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特殊教育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课堂

第1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一、为听障生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特殊教育界,聋、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经常通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使得患者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另外,听障学生由于“听不见”,早期听力障碍使之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失去了“说”的能力,所以民间素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因而,如何让听障学生深入体验“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情境,是特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受钱钟书通感(移觉)理论的启发,一位教师在为听障学生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2》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春雷“轰隆隆”、春雨“哗啦啦”、小鸟“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视频剪辑成一段“默片”,营造“春在身边,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雨在伞面上跳动、柳枝在春风中摆动、蜜蜂的翅膀振动、小鸟的尖喙翕动、青蛙的声囊鼓动等动感细节,将听障学生视觉的体验转换成听觉的想象,从而获得了对“春天”这一意境的生动感知和丰富体验。

二、为视障生营造“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情境

由于各种原因,视障学生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据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理解与解读,难免会犯“盲人摸象,各言其是”的错误。从大家所熟悉的案例———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拼写“水”这一简单单词的艰辛过程,可以想见,对于视障学生特别是先天全盲的学生来说,色彩、明暗、光泽、状态、品质等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诗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让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呢?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结合视障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让学生从“近”(贴近生活的情境)走向“亲”(亲身经历的经验),从“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走向“正”(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是盲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为视障学生执教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名作《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为了让视障学生理解“洁白、晶莹、秀挺、深沉、艰辛、坚定、自信”等词语,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带到了学校的假山旁,让他们触摸假山的岩石和从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花草和小树。在孩子们触摸的同时,老师深情地朗读:“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欣赏、感受、体验、品味和领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出”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但他们“体验到”并“意会到”这些词语的情感、温度、色彩和分量,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境界和状态。

三、为智障生提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境

近些年,培智学校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严重,残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包括了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基于“场论”理念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在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教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迪者、激励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偿功能缺陷,开发潜在技能,促使残障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动参与、主动投入,获得自我的发展。在培智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快乐生活•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0和10》一课时,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情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桌围成一个“口”字框作为“池塘”,学生在扮演“小猫”。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发展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长短、粗细的钓竿,设计了磁铁、钓钩等不同形式的“鱼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钓鱼”比赛,最后通过填写一张统计表,看看谁钓的“鱼”多。为了确保其中一名学生钓不到鱼,从而引出“0”这一新知,教师在这名学生的钓竿上做了一番手脚,将这位学生钓竿上的磁铁“鱼钩”换成了没有磁性的塑料积木。可想而知,任凭这位同学如何努力,他也不会钓上任何一条鱼来,从而顺理成章地“生成”(其实质是一种预设)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失败的活动经历与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充满挑战与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对学生“认识1~9的数字”这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统计”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濡染,更是对学习新知的铺垫与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进行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相结合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现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品质培养和数理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他们在趣味激励、情感驱动下,在“践行”中“善思”,从“乐学”中“多识”。

四、最后的思考

第2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赏识教育;运用

G633.3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正常的学生存在很多的不同,所以在正常人看来比较容易的语文教学在这些孩子面前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困难,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突破方面。如何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建立语文课堂学习的耐心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思考的问题。赏识教育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难题,从特殊学生的心理上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到尊重,能够在赞美中、激励下愉悦地接受语文课堂教育,最终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全面学好语文,利于未来发展。

一、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赏识教育的原则、

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更好地应用赏识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赏识原则,既可以达到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又能防止学生产生自负、依赖的性格弱点。

(一) 赏识教育需要及时

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要把握及时,这样才能对特殊孩子进行针对性教育,更有效果。虽然特殊学校的孩子都是存在缺陷的学生,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优点,特殊教育教师只要善用发现的眼光,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优点,那么就可以针对性给予赏识教育,所以赏识教育也就显得更加及时、准确。通过对特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闪光点”的赏识,鼓励和赞赏,然后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无限潜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二) 赏识教育要适度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赏识教育并非是无度的一种偏袒式教育,相反,对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学生,赏识教育需要节制,需要适度。现代化的赏识教育不再是一味的鼓励和表扬,这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如果长期只鼓励,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偏袒,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的心理,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学习,还会导致学生利用“荣誉”在课堂上捣乱,无视课堂纪律。所以任何事情都需要“度”,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的赏识教育也需要有“度”。

(三) 赏识教育要公正、客观

赏识教育要注重公正、客观,要有理有据。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并不是同情,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事实”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自己也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去挖掘闪光点,帮助学生成长。如果一味牵强地赏识学生,会让学生感觉不真实,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最终失去赏识教育的优势。

(四) 赏识教育要平等对待

赏识教育最忌讳就是“厚此薄彼”,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自信心增加,部分学生自卑心增加。所以在运用赏识教育中需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特殊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除了生理或者心理上不同外,自己与同龄人受到的赞美、鼓励以及待遇都是一致的,这样更加利于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赏识教育实施对策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需要制定好赏识教育的对策,才能更加有效发挥出赏识教育的优势。

(一)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搞好师生关系

要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中应用赏识教育,首先需要充分了解特殊学生的情况,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全面把握,让学生的闪光点都被完全暴露出来。同时还要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最不利的因素找出来,以便于进行赏识教育时更具针对性。另外,要积极搞好师生关系,让孩子能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更加默契。一旦教师对学生采用赏识的方式赞扬和鼓励学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份荣耀,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例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权威”形象,更加亲民,平时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不怕教师,而是尊重教师,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展赏识教育,并且取得非常有效的作用。

(二) 学会欣赏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优秀的一面,对于特殊性学生而言也不例外。所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天生或后天有缺陷就对学生放任自流,甚至唾弃学生。教师要学会发现和赞扬学生优秀的品质和能力,学会用欣赏的目光来赏识学生,让学生时刻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下建立自信,将优点发挥得更有效。例如在语文课堂中,一些学生的声音比较优美,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将课文朗诵的任务教给学生,让学生锻炼朗诵的能力和口才,并通过赞扬的方式来赏识学生,提高学生自信,从而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堂。

(三) 相信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一改“包办”的思想,不能完全替学生做主,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要相信学生可以完成任务,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独立能力的一种赏识。学生获得赏识信号后就会积极应对任务,一心想要出色地完成。这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观提升其能力,让其发展更好。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将课文的生字词教给学生自己解决,将课文提前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独立思考,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三、结束语

除了以上几种措施可以提高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应用效果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要多赞美学生的不同想法,语文课堂本来应该是一个包容而百花齐放的平台,教师不要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要学会赏识学生不同的思路,让学生可以在赏识教育中成就不同,但同样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20.

[2]徐磊.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2:170+174.

[3]顾艳红.通过赏识教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64-65.

第3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已经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笔者在此谈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技术种类多,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输知识和信息,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便不高,对语文学习更是容易丧失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搭配背景音乐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运用视频等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对上课内容进行展示,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和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便多了很多渠道来掌握知识,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通过适合自己的渠道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视频、声音、图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感情更加丰富,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来进行教学,画面形象,声音动听,会加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坚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众不同,有些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听力受阻,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风尚,抛弃学生感受,一味实施灌输学习。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处,要杜绝个人的喜好,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喜好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中心和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喜欢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文章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生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正视多媒体地位

近些年来,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地位,导致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产生问题。多媒体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教学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多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据。如在为学生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来探索文章的主旨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播放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作者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与文章内容符合的情境。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遵循应用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要遵循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以及适宜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时间规定。有些教师重多媒体轻教材,整堂课都在用多媒体,将语文教材彻底抛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教材作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运用多媒体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感觉厌倦,进而反感多媒体教学,更反感初中语文。而适宜是针对多媒体运用度来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在课前储备资源

任何一节课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还与教师备课情况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卡片、实物、挂图等,这些资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课堂教学创新。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不断兴起,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解决了教具单调、局限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教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对别人的教材分析、课堂资源、拓展知识等内容进行借鉴,不仅可以打开初中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可以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往往会到互联网上寻找将要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扩展,并且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吸取其他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语

第4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课堂;生命教育;渗透

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针对在生理、心理有不同程度缺陷的残疾儿童进行教学,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个性上的不同,而家长对待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众多家长因孩子的残疾没有正面、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使其还在情绪心理上都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学校教育也没有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生命认识的缺乏。

一、寻找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并尊重生命,才能让学生不断热爱生命。这种生命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思想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鼓励和赞美。因为这种鼓励和赏识给学生带来的是快乐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而且对于特殊教育群体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和鼓励,所以要善于积极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优点,并去鼓励和赞美。

二、拓展教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丰富多样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需要通过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不断感受和领悟完成的。所以,语文课上老师应组织活泼、有趣的活动,来创设情景教学,带领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并从这种体验中培养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建立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文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特点来安排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和丰富学生在生命教育教学中的人格感悟和品质的养成。

三、引导学生正视障碍,并注重对个性差异的关注

第5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首先,要生动、幽默,富有趣味性

生动、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艺术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营造有利于师生情感融洽的课堂氛围。如:学生发表见解时,难免会心情紧张,出现语言结巴、词不达意的情形,这时教师为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说:“这位同学还有点保守,不愿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们。”一句话就逗乐了全班,同时使发言的学生摆脱了窘境,顺利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时也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如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老师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1/2,可有个学生却折出了1/4,老师并没有责骂她,而是借题发挥,积极地评价了这个学生:老师要感谢你呀,你的想法真是太有创意了!你不仅想到了用折纸的方法可以表示1/2,还超前学会了如何表示1/4,真不错!其他同学想不想学学她?来,动手试试你们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这里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也激励了其他学生。生动、幽默的语言应该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学生在接受幽默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成功的享受。

其次,要引人思考,富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例如在讨论一道估算题时,先在情景中出示两个数据:一件上衣87元、一条裤子94元。“你们想要这两样东西吗?”“买这两样东西,你们估估要多少钱?”“还有其他的估法吗?”“这也是一种估法,但与前面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怎么列算式?”“87+94=181是这样吗?”“老师把算式中‘=’改写‘≈’,这就是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新符号――约等号。”“它很好看,你们想一想,它象什么?”

教师在表述同一内容时,还要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如“20÷4”这道算式,在教师提出:“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以及“20里面含有几个4?”两种说法后,问学生还可以有哪些说法,学生就会踊跃发言,提出“20除以4得多少?4的多少倍是20?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多少?两个因数的积是20,其中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等各种说法。这样通过一道题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见,启发性的语言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第三,要准确、简练,富有科学性

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含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要求教师对法则、定律、算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准确、精练,不应使学生产生疑惑和误解。要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数位”与“位数”、“时刻”与“时间”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48是12的倍数”不能说成“48是倍数”,同时,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编硬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

第四,要合理使用体态语言

第6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一、准

数学讲究准确规范。初中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该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因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首先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来授课,不能用自己创造的土话或方言来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比如,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就不准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熟练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趣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具体地说,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先讲解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呢?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又如,我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介绍了人体中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如人的肚脐是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这使学生大开眼界,学习兴趣倍增。

另一方面,幽默还可以增强批评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解,对学生乱发火,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当然,运用幽默语言应注意与开玩笑、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要人为地穿插一些无关紧要的笑料。数学语言的幽默应具有深刻的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中所蕴涵的知识。幽默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了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而一味搞笑逗乐,只会给学生以粗俗之感。

三、情

数学教学语言应力求亲切,富有情趣。数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

第7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大专语文 学情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8-01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 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 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 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 . 现代特殊教育 , 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 [J]. 黑河教育 ,2014,3.

[4] 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 现在阅读, 2013,01.

[5] 盛永进.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 中国特殊教育 , 2015,10.

第8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特色课程;合理利用资源;多样性

据了解,初中生对金昌市的地域文化特色知之甚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弘扬和表现金昌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应该合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及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1]地方自然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陈雅玲文中所说: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引进课堂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她指出了所需注意的问题,如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学修养水品相适应等。[2]因此,我们可以从已有教材中选用一些热堇闯涫底约旱男1究纬蹋构建自己的内容和特色,拓宽学习领域,增加文化底蕴,使校本课程具有独创性。

金昌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丝绸之路要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金昌市拥有着许多可供美术教学的自然资源:金昌境内文物古迹繁多,已发现200余处。有新石器时代的鸳鸯池、二坝遗址;西汉时期的骊y遗址,汉、明长城遗址及为数众多的汉墓群--唐代圣容寺塔;有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的明代永昌钟鼓楼。1981年金昌因矿建市,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因其盛产镍,因此被誉为“祖国的镍都”。30年来,金昌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标志性建筑如邮政大厦、文化中心以及金昌公园、金水湖景区、龙泉景观带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把这些资源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特色美术课程内容。

中国西北地域宽广,有着戈壁滩、沙漠等独有的地质特色,养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就在此发源,数千年来留下的无数历史遗迹,都在向世人展示西北那粗犷豪放的性格,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却也不失柔美。丰富的文化积淀还表现在西北地区的独特的地域特色:流动的沙丘风貌、还有一望无垠的金黄色沙漠中,那不知疲倦行走的骆驼,都可以是唯美的艺术素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的就是特色的。人无我有乃为独,人有我精方是优。

金昌就处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地域特色涵盖了西北地域特色。因此结合金昌的地形地貌特色,可以让学生去实地探索美、体验美、观察美、创造美,原来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用心灵触摸到美的存在,自然就激发其创作作品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感受西北风光与南方美景的不同,感受西北的粗犷与南方柔美的明显区别。美术特色课程要根据金昌的地域特点,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和艺术内涵,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内心的艺术潜能,从而使美术特色课程实现其真正的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眼、脑、手健康协调以此达到让学生知识、情感的完美统一,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通过美术特色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感知和应用,掌握其本质规律,并加大多种媒介的利用机会,结合美术特色课程进行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作为美术工作者,更应该抓住这个能让学生得到艺术熏陶的机会,增开特色美术课程内容,因地制宜,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抓住金昌地域特色可以开设西北风貌欣赏课,带学生到地域特色明显的风景区去亲身与自然接触,感受西北劲风的凛冽、山石的粗犷,生命的顽强;体验茫茫戈壁的硬朗,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棱角分明的老树枝桠、沧桑满脸的农人、顶着蓝天的山峰;感受胡杨林生命沧桑,可以开设实地写生课,让学生的心灵为千年胡杨的灵魂而震撼,为生命的不息而叹息;触摸嶙峋山角的粗糙,可以开设摄影课,带领学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定格风景,独特的眼光自然有独特的感受;品味金昌浓郁风情,可以开设手工课,指导学生或用剪纸,或用泥、沙石等多种材料做出人物、风景等艺术品,这些特色美术课程的开设,都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并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中进行,是培养学生专业美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必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特殊教育课堂范文

长期以来,特教学校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没有达到该课程的教育主旨,没有实现该课程的教育职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特教学生身体机能存在缺陷,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形势下,传统“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激发特教学校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意识淡薄,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各种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将枯燥的思想品德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真实生动地将特教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他们面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特教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对特教学生的特点,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情境,提升特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课堂提问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不少特殊学生存在自卑、畏惧、孤僻的心理,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究。在教《更上一层楼》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付出努力,我播放了2004年刘翔奥运会夺冠以及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这两段视频,并设计了这几个问题:①刘翔得了金牌,你们高兴吗?《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精彩吗?②你知道他们练习了多长时间才有现在的成绩?③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也许会碰到哪些困难?④同为残疾群体的我们,从《千手观音》成员的精神中,能受到什么样的鼓舞?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概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同学们也感受到成功的道路上必定伴随着艰辛的汗水,表示自己虽然有缺陷,但是一定将身残志坚。

教法无定式,提问无对错,强化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新教学理念、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二、创设多媒体视听情境,丰富体验手段

特教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加之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单调教学方式难以活跃教学气氛,效果不理想。而多媒体教学情境能为沉闷的课堂注入活水。它以直观、丰富的手段将图、文、声、像集于一身,激发多种感官,深受特教学生欢迎。在教学《泰山和黄山》一课时,我收集了岱顶日出、云海玉盘、王母池、南天门、天都峰、迎客松等景点的图片,将之以动画形式播放出来,辅之以《高山流水》这一典雅伴奏,学生都被美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吸引住了,仿佛神游天外,如痴如醉。课件展示结束后,学生都还意犹未尽,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时,一个陌生男子对小明说:“小明,你妈妈今天没空接你回家,特意叫叔叔接你回去,你跟叔叔走好不好?”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一下小明应该怎么做,当学生无法确定时,我又播放了小明被带走后有可能遭遇被拐卖等种种不幸,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实现知行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传统的特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言堂”,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例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鉴于特殊学生由于身体缺陷而导致劳动经历不足的情况,本人特意在课堂的前二十五分钟开展了一次大扫除活动: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扫地,有的擦黑板,有的倒垃圾,有的洒水,有的到草坪里铲除杂草,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在后二十分钟的课堂总结时,我让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的劳动体验。

生1:“以前很少动手做事,因为怕脏怕累,但是今天的大扫除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

生2:“看到脏兮兮的教室被我打扫得这么干净,我很有成就感。”

……

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还有千千万万的默默无闻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劳动岗位,不论风吹雨打每天一如既往地坚持,我们应该尊敬劳动者,要热爱劳动。”虽然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以外,但是正是那半节课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对劳动产生了热爱之情,对劳动者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授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实现知行统一。

四、创设换位体验情境,内化学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