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

第1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一)数字化学习概述

数字化学习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它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环境。

1.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所谓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自主获取和学习数字化资源、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首先,数字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自主自发的获取学习资源,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的获取知识。其次,数字化学习能够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学习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与协作,创设网络学习共同体。再次,数字化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学习者随时随地可进入学习环境。最后,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3.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数字化学习包含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手段[1]。其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设施、工具、平台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工而成的供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等数据;数字化学习手段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源所使用的方式或方法,如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

(二)学习型城市概述

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它在1992年哥德堡会议被OECD赋予了新的内涵。OECD认为,城市在促进学习方面处在一个特别的强势地位,人们的学习与他们所处的直接环境相关,60%的OECD国家的人们生活在城市;城市提供了一个框架,为支离破碎的和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供了连贯性;城市为社区主导的学习和社会行动提供了一个焦点。

1.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它以市民自我完善、自我素质提升为目的,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每位居民的奋斗目标,帮助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为,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和网络,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2]。虽然在每个地方的特定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学习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议程:成人与学习机构的协调;为提高学习的访问的策略;对当地经济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战略;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学习和社会参与之间的联系[3]。

2.学习型城市的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公民学习意识普遍增强,即每位市民、每个组织或单位都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即每位公民形成了持续学习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在校学习,充分利用城市为其提供的学习机会;其次,学习内容全面化和多样化,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开始注重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即城市中的公民逐渐采取高效率的学习手段及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后,学习体系的全面化和社会化,即公民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4]。

二、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引入和推广,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有助于将远程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居民身边,有助于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的、适宜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的社区远程开放教育模式[5]。下面以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特别是利用数字化学习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一)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英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受“学习型城市”这一概念的启发,将终身学习的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策略的关键部分。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突出的城市有:利物浦、谢菲尔德、赫尔斯旺西、诺维奇和雷特福德,尽管这些城市在规模与性质上差别很大,但均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在许多地区和城市,终身学习的规划往往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必需部分。这些城市开办了大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活动,以此来促进和鼓励学习的参与程度,如诺里奇的“学习商店和学习活动周”,利物浦、南安普敦和纽瓦克的“IT计划”等。在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基于数字化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项目工程有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等。下面通过以上三个项目来阐述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发展和延伸以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电子网络,建立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即该城市所有大型和小型组织,均参与城市学习中心的运行。首先,该项目所采取的策略是扩大和统筹学习中心活动,即建立一个学习中心分层的动态结构,确立各个等级和层次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范围。当然,所有学习中心都必须符合项目规定标准。其次,“城讯通”项目的评价涉及到大量关系链,项目评价沿着“实践,进展与评估”的路线,将“城讯通章程和评估问卷”作为工具,由“城讯通”督导小组进行二次评估。最后,“城讯通”项目通过了关键参与者都同意的协议,以此来约束参与者行为,确保参与者共同遵守章程,切实保证项目落到实处[6]。由上可知,“诚讯通”项目为我国提供的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是关键点;通过建立分层次的学习中心,确保各类人群的参与;通过制定章程和协议约束组织行为,确保项目效果。

2.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确保贫困地区也能通过使用新技术而受益,使得数字化学习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市民。首先,该项目致力于建立社会合作关系,将数字化学习技术应用到社区学习策略发展中,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作为本项目的基础。另外,社区教育在该项目中起到表率作用,但其他组织也非常积极。由此可见,“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经验可总结如下:以社区教育发展为抓手,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以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市民;促进城市及乡村数字化学习的共同发展,扩大数字化学习的覆盖面,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3.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审查,促进电子社区网络的发展,它仅仅着眼于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社区学习参与程度。首先,该项目已经开展了合作伙伴关系网站(EezEE网站),该网站对学习内容、链接到其他网站的内容、学习支持服务的咨询和指导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其次,该小组制定了一项实施性较强的行动计划,以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即通过技术的运用解决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最后,该小组已经开始讨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提供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即,技术不仅仅是纯粹作为一个接入点,更重要的是提供和鼓励反馈。然而,该项目认为,数字化技术主要是社区网络内部的“社交工具”[7]。到目前为止,该项目仍未解决参与人数量的扩大和参与质量的深化问题,但该项目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仍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并对学习内容及链接、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负责;制定行动计划,解决学习机会不均等问题;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反馈和监督的重要渠道,以此来监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举措是否合理。

(二)国内城市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北京的策略与经验。自1999年将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作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开始,北京市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电大系统作为学习型北京建设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北京开放大学(北京电大)专业的开办密切结合北京市的人才培养需求。北京开放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类、电子类、软件开发类等课程,是针对首都信息化建设对工程类人才的强烈需求;而金融经贸类课程又有效适应了北京市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另外,法律、会计等专业为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和业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渠道;各学科教育专业为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8]。(2)坚持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电大系统集成优势,成为创建学习型北京的重要基地。各区县分校立足本地实际,培养适应本地特色应用性人才,将构建学习型地区纳入当地发展规划,立足社区,统筹资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3)建设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站,免费向市民开放。学习型城市网站可以向市民提供综合教育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学习型北京的建设和发展。

2.上海的策略与经验。上海市自1999年便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框架[9]。(1)架构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形成三网合一的虚拟校园。上海开放大学(上海电大)充分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将电大系统与社区教育机构有机整合,形成了覆盖多个社区学院和学习点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有机整合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等,有力推动了学习型上海的建设。另外,上海市将通讯网、电信网和办学网有机结合,三网合一,市民可自由选择到校学习或者上网学习[10]。(2)集成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网。上海市自2004年开始建设教育资源库,经过3期,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资源库,覆盖8大类数字化资源。以资源库为中心,上海市将上海教师教育网、党员干部在线教育网等9个学习网集成为数字化学习公共平台[11]。

3.天津的实践探索。“十一五”期间,天津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天津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手段。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原则,天津市政府又提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这项工程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将成为天津市政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天津的重要举措,建设市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学习资源库,建设示范性社区,形成终身学习网络[12]。(1)构建起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天津电大承担“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任务,以天津市欣苑社区为试点[13]。通过构建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天津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向天津市市民提供四种支持服务,即技术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学习管理支持服务和后勤管理支持服务。通过多项支持服务工作,满足天津市市民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保障社区居民学习活动充分开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依托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教委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截止到2013年,天津电大承担了包括红十字救护师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党员网校、普通高中空中课堂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等多个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培训项目,天津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注册学员33万余人,累计访问600万人次,积极发挥电大数字化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由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电大的实践经验可知,城市电大要立足自身系统办学优势,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立城市市民终身学习网站,整合城市优质资源,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等的问题;向城市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切实满足市民需要,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终身学习,建立城市终身学习体系框架。

(三)案例总结

综合分析以上城市案例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在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1)数字化学习使得学习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在以上案例中,均通过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轻松获取学习资料,由于可以更经济有效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2)数字化学习技术能够促进和激发各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案例中的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终身学习平台,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开展各级各类学历、非学历项目,充分满足和激发了各个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学习资源共享程度的极大提高,使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3)数字化学习能够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从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领域,数字化学习都有着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促进了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得市民学习更有效率,进而可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对策

1.以更新市民观念为关键点,增强市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仅仅局限于传统学校教育,人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手段的认识更多地停留于传统的学校知识传授、课堂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所提倡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等概念,对于很多国民来说,尚属于新鲜事物。数字化学习要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使得更多国民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要以市民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意识的增强为关键点,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市民自主、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市民自动自发的使用数字化学习手段,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2.以政府为主导,有机整合和统筹各种资源。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统筹规划等多方面,需要政府协调好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各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因此,各城市必须以政府统筹规划为主导,通过政府组织各项惠民工程和项目、政府出台文件等行政手段,确保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分配等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各种资源统筹规划的整体机制,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机制保证。

3.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和抓手,多方面组织和团体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小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联合,逐渐形成学习型城市关系链,进而形成整个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因此,各个城市应该建立基层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政府机关、学习型民间组织,并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各级学习型关系链和关系网,进而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4.以平台建设和项目开展为动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通过开展项目来加快这一进程,是许多成功地区采取的路线之一。各个城市可以通过建设城市学习网站、开展学历和非学历培训项目,面向不同组织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如教师培训、公务员培训、企业经理培训等,扩大学习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居民受益率,能够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包括学习机会提供者及学习参与者等,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

5.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大力推动数字化学习。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各城市应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深入开展信息通信技术与居民学习行为的深度整合,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融入教学设计,积极整合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建设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完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开放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为市民终身学习做好服务。

四、小结

第2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云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云时代环境下信息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云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思想陈旧。很多医院无论是领导还是护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都已经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的观念,这就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提升业务便捷性和效率过程中。系统开发商也大都是从医院的要求出发为业务流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对于档案的前端控制、实时归档、灾难备份、开发利用等都停留在一定水平,还认为只要能够进行顺利保管就不会出现问题,不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二)缺乏复合型人才。在云时代环境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这就要求配备水平较为先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工作技能,还要具备全面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就充分说明复合型仁人才是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档案干部队伍构成成员都呈现出年龄老化、结构陈旧、身兼多职、业务能力较差的特征。虽然,医院也设置信息部门、信息技术人员,但是,他们无法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只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维护,让信息系统顺利运行,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电子档案开发、归档、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医院作为较为特殊的行业之一,其形成的档案也具有复杂和特殊性的特征,医院档案信息内涵和容量较为丰富,还具有内容繁杂、载体多样化、管理复杂等特征,这就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虽然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将近20年,到那时,行业主管部门依然没有加以重视,这就让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而且,各种软件、信息系统或者其他软件的使用都较为复杂,难以达到兼容的要求。

二、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各级管理和领导阶层以及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建设除了能够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其工作效率之外,还能够提升其服务质量。这也是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达到全面共享要求的基础、对于新的时展环境,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改变观念形成更多的无形资产,将其纳入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医院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今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从而促进其朝着“医疗云”方向迈进。

(二)培养满足医院档案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医院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广泛吸收优秀人才,通过复合型人才来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充实,还要全面培养内部人员,强化对他们档案管理知识的培养。还要鼓励更多的档案人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交流、岗位变换来强化档案管理人才综合素养。

(三)建立并完善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体修。要想从根本上突破“档案信息孤岛”现象,就要能进行统一规划,但是,由于医院属于独特、复杂的体系。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其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很多方面,这也是现阶段云计算无法企及的领域。所以,在实际建设期间,可以让政府来统一进行领导,而且引导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商也参与其中。而且,还要能够对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保证档案交换、灾难备份、迁移都能都满足相关要求,让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各个系统实现紧密连接,满足医院“医疗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欢.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66-69.

[2]杨梅.云时代下医学档案信息的共享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3):204.

[3]樊自强.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中国培训,2015(06):1-2.

第3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 参与式林业探究 参与式发展的迷思 数字林业理论和数字林业发展的作用 基于学生视角的参与式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基于劳动链理论的增强我国林业发展潜力探讨 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 基于复杂系统群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发展潜力分析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持续发展力研究 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发展及其意义 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论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基于问题的参与式培训 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研究 参与式理论在“天保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生态发展理念谈林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手持式照明工具发展分析 基于库恩理论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基于精明增长理论老旧城区内涵式发展的探索 基于生态林业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8-30]..

[13]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8-30]..

[14]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8-30]..

[15] 张国庆.系统学概论[EB/OL].(2013-03-27)[2013-08-30]..

[16]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1-25(4).

第4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第5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1.1林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抗逆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中形成的稳定、和谐,生物与环境共同存在的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虽然存在着可恢复性,但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

1.2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进行的绿化造林工作就是一个林业生态系统人工恢复与复原的过程。但认为只要是种上了树就是建造了林业生态系统的想法是不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的创建应当包含建造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生物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协调。林业生态系统虽有较强的抗逆性,但也不可忽视外界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干扰。随着人类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林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材料,也不可避免第遭到人为的破坏。

1.3林业生态系统工程

林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善、保护与持续利用环境与自然资源,是各项科技设施有条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完善流程,是从环境、生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角度研究林业发展,通过人工来改善林业生态系统环境。这样的目的不仅考虑了经济效益,更是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理论科学形成的,能够最大限度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不同项目有序合理的组织在一起。

1.4林业生态系统的森林资源

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加强是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森林资源种类丰富,以武汉市为例,林地面积最为辽阔,森林覆盖率21.72%,但林业用地占地总面积比例和森林覆盖率较低,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要求并不相称。同时,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求不相符。而增加林业用地,大力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2.1生态系统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分工关系,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协作形成的特有整体,且分工明确,各部分都按照相应的规则运转。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信息、物质、能量的转换功能,确保系统能够准确、合理的运行。

2.2环境综合作用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业生态系统工程中,众多环境因子都会有自己的计算单位,但是单个因子的作用相对于整体的综合作用存在着差异,每个不同的单个因子就会对系统中的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日后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是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对多个因子综合评价。

2.3林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存在

食物对于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生存的必需品。食物链中的绿色植物被称作为“生产者”,动物中有部分动物以食草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被食草动物所食,食草动物又会被食肉动物吃掉,食肉动物又会被其他动物所食。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制约,共生共荣的生存关系。以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和谐以及统一的。

2.4林业可持续发展布局

结合近20a林业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充分利用这次国家森林契机,对武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远景的规划。以武汉市空间景观特征来看,可以分为3个生态圈层,城近郊区景观圈、垅岗平原生态圈、低山丘陵生态圈。这些生态圈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发展,提高环境的质量。并且生态圈的建立可以大大协调林业生态分布不均等现象,维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3.1修正我国传统林业概念

林业系统的发展就是要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发挥林业系统的综合功能。多年来,很多属于林业范畴之内的东西,如食用菌、中草药、野生动植物、香料植物、果树等都被排除在林业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使农民认识到这种思想的片面性,认识到林业的重要性,提高种树造林的积极性。

3.2林业生态系统的趋势

在林业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计划中,大部分国家林业发展都做出了新的选择,不论是提供林产品,还是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增长和稳定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林业对环境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林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现有的森林进行管理经营以及持续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林业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重视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

3.3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系统的作用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手段,建立全国林业生态系统信息网,由数字来驱动林业的发展,以林业活动的数字化为主要的特征,建立一个智能林业系统,集合数据传输、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控设备为一体,实现林业活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数字化林业”已经在国内开始实施,森林防火等级的预报、林业灾情的监测,对植被面积进行数字化分析,更有利于林业发展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通过明确的信息材料督促相关部门对林业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林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困难立地特殊造林与林业恢复技术

由于现实情况的差异,林业工程区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如石质地、退化草牧场、岩溶土地、干旱河谷、工矿管线等土地,都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难点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抗旱。抗旱林业技术包括蓄水、应用保水剂、径流林业、造林苗树规格、选择抗旱的植物等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原则是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植被的恢复;土壤缺乏的石质林改造技术等,通过人工促进了植被的恢复,进行不同地质的环境改造。

4林业科技服务基层工程

4.1开展林业科技入户工作

广大林农和基层林业生产部门是林业发展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和组织者,他们对林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林业建设的效果。林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深入生产第一线是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和提高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急切需要。林业厅利用已经组建的林业专家团队进万村入万户通过引发科技资料、科技讲座、发放声像资料、现场科技资讯等形式上下联动、分级组织,产生效果、形成声势、见到效果,对县乡村进行全覆盖。

4.2实施农民林业技术培训计划

为提高村级农民技术员科技知识以及专业素质,推进林业金属的普及,使其成为农村的“乡村专家”,大力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造就和培养一批会经营、有技术、懂政策的林业新型农民。组织林业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对示范户帮扶,与村庄共建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科技意识。

5结语

第6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温带季风气候地区;乡村居民住房;生态设计1 中国温带季风气候地区之地理环境因素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明显的特征: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主要分布在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中国主要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mm,约有2/3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此外,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

由此可见,中国位于此地区的居民住房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防暑降温、易于排水、安全方便等,这些是乡村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与他们每日的生活密切相关。

2 改进乡村居民住房的建造形式

图1、2中国乡村居民住房掠影

人们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容易形成朴素的自然生态环境观,即“原生态思想”。传统的乡村居民住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与环境形成相依相辅的生存空间。

现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大多数乡村住房是以单体形式建造,既不像皖南民居的层楼叠院,也不像闽南民居的吊脚竹楼。这里大都按照3房、4房为1户,都有自己的宅地和庭院,属于单体的平面布局。而一个拥有300户人家的村庄面积可能比3000人聚居的城市小区面积大很多倍。有关数字也显示:我国乡村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还在不断扩大,这反映出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人均用地不均衡的问题。

在满足基本的生活住宅用地、住房质量、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等基础上,使农民住房向城镇住房建造形式靠拢,房屋向空间方向发展,即增加空间利用率,按套设计的靠山墙连体别墅式住宅,形成“户――层――单元――小区”为主导的小高层生活园区。整体的房屋建造风格,保留地域性特色,使当地居民的风俗文化习惯和生活生产习惯不发生大的改变。

根据家庭结构确定户型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多开发和建造实用性的住宅,也要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住、老年人居住等多种户型结构。通过乡村居民集中居住,退宅还耕,增加人均耕地或经济用地面积,以及扩大当地工业企业规模,达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收入,加大农民就业率等都有很多益处。

3 延展乡村居民住房生命周期

在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人文、节约能源的前提下,从住房使用寿命和综合利用率的过程出发,考虑原址房屋的改造、降低建造成本、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房建造模式,在环境、资源、能源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造成“蜂巢式”、“几何式”、“盘旋式”等不同的组合样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新鲜感。多变的样式,不变的地域特征,打破了乡村居民住房单体的独立性,使风格统一、形制相似的住房成批量化、系统化,既增加了邻里关系,又节约了土地资源。

在人口规模超出当地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进行土地资源公平按需分配,避免闲置土地资源,在统一规划后对住宅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宅基地位置做出局部调整。“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是有科学依据,道路规划和建设要走在房屋建设规划之前,这样有利于乡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交通和运输的方便,同时可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使得“乡村小区”秩序有条不紊,让生活在此的居民乐此不彼,体现出设计人性化的宗旨,延长乡村居民故地生产的生命之路,农民可以安居乐业,舒缓城市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从而延展了乡村住房的生命周期。

4 增加乡村居民绿化空间

每年有大批的城市居民在旅游旺季的时候选择到农村体验自然秀美的乡村景观,除了有特定的人文历史原因外,其它许多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乡村自然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视野开阔,空气污染少,房屋住宅风貌和环境亲密融合,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单一性也就形成了单纯性,给人营造了可以净化心灵的空间和愉悦的氛围。

在乡村增加居民绿化空间并非难事,农村有丰富的植被种类,野生与人工栽培的均占绿地面积的大多数,如若加以选择和系统配置后会营造出自然的绿化带,包括公共绿地、组团绿地等沿街道形成统一性,再加上没有特立独行的房屋形态出现,会显得比较整体,和谐的家居自然环境也就受到了大家爱的关注和喜爱。这在改善村民居住区小气候和卫生条件方面有显著作用。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华北平原等乡村也不例外,他们建造房屋大都坐北朝南,门开向东南角,加之门后的影壁墙,保护了居室的私密性,丰富了空间的变化,一直到现在这种建筑房屋的形式还在延续。新农村的建设并不是完全把这种传统的居住建筑理念完全摒弃,而是能更好地充分保留和补充。在集中式住宅的庭院,把原来单体住宅时的大门和影壁变成绿意盎然的绿化带或者花卉苗圃,辅以循环水体的建设,这样自然植物、水体的出现,亦动亦静,不仅增添了环境的色彩,美化院落,而且天然的屏障也保护了人们的私密性空间,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奥妙。院落为人们提供了停留、休闲、交流、聚集的场所,这种半开放式的空间与块状房屋形成了同一水平层面,与垂直多元的房屋构筑相得益彰。

5 完善乡村居民住房条件,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按照国家关于农村住房建筑的设计要求,需要注意的方面有:(1)乡村居民住房按套设计,套内空间和设施应能满足安全、舒适、卫生等生活起居的基本要求。(2)农村住房功能布局要做到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区分,实行人畜分离。(3)农村住房功能布局应考虑当地生活方式和习惯。(4)农村住房应满足防火安全功能的要求。(5)农村住房应具备在紧急事态时居民安全迅速撤出的功能。(6)农村住房应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通风、日照、自然采光和隔声要求。(7)农村住房建设应符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8)农村住房建设应优先考虑使用当地建筑材料。

特别要注意的还有给水排水设施的建设,在农村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用水外,还有灌溉、牲畜、家禽等需水供给。每户室内也宜引入自来水管道,为居民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室内可设置洗脸盆、厨房洗涤盆等用水设备。当厕所采用水冲便器时,污水应通过管道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应远离生活区。当供水水压允许时,每户可在屋面设置太阳能集热器供应生活热水。人员生活污水、家禽污水应实现有组织排放,不能对生活水源、居住环境造成污染。集中建设住房时,应根据消防部门的要求设置消防设施。

我国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华北地区汛期比较集中在7、8、9月份等,在汛期做好蓄水工作对农田灌溉有很大帮助,既不危害人们的生活卫生安全,又可以借助自然条件保证在干旱季节时农作物能正常生长,也从一方面节约了地下淡水资源的汲取。在雨水丰沛季节,“乡村小区”可分户建立小型蓄水净化装置,形成集蓄水与污水收集、处理、深度净化、有效利用与排除的系统,以便日常洗菜、洗涤等生活用水,而经过滤后可冲洗便池、灌溉等,使水又形成了活的循环系统。这样做的一个好处还在于如果某一户发生火灾,可以就地取水自救,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水资源的利用将由过去的“取水――输水――使用――排放”的单向开放型流动,转变为“蓄水与节制性取水――输水――节约性用水――再生水循环”的反馈式循环流程。这些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就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内在的可持续发展观得以体现。

此外,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是值得考虑和改善的重要问题。散户居住的农村居民垃圾也是散放的,或者某一区域堆积现象严重,这样不利于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离和处理,造成了恶劣的环境污染。所以,在有了配套的环境绿化的同时对垃圾进行集中回收、集中处理的方法,人人有责任保护居住环境。也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内外成功的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技术,变废为宝,在这一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开创人性化生态住宅的新纪元。

6 总结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乡村居民住房建设本着“节地、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环保农村住房设计,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使乡村居民住房建设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化,建立完善的乡村宜居环境,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和缓解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实现绿色生态平衡。以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地区的乡村居民住宅设计为出发点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有现实指导意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性指导,更多的是全社会多行业积极的关注和投入,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寻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居民住宅设计思路。

总体上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突出生态住房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充分体现当今农民生活的新风貌。乡村居民居住区生态设计的理念是通过合理的规划、有效的资源配置、充足的绿化空间、完备的水循环系统、科学的能源利用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样会更有利于居民以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他们保持良好新型居住状态,长治而久安。

参考文献

第7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对策分析

林业发展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建设,并能满足区域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1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林业技术包含了种植技术、防害控制技术、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有利于林业建设发展的技术综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林业技术不断更新变化,林业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技术范围。林业发展不但要在传统林业技术的基础上创新,采取保护优先、科学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运用现代森林经营理念,指导生态林业建设。更包括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在内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当前,林业正在从传统技术向数字林业变化。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林业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复杂、植物种类多样、气候变化丰富,这对于林业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林业技术,才能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采用合适的林业技术,将林业技术有效推广并取得实际成效,尤其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加大现代林业技术推广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增加,首先提高对现代林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高

林业技术推广事关林业长期发展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林业发展方式上,要学习借鉴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走符合实际的林业经营路径。林业技术推广涉及到方方面面,管理层面决策要站在科学技术引领的高度,来制定林业发展政策和方向;科研规划设计部门要研究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技术,研究解决林业现实科技滞后的问题,规划设计部门要采用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进行森林经营规划设计;林业企业和经营者,要善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指导实践,规范经营行为,更好地发挥林业多功能作用。不能把对林业技术的认识停留在传统基础上,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很多林业技术已经成熟,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林业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不断的引领发展潮流,数字林草也为林业发展指引了方向。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尤为重要,也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突破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2推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林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过去有木材生产科技推广和研发的费用可以摊在木材成本里,由于商业采伐停止,这方面的费用相对不足;林业是周期长的行业,科技推广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人们对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林业技术的推广,长此以往不利于林业科技进步和林业发展。

2.3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林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少,很多技术人员都是自己培养的,缺乏具有专业理论的技术人员,在林业技术的推广方面专业力量不足,不能有效的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存在虎头蛇尾现象和经验主义,对新技术的学习理解存在偏差、实际操作上存在标准不严格,操作不到位、管理漏洞等现象,致使技术推广上出现效果不理想;技术指导跟不上,与科研团队、大专院校衔接不够,技术应用的不同环节缺乏技术把关,阶段性成果总结不到位。技术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科技推广制度、技术服务制度、技术成果推广方法等。综上所述,使林业技术的推广滞后,很多工作缺乏科学依据,技术成果不显著。

3促进林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3.1提高相关人员的认知

1)相关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认知很大程度会制约林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首先,要扭转传统意识观念,深刻认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对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2)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对林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技术人员要主动提高学习技能,掌握现代林业技术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在林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技术人员发挥主力军作用,应用新技术推进工作,全面发挥新型林业技术的优势,实现科技兴林的目标。3)当地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技术推广管理。从民生的高度出发,地方政府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林业技术推广,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现阶段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困境,通过诸如激励政策等,提升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入高科技人员,以科技生产力带动林业建设。

3.2加大林业技术推广资金支持力度

对于森林培育、森林抚育等森林经营新技术,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家、地方政府、林业企业都应该积极支持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仅仅依靠政府持续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扩宽资金主体,引入社会资金运作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资金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林业技术推广应用。

3.3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把人才培训作为科学经营森林、实施林业提质增效战略的重要举措,主管部门人才培养列入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建立常态化的森林经营人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林业队伍整体素质,每年技术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去大专院校培训,聘请森林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不断提高林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引进需要的高素质高学历林学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与现代化林业建设、管理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广泛开展与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和纵向联合,以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推广林业高新技术,增加林业发展建设的科技含量。制定人才奖励办法。对在森林经营活动中有创新、有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和稳定人才队伍,形成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林业建设过程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林业技术应用周期长,成果展现缓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林业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必须一而贯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茬接着一茬干。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广林业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数字林草高质量发展,这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洪立.建设生态林业工程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9(3):184.

[2]冯志国.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19(3):92,94.

[3]张佩芸.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9(32):88-89.

[4]贾殿坤.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林业技术推广研究[J].吉林农业,2019(21):92.

[5]范振杰,张翠銮,葛翠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2019(15):139,141.

第8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石坪、向阳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石坪村、向阳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石坪村、向阳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石坪村、向阳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来源:文秘站 )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我镇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社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 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应用相对零散,缺乏总体规划。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制约了我镇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观念意识滞后,认识和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镇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总体对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其他工作,也导致地区、部门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流程冲击较大,推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干部职工也缺乏创新精神,基本满足于会用就行的状态。另外,信息化直接触及、影响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比例较低,从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缺少真正的互动。

(二)体制尚未理顺,政策不够健全。我镇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更没有长效机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镇内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造成设备、网络等资源较难实现共享或互联,没能很好发挥各类信息系统作用。

(三)资金短缺,人才基础薄弱。从调研情况看,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需要资金投入量大,但大多数村组、部门都资金短缺,从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信息进村入户难,互联网大部份只在镇政府周边经济较发达的村社使用。镇内信息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镇政府及下属机关中没有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很多软件在实际应用时发现的很多问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上级机关组织的相关培训非常有限,没有延续性,涉及面也较为狭窄。

(四)信息系统建设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自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建立以来,基本没有进行过信息更新,而网站本身的浏览量也很少。而××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虽然按月更新,但也存在访问量低的问题,电子政务发展还只停留在政府信息化角度,面向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差距很大。

(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障碍。一些重要的基础信息库,像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城镇农村低保户信息库的建设推进缓慢,各部门信息系统很难实现互联互通,而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也非常困难。

(六)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对计算机和局域网络的保密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还缺乏完全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目前只能以常规的保密制度加以约束,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从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发展制度和政策、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加强××镇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目标

以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加快政务、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同时,坚持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与自身的业务联系起来,完善公文传输系统。启动涉农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站应用。政府企业信息共享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镇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多方筹备资金,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到位。加快网络互联工程建设,加大宽带网建设力度,力争我镇信息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3、营造平台,促进发展。以网站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的收集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镇的实际,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为新企业立项提供参考,为原有企业改造提供帮助。

(三)发展重点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投资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信息化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或公益性社会基础设施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加强××镇信息产业化进程。

2、拓宽政府信息覆盖面,加强信息服务力度。一是提高政府信息上网的时效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二是以政府信息公开网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加互动性。三是加大网上招商力度,一方面大力宣传××镇的投资政策和环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与镇内企业合作,将镇内企业信息上网。四是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管理,掌握资源存量状况,并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实用的基础数据库。

3、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利用现有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县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信息网络系统及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通过推广实用适用的技术,多渠道构建信息共享的农村服务网络。

四、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增强信息观念,优化信息化推广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实实在在地推进部门、地区信息化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普、教育和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为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统筹协调,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具体负责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通信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间的协调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反馈迅速、资源提供及时,群众使用方便的服务机制,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立足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熟炼、能力过硬的信息化工作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丰富培训内容,吸引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尽可能创造平等的、便捷的条件,争取信息化相关教育和培训机会。

第9篇: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低碳环保;乡村经济;旅游发展

1.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是个很广泛的整体,我们作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着,但是当工业、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自然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环境恶劣到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人们不得不关注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样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崇尚自然、环保以及绿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场是久居城镇的居民,通过充分满足游客们的休闲放松、求知探索和回归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大约两万多个,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过3亿。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乡村旅游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的结构以及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问题、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从世界范围来分析,部分较发达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已经进入高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会引发的很多问题而阻碍了其发展,由此可见要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速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

2.乡村低碳经济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因为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缺失的问题,导致我国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部分土地资源任意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还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过高,这些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2.1乡村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受损现象严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风险小、投资少以及自发性明显等特点,让很多开发都是由农民自己进行。部分旅游经营者因为教育水平不高的缘故,自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环境和乡村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管理者还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也造成某些乡村景观的“淳朴”特色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多为来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较为发达的经济所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这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高额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开发者就会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更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与设施,这就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原则背道相驰,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还会对大自然的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乡村的生态自然美。源源不断城市游客的进入,让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慢慢靠拢,甚至最后会被同化,导致乡村独有的“乡村性”的特色逐渐消失,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这一类问题的持续会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将不复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会将自身在城市环境下的生活或者娱乐消费模式带到乡村,这会对当地乡村居民产生某些影响,当地居民可能会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会使原有的传统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等等乡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乡村旅游假如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就不再是乡村旅游,这样会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村经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以农家为主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旅游开发对象较为单一,也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能力有限以及开发者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导致开发不够合理科学,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区自我调节恢复的功能比较脆弱,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灾害。具体表现有不少旅游区域内的噪声、垃圾以及水质的污染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还没有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水质处理体统等等的乡村地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在某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论证不够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进入,最后无法有效的进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每个公民的思想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对低碳减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为的表现和实施,仍然需要加强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总是会第一选择自己自驾出游的方式,一个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私家车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装袋等,这些物品都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元凶。

2.4低碳型生态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过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现代高新的环保技术,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气工程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和再利用,还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行旅游产品的供给。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产低碳的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购物的接待服务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低碳化的观念,目前我国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休闲园、生态观光农田、生态采摘果园以及生态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进行生态化、绿色化观赏景区项目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严重的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阻碍了乡村经济旅游的建设。

3.低碳经济旅游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经济旅游的过程中,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适应当地发展的低碳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产业为核心这一发展原则,有效地去规划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产业,积极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关于低碳旅游观念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微博、报纸等现代媒体平台大力去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从思想上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让游客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内容,低碳旅游模式为亮点的核心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3.2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低碳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生态旅游关于各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主要还是低碳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低碳技术研究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并不高。国际上相对成型的低碳技术的引进难度比较大,而且引进的成本花费较多,这造成了我国科研机构迫切的需要大力培养低碳研究人才,还应该积极的与国际研究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重视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问题。

3.3强化乡村旅游低碳化观念。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人数日益剧增,随之产生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超过荷载最大值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应该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健康环保的新观念。应该积极利用社会效应去宣传低碳旅游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尽量减少自驾游的次数,不能乱扔废弃物品,或者爱护乡村野生动物和植物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全民只有正确的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我国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的性发展。

3.4促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旅游开发低碳型的旅游产品,包括对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方面低碳化、生态化的推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够作为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低碳型生态产品旅游产品时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承担起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重视低碳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商机,通过旅游产品项目和服务方式呈现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说,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确保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完美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玉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周菲菲.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08).

[3]阮慧娟,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