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

第1篇: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长春;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50

前言

在逐步落实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与对环境的美化,进而逐渐扩大了园林植物的栽种,但要想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的功能与作用,就需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完善落实。而在长春地区,基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复杂的植物品种等,相应保护工作的落实则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将全新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措施落实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之中,已成为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 长春园林植物保护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植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以园林植物的栽种能够净化城市环境,并通过植物的绿化功能为城市景观设计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植物保护最初只是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而言的,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园林植物保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在此背景下,为了打造宜居城市,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园林植物栽种面积逐年扩大。而基于长春市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季候特点,园林植物的种类较多,在实际落实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客观因素较为复杂,除了基本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外,还需要兼顾园林植物保护的科学性、人文性以及效益性。这就意味着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的可持续性,以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落实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即以相应的保护技术保留一部分能够与植物群和谐共存的病虫害,进而通过生态平衡系统的打造来迎合大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性,为真正还城市一片净土奠定基础。

2 长春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园林植物种类较多,尤其在长春市地区,基于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其能够适应很多植物种类的生存,因此整个植物品种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相应的病虫害也呈现出了复杂性的特点,进而给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大难题与挑战。基于此,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了如下新理念:

2.1 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所呈现出的生态学习性具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落实相应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其虽然与单纯农作物等的保护措施有相同之处,但是,差异性较为显著。具体来讲,比如: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选择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以相应的器械来实现农药的喷洒,简单的防治措施便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对于园林植物来讲,在落实这一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则并不能依照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落实。这是基于植物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化学药剂的反应是不同的,加上不同植物本身对化学药剂的反应也不同,如果采用这一方法,就有可能发生药害的问题,进而直接对植物造成严重损害。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来讲,使用大规模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也是行不通的。城市园林植物一般都被种植在公园以及道路两侧等,而不论任何时间段都无法避免行人的来往,如采用药剂喷洒的方式定会对人们的身体与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要想实现对城市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就需要基于单纯农林作物防护措施的基础上,以综合治理这一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具体保护技术与措施的落实。

2.2 规范保护与全程监管

所谓的规范保护理念指的是在实际落实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来规范相应管理措施与技术,确保能够落实科学且规范的保护措施。结合园林植物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在实现对植物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避免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就要求要严格把关保护与管理措施的落实。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有害物水平进行衡量,明确其是否达到了危害水平,如果达到需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其次,在落实保护措施的过程中,需要以充分考虑对人群影响这一因素为基础,然后结合植物的种类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保护措施;最后,为了以生物自身的生态系统来确保植物的和谐共生,避免给保护工作带来困扰,要求在栽种时对植物群系统的搭配进行科学设计。而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落实全程监管理念,即要通过动态监管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时解决,确保各项保护技术与措施的完善落实。

3 长春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

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在实际落实相应保护技术措施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

3.1 枝干伤口与树洞的救治

针对园林植物枝干伤口问题,由于一旦未及时落实相应的保护技术,就可能会导致伤口逐渐扩大,最终影响到植物的寿命与成长,因此,这就要求要根据植物枝干伤口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病虫害、过冷或者过热天气造成的,进行治理时需要做到:以锋利的刀片将枝干伤口进行清理,确保将伤口周围受损的部位刮干净,并处理平整以形成弧形,以相应的药剂进行消毒处理,要落实相应的监管工作,直到治愈为止。树洞的修补。很多时候,由于园林植物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树木伤口因未得到及时处理而无法愈合,在风吹雨淋的过程中导致伤口进一步扩大,最终发生腐烂形成了树洞,久而久之树洞就会持续发展而致使树干内部变空,最终破裂。因此,这就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治理的技术措施为:开放法、封闭法或者填充法。

3.2 吊枝、顶枝与涂白

通常情况下,针对古树倾斜以及大的枝干下垂等问题,一般采用吊枝或者顶枝的方法,来及时稳定古树树枝、枝干等,避免倾斜与下垂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金属或者是木桩进行立柱,以实现支撑。而落实园林植物涂白这一措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保护植物措施,其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进而推迟花期或者萌芽,避免受到霜冻害。

4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长春市地区本身气候的特点,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且产生病虫害的几率较大,因此,为了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植物的作用,就需要以全新的治理理念为指导,同时还需要及时落实相应的保护技术与措施。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技术措施以外,结合综合治理理念,需要构建新的实现室并实现病虫检疫,同时还应构建保护园林植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切实实现对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志梅.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J].山西林业,2006(04):35-36.

[2]刘延军.北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园艺,2014(22):93.

[3]郁春雷,耿士均,王波.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和保护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5(02):230-233.

[4]南中益.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之友,2012(04):151-152.

[5]宋平,杨柳青.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设计观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J].广西园艺,2008(01):40-42.

第2篇: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卫生检疫;出口;SPS协议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73-03

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速度相对较慢,出口过程中受卫生检疫的制约较大。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经济等优势,制定高检疫标准,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深受其害。

1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主要问题

11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我国出口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居多,产品附加值低。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但耗费农业资源,且远远不能体现其市场价值,大大降低企业的盈利。如肉类产品的出口,许多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肉类占本国总产量的30%,有的高达70%,而我国还不到5%。发达国家市场上的肉类几乎均经过初加工或深加工,如分割肉、冷鲜肉等,而我国多达90%的肉类未经任何加工(热鲜肉和冷冻肉)就直接上市或出口。

此外,由于初级产品可替代性大,使得企业在价格谈判等环节都难掌握主动权,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

12出口市场格局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不合理。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一直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如2011年农产品出口到日本市场的比重为181%,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比重为112%,出口到中国香港的比重为97%,出口到韩国的比重为69%,对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的比重为459%。过于集中的市场易引发一些国家对中国实施壁垒措施。

13受卫生检验检疫影响大

我国农业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遇很多贸易障碍,主要来自于产品安全。[2]在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下,各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SPS协议对此作了详细说明,允许各国依据各自状况建立自己的检验检疫标准。于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建立了严苛的检验检疫标准。

2SPS协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WTO框架下《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协议)是为防止进口国以高检疫标准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而制定的,但SPS协议多使用原则性语言,缺乏对细节的要求,这使得协议产生双重性影响。

21积极影响

211规范国际贸易市场

SPS协议条款确以规范世界贸易市场,促进自由化贸易为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

(1)协议限制各成员选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的随意性。SPS协议的“科学依据”原则规定了各成员方应确保任何卫生检疫措施都应以科学为依据,不能实施或停止实施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卫生检疫措施。即便是各国采取的检疫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这些措施也必须以科学为依据。

(2)协议限制成员进行过度保护。SPS协议的“适度保护”原则对保护行为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协议第5条第4款规定,成员方在决定合理的卫生检疫保护程度时,应考虑尽量减少贸易负效应这一目标。各成员方在制定和实施卫生检疫措施时,应限于适当的保护水平或可接受的最低风险。某种意义上为各成员实施贸易保护的程度提出了限制准绳,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保证贸易自由化的主体地位。

(3)协议解决检疫措施多样化问题。SPS协议的“等效性”原则,规定如果出口成员对出口产品所采取的检疫措施,客观上达到了进口成员的动植物保护水平,则进口成员就应当接受这种措施。等效性原则要求成员在不危及本国动植物保护的前提下,增强贸易合作方对其卫生与安全标准的信心。对于各成员不同的检验检疫标准,SPS协议的“协调统一”规则,鼓励各成员在建立卫生检疫措施时,应以现有的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原则或建议为依据。要求各成员对相互间不同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进行合理认同,防止贸易纠纷的产生。

(4)协议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惠措施。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SPS协议制定了“特殊与区别待遇”及“技术援助”条款。要求发达国家通过双边或适当的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并且规定发展中国家对于新的卫生措施可以申请更长的调整期。虽然协议并没有进行明确具体的措施规定,但中国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积极争取技术支持和出口机会。

212刺激我国农业行业完善

(1)协议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检疫体系的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尚不完善,SPS协议明确表明各成员要以国际标准为基准,以科学为依据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检验检疫体系,这给中国农产品建立健全监管检疫体系指明了方向。

(2)协议促使我国农业企业进行改革。SPS协议并没有对各成员采取的卫生措施进行具体规定,允许各成员自行选择,这要求农业企业必须扩大视角,时刻关注国际动向,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要。

(3)协议支持各成员为保护本国的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采取适当的检验检疫标准。这表明低技术、粗放式生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会越来越少,遭遇的贸易壁垒会越来越多,这迫使我国农业企业必须提升生产技术,优化产品结构。

22消极影响

221促使卫生检验检疫壁垒形成

协议的宗旨为产生和实施贸易障碍提供理由。SPS协议承认因为地理环境、气候等不同而导致各国对动植物检疫的标准不同;允许各国使用自己的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允许各国根据原产地原则对不同国家的产品使用不同的检疫措施。

从协议主要原则的语言描述上,可以看出协议在鼓励各成员保护本国人民及动植物健康的同时,也在具体实施方面给予各成员很大的自由度。

SPS协议条款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对细节的具体描述,这样各成员在具体实施时就拥有了一定选择空间,进口国可以据此实施变相贸易障碍。例如“科学依据”原则是SPS协议的主要原则之一,但具体实施起来,科学依据非常难以衡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进口国可以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诠释。协议规定,成员制定的卫生检疫措施应依据对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的风险评估。但是协议中规定的“风险评估”是需要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并没有给予明确说明,大大降低了实施贸易障碍的门槛。

协议允许各国使用自己的检疫标准,这易导致标准的过分使用、滥用和故意歧视。按协议规定,只要能够证明检疫标准可以达到保护动植物的目的,成员就可以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检验检疫标准。

222增加出口成本

进口国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对进口产品提出高技术要求,而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为符合进口国的检验检疫标准,必须进行技术改革。但先进技术的引入,人员的培训,设备的更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产品成本。

检疫成本也不容忽视,为达到进口国的卫生检疫标准须添置新的检疫设备,为应对国外越来越严格的检疫标准必须加大对国内重点检验检疫实验室的投资建设,检疫的标准提高往往导致检验检疫的时间有所增加,这都会产生额外费用。

223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

许多发达国家检疫手段比较严格,这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处于经济和技术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产生贸易阻碍效应。高检验检疫标准会提升出口成本,包括检疫费用、技术成本等构成的直接成本,以及国外进口检疫机构提高检疫标准、延长检疫时间而产生的间接出口成本。若高检疫标准是针对所有出口国的,这些成本会部分转嫁给出口商,降低农产品的出口能力;但高检疫标准仅针对中国农产品时,所有检疫成本由中国出口商承担,会大大降低农产品出口能力,缩减国际市场份额。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产品,市场需求有限,新市场的开拓成本很高,原有市场一旦丧失,就很难再进入。

3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31充分利用SPS协议

充分利用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条款,发挥协议的正面影响,充分应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惠条款。

311有效利用协议的双重性

SPS协议的不完善经常被一些成员利用,但是面对贸易阻碍时,协议仍然可以成为争取自我权益的主要依据。如第2条第2款规定“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应当基于科学原则和具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这一条款由于规定不明确而易引发贸易纠纷,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同样可以利用其模糊性,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有利角度进行诠释。第3款规定“成员应确保其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不会武断地或不公正地歧视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成员,包括本国领土和其他成员的领域。”第5条第4款规定“成员在确定卫生和植物卫生保护的适当水平时,应考虑将不利的贸易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目标”等等,都可以作为应对贸易障碍的依据。

312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特惠条款

SPS协议针对发展中国家制定了一些优惠条款,如中国可充分利用第九条“技术援助”和第十条“特殊和差别待遇”。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援助完善中国农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同时争取较长的适应期。当遇到贸易阻碍时要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争取最有利的机会。

32增强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1)我国农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引进、应用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迫在眉睫。如引进应用HACCP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刻关注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及检验检疫标准的国际动态,尽量依据最新标准改善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优化产品结构。

(2)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尤其在信息的捕捉、收集、整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企业的管理缺位现象严重。面对贸易障碍,企业要建立正确积极的应对态度,要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的功能,使各企业力量团结起来,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

(3)农业企业还要增强其形象建设。产品价值不仅仅由实体产品体现,还与企业形象有密切关系。现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牌及生产企业的形象越来越注重。农业企业要加快产品品牌建设步伐,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高品质形象,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产品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陈伟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2(1):32-37

[2]李智当前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特点及应对之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9(5):15-17

[3]段辉娜SPS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7):144-146

[4]远铜中国农业企业如何“走出去”[J].世界农业,2013(6):142-146

[5]叶李伟,王春丽福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可行性及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156-158

第3篇: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游客支付意愿;海南;旅游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旅游由于其独有的文化特性和休闲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消解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疲乏与压力,亦是增长见闻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逐渐成为现代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尽管旅游业一直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但事实上由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损害并不鲜见。故旅游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亦成为当代的重要研究课题。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方式,旅游生态补偿是平衡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集中于对概念的辨析和补偿机制的构建,对旅游生态补偿中的生态损失计量、利益相关者权责、评价体系等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李青,王晶,2015)。相比于当地居民,游客是旅游活动中更大的受益者(张冰,申韩丽,王朋薇,贾竞波,2013)。从游客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运用条件评价法(CVM),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海南旅游者的补偿意愿(WTP)进行研究,以期为海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海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1.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研的内容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资料,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6个因素;第二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旅游行为特征,包括年均出游次数、旅游偏好、停留天数、旅游消费、旅游满意度等5个因素;第三部分,被调查对象的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包括对生态保护的态度、对生态保护责任的认知、对生态威胁的认知、对旅游者行为的认知、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对生补偿方式的认知等;第四部分,被调查者的旅游生态补偿意愿,包括补偿意愿与补偿额度意愿两个维度。问卷主体部分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个选项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有关旅游偏好、生态保护责任、生态威胁因素、生态补偿方式等问题,采用多项选择的设置。

2.调查实施

本次问卷调研采用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地点选择了海口、三亚、五指山等三个地区的旅游景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问卷回收率94.33%,其中有效问卷260份,问卷有效率86.6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为123人,占47.31%,女性受访者为137人,占52.69%,男女比例分布较为平均。此次受访者来自29个省市,年龄以24岁及以下(45.33%)、25岁-35岁(35.38%)、36岁-45岁(10%)为主,受教育程度以本科(68.85%)、专科及高职(12.69%)、硕士及以上(11.92%)为主,职业以学生(40.38%)、企事业单位人员(21.92%)、自由职业者(10%)、其他(10.77%)为主。在收入水平方面,3000元及以下水平的占45.38%,3001元-5000元水平的占23.85%,5001元-7000元水平的占8.46%,7001元-10000元水平的占10%,10000元以上的占12.31%。

2.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平均年出游次数为2.22次,众数为2,即大部分受访者的年出游次数为2次(占39.8%)。在海南旅游的停留天数方面,平均停留天数为5.12天,众数为6,即大部分受访者的停留天数为6天。在对海南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平均得分为3.46分,表明受访者的总体满意水平较好;众数为4,表明大部分受访者的旅游满意程度较高。

在旅游吸引力因素方面,受访者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由高至低排序为:优质的海水、沙滩(79.62%)、洁净的空气(74.23%)、宜人的夂颍64.23%)、知名旅游风景区(26.92%)、当地特色美食(22.31%)、离岛免税购物(17.69%)、独特的黎苗文化(16.15%)、其他(3.46%)。

在旅游景点类型的偏好方面,受访者最偏爱的景区类型由高至低排序为:海湾(75.38%)、岛屿(60%)、森林景观(45%)、自然与人文景观(40%)、温泉(34.62%)、人文建筑(13.46%)、其他(2.69%)。

在旅游消费方面,61.54%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3001元以上,11.92%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2501元-3000元的水平,6.54%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2001元-2500元的水平,9.23%的受访者消费支出在1501元-2000元的水平,仅1.92%的受访者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

3.旅游生态补偿认知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会对海南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平均得分为3.43分,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即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旅游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海南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一选项上,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46分,中位数和众数都为5,即受访者对于海南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认可程度高度一致;在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方面,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2.47,中位数和众数都为2,即受访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对“海南有必要实施旅游生态补偿”这一选项上,受访者的平均得分为4,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即受访者对实施旅游生态补偿的支持程度较高。

在“海南旅游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来源”感知这一问题上,78.0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77.69%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政府在监管和治理措施方面的欠缺,74.23%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61.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过量接待,58.85%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企业经营中造成的直接污染,43.08%的受访者认为来自各类旅游设施本身的不环保性。

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0%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垃圾污染,58.0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水污染,40.3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土壤植被的破坏,31.54%的受访者认为可能造成空气污染,28.85%的受访者认为可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还有2.69%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

在“海南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者”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1.1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肩负更多的责任,80.77%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企业应该承担责任,73.64%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者自身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59.23%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居民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48.0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团队也不能例外。

在“旅游生态补偿方式”这一问题的认知上,92.6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拨款是最主要的方式,76.5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从旅游企业的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补偿资金,40.38%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者应该交纳一定的费用,32.3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采用社会捐赠的方式。

4.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

对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分析包括是否愿意支付和愿意支付额度与不愿意支付原因。在是否愿意支付这一选项上,55.7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44.23%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支付。

首先来看人均支付意愿即人均WTP的测算,本文采用三种方法来求得人均WTP,即:

(1)按支付意愿权重比例计算,得出人均WTP为55.40元/次;

(2)按WTP>0时的中位数计算,得出人均WTP为55.77元/次;

(3)按WTP>0时的平均数计算,得出人均WTP为30.92元/次。

综合三种计算方法所得的支付意愿平均值可获得游客对海南省旅游生态补偿最终支付意愿约为E(WTP)=47.36元/次。

其次,关于生态补偿费用的使用途径:在愿意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受访者样本中,79.31%的受访者希望该项资金可用作垃圾处理与回收方面,69.66%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水资源的保护,43.45%的受访者希望可用来提高各类旅游设施的环保性,40.69%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40%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土壤植被的恢复,29.66%的受访者希望可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

在询问不愿意支付旅游生态补偿费用的受访者其原因时,60.87%的受访者表示对补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存在疑虑,44.35%的受访者认为该项工作应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而非让游客买单,40%的受访者认为由于自身收入水平过低而不愿意支付该部分费用,5.22%的受访者表示对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无参与兴趣。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海南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力要素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由海水、沙滩、空气、气候、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最大。在旅游资源类型中,以海湾、岛屿、森林、温泉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最受游客欢迎。这与海南生态立省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亦表明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仰赖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认知意识较差

在询问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认知程度时,40%的受访者表示出对此不了解,12.31%的受访者表示对此完全不了解。旅游生态补偿是实现旅游目的地公平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旅游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方对此知之甚少,显然不利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游客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恰恰相反,从调查结果来看样本群体所代表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愿是比较高的。这证明旅游生态补偿作为调节旅游地生态与利益平衡的方式,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应加大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

3.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方式的认知程度较单一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区、旅游者、社会团地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目前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政府应该是承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角,政府拨款应该是最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实际上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应通过科学的测算后进行确定。但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认可游客进行的旅游活动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故还应加旅游者对环境保护责任的认知。

4.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群体对海南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比例仅为55.77%,远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杨主泉,2015)。究其原因,与游客对旅游生态补偿的低认知度有直接关系。其中关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补偿方式的确定、补偿资金的使用途径等是游客认知较少的几个方面。

从游客支付意愿的角度进行研究是构建科学系统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只是旅游生态补偿的一个方面,游客也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主体之一。要构建和完善海南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还需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晶.近20年来国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5年第32期.

[2]张冰,申韩丽,王朋薇,贾竞波.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年2月.

第4篇:植物保护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江苏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1-03

【作者简介】田妹华,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熟,215500)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职业教育。

从2013年9月起,我省中职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全面试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此方案,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顶层设计的课标总体框架下,课标开发小组于2016年4月完成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新课标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部分组成,坚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体现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取向,支撑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是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园艺”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有机蔬菜生产”“蔬菜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必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阐明课程类型,说明该课程是为保证学生基本学力而开设的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在……课程基础上”“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说明该课程与前导平台课程及后续方向课程之间的关联;“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说明该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习内容直接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从事蔬菜栽培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说明课程的本质是育人,同时体现职业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学时与学分分析

课程的学时与学分严格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1学时为45分钟。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规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四门技能方向课程“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均为174学时,11学分。明确学时与学分,便于学校安排课表,给学生提供四个方向课程的选择,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制订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技能方向课程体现课程民主化与人性化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课程设计首先描述出课程的愿景,直接体现教育理想与旨趣。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引领课程设计思路的是:“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融合蔬菜生产过程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其基本理念突破了技术理性单一旨趣对专业知识的束缚,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彰显课程与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课程充分达成每一个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着的美好愿景,为学生选择未来生活和职业道路做好充足的准备,体现课程培养人的价值追求。

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果蔬花卉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而确定。三维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四级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果蔬花菌生产技术规程而确定。强调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侧重实践性与职业性。

课程结构编排的设计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流程为主线,根据果树、蔬菜、花卉、菌类园艺工岗位典型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育苗技术、定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职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合,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四、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是教育意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其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蔬菜的生物学特性、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并实施蔬菜生产计划,依据规范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技术,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依据总体目标,能形成如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能识别常见蔬菜并进行分类,了解其形态特征与栽培习性;能熟练进行蔬菜生产种植设计、播种育苗、定植与栽培管理;能从某些蔬菜的生产管理中找出共性,归纳总结出这类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课程目标也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大多需要通过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因此,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即以项目为中心,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个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提出相应要求。这是一种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将纵向的脱离职业领域且缺乏沟通的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向职业回归。以“蔬菜生产技术”为例,整个课程共有12个项目,具体为:蔬菜生产入门、瓜类蔬菜生产、茄果类蔬菜生产、豆类蔬菜生产、白菜类蔬菜生产、根菜类蔬菜生产、绿叶菜类蔬菜生产、葱蒜类蔬菜生产、薯芋类蔬菜生产、水生蔬菜生产、多年生蔬菜生产、芽苗菜生产。除了“蔬菜生产入门”这个基础项目外,其他项目都以生产某类具体的蔬菜划分。课程的实施要求把职业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展开。每个项目按照蔬菜实际生产过程分成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四个具体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下的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特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任务细化,将有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内容有机嵌入项目课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行业从业标准相衔接。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与资源的收集;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选择品种、确定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制订生产计划;实施生产任务;对生产技术进行归纳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生产技术报告。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综合职业知识,更形成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走向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施建议分析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

教学建议强调了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体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些都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关系和教学情境构建的建议。考虑到配合农时农事,项目课程的实施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季节灵活安排,推进专业教学紧贴生产实际。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地域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品种与新技术,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同时,果蔬花菌生产操作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可有机融入相应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高度融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视频、动画、图像、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呈现以往学校情境中难以呈现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评价建议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的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元、内容多样,构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力争使之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及时给教学提供反馈。对果蔬花菌分类、生育周期、生物学特性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具体果蔬花菌生产技术、田间管理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和四级园艺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同时,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果蔬花菌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客观告知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及时与学生商讨改进的方法与途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要充分肯定、有效引导。

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专业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吸收果蔬花菌生产行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对接岗位要求、园艺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规程,将有关的品种选择、生产季节与茬口安排、实用生产技术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的内容不应是对现有学科知识的重新剪裁,也不能笼统地罗列大块学科知识,要精心设计项目活动,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分析学科知识时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点,并以此为生长点,提高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同时,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保证项目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为学校和教师拓展、开发内容留下空间。教材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声、像配合得当,体现可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大自然有充足的果蔬花菌资源,本专业应充分开发自然课程资源,体现课程形态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是重要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议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物质资源,包括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工作任务书或工作手册、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栽培设施、材料与用具等。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配备课程必备的电子读物,及时开发、补充、更新和延伸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满足教学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力求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促使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七、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作为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不仅是课程教与学的依据,更为教材编写、教学、学业评价和考核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我省中职专业课首批课程标准已研制完成,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需要经过实施和评价过程,进一步修订与完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