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

第1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他一度担心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儿调”,现在正逐步发扬光大,每晚在村中心广场上排练的就有近百人。

作为传承人,他打心底里高兴。

“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儿”而得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计数的曲目,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它仅存于石柱县境内,并和当地民歌相互融合,形成了“土家儿调”。

过去,由于唱它的人少,市场化难度大,几近失传。

转机缘于政府的适时介入。从2013年起,石柱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儿调”的发展与传承,并在部分小学建立了传承基地进行课堂推广,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儿调”是重庆广大乡村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重庆新农村,随着群众文化“村村有组织、户户能参与、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线”的目标确立,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景致、农民生活的新内容和表达欢愉之情的新方式。

那么,在这些新的景致、内容和方式背后,重庆的乡村文化繁荣又有着怎样的“源动力”?

新观念――农民的自信舞出来

深秋夜凉。

重读年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这些字眼,温暖着在主城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的李静雯的心。

李静雯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老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天山堡。这片宁静乡土在历经环境整治、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蜕变后,焕发出别样生机。

乡村的夜,不复记忆中的寂静。

每当夜幕降临,天山堡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就会亮起明亮的灯光。待音乐响起,早已梳妆打扮好的农妇和土家汉子便在小广场上汇聚起来,随着节拍翩然起舞。

他们的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从容和自信。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溪洲竹枝词》里的场景,莫不如此。

“几年前,村民健身就用传承下来的摆手舞代替坝坝舞了,现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李静雯说。

前段时间,李静雯回了一趟老家。她发现,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好转,他们的文化娱乐形式有了很大改变,“看电视、打麻将的少了,健身、跳舞的多了,特别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视了”。

2015年6月,酉阳县土家摆手舞大赛举行。大赛现场,绚丽的服饰、动人心魄的音乐、生动的舞姿,无不展现着酉阳美丽乡村中村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同样是舞蹈,但它和坝坝舞不一样。”在李静雯看来,二者虽然都可以看作全民健身的一种形式,都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但摆手舞的繁荣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各界对巴渝文化的传承。

“舞蹈是一种展现美的形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用肢体表达美。”透过酉阳摆手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文科看到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以及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乡村文化生活的繁荣。

新方式――文化的鸿沟填起来

用舞蹈来健身,曾是城乡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

早起或晚饭后,外出跳一段,是很多城市居民的选择。

在过去的农村,早起干活,为生活奔波,晚饭后早早熄灯就寝。乡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

当农民唱起“儿调”,跳起摆手舞,意味着什么?

“城乡一体化。”文科的回答掷地有声。

过去几年,重庆共建成“美丽乡村”近1000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更是数不胜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正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差距日渐缩小。

当“美丽乡村”建设让全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一个个散落在乡间的村文化服务中心则承载着文化的音符,渐成重庆农村百姓不可或缺的脉动。

“在‘儿调’、摆手舞里看到的是农村文化繁荣和农民的自信。而在村文化服务中心里,看到的则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文化建设因为自信而日益缩小的差距。”文科说。

当村庄的文化、历史、特色、名人得到重视,并被挖掘和整理,陆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这种乡土文化自信也随之激发。

“包括‘新乡贤’‘最美家庭’等以农民为主角的评选,都能让农民的自信迸发出来。”文科认为。

“先祖由湖广于大元入川,故土造就了祖辈们的勤劳与淳朴。苏氏族谱有宗规十七则明令载有‘耕读当勤、赋税当纳、邻里当和’家训……”

这是永川区何埂镇仓宝村苏祖才老人将“家风家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讲课时的场景。

2015年4月,永川区启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年近七旬的苏祖才老人成为913名“新乡贤”之一。

在一年多时间里,老人通过讲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永川区,913名“新乡贤”,成为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时任永川区委书记熊雪说:“这股以农民为主角的新生力量,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新路径――多元的供给足起来

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作为“文化下乡”的一部分,荣昌区“送电影下乡”惠民活动来到古昌镇冲锋村。

傍晚7点30分,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上挤满了人群。

区里的数字电影放映队给村民带来了经典影片《湘江北去》《西柏坡》,以及科教、政策类影片《走进农村合作医疗》。

“年轻的时候没有电视,能看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没想到今天还能重温看露天电影的感觉。”62岁的村民李洪萍满脸喜悦。

这样的喜悦,让重庆市文化委副巡视员谢宾颇为自豪:“农村复兴,当从文化复兴开始。物质要富裕,精神更要富有。”

据谢宾介绍,在全市,这样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还有721个,他们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乡镇综合文化站有1025个,它们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依托和组织指导。农家书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00家数字农家书屋。

“‘文化下乡’和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只是文化生活的一方面。”谢宾说,“农民有了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文化供给才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应不断丰富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以提供更多样的文化选择。”

前不久,秀山县钟灵镇陈家坝村的村文化服务中心来了几位县里的书法家,村民们每天都会去找他们学习书法。

“秀山是书法之乡,我们不会书法怎么行。”有村民表示。

从2016年起,梁平县金带镇双桂村的农家书屋每天都会向村民开放,养生保健、农业科技等多种读物都可在这里借阅。

“看书的人挺多,接下来村里会考虑再增加一些书。”村综合服务专干李茜茜说。

如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正在广大农村基层落地开花。

新呈现――美丽的乡村活起来

当文化的清泉流进乡村时,乡村变了模样,村民也变了模样。

铜梁区涪江边上的高楼镇,数百农民忙时种田,闲时舞火龙。他们不仅庄稼种得好,而且把火龙舞遍了大半个中国,并舞出了国门。

永川区自启动“新乡贤”和“最美家庭” 等以农民为主角的文化建设以来,农村的矛盾纠纷和量直线下降,社会风气更加和谐美好。

近年来,开州区长沙镇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继建起了长沙广场、滨河走廊、桔林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

“我们虽然住在农村,但享受的是城市待遇 ,住楼房,逛市场,出门就有小广场,健身器材、休闲广场一应俱全。”村民们很是高兴。

长沙镇的转变是重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以来,重庆围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构建和谐乡村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区县两级示范村近1000个,形成了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2016年8月27日傍晚6点,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

第2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朝阳花开

——关于**镇朝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委办公室

平坦的道路,盛开的鲜花,整洁的院落,幸福的笑容,走进**镇朝阳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部署,依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朝阳村全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村容屯貌发生巨大变化。2015年,被大庆市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一、全面发动群众,解决认识不到位问题

把提升群众思想认识摆上突出位置,持续加大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力度,充分调动起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抓住关键点,广泛宣传促共识。抓住“对我有啥好处”这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村民进行持续深入宣传动员,做到逢会必讲、入户必谈,把道理讲明、讲实、讲透,使环境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村民思维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步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二是把握关键事,集中民智聚合力。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道路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村两委都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以及村民议事等制度,做到事前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接受群众监督,事后第一时间向群众通报,既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提高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也取得了群众的理解、信赖和支持。三是盯住关键人,示范带动见成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屯干部始终都想在前面、干在前面,带头净化、美化、绿化自家环境,并主动帮助村内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打扫庭院卫生,定期补足柴草,起到了很好表率带动作用。同时,抓住老人、能人这两个关键人群,细致耐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其德高望重,示范、说服和带动力强的优势,带头支持和做好自家环境建设,带动家人、家族、邻里搞好门前屋后卫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建设不到位问题

从抓重点抓难点入手,多措并举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环境建设、民风建设和产业建设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一是以改善环境为主攻方向。围绕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依靠村民自觉打扫门前屋后卫生,营造了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了村屯道路两侧“一眼净”标准;重点实施美化、绿化、净化、文明化、整齐化“五化”工程,“花香农居”项目整村栽植花卉7.5万余株,栽植果树、塘栖、灌木等1.5万余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庭院35户,增设排水涵洞38处,完成排水沟清淤1.5万延长米,有效改善了村屯环境面貌。二是以民风建设为长期任务。开展了“美丽乡村”星级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村民增强环保意识,逐步培育好家风、村风、民风。目前,秸秆全部出村,全村范围内无乱抛乱扔、焚烧秸秆等现象,做好自家“门前三包”工作已成为村民自觉行为。2015年,有11户村民获得镇级文明户荣誉,每户获得3000块红砖奖励;全村5名屯长均被**镇授予美丽乡村优秀屯长,每人获得1000元奖金,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三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支撑。朝阳村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统筹推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起以蓝狐养殖为主导,生猪、绵羊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产业结构模式,全村实现奶牛存栏1200头、蓝狐存栏2万只、生猪存栏1500头、绵羊存栏1700只,年创产值近千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财力保障。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投入不到位问题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朝阳村想方设法找钱、省钱、变钱,通过向上争一块、企业垫一块、自身筹一块的“三个一”模式,较好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对上争取一块,解决专项问题。积极争取镇里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2014年以来,每年争取镇财政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投入。2014年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63万元,为全村566户农户安装了数字电视,实现了数字电视和网络全覆盖。2016年,争取到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5万元,计划对全村8.5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竣工后全村将实现道路屯屯通。二是企业垫付一块,解决关键问题。针对整屯搬迁等资金需求较大的工作,积极争取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参与。2016年,协调醉园春酒业垫付200万元,镇村筹集100万元,对五屯实施了整屯搬迁,并在五屯旧址新建了1200头奶牛牧场1处,既解决了村民危旧房改造难题,又带动了300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民企双赢。三是村里自筹一块,解决具体问题。在村集体经济紧张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挤”出3-4万元,用于柴草垛搬迁、排水沟清理、保洁员工资等各项基础工作,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投入。另外,针对外购花草苗木较贵的实际,

2015年,村里开始尝试培植花草苗木,成本比外购花木降低一半以上,节省资金近4万元。今年,村里扩大了绿化花木培育基地规模,并以较低价格为红旗、四季青等周边乡镇培育花苗,既解决了周边乡镇用苗难、成本高问题,又探索出一条“以苗养苗”减少绿化支出的新路子。

第3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Abstract: Since entered the "Internet +" era,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improves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stat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four farm -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Key words: Interne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build;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07-02

0 引言

“互联网+”自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1],黔西南州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相继推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战略、“三年会战”、“大电强网”等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其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和战略性性的作用[2,3,4]。“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分两个层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度网络、互联网、卫星通信等,二是能力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DC、大数据、CDN、云计算以及与存储等[6],两者互相共同作用。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5,7],目前,黔西南州由于地理条件客观原因,信息化开发不成熟,服务机制不健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服务缩小城乡差距[7],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黔西南州发展“大数据”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8亿元,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同比增长24%;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1.1 电信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32.4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150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20%;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1%;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75%。

1.2 移动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61.8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99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3600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97%。

1.3 联通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26.95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8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272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51%。

1.4 铁塔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2.7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

1.5 广电网络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8.9万户。

1.6 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完成情况

2016年计划投资1.4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建成光缆5173公里,覆盖905个行政村,新建乡村级机房69个,完成县至乡10G传输平台、州至县波分传输平台的扩容改造。

1.7 小康讯完成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为21979万元,分别由移动公司和铁塔公司共同投资承建,累计完成投资22513万元,贫困村通信网络覆盖629个。

2 发展数字经济

2.1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

一是硬件基A,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是具有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黔西南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二是人才基础,高端人才是黔西南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瓶颈,应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专门为黔西南州培养大数据、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的技术人才。三是安全基础,安全保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做好黔西南州大数据安全靶场。

2.2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工作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园区信息化建设,以创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服务平台等,推进企业信息化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监控、人性化服务。

3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面临的困难

①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个别乡镇仍然存在对《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学习不够、认识不够、贯彻不力的现象。如:2016年3月底,义龙试验区修建木咱镇至德卧镇的东峰林大道,在未与义龙通信联建办、安龙县通信运营商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强行拆除通信杆路9公里,损毁光缆27公里,造成木咱镇通信阻断,影响手机用户6000余户,宽带用户700余户,义龙试验区管委会虽已出面协调,但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②部分单位和企业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意识还不强。主要是施工方和一些不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大面积受损,危害到企业和广大群众利益。

③纵向、横向沟通不畅。通信事故发后,企业未能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导致事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协调和处理。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业与行业、行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协调、调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④网络安全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都很缺乏,需增加相应的管理技术人才和网络安全资金。州、县行政部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网站维护基本都是外包。

3.2 对策建议

①加大《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依法保护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短信、网站、微博、微信、易信、广播电视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多样化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②加强协调沟通。把黔西南州通信联建办“嵌入式”派驻工信委,一是为工信委做好技术、规划等支撑,将信息基础设施实质性地纳入到城乡建设统筹规划之中,在州人大的监督下,与公检法等联动,优化完善全州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执法检查机制,加大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的州级执法检查、通报、问责力度,高效推进我州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以推进黔西南州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为出发点,将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尤其是保护和迁改补偿信息基础设施落实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之中,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按照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联建办加强各通信企业的沟通协调,减少通信设施的重复建设,强化企业共享的规范性,全面清理整治非法共享和共享安全隐患,杜绝非法共享和疏于管理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安全事故发生,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率和安全共享率;四是明确责任,出台制度将全州小区、企业单位等室内无线分布系统等室内通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纳入到小区和企业单位自有预算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交付,通信运营商负责外部公共区域的通信设施的建设及负责通信接入部分建设和运营管理。

③加强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在州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调度分析会,集中统筹解决会战中存在的问题。

④加强财政支持,大力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支持,引进民营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投资增长较为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也将增强,从而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全州建立“大数据”中心呈现出良好势头。目前,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参考文献:

[1]司文博,鲍宁远.运营商在新r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讨论[J].世界电信,2016(2):46-49.

[2]胡海波.中国IDC产业发展与监管[J].现代电信科技,2014(11):18-21.

[3]李璐璐.粤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情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9):171-173.

[4]刘磊,李旭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4-35.

[5]朱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23-25.

第4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农家书屋》: 请您介绍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于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家书屋建设自2007年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建成农家书屋15138家。这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列入民生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各地市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建设情况每年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了年终绩效考评项目,还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中。6年来,我区共投入资金3.7亿多元,用于采购出版物及基础配套设施。书屋的建成对于促进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净化了农村出版物市场,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农家书屋》: 在书屋的建设实施中,广西采取了哪些措施?

于瑮: 广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坚持整合各种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思路建设与运作。

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会同自治区文明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农业厅、人口计生委等部门组成“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家书屋”工程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分片定点分解、指导“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在农家书屋建设前期,各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均到书屋建设村点实地考察,确保书屋建在农民相对集中、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遵循不增加农民负担、方便农民群众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村委会或村文化活动中心,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完成书屋选址后,由各市财政部门支持,优先采购书架、桌椅等设施,保证配送的农家书屋出版物及时上架摆放。同时,将与乡村阅读有关的图书进村下乡、万村书库等项目统一纳入“农家书屋”工程范围。

为了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素质,确保书屋管理规范有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多次举办管理员培训班,邀请书屋管理专家及自治区图书馆专家授课。各市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与到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位书屋管理员都进行了业务基础知识培训。

《农家书屋》: 广西在探索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长效机制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

于瑮:为确保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区市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强化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村点书屋建设和管理情况,对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尽早解决,对发现的问题尽快处理,限期整改。同时,对于建设较好的书屋予以表彰,并推广其经验,组织开展了“百佳农家书屋管理员”和“百家示范农家书屋”的评选活动。

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与自治区妇联,创新性地开展了农村“妇女之家”与农家书屋共建活动,力求充分发挥农村妇女骨干的积极作用,参与农家书屋管理和建设。同时,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还会同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区优先选聘农村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不仅缓解了管理员紧缺的问题,同时还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各地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还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科技培训、普法教育等,使农家书屋成为各条战线在乡村建设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共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家书屋的活动内容,有效发挥了农家书屋的作用,还直接促进了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的完善和稳定,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创新农家书屋管理的长效机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农家书屋》: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家书屋工程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有哪些?

于瑮:农家书屋在“管好用活”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提升和丰富自身的功能和效用,比如向城乡一体的公共阅读平台发展。近年来相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农家书屋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造城乡一体的公共阅读网络。在此基础上,向数字化阅读发展。阅读视听和信息交流的数字化技术发展是当今社会的趋势和潮流,我们将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运作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数字化水平,让农民群众能够享受现代化的信息服务。

第5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媒体融合;山西;农业科技传播;乡村e站;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4-02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1.1 媒体融合背景

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随后,“媒体融合”得到了传媒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标志着我国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1.2 农业科技传播的含义

农业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一个分支,结合一些现有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是指一定的传播主体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平台和渠道,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客体(包括个体农民和农合组织机构等)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等基本过程,进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传递方式及实际效果。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亟须进行探索与创新,以确立互联网思维,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

1.4 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共享、一体化发展,具有高速、海量、开放、即时、立体、互动以及跨区域、跨时间、跨媒体等特点。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媒体融合实现了农业科技传播由单向、低效转变为综合、高效,提高了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应用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更新和发展;三是农民及农合组织等客体可自主选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方便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科技传播内容的能力。

2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实践历程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传播媒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传统媒体传播,以“站、栏、员”为代表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信息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单向传播。自2005年开始,山西省科协开始实施科普惠农计划,其中“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在全省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万余处,覆盖了全省17 100多个行政村,搞活了11 6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并培训了2万余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科普惠农信息员队伍,从信息、技术、人才、农资等方面向农民进行农业科技传播。

2.2 新型媒体传播,以中科云媒为代表

新型媒体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数字媒体。山西省科协自2003年开始建设今日农业网、农科110网、科普惠农网等专门的农业网站;2008年3月在山西首家创办农业手机报,至今仍有农民用户10万余人。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2012年由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中科云媒。中科云媒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能够提供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内容互动式科普信息化服务。

2.3 媒体融合传播,以乡村e站为代表

媒体融合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不止是传播介质的融合,更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关系网络的融合,以2015年开始建设的科普中国乡村e站为代表。

2.3.1 乡村e站及其主要功能

乡村e站是山西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2015年以来,为做好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项目“科普中国・乡村e站”而在全国农村建设的实体站点。截至2016年9月底,已在全国24个省份建设2 166个乡村e站。具体而言,乡村e站通过整合农村科技传播手段和内容,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PC端、App、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精准科普推送系统、中科云媒等,为农民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打造农村科普O2O综合服务体。

2.3.2 乡村e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传播主客体的创新。乡村e站从传播主体而言,包括科协、传统及新兴媒体传媒业者,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专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从客体而言,包括普通农民、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个体农民,也包括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合组织等。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和融合的媒介平台,主体和客体可进行有条件的转化。

其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创新。乡村e站的传播媒介包括PC端、App、网络、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升级改造的中科云媒系统等,并开放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数据空间,进行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再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创新。乡村e站在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及北京、上海等全国24个省份的乡村进行建设,因此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既有共性内容,也有具有一地特色的个性内容,同时还包括c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健康等内容。

2.3.3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效果及影响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9月底,乡村e站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发放科普报刊29 760份(册)、挂图2 760套,配发移动智能终端1 000余部,开展了54场线下宣传推广及培训活动;乡村e站网站累计完成科普培训视频1 006个,完成技能培训文章7 265篇,总浏览量10 126万次,活跃用户26 882名;共开办农技协专区3 375个;资源总量885G。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刊发乡村e站新闻70余次,腾讯、新浪、网易、全国各涉农网站均不同程度进行转载转发6 000余条次,百度搜索“乡村e站”相关结果206 000个。

3 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营造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良好环境

应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技术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办法等措施为农业科技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 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各类相关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为主体,通过与各媒体主体的有效对接,形成共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进一步探索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

3.3 培养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应不断提升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权威、科学、即时、实用的内容;发展培养一支农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科技传播。

3.4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传播媒介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也必将越来越多样。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3.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媒介的能力和信心,同时鼓励农民也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来,这样其主动接受动机就会越高,从而提升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传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应通过营造环境、构建平台、培养队伍、创新媒介、加强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26-27.

[2]熊,谢小蓉.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3(2):5-9.

[3]程琳.科技传媒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97.

[4]王彰奇.农业科技传播的理性思考与模式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8.

第6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落实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建成区级“两馆”。争取并投入2000万元对X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进行改造装修、购置设施设备,公开招聘文化系统辅助人员24名。同时,按照图书馆总分馆制要求,在市局、市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X镇、X乡等4家乡镇图书分馆,在X社区、X社区等5家社区设立图书服务点,配备借还阅览设备,开通网络化、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实现总馆、分馆和服务点之间“馆际互借、通借通还”。二是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大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X镇、X乡等7个文化站独立建站、功能齐全,免费向群众开放;X镇文化站正在建设中。支持帮助X镇文化站就近与社区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全区106个村(社区)已有98个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九个一”建设要求进行功能和服务的改造,其余8个村(社区)因高铁建设拆迁等原因正在新建。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或自筹资金的形式向基层配发电脑、桌椅,建成标准化乡镇、村(社区)电子阅览室60个。全区巩固完善农村数字卫星农书屋104个、农村固定电影放映室12个。每年为乡镇、村(社区)图书阅览室配发价值10万元的图书、光盘。三是完善信息资源设施设备。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共享工程覆盖范围,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宽带网络全覆盖,无线WiFi网络服务逐步完善,信息化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小区网络入户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逐年提升。投入48万元为900户远郊住户办理了“户户通”,并协调市广电网络公司做好辖区广播电视普及维护,群众在家上网、看电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四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举办4期200人的文化专兼职人员或文艺爱好者技能培训班,并选派1—2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378支业余群众文艺团队,其中星级群众文艺团队17支,拥有剪纸、刺绣、唱歌、跳舞、编创等技能的文艺人才50多人。组建完善包含1339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作为文艺人才后备库。基本健立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员稳定、一专多能、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一是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文艺技能培训。年均举办“X”广场演出20场;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60场;指导基层组织文艺演出、比赛、全民阅读等活动300多场。每年联合X京剧院、市文化艺术团及X星级民间文艺团队在村(社区)、中小学校或慈善机构开展文化服务和文艺演出活动100多场。联系市辖电影公司到我区放映电影年均1000多场。全区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1场电影、全年观看3场以上文艺或戏剧演出的目标。二是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连续3年持续招募注册文化志愿者1300余人。累计发展星级群众文艺团队17支,其中五星级团队3支、四星级团队6支、三星级8支。每年开展文化宣传、文艺培训、作品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扶贫等志愿服务活动150多次。文化志愿者典型带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志愿氛围日渐浓厚。三是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挖掘乡土专家、草根明星,培养草根团队,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编创指导活动,不断生产贴近X区情、群众生活的作品。发展9支拥有固定活动场所、成员稳定、具备创作和演出能力的注册法人文艺团队,并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给予扶持。整合区级部门资源策划实施“文明相伴X”文艺作品创作“赛事”,形成了《X》《X》等原创歌曲、书画、舞蹈、曲艺、摄影、微电影等作品1200多个。四是推进文化旅游互融共促。结合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美术、技艺、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搭建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挖掘推出刺绣、烫刻、剪纸、串珠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年均举办“桃花节”“旅游嘉年华”“葡萄节”等旅游节会活动8场,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产品叫座,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一是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乡镇的村级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甚至废弃的现象,书屋内图书种类不齐、更新缓慢,体育器材损坏后无人维修;二是服务供给“曲高和寡”。以“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不对群众“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三是传统文化明显衰落。传统节庆和风俗在我区农村的氛围与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工作主动性不高;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级财政投入,我区多数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撑保障不够。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中心文化专干队伍存在兼职借用情况,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够。农村严重的“空心化”,让乡村缺少文化活动创作者和参与者。

(三)在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一是农旅融合发展不足。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结合”。二是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撑都不足。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乡村旅游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发展业态单一,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

三、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各级单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工作成效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每年为农村地区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计划专项经费。同时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加强经费整合管理。整合乡镇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创新运行管理思路。一是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评估,整合添置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教育等基础设施,着力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二是增强“文化下乡”精准度。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类似“你选书,我买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非遗传承项目扶持等活动,征求满足乡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文化下乡精准化。

第7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信息需求

当前,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千余所高校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还是很低。为了有效解决这理论与实践不对称的现实矛盾,积极探讨阻碍高校图书馆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的瓶颈,并建议采取有效的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建立独立信息中心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在馆藏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到当地的工商部门去注册一个独立信息中心,以便更好的来进行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使以前的被动服务变为一种主动服务,由封闭服务走向开放型服务。在建立独立信息中心时,高校图书馆要认真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掌握不同社会用户的特点以及可能的需求,利用内部和外部先进的技术力量,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并吸收信息,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开发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同时要以高校图书馆的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依托,通过编制有价值的文摘索引、搜集商业重要信息、利用计算机全方位的检索、为社会用户传递所需文件、进行市场调研、查阅专利信息、设计科学的问卷、对社会用户提供档案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专业的定题服务、为用户提供调研报告、翻译外文资料等工作,满足社会用户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与各类型图书馆联合协作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公共图书馆也是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不但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定的力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的阵营中来,配合基层公共图书馆搞好社会化服务。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系统拥有的资源规模与质量某种程度上比其他部门和单位更具有优越性,其他单位甚至望尘莫及,然而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原则与方向上存在差异,即使同等性质的院校仍然存在资源重复性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复采购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各个高校图书馆而言,自身资源既要满足本校师生,同时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通过联合协作,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增强了自身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用户大大地扩展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节省资源采购所用的开支。

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知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高校图书馆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观念,主动深入科研院所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乡村资料室、文化站等,进行区域联合建立信息联盟网络和服务体系,通过这种联盟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覆盖范围面广,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整体合力,不断发展并完善社会化服务工作,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为区域内读者、为全社会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强化数字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数字信息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自有的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用户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抓住科技进步带来的这一大巨大好处,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一方面可以购买大量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图书馆学整合资源的知识,收集网上分散的、无序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的加工整合,从而使随机的无序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稳定的、可有效高速存取的信息资源。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网站建设,通过图书馆网页向社会用户介绍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相关信息资讯,使社会用户掌握信息主动权。高校图书馆强化数字信息服务方式,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用户之间、与其他图书馆之间、与各个相关行业之间更加方便的协作与交流,在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等方面互通有无,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同时也使高校图书馆得社会化服务更加切实可行。

四、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主动推送服务给所需的社会用户,可以加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主动推送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灵活的方式,它本着主动服务的理念,可以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车队,通过移动图书馆的方式,载上高社会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和高校图书馆专业的服务人员,送书、送服务给广大社会用户。

高校图书馆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时,首先将社会用户分类,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要预测不同社会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送书进社区,向社区的社会用户宣传生活、娱乐、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送资料进企业,将高校图书馆收集、开发、研究的知识产品送到相应的企业,是企业和高校图书馆互利双赢。主动推送服务具有直接、灵活等诸多优点,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来说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原因,县、乡财政非常紧张,多数地区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图书馆,所以这些地区公众的知识、技能需求等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局限。高校图书馆通过主动推送服务的方式,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将社会用户需要的图书光盘资料、科学技术信息等以移动图书馆的形式传递给他们,这种服务所需成本低,有利于克服社会财政资金短缺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唐晓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59-60.

第8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一、所作的主要工作

(一)切实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今年以来。义务维护、恢复社区绿化,大力清除绿化死角,对维护区域内的苗木及时督促施肥、治虫害,补栽补种缺损苗木。截止目前,上半年总维护量为:1补种:各类乔木7160株,灌木球1670株,苗木15万㎡,草皮9000㎡,麦冬1公斤;2整形大乔木28000株,灌木270万㎡,草皮150万㎡,花木抹芽74000株,抽沟作围11000米;3设施维修:接水点253处;花坛边1960m护栏3000m树围框2700个,凳椅126张,景观灯4800盏,灯带1400m直饮水1800m4清洗花坛边30000m叶面840万㎡;5施肥85吨,农药喷洒3次240万㎡。6中耕除杂350万㎡,清运垃圾400台次。

(二)积极抓好数字化城管工作。上半年。处置率达100%同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906条(565条)增长幅度为245.2%。今年以来,局在区数字化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大力推行全民参与的爱绿护绿工作。今年“3.12植树节期间。创新活动举措,丰富活动内容,利用植树节的有利时机,一是组织驻区单位300余名志愿者,杜鹃花生态文化公园义务植树基地开展了劳动光荣,绿化天心”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们共同在公园栽下了300多株樟树。二是为了满足市民履行植树义务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心愿,局举办了第二届“献出一份爱,呵护一片绿”树木认养活动。上半年共有180人次来我局办理了树木认养手续,风光带湘江一桥东侧至杜甫江阁段的大型乔木全被“嫁”进来。随着植树节活动的深入开展,爱绿护绿形式的不时多样化,逐步引导广大市民意识到护绿比种绿更重要,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护绿效果。

(四)严格查处违规占绿毁绿。做好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同时。根据《乡村绿化条例》和《行政许可法》要求,依照“谁损坏,谁赔偿”原则,局严格执法,加强了现场查堪。今年我局已受理临时占用绿地申请和砍伐、移植乡村树木手续85例,处置因交通肇事导致绿化损坏事件12例,处置绿化带内违章广告6例。

(五)努力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一是抓好了社区绿化养护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三局进社区”指示精神。局开始接管原由各街道维护管理的内环线45个社区的绿化养护工作。接管后,局派出7名有管理和多年绿化维护经验的正式职工、15名临聘人员、60名保洁员进入社区正式开展社区绿化维护工作,为社区专门配备了一台水车,增加了1000余米水管。工作人员对各社区绿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测、登记,为部分地段、街道补栽苗木50万余株,铺植草皮6000平方米,对所有社区绿化进行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全力建设社区公园。至今,局顺利完成了石人冲、湘园、廻龙山、豹子岭、书院路等五个社区

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广阔的休闲场所,公园的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局将再建6个社区公园,遵循民意、反复调研、实地查勘的基础上,于1月份完成了6个社区公园的选址工作,分别选定九峰、黑石铺、大椿桥、金桂、黑梨路、槐树塘为今年社区公园的建设地址。3月份完成了6个公园设计方案的修改和优化、环境评估、规划许可的审评工作。4月份通过了由市城管局组织的对6个公园初步方案的评审。5月份完成了概算、预算和可行性研究演讲的审批,并于5月31日对九峰、大椿桥、黑石铺三个社区公园进行了招投标。6月14日对槐树塘、黑梨路、金桂三个社区公园进行了招投标。所有公园于6月中上旬开工,预计8月中上旬可以完成任务。三是及时处置死危树。局通过天心区政务信息公开了行政审批顺序、时限。上半年共受理社区居民死、危树砍伐报告20份,做到及时查勘、造册并下达砍伐通知书;配合城管“110及时排除隐患树木69例,及时保证了人民财富生命平安。

(六)积极做好文明创建工作。一是建绿护绿上。严格依照创建规范开展各项工作。二是整体推进湘江风光带的管理。针对“摸摸女”流动摊点、乱停车、经营戏台、戏摊等不文明现象,局联合城管、文化、工商、交警等13个部门,对湘江风光带进行了多次综合整治。整治中对违规茶摊、流动摊贩、经营性戏台、摸摸女进行了严肃查处,对无证占道经营、三无”人员赌博欺诈、流浪人员乞讨、违规停车、遛狗、骑电单车在人行道随意交叉等行为进行了劝阻。三是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着重做好了五治十看四查”三清三修三管三建”五洗五清五整治”等工作,确保了各主次干道和社区花坛边无明显污渍、无枯死植物、无垃圾,植物叶面无明显积尘积灰。

(七)狠抓职工队伍建设。近几年。内强素质”队伍建设原则,认真做好乡村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同时注重培养职工的业务素质,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比如聘请湖南农大、中南林业学院的教授来局为职工教授园林绿化专业知识,聘请专业人员现场讲解现代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劳动技能竞赛,将“竞赛”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全局范围内充分形成了一个“学知识,比技能”工作氛围。通过此类培训活动,职工的技能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比学赶帮超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岗位成才、终身学习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划拨专项资金,作为职工专升本、本升硕、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的费用,全局职工中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为我局事业可继续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

(八)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同时考虑。将《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表》一起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廉政建设监督机制。二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确保活动效果,新年刚过我局就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把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也纳入活动之中。通过营造氛围,将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党支部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不时丰富创建活动的内涵。三是做好了新党员发展工作。依照“坚持规范,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方针,做到幼稚一个发展一个,上半年输送3名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校学习,发展为2名预备党员。目前为止,局党员总人数已达47名。

二、存在问题

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一是园林绿化的工作性质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这就给我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

一些市民淡薄的乡村文明意识和随意而为的污染环境的行为,别是设施维护。二是对市民的公民素质教育有待抓紧和加强。如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使一些墙根和草坪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口香糖黑斑让“广场”颜面尽失;随意践踏草坪、绿化带,破坏园林设施;马路上乱扔垃圾,树干上乱牵乱挂等等,很大水平上人为地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三是加大对设施和维护管理的投入力度已势在必行,但目前巨大的资金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资金压力,影响了各项生产的进度。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也是区“创新创优”年,今年是市创建全国文明乡村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打算如下:

(一)完成实事工程任务。重点组织实施我区年度“两帮两促”活动项目社区公园的建设。尽早完成九峰、黑石铺、大椿桥、金桂、黑梨路、槐树塘等六个社区公园的建设任务。同时做好重要节日的花卉景观布置工作。中秋、国庆、元旦等重要节日,精心制定花卉布置方案,充分做好花卉贮藏和培育工作,对重点地区、重要节点进行环境安排,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氛围。

(二)抓好绿化主体工作。一是推进城管数字化平台管理。切实把各项创建工作落实到位。三是整体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继续推行日常养护“路段负责制”绿化整治“现场管理法”养护考核“考核得分与养护经费挂钩制”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制”四是抓好抗旱和防虫工作,确保植物平安过夏。

第9篇: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报告范文

按照可操作、可实施、可落地的原则,要抓紧实施以下重大工程。

品牌基础建设工程

围绕品牌影响因素,打牢品牌发展基础,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创造条件。

推行更高质量标准。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相关产品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等试点工作,满足创新发展对标准多样化的需要。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企业改进质量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压力。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具备条件的经营性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市场化进程。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相关资质,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营造检验检测机构平等参与竞争的良好环境,尽快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国家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究,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搭建持续创新平台。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创新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产品设计创新中心,提高产品设计能力,针对消费趋势和特点,不断开发新产品。支持重点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动态分析市场变化,精准定位消费需求,为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理论研究机构和品牌评价机构,开展品牌基础理论、价值评价、发展指数等研究,提高品牌研究水平,客观公正的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以及品牌发展指数,逐步提高公信力。开展品牌评价标准建设工作,完善品牌评价相关国家标准,制定操作规范,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积极参与品牌评价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品牌评价体系,增强我国在品牌评价中的国际话语权。鼓励发展一批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提供设计、营销、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供给结构升级工程

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从一、二、三产业着手,采取有效举措,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种。支持食品龙头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功能食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针对工业消费品市场热点,加快研发、设计和制造,及时推出一批新产品。支持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开发一批有潜质的旅游资源,形成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等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品牌体系,增加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体验,满足大众旅游需求。

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施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照出口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标准,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种植和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中高端需求。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乡村创建线上销售渠道,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范围,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推出一批制造业精品。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提高新材料质量,增强自给保障能力,为生产精品提供支撑。优选一批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为精品提供可靠性保障。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际标杆企业,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促进制造业升级。

提高生活服务品质。支持生活服务领域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服务专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连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生活服务企业品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区养老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鼓励有条件的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生活服务中心,提供方便、可信赖的家政、儿童托管和居家养老等服务。

需求结构升级工程

发挥品牌影响力,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消费,适应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努力提振消费信心。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全面、及时、准确产品质量信息,为政府、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等提供服务,为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高低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便于选购优质产品,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数据采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逐步加大信息开发利用力度。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企业信用报告,督促企业坚守诚信底线,提高信用水平,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宣传展示自主品牌。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定期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设置自主品牌产品展销厅,在世界重要市场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巡展推介会,扩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