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1一天下午到了学校,我还是习惯性地在走廊上站一会儿,看着楼下陆陆续续来到学校的同学们。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的眼球场上的一群人吸引住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群小孩儿在打架,他们大概是三四年级的,可是他们这种特殊的打法却实属罕见啊!我从幼儿园到如今的六年级,见过无数次的打架场景,但无不是一对一的单挑,而此时的场面却是十一个人的群殴,可是你仔细观察分析会发现,这是十个打一个。

那十一个小同学虽然个子都不高,但打得十分激烈。一个小孩被围在中间厮打,可是他却并不是被欺负,而是十对一的热火朝天地战斗。定睛一看,中间的那位上身穿黑T恤,下身穿黑长裤,脚上穿黑运动鞋,他是在怎么招惹十个人的呢?

但最令我惊奇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被围攻的那位的高强武艺,以一对十的劣势都可以打出风云。他在团团包围之中全然不惧,倒是围攻者们被他的铁拳和飞腿打得应接不暇。想不到啊,这位黑衣勇士竟能以一己之力打得十人落花流水,而三国乱世时期的力敌三英的吕布站在这位大侠面前都会黯淡无光,都要俯首称臣啊。

而这位英雄并没有因为持续作战而体力不支,反而是越来越勇。无影腿、碎星拳、裂风掌把对手打得节节败退,眼看他就要杀出重围了,就在这时,校长驾到!好大的阵势啊:韩校长在左,杨主任在右,王校长在中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抓兔子般提着他们向学生处的方向扬长而去了……

看来这黑色的孙悟空再厉害,也敌不过如来啊!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2不久前看到一条新闻,来自安徽的一位高三的女生在网上吐露了她遭受同班的三名男生下“”,并威胁如果告诉他人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恐怖的经历。然而,对于这件事的后续处理,学校的老师同学乃至当地的一些网民此案的看法,令人毛骨悚然。更重要的是,这名女生的遭遇,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这不禁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当然,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周围不好的事情向来是没有途径传到我的耳朵中的。所以,一直感觉,欺负侮辱别人,校园霸凌现象一向发生在小说,电视剧中,和人们的想象出来的事情。现实中,是不可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

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呢?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子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其次,孩子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我们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

那怎样解决校园霸凌的现象呢?首先,应该让我们清楚明白自己的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和现实责任。有些同学天生的性格偏弱势,容易被欺负,同时害怕或不知道该如何去反抗解决,我们应该清楚知道法律的武器和自我保护的技能,进行自我保护。其次,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面对学校霸凌的现象,不仅仅需要学校做好就行,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远离校园暴力,不成为施暴方后被施暴方。最后学校需要灌输一个正确的理念:要有集体观念,和人愉快交往。时刻提醒我们,爱自己,爱班级,爱同学,为学校争取荣誉等正确的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远离暴力的影响。

哪一个人不愿笑语长在,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国家不愿繁荣昌盛。每个人若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细微处做起,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安全的屏障就会不断加强。远离霸凌,还校园一片蓝天!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3学校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让我们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精彩,可是究竟学校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变了样。

这些年有关校园的暴力行为的信息鸡犬不宁,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又是“养育”我们成人的地方,可为什变了样?

最近,有许多学校出现暴力,有许多人想,这没那么严重吧?这是大部分强势的同学欺凌小部分弱小的学生,这可以让这个被欺凌者致死,难道这还不严重?如果继续这样,会死多少学生?我们才十几岁就要承受这么大的伤痛?十几岁本是我们尚好的花样年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网上有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一个个暴力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记得让我最深刻的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一个女孩没有任何特长,平时不善于与人沟通,无论什么都一般般。

开学第一天,女孩胆小怕事,同班同学都看出她很好欺负,于是几个看她不顺眼,放学后,把她逼在墙角进行殴打,女孩久久没回家,躲在教室里,不敢回家。

傍晚,女孩一回家,对学校发生的事只字不提,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女孩又被欺凌,旁边看热闹的同学在一边嘲笑。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女孩身上的伤日积月累,女孩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女孩死在教室里。

我认为这样的校园暴力是人性的冷漠,这么多的同学冷眼旁观。

这是忽视生命,忽视法的存在。我们才十几岁,没有任何权利剥夺别人的宝贵的生命。被同学们欺凌的学生,每天都在同学们的不关心和冷淡中生活,本应该是寻找梦想的温暖的教室,但是却成为了孩子的牢笼。

那些实施暴的学生,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犯法的吗?难道别人的生命一文不值?难道这世界没有法的存在吗?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难道不应该本本分分的,规规矩矩的好好学习吗?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4“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里,嘴里不停嘀咕着。爸爸妈妈惊讶地问我怎么了,我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

今天放学,我想往小巷里走捷径回家,突然听见了“呜呜”的哭泣声和大声嚷嚷的吵闹声。好奇心促使我走近点一探究竟,但看到的一切让我害怕地差点叫出声来。一群蓬头垢面的男生,大约十二三岁,穿着外校的校服。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小刀,有的手上掂着木棍,还有的高举厚木板。角落里默默地传来一阵啜泣,定睛一看,居然是一个低年级的小男孩。那些外校学生耍着小刀,挥着木棍,举着木板,嘴里还喊道:“你这小孩,怎么那么傻。叫你拿钱,你给我们,不就不会挨打了吗?赶快把钱交出来!”“大,大哥哥,我,我真的没有钱,你,你,你们不要打我呀!”小孩哽咽着说。“没有是吧,没有就打!”说着他们就用棍子打他腿,用木板敲他头,还用小刀抵着他的脖子……见此情景,我吓得手脚发抖,担心他们发现我,想偷偷溜走却又挪不动脚步,只好呆呆地躲在拐角处。看着那帮学生的嚣张气势,听着小男孩无助的哭声,我好羞愧,低头看着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想起了老师班队课说过的话:“遇到校园暴力时,不能忍气吞声,但最好不要进行正面搏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对,我要找大人来救这位小弟弟!顿时,我鼓起勇气,悄悄地转身,原路跑回。可谁知这附近根本就没有大人,我只好跑到大街上找。见到有大人来,那帮学生立马拔腿就跑。我立即上前帮惊恐万分的小弟弟捡起书包,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帮他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来接他……

爸爸妈妈听完我的讲述,连连表扬我今天做了一件特别勇敢的事情,我心里也觉得幸福满满。

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现今社会,校园暴力,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但这些校园暴力现象,也提醒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应当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地自救与呼救,以避免受到意外伤害。

我们的生命如花般美丽,也如花般娇嫩,只有细心呵护,精心照料,才能灿烂绽放。所以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伤害发生。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5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在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矩。可在原本应该平安和谐的校园中却屡屡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校园暴力普遍存在:有一名初二女生,她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一幕:几个男生把她摁倒在地,使劲打,踢,甚至撕扯她的头发,在这过程中,她只能拿撮箕挡着自己的头,也没有办法过多反抗,只能稍稍反抗一下,怒斥一下。而打她的男生,却说是纯属娱乐。更有人拿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人兴奋地说:“别挡着我拍!”……

这个事例,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近年来,校园暴力这4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纸上,每一次的报道,总能让我震惊。

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博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直视。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就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了无限的悲痛。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像这种事小孩之间开开玩笑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或许有人会这样说。那就再看看下面的事例:

郑某、李某、郑某某与被害人王某是同班同学,20--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扫,郑某便以此为由与王某发生口角,而后郑某、李某与郑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质扫把、钢板等作案工具,击打王某,使王某头部造成了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还有,2006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王某与李某、李某某预谋绑架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钱财用于网络游戏。李某未表示参与。次日下午,王某将表妹邵某骗离学校,在一土坯房处,王某让李某某将邵某“做掉”,李某某将事先准备的砖块将邵某打死。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他们遵守了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惨剧。如果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既爱惜自己的生命也珍视他人的生命,这样的惨剧也不会发生……

第2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全社会对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关注少年儿童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而班主任又是从事这项具体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安全教育班会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安全教育班会活动1班会目的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家庭生活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班会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家庭安全方面的资料。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黑板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珍惜生命

安全第一”八个美术字。

班会程序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不存在什么危险。然而,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二、家居安全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同学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三、交通安全

1、行走时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交通安全

:全国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 1600 起 , 死亡 257 人 , 受伤 1147 人 , 直接经济损失 731万。真是令人痛心。提醒学生们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上放学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提高警惕,注意来往的车辆。及时消除交通隐患。

四、校园内应注意的安全

1、防火: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防火是学校安全的重要问题,

1) 禁止在校园内玩火、放炮。

2) 上实验课要注意老师的要求,不要随意乱动药品。

3) 定期检查防火设施发现损坏应立即修复。希望大家能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到校园安全防范的活动中来。

2、防盗:保管好个人财务。

不在教室上课时或下课期间要锁好门窗。坚决杜绝外来陌生人员进入校园。在外乘车或外出期间要看管好自己的钱财,对可疑人员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发现盗窃事件即时报警。

3、防校园暴力

: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若存在分歧、矛盾要及时沟通化解,不要心存怨恨。若发现对方寻衅滋事应及时 向有关老师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

五、体育运动安全 :

在体育运动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和调度,不可私自活动或打闹。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认真听讲,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加强保护意识。在做器械运动时要检查好器械是否存有安全隐患问题。

六、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

119 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别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七、实践竞赛:

1、第一组代表表演防火:(一人读情节过程,三人表演)

2、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发生火情应该如何与消防队取得联系?(打火警119、讲清出事地点详细地址、火势情况)

(2)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还有什么情况可能发生火灾?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防火?打什么电话求救?

八、快板表演:安全知识小结

家用电器和煤气,阅读说明再使用。

发生火灾不要慌,断电呼救第一桩。

放学回家快快走,回家晚了爸妈愁。

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

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

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安全隐患时时有,注意安全处处提。

安全常识牢牢记,快乐常伴我和你!

安全教育班会活动2教学目标:

1、透过交通安全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认清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好处,在自我体验中发挥潜能,丰富自我生命,提升生命好处。

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为加强对学生法制与交通安全的教育与管理,使学生增加法制观念,做到懂法、知法、守法,确保身心健康,平安完成学业,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各种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明白有关交通常识,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难点: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教学过程:讲解交通安全事故案例

一、导入:透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从精神上远离交通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为了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学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进一步搞好我校的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交通违章,杜绝交通事故。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中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

二、交通法规法律条文

法规篇:1、道路、交通2、交通安全3、交通法规

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5、看图识标志

常识篇:1、行人为什么要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

2、行人横过马路为什么要走人行横道?

3、没有划设人行横道的马路就应注意哪些?

4、为什么不能翻越护栏?

5、为什么不准扒车、追车、强行拦车?

6、为什么走路时不能看书或做其它活动?

7、骑自行车就应注意什么?

8、乘汽车时要注意什么?

9、遇到交通事故怎样办?

警示篇:1、骑自行车违反交通法规2、行走时违反交通法规

3、铁路或铁路口违反交通法规4、交通安全教育卡

三、观看小品--《爸妈,对不起》

情景一:一个孩子要出去上学,他的爸妈一个劲的叮嘱,路在必须要留意……,他却一个劲地说爸妈罗嗦

情景二:一次来学校,他因在路在耽搁了一些时间,快迟到了,在横过学校门口的的马路时,他因心急,不走人行横道,想快速地跑向对面,就在这时,杯具上演了,就在他横冲时,一辆车直接撞上了他,他倒在了血泊里。

情景三:因医院抢救他保住了生命,可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他看着为他悲痛悲哀的爸爸妈妈,留下了深深悔过的泪水。

老师提问:看完小品后,有什么感受?同时你觉得我们就应怎样做,才会尽量避免这些杯具的发生?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说出感受

本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透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从精神上远离交通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继续进一步搞好我们的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交通违章,杜绝交通事故。

四、交通知识问答课堂练习

1、行人在经过人行横道时,怎样走才最安全?()

a、一向向右看b、一向向左看

c、先向左看,再向右看

2、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的路口应如何透过?()

a、跑步快速透过b、示意机动车让行后直行透过

c、确认安全后直行透过

3、黄灯持续闪烁时表示()

a、有危险,车辆、行人不准透过

b、车辆、行人须注意观望,确认安全后透过

c、车辆、行人能够优先透过

4、当路口信号灯为红灯和黄灯同时亮时,它表示的是什么含义?()

a、即将变为绿灯,做好起步准备

b、清理路口,不准通行

c、道路通畅,快速透过

5、机动车行驶时,除驾驶人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外,同车还有哪些人要使用安全带?()

a、前排乘车人b、后排乘车人c、全部乘车人

六、课后作业

1、当你需要乘坐出租车时,你能够()

a、站在机动车道上拦乘b、站在路口拦乘

c、站在人行道上拦乘

2、当机动车停在机动车道上时,你应当怎样上下车?()

a、从机动车左侧下车b、从机动车右侧上下车

c、只要不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左右侧上下车都能够

3、小红在等候乘坐公共汽车时,就应站在(,依次排队

a.机动车道上b.站台或指定位置

c.非机动车道上d.人行道上

4、小杨每一天都经过铁路道口,他在经过铁路道口时就应(

a.快速跨越铁轨b.进入到口,观察后透过

c.一停,二看,三透过

d.在栏杆放下时抢先透过

5、明明在晚自习课后骑自行车回家途中,迎面遇到一辆驶来的汽车,灯光十分耀眼,为了安全明明就应(

a.用手遮挡风光b.闭目缓慢形式

c.下车靠边避让d.迎着灯光行驶

七、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2、明白交通安全有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3、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

4、培养青少年自我防范交通安全意识

5、一旦不安全的事情发生了,明白就应如何去处理

总结:

透过此次安全教育,期望对同学们有所启示,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正确应对自己所碰到的困难,选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用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全教育班会活动3一、交通安全

1、在马路上行走或骑车,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走路要走人行道,骑自行车要走非机动车道,横穿马路要看清信号灯,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2、不要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要追车、扒车、强行拦车。

3、12岁以下的小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路。

自行车的车铃、车闸必须齐全有效。骑车不要带人,不要三五成群并肩而行,也不要聊天、勾肩搭背,更不能追逐或曲线骑行。

4、不乘坐无牌、无营运证、超载的车辆。

5、乘坐校车或其他车辆听从安排,行驶中,不要将头、手、身体伸出窗外。

二、学校安全

1、手工课、美术课要求使用刀、剪、针、锤等工具时,才能将其带到学校,否则,这些工具不能随身带进学校。

若使用,须经老师同意方可拿取,并在老师的监督下使用,用完后立即放回原处。在课堂上使用这些工具时要小心谨慎,防止划伤、刺伤自己或前后的同学。

2、一旦被划伤,伤口容易发生感染,应视伤口的污染、深浅程度仔细处理,必要时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针。

3、参加集体劳动,一定要遵守纪律、服从管理、听从指挥。

要事先了解该项劳动的安全常识,未经老师允许不得进入危险部位。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硫酸、农药等,不随便触摸、玩弄电器及开关等。

4、化学药品溅入眼睛时,应用专用冲洗眼睛的水及时冲洗,并要采取其他的急救措施。

5、课间活动不要做危险的游戏,观看别人进行体育活动,要注意自己的位置是否安全,避免飞来的篮球、足球等伤及自己。

三、防火安全

1、不要将火柴、打火机当作玩具,也不要烧东西玩。

2、夏天点蚊香时,注意不要靠近窗帘、蚊帐、床单等可燃物,以免夜晚风吹动时,使这些可燃物飘到蚊香火头上。

3、现代家庭中,家用电器种类很多,少年儿童必须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低年级学生应避免单独使用这些电器,家庭中不能超负荷用电,不能乱接电线,以免引起电线短路甚至火灾。

4、常见的灭火方法:用水灭火用东西盖住灭火用沙灭火。

四、用电安全

1、不要用手、金属物或铅笔芯等东西去拨弄开关,也不要把它们插到插座孔里。

喝水或饮料时不要在插座附近喝,以免水或饮料洒到插孔里,造成电器短路,着火。

2、在户外玩耍时,要远离高压输电设备及配电室之类的地方。

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到配电室中去玩。

3、房子周围有许多电线,不要在电线上面搭挂、晾晒衣物,以免发生危险。

4、发现有人触电,在救助触电者时,首先要切断电源。

在切断电源之前,千万不要用手去拉触电者,否则救助者也会触电。

5、如果无法切断电源,救助者要穿上绝缘胶鞋,或带上绝缘手套,或站在干燥的木板上,用干燥的木棍、竹竿等去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

6、小学生因为人小,无法对触电实施救护,应该及早地叫大人来处理,并打“120”急救电话,让医生来救护。

五、法制教育

1、在家遇生人,不要轻易开门。

如不速之客来访时,要先查明身份再开门。如果不能确定身份,就打电话向父母询问,或求助邻居。

2、没有家长或老师的安排,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去看展览、拍电影、做广告等,更不能到陌生人家里去玩。

3、如果在路上遭坏人抢劫,不要冒失地与他硬拼,可先把随身带的钱物给他,并尽量记清坏人的身材、面貌、口音和衣着特征,争取安全脱身,然后迅速报案。

4、如果遭坏人绑架,要沉着冷静。

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再想办法给家人或警方报信,还可以在沿途抛下书包里的文具,书籍以及随身所穿的鞋、帽等,给家人或警方留下线索。

六、在教室内外活动应怎样注意安全

1.防磕碰。

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

教室地板比较光滑的,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禁止在楼道内游戏、追逐打闹防止发生意外。

4.防坠落。

无论教室是否处于高层,都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5.防挤压。

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压到手,也应当处处小心,要轻轻地开关门窗,还先留意会不会夹到他人的手。

6.防火灾。

不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险物品进校园,杜绝玩火等行为。

7.防溺水。

不要去小河、池塘、水库、海里去玩耍或游泳,要是去海边游泳,一家要在家长的陪同下才能去。

安全教育班会活动4教学资料:引导学习一些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知识。

教学目标:透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注意安全,掌握一些安全知识,构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_,同学们必须要有必须的安全意识,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安全重于一切,只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保障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一、交通安全

(一)导入:透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从精神上远离交通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为了贯彻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学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进一步搞好我校的交通安全教育,减少交通违章,杜绝交通事故。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中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周围的人们。

(二)交通知识

1、道路、交通2、交通安全3、交通法规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5、看图识标志

(三)讨论分析

1、行人为什么要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

2、行人横过马路为什么要走人行横道?

3、没有划设人行横道的马路就应注意哪些?

4、为什么不能翻越护栏?

5、为什么不准扒车、追车、强行拦车?

6、为什么走路时不能看书或做其它活动?

7、骑自行车就应注意什么?

8、乘汽车时要注意什么?

9、遇到交通事故怎样办?

总结: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的是骑自行车的安全和过马路的安全。

二、校园安全

(一)导入:请看这些校园事故

案例一:

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

案例二:

11月8日,学生李某午饭之后到学校教学楼三楼走廊上玩耍,他右脚跨在走廊栏杆上,不慎失手坠落至一楼,因头部严重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我班的一位男同学,在体育课的舞蹈练习中,由于动作不规范,被自己的脚绊倒在地上,右肩着地,造成右肩粉碎性骨折,要植入钢板固定骨头,目前正在康复中。

案例四:

在一节早读课前,某校一名女同学,因与一名男同学发生口角,一怒之下,拿起圆珠笔往男同学的手臂插去,导致男同学的手臂伤。

(二)结合案例,谈启示

结合以上五个案例,谈谈你有什么启示?

(三)学习安全知识

1、日常行为安全:不携带_、火种或其它危险品进入校园;

严禁勾引校外人员来校滋事、打架;不进网吧、游戏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不在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推撞;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抢行;严禁攀爬围墙、栏杆及大树。

2、体育课、实验课安全:上体育课时,要有防范意识,不随意投掷器材。

实验课时要严格操作程序,按规范操作,不随意动用器材和药品,不携带任何化学药品出实验室。

3、群众活动安全:班级、年级、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听从老师的指挥,身体有不舒服的要及时告知老师或身边的同学。

4、心理健康安全:心理上出现问题可采取适当方法加以排解,如可找老师、家长、学生、朋友等倾诉。

三、生命安全

引言: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的基础;放下生命,就放下存在的基础。人生活在关系中。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会珍惜他人及生灵的生命。一个对自己生命轻视的人必然伴随着对他人(物)生命的轻视;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尊重和珍惜的人,必然漠视他人(物)的痛苦。

近年来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凸现,令全社会关注。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现象在校园的延伸,社会暴力入侵校园,使危及校园安全的恶性案件不断出现。犯罪分子或出于个人恩怨,或为了报复社会,也有由精神病人引发的。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惕。

1、什么是校园暴力?有哪些因素?

讨论归纳:所谓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所发生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而校园欺负成为校园暴力最为经常的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①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或紧邻校园的周边地区;②暴力侵害的对象为校园里的人、事、物,包括教师、学生及其财产等,但以学生为主要目标;③校园暴力的结果是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公私财产以及心理的伤害,并由此而引起的_、自残等;④校园暴力的发生往往极具突发性,虽然有些事件有预兆,但容易被有关部门和人员忽视。

事实证明,如今的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它在个别地方甚至正在演变成带有_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_、抢劫、_等恶性刑事案件。

2、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个性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状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透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能够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_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_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状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证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能够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_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3、典型案例:例如河南省犯罪嫌疑人黄勇自2001年开始,将学生骗到家中,先后杀死中小学生17人,将尸体掩埋在室内和院内;

湖北省大冶市多名歹徒冲入罗家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砍伤15名学生;山东省莒县犯罪嫌疑人闯入第一实验小学,持菜刀砍伤25名小学生;湖南省郴州市广宜中心小学教师刘红文精神病发作,在校内持菜刀砍死学生4名、砍伤16人;河南省汝州市犯罪嫌疑人窜入第二高中男生公寓,疯狂杀戮沉睡的学生,9人死亡,3人受伤。2003年8月17日兰州发生学生被绑架事件后,银川、珠海、昆明、安徽、长春、哈尔滨、浙江等地陆续发生几十起人质劫持事件,学生劫持多发生在学校门口附近。、

4、校园暴力阻止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暴力给学生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且长久的。铲除校园暴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关部门争取配合,做好安全教育。

要坚持树立安全是“1”,其它是“0”的思想,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法制报告会,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可针对流行趋势和当前的发展现状,融入更丰富的资料和更新颖的形式。如用反暴力的偶像示范,学生可能会乐于理解。

(二)教育孩子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这一事实很易使他们产生“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以致此刻的孩子们不但漠视动物和他人的生命,甚至漠视自己的生命。针对这一点,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重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我们还就应教导孩子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懂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就应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就应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只要让孩子懂得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他们对暴力的危害就会有新的理解。

(三)加强师德建设,消除校园“冷暴力”。

目前,法律法规在对待老师的“冷暴力”上还显得相当苍白,但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关注校园“冷暴力”问题了。各地学校也从加强师德建设入手,尽力消除校园“冷暴力”。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些做法无疑将会对消除校园“冷暴力”起到用心的作用。

(四)清查影视节目和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

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便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实际上,我国对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分类,更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资料而限制孩子观看。现阶段,这种状况应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条文,对_电视作品进行分类,并推广至网络媒体、电子游戏和书报杂志,为孩子们带给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定期彻底清查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净化孩子们的视听,切忌让未成年人接触带有暴力行为的文化。

(五)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证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必须的条件,必须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班级,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暴力事件是一种见不得人、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暴力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班级的正气,学校的正气。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构成班级的正气,学校的正气。所有同学务必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要举止礼貌,不要口出脏话;要自尊自爱,不要自以为是;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伤人;要团结互助,不要欺弱怕强;要礼貌待人,不要打架斗殴;要强身健体,不要吸烟喝酒;要友谊为重,不要早恋误自;要遵守秩序,不要围观起哄;要开卷有益,不要盲目阅读;要学习法纪,不要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各班级要配齐安全班委,定期向学校反映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隐患,用心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忙,将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合力,校园暴力这颗毒瘤就必须会被铲除,我们的校园定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四、总结

这天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只讲了四个方面安全问题,期望同学们必须要注意安全的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我们才能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这天的班会到此结束。

安全教育班会活动5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问题对我们的重要性。

2、我们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3、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

教学重点: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交通小天使。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活动

1、放故事录音:“丁丁今年刚满七岁可爸爸还是不放心他一个人上街说他不会走路。

”丁丁很不高兴撅着嘴说:“谁说的我不但会走路而且会跑呢!不信我跑给你看。”爸爸笑着摇着头:“我不是说你没学会走路是说你还没学会在马路上走路。”丁丁奇怪的问道:”在马路上走路还用学吗?”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不但要学而且应该记住一些规定。”

2爸爸让记住的这些规定是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记住交通规则呢?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板书:交通法规我遵守).

二、看说比学掌握规范

1、认识交通信号灯。

(出示交通信号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红灯、绿灯、黄灯各表示什意思吗?(学生说出后引导条理语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2、认识各种交通标线

3、了解走路规范.(课件出示三图)

图一:小朋友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人行道上。

图二:小朋友走在人行横道上准备过十字路口。

图三:小朋友放学回家走在过街天桥上。

同学们你们看图中的小朋友们走在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走的?(学生边看图边比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人行道“、“人行横道”、“过街天桥”)

教唱儿歌认识过街天桥。(过街天桥空中跨横空马路作用大。行人靠右快速过千万不要贪玩耍。)

4、小朋友怎样走路才能最安全?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与小朋友讨论。

①把小朋友身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增强安全意识。

②小组讨论后得出:走规定路线看交通指挥灯不看书不乱跑不爬栏不玩耍。

5、礼貌候车,学拦“出租车”。

①听故事:《徐特立爷爷排队候车的故事》

②学生听后,说说应该怎样候车?

③情景表演:学拦“出租车”。(引导学生懂得:站在人行道,对车挥挥手,话语要礼貌,双方都喜欢)

三、回顾所学,交流体会

同学们,今天的安全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四、明辨是非,认识升华

1、课件出示图,辨别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说说为什么?

a放学路上,小明与小伙伴们边走边踢球。

b红灯亮了,小红从人行横道通过。

c几个小朋友走在马路中央去上学。

五、夸夸同学,发红花

a夸夸咱们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的好同学。

b给这些同学发交通红花,并评出“安全小天使”。

六、活动总结

第3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自尊;自恋

攻击性是人类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攻击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与束缚,攻击性就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依然存在, 这对中小学生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对情绪的自控能力差,经常反复无常,学校中吵架、打架、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等攻击行为也时有发生。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进行知识教育之外,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

1 自尊引发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

引起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原因纷繁复杂。Anderson与Bushman[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导致攻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类,并指出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改变中小学生的内部状态(如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诱发攻击行为。其中,自尊是引起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个体因素,直接制约着中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动机和行为,其心理作用具体体现在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Baumeister[2]认为,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性和评价性的看法,对学生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却始终存在争论。长期以来,研究者经常将中小学生低自尊与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或者假定他们在自信的外表下隐藏自己,否则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研究者发现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与高自尊存在关联,一些高自尊的学生具有更高的防御性。总结前人关于攻击或暴力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相互之间存在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是由高自尊引起的。近来也有研究者指出,与高自尊紧密相关的自恋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2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高、低自尊关系的分歧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自尊水平的中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低自尊的结果,还是由高自尊引起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结论。

2.1 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性、积极性评价,对中小学生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通常都认为低自尊是中小学生诸多问题行为的基础,导致了大部分的行为,包括校园暴力行为,这一观点支持了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的低自尊假说。在学校教育中,低自尊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失败或当自身存在的问题受到责备时,通常会感觉到自卑或羞愧,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但在低自尊的保护下,他们往往又拒绝体验这些消极情绪,由此可能会引发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或暴力行为。换言之,低自尊中小学生可能会通过指责同伴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而这种指责的方式通常以攻击或暴力行为来实现。

另一方面,低自尊的中小学生想要通过自身外在的行为表现与能够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方式来获得并提高自己的低自尊,特别是在缺乏关注的情况下,为此他们并不害怕遭受伤害甚至被惩罚的可能性。国外研究者Fong, Vogel[3]等人在加利福尼亚某中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相对于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包括攻击同学、老师及其他教职员工)的自尊水平更低。低自尊中小学生到了成年期之后也更有可能实施攻击甚至暴力犯罪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威望,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目的。

基于上述结论,有研究者探讨了低自尊引起中小学生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低自尊可能是中小学生内化问题的一种反映,与抑郁高度相关,而抑郁和攻击行为与中小学生外在或内在问题可能存在关联。第二,整体低自尊可能是不良同伴关系的反映。自尊相关研究揭示出儿童的自尊源于对重要他人观点的内化,进入儿童中期同伴群体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消极同伴经历,如同伴拒绝会与消极的自我观及攻击行为产生关联。可见,有必要在具体的人际交往情境中进一步探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低自尊的关系。

2.2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是高自尊的结果:虽然认为低自尊导致中小学生攻击或暴力行为这一传统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认可,但随着人们对攻击与自尊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了与传统观点不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者提出了受威胁自尊的自我理论假说,指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更可能是高自尊的结果。因为高自尊的中小学生通常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当外界给予消极反馈时,高自尊中小学生原本持有的积极自我态度便不能得以实现,并且还会感到积极的自我概念受到了同伴或他人的质疑和挑战,由此产生了挫折感与威胁感,这会引发中小学生情绪、认知与行为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5]。受威胁的自我理论还把高自尊、自恋、攻击性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解释了高自尊、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自恋与高自尊的结合能够引起极高水平的攻击行为,高自尊高自恋的中小学生更具有体验或表达愤怒与攻击的倾向。

当个体陶醉于自我体验而同伴或他人却对此产生质疑时便有可能诱发攻击或暴力行为,这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对此也提供了证据,支持攻击或暴力行为是高自尊者维护自我以抵抗试图挫败自己的同伴或他人的一种方式。持积极自我概念的中小学生,他们的自尊比消极自我概念者更容易受到威胁,并且不合理的威胁更容易使他们产生愤怒或敌意情绪,因而高自尊的中小学生可能比低自尊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措施恢复受损的自我观念。

针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矛盾结论的出现,有研究者提出了高自尊的异质性假说来更好的解释这一问题。人们认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更可能是高自尊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高自尊中小学生都易产生攻击行为,而是仅限于某一类特定的高自尊学生[6]。Kernis等人依据自尊稳定性的不同将高自尊区分为稳定的高自尊和不稳定的高自尊,发现在自我受威胁的条件下,具有不稳定高自尊的中小学生倾向于将威胁源具体化,并抨击或削弱威胁的合理性。不合理的威胁能够引发高自尊中小学生更高水平的愤怒和敌意,当他们受到质疑、反驳、嘲弄或挑战,积极的自我观点被置于岌岌可危的处境时,他们便会指向威胁源而产生攻击行为。大部分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中小学生会强烈地拒绝负面反馈以避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受到损失,同时预期自我评价极佳的中小学生在遭受负面反馈时,他们对外部的评价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反应,为避免自尊降低,于是愤怒激发了高自尊学生的攻击行为。

3 结论

第4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一、肩负责任,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班主任的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到班干部、团队乃至全班学生的责任心,班主任如果缺乏责任心,那么,该班的班干部就无法有效地管理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成为一把散沙。同时,由于现在的家长很少注重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对独生子女一味地去宠爱、付出,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要求他们回报。因此,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从而难以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社会等所应负的责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班主任自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从而教育孩子在班级中形成责任意识。

二、明确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理性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纳自我,且有自知之明,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辨别偏离了正确方向。由于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致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觉得凡事都应该以“我”为中心,都应该迎合自己的爱好,使他们成为了封闭、自私、心理狭隘,且无法宽容他人的人,从而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信念的支持,精神也逐渐软化。同时,纷繁的电子游戏和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更使青少年沉溺其中,导致厌学、早恋、校园暴力等现象的出现,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班主任要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就应该多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辨析,多让学生参加专题讲座,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文艺活动,以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

三、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有台湾学者说过,“老师对待学生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制,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现屈从,是内心转变。如果班主任能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自律,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青睐。

四、和风细雨,对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

现在的中学生犯了错,很少主动承认错误,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不仅如此,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家长就犹如旁观者,很少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甚至表示支持,这让不少班主任都孤军奋战,不知该如何下手。调查发现,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增进彼此间的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作用,而不应要求他们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如果班级管理方式民主,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个适当的位置,分担一个角色,他们就能通过履行各种职责,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获得一种存在感。同时,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在管理方面要有特殊的手法,比如,采取“说明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再次犯类似错误时,自己填写“发病时间、症状、原因、治疗方法和疗程”,让他们自觉参与管理,并自觉履行纠错职责。抓住中间就是抓住大多数,只要抓住了班风学风,就容易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形成竞争意识。以上这些举措都能够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使班级管理简单、实用、明了。

六、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

1.评价要倾注真爱。班主任的评价不一定冗长,但一定要饱含对学生的希望,真实的语言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评价中,班主任可以将所发现的学生的优点写出来,同时还可以参与学生的交往,增强与他们的交往频率,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更加可行的学习方法等。

第5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中职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中职生只是刚刚独立学习和生活,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会缺少与人际交流的阅历,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常常使自己感到窘迫,具体表现在:恐惧和长辈交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希望得到友谊,渴望异性,但不能把握好这个度。

二是缺乏自信,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在相关的问卷调研中,有39.6%的学生觉得表现出的能力比不上其他同学;30.5%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缺点;44.3%的学生遭遇困难不能踊跃对待;20.2%的学生逃避困难。由此产生的问题在于,学生知道在社会上和别人存在差异,情绪颓废和经常抱怨。

三是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低,波动幅度大。在调查中发现,36.8%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情绪转变大,不稳定;45%的人回答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34.2%的人觉得情绪的作用会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以上情况,对于中职生的成长与发展起不到积极的影响。

中职生心理障碍成因

心理发展不均匀 这些孩子多在16岁至20岁,从其体形、身高等方面看他们已经成长了,但是心理方面明显落后。由于他们多少独生子女,多受父母宠爱,也导致他们青春期出现早熟和晚熟的现象,甚至会产生精神障碍。

学生会受到多元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成年人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职生和他们的家长、教师的观念存在完全相反的情况,是中职生行为问题确立的重要因素。

中职生自我认识不清 中职生追求社会前景和个人选择的机遇是困难的,作为一群内心充满疑惑的群体,他们很多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有些中职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不承认属于自己的幸福。即使是福气也会认为是一种包袱,把学习认为是烦恼;学习不是为了自己本身,而是为了敷衍父母,为了弥补家长的遗憾。这些都会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中职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发挥中专学校的主导作用 一是完善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和教育的执行者,肩负着教学的主要使命,学生健康心理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所以,教师要提高道德水平,关心学生,使学生能够信任自己,进而接受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起主要的作用。学校应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使教师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同时期特点,进而做到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二是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中职生在校园需要和谐健康成长的理想环境,所以要建立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环境,重视安全教育,杜绝一切安全隐患,避免出现校园暴力,保证学生的安全。完善学校的安全保证,加强安全法例的学习,拟定突发事情应对的方法。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服务体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经常开展文化艺术节和体育比赛。让学生能够走进社区、进工厂、下农村等到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为学生建立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发现他们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和谐班集体,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干部选举,实施任期轮换制度,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建立学生文明监督岗,举办“一帮一”的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各种活动,提高对自然和社会的谦和素质,建设守信团结、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三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服务机制,首先应开展心理健康研究的定期调研,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性别进行分类,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学校与学校之间互相交流的信息,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处理心理问题的经验交流;要对学生心理健康做测试,定期检查以尽量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经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积极跟踪服务和引导;要创建和完善心理咨询,开设热线和心理辅导,使学生有心理问题有机会倾诉,防止他们心理失衡;学校教师要针对心理问题,正确使用心理调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对人要真诚、豁达。

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作为父母,在培养方面应该加强孩子心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了提高心理健康的认识,要采取正确的教育和行为,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加强挫折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家长也应该经由定期书信、电话沟通的形式,注重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动态,配合学校,给予及时地指引。

第6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社会文化 社会现象 道德绑架

社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泛指人类社会形成至今的种种特定社会现象。道德绑架在当今社会可说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它的存在并不合理,但却被大多数人本能性地频繁用于各事件之中。

一、道德绑架概述

道德绑架即以自身观点去要求他人,通常人们容易忽略非常重要的三点:第一,道德的范畴是什么,即怎样是道德的而怎样又是不道德的,这样的道德标准衡量虽大体上一致,但具体评判标准却还是因人而异的;第二,道德是用来律己而不是用来律人,在苛责别人之前应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自己又会如何做;第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无须强求别人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己所欲亦无需强加于人的道理却显得不甚了了。凡进行道德绑架者,归根结底是源于自身思想模式固定化,且对某些人与事缺乏包容性,简而言之便是:我认为它是对的,但你没有这么做,所以你是错的。事实上,一件事情我认为对,那么我自己这么去做即可,他人没有义务遵循我的思维模式去行事,且别人做或不做与我并不相干,更进一步说,我并没有权利去要求一个不相干的人如何行事。由于国人思想在某些方面相对保守,许多既定思想被沿袭至今,就大方向而言,人们的包容度在某种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程度与幸福指数。

二、道德绑架的几种形式

许多道德绑架观点有着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逻辑,毕竟每个人所处环境与个人特性均有不同,对于每件事的看法、感知和处理方式必然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1、 大家都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所以你得这样,否则就是不对。汶川地震时有人买了新车在微博上发图,

舆论却将事件推向了道德层面,无数批判性话语以倍增速度相继出现。当人们质问着“你有钱为什么不拿去捐”时,却自动屏蔽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自己捐了吗,捐了多少;第二,也许实际上他捐了,因为捐款与买车并不冲突;第三,他捐或不捐究竟是该由他的良知来决定还是由别人的道德观来支配?

事件发生,国人爱国情绪高涨,这是好事。然而,无数暴力事件因此相继在国内出现,砸店毁车甚至伤人,损害的都是国人自己的利益。中日关系并非历来如此,在事件发生之前,卖日系商品、购日系车的这一类人并没有预知能力,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或许只是没有经济能力关店换车,何况他们购买的钱已经给出,此时再来关店换车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任何影响,反会影响国内经济。在特殊时期可以拒绝日货,但这个意思仅仅是不再购买,并不是毁掉已经属于国内的日货,更不是伤害曾买日货的同胞。打砸者忽略的是,打的是自己人,砸的是自己人的东西。对同胞的道德绑架以及一系列过激行为并非爱国,仅仅是偏激心理作祟,却因此伤害无辜。

某明星宝宝出生时正赶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她分享喜悦却换来骂声如潮甚至被逼道歉。恐怖事件的受害者当然是应当被哀悼的,每个人都会为他们的不幸而感到痛心。但同时应注意的是,恐怖事件并不是由无辜被骂者所造成,只是她的喜事刚好与这件悲事在时间上相冲撞,为宝宝的出生而开心并不代表不为受难者而悲痛,毕竟人们在哀悼的同时仍要继续正常生活,各人对于各事的处理表现亦均有不同。况且,是否她不发宝宝照片而沉浸在痛苦之中便能让死者死而复生?哀悼是出于人类的情感本能,但哀悼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对事件起到多大作用,予以关注是应该的,但不必让它影响到自身,若真对此事十分在意,那么可以直接去做一些对此事有帮助的实事,而不是在网络上进行道德审问。

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问题至今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农村父母为养家而外出务工,他们身上往往背负着全家人生活费用、医疗费用与孩子教育费用的重担。每当此类新闻播出,评论往往一方面责怪政府保障机制不全,另一方面责怪父母不该远离家庭。如果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会发现几个不合理的责备点:其一,离家不是本意,而是经济所迫,若不拼命挣钱则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若放弃工作谁来承担一切,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二,政府早已在努力,但贫困人口众多,暂时无法顾及全面应当予以理解;其三,大多数评论者并未处于或曾处于这种环境中,也许并无设身处地想想他人境况,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叫嚣道德的同时,也许并未做出相应实事为其分担。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亦如许多人将结婚生子与孝道扯上关系,其实这仅是个人选择,父母希望儿女幸福,自然会对孩子产生许多希冀,其中当然有些能做到而有些做不到,做不到绝非不孝。无需用既定规律来指责差异,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做法,可以不理解,但是应尊重,切忌用恶言恶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2、我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所以你得这样,否则就是不对。校园暴力事件时常上演,部分原因是抢劫或纯粹欺凌,而更多是因矛盾而斗殴。中小学生三观尚未完全成型,看待人事物不甚全面,更易于从自身角度出发,往往以自身道德观约束他人道德行为,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如果他人做了,便认为自己有资格对他人进行所谓道德批判甚至道德惩罚,无数殴打、逼跪、扒衣、事件就此发生,究其根源也许仅仅是背后议论、观点不同、恋爱纠纷、看不顺眼某种行为等完全不用上升至道德层面的事。此类暴力事件通常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但纠集身边小圈子内朋友亦十分容易,因为友情会对中小学生本就模糊的道德观造成二次影响。道德绑架常具有的特点是跟风,某种理论无论对错与否,如果身边认可的人多了,便会成为看似正确的存在,然后所谓真理拥护者愈加增多。三个非常重要的点被忽视:其一,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律人的;其二,任何个人都无从做别人对错的审判者;其三,任何个人对他人的审判行为,本身就有悖道德。

3、你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该一直做下去,否则就是不对。某位明星无私资助贫困学生183人,共计捐献三百多万,为助人而拼命演出,年复一年不求回报,然而后来他身患胃癌,不再有能力继续这种行为,曾受他资助的人不仅无一人去探望,甚至对他冠以各种猜疑和谩骂。恶语如刀,伤人无形,“为什么不继续出钱了,要我们今后怎么办”、“你什么时候才能治好病继续演出挣钱啊”、“你肯定自己留了不少钱吧”,多年付出竟换回如此冷漠的伤害,实在令人痛心。对于别人的馈赠,人们最初总是心怀感激的,但当它成为一种习惯,部分人便会认为这些行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会提出更多希冀与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勃然大怒。“你本该帮我,却没有帮我”,在提出这样的质问前,是否应考虑对方有没有能力和义务去帮助你呢?这位明星在健康时从未吝啬给予,因病不得不终止善行也不是他所希望的,如此道德高尚之人,凭何受到道德指责?

某位学生品学兼优,从小到大一直是标榜性的存在,顺利毕业考入重点大学后却毅然退学改做小本生意。尽管他过得很开心也经营得很顺利,但此事一出反声如潮,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是在浪费精力财力、白熬十年苦读、辜负父母期望、断送自身前途。事实上,无论他从事何种行业,所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不会因此消失,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必然是基于自身实际并清楚相应后果的,旁观者作为外人,无权对他的生活指手划脚,更无资格去对其进行抨击。当一个始终优秀的人,某日突然偏离原本道路,不再遵循大家所认为的优秀原则,并不代表他不再优秀,仅仅是他选择了另一条也许会更优秀的道路。

4、你给了别人什么,就该给我什么,否则就是不对。当一个人对两个人施以援手或给予利益,其中一个人得到的若多于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只会感到愤怒而毫无感激。实际情况也许是,他曾经帮过我,而你没有,在你们有难时,我帮你完全是出于良知,而我帮他却是出于情分。何况,无论你得到的多或少,至少你从我这里得到了,即使你不心怀感激,亦无需因对比而将我的好心视作坏意。因此许多事情不能光从表面去评判,也许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第7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增加,其上升趋势令人担忧。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虐待动物等事件经常见诸于媒体。如马加爵残忍杀害四位同窗、名牌大学优秀博士生跳楼自杀、北大学子虐猫等,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行为失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空难、水灾、地震、海啸、恐怖事件的频繁出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取向亦日益增多,如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颓废、消极等,因此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担负起“生命关怀”的重任。为此,我们大量查阅资料并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江西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生命观及其现状,掌握其生命价值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江西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Ted Noffs Foundation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EO)中的一员,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观点。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刘济良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程红艳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高锦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王北生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何源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郭成等认为生命教育是寻求以人的生命为本体基础,以尊重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教育。辜阳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和尊重生命。张国民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方向性、过程性和目的性。

综合以上专家和学者理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知,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其二,从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其三,从生命存在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本体价值。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珍惜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理性对待死亡;四是生命多维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的理论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总结大家的观点,我们认为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和死亡哲学构成了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来看,将生命现象的研究仅仅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生命进行具体而现实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理解生命的存在状况与表现形态。所以,只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更为宽广的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建设。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原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一种对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怀。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人性化。终极关怀教育要求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主体性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努力抑制学生个性消极因素的滋长,引导学生成为能创造性地适应不断创新和变化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个人。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生命教育就是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原理、终极关怀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个性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

(三)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

从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来看,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维度。但这种框架对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还相差甚远。从人的生命特征而言,生物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性是其根本特征,文化性是其本质特征。研究和理解人的生命,需要以这些特征为前提,这一点在分析教育与生命的关系中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必须扩展,必须向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个空间开放,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学校。

(四)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

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目前主要趋向于人文关怀与诉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但过高估计生命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容易走向教育万能论的歧途。因此,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只有恰当地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史,才能获得可能比较恰当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诉求。

(五)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目前学者们大致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看法。横向的原则包括: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相统一的原则、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平衡的原则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而纵向的原则包括全民受众的原则、螺旋式推进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另外燕国材从方法论方面把生命教育的原则分为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存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由性原则以及成功性原则。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采取什么原则,我们的目的都是达到生命教育的和谐统一和终极关怀。

(六)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概括来说,大家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强调生命本体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注重生命家园建构和注重生命审美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阐述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的角度,强调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二是理性的思辨,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从现实和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不仅能够使全社会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又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七)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学者们的看法大致相同,终结起来主要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生命关怀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信仰教育等。这些内容决定了生命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八)生命教育的目标

关于生命教育目标,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有的学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目标。还有的学者从预防学生自杀、揭示教育真谛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一种有效手段,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个的身心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从以上分析可知,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论述主要有认知、情意和实践三个层面,但张旭东认为这些层面表述虽然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因此,他认为在确定生命教育目标时,首先,应该针对生命教育出现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要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特点确定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三,应该针对每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实际,考虑要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实施后的效果。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从这三点出发,所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才会起到导向、监督、调节的作用。

三、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实证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生命教育实施调查主要以上饶某地方高校选修课的2个班共160名学生为实施对象,其中包括该校13个系的2-4年级本专科学生。一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回收142份,有效率达到88.7%,其中男生62份,占42.9%,女生98份,占57.1%;文科专业103份,占64.4%,理工科专业57份,占35.6%。调查对象具有不同的性别结构和专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其中一个班(80名学生)不进行生命教育,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80名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组,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采用为期3个月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等生命专题化教育形式,每周一次。3个月后对两个班的学生采用了相同问卷的调查。调查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能不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二)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

(三)结果

1.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的影响

从图1可知,对照组学生虽然也关心国家发展、祖国强大、高校改革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但更强调自我的发展,而且进入大学后,由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前途感到很迷茫,对目前生活状态十分不满意。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过分强调自我发展的学生人数减少,更表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切关注,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满意,对前途充满信心。

2.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和挫折意识的影响

从图2可知,对照组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可又害怕失败,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害怕,认为自己无用,甚至还有些同学想结束生命。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依然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但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多少,并且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认为死亡不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

3.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困惑的影响

从表1可知,对照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待加强。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的各种困扰,经常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担忧。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改善,对自己的前途的困惑感下降。

四、讨论

(一)地方高等院校应把生命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生命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辉。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最后要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方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充满生命关怀精神的学生管理新机制,营造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消除网络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弱化,创建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精神家园。由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地方高等院校在注重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生命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中,注重生活体验和重视全体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地方高等院校应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生命教育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构显得十分必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构建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模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因材施教,校本化地落实生命教育;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生命实践体验;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四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六学校、家庭与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库

实施生命教育,还必须建立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资源库。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资源库存在于课程与学科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以及社会环境中。只有这三大生命教育资源库有机和谐地利用起来,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四)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能力,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预警网络:班级配备心理委员院系组成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队伍地方高等院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二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干预体系。经常或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危机干预方面的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防止和杜绝校园自杀和伤害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1.

[2]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1, (4)25- 27.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37-1038.

[4]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18.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5.

[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17.

[8]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9]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4,(2)16- 19.

第8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经常听到有教师说,只要政府提高工资待遇,学校福利提高点,我们自然就会有幸福感了,那么金钱是决定幸福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吗?专家认为,②幸福指数绝不仅限于收入等经济指标,它还和人们的安全感、希望、生活压力、精神快乐等密切相关。

1 教师幸福感缺乏的根源

那么,教师为什么会缺乏幸福感,根源是什么呢?

1.1 内在根源:“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一个人若要追求和获得幸福感必须实现自我价值,而职业就是最好的载体。有关研究表明:③自我实现要以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为前提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普通的谋生职业,而不是真正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兴趣,更不考虑自己需要适合,是否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简单的来说,教师只是他们谋生的工具。

1.2 外在根源:教育改革带来的学生的变化

当前,校园暴力层出不穷、恋爱现象严重、迷恋网络、厌学普遍化,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很难再依靠传统的权威去维持必要的纪律。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说学生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了。教育的市场化倾向日渐明显,家长与学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也让许多老师难于应付。

2 教师职业价值观及其类别

职业观(professonal ideology)④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 先生认为,⑤根据自己的研究,把职业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以教师职业为例,(1)自然境界:把教师当作是收入不错,工作稳定,社会认可的谋生方式,一种谋生的工具。(2)功利境界:会比自然境界的教师更加的努力工作,但他们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比如评职称、评优评先等。(3)道德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很强的道德感,责任心非常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4)天地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师,把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具有很高的抱负。

3 不同职业观的教师的职业观及其构建策略

职业境界不同,职业态度不同,工作效果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就不同。我们没有办法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有办法改造主观世界。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不幸福全在于自己。

3.1 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教师

他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外在的得和失,他们或为自己当年择业时“误入歧途”而后悔莫及,或因向往的功利目的不能如意而患得患失,常常因教师职业所得与所付出的劳动不相称而心理失衡,或牢骚满腹,或怨天尤人,或羞于对外人道自己的职业。因此他们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寻求幸福感与安全感,教师很容易拒绝变化,变得平庸。他们经常会出现以下表现:(1)怨言满腹。抱怨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因为不满现实,我们往往才着手改变它。但是,当一个老师只停留在抱怨阶段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时,抱怨的意义就变了。在这种时候,抱怨中既有真实的不满,也有掩饰自己的作用。(2)妒贤嫉能。对于平庸的教师而言,优秀教师的存在永远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结成同盟,嘲讽、打击优秀教师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与安全感。(3)最关键的就是拒绝变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既不满现状,同时又拒绝变化,因为任何变化都会带来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虽然现在的安全感是虚幻的,但是也会本能地维系。

3.1.1 接受自己的现状

幸福感强的教师,很会享受教师这一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如工作稳定、培养学生成材、工作环境好、假期多等。但是老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中无论是待遇还是地位,都是处于中等甚至偏低的状态。有很多职业的待遇及社会地位都会比教师高,所以有些教师习惯于对比。很多人因为对比,感到教师工作量大、压力大、待遇一般等,因此产生抱怨、不满。其实,接受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接受这个职业所带给自己的一切,只有接受才能让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3.1.2 为当初的选择负责

作为老师,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无论以后怎样变化,都能坚持承认这一点,那这就是幸福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喜欢,当生活中没有了比较、攀比,没有更多的要求,这或许真正的幸福才开始出现。很多教师之所以感觉不幸福,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一定要跟自己的最喜欢的职业,声称在寻找与等待自己的最爱的职业,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她们没有尝试去协调自己的第一感觉及现实的差异,他们被第一感觉左右了,我们要倾听心灵的声音,感觉内在自己的存在,并不代表,我们是让第一感觉指挥及决定我们的行动,而是与自我进行对话,然后作出合理的选择,这本身就是心灵的成长,有些人因为当前的不理想来埋怨当初的选择的时候,其实就是他们内在的自我没有获得成长,他们停留在原来的位置,没有接受现实的存在,这就变成了自私。

3.1.3 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是一种职业,这份职业能带给我们收入,这样我们才能够生活及生存。但收入只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基础,除了经济的功能,这一职业还有培养学生成材的成就感,提升自己沟通与表达能力的自豪感等,我们不否认教师这一职业的经济功能,但是,不能教师并不是仅仅为了生存,更多是为了学生的成材和自我的发展。把教师当成一种事业,去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这样才能享受到做老师的乐趣,才能做出一份事业。

3.1.4 挖掘潜能与突破自我设限

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普通人一生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潜能是你心中沉睡的巨人,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尽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惊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成就人生、创造奇迹的可能,然而,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与成功无缘,对自身的潜能漠不关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忽略自身的潜能呢?这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懒惰、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等,但缺乏自信是最根本的一条。很多人不相信自己具有这样的潜能,认为那是遥不可及或者与己无关的事。正是人们小觑自己的能力,有小小的成就马上以为自己已经到达巅峰状态,于是不肯再冒险,坚决不再向上爬,结果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潜能,错过了无数向前推进的机会。可以说,这是激发和挖掘潜能的最大障碍。

3.2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教师

他们把教育工作视为一种“事业”,他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事业心与上进心、成就欲和成功感,他们拥有坚定的职业信念,以自己的职业为荣,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始终保持平和愉悦的工作心境;他们有很高的理想抱负,甘冒风险,喜欢挑战性工作,重成就轻金钱,善于从工作的成功中得到乐趣与激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美丽的。

3.2.1 要学会自我调控

要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娱乐活动,让我们这样尝试一下: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一些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在调整好心态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工作与休闲,学会苦中寻乐,学会享受教育。让我们用现代的思想武装自己,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要有宽容的精神和欣赏缺憾的心情。要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接受并尝试努力去做到,那么你就是一个幸福的教师。

第9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一、资料筛选

本研究分别选取了德国专业期刊《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教学心理学》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杂志》以及中国专业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在2000—2010年所发表的教育心理学论文。鉴于教育心理学的多种解释,笔者综合各家观点提出了以下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科学。本研究依据此定义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类和分析。

首先,筛选的论文研究背景限定在教育情境中,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实施教育、施加影响的具体场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其次,教育情境中的主体包括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所筛选的论文探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机制和规律;再次,教育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媒体作用的制约。教学媒体作为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的介质,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筛选出中国教育心理学论文964篇、德国教育心理学论文459篇,并采用主题概括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将所选论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教育主体的论文,既包括学生的知情意的发展及学生所采取的各种学习手段和策略,也包括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以及所具有的教学效能感等;另一类是关于促进和制约主体发展的教育媒体和环境的论文,既包含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类教育媒体,如教学图片、文本、电脑和电视等,也包括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种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家教方式、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二、研究比较

(一)研究取向

教育心理学从诞生就一直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用实证的方式对学习和教学进行研究。但要从心理学找到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应性的通用学习规律是徒劳的,因为通用的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真实、具体的教育实践。[1]德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学科任务的看法是“理解和改善教育现实”[2],并提出了一个统摄教育心理学任务的“教育情境模型”,该模型有四大核心组成要素:学习者、对学习者进行教育教学的人、媒体和环境。[3]该模型与笔者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定义相契合,拟作为本文对中德两国教育心理学近十年发展进行对比分析的依据。图1概括反映了中德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研究取向。

图1中德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向比较柱状图

图1中德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向比较柱状图下载原图

图1表明:上述四个研究主题清晰反映了“教育情境模型”的四个核心要素,因而可以得出中德两国近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均凸显了教育现实情境取向;对于学习者的研究比例都超过了50%,均突出了学习者研究中心,但其中教育者、媒体和环境的研究又存在差异,体现了两国教育的现实需要和特色。分析发现,这种教育现实情境研究取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验室情境到教室情境的转变。传统教育心理学偏重在实验室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人为地将研究结果同真实环境隔离开来,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有限,基于真实的教室情境的实验研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弊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课堂教学实验来揭示教育和学习的心理机制,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具有生态效度和应用价值。[4]在德国教育心理学强调教育现实情境研究取向的同时,中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基于教室情境的研究比例也从2000年的13%提升到了2010年的20%。从实验室情境到教室情境的不断转变,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实际运用价值。

2.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具体的学科科目相结合。“传统的教育心理学都假定一门学科所得到的原则和规律可被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中”。[5]但这一观点日益受到教育实践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发生在教育实际情境中的认知,研究真实的学科学习任务受到了重视”,[6]同以往脱离具体学科而泛泛描述学习规律的教育心理学相比,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体现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情境取向。[7]这种状况在近年中德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对于语言、数学和理化等具体学科的研究备受重视。[8]

3.个体、物理及社会环境因素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在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认识到以个体模式研究认知和学习的局限性,[9]并逐渐意识到个体的心理活动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和不可分割性。[10]近年中德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提问能力等的关注都体现出了对整体教育环境的高度重视。

4.对学业不良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教育促进的研究。现代统一形式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而学生中学习困难者日多。[11]针对此种情况,中国研究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机制、认知特点、脑机制及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学业不良学生有效的教育指导。德国研究者则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咨询及教育行为和训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重视具体教育干预的策略方法和作用效应。

(二)研究主题

本研究以教育现实情境中学习者、教育者、媒体和环境为类别进行研究主题比较分析。从论文数量看中国多于德国,但绝对数量很难比较各自对各个主题的重视程度,因而我们采取各主题在分类中所占的比例这种更具说服力的方法来考察其异同。

1.关于学习者的研究主题。经统计,中国关于学习者的研究文献共618篇,涉及的研究点有44个;德国关于学习者的文献共265篇,研究点有24个。通过自下而上的聚类方法,将研究内容相近的研究点划为一类主题,共得到认知、动机、情绪、人格、能力、策略和制约因素等七个研究主题。认知主要纳入和学生学习有关的自我概念、认知表征、认知风格、记忆等;动机主要纳入与学习动机相关的研究点,包括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和目标取向等;情绪主要纳入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情绪等的研究点,包括情绪、考试焦虑、学习倦怠等;人格主要纳入和学生学习有关的人格特征相关的研究点,包括人格、自尊、自卑等;能力主要纳入和学生学习有关的能力等的研究点,包括智力、高天赋、精细动作能力、读写能力等;策略主要纳入促进学习的各类策略相关的主题,包括合作学习、学习策略、学习时间等;制约因素主要纳入制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条件等,包括心理素质、学业卷入、人际关系、课堂参与等。基于此,本研究对中德教育心理学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学习者研究的论文进行分类统计。(见图2、表1、表2)

从图2可以看出: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认知过程,都占到两国学习者研究的65%以上。通过比较表1和表2发现,两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具有如下相同点:一是两国教育心理学家都比较关注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和归因等认知因素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和结构;二是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和目标取向是两国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三是考试焦虑以及学习过程中情绪的作用在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12]四是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包括对超常儿童的研究都为两国研究者所重视。此外读写能力在两国研究中也受到重视;[13]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研究在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14]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和与同伴的合作学习等无指导学习也都有所涉及。[15]

比较表1和表2还发现,两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存在如下差异:一是学习认知研究中,中国教育心理学重视认知风格、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和记忆、问题表征、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问题的研究,德国教育心理学则更重视自我概念、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等问题的研究;二是在学习动机研究中,中国的教育心理学重视成就动机和目标取向等的研究;德国教育心理学则更多地关注兴趣和目标取向等对于学习的影响;[16]三是在制约和促进学习的内外因素上,中国教育心理学较重视学习态度、学习疲劳、人际关系、课堂参与、学校和学习适应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德国教育心理学则较关注学生学习满意度和辍学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2.关于教育者的研究主题。中国关于教育者的研究论文篇数为225篇,涉及的研究点为44个;德国关于教育者的研究论文篇数为88篇,研究点为16个。对各个研究点进行主题分类,共分为以下五类:教师心理,主要包含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心理各层面的状况对教学的影响,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教学能力、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等;教育方式方法,主要包括为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具体包括教学训练、教学干预、教学准备等;课堂教学,主要纳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知觉、行为等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具体包括课堂信息知觉、课堂行为、教学评价等;教师职业,主要探讨将教师作为职业来进行考察的研究点,具体包括职业倦怠、职业生涯、职业认同及工作满意度等;家庭教育,主要纳入父母的各种教育理念或方式对于学生的影响等。(见表3、表4)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心理和教育方式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考察,而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心理的研究则将研究重心放在课堂教学、教育方式方法和家庭教育上;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在五大分类中的研究点更为集中,而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面较广,研究点相对分散;中国教育心理学对于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要明显低于德国。(见图3)

具体比较中德两国的异同发现:一是中国对于教师心理的研究偏重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学动力,且对教师从人格到问题行为都有涉及,研究面较广泛;而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则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跨文化处理能力、择业动机和教师形象等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视;二是两国的教育心理学都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对教学策略、干预、训练的研究;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则更关注个性化教育方式的研究;三是两国的教育心理学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对教与学的科学评价上,中国的教育心理学非常关注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包括对课堂信息的加工,以及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等,德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重点则放在教师的诊断能力上,即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等;[17]四是职业压力和倦怠是两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中国教育心理学对职业生涯、职业认同、组织公民行为[18]也较为关注;五是中国较为偏重对父母教学态度和教学观念的研究,德国对父母实际教育行为的考察较多。[19]

3.关于教育媒体的研究主题。教育媒体主要表现在通过何种手段向学生呈现信息,因媒体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文本、插图、多媒体与计算机和网络等。中国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文本、插图、多媒体与计算机和网络的研究论文数分别为34、4、9、12;德国教育心理学相关论文数分别为2、3、6、29。(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两国教育心理学对于四种媒介的研究都有所涉及,但是侧重点却不相同,中国教育心理学侧重文本作为媒介在教学或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德国教育心理学则对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20]这也较为符合两国的国情,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多以文本形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而德国作为发达国家,有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教育,这也反映出德国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现实需要。

4.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主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不仅注重教育主体及媒介,同时也强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教育影响。其中,学校环境,主要纳入在学校内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研究点,如班级环境、师生关系等;家庭环境,主要纳入各种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的研究点,如家庭收入和功能、亲子关系等;文化环境,主要纳入由于文化不同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研究点。中德两国教育心理学近十年关于环境的研究对比见表5和图5。

表5和图5表明,学校、家庭和文化这三类主题在中德教育心理学中都有所涉及,两国都将探讨家庭因素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放在首位,且所考察的内容也较为相似,主要为亲子关系和依恋、家庭条件和功能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其次是重视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影响的研究;同时,文化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了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注意。

除上述共同点外,两国对于环境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在学校环境中,中国教育心理学倾向于重点考察班级环境和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等;而德国则偏重于学校中的暴力和攻击行为的研究,[21]这也许与欧美各国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现实有关。第二,德国教育心理学界比较注重家庭条件和类型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22]中国教育心理学界对该方面的研究则有所忽视。第三,两国跨文化研究也存在差异。中国在考察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对学生学业影响的同时,还结合中国多民族的特点,考察了汉族、彝族、哈尼族、藏族等民族间文化差异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德国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见。

(三)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实证主义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最显著的共同点是实验室实验、教育情境实验和调查测量等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质性研究如深度访谈法、个案法、档案分析法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占有一席之地。第二个共同特点是呈现出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势,其中包括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结合。如实验法和访谈法的结合[23]、实验法和调查法的结合[24]、问卷和访谈法的结合[25]等。第三个共同特点是开始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引进、运用,如脑生理方法受到关注。在统计方法上借助电脑进行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如采用SPSS,SAS等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卡方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处理。

总体来讲,中德两国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大同小异,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都折射出这样一个理念:方法选择运用取决于对研究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选择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教育现实情境取向是中德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最显著的共同特点,这表明两国教育心理学者在跟踪国际化潮流的同时,均能结合本国的教育现实开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这种教育现实情境取向也顺应了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

2.中德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存在“大同大异”现象。“大同”指两国教育心理学在研究重点上都凸显了学习者中心这一研究主题,如对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的动机及认知过程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异”主要表现为中国教育心理学较重视认知学习的研究,如学生对信息的表征、记忆、注意和内隐学习与记忆的研究等;而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则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自我品质的激发和培养的研究,如对学生自我概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等的研究较突出。此外,两国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现实情境的对待上也存在差异,中国重视一般教育情境,德国更重视具体教育情境。

3.中德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无大差异,都重视多种方法的相互结合。两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既重视实验法、调查测量等实证研究方法,也提倡访谈、个案、典型行为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都较重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用量化与质性结合来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启示

1.教育现实情境研究取向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中德两国教育心理学2000—2010年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本国教育现实情境为研究取向,把适应国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解决本国教育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在紧跟国际研究潮流的同时,特别重视联系本国教育现实需要和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如德国教育心理学家对于学生读写能力、自我概念、动机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家庭条件类型、父母教育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是结合德国现实文化教育和民族特点的科学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关于汉语认知学习、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充分表明了教育现实情境取向既是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

2.加强教育现实情境取向研究是中国教育心理学服务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教育心理学起源于西方,跟踪国际研究主流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的他山之石。但跟踪并不意味着盲从,要在验证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否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同时,找到本国文化教育和其他异质文化教育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德国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情境取向研究启示我们要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对教育现实问题准确把握,进行科学研究和深入分析,只有在鲜活的中国教育现实和独特且深厚的文化背景中探寻现实教育问题的根源,寻求其解决的途径和策略,才能真正构建对中国教育实际起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完成教育心理学服务教育现实的基本使命。

3.重视教育现实情境各要素的均衡研究。德国教育心理学在突出学习者中心的同时,对于教学者、媒体和环境等主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教育现实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与教育者、媒体、环境的互动,才能使学习和教育得以发生并更为有效。因而在研究中过分强调其中某一点,而忽视对于影响和制约教育与学习的其他现实因素的考察,都难以揭示教育心理学现实情境取向的全部含义。相比之下,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者、媒体、环境的研究要薄弱一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强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

4.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在教育现实情境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家庭条件和类型对于子女的学习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德国在教育者研究主题中,家庭教育所占的比例为21.59%,而中国仅为5.33%;环境研究主题中家庭环境研究德国所占的比例为59.09%,而中国则为45.16%。即凡涉及家庭的研究中,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比例都要低于德国。中国家庭一向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中国都弱于德国,这与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的现实需要很不协调,值得深思,也迫切需要重视起来。

5.重视教育新兴媒体的研究。在当今的教育现实中,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在教育中拥有的潜力不容忽视。在德国教育心理学关于教育媒体的研究中,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研究占72.5%,而中国对其的研究比例仅占20%。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而计算机在我国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却停留在较低层次上。[26]计算机网络作为未来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识上重视和研究上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