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全民健身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民健身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民健身必要性

第1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摘 要 从快易网球的来源、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观点出发,分析了“快易网球”的教学特点,其特点表现在以游戏教学策略为主导,硬件设备要求较低,场地受影响小,从而有利于在全民健身过程中开展快易网球教学。探讨了推广“快易网球”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全民健身人口数量,而且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快易网球 教学理念

一、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

“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强调网球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强调更好地与初学者沟通交流。同时,通过对器材和场地的改进,采用合适的球、球拍以及球场来展开教学,使初学者快速入门,以快速、有效、容易接受的方法掌握网球运动技能;更容易掌握基本技术,为日后与网球结下不解之缘打下良好的心理和技术基础。

二、快易网球的特点

(一)以游戏教学策略为基础

在全民健身过程中推广“快易网球”主要以游戏教学策略为向导。直接通过游戏,让初学者体会到网球运动的乐趣。全民健身的对象大部分是一些上班族、退休的中老年人,由于网球既是体力活动,又是脑力活动,二者在比赛中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因此担心他们对网球运动的热情持续时间短,从而采用游戏的方式模仿比赛实景,让初学者在第一次课就能找到对打回合的乐趣,从而保持对网球运动的热情,减少初学者网球人口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改善原有的设备

快易网球根据儿童的手臂力量薄弱这一特点,制造出一种儿童球拍。这种球拍拍柄较短,质量较轻,重量在270克左右,拍头大小基本与正常球拍一致。这样就可以使力量小的初学者得以应手。有研究表明,初学者难以掌握网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与网球本身的物理性质有关。因此快易网球根据孩子各年龄段身体条件和适应程度的差异,设计了两种初学者网球:海绵网球和低压网球。海绵球适合在室内使用,低压球适合在室外使用。海绵球质量较轻,落地弹跳比较慢,初学者利用这种球可以很好的训练其球感和球性,培养打回合的基本能力。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方式不同,这种方法可能会暂时偏离技术动作的标准,但是初学者在第一次课就能体会到对打回合的乐趣,能够产生持续参与网球运动的动力。在快易网球教学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教练员根据初学者的需求进行技术传授。通过一系列的辅助练习,让初学者很快就能体会到对打的乐趣,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枯燥的挥拍,这就是快易网球的独到之处。

(四)受场地影响小

网球运动对场地的要求非常高,由于场地的限制许多网球爱好者只能对网球望而却步。在全民健身过程中推广快易网球就能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快易网球教学对场地的要求比较低,在小区内、广场上等人员稀少的场所都可以进行快易网球教学。

A B C D

A B C D

图1 图2

更好的办法是在正规网球场地的基础上稍加改造,在球场中央横向拉一条与场地同宽的球网,然后根据需要撒上白灰,把原来的场地分为A、B、C、D四个等大的场地(如图1、图2),这样就能加大对网球场地的利用,进行快易网球教学。

三、全民健身过程中推广快易网球的必要性

(一)可以提高全民健身人口的数量

快易网球的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网球,对于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普及,贯彻全民健身有着很大的鼓舞。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学员的流失约在二分之一以上,那么通过快易网球这种教学方法,秉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想,可以使初学者对网球运动产生兴趣,把学员的流失率降低在三分之一以下。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网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促进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势在必得。

四、结论

快易网球的教学理念其实在我们周围已经开始慢慢成形,这种理念强调网球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强调更好地与初学者沟通交流,能够很容易的被初学者所接受。快易网球对应硬件设施要求很简单,它最注重的还是网球教学理念的转变。网球运动的发展决定着全民健身的开展,不仅仅影响到全民健身的人口问题,更重要的能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问题。快易网球的推广无疑将成为全民健身开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国际网球联合会快易网球手册中文版[Z].北京:中国网球协会内部资料.2009:1-3.

[2] 章凌凌,陈锡尧.我国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快易网球实验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J].体育科研.2012.33(3):97-99.

第2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辽宁省的公共体育服务要政府致力于主导和实施均等化建设。在此情况下,体育公共设施和服务为每个公民提供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指导应为相对均等。目前,辽宁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着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服务制度不健全,服务观念陈旧落后,缺失基本的均等化标准等诸多问题。从社会的经济形态及地域、城乡差异所导致的均等化服务不均的现实出发,制定均化的服务的基础标准,实现相对的公共体育服务平衡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服务均等化模式探索

伴随着我国《全国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日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有目共赌的好成绩。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为我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我省不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服务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我省地域广阔,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差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中存在不均等现象,此项问题短期内将无法根本解决。而广大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要呈现不同的偏好,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不同体育意识态度、不同体育参与能力的人都会对体育服务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但是公共体育服务只能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提供符合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体育需要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此情况下我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需要在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的现实条件下选择恰当的发展路径、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

贾文彤(2009)从法律视域对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实现均等化的措施。其他学者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原因时,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事权财权不对称、体育发展管理决策机制缺陷的认可度较高,地域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过度体育市场的倾向也为部分研究者所论述。研究者们都极为重视公共财政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决策、投入和绩效评定机制,以保证公共财政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中的有效运行。

有学者也对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政策进行了研究,在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理念较为深入,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渐成为社会体育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些政策调控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政策法规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财政均等化规定,设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关注重点人群,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的现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目前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

(一)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就其内涵主要存在产品、活动和过程三种不同认识,并且主要从公共物品性质角度界定公共体育服务。在依据公共服务相关理论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理论阐释时,仅将其视为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并不利于从本质上把握公共体育服务的内涵,公共体育服务既具有公共服务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公共体育服务认识不足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及其均等化问题的探讨。

(二)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认识与对现状的分析相脱节,同时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的实证性研究缺乏

虽然学者们都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视为政府提供人人享有相同的公共体育服务,但是对于目前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分析却主要集中于总量、区域、城乡、阶层领域,这无疑与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认识有一定距离。

(三)现有研究中缺少完全针对辽宁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辽宁作为我国的体育强省,全民健身运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因此尽快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更加迫在眉睫。

三、辽宁省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体育领域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公共体育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通过体育活动带来的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的积累、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获得身心的快乐能够极大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真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是辽宁体育事业发展关键所在

《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辽宁体育事业的总体目标为: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巩固体育强省地位。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可见群众体育越来越被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所重视,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的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群众体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积极推动全省各级政府认真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可见,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以及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在“十三五”期间辽宁体育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第3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高校退休教工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自治区体育局开展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对影响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内黄县中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和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择现状的调查分析

健美操专业学生套路创编能力的探究

滦南县普通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

武汉市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开展教学现状调查

郑州大学荷球文化现象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新疆男子橄榄球队首次杀入全运会决赛

自治区体育局到新华社新疆分社调研群众体育建设工作

甘肃省体育考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研究

自治区体育局举办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工作培训班

论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体育锻炼策略

谈跆拳道在高校受追捧原因

浅析有氧运动如何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体育舞蹈教学中学导式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高校足球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推广

浅析高校足球教练对运动员品质培养的作用

南昌市高中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高校公体健美操课程的多维分析

街舞的价值及其推广的必要性分析

初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探讨

江苏省苏南高校啦啦队训练情况浅析

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分析

论健身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我国部分城市全民健身武术教练员素质调研

构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

普通高校大学生健身方式选择倾向研究

苏州移动公司工作人员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商丘师院公体学生田径参与研究

浅析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带操竞技水平

全民健身背景下广场健身舞的发展

湖北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情况及对策分析

浅析体操运动员美的表现及塑造方法

浅析NBA啦啦队对CBA啦啦队的发展影响

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作用

浅析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与变革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研究

界首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调研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跆拳道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网球文化发展方向思考

乒超联赛朱雨玲引爆冷门

世少赛谢瑜宸创纪录夺铁饼金牌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影响高校羽毛球运动快速推广的因素分析

洛阳市吉利区城镇妇女体育开展现状初探

第4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群众体育;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一、群众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一)发展群众体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建设群众体育事业的理论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群众体育事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想,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次,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国民体质发展,转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指标体系,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我们应该把握住“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良好发展形势,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群众体育可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群众体育是以人为本的体育,以增强提高全民族人民身心素质发展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平稳的发展为目标。因此,为了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及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狠抓“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还要狠抓及“全民健身条例”的群众体育,这样才能更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群众体育有利于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朝着科学决策方向前进

体育强国中群众体育得基础理论研究是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障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朝着科学的决策前进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群众体育进一步加深对体育功能的认识

随着体育事业德日益扩大,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群众体育的理论体系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前提,体育强国又作为我国整体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应当肩负起国家和历史所赋予它的任务,因此研究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中群众体育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体育功能的认识。

(五)发展群众体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身心素|和综合素质

群众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群众体育事业能够快速发展,那么人民逐渐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最终使国民的体制得到提升,这对促进人们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的身体及其体力,是人的德行、智力、才华的物质基础。因此,群众体育能全民族身心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六)发展群众体育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推进体育改革、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按照《体育法》“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的规定,积极倡导城乡居民开展身边的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组织各级、各类、各方面不同项目的群众运动会,提供场地、器材、裁判和体育服务等工作;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主动参加体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增强,促使体育商品、运动服、体育杂志、体育健身服务行业等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因此,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国民体质方面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开展体育常识讲座,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长期不懈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以此来提高全民科学健身素养,以此来促进国民体质、素质进一步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二)体育政策方面

加快体育立法进程,修订完善体育基本法、单项体育法、体育竞赛法,进一步完善体育立法体系的建设,加强体育执法和体育执法监督。严格审查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加大兴奋剂查处力度。当前要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同时不断完善举国体制。

(三)群众体育规模方面

组织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体育活动方式,有针对性的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进一步壮大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

(四)群众体育经费支出与投入

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作为支撑,当前,我们不仅加大各级财政对群众体育事业投入,更应该全方位的争取社会团体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支持,并且要进一步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五)群众体育监测方面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不断提升,国民体质不断增强,最终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促进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最终目标,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必由之路。然而,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金牌数量就是好的证明。群众体育就显得相当滞后了,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其内部体育法制、体育场地设施、学校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体育经费、体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

总之,要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法规相关精神,来促使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它将为我国群众体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标准、技术支持及有力的研究基础,使我国群众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健康化的发展,开展群众体育监测,还可以宣讲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不断加强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国民体质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相关信息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文明,徐君伟,杨忠令.我国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

[2]刘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才智,2014.

[3]肖勇.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机制的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第5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体育资源

1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使人们有了丰富的余暇时间可以从事各类体育活动。特别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使人们对全民健身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质量,使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日益普及化、经常化的重要阵地,具有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地位,它必将成为城市体育发展的重点。

从宏观上讲,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它具有体育人才、体育场地和器材、体育信息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要发挥这些优势,更好地为社区体育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是学校体育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拓宽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一条途径,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良机。本文以萧山城区的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的现状为着眼点,对其相互联系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萧山社区居民和附近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萧山城区有关育才小区、回澜社区、潘水小区、绿都四季华庭小区等社区最近几年体育发展概况的一些文献资料。

2.2.2访谈法。对社区领导、体育指导员和有关社区附近几所学校的领导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成员进行访谈。

2.2.3问卷调查法。主要对社区居民余暇活动、参与体育活动情况以及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做出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97.5%。

3 结果与分析

3.1对社区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

3.1.1基本情况调查。在市区南面,例如回澜小区、潘水小区、崇化小区、北干小区等多层住宅的老小区,一般配备室外健身器械,如力量型器械、弹跳型器械、灵敏型器械、柔韧型器械、耐力型器械,等等。市区北面,例如旺角城、加州阳光、开元名都、白马公寓等中高档的小区还配备了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健身的高档会所。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活动参加者中,19岁以下者占29.2%,20-30岁者占7.6%,40-50岁者占17.8%,60岁以上者占45.4%;其中未婚者占28.6%,已婚者占71.4%;男性占38.2%,女性占49.1%。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以老年人居多,青年人次之,中年最少。从男、女参加体育活动比例上看,女性比男性的运动意识强。

一般社区居民平时余暇活动的主要内容调查:看电视者占26.7%,居第一位;上网、听音乐者为20.6%,居第二位;参加体育活动者占18%,逛街、散步者为7.7%,其余分别是参与兴趣活动、学习研究、搓麻将、跳舞、逛公园、看电影,等等。

3.1.2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在回收的195份问卷中可以发现,社区体育表现出的问题是活动设施不全,经费有限,缺少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等。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丰富,有场地、有设施、有体育教师,等等。但是学校的这些资源并不是全面向社会开放。而社区居民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有固定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经常参加活动人数占37.5%,不经常参加活动的占61.2%。调查结果表明,改善社区体育器材、场地等方面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吸取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是当前社区体育最为紧迫的任务。

从社区居民希望开展的体育项目来看,想要打篮球的人最多,占17.8%;想游泳的占12.5%,打羽毛球的占13.8%。此外,网球、乒乓球等也深受居民喜欢。

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组织形式来看:大多是属于无组织的活动,占总数的66.5%,有组织形式占23.4%。这一结果反映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居民平均每周参加活动次数来看:平均每周活动1次的占19.5%,2次的占38.5%,3次的占15.4%,4次的占13.3%,5次的占5.4%,6次的占5.5%,6次以上的占2.4%。

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来看:主要在清晨、傍晚和下午,所占比例分别为31.4%、29.5%和32.4%。这其中,下午活动的以青年较多,清晨和傍晚是以中老年人为主。锻炼时间选择在下午、傍晚、清晨的主要原因是符合我国大众的生活习惯。

3.2对学校体育设施和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

城乡街道附近的几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周围社区的体育设施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萧山城区拥有6~7所高职中,9所初中,19所小学,每所学校都配备300米或400米的标准田径场,此外还有篮球场等活动场所。但是,在这些学校中,节假日和寒暑假对外开放的学校只有9所,它们是位于城乡街道的回澜初中、高桥初中、实验小学、育才小学、高桥小学,位于北干街道的市北小学、北干小学、北干初中、金山学校。学校的活动设施和场所能够充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锻炼的需要。

另外,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受正规教育的,所学专业比较多,无论是体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体育教师比一般的体育指导员更加称职。

目前,居民在学校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是在操场散步为主,另外就是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而且学校开放时间最多也只能控制在17点~19点左右,时间一晚,学校里的灯光比较昏暗,就不能看清楚。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两者协调发展,首要是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共享。如果社区体育中心和学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规格和档次,既可满足学校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需要,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地及设施的需要。

4.1.1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必将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学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要为社区体育出谋划策。随着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应积极投身其中,帮助组织、管理,进行指导和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使社区居民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区,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开展。

4.1.2调动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对社区体育进行指导。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力量比较薄弱,社会指导员的数量和需求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人员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社区指导员水平低,业余和退休指导员比例较大。社区体育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人才资源,在体育运动保健、体质测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双休、节假日深入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主动为社区举办各类体育培训班和开展形式多样、居民喜欢的趣味运动,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热诚指导社区居民健身。

4.1.3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做好社区体育服务。城区大多数的学校校园宽阔、环境优雅,具有体育场馆、设备较完善等优势,是社区居民进行锻炼的理想去处,不同层次、年龄的居民在校园里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增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起到一定的感染和催化作用,对学生在课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起到一定的效果。居民通过锻炼,身体更加棒了,心情更加好了,朋友更加多了,生活更加丰富了。同时,社区和学校的互动发展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4.2建议

4.2.1建立一个完善的学区体育组织机构,使学区体育能更加系统化管理。21世纪要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社区体育活动是重中之重,其中关键环节则在于发展完善现有的社区体育组织系统和管理体系,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各级社区体育组织的功能作用,建立起整个城区的社区体育网络。可以在学校成立“学校―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共同管理、指导与服务,并吸收社区领导为成员,组织学校―社区联动的体育活动,以满足社区群众体育锻炼的需要。

4.2.2在缺少体育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呼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社区体育工作予以重视,在制定城市体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时,应考虑社区体育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学校在提供体育活动场所的同时,也需要资金增添、养护与维修体育器械等。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对社区体育产业大发展要放宽政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发动群众,提高认识,视社区体育建设为利己利人、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学校要负责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4.2.3实行学校对外开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但百姓到哪里健身却成了问题。调研发现,社区居民在街头巷尾进行健身活动的比例高达31%,大多数居民的健身活动以散步为主,而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往往成了停车场。各地体育部门在积极争取各种支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意识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特别是要求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单位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让更多的人能顺利进入“近在身边、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体育场地参加锻炼。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的要求。学校应主动作好对社区体育的服务工作,对外开放,使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帮助解决社区体育的困难,满足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宏.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互动中的融合[J].搏击体育论坛,2010,(02).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第6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成都;业余足球;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伴随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作为城市全民健身的一种新手段,近年来城市业余足球竞赛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成都足协的组织与关怀,成都业余足球得到了很快的发展。2005年后,大量体育经济公司开始组办业余足球,进一步促进了成都业余足球的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

一 、成都市业余足球竞赛发展历程

1.初步成型(1994――2000)

从1992年红山口会议伊始,足球就被赋予并承担了很多重任,例如促进体育的市场化、加快群众体育的普及等等。而1995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则为业余足球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90年代末,随着火爆球市的影响,足球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了很多成都市民的生活,为了配合深入执行《全面建设计划纲要》,成都市政府从学校开始,开展业余足球比赛。1997年,市足协举办了有3000多支队伍5万余人参加的中、小学周末足球赛。 如此大的规模,在市内起到了广泛的反响。

1999年,成都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适应深化改革,加快足球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未来,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夯实足球运动的基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促进了全市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举办了99“腾飞杯”成都市少儿足球俱乐部周末赛、’99成都市第七届少儿足球俱乐部赛暨夏令营;成都市首届“天仁杯”全国儿童足球邀请赛、’99“西蜀地基杯”暨成都市“三好杯”中学生足球赛、’99“‘龙威杯”暨成都市“红少年杯”小学生足球赛、’99“蓉城杯”成都市职工足球锦标赛等。累计参加队数125支,参赛人数1854人。 而同年建成的成都市足球广场,则为后来业余足球的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这一时期业余足球联赛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大型业余足球比赛,也多以政府组织的青少年比赛为主。这一时期的探索为业余足球后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1999成都足球广场的建成,给后来业余足球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2.探索阶段(2001――2005)

2001年开始,成都职业联赛的衰退,让球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玩足球上。每个周末,成都市内的300多块足球场地都是门庭若市,例如华西医学院的足球场地,一场比赛的租金高达600元,也是要提前预约。就连成都市足协主席辜建明要帮朋友定球场,也需要走后门。 朋友们互相约着踢球,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消遣和人际交往手段。

这一时期,成都业余足球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虽然成都业余联赛当中的球员,身份五花八门,但却培养出了杨都这种代表中国室内五人制足球队,参加200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球员。

纵观这一时期,随着职业联赛的衰退,加上韩日世界杯的鼓动,成都业余足球联赛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并渐渐显露出其为职业联赛输送人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政府主办的赛事数量,并不能满足广大球迷的娱乐需求,这为后来体育经纪公司迈入业余足球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3.发展完善(2005――2007)

虽然上一时期成都的业余足球进行的非常红火,但缺乏足够的完善的组织制约了其继续发展,而2005年6月在成都一个名为“天下足球联盟”完全由成都足球爱好者组成的民间足球联盟刚刚成立,就被有关部门以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为由紧急叫停,更是暴露了业余足球在组织上的缺陷显露无疑。

也就在这一时期,成都出现了专业组织业余足球比赛的体育经济公司,这是成都业余足球从散漫走向商业化和专业化的拐点。 2005年8月3日腾祥天下首届成都业余足球联赛开赛,这届比赛历时三个月。而后成都以体育文化公司为组织者的业余足球赛越来越多,2006年成都企业足球赛开赛、2007年犀马城杯成都业余足球邀请赛开赛,此后银联杯足球赛、……

这一时期,成都业余足球的组织者,为了自己联赛品牌的建构,还开始关注地区之间的交流,2007年犀马城杯成都业余足球邀请赛主办方,就曾策划其足球联赛冠军与重庆业余足球邀请赛的冠军进行过友谊赛。经过这一时期的迅猛发展,业余足球市场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4.稳定经营(2008至今)

2007年,在亚足联的帮助下,“亚洲展望•成都项目研讨会”让“亚洲展望”计划落户成都。成都的城市联赛及其系列比赛迅速发展壮大,借鉴职业联赛的经验,2008年10月18日,市足协组织成都城市足球乙级联赛也拉开帷幕,这也标志着成都的业余足球体系更加完善了。

此后借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成都又开展了08加油中国成都赛区比赛等一系列业余足球比赛。总的来讲,十多年来成都业余足球竞赛,取得了长足的颈部,民间足球联赛也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发展壮大,大家以球会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 、业余足球发展成果分析

1.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城市居民在基本生活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不光想着如何生存,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加上休假制度的改革,也让人民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这时城市业余足球竞赛则成为了理想的选择,成都业余足球联赛的开展不仅为参与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放松和身体上的锻炼,而且还起到了扩大了单位间、人际间的社会交流途径、密切了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参与成都的业余足球联赛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互动,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2.推动了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

2009年10月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中写到:“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继续强调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本质的体现。

成都业余足球的发展,从实践层面推动了全面健身运动。她为群众体育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平台,满足了人们追求竞技,崇尚亲身体验的需求。通过业余足球的普及,有利于宣传体育健身,吸收更多的人锻炼身体,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落实。

3.切实增强了我国足球的群众基础。

笔者在07年采访由犀马城主办的成都企业足球赛时,曾亲眼目睹单位组织庞大的拉拉队来到现场,为球队打气助威,有的拉拉队员甚至是第一次现场看足球,而很多球员的家属带着小孩,也前来观看比赛。这种通过切实的参与,不仅让球员享受到足球所带来的快乐,而且影响了他们周边的一大片人群。除此之外,成都的业余联赛中也踢出过专业的选手,如文中所提到的杨都,代表中国室内五人制足球队参加了200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4.为体育产业研究提供试验田,推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从目前看来,成都业余足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业余足球联赛的组织也呈现多样化,从以前单一靠政府主办业余足球比赛,到如今很多民间的公司,也参与到组织足球比赛当中,这也盘活了业余足球的市场。例如笔者曾经接触过的犀马城,是一家私人企业,曾主办过西部业余足球联赛、银联杯足球赛、成都企业足球赛、谢菲联业余足球赛、犀马城杯业余足球赛等。而丰富的业余联赛也给很多刚出道的足球裁判有了实践的场所,很多的业余球队也都找到了自己的赞助商,一个共生的系统已经初步的完善了。

基金项目:2009年四川省体育局项目《四川省城市业余体育竞赛发展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09STK07)

参考文献:

[1]《四川体育年鉴》1997卷 市、地、州体育

[2]《四川体育年鉴》1999卷 市、地、州体育概况

第7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对我国路跑运动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跑成为社会风尚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中宏观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有关政策的推动,中观原因主要是当今新媒体的出现,微观原因主要是个人对路跑运动的愉快体验;同时提出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推进我国路跑运动的发展,推动路跑运动人口的增加,拉动路跑行业的相关消费,推动路跑产业发展。

关键词:

路跑运动;符号互动理论;马拉松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全民健身运动的步伐已经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精品赛事的火爆程度来看,人们对优秀的“路跑”赛事的需求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并且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从路跑热兴起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长期坚持路跑的人群并不多,更多的是一时兴起的“路跑发烧友”,而这些人群并不足以支持路跑行业相关产品的消费以及拉动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笔者结合结合符号互动理论,对路跑赛事蔚然成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我国路跑赛事以及路跑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相关概念界定

1.1路跑采用现在被学者们广泛引用的定义,路跑顾名思义就是在路上进行跑步,以健身强体为主题,并将其他文化融入到跑步活动中。

1.2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墨1973年所著的《人与社会》一书,作为一种社会学流派,它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从社会上时时刻刻互动着的个体的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生成与变迁。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模式与结构。其基本观点包括: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自身行为的建构者;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等。

2路跑热的宏观原因分析

2.1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路跑运动,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在国外,马拉松运动因为入门门槛低、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在多年前早已是一项十分受大众热爱的体育项目。1897年,城市马拉松赛从美国波士顿萌芽,如今城市马拉松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滋生了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马拉松赛事,例如伦敦马拉松赛、纽约马拉松赛、日本东京马拉松赛等等。随后在国内也涌现了一批成功的马拉松赛事,例如北京、上海、厦门、大连马拉松赛等等,其中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据第20届上海国际马拉松官方网站上提供的数据,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预报名总数126789人,其中全程马拉松48399人、半程马拉松45073人、10公里20927人、健身跑12390人。由于跑步名额供不应求,组委会也首次采用了抽签报名的国际通用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马拉松路跑运动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路跑运动作为一项城市文化活动将体育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展示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在大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立城市品牌。因此各大城市争相举办路跑赛事。

2.2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路跑群体的认同感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并且由国务院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该条例于2009年8月30日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效果十分显著,这一点在由上海体育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团体承担的、上海市体育局制定的《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简称“300指数”)中就可以得到佐证。数据显示,2014年,本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6573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71万人,2014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0.4%,有四成左右市民表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促进体育产业化,该规划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逐一细化,并且提出了主要任务和措施。体育文化产业从原来的禁止外商进入成为了鼓励外商进入的一个领域。也就是在这一年,智美通过竞标拿下了广州马拉松的承办权,接下来2012年拿下了杭州马拉松,在第三年拿下了一些世界其他的路跑项目在中国的运营权。著名社会学家唐纳利和扬将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体育中得出结论:成为一名严格的运动员所需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或事件,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的人或一群人的影响,相反,它包括一个扩展了的互动的过程,人们由此逐渐认同自己是运动员。随着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增加,同时被特定体育群体或亚文化的成员所接受,这种认同逐渐形成。同样的,路跑运动的蔚然成风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跑团的影响,相反,它包括了一个扩展了的互动的过程,即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人们由此逐渐认同健身运动的必要性和路跑运动的益处。随着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增加,同时被特定的路跑群体的成员所接受,这种认同逐渐形成。

2.3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动路跑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件)颁布,2014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定,取消繁杂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赛事,培育多元主体。体育赛事资源大力开放,社会大众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大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从而也进一步带动了路跑运动的发展。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作为一种传播符号,迅速被周围的人所感知,人们对当前的社会情境自动地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积极举办路跑赛事,推动路跑产业发展。这些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然而要使得人际间的这种互动与行为变成稳定的模式与结构,直至路跑赛事成为众所周知、老少皆宜的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完美现代体育竞赛,则还需要有关政策的不断推动与支持、引导。

3路跑热的中观原因分析

经过对以微信为主要代表的相关新媒体的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从2011年微信诞生,到2013年国内微信用户量达到4亿之多,中国城市跑步运动在2013年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路跑爱好者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上传播自己的跑步心得和体验,满足了他们社交的需求,而这些心得与体验就是人际交往间最重要的符号,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为路跑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互动平台。‘晒健康、晒体型’,通过路跑来体现身材、健康状况,把参与的过程用互联网晒出去,是一种参与,使参与者们得到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例如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北京负责人毛大庆关于热爱上马拉松的讲话,就曾在在微信圈中被热爱跑步者热捧。再比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多年前的著作《我在跑步时会讲些什么》再次热销,其跑步的理念也多被转载。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种微信上朋友间长期的互动与传播,就像是对路跑运动的一种“二次营销”,其他以前未曾参与过路跑运动的人们获得了有关路跑的相关知识,并与这些路跑爱好者建立了联系,受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成为跑团中的一名成员,并且在与跑团成员互动时重复地肯定和再肯定他们使路跑运动爱好者实现了自我认同。符号互动理论丰富了当代路跑运动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路跑爱好者们通过新媒体的巨大连通与集聚作用,将个人的跑步运动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圈。

4路跑热的微观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跑步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80、90后的新宠,他们把跑步当做一项运动,一种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方式与手段。在对几位资深跑步爱好者的深入调查与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热爱且坚持跑步的人更多的是把跑步当做了一种生活方式。单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已无法满足这些路跑爱好者,他们在每一次长距离的路跑运动中,在这种毫无约束感的环境下通过跑步与自我身体进行对话,把路跑运动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以获得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存在在社会中的意义,跑友们从中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磨练、自我提升,培养的更多的是一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超越的酣畅淋漓感。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作为自身行为的独立建构者,总是趋向于寻找个体心灵以及自我超越的途径,笔者认为这正是路跑运动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结束语

深厚的群众基础、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构成了路跑热的宏观原因;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是路跑热的中观原因;个人体验以及独立人格的构建是路跑运动不断升温的微观原因。这三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宏观方面的原因是路跑热的基础条件,宏观政策以及环境的发展影响着中观因素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微观方面个人的体验,同时为增强路跑的群众基础服务;个人从路跑运动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是路跑运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受中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引导。所以三者构成了互动关系,成为促进路跑运动不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因。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大原因中所包含的所有影响因素,才有可能持续培养人们对路跑运动的热情,从而拉动路跑行业的相关消费需求,最终有效促进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路跑”运动的城市体育文化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6):27-28.

[2]陈林华,王跃,李荣日.城市国际体育赛事网络联系度研究———以上海六大品牌赛事为样本[J].中国体育科技,2015(1):51-53.

[3]陆晨.大型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形象契合的研究———以上海三大品牌体育赛事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4]李刚.对厦门马拉松赛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年报,2012(6):178-179.

[5]李停停.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4):37-39.

[6]李铁.基于PDCA模型的马拉松运动医疗救护工作实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50-52.

第8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字】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居民追求健康、体闲娱乐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社区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文化资源等方面却十分缺乏,而学校却拥有相对丰富的物力、人力资源,如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而体育锻炼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有效途经,特别是社区体育锻炼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首选。虽然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文化资源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社区体育缺乏广泛的指导性。而学校却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得到十分充分的利用。于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体育领域内同样需要创造和谐氛围,发展和谐体育。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

学校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等体育资源经多年积累相对比较完备。据相关资料显示,学校系统中每600人左右就拥有一块体育场,比全国社区平均水平高出3.4倍,而学校系统所占有全国体育资源更是高达66%。同时,根据国家的规定要求,每个学校必须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知识水平,此外,由于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所以在城市各社区分布相对均匀。但在目前,全国都在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在闭关自守搞教学,没能跨出学校。另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仅有14%,不对外开放占据高达86%的比例。学校场地设施比较充足,体育资源丰富,但能够有效利用的却比较低,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往往不对社会开放,这就无形中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体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社区体育也存在较大的问题。虽然我国社区体育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区体育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在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比较匮乏;社区体育人才缺乏,活动缺乏科学指导;社区体育形式、内容单一,参与人群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在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上都比较落后。从采取的活动形式看,多重视对大型运动表演的投入,只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支持和投入,不从居民健身目的出发,活动缺乏实效性。从选择的体育项目上看,多是适合老年人的传统性、保健性强的活动,或者是适合儿童的游戏项目,适合中青年群体参与的场地和设施非常缺乏,影响了这部分人群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得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群结构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结构。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必要性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也必然的多了起来。学校体育是基础,是社区体育全面开展的基础。明确健康第一,以及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对在校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思想,走出校门,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区。因此学校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社区体育使学校体育的伸展的延续,是在以全民健身为前提下,在社区内开展的一系列身体锻炼活动。社区体育活动依附于学校体育活动,许多社区居民爱好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等都是在学校内非常常见的体育项目。因此社区体育依附于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展,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参与体育运动的保障。并且是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区体育的最好的体现。因此在健身运动中,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要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相辅相诚,不断发展进步。

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对策

3.1 打破学校体育各自为阵的条条格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场馆在保证正常的教学训练的情况下,在非授课时间和节假日向社区的居民开放。

3.2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人才资源,为社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社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目前阶段,可以采取调动退休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采取以上两种方式有多种优点,便于实施操作,也可以调动社区内青少年在节假日参加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在社区中也得到延伸。

社区和学校应该资源共享。中小学、高等院校、成人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共享体育资源,学校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社区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场地器械的服务。可逐步分层分类,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向社区开放,设施安全和相关配套设施、卫生等条件尚未达到相关标准的可暂缓或暂不开放。学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由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和学校各方面负责人统一协调合作管理。

参考文献;

第9篇:全民健身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轻松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1“轻松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1.1“轻松体育”的内涵

“轻松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松体育”也称“轻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的方法。其精髓所在就是――静不如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松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松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1.2“轻松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松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松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松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松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松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松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2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学校“轻松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松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松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松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几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2.2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松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松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高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高校体育中开展“轻松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轻松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3.1树立“轻松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松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的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松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松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松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松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松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松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3.2拓展“轻松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松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的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松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还可以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用“轻松体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

“轻松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3.3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松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典评等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另外,可参考学生上课的次数来评价,学生修满36个标准课时即可获得1个学分,无需另外考试。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体育学分,因此学生可通过在整个大学期间修满144个标准课时来获得这4个体育学分。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轻松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为一身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松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轻松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