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第1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省跨世纪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切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围绕我省城镇化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部署,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地以222个重点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使一批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快,面貌明显改善,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围绕小城镇建设积极进行三项改革,全省在包括222个重点中心镇在内的382个镇进行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盘活存量土地、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和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拓宽了路子。撤并规模偏小乡镇和撤乡设镇工作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增强了小城镇综合实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小城镇建设的加快,推进了我省城镇化进程。到1999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34.94%,比上年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合,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意义很大。

在充分肯定全省小城镇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省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对撤并规模偏小乡镇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比较迟缓;深化三项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关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对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认真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明确思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围绕“九五”计划确定的200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小城镇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总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既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小城镇建设,又切忌不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一哄而起,乱铺摊子。当前,要坚持突出重点,进一步着力抓好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

县(市)城区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在沟通城乡之间联系、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县(市)城区的内涵质量,壮大城镇综合实力,强化县(市)城区在县(市)域的中心城镇功能,积极呼应区域中心城市对县(市)域的辐射,带动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在发展县(市)城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的相互关系,服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要扩大县(市)城区的范围,将条件成熟的周边乡(镇)并入城区,以提高县(市)城区发展的集聚度,拓展发展空间。市、县同城地区的县(市)要加强与中心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市政公用等设施的通用和互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是省的重点,也是市、县的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使之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先行一步,从而对周边乡镇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重点中心镇在建设中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镇区建设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乡镇企业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增强小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城乡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要以重点中心镇作为信息、技术、加工、流通的依托,在农业生产上逐步推行工业化、社会化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要引导乡镇企业向重点中心镇相对集中,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一、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教育、会计及法律服务等新兴三产和智力型三产。要完善公用基础设施,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和镇区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网改造、邮电通讯、公用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稳妥地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小城镇集约发展创造条件

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是合理布局城镇体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精简乡镇管理机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尚未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地方,要在对县(市)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本地区乡镇撤并方案。当前,要着重抓好三种类型的乡镇撤并:(一)调整县(市)城区的行政区划,增强县(市)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重点调整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级市政府驻地镇和行政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下的县城镇的行政区划。(二)根据调优、调大、调强的原则,尽快将省政府确定的222个重点中心镇的规模调整到位。(三)加快撤并规模偏小的乡镇,重点撤并行政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下或乡镇域人口2万以下的乡镇。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地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各方面工作,妥善处理好有关矛盾和问题,确保各合并乡镇工作的平稳过渡。

要继续做好撤乡设镇工作。各地要对尚未建镇的乡进行全面分析排队,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统筹考虑,明确发展重点,切实做好撤乡设镇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在规范程序的基础上,从简运作,及时办理。

要切实做好在小城镇建成区内设立居委会的工作。总的要求是:县(市)城区内有从事非农产业人口的村委会应设立居委会;所有镇政府驻地均设立1个以上居委会;已撤销乡镇建制的原乡镇政府驻地均设立居委会;在建制镇(除县城镇外)建成区内,至少选择1个纳入建制镇建设发展规划的、邻近镇政府驻地的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增挂居委会牌子。

四、全面推开户藉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城镇户口登记

在继续抓好原有试点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对尚未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城市郊区镇、县(市)城区、乡镇撤并后保留的建制镇和新设置的建制镇,今年全面推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实际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员,均可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组织实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落实进镇落户农民土地使用、流转政策。对一户在农村只有一处不超过标准宅基地的进镇落户农民,可保留土地承包权,并承担相应的税费义务;对承包地和自留地,可以继续耕种,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转包他人经营,或一次性折价分年补偿,或折成股份转人集体经济组织,按股分红;对进镇农民原有土地分红及福利待遇等,应实行过渡性政策,保证其利益不受影响。同时,要制定子女人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参与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办理落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要按照《省政府批转省公安厅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发〔1999〕6号)精神,抓紧办理新生婴儿随父随母落户、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迁移和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户口。省辖市市区要全面启动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商品房人员的户口迁移工作。近期,各地要抓紧制定工作意见,经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要抓紧解决省辖市郊区无地农民撤组转户问题。

五、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在2000年全省非农建设用地计划中,控制一般乡镇增量用地计划,对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用地优先予以安排,重点解决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符合条件的居民住宅、教育用地,以及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等项用地。将1999年占补平衡净增耕地面积60%折抵指标,主要用于重点中心镇建设。为缓解部分小城镇用地不足的矛盾,鼓励实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调剂。

要加快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凡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新建、扩建项目的,在办理用地手续时予以优先审批,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凡在本单位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土地上按原用途翻建的,免缴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出让、租赁的政府净收人,80%返还乡镇,投资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土地的收益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参与小城镇建设。

要加大小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力度。坚持推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完善供应机制,保证一级土地市场由政府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供地的项目外,对商业、金融、娱乐、服务、旅游等经营性项目用地,特别是沿街的经营性用地,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或租赁供地;对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供地。力争在今年内,除法律规定划拨供地以外,小城镇有偿使用比例达到供地总量的90%以上。要加大土地收益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中的比例。

要完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为小城镇建设使用集体土地创造宽松环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允许农村集体农用地在不改变性质的条件下,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依法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用小城镇规划区内已经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租赁的形式兴办企业,进人经营性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222个重点中心镇,凡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可免缴土地有偿使用费。为鼓励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对搬迁至小城镇的农户,其建房占用集体土地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且原宅基地已复垦的,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一律免缴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为简化集体土地报批手续,可由省分批次集中办理,市、县人民政府具体供地。

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增加小城镇建设投资

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各级政府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以投资、贴息等方式,用于重点中心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规划编制和信息网络建设。各县(市)从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主要用于小城镇建设。大中城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重点中心镇建设。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人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要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经营,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开发、转让使用权等形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要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服务和支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围绕加强小城镇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引导,疏通各种融资渠道。坚决制止重复收费和强行摊派,依法保护非国有投资的合法权益。

七、规范统计口径,严格按新标准做好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工作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地域、人口、产业结构以及城镇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已难以真实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为统一城乡划分标准,准确反映城乡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标准的规定(试行)》(国统字〔1999〕114号)。根据文件精神,城镇是指在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新划定的城市和镇。包括:(一)地级市: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为市辖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区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二)县级市: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市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乡镇地域。(三)镇: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以及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所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地域。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特殊地区按镇划定。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严格按新标准划分城镇和乡村,切实做好城镇人口统计工作,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八、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我省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切实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小城镇不同的发展特色、发展阶段和区位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沿江地区在加快发展县(市)城区的同时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区域协调,着力解决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等问题,调整乡镇行政区划,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同时,积极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内涵质量,增强集聚、辐射功能。淮北地区要着重加强县(市)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职能,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撤乡建镇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到今年底,沿江地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0%以上,其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达到50%以上;淮北地区城镇化率要达到30%以上。

要加强规划修编工作。各地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时进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域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指导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城镇和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确定发展目标,引导产业布局,合理安排生产、居住、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用地。注重提高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为了增强重点中心镇辐射功能,对于建设预留地偏紧的,经省政府批准可适当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在大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小城镇,其发展应符合大中城市的总体规划。要特别注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衔接。交通、电力、邮电等部门在进行有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要按照有利于支持县(市)城区和222个重点中心镇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确保小城镇规划按期保质完成,今年年底前务必完成222个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

第2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当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也同时迎来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老龄化人口和范围最广的城镇化历程。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和高位运行的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给社会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按此标准,我国在1999年即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显著提升和出生率的明显下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9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占人口比重的18%;到2030年将超过3亿人,而到2050年将达到4.5亿,届时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3%,即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我国将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社会。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现象,我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给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现实困难,社会养老问题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所必须面临直面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不立即着手解决,将无法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高效使用,也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给社会化养老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城镇数目的迅速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包括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均得以大幅度降低,产生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能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机会,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普及,并大幅降低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平均供给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间的差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估计,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将被打破,人口的迁移、流动也将更加频繁,我国将有年均1000多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部分农村人口落户后将就近选择在城镇生活和养老,这也将为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三、在城镇化和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巨大,统计表明,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将达到1.2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5万亿元,但总体来讲,我国的社会养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我国庞大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不完善,优惠政策不足,未形成有利于社会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对社会产业的投入偏少,社会资本进入的兴趣不大,社会养老产业规模比较小、层次比较低。三是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四社会养老产业发展较不平衡,城乡、地区之间差距比较大,既有存在“一床难求”的情况,也有“床位闲置”的现象。五是社会养老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市场行为不规范、行业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到位、市场开发研究不足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产业发展制度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社会养老产业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更是目前稳增长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把社会养老产业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行业目录,并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身社会养老服务行业。

二是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中央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安排预算内资金及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资助力度,并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发展。同时适当控制新建养老机构的档次和规模,要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体现人性化要求,防止贪大求洋,盲目攀比,过分追求豪华和高档,要在全社会倡导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要不断完善投融资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投资等需求。要积极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要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对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吸引力。

四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各类补贴支持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覆盖更多的城乡老龄人口,使其能有更多的经济能力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养老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民办公助,选择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补助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五是要不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要继续落实好国家现行支持社会养老产业发展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同时,养老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也要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切实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养老机构的负担。

六是要加强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的开发。要加强对老年人所需的各类生活用品、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产品的研究开发,拓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休养、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项目,制定更多制度和措施,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打造一批老龄产业知名品牌,扶助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

七是要继续完善社会养老土地供应政策。要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及时将各类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养老产业用地需求。要积极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对于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要实行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养老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要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第3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本外融合,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花都狮岭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2011年6月10日晚,四川开江籍20岁孕妇王联梅在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农家福超市门口违章占道经营摆摊档,与该村治保会工作人员发生争执。事件随后引发连续3天的群体打砸烧事件,导致多辆警车和私家车辆被损坏,参与者多为流动人员。原本是一起没有人员伤亡的简单纠纷案,为何引发连续3天的打砸烧聚众滋事事件?这得从新塘镇现状说起:

在新塘镇,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比是2∶1(50万∶22万),在大敦村,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1∶1(8万∶7000)。大敦村的外来务工者,大部分住在厂家的集体宿舍里,缺乏活动场所;牛仔产业淡季时,他们闲置在家,或到处瞎逛。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新移民服务等民生问题上,外来务工者基本上难以享有与本地人平等的社会福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强调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多”,却没有考虑到这种“”式的城镇化发展,城市文明及服务的扩散速度跟不上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散速度,为城镇带来更大的矛盾和负担。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集聚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外来人口,广东省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201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7.4%,但“城乡二元”与“本外二元”的问题积重难返,“被城镇化”的外来人口并未能真正均等地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和舒适生活,强烈的被排斥感和无归属感,使得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近年来,类似“6.11”新塘大敦村的案件仍在不时地发生,不断向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发出质疑。

2. 背景解读

2011年3月16日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广东省在2011年12月召开“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广东省城镇化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转变。城镇化战略逐渐从“量”的追求转变为“质”的提升。

城乡规划是政府重要的政策抓手,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控能力,对城镇化推进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转变传统规划思路,关注民生所向,加强人文关怀,完善社会管理,弥合社会裂痕,实现社会融合,成为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广东省迫在眉睫的工作。

狮岭镇位于广东省首府广州市,集聚了本地人口3倍以上的外来人口,与新塘镇具有相似的现状情况。“6.11”新塘大敦村发生之后,花都区委区政府于2011年7月6日公布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狮岭镇镇、村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方案》,提出了11条近期实施的具体措施,力求加强和改进狮岭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使狮岭镇成为镇、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的“幸福港湾”。

3.“宜居狮岭”创建思路

3.1 基于问题导向的宜居狮岭创建思路

狮岭镇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镇户籍人口7.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接近30万人,登记在册的出租屋1.47万栋12万套。作为一个外来人口占比高的较大型城镇,狮岭镇具备与新塘镇相似的特点与社会矛盾爆发的隐患。

第一,狮岭镇与新塘镇是广州最为知名的两个专业镇,一个以牛仔裤发家,一个以皮具闻名。两地经济均比较发达,但因为集聚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一些公共资源配套超出了原有的承载能力。

第二,城镇化进程中,本外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现状的狮岭镇外来人口管理、落户等制度尚不够完善,本地人在就业、收入、居住品质、公共服务获得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占人口总量4/5的外来人口,各阶层诉求繁杂,纠纷矛盾多发。

因此,未雨绸缪,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生活条件,构建服务均等、保障覆盖和社会融合的城镇是“宜居狮岭,幸福港湾”创建的重点。

3.2 基于目标导向的宜居狮岭创建思路

根据广东省宜居城乡标准及珠三角宜居城镇的考核指标,结合狮岭未来城镇化发展目标,“宜居狮岭,幸福港湾”创建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安居、均等、康乐、畅行、融洽。

4.“宜居狮岭”建设行动

基于上述问题与目标导向分析,“宜居狮岭,幸福港湾”建设行动主要从“城市建设”与“社会管理”两方面展开。

4.1 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4.1.1“安居”行动

改善居住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居住机会,为狮岭镇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居民易居、安居、乐居。

(1)危旧房改造计划。通过危旧房改造,极大改善一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并将部分拆迁地块用于建设广场与绿地,改善城镇面貌。

(2)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与新就业人群的住房问题,逐步将非户籍常住人口中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3)居住区综合整治计划。完善原有旧住宅区的基本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居住环境,规范小区管理。新建住宅区以“绿色,低碳”为标准,提升居住区品质。

4.1.2“均等”行动

完善狮岭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覆盖全镇各类居住社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以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1)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计划。按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分析狮岭外来务工人员、本地人等各类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城市居民和村民,覆盖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覆盖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2)行政办公设施建设计划。完善建设包括镇行政中心、村委和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和警务室等为行政管理和社会治安服务的设施。如新建狮岭镇新区派出所、狮岭工业区派出所,维护各组团治安;新建7处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居委会和村委会建设。

(3)教育设施建设计划。在现有的相对完整的教育设施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和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为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子女提供更为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如保留现状4所中学,10所小学,2所幼儿园;新建5所中学,6所小学,32所幼儿园。

(4)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计划。按照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惠及全面的思路,新建、改建剧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中小文化设施,建立完善的公共娱乐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如新建6处文化站、狮岭体育馆和体育中心、2处群众运动场以及39处居民健身场所。

(5)商业设施建设计划。加强各层次商业中心与商业设施的建设,完善商业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结构,使本地与外来居民购物环境更加便利。如建设狮岭镇新区商业中心、狮岭城际轨道站前商业中心、芙蓉商业中心,皮革皮具城以及狮岭商业步行街和太子广场等。

(6)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计划。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站等分级、分层次、均等化的医疗卫生设施。如新建狮岭新区医院;仁伯医院改建为卫生服务中心。

(7)社会保障设施建设计划。加快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设施建设,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如新建5处老年人服务中心、5处残疾人康复中心、13处托老所、38处星光老年人之家。

(8)市政基础设施计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建立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逐步建立较高可靠性与良好安全性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4.1.3“康乐”行动

通过建设活动广场、公园绿地、城镇绿道、滨水空间等公共空间,保证狮岭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闲暇时光可以选择各类文化娱乐或体育场所进行休闲,使其“闲有所乐”。

(1)广场建设计划。结合“三旧”改造,保留各行政村的风水塘及原有的邻里关系,推动城镇广场建设,建设集散广场、市政广场、文化广场等各种功能的广场共计30处,为本地和外来居民提供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

(2)公园绿地建设计划。结合狮岭镇现状地形,建设空间均匀分布的公园绿地系统,极大地改善本地与外来居民休闲、娱乐和生活的空间,实现居民出门500米见绿。规划建设狮山公园、秀全水库公园等城市“绿肺”,以及滨水带状公园“绿廊”,共计69处公园绿地。

(3)绿道网建设计划。加快推进镇(村)绿道建设,结合镇、村慢行系统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绿道建设,狮岭镇规划建设镇级绿道约44.5公里,社区绿道约50.0公里。绿道网将各种公共空间联系起来,使全镇公共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

(4)滨水空间建设计划。划定滨水公共空间范围,在强化水库、河流等水系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如胡屋河、秀全水库等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营造各具特色的滨水风貌。

4.1.4“畅行”行动

建设便捷通畅的城镇道路,完善公共交通出行,加强狮岭镇与花都区中心、广州市中心之间的交通接驳,满足狮岭镇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通畅出行”需求。

(1)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计划。加强狮岭镇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接驳,优化狮岭镇内部的公共交通路线,实现公共交通一体化。如完善狮岭镇与梯面、花东、花山、炭步等镇的跨镇公交线路,开通狮岭与广州市三元里直接衔接的干线公交线路等。

(2)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计划。推广建设覆盖全镇、村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打造形成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自行车交通网络。可先在狮岭镇的中心镇区试点,再逐步推广。

(3)步行系统建设计划。先在商业区、公交站、停车场等人流密集或需要进行交通方式转换的重点区域进行改造,通过完善人行道等设施,建立步行交通系统。

(4)无障碍交通设施建设计划。提高无障碍交通设施建设标准,前期选取商业区、较大社区、交通站点等重点区域建设完善无障碍设施,逐步推广至全镇、村。

(5)主干道综合环境改造计划。通过对市政环卫设施、广告牌等治理改造,提升主干道综合环境,展现城镇形象。

4.2 社会管理行动计划——“融洽”行动

从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管理,提升外来人口对狮岭镇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责任感,促进外来人口真正融入狮岭镇的城镇生活,实现健康城镇化。

(1)“包容城镇”计划。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外来工子女就学等方面建立起开放、包容、动态的服务机制,将外来人口纳入城镇居民管理体系。

(2)“平安家园”计划。组织、吸引新城镇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一起加入新型群防群治社会安全体系建设。选择试点村,积累经验全镇推广。

(3)“活力社区”计划。选取试点社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发展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平台,或鼓励企业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文体活动,激发社区活力。

(4)“新镇民”计划。系统改革户籍制度、外来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医疗、教育、社保等各个公共服务领域向外来务工人员、新镇民覆盖。通过住房保障、创业激励、医疗、教育、社保多个领域的定居措施,奖励优秀外来务工人员。

5. 结语

通过安居、均等、康乐、畅行、融洽五大行动的实施,狮岭镇真正实现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居民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充分融合,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健康城镇化的要求,也是我们将来在城乡规划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资料:

1、中评社北京7月11日讯.外地人为什么“难管”? [N].中国评论月刊,2011

2、粤发〔2011〕23号.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S].广东省人民政府,2011

3、狮办发〔2011〕20号.关于加强和创新狮岭镇镇、村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方案[S].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委办公室、狮岭镇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

第4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刚才*、*、*、*和三个镇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他们这些年抓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做法。另外,一些书面印发的典型材料也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焕彩厅长主要从如何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角度,讲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刚才刘伟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从五个方面充分肯定了了全省小城镇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并结合国际国内的一些范例,深刻论述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刘书记讲了“六个坚持”,就是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产业强镇、坚持功能兴镇、坚持文化立镇、坚持特色活镇、坚持为民建镇。这“六个坚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层层递进,密切相连,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起点高、立意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体实在,非常符合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实际。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刘伟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再强调几点。

一、进一步深化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小城镇连接城乡,是城镇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在聚集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成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重要的结合点。这在近年来各地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刚才,*、*、*、*和几个镇的发言,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昨天我们现场参观的马桥镇,原来号称桓台县的“西伯利亚”,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发生了巨变。现场我们看到,许多老百姓喜气洋洋,笑逐颜开,非常满意。通过开展小城镇建设,不仅面貌改变了,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刘伟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小城镇重要性的认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反过来,小城镇建设搞好了,又会促进经济发展。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越不抓,多少年面貌依旧,就不可能有吸引力,就不可能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招商引资,也不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把抓好小城镇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衡量和检验标准,也作为站在新起点、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具体行动,切实摆上日程,尽职尽责,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刘书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从几个方面指出了我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自己和自己比,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同广东、江苏省份相比,我们的小城镇还是发展慢了,总量确实太小。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后劲。如果我们在小城镇发展上能够赶上广东,那么我们山东的发展状况就不可估量。

二、进一步转变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指导

刘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小城镇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就是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省九次党代会的精神,对今后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各级政府要紧密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三个转变”的要求贯穿到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工作重点,刘书记作了全面阐述,这里就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具体问题,我再强调一下:一是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产业带动,是不少小城镇发展的成功之路。马桥镇的两个大企业,就安排了15000人就业,每年提供地方财政收入两个多亿。没有产业支撑,不可能有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把城镇经济的发展放在县域经济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统筹谋划。要立足小城镇的特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商贸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渠道。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对小城镇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力求做到突出特色、形成规模、优势互补,避免各自为战、无序发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城镇经济的提升,通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县域经济的壮大,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紧密结合。刘书记在讲话中讲到,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严肃性,这至关重要。小城镇建设,不怕慢,就怕乱。要做好规划,一届跟着一届干,一届一届抓下去,就会见到大成效。规划要有长期总体观念,要有适度超前意识,适应发展需要,避免“朝令夕改”。规划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镇布局要科学合理,城镇规模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切实防止搞“形象工程”。要尊重群众意愿,决不能强迫命令,好事要办好。规划要防止低水平,不能搞成“大排挡”式的,沿着马路齐刷刷建房。建筑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突出地方特色。三是要与加强集约用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紧密结合。要把节地、环保贯穿小城镇建设的始终。要协调组织农村工业集中布局,积极开展旧镇村改造、空心村治理和迁村并点,引导鼓励农民按规划集中连片统一建房,大力推行村镇开发、配套建设。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推动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生活居住向社区集中。要加大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严禁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不然后患很大,治理的难度比得到的收益大得多。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运输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营造宜居小城镇。小城镇环境整治工作一定要加强,没有太多钱搞建设,至少应该干净起来。四是要与做大做强中心镇紧密结合。要采取有力措施,把我省247个中心镇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县域副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加强中心镇的领导班子建设,为中心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乡镇书记和镇长应当学会研究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城镇意识,培训成为明白人。要研究适当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新办法,探索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子,继续加大对中心镇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赋予中心镇更多的自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省建设厅要继续加强对中心镇的指导和监控,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使中心镇名符其实。

三、进一步完善支持小城镇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和政策措施

发展小城镇,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工作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整体合力。当前的重点是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认真解决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突出矛盾,切实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努力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会前,省建设厅代省委、省政府草拟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会上已印发给大家。对其中一些需要协调研究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等问题,我在这里点点题目,分分任务,会后请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尽快拿出意见和办法。一是探索研究既严格保护耕地、又促进小城镇发展的用地政策问题,请省国土资源厅会同建设厅负责;二是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问题,请省财政厅会同建设厅负责;三是探索建立有利于小城镇自我发展的财税体制问题,请省财政厅负责;四是探索建立促进小城镇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问题,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请省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劳动保障厅、卫生厅等部门研究提出相应意见。发改、人事、交通、水利、供销等各有关部门都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从部门职责出发,积极为小城镇的长远发展、自我发展、健康发展尽心尽力,献计献策,为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当好参谋、出好主意。

同志们,这次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效果很好。大家回去后,一定要抓紧向市委、市政府和本部门主要领导同志汇报好会议精神,特别要原原本本地传达、学习、贯彻好刘伟书记的重要讲话,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推进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参加这次会议的县、镇,要先行一步,做得更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这次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请各市、各部门10月底前书面报省建设厅,由省建设厅汇总后,书面报省委、省政府。

第5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群山起伏、沟谷纵横,高隆处奇峰峥嵘、低缓处地势坦荡。全县农村人口16.6万,占总人口的76.6%。近年来,藏区以工业园区和生态旅游为依托,着力打造商贸带动型、工矿依托型、旅游服务型和农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镇化建设,山沟谷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城镇。截止2013年底,藏区已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的低收入困难家庭6684户入住、共2.01万人,占农村转移入城镇总人数的39.6%,有效地解决了“打工族”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的住房困难,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消费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到位。二是廉租住房建设推进受资金短缺困扰。三是依靠中央和省上列项扶持,抓保障性住房建设。四是尚未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向银行和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二、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足的因素分析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住房建设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信贷营销动力不足

在现行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框架内,国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方面的政策不连续,缺乏明晰稳固的筹资安排制度,加之、尚未完善的担保、保险机制及配套的激励奖励措施,使得金融机构对保障性住房信贷投入动力不足。

(二)城镇化住房建设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滞后

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了解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在客户甄别、资金定价等方面尚未建立住房开发贷款的制度,现行的贷款管理要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尚未对接。

(三)项目企业难以满足信贷管理条件,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无章可依

受保障性住房推进进度要求和财政实力薄弱的影响,部分保障房建设项目企业存在“四证”不全和自有资金比例不达标等问题,不符合银行信贷投放规定,若以保障性住房受益对象作为承贷主体,又与银行风险防控有悖,且建设用地使用权为划拨,无法作为抵押担保。

(四)保障性住房项目回报率低,金融机构介入积极性受挫

由于保障性住房资金成本高、回报低、时间长、风险大,形成银行不愿涉足的最主要原因。其一、销售类保障性住房自我平衡、保本微利,信贷资金回收慢;租赁类保障性住房财政补贴投入、低廉的租金不能支付利息,还本更是难上加难。其二、银行信贷资源日趋紧张,房地产开发贷款审批权上收,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能力受到限制,且申报积极性不足。

三、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城镇化目标宣传效能,提升三个“1亿人”的认知度

一要以“中央两个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和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为机遇,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信贷机制,饯行银行责任,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二要促使金融机构明确银行信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够助力社会民生改善、平抑过高房价、促进社会和谐,更是银行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责无旁贷。三要督促金融机构认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主动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业务发展空间,探索符合藏区实际的保障性住房融资新形式、新方法,切实提高对保障性住房融资的服务水平。

(二)创建政府引资平台,激励信贷及多方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是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办法,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减轻政府资金压力,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运作保持持续性。二是借鉴其他市县利用住房公积金试点的成功经验,将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实现低成本融资,以弥补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不足。三是通过财政贴息、专项奖励、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主体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提高非公共投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套政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

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使保障性住房主体、责任、实施方式、标准等问题有章可循,明确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财政担保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或者成立专门机构为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提供担保,分散信贷资金风险。二是制定信贷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风险防范及处置配套政策。

第6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城镇;建设;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乡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却不能松懈。在相关研究中,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讨论的还比较少,没有成立一个系统的方案。就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要总结以往在乡镇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法。现如今我国对于乡镇土地规划的研讨一般都停留在其特征、目标、内容、方式、制图领域,都有涉猎但不深入。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在科学技术手段、规划方法、合理利用、大众参加、规划监督管理和改进等方面做些深入的研讨,这样才能让土地规划编制进一步提高,并且让土地管理更加井井有条,让新城站建设中的土地规划有着进一步的发展。

1新城镇土地规划的现状和特征

现如今,在我们国家的五个层次的土地规划系统里面,城镇土地规划已经在这些阶段的最底层,在国家、省级、市级、三个等级的土地规划中,其目的、责任和各种调控标准都一定要取决于县城和乡镇的土地规划是否能够合理,并且还要真正的落到实处。[1]所以说,城镇土地规划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鲜明的特征。县城和乡级的土地规划也有区别,乡级和县级土地规划相比较来说,乡级土地的规划是进行土地规划管理中最基本的一个层面,应该有着加实际操作的特点。县级和乡级土地作为土地规划的最后一个等级,主要用在实施性阶段,它们所规划的内容能够与调控性具体的需求相一致,也是提供土地最基本的一个等级。与其他等级土地规划的特点比较来说,县城和乡村的土地规划具有着较大的难度,同时在工作中的工作量也不少,在性质规定、位置规定和数量规定的要求上都非常的严格。

和以上三个等级的土地比较来说,城镇等级的土地是运用土地调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造成了其硬性要求和宽松要求之间激烈的矛盾,所以说很多研究人员也在这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除此之外,很多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也曾把城镇作为土地最底层所能运用的技能、人力资源、资金等不利条件和因为这些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基本材料不充分的特征也考虑成了城镇土地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城镇土地管理现如今处在一种尴尬的地位。[2]

2新城镇土地规划利用的目的

在《土地管理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条款:县城和乡村的土地规划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土地利用区域进行规划,保证所有的土地有着自己的用处。基于这点,有关研究界也有着其多种更多样的解释:

第一种是说新城镇所使用的土地是在上一个等级划分利用之后才进行进一步分割的,这样可以明确不同区域不一样的界限和在此界限内的土地具体承担什么作用,从而确定新城镇土地使用划分要提前想好一个所分区域土地用处的管理规定,而且在此基础上要对这些土地的大小进行测量和记录在案。

第二种是说县城和乡村的土地利用在大体上要遵照“四定”来完成,也就是说规定质量、规定位置、规定性质和规定顺序,这四个标准缺一不可。还有人说城镇土地利用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上级土地怎么划分,要在市级土地分配总数调控和使用土地划分区域的调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城镇土地划分,更要确定用途是什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把用途分的太详细,这样才能给市场调控留有一定的余地。[3]

城镇土地利用结果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要把城镇土地规划示意图做好,这个图标即是对土地具体要做什么的管理最根本的展示和最基础的依据,是实现目标和具体内容最主要的工具和保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城镇土地在规划中使用图编制并没有太高的水准,具体表现在数据、图片、表格、文字不能很好的匹配;因为分配时候没有很好的操作性从而随便修改也造成了分配目标和任务不能达到预期要求。

3新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现如今的主要手段

对于新城镇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现如今有着很多的途径可以利用,最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有下面几个:第一,上文所说的规定质量、规定位置、规定性质和规定顺序这四个标准在总体统筹中或不可缺,而且这也是城镇土地使用大体上规划编制的详细的程序和方式;

第二,有些人则认为城镇土地利用应该和上级,也就是市级土地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且还要让县城和乡村土地保障同步进行,互帮互助。所以说,在各个城镇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市级规划小组应该对所有市级人口空间布局进行初步预计,重点单位用地需要预计,土地生产力要承担的人物进行分析,土地详细情况和土地在现在的阶段实际上所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土地合适性评价和功用使用地域,土地详细层次协调思路和目的定位是城镇土地规划整体编制作为主要的技术指导的方法;[4]

4注意处理好乡镇土地和城镇土地的协调

各种等级存在互相不协调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所有制度和规划在实行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阻碍,乡镇的土地使用也是这样的。有关专家说乡镇级别的谋划是乡村与乡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的融汇点,使其在体系与制度上做到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就一定要对当下的城镇谋划与土地的使用,让乡镇同一级别的村镇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融并成一体,从基层消除矛盾。其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表示,城镇的全局规划和土地的使用规划的连接重点应该处理好基本数据库,其中包括城镇在如今的情况下使用土地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图像表示等的连接情况的问题。

学者刘志刚在著作中说过,因为大多数小的城镇在大体上规划具有比较少的投入、没有具体的系统指导、没有对应的基础信息、没有专业专职人员状况下各个地方围绕着政治和政策形成的,在时间、空间上面和现实中有着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基本土地应用大体上规划编制能力不是特别完全,这就让土地使用在大体规划上非常的主动而在小城镇大体规划相互连接中一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5]

还有一些学者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因为现如今土地规划,不论是哪个等级的规划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各个等级之间的不相协调。这个不相谐调当然也让城镇规划和总体上的规划显得非常的不一致,这里面有着很大的原因:规划在思想认证上不一致、土地在利用上的分类标准不一致、土地在建设中和面积的定位上不协调、在规划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建设保准不一样、城镇人口统计时候不是完全的准确。[6]认为两个规定连接重要内容包含了经济社会推进的目的、基本建设布局、城镇面积纵观图等,在这其中要注意资料的完善,在资源上进行共享,更要在思想上进行指导,让城镇土地建设局或者是有关部门和土地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龙腾,王小沙;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上海市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66-6167

[2]刘桂芳,田广增;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2):159-166

[3]张合兵;资源约束型乡镇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技术研究——以梨林镇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8-51

[4]梁俊红,念沛豪,樊芳;基于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质量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1):37-39

第7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城镇化建设 金融产品

一、为把握市场先机,银行也已与河南省某地级市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同时,也行文上报某分行批准银行新农村建设准入资格

(1)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实施客户和产品支撑战略,梳理重点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将供应链融资业务及时运用到信贷营销过程中,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积极争取新业务的贷款规模,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尽量使用到新产品的业务拓展上。针对企业原材料采购,积极营销国内信用证产品,及时为企业沟通办理国内信用证议付,确保企业和其上游企业的资金需求。针对应收帐款量较大的企业,进一步加大国内保理产品的营销力度,一方面盘活企业的应收帐款,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期限和费用组合,确保重点企业的融资需求。针对票据量较大的企业,加大票据理财产品营销力度,积极通过投资银行渠道为企业筹集资金,一方面解决企业资金融通的困难,另一方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积极探索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放宽贷款抵(质)押条件,积极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提供贷款支持。

(2)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未来三年内,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心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广泛金融服务,在资金规模安排上进一步倾斜,积极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目标,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出发,拓宽县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信贷领域,积极介入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注重对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信贷投入,对已经完成集体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允许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其产权证作抵押,取得银行贷款,探索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办额度10万元以内、期限5年以内的社区居民住房贷款;积极帮助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用社区集体建设用地房产证抵押担保,获得住房贷款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县支行成立个贷分中心,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住房按揭贷款,进一步确保银行在住房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

(3)加强渠道建设。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商业盈利性机构,其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业务的经营与管理是和其它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借助各种渠道来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渠道的多寡、完善程度以及运营效率、市场匹配程度,体现了一家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得渠道者,得天下”并不是一种夸张。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布局,提升档次,加大物理网点的升级改造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快自助渠道的推广步伐。要充分认识到自助设备对客户分流和维护的巨大作用,通过增加数量、功能优化增强银行自助设备对客户的吸引力,最大限度的占有和分流客户,减轻柜面工作压力;三是新农村建设将会加大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此,要明确移动支付未来发展方向,通过银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提升业务拓展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的延伸功能, 科学规划,抢抓先机,在地理位置合理、客户密集的地方,抢先布点,增强个性化服务能力,有效弥补物理网点数量不足的缺陷,最大限度的扩大客户群体,在物理网点和客户经理渠道无法涵盖的盲点区域,发挥有效的自助服务功能,减少柜面工作压力;四是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不断整合人力资源,配备专业人员,建立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客户经理队伍,实行新型城镇化金融业务“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业务开拓和营销客户中的尖兵作用;五是加大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强化与“新农村”建设主管部门的合作,积极取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巩固银政关系,更加稳固银行优质金融服务地位。

加紧和项目施工方进行项目对接,建立项目备选库,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全面铺开,同业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要加强前期项目梳理,积极进行银政洽谈,提前介入,全力开展项目对接,抢占竞争制高点,提高银政合作的效率和谈判的主动权;拟定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以个性化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资金需求,提高银行产品覆盖度,增强营销渗透率;强化风险意识、严把信贷政策关口,实施差别化经营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宽进严支,看重实质,抓住关键风险点,确保信贷资金封闭运行,严守政策底线,做到可控风险;成立任务型团队,配置必要的财务资源,坚持市分行经营部门和经办行的联动营销模式,全力争取优惠政策,特别是拆迁政策和土地配套政策,提高营销效率,抢占市场先机,增强市场竞争筹码,撬动其他业务的联动发展;严格资格准入,抢抓优质客户,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水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几点建议

(1)政府建立专门的新农村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进一步推进各项银政合作平台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筹集专项资金,为政策性信贷提供有效载体。

(2)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新农村的相关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同意银行列席政府部门研究新农村综改项目会议,推荐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作为银行信贷重点扶持和培育的对象。

(3)进一步发展政策性担保业务。建立和完善以县域为重点的多层次的担保体系,重点加大县级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壮大担保公司实力,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出资参股担保公司;银行要加强与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合作,共同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

(4)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经营机制和服务功能,拓展业务范围,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需要。

(5)进一步增加县域金融有效供给。适当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支持不断推出各种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6)政府部门要对恶意拖欠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时进行监督,并视情节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予以制裁;培育和规范评估、咨询、审价等中介服务市场,打击信用欺诈等不良行为,为银行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8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基本做法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化”农民应立足于“富”农民。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进程。张家港市“化”农民是从兴办工业开始的。在农村兴办工业的过程中,张家港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在耕地适当向种田大户集中、进一步提高机械耕作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品牌经营、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三大战略,变农产品为工业品,变农民为农业工人,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全市形成了一批特色龙头企业,打造出一批“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著名商标”。龙头企业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种植、养殖业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改善人居条件,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自然生态。一是优化镇村布局,引导居民适当集中。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实行新建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加快建造居民新型住宅区和撤并自然村庄的规划与建设。凡不承包责任田,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以及在集镇规划区内的村民,逐步引导其住进镇区新建的公寓区。二是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农村,集聚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每个镇都建有中心社区,每个行政村都建有村级社区,形成了市、镇、村、企业四级社区一体联动的“1890(一拨就灵)社区服务网”。医疗保健、种养殖培训等十大系列、60多个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维护自然生态,美化生活环境。全市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环境设施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0%、60%以上。实施饮用水改造、气化普及、改水改厕等工程,建立起农产品、肉类检测网络,保障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大搞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居住环境,近两年全市城乡新增绿地超过建县40年来的总和。

普及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一是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张家港市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100%,初升高比例多年来都在95%以上,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着力增强法制意识。从完善基层民主、健全规章制度、吸引群众参与入手,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治能力。依托社区、企业、学校等载体,运用各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并把法制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社区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同时,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群众的民主观念和维权意识。三是着力提高道德修养。常年开展“五爱、四有、三德、三礼”教育,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要求,在农村老年群体中倡导破除迷信、科学健身;在中年群体中倡导爱岗敬业、勤俭持家;在青少年中倡导爱党爱国、奉献进取;在工商界人士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经营;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勤政廉政、为民造福的理念。

改变陈规陋习,规范举止行为,丰富文化生活。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与农家的生活用水、垃圾处理、厕所卫生等生活细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促进农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人人动手,洁美家园”、“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整治环境,美化家园,并把是否改变陈规陋习、规范文明行为、追求科学生活方式等与家庭的荣誉和经济利益挂钩,实现“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良性互动。同时,投入数亿元新建和改造了市博物馆、图书馆、大戏院、广电中心、电影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每个镇都建立健全了文化服务中心,大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主要启示

“化”农民应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只有时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并加以引导,农民才会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促进派、主力军。张家港市坚持从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入手,着力解决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了一系列造福农民、保护农民的制度: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方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GDP二次分配机制;建立城乡公平税负制度,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农民每年因此减负数千万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了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让农民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人”;率先在农村实现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保合一”。

第9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 四化同步发展 联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化”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13YJA790028);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科项目: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研究(12535129)。

一、关于“绿色创新体系”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一系列发展理论的运用,使得人类日益处于欲壑难平和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的社会性矛盾中。为应对此种矛盾和由此衍化出来的重重危机,世界范围内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思索、探索可行之道,以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为标志,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掀起的绿色运动浪潮为转折,自此,绿色理念的探索和绿色实践的开展,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日益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绝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

二、“绿色创新体系”与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联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随着信息等技术的不断引入和发展,逐渐充进了新的元素,但是,在各种难以预测和掌控的因素的干扰下,四化建设中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厚此薄彼”“头重脚轻”“彼长此短”等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因此,四化建设的同步发展日益被提到日程上,经反复论证,最终在党的十报告中“瓜熟蒂落”,在原来“四化”概念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变化,成为引导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据百度百科,四化同步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民共识、“绿色经济”“低碳”等提法广为人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渐成时代潮流的当下,四化同步发展或四化同步建设,必须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在各个层面全面融入“绿色创新体系”,如此才能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一道足以永远起到保护作用的绿色长城。

三、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具体探讨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1、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整体意义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构建“四化同步发展”体系的支柱,是“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中的基石。而“四化”建设中的任何一项,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与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就是与“信息化”密切结合,而信息化产业基本属于绿色产业,且包含很多的创新因素,此外,“新型工业化”还包括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这是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建设基本属于绿色产业,此项意义无须赘述。

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创新体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曾经大受认可且如今也小有市场的“先污染后治理”等的错误观念引导下,出现了不少的以污染企业为龙头的粗放式“扩城运动”,良田被占之后换来的只是短期效益和长久的污染,得不偿失,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还有等产业结构不协调、片面重视工业化“扩城”等问题,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包含即限制或避免污染、协调产业结构等因素。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重要环节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这就借用了“新型工业化”中的相关因素,同时引入了“新型工业化”中的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成分。

综上,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任何一项的持续发展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各项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

关于“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其实应是个更为广义的问题。比如说,随着通讯产业向广大农村的渗透,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出现了深度的融合。应该说,“四化”中的任何一项均与其它各项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因为“四化”中的任何一项要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必须引入“绿色创新体系”,所以,在“四化”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建设“绿色创新体系”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同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在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式参与和局部参与,在一些地区,如果政府性支持和社会性协助达到一定程度,“绿色创新体系”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将以主动的态势和整体性的构建全面拉动四化同步建设,这对于各个产业的融合、互动、协调,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带动形式。

3、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意义

既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自的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各个产业融合、互动、协调也有程度不一的作用和意义,自然能够有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此点,亦为结论。

参考文献:

[1]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2]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