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数字农业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农业发展前景

第1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记者:GIS技术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大都是应用于交通、农业、公安等领域,而现如今GIS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数字社区、电子物业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报警应急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GIS应用领域的专家,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内GIS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发展的趋势。

曹总工:我国GIS技术应用从90年代开始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应用于环境、资源、交通、公安、急救、航空、市政管理、城市规划、灾害损失预测、投资评价、政府管理和军事等领域。到90年代末期国产GIS软件开始打破进口软件的垄断,廉价的GIS开发平台推出,中小型GIS应用系统得到快速发展,GIS走出传统领域,由政府行为转为企业行为,深入到民用各个领域。

2000年以后,我国宽带网得到高速发展,给网络GIS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一个覆盖中国各大中城市的数字城市GIS服务系统全面启动,城市网格化管理、电子地图导航等日益深入到民用领域以及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渐渐开始与普通大众亲密接触,特别是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真正让平民百姓开始感受IT信息科技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让GIS走入大众生活将是民用领域GIS发展的趋势。

记者:今年年初,齐维与建设部签订了关于开发符合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和《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合作协议,成为建设部软件研发战略合作伙伴。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地理信息系统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中主要承担了哪些方面的功能?

曹总工: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最基本单元,贯彻建设部《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对数字社区的发展以及与数字城市的无缝连接至关重要。基于Web GIS数字社区集成平台采用了面向空间、面向对象、面向用户的组件设计思想,通过构建一个智能化设备通信协议服务器,实现智能化现场总线等异构网与以太网的集成,使数字社区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具备开放、互操作、可升级、可扩展性。将GIS与网络、通信、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组态技术;flas和虚拟等众多技术集成,实现了空间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的功能。社区居民、服务企业、基层政府、辖区派出所通过社区电子地图导航,可快速进入各自所需的管理、服务与被服务层面。

记者:早在九五期间,国家便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其中国产GIS软件自1998年起开始打破进口软件的垄断,市场占有率正不断提高。齐维作为GIS领域的民族企业,目前在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时请您谈谈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在GIS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

曹总工:齐维在从事建筑智能化、安全监控、农业等领域的GIS应用中,利用组件技术、中间件、分布式计算技术等,使应用系统平立并具有维护、升级方便等特点。齐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包括:change well map server(齐维地理信息平台),基于Web GIS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平台,齐维数字社区综合管理平台,齐维物业管理系统,齐维数据采集、设备监控异构网络通信协议服务器,基于GIS RFID定位监视系统集成平台等。正是因为齐维具有这些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极大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降低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建设难度,并有效地解决GIS应用领域中的协作问题。避免用户因昂贵的商业GIS平台难以接受,使得在中小型应用系统使用GIS平台成为可能。

根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已拥有从大型基础平台软件到各类应用软件的全系列GIS软件产品,形成了一大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有活力的GIS企业群体,从事GIS软件和应用开发的企业超过1000家,软件商品销售年产值数亿元。在GIS软件市场,国产软件却一枝独秀,占有率高达35%以上,打破了国外软件在该领域的垄断。事实证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批致力于自主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在软件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的开发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市场和应用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记者:作为建设部数字社区示范项目的宁波万达广场于今年二月完成了综合软件系统开发项目的工作。此项目有哪些亮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齐维在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中收获了哪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曹总工:宁波万达广场数字社区综合软件系统开发我们在设计上根植于本土文化、用户的需求,成功地将GIS与社区各个监控、管理与服务系统集成在一起,特别是建筑智能化设备监控组态技术、flas技术与Web GIS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Web远程互操作;在安全监控上,当系统接收到安全报警信号,将自动优先弹出报警页面,在社区电子地图上以适当比例居中显示报警的位置,如周界防区或家庭报警的楼栋单元号、房型、报警的类型和报警传感器的位置并发出声光提示和处理预案,同时自动联动附近的监控视频图象,这是系统的亮点。

我们在系统安装、调试工作中,现场总线异构网与以太网集成是关键,通过几年来在设备通信上所累积的通信协议模块,我们开发了支持国内外大部分安全监控、建筑设备智能化通信协议的服务器,使得安装调试工作变得极为简单,大部分设备通信做到即插即用。

记者: 据了解,您曾在气象领域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在气象与农业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谓立国之本。GIS技术对于农业数字化的建设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曹总工:数字农业含义非常广泛,一般来说要求对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全面实现数字化;各种农业信息技术最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在农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务等)全面地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管理。数字农业的发展必将使农业实现更高的效率,农产品达到更高的质量,使农业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又使农业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实现农业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农业的基础平台,GIS技术与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谓3S+C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监测、分布式农业控制、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上具有重要必不可缺少的手段。

记者:Google Earth的出现可以说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次成功应用。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Google Earth尚未进入到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真正需求的领域,将其变成可实际应用的产品,并使其成为一个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一点您是如何看待的?另外请您展望一下民用电子地图行业的发展前景

第2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通过阐述农业机械中的几种新的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液压技术等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情况,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业机械;技术手段;应用;发展前景

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的支持,农业就是我国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也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使农机设备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高新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机相关机械的正常运作。

1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技术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一技术最早被运用在农业机械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运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中的视觉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进行分级别检查。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以图像处理为基准,随着图像处理以及视觉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用来对农产品进行播种、收割。虽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必将会改变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2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高精度的监控,而且还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然后根据定位系统来进行田间作业。

1.3液压技术

液压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传感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上,运用液压技术主要完成的是能量的转换和匹配,其目的是为了让农业机械的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机械设备的相关系统特征可以得到完善,让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提升,这也很好地符合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要求。而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采用内燃机作为原动力,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工作负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电液控制手段来完成负载与原动力之间的匹配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功率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

1.4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端技术不仅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中被运用,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有成果的就是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激光拖拉机、机械的内部导航装置,等等,这些装置可以对拖拉机的运行方向及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的测定,在了解地区土地信息之后,再制定合理的土地种植方案、农药及种子的数量,等等。

2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上,已经开始运用机电智能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使得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科技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2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只有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才能够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如回收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普及无害化的处理设备,运用无害化技术来处理废水可以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节能型动力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水平

要想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要从规范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全面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农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外观,农机设备的耐久性也要经得起考验。选用与农机设备相配套的发电机及元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安装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试运行,只有保证了设备各项指标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投入使用,这也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前提。

2.4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做好农业机械的培训工作。国家还要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作为农具购置补贴的关键,普及农业机械知识。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2.5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的安全生产关注安全监督管理及装备的创建工作,加大农业机械的安全投入,以便更好地满足农业机械工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将农业机械的安全检验工作纳入到各级县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正在逐渐地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这些机械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也必定是智能化的,所以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全面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作者:徐家亮 刘晓鹏 单位: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参考文献:

[1]陶乐然.长春星宇小区新技术应用[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6.

[2]刘蒙之.传播新技术与国家发展———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观察[C]//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

[3]张仁江,田莉.制造业企业新技术采纳:动因、路径及障碍分析———基于T公司的纵向案例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

[4]胡札进,姚尚斌,徐七三“.双低”储藏与四项储粮新技术的综合应用[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5]柳旭.浅析电视空间新技术对审美体验的影响[C]//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2010.

第3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是的,由这么一些(还有其他一些)闻名于世的东西所构成的国家,就是今天我们要说上一说的埃塞俄比亚。

一、“非洲屋脊”上的风光与农业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隆起,平均海拔近3000米,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最高峰达尚峰海拔4620米,故有“非洲屋脊”之称。

1.长在“地球最大伤疤”上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全称“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地处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南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陆国家。全境大部(三分之二地区)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闻名于世的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中部。

东非大裂谷两岸陡峭,谷地深陷,地形复杂,千姿百态。有时高峰矗立,层峦叠嶂;有时峡谷含幽,湖光秀美,有成串状分布的湖泊群,多火山和热泉。裂谷带火山林立,多姿多彩。

东非大裂谷几乎跨越了东部非洲的所有国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最长。其实,东非大裂谷不只局限于东非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是地跨中东与东非的一条巨大断裂带,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地球最大的伤疤”。

埃塞俄比亚以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森林气候为主,兼有山地和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从西部高原的1500毫米,向东北、东南递减到100毫米。沙漠和半沙漠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埃塞俄比亚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及湖泊较多,湖面面积达7400平方公里,系青尼罗河发源地之一。境内有30多条大河发源于中部高原,故又有“东北非水塔”之称。境内少树,森林覆盖率仅为2-3%(一说3%)。

埃塞俄比亚全境面积11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26位;人口8432万(2012年),居世界第14名。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全国的中心,海拔2400多米,是非洲地理位置最高的城市,人口逾400万(2011年)。全国有80多个民族,主要有奥罗莫族(40%)、阿姆哈拉族(20%)等。主要宗教为基督教(埃塞正教)和伊斯兰教。阿姆哈拉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境内共有90个独立语言。

2.农作物种类最多的非洲穷国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估计为312.56亿美元,居世界第72名;人均350美元,居世界第162名;人类发展指数(2011年估计)0.363,居世界第157名。

埃塞俄比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农牧业为主。2010年,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门的产值占到了GDP的46%。

在埃塞俄比亚,农牧民占总人口80%以上,主要从事种植和畜牧业,另有少量渔业和林业。全境65%国土为可耕地,实耕1320多万公顷,其中粮田占3/4,可浇地350万公顷,实际水浇地16万公顷。以小农耕作为主,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常年缺粮。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农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作物有玉米(28%)、台麸(谷类,当地主食,24%)、大麦(16%)、小麦和高粱(各13%),还有豆类、努格(油菊)、油菜、棉花、芝麻和亚麻等,特产恰特和葛须。粮食基本自给。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牲畜数量最多的国家,除牛、羊、马、驴、骡、骆驼外,还饲养高山珍兽灵猫。

埃塞俄比亚农牧产品占出口总值95%以上,咖啡、皮张、蔬菜、油料、豆类是主要的出口货物。

埃塞俄比亚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和野生动物园数量位居非洲国家前列。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埃塞俄比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重要支柱,是解决绝大多数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脱离贫困的重要渠道。近几年,由于埃塞俄比亚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各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生产总量总体都在逐步增加。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园艺和咖啡。

二.园艺:埃塞俄比亚的朝阳产业

优良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为埃塞俄比亚花卉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大力发展农业,其中鲜花种植业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

亚的斯亚贝巴在当地语言中意为“新鲜的花朵”。亚的斯亚贝巴海拔高度在1600至24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且昼夜温差大,是天然的优良鲜花种植场所。这里生长的玫瑰花花期可长达55--60天,比普通玫瑰的花期长十多天。这里的鲜花还有花朵大、花茎长的特点,深受国际市场青睐。所以园艺业是埃塞俄比亚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从2005到2007年出口收入翻了5番。快速发展的鲜花种植业给该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政府提供的数字,2008年园艺产品出口额达到1.86亿美元。

埃塞俄比亚有一个园艺协会,现有80多家会员,都是鲜花种植园。根据投资法规定,用于鲜花种植的土地非常便宜,每亩不足20美元。鲜花一旦获得出口,最初几年的创汇收入还可免交所得税。这些政策使得埃塞俄比亚鲜花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出口额大幅增加,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邻国肯尼亚的非洲第二大鲜花出口国。

全球最大的玫瑰花生产企业之一卡卢图里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开辟有众多的鲜花农场。农场把刚采来的玫瑰花扎成束,剪成同样长度,然后用纸包装成长方形的捆,装进集装箱车运送至机场,鲜花当天便会空运到国外。据介绍,仅卡卢图里公司每年在埃塞俄比亚生产的鲜花数量就超过1亿枝。

快速发展的鲜花种植业给埃塞俄比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政府提供的数字,2008年,埃塞俄比亚鲜花出口收入已超过1.7亿美元。除此以外,鲜花种植业还给当地提供了约6万个就业岗位。

为了国家园艺产业的长久利益,埃塞俄比亚政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埃塞俄比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于2006年开始实施,规定主要在对埃塞俄比亚植物新品种保护法权利范围及能够营养繁殖的观赏植物品种方面的政策,让花卉育种人能够真正享受新品种保护,并以专利的形式或有效的基因体系用联合的方式保护花卉植物品种权。

埃塞俄比亚政府表示,大力发展园艺产业的努力已经得到回报,以后将继续拓展园艺产品的出口目的地,力争使鲜花在2013年左右超过咖啡,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产品。

三、醉人的埃塞俄比亚咖啡

埃塞俄比亚农业的另一朵奇葩是咖啡。

1.有关“咖啡”的美丽传说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咖啡原产地,“咖啡”一名即得自于埃塞俄比亚的卡法镇(kaffatown)。

相传公元六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卡法镇有个叫卡尔弟的牧羊人,有一天发现自己放养的羊群忽然在那儿不停地蹦蹦跳跳。他觉得很不可思议,仔细观察,才明白原来是羊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实所致。于是他便将这些果实采摘下来,分给修道院的僧侣们吃。结果,僧侣们吃完后也都觉得神清气爽。后来,该果实被用来做提神药,颇受医生们的好评。这些果实就是现今的咖啡豆。

咖啡对于埃塞俄比亚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一种影响着他们生活,并将一直传承下去的文化。在埃塞俄比亚,几乎家家院内屋旁都种植着咖啡树,咖啡对于他们的日常饮用再平常不过了。埃塞俄比亚人没有一天不喝咖啡,他们喝咖啡就像吃饭一样,顿顿不能缺少。喝咖啡都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仪式,就像做宗教礼拜一样隆重。埃塞俄比亚人嗜饮咖啡,2008年的国内消费占总产量的42.3%,人均消费3公斤。

2.国际知名的咖啡产地

埃塞俄比亚是国际知名的咖啡产地,具有品牌优势和品质保证。当今全世界最重要的咖啡豆原产地有三个,分别是:阿拉比卡、罗巴斯塔和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咖啡的故乡,出产的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世界著名的咖啡品种几乎全是阿拉比卡种。

埃塞俄比亚位于北纬6度~9度,东经34度~40度,海拔1600米~1800米,大多数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绝佳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这里的咖啡富有一种葡萄酒的香味,并有浓郁的巧克力余味。主要的咖啡产地有哈拉尔(Harar)、溧木(Limu)、吉马(Djimma)、西达摩(Sidamo)、卡法(Kaffa)、叶尔尕车法(Yergacheffe)和沃来尕(Wellega)等。这些地区的土壤排水良好,微酸,红色疏松。

咖啡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最主要的出口物资,产量居非洲前列,2010年咖啡种植面积39.5万hm2,年均产量26万顿左右,超过60%的出口创汇来自咖啡,约有1/4的人口从事咖啡生产。埃塞俄比亚80%的咖啡产于半森林地带,咖啡品质十分优越。埃塞俄比亚在不同气候带都种有咖啡,常年有新鲜咖啡出产。埃塞俄比亚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非常便宜,咖啡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

在埃塞俄比亚,使用传统种植方法的农民占多数。他们人工护理咖啡树,使用有机肥,不使用有害的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因此,埃塞俄比亚出产的咖啡大多为有机咖啡。

由于种植方式不同,咖啡可以分为森林一半森林咖啡(Forest orsemi-forest coffee)、庭院咖啡(Gardencoffee)和种植园咖啡(Plantationcoffee)三种。60%的咖啡属于森林一半森林咖啡。在这样的野生咖啡林里,根本不用农药,而是使用生物方法防治害虫。

35%的咖啡属于庭院咖啡。这种咖啡园里,种植呈立体式分布。咖啡位于下层,在其他农作物的荫蔽下获得适宜的生长环境。肥料主要是落叶、枯草和动物粪便。5%的咖啡属于种植园咖啡。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种植方式,咖啡也是成林生长,但是使用新品种,并与其他遮荫树木成排间隔种植。

3.严格的分级和质量控制体系

为了保证咖啡质量,埃塞俄比亚有着严格的分级和质量控制体系。

在埃塞俄比亚,咖啡的分级和质量控制体系分为生产者、地区性和全国性三个层次。所有的咖啡在离开产地前都要经过当地检验机构的检验,然后在亚的斯和迪雷达瓦的咖啡检验和分级中心再次检验,确定其质量等级。咖啡在拍卖和销售之前进行分级,对所有参与生产、收购、出口及消费的群体来说都很重要。出口之前,咖啡还必须送到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控制机构进行检验,确认产地、颜色等符合出口标准,以确保埃塞咖啡的声誉。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分级和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有两项指标:目测和杯评估。考察项目包括咖啡豆的颜色、清洁度、产地、口味以及特征等。出口分级以简单的数字标明,最好的水洗咖啡为5级,最好的日晒咖啡为4级。分级之后,标上产地就可以出口。通常出口以信用证方式付款,这样既可以减少出口商的收汇风险,又可以给进口商以质量保证。

根据法律规定,所有咖啡都要通过亚的斯和迪雷达瓦举行的拍卖会交易。在咖啡收获季节,这样的拍卖会甚至每天进行两次。

4.良好的发展前景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小、香浓,有着葡萄酒一样的酸味,深受咖啡爱好者的喜爱。由于埃塞俄比亚咖啡独特的芳香和口味,常被用于饮料、冰淇淋和糖果的生产及品种改良。

咖啡是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出口经济作物,是埃塞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年产量一般在20万吨左右,居非洲第二位,约占出口总收入的35-50%。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出口大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是世界第咖啡出口国。

为了发展本国农业,埃塞俄比亚政府为外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优惠的投资条件。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也为埃塞俄比亚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埃塞俄比亚实施出口型农业发展战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和提高农民收入战略。除了鲜花、蔬菜等园艺产品具有出口创汇优势之外,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蔗糖、肉制品、特色农产品也具有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

第4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农机推广;故障排除

中图分类号:S223.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60

随着农机具的发展与进步,农机使用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广度,而我国对农机具的故障排除技术,距离普及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提升农机使用者的使用知识和故障排除技术能力是当前农村农机推广的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机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水稻插秧机的日常保养内容和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水稻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水稻品种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这就要求提升水稻种植技术,而对农机具的要求也在提升。水稻插秧机,是种植水稻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而对水稻插秧机的日常保养内容有很多使用者却不太清楚和熟练。水稻插秧机的日常保养有5个方面,就是“更换、清洗、检查、调整和保养”。“更换”主要是日常耗损和易损部件,主要有发动机、插秧箱、空气过滤器的滤芯、齿轮、驱动、插植臂、齿轮箱中的机油和齿轮油等;“清洗”主要是每次工作完成后的清洗,清理所有部位的淤泥和杂物,最主要的是要认真清洗发动机的化油器和沉淀杯,空气滤清器等;“检查”的部位主要是运转机构和行走机构,还有发动机等;“调整”是在插秧机工作一段固定的时间以后,1个月或者2个月,要进行1次科学调整,工作了固定的时间后,有一些零部件尤其是运动机构就会产生松动量,就要进行1次允许范围内的调整,主要调整的部位有发动机的火花塞间隙的调整、化油器怠速的调整、气门间隙的调整等。插秧机的株距、株数、插植深度、秧针与插植叉间隙等。行走的各个拉线,拉线的调整,包括插植离合手柄拉线、安全拉线、液压升降手柄拉线;“保养”分为外部保养和内部保养,外部保养主要是清洁方面的保养,内部保养是要保持油路通畅,滤芯通畅,各个部位动作灵敏,安全装置可靠等。

2 水稻插秧机的故障处理方法

2.1 变速箱的故障

水稻插秧机变速箱的主要故障就是泄油和噪声大2个故障,泄油故障的处理要检查油封,最主要的原因是油封出现了磨损过大,而产生的密封不严造成的,更换油封一般性的漏油故障就能够完全解决;噪声大的故障一般情况下有2个原因,锥齿轮侧隙过大,使齿轮咬合不严,而产生的噪声;轴承损坏,使轴承和轴承套之间产生间隙而发出的噪声,这种情况下处理或者更换轴承就会使噪声消失。

2.2 插秧缺株故障

水稻插秧机插秧缺株故障,主要有4个方面的可能。要观察插秧缺株的情况是均匀缺株,使植株过稀,还是不规则缺株,如果是不规则缺株要检查秧苗是不是差异较大,更换较好的长势均匀的秧苗即可,植株过稀就要调整取苗量,使之增大,并且减少横向的送秧次数;苗床土的差异引起的,这种情况要根据苗床土的情况及时调整压苗杆和苗床之间的距离;由于秧苗的状态引起的,这种情况就要把秧苗重新整理装入。

2.3 插秧质量故障

插秧质量故障,主要有漂秧过多和插秧凌乱2种情况,漂秧过多是水深造成的,检测水深超过3cm,就要调整插秧速度,降低插秧速度可以有效解决漂秧问题;插秧凌乱的问题主要是田块整地质量造成的,这种情况要根据地块调整插植的硬度。或适当降低插秧速度;如果田块表面泥脚柔软,将适正感应杆移到软的方向或延迟插秧,检查插秧爪是否有变形或损坏,进行处理和更换。

2.4 插秧倒伏故障

插秧倒伏故障主要是由于秧苗秧爪推倒而造成,这种情况下就要调整插秧深度,使插秧的深度增大,还要加大插秧株距,这样的故障就可以被排出,有时候降低插秧速度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 水稻插秧机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新型的智能水稻插秧机将会逐渐替代现有的插秧机,机械化更强,维修更方便,保养更简单,而操作也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程度⒒峤一步提高,在能源方面也将会有大的突破,新能源的水稻插秧机将会被广泛应用,插秧机的型号也将会更加完善,大型的高效率作业和小型的灵活地块作业都将得到发展,技术也会得到提升。并且推动其它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4 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农业水平的标尺,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在加快发展的脚步,农业机械化程度显示了农业发展的水平,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们深信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会不断提升,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5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三年后,经历风雨,终见彩虹。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勤奋耕耘,他们怎样经受粮改阵痛,怎样在今天负重前行,怎样在改革发展中重现生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嬗变历程可以让我们窥见一斑。

2005年底,中国金融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如火如荼,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其时,董富欣走马上任,接过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的“帅印”。1995年1月成立的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在走过11年艰难历程后,如何在改革中重获生机,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沉甸甸的担子落在了新行长的肩上。

董富欣带领着他的团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中,秉持“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按照国家和农发行总行制定的改革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实践着、探索着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之路。

支农中求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耕种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从古至今,河南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百姓耕作,养兵固国的粮仓。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业、政策支农的金融机构,在这个农业大省的作用可想而知。董富欣对此的理解是:“虽然我们做的是银行工作,却体现国家支持农村、发展农业的政策,让农业持续发展,让千万农民增收,是我们农发行的责任!”

2006年,河南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小麦总产量达到571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4还多,商品粮占到全国份额的1/3,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丰收了,但是粮食价格却不断下滑。

“谷贱伤农”,在辛勤耕作的农民困惑和期待的时候,国家第一次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保护农业。

董富欣行长面对夏粮大幅增产、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巨增、农民售粮踊跃等诸多新情况,率领着他的团队,把支持夏粮收购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省分行成立了夏粮收购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12个督导组。同时,促请省政府建立了联席办公制度,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粮食主管部门建立了协调机制。全省各级农发行准确把握购销政策和信贷政策,克服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压力,确保了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在粮食贷款发放过程中,创新监管措施,实行银企共管、关口前移、过程控制的办法,确保了收购粮食的入库数量、质量、价值与贷款投放相一致。

收购政策的调整,是国家兴农战略的体现。当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投放小麦托市收购贷款265亿元,同比多投放188亿元;支持收购小麦362.5亿斤,同比多收239.5亿斤,贷款投放量和粮食收购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44.9%和44.3%。托市收购政策在河南得到落实,“粮价回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发行省分行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不仅是粮食主产区,棉花产量也高居全国第二位,棉花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也是农发行的主体业务之一。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积极适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棉花产业政策,不断加强对棉花产业的信贷支持。贷款支持范围由过去仅限于供销社棉花购销企业,调整为具有棉花收购、加工、调销经营资质的所有棉花购销企业,以及收购加工一体化的棉纺企业和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支持领域向棉花产业的两端延伸,从纯流通领域延伸到棉花生产领域和深加工领域,发放了预购贷款、良种繁育贷款、良种经营贷款、技术设备改造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这些调整,使农发行贷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2006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70.17亿元,同比增加22.94亿元。全省累计收购皮棉1257.92万担,同比多收378.05万担,其中农发行贷款支持收购量占到当年全省生产量的60%以上。全省农发行共支持棉纺企业55家,纱锭约450万锭,占全省规模以上棉纺企业纱锭的半壁江山;累计投放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43亿元,支持企业购入皮棉773万担;累计发放订单农业贷款2.7亿元,支持7家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与28.7万户棉农签订订单棉花73万亩约6.5万吨。

随着棉花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棉花产业发展、保护棉农利益中的作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农发行的信贷资金在棉花收购中占据着主渠道地位。农发行的棉花贷款业务在经受了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和考验后,仍然承担着保护棉农利益,支持棉花产业发展,维护棉花市场健康运行,执行国家调控政策的重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履行好农发行的职能,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董富欣行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董富欣行长率领团队从更新观念入手,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全面进行客户调查、分类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库,强化客户营销和维护;按照新的业务营销和经营思路,组建贷款调查中心和审查中心,规范贷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对各类贷款的审批权限、报批流程及办结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建立省、市、县三级行联合办贷机制,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实施“一站式”办贷;建立新开办业务行业分析和研究制度,分别成立了种子、面业、玉米、淀粉和棉纺等行业分析研究课题组,加强行业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利于突出支持重点。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促进发展。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先后对郑州三全食品、焦作蒙牛乳业、商丘银河棉业、安阳昌泰纺织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对新乡市刘庄村、焦作市西滑封村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进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年3月,河南省巩义市10亿元涉农项目贷款意向成功签约,成为全省农发行系统低风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营销的领头羊。这一项目的成功营销,使涉农企业寻求与农发行合作的热情高涨。随后,申请22亿元贷款的郑州森林生态城低风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项目已完成调查评估,申请4.8亿元贷款的中牟县粮食主产区农业灌排综合治理项目、10亿元贷款的登封市煤矿塌陷区耕地恢复项目、8亿元贷款的新密市农田水利综合治理等多个项目正在调查评估中,涉及金额达百亿元。目前,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支持产业化龙头和加工企业贷款项目已经近300个,发放贷款逾200亿元,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由此可见一斑。

修炼中强内功

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需要苦练内功,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董富欣行长在思考,也在探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银行经营永恒的主题。董富欣上任后,把防范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组织建立起全方位的风险防控和化解体系。

优化客户基础和贷款结构调整,实施扶优限劣,建立退出机制,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棋。河南农发行在全面开展国有购销企业改制情况调查、客户基础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贷款资格认定工作,对机制落后、经营萎缩、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信贷退出。截至目前,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已对全省713家收购企业进行了贷款资格认定,其中龙头加工企业由112家增加到226家,A级以上企业的比重由26.3%上升到92.7%,提高66.4个百分点,初步实现了信用等级提高、结构趋优的目标。

同时,做到支持多主体,形成新格局。优先支持储备企业、择优支持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形成粮棉购销业务多元化的优质客户群体。在2006年发放的390亿元粮油购销贷款中,最低收购价贷款占78.3%,产业化加工企业贷款占13.8%,购销企业贷款占7.9%。在发放的棉花收购贷款中,购销企业占32%,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棉纺企业占68%。

另外,省分行还运用信贷杠杆,引导资源整合。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对粮棉购销企业兼并重组,使龙头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经营实力,消化了购销企业的贷款风险。

建立和完善贷款监督管理机制是河南农发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为此,行里制定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贷款审查中心工作规则、二级分行贷款操作规程和廉洁办贷若干规定等10余种制度和办法,并加强贷后检查和评价,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资信状况等方面设置了40个预警信号,增强了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把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和地方金融环境不宽松以及粮棉购销企业改革改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分行的不良贷款占比一直较高,严重影响着其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4月,董富欣行长专门到河南省周口市察看不良贷款清收情况,并参加了由周口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优化金融环境动员大会。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些挤占挪用数额较大的企业开始主动归还贷款。会后不到10天时间,周口市分行就清收不良贷款1927万元。

2006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现金收回不良贷款7.7亿元。在清收不良贷款的同时加大协调力度,做好后续粮食财务挂账剥离和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消化处理工作,共剥离后续粮食财务挂账57.5亿元,消化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本金28.1亿元,收回利息3.52亿元,分别占应消化、收回总额的99.9%和96.84%。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完善,使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目标考评体系。提高经营效益是打造现代银行的必然要求。河南农发行把目标责任奖与考评结果挂钩,按月通报,按季考评兑现,真正体现绩效差异。实行省分行“直管市行、监测县行”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级行讲经营、求效益、谋发展的积极性。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加大贷款利息收回力度。探索建立省、市分行对综合业务系统运行“日常监控考核”、“突击式现场检查”和“会计远程视频监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确保综合业务系统安全运行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加强资金计划管理,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合规经营。加强科技支撑,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董富欣行长提出建立干部业绩档案,为全面、客观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对各级行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建立了测评档案。省分行机关正副处长竞聘上岗。组织17名市分行行长和133名县支行行长分别参加了总行和省分行举办的脱产培训。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河南农发行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内增活力,外树形象,促进业务有效发展,这成为2006年工作的一大亮点。据董富欣行长介绍,总行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农发行基本建设成发展空间合理、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较好的现代政策性银行。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员工的文化素质、管理理念、服务水平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着全省农发行职能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改革和发展的成效。所以,要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创新、打造高效团队,提升全省农发行经营管理水平。

在省分行的重视下,焦作市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取得成功。2006年11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到焦作考察,看到分行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整洁的办公环境,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了解到快速的业务发展、良好的经营业绩,让郑晖行长用了“震撼”一词来表达他的感受。他说:“焦作市分行的做法值得全省推广、全国借鉴,河南省分行可以先行一步,进一步完善深化,总结经验”。

嬗变中获生机

近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发展方向已经越来越明确。这意味着农发行在历经十几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第二次创业――按照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嬗变,以跨越性的发展,使农发行成为集政策性、开发性于一体,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

从长远看,农业发展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既是困扰农发行的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应该扩大规模和业务范围。三年前人们提出的“农发行出路何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现在是越来越明朗了。

董富欣行长认为,农发行在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时遇到的现实矛盾是不能回避的。每当粮食收购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都会下发文件,要求农发行积极发放收购资金,不能出现“卖粮难”和“打白条”的现象。这个要求很严,农发行一方面要面对粮棉市场化的客观形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发放贷款的刚性政策,也就是说必须发放贷款保证收购。2004、2005年的粮食收购和目前的棉花收购都是这种情况。

市场放开后,理论上讲农发行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但是农发行作为体现国家政策意图的政策性银行,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如果贷款出现风险又没有补贴来源,这使农发行处于两难境地。农业天然具有的弱质性,使很多国家对此都有补偿。董富欣认为,我国也应当认真调查研究,建立系统的农业补偿机制。2006年实行小麦收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农发行承担资金供应责任,粮食部门承担保管责任,这个政策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

应该说,200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发展史上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也是董富欣行长率领他的团队不懈努力、收获硕果的一年。这一年承载着农发行员工用汗水浇灌的业绩,也留下了农发行在历经困惑后嬗变而重现生机的深深烙印。

2006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的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业绩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字上。

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到200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62.4亿元,比年初净增226.1亿元,同比多增181亿元,存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剔除2004、2005年粮食销售价差等因素,较年初减少5.37亿元,不良率下降4.66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实现利润6.36亿元,同比增加6.2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利润17.99万元,同比增加17.67万元。资产利润率0.73%,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收入成本率11.47%,同比下降3.76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71.9亿元,比年初增加26.4亿元;人均存款199.2万元,比上年增加64.3万元。

这对于从沉重历史中走过来的河南,对于发展中的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来说,可谓创造了历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提起农发行的发展前景,董富欣行长充满激情:“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是农发行的定位,是国家根据政策性银行的行业特点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工作围绕这个定位去开展,强化支农力度,以支农为己任,在做好粮棉油储备、购销等主体业务的同时,逐步扩大到全方位支农。”

第6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 土壤成分 检测 发展动向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在农业中,土壤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但是,由于土壤污染、农药化肥违规使用,其中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的流失或过剩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土壤成分的检测,便于农民了解土地的肥力,进行科学施肥,适当增加或减少微量元素与有机肥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现代农业精准作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土壤成分含量的检测主要在化学实验室进行。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化验,而且检测速度慢、实时性差,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精准施肥快速检测化的要求。而近红外光光谱技术是一种无损、高效、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已经成功在多个领域获得应用,包括农业、食品、医药、烟草等行业。在近红外光谱区域,一般有机物的吸收主要是由含某些官能团如C-H、O-H、N-H等的伸缩、振动、弯曲等一起的倍频和合频吸收谱带的吸收。通过样品的光谱吸收特性和样品的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测得有机物的组成成分。

1 土壤成分NIRS检测的重点

1.1 建立样品库

采集一定量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风干、磨碎,制成需要分析检测的样品。首先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含量,为预测提供标准数据;然后根据化学检验结果,尽可能获取大量可靠数据,丰富和补充建模样品库中的数量,建立土壤成分NIRS预测的建模样品库。

1.2 建立NIRS数据库

在同一实验条件下测定土壤成分样品库中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建立土壤成分含量预测的近红外光谱库。不同的近红外光谱检测仪器的精度不同,其光谱也有所差别。

1.3 建立数学模型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要想实现对未知样品的定性或定量分析,首先要对样品通过标定的方法建立校正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到主要成分,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光谱的类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通过主成分和光谱类型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光谱数据与化学值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有机质测量模型。

1.4 光谱预处理技术

为了建立稳定定标模型,得到可靠、准确的特征波长,去除掉有各种干扰噪声。如散射干扰、仪器噪声等、其他组分吸收对待测组分吸收造成的干扰等,这些干扰噪声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光谱数据的分析及定标模型的分析精度和稳定性,以便降噪、减少各种干扰。因此,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多元散射校正有利于光谱预处理和定标模型的建立。

2 土壤成分NIRS检测的难点

2.1 样品库的准确性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由于光谱数据中的异常光谱严重影响定标模型的质量。因此还需要剔除异常样品,保证定标模型的稳定性。样品的基体(如含水量)的影响,虽然经过处理后,基体情况基本一致,但不能排除个别样品基体不同的情况;样品颗粒大小及均匀度对光的漫反射强度的影响;由于装样时样品量的多少,装样的厚度,样品表面的平整性及密实程度都对入射光在样品表面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所测得的光谱。

2.2 温度的影响

温度的稳定性是保证测量系统分析精度及重复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采用信噪比与温度成反比的探测器,并对其进行致冷控温。近红外分析法对仪器和样品的温度十分敏感,温度变化在10~20 ℃就可以使得吸光度发生变化,而且温度影响不呈规律性。所以分析测试前要求室温相对稳定,仪器要预热一段时间,样品也须置于仪器同一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以达到与室温、仪器相接近的温度。

2.3 仪器的分辨率

近红外光谱仪的工作状态和扫描时各种参数的设置,特别是仪器的分辨率会严重影响近红外光谱的质量,对测量过程和分析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分辨率越高,近红外光谱就越粗糙,光谱所含噪声越多,吸光度也越大。

要减少预测引起的误差,除了要避免以上几种情况外,还必须保证定标样品能充分代表所分析对象的总体,其收集范围应包括将来测定未知样品可能出现的待测成份含量水平和不同产地的情况,使各不同水平的定标样品数目尽可能均匀分布。

3 结语

从近年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领域应用研究的进展看,它既可以分析农业及土壤方面的有机成分样品,还可以分析土壤矿质成分,预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因此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土壤测试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其关键问题在于定标样品集的选择、光谱处理、定标模型的建立与所测成分标准方法关联度的好与坏。在配以判别软件和分类软件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土壤类型的

分类。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方便的无损检测技术,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土壤成分检测的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及时了解土壤成分含量在不同地段的分布,间接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土地利用率。

当前,NIRS在土壤成分检测方面的仪器设备还处于开发阶段,便携式的、可在田间应用的还不多,相应的软件还不成熟,需要解决的难点还很多,距离推广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总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学研究、土壤测试、精准农业及数字土壤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今后应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仲辉.物理学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物理,2002,31(6):392-399.

[2] 韩东海,刘新鑫,涂润林.果品无损检测技术在苹果生产和分级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2003(1):42―44.

第7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 发展思路 项目模式 对策建议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黑龙江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形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5种模式: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供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属自发式,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初级经营阶段,仍属自发式,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成熟的经营阶段,属开发式,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此外,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农家乐”等项目,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主体、开发规模、功能等方面分析,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合农科知识类: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哈尔滨的“绿山川”生态园、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瓜果品尝类: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民俗生态类: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花卉养植类: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种养殖产业类:如大庆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中,60%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合类型,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进行农、林、果、牧、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规模较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多,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北部地区较少。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雷同或近似,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并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此外,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因此,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应以农业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走特色品牌、精品项目之路;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把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设项目。在功能上,可建立粮油、果品、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在利用方式上,可将作物的观赏、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其经营效益,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阔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是看点。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50万亩的“走廊”上,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范区、果园示范区等。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并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不仅担负着“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任务,还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农家游或农家乐 这类项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园等形式,主要是私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种就简、就古的旅游项目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是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

特色农业基地 黑龙江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发展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凸显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或者是特色黑土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地貌、特色的农业环境等。例如大庆龙凤的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我国东北三省最大的43型温室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反季水果、蔬菜等。

项目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在大力推进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要重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预测趋势、立足特色,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农业企业。

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该加强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和时间定位,注重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相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相结合。

项目应该突出产业化,立足特色,增强内涵,打造强势的产业品牌和精品项目。旅游观光农业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和农村生活风貌,丰富农业文化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切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和高消费,要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实效。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进步,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观光农业向成熟阶段发展。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等进行产、学、研或其他合作方式,全面加强旅游科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学习和探索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应用现代IT技术实现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

2.郑业鲁等.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2002

第8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谋出路,促转型,村庄发展驶入快车道

焦集村有耕地面积1200亩,人口近800人。多年来,焦集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虽有一定的蔬菜种植传统,但数量少,未形成产业规模,村民收入偏低,集体经济几乎“空壳”。“就像村名一样,群众想发展的心情十分‘焦急’!”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军这样形容十年前的焦集村。

为摆脱这种现状,杨远军说干就干,他与村两委成员、老党员老干部反复研究讨论。白天,他带着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周边村进行学习,在参观中开拓思路,谋划一条适合焦集村的发展道路;晚上,他挨家挨户地到村民家里拉呱谈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所需所求。经过反复的考量和研究,杨远军决定紧紧抓住天桥区“实现新跨越、再建新天桥”和大桥镇打造北跨桥头堡的有利契机,依托村民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优良传统,将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产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引导群众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2009年,杨远军结合焦集村实际,建立了焦集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号召有种植经验的村民发展大棚种植,同时,探索实施“合作社+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牵头成立了天桥区益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菜农协调土地、办理贷款,并提供技术支持和设施配备等,进行标准化生产。借鉴蔬菜种植专业村庄的成功案例,杨远军充分认识到,蔬菜品质是蔬菜种植产业的生命力。为保障蔬菜的绿色品质,蔬菜种植合作社建立了严密的绿色蔬菜种植监控体系,菜农严格按照绿色蔬菜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合作社为每个蔬菜大棚建立了沼气池,蔬菜种植所需营养全部来自沼渣沼液,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违禁药物和植物激素。目前,合作社成功注册了“焦集”牌蔬菜商标,白萝卜、芹菜、西红柿等七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与此同时,杨远军牵头村两委成员成立了蔬菜营销服务部,引进“生活帮放心菜”品牌,探索电子销售、农超对接、农宅对接等销售方式,为拓展销售渠道、保障菜农利益上了“双保险”,菜农没有了滞销和低价出售的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逐步提高,村民的口袋慢慢地富起来,2012年底,有50名菜农加入到合作社进行蔬菜大棚种植,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8000元,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的2倍。

尝到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甜头,杨远军决定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受益。通过到泰安肥城、历城柳埠等地借鉴学习,村两委确定了“园区+基地+合作社”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土地制约的问题。2013年初,杨远军着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将村庄东头的闲散地收归集体,进行了整平、改良,重新规划建设了沟、渠、路等配套设施,仅用45天的时间就把150亩荒地变废为宝。如今,焦集村拥有各类蔬菜大棚60多个,露天蔬菜种植面积200余亩,年产绿色蔬菜500万斤。2015年焦集村累计销售绿色蔬菜380万斤,销售收入500余万元,实现利润100余万元,菜农人均收入15000元,村集体收入约13万,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聚民心,凝民力,用群众的力量办群众的事

在村庄发展的过程中,杨远军J识到把人心凝聚起来、发挥好群众的力量,才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杨远军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定”,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工作开展前,杨远军都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议及群众代表会,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主动让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由村民监督工程落地,村民有好的意见建议也积极采纳,形成了共建共享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杨远军通过召开会议、村广播喇叭宣传、登门入户做工作等方式,向群众充分解释开展环境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群众自发清除门前屋后的杂物。人心齐,泰山移,在焦集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焦集村的环境面貌在短短的时间内焕然一新,成为全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吸引了周边村庄多次到村参观学习,为村庄环境提升提供了空间,更让杨远军进一步认识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工作的重要性。

抓五化,惠民生,倡树文明村风民风

“民生无小事,为民办实事。”杨远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大力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新修水泥道路4000余米,实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形成“四纵三横”的道路网络;种植月季、冬青2.6万棵,樱花、木槿、丁香等树木800多株,实现了“一街一景”的特色绿化;并安装路灯70余盏,实现了村庄全部亮化。推动平安村庄建设,安装21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建立天桥区首个农村数字化监控平。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困难群众;建设700平方米的焦集村幸福院、医务室,解决了群众养老、看病难的问题。

第9篇:数字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日化产品化学检验质量监管

我国加入经济组织以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日化产品,日化产品也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它曾经应用在检测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中,然而在化学工程、生物医学、生物化学中也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日化产品已经步入了化学检验的领域。日化产品虽然有着它发展的优势,但是在化学检验中却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日化产品在化学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更多的合理化的建设性的建议。

一、日化产品的特点

(一) 日化产品的种类多

日化产品的特点之一是日化产品的种类多。日化产品的种类非常多,它所涉及的类别特别多,主要有个人化妆品、人体清洁和牙膏、肥皂与洗涤剂以及家庭护理等很多的类别。

(二) 日化产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日化产品的特点之二就是日化产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日化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化妆品就有日化产品的主要的化学成分在里面,为此,人们在选择日化产品的时候,要切实的加强,日化产品的安全性能,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 日化产品是多种科学结合的产物

日化产品的特点之三是日化产品是多种科学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结合了化学的多种成分,精心的化工、药理学、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部门的综合。所以说日化产品是多种科学结合的产物,也不足为过。

二、日化产品发展的概况

目前,我国日化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化妆品、洗涤剂及口腔清洁用品三大类共占日化市场份额的93%。在化妆品领域,洗发护发品市场容量渐趋饱和,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其中美发市场增长较快;护肤品是化妆品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细分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护肤品领域没有绝对优势的领先品牌,护肤品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寻求品牌突围的关键时期。美容用品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有望超过护肤品和洗发护发品。

2006年,中国日用化工行业的各类产品都有着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补水、防晒和抗衰老产品是化妆品理念发展的重点,以生物制剂、植物、生物活性提取物、天然植物添加剂为代表的化妆品新原料,仍是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和高科技象征的主流;洗涤剂功能趋向于洗涤效果、方便使用、织物保养和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并且更加关注环保、节能、节水产品的研发;口腔清洁用品则向天然、多品种、多档次、多功能方向发展,功能性牙膏仍是销售热点,如符合中国传统消费习惯的中草药牙膏、处于国际口腔用品发展潮流的增白牙膏、多合一牙膏和生物牙膏等。

据了解,以大连市质检所为依托的国家日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面积达1500平方米,拥有液相色谱-串级质谱、液相色谱-飞行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国内一流的检测设备和凝胶净化系统、固相萃取等前处理装置,并已经取得了“国家化妆品市场准入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检验单位”两项权威资格,其检验能力范围已经覆盖了化妆品、洗涤品、消毒剂等产品领域。

三、日化产品在化学检验中注意的事项

(1)化工产品种类繁多,采样条件千变万化。采样时应根据采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采样方案和采样技术。

(2)采样是一种和检验准确度有关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采样工作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承担。

(3)采样前应对选用的采样方法和装置进行可行性实验,掌握采样操作技术。

(4)采样过程中应防止被采物料受到环境污染和变质。

(5)采样人员必须熟悉被采产品的特性和安全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处理方法。

(6)采样时必须采取措施,严防爆炸、中毒、燃烧、腐蚀等事故的发生。

四、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

(一)日化产品的世界潮流

当前日化产品的发展潮流日化产品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用消费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化,人们对日化产品的品种、档次、质量、功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促使日用化学工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品种也正趋向五光十色和玲琅满目。日化产品是一种流行产品,它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产品的开发常常随社会潮流而动。当今日化产品的世界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 日化产品的安全意识

安全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广受青睐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环境污染加重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世界各地同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日化产品生产商也积极紧跟形势,大力生产、销售对环境无害,对人体安全的日化产品。他们在原料上采用易生物降解和可再生的无污染原料,以及性能温和、对皮肤无刺激的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在制造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以及力求减少和消除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日化产品的普遍应用。本文针对日化产品的特点、日化产品在化学检验中概况、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我国日化产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合理的阐述,为以后日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关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有利于日化产品的质量的提高,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有关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可以使日化产品能够更好的通过化学的检测标准,提高日化产品的化学含量的产分,为日化产品能够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化学成分的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就日化产品的化学检验应用的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促进了日化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使日化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少敏.日化产品技术创新的进展与趋势[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01).

[2]齐尚忠.日化产品检测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