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农业建设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

第1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镇 智慧城市 瓶颈 时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30-04

一、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

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城镇建设。住建部在2013年1月公布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区(县)有50个,镇3个。“智慧城镇”由此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智慧城镇”以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幸福感为出发点,为城镇居民提供可以居住、生产、休闲、工作的便利环境,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支持城镇创新和低碳发展。

“智慧城镇”是“智慧城市”的延伸。二者的相同点在于,“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倡导借助信息手段“智慧”地进行城市或城镇管理,都主张智慧建设应“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不同点在于:两者智慧建设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来说,智慧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解决现代的城市病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城镇来说,并没有出现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度过大等问题,因而智慧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发展,如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系统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同绕自身功能定位,打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制造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以为未来大量的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真正实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目前的19249个,数量上增加了17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经济总量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建设“智慧城镇”意义重大。

(一)提高城镇化质量,引领城镇发展方向

智慧城镇建设代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智慧城镇最能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智慧城镇可避免造城运动等各种弊端。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智慧城镇“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居住条件,还具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社会体系,因而能够有效吸引农村人口顺利迁移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二)支持经济转型,有助于构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城镇体系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城镇吸纳,将来农业人口的25%~30%也要靠城镇转化。我国有两万左右的小城镇,如果1/3,甚至一半的城镇能发展为智慧城镇,不仅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可以给国家带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呼应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智慧“城、镇”交融发展的新局面

以三网融合平台的建设为例,小城镇的智慧建设更容易超越利益集团的分割,产生更加统一、更加集成的示范性智慧城镇建设方案。目前国内很多城镇,如辽源、迁安、镇海、乐从、周浦、张浦等,在“智慧城镇”建设上都呈现了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经验一旦被应用到国内其它城镇,将带来发展的裂变效应,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也会快速呈现城市和城镇相互交融、全面铺开的新局面。

三、智慧城镇建设的瓶颈

2009年以来,中国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如2010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总产值为1900亿元,2012年就达到了3600亿元以上,年增速接近40%。智慧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智慧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智慧城镇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智慧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

目前社会上有关智慧城镇发展的意义、怎样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尽一致,导致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分散,国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偏向地级以上城市,形成不了合力。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各地支持建设的智慧城镇,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镇一级规划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现象。省、市、县、镇各级规划有欠衔接。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广、部门多,正在探索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城镇改革所带来的人、财、物等管理模式的变化。

(二)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权利上的固有瓶颈,成为智慧城镇建设的阻力

我国许多城镇的智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初步尝试。而且案例大多在大都市周边或经济发达地区,指导意义还很有限。全国众多中小城镇在智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不少。如城镇依据其自身特色设计了独立的发展思路,而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不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实施,城镇在具体建设时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

(三)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将导致智慧城镇建设的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典型城镇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镇”建设方案,很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也表明了智慧城镇建设顶层设计的缺失。目前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包括发改委、经信委、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镇建设的不同项目,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

智慧城镇建设还普遍存在数据标准缺失的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服务标准。如同智慧城市一样,智慧城镇建设的信息系统也是由不同的厂商负责实施,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体系规范,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信息孤岛”。尽管元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和解决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融合,但是部门间的横向数据协同标准还存在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基于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建设应由点到面、量力而行。延续城市标准、部署的基础上兼顾特色

鉴于目前的制度障碍和资金、技术、人才瓶颈,智慧城镇建设不宜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或者进行超出城镇现有能力的盲目建设,应注重提高质量。智慧城镇建设应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强、城镇区域密集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此外,考虑基础、数据、平台、业务、运营及安全等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智慧城镇建设应以顶层设计框架为蓝本。延续城市的智慧部署,同时还应考虑到城镇自身在地域、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智慧城镇建设应在坚持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多样化,即在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自身功能进行定位,建设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智慧城镇”。如表1所示。

(二)实施ASP服务外包,解决智慧城镇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

城镇可通过实施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简称,意为“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外包来获得各种信息应用服务。ASP模式可以集中为城镇政府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城镇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服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投资成本小、风险系数小。尤其适合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

需注意的是,在实施ASP业务外包方式时,应由城镇的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城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来作统筹安排,以延续城市部署,同时实现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

(三)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架构体系,确保智慧城镇顶层设计的高品质规划

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必须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镇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可以由工信部或住建部组建城市信息化发展监管工作组,履行政府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协同其他政府部门整合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发挥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作用。这样,一方面可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智慧城镇建设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城镇各管理部门的软件、接口和标准体系,提高城镇内的信息共享效率。顶层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 构建四层两翼的机制架构:即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四层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方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既保障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又能够形成机制落地的支撑。

2 打破政府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政府业务,建立业务架构。业务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在实施信息化时,不同部门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可以彼此构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增加信息沟通的机会和能力。优化业务服务过程。

3 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效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4个维度,建立一套绩效评估标准框架。评估政府活动的目标实现度及其延伸效应,从而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

第2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4月12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智慧滨海建设中期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并全面启动建设。按照《方案》,滨海新区将紧紧围绕“智慧政府、智慧城管、智慧经济、智慧民生”四大智慧工程开展“4211”体系建设。

4月15日 浙江省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国内首家智慧城管中心。

4月16日 总投资60亿元的山西省云计算产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4月18日 农业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多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4月19日 西安市与北京、杭州、武汉、宁波共同入选中国工程院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

4月19日 由我国提交的《信息技术支持智能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的服务和接口规范》获得国际传感器网络工作组(WG7)的认可,这项提案有望于2012年年底成为正式国际标准。

4月20日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百度、用友、中国联通、龙湖地产、TCL、联想、阿里巴巴、腾讯、北京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云产业联盟(简称“云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

4月20日 江苏省宿州市智慧云计算产业园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江苏省副省长黄海嵩宣布产业园开工并挥锹奠基。

4月24日 南京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启动仪式在江宁开发区举行,南京云计算中心、中国科学院数据云东南节点暨江宁开发区云数据中心同时揭牌。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国电信南京云计算产业园、江苏集群云计算研发中心两个云项目分别与该开发区正式签约。

4月25日 2012(第三届)中国物联网大会在京召开。大会以国际合作与应用实践为主线,以技术交流和产业互动为出发点,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企业高层、科研院所等近2 000名与会者共同分享世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现状及趋势前瞻。

4月25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将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第3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建农村公路

本刊讯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交通运输厅获悉:今年,广西将投资2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将新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370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50个及一批便民候车亭。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85%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辽宁实施

“智慧农业”四大工程

本刊讯记者日前获悉,“十二五”期间辽宁将以“智慧农业”为引领,实现农业信息工作新突破。围绕“智慧农业”建设。

“智慧农业”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通过实施四大工程,辽宁力争实现农民与专家间“面对面”的即时远程交流、远程咨询、远程会诊,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的可视化传播与应用模式;实现对温室等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精准监测和控制,提高设施农业建设管理水平;逐步建立集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测分析、灾情预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预警服务中心。

天津公布

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

本刊讯目前正值春播,为加快天津市优质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根据田间试验、展示示范和生产表现,日前,天津市种子站组织遴选了2011年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现予推介,涉及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18个品种。

据介绍,这些主导新品种表现为抗病虫害能力强,优质高产,可以在本市所有涉农区县种植。其中,“津原45”水稻,品质优,达国标优一级米。“冀棉958”,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纺纱均匀性指数146。“中黄大豆13”种皮黄色,脐深褐色,百粒重24-26克。

云南茶叶生产能力

突破25万吨

本刊讯云南茶产业近年来呈现跨越式发展,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快速增长。记者从云南省农业厅了解到,目前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60万亩,茶叶初制所(厂)有5644家,生产能力突破25万吨。

第4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农业综合试验示范中心、园艺试验示范中心合并组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中心。合并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中心隶属农业委员会,公益二类,按正处级事业单位管理。

主要职责任务:承担繁育引进非转基因大豆、马铃薯、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繁育引进工作;并与现代农机智能装备和现代农艺技术有机结合,探索高产优质大豆、马铃薯和设施蔬菜生产模式。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择优筛选可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在全省示范推广;承担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北斗卫星应用的智慧农业项目,重点引进卫星遥感监测、北斗定位导航技术,开展农机智能指挥和导航精准作业、农情时空动态监测、农业灾害遥感定量分析、卫星遥感产量估算和无人机智能航化植保等试验示范,为全省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做好示范。制定全省农业物联网设施装备、数据接口、建设维护行业执行标准,指导全省农业物联网建设;开展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特色营销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理念、新模式示范,重点研究探索“土地入股、二次分红”的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分享机制,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第5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现有48个市直部门拥有独立机房,共计近千台服务器,但使用效率不足20%。为了解决信息资源闲置、数据共享不足的弊病,武汉市的做法是在未来推进各市直部门信息连通,重点推进“市民之家”各单位数据共享,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向民众开放市质监、安监、食药监、农业等部门数据,在财政、环保、招投标等领域开展数据公开试点,引导私营单位和社会对数据开展创新性应用。

不得不为武汉建设智慧城市的做法叫好!目前全国除武汉市之外,上海、宁波、杭州、西安等城市或通过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或通过云数据中心等方式连通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让智慧城市的数据逐步走向共享。此举意味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普及应用,过去政府各部门之间办事效率不高、大量数据冗余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将逐步消除。

如果从智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功能变迁来看信息孤岛,也不用“谈虎色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城市信息化正从初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一轮建设热潮中,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快速、有效分析,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比如经常提到的城市“通病”:某处发生一起路面塌陷事故,其造成的后续影响包括交通拥堵,居民区的自来水供应、煤气供应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智慧城市就必须考虑到实现各个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让决策者在一个融合各类数据的平台上获取信息并作出部署,否则“智慧城市”就无从谈起。

根据笔者的认知,未来要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或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理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要加强对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必须制定和推行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据笔者了解,在公布两批智慧城市试点之后,住建部启动并开展中国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第6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项目二:西安泾河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力争在六年内建成科技创业中心,使其成为一个集科技培训、信息化服务、科技中介、大院大所技术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新技术小企业孵化、企业技术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总投资15亿元。

项目三:融豪工业城建设项目。一期占地360亩,二期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涵盖标准化厂房、创业型厂房、双拼厂房、展示厂房等各类型厂房,总投资8.7亿元。

项目四:高陵中小企业聚集园建设项目。占地800亩,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工业生活园区,企业主营厂房建设、销售、租赁、运营管理等,总投资20亿元。

项目五:陕西省物流集团高陵公路港项目。项目位于高陵工业装备组团核心辐射区,将以“智慧+物流”为立足点和基本运作思路,依托公路运输、打造集物流信息科技、物流装备、供应链物流服务、仓储运输大数据服务为一体的智慧物流运营平台,最终形成西北最大智慧物流云仓特色小镇,总投资16亿元。

项目六:泾河治理项目。项目就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泾河水系生态治理及景观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

项目七:弋阳小镇建设项目。围绕汉阳陵东大门周边三产旅游规划,打造具有特色的阳陵邑文化旅游景区,包括6大片区:汉文化四季主题园片区、停车场片区、汉市商业街片区、农耕展示区、苗圃区、窑洞文化体验区,总投资30亿元。

项目八:高陵通远创想小镇项目。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建设可提供创业服务、现代农业电商服务、新科技农业展示的综合功能齐全的小镇会客厅;核心区外2平方公里范围,建设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等多个主题单元,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西安北部一三产业融合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观光休闲农业双创基地,总投资100亿元。

第7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玉溪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

 

王柄璋:玉溪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也有迫切需求。2015年4月,玉溪市被住建部和科技部联合列为智慧城市试点。围绕目标任务,主要做了6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成立机构,落实责任。2015年7月玉溪市成立“六城同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下设创建国家智慧城市指挥部,分管副市长担任指挥长,在市住建局设指挥部办公室,17个市直部门和各县区政府为成员,明确了创建任务书中11个项目的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

 

第二,顶层设计,规划统领。2015年5月至8月,玉溪市相关部门对北京、银川、绵阳等多个智慧城市创建先进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9月启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工作,11月底完成招投标工作,12月28日,智慧办牵头召开智慧城市推进工作协调会,正式启动顶层设计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一稿的初步审查,即将进行第二稿审查工作。

                 

第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近年来,依托“宽带乡村”、“信息惠民”等项目建设,玉溪市加强以光纤网络和4G网络为重点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702个行政村中有694个完成有线光纤宽带覆盖,701个完成4G网络覆盖。2015年,通过整合政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外网,搭建了全市一区八县共631根光纤专线、连接近700多家单位的政务外网平台,实现了纵向从国家到省、市、县(区)、乡(镇)的互联互通,横向到大部分党政机关的高速光纤网络。

 

第四,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全市现已搭建完成网格化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文化旅游服务系统、玉溪教育云平台、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玉溪市公安局警综平台、平安城市联网共享平台等,正在部署实施一站式惠民服务、智慧市政管理等平台建设工作。网格化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可通过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传输,调用国土局矢量地图信息,在政法、公安、计生等单位的基础数据上采集录入人、事、物的信息,实现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目前该平台已完成政法委、公安治安支队、计生委、司法局、消防支队等单位的接入。依托实名制信息快速查询机制,玉溪市公安局与供排水、电力、房管、公积金、运政等27家单位实现了协作执法和信息共享;同时整合社会高清视频资源914个,全市高清探头达到4325个,城市应急处理和社会治安综合防控能力不断增强,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

 

第五,知名企业入驻,助推智慧城市发展。玉溪市通过制定出台《玉溪市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玉溪市信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及制定信息消费、信息惠民、宽带乡村、智慧城市等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化投资环境,引进了华为、融创天下、华唐教育、亿赞普、阿里巴巴、腾讯、深圳永兴元、软通动力等企业,并与中国联通云南省分公司签订了《云南联通云基地数据中心项目》协议,与亿赞普集团签订All in One创新支付卡和东南亚IBS跨境清结算中心项目建设合作协议;玉溪华唐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正式启动运营,成为云南省首家大数据外包产业基地;同时积极申报“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项目。

 

第六,“互联网+”行动快速推进,行业运用不断深化。一方面与腾讯就推动“互联网+”战略合作达成共识,2015年8月腾讯为玉溪开发的微信公众号“玉溪”及“城市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上线微服务事项21项。另一方面,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不断深入,2015年11月淘宝特色中国·玉溪馆上线运营,目前已有100家电商企业和个人店铺、1000余件线上线下玉溪本地特色产品入馆售卖,在通海县实施的“千县万村”农村淘宝服务站试点运行良好。作为率先进入华为数据中心的项目,玉溪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全学段资源、全场景教学和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现已开发集成20个教育资源库,33.8万条教学教材资源,70万道题库资源,2503个名师资源,13万册数字期刊及电子图书,200多个仿真实验;入驻学校749所,实名注册教师2.3万人,占全市教师的85%,活跃度达到60%,空间开设(含教师、学生和家长)累计7.2万人,用户累计下载资源5.4万个。2016年3月初,玉溪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建设开发的玉溪就业创业网上线运行,开启“互联网+就业创业”新模式;3月11日,启动“互联网+农业”工作,在全省率先构建“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监管、服务”体系。

 

《经济》: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但也有人认为很多智慧城市试点都有名无实,作为试点城市,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柄璋:“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加快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新型城市建设的任务,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目标和城市需求。《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力争完成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六城同创”工作的发展目标。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玉溪可以在总体设计、项目规划、投融资、标准化建设、经验分享等方面,获得国家主管部门和专家更多更好的支持,可以凝聚城市各部门力量,在较短时间内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经济》: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王柄璋: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想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就要将城市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交通、人口等方面的实时运行状况,用数据反映出来,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通过城市大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和集成运用,改变传统城市管理中的“差不多现象”和“拍脑袋决策”,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要求将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列为必选项目,正是瞄准并想解决好这个最大难题,通过技术、标准、政策等多方面措施,推动破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玉溪市现已搭建完成网格化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安城市视频联网、地理空间框架等多个专题数据平台,在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2016年初,完成了玉溪市公共数据共享需求专项调查研究,起草了《玉溪市政府部门公共数据资源目录》,数据整合共享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经济》:投融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就玉溪市而言,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资本、财政投入的比例为多少?在您看来,最佳比例为多少?

 

王柄璋:从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中申报的重点项目投入来看,玉溪市智慧城市项目经费中,社会资本和财政投入的比例约为3比1。

 

每个城市情况不同,项目类型不同,投融资模式也不会一样,很难有最佳比例。有些项目,如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便民利民公共服务系统等,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项,应该由政府财政投入;而网络基础设施、智慧社区等项目,由于可以进行市场运营,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经济》: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和评价体系正在建设过程中,就当地的实际建设而言,建议在哪些方面制定标准体系?在您看来,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将给各地智慧城市带来哪些推动作用?

 

王柄璋:首先,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制定各部门、各主要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上下合力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早日建成公共信息平台并发挥作用。其次,形成数据开放的政策和技术标准,激发市场新活力,形成支撑创新创业的新动力。再次,形成可落地、可操作的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引导各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第8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如今,站在“互联网+”风口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又将迎来变革的期遇。9月12日下午,由智慧城市杂志社、智慧城市头条网联合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交流大会”在宁波圆满落幕。大会以“‘互联网+’浪潮下看城市变革”为丰题,期间以主题演讲、对话交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当前两岸智慧城市建设,推广两岸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创共营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局面。

乘“互联网+”东风

今年以来,有关于“互联网+”的话题,如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绿了各大产业。而对于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正在蓬勃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借着这股东风进入更高境界?备受各界关注。

就此,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局长张望表示,目前互联网+正加速向金融、交通、制造、农业等领域挺进。城市的管理和服务的形态也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准精细的城市管理,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以及运行可靠的安全体系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就是把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发不同领域的革命,从而使得城市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更绿色。”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表示。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并在全国各城市呈现出深耕的趋势。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家居等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逐渐从概念转向应用,为当地的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如在全国多个城市推行的“一站式”、“一网式”、“一卡式”政府公共服务中,都包含着把个人信息与个人所需各项服务联合到一起的内容。

另一方面,自从“互联网+”被提出以后,各城市更是把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诸多智慧产业与“两化”融合结合起来,把建构在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城市”从虚拟概念变成触手可及,更好地推动智慧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比如各城市建立的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等。

同时,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2015中国十大智慧城市”正式出炉,分别由北京、上海、广州、宁波、南京、杭州、厦门、苏州、威海、湖州拿下。而从上榜理由中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宁波市智慧教育同样吸引关注,“智慧教育云”启动,并推出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云平台、“甬上云校”等多项智慧教育应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多元而便捷的教育公共服务;比如南京市建成了高标准的政务数据中心,为全市150家机关单位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再比如杭州市的智慧医疗实现了“全院通”智慧结算、“全城通”智慧应用、“全自助”智慧服务、“全人群”项目覆盖,建立了区域远程会诊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和区域市县智慧信息平台,己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等等。可以说,互联网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

创新引领智慧城市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住建部己公布三批共计277个智慧城市试点,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如今,“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生活更便宜、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宜居。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当智慧城市建设遇到互联网十,他们之间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同时又将会引领哪些创新变革?

张望在会上指出,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是服务的创新。而“互联网十城市服务”将成为改善城市服务的重要驱动力,也将使服务变得无处不在,让老百姓的学老病养、衣食住行都能通过信息化轻松搞定,真正实现所愿之所见、所想即可得。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也是管理的创新。当前,城市发展的面临的问题同益复杂,问题间同趋紧密,诸如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环境治理等挑战。在网络时代,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要求政府制定协调一致的政策和更为简洁的流程,在挑战面前做出全面积极的响应。整体政府和协同治理是未来公共行政转型的重要方向。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还是机制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要创新运行服务的管理机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引导鼓励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开展公私合营的PPP模式等机制的探索。同时以鼓励地方依托互联网企业已有的数据基础、成熟的云服务能力和移动服务平台的优势,聚合IT服务厂商的渠道优势、服务优势,推动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项日从自建自用逐步走向购买服务和外包模式迁移,构建瓦联网企业、IT服务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牛态系统,共同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热中有冷

自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以来,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重点。过去一年,《“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由政府多个部门的多项扶持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相继出台。

正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以及“互联网+”战略的带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各界争夺的“大蛋糕”,不少城市已经把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几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业内人士预测,智慧城市整体产业规模或将超过4万亿。

实际上,尽管智慧城市受到政商学界的青睐,也呈现出火热状态,但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而言,更需要一些冷思考。

“当前智慧城市正呈现出“由虚而实、热中有冷、创新前行”的发展趋势,”宁波市智慧办副主任顾德道表示,只有“有人、有钱、有办法、有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不过两岸智慧城市交流联盟会长乔培伟则表示,“假如从跑步的角度来看,未来智慧城市所能够创造的价值是100米,就目前而言,我们仅仅跑了10-15米。可以说,我们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

显然,智慧城市建设也并非指日可待、一帆风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单纯依靠某一方力量是不现实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公忠表示,从当前来看,一些城市存在重复建设、功能规划不清、信息共享难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各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城市规划,打通信息孤岛,避免资源浪费的尴尬。在乔伟培看来,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标准明确化:二是为所有企业打造健康良好的生态圈。

第9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围绕籽粒玉米调减、种植品种调优、生产效益调高做好文章。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因地制宜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万亩。二是升级打造园艺特产业。新建扩建棚室蔬菜园区15个、面积3000亩。推进惠丽智慧农场、华亿食用菌基地、绿品会温室水果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果蔬采摘、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电商销售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三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新建扩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00个。重点抓好河南牧原200万头生猪养殖、海天农牧业100万只蛋鸭养殖和皓月优质肉牛养殖等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吉林省梅花鹿产业联盟优势作用,推进组建生猪产业联盟,实现种养加一体化,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四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启动实施四平市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进计划,着力抓好大清鹿苑、君乐宝乳业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发展集群经济、循环经济。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二、强化品牌培育创建,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围绕绿色农业、品牌四平寻求发展定位,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引领农业现代化。一是创建绿色生产基地。推进国家级绿色农产品“五大基地”建O,创建双辽市20万亩杂粮杂豆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深入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活动,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00个。二是实施品牌培育战略。推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融合,整体策划包装四平市农产品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四平玉米、梨树白猪、郑家屯杂粮、伊通大米等10大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精品区。突出发展环长春伊通休闲养生精品带、环四平休闲采摘精品带、环二龙湖创意农业精品带、环双辽一马树森林公园旅游精品带,全域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教育养生等新兴业态,重点办好铁东区红果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

三、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与应用,助推农业现代化。一是推动农业科技集成。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手机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的普及与推广,打造5个省级3000亩以上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二是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全面升级“惠农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农民网络互联互通,共享政策、技术、服务等农业信息资源,加快发展四平掌上农业。三是建立智慧农业试点。以中国农业大学梨树综合体为切入点,示范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智慧农业”应用范围,积极构建农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