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民健身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场地;体育健身;攸县

1.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状况与分析

居民从事锻炼的基本条件就是体育运动的器材,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规模与数量是根据健身路径点附近的居民的人群密度有关。因此,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建设的重要指标是能不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株洲民生100工程中就要求今年全市增加160个农民健身工程、12个室外健身路径工程,而且,还被纳入了“全民健身工程”,这两项路径工程的器材已全部下发到各村、社区。其中株洲攸县就有30个。但是,还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路径的均衡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

1.2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经费来源与分析

最初,体育彩票公益金是全民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划拨到各地区,采取国家一部分资金,省市一部分以及一些各级单位拿一部分的方式进行的。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投资趋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株洲市体育局虽然加大了健身器材的投入,但是不够满足众多路径点的需求,而且用来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项目资金在监管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状况与分析

健身路径的质量检测涉及许多专业技术,本文主要利用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其满意程度来判定质量建设情况。健身条件是否满足人们日常体育健身需求是通过人们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来反映的。从表3-1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一般占了38.2%,不满意占了32.3%,说明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还有待加强。

表3-1 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N=285

满意程度很好较好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人数1092109677

百分比3.5%32.3%38.2%23.5%2.5%

2.株洲攸县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状况

2.1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状况

回收的样本中男性参与健身路径的比例比女性高,男性比例占到54%,为154人,而女性比例占到46%,为131人。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有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将使用者的年龄分为11-25岁,26-35 岁,36-45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各个年龄分段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为 23人,29人,40人,48人,82人,63人。在全民路径锻炼者中56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到总锻炼者人数的一半,说明攸县主城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人数最多,因为大都空闲家中,闲暇时间多,有锻炼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

2.2使用者的职业结构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使用健身路径的人职业比较广泛,为了方便本文研究和数据统计,把被调查人的各种职业大致分为公司职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其他六大职业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是调查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说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最多。

2.3使用者的学历结构状况

调查显示随着使用者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越高,其文化层次高的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多,说明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高,有助于提高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人群参与度不高,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比例不高。

3.株洲攸县城关镇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

3.1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获得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的途径

想要达到自己的运动成果和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人们获得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方面,其中观察别人怎么使用或模仿他人占据了总数的44.5%,其次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占了20.4%,按器材的使用说明的占14.1%,按个人喜好占 13.2%。(如表3-2)

表3-2 攸县居民获得全民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

渠道个人喜好器械说明他人的建议模仿他人其他

百分比(%)13.214.120.444.57.8

3.2 攸县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器械的选择状况

攸县各健身路径点中安置的器械种类有扭腰训练器、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扭腰训练器使用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运动器械之一。

4.株洲攸县健身路径锻炼者体育运动状况与分析

4.1健身路径锻炼者的体育意识状况与分析

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与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的产生被称为体育意识。在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重视体育锻炼的比例总和为91.2%(如表3-3)。意识高的体育锻炼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

表3-3 攸县全民健身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重视程度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百分比(%)53.729.28.38.40.4

4.2锻炼者使用健身路径锻炼的目的状况

锻炼目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调查表明,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下表所示,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才是人际交往以及医疗康复等。

表3-4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统计表 N=285

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医疗康复其他

人数13659443511

百分比(%)47.720.715.312.34

4.3健身路径锻炼者参与健身锻炼活动频率以及时间状况

国家对于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为:每一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一次的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每一次的运动强度达到自身运动能力的中等强度以上。由此可以看得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不能算作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下表中可以看出攸县居民健身路径运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星期1到2次,大多数还没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攸县大多数人对健身活动时间选择上还算比较合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一个小时以上人数相对少,说明锻炼时间合理性的选择是影响锻炼效果的。

表3-5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活动频率N=285

频率每一周3次以上每一周3次每一周1到2次偶尔

频数425215734

百分比(%)14.718.255.112

5.结论

5.1 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路径的布局不合理

5.2 全民健身路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专门的资金监管机制

5.3 全民参与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

5.4 全民健身路径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示范和专业的指导

6.对策

6.1 攸县应加大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根据实地情况合理规划

6.2 促进全民健身路径投资的多元化,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6.3 健身路径应注重功能的开发和社区文化的推广

6.4 全民健身路径应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甘肃 特有民族 世居地区 公共体育服务场馆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一、研究意义

体育场地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必备硬件条件。裕固族、保安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的三个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东乡族自治县,“十一五”以来,甘肃这3个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随着贫困问题有效缓解,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与其它地区相比,该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薄弱、健身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旧存在,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人均健身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升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2.3数理统计法

2.4专家访谈法

三、结果与分析

1.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见表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2)。

表1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与本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总体情况比较一览表

注:数据引自:石生泰等.甘肃省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表2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与本省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在拥有场地数情况比较一览表

注:数据引自:石生泰等.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2.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数量及规模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类型及质量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类型非常单一,几乎全部是篮球场馆,偶尔会有为数不多的排球场馆和小运动场。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质量,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4.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集中分布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而在教育系统里,99.30%的场馆分布在中小学。可见,在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系统分布中,教育系统处于垄断地位,这种不均衡,不公平的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3.提高场馆质量,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性场馆

特有民族世居区在强调增加场馆总量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质量;在注重投入的同时,还要树立效益理念,引导场馆走集约型和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性场馆。

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2]编写组.肃南裕裕固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3]编写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4]编写组.东乡族高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第3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 农民 体育运动

1、前言

“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其中“奥运争光”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我国国民体质状况还比较落后,只有实现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之梦方能早日实现。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城镇目前已基本形成体育健身的热潮。但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9亿农民的体质没有得到发展,就不能说中华民族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对农民体育健身计划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区,与六个省相邻,生活习惯多样。同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计划能否落实,能否与其他省对农民健身计划的研究形成一个整体,直接影响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民。调查地区有:洛阳、信阳、平顶山、安阳、三门峡、濮阳、商丘、周口、开封等地。发放问卷有两种:一是针对农村生产队领导的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51份。二是针对农民个人的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46份。发放问卷的形式有实施走访并发放问卷和信函发放问卷两种。走访了部分县体委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农民对体育运动认识情况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有21人占8.53%的农民知道我国正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也知道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知道农业生产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交谈中发现,在8.53%的农民当中,大多数相对文化程度较高或爱读书看报。但是,这部分农民在整个农民队伍中只占少数。所以,要是农民对体育健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调查结果表明,有224人占总人数的91.05%的农民知道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但其中大部分农民把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混淆,认为平时的体力劳动已经代替了体育锻炼但是也有104人占46.42%的农民认为应该参加体育活动,这不完全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要活跃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太贫乏。在调查过程中,“你认为需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吗?”这一问题,有221人占89.83%的透了赞同票;认为体育健身活动不仅仅是城市里人的事,农民也需要这种文化生活。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体育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农民非常渴望参加体育活动,甚至有些年青人提出想跳健美操。也有的农民对体育漠不关心,有与否都无所谓。也有的认为,地里的农活已经能够使身体得到锻炼,何必再去锻炼?从农民对体育表现出复杂多样化的认知,可以发现,要想在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异常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

3.2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情况的调查分析

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不包括乡村学校)。据统计农村田径场根本不存在,也许田径运动距农民太遥远了。有49.7%生产队拥有篮球场地;但是篮球架大都是自制,场地是不平整的土地,甚至有的没有篮球圈或场地被占用。没有篮球场地的生产队占50.3%。从场地上看篮球运动在农村也算得上普及。5.8%的生产队有排球场,没有的占94.2%,有16.7%的生产队有乒乓球台,其中室内标准的占30%(大都是陈旧)。室外自制的占70%,这些大都是坐落在村委会。没有乒乓球台的占83.3%。占3%的生产队有单双杠(都是自制)。从农村场地器材情况可以看出,农村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开展起来。个别的农民借助学校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可是农村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和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否则无法进行。

3.3 农民体育健身经费投资情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资料统计,每个生产队每年在体育活动方面的投资平均为3000/年。据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有些不符。同时,可以看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生产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另外,有些农村领导确实对全民健身生活不够重视。

针对农民个人来说,根据资料统计,农民在体育器材方面的投资平均每人30.5元/年,在体育运动服装方面的投资平均为每人18元/年、调查中发现,武术之乡(如温县一带农村)在武术器材的投入相对较大。调查发现,购买运动服装的农民一部分人是为了结实耐穿,劳动时方便。也可以说农民在体育服装方面的投资比统计的数字应该更少。农村在这方面投资很少的原因:一是农民对体育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体育活动的农村没有开展起来:二是农民还很贫穷。

3.4 农民体育爱好及活动方式的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得知,河南省农民的体育活动项目大都是:篮球、乒乓球、跑步、武术、中国象棋等。足球、排球在农村基本没有开展。在246位农民中,喜欢参与篮球活动者有87人,占35.36%。其中都是中、青年农民。喜欢参与乒乓球活动者有21人,占8.53%。其中大都是中、青年农民。喜欢参与武术活动者有39人,占15.85%,武术之乡的农民居多;其中青、中、老年都有,具有人员较固定的特点。爱好跑步的有25人,占10.16%,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他们基本上是晨练。喜欢中国象棋者有95人,占38.61%,其中青、中、老年都有,中、老年较多。喜欢在电视上看体育节目的有115人,占46.74%,其中青年人居多。在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即每周最少锻炼二次)参加体育锻炼?”结果只有44人,占17.88%的农民选择了“是”。有202人,占82.12%的农民选择了“否”。所以从这个问题的数字上看,喜欢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真正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农民还是很少,搞好农民体育健身的工作还很艰巨。

4、结论与对策

从整个调查结果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情况不容乐观。

就其参加的人数、认识的深度、锻炼的时间、开展的项目、投入的经费,锻炼的效果、不同的地区、经济的发达、文化层次的高低等均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体育健身的开展城市郊区好于农村、平原好于山区、文化层次高的好于低的、领导重视好与不重视、富裕农村好于贫穷农村等。河南省农民在体育健身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困难较大、任务艰巨,若不抓紧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民健身在河南省的实施。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体育知识不了解,认为生产劳动已经代替了体育锻炼,没有认识到体育能给农民带来身体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造成农民主观上对体育运动没有主动性。其二是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这个条件。但偏远农村,有些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哪有经费去搞体育活动呢!其三,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还很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没有体力和精力再去搞体育锻炼。其四,农村领导不重视,因为领导本身来自农民,对体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些都是农村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社会体育;服务体系;陕西省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作为一种能满足人们健身强体、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等需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方式逐渐走入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社区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社区体育按其活动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居民以健身、娱乐、休闲等为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一类是由专门组织或人员对此提供的组织、指导、咨询等专业服务性活动。开展社区体育要达到目的应是前者的繁荣,而推动力量就是后者的兴盛,因此,加强社区体育服务对开展社区体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于今后发展陕西省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们把西安地区内不同区域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十个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和五个健身俱乐部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分别对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五大方面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有关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文献,为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建立基础。

(2)实地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调查提纲,以便得到更加祥实的数据。

(3)数理统计分析

对在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和陕西省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二、陕西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1.陕西省体育设施建设现状

陕西省处于西北部地区,属于经济落后区域。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的,据调查反映,目前居民小区内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主要选择在小区的空地、花园或停车位,体现了居民健身活动就近、就便的特征。在多走访的10个社区健身场所中存在以下情况:(如表1所示)经济越发达,小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居民健身的条件越好,体育设施的数量越多;小区建设档次越高,公共体育设施越齐全,如西安市高新开发区的花园小区拥有全民健身路径、健身房和游泳池等设施。

2.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

陕西省体育社团组织体系和我国体育社团服务体系大致相同,早已各成体系,体育组织形式现有社区体育协会、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体育总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种人群体育协会、系统或行业体育协会等。在所走访的10个健身场所中,对其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居民自己锻炼的占35.6%;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30.2%;而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仅占1.6%,其他锻炼方式的占32.6%。由此可见,虽然陕西省内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体育社团组织的认识不够,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意识不强,所以造成以上情况的出现。

3.陕西省体质监测服务体系

2005年西安市体育局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成年人体质监测,由西安市体育局群体处承担了2880人国家体质监测任务。陕西省体育局十分重视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问题,由陕西省体育局牵头,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部分学校,基层活动站,组成了全民健身的科研网络。陕西省部分高校长期承担教育部,体育总局学生体质监测任务,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由陕西省体科所负责组建的陕西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地方检测中心几年来共完成了对陕西省10万余成年人的体质监测任务。

4.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体系

陕西省在我国属于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系统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指导指导行业的主力军,从目前所走访的体育锻炼场所,陕西省的体育指导员是远远不足够的。所调查的10个健身场所中,仅有2个健身场所无专兼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办事处文体部门负责人员年龄多数在31-50岁之间,且男女性别比各占一半,大多数(79.3%)负责人学历属于非体育专业,仅有14%的负责人学历属于体育专业。(见表3)

5.陕西省体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陕西省也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把信息服务体系应用与社会体育的发展当中,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政府部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态,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通过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掌握和分析陕西省群众的健康状况和健身情况。

2)宣传媒体: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掌握最新的体育动态,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提供最新的消息。

3)竞技体育: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自身和对手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4)大众体育:利用有效的信息手段向健身爱好者提供一些健身信息、指导信息、指导培训信息等。使群众更好的掌握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手段。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由于社区间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不同经济水平下的社区的体育设施的配备也不尽相同;

2)各种社区体育社团组织发展比较齐全,已初具一定的规模,但主动参加体育社团组织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相对较少;

3)陕西省体质监测工作总体开展相对较好,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跟上我国体质监测发展的步伐;

4)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陕西省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比例相对较小,文化程度较低,平均年龄较大,地区分布比例失调;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相对较多;

5)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发展较好,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满足人们对健身信息的需求;提供体育健身信息的形式多样,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

2.建议

1)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合理配置场地资源,加强落后社区的体育设施健身,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内的各种体育设施;

2)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加强社团组织领导,增强组织者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宣传的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科学指导体育健身活动;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加强各社区体育健身场所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陕西省全民的体质监测情况进行现代化的分析和监测。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黄海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3~6.

[3]安平.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系统方案设计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7~10.

第5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场舞;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1 广场舞运动的简介

1.1 广场舞的概念

广场舞属于舞蹈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广场舞是自发组织,以健身为目的,在广场上进行的舞蹈或舞蹈形式。关于广场舞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一个确切的、权威的说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广场舞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一般学者认为广场舞是舞蹈形式之一,主要从功能,特点、目的、内容等角度来界定广场舞。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广场舞是一种舞蹈类型,如:“广场舞”是自发性以健身为目的的在广场上进行的舞蹈;二是认为广场舞是一种社会活动,如:广场舞是一种集健身与形体舞蹈为一体,配以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在广场、院坝等宽敞场地开展的群众性舞蹈活动。还有人认为广场舞是一种社会现象。

1.2广场舞的特征

首先,广场舞具有多样性。广场舞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上。目前广场舞的内容有健身操、形体舞蹈、秧歌、腰鼓、国标舞等等。其次,广场舞具有简易性。广场舞的开展主要在广场、公园、街头巷尾、楼前空地等,只需要一个音响和一块空地就能开展起来,所用的场地和器材都比较简单和容易,这也是广场舞容易开展的主要原因。最后,广场舞还具有集体性。目前我国广场舞都以集体舞的形式出现。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不等,表演形式比较自由,动作也比较简单。

2 锦州市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2.1锦州广场舞的种类

锦州人民在跳广场舞的时候既没有草原人们的豪放,也不像江南人的含蓄。他们在跳舞时能够收放自如,展现了东北人民勇敢坚毅的精神风貌。锦州广场舞目前的种类主要有:交谊舞、现代舞、扇子舞、秧歌、健身舞、快板舞、腰鼓等常见的舞蹈种类。

2.2锦州广场舞的主要参与人群

锦州市广场舞的主要锻炼人群是中老年人群。这是由于中老年人平时的闲暇时光较多,生活压力较小,但是身体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衰老的迹象,身体素质也不断下降。所以,此年龄阶段的人群既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广场舞的锻炼,又有主观的心理意识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而在参与广场舞人群中,女性占大多数,男性很少。一方面可能是女性本身就较于男性更注重自己的体型,因此健身意识强于男性,而且大多数舞蹈类运动都要求有一定的协调性,比较符合女性特点;另一方面很多男性潜意识里觉得广场舞是女性的专利,而且大多数男性碍于面子,怕跳舞的时候遇到熟人,不愿意在公共场所表现自己;再者,男性退休年龄大于女性,由于工作需要,晚上应酬较多,或者下班后比较疲劳,因此不愿意出来活动。所以,锦州市的广场舞参与以女性群体为主。

3 锦州市广场舞发展面临的问题

3.1安全隐患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广场舞是一项开放性的运动,只要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参加。再加上广场舞的活动场所都是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的地段,因此,保证每个参与者和观看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就成了重中之重。一方面,要解决在人流量、车流量大的运动地点的交通和人员疏导等问题,以免发生交通事故或人员的踩踏事件;另一方面,要解决每个锻炼者的财产安全,人流量大的地方也是小偷喜欢光顾的地方。再加上运动时,不少人要脱去外套,精力也集中在锻炼上,更是给小偷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如何妥善保管参与者的财物,保证他们的财产安全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3.2 噪音扰民的现象需要得到解决

由于广场舞的活动场地大多在闹市区广场或者居民小区的休闲场地内,周围的居民较多,人口比较稠密。广场舞开展的时间一般在早上 6:00――8:00 和晚上 7:00――10:00,在这一时间段里,不参加锻炼的居民大多在家休息。再加上跳广场舞需要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这就对周围居民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4 促进锦州市广场舞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应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为了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强的体育锻炼需要与体育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我国出台了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多项规定,对建设活动中心、户外活动基地和社区多功能全民健身设施制定了明确标准。锦州市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落实“十二五”规划,大力推动锦州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4.2合理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

广场舞的噪音问题是目前广大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广场舞的开展,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出台相关的应对措施,减少广场舞噪声扰民现象,使广场舞参与者既可以健身又不影响居民的生活。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对组织锦州各个城区广场舞群体活动的时间进行调整,对广场舞的音乐声音加强干预,社区工作人员应当定期与社区内开展广场舞活动的组织者进行沟通,在广场舞开展较为集中的城市广场安排专人巡视,及时对噪音过大的现象进行制止。划分广场舞专门场地,在适宜集中组织广场舞的地方设置标志牌,在不适宜进行广场舞活动的地方设立禁止标志。对居民居住密集、广场舞团队过度集中的地方,注意分散场地,将队伍引导至公园、广场等地,实现降低噪音的目标。

结束语:

如今,锦州市广场舞运动发展前景良好。广大广场舞爱好者普遍认识到,广场舞是一项集娱乐与健身与一体的项目,也是一项低碳环保的健身方式,得到了参与者的肯定和喜爱。当然也要认清一种广场舞文化的到来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噪音、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发展广场舞的同时解决。总之,广场舞已经成为锦州市清晨和夜幕降临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加速了锦州市的体育生活化、普遍化进程,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体育人口、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晖.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探析[J].大众文艺,2009年第9期

[2]孙靓.舟山广场舞健身舞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1年第4期

[3]邵兰燕.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福建艺术,2011年第5期

第6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沈阳市 社区体育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区是各级各类人群集聚的生活场所,包括的人员多,范围广。因此,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是衡量《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的重要标准,社区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开展是实施社会体育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窗口。

1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发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性

所谓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体育也已经不再是学生和运动员的专署了,体育便由学校扩展到社会,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其内容形式上不断丰富,其影响与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中身体教育的范畴。于是体育的外延被扩大,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有助于居民调节和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能有助于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2沈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从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来看,沈阳市社区健身场所极其有限,其质量,数量及配置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居民的运动场所仅限于在小区的园区内进行,园区内的路面不但狭窄、破旧,而且来往的车辆较多,严重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

(2)目前大多数社区体育活动项目仅限于走步、跑步、广场舞等常见运动项目,内容单一,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不足,制约了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日渐增长的需求。

(3)社区体育缺乏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社区体育存在健身手段的单一性、不科学性等问题。

(4)社区居民对体育健康价值认识不够,意识淡薄,是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因素。

3社区体育的发展对策

(1)针对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严重缺乏,应完善居民住宅小区的体育配套设施,扩大居民体育活动场所,保障居民的参加体育的权利。开展一些娱乐性强,场地,设施要求较低,运动方法和形式简单的体育活动,用健康活泼的体育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应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健康价值认识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之风已渐成气候,但将体育作为休闲、娱乐、健身的价值尚未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据统计,有26%的人没有时间,24没有合适自己的体育器材,20%的人没有人组织,19%的人没有精力,7%没有人进行指导,4%的人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应加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体育的宣传教育。

(3)可以举办社区运动会,让每个家庭都参与进来,通过一定的物质鼓励,让社区里的人都动起来,每年定期举办社区运动会,让大家的运动积极性得以提高。举办体育与身体健康的图片展览、专家讲坛等一系列活动,让社区的居民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体育将给大家带来身体健康,让大家运动起来。

(4)社区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为了达到社区人健身、健美、娱乐的目的,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化体育活动。

(5)搞好社区体育,应成立社区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活动站、辅导站都可以作为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组织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同时建立一个能热心服务群众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黄力生.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1999.

第7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背景;设想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038-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1]。《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2]。“十二五”时期是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时期。近年来,黑龙江省正加大力度构建公关体育服务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体育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着力开展各项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公共体育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满足,必将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它属于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公共服务的概念形成于政府职能变革运动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属于公共行政学范畴。其中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包括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和体育教育服务等公共体育服务无形产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综合学者观点,普遍认为是以政府作为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优化体育资源,创建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的制度和系统,主要包括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公共体育指导服务、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等。这也就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具有浓厚的公共特色,也就意味着公共体育服务本质上属于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求,由政府部门提供的供所有人共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非排他性是指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消费不排除其他消费者。公共体育服务由其性质上决定供给主体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是指各类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受益对象则是全体社会公众,其基本内容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基础的、普惠的、便利的、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共享性、公平性和非盈利性的特征。

2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价值

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健身环境,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能够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服务;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能有效地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体育服务,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切实发挥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全面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不断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绩效最大化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背景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是以公共体育设施为依托,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由各级政府部门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活动的整个体系。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指出,在未来的5年时间内,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黑龙江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强调积极构建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积极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健身事业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先后开展了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黑龙江雪山穿越公开赛、全国露营大会黑龙江站、中国伊春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等全民健身活动。2011年黑龙江省举办了国内首次由省政府主办,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开展的国内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充分展现了政府部门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展示了黑龙江省落实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丰硕成果。

按照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提出的“三纳入”的要求,是指把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3]。黑龙江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黑龙江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省级财政预算。2011年黑龙江省继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省内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共投入4000万元,全省共建设各类全民健身工程2030个[4]。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得到进一步建设,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得到加强。今后还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增加体育公共产品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尽管“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与人们不断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相比,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十二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的目标为指导,积极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一,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不健全;第二,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还不能全面满足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第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积极构建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网络等问题。

4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设想

4.1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建立

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开拓创新。构建以政府为主,多方参与、层次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挥黑龙江省特色优势,积极打造健身品牌项目和精品工程,提高自然运动资源的开发和效率。继续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发掘整理传统体育形式,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项目,定期召开运动会并形成制度,确保体育活动持续开展,广泛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体育、爱好体育,逐步构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齐备、全民共享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强调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理念,视政府的服务对象为“顾客”,以“顾客至上”为工作原则,强调公共产品和服务应该让“顾客满意[5]”。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法制化、制度化,在全省范围继续督促“三纳入”向县(市、区)延伸,逐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体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体育需求,充分体现公共体育服务普惠性、公平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挥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政府管理绩效。

4.2加快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加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全力推进体育健身项目建设,积极打造精品惠民体育设施,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和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要结合健身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场地设施的后续管理,由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体育设施使用的安全性和长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环境,配合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安居乐业。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体育资源,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开放,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将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开放,改善人民群众的健身环境,使单纯的体育锻炼转化为一种享受,享受科学健身活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创建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拓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上,积极参与建设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并着力解决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4.3加快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增强人民群众健身意识,不断改善全民健身环境,养成科学健康的健身理念。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资源,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逐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可以由政府部门定期举办健身培训班,聘请资深体育社会指导员现场讲解或解答,组织全民健身宣讲团,深入群众普及科学健身方法,掌握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近距离使人民群众感受体育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推进全民健身。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公共体育服务志愿者协会,吸引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群众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样可以更贴近和了解群众体育活动参与的想法和实际需求,更合理地去规划和实施群众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健身需求,为人民群众送去正确的健身知识,逐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4.4加快建立完整的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

加快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化的制定与实施,深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正确衡量和评价公共体育服务成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协调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及时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能够有效地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树立公共体育服务为民的思想,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促进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由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机制,以达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合理地、更高效地组织、利用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公共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充分行使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完善政府公共行政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公共行政价值,正确评价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绩和效益。为今后构建更科学全面的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为建设和谐龙江发挥重要的作用。

4.5加快建设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网络

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是促进市民参与健身和创造体育环境的重要方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的公共数字体育服务体系[6]。信息化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主要以高效快速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公共体育服务的所有环节采用信息手段进行整合,共享体育信息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体育信息服务方式,如信息检索、信息、信息咨询、健身指导等全方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准确高效的公共体育信息,切实满足对体育健身的需求。

5结语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加快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标准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加快建设公共体育信息化服务网络等措施,这样才会构建出科学、系统、完整、全面的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任春香,李红卫.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9): 40-43.

[2]郑家鲲.“十二五”时期构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2):1-6.

[3]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2011-02-15.

[4]2011年黑龙江省群众体育工作大盘点[EB/OL]. /.2012-01-31.

[5]刘巍.关于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及应用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4):55-59.

[6]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EB/ OL]./node2/node4810/ node5230/node5241/userobject1ai50603. html.2012-01-07.

[7]刘巍.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6):48-51.

[8]王程,莫莉.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5):56-59.

[9]胡来东,郭凡清.哈尔滨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5):60-62.

[10]李金才.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4):72-74.

第8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摘 要 现代人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观念己经成为一种时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初衷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高校承载着重要的体育教学和科研任务,高校体育设施的市场化,是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一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若实施对外开放将有效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与闲置并存的矛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高校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中的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全民健身 高校 体育设施

一、选题依据

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福利和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精神上的紧张压力和身体上的各种职业疾病。渐渐的我们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在混凝土制造的大城市里,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块可以用来健身与休闲的地方。但是怎么练、练多少又成了另一件苦恼的事,因此很多人不惜花钱找场地、找指导员(健身教练)、找陪练――买健康!

一方面社会健身设施的缺乏,与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的闲置;社会上专业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的匮乏,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等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初衷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多元化需求,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设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全民健身所需的专业人才,主动适应全民健身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作为调查对象,以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之间的联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大量搜集和阅读有关文献,掌握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在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构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逻辑分析法。在研究中对涉及的相关问题及其他理论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并进行推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设施现状

根据多方面的调查与资料整理,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均有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有些场馆表现出功能较单一化,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优势。另有部分室内和较好的室外场地(比如网球场),高校是禁止对外开放的。原因是外来社会人员不能很好的爱护这些场地,甚至非体育专业的本校在校生也不被允许进入。这种局面就造成了高校体育设施一方面不能满足其高校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出现闲置现象,自相矛盾。

(二)小区居民的需求

学校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文化氛围比较浓,而且朝气蓬勃。附近小区的居民表示很乐意在空闲时间到高校内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迫于没有专业指导也只能是简单的打打篮球、跑跑步,活动方式很单一。想要有目的的专业性锻炼(比如减肥、增加肌肉等)还是要去比较正规的健身房找教练指导。没有时间或者消费水平达不到的部分人群就只好放弃锻炼的想法。

四、建议

(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实施校内经营管理制

许多高校不愿将本校这类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多是不想为维护体育设施这样的“小事”而费心,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我的建议是将这一类的体育设施交给有一定管理经营头脑的大学生,最好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按实际情况将一定的收入比例给予他们,多劳多得促进积极性。学校将每学期的体育实习生收到麾下管理体育设施。在保证学校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向附近社区乃至社会开放,实施外来人员低收费进场、免费指导的政策。

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懂得如何更好的使用器材和场地,而且有专业的锻炼方法与保健知识,对学校的体育设施来说无疑是一种隐形的保护。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健身俱乐部,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人员前来锻炼消费,增加学校设施维护资金。

(二)差异化竞争

仅仅提供锻炼场地是远远不够吸引广大社区里的居民的,要想经营多元化就要项目多变化。小区的居民多是想简单的活动一下而已,并不想进行专业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比如太极拳(剑)、广场舞、健身操、秧歌、腰鼓、溜冰等等。不要忘记我们的教师也是一种资源,体育教师、专门的舞蹈教师,这样本校的学生也可以跟着一起学,创造学校的特色。还可以广招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办班,收取场地费用。

(三)公益性和营利性相结合

多一些公益性的场地开放可以吸引更多的社区人群以至社会人群前来,比如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等。可以为营利性的项目做好铺垫,带来一部分消费人群。

一些部门想做推广活动我们可以提供场地这就不用提了,还有一些想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我们有专业的场地还有专业的人员,为什么不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趣味体育比赛或者新颖的游戏,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锻炼员工的意志品质。我们的优势在于活动比他们自己组织的要有趣,资金预算比他们找外面的专业公司划算。这些都是员工想要的休闲娱乐、公司想要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玉林.高校体育刹那各地对社会开放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2010(12).

第9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范文

一、经过对众多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现场的走访,总结出北京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如下:

(一)北京社区体育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

目前本市126个街道办事处、2401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体育协会,社区内自发形成体育俱乐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所属10个社区居委会中建立不同项目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个,宣武区广外街道红莲社区居委会设立会员制健身俱乐,其他区县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区体育组织。自2004年至今,我市建设了14个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45个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满足中低档健身消费人群的需求。到2010年,全市15%的社区居委会将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从人员配比到组织建设,以及管理方案等等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北京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器材较齐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市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3874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03年全市就配建了31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并配装了500只篮板和500付羽毛球网架。现在,本市100%的街道、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体育设施已经深入到了北京每一个街道和村落。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场地设施,近十年来社区体育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均面积为每万人919.35m2,即人均0.092m2,和1994年的人均社区体育设施面积(0.007m2)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三)北京社区体育文化基础雄厚

作为首都的北京,社区体育文化的开展向来受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尤其最近两年借助奥运会的契机,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形式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比赛和演出层出不穷。为推动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体育社会团等组织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体育社会化,市体育局自2005年起,对北京地区举办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群众体育品牌活动评选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北京目前已形成了北京春季长跑、北京万人太极拳表演、京城羽毛球千人挑战赛、北京晚报百队杯足球赛、和谐社区乒乓球比赛、北京市健身俱乐部挑战赛等15项群众体育品牌活动。[2]

二、北京社区体育现状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暴露出其他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社区划分不明晰,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与能力不够;社区内各单位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社区体育的整体合力;社区管理相对封闭,不利于体验交流;社区内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配置不完备、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不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以兼职为主,服务效率不高;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单调,体育锻炼者结构不合理,体育服务方法、技术较落后,居民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共同的认同感,导致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困难;对社区体育认识不清,观念陈旧,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对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作用宣传力度不够,等等。

三、针对以上情况,对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作以下的建议

(一)制定各时间阶段的活动计划和安排,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执行制度,设立专人监督执行过程和结果

社区体育活动关系到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的体育娱乐、健身、交友的需求,锻炼全体成员身体,使大家获得健康,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团结和稳定,更能很好的繁荣社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保证具体执行过程的完整和延续性,必须从制度和执行上下功夫,理顺上下级领导关系,高度重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并在监督上加大力度,真正满足全体社员的体育需求。

(二)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市场化

社区体育在组织管理形式上,有完全民间组织形式、街道社区与民间半官半民性组织形式、由挂靠型向实体型转变的组织形式和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四种,其中最后一种是比较成熟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在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将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组织形式主要由社区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所构成,协会的基层组织应当包括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农村乡镇辖区。社区体育俱乐部是在法定性社区内,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所举办的。它的市场化最强,更能适应当代社区的发展,满足广大人群的体育需求。

(三)加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各取所需,互利共盈

对于目前社区体育来说,社区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化,多以慢跑、拳操类、气功、健身舞蹈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但只适合于中老年及妇女群体参加,较难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样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因而社区体育俱乐部应和学校一起开发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不只是读书而有机会了解社会,让社会也真正地关注和关心学校。[3]

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应该与首都文化进一步的结合,发掘方方面面的特点和优势,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葵.社区体育的认识与思考.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12)

[2]/thread-36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