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校园暴力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暴力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暴力的影响

第1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人力资源管理

云计算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新概念,被称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4次IT产业革命,正在成为未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新的应用开发和运营模式,是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全球信息领域的主要厂商都在围绕云计算重新布局。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他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备份设备、开发工具等,而这些都是作为服务通过因特网来传递的。。

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服务提供者无需关注繁琐的细节,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

二、云计算的层次划分

根据实现的具体服务不同,云计算的应用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

基础架构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指的是以服务形式提供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

(二)平台即服务(PaaS)

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指的是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开发人员应用程序开发及部署平台,让他们可利用此平台来开发、部署和管理SaaS 应用程序。这种平台一般包含数据库、中间件及开发工具,所有都以服务形式通过互联网提供。

(三)软件即服务(SaaS)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指的是通过浏览器,以服务形式提供给用户应用程序。有些是由公有云提供商提供的商用SaaS 应用,有的则是企业私有云上提供的商用及订制的SaaS 应用。

在以上的三个层次中,IaaS改变了传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提供模式,PaaS和SaaS颠覆了传统的软件开发、使用和提供的模式,它们改变了人们获得IT资源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主要是概念上的区别,具体的云服务可能同时具有两个层次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致属于SaaS层。

三、基于SaaS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各大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商都在考虑如何利用SaaS改变原有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基于SaaS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aS 是云计算中最顶层的运用,SaaS 提供商为企业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所需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 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从SaaS 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

此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被以服务的形式开放在互联网上面,软件提供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企业无需购买软件,也不需要购买部署软件所需的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客户只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者订购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按照订购服务的种类、用户数量和租用时间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者支付费用,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

四、云计算应用的优点

云计算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新希望,也建立了一种不用购买也可以使用技术的模式,优点主要包括:

较低的资本支出:不必购买所需要的通常是很贵的硬件或者软件,而是利用公共计算模式,只为自己需要和使用的资源付费。

降低进入门槛:云计算系统可以降低进入高技术投入市场的门槛,因为不用购买相关的技术,就可以进入市场。

立即能获得大量的应用软件:霎那间就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所需要的应用软件,ERP、CRM、SCM等,同样只须为自己使用的付费。

实时可扩展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以缩小规模和成本,也可以立即扩大规模,完全随需而行。

五、应用的局限性

虽然各大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商都在积极建设和开发云平台,但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国内最大的综合ERP软件提供商用友和金蝶是较早提出云管理的企业,但是软件应用落地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目前金蝶的云管理主要以移动应用为主,业务范围包括移动销售,移动报表,帮助中小企业随时处理工作和进行管理决策,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方面还不能实现云管理。

第2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暴力;成因;防治对策

前不久,“中国留美学生绑架凌虐同学案” 震惊中外,该案的判决结果更令不少国人讶异,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3名嫌犯翟芸瑶、章鑫磊和杨玉菡的律师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3人将分别被判刑13年、6年和10年,刑满后将被被驱逐出美国。这一案例也再次引发关于国内校园暴力处罚方式的热议。

近年来,国内“校园内聚众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曝出,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校园暴力发生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对个人、对家庭、对学校都造成严重的伤害。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家长的疏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造成的。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校园暴力的形成。本文就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一、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学生个人因素

职业学校学生因为成绩较差而自身存在一种自卑感,他们不愿意与普通中学的学生交往,长期的自卑感会使学生产生内向的性格,造成敏感多疑的心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丧失了学习的动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理想信念。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够。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却存在就业的压力。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完善,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就业率,提前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岗位,缺少对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疏于引导。学校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打击了成绩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造成学生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是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造成学生心理的阴影。学生校园生活的单调,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三)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暴力、冷战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家长对学生过度的溺爱也是校园暴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不能很好的处理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学生学校生活的不关心,缺乏正常的家庭互动交流。单亲或离异家庭对学生的伤害最大,最容易形成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养成。

(四)社会因素

职业学校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很大。随着社会风气的日渐浮躁,价值观的差异,人们对金钱权利的重视以及道德观念的意识浅薄,造成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做事风格的养成。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对学生来说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学生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学习方式,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学生情绪的极端化和暴力化。目前,我国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性也是校园暴力的形成因素之一。

二、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与同学教师的沟通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正确处理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面对不合法的事情,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坚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最后加强学生对暴力行为的应对措施。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加强对学生应对暴力事件的方法,根据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学生可采取不予理睬、报告老师、报警等办法,不能进行相应的反抗或消极对待助长暴力行为。

(二)学校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安全思想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次加强校园制度的管理。校园安全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积极对校园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开展校园制度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最后建设文明校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古往今来的人生哲学,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学习应该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家庭方面

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希望。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身修养。家长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避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耐心的进行指导和教育,不应“一棒打死”,也不能“溺爱有加”。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加强孩子的情商的培养意识,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提高孩子的人格素养。

(四)社会方面

国家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法律对校园暴力的威慑性,有效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程度,特别是家长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法律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威慑性,可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缺乏,是造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法律学习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制止学校暴力事件的形成。

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关系着学生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的成因,针对职业学校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学校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 暴力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43-02

大学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知识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阴影。今天,摆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面前的,是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大学生如何远离暴力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宁愿舍弃正规渠道而采用暴力行为呢?

1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概述

1.1 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1]。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大学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由学生或校外人员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对学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

1.2 目前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

随着大学生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使青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因而青年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关注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1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下等。近年来,死于躯体暴力的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暴力手段具有复杂性和预谋性[2]。

1.3 校园暴力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 )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2) 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3)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4) 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后问题归属的误判;(5)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1.4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除了会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有的还间接导致当事人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对于和学校教师有关的暴力事件,可能造成教师的身体受伤害、教学士气受到打击、名誉受损、精神上的打击等;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

2 大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

2.1 学校成立校园危机干预小组

校园危机干预小组由学校领导、保卫处人员、各个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校园110经常在校门口、食堂、体育场、体育馆、校园道路等地方巡逻。

2.2 迅速报案

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当事人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及时报学校110;及时向学院班主任、辅导员报告。

3 构建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系统

3.1 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

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青年的危险行为与曾经有过的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说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课、打架、携带器等都可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要考虑将这些大学生的危险行为作为大学校园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及时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有利于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做好高危者的信息收集,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3.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系统

“社会生态学理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模式,由WH0专家提出和倡导。了解青年个体的健康危险行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的预防和干预系统。因此,在预防大学校园暴力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发展,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家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温馨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社会各方面加强对酒精、暴力工具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抵制易给大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良网络等。

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有关法律意识,学会怎样抵抗暴力,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进行生活技能教育。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作为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样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与促进作用,经常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经常锻炼的学生可以消耗体能,没有更多精力做坏事情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这样的重任。

4 结论

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校园110经常在校门口、食堂、体育场、体育馆、校园道路等地方巡逻。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当事人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及时报学校110;学生干部发挥作用,及时向学院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矛盾纠纷,最好把事情及时化解,“萌芽状态”得以解决。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应该及时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报告,由学校、学院出面解决矛盾、化解矛盾。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学校110、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态。事件发生后,学校针对有关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案。因此,做好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和安宁。

参考文献

第4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惩戒;教育

一、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内或学生间的、长时间持续的,个人心理或身体遭受的恶意攻击。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首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建立了调查报告,这些案件集中代表了校园暴力及审判工作的特点,对其简单概括如下。

(一)校园暴力的罪名呈现集中化态势。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校园暴力犯罪在针对人身伤害方面占比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和1%。

(二)校园暴力犯罪中未成年人被告比例最高,且多为年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报告统计的159名被告人中,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被告人55人,占比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被告人104人,占比高达65.41%。

(三)判刑多为缓刑或免于刑事处罚。致人重伤的32起校园暴力案件中,缓刑及免于刑事处罚的占比高达75%;致被害人死亡案件的35起案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比28.57%,不足三分之一,罪罚明显不相适应。

二、我国法律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缺位

(一)立法者对校园暴力施暴者主观恶性估计不足

我国的立法部门与管理部门对未成年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认识不足,习惯性地认为校园暴力是理性不足孩子们的嬉闹,其发生原因是施暴者的认识错误,因此立法者主张以教育而非惩戒为主的应对方式。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明显较高。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意味着十四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已经自动免除了刑事责任,且十六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除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外,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但与之相对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早已远远高于立法者最初的设想,这也是校园暴力恶性案件频发的一大根源。对此,立法者明显估计不足。

(二)立法者对校园暴力案件的影响结果估计不足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处罚有严格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其思路主要是从未成年人有无造成恶劣性后果为前提,来针对校园暴力的影响结果进行判断,其无法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其中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虽无物理上的暴力伤害,但对受害人心理往往造成极大程度的创伤,此类案件的影响后果甚至远超普通的暴力伤害,但在这类案件中,因刑法无法对其追责使得施暴者免于承担刑事责任,而对于受害者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仅停在口头道歉或者极少的营养费,但对于遭受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来讲,其心理阴影往往会伴随一生难以愈合。

三、对我国校园暴力犯罪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修改刑法相关条款,重新确定刑事责任年龄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仅对八类具体的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其所根据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继续坚守十六周岁的年龄限制显然已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年龄与九十年代相比提前了三至四岁,低龄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5%,未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260%。也就是说,未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已经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主体,而法律对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却缺乏约束力,致使刑事责任出现了缺位,无法实现其价值。故将承担有限刑事责任年龄的区间调整为十二至十四岁,在此年龄段针对特定的严重暴力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的承担应与刑罚相区别,重点以教育性改造的措施为主,力争使其改过从善。

(二)构建校园暴力惩罚机制,建立未成年犯罪纠错体系

1.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建立其分级惩罚机制,法院依据案情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恶性程度给予其不同程度的评级,其恶性程度不大的可以采取教育批评的举措,令其明晰自身e误,同时强制其接受教育培训,改正自身错误;而针对恶性程度较大的未成年犯罪人则可以进入特定未成年犯罪人管理机构,接受教育改造,根据其表现情况,决定其是否能够回归社会。

2.赔偿制度及责任承担应当明确。对于遭受校园暴力的未成年人,对其赔偿不能仅停留在物理伤害上,更要对其心理伤害加以补偿,抚慰其内心所遭受的痛苦。此外,在校园暴力中,对于施暴者父母也应承担相关责任,督促其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3.纠错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校园暴力的专项法规,另一方面需要打造社会改造的体系。只有拥有法律制度性框架,相关措施才能得以顺利施行,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是保障未成年人权力的宣言书,可以有效应对当前校园暴力屡发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司西霞.浅析校园暴力案件中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惩处.中国检察官,2015(18)

[2]杨伟荣.谈何以破解校园暴力之殇.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6)

[3]李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建议.西南政法大学,2011

第5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暴力 预防

众所周知,校园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逃课,偷窃,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这应引起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 校园暴力及其现象

综合近年来各类校园暴力问题,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受暴者可对人性歪曲认识, 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人格的形成。施暴者则对自身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使得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心理暴力的危害是潜在持久的,让学生无法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无法树立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对社会,对人性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严重的也可能导致受害者学生患上抑郁症,及社交恐惧症等。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道已经批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同学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能够健康地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是校园暴力形成的起源,主要体现家庭构成、家长素质、家庭教育这三个方面。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歌厅、舞厅和网吧,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学校管理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继家庭之后走进的又一个人生重要课堂,学校的管理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极其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态度的教育等方面。

(四)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映就不相同。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有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源,可以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分析。

从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外化为犯罪行为的。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剩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心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青少年精力过盛、自控能力差、兴奋性高等因素都推动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暴力预防的基本措施

(一)从心理学角度

由于校园暴力 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首先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做。

(二)从教育学角度

从教育的角度,要预防校园暴力,同样也得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采取预防措施.

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一是灌输行为准则,二是指点生活目标,道德品质和意志性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必须先解决家长愿意教育而又不会教育的矛盾.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宣传科学育人,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的环节,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加强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师德,提高教师素质,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校园暴力”行为。

重视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应改善非重点学校的教育方式,增加人本的教育理念。

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可以是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听取意见,研究教育措施,交流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充分发挥。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正处在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要加强建设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学校周边环境则尤其加强管理,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提高对其外来侵害的抵抗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对于有严重不良娱乐生活的学生更应该以积极引导,且不可听之任之,最终酿成大祸。

第6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原因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家的时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活动与交流的场所,因此保障校园安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关键一环。然而,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涌现,暴力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越来越恶劣,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威胁。最早校园暴力研究起源于美国,且美国的情况也相对严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从美国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对美国校园暴力现象进行初步探究。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特点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又称为学校暴力。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也有研究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和划定范围略有不同。但综合来看,校园暴力就是发生在校园中、校园附近或上学、放学路上的,加害人蓄意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人身、财产进行伤害或威胁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类型

美国校园暴力表现出类别的多样性,通过对已有案例的整理,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类。

1.欺侮

欺侮(Bullying)是指强势个体对弱势个体持续施行的故意的攻击,欺侮者和受欺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力量的不均衡。欺侮行为并不是偶发的,而是长期持续地一直存在[1],包括直接身体欺侮、言语欺辱或社会拒斥。男孩主要是以身体欺侮居多,女孩则是以言语或社会拒斥居多。

欺侮不仅仅是校园暴力的一种类型,而且可能是更严重校园暴力的前奏。2003年4月,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权发展学会(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欺负或受欺负的儿童携带枪支进入校园、打架斗殴和受到伤害比没有此类经历的儿童比率要高得多。[2]美国国家威胁评估中心(the 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Center,简称NTA)对2000年37例校园枪击案件的调查显示,2/3以上案例中的青少年说自己对同学和老师开枪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同学的欺侮。[3]

2.枪击

枪击是校园暴力中最为严重的暴力行为,虽然发生的次数不多,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危害。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校园死亡枪击案上世纪90年生了9起;2000年以来就已经有9起,其中仅2006年就发生了3起。更严重的是一连串的恶性连锁反应:在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事件发生后的两年内,一名被杀死的学生的母亲因为不能忍受丧女之痛自杀;一名目睹屠杀的学生也因受不了刺激而自杀。

校园枪击案的特征较为明显。相比于其他几类校园暴力的随机性,校园枪击均做好了充分准备,包覆性更大,且一般有明确的报复目标,在相对严密的计划下实施起来也就有高效性。

3.性骚扰

校园性骚扰是一种后果很严重、处理起来很复杂的校园暴力行为,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伤害,而且对整个校园产生消极的影响。1993 年,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简称 AAUW)的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男生和 70%以上的女生曾遭遇过性骚扰,并且有 1/4 以上的学生“经常”经历性骚扰。[4]性骚扰包括非身体的性语言、性玩笑、性手势,针对身体的触摸、推操、搂抱等等。女生被骚扰的情况比男生严重得多。

4.网络暴力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网络暴力行为是指“通过交互式的数字技术或移动电话,偷取或篡改受害者的信息,散布谣言,以受害者的名义发表言论等,给受害者带来一定的物质损失或精神伤害的行为,可称之为通过网络的暴力行为。”[5]由于网络暴力的加害者不用直接面对受害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的反应,可能会刺激加害者更肆无忌惮地进行暴力行为,造成的伤害也可能更严重。

(三)校园暴力走向

根据美国学校安全中心2005年关于学校暴力死亡人数的年度统计报告,“从1992年到2005年,12~18岁的学生受到暴力侵害的比例从1992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2.8%;1993年到2005年,在校内外打架斗殴的学生百分比从42%下降到33%;同一时期内,9一12年级的学生在校内持枪、持刀和棍棒的比例从12%下降到6%。”[6]从以上数据来看,美国校园暴力问题有一定的缓解,校园安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从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作案比率的下降并不代表问题的减少,美国校园暴力问题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走向。

1.校园分布不平衡

2000年美国学校犯罪与安全研究(SSOCS)发现,1999年-2000年,大多数学校只发生过一起暴力事件,而一小部分学校集中着大量的暴力事件。其中7%的学校(5,400所)犯有50%(735,000起)的暴力事件,18%的学校(14,500所)犯有75% (1,090,000起)的暴力。在城乡分配上,暴力事件集中在城市学校,而城市郊区学校较少。

2.加害者与受害者年龄越来越小

1994年美国司法公布了一个报告,在1988―1992年间,针对12~17岁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上升了近24%[7]早期儿童性情变得更加狂暴,他们在还未进入青少年时就实施了更多的暴力犯罪。校园暴力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3.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增多,单次死亡人数增加

90年代校园枪杀案只占所有青少年枪杀案的1%,但是涉及多位受害者的校园枪杀案由平均每年一件增加到每年5件,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而到200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中表示,与学校校园有关的凶杀案件共有109起,造成学生死亡的人数为116人,其中以枪杀死亡的比例最高,达到65%。因此,虽然犯罪率有明显降低,但造成的伤亡并没有显著下降。

二、校园暴力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原因十分复杂,校园暴力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产生不单是学校系统内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交织作用而导致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使得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十分堪忧。

(一)学生个人因素

1.个性心理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受到激素等影响,这个时期,青少年很容易情绪波动,并产生叛逆心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001年初公布的一项报告说,美国10%的儿童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每10名儿童和青春期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严重程度足以构成伤害,而能够接受所需治疗的人数估计不超过五分之一。

虽然相关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通常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身体上的攻击行为,而且由于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来自下层阶级的孩子比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8]

2.成瘾问题

美国青少年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发生率近些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底由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11%的八年级学生、24%的十年级学生、32%的十二年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吸过大麻。吸食过的青少年不仅会出现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往往也会出现严重人格障碍,为了能长期吸食,他们可能去偷盗、抢劫,做各种违法犯罪的暴行,由此形成的错误道德认识及暴力观念极易诱发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率激增,能将婚姻维持在十年以上的夫妇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90%下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50%。[9]而且同居、未婚生育和同性恋人数剧增。美国统计局的2005年“美国社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的美国社会中,有50.2%的家庭为非传统家庭,其中近50%为单亲家庭。

非传统家庭出身的子女得到的父母关爱相比于双亲家庭要少得多,使子女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孤独,自卑,厌世甚至等情绪。美国健康和公共服务部《1992年美国儿童的健康》的研究表明,家庭破裂和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关爱是导致青少年行为包括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家庭暴力

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父母染有恶习,动辄拳脚相加,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子女会因此对暴力行为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耳濡目染便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Flalmery和Wiiliams的研究表明,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在成人期以前要比没有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为暴力犯罪行为而被捕。

美国的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社会的顽症,而且其严重程度也在逐年加深,这边对校园暴力起了火上浇油的影响。

3.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承担主要教育任务一方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发现,校园暴力实施者的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过度严厉型,体罚或其它激烈行为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形成“暴力引发暴力”。二是溺爱型,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限宽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纠正。三是忽视型,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越来越有反叛性和攻击性。

(三)学校因素

1.自由教育观念

美国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自由教育,这种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但自由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好把握程度,一旦过了头,自由教育就会变成“放任自由的教育”。学生的纪律问题、生活情绪问题是归学校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但辅导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久而久之,不守规矩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良行为的习惯,那么,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很自然了。[10]

2.道德教育不足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学校又忽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价值淡薄,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使校园暴力的强度、残忍性和随意性不断加剧。例如,一项对城市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 20%的学生认为将偷他们东西的人枪杀没有错。[11]

导致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是专职的辅导员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第二,美国公立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的内容很容易成为各个政党相互争夺的地方,许多中小学校基本不开设道德教育课,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

3.学校缺乏处理暴力的资源和技能

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暴力的重要条件, 然而大多学校本没有有效防止暴力行为的项目和计划。1992和1997年在俄亥俄州做的对1251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评议员的调查发现,50%中学教师和57%的小学教师不知道其学校是否有应急计划,24%的中学教师和27%的小学教师不愿为预防项目工作甚至参加培训。[12]学校防范及干预的不足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校园暴力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社会因素

1.暴力文化泛滥

美国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指出,化解当前校园暴力危机最有力的因素应是新闻娱乐业而不是更严厉的枪支管理法。一个美国青少年18 岁之前在各种传媒上能看到 4 万起谋杀案和 20 万起其他暴力行为。美国全国反电视暴力联盟(National Anti-TV Violence Union)曾对美国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全国无线、有线电视节目中,有 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线台的节目中,86%含有暴力;美国电视网台的节目中有 85%含有暴力。”[13]铺天盖地的媒体暴力内容,很容易对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恶劣影响,造成儿童对暴力的崇拜,导致不计后果的模仿。2001年2月5日,堪萨斯州霍伊特警方查获的三名预备攻击自己学校的学生,他们承认是1999年科隆比纳高级中学枪击事件的两名的崇拜者。他们计划攻击学校纯粹是为了模仿那两名的行为。

2.枪支管理

美国把个人自由放在无可替代的位置,持枪也被认定为自由权的重要一部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美国民间枪支大概有2.35亿,然而据统计,1972 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有 80 多人因枪杀案毙命,其中约有 12 名是儿童。

拥有枪支本身无可厚非,真正关键的是对枪支的管理。研究估计,0. 5%到 9%的学生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可能携带有枪支。虽然美国对购枪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近半数高中生和1/4的初中生承认他们如果想获得枪支就能得到,超过10%的学生承认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事实上携带过一支武器到校。[14]不从源头上对枪支进行有效地限制,校园枪击案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避免。

3.种族及文化差异

第7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搜狐新闻民调中心近日发起“校园暴力频发,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的相关调查截止2016年5月25日14时,逾1万名网友参与。针对“校园暴力频发,难以有效遏制的原因”63.98%的网友认为“法律形同虚设,施暴犯罪成本低,校园变法外之地,学生成法外之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你认为是否应该修订?”的问题上,95.49%的网友认为“应该及时修订,对未成年施暴者的暴力行为进行惩戒”。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仅2015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居多;此外去年一项千人调查显示,73.3%的学生受访者身边曾经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

述评

近年来,“校园暴力”成为一个高频词,然而,它能长期以来霸居新闻榜单前列的原因竟然是暴力事件屡禁不改。网上流传的各种施暴视频,大多是施暴学生自己拍摄或是围观者拍摄,我们不难想见当暴力“流行”起来的时候,就会以更加可怖的形式――冷漠围观演变成更大规模的暴力。当然,未成年学生的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尚在形成中,因此很容易落入施暴或是受暴的处境中。这就给每一个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遏制校园暴力?如何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法律的形式给予适当有效的惩罚?如何形成正直纯良的校园风气?

其实,问题并不像网友所争论的那般简单。校园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场所,是未成年人的聚集地,课堂内外、人与人之间都表现出了极大差异。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管理学生,也不可能随时制止一次校园暴力事件。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心底生出对校园暴力的抵制和排斥,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志在必行。将校园暴力置于道德制高点上,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并且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校园暴力就不再会屡禁不止,而是从根本上得以制止。法律也应该增加实际的效力,将校园纳入法律惩罚管制的范围内,不再让校园成为“法外之地”,学生成为“法外之人”。

第8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你印象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

纯真、朝气?这确是校园生态的一面。但是,你遇到过校园暴力吗,当暴力折射出校园的灰暗一角,你对校园的理解会改变吗?

今年4月,15岁的山西少年张超凡因没有满足几名同学买饮料的要求,遭到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殴打。张超凡被施暴致死后,母亲田雪娟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一直挨打,即使办了休学手续,也没能逃脱施暴者的拳头。

“我想让他们给我儿子偿命,但是偿不了命我也没办法。”面对受害者家长的愤慨,施暴孩子的家长却说:“孩子不坏,只是有些调皮。”对校园暴力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折射出模糊的法律界限之下,社会应对校园伤害的百态。

“危险”的叛逆期

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心理研究认为,那些脱离儿童期,进入到青春期,接近成年期的学生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正处于躁动的时期,不少学生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观念:“人不越轨,枉少年。”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叛逆,有出格的言行并不稀奇。关键在于,以前的叛逆仅仅是不听父母的话而已,父母让干什么偏不干。然而,现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方式朝着愈发粗暴的方向升级:暴虐殴打、烟头烫、扇耳光、扒衣服、拍、录制视频上传到网络……能对自己的同学下如此狠手,令人震惊不已。这不再是青春期的“不懂事”,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升级”成了“动真格”。原本隐藏在校园灰色地带的暴力行为,正迅速蔓延,成为笼罩在孩子成长路上不可回避的阴霾。

其实,校园暴力的背后,是成人的世界。从大环境来说,孩子的行为受到了成人社会的影响,这些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欺凌,是否有当下社会的某种缩影,也是恶性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源?在校园欺凌者当中,为什么他们不以暴力为耻,反以为荣?因为成人赞同暴力、容忍暴力,而成人社会在暴力问题上的普遍误解或者扭曲,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导向复杂多元,信息无法一一甄别。不少错误的价值观通过游戏、小说、电影、音乐等被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接受。实施校园欺凌的青少年,通常认为欺负人很炫很酷,有“当老大”的感觉。当不满情绪出现时,他们解决的方式往往就是欺负、群殴他人,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很强大,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的危险期?不少心理学家提出,在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来说,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喜欢欺凌同学的少年,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往往能发现明显的情感缺失,这种缺失,大部分来自家庭,也有部分来自老师、同伴。对被欺负的孩子而言,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往往可能导致他们和其他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有障碍。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又会令其他孩子觉得他们好欺负,这就是出现校园欺凌“恶性反复”的主因。

因此,除了有效的预防和惩治机制,情感教育也很关键。只有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利用法制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避免教育保护与成长环境层面的薄弱环节,才能从源头上消除盘桓在校园上空暴力的“阴霾”。

如何向校园暴力说“不”?

今年2月,3名赴美中国留学生因为欺凌同学,被美国法院判刑6―13年。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明显差异,案件引发了民众的热议。这件事让网友讶异地发现,中美对待校园暴力,从司法体系到民众意识存在不少差异。在中国,有多少人想得到,实施校园欺凌的孩子会被判刑,有多少人对暴力能做到零容忍,曾考虑过语言攻击算不算暴力?这种严厉的惩治机制给了我一个良性的参考视角。

今年6月,一段网络上传播的视频“火”了,在洛南县爱民巷附近的一个公厕,一名女孩被5名女孩群殴。轮番殴打之下,受害女生只能躲在墙角哭泣。而这起暴力事件的起因,竟是被打女孩与殴打者之一“撞衫”。如此缘由都能引来暴力,荒谬程度令人扼腕。该县中学政教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好多学生来自于乡下,父母在外打工,根本就教育不上孩子,没有时间教育,爷爷、奶奶在家里看孩子,所以,老年人和孩子之间根本就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单亲家庭、留守青少年数量的上涨,加剧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学校监管的难度。”不少专家指出,对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应利用恰当的惩治措施,让这些“暴力少年”建立起正确的观念,教育他们通过正当渠道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才是解决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第9篇:校园暴力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校园暴力,价值观,防治策略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阻碍了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研究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其产生原因,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就成为理论界和学校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 当前校园暴力的特点

1 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增多。近年来,学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报道,自2008年10月以来,有全国影响的杀师事件就发生了4起。从这些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以往尊师重道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仇恨,这虽然是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这一趋势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2 因恋爱引起的暴力事件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西方自由式恋爱主义逐渐传至中国,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还没有完全领会爱情的含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交异性朋友、谈恋爱当成了一种游戏,而一旦游戏失败就会产生报复的冲动。因恋爱而导致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呈现出了增多趋势,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 学生家长参与的暴力事件增多。以往,家长对教师大都比较信任,比较尊重,对教师体罚学生也能欣然接收。然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一些家长不但不再尊重教师,反而对教师采取暴力行为,直接导演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由家长制造的校园暴力一方面反应了家长的低劣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探析

1 价值观扭曲。价值观的扭曲是学生实施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加之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其价值观逐渐扭曲变形。在这种变形的价值观引导下,学生开始仇恨学习、仇恨老师、仇恨学校甚至仇恨整个社会。任何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加重这些学生的反叛心理,而产生暴力行为。

2 心理素质脆弱。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一大原因。大多数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其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效仿性,很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产生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报复心理等,如果个人的控制力比较差,往往会产生一些反常行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调查显示,当前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普遍偏低。一部分学生表示,当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后(比如恋爱失败、被别人讽刺嘲笑等),会采取暴力复仇。另外一些心理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社会上各种腐蚀思想的影响下,极易诱发其内心私欲的膨胀,对他人施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家庭的不当教育和引导。现在的家庭过多的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子女的精神需求、思想变化、感情烦恼很少留意,不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进行沟通、引导,而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使学生偏激心理形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其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点伤害,一旦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家长往往不是冷静分析处理,而是采取不当的报复手段,这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

4 “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全社会“尊师重教”观念的淡化也是诱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一个主要因素。尊师重教观念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价值观的误导,也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还有教育和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虽然现在推崇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小学和中学,依然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绩效的主要标准,进而对学生区别对待,而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另外,教师也由于各种原因,淡化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的师德产生了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随之淡化。

三 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1 短期策略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一些极端校园暴力的行为主体,心理素质大都比较脆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应该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逞能、好胜、霸道、急躁心理,使其紧张、不满等情绪及时得到疏解;另外,对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其人格正常化,防止因小事而引发暴力案件。

(2)给予一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怀。一些贫困学生及家长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辅之以一定的外在刺激,就有可能超越极限而产生暴力行为。因此对贫困学生及家长给予人文关怀,使之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关爱,可以有效克服他们的抑郁情绪,从而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及时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和人文关怀。

(3)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大多是由小事引起,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小冲突、小矛盾,进行教育、化解,避免小矛盾变成大事故。

2 长期策略

(1)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家庭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对学校而言,应将价值观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改变过去那种书本式的应试价值观教育,确立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观教育统一起来。对家庭而言,应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与学校形成有力的统一体,共同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努力。

(2)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是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途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家庭和社会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礼,以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把心理素质教育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再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充分发挥各自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