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建设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建设策略

第1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目前,石家庄市共有24个县(市)、区,240个乡、镇(街道),440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276.37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仅为489万人。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石家庄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以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始终把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凝聚精神、培塑形象、促进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战略工程,全市各地充分发挥优势,抓准定位,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扩充“文化服务菜单”,创造性地推出了“彩色周末”、“欢乐城乡”、“欢乐大舞台”、“草根舞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社区一家亲”、“进乡村 送服务”文化下乡、“自娱自乐”联欢晚会等千余场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城乡群众的各类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探求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在免费开放、打造品牌活动上下功夫,形成了诸如“鼓王争霸赛”、“彩色周末”一批等风靡当地、享誉全国的文化惠民典型。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没有达到群众文化发展应有的效果。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就本地区来看,有些县(市)区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场所宽绰,文化发展态势较好。而仍有一些存缺乏基本的文化活动设备,不少县(市)区文化馆合署办公,即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馆、站、室中,有名无实“挂牌馆”也并非少数。三是工作机制缺乏创新。特别是在活动组织、品牌运作、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宣传模式方面,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文化队伍人才老化、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收入分配等的差距不断扩大,作为公益服务性质的群艺馆、文化馆(站)工作者相对于其他部门收入较低,出现了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人才流失严重的危机局面。五是居民素质仍有待提高。在广大城乡居民中仍然存在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文化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发展将对公共文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首先,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公民权益意识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大;其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是扩大“文化内需”的潜力所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更加充裕;第三,政府加快职能较变,许多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被释放出来,为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大空间。笔者认为,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认识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采取多种形式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经常性、实用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扶持和投入增强文化活力

要做好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文化抓文化,在观念上做好“和谐”文章,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继续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要破除政府包办的发展观,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城镇文化馆(站)、图书馆(室)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文化发展成果走进社区、村庄,惠及百姓。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创造特色并举

工作机制创新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是公共文化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既要按照建设文化强市的部署,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又要研究和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特色,形成个性,必须体现文化政策要结合时代特色、文化设施要体现文化品质、文化服务要关照群体特点、文化活动要实现引领功能、文化产业要满足多样化需求五大服务策略,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要以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使公共文化逐步形成“磁场”,多方面进行“辐射”。要在继承、保护和基础上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项目”工程,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园和名品的建设。要重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和经济的优势。

三、坚持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并重

群众文化队伍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推进者,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保障公共文化的重要抓手。面对当前服务半径增大、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服务要求提升的新情况,群众文化队伍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文化自觉、提高服务能力、提增服务效能,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适应新型城镇化步伐,建设一支“想服务、能服务、善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实现公益性文化队伍向专业化提升、社会力量向文化志愿者转变,为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四、拓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可免避地对文化观念、文化方式和文化诉求等提出新的要求,平面媒介已经远不能达到,公共文化接轨科学信息技术己成必然趋势,数字文化馆、微博文化馆等必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必须要从制订政策、引进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实现“加快数字化服务进程、创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服务队伍、优化数字化服务”四个目标,同时将公共文化职能进行数字化构建的虚拟服务平台,使群艺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最大化延伸。同时,建设数字文化馆必须关注数字服务终端的拓展和创新,关注数字化服务品牌的构建和保护,关注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

第2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当市场日益入侵审美,当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大众文化的老生常谈,当象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了可参观性存在的广阔社会背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这本书根植于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沃土,融合了城市空间理论、消费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人文理想,其译介绝非偶然。作者英国卡迪夫大学讲师贝拉·迪克斯立足于“可参观”的新文化经济背景,坚持“可参观性取决于对文化的展示”这一论点,从旅游业、城市空间、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和互联网时代虚拟文化环境构建等主要文化展示载体的层面出发,集中探讨了文化是如何用可参观的形式被制造出来,以及这种呈现方式在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内涵。由此,提出“什么构成了文化”这一命题。

作者认为,消费行为推动城市可参观性的延伸和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被展览和象征性展示所支配。这一展示文化形态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19世纪中叶,意大利富商美第奇家族,将贵族的艺术理想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给公众,催生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出现,揭开了宗教文明和贵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却依然无法回避这种艺术藏品展示对观者等级的要求。迪克斯认为殖民文化影响了城市秩序的重建,巴黎的重建是在展示现代性和帝国,当展示被融入到19世纪的城市建筑中,文化被贵族从私人收藏和画室中释放,充斥在展览、拱廊、商店和新视觉技术中,于是贝纳特(Bennett 1988)提出了在展览界颇具影响力的“展览综合体”(exhibitionary complex,又译“展览复合体”)概念。博物馆使民族主义运动和政府能够向公众展示新生国家的文化遗产。

在梳理展示文化发展史的层面上,文化展示的特性被提出:(1)可参观性是公共规划空间的关键原则。(2)文化展示应具有丰富的意义体验。(3)文化展示与全球化趋势共存。(4)当代文化展示离不开技术。(5)互动为主要特点。(6)文化展示从官方转向民间。(7)文化展示是一种复合的形式。(8)让人们集中消费。(9)展示主要以复制品和模型形式出现。(10)要巧妙阐释创造意义。(11)遵循可读性原则(legibility)。(12)有时会具有与易接近性和现成意义相反的展示倾向。如:拼接、混搭、反讽和分裂。尽管可参观性使文化资源具备了消费的特性,但是它依然同主动式学习、多元文化、环保主义、资源保护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为他者充当展示和文化教育资源的双重特性。

全书分七章,每一章都可作为我们独立思考的命题,具有高度启发性。第一章对展示文化进行宏观定位和阐释,将文化展示放在社会学发展脉络中,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如:公共博物馆在通过视觉成像技术和真人秀等方式进行展示的同时,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是否存在着特殊主义和标准化之间的冲突?博览会、博物馆和文化中心展示的东西究竟存在怎样的文化分级?在此,作者运用雷蒙·威廉斯和沃勒斯坦对文化的定义来阐述文化的群体特性和物化特征,以马修·阿诺德的观点来强调民族志博物馆区别于美术博物馆强调展品“高级”的特点,突出民族志博物馆的记录功能。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后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还是象征,或者说是展示经济和商品美学?乃至这种定义决定了为政治和经济目的进行文化展示,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文化身份和处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化地位。作者以新加坡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文化政策演变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章则结合文化政策中的旅游业转向进一步探讨旅游、旅行和真实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试图阐明参观者和被参观者相遭遇时错综复杂的情形。第三章转向城市,从都市漫游入手,阐释城市是如何把文化作为吸引人的手段的。第四章把都市的转向策略置于主题化语境,揭示主题公园别于其他展示形式的文化渲染特性。五、六章,在第五章阐述文化遗产政策把过去的存在作为文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经历了同样转变的当代博物馆展示策略,这种不需要旅行就被文化包裹的氛围在虚拟环境中发挥到更高阶段,第七章分析考察了数字化“第三自然”(third nature)的浸入式模仿技术,作为接触和体验其他世界的无穷欲望的症候。本书在谋篇布局讨论问题的同时,也埋藏了一条文化政策演变的线索,即从遗产保护到公共文化机构转型,直至今日的热门话题:数字化场馆建设,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走向的一个新角度的诠释。

在迪克斯的眼中,城市中一切静止的或者运动的事物、现象都可能成为某种展示,或者可称为是“被构造的”。旅行者眼中的城市建筑、娱乐表演、购物商圈是文化他者的呈现,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将城市变为展示文化的混合体,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文化中心,城市因其建造而具有表达身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迪斯尼乐园落户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宫崎骏主题公园、海贼王主题公园迅速崛起。在中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大型企业投资兴建主题公园不仅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也成为面向游客教育的“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遗产的保护和遗产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话题,在生产参观性的进程中同样被提出。

不可否认,遗产是当代公众与历史建立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是活态的历史,是民族的记忆。然而,作者认为遗产绝不只是简单的为了过去保留过去,它总是以满足观众的视角和意愿为目标。遗产是模糊的历史,遗产的保护是创造而非留存,遗产保护不仅生产了可展示的特性,也因展示获得第二次生命。

展示性的存在,使遗产保护同政治经济资源发生密切联系。在西方国家,博物馆、考古遗址、豪华古宅、乡村屋舍、城堡、纪念碑和历史小城不再受到国家的资助,这就让承办者不得不考虑经费的来源,从而令遗产作为经济资源蒙上商业包装的色彩。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具有文化拼图特征的博物馆再也不甘于停留在民族志的展示,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产品品牌的树立上。2002年伦敦马蒂斯——毕加索展,纪念马克杯和其他商品大大增加了门票以外的直接收入。博物馆开始强调公众会买什么,越来越多地通过打造展览品牌,确立形象,被称为策展的“超市模式”。这种售卖不仅仅是精挑细选的博物馆纪念品或藏品复制品,更是融入了餐厅、咖啡屋等可以书写文化场馆综合体概念的元素。

第3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来华传教士跨文化传教策略的现实意义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美国华人文学

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

“买办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瞽矇与“成相”——说唱文学探源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

新世纪诗歌语言的整体考察与症候分析

中华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解困皇明文治及明初文学境遇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苏辙散文批评的审视及风格论说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萧红香港居地及安葬地考辨

残酷:戏剧的现代性解析

生态诗歌写作的现状与问题

明清时期乡村演剧戏资体制初探

“中国通俗文学视野中的名著研究”笔谈

《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故事探源式分析

漫谈新世纪类型化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静水深流——陶诗达生下的忧生

女性文学审美日常化的合法性和局限性

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与网络传播伦理规范

浅析网络小说实体化原因、路径与影响

对《说文解字》中“晋”字源流的考辨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菲律宾史诗神话中洪水神话的人文特点

多元的诉求——中国古代海神信仰流变

多元的文化、开放的对话与活的文艺批评

卓然独秀南中国——论新世纪的广西文学

广西现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

中国“影戏美学”视听形式的创制和埴固

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地方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浅析电视综艺节目群体主持形式的现状及发展

论《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的典型人物报道艺术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演变与创新

网络人际传播与后现代公共领域建构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动因分析

媒介融合时代古装宫廷剧创作的突围策略

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一曲冷调的哀歌——细读痖弦诗作《坤伶》

反思与进路:经学视野下两汉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对话聂震宁: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写作、出版和阅读

偏重与并行——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述评

关于大众传媒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理性审视

论“神性写作”及其话语启示——以谭延桐诗歌为例

印刷、网络、大数据:国学研究与传播的技术三时代

第4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关键词】 农业 城市经济 发展 影响 策略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必将带来农业市场化,而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又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随着全球加速推动贸易自由化,各国产业结构改变的步伐也有加快的现象,尤其是农业部门在生产与就业上的比例加速降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但贸易自由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同时增加了农业关联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部门、运输仓储部门、餐饮服务部门、旅馆服务部门等)的生产及就业。

农业的发展将带来充足的农业剩余,而这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因素。通常情况下,农业剩余涵盖产品、劳动及资本三个方面的剩余。由于城市一般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因而只有农业的不断成长才能保障城市的基本供给,也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成长。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力的剩余,这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资本的使用者多是政府,这些资本被用来进行非农生产经营活动。一般说来,农业资本剩余越大,则工业和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农业剩余对于城市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农业剩余的存在,可以使工业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二是只要有一个持续增加的农业剩余,工业扩张就与资本存量无关,决定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唯一变量是农业剩余。

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具有支持性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城市提供较为充足的食物。在城市中,基本不会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城市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尤其是食物必须由城市以外的农业生产提供。由于城市居民通常比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消费水平,因而对于农业生产的依赖性也更大。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城市所需的农副产品对郊区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城市对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却不会改变。所以,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口规模。其次,为城市提供进行经济活动的原材料。早在建国初期,同志就指出,轻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就是农业,因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业。城市经济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而这又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加以支撑,否则工业经济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就轻工业的原材料而言,其大多为农业生产的果实,如棉花、粮食等。因此,缺乏农业提供的原材料也就是缺乏了工业生产的基础,城市经济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再次,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二、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个分工过程需要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如果农业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部门就不能兴起,城市也就不能产生。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能够以多大的规模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资源,是由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农业释放的劳动力数量,进而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力规模。最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通常来说,农业生产会带来较多的剩余资金,这些闲置的剩余资金可以被用到非农经营活动中。这种类型的利用程度越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与之相反,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剩余资金,则城市工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就相应的缺乏资金的保障,导致城市经济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会收到约束。

二、科学开展农业生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农业生产科技的知识化推广

最近因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快速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已具相当效力。因此,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化的首项推广工作,即是要构建重要作物的信息系统,以方便经营者能具时效性的搜寻、查询、学习和使用科技新信息,而次要进行的推广工作即是要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内含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顾问咨询系统。不过,未来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所产生的知识附加值并不仅限于农业经营者所获得的工作效益,因为所有农业科技研究、教学、推广人员及农业经营者均在该网络内进行知识信息的转化和转移活动。农业经营者虽是知识信息网络内的主要信息消费者,可是他却能提供原生态创新知识给其它网络互动者来学习,其原生态知识也能整合在整体知识网络内。形式上,建立一个庞大公开和随机存取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则可容纳所有网络行动者的创新科技知识(含原生态知识),它提供给所有需求者使用。相对而言,个别行动者群体也可建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信息支持系统,以随时扩大科技知识的附加值效应。比较来说,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自动化、信息化或数字化是第三层次的知识化过程,所以未来的农业生产知识化过程,应努力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及科技知识网络。

2、农村生活的知识化推广

改进民众生活环境和水平一直是政府各部门多年来的工作重点,因此,农村随着现代化政策的推动,其生活教育会与城市地区同步开展。除了各级政府执行社会教育和社会工作机构长期落实家庭、青少年教育计划以外,各农村地区野营进行家政推广教育工作。因此,整体上,目前农村生活的知识附加值已充分具有内隐知识成长基础。所以,未来农村生活知识化应进入第三层次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也即是应立即建立农村生活信息支持系统,使得农村妇女、青少年及老人产生有效的生活决策。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社会生活信息系统已具有相当成熟的规模和功能效果。因此,未来可转化一般社会生活信息系统成为农村生活信息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农村生活者一直具有优良质量的原生态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具有解决农村特性问题的效用。因此,未来可构建农村生活知识网络,并将农村生活原生态知识系统纳入网络中。而除了建立电于化信息系统以外,目前应可开始筹划建立生活专家咨询顾问服务制度,其顾问专家可来自一般社会生活机构的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农村生活咨询顾问师。比较上,从推广对象的信息应用能力而言,农村青少年生活知识附加值应可依赖于电子信息传播服务,而农村妇女和老年人口则可能更需要个别专家的生活咨询服务。

3、农业生态的知识化推广

目前由于国内全面进行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农业生态教育也正积极展开,但农业推广工作还是尚缺乏生态教育活动成果。因此,未来应以农民为对象而积极建立和执行农业生态教育系统。在学习特性上,生态教育更需要通过集体行动而学习。所以,未来则可针对农场、产销班或农作系统(Farming system)的所有对象来筹划教育支持系统。农业生态是一种反省性知识,它是对现代性科学破坏的批判。所以,农业生态的知识附加值主要反应在生活质量方面,而不是对市场效率的贡献。当地区民众对生活环境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时,生态、教育便可能落实成为地区居民的共同行动。当然,建立农业生态、信息系统也有助于居民的环境发展,不过,通过集体互动、讨论和寻求发展共识才是促使生态知识附加值的主要条件,也才更可能建立乡村完整的生态知识体系。

4、乡村文化的知识化推广

因为长期以来乡村民众受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一直以城市或工商文化为发展目标,所以,乡村文化是逐渐在消失中,而乡村文化需要重新被唤醒,才有可能再扩大其知识加值效应。唤醒和激发乡村文化是近些年才进行的活动,通过农业营造运动的推展,各农村地区民众才开始反省乡村文化的存在事实和价值。然而,唤醒和活化乡村文化仍还需一段时期,因为反省性的学习需依赖民众组织为主导引动乡村整体的社会行动。可是目前乡村民众组织力不高,村委会在执行此项活动的意愿也并不普遍,同时,推广员也缺乏运作社会营销或社会运动的方法技巧,所以,加强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未来可积极进行乡村文化教育活动,但教育效果也还是需要乡村民众均已植唤醒并认识真实乡村文化以后才能显著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十分重视和区别什么是郊区的小城镇建设,什么是郊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实际情况有的效地做好工作。也就是说对农村的发展而言,除了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有的坚定信念外,还要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概念,特别是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下功夫,要努力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起来农村要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是不要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把城市说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的象征,实践证明,城市并不是一切都完美无瑕,也有它客观存在的极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根本上无法克服的缺陷;二是也不要把自己说成一无是处,带上一顶无法摘掉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帽子;三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城市均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强项,而且随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互补性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四是要紧紧抓住城市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带来的机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文明的手段,依托拥有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可靠的运作机制,以形成与城市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并且运用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标杆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和时间迎头赶上。

此外,郊区农村的发展还要充分运用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的经济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由此直接获得的一切可能的商机,把目前不够发达的农村进而建设成既有乡村风貌又有科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概念,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实中,势必成为两股之间相辅相成而又并行的快乐道,通过农村和城市资源利用上的整合,以及城乡经济的有机联系,进而构筑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使本农村和城市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必须从这一积极的思维出发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注意纠正长期以来习惯上形成的历史偏见,特别是要从经济发展的科学出发,在实践中证明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实际存在各自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臧卫强、段汉明、刘菊梅:银川平原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2] 李俊梅、余维祥:农村打工经济发展对城市GDP贡献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6(11).

[3] 刘金芳: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

第5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关键词] 农村 信息化 建设

近年来,巍山县实施了“数字乡村”工程、“金农”工程、“136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信息网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信息化进程,缓解了农村信息滞后问题,但农村信息网络运用不充分,制约了农民有效获取市场信息,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是巍山“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巍山县农村信息化现状

巍山县辖4镇6乡、83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48万人。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农业及相关部门的努力,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深入实施,以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为基础,农村“规模、迅捷、畅通、优惠”的信息网站建设覆盖全县各乡镇,移动信息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建立了79个村级服务站、21个基站、35个移动富民示范村,惠家网客户达66667户,通信客户达71706户。二是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设了6个乡级、10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部配置了计算机并接通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8%以上。三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成为“政府政策信息的窗口、农民素质提升的学校”,全县有60个“电信模式”、35个“卫星模式”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四是农村互联网应用越来越被农民接受,家庭固定电话、手机、网吧上网的农民用户越来越多,2012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99万户(含CDMA用户),移动电话用户12.35万户,其中移动用户11.5万户;上网用户4.45万户,手机上网用户3.7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分别为2.38万户、1.64万户。五是农业信息网建设取得成效,分别于2000年、2007年建成了巍山县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县级和各乡镇均有专项兼职信息员,网站已转载和信息22000余条,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思想认识不足

涉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信、农业等部门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认识到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没有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2.农村信息网络运用不充分

农民利用信息能力不强,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直接限制了农民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部分农村网民不是从网络获取知识、获取致富信息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性项目。

3.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发达、实用性不高,农业信息网站的还没有做到与农村需求相结合,体现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应用方面开发不足;信息不全、专业性强的信息少,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所需的低成本、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严重滞后,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有差距

农业农村信息化队伍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低,多为兼职、且一人兼多职、人员经常变动。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1.强化认识,整合资源

信息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巍山创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要整合政府、农业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农业农村信息化资源,加快推进种植业、养殖业信息化,在发展优质稻、烤烟、油菜、核桃、畜禽、玉米制种、茶叶、水果、中药材种植中,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推进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2.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保障信息平台稳健运营,扩大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远程教育系统、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覆盖范围,争取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县。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质信息的迫切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信息化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高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和水平。各级各部门要拓展服务领域,更多地种养技术、扶贫开发、惠农补贴、权益维护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要突出个,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流通,按节令变化、农事进展提供信息服务,提升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手机短信、语音电话、互联网等多途径开展面向全县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使农民记得住、用得上;要扩充信息容量,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整合。

3.完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牵涉面广、技术性强的重大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围绕农村做市场、围绕农业做政务、围绕农民做服务”,构建“输血”转向“造血”的长效运行机制,让信息服务“三农”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要认真落实县、乡、村级以及龙头企业、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等的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保障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有相应的机构运行、有相应的人员履职。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各类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多元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生活教育的延伸。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一般以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探究行为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展开,普及艺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美术教育发展状况不均衡,部分乡村中小学校在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成因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强化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担负着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进入新时期以来,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成为人类未来精神文明构建的重要前提。小学美术担负着学校美术教育的重任,对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枯燥、乏味的挂图式或演示式教学模式被美术教学所摒弃。教师在创设知识情境的前提下运用流媒体呈现知识,使教学目标、内容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情境等契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这成为适应时展的主流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确立和实施,需要在新时期下广大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推动。

二、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教学形式固化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程度较容易下降,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示例型教学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能力训练、作品展示等多个层面有固定的程式化流程,从而完成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堂、不同环节的多维度交织,实现课堂主题选择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小学美术的课堂是自然,是生活。当学生置身于美术课堂中,很多光、影、色彩、图形都被隔离,失去了艺术的源泉。教学模式的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以标准化的模式推动了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进程,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和学生审美倦怠的出现。

2.师资力量单薄

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四线城市与乡村小学美术课堂的硬件设施得到显著的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的美术教室在广大的小学中出现,解决了美术教学中的硬件问题。然而美术教学中的软件问题要靠教师的软实力以艺术浸润的形式解决。部分偏远地区小学存在美术教师由文化课教师兼任的情况。可喜的是部分地区开展了特岗教师计划,并在其中加大了对小学美术教师的岗位设置,通过政策的利导鼓励教师长期留教。

3.数字化应用不足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受限于空间或时间,在效果上与自然情境相比有所欠缺。随着小学美术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美术课堂数字化革新得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电子白板和新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以PPT为主要呈现形式,难以完美解决示范性的技能教学、感性知识的说明和印证、教学内容全真模仿、学生审美感受的培养等问题。

4.课堂创新能力不高

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中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更容易接受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部分教师在课堂气氛营造上存在不足,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发展的限制。同时,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其对部分创意作品的评价略显偏颇。

三、提升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水平的有效策略

1.构建新时期的师资队伍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应以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为己任,不断增强小学美术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职责感,将美术教育的岗位行为和新时期基层党建的要求相结合,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为区域教育发展助力。同时,有关部门应以改善基层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条件为目标,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2.以信息技术能力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应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使美术课堂教学还原、呈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共享层面的运用,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师作为微课课程的研发者,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以微课为平台,可以完成教学模块的交流,完成对课堂更深层次的理解、驾驭,为自我研究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最优途径。

3.区域的集团化办学打破教育不均

集团化办学能够把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带给学生,用师资的调配或对标培训弥补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缺憾。同时,集团内部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将优秀的课程作品共享给广大小学美术工作者,拓展教育培训的外延,有效地让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天赋和兴趣有更为精准的认知。

第7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 村镇规划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41-01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也在快速提高,这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求跳出农业抓农业发展。2003年6月,浙江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出以中心村的建设为重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基础生活设施,加强民主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村镇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据了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人口分布范围比较广。目前,乡村建设依然处于自然演进的状态。虽然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已经实践了长达20年之久,但村镇规划技术理论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跟上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村镇规划发展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村镇建设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规划指导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上述规划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过程中,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加以运用,技术管理相对比较混乱。

1.2?村镇规划收费的不合理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收费标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城市规划的收费标准为参考对象,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也使很多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提供了温床。如果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这不仅给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1.3?缺乏村镇规划规范和标准

村镇规划目前国家只有一个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来看,该《标准》的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来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1.4?缺乏资金的支持

在对村镇的规划实施措施中,当地政府都希望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的支持,并要求处理专门的队伍进行管理,提出相关农地制度创新的措施。但现有的城乡二元制很难满足规划实施的需求,不利于村镇规划的实施。村镇规划要提出多元投资思路,要求政府、地方、农民三者共同出资,进行规划建设。因此,当前村镇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依靠财政的支持,实行以城补乡、以城带乡的发展策略。

1.5?村镇规划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村镇规划的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规划建设的监察制度还不完善,管制力度不强。

2 解决对策

2.1?建立一套完整的村镇规划理论体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比一个人的发展那么简单,它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需要一套完整合理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村镇的规划建设同样关系着整个村镇未来的发展,关系着村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来指导。

2.2?完善村镇规划的收费依据、指标和程序,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村镇规划中的收费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行规范,并严格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标准收取相关费用。

2.3?补充和完善《标准》

2.3.1?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

《标准》明确规定了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上的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绿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内容的要求几乎到达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内容的深度。但是规划期限却远远超出了城市详细规划期限。因此,有必要对规划期限作出适当的调整。

2.3.2?充实环卫规划内容

目前,在许多村镇都有专门的环保人员对环境进行清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环卫工作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全;人员和工具、设备不足;垃圾用地不明;未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等。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创建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2.3.3?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环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级领导和部门都十分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如何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2.3.4?调整道路规划

交通工具是人们出行的必备,对于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对于村镇的建设意义重大。在进行村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扩宽调整,方便人们的生活和解决车辆保管问题。

2.3.5?充实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规划内容

目前,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是否重要的地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系统已广泛进入乡镇,为了便于合理布局和管理,必须充实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规划内容。

2.4?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各方面素质

目前,绝大部分村镇规划管理队伍涣散,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各方面的素质欠缺,使管理工作无法高效的完成。因此,要增强广大干部的规划意识,合理利用村委会,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从而改善管理队伍的管理效率。

3 结语

总之,我国的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虽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仍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村镇规划工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必须总结经验,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分析研究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指导我国的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怡男,王桂花,周秋强,等.浅谈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第8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目前,世界各国电信公司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

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电信运营者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着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服务水平都存在巨大差异。在现阶段接入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在电信欠发达地区缺乏配套的用户线问题,另一个是电信发达地区用户环路的数字化与宽带化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普遍存在着因没有用户线而造成的大量待装用户无法及时装机。

许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公司认为,采用无线用户环路解决电话网的机线矛盾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效果更明显。因为目前的农村电话用户基本是固定用户,不存在不同无线技术之间的互通问题,也基本不考虑漫游问题,所以原则上可以不对采用的技术加以限制。

另外,SDH/SONET已大规模推广,ATM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公用网,开始商用。因此用户环路也需要相应宽带化以支持各种宽带业务。现在,电信运营公司已经认识到用户环路宽带化刻不容缓,纷纷提出改造或重建用户网络的计划。

用户环路宽带化的方案有很多,如FTTB、FTTC、FTTH、HFC、HDSL、ADSL、WLL等等,并且有可能不断推出更新的接入技术。

对于新的各种接入技术,FTTB、FTTC、FTTZ将在近期内占有较大市场;国外电信界普遍认为FTTH是未来的发展方向;HFC是目前较看好的提供CATV等宽带业务的方法;HDSL在利用现有用户线对提供基群速率业务方面技术相对比较成熟;WLL还限于提供基本电话业务,与有线技术相比很具竞争力。但无论采用什么技术,运营公司最关心的是每线成本及商用的时间。

无线用户环路(WLL)目前主要用于提供基本电信业务,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以数字/模拟蜂窝为基础的技术、数字微波技术和毫米波(28GHz)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目前,无线用户环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较多,想以此加快提高和发展电信业务。一些发达国家新的运营公司也用WLL作为竞争手段,在日本,已把发展无线接入技术作为今后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政策之一。日本NTT公司将从1998年开始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光纤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或有线无线混合接入等方式正式商用PHS-WLL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并把这种技术推向国外。一些国家在局部高密度用户区域也开始应用无线接入技术(PHS等)以扩大业务。

二、我国接入发展状况

自“八五”、“九五”规划期以来,我国电信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通信网正向全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电话网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交换机总容量达1.1亿门)。全国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7%,长途话路中数字电路占99.2%以上,据ITU统计,1995年美国电信网数字化率达73%。应当说我国通信网路装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从网络整体看,我国处于网络末端的用户线路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十分突出,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用户线传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着通信新业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经济发展,高速数据、高质量视频业务等宽带业务的需求日趋迫切,作为交换局与用户终端间的连接纽带,用户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也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国农村通信市场迅速启动,将成为电信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农村用户接入网的建设也十分迫切。农村用户接入网建设受农村用户分散、地形条件复杂,山区、水网、用户线路超长,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差,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地区的用户接入网建设难度比城市用户接入网建设的难度更大。

目前,接入网的许多技术仍不够成熟,或成本太高,离大规模商用化还有一定距离。我国有关接入网的体制、标准正在抓紧制定中,相关的接入网试验也在几种交接上进行实用化试验工作。因此,在确定各地区接入网发展途径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城市和农村地区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条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接入网。

三、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

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通过关于用户接入网定义、定界和功能的G·902建议,以及接入网的接口建议G·904、G965,我国已制订了接入网的相关标准。

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处理。换言之,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测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

接入网所覆盖的范围由三个接口定界,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由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其中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是一种可以接入各种交换型和/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而SNI即是AN与SN之间的接口。可提供规定业务的SN有本地交换机、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情况下的点播电视和广播电视业务节点等。

四、接入网的功能、位置及标准化接口

根据接入网的定义,接入网为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的用户本地线路网,可含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接入网可支持包括窄带和宽带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为了支持不同的业务,接入网需要有不同的接口。交换侧和用户侧的接口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配置,两侧的接口可以是不对称的。目前ITU-T规范接口版本交换侧采用的为V5.1和V5.2接口,将来接口类型还要向前发展,例如宽带V接口,如VB5.1,VB5.2,SDH接口和租用线接口等。

V5接口的诞生对接入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直到不久前,音频(VF)接口仍是电话用户与本地交换机之间的唯一接口。超过铜线用户电缆的覆盖范围时,只有采用远端模块或音频转接的用户环路载波设备(SLC)来实现接入。这两种技术目前都存在严重的缺陷。SLC设备在交换机侧需要进行一次A/D和D/A转换,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极不合理,而且无法解决数据业务的接入问题,因为数据要求透明传输,不能转换。远端模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比较合理,然而,交换机与远端模块之间的数字接口没有统一规范,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通,给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造成一定困难。交换机局间中继的数字接口则由于不能支持用户线信令而不能用于接入网。

V5.1和V5.2建立在2.048Mbit/s接口基础上,除了帧同步时隙外,使用一个或多个时隙作为通信控制信道来传送信令,其它时隙作为承载信道,可以传送64Kbit/s数字话音信号或ISDN的B通道信号。V5·1支持1个2Mbit/s链路,1个位于TS16时隙的通信控制信道,其余各时隙固定分配给各承载信道。V5·2支持1~16个2Mbit/s链路,1个或多个通信控制信道,承载信道时隙动态分配,且具有集线功能。

V5链路接入协议定义了V5的所有功能,内容包括:电话网用户信令信号的双向传递、用户端口的状态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ISDN的D通道信息的双向传递、V5.2承载信道的动态分配和集线控制、V5.2的多个控制信道的倒换功能和承载信道连接功能、V5.2的多个2Mbit/s链路的管理功能等。

V5接口支持的接入类型包括:模拟电话、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基群速率接口(仅V5·2)及半永久连接租用线路。

V5接口的问世推动了接入网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1)由于V5规范了数字化的用户接口,从而使接入网的引入变得既经济又有效,使得用户环路中音频转换接技术SLC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将被取代。

(2)由于V5支持多种业务以及它们的综合接入,使得从此在接入网上能够实现模拟和数字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3)由于V5接口将交换机的数字接口标准化,故为开放式接口,打破了交换机远端模块的专有性,交换机与接入网设备可由不同厂家提供。大批的厂家加入到接入网行业中竞争,大量的生产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各本地网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齐,对接入网的业务需求差异较大,广大农村地区拉入网的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交换机数字化,ISDN的引入,多种接入网组网方式的应用,迟早要在农村地区实现。

五、接入网的组网技术选用

1、有线接入技术

当前比较实用的有线接入方案中,除了传统的铜线接入方式外,有以下四种接入技术:

(1)光纤接入(FTTB、FTTC、FTTZ、FTTH等)。FTTB、FTTC、FTTZ、FTTH等接入方案是按光纤敷设到那里来区分的,即以接入网主干系统与配线系统的交界点—光网络单元(ONU)的位置进行划分的。FTTB是指光纤敷设到办公大楼,FTTC是指光纤敷设到路边,FTTZ是指光纤敷设到用户小区,FTTH是光纤直接到每个家庭。从技术的角度看,FTTB、FTTC、TFFZ基本相近,没有实质性区别。

从运营角度看,当前业务量最大,用户需求最迫切的是FTTB。FTTB的特点是全数字化接入与传输,主干系统的传输媒介是光纤,各种业务以时分复用方式接入,传输速率为155Mb/s或140Mb/s;配线系统使用星型结构的铜绞线作为传输媒介,根据终端设备的种类,配线系统可以使用二线连接或四线连接结构;FTTB与交换局之间应使用V5接口。可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服务(包括宽带业务),容易向环型光纤网过渡。

目前发达地区农村接入网已广泛采用了架空光缆,今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光缆到乡、镇、村是发展的方向,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敷设光缆,接入技术仍可优选远端模块。模块服务半径7~10公里。光缆应备有传送CATV信号的单独光纤为实现共缆分纤综合传输电话和CATV提供基础装备。虽然目前农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几年农村电话发展速度持续高涨,农村通信水平将有大幅度增长,因此建设农村的光缆接入网应有长远规划来指导建设。

(2)光纤同轴混合接入(HFC)。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模拟传输方式,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HFC的主干系统使用光纤,采取频分复用方式传输多种信息;配线部分使用树状拓扑结构的同轴电缆系统,传输和分配用户信息。在HFC网上传输数字语音和数字图像信息时,必须经过宽带调制器(64QA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信道中传输。

HFC可用于解决CATV、电话、数据等业务的综合接入问题。

(3)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市话电缆的作用,解决用户线不足和高速业务的需求的矛盾,国外研制开发了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技术。使用两对用户线传输2.048Mb/s信息的能力。HDSL可充当用户接入网的主干传输系统。

HDSL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铜缆实现扩容,也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384Kbps和2Mbps宽带信号的需求;安装HDSL设备时基本不改变原有设备,施工方便迅速;当更大容量用户环路建成后,HDSL设备可以转到异地使用。对于原来已铺设有铜缆到乡、镇及村的农村地区,HDSL方式对迅速扩容和开放数据业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2、多种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在有线通信不断发展的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灵活方便、建设速度快、维护费用低、受环境限制少、适合于远距离分散用户等功能特点,成为接入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中,固定无线接入是解决我国目前机线矛盾等问题的主要方式。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不允许敷设光缆,接入技术应优选多终端固定无线接入。服务半径10~30公里。

在城、乡用户线紧张的地区,用户的扩容也可采用无线技术接入手段,日本已大量采用无线接入手段、PHS-WLL。

无线接入大体上可分为:

(1)现有移动技术的固定应用,如蜂窝技术和无绳技术;

(2)专为固定无线接入设计的技术;

(3)微波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均适用。上海市区已应用一点多址无线接入系统开通电话、传真、数据等业务,农村地区也有较多应用。

采用移动技术或专用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系统结构:与移动混合组网;单独组网。

(1)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即固定无线终端接入到移动交换机MSC。此方式可使运营者以同一系统结构服务于移动和固定的不同用户群;

(2)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结构,即直接接入到PSTN/ISDN,而不接入到移动交换机。

这种结构是由PSTN/ISDN本地交换机来进行呼叫处理、计费和编号识别等。

当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与PSTN或ISDN连接时,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应能透明地支持;

(1)PSTN的电话业务、电话新服务项目及非话业务。

(2)ISDN的用户综合(电信)业务、承载业务以及补充业务。

(3)微波一点多址技术是提供中低容量大范围覆盖(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用户环路技术。它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适合在水网地区和山区,每到夏季汛期,通信紧张的矛盾极为突出,但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采用有线技术的农村使用,从目前的商用情况看,它的确是解决农村通信的一种主要手段。

第9篇: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21-04

一、项目背景及我们的思考

(一)项目背景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要求,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

透过“项目”目标,再一次凸显出农村边远地区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小学科由于长期没有专任教师,致使适龄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城市与农村学生在受教育的基础环节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态势,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还是要先解决师资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使当下现有的教师能够胜任这些学科的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教育均衡。因此,为有效落实国家的项目目标,吉林省将“项目”重点放到教学点教师培养方面,如何有效实施“项目”培养计划,首要任务是要厘清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二)直面问题,理性思考

解决教育均衡问题,首先要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队伍,而教学点当下的核心问题即教师队伍不建全,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破解这一问题之法就是加大对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这个培训力度绝对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应是一种持续性、跟进性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当前的教师培训方式。

当前,农村教学点校的教师年龄群出现两极分化:一个群体是年龄偏大信息素养较低的老教师;另一个群体是近几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进来具备一定信息素养但执教能力不足的年轻教师。这就使我们的“项目”实施中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老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另一个是年轻教师是否乐于坚守岗位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归为内容针对性不够、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两方面大问题。

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行政命令下的自上而下的培训目标、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培训缺乏激励机制和跟进措施,致使教师为“培”而“培”,“培”与“用”相背离,出人不出脑,走“行”不走“心”,制约了教师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欲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均衡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中的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问题,主要的根源是科学的顶层设计问题。

二、科学规划,分层实施

基于科学规划理念,应合理制定培训阶段及研训内容。结合“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目标,充分做好各项调研,与各地县、区协商,经专家评估为参训地区量身定制2-3年《教学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目标》,切实将培训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效融合,给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支持。在“项目”实施中我们主要分如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种子”教师集中培训阶段

1.主要目标

为教学点校培养“种子”教师,这些“种子”教师将组成各县区教学点校的核心研修团队,主要是利用集中培训面授的优势加强对项目的了解、充分发挥参与式培训模式优势,实现引领――体验――内化的过程。带动各区域、学校的教学点项目有效实施和落实,以此促进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非学科专业的兼职教师,帮助这些教师能够顺利完成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任务;同时,提升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以打造胜任各学科课堂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提升农村偏远学校教学质量、让农村偏远学校的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阳光为目标,从四个维度设计了课程内容,开展了递进式的、持续的集中培训活动。

2.主要内容

第一模块:现代教育技术及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旨在通过专家讲座对教师学科素养、执教方法等方面给予专业理论辅导。

第二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及项目终端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旨在通过培训让“种子”教师了解“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课程结构、掌握项目终端设备的基本操作使用和教学点设备维护方法、了解各学科数字资源教育应用指南,找到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点。

第三模块: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获取及运用。旨在通过培训促使“种子”教师掌握适合偏远地区教学点教师常用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技能技巧,在有效地应用教学点资源的基础上能够为未来构建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奠定基础。

第四模块:案例分享,实践操练。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说课、虚拟上课等活动体验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教学实施过程,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享、教研活动策划交流等活动促使参培教师及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展开思考和交流以达到提高培训质量,让每一位参培教师学以致用。

(二)第二个阶段:校本实践研修阶段

1.阶段目标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主要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点校开展集中培训后的实践研修活动,其目标即让每个教学点参训教师学有所用,学有所赢。真正达到研、培结合,加强本土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环节

以县(区)、中心校为核心开展有效校本实践研修活动,结合教学实际的校本集体备课、结合各类教研竞赛及培训目标的区域开放交流研讨活动。

运用教学点资源开展校本实践研修活动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浅尝初探。即直接利用“跟我学”视频进行教学,力求达到视频中的教师学生与现实中的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与视频中的课堂融为一体。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是组织引导、视频播放。在教学及资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可通过专家的视频讲解、QQ交流研讨等方式释疑。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研修目标:

教师能够应用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校本实践研修重点是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第二环节:巧用资源。即结合学情,根据不同的课型以及数字资源提供的题材进行教学。具体操作为,利用资源中的教学设计,结合学情对教学设计进行再创设。以《品生》为例,与教学设计对应的一般都有三个活动板块(部分为二个)。三个板块以教材内容(插图)为基础蓝本,同时配有动画视频和音频。教学中,教师只需将上述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即可基本达成三维目标。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实践目标:

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有选择地重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校本实践研修的重点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第三环节:灵活创新。任何一种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显现出它的偏颇与局限性。例如:资源中有的问题设计面过宽过大,大多数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无所适从。因此,在校本实践教学中采取了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设计及资源进行再创造,生成出更加契合当地教学点学情的教学资源,让新的资源更好地贴近学生。

本环节的校本教学实践目标:

教师能够结合学情、教情创造性地生成更适合教情、学情的新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校本实践研修活动的重点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

3.实施策略

层级式业务培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一层级: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主要是中心校信息主任对教学点全体教师,尤其是对教学点45岁以上的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几轮培训、验收,使教师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对文字进行录入与修改,对演示型电子教案中的文字、图片、图形绘制、音视频下载与播放、动画效果设置等进行修改;能够熟练地接收和使用“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大大提高“远程资源”使用率。

第二层级:学科带头人信息素养培训。

对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一是掌握演示型课件的制作技术,能够科学有效地把“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演示型课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第三层级:中心校对教学点管理者进行培训,规范监管机制,使“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演示型电子课件”的使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达成效益最大化。

例如:桦甸市苏密沟红星小学教学点校以“三检一测”的模式来保证电子教案的实效应用。三检:即每周必检二次备课的进度,每月抽检二次备课的质量,每月末检查二次备课流程和教学手记;一测即每次随堂听课必进行当堂教学效果检测,对三率进行分析,指导教师备课与教案的应用,整体管理学校教师电子教案的使用情况。

三、分层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培训的有效路径

依托吉林省电化教育馆“电教系统”人力资源网络,充分发挥电教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功能,以中心校为核心,构建省、县、校三级管理体系。分级分层为学校提供适时的技术支持与资源支持,真正解决教学点在项目推进实施中的技能障碍(如图1)。

图1

为了使分层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吉林省电化教育馆在项目实施中还分别构建省、地、县(区)、校管理团队,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县区、学校研修组织策划团队,以中心校为核心研修活动学习共同体,本地学科专家团队五支团队,为培训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创新“研修一体”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模式:“研―训―赛”一体化,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使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一)以“培”促“研”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授,对课程内容分专题、多维度剖析和解读。帮助参训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培训课程设置的背景、理念等,进而深层次理解课程内涵,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所学内容走到教学中去实践研究,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以“研”促“培”

经历第一阶段学习与实践后,学员带着问题再次走进培训,结合调研情况,“项目”组织实施中预设任务,参训教师带着任务进行学习,使“研”与“培”融合,真正实现按需施培,提高参训教师积极性的同时,更有效地落实培训目标。

(三)以“赛”促“培”、以“赛”促“研”

以中央电化教育馆各类大赛尤其是每年的“教学点项目”评比活动为载体,为参训教师提供各类展示与交流平台,使得学员的学习与实践成果得以检验,从而实现学有所赢、学有所用的目标,以此提升参训教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破解教师在发展中的职业倦怠以及青年教师如何迅速成长等系列瓶颈问题。

五、阶段成果,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