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重阳节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重阳节的简介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的起源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登高要注意的事项1、爬山前应先查看身体。尤其是中、晚年人,缓慢病患者,要做全部身体查看,防止发作意外。
2、事前知道好爬山游览道路,方案好歇息和进餐地址,最佳有熟人领路,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乱撞。
3、对山上的气候特色应有所知道,争夺在爬山前得到牢靠的天气预报。带好衣物迟早御寒,防止伤风。
4、歇息时不要坐在湿润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领,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5、爬山时思想要冷静,动作要缓慢。尤其是晚年人和体弱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走半小时就歇息10分钟,防止过度疲惫。
1、除夕: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3、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4、寒食节: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5、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6、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7、七夕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8、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一、指导思想
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培养我校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
二、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三、活动内容
1、组织志愿者到xx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谈心聊天。
2、组织志愿者探望慰问我校部分退休教师。
四、活动安排
1、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时间:上午8点30分。
参加人员:30名学生志愿者(带备清洁工具)。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中厅。
2、慰问退休教师。
时间:上午8点30分。
参加人员:6名学生志愿者。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中厅。
五、活动要求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
2、活动过程要注意安全。
3、要收集好各类资料并以新闻稿的形式及时上报校团委,校团委将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4、活动结束后,以简报、总结等形式向相关上级部门汇报活动的开展情况。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应继承、弘扬传统。为引导孩子们敬老、亲老、爱老、助老,树立良好美德观念,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我班在重阳节之际,针对全班同学,开展尊老,敬老重阳节活动。
一、活动目的
1、让孩子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培养孩子敬老,爱老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三、活动准备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同学和家长一起准备一个尊老的故事:古代的、名人的、身边的。
3、同学和家长一起准备一句国学里关敬老,孝道的名句。(最好能理解并背诵下来)
4、同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写一句“尊老承诺”。
四、活动过程
1、重阳节的时间。
2、重阳节的来历。
3、重阳节的习俗。
4、重阳节的诗句。
5、重阳节尊老。
6、尊老的名句交流。
7、尊老的故事:古代、名人、身边。
8、我们可以这样做。
9、尊老承诺。
10、在节日里为老人送上一份礼物(重心意)。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1)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2)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
要求小学生开动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
(3)小小真心话
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4)孝歌我会唱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通过上面开展的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更加尊老爱老,促进他们和长辈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2.通过调查、访问、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3.在重阳节活动中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懂得“孝敬长辈,尊老敬老”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xx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幻灯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一)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__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二)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幻灯片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幻灯片出示)。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幻灯片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钱肖毅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茱萸图片)
因为据了解,茱萸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古人重阳节插的就是吴茱萸。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专家认为,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俗的重心发生潜移,重阳在早期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寿客”的`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解读;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22-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诗,产生于唐代,流传至今,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喜爱它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不论男女,无论古今,只要是生活中经历了离亲别友、背井离乡,人们都会在思念之中,轻轻地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诗能够广泛地得到大家的认同,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品读本诗,我们是否应该再去寻找一个崭新的角度,从而获取更多的文学价值。
一、“佳节”之论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在诗人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可能更多(因为有些节日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如今能称作“佳节”的,起码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情结所系,可是,作者在题目中却明明白白地以“九月九日”标示出佳节的指向,于是,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会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呢?
来看一看本诗的写作背景,十七岁的作者才华横溢,为了谋取功名,他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长安。一方面,繁华的对当时正热中于仕进的年轻诗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长安越是繁华,茫茫人海越是热闹,这个少年游子就越感到孤孑无亲。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肯定会无数次地想念家乡和亲人,任何节日都可能成为他深深想念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这里的“佳节”应该是那些所有让诗人悄然动情的节日,可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格外凝重呢?那些比起重阳节更为悠久更加热闹更能凝聚骨肉亲情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什么没有让他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呢?而那个佩带茱萸的节日却为什么能够激发起年幼诗人如此强烈的创作灵感?此处,这个重阳节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大地上燃放多年的爆竹、甜甜蜜蜜的元宵,包括那轮皎洁的明月
选在重阳节写作,或者说在重阳节作者产生创作激情,也许并非偶然,我们是否应该抛开王维的思乡之情,从他的情致爱好来考虑,考虑那个佩带茱萸的重阳节。
二、关于茱萸
在客观世界里,“茱萸”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在诗人的故乡,在重阳节,“茱萸”又代表了什么?在诗人的内心世界,“茱萸”留下了什么印象?在那个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美酒飘香的日子里,为什么诗人只对茱萸情有独钟?
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因此,人们又送给茱萸一个雅号――“辟邪翁”。唐代,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避难消灾,佩带茱萸也表示一种怀恋之情。
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茱萸,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一种健康、吉祥的象征。而“九”这个数字,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含着永久的意思。在九月九日,佩带茱萸,表示人们对于健康、祥和生活的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可是,盛极一时的大唐长安,在重阳节日想必人们也会遍插茱萸,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家乡的茱萸进行深情的遥望呢?
三、走近王维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特殊伟大的人。
王维能诗善画,多情善感,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的才智与情感。在保留下来的四百多首诗中,最能展示他艺术才能的,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东坡志林》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山水诗作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这个在盛唐时期蛮声诗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经受悲欢离合,远在异地他乡,他同样孤独寂寞。每当夜深人静,他也会思念家园,他有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基本的情感。但他同时还是个诗人,他又有着平常人所不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特殊能力,他会写诗,他能用28个字表达出心中的无限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不下千千万万,但却再没有第二首诗能与本诗相比,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被人们吟诵了一岁岁、一年年,其艺术魅力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就王维个人而言,这七个字所饱含的深情与文学意义也已经超过了那四百多首诗的总和。
于是,我们再来仔细端祥王维,重新品味这诗中的味道,才发现王维的伟大之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敏感地捕捉到了游子心中那一瞬间升腾的情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的时光易逝、故乡难回的感慨;“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也只以来日的欢聚衬托今天的孤独……如此这些,都是从个别角度来表述思乡之情。只有王维,也只有王维,那个既能概括雄奇壮阔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刻画自然事物,既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又享有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的人,才能够把个人的思乡情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从节日――这个最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人手,揭示出人性的共同特征――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论大江南北,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都会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什么,节日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特点的浓缩,是个人情感的归依。那个在作者心目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阳节,最能让作者品味出诗情画意的重阳节,早已在作者心中滋生出无限眷恋之情,无论何时何地,久久挥之不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在自己的家乡,那些茱萸不只插在了兄弟们的身上,也深深地插在了作者的心中,那种健康、吉祥、而又团聚的生活是作者永生永世都难以忘却的(当然,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向往的)。所以,即使长安城内人人插茱萸,遍地是茱萸,也难以替代家乡的茱萸家乡的人,因为,作者爱的不只是那种开黄花结红果的绿色植物,想的不只是家乡的某一个兄弟,而是在九月九日那么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与亲人一起祈求幸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王维在本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包括一种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
王维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但当这种情感与传统节日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每一个阅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憾与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于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思念之情。
春节戏码:屠苏酒
屠苏酒是过年喝的,几千年来名气巨大,饮用方法是现煮现喝。
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养生主角登场
《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治疗与保健药酒》、《老年保健学》等医药典籍均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大黄、桔梗、蜀椒各15株,白术、桂心各18株,乌头6株、菝葜12株。其中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
养生小品编排
材料:白酒5 200克,厚朴8克,桔梗8克,防风8克,桂枝8克,白芷8克,川乌头8克,土大黄10克,檀香10克,花椒6克,藿香6克,威灵仙5克,甘草5克,茅术8克,冰糖250克。
做法:
1. 将厚朴、桔梗、防风、桂枝、茅术、川乌头、白芷、土大黄、檀香、花椒、藿香、威灵仙、甘草加工成粗末后置于容器中;
2. 加入白酒和冰糖,上锅隔水加热煮沸后,密封静置24小时;
3. 过滤去渣,装入瓷坛贮存即可。
养生表现品评
屠苏酒有祛风散寒、理气消胀、健脾和胃、化积消滞之功效,适于风湿等症患者饮用。
端午戏码:菖蒲酒
菖蒲酒远在汉代已名噪酒坛,为历代帝王将相所喜用,并被列为历代御膳香醪。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
它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35°~45°,糖度为7°~10°。
养生主角登场
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溪流旁的一种名贵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具有开窍、理气、驱风、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到了宋代,它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由此看来,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养生小品编排
将菖蒲根去皮擦成碎末,加枸杞、党参、大枣、冰糖少量,用白酒泡12小时即可,随饮随制。
养生表现品评
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脑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
中秋戏码: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自古人们把桂花看成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桂花酿制的酒自然也倍受人们喜欢。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2 300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蝶恋花》词中名句“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使这一名酒成了人们交友饮用的上乘美酒。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养生主角登场
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古人甚至认为桂为百药之长,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
养生小品编排
在每年桂花开放的季节,从桂花林中采一些桂花,在家自制桂花酒。桂花各品种中,以金桂最佳,数其最芳香。
将刚摘或摘下不久的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去掉垃圾成分,取250克,加入白糖250克(粉状冰糖最好)拌匀,放入容器内发酵二、三天后,加入2千克~2.5千克35°以上的米酒或高梁酒,密封保存,放在避光处,三个月后桂花酒即成。若窖藏一年后饮用,则为上好佳酿。加入50克桂园肉和10克白参、100克红枣,则更好。
TIPS
桂花酒属于口味酒,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习惯选择白酒,和调整桂花、冰糖的比例。
无论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将桂花水洗。
养生表现品评
正宗桂花酒通常色泽金黄,晶莹透明,有桂花香和酒香,味感甘绵醇厚,沁入心脾,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之功,尤其适宜女士饮用,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
重阳戏码:酒
重阳佳节,我国人民有饮酒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历史上酿制酒的方法不尽相同。
我国酿制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民俗有在盛开时,将之茎叶并采,和谷物一起酿酒,藏至第二年重阳饮用。
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重阳节需饮酒的开始。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酒。
到了明清时代,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用甘煎汁,用曲、米酿酒,如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其效更佳。
养生主角登场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养生小品编排
将干去蒂洗净晾干,泡于低度粮食酒中,一两天后就可以饮用。
(1)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心系苍生,胸怀天下,“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仰。
(3)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4)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浙江金华市)
廉政文化进校园,让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
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三、(安徽芜湖市)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
(2)三人行,______________。(《论语》)
(3)得道者多助,________。(《孟子》)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陶渊明《饮酒》)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韩愈《早春》)
(6)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
(7)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
(8)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或民生疾苦的名句,请你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湖北襄樊市)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放达宽慰之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生活中,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要客观地看待别人,任何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如俗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福建莆田市)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诗经》)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杜甫的《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7)北京奥运会将至,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喜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正可谓“______,________?”(用《十则》中原句回答)
(8)中国古代关于清明、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个相应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北京市)
(1)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2)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鸟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湖北黄冈市)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绘夜间、黄昏时江面上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49天,请你借用一句古诗词表达对中国奥运健儿的激励之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江苏徐州市)
(1)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破阵子》)
(4)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________________ 》)
(5)《 出师表》 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九、(湖南长沙市)
(1)子曰:“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2)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3)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 》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开幕,请你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
(5)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在美丽的天府之国。
十、(湖北恩施自治州)
(1)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后主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样是写愁,李清照却把它搬上了船,她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十一、(广东汕头市)
(1)子曰:“岁寒,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我们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要放眼未来,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用杜甫诗句填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把文天祥《过零丁洋》默写完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二、(河北省)
(1)俱往矣,____________,还看今朝。____ (《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5)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国恒亡。(《〈孟子〉二章》)
十三、(湖北咸宁市)
(1)________________,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2)人家在何许,____________。(梅尧臣《鲁山山行》)
(3)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4)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十四、(浙江温州市)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夫战,勇气也。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3)____________,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5)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6)____________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5月,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家园顷刻被毁,生命遭受劫难。危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灾区人民在绝望中重见希望之光,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十五、(福建漳州市),
(1)一代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我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5)《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 ______, ________。
(6)在古代诗歌史上,“酒”是诗人吟咏的灵感源泉。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酒”字的完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外均可)
(7)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移居》)
十六、(黑龙江哈尔滨市)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十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 。(汉乐府《长歌行》)
(4)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7)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花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江苏常州市)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
(2)雨,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请写出古诗词中借雨抒情的2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与“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的哲理意蕴基本吻合的2句古诗(扣住1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浙江奉化市)
(l)关关雎鸠,____________。窈窕淑女, 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贾岛《题李凝幽居》)
(4)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请写出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提升文化品位,有关部门准备挑选含有飞鸟的诗词佳句,镌刻在观鸟园的山石或廊柱上,请你推荐两句这样完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江苏南通市)
(1)蒹葭苍苍,________ 。(《蒹葭》)
(2)_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 。(赵翼《论诗》)
(5)陶渊明《饮酒》一诗中表现诗人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6)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十、(湖南益阳市)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3)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5)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
(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摇篮。古代诗人以她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任意写出一个与黄河相关的完整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浙江绍兴市)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论语》十则)
(2)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4)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5)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
(6)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的“____________ ,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7)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自得,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请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二十二、(湖南株洲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________ ,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3)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二十三、(四川资阳市)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______(《诗经》)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毁坏房屋数百万间,数百万人无房可居。面对受难的同胞,最能表达我们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李白的“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关切;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抒发的是别愁离绪;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 ,把酒问青天”,表达的是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创设的是淡雅的意境。
(6)“舟”常见于古代文人骚客笔下,但妙用不同。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表达的是深感无人引荐,不能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惭愧苦衷;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创设的是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刘禹锡的“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诗人异常达观的态度;李白的“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无限留念,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
一、(1)谈笑有鸿儒(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千树万树梨花开家书抵万金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铁马冰河入梦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化作春泥更护花 濯清涟而不妖
三、(1)白露为霜(2)必有我师焉(3)失道者寡助(4)悠然见南山(5)草色遥看近却无 (6)西北望射天狼(7)为有源头活水来(8)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1)悠然见南山 (2)烽火连三月 (3)潮平两岸阔____(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五、(1)白露为霜(2)天涯若比邻(3)春蚕到死丝方尽(4)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等。
六、(l)闲来垂钓碧溪上(2)弓如霹雳弦惊(3)苔痕上阶绿(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七、(1)柳暗花明又一村(2)正是江南好风景(3)问渠那得清如许(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八、( 1)蒹葭苍苍(2)长河落日圆 (3)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4 )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九、(1)学而不思则罔____(2)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____(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十、(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十一、(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十二、(1)数风流人物 (2)人有悲欢离合(3)绝胜烟柳满皇都(4)芳草鲜美(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十三、(1)江流天地外(2)云外一声鸡 (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四、(1)草色入帘青 (2)一鼓作气 (3)商女不知亡国恨(4)悠然见南山 (5)五月人倍忙(6)了却君王天下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五、(1)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6)示例1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示例2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7)疑义相与析
十六、(1)思而不学则殆____(2)夕阳西下____(3)老大徒伤悲 (4)人有悲欢离合____(5)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十七、(1)随风直到夜郎西山重水复疑无路(2)示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十八、(1)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2)黑云压城城欲摧(3)僧敲月下门(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十九、(1)白露为霜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4)各领数百年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十、(1)风正一帆悬 (2)造化钟神秀____(3)江山如此多娇(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示例: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十一、(1)思而不学则殆 (2)山重水复疑无路 (3)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足蒸暑土气(5)对影成三人(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十二、(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2)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 (3)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间一长,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来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去讲,以便活跃语文课堂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又穿插相应的古诗词,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灵活运用,无论是导入、解答问题、小结、总结时均可加以运用,达到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亲情、友情教育的目的。
(1)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最浓郁、最强烈的亮点就是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忧国爱民的真实情怀, 陆游《 示儿》一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陆游临死之前,仍然惦记祖国的一统大业,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济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发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学习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察探究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伟大诗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的高尚品质,长大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能够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对学生实施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点。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颂扬了母爱的伟大。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成为千古佳句。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则教育我们亲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且不可相互残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给学生编织一个和谐的亲情关系网。
关键词:七夕节俗;农耕文化;爱情观;生育观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载体。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尴尬境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新解读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民族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比较悠久的节日,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穿针节”、“乞巧节”等。董乃斌在《唐人七夕诗文论略》中说:“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①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七夕节自汉代产生以来,经过不断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确定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与古代民间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七为阳数,七月七日是阳数的重叠之日,与五月初五端午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一样,是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农历七月也是农业丰收的季节,织女被作为七月立秋的标准星,因此,人们将七月初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并定名为“七夕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天上有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人间有君臣与百姓的庆祝活动。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习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与织女的六大神性有关:主嫁果、生计、财货;主掌生育、庇护儿童;主寿命;主婚配;满足人们的私愿②。
1.农耕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在农耕生活中凸现着百姓的集体智慧。很多节日庆典活动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百姓表达心愿的方式。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联系紧密,人们借助七夕节日表达他们对牛郎织女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期望,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渴望。
牛女传说中,牛郎星和织女星自然而然地被拟人化,牛郎具有质朴、勤劳、坚韧的品性,织女则代表着智慧、忠贞、善良,他们成为劳动人民尊崇的对象。
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很难预料,女性往往将幸福的赌注押在婚姻上。她们从小学习各种女红,这也是她们能否成为合格的妻子和媳妇的重要资本。《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说明刘兰芝是一位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的女性。
“七夕”是一个以女性参与为主的节日,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这与以织女为主人公的牛女传说有关。织女智慧与善良兼备,又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节自然成为妇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载体。当代作家冯骥才说,七夕节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西方的节日往往主题单一,或表示感恩如母亲节;或表达爱慕之情,如情人节。而中国的节日主题多样而深刻,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七夕节习俗,既是对白头偕老、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祷心灵手巧和贤惠聪颖的重要节日。
2.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使人们这一基本的情感追求受到束缚,尤其是女性,因为封建礼教的残酷压制,往往成为婚姻的受害者。她们对美满婚姻、家庭幸福尤为渴望。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自然而然就成为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密不可分,而牛郎织女故事中因西王母的阻挠,有情人不能相见,从而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给牛郎织女带来了希望,这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中国人崇尚大团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大多以大团圆结局,故事主人公在经过悲欢离合后重新团聚。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正是这一美好心理的表现。“七夕相会”是牛女传说的精妙之处。两个相爱之人不能朝朝暮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正因为有每年七月七日的相会,牛郎和织女备受煎熬,仍满怀期待。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爱情观,正如《诗经・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亦虚亦实的情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表达一种相思之苦,这是中国传统爱情诗歌的主旋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将这种相思之苦抒写到了极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唐代女诗人李冶有一首充满哲理的六言诗《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人用“八至”道出了人间的事理,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微妙关系。男女双方不管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一旦走入婚姻,就是对对方的认可,要对双方及其家庭承担一份责任。夫妻双方耳鬓厮磨,相濡以沫,浓烈的爱情渐渐转化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爱情模式,它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升华。正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两个有情人的至爱之约,是生死不渝的伟大爱情的宣言,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原因,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爱情观的源头。
3.重生育的观念
古人把生育现象看得非常神秘,最普遍的求子方式就是向神灵祈子。民间有送子观音、碧霞元君这样的神灵形象,而且流传着许多关于送子神仙的神奇故事。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古代中国崇尚的观念。由于古代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神灵保佑孩子能够健康长命。没有子女的夫妇更是虔诚地拜送子娘娘,喜得贵子后也认为孩子是神灵所赐,还愿的环节必不可少,因此各地的娘娘庙香火不断。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郎织女育有一子一女。在国人的观念中,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是人生中最幸福和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些学者在研究牛女传说和七夕习俗文化的过程中,认为二者起源于生殖崇拜,七夕乞子就成为顺理成章的节日习俗。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一文认为:乞巧含有深刻的生殖意蕴;用瓜果来祭拜牛郎织女,是子嗣繁盛的象征;用蜘蛛求巧寄托人们对喜得贵子的期盼;用凤仙花捣汁染指甲的习俗在于体现对老人的“孝”。在七夕乞生活动中,已婚女性有一项重要任务―乞子。按照父系传承的原则,只有儿子才是延续香火的后代。未生养儿子的女性,七夕晚上虔诚地祈祷,即是渴望自己能够如愿。古代社会,女性几乎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能否生养儿子,也决定着她在夫家的地位。《仪礼・丧服》中有:“七出者,无子,一也;,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这是为妇女设的“七出”之罪,无子被列为首条,而且是女性独自承担这一罪名,可见封建礼教对妇女要求的苛刻和无理。这一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就连鲁迅笔下一无所有的阿Q也明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害怕自己断子绝孙,认为“应该有一个女人”。
小结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华民族是崇尚美好、团圆、幸福、和谐的民族,与牛郎织女故事有着渊源关系的七夕传统节日因此有其存在的土壤,只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文化心理,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这样的传统节日依然可以大放光彩,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
七夕是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也应该考虑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起到推动作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习俗,手捧玫瑰花,口嚼巧克力,跳的是街舞,哼的是Rap、Hip-Hop,对于本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让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不理解,也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境地。我们并不是拒绝外来文化,但不能舍本逐末,厚此薄彼,正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样,应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不失为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等著《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
[2]张晓华主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之七夕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6.
[3]周媛著《节日长安之七夕节》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9.
[4]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5]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6]冯骥才《七夕・摩喝乐・仲爷》《今晚报》副刊2010.9.
[7]张勃《压力下的憧憬―七夕节俗中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七夕文化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注 释:
清明之夜,静室独思、把玩回味古人关于清明节的一些诗词和记载,突然感觉很奇妙。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特殊的一个。首先,传统节日都是以太阴历(夏历)的某个固定日子为准,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唯有清明节是以太阳历为准,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与太阴历基本无关,却与农时有着莫大的关系。其次,其他节日大多以喜庆为主基调,只有清明节,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饮乐五大主题,把悲伤、喜悦、劳作、游乐融为一体,既有追旧、又有抚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矛盾组合,把五大主题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浓缩了某种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节日,人们大都不在意天气情况,阴晴雨雪都不会太影响节日气氛,唯有清明节,诗人们的情绪似乎总是被天气左右着,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霏霏,无论是早晨正午还是黄昏黑夜,都给人以无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来。忍不住翻阅一些书籍资料,想整理、考据出一些头绪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例程。”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生发的缘故。而草木萌生,总是从根上开始萌动,而祖茔,正是人们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压坟头、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样的祭祀无疑是悲伤凝重的,若是孤独一人,又赶上阴雨霏霏,更会平添无限的悲戚哀伤,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的就是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南宋诗人高翥有《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月落狐狸眠冢上,夜来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直接写出了对人生、生死的感悟。(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写尽了动乱年代清明坟墓无人祭祀的荒凉与冷清。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华侨华人专程回归故乡,祭扫祖先陵墓、追怀先人功德、拜会亲友、寻根问祖。即使远在异域、无法在清明节期间返回故乡,人们也要焚化一些纸钱、或写下一些文字,称之为“遥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沉重伤感的主基调。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踏青节。寒食节的起源,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钻燧取火,燃起新火,称为“换火”。换火之后,负责“钻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领,要派人将新火种传送给下属各部,称为“传火”,“换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称为禁火节。禁火节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唐)韩翃有《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蜡烛”指的就是“换火、传火”的习俗。换火时,旧火熄灭、新火重生,犹如奥运火炬般次第相传、绵延不绝,传达了新旧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还留有一句成语“薪火相传”。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期间,因饥饿晕倒,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为官。便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军士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乃下令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终究不见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留下遗书劝晋文公爱惜百姓“勤政清明”,晋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晋国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称为寒食节。此后,寒食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宋】黄庭坚清明有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士甘焚死不公候”指的就是介子推的典故。寒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美德、操守和气节。
上巳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故又称三月三。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结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为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和众人游乐的日子。《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谈情说爱、私奔野合。《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从此,“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就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景。还有了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相思之情。宋代诗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语道破了清明期间男女游人蜂拥出城、踏春郊游的盛况。而“万株杨柳属流莺”更隐含了踏春男女之间难以言表的情怀。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依然把青年异性之间的艳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怀春。上巳踏春的欢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节的另一基调。
戴柳的风俗,据说起源于晋文公,而插柳的风俗,据说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隐含着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题。柳树是古时人们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亦即死后会遭人遗弃的民间俗语。清明前后,春风和煦、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使得人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与沟通,为清明节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气,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与梦想。踏春之时,仕女簪花、士子别柳,更有一种敞开心扉、返璞归真的天然野性,民间谚语亦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的说法。“寻花问柳”,也就成了一种顺应天时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节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会趁机作祟。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甘露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最初的“赠柳”,也只发生在恋人、夫妻或异性朋友之间,男子远行,女子折柳相赠,《诗经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留”谐音,以表示依依惜别、款款挽留之意。后发展到同性朋友之间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主人送客至此桥,离别赠柳以表示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长长的杨柳枝条,在春风中披拂摇曳,似飘曳的长发、似挥舞的手臂、似缠绵的柔情,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着家乡、兼有生命力强、驱邪平安之意,“折柳赠别”就蕴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清明折柳,与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中,又带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清明更是我国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开始,南方桑蚕初孵、黄淮小麦返青、华北土地解冻,唐王维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描写了清明期间雨后乡间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气,以及雨后农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实,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农家欢快放松的心情。我国古代还有清明节听蛙鸣预测年景的习俗,宋范成大春田园绝句:“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听蛙计年”的喜悦之情;“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清明节过后,就该是紧张忙碌的农活了。民间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种豆”“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沙尘暴)”等农事、天气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节激人奋进,促使人们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