腿的3岁以下幼童,美国大约有10%,日本大约有3%,中国几乎没有,当然这似乎过于绝对。传统的填鸭式的美术教育,通常会导致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弱化,一位美术界人士说:“与其让孩子机械临摹大师作品,不如让他们信笔涂鸦,孩子的涂鸦太可贵了。”涂鸦是孩子真实情感与认知的表现,更能表现创造力。在生活中,一些不了解幼儿心理的人,往往认为孩子乱涂乱画、糟踏纸张、弄脏环境,因而加以训斥和制止,使孩子萌芽状态下的创造力受到压抑,不再认为画画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慢慢地就不喜欢画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与需要,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由此,本文针对涂鸦期幼儿,研究托班涂鸦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在涂鸦中得到快乐、自由的发挥表现,有其实际意义。
二、托班幼儿涂鸦活动开展的意义
有研究证明,幼儿在1—4岁的绘画期被称为“涂鸦期”,该时期的涂鸦无明确目的,即使有也会随联想而变化,有明显的表达意图,但主要以随意组成的线条或色彩来反映自己的认识。
幼儿的涂鸦期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各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开始涂鸦到脱离涂鸦,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未分化的涂鸦(18—24个月)
2.有控制的涂鸦(24—30个月)
3.圆形涂鸦(30—36个月)
4.命名涂鸦(36—42个月)
幼儿涂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运动,托班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有控制的涂鸦与圆形涂鸦的阶段,根据有控制涂鸦与圆形涂鸦阶段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涂鸦活动,将激发其绘画潜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手部精细动作及情绪、情感的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以后的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托班幼儿涂鸦活动开展的措施方法
(一) 教师对幼儿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示,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成人的评价影响,当成人肯定他时,他便肯定自己,当成人否定他时,他也否定自己。由此可见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多么的重要。
1.教师的评价
许多人拿起一幅绘画作品会轻易地用“好”和“不好”来评价一番,评者不轻意,但对孩子本人有很大的影响。
幼儿在涂鸦活动中,涂沫的律动感,使他获得了动作的和满足,线条使他感到惊奇和欣喜,尽管线条凌乱,色彩混乱,成人也不应该多做干预,要知道,这时孩子是在体会作品而不是制作作品,越是鼓励孩子运动,孩子的感爱就越强,发展孩子的自我能力就越好。不同个性的孩子会在涂鸦中使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不同偏好的孩子也会在涂鸦中表现出来,所以允许不同个性的孩子画不同的画,这样,孩子的原始创作热情才会被激励。你可以问他画什么,鼓励他“画得真好”,但最好不要去干涉他画什么、怎样画,这会让孩子流畅的思维一再被打破,而且有可能助长孩子的依赖性,画完一样东西就等着别人下指示,使画带有浓重的成人的理性色彩,抑制了孩子无拘无束的想象力的发挥。
2.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事物,丰富经验
成人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如逛街、郊游、去医院等,向孩子介绍周围的事物,如:“这房子真好看,像什么?”“哇!灯笼排了好长的队伍。”“阿姨在给谁打针?哥哥怎么啦?”特别是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如下雨、刮风、点蚊香、绕毛线、小动物等,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同时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孩子对物体色彩的注意,如,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蓝色的天空,彩色的烟花等,培养幼儿对颜色绘画的兴趣。
3.重视涂鸦的过程
涂鸦期间,会有很多阶段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孩子对涂鸦的兴趣不是因为美,而是因为需要,成长的需要。所以要重视涂鸦过程中的孩子,注意他是如何表现内心世界的,是怎样反映周围环境的,了解孩子的涂鸦意图。其次,要重视孩子自身的提高,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把过程与结果分开来看。
在涂鸦中适时提问“你画的是什么?”“还要画什么?”“再画个大的好吗?”“这边要画吗?接着画什么啦?”……这些都有助于幼儿产生联想,逐渐延长幼儿绘画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二) 优化环境创设
命名涂鸦期的孩子,对于随意涂画出的画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发自纯净心灵的深刻体会,那么,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属于自己的绘画天地,让他彻底涂画出自己小小的心灵和情绪,对于他的成功是非常有好处的。
1.设置涂鸦区
在活动室、室外走廊与过道等孩子随处可见的地方,设置多个涂鸦区,提供蜡笔、颜料、粉笔、喷壶、毛笔、水枪、自制滚筒等;并利用生活废用品作为辅助材料,在纸盒、木板上刷、喷、涂、射、滚,充分感受动作、色彩、线条带来的冲击;或在蛋壳、石头上涂画“宠物蛋”,拼成彩石路;身处这样的环境,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工具进行涂鸦,并与同伴自由地交谈。
2.设置作品展示区
可以把好的作品摆在室内或特定的摆设区,供幼儿观赏。有的作品,如彩石可拼成彩石路,蛋壳可当成特殊的礼物送给家人,五彩泡沫可悬挂于活动室的天花板上、墙柱上。而有的作品,如纸盒喷画、宠物蛋等则可直接摆放在涂鸦区,等水干了后,其他幼儿可重新涂鸦。
在成人的赞赏下,幼儿会有更大的激情参与涂鸦活动。
3.创设和谐的涂鸦氛围
涂鸦期的孩子喜欢乱涂乱画,但他们的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成人根本看不懂,通常要孩子用动作和语言来补充说明所画的内容,这时,成人要用朋友般的态度友善地配合孩子,引导孩子把能表达的部分内容继续画出来,尽力理解和接受孩子的作品,“气球送给谁?糖糖给谁吃?谢谢你帮助了小猪!”, 并进行有针对性地、适当地鼓励,倍加关心和爱护孩子的涂鸦兴趣。 (三)托班幼儿涂鸦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
1.一个题材画不同的画
同一个绘画题材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画出不同的画。我们给孩子们观察一堆萝卜,同样是画萝卜,有的都画白萝卜,有的画红白两种萝卜,有的画出萝卜身上的疤痕、毛头,说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视觉注意点。又如同样是画毛毛虫,这次画围着吃面包的毛毛虫,下次画在草地上的毛毛虫,再下次画爬在苹果上吃的毛毛虫、在树叶上的毛毛虫,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丰富了,也会学着在画面上充实空间,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2.玩色活动
出生不久婴儿对鲜艳色彩就有着强烈的反应,所以玩色活动是我们激发孩子们对涂鸦活动兴趣的主要形式。从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入手,使玩色活动成为孩子对涂鸦产生兴趣的一个有效的切入口。玩色活动形式多样,材料工具丰富多彩。如喷画,把颜料调匀倒入水壶,对着磁砖或白纸任意喷画,这些大块的色彩给孩子的视觉以强大的冲击,激发了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再如印画,利用积木、萝卜、螺丝盖等印色,另外有树叶印画、小汽车轮子印画、在小朋友自己的手、脚上涂画等等,各种各样的玩色活动既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又丰富了幼儿的各种感知经验,使孩子们在玩玩、涂涂、印印、画画中认识了颜色、图形、线条等等,也使我们组织的涂鸦活动变得更有其拓展的意义。
3.主题情境式涂鸦
托班孩子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往往手部动作与内心想法不协调,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进行的涂鸦活动就有很强的随意性,经常画到哪算哪,结合这一特点,设置吸引幼儿的游戏情境,来培养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涂鸦。如:印画再添画石子路的涂鸦活动时,我们设置了去小兔家做客的游戏情境,把幼儿完成的作品拼接成一条彩色路到小兔的家,边敲门边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看,孩子们多开心。每次涂鸦不必强求孩子们中规中矩地摆好姿势,可让孩子们随意些,你画我画大家画,愉悦的氛围、宽松的形式,孩子们会很开心。
4.趣味画
托班孩子的涂鸦有时是为了享受创造的乐趣,没有一定的绘画主题,也没有技巧要求。对于托班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趣味画,发现自己可以创造出事先不知道的东西,比画出想画的东西还要有趣。
l
宠物蛋(石头)
利用颜料、毛笔在蛋壳上涂涂画画,作为自己的宠物蛋;或挑选各种形状石头,根据石头的形状,在石头上涂涂画画,圆的可画成人的头、气球等,长的可画成鱼等,自己给石头取名,将石头组合起来,变成更大的宠物品,如家具、一家人。
l
绕钉成形
在塑料板上按矩阵安上彩色图钉,然后用毛线绕过若干个图钉,构成一副副图画,引导幼儿“这像什么?”
l
穿线板
用线在小鱼穿线板上的洞里穿过去,形成一幅图形后,问幼儿“这像什么?”
l
画点成形
在一张纸上先画一批空心点,在两点之间画线,连续的线组成图形。
l
对折画(蝴蝶画)
将纸对折,涂颜料于白纸的一侧,再将另一侧沿折缝合上,展开纸,即得一张对称的形似蝴蝶的画,展开想象,“这像什么?”
l
悬沙画
纸制漏斗一个,一张大泥工板,举起装满沙的漏斗在泥工板上前后左右移动,缓缓下淌的沙子会形成各种立体画。
l
滚球画
将纸球丢进颜料,再把纸放进篮子,让球放在纸上左右上下移动。
l
人体绘画
利用人体的各个部分作为绘画工具,可进行:手指画、手掌画、指纹画、足画等。
四、注意事项
(一) 涂鸦的目的不在参展,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体会绘画的乐趣。
在画的时候应避免过于写实,重在提醒孩子如何用线条、颜色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来,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绘画过程中让孩子找到表现自己的视觉符号系统,慢慢地,孩子就有可能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二) 从孩子的自言自语中捕捉信息,适时引导。
同在涂鸦的孩子讲话,把其内心的世界诱导出来。孩子已经能画出简单的形状了,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他所画的形状可能与成人的设想不一样,对于富有创造想象力的孩子,不必强求固定的模式,否则孩子会觉得只能画书上的图画啦。
那是给二年一班上微机课,因为本学期二年级的微机课是以练习鼠标为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次课的内容是通过纸牌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双击”、“托动”。在讲完基本要领和一些注意事项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练习体会。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下来开始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当我走到一对双胞胎小姐妹跟前时发现她们俩跟本不按我说的程序去做,甚至连把手放到鼠标上都不去做,而且满脸着急要哭的样子,其中姐姐还用那双溜溜转的眼睛无奈的看着我,我有点儿生气,但是看到她俩那个样子,我压住了怒火问道:“你们俩怎么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呢?”姐姐这时眼泪从眼圈里流了下来,妹妹胆子大些回答到:老师,我俩是新转来的,我怕鼠标有电,我不敢碰它,而且还按不动。我又问:那你们俩听老师讲课了吗?妹妹答到:老师我们听了,可是以前学校的老师不让我们碰鼠标,说鼠标有电,而且小朋友们说我们俩的手是木头手指,所以我和姐姐都不敢碰鼠标。听到这里我内心的怒火已经消去了一多半。这时我对双胞胎姐妹说:“没关系老师来教你们不要怕,大胆一些,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
首先我把妹妹的手放到鼠标上,我握着她的手一步一步的教她,不教不知道,这一教才发现她的手指特别的硬,你跟本就控制不了他,一般的孩子你握住他的手,他会跟着你的节奏来。可是她却不一样,你按她的手指“单击”结果她又给你按一下,你教她“双击”她的手指就按住不松开了。你教她“拖动”她的手又不会回弯,半天下来我忙乎的满头大汗而她却没有丝毫的进展,好像跟本就不按我说的去做,本应该是我的手控制她的手,到头来我却不知不觉得被她控制了。想想都好笑,真是又气又想乐。你再看看她,可能是她看出我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又把手缩了回去,眼泪涮涮流了出来。看到她这样我安慰她一下说:“不要着急等老师看看其他同学再回来教你”。过了一会儿我又回来继续指导她。说:不要害怕,你看鼠标你不动它,它就不会动,而你的手随时都可以动,难到你还控制不了它吗?是你害怕它吗?如果你连一个不会动的东西都害怕那你还能做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俩一定能行,加油跟老师一起把这只“小老鼠”给捉住,让它受我们的“控制”。她们俩看我把鼠标当成“老鼠”都笑了,好象是有点儿信心了。接下来我让妹妹先练习,我又握住姐姐的手教她练习,说实话她还不如她妹妹呢,但是她非常用心,可是没过多久下课铃声就响了,我对她们姐妹俩说:不要急,你们已经很不错了,进步很快下次课老师这只大猫还带着你们这两只小猫去捉“老鼠”好不好?她俩带着笑脸向我点了点头,手牵手蹦蹦跳跳的离开了微机室。在她们的脸上可以看出她们的自信心增加了。我也心慰了很多,期待着下次课看这对姐妹能有好的表现。
转眼间又到了二年一班的微机课了,这对双胞胎姐妹第一个冲进微机室冲着我“喵喵”叫,好像是在提醒我上节课对她们俩说的话。我知道她俩是怕我忘记了,于是我对姐妹俩笑了笑,她俩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讲完课之后,我又来到了她俩身边,继续手把手的教她俩练习使用鼠标,这时她们俩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些生熟,“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熟练的掌握控制这只老鼠”我不断的激励她俩,当我巡视一圈回来之后,妹妹已经能自己熟练的拖动鼠标了,姐姐也能慢慢的把这只“老鼠”拖来拖去了。我没说什么,只是冲她俩做了一个猫的鬼脸,她俩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继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