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第1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性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反对校园暴力的倡议书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反对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反对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1各位同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对于“校园欺凌”可能不太熟悉,总感觉这词离我们十分的遥远,当我们在影院观看了《当悲伤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才发现,常常忽略的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

“校园欺凌”,总共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人体上实施暴力:这多数发生在中小学,分为单人和多人实施暴力。他们通过殴打他人来发泄,实施环境多为学校及周边,甚至是在学校内的公共场合明目张胆地实施暴力,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二是人物关系欺凌:也就是挑拨同学们的人物关系,孤立他人,在班级上到处散播谣言,使与之关系较好的同学疏远他(她),嘲笑他(她)。这虽然对肉体上没有明显的伤害,但在心理上却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也属于“校园欺凌”,但常常被人们忽视。不少同学遭受“校园欺凌”,没有救助的渠道,无法解决,最后抑郁或选择轻生!

因此,身为少先队员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预防校园欺凌这件事,这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而是可以改变我们校园风气的大问题,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我代表全体少先队员提议:

1、我们不单单只是反对校园暴力,更要与身边的同学团结友爱、和谐相处。

2、如果自己遭受“校园欺凌”,不能自行解决,在校园里一定要及时向领导、老师寻求帮助。

3、如果在校园里发现“校园欺凌”现象,在可以自保的情况下,也不要单独面对,一定要选择告知老师,向大人寻求帮助。

4、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和认识“校园欺凌”。

5、我们的家长,要重视亲子关系,更是要密切关注同学的情绪动态,一发现不对劲,要及时与同学交流沟通。

同学们,让我们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创造一个友爱的和谐学习环境,反对“校园欺凌”,共建美好校园,让同学们都能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熊谭婷玥

2019年11月16日

反对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2我们都知道校园是文明的殿堂,是一方净土,也是培养我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但是,这片神圣的净土如果发生欺凌事件,就会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一层阴影。近日,国务院督导委员办公室、天津市教委、南开区教育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并且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室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疏导,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培养自身积极行为。

什么是校园欺凌?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有以下表现:

1.语言暴力。

把脏话变成了口头禅,称呼他人使用侮辱性绰号,侮辱其人格;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暴力解决矛盾与问题;

4.索要他人钱物;

校园欺凌不仅给同学们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深深的伤痕,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工作,共建和谐校园。

在此,我倡议我们在校园内要做到:

1.尊重同学、平等待人、不说脏话。

2.不欺侮同学,不拉帮结派,不与社会不良青年打交道。

3.放学按时回家,不在学校附近逗留,不去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

在学校加强安保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遇到危险的应急方法:

1.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冷静面对确保自身安全并想方设法逃离;

2.遇到威胁要及时上报老师和学校。

同学们,我们要有健全的人格,做文明学生,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多参加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远离不良文化。

我们美丽的南开园因为历史文化深厚,学校管理严格,基本上没有校园欺凌发生。但是我们每个同学仍然需要重视这件事,注重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有问题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继续营造南开园温暖和谐的气氛,助力每位同学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从大家做起,从现在做起。

反对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3___:

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2016年的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6、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七零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有所求助,有所庇护.

7、建议我国设立“反对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时刻警醒,警惕校园暴力隐患,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8、每一位在校生同学,请从我做起,鉴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用统一的决心,反对校园暴力!提示:学生间有了矛盾纠纷必须告诉老师,由老师处理.自己采取暴力手段解决的,一律严肃处理.

倡议人:___

第2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园暴力;行拘年龄;刑事责任

1 引文

2017年1月16日,公安部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取消了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限制性规定,同时将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年龄范围从之前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修改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将行拘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网上也大多是两种意见,一种就是反对或者说这种将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降低至14周岁值得商榷,是侵犯人权;另一种认为降低行拘年龄又不是降低刑拘年龄,这种做法可取,可以适当约束哪些行为危险的未成年人,尤其是那些社会危害性大,但是又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公安部之所以这样的举措,应该是与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有关。

2 何为“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准确来说应该叫“校园欺凌”,严重的就叫“校园霸凌”。它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3 我国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现实状况

早在十余年前,据有关调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就较20世纪90年代提前了2-3岁,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约120%,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约280%。[1]10-13岁的低龄犯罪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70%。[2]

2015年4月20日北京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一项对14-18周岁犯罪人群的调查显示,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从2001年的12.3%上升到2014年的20.11%。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18日公布了共计67起校园内发生的刑事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件所涉及的地方包括北京市、四川省、河北省以及福建省,这67起校园刑事案件发生的时间分布从2007年至2014年之间。就犯罪人的年龄跨度而言,被告人平均的年龄分布是15岁到17岁之间。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安徽省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中小学在校学生之间实施的暴力犯罪案件65人,经审查,批准逮捕39人;受理移送审查160人,经审查,117人。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成年人组织、教唆、胁迫、引诱、帮助中小学生实施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犯罪案件30人,逮捕14人;受理移送审查25人,21人。

现如今,你随意在网站搜索“校园暴力”一词,便会看到满眼的新闻以及令人发指的视频。如:7女3男扒光一女生、重庆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1人被刑拘、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以及女生99秒被扇32记耳光等等。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孩子稚嫩的面孔,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未成年孩子做出来的事。

4 “校园暴力”事件的现实解决办法是否有效

我认为如果仅仅定义为“暴力”,那么就是客观行为所造成的伤害。[3]但是这类事件往往造成受害者的精神伤害更为严重。由于受害者正处于青少年期间,本身心理与精神都比较脆弱,有些所谓的暴力事件已经不在事件的的殴打,而是变成了辱骂,精神伤害,这应该叫“欺凌”。因为现在只要出现这种校园事件,我们一般都会想到是校园暴力事件。所以才给了校方、施害人家长等监护人、施害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他们可以将此客观行为定性为理性不足的孩子们的嬉闹、打闹,所以大多是批评教育为主,并没有实质上的解决,最多也就是施害人及其家L的赔礼道歉和一些赔偿金的支付。但是,问题真的解决了吗?看似皆大欢喜,其中隐藏的问题却值得人深思。

首先,如果遇到哪些本来就对孩子管教不当的家庭,此类事情发生后,似乎对施害者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也许事情风声结束后,他们还会继续施暴。其次,受害人会认为他受的伤害并不是所谓的赔礼道歉或者支付一些赔偿金就能弥补的,他可能会认为社会的不公,校方与施暴者的草草了事,他今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身体上的伤害可能很快痊愈,那心灵上的伤害呢?可能他本来是个成绩优秀的孩子,经历了这件事后,他一蹶不振,前途无限渺茫......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对待“坏人”的做法就是将坏人绳之以法,当然这里的坏人可以理解为“违法者”。但是对于这方面行为事件的“法”都没有,何来以法绳之?你可能会说,站在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角度说,他们还是个孩子,他们还没有较为健全判断力,他们的心智还很不健全。可是近年来持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现在这种视频也比比皆是,似乎那些施暴的“孩子们”觉得是欺凌别人并拍下来上传到网络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这真的很令人寒心。再次就是一些潜在施暴者的青少年,在看到之前的施暴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学校对其的处罚也是很轻微的,所以他就会形成一种潜意识,反正我还没有到法定的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甚至是在年龄处于14-16周岁的青少年认为只要自己不实施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抢劫、放火、爆炸、投毒、贩卖这八种犯罪行为的,就可以逍遥法外,肆意妄为。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想法。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带有主观恶性的想法施暴,他们就是想要欺凌这些受害者。

5 总结

纵观各国关于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由于德国刑法的影响,几乎整个欧陆法系国家都采纳了14周岁作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但是“已满14不满16的人只为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抢劫、放火、爆炸、投毒、贩卖八种犯罪承担责任”却是中国特色的规定,在德国刑法第19条、日本刑法第41条,中国台湾刑法第18条都仅规定不满14周岁者,不承担刑事责任。我认为,时代变了,我们并不是要改变刑法的基本原则,而是适时修改其中的一些法律规则。好像只要说到修改法律,很多人都认为这会使法律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会故步自封,有些法律规则是从前立法者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如今国情变化了,难道不应该改变法律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吗?从《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可看出,降低承担刑事责任年龄势在必行,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参考文献

[1]李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建议[D]西南政法大学,2011.

第3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同样如此。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

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发展到更严重且残酷的施暴行为,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其过程。如某县级中学8名女生对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某市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暴力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恶劣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的干预滞后和低犯罪成本,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

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已分别被判6年、10年、13年监禁。

(3)德国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

第4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两次被打背后的打人逻辑

今年年初,年仅15岁的杨某遭遇了令人不忿的校园暴力事件。

1月10日深夜,家住泰安肥城的杨同银接到了来自济南的女儿的电话,女儿的声音带有哭腔,杨父询问原因,女儿支支吾吾不肯道明。电话被突然掐断,杨父当晚没有能够再次联系到女儿,更加惴惴不安。

杨父介绍,去年9月份,15岁的女儿杨某进入济南某省属高校学习,渐渐由活泼变得沉默寡言。“后来女儿告诉我们同寝室的同学经常欺负她”,因为这个,老杨特意联系了学校为女儿更换宿舍。但女儿每次回家依旧显得心事重重。

次日一早,杨同银与妻子刘梅雁一同坐早班车到济南,几经周折见到了女儿。这才得知,昨晚女儿遭到了五名曾经住在同一个寝室的室友“骚扰”,女儿的手机中断就是因为这五个同学的“抢夺”。当天上午,老杨领着女儿找到了其班主任,得到会妥善处理的答复后,杨某回到寝室整理内务。当杨同银夫妇准备离开学校与孩子告别时,他们发现女儿的手机再次“关机”。

实在放心不下的刘梅雁进入到寝室楼寻找女儿,却遭到了一名女生的“盘问”,在得知刘梅雁身份后“过了好一会放行”,等刘梅雁见到女儿后发现女儿神志已经不清醒,浑身多处伤痕,床上的衣物、被子也被扯坏,褥子上被泼满了水。刘梅雁赶紧与丈夫一同把孩子送进了医院。

之后,记者在济南千佛山医院见到了杨某,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杨某暂时被安排在走廊上。杨某告诉记者,她与这五名“舍友”的积怨早在刚入学军训时就已经结下。

杨某来自农村,平时在寝室生活较为朴素,而同寝室的舍友则大都来自于城市。“她们穿几百块钱的衣服,而且用苹果手机。”起先这些女生只是嘲讽杨某用“山寨手机”“睡觉早”,后来她们便开始向杨某索要饭卡买饭,每天寝室熄灯后都要唱歌放音乐,对此杨某也只能忍受,把被子蒙上头强迫自己入睡。“她们平时也不怎么学习,经常化妆,学校放假她们会去校外通宵,”杨某这样评价她的舍友。

杨某并不愿意与她们产生过多的交集,后来每当杨某晚上蒙上被子的时候,舍友便要拉扯杨某的被子,只要杨某不从,便扯她的头发,扇她耳光。当记者问到她有没有想到反抗时,杨某告诉记者,“没有人愿意得罪她们而帮我。”

于是,随着杨某的不断“忍让”,事情进一步恶化。在杨某要求更换宿舍之后,班主任曾找她谈话,告诉她要找那几个女生谈话,并且建议她不要总是把家长“搅进来”,这样于事无补。

杨某虽然离开了原先的寝室,但心理上却并没有减轻对“她们”的恐惧。每次放假回家,她甚至不愿意再回到学校。1月10日晚上,在舍管查完房后,杨某的一个“新舍友”将之前殴打过她的“老舍友”领入寝室,开始对杨某没有理由的殴打、谩骂。杨某不敢下床,只能拨通家中电话,而其中一名带头的女生警告杨某挂断电话,杨某没有照做,结果手机就被抢走。11日下午的这次被打,杨某说是因为自己与家长“告状”而得来的。

“创伤”依旧在延续

根据杨父提供的诊断报告,杨某入院时被诊断为全身软骨轻伤,脸部浮肿以及患有轻微的脑震荡,医生建议留院观察。杨某的哥哥说:“医生说,比外伤更难治的是孩子的心理伤痕。”医药费总计一万五千元,这对于像杨同银这样的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之后的沟通并不顺利,打伤杨某的五名学生家长并未积极应对,杨同银只能通过法律方式解决问题。

记者随后联系了杨同银提供的校方负责处理此次事件的管理人员,该管理人员短信回复记者:对于这次事件学校正在与公安部门协调处理,校方垫付了孩子的医药费,并且“奉劝”记者出于媒体的职业操守和孩子的发展不要再针对此次事件“炒作”下去。

据调查,校园欺凌发生的直接原因常常来源于同学间的日常摩擦。有时一个眼神、一句话便会引起冲突。少数校园暴力的发生甚至毫无理由,仅仅只是“看对方不顺眼”。在孩子群体中,产生矛盾和争执的原因往往只是一言不合。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处理校园欺凌只能援引《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处理。而实际处罚很少,力度也不够,有的只是赔钱了事,不足以对此现象产生震慑。当前,我国可比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最近出台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规,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司法等的职责;同时尽快出台新的工读(专门)教育条例,对不适宜一般学校教育的学生依法进行专门教育;司法机关应加大对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各方形成合力,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近日,本刊记者再联系到杨某的哥哥,他显然不愿意再提起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了,这个事情对我妹妹肯定有潜在的影响,为了照顾她的感受,我们尽量不再提及此事。”

第5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1 什么是矮小症?

答:应根据实际年龄与实测身高,判断是否低于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个体身高。矮小症者常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

2 矮小症一定是生长激素缺乏所致吗?

答:不一定。有一些是喂养、营养、家族等原因导致的,有单纯生活、营养干预的可能性。还要看有没有心理原因导致的矮小,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等问题。这种情况在解除压力后常可恢复正常生长速度。但如果耽搁时间太长,身高差距过大,也应该用生长激素治疗。还有不少矮小症是不明原因的,叫作特发性矮小症,虽然生长激素不缺乏,但矮小严重或距离家长期望值差距太大,也适合用生长激素治疗。

3

内分泌紊乱会导致矮小症吗?

答:必须诊断是否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并需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如补充维生素D、甲状腺素,或采用性腺轴抑制剂治疗早发育。后者也需要通过或卵巢子宫大小、性激素检查、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等明确是否为真性性早熟。还需要测定25羟维生素D、钙、磷、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尿酸碱度,用以排除佝偻病、肾小管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

4 矮小症会遗传吗?

答:遗传对身高的作用很强。孩子的身高大部分是由父母决定的,其中还包括一些遗传疾病。所以染色体检查对很多孩子是需要的,用于排除特纳综合征(缺少了一个X染色体)等。对于肥胖、肌肉无力、小手小脚畸形、智力有问题的还要排除Prader-Willi综合征等。对于上身明显比下身长,有特殊面容的还要排除软骨发育不良。对有蓝色巩膜和听力下降的孩子要排除成骨不全症。

5 孩子只是偏矮,但家长希望长得更高,可以用药吗?

答:对于实际身高只是稍矮且由于家族性原因导致的情况,如果职业对身高需求较多,如体育、舞蹈等,也是可以采用生长激素治疗的,但这些人由于生长激素一般不缺,剂量要用得大些,一般比其他人多50%,因此费用也会增加。

6 生长激素需要用多久?

答:疗程至少半年,短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生长速度乘以时间长短。

7 孩子患矮小症,何时治疗效果好?

答:治疗宜早不宜晚,6岁前治疗对最终身高的改变比较显著。而男孩骨龄大于14岁、女孩骨龄大于12岁治疗效果就下降了。

第6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一、学生合作创作剧本的优势

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单干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创作剧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合作创作可以适当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1】

“我的最初想法是自己独立创作一部剧本。在确定了初步情节和人物之后,我便开始了创作,但在创作初期,进展尤其缓慢。后又在高二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不得不放弃独力创作,跟其他同学分工,以赢得时间来完成其他科目繁重的作业。无奈又心酸!建议编委可以考虑把戏剧单元挪到高一教材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2】

“本来我想单干,可当时只有故事,无法表现戏剧冲突,更不能体现戏剧的时空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我只能从自身角度去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写出来的人物性格始终脱离不了自身的影子,无法引起他人共鸣。最后选择参加其他组,经过大家多次共同协商、修改,终于让剧本人物富有多重性格……”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3】

“剧本本身不难,难的是如何体现深刻的主题,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最初,我以小说的形式作为剧本的雏形,慢慢地,大量的舞台提示成为我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一来,舞台提示和台词几乎平分了剧本。后来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课本上的剧本,几经修改,又造成了一个‘零舞台提示’的局面。几经周折,我的原计划已经被摧残得“体无完肤”,濒临崩溃。后来对此又进行了独力修改。但迫于个人思维的束缚,最终我选择了合作。”

这几位单人独力创作的实践者,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处理好“时空高度集中,矛盾冲突集中”“戏剧语言的潜台词和动作性”“个性化人物语言”等问题,这几个方面也是戏剧学习的重点、难点,合作创作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戏剧创作本身的难度决定了学生很难进行独力创作,而合作创作则为所有学生参与戏剧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生合作创作剧本中的问题

在进行合作创作剧本时,学生首先遇到的便是题材问题。一个基本完整的剧本必须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戏剧中矛盾冲突发生的场所,并初步确立戏剧的风格。确立题材以后,学生需要确定情节与人物关系,使得时空高度集中,能够在舞台展示出来的时空内完成大量情节的延展。此外,在创作中学生还会遇到人物原型、台词、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以及舞台提示等诸多问题。

1. 如何选定题材

在选材初期,学生往往受到网络、影视等媒介影响,更乐意去描绘虚拟的想象世界。但是随着实际工作的进展,他们逐渐意识到取材须源于现实。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4】

“很快就分好组了,当然是关系好的同学一组。刚开始,我们所构思的剧本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写科幻类的,有的想写爱情的,有的想写悬疑的……但考虑到最后写完了还要进行表演,于是我们决定写贴近生活的事。但贴近生活的事又有这么多,我们组很快又发生了分歧,突然其中一位同学提到了几个网络上的红人,于是我们初定了一个主题——‘当芙蓉姐姐遇到了犀利哥’。说干就干,很快我们分好了角色,准备开始动工了,却在一开始便遇上了难题——这两个网络红人因何事在何地相遇?为此我组展开了激烈讨论,在步行街偶遇?这二人没事到步行街干吗?出席某种活动?……最终,我们放弃了这个话题。后来有一位同学提出写‘校园暴力’的故事,而其他同学似乎对这“暴力”也很感兴趣,但又总觉得写‘校园暴力’不太好,最后变成了‘家庭暴力’——一个吸毒少年与父母的故事,终于定好了题目——《堕落》。刚开始,我们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说着要写一个关于黑帮老大或一个杀手的生活。大家各抒己见,以为定能写出佳作,可真到动笔的时候,都退缩了,不敢动笔写,因为写出来并不能像说出来那么简单,不仅要组织好语言,还要有艺术感,难啊!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虚构,决定写我们身边的常事。在同学甲的建议下,我们开始写家庭剧。”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5】

“最开始我们是三个女生一组,提出的都是些关于爱情呀、偶像之类的创作主题,而旁边那组有两个男生,他们一心想着创作什么武功奇人、妖魔鬼怪等的剧本,一个过于‘女性化’,而一个又过于‘男性化’。大概老师觉得我们过分沉闷,建议我们两组合二为一。重新成立的小组经过磨合后,大家都各让一步,将话题尽量集于一体,最终决定写一个关于现实生活、反映百姓日子的剧本——《买房》。”

以上两组最初的取材构思纯粹来自于影视作品或网络小说,属于远离自身生活的间接经验。在经过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后,作品的取材构思转向了现实社会,转向了自己,转向了直接经验。这表明学生心智渐趋成熟,摆脱虚幻玄想搞笑而关心现实,关怀社会,关爱他人。

2. 如何使时空高度集中

没有精妙的情节构思,写不出优秀的剧本。学生在设计情节中合理、妥当地安排情节的发展。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6】

“设计情节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时,我们几位成员产生了分歧,有同学认为在寝室休息时是一天学习过后的最放松的时刻,大家情绪平和、促膝交谈,最能展现人物的真实性格。这时,在课堂上表现拘谨的人可能是宿舍的“活跃分子”,而课堂上的“叱咤风云人物”,回到寝室有可能是个安静的书生……也有人说在教室的时间最多,教室往往是同学、老师之间发生摩擦的场地,可以突出学校事件如何改变学生心态,也能讲述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的过程。还有一位同学选择食堂,抱怨‘食堂,早晨昏暗,中午昏沉,晚上恐怖。因为早上天还没亮,到食堂只见一盏灯开着,而饭菜也是冷的,让人不禁心头昏暗下去。中午很多人吃饭,饭堂一般都不开灯,时常被刷错卡,师傅甚至根据身材差异判断学生的饭量大小。晚上一下课,大家“冲锋陷阵”,直奔食堂,目的——抢饭,原因——只要路上跑得快,食堂队伍一定排在前面。打饭打得早,饭菜香又热,不用干瞪眼’。结果,我们小组决定把时间定为一天,对地点进行转换,设计三个场景,把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插入其中,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剧本。”

三、学生合作创作剧本的意义

在合作创作过程中,一般来说,每个小组都会产生一两个核心人物。该核心人物或由公推产生或在小组构思、写作、表演中自然而然凸显出来,一般是写作能力相对较强、思维相对活跃、组织能力及表演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如果该核心人物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目标意识,“能知道轻重缓急”,便会引领大家为了共同目标去努力奋斗。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育的一大职责。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7】

“在小组讨论中,总免不了嬉闹玩笑的时候,有时还停不下来,这时乙同学就会叫停,大家才能继续干正事。在这一群人中,他最能知道轻重缓急。剧本创作需要一组人共同努力,但是,那个执笔写作的人应该最强悍,因为他不但要整理那些顺序,还要分析一下是不是应该继续朝那个方向去。在这一组人中,他算是最累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创作过程中的矛盾不一定能全部解决。

【学生创作札记片段8】

“对于这次的戏剧创作,除了遗憾便是成长了。我遗憾没有尽力创作一个更好的剧本,没有抓紧排练,没有付出全部的心力在这部创作上。因为个人爱好的原因,起初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显得心不在焉,组员们大多都倾向于喜剧,可我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悲剧才能打动别人,教人深思!可是,现在我才明白,一部好的喜剧也能全面地反映世态的炎凉。

因为不喜欢组员提出的喜剧创作,整个初稿我几乎不发一语,全是组员们讨论写出的,某种意义上讲,我当了一次看客,而且还当得极不耐烦。参与剧本创作是因为语文老师将原稿交给我,并交待须处理的细节问题以完善剧本,这时,我才阅读、修改了剧本。

在定稿之后,就是分配角色以及排练的事了。可是我们却一拖再拖,觉得没有必要。我当时的心理很矛盾:既想演好角色,又不想参演台词多的人物。就这样,剧组一拖再拖,直到演出前几天才来排练……

这次合作让我和同组的同学们更加了解彼此,也让我发现了同学们更多美好的一面。即使这次创作并没有完成到最好,但是每一步都是美好的……”

这是某班语文各方面能力都颇强的一位学生写的感悟,她最后担任了一部“大戏”的导演,让全班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其中参与表演,并取得了成功。应该说,在参与中,在合作中,她改变了自己,也实现了自己和合作对象的共同成长。

单人创作有不足,合作创作有优势。这是准备独力创作剧本的学生最终选择合作创作的原因。本人认为,几个学生在一起创作、排演同一个剧本,能适当降低剧本创作的难度,有利于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组织协调的实践能力以及学会自我展示、分享成果、倾听他人声音等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摒弃偏见,远离孤僻,养成互相尊重、正直乐观的健康人格。

第7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近年来,新建县人民法院涉少刑事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暴力型犯罪居高不下。该院反映,新建县辖区未成年暴力型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1、暴力犯罪案件逐年上升。从该院审结的未成年犯罪案件情况来看,2010年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8件70人,其中暴力犯罪人数为19件44人。2011年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35件83人,其中暴力犯罪人数为28件76人。2012年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44件107人,其中暴力犯罪人数为35件90人。

    2、罪名所涉及范围有所扩大。抢劫和故意伤害犯罪仍占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绝大多数。2010至2012年新建县法院处理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中,抢劫、故意伤害犯罪案件分别为13件30人,16件29人,33件75人,所占当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的比例分别为68%,57%,94%。同时未成年暴力犯罪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呈现出罪名多样化的趋势,除抢劫、故意伤害外,还涉及绑架、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杀人、非法拘禁等罪名。

    3、以共同犯罪为主要形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绝大部分是以共同犯罪的形态出现的,他们结成或大或小的团伙,成群结帮地实施犯罪。这种情况较成年人更为常见,虽然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没有成年人犯罪集团那么严密的组织和计划,但一般也有首要分子、积极参与者,而且他们的纠合过程十分简单,对象一般为老乡、同事、同学、共同租住的室友等。从新建县法院2010年至2012年受理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来看,共同犯罪所占比例仍居高不下,分别为63%、76%、 87%。

    4、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高。当前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所持的态度是从轻或减轻,因此对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适用缓刑或轻刑的较多。因种种原因,这些未成年人在服刑期满后或缓刑期满后又犯罪的现象较多,不少未成年人属于二次或三次被追究法律责任。比如一抢劫案的被告人万某在16岁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缓刑考验期内,又参与聚众斗殴。

    二、未成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1、未成年特殊的心理因素。从未成年人本身来看,未成年人特别是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偏离正常轨道的“多事之秋”,由于孩子成长的需要,会有一段“离经叛道”的心理历程。这个年龄段,是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在处理事情时往往凭身强体壮,易冲动,好动感情,自制力能差。他们和成年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很可能会不计后果,铤而走险,踏上违法犯罪之路。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行为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自控能力弱,逆反心理强、情绪易偏颇,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和侵蚀,尤其是在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得不到释放时,就有可能采取暴力方式。另外,由于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过度宠爱,在性格和心理上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并表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冲突和挫折就会把这种不良心理表现出来,最终有可能酿成校园暴力。

    2、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暴力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低,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并把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施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家长迫于生计,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往往只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却没有从精神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家庭暴力日益严重,主要是夫妻暴力和家长暴力。这种家庭主要表现为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大声呵斥、打耳光、打屁股、推推搡搡等,而自幼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其经历教会了其攻击行。正是因为家庭的不睦,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爱或母爱,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最终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3、学校教育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凸显的教师暴力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应试教育,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率压得喘不过气来,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对“双差生”的帮助、沟通和交流,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和不平等的感觉,从行动上自然而然地游离于“好学生”群体之外,并与之站在对立面,尤其是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特别是教师的暴力行为,由于没有完成作业、上课说话、或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同时又有激怒老师的行为,有些老师很可能压抑不住怒火,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摔作业本、扔粉笔头、扯拽学生、殴打学生等等。最近媒体报道老师往孩子脸上刺字、用刀划学生的手心,虐待甚至女学生的事件。学校本是一方净土,但有些教师的暴力行为却潜移默化地诱导着孩子,当孩子在与他人特别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交往而不顺利时,很可能仿效教师的暴力行为。另外一些学校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许多未成年人不学法、不懂法、进而不守法,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金钱至上、贪图享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错误观念和思想深深影响着未成年人,使得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目的,不顾一切地勒索同学的钱物,如果得不到钱物,就实施暴力行为。还有,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受他们所处的社区环境的腐蚀和影响,一些未成年人更是由于交友不慎,结交了不良朋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与之效仿,结果走上了暴力犯罪的道路。

    5、媒介暴力的影响。文化传媒的误导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影视、报刊、网络等文化传媒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思想观念的一个窗口和重要途径。由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性格正处于形成时期,故文化传媒的信息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发展,我国未成年人接触到媒介暴力的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可轻而易举从成人节目、录像、电影、报刊、电脑游戏中接触到暴力。电子游戏中的射击游戏、动作游戏、冒险游戏、多重角色扮演游戏等均充满了暴力。这些游戏误导孩子们漠视生命,以游戏的态度来应对生活中诸如生命、尊严等很严肃的问题。媒介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在其接触了大量的暴力节目后会储存在记忆里,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模仿练习学习到的暴力行为。有些意志力不强的未成年人若回忆到暴力行为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在遇到相同境遇时,便会不顾后果模仿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其次,未成年人观看过多的暴力表演,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以为现实世界充满了暴力,单纯认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暴力使对方屈服。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难以抵挡住诱惑和影响,结果他们的头脑受到了严重的腐蚀,使他们丧失了意志、泯灭了良知,埋下了犯罪的隐患。

    三、解决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的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不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对国家的前途、社会的稳定具有极大的潜在破坏力,因此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家庭的教育职能。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品行端正,注意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方法要得当,要懂得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给予正确引导,教育孩子时,既不能百般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要注意循序善诱,避免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真正做到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亲人的爱,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使孩子对人、对社会有爱心,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8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53-02 

目前,攻击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之中,并且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青少年在遭遇矛盾事件时常常使用谩骂、打架、甚至使用武器等方式来解决。相关研究表明攻击行为频率较高的青少年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朋辈、同伴交往等外在的环境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本文从个体内部机制的角度出发,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针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一、影响攻击行为的内部因素 

Bandura于1986年提出了道德推脱这一概念,并且认为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内部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会降低个体对自己做出伤害性行为而产生不愉悦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会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通过各种途径而使自己的责任降低到最小[1]。道德推脱是个体内部心理认知的一种方式,它对个体的行为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个体无法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水平保持一致时,便会产生认知的失调,进而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当青少年在生活中出现矛盾时,就会更容易产生校园群殴、打架等暴力事件。人们为了逃避自己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就会削弱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而出现道德推脱的现象。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内部机制。 

1.不道德行为认知的重建。通过将不道德的行为认知进行重新的定义,使不道德行为和有害的行为变成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行为。在社会频频发生的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事件中,对事后的访谈和询问的过程中他们对别人做出的伤害性事件都会有比较合理并且充分的理由。有学者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发现其相对于行为正常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道德推脱水平。 

2.责任最小化。个体通过把自己的伤害他人行为的责任降到最低,从而逃脱对自己的谴责。通过责任最小化,把责任转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或者把责任归因到集体成员中,降低自己在行为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会对该机制产生影响,如“子不教,父之过”这些传统教育观念会使青少年在做出伤害性事件时把责任推向他人,从而可能会促进青少年道德推脱水平的提升。 

3.责任归外化。个体通过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把更多的责任归结于受害者,把自己的过错强加于受害者的身上,降低个体对伤害性事件的道德标准,进而消除自己的内疚感和愧疚。有些人在认知上会把一些人或者动物认为是卑贱的。比如网络上虐猫事件,他们认为他们生来就是应该被贬低的。通过使自己的内部道德标准降低,进而降低对特定人群不道德行为的自责和内疚[2]。 

二、道德推脱影响个体攻击的方式和途径 

1.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Bandura探讨了关于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倾向、罪错行为等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的攻击倾向、罪错行为有正向预测的作用。并且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Caprara等人的研究表明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具有很大的预测作用[4]。 

张栋玲,王美芳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初中生攻击行为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得出道德推脱不仅与主动性攻击有关,而且对反应性攻击也有显著的相关[5]。刘裕、唐薇以12至21岁的在校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对问题行为的产生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男女生的外部问题行为虽然在青春早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青春中期和晚期,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会明显高于女生[6]。并且他认为性别上的这种差异可能与传统的文化背景有关。在传统观念下男孩更多的被赋予一种勇敢,拼搏的含义;而女性则更多的被赋予一种温柔、贤惠的含义。 

杨继平、王兴超认为道德推脱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在年龄方面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道德推脱的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得到提升。青少年中期的道德推脱水平会大于青少年初期的道德推脱水平[7]。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的频率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发展几乎趋于一致,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可能是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在看待外界事物时,有了自己的一种想法或者观念。当个体的看法和观点受到质疑或者打击的时候,他们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反而会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进而就会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 

2.道德推脱对攻击认知态度的影响。攻击行为的认知态度受到道德推脱水平的影响,据相关研究发现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中会更多的选择一种攻击性的认知态度。并且这种认知态度会促使攻击行为的发生。在对15个国家的大中小学生的军事打击态度研究发现,支持对潜在敌人进行打击的学生的道德推脱得分要显著高于不支持者[8]。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个体在描述一个比较不清晰的场景时,更倾向于解释为他人会对自己有攻击的倾向。而这种认知态度就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的倾向。 

3.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危害。网络的攻击和网络欺负行为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网络欺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道德推脱可以预测个体的网络欺负行为,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高,其发生网络欺负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中进一步指出网络欺负者在道德推脱的某些维度的水平会显著高于网络受欺负者。网络欺负者在欺负行为中会更多的表现为为自己辩护而很少能体会到受欺负者的感受。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道德推脱与网络过激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发现道德推脱在移情与网络过激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道德推脱可能是预测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有效变量[9]。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处于观念的接受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内部价值观念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适当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学生,从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能力,从青少年内部机制出发,让青少年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抑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可以从以三个方面来着手。 

1.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推进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0]。近年来校园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事件不断发生,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同伴因素等外部因素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个人的内部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道德推脱等内部心理机制会对个体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我国从小学开始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程。学生获得道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课本文字知识上获得的,没有相关的体验和真实情景的感受。因此可以设置相应的心理团体活动课程,把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到现实情境中,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正的体会到道德的美丽之处。从具体出发切实深入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不仅成为了解道德知识的学习者,也成为道德内容的行动者。 

2.从隐性课程出发,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11]。德育教育不仅可以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也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学校环境,从隐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校环境的创设中可以张贴一些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身边发生的各种有关道德故事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最美人物”中张莉莉事件。可以通过班会、演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提高相应的道德能力。 

3.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创设和谐的学校氛围。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面对说教形式的讲授课程,不仅不能让学生们很好地进行学习,而且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叛逆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从真实的情景出发,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和同伴的价值观念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在德育的教育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班级等各个方面创建积极的班级氛围。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创造的,一旦形成便会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趋于一致。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内化,从积极的氛围中感受和谐的快乐,进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倾向。 

参考文献: 

[1]Bandura,A.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 

3(3):193-209. 

[2]叶青青,李林青,许慧.道德推脱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及中介作用[J].教育评论,2015(3):47-49. 

[3]刘美辰.中学生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调节效应[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65. 

[4]高玲,王兴超,杨继平.罪犯社会地位感知与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8. 

[5]张栋玲,王美芳.初中生道德脱离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67-1472. 

[6]刘裕,唐薇,等.道德推脱对青少年外部问题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251-257. 

[7]杨继平,王兴超.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2,44(8). 

[8]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671-678. 

[9]杨继平,杨力,王兴超.移情、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37(4):122-128. 

第9篇: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PSSS问卷对789 名山西青少年犯进行心理测量。结果: 除求助外, 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和PSSS与《攻击问卷》各因素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关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与PSSS之间有十分显著地关系,身体攻击与PSSS之间的关系不大。结论:青少年暴力犯多采用不成熟或者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对于社会中的支持感受较低;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PSSS对暴力攻击有影响效力。

【关键词】 青少年暴力犯罪; 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

所谓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它工具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一种极端攻击行为。1近些年,山西省青少年暴力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渐升高,人数也呈增多趋势;犯罪类型中,伤害罪越来越严重;不同年龄阶段均有暴力犯罪发生,且由少年转向成年阶段的人数最多;另外,犯罪现象呈现出团伙化的特征。2青少年期是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重大转折期,如果没有学会很好的应对方式,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寻找自己的需求,加之,不会寻求社会支持,其很可能对应激事件采取过激的反应,将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以山西省青少年犯为对象,探讨其暴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以为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3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 年10 月在山西某监狱随机抽取在押男犯850 人进行攻击问卷调查, 剔除不合格答卷, 收回有效问卷820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5%。犯人年龄年龄15~24岁,全为男性,入监时间1~6年,均为初犯。

1.2 工具:

1.2.1 攻击问卷 1992 年Buss & Perry 编制攻击问卷被广泛应用, 国内尚未形成统一中文版攻击问卷。根据文献和专家建议, 笔者对该问卷进行修订。修订后攻击问卷包括19 个项目:身体攻击6 个项目, 言语攻击3 个项目, 愤怒4 个项目, 敌意6 个项目。验证性因素分析: GFI、CFI、IFI﹥0.90, RMSEA﹤0.05。全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884, 重测信度为0.783。4

1.2.2 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肖计划等人根据多维度测量分类来编制了的问卷,其为自陈式个体应对方式评定量表,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量表分为6大类: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度依次为0.72、0.63、0.69、0.72、0.67、0.72;效度也符合国际效度确认标准。可以使用。5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是由Blumenthal JA等编制,它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收到社会支持程度。原作者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将PSSS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在275例样本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全量表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重测信度分别为0.85、0.75、0.72和0.85.本问卷含有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评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七个级别。

1.3 测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在同一时间实施测查。要求测试对象认真阅读指导语, 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 进行t 检验。

2、结果

2.1 根据文献,本次研究选择问卷的心理因素包括《攻击问卷》中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应对方式问卷》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领悟社会支持PSSS》。对各因素进行皮尔逊积矩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1

3、讨论

3.1 暴力攻击与应对方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分析表明:《攻击问卷》中各因素与《应对方式问卷》的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几个因素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关系,《攻击问卷》中的言语攻击、敌意因素与《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求助有十分显著的关系,而身体攻击、愤怒与求助关系不大。应对方式是影响暴力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在遭受应激事件或正处于应激环境的时候,他为了平衡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做出的一系列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这样的努力就是这个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影响着他对负性生活事件所作出的反应。Vaillant等人认为,应对方式可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课归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幻想和合理化可归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自责和退避可归为不成熟的应对方式。6情境-特质论认为个体的应对是多维复杂的过程,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和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应对策略随情境变化而变化,而以情境特征为出发点寻找应对的稳定性。7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面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等失控的情景,多采用不成熟或者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8

3.2 暴力攻击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研究分析表明: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与PSSS之间有十分显著地关系,身体攻击与PSSS之间的关系不大。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和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社会支持指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个人和组织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亲密程度和质量,但各类研究从各自的理论和研究目的出发给与了不同的解释,一类认为社会支持是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和社会网络,另一类认为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到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暴力攻击青少年对于社会中的支持感受较低,面对负性应激事件时,感到自己是孤立的,更加不能平复心情,反而增加了愤怒感,所以更多采取暴力攻击等方式对待。9

3.3 暴力攻击的回归分析

在本研究中,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分别作为因变量,将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和PSSS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身体攻击的主要因素有自责、幻想,决定系数为0.036;影响言语攻击的主要因素有合理化、PSSS,决定系数为0.068;影响愤怒的主要因素有幻想、解决问题,决定系数为0.040;影响敌意的主要因素有PSSS,决定系数为0.060.其中合理化对言语攻击为负性影响,其余全是正性影响。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PSSS对暴力攻击有影响效力,因此预防和矫治暴力攻击必须培养青少年积极地应对方式,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主观感。10

参考文献

1牛锋,甘景梨,高存友. 攻击和暴力行为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232-234

2 管晓静. 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调查研究.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4):46-49

3 江琴,郑星有.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龙岩学院学报,2010,2:57-60

4 冀云,刘晓明. 未成年犯的攻击性及相关因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23):828-829

5 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 曾祥岚,茄学萍. 地震后青少年应对方式心理干预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2010,1:193-194

7 刘畅. 心理行为训练对监狱警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04

8 李丽,席焕久,牛志民,温有峰. 辽宁省男犯攻击行为心理探析.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31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