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暴力课题研究范文

校园暴力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暴力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校园暴力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攻击行为 校园暴力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情绪剧烈变化的时期,情绪上的动荡不安,在外显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为攻击的产生。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行为事件有愈演愈烈趋势,而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在逐年攀升。对中学生攻击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南昌市两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中学中所存在的攻击的程度和类型进行了初步调查,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营造积极、安全、尊重的学校文化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南昌两所中学共49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一所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剔出无效问卷后,共得有效问卷310份。其中重点中学共184人,初中105人,高中79人。普通中学共126人,初中67人,高中59人。

1.2方法

运用同伴提名法和自我评价法,二者结合来确定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同伴提名采用卡特尔教授编制的《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CPQ)选取其中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两个因子。自我评价法采用由Bjorkqvist (1992)编制的《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对该量表进行修订,最终使用共计19题,共两个因子,即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

2 结果与分析

2.1基本状况

绝大部分中学生多不具有高攻击性,具有攻击的学生只占总数的14.52%。其中,使用关系攻击的同学较外部攻击的同学略高,外部攻击占5.81%,关系攻击占8.71%。

2.2不同类别中学生攻击行为比较

男女生在攻击性上无显著差异,在攻击类型上,男生多外部攻击,女生多关系攻击;初中与高中学生在攻击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攻击类型上,两个年段的学生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且都多表现为关系攻击;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攻击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攻击类型上普通中学倾向于关系攻击,而重点中学两种攻击类型区别不大。

3 讨论

从总体来看,攻击型的中学生非常少,仅占所有被试的15%左右,不足五分之一。但在攻击类型上却存在的一定差异,关系攻击的同学所占比例较之外部攻击的同学要略高,这说明由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的关系攻击也非常明显(Durkin,1995)。Crick和Rose(2000)提到,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比较复杂,并且开始建立恋爱关系,导致青少年关系攻击的机会增多。

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攻击性要略高于女生攻击性,但并未造成显著性差异。在攻击类型上,男生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相当,女生则以关系攻击型为主。这与赵艳霞等研究一致:男生涉入关系攻击的程度高于女生,但女生单纯进行关系攻击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Toldos(2005)采用Brkqvist编制的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对四所西班牙中学的653名14~17岁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男孩比女孩更经常地进行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梁凤华(2005)修订了wemer和Crick的同伴评定量表,在对高中生进行关系攻击的研究中发现高中生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国外多数研究者也提出在童年中期,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关系攻击性。从年级上看,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在攻击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一些研究不一致,赵艳霞(2007)使用自编的关系攻击量表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年级的升高,使用关系攻击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学校类型上看,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攻击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攻击类型上普通中学学生更倾向于关系攻击。这也与一些研究不一致,如梁凤华(2005)认为,重点高中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高于职业高中;赵艳霞(2007)认为,重点中学关系攻击人数要显著高于普通中学。

参考文献:

[1]DurkinK.DeveloPmentalsoeialPsychology:Frominfaneytooldage.Cambridge:Blaekwell.1995.

[2]赵艳霞.中学生关系攻击的现状及发展特点研究.大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Toldos, M. P. Sex and age differences in self-esti-mated physical, verbal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inSpanish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2005.13-23.31.

[4]梁凤华.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2篇:校园暴力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园安全 促进健康 学校安全教育计划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是这些儿童和青少年活动性强,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事故伤害,轻则鼻青脸肿,重则残废,甚至死亡,造成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莫大的损失。学校是学生除家庭外最主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照理应该是既健康又安全的地方,莘莘学子可以无忧无虑的在其中接受教育的熏陶,享受团体生活,为将来预做准备。可是近年来,在校园或由学校安排的活动发生的事故伤害可谓层出不穷,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名疑患精神病男子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挥刀乱捅,至少造成小学生8人死亡。据悉,凶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疑似精神病患者。2010年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类似多起校园暴力伤害案等恶性事件已让校园的安宁和安全受到相当程度的干扰和伤害,我们实不应再等闲视之。

一、校园安全基本观念

当前是强调全人教育的时代,校园安全也是全人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环,况且,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阶层论中强调安全是属于第二阶层,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乐医等各层面都不可或缺。此处提出校园安全的基本观念数则,以作为研拟、执行和评价学校安全教育计划的依据。

主要是校园安全包含人、事、物等三大层面;为学生安排既健康又安全的学习、成长和生活环境是各级学校的首要任务,家庭和小区也必须密切配合;教职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的维护和促进亦是各级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是学生建立安全观念,充实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态度,养成安全习惯,以及训练安全技能的最佳场所。换言之,学校是学生发展安全行为的最佳场所;在事故伤害的预防上,安全教育是第一道防线,急救是第二道防线,因此学校安全教育计划(含紧急伤病处理)至为重要。

二、校园事故发生原因

事故伤害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可归纳成下列三方面:

一是学生方面:主要包括:欠缺危机意识一疏于防范;欠缺安全知识一置身危境而不自知;不当的态度一粗心大意或认为安全是别人的事;不良的习惯一拖延的习性或是生活习惯不佳,或是由不熟练的技术到贸然从事能力不及的活动。上述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不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破坏现代生活的安全规则,不仅伤害自己,也危及别人。

二是学校方面:主要包括:欠缺整体的安全教育计划,包括安全行政、安全组织、安全的学校环境,以及安全教学等层面;校园活动安排时,疏忽安全考虑。日饮食及饮水卫生欠佳。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不够,甚或发生互推责任的现象。

三是社会方面:主要包括:相关法令规章执行不力,如食品卫生管理法、儿童福利法、少年福利法;道德沦丧,如学生殴打老师、老师侵害学生等;部份大众传播媒体未能发挥正面的教育功能,如大肆报导或渲染在校园发生的事故伤害或自杀、他杀事件。更有些民众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校园对小区民众开放导致危机四伏,甚至学生遭受害。

由上述可知,校园事故伤害发生的原因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件事故伤害的发生一定会牵连到人、时、地、事、物。

三、学校应对策略

学校安全教育计划必须列入各校学年度教务计划和安排内。在精神环境方面,学校必须培养良好的气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和荣誉心。教师应以身作则,表现安全行为;也应有稳定的情绪,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团体活动,以及实施爱的教育。

在物质环境方面,定期安全检查非常重要,尤其对危险的教室、楼梯、栏杆、破损门窗、用电情形,以及校园校舍之一切安全设施,都应指派专人,定期检查、以维护学生的安全r也要改善学校供膳、供水及排水系统,为学生提供安全的餐饮、饮用水,并可免于受到疾病的威胁。此外,厕所的设置地点不要太偏远,采光要足够,并要注意维修,以免厕所成为校园安全的死角,同时要加强校区安全巡逻。

为促进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学校应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学生家庭背景资料,例如家长姓名、职业、服务单位、地点、家庭联络电话和地址等均应纳入学生档案,便于和家长联络。事实上,学生校园安全的增进,不纯然是学校的责任。如果能获得家长充分的合作和关切,效果当更佳。

校园安全工作可提升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和行为、可节省健康照护经费,亦可降低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缺席率,可谓一举数得。不过,这项工作不是校内少数人的责任,必须全体总动员,群策群力,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因之,学校卫生法及相关法规的落实、整体性学校安全教育计划的研订、安全教学的加强、学校环境的改善、家长应负责任的强化、大众传播媒体正面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源的妥善运用至关重要。这些工作若能按部就班去推动,则可为全校师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安全维护网口尤其是学生,家长将他们交给学校,学校必须负起增进校园安全的重责大任,让学生可以在免于忧惧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和生活,成为健康的公民。

第3篇:校园暴力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校本;研训;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13-03

我校立足于校本研训,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从创造条件、开辟资源,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九龙县沙坪中学建于1983年,是一所民族混居地全员寄宿制农村中学。目前在校学生有1763人,其中初中部有学生1704人,初中部全部住校,全校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业教师88人。由于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学校引进人才难,有了人才也留不住。近年来,全校学生每年按300人左右递增。受学生急剧膨胀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扩大教师招考数量。其中2009年以来新分到我校的教师达到41人。教师普遍年轻化,出现青年教师学历高,经验少,老教师学历低,知识老化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让老教师转变观念,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立足校本研训,通过有效策略进行校本研训活动,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研训热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我校开展校本研训的实际,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 领导重视、创造条件、开辟资源,是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保障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研训工作,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我们认为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把学校定位为既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我们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1 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

面对当前教育改革,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基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1.2 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1.2.1 经费落实。校本研训经费将统一在学校教研经费中划拨,用于研训管理、教研活动、教师奖励、教师外出取经等等开支,以确保校本研训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1.2.2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主要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20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班主任等。充实师训师资。

1.2.3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重新购置图书5000多册,其中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订有多种教育期刊和报纸,保证每个教师学习的需要。

1.2.4 硬件落实。学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增加电子白板、电脑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完善度,规范组织管理,是确保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我们的做法是:

2.1 确立学习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校拟定了《沙坪中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加强学习的管理,通过“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月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学习;在学习内容是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行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期末进行考核。)落实学习活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2.2 完善培训工作制度

每周日19:00—20:00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学习和培训时间。每月组织一次专题培训,培训内容为: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各科课程标准、教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组织专题培训,培训时间及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3 建立健全教师研训考核制度

建立骨干教师培训、评选和考核的相关制度。教导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将教师每年参加研训活动、继续教育培训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内容之一。

2.4 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

教研活动必须有计划,有内容,有安排,有记录,有总结。建立完善备课组工作制度、教师反思制度。

2.5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奖励制度

将教师参与培训、课题研究、撰写、出版教育理论成果纳入教师评优选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对教师参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撰写论文获奖,对改变教育教学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嘉奖。

2.6 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

3 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训工作,是推进校本研训的关键

对教师的研训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兼顾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方面,使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理念、内容、方法有初步了解,帮助教师从理念上认同课改的价值。在实践操作方面,研训不仅要让教师从概念上理解新课程,而且应努力促成教师在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学校将教师基本功、理论业务知识、师德师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训的主要内容。

研训的效果不仅来自于研训内容,也体现在研训方式上。在校本研训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参与式、交流式、案例式等方式。参与式体现了以研训的参与者为主体,人人都行动的培训思想;交流式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大会交流;案例式则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较为有效。同时我们还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和教师之间推门听课活动。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实现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学习、互补与发挥。开展三课两反思,撰写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反思文章、教育随笔的撰写,创建网络教学论坛,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4 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研训模式,从自发走向自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健康之路

4.1 建立多层次研修共同体,同伴助推,形成研修的自觉氛围

由于我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专家难以请进来,所以必须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研修共同体,形成研修网络,让教师的研修在同伴互助的推动下,从自发走向自觉。

一是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中心教研组,教研组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二是构建课题研修共同体。课题组来自有相同研究专长的,不同学科的同伴,为教师教育科研发展架起了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构建跨学科的大教研研修共同体。门类性接近的学科组成大教研共同体。如文字学科的语文+英语、科学学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艺体学科的音乐+体育+美术。跨学科同门类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扩大研修学习的范围。能充分发挥互补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加全面。

四是构建学科内年级备课研修共同体。备课组是以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面临的各种即时性问题为首要任务的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是以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五是构建青蓝共同体。师徒结对、合作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名师带头作用,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师收多人为徒,一徒拜不同工作的人为师,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对不同级别的师傅在听课、上示范课、辅导、竞赛获奖等有明确的规定,学期结束对照考核。

4.2 尝试“案例式反思”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案例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的撰写评比活动。“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养成反思和记录的习惯。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以自我反思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3聚焦课堂,发展小专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努力构建多级课题网络,做到学校有主题、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立足课堂,把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做为教科研的研究重点。各教研组每期提出1—2个最突出的问题,作为微型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在教学中提倡自主、 合作、 探究能力培养,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中,教师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校园暴力课题研究范文

在校园中,隐性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本文中的隐性伤害主要是前者,即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引起的学生隐性人身伤害。

这种伤害,由于不太明显且发生效应较为迟滞,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弥补。论文百事通

隐性伤害:孩子心底最深的痛

案例之一

1998年,北京某学生因成绩较差无法升学,父母应学校的要求去医院为孩子开具了一张“中度智力低下”证明。不料学校很快将此公布开来,老师在课堂多次当众侮辱学生是“弱智、”,其他学生也常以此来嘲笑、殴打该生,后来该学生被诊断患了精神分裂症。学生父母向学校提起了赔偿诉讼,要求学校为擅自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造成其精神障碍一事承担责任并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张维平主编《中小学校学法用法案例评析》)

案例之二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其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张维平主编《中小学校学法用法案例评析》)

这种较为极端的隐性伤害事件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而造成的少年儿童自杀、精神失常等现象并不鲜见。但是,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少年儿童所受到的隐性伤害并不都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而大多数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投下了一丝阴影,其伤害何时会显现,程度如何,却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

案例之三

一位小学生因为写错了17个生字而被老师惩罚倒立30分钟,此后几天一直觉得头疼、恶心,经常呕吐,然而却什么也不对家长说,怕的是老师加倍惩罚他。其母亲这样描述儿子的变化,“原来淘气出了名,现在蔫的像变了个人,一个暑假都很少找伙伴玩,总爱躺着。”(《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7日)

案例之四

一位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年在离开学校两年后,仍然不想说学校的事,认为老有人欺负他,而当初在学校时,每次考试后倒着排名次的公布方式使他总是第一或第二。他的旧日同桌,另一位因成绩较差而备受歧视的少年则坦言,老师曾找他及其父母做过工作,劝其转学或弃学,以免影响班级的平均分。他承认,在学校里觉得很压抑,并以“再去,我就要疯了”的言语说服了父母,整整一年没有去上学,老师也没有再去找他。(《南方周末》2001年9月13日)

正是由于这些伤害的“隐性”,使我们很难准确地估量它们会给这些成长中的稚嫩心灵带来多大的危害。而当这些伤害引起人们的重视时,往往已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难以逆转的极端后果,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了恶劣的消极影响。也正是这种伤害效果发生的潜在性及凸显的迟滞性,隐性伤害始终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校园生活本应充满欢歌笑语,但对许多受到隐性伤害的孩子来说,却可能成为可怕的梦魇。

隐性伤害:当今校园中状况究竟如何?

200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和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共同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课题,对校园中少年儿童的隐性伤害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北京、上海、重庆、山西、山东、湖北、陕西、广东、浙江、辽宁等10省市近6000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在校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为我们认识校园隐性伤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事实和依据。

这项研究认为,在学校制度中,许多强制性的制度、管理措施以及来自教师、同伴的行为和语言伤害,都给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潜伏的危害。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构成隐性伤害。伤害的主要方式是不当教育惩戒及教师的心理惩罚、学生间的肆意侮辱等,包括老师或学生群体之间私下起外号,嘲讽、取笑学生的有关私人问题(如家庭背景、父母职业、个人缺陷或日常行为习惯等);向他人脸上吐唾沫、泼粪便、剥衣服等,强令他人从跨下爬过;在公共场合的惩罚或带有示众性质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对隐私的侵害,如侵入他人私人领域(书包、日记、通信、身体等)并予以公开宣扬,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校园暴力所带来的不安全的校园情境,对学生人身安全的危险及威胁所造成的学生身心伤害……

哪些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

相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上课表现较乖的学生而言,那些成绩较差、上课时小动作较多、爱说话或者爱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隐性伤害。因为老师责罚他们的频率更多,力度更大。在一个以学业成绩为首要衡量标准、以秩序为首要保证的校园情境中,这一类少年儿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而性格内向、较为内敛、孤僻的少年儿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是同样的伤害情境,这些孩子受到伤害也会比别人更深更重。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少年儿童(19.9%)在受到委屈或伤害时采取了“谁也不告诉或无人诉说”的应对策略。其中,中小城市的孩子多于大城市的孩子,男生多于女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多于成绩较好的。因为不想说或无处可说,而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小小的心灵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留下了一道道伤痕。他们将独自啜饮痛苦,体验心灵的孤寂和无人言说的痛楚。本不起眼的伤害,可能会在长期的积郁中逐渐壮大,对其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少年儿童在学校中最怕什么?

调查数据显示,30.8%和29.5%的少年儿童最怕“老师批评或体罚”和“被人瞧不起”,其次是“考试”(19.4%),“被同学欺负”(11.3%)。

“老师批评或体罚”是近年来反映较多的一种校园伤害事件,有如此多(三分之一)的学生惧怕老师的批评或体罚,已经使人感到那一棵棵稚嫩心灵上的重重伤痕。而调查还显示,在学校中,经常有“被老师罚站罚跑”、“放学后被罚留校”、“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不让进教室听课”、“罚抄课文或作业多遍”、“被老师打”等经历的学生,累加起来占学生总数的17.1%(平均为2.85%),偶然有此类经历的学生平均为24.1%。害怕“老师批评或体罚”的学生,在中小城市、西部大城市和东部大城市分别为34.1%、32.7%和27.6%。

调查还发现,处于12至15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明显要面对更多的此类问题的困扰。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也更容易体验到此类伤害的存在。此外,女生中害怕“老师批评或体罚”的显著高于男生。

有29.5%的少年儿童最害怕“被人瞧不起”。而这种隐忧显然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老师的态度等等。调查显示,选项结果与居住地和父母学历水平有明显相关,城市少年儿童害怕“别人瞧不起”的远高于县镇和乡村,因而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而随着父母学历水平的增高,少年儿童也更多地在意他人的目光。

有19.4%的少年儿童最害怕“考试”。调查数据表明,无论大中小城市,还是县镇乡村,无论男生、女生,在“考试”上均存在着较大的焦虑。这种焦虑情绪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加剧,也与学习成绩形成了极其显著的相关,学习成绩越差,考试焦虑越大。这种对考试的恐惧和焦虑有不少来自父母对子女高期望的压力,尤其以父母学历水平不高的子女更显著。

校园欺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世界性校园问题,往往直接导致少年儿童的身心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暴力有所联系。从11.3%的少年儿童最怕“被同学欺负”可以看出,欺侮现象在我国校园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目前学校中比较常见的几种隐性伤害:

——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类

体罚是一种以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惩罚方式,多以罚站、罚跑、罚抄课文或作业、放学后留校、打骂等为代表形式,在传统教育中一直被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被广泛地使用。直到今天,尽管有关教育法规早已明确禁止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但这种不良现象仍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程度的存在。

调查显示,“经常”被老师罚站或罚跑的少年儿童占2.6%,“偶尔”有此类经历的则高达37.7%,表明此类事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比较普遍;“经常”和“偶然”放学后被罚留校的分别为2.8%和26.2%;“经常”和“偶然”被罚抄课文或作业多遍的分别高达4.4%和33.4%。此外,“被老师打”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体罚,调查数据证明,媒体时有报道的恶性体罚事件决非空穴来风,尽管与其他惩罚现象相比,“被老师打”的发生率要低得多(“经常”和“偶然”分别为1.5%和13.9%),但仍然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教师的心理惩罚类

这是一种并不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方式,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使他们不敢违背老师的任何规定。学校中的心理惩罚一般包括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孤立、排斥,拒绝学生进教室听课或学习,公开学生的个人隐私或秘密并加以宣传、渲染,任意公布、肆意评说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等。与体罚相比,心理惩罚给少年儿童的心灵造成的伤害更大,其影响也更深远。

调查显示,有3.3%的少年儿童“经常”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偶尔”有此类经历的为23.4%;“经常”和“偶然”受到老师“不让进教室听课”惩罚的少年儿童分别为1.5%和10.6%。这与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学习成绩明显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采取这些惩罚的频数也日趋增高,有此类经历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于成绩好的;而受到老师讽刺、挖苦、责骂的城市学生要多于县镇和乡村学生。

研究认为,来自教师惩罚时的不当处理,如讽刺、挖苦学生,刻意贬低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给学生起一些侮辱性的、有损其自尊的绰号,使学生处于一种被轻视的无助状态,往往会造成学生自我评价偏低或不正确,因而自暴自弃,有时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

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在校园生活中,不少教师常出于好意,对学生的书包、日记及信件等进行监控,试图掌握学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便及时把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尽管如此,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许多时候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而当教师将掌握的信息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出来,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压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日记、信件以及个人秘密(如身心疾患、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地位及其婚姻状况等)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为其保密。否则,就可能给少年儿童带来伤害,有时还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本次调查的少年儿童中,自己的信件“经常”或“偶尔”“被老师私自翻看”的,分别占1.8%和6.6%。张榜公布成绩“减负”以后,考试排名次逐渐被人们所扬弃,但调查发现,张榜公布成绩这一现象仍在许多地区较为广泛地存在着,甚至有成为排名次的替代品的危险。在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只有59.7%“从没”经历过张榜公布成绩,而“经常”和“偶尔”经历的分别高达15.3%和25%。其中,中小城市要高于大城市。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就越敏感,对学校张榜公布成绩的做法就越不满。

——校园风气类

校园欺负在学校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现象并不少见。调查显示,“经常”和“偶尔”有“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经历的学生分别为6.1%和32.5%。这种情况在城市、县镇和乡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中小城市比较突出。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负;而父母学历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受同伴欺负的可能性更高。

起绰号调查显示,分别有10.6%和31.4%的少年儿童“经常”和“偶尔”有“老师和同学给其他同学起难听的外号”的经历,说明这种现象在校园生活中并不少见,而城市显著地高于县镇和乡村。学习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都有较多的此类经历。

——由学习活动带来的隐性伤害

这类伤害往往是因为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老师和父母对少年儿童施加了过高的期望而造成的,如果少年儿童自己对自身也有较高的成就期待,就更容易产生隐性伤害。一些少年儿童因此而产生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厌学情绪以及学校恐惧症。

专家评说

隐性伤害形成原因

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北京工业大学高教所王辉博士对隐性伤害的形成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教育生活中的严重压力在我们的教育中,学校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身心无忧的地方。事实上,学校一直是一个令少年儿童又爱又恨的地方,那里有无穷的知识,有同龄的伙伴,有新鲜的事物,同时也有繁重的课业、无尽的烦恼。一旦进入学校,学习的压力、纪律的束缚使孩子们原本童真的心灵充满了压力和烦恼,他们过早地开始感受到“苦”的含义。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更严格地说是考试分数)和班级或学校名次,就成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他们学习是否努力,智力如何,个人可否造就的最终标准,一切都围绕着以分数为中心的学习生活而无奈地旋转。少年儿童也就无形中成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学习生活中一只小小的陀螺,被外界众多的压力鞭打得无法停止转动。同时,我们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强调约束与服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非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秩序而非活力。往往就是在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学校生活中,孩子的天真、活力、想像力、创造力却被慢慢地消磨殆尽。

教育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方式在教育生活中,学生要面对无数次教师的教育,教师稍有不慎,就会给学生造成伤害。由于传统上对师道尊严的推崇与敬畏,形成了许多教师潜意识中的惟我独尊、容不下学生丝毫冒犯与违背的“一言堂”作风。不少教师喜欢那些顺从听话、唯唯诺诺的乖孩子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不太顺从、固执己见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兴趣。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使用体罚或滥用各种惩罚粗暴地处理各种学生的不良行为,对成绩好坏不同的学生予以分类分别对待,使学生看不到教师惩罚的依据和标准,丧失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感。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仍有较大的市场。

教师素质偏低,是造成当前体罚及变相体罚屡禁不止的不正常现象的一个方面,但同时,教师职业所带来的“过劳”现象与此也密切相关。在有些时候,教师并不是存心去伤害学生,体罚事件只是在其身心极其疲惫的情况下,一种激情状态的情绪宣泄与释放。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这样充满了辛劳和挑战,他们要随时面对几十个性情各异、活蹦乱跳的孩子,在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随时准备处理学生在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而在长期处于神经紧张、极度疲惫的身心状态下,许多教师很难做到完全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校教育中的“过度社会化”策略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而做准备。但在教育过程中,校长、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从学校秩序的稳定或便于管理等角度出发,采取一些不良的教育策略,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这种现象就是少年儿童“过度社会化”,它使少年儿童缺乏自信与自尊,充满无力感、挫败感和负罪感,使他们为自己有悖于社会期待的言行或想法而敏感和不安,让这些稚嫩的心灵早早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主要表现为:

过于追求“尽善尽美”,苛求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犯的一些小过失,使学生总是无法得到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总是处于自我苛求之中。

过于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使学生“规矩有余,活力不足”,过早地社会化,成为“小大人”、“小老头”。

过于宣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和忍让,只教会了学生有一颗善良、容忍的心灵,却忘记了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策略和能力,使他们丧失了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丝毫不敢反抗外来的任何伤害。

教师素质的低下与其自身的心理问题在我们的学校中,大多数教师是怀着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即使有时可能出现失误,也是其无心之过。但不可否认的是,确有一些教师素质比较低,仅凭个人好恶对待学生,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肆意处罚学生,使学生对其充满了厌恶和恐惧。此外,由于职业压力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因此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许多研究者的调查均表明,少年儿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与自身的某些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瑞典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儿童中欺侮行为和受欺侮者的发生率较为稳定,小学男生一般约有10%涉及到欺侮行为,其中欺侮他人和受人欺侮者各占5%。受欺侮的儿童往往自尊心较差,在同伴中不太受欢迎、主观适应性差、与同伴关系表现不良,其身体健康也比适应良好的儿童要差一些。在同样的学校情境下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偏低的学生更容易被外界因素所伤害,而在同样的伤害经历中,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受到的隐性伤害更大。

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与熏染传统教育所主张的“学而优”的观念今天仍在教育生活中流行着,人们看重学富五车式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对“人”本身的关注。我们的教育仍把学生这一学习中的主体看做是被教育者、被矫正的对象,将教师这一学习中的辅助者视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少年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不可侵犯的“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在校园中大多被削减或抹煞。

如何面对少年儿童隐性伤害

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是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少年儿童面临隐性伤害的危险,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学校教育应该人性化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尊重少年儿童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体现对“人”自身的关注,强调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功能;确立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育中的“人”,是平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观念。学校制度安排和日常管理常规,都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应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策略手段的变革,用更加具有“人情味儿”的管理手段来对待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把他们当作独立的、有自身尊严与权利的同等的“人”来教育和管理。教师在进行惩戒和批评教育时应该突出其教育性,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

防患于未然要针对隐性伤害的来源和成因,对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予以必要的改革,切实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包括: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展适当的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伤害和挫折;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软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在学校中倡导教学相长,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慎用各种强迫命令、简单生硬、粗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5篇:校园暴力课题研究范文

一、突出重点,做好第三轮“普九”复查各项准备工作

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全力做好国家第三轮“普九”复查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协调联动,合力攻坚。我们积极协调县委、县政府,3月份召开了由各乡镇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校校长参加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发了《乡镇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和奖惩办法》、《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等一系列文件,使各单位明确了责任,明确了任务,明确了时间,为“普九”迎复查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周密部署,砸实责任。我们召开了三次由全县校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的“普九”工作调度会、培训会,就“普九”复查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具体要求和部署,并与各乡校签订“普九”迎复查责任书,压任务、定责任、促落实。三是继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教育局积极协调,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463万元对20*年申请的6所国家计委项目校高林村镇郎五庄小学、遂城镇城西小学、户木乡中学、大王店镇佃头小学、瀑河乡解村小学、特教学校进行建设。同时,投资330万元对2003年立项20*年完工的4所危房改造项目校留村乡第一小学、漕河镇南留小学、安肃镇西张丰小学、遂城镇谢坊营小学进行建设。四是大力实施“文明生态校园”工程。制定下发了《关于学校绿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校园文明生态建设暨学校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标准和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训、班训、标语、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橱窗等内容的隐性教育作用。实行学校绿化目标责任制,将绿化工作落实到校,明确到人。广泛开展植绿、护绿、养绿宣传教育活动,将绿化和育人相结合,突出对中小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形成了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良好道德风尚。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44.43万元,栽植各种树木20717株,新增绿地30108平米,增加校园文化景观20余处,有效的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校园文化品味。

二、强化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我们以承办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软环境,突出“建、管、用”相结合,完善制度,强化举措,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的上档升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施的作用。按照新出台的《*县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校园网设备安全保护管理责任制度、校园网终端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信息技术课教学管理和微机室管理规则、网络管理员岗位职责、教师计算机培训考核制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课题研究及竞赛制度。县教育局依据此《办法》,对各乡校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校长末位落位管理制度》中。大力加强资源库建设,通过购进软件、下载资源、自制课件等方式,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存储量,完善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管理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河北远程教育网等网站下载优质教育资源,与县域网、校园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目前,教育信息中心资源总量达到600GB,小学资源存储量在100G以上,中学资源存储量在200G以上,全县总资源量超过10000GB。上半年,教育局组织了全县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课件大赛、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学、用信息技术技能的热情。6月16日,我县成功为全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提供现场,受到省市领导一致好评。

三、加大投入,不断加强高中学校建设

高中学校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为群众谋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到全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负责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了《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的实施意见》、《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办法》,明确“以县为主,政府统筹,多措并举,借力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思路,不断加快高中建设,深入挖掘优质教育资源,扩大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投资1050万元的巩固庄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学生餐厅,投资610万元的职教中心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投资300万元的综合高中学生宿舍楼、投资600万元的操场改建,正在建设中,预计8月份交付使用。投资750万元的*一中综合楼主体工程已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500万元的*一中学生宿舍楼正在积极筹建中,预计12月份竣工。高中建设的加强,办学规模的扩大,为200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扭住不放,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求发展,向管理要质量,靠科研上水平。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小学在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考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报名人数4467人,重点大学上线人数428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1086人,总上线率达95.1%。本二上线人数继续保持全市第二位。有3名学生进入全市前10名。4名学生拟被清华、北大录取。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年度工作任务目标。二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努力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管理规程》,以公民道德建设标准和“五爱”教育为前提,以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为基础,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注重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加强校风建设。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规范学校管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强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特色化建设。制定了《*县教育局加强初中学校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初中学校管理方案》。切实加强常规管理,继续实施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进一步健全各种岗位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标准,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4月份,我们召开了全县初中学校管理现场会,组织各乡校校长开展教学管理联查活动,促进了各乡校管理经验的交流。四是加强研训一体化。我们坚持以研促训、研训结合。完善县、乡、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和教科研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教科研制度,各学区加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方面的研究,定期组织教科研经验交流。加强教师教研培训,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的作用,加强对广大教师新课程培训,开展了专题讲座、研讨会、“教学标兵”评选等活动,逐步培养科研型、专家型教师,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新的基础。

五、多措并举,促进职成幼特教育协调发展

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思路,增强职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力促各项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职教中心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构筑了“学校+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链条,继续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强园林花卉建设,使特色专业更好的发挥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助力。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瞄准市场需求,开设适应市场的新专业,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职教中心以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被评为全国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主动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继续实施“一三一”培训工程。坚持办好一个产业化培训班,聘请乡村土专家、技术能人、示范户为兼职教师,结合科技企业、公司联合办学形成优势互补。做好三件事,深入乡村放科技录像,印发科技明白纸,举办科技墙报。搞好一个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上半年,先后举办科技培训班68期,发放科教明白纸15万份,放科技录像180余场,举办科教墙报700余期,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达10万人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引导社区教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了社区文明健康向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加强乡镇中心园建设。我们以《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心园建设的意见》和《乡镇中心园评估细则》为依据,加强中心园建设,规范中心园管理,目前已建成中心园46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强特教学校建设。进一步扩大特教学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范围,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预计投资78万元的特教学校原址新建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争取暑假开学投入使用。

六、优化师资,大力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校长的考核评价机制,修订完善了《乡镇教办校长和初级中学校长末位及落位管理的实施办法》,使之更趋于全面、公正、规范、科学。强化校长质量中心意识,加强对校长听课、兼课情况的检查,并将范围由乡镇教办、中学延伸到小学,对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全县,提高了广大校长抓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评三考”制度,“一评”即师德综合评价,“三考”即日常量化考核、教学质量考核和专业知识考核。这种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收到了良好效果。积极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名师”活动,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强化组织纪律,制定下发了《校长教师“十不准”》,规范校长教师言行。在教育系统集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改进教师工作作风,塑造了良好的教育形象。继续开展校长提高培训,增强校长适应新形势,驾驭工作的能力。加强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提升广大教师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受训教师达1460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北教育》杂志社对我县的典型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河南、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到我县参观学习师训的做法。

七、依法治教,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