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公共建筑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建筑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建筑的概念

第1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0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由于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城市的产业超重化且结构的单一性、国内和国际贸易结构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内部循环、飞地经济、外部性、经济波动等诸多现象。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上游产业,因而往往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价格上扬时,煤炭开采初加工产业成为高收益的“短平快”产业,资金等经济要素一拥而入,经济建设“无暇他顾”,其他产业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不好时,与煤炭开发相关的产业全线“溃退”,经济要素全面“紧缩”,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建设“无力他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同样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流动、户籍管理、产业发展、社保就业、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和学习,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表面洞察到其背后结构,进而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文中为此具体探讨了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

1.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基础,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一不是城市风格与品质的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为城市外貌特征的改变上,比如建筑、街道、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城市建设不只是竖几栋建筑,造几个房子,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凝结着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城市建设不仅在当下被市民和社会评价,更会在城市史和社会生活史中被深层评价

1.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城市变得更为亮丽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对于居民而言,无外乎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发达、完备的基础设施,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从建筑设计到环境设计,市规划局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普通百姓关心的住房建设规划到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再到社区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医疗、养老、菜市场、公厕、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配套标准,确保配套公建按规划实施到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规划,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3)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当前煤炭工业城市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1空间布局分散首先是工业生产区的分散,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面积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开采,井场间距一般在5km以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采矿工业点;其次,在早期煤炭工业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条件下,要求职工上下班单程时间不超过30~45min,这就使居民点必然随矿区呈现多点分散性布局。

2.2城乡交错分布对于大多数早期煤炭工业城市来说,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导致城市中心区与各矿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其间往往穿插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乡村等非城市化景观,形成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象。

2.3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部分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地上形象工程,而忽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少城市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措施、灾难应急方案、专项防灾减灾规划等,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屡屡出现强拆现象,造成和群众的矛盾。同时目前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投入与规划有关人力、财力还不够多。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确实加强规划落地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造城市经济增长级。

3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措施

3.1总体原则一是实行产能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通过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二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实行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的后续加工和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群体系。四是重视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煤炭技术服务模式和技术贸易机制,塑造煤炭技术和服务的新优势。

3.2设计与发展措施

3.2.1工业区布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要尽可能立足煤炭工业现实和城市功能及工业园区布局,搞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避免再修正所造成的浪费。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出台后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随意变更。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规划进行修编,坚决清理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要合理利用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如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战略目标,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围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合成油、煤制天然气、聚氯乙烯等主导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制油和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其中,神华集团一期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打通全流程;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t,并在煤耗、催化剂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每年计划安排矿业权收益专项资金6亿元,对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霍林河市、鄂尔多斯市等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规划治理面积约120km2。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性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为全国建设同类型矿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2居住区布局城市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城市发展管理理论。一要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力;二要学习城市运营知识,广泛学习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节能、市政公用、建筑市场监管等行业业务,成为专家型领导,夯实领导城市发展的专业基础;三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运行整体效率,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市领导者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实践者,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根本动力。城市领导者应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心倾听市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呼声,学结他们的鲜活经验。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运营、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2.3市政布局一是依托煤炭资源,拓展企业转型发展空间。根据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二是依托园区发展平台,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重心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同时城市规划不能仅重在安排城市的形体建筑、街道,还要注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发展的匹配。当人口发展出现超预期增长时,规划部门应及时统筹考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任由一个个排污口肆意排污。一个城市的水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会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健康和舒适度带来严重的问题。

3.2.4生态布局一是实行绿色开发策略,推进外部经济内部化,促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企业的环境义务。五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六是要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和工艺扩散,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第2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空间设计;总图设计;空间分区;流线组织;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pati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ap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factory,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space design and the detailed step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space partition, streamlined organization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published some of my personal views.

Key words :space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General Plan; space parti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low line;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工厂设计中的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还是工厂文明的标志。信誉的投资并维护城市生态的平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工厂的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总图设计的重要内容。总图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空间组织的过程,即在一个给定的空间范围内对各组成设施进行综合布置,从而形成新的空间位置关系,以满足生产和生活对于空间结构的要求。如何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与现代生产生活中相适应的空间和环境体系,是总图规划中空间设计的重要工作。

1、 工厂空间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通常情况下,空间类型是基于开闭状态、动静特征和功能性进行划分的。在工厂设计中,其空间通常有着明确的使用功能目的且具有一定的领域性。因此在这种以生产为目的的空间范围内,通常将空间的类型分为开放式空间和封闭式空间,或者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比如办公空间区域、生产空间等等。同时空间作为一个设计要素,具有一定的组合性,一个工厂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大空间,它是由其内部所属的各单一空间单元相互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的复合式空间。

现代工业生产企业主要是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网、绿化元素、生产设备等要素组成的。由于这些构成要素各自均具有特定的功能属性,比如建筑的体型、造型各异,道路的型式、走向有差,故工厂因其组成要素的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整体空间属性。这些基本构成要素既是空间的重要内容,也是分割和整合空间的主要工具。为此,工厂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以满足生产为主要目的,有若干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大小、高低、色彩、气氛等特征,并

能给人一种感觉和印象的空间体。

2、 总图中的空间设计

总图设计和建筑设计均是空间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组织空间的艺术。对于工业企业单体建筑而言,生产功能属性决定了其内部空间的塑造和加工,同时这些功能也决定了建筑的体量、尺度等主要方面。在赋予建筑体型和空间以视觉感知的外形后,则建筑便成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单元。从空间范围的角度看,建筑设计主要是处理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过程,而总图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概念主要是基于建筑的外部空间领域。所谓建筑外部空间,它是由人们按

照一定意图和规律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也即是要形成一个由物体和感知它的人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关系之间的空间。总图设计在处理空间关系时因从建筑外部空间的组织和构图着手,以各建筑物的生产功能属性为依据,从经济适用为原则,考虑一定的美学因素,正确的解决生产性建筑外部体型、空间的特点、量度、品质、视线与环境等的关系。把全

部的功能要求,包括生产、管理、生活及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观感效果,表现在有机的整体群组空间内。总图中的空间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空间分区

工业企业作为一个功能综合体,主要由生产、管理、生活、生产辅助、仓储区等功能性单元组成,其中生产还可以依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生产性质细分为更多不同的生产类型,比如冷加工生产区和热加工生产区,洁净生产区和非洁净生产区等等。这些不同的功能对空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对空间属性不一样的要求就构成了空间分区的主要依据。

具体而言,空间分区对应于总图设计中的功能分区,即将工厂的组成内容,按照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一致的原则,把不同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组成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厂区的空间区划。

随着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的更新,尤其是全能厂的衰落和专业化工厂的兴起,使得联合厂房的应用日益广泛。此时,为了节约用地,各种功能开始在联合厂房中整合为一。这种功能的联合虽然在总图设计中淡化了功能分区的概念,但这种空间划分的思维却已经转移到了联合厂房内部工艺设施布置上,依然是空间组织的主要步骤和关键手段之一。

2)流线组织

工厂生产具有连贯性和工艺流程要求,使得各工业建筑功能单元具有严格的秩序和顺序性。秩序是确定空间的要素,而顺序则是空间组合的条件,是受生产工艺支配的先后空间条件。因此工厂空间是一种动态的空间系统。在此系统内,存在着多种生产、生活流线,且各独立的功能空间单元就是通过这些流线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故工厂总体空间并非各功能区简单的拼凑而成,而是一个有机联合的整体。

工厂总体系统中的流线主要包括物流、人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等,其中尤以物流、人流对总体布置的影响较大。对各种类型的流线进行合理有序的组织,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各项运营成本,同时亦是总图布局所需考虑的关键之处。流线的组织是空间组织的基础,它确定了各功能区在总体动态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在总体规划时,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要

求来组织这些流线以及协调这些流线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从而使之各得其宜。物流流线是制造企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成本中,生产物流成本通常占据着很大的

比重,尤其对于一些大重型产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物料运动从始至终均发生着。从原辅材料运进到成品运出整个过程里,物料的形状、重量因生产的发生而不断的变化,物流过程主要包括物料的装卸、加工、仓储、流动构成,通常这些过程根据产品的属性不同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决定了物流流线的方式,比如运输方式、装卸设备选择、加工时间及仓

储设施等等。物流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各种生产和仓储建构筑物便是流线上的空间节点,物流就发生在这些建构筑物所形成的空间单元之间,因此物流组织时通常是以短捷顺畅为原则,以物流强度为标准,来确定各空间单元的联系性的强弱,依此来确定其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人流的主要活动空间包括办公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办公空间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人流流线组织时也需要依据这些特性区别对待,比如办公空间通常设置与主要出入口附近,以方便其对外联系。生活区则常独立布局,形成特定的空间领域。同时还需兼顾办公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的联系性。能源流通常确定了动力公用等辅助设施与生产空间之间的关系,而信息流属于非物质的流线,对平面布置影响较小。

总之,流线组织的合理与否,是衡量空间位置布局的主要标准。

2、 空间布置

在确定了流线关系之后,各功能单元———各种功能性建构筑物之间的关系便一目了然,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这些关系,结合厂址空间的形状尺度,协调内外部环境,进行建构筑物的空间布置。空间布置就是恰当规定所属空间的要求和用途,确定相应空间领域的位置与相对关系,运用一般美学法则及建筑构图的规律,研究平面空间的组合、分离,形成空间的多重变化。使得空间既能满足生产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一定的视觉观感要求。

由于空间具有不同属性,在处理各空间平面关系时,需要考虑各空间之间的组合、分隔、过渡和引导的方式与要求。通过空间之间的分合变化、延伸收缩等手段,以体现适宜的空间关系。一般情况下,空间分隔通常依托于地形、铁路、道路、绿化等,形成空间上的分隔距离,比如在台阶式布局中,不同的台阶层面上往往被视作一个独立的空间系统。另外空间

之间需要一定的过渡和衔接,在厂区内,主要通过布置道路、绿化、管线等以充实空间,并采用诸如延伸、穿插、渗透、因借等空间效果的处理方法,以塑造出适宜的空间环境,强化空间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使得整体空间效果延续、舒展、丰富、互相连贯。在总图设计中,空间位置关系的主要影响性要素包括生产性质、消防间距、交通运输、视觉效果、规划条件要求等。生产性质相同的空间可以相互组合而成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从而节约用地。有时候由于规划条件的要求,需适当调整空间尺度以满足其要求,例如对于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现阶段规定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这一条件制约了办公生活空间在整体空间内的比重。另外交通运输通常需要一定的道路宽度及装卸货场地,因此两个建筑之间需要考虑一定的间距以满足运输功能要求。而对于消防规定,主要是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

要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空间关系的处理。因此在空间布置时,需综合考虑这些方面,通过调整空间尺度的大小、形状,各空间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同时,空间布置还需要考虑其层次组织。塑造空间的过程,就是要赋予各个空间的功能,划定所属

的领域,加上空间的顺序和秩序,进行一定排列组合,则空间层次便会产生。在层次组织时,需要结合地形、建筑体型、建筑色彩、绿化效果等,区分空间的主从关系、远近效果、高低变化等,采用灵活处理以营造出层次感。通过空间设计的这三个步骤,工厂空间体系的营造已经基本成型,下一步则是对细部空间通过景观美学的手法进行进一步的美化和拓展,使工厂整体空间更具观感。

第3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 

第4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一、公共建筑安全监管概念和延伸

(一)公共建筑的概念和特点。所谓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以及交通运输建筑。它们突出的特点:1、密集度高;2、流动量大;3、使用时间长。

(二)传统的公共建筑安全监管概念和概念的延伸。传统的对于公共建筑的安全监管更侧重于安全生产,所谓“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的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公共建筑直接关系着大众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它的密集度高、流动量大、使用时间长三个突出特点要求它的安全监管必须能够从规划、招标、设计、施工、维修等各方面实现动态的监管。

二、公共建筑安全监管的弊端和原因

(一)公共建筑安全监管现状

1、监管制度上,我国自1984年开始对建筑实施质量监管,各地相继设立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涉及的政府部门有建设部、监管处、地方政府等。管理结构不够清晰,涉及开发商、建筑商和监理单位的管理关系复杂。

2、数据表明,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1160人上升到2004年的2789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4%;2005年、2006年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分别为2607人和2538人,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事故位居第三,紧排在交通、矿山行业之后,是事故多发行业。而建筑业事故的相当大比重与公共建筑相关。

(二)公共建筑安全监管的弊端。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的,木通的短板原理表明整体的制度体系受制于相关制度中最不成熟的。除了安全监管制度自身的不足之外,相应支持监管制度的其他制度也存在明显弊端,并没有形成制度链。公共建筑安全监管制度本身的弊端:

1、公共建筑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1)安全监管机构自身定位的困境。《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规定“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公共建筑安全监管履行政府机构的实际职能,但处于政府委托的地位,在委托范围内对有关工程实物质量及其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实施监督。现实中,监管机构由于本身定位的不明确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中。(2)安全监管与工程质量监管机构的分离。公共建筑安全监管应有安全监管与工程质量监管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现实中,安全与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分离,缺乏协调。虽然安全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同属建设系统,但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安全和质量归属不统一,且两机构无法律规定的协调合作。

2、新经济环境下的监管漏洞。

3、公共建筑欠缺后期监管措施。公共建筑建设完成后,投入使用后的监管几乎处于停滞或者空白的状况。在更多关注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的同时,忽略了公共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变化对于建筑安全影响的全方位考虑。

4、公共建筑安全监管相关制度的落后与缺失。(1)公共建筑安全监管相关法律制度落后。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后导致诸如居民生活小区的配套建筑本应纳入公共建筑监管的无人监管。此外,公共建筑工程在交付使用后,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产权的转换和功能的转换,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至今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2)强制工程保险制度的缺失。我国现在没有实行强制工程保险制度。工程质量出了问题,质量责任者可能早已不存在,在没有工程保险的情况下质量责任将难以追究,处理费用将难以落实,公共建筑的意外状况没有防范措施。

(三)监管不力原因分析

1、从安全监管制度本身的不足看。(1)基于部门利益的局部眼光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公共建筑通常作为大型项目,涉及的资金巨大,在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实状况下,事故责任追究时,互相推托。(2)实质为内部的监管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监督。工程建设体制本身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导致许多工程的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站来自同一系统,隶属于共同的主管部门。此种监管体制的隶属使得监管部门没有形成应有的部门权威性,同时由于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不但难以实现客观公正的监督作用,同时使受贿等违法行为有机可乘。

2、从相关制度角度看。(1)准入制度、审批制度和保险制度都与监管制度一样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此种条件下,必须加快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才能确保制度链的形成,使公共建筑的安全监管制度发挥最大作用。(2)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换能够促使机构的整合,整合的机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筑安全监管对策

(一)在建筑安全监管的自身制度完善方面。本文认为,应建立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全面负责公共建筑的安全监管工作。

1、建设独立的包括安全生产监管和工程质量监管的垂直监管模式,推行巡查制度。这样,监管部门作为真正政府直接对于上一级监管部门负责而非对本级政府负责,最高的监管部门对政府负责,可以改变权力界限混乱的局面,更加明确监督机构的职责。

独立垂直的安全监管模式在矿产等其他部门有成功使用的先例,对于建设,由于复杂原因初期没有采用,现在公共建筑安全监管借鉴此种模式的原因有:(1)能够明确部门职责,避免封闭管理,制衡地方行政权力。垂直的监管系统能够对抗扩张的行政权力,实现权利的制衡。(2)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权力行使的监督,防止腐败。在法制相同条件下,垂直独立的模式内部关系简单、明确,更有利于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性,便于对其进行司法监督。

2、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工程技术,应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设施的技术含量。质监系统技术水平始终是立身之本。

(二)在相关制度链建设方面同样重要。应加快与公共建筑安全监管的领域最密切的四个制度的完善。

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的准入制度能够提高参与公共建筑的门槛,使参与建筑的单位具备相应的必需的条件和能力。

2、逐步建立市场诚信机制。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信用制度,形成建设工程市场信用体系。

第5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情感体验

引言

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焦点,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城市社会公众生活和活动的良好环境。

1、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分析

1.1建筑空间理论

建筑的空间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空间与其空心部分,是指人们可以在其间进行活动的内外环境。在建筑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建筑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对空间进行探究并设计生成适合的空间,从而形成各种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1]

1.2场景理论

场景不但存在于艺术作品领域,也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场景可以是人们在结合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活场面。场景的具体构成要素主要是非固定因素――人(角色)、固定因素(舞台)、半固定因素(道具)。作为人类生活现象的场景,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等因素 ,良好的场景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美好。[2]

1.3空间与场景的关系

场景相对空间而言,会让人产生一种可以感知的氛围感。因此只有建筑的空间被人们用心使用过从而形成各种场景,这样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空间。也可以说,场景不仅仅包含了空间本身,还包含了空间的使用者。空间作为场景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场景产生影响,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中空间的作用或大或小而已。【3】

2、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特征

2.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时代性

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景体现了每个时代明显的特征,比如木构架建筑体现古代中国的特征,白色石材建筑体现了西方的特征,而当今社会的特征是钢筋混凝土。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自然也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离不开这个城市的人的发展水平,而这个城市的人的活动空间也离不开公共空间。只有设计出良好的公共空间场景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2.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主题性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如公园主题、社交主题、会议主等。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的活动空间,其空间场景自然也少不了主题。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建筑师会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场景,以其让各个物质要素及精神要素进行统一编排。

2.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统一性

公共空间与人的情感体验是一个整体,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各个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空间中的各个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必须有很好的联系,才能保证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整体统一性。此外,只有建构适合当代人们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3、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成要素

3.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形成基础是空间场景的物质要素之一― 建筑,因为后者是相对确定不变的,又称为固定要素。空间场景的固定因素是空间场景中的第一层次,体现了空间场景的基本属性,任何人的公共活动及情感体验都离不开物质的空间实体。固定因素主要由周边的公共建筑与地面组成。

3.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中的配景是空间场景的第二层次,因为具有相对的灵活变动性,所以称为半固定要素。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主要是各种铺设、装饰、艺术品等。这些要素可以增强空间场景的主题、渲染空间场景的气氛,增加空间场景的层次,是空间场景品质特征的决定性要素。因为半固定要素容易变动,这为建筑师构造空间场景提供极大便利。

3.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非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的第三个层次是非固定要素,是指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及其情感体验。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但人的要素受到时间、情感、文化思维等影响,又是最具灵活性的。因此,非固定要素是空间场景中不可或缺却又难以掌控的要素。建筑师只有在设计中不断累积经验,认真了解体会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才能设计出不错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4]

4、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了构造出良好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4.1提高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体验效率

正如前文所述,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公众参与的程度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共建筑空间首要的任务是提供足够的容量满足人们的各种公共活动。其次,公共空间场景的设计在设置上要有显著特点的主题。最后空间场景的设计也要考虑社会公众的想法,目的是要让更多人参与到空间场景中。在设计空间场景时,可以充分灵活利用半固定要素,尽可能构造出人性化的设施。只有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公共建筑空间的体验效率,才能设计出更完美的空间场景。[5]

4.2 凸显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时代性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的审美观不同,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也应该与人的审美水平与时俱进。建筑及配景的设计应该体现现代社会的特征,在构成、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改变,要充分体现新颖性。空间场景的设计既要在整体上尊重人们对美的享受原则,又要设计出高观赏性的精彩之处。总而言之,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要凸显这个城市的时代性及价值属性。

4.3传承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特色可以从其建筑及公共场所体现出来。现代城市追求的是精致时尚,然而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又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历史文化的渊源也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考虑因素。在摒除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上,我们可以保留最具城市历史特色的景观,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精髓,构造具有城市文化品位的公共建筑空间。

4.4尊重城市绿色生态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至今也是人们所推崇的。人作为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主体,应该关注公共建筑空间的绿色生态。虽然各种自然现象都给人类带来过不少灾难,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一种恰到好处的自然现象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情感交流,这样也能让公共空间场景实现质的飞跃,更具现实意义。因此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情感道具。创造绿色主题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体现一个城市对大自然的尊重,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5、结语

公共建筑的空间场景对城市公众生活及情感体验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理清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然后对空间场景的特征及构成要素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建议,以求为城市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珑.李 特.论建筑空间的发展[J]. 中华建设科技.2012(10).

[2]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9.

[3]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15.

第6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大型公共建筑;特种装修;构造做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要性

1.1 大型公共建筑的概念

公共建筑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大楼等办公建筑,也包括商场、银行、邮局等商业建筑,还包括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机场、车站、桥梁等交通运输类建筑。在公共建筑中,大型公共建筑数量占8.3%。一般建筑面积2hm2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称为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自身规模的特殊性,其装修构造做法也有不同的要求。

1.2 大型公共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

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的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公众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大量物流、文通流和信息流的交汇之处。大型公共建筑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它占据着城市的网络节点,又掌控了城市空间的节奏。在许多人的眼中,大型公共建筑充分展现了城市形象,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

1.3特种装修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必要性

装修不仅要使建筑形象更加美观,同时还要使其内部空间更加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需求。大型公共建筑因其对功能、形式的特殊要求,对某些方面的装修构造做法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墙面、楼地面等地方,这些地方的装修的构造做法,不但要起到没话和保护建筑物的功能,还要满足不同的使用房间、不同的使用界面的功能要求,延伸和扩展室内环境功能,完善大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全面品质。

2、特种装修的构造做法

2.1 特种墙面构造做法

墙面是室内外空间的侧界面,是建筑和装修主要的里面设计部分。在目前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墙面装饰装修越来越重要。墙面装饰装修的作用有三点,一是保护墙体,二是改善墙体的使用功能,第三点是凸显建筑的艺术效果,美化环境。

墙纸是室内装饰装修常用的饰面材料,不仅广泛用于墙面装饰装修,也可用于吊顶饰面。目前采用的墙纸多为塑料墙纸,分为普通纸基墙纸、发泡墙纸、

特种墙纸三类。特种壁纸是指面层具有特殊功能的壁纸。特种壁纸有耐水壁纸、防火壁纸、抗腐蚀壁纸、抗静电壁纸、防污壁纸、吸声壁纸、金属面壁纸、彩色沙粒壁纸等。这些壁纸都广泛用于特殊需要的地方,如医院、影剧院、舞厅、宾馆的浴室和卫生间等。

特种壁纸裱糊时,墙面和纸背均需刷胶,要求薄,均匀一致,不裹边。纸背刷胶后,胶面与胶面应付叠,避免胶干的太快,便于上墙。为了防止特种壁纸干后收缩凸起,刷胶后应静置五分钟,使其充分吸湿伸涨后再上墙。特种壁纸裱糊的顺序应根据阴角搭缝里外关系。裱糊时要先在墙上用铅笔划垂直线,其位置可比一幅壁纸宽再让出0.5厘米左右。每片大墙面均先从较亮的一角以整幅壁纸开始,将窄幅甩在较暗一端的阴角处。裱糊时由上而下,上端不留余量,一侧先对花接缝到底,后贴大面。

2.2 特种楼地面构造做法

大型公共建筑中的某些房间,如盥洗室、厕所、浴室、厨房等,其使用功能决定了地面必须做防水处理。常见的构造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以防水水泥砂浆做防水层的处理,即在水泥砂浆中混合防水剂或具有防水性能的水泥砂浆,然后将防水水泥砂浆铺设在楼板基层上。另一种是在地面基层上粘贴铺设油毡或PVC等卷材防水层,并灌注轻质混凝土,以压持并保护防水层,然后在上面再做地面面层。

发光楼地面是指地面采用透光材料,光线由架空地面的内部向室内空间投射的一类地面。主要应用于舞厅的舞台和舞池,歌剧院的舞台,大型高档建筑的局部重点处理的地面。其构造做法分三步:首先要设置架空基层,其高度要保证光线能均匀投射到地面。第二步要安装灯具,地面内灯具应选用冷光源灯具,其固定应避免和木构件直接接触。最后要固定透光面板,有搁置法和粘贴法,其构造处理要采用密封胶封缝,以防止地面灰尘、水渗入地面内部。

舞台、练功房、比赛场地等处广泛采用弹性木地板,其构造可分为衬垫式和弓式两种。衬垫式弹性木地板可选用橡皮、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弹性好的材料做衬垫,弓式弹性木地板是用木弓支托格栅来增加其弹性,上铺毛板、油纸,最后铺订硬木地板。

活动夹层地板是 一种新型的楼地面结构,是以各种装饰板材经高分析合成胶黏剂胶合而成的活动木地板、抗静电特性的铸签活动地板和复合经典活动地板等,配以龙骨橡胶垫、橡胶条和可供调节的金属支架组成,广泛用于计算机房、通讯中心、电化教室、展览馆、剧场和舞台等。首先要清理基层,其次要按面板尺寸弹网格线,在网格交点上设可调支架,加设桁条,调整水平度,最后铺放活动面板,用胶条填实面板与墙面缝隙。

弹簧木地板地面是由许多弹簧支撑的整体式骨架地面,主要用于电话间和舞厅的舞池地面。主要由金属弹簧、钢架、厚木板、中密度板及饰面材料等几部分组成。

2.3 特种门窗构造做法

特种门窗包括旋转门、全玻璃无框门、金属防盗门及橱窗。其中旋转门、无框门及橱窗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广泛使用。根据大型公共建筑不同的要求,他们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构造做法也不尽相同。

旋转门以其美观,大方,通过量大等特点逐渐应用到办公大楼、酒店、银行等单位,成为建筑行业十分常见的一种玻璃门。旋转门分为普通旋转门和自动旋转门。其主要由固定框架、旋转组件和中心轴组建三部分组成。

固定框架由上支撑组件及立柱、上、下码头和固定吊板组成。上支撑组件又由帽头、多个梁架、多个支撑板和托架用螺钉、螺母链接而成。立柱和上、下码头时固定框架的基础。曲壁玻璃也安装在上、下码头和立柱之间。吊顶板安装在固定框架上。旋转组件由闭门器、展箱、旋转吊顶和门组件组成。旋转组件用于门的开启和关闭。中心轴组件是自动旋转门的驱动系统,是在电控系统控制下启动和关闭自动门的驱动机构。它由减速电机和驱动机构组成。

全玻璃无框门通常采用10mm以上厚度的平板玻璃、钢化玻璃板,按一定的规格加工后直接用作门扇的无扇框玻璃门。其门扇可以做成金属门夹的构造形式,有门夹的形式利于保护玻璃。因此推拉玻璃门均采用这种构造。

橱窗是商业建筑中用以展示商品的陈列空间。其构造要充分考虑防雨、遮阳、通风采光及橱窗玻璃对凝结水的处理以及灯光布置的问题。

3、 结语

大型公共建筑已经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其特种装修构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掌握其构造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应大型公共建筑特种装修的构造做法。

参考文献

[1]陈卫华.《建筑装饰构造》.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第7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建筑在我国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本身能耗不大,所以国家还未对工业建筑作节能方面的要求。民用建筑又分为两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各专家编写规范之前的社会调查阶段中由电业总局与燃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就目前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而言,居住建筑能耗与公共建筑或国外居住建筑相比是非常少的。居住建筑提倡节能设计,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而公共建筑提倡节能设计才是建立集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公共建筑分为以下几类:办公建筑(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楼),商业建筑(商场、金融建筑),旅游建筑(旅馆、娱乐场所),科教文卫建筑(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通信建筑(邮电、通讯、广播)以及交通运输(机场、车站等)。有数据显示:就政府部门办公楼每年所消耗能量相当于全国八亿农民全年全部的能耗:办公室里夏天穿毛衣御寒、冬天衬衣短袖解署、白天亮灯办公、热水机饮水机下班后没人关。现在全球范围内已开始能源紧张,尤以中国较为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使用和节约就更加迫切了。

其实建筑节能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而是建筑基础学科—建筑热工学的一个部分,我国也早在1993年颁布了相应的规范《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1996年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注(采暖居住建筑部分)》,2001年颁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些规范的颁布,也反应了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轨迹:由北向南,由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规范的条款未列入国家强制性条文范围内,各地也未政府令加以强调,所以执行力度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但2005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有许多条款被列入国家的强制性条文内,相应的各地政府了具有地方法律效力的法令,上海市在2005年6月13日的政府令第50号:《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制规定:自2005年7月15日起新建住宅与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必须进行节能设计。《办法》的第九条与第十条分别对设计单位与图纸审查机构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单位,建筑的节能设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以下着重介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有关建筑部分的要求。《标准》比刚才提到以往的有关规范要严格些,按照本标准设计,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能耗应减少50%。《标准》的章节不多,共7页17条,但简明扼要,省去了复杂的热工公式,归纳总结出来几点要点,强调了规范的实用性。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及术语结合规范本身展开叙述:

一,热工设计的分区:按照我国的气候条件,划分为五个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以及温和地区。

热工分区的基本规律是: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基本是我国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这些地区的地域辽阔,面积大,建筑节能设计起步也比较早,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主要考虑的是冬季保温。夏热冬冷地区大体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成都、武汉、南京、上海等,这些地区的建筑的节能设计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面积虽然不是最大,但人口密度高,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可以说这一地区的节能潜力最大,效果也会最明显。设计考虑的是冬季保温与夏季防热兼顾。夏热冬暖地区大体上是华南地区:福州、广州、南宁、台北等。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夏季防热。温和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如:昆明、西昌、元江等。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部分地区注意冬季保温。《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这五个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公共建筑节能的设计特点作了些调整:把严寒地区细分为严寒A区与严寒B区,而温和地区不强制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二,体形系数:即建筑的外表面积与体积之间的比值.体形系数越小就越有利于节能,减少外表面与室外空气的接触,就能减少散热。与以往的规范不同,新的《标准》中弱化了体形系数的概念,只在4.1.2条规定严寒地区与寒冷地区对体形系数的限制是≤0.4,其他地区该系数对建筑的节能体现不明显,所以不作限定。

三,热传导系数:这个概念是本标准的核心名词.所有的围护结构:门、窗、外墙、屋顶以及地面都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图纸审查或政府检查部门的抽查也是这个数据。她的名词解释为: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k。简单的说便是热量在某种材料里传递的速度,速度越小,那么这种材料的隔热性能也就越好。怎样求得这个数据呢?传热系数K0=1/R0。

R0,传热阻:R0=Ri+∑R+Re单位:m2/K.W

Ri与Re分别是材料内外表面的换热阻。他们是固定数据,可由表差得:0.11m2/K.W0.04m2/K.W。

∑R是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某单层材料的热阻R=δ/λ,δ为该材料的厚度,单位是m,λ为该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是W/m.K。λ为此公式求值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也是每种材料的固有的属性。她的名词解释为:1m厚的物体,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k。通常把导热系数λ小于0.3W/m.K并能用于绝热工程的材料,叫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是绝热材料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热物理指标。例如:普通混凝土λ=1.74W/m.K,钢筋混凝土λ=1.51W/m.K,多孔砖λ=0.58W/m.K,聚乙烯泡沫塑料λ=0.047W/m.K,聚氨酯硬泡沫塑料λ=0.0216W/m.K,(这种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建筑绝热工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而铸铁λ=49.9W/m.K。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卡特比勒办公楼的外墙部分设计采用聚异氰脲酸酯(PIR),这种更新型的材料λ=0.020W/m.K,属绝热材料。这便是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的求解过程。

下面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上海地区的各部分围护结的隔热要求构逐一探讨:

1.屋面:K≤0.70W/m2.k

我们的习惯做法一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例如: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泡沫混凝土找坡层最薄30厚+40厚的λ=0.03W/m.K挤塑板(XPS)+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保护层,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达到K≤0.60W/m2.k。须注意关键的保温层一般应选用40厚挤塑板,若选用聚苯板,厚度应增加至60。

2.外墙:K≤1.0W/m2.k

不作外墙保温的习惯做法是绝对达不到这个新规范要求的。例如:20厚水泥砂浆+240厚多孔砖+20厚水泥砂浆的无外墙外保温的传统构造传热系数K=1.66W/m2.k,即便在前段时间简易的外墙保温做法-保温砂浆,也达不到规范的新要求。经计算得知:在墙体与外墙砂浆之间增加20厚的λ=0.03W/m.K挤塑板,这样的构造使得外墙整体的传热系数K=0.86W/m2.k<1.0W/m2.k。这叫做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业界内公认的一种效果很好的做法。他的优点是技术成熟,产品寿命较长,也可使外墙的主要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但他的缺点是在高层建筑中有安全隐患,外墙面砖的做法受到限制。外墙内保温的做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建筑热桥的问题,同时房间内部使用和改造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现在工程上已很少用这种做法了。还有一种做法叫做中间保温,做两层墙,中间夹保温材料,这种做法效果好,是建筑保温的发展趋势,国外的工程中这种做法早已普及,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一造价高,二构造做法与现行的做法差别太大,影响面广,难以一时普及。

3.外窗部分

由于外窗在建筑中变化丰富,窗框材料、玻璃品种,有无遮阳等都会严重影响建筑热工性能,所以,规范在这部分的规定并没有一刀切。根据窗墙比系数的不同,对窗体的要求分成不同的几类。所谓窗墙比,并非窗和墙的面积的比值,而是窗与其所在墙体的面积之比。规范在保证外窗自然采光的范围内鼓励窗的面积越小越好,即窗墙比越小越好。因为就现在已知能做到的最好的窗:双玻中空双腔充惰性气体40厚,铝合金断热型材,这种窗体构造的传热系数K=1.5W/m2.k,而普通的单玻铝合金窗的传热系数K=6.4W/m2.k,是墙的6倍。据统计,通过窗流失的热量占建筑能耗的46%,因此控制窗墙比是个有效的节能手段。《标准》中强制规定“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此规定一出,必将会极大的影响建筑外观,金茂大厦或者东方艺术中心等全玻璃的建筑势必会大大的减少。夏热冬冷地区(上海)是这样详细规定的:当窗墙比≤0.2时,窗的传热系数K≤4.7W/m2.k。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塑钢单玻窗或铝合金双玻窗可以满足要求,但钢铝单玻窗不满足要求。由此可见,在任何情况下,普通铝合金单玻窗是达不到要求的,必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当窗墙比在0.2和0.3之间时,窗的K≤3.5W/m2.k。双玻铝合金中空(16厚空气层)的传热系数K=3.6W/m2.k,同样不满足要求,若改为断热桥的铝合金型材便满足。当窗墙比在0.3和0.4之间,窗的传热系数K≤3.0W/m2.k。断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可以满足要求。当窗墙比在0.4至0.5之间,窗的K≤2.8W/m2.k。当窗墙比在0.5至0.7之间,窗的K≤2.5W/m2.k,一般情况下中空充惰性气体玻璃镀膜断热桥铝合金的窗体构造可满足要求。

第8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公共建筑;建筑空间;使用功能;需求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的主要功能

(1)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2)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3)交通枢纽空间

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空间意境的创造。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过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安排门厅、过厅等形式的空间,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间处理方面的要求。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

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3)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4)功能对于单一空间量、形、质的规定性

单一空间的大小、容量、形状以及采光、通风、日照、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条件是适合性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

二、公共建筑的需求设计

1、公共建筑的用电设备种类与数量众多,主要包括:变压器、电加热负载、给排水、电梯、照明、中央空调和其他混合负载等等。而各种机电设备的能耗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同时,面向建筑内的机电设备实施节能,相对于改变窗体结构、建筑的墙体而言,具有对建筑物正常使用影响小、见效快等优势

(1)公共建筑的中央空调能耗现状。一般地,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大部分建筑的中央空调实际热负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远比设计负载低,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约占总能耗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末端舒适度、辅机和主机三者未能实现合理动态调节,导致电能浪费严重,系统效率较低。

(2)公共建筑的其他动力设备及电梯系统能耗现状。目前,全国电梯保有量的百分之二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电梯,节能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不过公共建筑中给排水等其他能耗设备通过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也会有一定的节能空间。

(3)公共建筑的照明系统能耗现状。现在,全封闭空间模式是许多公共建筑所采用的空间模式,完全依靠人工照明进行采光,照明系统通常都是连续照明,在上班时间段,增加了室内热负荷,也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照明节能措施根据实际需求,对提高节约能量、光效是非常重要的。

(4)公共建筑的供配电系统能耗现状。供配电系统相应的时间内产生能量损失(无功、有功电量),并在通过变压器、开关、导线等设备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功率损失(无功、有功功率)。

2、解决方案——大型公共建筑机电设备节能整体。基于对大型公共建筑的了解应该通过变频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能源监测管理技术等综合节能技术的应用,从运营服务层面、设备改造层面、节能管理层面,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应对大型公共建筑机电设备节能,帮助建筑实现能效提升,以满足建筑功能为前提。

(1)节能管理:要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建立楼宇能效管理中心。楼宇能效管理中心由环境控制、设施管理、能效管理组成三层能效监测管理系统,使建筑获得能效提升从管理角度来实现,与此同时,对稳定节能效果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用能单位可以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整分局从管理中心获知每日用电情况。

(2)设备改造:从建筑机电设备运行改善入手,来解决建筑高能耗及环境改善问题。

第一、改造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作为大型公共建筑最主要的用电设备的中央空调系统,针对它的节能不仅对改善建筑环境空气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能为建筑整体运营成本的下降带来最直接、最大的效益。①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对冻水循环、冷却及冷却塔系统分别加装智能温度传感器、调速控制器、流量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等,实现符合负荷要求的合理性调节。②冷主机的节能控制。为了提供制冷主机的运行效率,通过设定运行参数,优化主机运行模式、调节制冷主机供回水温差及冷却水、冷冻流量,从而实现制冷主机的最佳COP值;③排风系统的节能控制。排风系统的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内的热舒适性,还可以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对风系统各分支管路风阀进行检测,提升建筑内的空气品质,保证各区域送风的平衡,进而实现热舒适度与节能的结合。④空气处理机的节能控制加装空调处理机变频控制系统,对风系统各支管路风阀进行节能控制,优化空调机组的控制模式,通过合理利用新风取得优化节能的效果,并保证各空调区域换气次数和压力平衡;

第二、改造电梯系统及其他动力设备电。对拥有多部电梯的场合,要想在保障运营服务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其整体使用效率,可根据电梯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使用特点建立群控系统。当然,采用变频器调速取代异步电动机调压调速也是以提高电动机运行效率为目标的节能措施。同样的,其它水泵、风机也可适当采用变频调速等手段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第三、改造照明系统。通过提供经济技术指标良好的照明节能方案,帮助用户实现节能目的,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用能需求;实现对公共照明系统按各种模式实现分线路、分区、分时的群控功能,可采用自动化控制手段,对公共照明区域,必要时辅以配电线路的改造。

第四、改造供配电系统。配电系统的降损节能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功率因数,减少高次谐波,保持三相负载平衡,无功补偿技术、变压器的合理使用等。

3、管理现状——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现在,在我国大型公共建筑没有专职的节能管理人员的公共建筑超过百分之七十,在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大型公共建筑的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占所调查建筑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基本无人从事节能管理工作在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中。企业内部不能及时掌握能源的整体消耗情况,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能源管理制度,对主要用能设备的节能状况和运行情况也未能及时把握。总体来说,建立企业内部的节能管理体系已经变得非常的迫切的,因为大多数大型公共建筑业主的用能设备管理仅仅是从安全使用的角度考虑。

4、运营服务: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稳定节能效益,提供在线持续节能服务。用户可以获得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服务,在实施节能改造后。与此同时,利用控制策略进行的节能调节,针对实时监测的情况,保证了建筑末端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照度、温湿度等的要求。通过建立在深圳达实总部的“城市能源监测管理平台”提供的在线检测服务,二十四小时监测建筑的实时运行参数,提供故障排除和诊断,避免出现失修或过修的状况,实现传统的定期维护模式向实时状态维护模式的转变。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核心目标:打造低能耗、高舒适的建筑运行环境,来实现四大目标:打造智能建筑,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健康舒适,改善环境品质;延长设备寿命,优化系统运行;减少运营成本,降低整体能耗。

参考文献

[1]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9

[2](日)小林克宏《建筑构成手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9篇: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防火规范;两规合一;重新构建;章节体系;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buildings" tentative idea; that residential building independent chapter; suggested that the public buildings according to spatial combination theory section describes; hope that the new specification chapters clearly, in terms of clear, note less, use standard terms, language accurate, by the majority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ff and fire review staff welcome.

Keywords: fire code; a two gauge; reconstruct; chap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35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从实施之日起,到2012年为止,已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分别使用了6年和7年。总体来看,这两本规范对于我国迅猛发展的建筑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防火问题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使建筑防火设计、消防审查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是历次修订版中最好的版本。但是,正因为是修订,原有版本的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新增加的条文和修改的内容只能见缝插针,造成某些章节条文逻辑关系混乱,查阅困难,给设计和审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正因为是修订,束缚了编写组人员的手脚,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难免在两本规范之间,不同建筑类型之间,条文与条文说明之间,规范用词的定性与定量之间发生错误和矛盾。笔者根据建筑设计中经常碰到的防火问题和审图机构、消防审查提出的质疑,综合研究后认为,应重新构建防火规范框架体系,花大力气,编写一本章节分明、逻辑清晰、语言规范、用词 严谨的好看又好用的新版本。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供大家讨论。

1两本规范合编为一本的理由

1.1有利于通盘考虑建筑防火。建国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建设以单层工业厂房,低多层民用建筑为主,建筑高度一般比较低,当时我国消防车的登高能力也有限,《建规》主要考虑的是24米以下的建筑防火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复杂建筑形式不断出现,高层建筑越建越多,建筑防火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通盘考虑建筑防火问题势在必行。事实上,现行《高规》已对住宅防火做了有益的尝试,以层数划分,不再恪守24米的规定。

1.2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现行《建规》和《高规》相同的条文越来越多。术语部分重复的条文有:耐火极限、不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地下室、半地下室、安全出口、商业服务网点等8条。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一样的。设备用房如变压器室、锅炉房、发电机房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也多有重复。还有消防车道、消防电梯、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防火门等条文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条文相同,条文说明也跟着重复,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如果将这些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统一编写,一定会受到广大使用者的欢迎。

1.3有利于统一规范用语。由于分编,现行《建规》和《高规》对同一条文的表述有的不尽一致。例如对“安全出口”的表述,《建规》涉及到“楼梯间”、“室外楼梯”、“室内外安全区域”等概念,而《高规》只涉及“楼梯”、“室外地平面”等术语,二者不统一。再如“商业服务网点”在表述楼板和隔墙耐火极限时,《建规》采用“不低于1.50h”(或2.00h),含1.50h或2.00h;《高规》采用“大于1.50h”(或2.00h),不含1.50h或2.00h。此类问题可以举出很多,缺乏规范的一致性、严肃性。合编后就可以避免这类问题。

2完善建筑防火设计理论

2.1建筑空间组合理论是防火设计的基础理论。建筑功能决定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决定不同的防火设计。因此,可以说没有建筑空间组合理论,也就没有建筑防火设计理论。现行《建规》和《高规》的防火设计基本上是根据这一理念编制的,比如对房间疏散门的要求,疏散门到安全出口疏散距离的规定,商业营业厅防火分区的划分,通廊式居住建筑的有关规定等等。但是,这两本规范所反映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轮廓模糊,概念不清,直接影响到防火设计的理性化、系统化。

2.2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对火灾蔓延的影响。①用走道连系各功能房间的“走道式”空间组合,房间面积小,既隔火又排烟;②单一功能空间直通安全出口的“广厅式”空间组合,开敞无隔墙,火灾蔓延快;③功能房间围绕内庭院的“中庭式”空间组合,内部空间竖向连通,排烟是关键;④功能房间围绕楼梯布置的“单元式”空间组合,以户为单位火灾蔓延的可能性比较小;⑤小房间围绕大空间的“观众厅式”空间组合,中央空间高大,疏散人流是这类建筑的重点;⑥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穿套式”空间组合,防止火灾不“穿套”是防火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2.3引入防火设计的新概念。现行《建规》和《高规》防止火灾蔓延的主要手段是划分“防火分区”,目的是防止火灾通过内部空间蔓延。但是,住宅单元之间互不连通,无法划分防火分区。因此,建立“防火单元”的概念,把住宅单元划分为防火单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单解决了住宅单元的防火设计问题,而且也适用于其他以单元方式组合的建筑形式,同时还可以与病房楼的“护理单元”、人防的“防护单元”等概念统一起来,使防火设计更加理性化。对于以走道式空间组合的建筑来说,引入“防火隔间”的概念犹为重要,特别是易发火灾的房间或重要的设备用房,用“防火隔间”控制火灾是再理想不过了。

3构建合编本的新章节

3.1按建筑类别独立设章。现行《建规》设章的建筑类别有“厂房(仓库)”和“民用建筑”,而《高规》没有分类设章。这可能是因为《建规》防火的重点是公共建筑,涉及住宅的条文只有4条;《高规》仅适用于民用建筑,但有关住宅的条文也超不过10条,都不需要单独设章。然而,社会实践中住宅量大面广,防火设计频繁使用规范。对于规范中规定的又少又不完整的住宅条文,掺杂在大量公共建筑条文之中,互不联系又缺乏逻辑关系,查阅和记忆都很困难,经常搞得人头晕目眩。合编本应把“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别设章,保留“厂房(仓库)”一章。“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与可燃材料堆场”本不属于建筑范畴,应与石油库区等编辑在一起。

3.2公共建筑以空间组合形式设节。这样设节,符合建筑语言逻辑,概括性强,使用方便。①通廊式公共建筑,也就是走道式空间组合。包括托幼、学校、办公、医院、疗养、旅馆等。②广厅式公共建筑,包括商场、超市、火车站、航空港、图书馆等。③中庭式公共建筑,包括部分商业建筑、学校建筑、饭店建筑等。④穿套式公共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等。⑤观众厅式公共建筑,包括电影院、剧院、体育场、会堂、音乐厅等。⑥地下公共建筑。

3.3居住建筑按不同类型设节。①塔式住宅,即独立单元式空间组合形式。②单元式住宅,即拼联式住宅单元,俗称板楼,也包括塔板组合,还应包括单元式公寓,单元式宿舍等。③通廊式居住建筑,包括通廊式住宅,通廊式公寓,通廊式宿舍。④地下室、半地下室。

4尽量不注少说

4.1条文及其表格尽量不注。现行《建规》51个表格,有93条注解;《高规》15个表格,有9条注解,相对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注解只不过是对条文或表格的说明,不应该是必须执行的条文,更不应该是强制性条文。例如《建规》表5.2.1“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有6条注解,条条都是强制性的,这不象是说文解字,而是正式条文。注解这么多的原因可能是,既不想打乱原规范条文的编序,又必须增加新的内容,不得不在一个条文下增加若干个注解。

4.2条文说明应删繁就简。现行《建规》正文110页。条文说明262页;《高规》正文46页,条文说明170页。这在其他规范中是罕见的。条文写得明白,用不着说明。该说的条文要少说,说多了容易犯糊涂。例如《建规》5.3.13条第3款中“不超过4层”的含义包括4层,但条文说明有“多于4层和少于4层”的说法,正好说落了4层。《高规》6.1.1条第2款“十八层以上”每层相邻单元楼梯连通,但条文说明是“从第十层起”连通,前后矛盾。按法理说,条文说明不是正文,不能作为执行规范的依据,但条文写的不明白,只好寄希望于条文说明,给设计带来了很多不便。

4.3规范宣贯不该说的不说。一本好的规范,章节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无需兴师动众大搞宣贯,建筑设计的许多规范就是这样。防火规范需要宣贯,这是因为建筑设计人员与消防审查人员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在实际工作中有把集体宿舍当做公共建筑审查的例子。但是,宣贯的讲课人要以规范为准则,不要发表有悖于规范的个人意见;要维护规范的权威性,不要讲编制组个人之间的分歧;要围绕规范回答学员的提问,不要信口增加规范以外的内容。总之,不要把宣贯讲座变成百家讲坛,让听者越听越糊涂,满头雾水,无所适从。

5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5.1条文和款项要分清。在同一条文下需要满足的要求应列为款项,例如《高规》第4.2.2、4.2.3、4.2.4条应合并为1条3款,既简练又明白。但是,把不同的条文压缩成款项,也说不清道不明,例如《高规》第6.1.1条有3款,每款都应列为独立的条文,每个条文又有设款的必要,这样做才会说得更明白些。《高规》编制款项号码的方式很独特,与众不同,使用时容易混淆,误把款项当作条文,犯不该犯的错误。

5.2该说的话要说到位。《高规》第6.2.5条第1款规定“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这里没有说明“其它”包含的内容,但条文说明指“相邻房间的门”。既是房间门就不应该包括管道井的检查门。但是,《建规》第7.4.2条的条文说明检查门不能“直接开向楼梯间内”,《住宅建筑规范》第9.4.3条第4款规定,管道井设置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时,“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这样看来,该条文应将楼梯间和前室分开说,前室不应开设其它“房间”的门窗洞口;住宅防烟楼梯间前室可以设管道井,其他建筑是不允许的。

5.3语言文字要统一。这里包括数字和文字,数字有阿拉伯数字和汉语数字。现行《建规》和《高规》的建筑类别、防火等级采用汉语数字,间距、面积、时间、空间等采用阿拉伯数字,比较统一。但表示建筑层数时不统一,《建规》混用,《高规》采用汉语数字。在文字方面也要推敲,例如在表示最低限定条件时采用“不低于 2.00h”语言准确,但采用“大于1.2m”时就不确切。还有在强制性条文中出现“宜”和“不宜”的词语,例如《建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高规》“距离不宜超过80m”等规定,不符合规范用词的统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