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中较多商品采用的运输方式为海运、空运来进行空间上的转移。不同的运输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海运运输的成本较低,其对运输体积较大与重量较大的物品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就是运输的速度较慢。航空运输能够运用于不同的国际贸易商品种类的运输,比如,生鲜农产品一般都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另外,对于一些产品周期较短,且需求波动比较大,如果采用海运运输的方式完成空间上的转移,那么将导致产品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现象发生,以此在获利方面增加成本的支出。航空运输则能够使企业将产品的生产与配送推迟到企业掌握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信息之后,以此有效降低成本。最后,航空运输还具有一定优点,就是能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采用高效率的生产系统,这对丰富国际贸易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运输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关系DOA国际贸易与公司全球运作的状况。本文就对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货物运输方式定义
货物运输方式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货物的运输,为了完成货物的运输而采取有效的运输工具,不同的交通线路需要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同时还会受到货物的因素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主要采用航运与空运,其中空运具有一定的优点,其速度较快,且可靠性高,能够保证货物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其对于远程地区的运输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弊端之处,其费用较高,且货物受到一定限制;海洋运输是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广泛,具有成本低廉,运量不受限制的优点,但该运输方式还受到天气与港口条件的影响,同时航期较长。不同运输方式所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运输方式的选择在实际中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分析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此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为促进国际贸易稳定运作奠定良好基础。
2.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日本海关详细的HS9位数产品数据,对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运输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2.1需求不确定性影响
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国际供应链面临一个重要挑战,本文主要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考察。每种产品都不可能面临恒定的需求,产品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多种,其中有消费者需求偏好、竞争对手策略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等,其都会影响产品需求。比如,快速消费电子、时尚产品等创新产品比其他产品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不确定性的因素对增加企业运作的难度,企业一般会采用措施,比如,通过采用快速配送方式、增加库存等方法来应对运作中的不确定性。这两种方法对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采用快速配送方式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通过增加库存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借鉴Hummels和Schaur的方法,特定产品的需求不确定性用一定时间内该种产品需求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其中STDEV和AVG分别表示需求的标准差与平均需求。CV=STDEC/AVG日本海关提供的原始数据包含HS9位数的月度贸易信息,可以计算出需求的标准差。与Hummels和Schaur的方法相同,主要采用产品的价格波动表示需求的不确定性。
2.2国际分散化
生产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的理念,也就是说,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而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发达国家日本出口。然而,东亚地区贸易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产业内贸易在东亚地区迅速发展,尤其对于产业内贸易十分突出。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产业贸易,如垂直产业贸易、水平产业贸易。在东亚贸易包括中日贸易中,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贸易为主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日贸易的分类,本文借鉴Ando的方法。首先,按公式Min(Xkj,Mkj)/Max(Xkj,Mkj)将总贸易量分解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k表示国家,j表示产品。当公式成立时,k国的j产品贸易就是产业间贸易,反之就是产业内贸易。在同一供应链的不同生产阶段中可能存在着垂直产业贸易,也可能发生质量存在差异的相同产品的交易过程。所以,垂直产业内贸易对于国际分散化生产程度无法准确表示。结论当前产品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与之前相比越来越高,同时国际分散化生产也越来越普及,采取哪种方法来应对这种环境,使国际竞争贸易竞争力得到提升成为当前最关键的部分。
本文通过对不确定性与国际分散化生产给运输方式选择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中日两国贸易数据的分析得知,航空运输方式的选择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航空运输具有的快速性的优点对应对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有着良好效果,而且为了使国际供应链畅通得到保障,避免出现中断市场的现象,使产品能够及时放入市场,在国际分散化生产环境下,选择运输方式过程中,航空运输具有的快速性的优点,在企业中广泛得到运用。
参考文献:
[1]齐军领,范爱军.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09:152-155.
[2]陈彬彬.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23:10-12.
[3]杨莹.国际贸易支付和结算方式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6,10:170.
关键词: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中较多商品采用的运输方式为海运、空运来进行空间上的转移。不同的运输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海运运输的成本较低,其对运输体积较大与重量较大的物品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就是运输的速度较慢。航空运输能够运用于不同的国际贸易商品种类的运输,比如,生鲜农产品一般都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另外,对于一些产品周期较短,且需求波动比较大,如果采用海运运输的方式完成空间上的转移,那么将导致产品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现象发生,以此在获利方面增加成本的支出。航空运输则能够使企业将产品的生产与配送推迟到企业掌握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信息之后,以此有效降低成本。最后,航空运输还具有一定优点,就是能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采用高效率的生产系统,这对丰富国际贸易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运输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关系DOA国际贸易与公司全球运作的状况。本文就对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货物运输方式定义
货物运输方式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货物的运输,为了完成货物的运输而采取有效的运输工具,不同的交通线路需要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同时还会受到货物的因素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主要采用航运与空运,其中空运具有一定的优点,其速度较快,且可靠性高,能够保证货物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其对于远程地区的运输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弊端之处,其费用较高,且货物受到一定限制;海洋运输是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较广泛,具有成本低廉,运量不受限制的优点,但该运输方式还受到天气与港口条件的影响,同时航期较长。不同运输方式所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运输方式的选择在实际中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分析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以此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为促进国际贸易稳定运作奠定良好基础。
2.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日本海关详细的HS9位数产品数据,对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运输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2.1需求不确定性影响
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国际供应链面临一个重要挑战,本文主要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考察。每种产品都不可能面临恒定的需求,产品需求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多种,其中有消费者需求偏好、竞争对手策略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等,其都会影响产品需求。比如,快速消费电子、时尚产品等创新产品比其他产品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不确定性的因素对增加企业运作的难度,企业一般会采用措施,比如,通过采用快速配送方式、增加库存等方法来应对运作中的不确定性。这两种方法对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采用快速配送方式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通过增加库存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借鉴Hummels和Schaur的方法,特定产品的需求不确定性用一定时间内该种产品需求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其中STDEV和AVG分别表示需求的标准差与平均需求。
CV=STDEC/AVG
日本海关提供的原始数据包含HS9位数的月度贸易信息,可以计算出需求的标准差。与Hummels和Schaur的方法相同,主要采用产品的价格波动表示需求的不确定性。
2.2国际分散化生产
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遵循传统比较优势的理念,也就是说,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为发展中国家出口,而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发达国家日本出口。然而,东亚地区贸易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产业内贸易在东亚地区迅速发展,尤其对于产业内贸易十分突出。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产业贸易,如垂直产业贸易、水平产业贸易。在东亚贸易包括中日贸易中,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贸易为主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中日贸易的分类,本文借鉴Ando的方法。首先,按公式Min(Xkj,Mkj)/Max(Xkj,Mkj)将总贸易量分解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k表示国家,j表示产品。当公式成立时,k国的j产品贸易就是产业间贸易,反之就是产业内贸易。
在同一供应链的不同生产阶段中可能存在着垂直产业贸易,也可能发生质量存在差异的相同产品的交易过程。所以,垂直产业内贸易对于国际分散化生产程度无法准确表示。
结论
当前产品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与之前相比越来越高,同时国际分散化生产也越来越普及,采取哪种方法来应对这种环境,使国际竞争贸易竞争力得到提升成为当前最关键的部分。本文通过对不确定性与国际分散化生产给运输方式选择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中日两国贸易数据的分析得知,航空运输方式的选择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航空运输具有的快速性的优点对应对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有着良好效果,而且为了使国际供应链畅通得到保障,避免出现中断市场的现象,使产品能够及时放入市场,在国际分散化生产环境下,选择运输方式过程中,航空运输具有的快速性的优点,在企业中广泛得到运用。
参考文献:
[1]齐军领,范爱军.国际贸易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09:152-155.
[2]陈彬彬.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23:10-12.
[3]杨莹.国际贸易支付和结算方式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6,10:170.
[4]林巍.基于R型因子分析的我国国际原油贸易物流运输方式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13,15:133-135.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73-02
摘要:国际贸易结算作为国际贸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份额不断增大,加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进而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风险控制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风险控制
一、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概念及特点
1.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概念。
国际贸易结算作为国际贸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指的是在国际贸易环节中进行货币收付的渠道和手段,它主要是用于解决进出口两地之间的资金问题。
2.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类型。
首先,汇款。汇款是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基本类型,一般是指进口商委托银行把款项直接转给出口商的一种结算方式。汇款体现了一种主动性特征,是国际结算中唯一一个由债务人向债权人主动支付的一种结算方式。一般情况下,汇款既可以用于非贸易结算,同时也能够用于贸易结算。
其次,托收。托收是国际贸易结算的第二种方式,指的是由外贸出口商出具一定额度的汇票,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取款项的一种方式。托收方式和付款是不同的,区别在于债务人不是主动去付款,而是需要债权人委托银行去收取。
再次,信用证。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的第三种方式,指的是银行同意进口商的要求,同意向出口商作出证明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向出口商支付货款的一种书面材料。
二、当前我国国家贸易结算中面临的问题
1.银行的风险增大。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结算中,银行的风险不断增大。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金融市场收到了严重的冲击,银行业的经营基础得到了严重的破坏,流程性普遍紧缩。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银行的资信状况出现了降级的情况,在对外贸易出口中涉及到银行引用的业务的风险不断增大。
2.信用风险加大。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通过相应贸易结算活动,从而使买房得到所需要的物品,卖方获得出售物品所得到的货款。但是,如果其中的一方不认真的履行贸易合同,不付款,或者是不交付货物,那么就会使得另一方面遭受不必要的风险。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将其称之为信用风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贸易量的不断增大,贸易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多,经常会遇到买房无理由拒收货物,拒绝支付货款的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国际贸易信用风险,不利于国际贸易活动的稳定开展。
3.国家风险加大。
国家行风险还可以称之为政治性风险,主要就是指的由于政府行为不当而造成的没收货物、暂停付款等问题。国家性风险主要包括:国家战争、金融运行、兑换风险以及风险等。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有些国家的对外偿付能力、汇率政策的稳定性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家的支付能力减弱,国家的外汇风险不断扩大,进而国家风险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汇率变动速度加快,这些都形成了国家性风险。
三、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控制
1.加强对进出口商贸易风险的控制。
首先,加强对出口商贸易风险的控制。对于出口商来讲,如果商品的销路不够大,市场供应比较多,那么就应该采用银行保函行业信用证计算方式,从而减少在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对于供不应求的产品,应该采用引进商先预付定金,剩余的可以采用信用证进行结算;其次,加强进口商贸易风险的控制。在国际贸易运行的过程中,进口商的风险先对较低,但是也不容忽视。进口商应该认真审核单据,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加入相应的限制性条款。同时,在贸易结算的过程中要尽量不要接收可以转让的信用证,防止欺诈行为的产生。对于进出口商而言,一定要用科学理智的态度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新情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贸易结算方式,在确保贸易顺畅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积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风险控制环节,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是防止和应对风险的重要保证。首先,要保证权力的合理利用。例如,在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正确划分部门经理、业务员之间的权力范围,保证交易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严格外贸合同的签订机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严格合同签订的审批程序,把责任细化到个人,形成对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强化负责人的风险意识,为风险防范奠定重要的基础;再次,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要加强监督机制,保证国际贸易结算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在国际对外贸易过程汇总,信用风险分为两个方面,除了客户本身的信用,还包括开证行的信用。现在电子通讯特别发达,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查询到客户的资信,在发达国家几乎稍有规模的公司在银行都有信用档案的记录。对开证行信用的查询也非常简单,目前中国银行就开设了这方面的服务,对他们自己的客户可以免费查询。
参考文献:
[1]胡小娟编著,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案例评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09.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75-02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不段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贸易向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经营主体、交易方式的变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国际贸易的新方式――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电子商务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创新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作为当前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是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一方面简化了国际贸易运行的各种程序,同时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电子商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重要方面: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指的是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以及企业外部网的整个商务活动以及相关领域综合电子化的运动方式;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指的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活动。
2.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首先,电子商务加快了贸易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革新,虚拟市场随之出现。虚拟市场的出现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一体化,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主体的变化,虚拟公司出现。虚拟公司改变了传统公司的基本形式,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保证了国际贸易市场的稳定快速运行。
其次,电子商务优化了贸易运作的流程。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管理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国际贸易运作流程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运作流程,实现了四位一体的运作流程。在四位一体的运作流程中,国际贸易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互动式营销服务,极大加快了国际贸易运行的速度。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必然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从国情来看,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能够普及,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国际贸易。所以说,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
1.积极转变企业观念。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最新潮流,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网络贸易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一定要深刻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重视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整体效率,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2.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投资力度。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贸易向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经营主体、交易方式的变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受到信息化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电子商务水平还不够高,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说,我国必须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3.努力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
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企业是网络贸易的主体,在国际网络贸易中处于首要地位。所以说,要想实现网络贸易的自由化,就必要要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能够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网络应用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之中,进而通过网络管理的信息化来提高自身企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发展网络贸易的前提就是企业自身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化,尤其对于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是其突破发展瓶颈、不断壮大的必由之路。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方式的重要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大国,在电子商务方面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乃武等.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2]袁炜博.WTO新议题――贸易与竞争政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3,(2)。
一、国际贸易结算的一般运作及其核心问题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卖方必须“交付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并转移货物的所有权”(第30条),买方必须“支付货物价款和收取货物”(第53条)。可见,交货和付款是进出口业务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进出口贸易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进行,这使得国际贸易的交货和付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于是可能出现进口商在付出货款之时未获得货物,或者是出口商在对货物失去控制之时未获得付款等情况。为了不使处在不利的一方遭受损失,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对方是否能够履约。
只要进口商付出了款项,就证明他已经履约。在先交货后付款的情况下,进口商往往是确定出口商提供了合同规定的商品之后,才会履行义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以及确定的可信度:亲自确定或者通过第三者代替自己确定?见到货物后才算确定,还是货物运抵本国就可以确定,甚至在货物生产地装船就可以确定?以上情形对应着不同的结算方式,它们都是进口商确定或监督对方是否履约的可使用的方法。但是,不同方法所达到的监督效果及所需的成本是不相同的。
反过来,如果出口商交了货,进口商反而不付款呢?因此,出口商往往根据基础合同中不同的贸易条件(Trade Terms)和运输方式考虑采用何种结算方式,以达到约束买方付款的目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按交货性质的不同,将13种贸易术语分为实质货和象征货两大类。在实质货情况下,出口商必须在合同规定地点将货物交由进口商控制,才算是完成了交货任务,此时付款赎单和承兑赎单都已不能代替货物的交付,因而信用证或托收方式不适用了。这类贸易术语包括了EXW、FAS、DAF、DES、DEQ、DDU、DDP等,这时出口商最好采用预付货款的方式;在象征货情况下,出口商以装运单据的交付代替货物的交付,进口商凭对方提供的齐全、正确、及时的单据付款。这时,单据衔接了贸易的全过程,较好解决了上述时空差距所带来的矛盾。FCA、FOB、CFR、CIF、CPT、CIP等6种贸易术语即属此类。
从理论上说,信用证和托收仅适用于象征货的贸易术语,此外,出口商还要考虑不同的运输方式对结算方式选择的影响。如果是海洋运输,出口商可以通过控制海运提单(物权凭证)作为约束进口商付款赎单的有效工具。此时,可以选用信用证或托收方式收款。但如果是航空、铁路或邮政运输,出口商发货后取得的单据并不代表单据项下的货物,此时信用证或托收就没有实质意义了。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实际上是双方用来监督对方履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因而国际贸易结算的一般运作往往表现为在贸易单据(包括商业单据和金融单据)和资金的收付中通过银行的中介与监督,促使交易双方履约并尽量降低支付交易成本的信用活动,其中,信用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核心问题。出于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实际上需要出口企业有效的融合银行信用的安全性和商业信用的灵活性,以达到均衡双方的贸易利益的目的。
二、制约我国出口企业理性选择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主要因素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银行和进出口商都将面临信用风险。对于出口商来说,他能否对信用风险进行准确地把握和控制,直接关系着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是否是理性的选择。当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我国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普遍缺失。我国大多数的出口企业其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尚未完成,在内部治理结构上仍存在着那种资产处置权私有化而经营责任却公有化的弊端,企业没有强化风险意识的经济动力和压力。长期在这种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的环境中,出口企业已逐渐习惯了粗放营运。在企业的经营目标上,则存在着只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效益的观念,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或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片面的追求出口额,忽视了对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由此导致了在出口额增长的同时,逾期的海外应收帐款也越来越多。此外,在实际业务运作过程中,许多出口企业常将信用证视为整个交易过程的保障工具,认为只要严格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出口商就可凭借装运单据很快取得货款,既安全又主动。然而,事实上信用证并不是“保险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因其固有的内在缺陷而可能使出口商遭遇不开证,提供假信用证,开立“软条款”以及以“不符点”为由恶意拒付等问题。正是基于信用证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这些诸多漏洞,它很可能使贸易的达成和贷款的支付事实上最终还依赖于商业信用。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交易对象的选择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各种结算方式的灵活运用。
2.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过于严格。目前,我国银行将所有贸易融资授信业务纳入统一授信范围,企业信用等级必须达到A级以上方能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根据这一规定,许多外贸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以农业银行的做法为例,单个客户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原则上应该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得出,但是银行对客户风险状况缺乏历史数据积累,因此无法据此来确定授信额度。在实际工作中,它是以客户偿债能力作为核定最高综合授倌额度的核心,控制指标主要为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对不同的客户信用评级采取不同的授信额度核定模型。显然,这些核定模型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客户风险及财务状况综合评估基础之上,在实施过程,或者过于和客户的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规模紧密相关,或者过于强调第二还款能力(即进行有效足额抵押、质押、保证额等)。在不能提供明确的担保单位或具体的担保资料的情况下,无法合理核定授信额度。而那些新建的外贸客户一般只能达到A级评定标准,在不能提供明确的担保单位或具体的担保资料的情况下,也无法核定授信额度。
3.我国政策性金融手段还未完全融入国际贸易结算。在我国,2001年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全部统揽了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商业性保险机构所剥离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同时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自成立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我国扩大出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2003年为例,共完成承保额5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短期险完成42.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6%;中长期险完成13.55亿美元,同比增长45.5%;担保完成9850万美元。当年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比上年提高近0.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应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投保出口信用险的企业数不足出口企业的8%,而这一数字在法国是40%、英国37%、荷兰25%、日本为30%、韩国也从1996年的13%上升为2002年的18%。这说明,我国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对外贸易结算中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帐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成本增加,实际收益率降低。
4.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不高。在买方市场主导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贸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进口商往往具有信息优势,于是欺诈行为是否发生是进口商“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提高出口企业对欺诈行为进行识别和惩罚的能力和成功率,是企业能否理性选择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由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这方面的专业经验和知识,以用于对各种风险的分析和防范。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信用中介服务市场还存在严重的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一方面,我国出口企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还十分有限,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另一方面,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还很少。同时,我国社会相关的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很低,很多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无法得到,从而使得出口企业无法依靠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比较优势,来增强企业在信息收集、信用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进而达到理性选择结算方式的目的。
三、进一步加强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理性选择
1.出口企业应在其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最大限度的给予客户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富有弹性的支付条件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其前提在于能否有效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和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综合处理风险。而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落实和实施最终还有赖于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组织制度方面的状况。因为,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结算环节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实际上是产生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疏漏或缺陷。所以,企业的领导要充分重视这一风险的存在,并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贯穿于企业出口各个环节的风险防范体系,从市场开发、签定合同、发货直至帐款回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在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权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控制应收帐款。
2.大力发展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尤其是低风险的出口贸易融资业务。贸易融资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流动资金贷款的特殊之处,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时应将市场分析放在首位,重点考察的是一笔特定贸易的进展情况,应收帐款的真实性和可控性以及因此产生的现金流情况,而不是客户财务报告反映的整体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及出口保理都是为应收帐款提供的临时性资金融通,属于具有应收帐款作为还款保障的低风险贸易融资,应该大力发展。
一、金融风险对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金融风险导致企业资金链的中断。遭受金融风险期间,国内的金融环境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内信贷紧缩,企业贷不到款,出口退税又被压得很厉害,再加上国外进口商面临生死考验而没能力继续履行订单,导致不少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链就此断裂。而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的进一步加剧,银行一般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银行原先实行的“还老账,贷新款”的规定,变成“只进不出,只还不贷”的死命令。融资大门的关闭,使得我国不少外贸公司受到巨大打击。一些产品委托外贸公司出口的工厂看到此情况,纷纷到外贸公司催讨货款。那些无钱可付的外贸公司甚至以房产抵债,濒临倒闭。银行不给贷款,为了融资,很多中小外贸企业不得不向社会融资,公司的运行重心从拓展业务转向了筹集资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及效益。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销售造成负面影响。为了避免金融风险,国家会采取一种金融政策,即调节货币供应量或是货币汇率。货币政策着眼于调节社会货币供给和需求,对社会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对一些中小外贸企业来讲,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对信用的松紧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通过货币的投放或回收,扩大和压缩社会需求和投资需求,对企业的市场销售营造间接的不利环境。通货膨胀与有效需求不足将使企业产品滞销积压,从而使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流动资金进不来,生产的产品又卖不出去,进退维谷。企业产销不畅,必然影响到中小外贸企业的效益。金融风暴之后,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引起国内需求萎缩,大幅度减少进口,因而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与此同时,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也变得日益复杂,人民币升值过快对外贸企业出口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当前中国外贸出口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会对我们中小外贸企业造成不良影响。金融风险会降低企业信用造成损失。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中小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都会面临流动资金不足、原拟定的经营计划因危机的连锁反应而难以为继的困境,这就迫使这些企业重新考虑出路,以求生存与发展。一些中小外贸企业为了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对其的伤害—负担加重发展困难,为了可以节省开支,必然会裁减员工,可这也可能造成企业内部关系紧张,以至于工作效率降低,加上由于企业所需原材料、流动资金进不来,导致一些中小外贸企业无法准时完成订单,从而降低了这些中小外贸企业的信用。而有些外国进口商为求自保,没有偿还债务履行订单的意愿。这种情况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方有能力归还债务和履行订单,但故意逃避责任,不予归还;二是对方暂时没有能力归还债务和履行订单,并且不主动承担还债义务,就一直拖欠。这与该企业的信用与负责人的人品有很大关系,会造成很大的信用风险,对外贸企业造成损失。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的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做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针对各种风险的具体特点和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范对策: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综观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都把重心放在如何拓展业务、扩大规模、提高利润等方面,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仍较为肤浅,对金融风险的重视远远有待提升。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防范金融风险,首先必须未雨绸缪,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对风险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学会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关注各国基本经济、金融因素,政治和传媒因素,各国央行的政策因素,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突发事件因素等对金融市场及外贸市场的影响,以积极做出金融风险防范。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经济,就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国际金融知识,增强人们的金融风险意识,使我国的外贸企业充分认识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在实际业务中积极主动地去防范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对外汇风险的敏感度,切实做好防范措施。第一,针对交易风险,企业要学会利用远期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期权市场进行长期保值。而具体的管理方法又分为事先防范法和事后防范法。事先即指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在签订合同前,就采取措施防范外汇风险,如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适当调整商品价格、在合同中订立货币保值条款和汇率风险分摊条款等;事后是指已经用软货币签订了出口合同或用硬货币签订了进口合同,无法在合同条款上加以弥补时,就可以通过外汇市场进行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方法来防范外汇风险。第二,针对结算风险的防范,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资产负债保值来防范风险。子公司通过减少风险或增加风险负债,来使得总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和风险负债相等。由于汇率的变动将导致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均相等,因此结算风险为零。其次,企业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保值来防范风险。企业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卖出风险货币,在期末即期外汇市场上买回同种货币,用买币办理远期外汇合同的交割。若企业对将来的即期汇率预测准确,远期外汇市场保值将产生利润,且利润足够抵消预期的折算损失。最后,企业也可以通过货币市场保值来防范风险。企业先借入风险货币,再兑换成本国货币,在本国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然后投资总收入又可兑换成风险货币,并偿还借款。需要注意的是,从事货币市场投资的期限应等于风险货币的借款期限,借款金额应等于折算损失。从我国许多企业的情况看,很多风险都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决策失误,投资失败。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内部监控,强化对重大事物的管控,合理控制企业负债规模,完善、防范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切实落实责任制,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应建立起定期的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分析报告的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应重点对战略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建立风险的预测与分析、预警与评价工作机制。加强信用管理。外贸企业如果想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交易方式就必须从买方的角度出发。我国入世之后,将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到我们中国,他们所带来的是先进的信用管理经验,我们如果不尽早建立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就一定会在今后的竞争中遭遇失败。树立正确的信用管理观念、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信用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和严密监控,准确判断每个客户的长处和短处,可以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益处,信用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我们要通过对信用风险的种类、影响以及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外部防范措施以及加强对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基础建设,加强客户、合同、应收账款的管理等具体的企业内部管理方法,来防范和管理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
作者:张艳平单位: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关键词:碳排放;外部性;CO2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82-03
一、 研究背景
1.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自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分工有了新的形态,社会生产力也开始狂飙突进式地发展,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前所未有地扩大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统计学意义上的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 “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个定义旨在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本文所涉及“气候变化”的含义都依据此定义。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虽然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近五十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近五十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自从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CO2及CH4氮氧化物浓度显著增加,目前已经远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的值。全球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了2005年的379ppm。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京都议定书》明确针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以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55%。在现行的国际碳排放交易活动中,交易的对象也都是CO2,因此本文所说之温室气体即指CO2而言。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4年正式生效。为完成《公约》的目标,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其中规定工业化国家确保二氧化碳、甲烷等六种受控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少5.2%,2001年的COP7上通过了《马拉喀什协议》,为《议定书》的执行制定了细则,铺平了道路,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污染物排放量做出定量限制。也是继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第三个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国际新规则。为了帮助发达国家各缔约方减轻其承担的减排义务负担,在《京都议定书》别规定了三种减排机制以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其中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和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 [3]。这些机制的共同指向在于通过按照规定程序核证的减排单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即构建国际上有效的碳交易形式。
2.理论与实践。各国的工业和经济活动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外部性,就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国际碳排放交易旨在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在确定总的环境容量和各经济体排放限额的前提下,各排放单位之间可以通过货币的方式互相调剂排放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它对企业的激励在于,超量减排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他的排放权剩余,以获得保护环境的经济补偿,而增加排放的企业必须付出经济代价。通过市场交易的机制使CO2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资本化。
1960年,英裔美国经济学家科斯[Coase,Ronald (Harry)]提出排污权交易理论概论;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于1968年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制度安排[4]。并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被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的实践。2000年以来,中国在部分两控区省市也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纷纷成立。2009年8月16日,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挂牌成立。
温室气体的排放本身是一个环境问题,但排放交易机制确实一种经济安排,而排放限额的设定又涉及国际政治格局博弈,因而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视野。同时,国际排放贸易区别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成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态,因而引起经济学者的极大兴趣,以这一课题为主体的环境经济学也于近年来成为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本文即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经济学家针对CO2排放交易这一新贸易形态所作出的经济学解释作一系统梳理。
二、目前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稀缺和有效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因而用边际效用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在自由市场机制下,可以自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新古典主义在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碳排放交易问题上遇到了困难(沈小波,2008)[5]。其一,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完备的和信息是完全的,而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这两个假设都不存在,各国的环境容量与减排能力等相关信息并不是完全的,目前也并无完备的市场机制来安排这一交易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考察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时,遇到的是跨期选择下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二,新古典主义认为市场上交易的都是私有物品,而非公共物品,但CO2这种气体本身即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其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不存在外部性,而温室气体排放本身却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失灵,一国生产的发展带来的是全球温度的升高。基于以上原因,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国际碳排放贸易的形成机制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这一全新的交易领域的魅力又的确吸引着众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因而,不同的经济学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企图对此作出新的解释。
(二)外部性理论和公地悲剧
1.庇古税。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是一个外部性的问题。在经济中,每一个经济行为人都关注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外部效应,当外部性出现时,市场机制不一定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6]。Sandler和Hartley(2001)认为,此时一个国家的行为使其他国家获利或受损,且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弥补[7]。福利经济学认为,当私人成本小于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时,政府应该发挥作用,以使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Arthur Cecil,1877―1959)提出应通过税收或者补贴的办法将外部性内部化,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Pigouivaintax)。庇古税属于直接环境税,它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来确定纳税义务,因而是一种从量税,单位税额的确定按照一项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决定。其实质是,通过政府的作用来矫正私人成本,以使其等于社会成本。庇古税实施的难点在于怎样准确计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温室气体不仅是一种厌恶品,而且是一种公共厌恶品,换言之,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非是外部性的一个简单推广,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境,而不再局限于那些产生这些问题的国家。还有,外部性理论的讨论目前只是集中于消费的外部性,而没有涉及生产的外部性。
2.公地悲剧。科斯(Ronald Coase)[8]认为,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话,外部性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但如果产权界定不明确的话,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毫无疑问是无效率的。在产权明确界定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机制给人们提供谈判的机会,那么人们就可以交换他们产生的外部性,前提是交易成本为零。因而在科斯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阻止污染,而是对公共厌恶品产权的界定。
在科斯条件下,政府是没有必要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科斯定理强调明晰的、可实施的产权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设想一下,在一个法律不健全、腐败盛行、偷盗成风的国度,当有人随时可能以非法方式抢劫属于他人的合法财产时,谁还会愿意进行投资并付出劳动努力呢?因此,得到法律保护的明晰产权,是保证资源被用于最有价值的用途,进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因而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气候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原因是排放的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或者虽然有明确规定但无法有效实施。
大气是一种全球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Goods,简称“GPG”),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法进行转让。结果是各经济体必然大肆排放。
3.排放权交易。假定当前环境资源的配置是帕累托无效率的,现在存在着某种帕累托改进的方法,此时所有成员都应该能够接受这种改进,更重要的是,更好结果的出现与谁拥有排放的权利没有关系。如果A国有权利排放温室气体,但B国愿意向其支付的金额比A国减少排放的成本更高,那么A国会削减污染,全球的福利都改善了。反过来,如果B国拥有享受清洁空气的权利,而A国愿意向其支付,以换取有权利排放一定量的CO2,只要这种支付在边际上超过了A国排放对B国造成的损失,那么B国会允许A国排放,全球的福利也同样改善了。所以不论谁拥有排放的产权,他们都会讨价还价,直到在某一点上,额外排放对排放者的边际收益正好补偿了对被受害者的边际损害。
基于科斯定理的上述证明,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首先提出“排放权交易”的设想。这一设想试图从生产的外部效应的角度来解决排放的问题,但这种机制实现排放总成本最小化的必要条件是各厂商之间控制排放的边际成本必须相等。但所有厂商的排放成本信息是很难得到的。因而政府很难估计出各厂商适合的排放限额。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科斯定理要成立,交易成本必须为零,而在现行京都体系之下,各交易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时间成本与谈判成本。
另外的问题是,由于前面论述过,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种全球的公共物品,因而在所有国家都加入《京都议定书》体系之前,就很难避免“搭便车”的行为发生。“搭便车”的行为阻碍了防止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矫正,那么就很难在全球变暖问题上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也是对《京都议定书》达成后的后续减排目标谈判如此艰难的一个经济学解释。在此方面,西方经济学者Maler(1990)、 Cline(1992)、Carraro和Siniscalco(1993)以及Barrett(1994)相继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此给出了解释,其中Barrett(2008)还提出一种“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的方法,这种方法只需要少数几个甚至单个国家就可进行,避免了“搭便车”的问题,但关于技术的管辖权仍需妥善解决[9]。
三、结论
国际碳排放贸易,是一种新的贸易形式,对于其产生的经济学解释,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综合起来看,这些研究着眼的大多集中于对贸易形式本身的解释,且关注点多在需求侧。从目前现有的资料看来,还没有从供给观点出发来解释这一现象的。CO2的排放本身源于生产环节,其与供给活动息息相关。因而从供给侧对其发生机理作出恰当的经济学解释,并由此提出一种系统的分析框架,或许将开启这一领域新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Z].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Z].
[3]京都议定书[Z].
[4]戴尔斯.污染、财富和价格[Z],1968.
[5]沈小波.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
[6]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Sandler,T.and Hartley,K.“Economies of Alliances:The Legson8 for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一、举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的实例进行解说,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就是举例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举例教学法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比如在讲商品包装的过程中,凭规格表示商品的品质,可以列举东北大豆的规格:含油量不少于18%,水分不超过13%,杂质不超过1.5%;在讲解出口信贷的过程中列举“奇瑞汽车获50亿出口信贷支持”;在讲解海上风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海上风险的种类:泰坦尼克号是在海上撞上了冰山导致沉没、英国的商船遇到索马里海盗财物全部损失。通过讲具体的实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除了老师举例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列举相关实例,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放在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案例则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这也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原因所在。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大量的案例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准备与理论知识相符合的案例,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当事人你会怎么做,或者让学生思考案例对我们有何启示。
三、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主要是在交易磋商这一章节中运用,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出口商和进口商两个组并给学生布置任务,如进行汽车的交易前谈判。这个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学生提前搜集资料,包括交易商品的价格、行情、交易条件、谈判对象的优劣势和风俗习惯以及禁忌,第二阶段是进行模拟商务谈判,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第三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老师进行点评。
在这个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把控好局面,否则非常严肃的商务谈判很有可能变成了学生的笑场。而且老师一定要监督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否则模拟商务谈判很有可能中途被迫停止。
四、模拟实训教学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是通过外贸实训平台,学生模拟国际贸易中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进行仿真模拟交易,使学生身临其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我校运用的是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主要实训内容包括建立工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进行交易的洽谈、合同的签订、出口手续的履行(报检、办理保险、办理运输、货款的结算、报关、退税等)、进口手续的履行(报检、报关、进口核销、货款的支付等)、办理索赔和理赔等。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建设的现状及其不足
随着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入,各个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认识到了实训实践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建立各类实训平台或实习基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院校仍以建立校内实训平台为主。其中,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作为一个能帮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进出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而广受推崇。
目前,大多数院校均通过购买和使用一些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来搭建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如出口模拟操作系统(即Teach Me Trade,简称TMT)、世格国际贸易实习平台(即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等。这些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所搭建的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进出口贸易中的草拟函电、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签订合同、开立与审核信用证、备货、租船订舱、报验、报关、投保以及制作与审核贸易单据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外贸操作的基本程序和主要业务技能。但笔者在运用这类仿真模拟实训平台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如下不足:
实训内容与操作方法无法反映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大多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某笔具体业务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但由于实训软件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在任何业务中学生都只是按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操作,加上大多数实训指导教师未及时对软件的某些设置,如汇率、关税税率、运费率、退税率等进行调整和更新,从而无法反映业务操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培养的核心岗位能力过于单一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归纳起来应包括:形势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洽谈能力、外贸单证能力、业务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而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所搭建的模拟实训平台在模拟实训期间,往往侧重于其中的外贸单证能力和业务运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他四个核心职业能力在这类综合模拟实训平台中难以得到有力的锻炼。
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小这类模拟实训平台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互动性的动态型训练相对较少。加上这类实训平台本身在开发时功能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错误,使得学生在模拟实训过程中无法把自己融入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去完成全过程操作,实训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抱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想法,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这类模拟实训平台的考核大多由系统自动生成,容易造成学生即使原封不动地按照实训手册样单填写内容,也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使得考核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训情况和能力培养结果。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思路和特点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通过搭建高度仿真的国际贸易业务场景,并与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运用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模拟实训环境,包括办公环境、交易会展环境、谈判环境、业务履行环境、电子商务环境等,体现出场景实训的业务氛围和空间感。该平台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业务环境,能将自己融入到业务角色中去完成全套实训操作,从而真正做到与外贸实践接轨。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构建需要设计实训思路、设置硬件环境、营造网络环境、改革评价方式。
设计实训思路设计实训思路主要包括设计实训流程及提炼核心环节。通过外贸实训流程的设计,提炼出该流程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明确将公司注册登记、落实货源及备货、开发客户、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开立及审核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报验、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多个业务核心环节作为综合模拟实训的操作关键点,以体现实训环节的完整性。在提炼出核心环节后,需分析各环节涉及的场景及当事人,明确各当事人的操作内容及职责,并可以此作为搭建硬件环境场景与网络环境场景的依据。
设置硬件环境硬件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指根据所提炼出的核心环节的操作关键点,搭建这些环节所涉及的场景,并营造真实的业务氛围。一方面,根据提炼出的核心环节操作需要,将实训场地合理划分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的业务场景,如外贸公司(主要包括单证部、商务洽谈室、样品展示间等)、交易会馆、货代、船运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综合业务大厅(主要包括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国税局等),并为这些场景配备相应的办公器材,如办公桌椅、产品展示货架、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电脑及相关单据等。另一方面,为营造出仿真的业务氛围,应参考各业务部门的典型布局和色调搭建场景,在每个场景都做好该场景对应环节业务流程的图表,制作相应的图案和介绍张贴于该场景内,让学生对实践中身处的场景有切实的感受,从而做到实训内容真实化,模拟训练与业务实践“零距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营造网络环境在网络经济下,进出口业务操作离不开互联网。因此,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也应借助互联网络平台营造更真实的业务环境。网络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相关功能办理相关业务,如公司注册登记、公司及产品信息、公司及产品广告、信用证开立等;另一方面,可自主开发平台内的B to B网站,开展产品推广、网上交易等业务。
改革考核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也是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是指,一方面,以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的系统评分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另一方面,还可由实训过程中涉及的各环节其他业务人员对学生业务能力进行评分。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强调“货物”与“客户”在操作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的动态性、全程互动性的真实训练;体现真实外贸环境下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项核心岗位能力都能在全程训练中得到充分加强。
立体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具体结构框架
立体化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平台的实训原理、硬件环境、网络环境的具体结构框架可由图1概括表示。
参考文献:
[1]李兵.构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