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规划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

第1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数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争先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许多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数字省区和覆盖本领域的数字工程项目发展规划,如北京市已拟?quot;数字北京"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国土资源部计划用12年时间实施"数字国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实施"智能交通",国家海洋局提出"数字海洋",国家测绘局提出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1年10月,继53号文后,国家计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必须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发展,以带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引发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拉开建设"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序幕。

1.2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人类观测和认识地球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环境检测、规划、电力、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将为广西政府部门和各市县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平台和环境。

1.3主要内容: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就是通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在广西的具体表述。也是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广西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实现覆盖整个广西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4"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2.广西实施该项工程已具备的条件

2.1区内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其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相继完成了本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1世纪的今天,南宁、柳州、桂林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在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全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围绕政府网的建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懈骶咛厣男畔⒒ㄉ琛H绫焙J械?quot;数字北海"项目,百色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防城港市的"港口信息化项目"、玉林市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工程"等,以及全国第一套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嵊绷低常?11)的初步建成,都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05年,全广西将铺设光纤约4.8万公里,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互联网普及率达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2.2广西测绘局内环境:

国家测绘部门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

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装备了若干台企业级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ERDA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扫描矢量化系统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1.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目前,广西测绘局已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

年生产能力(幅)

数据库存储(GB)

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

1600

1600幅×45MB/幅=72

1:1万DEM(数字高程模型)

1600

1600幅×5MB/幅=8

1:1万DLG(数字线划地图)

880

880幅×4.5MB/幅=4

1:1万DRG(数字栅格地图)

1000

1000幅×5MB/幅=5

遥感影像数据

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

注: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

3.建设原则和关键技术

3.1建设原则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要贯彻"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阶段发展、面向应用、共建共享"的方针,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发和普及应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促进发展。

3.2关键技术

海量数据库存储技术:目前,单是按覆盖广西的4D(DLG、DEM、DOM、DRG)测绘产品的数据量计算,就达到了TB级,如何采用关系数据库(如ORACLE)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将是今后几年内的研究热点。

菘焖倩袢∈侄危喝绾纬浞掷?S技术及其集成,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宽带网络:利用高速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三维模型是数字城市表现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问题:模拟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制度外,还需在技术上研究加密手段。

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4.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数据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标准国家尚未出台,必须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各类标准的制定,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加快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产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4.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

按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负责1:100万、1:25万和1:5万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省级政府部门负责1:1万、1:5000比例尺甚至更大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工作。其中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如图所示:

4.3实施一批地理空间信息重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为共享"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应当把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国土、海洋、地矿等)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同时作为广西测绘局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建设的延伸扩展,更要充分利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结合西部大开发政府急于掌握的信息,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经济两方面的信息。

4.4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测绘部门多年来生产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料,它们在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公益性、基础性的作用,但要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应用,需要政府及各行业的通力合作。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方土地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投入巨资测绘、数字化,标准都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每个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称之为三图合一)。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数据标准的统一,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

要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二要研究制定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的权利和义务、有偿使用等问题;三是测绘部门要在信息共建共享中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四个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提供服务,主动为广西重大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主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为推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4.5建设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数字广西"网站()作为广西测绘局的宣传阵地及元数据窗口,应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网站建设和网上地图的开发,探索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式,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上地图的迫切需求。

5.极待解决的问题:

5.1政策方面的问题

去年广西制定的《广西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并没有完整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列入其中。广西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全年的总产值为28.6亿元,仅占全区GDP的千分之二,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地区排第5位。可以看出,广西的信息化总量还较低。基于"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和其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建议由区计委统一协调,广西测绘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组成广西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快制定"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规划工作。

5.2人才缺乏、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

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目前的尴尬现状。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投入的不足。

"数据是血液",没有了数据的"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就是个空架子,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没有了与地理空间相对应的承载体。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6.结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广西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应用开发的窗口和国家空间信息交换网络的省级主节点,基本具备?quot;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发挥"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区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满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情况报告》

2、广西区测绘局《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3、刘金长《建设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4、广西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2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本周观点:

2018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工程将获国家资金直接支持。10月13日,国家发改委官方《关于组织实施2018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的通知》。最终获批项目2018年将直接获得国家补助资金投资支持。

IT重大产业规划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行业景气度加速向上。自2012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到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此次国务院重大工程项目补助是对IT关键领域产业规划推进的实质性落地,更彰显了政府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决心,未来3-5年相关领域行业景气度有望加速向上。

覆盖三大领域,17个细分重点发展方向。重大工程申报方向主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三大领域内,17个明确细分方向:包括新一代云计算操作系统、边缘计算云平台、异构计算云平台、物联网微功耗芯片、无人驾驶及工业领域高端传感器、互联网协同制造服务支撑平台、深度学习智能芯片、深度学习开源平台、高准确度人脸识别、高灵敏度语音识别、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智能服务机器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大数据应用、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中国-东盟信息港及“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

申报项目需通过严格技术指标要求,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受益最大。此次试点重大工程要求,申报项目需严格控制数量,避免“小、散”,切实体现重大、突出重点,从而有利于国家集中资金扶持重难点技术和产品的攻克。

对此,文件对相关重大工程申报均提有对应的严格技术指标,以深度学习智能芯片为例,指标要求:1.申报企业可任选前端芯片或云端芯片进行申报;2.基于自主知识产权新型计算机指令集,配套编译器支持MXNET、CAFFE等框架;3.云端芯片性能不低于400Gops/W,前端芯片整体功耗不高于5W;4.单款智能芯片出货量不低于100万片;5.在3个以上领域得到应用。因此,相关概念性的企业将被档于门槛之外,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优质产品积累的领军企业将最大受益。

第3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到2010年,全市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再翻一番……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铺就已走过的道路。盘点成绩,每一个数字,都凝结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垒起前进的台阶。展望未来,每一个数字,都充满了继续发展的巨大张力。

然而,成就越是显著,头脑越要清醒;目标越是宏伟,步子越要踏实。1月中旬闭幕的全市“两会”,把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所描绘的“十一五”发展蓝图,变成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纲领,开启了3000多万重庆人民崭新的征程。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我们特别需要头脑清醒,脚踏实地。正如新任市委书记在就职感言中所强调的:“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重庆的各项工作。”“求真”,就是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判断重庆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确定目标任务;“务实”,就是要一切从重庆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务实效。对此,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求真务实,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是思想方法,也是工作方法;既是对过程的要求,也是对结果的检验。”

求真务实兴重庆,目标必须求真务实。全市“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重庆的奋斗目标: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未来五年重庆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非常符合重庆的实情。市委、市政府在准确判断我市仍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把“十一五”的战略重心定位为“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

第4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数字化;应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信息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GIS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在社会各个部门领域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尤其对城市管理的传统体系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

城市建设日益发展,其规划与管理开始得到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高度重视,相应的管理部门也就开始面临着责任与任务并重的压力。为了满足现状,适应发展的需求,规划管理部门一致同意在城市规划中辅助使用信息化手段。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中,涉及面越来越广,有国土资源、地下管线、自然地理、交通网络、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一个庞大的地理信息系统体系就成为科学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城市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化,可以给各个专业管理机构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1 GIS在城市中的发展情况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存储、处理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与工具,是一种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对现实世界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性的属性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以满足应用需要的人机交互的信息系统。它作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而迅速地兴起和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系统中包含的所有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映射到一定的信息空间,建立一种反映城市地理现实环境的空间信息模型,这就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城市,该虚拟城市与现实城市相对应,通过信息数据直接获得现实应用中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且,通过各种图形或者是数据还有地图等方式展示处理后的结果。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它是数字化城市形成的基础,是政府职能以及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城市功能、城市安全、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2 数字城市的管理建设

在数字化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等富有创意的新兴概念开始出现,相应的为了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同时为了加深对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理解和延伸,数字城市开始出现。作为一种战略目标,数字城市将在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给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各个地区,很多经济专业部门开始提出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计划,整个国家,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热潮。

在经济社会中,城市是一种高速度,快节奏,发展最活跃,信息最丰富,资本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相应的,城市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也就最为旺盛,要求高速度高效率的更新信息、高标准的要求分辨率。

数字城市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也就是说数字城市是在其建设管理经营过程中,在城市生产生活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来整合运用城市中各种信息数据。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城市的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准确的坐标和精确的时间,了解对象的属性等多维虚拟空间城市环境,来规划城市,进而做出决策实行管理。换句话说,数字城市实际上就是在计算机上再现现实城市,把城市搬移到计算机上,在计算机上管理城市。

数字城市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这能更为高效地规划城市建设,并且数字城市所表现的方式更为丰富,有着更高的准确性,且拥有的信息量更大,分析能力更强。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并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城市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复杂的系统问题,GIS所具有的空间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和直观表现能力就可以有效解决。使人们能建立一种更为直观的全局概念和模拟直观感觉。

城市管理系统在“3S”(即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高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中逐渐建立起来,新技术的管理系统冲刺着传统城市管理,使管理日益趋向于现代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通过3S技术来对管理对象和管理行为细化,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城市的方式,形成一套集巡查、上报、处理、监督、考核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根据信息数据,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新的城市管理系统能够切合现代信息化的潮流,在克服传统管理中的不足下,使城市管理走向科学化。

3 GIS在数字化管理中发挥的功能

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克服传统城市管理的信息不及时、管理部门专业职责分配不清和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运用GIS技术,而这一技术获取的关于测绘基础数据不仅详尽而且准确可靠,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另外,计算机具有超强的逻辑判断力,能够高速度运算,这将高效率的提高方案的提出比,为规划的设计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计算机又具有自动生成所需用图和表格以及报告等功能,根据数据库可以及时删补,提高了城市规划中的动态设计。和动态监控。充分掌握GIS技术还能够加强规划人员和测绘人员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统一获取信息并使用信息。

数字化城市管理将随着城市建设的成熟而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在现代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带动下,获取、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水平不断进步,所以,在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中将涉及到遥感信息,且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尽量采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并吸引更多的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可望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4 结束语

网络化成为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从建库到数据传输和应用服务上,都将在网上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日益开放应用中深入各个行业,尤其在智能化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上的开发与应用,更扩展了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海岛休闲;海产品;数字经济

一、引言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起跑线,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珠海是海洋资源大市,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和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岸线长691公里,海区分布大小岛屿共147个,有“百岛之市”的美誉。着眼于海岛,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实现岛屿之间、岛屿与陆地之间无缝链接,互联互通,打破地理、行业、信息孤岛的限制,实现跨界融合、精准协同、协调发展。

二、数字图景

纲举目张,“互联网+”思维将整合行业群,是催生数字经济新生态系统的“纲”,以达到经济在结构、系统、绿色、效益上的最佳效果。“纲”最关键就是要以系统性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想象。下面构想海洋经济两大数字图景:

1.海洋休闲数字化经济

发展具有珠海特色的海岛经济,首先要做好战略定位。假设考虑主要有海岛度假、海上运动、海上垂钓三大业务,每项业务均高度信息化,然后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层级式整合,成为全市海洋休闲经济总“纲”。如,海岛度假涉及特色海岛上的一切地理生态和风景名胜、岛上餐饮娱乐住行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可预制,岛上的所有基础设施及设备运营、维护、保养基本实现数字化,根据顾客需求、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的推动,对海岛环境品质进行提升同样运用数字化,这个数字化过程就是“互联网+”的实现过程,“点击”操作就可最大可能地实现各生产力要素简洁直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省去不必要的中间过程环节,达到经济系统优化,提质增效。

再如海上垂钓,已有数字海岛信息系统,适合垂钓的海岛附近,通过海底布点的传感器、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实时在线了解当地海下环境、鱼种和数量等情况。通过平时的传感器及遥测统计系统,经过综合大数据平台自动统计分析,预测当地各鱼种当天24小时出现的概率,从而选择自己喜好的垂钓地点,坐上水上飞机快速直达。

把海岛度假、海上运动、海上垂钓三大数字化的业务,再通过“互联网+”与勘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建设部门、运营部门、保障部门、相关利益群体等进行互联叠加,就构成了立体多维的珠海海岛休闲数字化总门户,实现“一个门户,点击向往,快捷直达”。

2.海产品数字化利益链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分支,是“互联网+”应用的新天地。为了简洁表达,以深海网箱养殖名贵海产品为例。主要环节分为: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消费,“培训”贯穿全过程各个环节,但各环节之间又相互关联。研发方面,主要基于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新品种孕育和成品加工改良,由“互联网+研发”子系统完成。生产方面,伴随科技进步,价廉质优的传感器带来廉价的解决方案会广泛地应用于渔业生态系统中,渔业生产过程采用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或水下机器人,快速、实时、高精度地采集获取海底环境、水质、气候、温度、压力、化学耗氧量、风电、作业过程、生长过程等各种变化信息,基于这些具体数据分析,形成宏观管理与预警决策体系,由“互联网+生产”子系统完成。加工方面,主要利用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由“互联网+加工”子系统完成。销售方面主要依托电子商务子系统完成,同时建立供需管理与预警决策体系。物流方面,由现代精准物流子系统完成。消费方面,由先进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三维码识别追溯机制、科学的烹饪配方、顾客个性化需求定制及满意度反馈机制,由“互联网+消费”子系统完成。各子系统互联互通,如消费、销售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交互,以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研发子系统与消费子系统交互,尽可能实现海鲜产品“营养”和“舌尖”上的最佳等等。各子系统又通过“互联网+”集成海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生态链,实现一切要素的细胞级连接,形同一个神经丰富、活力灵敏的“生命”系统,产生几何级数而不是简单倍数的效益递增,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数字经济新生态。

三、优势分析

1.“互联网+”是一种创新发展手段,“互联网+渔业”大势所趋。本文将离散的产、学、研、用环节和群体,通过“互联网+”与海岛经济这个核心进行关联,信息驱动,流程优化再造,提高工作效率,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互联网+”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工具。产业链整合发展具有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扩张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同时它还是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形式。

3.“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互联网+”将引起中国经济社会新的变革。

4.“互联网+”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表达值得深入研究。还涉及结构经济、信息经济、系统经济等交叉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著,《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7月版。

第6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事件:2010年5月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2010年《文化蓝皮书》会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并《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课题组的估算,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约1095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左右。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6000亿元人民币。

新媒体新业态开始唱主角

报告指出,2009年,在3G等概念的推动下,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目前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上网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而3G无疑为这一发展趋势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2009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4亿户,比2008年增长6.10%。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6199万户,占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的35.63%,比2008年增长36.94%,这是自2006年发展数字电视用户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另按易观国际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第1季度,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6824万户,其中第1季度新增用户约476万户,环比增长36.5%。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数字化和网络化在我国正迅速发展。

出版业保持持续增长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新闻出版业2008年仍保持持续增长、稳中有升的态势。2008年全国图书生产定价总金额为791.43亿元,期刊生产定价总金额187.42亿元,报纸生产定价总金额317.96亿元,录音制品发行总金额11.21亿元,录像制品发行总金额7.23亿元,出版物印刷工业销售产值976.90亿元。报告认为,2010年被称为出版业的改革决胜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将在2009年改革全面深化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全国出版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数字出版业发展迅速。2009年,数字出版的产值已经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增幅达到50%,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企业将面临新的竞争形势。

近日,出版传媒牵手盛大文学,结成战略发展联盟,为的就是推动公司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新业态的形成和加速产业升级。另外,就在报告当天,财政部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规定,学习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中央所属文化企业已被认定为转制文化企业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文化企业转制步伐明显加快。因此,我国传统出版机构在2010年一方面要加快企业化改制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速产业升级,在网络化、数字化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不断寻找盈利增长点,建立新的赢利模式以适应新业态的竞争环境。今后两到三年出版业势必经历一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出版类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抢占先机,可充分利用多元化融资平台,在跨区域整合以及产业升级方面更具优势。电影市场消费成新亮点

报告指出,电影产业方面,2009年中国故事片产量达456部,居印度、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位。此外,还生产动画片27部,纪录片19部,科教片52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全年电影市场的票房同比增幅高达42.96%,全国城市院线票房收入达62.06亿元。此外,国产电影全年海外销售和票房收入达27.7亿元。全国各电影频道广告收入16.89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幅达26.47%。统计分析显示,教育消费、新媒体消费、旅游消费和演出市场、电影市场消费成为2009年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四大热点。我们认为电影市场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转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将得到稳步提升。另外,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影视制作以及文化创意企业也将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十分认可今后将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不断创造具有吸引力、震撼力的“内容”将成为影视企业的核心价值驱动力。

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

报告认为,2009年堪称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特殊优势,文化产业已经登上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转型中的产业,自身也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任务,必须从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得新的推动力和增长空间。报告还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要明确5项任务:一是调整产品结构,既要满足消费需求更要满足生产需求;二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关键不是做大规模,而是促进竞争和鼓励创造;三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四是调整技术结构,要有一个合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要求的、多层次的技术结构;五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在全国统一市场环境中合理配置产业资源。

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7月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经预示着文化产业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从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也正是我国文化产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线电视、出版、影视制作、文化创意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势必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打破体制束缚、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突破融资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每一个文化企业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相信,今后几年那些具有适应市场化竞争的管理机制、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善于开发高客户黏性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将在我国文化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下不断发展和壮大。

第7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 策略 电子商务

相关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网络经济研究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基本上分为官方和大学的研究、专业咨询公司的研究和IT媒体与公司的研究几方面。特别是美国官方和大学近几年来对网络经济的研究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而国内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是政府和大学的研究、IT界评论人士的研究。政府和大学的研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性的工作,主要是学者的个人兴趣。

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经济测度的研究上,其最早起步于对信息经济测度的研究。最早对信息经济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的是马克卢普,其次是波拉特对美国信息经济的测度研究。他们的研究对此后开展的各类信息化和网络经济的测度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目前,由于网络经济是一种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中的社会形态,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开始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测度体系,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国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已对网络经济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批颇具建树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其中的理论、数据分类口径和数据处理方法基本上符合网络经济的本质。美国商务部公布了政府第一部研究信息技术对经济影响的报告《浮现的数字经济》,随后又相继公布了《浮现的数字经济II》和《数字经济2000》,研究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经济规律和经济变革,用数字经济解释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国内对信息经济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成果也较多。其中对全国性信息经济测算的成果在运用波拉特信息经济分析方法同时,对其模式的缺陷也作了相应分析。近年来关于信息化指标和测度的研究一直在继续进行之中。

国家统计局正在追踪研究并逐步建立衡量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进一步加速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和开发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第二,追踪、研究并逐步建立衡量网络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扩展统计信息的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国内大量的研究工作是针对信息化的指标体系研究,研究中直接针对网络经济开展的还较少,目前己经开展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或是指标体系结构来说都不够系统或完善,指标的选取并不完全充分和适当。国家部委的相关研究还正在进行之中,尚未得到成熟的研究成果。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的网络经济测度指标研究多限于网络经济的某一方面,面对网络经济整体开展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测度指标选取也不够全面。

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和其它基础设施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且网络基础设施在与其它物流的基础设施的配合下能够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近来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应该在提高网络的利用率、降低上网费用、建立不断趋向于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

(二)加强立法与宏观规划

政府要为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法规,鼓励社会各部门和厂商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政府要为发展电子商务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由国家统一布置和协调,避免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我国现有的许多法律法规己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在原有的金融、商务、税务、电信、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修改,并进一步加强相应的立法,构建电子商务的法律框架,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同时,政府可以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用作宏观指导。对于较为迫切,而且已经没有多大技术问题的层面,则可先制定一些条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并颁布《电子商务法》。该法应对国内国际电子商务规约、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等做出规定。

(三)实行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人才是网络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政府应鼓励各类教育部门加大科技和经济知识的教育力度,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大专院校的经济、技术等专业增加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还要注意利用网络教育的手段培养网络经济方面的人才。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网络经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派出留学生、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可以采用聘为专家或邀请讲学的方式,增加交流,提高国内人员水平;政府应制定政策允许有能力从事新技术开发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科技人员到各类网络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参与收益分配。

参考文献:

1.盛晓白.网络经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牛飞亮.网络经济与企业数字化改造战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周鸿铎.网络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李新家.网络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6.李庆臻,安维复.科技生产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第8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城镇化进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长期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我国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这个进程将会给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历史机遇呢?这是图书馆人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实课题。

1城镇化进程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城镇化进程中,给社会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会给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极好的机遇。

1.1 城镇化建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人口已达到66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34亿人的4968%,农村人口占5032%,说明我国城乡人口各占一半。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60%,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将有84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从现实看,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就是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考察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它必将有力地促进对文献的新需求,极大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使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成为必然。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杭州的一次讲演上说:“图书馆是贯穿于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明,与城市一同发展起来的。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城镇化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需求和内在动力。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战略中的作用,有助于在城镇化建设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2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被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引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即将出台。随着该规划的实施,预计在未来十年将拉动40万亿元投资。公共文化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各地均加强了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时期,国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也必将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

1.3 城镇化有利于普及社区图书馆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面积不断扩大,作为城镇化基础的社区也随之扩大,与之相应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包括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问题突出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现有的市、区公共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社区图书馆是城镇化的必然产物,它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生活新的理念追求。简而言之,老百姓的休闲娱乐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而社区图书馆的存在,能从娱乐休闲的功能上满足社区居民的部分文化需要。社区图书馆是城镇住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域性、全民性、系列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服务方式相对来说更灵活、更简便、更快捷,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有利于消除城镇区域之间对图书馆资源使用的不均衡、不公平,也有利于弱势群体公平利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剂。

2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2.1 城镇化进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

城镇化的建设,将实现上亿农村居民多年的愿望,缩小城乡差别,建造一个更加平等、富裕的社会。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指出:“我们过去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新设城镇需要设立哪些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哪些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关机构人员如何配备、如何推动文化建设、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标准。”[2]

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国各地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明显。就一个省而言,省内区域发展的问题同样比较突出,呈现出省区域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同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不够均衡,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各地应该认真吸取城市化过程中的教训,重视文化建设,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各地城镇政府应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根据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起点一定要高,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同时,城镇政府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设好街道、社区、乡镇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全面覆盖与普及。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城镇科学发展的理念。

2.2 发挥公益性图书馆的作用,打造城乡一体联动的文化服务平台

不可否认,让城镇市民和农民工走进公共图书馆仍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需要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也是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集中体现。这一举措为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等带来福音。公共图书馆要吸引广大群众走进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只有努力打造城乡一体联动的文化服务平台,才能更多地惠及城镇民众。

大力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文化保障力。

2.3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整合城乡公共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公平阅读与文化权益的措施,是公共图书馆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文化共享工程为广大农村和基层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途径。城镇化进程要求各地加快推进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充分发挥城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提高城镇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促进城镇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城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献资源统筹共享机制的进程中,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放在中西部地区,这对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并完善均等均衡、公平公正的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确保城乡人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打造城乡共享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向基层扩展,各地公共图书馆建立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全国“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发展迅速。[3]“数字文化社区”是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应用。它利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整合利用公共图书馆、艺术院团、文化共享工程等多渠道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起融资讯查询、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数字新平台。以“数字文化社区”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符合时展的特点,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江浙一带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数字化建设目前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新疆、贵州等西部地区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许多城市社区图书馆建立了数字文化社区,将现有的有线电视线路引入社区文化站,为社区内农民工和居民提供免费数字服务。

2.5 鼓励公共图书馆向城乡提供联网服务、流动服务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农村网民规模为156亿。该报告指出,近几年来,我国网民城乡结构变化幅度不大,这与我国急剧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有关。2012年,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IT技能的缺失依然是阻碍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最大障碍。[4]因此,提高城镇居民,尤其是农民工的电脑和上网操作技能显得十分迫切。公共图书馆应对他们提供数字化基本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在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联网资源来延伸图书馆服务工作。随着文化共享工程的快速推进,各地大力发展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其中包括市级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区县级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和社区、乡镇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乡、村建立基层服务点,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各级图书馆应通过整合数字资源,依托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使广大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2.6 完善城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好社区、乡镇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是政府对广大群众实现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主要有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两大块。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覆盖市、区、街道、社区、乡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以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让全体城镇居民都能够方便均等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城镇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延伸社区图书室、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的建设,使公众通过图书馆服务网络就可免费获取文化科学知识信息。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现了多元化模式,例如:广东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之城”模式,上海的总分馆制,天津的“社区分馆、行业分馆”模式,江苏多元化的模式等,使广大农村群众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和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J].新华文摘,2010(22):133—135.

[2] 蔡武.城镇化不能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EB/OL].[2013-03-11].http://

[3]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直面城乡现实跨越数字鸿沟[N].中国文化报,2013-02-27.

[4]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3-01-15]http://wwwxinhuanetcom.

第9篇: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

何为电视数字内容资产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产则是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所有资产都是资源,但并非所有资源都是资产。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约翰・B・坎宁认为,资产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具有服务潜能(Service Potential),提供未来经济利益(Future Economic Benefit),最终将形成企业的现金净流量(Net Cash Inflow)。

一般来讲,电视内容资源主要包括节目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成品节目和素材资料。按照坎宁所提出的资产的三个核心特征,如果电视内容资源没有与台内节目生产和台外市场经营有效关联,不能直接或间接地为电视台创造经济利益,就不能算作资产。具体地讲,电视内容资源要成为资产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件:第一,特定主体(通常是电视台)拥有版权;第二,能够为节目生产提供便捷的资料服务;第三,具有通过版权交易创造经济收益的潜能。需要指出的是,在媒介融合时代,渠道壁垒已不复存在,要通过跨媒介内容传递实现电视内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数字化事实上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综上所述,电视数字内容资产是指特定主体(通常是电视台)拥有版权,经过数字化处理,并能带来现实或未来经济利益的成品节目和素材资料。从产业经营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以创意劳动的智力成果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市场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经济资源。

在传播渠道的稀缺性和垄断性被消解殆尽的数字时代,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于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将越来越小,与之相对的是,内容的重要性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电视台经数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海量内容资源已成为电视台与数字新媒体竞争的最大本钱。管理学认为,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即“买不来”“偷不走”,具有不可复制性。电视内容生产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重装备、高风险的行业,相对较高的资金、技术、人才门槛使得数字新媒体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电视台的内容存量和产能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数字内容资产存量已成为衡量电视媒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电视台大多都拥有可观的数字内容资产,在对外展示实力的数据中,总会有一项内容资产存量的数据。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各级电视台积累了大量节目资料,这些节目资料是几代电视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可通过跨媒体内容传递(Cross Media Content Delivery)和长尾销售(Long Tail Sale)持续地创造收益。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从黑白到彩色,从标清到高清,从胶片介质到数据流磁带,其内容资源总储量高达80万小时。随着各级电视台数字内容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价值不断提高,电视数字内容资产一旦走上市场化的轨道,将会撬动一个产业,为电视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电视内容资源向数字内容资产转化

推动电视内容资源向电视数字内容资产转化不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而且能有效推动我国电视产业增长方式的多元化。此外,从现实可能性来看,数字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数字视听内容需求,这在客观上为电视内容资源向电视数字内容资产的转化带来了难得的商机。

一、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在持续深入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电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意义。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整体国力的持续提升使政府与媒体开始重新审视国家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权威的政治话语表述中,文化产品的出口能力一再被最高决策层提高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加以阐述,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对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对文化建设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所周知,电视内容产品不但具有经济功能,而且是链接国家、民族形象的精神标志和文化辐射力的象征。通过把电视内容资源转化为电视数字内容资产,做大做强民族电视内容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电视内容的“文化出口”,显然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电视内容产品贸易在国际舞台上只是一种弱势甚至边缘的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故宫》《大国崛起》《再说长江》等纪录片远销东南亚和欧美,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电视节目在用于本台播出后就只能沉睡片库。在文化入侵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若不尽快发展民族电视数字内容产业,守护文化版图将成为中国电视的不能承受之重。

二、电视台增长方式多元化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融合迅速演化为最基本的媒介生态。在数字新媒体异军突起,电视台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盈利模式单一的情境下,推动电视内容资源向电视数字内容资产转化,日渐成为电视台谋求增长方式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数字新媒体对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分食给电视台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竞争压力。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广告收益普遍呈现下滑态势。BIA的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球主要电视媒体有17.3%出现收入下滑。从国内来看,2008年我国电视台的年经营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0.3%,同期我国GDP年增长率为10.6%,这是近20年来,我国电视台年经营收入增幅首次低于同期GDP增幅。电视台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遭遇了难以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增长方式的多元化已成为我国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电视数字内容资产的市场开发具有巨大的获利潜力,一旦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将为电视台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渠道扩充带来巨大的视听内容需求。在消解渠道霸权的同时,数字化浪潮也为电视台呈现了全新的商业机会,渠道剧增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内容需求,为电视内容资源向电视数字内容资产转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在模拟时代,电视频道是一种极具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资源,在数字时代,传播渠道迅速增多。从传统电视媒体看,经过频道专业化、付费数字电视等几轮频道扩张,各级电视台所拥有的开路频道和闭路频道总量已多达数十个。随着频道的增多,电视节目的缺口骤然增大。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该台目前已拥有38个频道,年播出量达27万小时。此外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视频网站等新媒体播出平台也带来了巨大的视听内容需求。以手机电视为例,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手机电视的市场规模达23亿元,预计2010年手机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59亿元。

正如美国学者Todreas指出的,在数字时代,随着传播渠道倍增,众多渠道将相互竞争以购买和传输优质内容,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从自身利润中分出更大的部分给内容提供商,因此整个行业利润将向电视供应链的上游――内容提供环节转移。

目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电视内容资源向电视数字内容资产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从目前来看,转换内容生产方式、强化版权管理和拓展内容营销体系是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转换内容生产方式。截至目前,我国多数电视台一直沿袭量身订做、一次投入、一次产出的自制自播生产方式。这种内容生产方式主要关注节目在本台特定栏目的播出价值,在节目评价时通常以其在所属栏目的收视表现和宣传效果为评价指标。由于自制自播生产方式的初始定位就是为播出做节目,而非为市场做节目,所以节目在台内完成首轮播出以后,往往很难进行后续市场开发。从各级电视台的实际情况看,多数电视台的内容存量都相当可观,但其中多数内容并不适应市场需求。

2003年以来,政府主管部门频频推出一系列内容产业促进政策,意在通过政府规制推动制播分离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要真正大规模实现制播分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转换内容生产方式,从“为播出做节目”转变为“为市场做节目”,使电视内容从“宣传品”和“产品”转变为“商品”,显然是一种更为可行也更为现实的选择。电视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法律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在技术层面,要提高节目的再利用价值,就需要在节目后期制作时保留无字幕、台标、片花等标识并具有多个声道的国际版;在法律层面,为了给后续市场开发扫清障碍,在节目摄制过程中,应通过与有关权利人签约,获取对节目进行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的权利;在管理层面,应通过制度导向,将节目的再利用率和后续市场开发业绩纳入栏目评价体系,而且在推出新栏目时,应该把节目的后续开发价值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其次,要强化版权管理。版权和品牌是电视台的两大核心资产。从世界范围看,广播电视业一般被归为版权产业,版权收益几乎是所有一流国际电视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欧美发达国家,商业电视台的版权开发收入往往超过其总收入的1/3,即便是像BBC这样的公共电视台,其版权开发收入也占其总收入的18%;在东亚地区,日本TBS的版权开发收入占其总收入的20%,韩国KBS的版权开发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0%。从国内来看,上海文广近年来也明确提出要为市场做节目,并成立了版权中心,专门负责节目版权的经营与维护。

作为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缔约方,我国具有切实保护版权的国际义务。近年来随着我国迅速加大版权保护力度,电视台的版权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电视界的版权意识极为缺乏,版权管理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直到2003年,中央电视台才成立了我国电视行业第一个专门的版权管理机构,目前全国广电行业设有专门版权管理机构的也只有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两家。版权管理的长期缺位导致库存节目资料的版权状况成了一笔糊涂账,版权不明晰成了电视台对存量内容进行市场开发的一大障碍,严重制约着电视内容资源向电视数字内容资产转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视数字内容资产的版权管理是一项十分庞杂的工作。当前亟需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对库存内容的版权状况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清理回溯,二是严格规范增量内容的版权信息著录。

第三,要拓展内容营销体系。电视数字内容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多次分离,同一节目内容可以通过版权细分,打造多样化的版权产品,实现在不同媒介窗口、不同消费方式、不同传播范围、不同播出时段的多次售卖,通过窗口化策略有效实现价值延伸。一般来讲,电视剧通过首播权销售,专题节目和娱乐节目通过首播、重播的广告收入来实现最集中的市场回报,形成“虎头”。而此后多种版权权利的梯次立体销售收入则构成电视数字内容资产的“长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