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知沟假设到数字鸿沟
知沟即指因大众传播而导致的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不断扩大的知识差距。该假设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明尼苏达大学的提其纳、多纳何以及欧尼提出的,他们对“知沟”进行了如下阐述:“随着大众媒体对社会灌输的信息日益增加,有着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往往比地位低的人能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这些信息,所以这两部分人之间的知沟往往是扩大而非减少。”
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可以让人们更平等地享有获取信息和网络提供的其它一切服务的自由,然而,纵观网络发展历程,这种依赖新传播技术革命带来自由平等的理想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造成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这种差距是由数字传播技术进行的,传播对象是数字信息,故称“数字鸿沟”,它实际上就是网络社会的知沟现象。
所谓“数字鸿沟”,就是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准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由于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数字鸿沟”作为信息社会产生的副作用,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业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凸现出来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我国的“数字鸿沟”现状
我国从80年代初期起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以来,西部在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下,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意识淡薄,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俨然呈现。
截至2003年底,我国的平均上网普及率为6.2%,其中大陆地区尤以北京和上海地区为最高,分别达到了28.0%和26.6%,而中西部地区除了湖北和新疆约与平均水平持平外,其他19个省市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的上网用户普及率最低,只有2.2%。而这一时期香港和澳门的网民人数分别达到了45%和39%,美国为58.7%,韩国为65.5%。
可见,我国的网络普及率从国际上来看仍然十分低下,从国内来看,普及也很不均衡,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平均,但是都非常落后,只有5%不到的普及率。
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上网计算机数都占到6%以上,整个东部上网计算机数占了全国的56.8%。而中西部地区除了四川、湖北、河北以外,其余均在4%以下,省只占到0.1%。
我国的.cn下注册域名数极不平衡,占全国总数的比例最多的是北京达24.9%;其次是广东,占14.0%;整个东部的.cn下注册域名数占了全国总数的51.5%。除东部各省市外,其他地区大部分都不足1%,注册域名数最少的是青海,只占全国CN下注册域名总数的0.1%。 在.cn下域名数量方面,尽管这几年中西部地区虽然也稍有所增长,但是这一增长趋势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仍然是相当缓慢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低迷状态。
总体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网时间比较平均,但是东部地区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仍要显得略多一些。内蒙古、辽宁、吉林、安徽、广西、海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中西部地区上网用户每周上网时间相对较少。
各地区上网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两方面。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大部分东部地区都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黑龙江、湖南、海南、青海等地区上网用户中更多的人将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其他地区上网用户中将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用户所占比例大致相当。
按知沟假设的推理来说,经济收入是影响公众接触媒体的重要因素,收入的差异对各地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会有着明显的制约。从我国总体情况来看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收入人群比中低收入人群更少地接触互联网。
将数字鸿沟转为数字机遇
我国因地区差异造成的数字鸿沟现象十分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与传统信息资源类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具备资金与人才优势,加上较为丰富传统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优势,由此造成我国自东向西网络信息资源递减的现象。
关于数字鸿沟的发展前景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一种乐观前景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带动下,各国各地区之间将呈现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得到持续发展。另一种悲观前景则认为,拥有先进技术和基础的国家、地区将会从网络中获得更多好处,而那些无法融入新经济和网络的地区将难以实现有效发展,以至最终这种数字鸿沟越拉越大,使西部丧失了追赶东部的可能性。
地热资源带动优势旅游产业
在原平大营这一片平静的土地下,蕴藏着华北地区最大的温泉资源,热田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热水层厚度158米,其面积之广、水层之厚带来充足的热水补给,专家报告中这样写到――“可视无限量开采利用”。大营温泉无色透明,富含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氡、锶含量属全国之首,基础温度为95℃,出口水温高达57℃。
在这样优质的地热资源基础上,大营温泉度假区慢慢成型了。在大营温泉区内,已征用面积328亩,建成大中型旅游馆4座,别墅70座,宾馆3座。这只是度假区的雏形,在当地的旅游规划报告中,描绘出了一个控制面积为3万亩的综合度假景区前景:在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带动下,建立商务会务区、休闲度假区、生态观光区、文化旅游区“四区”。
意趣多元的乡村体验
大营温泉周边40公里内无工矿厂区,基本无污染源,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环境噪声为0类区,森林覆盖率35%,真可谓群峰迭翠,绿阴连绵。在这片优山美地中,掩藏着不同风格的其他观光区。
“数字化”+“艺术化”的水果基地:紧邻度假区有一座国家级高科技生态示范园,占地1000余亩,30多座大棚整齐排列,走进自韩国进口的六连栋“巨无霸”大棚,上千株植物像士兵一样整齐划一,一样的间距、一样的高度,甚至在一样的位置结出一样大小的果实。我们小心翼翼地翻开盖在果实上的遮光纸,看到一个个漂亮得如同工艺品般的“日本网纹甜瓜”,每一个瓜上都挂着编号牌,原来种水果也可以种得如此“数字化”,如此“艺术化”!
迎着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东风,踏着广播电视改革的步伐。今天,我们十堰市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郧县分公司正式成立了,这是我们郧县广播电视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一直以来热切期盼的大日子、好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郧县广播电视局和郧县网络分公司,向前来参加今天揭牌仪式的领导和贵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你们在百忙中专程前来,为我们今天的仪式增添了一份热烈和喜庆,更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和鼓舞!
早在2001年初,我局把各乡镇广播电视站收归县局直管,开始实施了全县城乡有线电视光纤网络一体化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发展原则,全局系统所有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光纤网络建设工程。三年来,共投资2000多万元,架设城乡光纤主干线路819公里,架设乡村电缆线路879公里,实现有线电视通乡镇率达95%,通村率达65%,城乡有线电视用户有望突破6万户大关,占全县15万户的40%。我们的光纤网络一体化工程建设力度大、标准高、效果好。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多年来关心支持郧县广播电视网络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兄弟单位以及我们的广大员工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您们就没有郧县广播电视的今天。
我们以做强做大广播电视事业为目标,从做好基本业务——有线电视业务入手,紧跟当今技术发展潮流,深入研究市场发展动态,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视用户为上帝,视网络为生命,建成了以有线电视为主导,以广电宽带和数字电视为增值的三大网络业务平台。目前,我们向全县广大用户高质量地传输29套有线电视节目、58套数字电视节目和2套立体声广播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广电宽带网和数字电视新业务,自2002年5月正式开办以来,发展用户已达1200多户,单位数字专线用户也有几十家,这两项业务正在全县城乡蓬勃发展。以有线电视为主营业务,以数字电视和宽带网业务为两翼的新型网络,将是我们广电网络当前乃至今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我们培养和锻炼出一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网络队伍。
今天,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广电局的高度重视支持下,郧县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它的成立,不仅成为郧县广电网络建设的分水岭,更是全县广电产业起航的里程碑!新的广电网络郧县分公司将继续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第一要务,以当好县委、政府的耳目喉舌为神圣使命,进一步规范网络,拓宽业务,按市总公司的要求,采取“一级法人、二级核算、三级管理”的经营管理体系。郧县分公司的成立,将使我们广电网络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春天,必将增强我们博击市场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深化广播电视产业改革的大势所趋!
回首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景无限。郧县分公司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抢抓新机遇,乘势而上,抓业务抢市场,抓服务促规范,抓建设保发展,抓收入增效益,抓宣传树品牌,力争在今后五年内,使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5%以上,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达到60%以上,地面发射初步实现数字化,同时顺应时展要求,大力拓展网络,发展增值业务,力争一年一个新变化。
【关键词】数字;地图制图;理论
一、数字地图制图概论
第一,数字地图制图概念。数字地图制图一般被称作为计算机地图制图,其依据地图制图原理,借用计算机的软硬件和相应的数学逻辑,研究获取地图空间信息、变换信息、存贮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图形输出的系统方法和工艺技术,对传统制图方法进行模拟,完成对地图的编绘和设计。
第二,数字地图制图的一般流程。
(1)编辑准备。准备阶段与传统制图的准备工作基本相同,首先要目标编图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评估并加以确定,按照编图要求确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地图投影和比例尺等,并按自动制图的要求做相应的编辑准备工作。
(2)数据输入。数据输入即将信息数字化的过程,即将所模拟的图形和地理信息属性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符号,数字化又可分为扫描数字化和有手扶跟踪。
(3)数据编辑和符号化。该工作属于数字制图的主要部分,地理信息数字化要进行两方面的编辑:首要要对原始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检查、纠正的规范化处理,生成规范化的数字文件,进行特征码转换,统一地理信息坐标原点,变换目标比例尺,对不同类型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归类编辑等;同时还要实施地图信息数据的编制处理,包括建立地图信息的数学逻辑,变换地图投影,选取和概括所需地图信息数据,绘制处理相应的地图符号和图形。
(4)图形输出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编辑好的地图信息数据进行图形转换,便于屏幕显示、磁盘贮存和纸质输出。第三,制图的技术基础。数字地图制图技术包括处理地图信息的图形转换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用于地图数据管理和检索的数据库技术,对图形进行抽象、表示和变化及其他图形处理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处理计算机地图信息的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第四,数字地图制图的系统组成。制图系统一般是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图数据和制图人员有机组合而成。
二、数字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关系
第一,数字与传统地图的对比。
(1)载体不同。传统地图的载体一般以布、纸张或其他客观实在的物体为主,客观物质载体上绘有所需的地图内容和信息,而数字地图不同,它是以计算机软盘、硬盘或磁带为存储介质载体,地图内容通过符号化的具体数字来呈现;传统地图相比,数字地图的使用方式也更有效,人们一般直接对传统地图进行目视阅读,需要经过计算和分析才能得出目标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而人们可以直接对数字地图进行自动计算和分析。
(2)信息量不同。比传统地图纸介质相比,数字地图的磁介质信息量更大,而且还可以外接名称、分类、数量和质量等的描述数据等属性数据库,方便读者进行纵深查询和显示;传统地图信息载负量由于载体局限而相对有限,数字地图则可以在原本信息展现基础上进一步展示三维信息和时态信息,而且在数字地图的比例尺相对灵活,地图信息可以在线和远程共享。
(3)使用时间和条件不同。传统地图阅读的使用时间相对较快,受设备和操作因素影响小,目视效果相对较好,同时它们的更新状况不同,传统地图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数字地图的更新周期则非常短,其比例尺、地图范围和形式可进行任意组合和改变,构成新的地图。
(4)应用潜力不同。数字地图可以广泛地域航空像片、卫星影像和其它电子地图相结合,实现地图信息数据的处理和显示,生成各种人们需要的的新型地图;同时数字地图的可以将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建构出数字高程模型,立体直观地表现地表起伏。
第二,数字与常规制图的对比。
(1)历史联系。地图制图先后经过从手工到现在的计算机制图的发展过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常规制图发展时间长,数字地图制图的理论来源于传统制图所形成的理论,但是技术上和理论上超越了传统地图制图。
(2)制图联系。常规制图一般分为地图设计、编绘、出版和制版印刷四大阶段。而数字地图制图则依据地图学原理,将地图信息数据数字化,利用电子计算机软硬件,获取地图空间信息、变换信息、存贮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最终分析析和图形输出信息,模拟常规制图原理,完成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数字地图制图则需要数字化地图信息,包括数据验收、整理归纳、制定工艺方案、设计评审,将最后将原始地图内容进行数字化输入。数字化制图作业过程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的地图信息编辑处理工作。地图信息首先需要经过输出、然后建成地图电子数据库、最后经过图形处理可直接进行制版印刷,也可将电子化地图信息存放在计算机软盘或者磁盘介质里。数字制图硬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扫描仪、数字化仪、绘图机及打印机构成;软件系统一般要完成所有数字地图制图步骤。如国外的Mapinfo和Intergraph软件系统。将目标图形图像数据化以后,输入相应统计数字,建立地图信息数据库,是实现数字地图制图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制图软件的广泛运用,数字地图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三、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的应用
数字地图制图技术一般包括各地图图件的制作和印刷、为各类GIS系统建立地图信息数据库。通过数字地图与数据库的结合,通过直观动态的形式在数字地图上进行展现,并利用数据库来进行地图信息的显示、输入、管理、统计和打印等功能。同时该技术还可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环保管理、公安管理、工农矿业管理和国土规划管理测绘等地图数字化工程。如在城市规划中,地图数字化可建设城市图形数据库,并对电子图进行输入、接边和校准的编辑处理,最后建构出完整的城市地图,并利用外连数据库对城市各要素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可建设城市地形数据库,统计完整的用地参数、社会经济参数、人口参数和水文参数,通过SQL查询和组合查询来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数字化地图还可用于商业、银行、保险和营销等领域。如银行网络在城市和乡村分布图可以为合理布局银行网点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为银行网点的地理布局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两大布局因素提供信息参考,可见数字地图在其他领域中的决策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目前,数字地图制图有着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强调传输和表达空间地理信息。GIS系统一般以处理与分析空间地理信息为主要功能,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图制图的有机结合,则有效克服了GIS空间信息的可视化难题,GIS系统拓展数字地图制图的应用范围。
第二,数字地图制图朝网络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网络与虚拟地图的发展得益于数字地图的推动,其应用范围和功能的到显著拓展。
第三,数字地图向自动化制图方向发展。在全球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空间信息地理技术、GIS、RS和GPS的集成,推动数字地图制图的立体化发展。数字地图制图,推动了地图制图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推动地学时空分析和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发展,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力果.地图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徐庆荣等.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直播卫星;功能特性;全面覆盖;真正作用于村村通
直播卫星业务DBS(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 Service),通常是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大功率辐射地面某一区域,向家庭单元传送广播电视视听信息,覆盖并服于个体的方式。
我国已经在2008年实施了主要采取数字直播卫星个体接收方,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这是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人们经常将直播卫星和卫星直播弄混,有时干脆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不准确的。应当说直播卫星DBS,必定是卫星直播业务;但卫星直播不一定是用直播卫星。在一些专业文章中,凡是直播卫星,均用DBS表示,而不用DTH;DTH更多被用来专指直接到户的通信卫星业务。
直播卫星与直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到户的通信卫星相比,DBS主要工作在Ku频段的广播专用业务频段(BSS)上。在中国所在的第III区(亚澳),频率范围为11.7-12.2GHz。除频率范围不同外;还具有如下特点:⑴、DBS辐射功率大,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可达60dbw以上,规划覆盖范围受国际公约(ITU)的保护,不受其它卫星电波溢出的干扰,覆盖某一国家和地区能力很强。⑵、DBS辐射波速窄,仅允许覆盖某一国家和地区,如果溢出到邻国或形成跨国波束,必经取得相关国家同意。因此,在我国领土上,使用DBS的接收设备将无法收到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Ku频段通信卫星,一般的服务区域是跨国的,比DBS大得多。因此,DBS辐射到地面的电波场强功率EIRP值比DTH服务的通信卫星也大得多。接收天线口径可更小,典型接收天线口径D=(0.45~1.0)m。而接收机采用宽带下变频,直接将信号调谐至基带。省去了中频本振、中频混频和声表面滤波器,大大地降低了系统成本并有效节省了线路板尺寸。因此,用户所需的接收设备价格低廉、运输和安装方便。
由于DBS前景广阔WARC-77(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规定了直播卫星的工作频段。80年代,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DBS广泛兴起,欧洲、日本率先建立了Ku频段直播卫星系统。由SESC欧洲卫星公司经营的Astra卫星是一个成功的DBS系统,拥有上亿欧洲用户,它采用中功率多频道广播覆盖的方式,地面使用D=(0.6~1.0)m天线即可满意接收;日本也是DBS系统最普及的国家之一,拥有用户几百万。
模拟时代的直播卫星每一个转发器只能传送一路,最多两路图像信息,限制了卫星直播容量。20世纪90年代,数字压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DBS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人们可以将电视图像数字化(信源编码)并将其上百Mbit/s的图像带宽压缩至几Mbit/s(信道编码)。这样,每个卫星转发器可以传送几路甚至十几路图像信息。实现了更高效的图像数据传送、存储和交互,使DBS进入了数字时代。
1994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数字DBS系统是北美DirecTV/USSB投入商业运营。该系统采用三颗休斯HS601三轴稳定卫星,有16个120W。
Ku频段转发器,用MPEG-1数字压缩技术使每个转发传送4-8个电视频道,系统容量为175个数字频道,用户天线D=0.46m,系统传送效果良好。我国于1995年12月用CZ-2E火箭成功发射的美Echostar-1直播卫星,属马丁公司制造的GE-700型三轴稳定卫星,有16个130W。
Ku频段转发器,采用更为先进的MPEG-2数字压缩技术,卫星可传送96个压缩频道,由两颗卫星组成的Echstar数字直播系统1996年下半年投入运行。另外,美国于1996年10月发射的世界最大的数字直播卫星-TEMPO,有32个转发器,末级功率107W,若并联使用则有16个转发器,每个信道214W,EIRP=(48~50.5)dbw,卫星可靠性R≥99.99℅,将能传送200个数字电视频道,地面接收天线D=0.45m。
数字作为DBS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各国的关注,数字DBS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和广泛使用,符合MPEG-2、DVB标准的数字电视压缩卫星编码设备及大规模数字处理芯片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完善、成熟。
我国2008年6月9日,“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20时1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轨道位置为92.2°E,是2000年世界无线电大会(WRC-2000)通过的规划轨位。与WRC-97规划轨位(92 E)向东移了0、2度,这对我国提高仰角有利。而且,在BSS规划中偏离左右0、2度为允许范围。该轨位规划有两个复合波束覆盖我国东北、华南和南海区域。其中一个波束为东北波束,覆盖北京、天津、东北地区,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波束为东南、南海波束,覆盖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安徽、福建、海南及南海诸岛,采用右旋圆极化。下行频率在BSS频段(11、7~12、2GHz)内,是DBS专用频率,不允许其他国家广播电视覆盖我国。因此,更有利于抵制境外骚扰,也更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人口覆盖的实施与发展。
直播卫星是我国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方式之一。据统计,我国有3.78亿户家庭,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为1.4亿户,有2.38亿户家庭主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
【关键词】数字时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相关技术;问题探究
1前言
中国的电视广播行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就是因为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整个社会的电视发展进程都得到的一定的推进,以前电视的界面是属于黑白色的,现在的电视界面都是彩色的。数字电视的应用技术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受欢迎,模拟电视的形式得到了很有效的替代模式,电视无线技术随着模拟电视的推广,也迎来了更高的收视率,同时观众能够关注到质量比较高的电视节目,试听效果比较好的电视节目还能够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2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概述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有很多的优点,首先就是成本比较低,因此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优点,而且操作系统比较简单,再加上覆盖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很多节目是可以免费收看的,接受的过程相对简单。当前的城乡人们主要技术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电视的无线广播技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在当前的农村村通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在各项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另外技术的先进性也是在发展的前提下,现在新的形成模式是新兴边缘技术,社会生活包括的内容在逐渐丰富,因此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双向通信广播模式逐渐在取代单向的广播模式,因为数字电视在广播电视市场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模拟广播电视技术已经被停止使用了。广播电视技术面临着技术的革命,广播电视发展方向也逐渐固定化,统一化,新媒体化。20世纪是广播电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那个时期处于一种崛起的状态,但是到了21世纪之后,整个广播电视的发展速度有了一点减缓的趋势,因为农村用户的广播电视使用情况越来越复杂,城镇用户对于电视的使用也逐渐走向饱和,因此电视的发展趋势就慢慢变缓。即使是覆盖率有所减缓,但是广播电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占据的总体数量还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说,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城市与乡村结合的地方呗这种新的数字时代的影响效果没有很大,因此还需要更好的运输好宣传方式对于使用传统电视的用户进行宣传。广播电视的发射技术虽然占据整个传播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但是,还是仍然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3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特点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特点主要有四个,首先就是智能化、可靠性,其次就是安全性和实用性。
3.1智能化
广播电视发射机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智能化的特性,自动检测的功能几乎是现阶段电视发射机都具备的功能,因此只要将开关机打开,就能够帮助电视发射机实现自动检测的功能,开关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进行统计,计算机用来对于发射机的监控,智能化体现在计算机机房的监控功能,检测方式逐渐向着有效性提高的目标发展,比较常见的就是遥测检测形式还有遥控检测方式。主要的监控是通过发射机主要技术的计算统计实现的。
3.2可靠性
保证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的稳定性,因为计算机成熟的标志不仅仅是硬件设备还有就是软件设备。保证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就要保证软件和硬件都是安全可靠的。
3.3安全性
广播电视能够安全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的建立,一般的广播电视系统是不设置权限的,因此安全性就会大大降低,加强安全性就要建立完善的系统访问设置,制定访问权限,建立专用的网络系统,同时备份机制恢复设定,这样的话,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并且安全性还能有所提高。
3.4实用性
实用性是用户关注最高的一个广播电视的性能,使用性的关键还在于便捷性,地面数字的电视多频网主要应用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上,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在数字时代下的很多行业都在实现多元化发展。但是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还是面临一定的问题的,但是只要得到及时解决没有什么影响,就是缺乏系统的频率资源,另外数字信号的优质资源有些被覆盖。可以充分体现广播电视的固定接受和移动性特点,另外还可以实现广播电视的公益性优点,都是能够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措施。
4数字时代加快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
数字时代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有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于加快发展的技术措施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下三种,首先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或者行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因素,另外还要加快光缆的建设,如果说人才是发展的软条件,那么光缆和防雷的措施就是整个系统得到稳定提高的硬件设施。
4.1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现在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要求已经不同于以前了,行业的发展更进一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数字化的技术被应用的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还要学会如何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互相结合,丰富的操作经验对于一个操作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将无线发射技术与数字技术互相更好结合,这样也能够更好实现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同时帮助广播电视行业的更好发展。
4.2加快光缆的建设
硬件设施的支持是离不开数字技术的,网络化管理的新模式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中应用的越来越多,网络化管理要求实现光缆的建设工作,勇士光缆的铺设工作是需要更高的安全性作为保障的,只有这样节目的质量才能接收到更高质量的信号源,整个地区才能够受接受到节目的信号。
4.3做好防雷措施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的平时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防锈蚀工作,通过天线,避雷地网的铺设能够维护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如果地阻增加就会导致设备延缓然后产生锈蚀。在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出现问题时常常会采取电化学保护的方法,还会选择一些活性比较高的金属,长时间的维持和维修设备也是需要消耗一定的成产成本的,所以要定期对于防雷装置进行更新检查。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得到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对于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自身素质的提升,电视广播技术的智能性发挥,以及对于计算技术的使用,还有必要不断熟悉,然后提高无线发射进行操控的工作效率,积极应用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转变的理念。为了使不同的用户都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理念,就要加大研发力度,然后让用户感觉到整个电视广播服务的便捷性和高质量性。
参考文献
[1]刘文豪,郭天锦.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4(6):101~102.
[2]于成功.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5.
[3]任鸿岩.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6):61~62.
[4]韩庆光.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4):7~8.
关键词:美国广播市场 音频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E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2年,美国受众更热衷于收听形式多样的音频节目内容。虽然美国AM/FM传统广播依然拥有绝大部分听众,但数据显示“数字流”(Digital Streaming)更能吸引美国受众。例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2012年听众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其网络移动应用吸引的新兴受众弥补了这一损失。
总体来看,2012年美国传统广播的经营收入不甚乐观,新闻广播的发展略显式微。美国大选广告虽为AM/FM广播带来了1.24亿美元的收入,但传统广播的其他方面收入却表现平平。美国网络广播和卫星广播则显出了长足发展的迹象。潘多拉网络电台(Pandora)、声破天(Spotify)等网络电台的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卫星广播公司SiriusXM经历了有史以来用户增长最快的一年。
一、新闻类广播式微
近些年,美国新闻类广播听众人数呈下降趋势,受众表现出更愿选择收听娱乐节目的倾向。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有33%的美国成年人表示“昨天收听了新闻类广播节目”,这一比例远远低于2000年的43%和1990年的52%。
1.听众年龄
2012年美国新闻广播听众的年龄分层更加趋于合理。在全部收听新闻广播的听众人数中,有78%的听众年龄介于30~49岁之间,有20%的听众年龄介于18~24岁之间,如图1所示。
2.节目类型
美国AM/FM新闻广播主要有三种类型:全新闻广播、新闻/谈话/资讯类广播和标题新闻广播。
(1)全新闻广播
在美国,全新闻广播的数量很少。根据2011年12月阿比创公司的调查数据,全美只有37家全新闻广播电台,这一数字比2009年的30家和2008年的27家要多。但这37家广播电台中只有25家的听众数量达到了阿比创公司开展听众市场调查的最低人数限制。这25个全新闻广播电台主要分布在美国的19个广播市场,听众数量只占美国12岁以上广播听众总数的1.5%。
(2)新闻/谈话/资讯类广播
新闻/谈话/资讯类广播电台很多,全美共有4012个。有12%的12岁以上美国听众表示每周都会听这类广播节目,这一比例仅次于美国的乡村音乐广播。根据阿比创公司的调查,美国人每周收听新闻/谈话/资讯类广播的时间最长,平均达45分钟~6个小时,远高于收听全新闻广播的15分钟~3个小时。另外,近期研究人员还发现,美国大多数全国性辛迪加公司所播出的新闻/谈话/资讯类广播节目内容更多倾向于谈话而非新闻,这种趋势在卫星广播和网络新闻广播中尤为明显。
(3)标题新闻广播
标题新闻广播在美国的AM/FM广播中最为普遍。美国的标题新闻主要来源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Radio)和美国广播公司(ABC Radio)。两家公司所提供的2~5分钟的标题新闻穿插在全美各大电台的音乐、体育等节目之中。
二、美国各广播渠道发展情况
1.卫星广播用户激增
近年来,美国卫星广播的受众在不断增长。2012年,美国唯一的卫星广播公司SiriusXM吸引了200万新增用户(其中也包括了一定比例的车载和在其他终端上配备卫星广播的注册用户),同比增长9%,用户总量达到了2390万。2012年成了SiriusXM自开办以来用户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些新增用户为SiriusXM带来了170万美元净利润,如图2所示。
卫星广播的新闻内容主要来源于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Radio)。但相较于AM/FM广播,SiriusXM的新闻节目要少得多。据统计,在SiriusXM的1000多个频率中,只有26个属于“新闻和话题”类频率,比较知名的有: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率(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简称CNBC)、BBC 全球服务、彭博广播(Bloomberg Radio)和8个地方新闻频率。
2.数字广播不尽如人意
虽然数字化方式促进了美国听众数量的上升,但AM/FM广播通过数字广播来吸引受众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从2004年美国数字广播接收器实现零售开始,停止使用数字信号的广播电台数量明显多于开始使用这项技术的广播电台数量,如图3所示。截至2012年12月,全美共有2048家广播电台使用了数字信号,比2011年的2103家有所减少。
美国数字广播消费市场的前景也并不乐观。虽然数字广播信号接收器的价格从2008年的100美元降到了现在的50美元,iBiquity数码公司等开发商开始力促汽车厂商在他们的新款车型中植入数字广播接收器。但截至目前,全美只有大约30款车型配备了数字信号接收装置,并被诟病为是抄袭了潘多拉网络电台开发的车载应用。
3.播客平台稳步发展
虽然美国播客的受众范围还相对较小,但近两年来美国播客平台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夏季数据,有18%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会选择在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和MP3播放器上下载播客,这一比例是2010年的2倍,如图4所示。
2012年,有46%的12岁以上美国人表示曾听说过“播客”,这一比例比2011年上升了1%。根据网站统计,美国播客的总数量也在增长。截至2012年12月,美国播客总量达到91700个,比2011年的播客数量增长了1%,比2009年的播客数量增长了31%。
4.网络电台前景看好
2012年,39%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每月都会收听网络音频节目,其中29%的受访者表示每周都会至少收听一次。在美国,尽管很多AM/FM广播都在网络上实现了直播,但单纯的数字化网络广播更受听众欢迎。根据阿比创公司的数据,2006年AM/FM广播(46%)和网络广播(48%)的收听受众比例几乎持平。但到了2011年,AM/FM广播的受众比例已下降到了40%,网络广播受众比例提升到了57%。
(1)潘多拉网络电台
数字音频提供商潘多拉网络电台(Pandora)的强劲势头印证了美国网络广播和移动广播的稳步发展。潘多拉在2008年濒临倒闭之后,以投资移动和车载应用新技术而再次崛起。截至2012年5月,潘多拉的注册用户达到了1.5亿,比上年增长50%。其中,有5990万用户是一个月至少收听一次的活跃用户。这一数字比2011年1月潘多拉开始上市时增长了3000万,这主要得益于移动用户的使用。根据潘多拉内部数据,有70%的潘多拉用户体验时间都来自于移动终端。为了加强用户的移动体验,截至2012年年底,潘多拉在50款车型中植入了App应用。另外,潘多拉还在全美各地雇佣广告销售员,直接与地方AM/FM 电台展开竞争,取得了本地广告市场盈利140亿美元的战绩。
(2)声破天
美国网络音频提供商声破天(Spotify)的用户数也在稳步增加。Spotify虽然在欧洲起家,但自从2011年登陆美国市场后,其活跃用户数已经出现了翻倍增长,达2000万。当然这一数字跟潘多拉的5990万活跃用户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iHeartRadio
美国最大的广播公司清晰频道通讯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在全美150个城市拥有850个广播电台,对它来说2012年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2012年公司创收达16亿美元,比上年的15.8亿美元有所增长,这主要归功于其数字音频应用“iHeartRadio”的大力造势。虽然目前iHeartRadio平台的听众数量只占听众总量的5%,但听众规模却呈现了猛涨态势。忧的是,全美范围内的裁员潮同样也笼罩着清晰频道。为了在2016年前能够融资100亿美元偿还所欠债务,清晰频道在2012年进行了大规模裁员。
(4)《网络电台公平法案》
2012年,美国国会提交了一部新法案《网络电台公平法案》,该法案有望实现音乐版权税率的“公平交易”。长期以来,潘多拉、Spotify 和Last.fm等美国网络音频服务提供商都不满于现存的高额音乐付费模式,所以都力促宣传通过此项法案。虽然该法案在去年悬而未决,但有望于今年获得通过。
但要想获得通过,还有两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AM/FM广播、数字广播和卫星广播等音频提供商之间的“战争”;音乐人、数字音频提供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1940年以前,美国地面广播公司从未给音乐人和录音公司支付过版酬。这一局面直到广播公司的网络音频服务开通后才宣告结束。目前,美国数字音频提供商每年都需要把公司总收入的60%用来购买音频版权。而对于美国的卫星广播来说,其版权支付费用只占其毛利润的8%。
对于该法案,各方也持有不同声音。美国网络音频提供商全力支持该法案出台,而制作公司和AM/FM广播却表示反对。据预测,如果该法案通过的话,潘多拉的市值将会成倍增长,一个更加稳定的网络音频商业模式将会到来。
三、广播市场过度依赖选举广告
“2012选举年”让美国的广播广告收入保持了正增长,但也显示了美国广播广告对选举广告的过度依赖以及整个行业的亚健康发展。
2012年,美国插播广播、数字广播与无线广播广告的整体收入为16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了1%。当然,这一小幅增长具有“欺骗性”。根据美国广播广告局(Radio Advertising Bureau)数据,如表1所示,占据整体广播市场收入最大部分的插播广告总收入达142亿美元,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竞选广告;2012年美国政治竞选广告的花费是2011年的6倍。交通、金融服务、保险和餐饮业等日常广播广告份额从2011年的13%下降到了2012年年底的6%。虽然数字广播营收份额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8%。
长期监测表明,美国广播行业对竞选广告依赖性较大。美国广播产业都是在大选年形成市场高峰,而在非选举年时表现平淡。但据预测,卫星广播和网络广播收入的平稳增长将会给美国音频产业带来更多收益。
四、音频测量体系经历变革
虽然对整个音频市场进行评估变得越来越难,美国音频测量公司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十年来,阿比创公司提供的广播收听率一直都是美国音频市场的唯一标准。但在2012年12月,尼尔森公司却宣布欲以13亿美元收购阿比创。
一直以来,在尼尔森等公司的行业竞争压力下,阿比创试图努力打开新的业务局面。2012年9月,阿比创和数据调查网络公司ComScore开始合作,并与ESPN XP共同发起覆盖电视、智能手机等多平台的受众研究。该项目的跨平台样本包括:电视、AM/FM广播、数字音频和基于浏览器的内容和手机应用程序。据悉,该项目还会通过一个跨平台的“加强版便携式收听测量仪”来追踪受众。但事实上,“便携式收听测量仪”并没有被业界广泛接受。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和旧金山市曾阿比创,称其测量没有做到把便携式收听测量仪公平分配给少数族裔,因此低估了拉丁和黑人电台评级。并且,尽管拥有手机用户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阿比创依然按照固定电话用户资料来进行测评。
此次尼尔森接管正面临着挑战与变革的阿比创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跨平台评估,并表示对阿比创的“测量与研究多元文化受众在室外使用音频流”的项目非常感兴趣。目前,该交易完成的时间表尚不清晰,两家公司的合并还需经过美国司法部的监管与审查。
五、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全媒体战略”初见成效
2012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会员台从2011年268个增长到270个,旗下经营电台由2011年的789个增长到了822个。全美共有975家广播电台播放NPR的节目。
2012年NPR的企业大幅赞助有所减少,连续五年出现预算赤字。虽然总收入有所增加,但和预算目标还相距960万美元。年度总开支有所减少,削减额度为450万美元。全年出现520万美元经营赤字。面对此种困境,NPR并没有裁员和撤销节目计划,只是把在SiriusXM卫星广播播放的节目削减了一半,以鼓励听众使用NPR APPs应用终端来收听节目。
近两年,NPR一直致力于通过发展多媒体平台来吸引新兴受众,从而弥补地面听众的流失。2012年NPR地面广播听众数量继续下滑,每周听众人数下降为2600万,比上年的2680万下降了3%,如图5所示。网站浏览量也出现了首次下滑。网站的每月平均独立用户访问量下降到了1610万,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同比下降9%。
虽然NPR的传统业务不济,但其新媒体业务发展势头良好。2012年,NPR网站和新闻客户端“NPRnews APPs”每月平均用户访问量总和达到了340万,NPR的数字平台受众总量达到了1920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NPR的移动应用平台受众猛增。NPR iPhone APP下载量达85.9万次,升级990万次;NPR iPad APP下载量达64.3 万次,升级26.5万次;NPR Android APP下载量最高,超过了170万次。NPR在三大移动终端的APP总下载量超过了1300万次。NPR播客每月下载量达到了2930万次,比2011年的2800万次和2010年的2330万次都有所增长。
【关键词】测绘工程 测量技术 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技术已经不只是应用于如城市规划、区域划分、对建筑的数据丈量管理等方面,而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如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也有着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测量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以前较为传统的测量方法改为如今依靠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来完成测量工作。本文对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测绘工程测量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未来测绘工程测量技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以及测绘硬件设施等发展的方向。
1 现代测绘工程中应用的测量技术
1.1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特点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一系统能为全球使用者提供精确的速度、时间、三维定位等信息。该系统最早于1958年由美国研发,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现在该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GPS技术可以24小时无间断工作,不受时间、天气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范围及其之广。这项技术十分先进,准确度高,可以对于所要作用的对象实施精准的定位。同时,在测绘工程进行测量的过相位差分技术(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使定位系统较之前更加精确,使测量工作更为简便。全球定位技术性系统不受限与人力、物力、时间、天气等因素,因此相比较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更加高效和便捷。
1.2 数字化测图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也被人们称作计算机成图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得一个精准的包含多方面信息的电子地图。数字化测图技术的源头是传统的纸面测图技术,在与计算机所提供的功能结合之后,利用数据库储存的比例尺以及对数字图形的处理方式来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操作并进行储存,同时可以在已经形成的电子地图的基础上对于地图进行进一步的绘制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精确完整的电子地图。如果所要测量的数据需要在野外进行获取,那么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以先利用数字化测图技术对原本的地图进行处理,如果数据库中已经对原有比例尺的存储数据,可以直接应用比例尺来完成该工作,然后使用成图软件针对不同坐标位置绘制成完整的图像,并可以利用处理机对所形成的图像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来是电子地图更加精细准确,直接利用数字化测图技术来完成整个电子地图的形成和修改,节约了人力和时间的成本,提高了完成工作的效率。
1.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即GIS技术,是一种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能够将整个空间的地理环境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等工作的技术,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对想要获取的地理位置坐标进行快速的定位,直观的转换为地图的图形信息,并可以在地图信息上得到读取更多的内容并对所得到的内容进行处理和分析。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阔,可应用于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能够提供的信息也非常多,如可以显示出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人口、运输线路、销售情况等内容,因此,如当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土地资源这一领域时,可以提供土地的利用规划、植被覆盖等数据,人们可以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和分析,方便人们对该地区进行更进一步的规划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人们定位所需的地理位置的时间,加快了获取、处理信息的速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通过长期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所能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广泛,使人们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过程越来越简便快捷。
2 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将更加简便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将向更加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接收机正在逐渐改进为更加轻便更易携带的设备,同时,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还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如可以全面定位、能够精准的处理数据、准确分析、时间效率高等,因此,全球定位技术将在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应用的更加广泛。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对土地进行规划使用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大,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广阔的作用覆盖率正好可以满足土地测绘位置越来越向乡村或一些难以开展测量工作地区发展的趋势。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天气、地理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优点能够使土地测量工作全天候进行,同时能够有效减少人工的投入,使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2.2 对于测量数据的管理更加规范
在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未来对于测量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将进行更加规范化、集成化的管理。未来将不再采用过去的数据管理方法,而是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如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文件和数据库混合管理、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方式通过数据库来对数据进行储存和管理,并可以完整的呈现在利用该技术所形成的电子地图上,以便更便捷的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实时监控设施来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管理,使测量数据的管理及管理及管理过程更加规范有序。
2.3 测绘硬件设施逐渐更新
测绘硬件设施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趋向国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如今我国使用的测绘仪器多为进口仪器,在我国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测绘技术越来越重要,国家对于研发测绘硬件设施的投入也将越来越大,测绘硬件设施将向国产化产品发展,而不再依靠其他国家的科技和产品。同时,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未来,测绘行业也将紧随其后,使测绘硬件设施也向人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 结语
现如今测绘工程中的测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前景越来越广阔。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的广泛应用下,测量技术使测量工作更加简单、快捷,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准确程度,减少了人工测量的工作和完成测量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将不断被研发,变得越来越先进,测绘工程测量技术也将发展得越发成熟、更加便利,如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将更加简便、对于测量数据的管理将更加规范化、测绘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整个行业将向更加便捷智能的方向发展,使我国测绘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为我国未来的规划和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杰,费秀奇.测绘工程技术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2]刘艳臣.浅谈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3]赵亮.关于工程测量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2,2(06):55-57.
关键词:媒介融合;陕北广播现状;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82-02
传统广播节目在发展中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可见媒介融合正逐渐加速这一进程。新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重要产物已渗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方方面面。
2010―2011年笔者就所承担课题《陕西地区广播节目在农村的影响力研究》做了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传统广播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受新媒体影响各不相同,说明其各自的媒介融合速度与进程层次不同,这使得传统广播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尽相同,而采用相关发展策略更应当因地制宜。
一、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的现状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纳切松(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根据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为媒体带来的变化给媒介融合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三星电子公司的老板杰尼尔森在《传统媒体的终结》一书中预判:“未来的5到10年间,大多数现在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他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广播媒介与新媒介的资源融合,是数字化后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我国广播听众大量流失、老龄化程度、受众层次低等问题在各级电台都非常明显。虽然广播具伴随性、便捷、收听设备成本低、无空间限制等较多优势,但广播是“强迫性”媒体,听众缺乏自主选择性和随意性,使受众更愿意选择互动性强的网络新媒体。
陕北地区属陕西省欠发达地区,建国前这里是新华广播的源头,对全国广播媒体影响巨大,但是和全国其他革命老区一样,改革开放后广播媒体发展缓慢[2]。
(一)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边缘化
随着科学文化日新月异发展的需求,电视成为陕北农村地区的主流媒体,农村广播事业目前越来越走向边缘化。一方面,传输手段的落后。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多高山,地形复杂,在榆林市的周边各乡镇,无线发射并没有能全部覆盖,农民收听收视是受到地形限制而随意性的,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很多节目在陕北地区是收不到的,如陕西农村广播只覆盖关中地区。加之乡镇站管理体制不顺,有不少乡镇在人、财、物方面投人少,广播站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在传播方式表达陈旧。陕北地区真正面对广大农村人口的节目并不多,由于限于设备条件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真正贴近生活的好节目更屈指可数。目前陕北农村地区广播节目档次处于中等偏下,套路陈旧,形式呆板,农民群众参与性差等,形成了“你播你的,听不听由我”的局面。这些都使得陕北传统广播成为“自生自灭”的边缘媒体,农村传统文化在大众文化大潮的吞蚀下处于十分紧迫的关头。
(二)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内部机制不顺
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广播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来运营。陕北地区传统的广播媒体缺乏产业要素,部门分工不详细也不合理,在广播媒体的运营中,一个主持人身兼采编播三种职能,财力、物力以及优秀人才的匮乏,使陕北地区传统广播媒体丧失了新闻的及时掌控力以及作为当地主要媒体的新闻发言权,而陕北地区广播也没有和当地电视媒体建立很好的资源共享合作,所以节目的信息来源主要靠网络。缺乏新闻娱乐的独家性和新鲜性,陕北传统广播媒体丧失竞争力,这也更加阻碍了当地广播发展扩大的动力。
另外,目前广告是支撑整个广播经营体系的主要力量,陕北地区市级传统广播媒体还没有形成复合型的产业链,广告成为节目中的一块硬伤,不仅时间长,数量多,而且广告制作简单粗糙,不具可听性,广播广告越来越多,受众越来越反感广播节目,恶性循环的结果越来越明显。
(三)其他媒介对广播冲击巨大
1.电视成为主要消费媒体。调查显示:电视是陕北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消费媒体。在做实地的问卷调查时看到,每家每户都有一台或两台电视,并且有些是时下流行的液晶电视。而当问到收音机时,大多数则表示没有,偶尔拿出一台,也是很早以前落满灰尘的老旧款。无可否认,电视以其视听结合和多色彩的动感画面,赢得了更多农村地区传统受众的喜爱。广播则因为政府重视不够,设备老旧,节目质量不高不符合受众需求等诸多因素受到冷落。
2.互联网影响力巨大。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创造的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无论在它的私有性和广泛性上都有巨大的优势,广播受互联网冲击巨大。在陕北榆林农村地区,电脑和互联网已经不再陌生。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通过在城市中的学习和工作,已经完全接受了并融入到互联网当中,从接收信息的角度来说,网络信息的快速、海量、互动性是广播所无法比拟的。从娱乐角度来讲,除了依旧生活或劳作在田地里的老年人群体,广播的娱乐性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3.手机3G网络冲击明显。工信部统计,截止2012年3月5日,我国手机用户已达10亿,其中手机3G用户超过3.5亿。发达国家有些学者也认为,手机是未来唯一一个绝大多数时间跟随个人的媒体接收设备,这就意味着手机未来可能是所有传统媒体都想登载的平台。3G手机代表了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发展方向。进入3G时代后,新媒体将会加速发展,而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将逐渐向手机媒体靠近。
三、媒介融合给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带来的机遇
(一)媒体融合为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疏通传输渠道
技术:三网融合必须有三个重要技术基础:1.成熟的数字化技术,这是三网融合的基本条件;2.采用TCP/IP协议。只有基于独立IP地址,才能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互动,才能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3.光通信技术。只有光通信技术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传输速度,保证传输质量,光通信技术也使传输成本大幅下降。
人才:媒介融合提高了对人才复合性的要求,而且减少了重复劳动,在不增加人员和物资投入的条件下,使广播大大扩展了消息来源,提高了节目素材的质量。
资金:资金是疏通媒介融合传输渠道的力量支持,没有好的资金保障,任何科技发展和技术融合都将成为空谈。媒介融合需要大量资金注入以保证技术手段和人才稳定增长。
(二)媒体融合为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增加节目容量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中,内容继续为王。无论我们使用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MP4,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娱乐和资讯。也许在广播中我们不仅能听到主持人的声音更能听到农民朋友自己的声音。广播的信息服务将由单一声音转向文字、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同时通过网络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在策划选题上要拓宽思路,多科并举。新闻事件、科技、生活、佚闻趣事、信息市场行情、经济生活、乡村风情、农村综艺都可纳人广播电视节目范畴,做到因地制宜、独具地方特色。栏目和节目包装要切实符合农村生活特点,不断变换,推陈出新。
(三)媒体融合为陕北农村地区传统广播提高节目质量
办特色农村广播节目,扩大品牌栏目效应,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受众。农村广播节目的定位范围显得相对狭窄,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农业的理解比较陈旧,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本身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是狭义上的种养殖农业,同时还包括了农用工业、农业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餐饮业等,以及相关的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农业”概念。陕西农村广播主要覆盖的关中地区,其地理、风俗、民情具有秦人、秦味、秦韵的古朴、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特色。节目内容不趋同、不模仿,非常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口味。陕北地区广播改革最需要转变的是改革思路和自身定位。传统广播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在“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等方面,使“小众传播”或者“窄播”成为可能。
(四)媒介融合为广播开创优质、低成本运营市场
广播最大优势在于便捷性、贴近性、低成本和互动性。无论是制作成本、发行成本还是受众的接收成本,广播都要低于电视和网络很多[3]。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广播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借助于网络进行资源的整合,形成规模经营。如果广播能把自己的节目办得更符农村地区的需要,以低成本运作,其未来发展将有可观的前景。以技术革新为基础的媒介融合,对广播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冲击,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所以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网络广播,手机广播,数字广播,广播可以将自己的内容在不同的渠道播放以摊薄不断攀升的内容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陕北地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经济、战略、资源地位将直接影响整个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而对中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媒介融合为陕北传统广播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前景,既面临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陕北作为陕西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文化产业更要加大投入,和经济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而当地广播媒介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是跟随其他强势媒体亦步亦趋缓慢前行,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借鉴吸收、不断创新,必然能使当地传统广播媒体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网络环境下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策略[J].新闻记者,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