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数字乡村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的内容

第1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体育;农村体育;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五篇中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数字化赋能企业发展、赋能政府服务、赋能“中国梦”的实现,从而推动人民生活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迈入数字社会时代。在数字政府领域,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也成为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一、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国家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作出的总体部署。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相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健康的需求更加突出。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异和农村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短时间内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还难以消除。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则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供给方式的整体变革,通过数字赋能,让优质的体育资源惠及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滞后的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支撑。

二、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历史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衡水市农村的常住人口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和学龄儿童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传统行政村中老年人常住人口占比较大,很多村落成立“空心村”。

(一)衡水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在此基础上,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形成体育文化广场,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从2006年开始,衡水市从最初的“一场二台”到后来的乡(镇)健身工程、乡(镇)示范工程、新民居健身工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不同形式,逐年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投入。截至2020年,衡水市下辖5148个自然村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村落都有健身路径,但受行政村的规模、常住人口和场地影响,健身场地大小、健身设施数量、整体布局略有差异。

(二)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的特征

衡水市农村健身活动呈现明显的性别、项目和村镇“三差异”特征。1.性别和项目差异。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常态化的广场舞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形成至少已有5~6年,以45~60岁的妇女为主,男性主要以散步为主,儿童活动呈多样化、随意化现象。衡水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开展“村、乡、县、市篮球联赛”,按照规定进行选拔,历时2个多月,因此衡水市篮球运动一直有较好的民间基础,但非赛季的农村,篮球项目只有学生在周末锻炼,成人极少参与。2.村镇差异。乡(镇)健身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参与人群也远远高于行政村,除了健身舞,乡(镇)还有健步行、太极拳、柔力球等活动。

(三)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现状

衡水市农村体育组织属于村民自发行为,由健身爱好者、村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一些活动开展比较好的体育组织通过参加上级行政部门或社会商业活动获得部分资助或奖品。

(四)衡水市农村体育技能培训现状

衡水市每年都会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县级举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但除了传统的线下晋级培训,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继续学习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后期开展日常健身项目的更新完全靠线上自学。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置能满足村民最基本的锻炼需求,但随着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场地不足成为农村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虽然能开展常态化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这和县市每年以广场舞为主的赛事引导和培训服务密切关联;村民健身意识增强,移动终端基本普及,体育骨干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健身人群方面,儿童活动呈现随意化,男性和老人的活动项目匮乏,急需引导;在技能培训方面,体育系统的培训指导仍然以传统的服务模式为主,不管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都没有和信息技术发生联系,滞后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健身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三、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衡水市农村公共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健身意识、健身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了村容村貌、农村文化、农民身体素质、农民精神面貌的极大提升。但由于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量增加,需求人群和结构出现多元化,仅靠增加供给总量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的变化。而数字化公共服务不但可以削弱农村地域分散的制约因素,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群众健身的多元需求,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一)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政府运营机构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政府的各个机构分工明确,缺乏协同,在数字化政府运营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第一,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信息化管理合二为一,各部门各系统自行负责和建设本系统的数字运营工作,这样就使大量行政人员从事与行政无关的数字技术工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其二,各自为政,出现“信息孤岛”或“数据烟囱”现象。[1]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建设同样应该吸取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用数字化服务的“整体理念”来进行建设和运营,而不是由各个基层部门进行建构。因此应由省级部门采用委托经营的方式,牵头成立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各级政府作为使用者,只负责具体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使用。这种政企合作的整体理念可极大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进程和运营效率。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公共体育服务层级平台

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不是单独在农村构建,而是采取“主站+分站”的站群系统模式。[2]整个站群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以后的更新和维护;有完善的管理权限配置功能,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子站进行管理,如市可以指定县管理员进行管理县级子站,县管理员可以设置乡管理员管理属于乡级子站,依次类推。

(三)衡水市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型要求,政府角色要从“划桨”走向“掌舵”,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农村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健身活动基础好的村设立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示范点,政府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创新企业加入,提高运营效率和活力。

(四)开展衡水市“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

公共体育数字化建设虽然是政府牵头的一项民生项目,但服务最后对接的是普通民众,要实现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的转化,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转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3]所以要使数字化服务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首要的现实问题就是要消除“数字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避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网络技术不敏感而导致资源浪费或效率受限。因此,在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农村数字扫盲工程”活动可分层推进,首先对所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字化使用培训,能熟练使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的数字资源;其次发展、挖掘和培训关注运动健身的农民和社团,发挥他们在数字化推广中的作用;最后,以点带面,在村民中开展数字扫盲活动,从线下推进数字化进程,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线上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是以协同治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赋予了农村体育新的内涵,既是农村体育供给侧改革的触发器,也是激发农村体育市场活力的发酵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公共服务范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逯峰.整体政府理念下的“数字政府”[J].中国领导科学,2019(6):56-59.

[2]温雅婷,余江,洪志生,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101-122.

第2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本教学研究项目是通过搭建B/S结构模型平台,在研究如何经济、高效地制作三维村镇模型的方法与步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镇规划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镇三维仿真规划信息化平台模型,实现美丽乡村仿真场景漫游及规划信息化管理。着重研究在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纹理建模方面的优化方案,包括纹理建模过程和烘焙过程的优化,以及开发软件平台自身提供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优化技术。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5.结束语

第3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数字化;员工培训

一、背景

农广校系统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卫星教学系统,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虽然农广校在教学硬件方面基本达到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但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却缺乏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经验,针对其岗位需要开展的培训也还很薄弱,特别是在数字环境下如何进行远程教育的教育管理、教学服务、教学设计等。教师的角色转变也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发挥,教学人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和咨询者,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灌输者。从“教师者为中心”的模式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加强农广校开展远程教育的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中国政府实施了“加强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合作项目,把数字式授课方式融入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广校“员工能力”这个瓶颈问题,项目聘请国际专家通过“管理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材料设计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辅导教师”三个层面对农广校系统的员工分别进行培训。“数字环境下的教与学”作为项目的一项重要产出,主要是提高农广校辅导教师在数字化环境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整体提升农广校的各类工作人员利用远程手段服务农民教育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培训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了利用各种现代远程手段,把培训本身当作案例来学习和研究,探索在农村地区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缩小和跨越数字农村鸿沟的经验和模式。

二、数字环境下的教与学培训

(一)培训的目标

如何有效地将数字式授课方式融入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培训之中;如何组织农民和其他乡村教育目标群体的教与学,并为之提供帮助;怎样使用虚拟教室;怎样进行非同步的计算机会议;怎样将参与式的需求评价和考评融入远程教育的实践中。

(二)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

来自菲律宾开放大学的Flor博士编制了培训课程教材并担任主讲老师。Flor博士有着丰富的项目执行和教育培训经验,但他对中国的国情并不十分了解,为了使编制的培训课程适合农广校的特点,农广校的负责人向Flor博士详细介绍了农广校系统的一些背景资料并陪同Flor博士前往基层农广校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就课程内容进行了反复的协商、修改和完善。教学模块结合了世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成果,特别考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培训前,组织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员,录制了他们在培训前的想法和建议;培训中,Flor博士与这些学员通过卫星音视频系统进行了对话,建立教与学之问的纽带。为了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农广校组织者对培训的材料进行了翻译,并将培训讲义在农广校网页上,供学员提前预习。培训课程共有七个模块:

模块一:区分模拟与数字化学习环境;描述数字化学习的优点与特征;列举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原则。

模块二:详细说明电子学习的主要战略。

模块三:列举传统的和数字的媒体及学习资料;描述传输方式;复述数字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

模块四:详细解释术语“多媒体”;详细解释“计算机辅助教学”。

模块五:描述农广校教学设计和课件开发的过程;把参与者需求评价和评估结合到这些过程中;确定参与者的进入点。

模块六:在万维网上进行网上冲浪和浏览;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通过搜索引擎和网络人口进行网上搜索;描述农广校的网上信息;组织和协助在线讨论。

模块七:了解社会资本的定义;描述数字环境中社会资本的形式;讨论动员学习者的方法;开发一个动员学习者的计划

(三)培训的实施

培训采用面授与卫星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时5天。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骨干教师在北京的直播教室接受面对面的培训,同时卫星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60个卫星小站进行了同步直播,共计1800多名辅导教师同时参加了培训,所有60个虚拟教室的培训者均可以通过音视频的双向传输与直播教室的主讲教师交流。

(四)培训的评估

为及时对每天的课程进行评价,并让学员积极参与到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中来,每晚各虚拟教室的负责人把当天小组讨论的情况汇总,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北京直播教室,全国学员也可在中国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站上的留言板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交流心得。工作人员则连夜将其归纳、整理,反馈给Flor博士,并在第二天课前安排答疑和交流。

培训最后一天,直播教室的每位学员填写了评估调查表,每个虚拟教室选派了十名学员填写评估调查表,并寄回中央农广校。培训结束后共收到705份反馈表,超过了预期的数量。多数学员踊跃填写评估表。以尺度1―5进行衡量(5表示非常好),在“授课内容”、“小组讨论形式”、“现场便利程度”指标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占54%,52%和35%,对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实施和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我学会了描述数字学习的特点和优势”、“我学会了对传统式教学和远程教学及其传输方式进行比较”两项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占47%和51%,而在“我学会了如何开发课程。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我学会了在一个虚拟教室组织和协助教学活动”两项上选择5的学员分别只占20%和21%。可以看出:通过培训,学员们在思想上对数字化教学的概念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对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去教学却还需要回到工作岗位上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才能真正体会和应用好。70%的学员在“我建议多组织些类似的培训”上选择了5,农广校广大教职员工渴望通过这样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多数学员都对今后农广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三、培训班的几点启示

(一)授课教师Flor博士在培训课程的设计理念、授课方式和评价测试上给农广校教学人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展现了一套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模式

在讲义的编写和修改中,他认真倾听农广校的情况和实践,与农广校人员密切合作,很短的时间内,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农广校的实际情况有机的整合到培训模块中,同时针对每天学员的反馈意见,连夜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他幽默诙谐,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丰富多样,教与学的互动贯穿始终。学员在倾听Flor博士培训内容的同时,通过其组织培训的整个过程,看到了从教材设计、教材修改、教材讲授到教材评估这样一整套培训流程,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研究和借鉴。

(二)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

历时5天的培训,通过卫星向全国60个小站同步直播,共1800余名学员同时参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北京的直播教室与各卫星小站始终保持着互动交流,大家虽然地处四面八方,但却又处在同一个课堂中。教学中充分采用了一系列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音视频双向交互,电子邮件、BBS、留言板、在线学习平台等。组织这样一次规模如此之大、覆盖面如此之广、手段如此之先进、效果如此之好的培训在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标志着中国农业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4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沈阳市文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尤其是社区文化的活跃,使得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和村级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活动项目、文化队伍等,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的需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1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沈阳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比较高,给人们提供的文化资源比较少。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参与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很少。其实很多农民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和科技类报刊,但这些书农村的图书室很短缺。绝大部分农村图书室图书的数量不多,有的几百本,有的几千本,有些乡村的图书馆的书籍很陈旧,破损也比较严重,翻阅的几率很小。一些乡村图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或者是扶贫捐赠,农民很难看得懂。很多乡村的农家书屋只重建设不重管理,服务手段单一,农民很少光顾,农家书屋成了摆设。

1.2缺少人才。人才问题是制约沈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阳农村既缺少管理人才,也缺少经营人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会操作,对电子文献和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适应。沈阳有些乡村的文化馆专业人员少,无法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也很难开展业务。

1.3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文化工作的文件都要求增加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确提出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在还有很多乡村达不到要求,财政对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很少,图书馆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都得自筹。有些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阵地变形”情况。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没有经费,常常借助经营和出租房屋来交水电费、维修费等,这减少了主营业务的场地,严重影响文化业务的开展。

1.4农村公共义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群众缺之吸引力。由于文化工作者缺乏,人才不中,加之一些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资金限制等原因,一些基础设施承载的文化活动要么开展的少,要么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特别是活动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这一点对吸引群众进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卡拉OK能够吸引年轻人,但绝大多数村文化大院里没有相应的设备,或者是没有专门管理人员,使年轻人推动兴趣。两样表现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多村的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用的电脑只有一台,根本无法正常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中的老年人缺少根本的吸引力。而过于传统青少年又不喜欢。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少,文化基础设施很难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2.1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基层需要主抓服务,政府需要出钱投资文化产业,这才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果只注重基础建设,相关配套的服务跟不上,工作还是不到位。现在沈阳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应该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基层农民的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

2.2增加投入。从沈阳市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为了适应市场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和民间组织共同承担起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以实现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地产与文化千分之一互动”共建机制。以省委、省政府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具体内容为:省、市(县)、乡镇,在做政府性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建设居民小区的投资总额以及居民购买住房所缴纳契税中提取千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3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主要是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应该在数字资源上增加投入,引进人才,促进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平台的对接,让广大农民读者受益。当然,这需要乡村有网络,有电脑,才能实现数字的共享,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需要一批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建设具有综合服务的文化站,完善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使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文化站成为各个乡村娱乐的场所,成为乡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进而成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平台。

作者:岳红梅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慈善援助公益援助

[分类号]c252

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新现象是: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支撑其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状况已经突破,社会力量的慈善与公益捐助正在异军突起。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偏远乡村,都概莫例外。两届“百县馆长论坛“会议”的召开,讨论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图书馆界对社会力量援助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思考与总结。进入21世纪,社会力量对我国图书馆的慈善与公益援助已成为一种潮流,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应当怎样来看待这个潮流,需要在理论方面广泛讨论和在实践方面大量探索。

1 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主要援助模式分析

1.1 慈善家援助修建图书馆

慈善家的援助,即专门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人对图书馆的援助,其主要表现是:慈善家把自己的资金捐赠给基金会,然后通过基金会与政府合作项目或直接向受援对象捐款,指定用于修建图书馆馆舍或图书室建设。代表人物有香港的邵逸夫、田家炳等。他们秉持“取之于民众,用之于民众”的理念,在我国援建了30多所图书馆馆舍和1100多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计耗资达5亿多港元。

慈善家援助修建图书馆的优点在于:①资金相对充足,社会关注度高,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可以尽快促进资金的落实到位;②慈善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以提高社会公民投身图书馆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而缺点是:①援助的人数少,资金涉及面广,项目众多,真正用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资金却只有小部分,加之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士的参与,解决不了图书馆实际所需;②慈善资金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可能导致名人做慈善的负面效应,造成社会群众对慈善事业的误解.

1.2 企业单位对图书馆的针对性援助

企业慈善是指企业从慈爱、善意和善良的方面出发,以扶贫、帮困和助人为主要内容,对图书馆进行帮助的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其主要表现是:企业用自己的利润与政府合作系列项目或直接向受援图书馆捐助建设资金或书籍、物资等,来援建图书馆。代表性的企业有飞利浦集团(外企)、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花旗银行集团(外企)等。它们秉持“弘扬慈善文化,宣传爱心奉献,展示社会文明”等理念,在我国援建了309所希望小学图书馆、1350所中小学“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和2所少年儿童图书馆,累计耗资达4000万元人民币。

企业单位对图书馆针对性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在向社会爱心奉献的同时,也向社会宣传了企业的产品;②在树立企业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特别是国家对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免税额度由原来的年度利润总额的3%提高到12%后,这种捐赠简直成了一种双赢。而缺点是:①偏重于关注宏观层面,如有多少图书馆建成、捐赠图书多少万册、资金到位多少等,而忽略图书馆的细节建设,如管理制度、资金流向、图书种类等;②以盈利为目的,慈善与公益活动或多或少地带有功利性,即商业性。

1.3社会个人行为对图书馆的援助

社会个人慈善,即社会公民热心图书馆慈善公益事业,自愿帮助弱势群体的无私行为。其主要表现是:热心于基层文化建设的自然人个人,以自己或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或自己可以办到的募集方式建设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并开展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代表人物有福建省福州市的吴熙、湖南省冷水江市的刘小玲、江西省萍乡市的刘柄继、陕西省西安市的陈武艺、宁夏海原县的李成林等。他们秉持“力所能及,扶助乡邻”等理念,在我国因地制宜地办起了众多的农民图书馆(室)、乡村图书馆室、社区图书馆(室),有的藏书达10万册以上,有的馆舍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

社会个人行为对图书馆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弘扬美德,展现爱心;②共享资源,扶帮近邻;③汇集资财,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缺点是:①对图书馆专业的理解片面,办馆受兴趣和爱好的影响大;②捐赠带有随意性和一次性色彩,缺乏规模化与资源优化的安排;③资金基本靠自己和家人,服务人员也主要是自己和家人,难以使藏书及时更新和相关服务走上专业化。

1.4 民间组织对图书馆的援助

民间组织的慈善援助,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从事图书馆的慈善公益事业。其主要表现是: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的知名人士发起某个项目,然后由参加该项目的志愿者或义工通过网站、口口相传等方式募捐图书和资金,最后再由志愿者或义工把这些募捐图书和资金直接捐赠给当地文化站或者中小学图书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业务工作。代表性的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立人乡村图书馆、《中国妇女》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中山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它们秉持“以图书为载体,以教育为内容,立足乡村,连接城市,推广国民阅读,促进乡村教育革新”、“丰富乡村教育资源,促进公民社会形成”、“援助受灾的图书馆人”等理念,在我国创办了众多有影响的草根援助项目,如天下溪乡村图书馆、立人乡村教育行动、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图书馆家园计划、北川图书馆重建项目图书募捐活动、星星火阅览室、育才图书馆、西部阳光行动等。其中,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天下溪乡村图书馆项目和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乡村教育行动最有影响。前者采用捐、募结合的办法,立足于出版社积压书采购市场和乡村社区受援对象(主要是乡村文化站,间或也有学校),从2003年到2006年,为广西的5个贫困县近40个乡镇捐赠了图书;后者采用总分馆理事会管理模式和捐、募、建、服务一体化援助模式,从2007年到2011年,在湖北、河南、四川等省建立了10个分馆,办了3000多个借阅证。

民间组织对图书馆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完全出于自愿,易于调动参与人的积极性;②管理中间环节少、方式灵活,易于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和探索高效的建设之路。特别是天下溪乡村图书馆的定向援助和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总分馆理事会管理模式、公益记录宣传模式、财务与捐赠公开及捐、募、建、服务一体化援建等,很值得推广,因为这不仅可以做到物尽其用,而且还可以挖掘草根援助的长效机制。而缺点是:①经费紧张,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专业技术缺乏;②藏书数量有限,规模效益差等。

1.5 慈善基金与国际组织对图书馆的援助

慈善基金与国际组织的援助,即海外华人通过募集资金,与国内乡镇政府、非营利组织如侨联等建立联

系,帮助中国乡村图书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海外华人的慈善基金组织或一些国际组织,通过与国内乡镇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如侨联等)建立联系,然后捐助资金,或同当地政府及村民合作,共建公共图书馆,或同当地学校合作,以充实或加强原图书馆的建设,建成后向社会开放服务。代表性的基金与国际组织有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美国青树教育基金、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兹根基金会、国际教科文组织等。它们秉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必首重德育,以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格”等理念,截至2011年3月,在我国边远穷地区因地制宜地办起了62所公共图书馆、46所中小学图书馆、12所农村图书馆、103个学校图书室。

慈善基金与国际组织对图书馆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具有海外关系,遇到的政策阻力小;②资金相对充足,管理方式灵活,资助范围广泛;③采用“与当地学校合作创建图书馆,或者对乡村学校已有的图书馆进行完善,建成后向当地村民开放服务”的援建模式。而缺点是:①捐助主体与受援对象间的距离遥远,无法对受援项目进行有效监管;②援建项目定位基层,图书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不强;③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长效机制较差。

2 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主要困境分析

2.1 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或长效机制

日前,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各种援助模式都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将资金、实物捐赠给当地的慈善机构,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出现信任危机;直接将资金、实物捐赠给受援助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经费紧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体制迫在眉睫,资金的流向和实物运用途径清晰,才能提高捐赠者的信任度,主动给捐赠者以情感和荣誉的同报,才能激励捐赠者的捐助热情。慈善公益机构需主动作为,走向社会,积极募捐,才能促进图书馆慈善事业的发展。

2.2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包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管理方式、完善监督反馈系统、制定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相关政策与基本制度等。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相对盲目,缺乏专业指导,投资收益过低,而在美国大型私人基金会的投资已发展成熟,主要采用投资部、投资财务部、财务部、外部投资机构、基金会信托等5种投资管理模式实施投资管理。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必须保障慈善捐款的合法透明,依法接受税务监督、会计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可以通过网站公示各项善款的来源、金额及使用去向,方便人们及时查询、广解善款的使用情况。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以为慈善援助的行为指明方向,统一行为准则,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

2.3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士的参与合作

目前,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5种援助模式都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士的直接参与合作。对受援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缺乏专业指导,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捐书赠书,图书馆的新技术新理念无法融入其中、图书馆界慈善人士应该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规划性地指导各项图书馆慈善公益项目,把图书馆最新的技术和一些新理念融入受援地图书馆,对当地的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业务和素质的培训,定期举行讲座,传达图书馆界的最新资讯和动态。充分发挥图书馆界的々业素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2.4主流援助的运行模式为“非公募”方式

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5种基本模式,除了依托于基金会的香港慈善家的援助和海外华侨的援助有“公募”行为外,在国内的企事业单位援助、社会个人援助和民间组织援助,则都是“非公募”性质。然而,从主体看,后者的援助义是我国的主流。如果主流援助者没有资金与书刊的“公募”来源,其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可想而知的。图书馆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笔者强烈呼吁政府出台专门针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政策,也强烈呼吁现有基金会降低捐助资金管理费和项目实施费的比率10%,以支持草根组织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行动。

3 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3.1基金会募捐与投资的管理模式探索

基金会的投资管理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投资管理可以实现基金会资金的保值增值,可以很好地解决图书馆慈善经费紧张,难以长期可持续地援助受援地的问题。鉴于目前草根组织援助图书馆建设的种种困难,笔者以为,从图书馆人的角度看,应发展“基金会募捐与投资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人,以设立基金会,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让基金会作为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整个行动的中心,承担其全部工作,特别是向读者提供服务的后续工作,否则,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运作模式,可以参考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基金会理事会组织机构,投资委员会(由数名拥有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理事会主席和秘长长构成)根据自身的管理理念、投资政策、投资目标、投资规模、风险偏好、人员配置、成本费用等多个因素来确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投资管理模式。随着基金会投资管理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要实现长远的公益慈善使命,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金会投资管理模式。

3.2寻求国家及政府政策指导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机构,国家始终是图书馆建设的主体,政府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介入,指导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慈善援助。最重要的是尽快落实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一整套促进公共文化慈善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为慈善资本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投入提供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同时,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及增加人们福利的目的出发,确保有效供给,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3.3 探索新的援助模式――数字图书馆总分馆援助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总分馆援助模式,具体而言,是由公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牵头,主动与慈善人士合作,利用其丰富的数字资源和馆藏资源,充分提供无私服务,而私人慈善资本作为慈善援助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承担维持数字图书馆总分馆的日常运行开支。总、分馆实现资源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用户凭一张借书证可以同时利用总馆和分馆的资源与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总馆通过搭建以数字化资源内容传播、整合统筹联盟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联合平台来实现总分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的联合平台具有统一界面、统一检索、资源链接、资源导航、内容聚合、统一认证、流量报表等特征。各分馆成员通过书目联合系统可以实现在检索一种文献时能同时了解其他成员馆关于此文献的信息;通过电子资源联合系统可以实现异构资源的跨库检索;通过文献传递及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每篇检索到的文章都会有馆藏图书馆信息,以在线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通过联合参考咨询系统可以实现为广大用户平等地提供专业性咨询服务与知识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总分馆援助模式可以借鉴立人村落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采用总馆理事会与分馆理事会相互协调、共同管理的运行模式。总馆理事会由各公立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各高校图书馆项目负责人、慈善人士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图书馆项目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整合各种资源。总馆理事会通过与慈善人上共同签订书面协议,形成有效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图书馆私人基金会,保障私人慈善资本的合理运作;而慈善人士通过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而改善图书馆利用私人慈善资本的低透明度、低信任度的状况。总馆理事会需协调处理好慈善资金的运用、总分馆的管理、慈善人士与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在实际运行中的新角色和权责等一系列问题。分馆理事会由当地乡绅和教师组成,让他们充分参与图书馆的建设,激活本地资源用于图书馆的长期发展。分馆理事会需认真即时地完成总馆理事会下达的任务,并把当地援助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给总馆理事会,做到总分馆的有效沟通、即时沟通。

4结语

社会力量对我国图书馆慈善援助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实践中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因此需要更多图书馆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认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繁荣图书馆慈善公益事业。

参考文献:

[1]Shera J H.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 rnr libra―nnship[M].New―York:Becket a11d Haves.1972.

[2]杨玉麟,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8(1):8―11.

第6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新特点;新趋向

[中图分类号]G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91-02

党的十和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尤其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对于新疆的公共文化服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更进一步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事业上更多地给予了惠民、务实的好政策。

1选拔“基层文化带头人”是做好新时期边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2013年新疆开展“文化家园――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采取乡镇、县、地州和自治区文化馆逐级选拔的方式,从每村、社区各类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或文化骨干中,选拔一批懂政策、懂文化、有特长、会组织的文化带头人。新疆民族文化在老百姓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新疆的基层文化带头人在公共文化活动中起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利用他们在自家的院落、街道,常年累月的开展各种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建设一支离土不离乡扎根乡村的文化带头人。因此,我们应该最要关心的是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怎么发挥好他们的特长,这里说的是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把“爱国、爱疆”“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结合起来,使活动内容能够围绕中心,“唱新歌、写新诗、说新词、绘新图、跳新舞”,使党的政策贯穿于群众之中,做到到人、管用、有效。通过跳新疆舞、唱新疆歌、画新疆景等艺术门类的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使基层拥有自己的永远不走的文艺工作队,使其成为稳定农村的一支重要队伍。

2“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的新途径

新疆文化在老百姓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对边疆“基层文化带头人”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将是摆在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区龙头单位,昌吉州文化馆利用网路服务,在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中也尝试的做了一定的工作,使群众文化工作立足于新的起点、新的高度,通过数字化的服务工作,让本地区群众文化不断开拓新天地,攀登新高峰。

笔者认为,要达到和实现“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这一目标,要重视和探索如下途径:

(1)以创新的思路,利用网络平台组织选拔文化带头人。从2013年起,我们尝试利用互联网微博、QQ群、微信平台,将下属七个县(市)文化馆作为主要联络资源,将选拔“基层文化带头人”的内容条件共享,并要求其将所有乡镇(场)的选拔对象所创作的作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在空间公布,做到内容透明、公开,由于在时间、空间的有效利用,使我们最初的选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经过筛选后2013年昌吉地区首批命名了650名基层文化带头人。通过利用网上选拔,既节省了时间,又省去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最基层的文化带头人自创、自编、自演的各类节目的上传,让一些群众喜欢的、来自民间原汁原味的作品得以交流、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群众文艺团队的数字化管理,从方式上创新服务机制。群众文艺团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其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文化创造的原生性、文化传递的普遍性及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公共文化需求,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便民化的有效载体。为了使昌吉州的民间艺术团队水平上层次,能够有效的安排它们到文化馆内进行活动,由文化馆业务干部进行包干辅导排练,利用这些艺术团队再到基层普及宣传本土民族文化,我们利用微信及互联网平台,合理安排排练时间。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整合昌吉州业余文化资源,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集中力量建成专业能力强的社团,使其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能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和品牌团队,截至目前,文化馆已有管弦乐队、中老年艺术团、健身气功、民族舞等团队来我馆进行活动。打造品牌团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及标准化的特性,各团队之间互相通过我们的数字化平台,相互交流、演出,让老百姓享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3)利用数字平台 使基层文化带头人拥有动态交流空间。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多种文化表现,包括组织、机构、设施的有机组合,其来源于、发端于草根文化,聚合生长于群众生活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有,享用的精神生活总和。尤其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百姓喜爱的文化创作资源。昌吉州“基层文化带头人”中有很多来自乡村农民所即兴创作的好作品,既简单又上口,它们总是把最新的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编成小段子或用新疆曲子、花儿演唱等形式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表演,非常生动且容易记住,我们就把一些好的作品放在“基层文化带头人”网络平台共享,让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昌吉州所属木垒县东城镇的带头人农民苏娟所编排的宣传村民少喝酒、不吸烟、不赌博、唱“花儿”的小段子就非常受欢迎。如:你打你的麻将,我搞我的演唱;你斗你的地主,我拉我的二胡;你抽你的香烟,我唱我的“花儿”;你喝你的白酒,我跳我的新疆舞;“花儿”越唱心越宽,新疆舞越跳体越壮;你我看谁最健康。

诸如此类的用本地方言表演的小段子在农村非常流行,通过这类小作品在农村的普及,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教育了身边的朋友。这种网络化共享服务,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对“基层文化带头人”进行再培训、再提高的一项非常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之一。

3“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文化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提升着百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基层文化带头人”如一股剂,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如春风拂面,备受乡村文化骨干的欢迎。

笔者通过回顾和认真反思,在“基层文化带头人”数字化管理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第一,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现代化网络体系还不尽完善,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网络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来自最边远山区的“文化带头人”来地区接受培训时就感慨的告诉我们,她们生产队的农民很喜欢唱歌、跳舞,但是没有创作的作品,文化室也没有能上网的电脑,信息渠道不畅通。因此,各级政府如不超前研究并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这些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由于受编制制约,基层文化馆人才短缺严重,难以满足群众提出的数字化服务要求;随着数字化培训量不断增加,如不统筹安排,必将影响各级文化馆馆办活动及其他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要重视基层文化馆馆长及业务人员的数字化服务观念,防止服务质量下降。实行数字化服务后,全体群文工作者面临的工作量会更大,涉及现代化办公面更宽,承载的任务更重,群众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力度,提高超前服务,将会严重影响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利用数字化管理,既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功能,选择正确的工作途径,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使数字化服务有序地向前发展。总之,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将是摆在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与责任。我们要利用社区、广场为主阵地的广场文化活动、民间文艺展演以及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激发新疆本土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1]黄春兰浅谈“基层文化带头人”在边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所起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3(25).

第7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一、学术期刊走向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互联网由于具备支持传播信息的各种强大功能,并且在现实世界中扮演了重要的媒体角色,被人们称为“网络媒体”或者“电子传媒”。它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冲击着传统纸质出版的意识、思路、方式等,催生了传统期刊的变革契机。这种新鲜事物是社会变革和前进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而这来源于数字化的巨大优势:一是即时性。不仅内容更新快,可以随时增加或更新内容;而且传播速度快,网上的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传至世界各地,如电子期刊在编辑完成后,可以向全球数亿万用户同时发送,瞬间完成。二是海量性。它的信息容量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量的多,且可以无限量地增加相关链接。巨大的信息容量消除了版面限制。三是共享性。不仅快速实现所传播信息和资源超越时间、空间的广泛共享,而且实现编辑、作者和读者“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这也同时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服务性等多种良好特性。因此,随着网络期刊、数字图书馆的盛行以及个人阅读的电子化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逐步由文字传播转向数字传播,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传统出版发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的传播载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把继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和传播作为出版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数字出版a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二、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读者逐渐减少,发行量不断下降

由于数字化期刊的强大优势,它能很快地获取受众、服务受众,而传统期刊出刊周期长、传播速度慢、单一化,加上发行模式的老套,致使刊物内容送至读者的时间过程长,对类似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内容总是传送滞后,而读者早已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信息。这显然影响到读者的数量,发行量也受到限制。对于那些有经营指标的学术期刊,则自然影响到赢利。

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几乎是一种孤立的编辑活动,甚至可以说是“闭门办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缺乏立体的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有的只是简单的信函、电函互通,周期长,涵盖的作者范围窄,不像网络期刊即时实效、双向互动、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以读者为主的各类群体的主动参与性。

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众多的高校学报,普遍存在这样的观念和意识: “高校需要学报而非市场需要学报”,“作者需要学报而非读者需要学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数字化的发展显然已使这一立论面临挑战。期刊的退出机制和学报的市场化改革也冲击了这一意识。

(二)机遇

1. 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契机

数字化给纸质出版的传统期刊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方式和强烈的危机感,从而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纸质出版通过介入和利用网络出版,分享平台,刊网互动,可实现双赢。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提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要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动数字内容加工、存储、传输、阅读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企业装备水平和新闻出版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新闻出版内容资源深度整合。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期刊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作者文稿的发表速度,而且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人性化的阅读服务和丰富的阅读体验。期刊的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要求,是作者的要求、读者的要求,更是期刊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纸质期刊只有融合数字技术,与网络期刊实现双向互动,才能分享平台、实现双赢。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出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理念和模式,推动着编辑业务工作的革新。传统的学术刊物编辑流程通过一个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网上编辑新平台,可达到双向及多向互动以及多流程的智能化管理。这就使编辑、作者、读者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被动变为交互, 所有编辑工作都可集中于网上,实现信息获取、发送、筛选、加工、出版、发行网络一体化, 方便快捷, 减少了期刊出版的中间环节, 缩短了出版周期, 增强了稿件的时效性。编辑工作的创新,还将进一步促进编辑人员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加快知识更新,拓宽学术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3.使纸质期刊的发展空间更大

网媒与纸媒是两种不同的媒体, 二者所覆盖的人群显然要大于其中的任一种媒体, 因此, 高校学报在其中任一媒体中所获得的信誉和知名度都将使另一媒体受益。美国一项调查表明,63%的网络版读者愿意再去购买该网络版的印刷版。[1]

网络期刊对纸质期刊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来源上。几个大型电子系统如清华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龙源网等都要依赖传统期刊做内容供应商。纸质期刊在一些方面具有网络期刊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计算机非常普及的国家里, 大多数学者仍习惯于用印刷版刊物, 即使是通过网络途径获得的资料, 75% 的人还是看打印出来的纸稿。

三、学报的改革取向―加快办刊模式的转型

在我国近10 000种公开发行的期刊中,学报有2 000多种。这样一个重要的期刊出版组成部分,在数字化趋势下如何加快自身的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呢?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办刊模式的转型。

(一)融合、分享公共数字化平台

期刊的办刊模式包括它的传播模式、赢利模式、发行模式等方面。对多数高校学报而言,由于其特殊属性,对于赢利、发行考虑得较少,而比较关注传播模式的改革,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网络传播。学报的网络化包括学报的网络版和网络学报(如《国际网上化学学报》)。对绝大多数学报而言,网络化出版的含义是指学报的网络版,即学报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把自己印刷版期刊的电子版搬上网络,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合网络环境的变革。当前,大多数学报已经或者正在这样做。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共享、互动,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群,提高了影响力,从而自然增加了发行量。当前,学报界人士探讨组建“高校学报网”, 走网络联合出版之路。这一主张建议无纸化出版, 各学报基本运作程序不变, 只是在排完版之后, 不再交给印刷厂, 而直接交给“全国高校学报网”。 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一方面学报在网上以独立的个体存在, 另一方面又将学报按专业进行整合, 从而拥有了更多被同行点击的机会, 也更容易凸显精品, 引领学术潮流。[2]

(二)构建独立的学报网站,打造全媒体化的学报新品牌

学报网络化,不能仅停留在将纸质期刊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而必须构建自己独立的网站宣传平台。网络信息的传输渠道、特点、受众结构与纸质媒体大不相同,所以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纸质媒体搬上网络,需要经过适当的加工、整理和编辑。学报尽管是很严肃的理论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定位和专业特色,但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也需要强调图片的视觉效果并利用音、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借助于自己的网站,打造全媒体化的学报新品牌。《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开展了很多探索。他们开设自己的网站,把编辑部的情况、征稿简则和目次摘要信息等及时放到网上,以供作者和读者查阅。她们开设的网站栏目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运作良好自然就打造了全媒体化的学报新品牌。这方面,学报更要向其他学术期刊学习,他们探索得早,运行时间久,办得更成功。如中国乡村发现网,点击进去,不仅可以即时看到他们《中国乡村发现》等刊物的电子版,还可以读到很多的特色栏目、前沿研究,还有各类的学术研讨会从新闻到会议实况的视频录制播放,很有吸引力,让你接近学术而又不觉得枯燥。

(三)从日常编辑的电子化进一步走向网上编辑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报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的组稿、投稿、送审、存档管理、稿费统计、编辑量计算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网络环境下,学报编辑还应掌握和利用网络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先进的编辑软件,高效、能动地处理各种稿件,搭起一个网上编辑新平台。通过该平台,建立起网络化的电子邮件处理系统,使学报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稿件处理系统中查看、收取、评审或处理稿件,三方实时互动和交流 [3],稿件切磋和修改及时高效。学报完全有条件有可能进行这种尝试。而且,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向全球网民征求论文和稿件,并在稿件审理、排版校对、版面设计等多个环节中,让读者充分参与进来,进行点评和建议,从而成为四方互动的平台。

(四)质量为本,练好内功,从根本上实现集约化办刊

期刊是“影响力经济”,是典型的以内容为王的媒体。学报影响面窄、影响力弱,唯有以过硬的实力方能应对各种变革。为此,首先要提高刊物的学术档次,在内容的策划、选题、组稿、编辑上下足工夫,在学术质量上做足功课,尽可能多出精品。同时办好特色专栏与品牌专栏,在众多同类期刊中凸显自己刊物的品牌和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应对专业性期刊的挑战,针对学报综合性的困惑,采用特约专栏主持人的做法,在某一专业领域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织优秀的稿件,设置特色的栏目,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并举。从而提升刊物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广东社会科学》和福建省的《东南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可资借鉴。其社长刘泽生和杨健民几乎同时提出了综合性期刊解困之新探索新尝试:从“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学科分工越来越精细,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这种针对“问题综合”的研究与办刊模式必然越来越为期刊人、学报人所关注。

参考文献

[1] 黄艳林. 论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发展趋势[J]. 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2(1).

第8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农村收看电视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三农”问题,解决农村群众收看好数字电视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数字电视、DTMB―T传输技术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电视的应用在农村互联网建设对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从工程的简易化、接入方式的适应性广泛以及投入的成本考虑,无线宽带网络正是适合农村网络建设的一种先进方式。乡村住户分散、密度不高,有线方式建设工程量大、性价比低,同时存在基础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问题。

乡村的普遍特点是山高谷深的地形地貌和农村住户居住比较分散,非常适合无线网络的应用,通过无线覆盖的方式为乡村提供宽带网络接入,可以大大降低施工复杂程度,节省网络综合成本,工业级的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在长期无人值守的状态下稳定运行,并且方便自由的无线网络可以让用户更加随意和自如的享受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

采用DTMB-T技术来发展农村网络、拓展农村数字电视用户市场的工作思路。通过该技术,可以使广大农村家庭可以收看中央3、5、6、8等加密频道,更重要的是可以收看未能上星的节目和市、县本地新闻及科技新农的科普栏目。

一、DTMB传输标准

DTMB,全称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在数字电视地面、有线、卫星传输方式中,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系统环境最为复杂,也因其技术要求最高、受众广而备受关注。地面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也十分重要。目前已有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欧洲数字视频地面广播(DVB-T)和日本地面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T)三个国际电联批准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国际标准。1999年我国设立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并成立国家数字电视领导小组,明确宣示自主制定技术标准。针对我国数字电视应用的具体标准,2006年推出了我国数字电视地面标准DTMB。

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支持下,我国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颁布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GB20600-2006)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实现了固定电视和公共交通移动电视的数字电视信号传送。DTMB于2007年8月1号成为中国广播业地面电视信号的强制标准。 为中国广播业提供视频传送设备的所有数字电视系统供应商将采用该标准中的数字视频调制知识产权(IP)。 DTMB标准同时使用了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和残留边带复用技术。

本文主要讨论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terrestrial(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系统)DTMB-T在农村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二、技术特点

国标DTMB以时域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调制技术为核心,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技术特点。

1、 传输效率或频谱效率高

在欧洲DVB-T中,用于同步和信道估计的导频载波数量占总载波的10%。国标DTMB的PN序列放在OFDM保护间隔中,既作为帧同步、又作为OFDM的保护间隔。

欧洲DVB-T C-OFDM用10%的子载波传送用于同步和信道估计等的导频信号,同时存在循环前缀的保护间隔,而TDS-OFDM将时间保护间隔同时用于传输信道估计信号,因此DVB-T系统的传输效率只能达到国标DTMB系统的90%。

传输效率在多载波技术和单载波技术进行比较时,被认为是多载波技术的弱点,国标DTMB的核心技术正是针对解决这个问题而开发的。

2、 抗多径干扰能力强

多载波系统和单载波系统相比,OFDM系统具有抗多径干扰的能力,抵抗多径干扰的大小相应于其保护间隔的长度。由于国标的时间保护间隔中插入的是已知的(系统同步后)PN序列,在给定信道特性的情况下,PN序列在接收端的信号可以直接算出,并去除。去掉PN序列后的OFDM信号与时间保护间隔为零值填充的OFDM信号等价,而时间保护间隔为零值填充的OFDM与时间保护间隔为周期延拓的OFDM在同样信道下的性能是等价的。而且,在多径延迟超过时间保护间隔的情况下,国标DTMB仍能工作。TDS-OFDM可以把几个OFDM帧的PN序列联合处理,使抵抗多径干扰的延时长度不受保护间隔长度的限制,而传统的OFDM保护间隔长度设计要求必须大于多径干扰的延时长度。

3、 信道估计性能良好

在AWGN信道下,TDS-OFDM的信道估计性能优于C-OFDM。这是由于TDS-OFDM用于信道估计的PN序列具有20dB左右的扩频增益,同时又没有C-OFDM做信道估计时特有的插值误差。尽管国标DTMB的样机功能还有待改善,但其AWGN信道的测试结果仍优于基于C-OFDM的国内外系统。 对于多径信道,TDS-OFDM的PN序列与多径信道造成的干扰信号是统计正交的。虽然TDS-OFDM信道估计的性能无法在原理上与C-OFDM直接比较,但是它与其他传输系统中采用PN序列进行信道估计的性能相当。

4、 适于移动接收

移动接收产生了多普勒效应和遮挡干扰,使传输信道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时变特性)。而需要强调的是任何OFDM系统的信号处理都是基于信道传输特性准时不变的假设(应用FFT的基本条件),即在一个OFDM符号的时间内,假设信道是不变的,信道的变化被认为是在OFDM符号间发生的。TDS-OFDM的信道估计仅取决于OFDM的当前符号,而C-OFDM的信道估计需要4个连续的OFDM符号。因此,C-OFDM在移动情况下,要考虑4个OFDM符号的信道变化影响,而TDS-OFDM只需考虑1个OFDM符号的信道变化影响。可以看出,国标DTMB系统更适于移动接收,其移动特性优于欧洲 DVB-T 系统。测试结果证明,国标DTMB系统的高清电视移动接收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1年12月,国际电信联盟在修订地面数字电视国际标准时,将我国的数字电视地面多媒体广播系统DTMB标准纳入其中,DTMB标准也正式成为继美、欧、日之后的第四个数字电视国际标准。

三、技术优势

DTMB系统能有效支持包括高清晰度电视(HDTV),标清电视(SDTV)和多媒体数据广播等多种业务,同时完全满足大范围固定覆盖和移动接收需要。DTMB整体性能超过了地面数字电视已有的过级标准,相比于商业化推广最为成功的DVB-T系统,器快熟捕获和同步跟踪更稳健;系统频谱利用效率改善超过10%;支持单天线高清电视移动接收;移动性能更好;系统信噪比门限改善接近50%,覆盖性能更好;抗脉冲干扰能力强。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集中了传输领域里最新的技术。它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解决包括解决宽带问题、高速移动问题、覆盖范围大等问题。

四、农村广播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应用

广播数字电视传输DTMB-T技术方案是在省级中心机房搭建DTMB信号节目集成平台,经省-市-县-乡光网络传输到发射站点,再经发射机向空间发射无线信号,通过机顶盒接收。

1、省级中心机房节目传输

前端节目传输平台需要通过节目的编码,接入媒体路由器DCM,加入CA加扰系统以及运行支持系统,将IP数字信号传输至地级前端,前端系统拓扑图如下:

2、地市级前端传输平台

地市级传输平台只要功能是将省级IP信号进行调制,将DVB-C信号与DTMB-T信号混合传输至各县机房传输系统,拓扑图如下:

3、县乡传输系统

县级传输网络中可进一步加入本县自办节目,采用1550nm直调技术将自办节目调制到1550nm信号上混入网络进行传输,确保乡镇用户能通过无线数字电视接收到县级自办节目。拓扑图如下:

4、系统建设要求

(1)、光缆线路

光缆线路指信号引入点至发射设备间的线路。其按光缆线路工程实际施工情况。

(2)、发射机平台及站点建设

该部分工作内容包括发射设备、UPS电源安装,自立门型杆、防雷接地网建设、电源线铺设、取电及辅助设施安装等。

五、结束语

第9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全民阅读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短短几年时间,全民阅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提升了国民素质。然而在充分肯定全民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一成绩背后所掩盖的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学校间的不平衡。

有统计显示,占我国儿童人口半数的城镇儿童,拥有童书资源的88.9%,而另外一半的农村儿童,只拥有童书资源的11.1%,长期处于“阅读困境”中,从一开始,他们便“输”在了“书”上。

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学校的实际藏书量远远达不到学生阅读需求,图书采购经费不足,图书更新速度较慢;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电子阅读设施匮乏,他们无法像城市学生一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践充分证明,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让农村学生陷入“阅读困境”,关乎教育均衡,更关乎教育公平。

要使农村学校摆脱“阅读困境”,需要各级政府文化教育等部门重视学生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持续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图书等软件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变农村学校图书室投入少、更新难、质量低、可读性不强等问题;持续开展“乡村阅读”“亲子阅读”“乡村大讲堂”等公益活动,大力营造乡村阅读的氛围。

第一,重视学生阅读。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及教师将课外阅读视为影响学生成绩的“洪水猛兽”,严禁孩子阅读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籍。甚至有学校安排阅读课,只是为了让学生“散散心”,或者找一些范文、试题,应付上级对读书笔记的检查。而对于志在鲤鱼跃“农门”的农村学生,他们对阅读的态度更加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阅读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必须抵制“闲书”的诱惑,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其实,阅读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的更有效途径。在农村学校推进全民阅读,家长及教师要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来,帮助孩子选择思想健康、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课外读物。

第二,“软”“硬”齐上,保证阅读质量。农村学校应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确保学生拥有独立的阅读空间,配备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人性化的借阅管理规定,延长开放时间,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爱上阅读。此外,将图书选择权交予学生。在很多已建立图书馆的学校,学生的阅读兴趣仍然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图书馆的藏书很大一部分是学校为应付检查随意采购或者教师自行采购的,并非学生感兴趣的图书。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有差异,对图书会有不同的偏好,增加学生在图书采购上的话语权,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图书采购的难度,但确定可以很明显地提升图书借阅率,提升学生阅读率。最后,条件允许的农村学校也可建设电子阅览室,引导学生接触电子化阅读媒介,扩大阅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