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

第1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将梵净山价值置于全人类保护之下

梵净山的地质和地貌景观极有典型性,在地球科学上具有极为宝贵的价值。这里生态环境非常好,植被生态是全世界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块宝地。梵净山在世界遗产申报中很有吸引力,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等独特优势价值,要充分把这些价值挖掘、整理出来,并将其表现出来,让梵净山的价值不仅仅属于中国保护,更要置于全人类的共同保护之下。

“申遗”让梵净山保护得更完整

梵净山具有申请世界自然遗产要求的全球普遍价值,当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梵净山这么好的资源毫无疑问是需要开发的,但是从全球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是要舍弃一些眼前资源利用的价值,把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目前,梵净山已经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果能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将会得到更严格的保护,通过世界自然遗产这个渠道,学习国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模式,让梵净山保护得更完整。

梵净山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当地百姓的保护密不可分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好,地貌的形成也具有独特性,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梵净山的生态系统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与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的保护有很大关系,当地百姓对他们所处环境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地方要长久地保护下去或是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就需要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重视对梵净山研究成果的发表

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中,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发表和长期的基础研究。已经有不少人对梵净山做过研究,但大多研究成果只装在研究者自己的脑海里,没有发表出来。高质量的有价值的有助于专家更好地了解梵净山,进一步增强全球对梵净山的认识。此外,还需要对梵净山的解说内容及设置做一些补充工作,要考虑其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梵净山景观的和谐性和完整性。

认清遗产本质 合理布局遗产地产业

如果不了解梵净山的生态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意义,就很难对它有新的认识。希望可以针对梵净山动植物的多元性价值重点研究,保护好其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一些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受到破坏,希望当地政府要认清遗产本质,合理布局遗产地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对景区的定位,生态环境的独特性要提高重视,加强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梵净山独有生态环境系统核心价值凸显

梵净山在云贵高原上突然拔出2400米左右的高度,这一高差意味着梵净山的价值依存所在。从植被来说,山脚是一个植被,山上是一个植被,这样一个垂直带就是人与自然最基本的植被生态系统。在这个独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里,孕育了适合在这里生存的黔金丝猴,以及其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使整个梵净山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珍惜濒危动植物为基础的核心价值更加凸显。

梵净山是保存了众多物种和地质景观的特殊地带

梵净山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它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在武陵山系统里面形成一种高适中心,奠定了它在这个区域,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重要性。第二个特点,梵净山属于一个常态地貌,不属于贵州普遍的岩溶地貌,这种常态实际上代表了地带性植物的正常分布。经过数代人的保护,使这些常绿阔叶林的延伸状态和原始状态(的保存)至少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比拟的。第三,梵净山周边都是一个岩溶环境,这与一般的常态地貌又有不同,比起一般的中亚热带交错区,梵净山的生物发展和独特性更强。总体来讲,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以及在整个地质构造上来说,梵净山是保存了众多物种、地质景观以及风貌的一个特殊地带。

扩大保护范围 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

2013年,贵州已经把梵净山列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4年组织国内国际的各方面专家前往进行科学考察,国内国际专家对梵净山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4年,我们已经把梵净山的申遗资料上报住建部,下一步将针对梵净山的资源、边界进行治理,进一步完善措施,扩大保护范围。

第2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51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普遍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高标准农田比重仍然偏低,开发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土地平整,或支持渠道防渗衬砌及水渠建设。技术上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个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必须改变和进一步提高改造水平。

1 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

1.1 自灌区低压管道配水系统设计

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是利用低压水管完成的,作为替代明渠输水的技术。主要应用如下:利用低压管道灌溉水直接进入;出口管道将水输送到灌溉沟或其他形式的灌溉田中。该技术属于地面灌水技术,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出口流量大,既保证水的利用,同时也能节约用水;此外,低压管道出口并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因此,管道可以选择一般的,以此节约成本。这种灌溉系统的设计为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节约型社会建设,应先节约用水,关键在于良好的水利建设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

由于低压管道灌区配水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方法,提供了相应的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改造思想,大大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只能由田水单边主义的做法,因此非常经济实用的,它的前景非常好,这是国家的研究人员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更适合在自流灌溉中使用。正常情况下,自流灌溉比横截面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选择明渠输出水方式,然后横向贯通河流和农业排水流通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重力灌溉更多依靠通道数量,水流量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采取更复杂的的方法来配水,这个问题是低压管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除了具体设计的灌溉面积,它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条件,然后除去水流量和设计成本。在设计上,可以多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好的设计。

1.2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设计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留在现场的地表水,以免作物被淹,因此系统设计要考虑到降雨的程度,并用作设计地下管道的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传统的田间排水工程以农业排水沟为主,其工作是提高耕地径流排水效率,从而起到排水的目的。但是,如果稻麦轮换,是非常容易出现内涝的,因此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不仅要实现排水的目的,也应该实现降渍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使用排水沟降渍设计或选择使用沟渠、地下管线相互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排水降渍。为了真正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污渍要求,挖沟渠,使其保持适当的坡度,不能太陡,否则会影响渠道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施工问题,为了确保施工方便,挖坑道,底部宽度不宜过小,但要实现上述所有要求,需要很高的成本,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般采取排水沟渠,配合地下管道。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很多沟渠,但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出,虽然勉强克服沟渠太多的缺点,即仍占用一些耕地,并需要频繁的维护和管理。

2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

2.1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的基本要求

保持通道蜿蜒,这样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与直线通道相比,蜿蜒的通道有一个更复杂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为了丰富物种类型,排水沟不要建立一个直路沟渠,可适当增加其曲折性。同时允许剖面多样形式,断面采用梯形截面,可以使用较大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各种生活环境。因为土壤问题,混凝土护坡必须使用,但不能全部使用,可以衬砌斜坡的两侧,水道下方可以不用,这样的水道和地下水也可以交换。或使用植物型防渗块,从而避免了“三面光”。植物型块可以用不透水的混凝土块和植物生长组成,在斜坡或底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而且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分解污染的水体废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生态型排水沟断面设计方法

排水沟的设计要求“模仿自然。”主要特点是异质性,形态的异质性主要是指不规则性,横截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和轮廓曲折性,具有水池和浅滩交替的特点,构成材料的异质性是指由砂,砾石,石头,木桩,水生植物和其他物质构成水道。该水道要求流速,流量,深度,水温,水质,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以便形成形态不同的异构生态因子,从而创造丰富的环境多样性,以便形成丰富的渠道生物多样性。设计的通道形状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分水岭通道形态多样性原则,参考自然流域多样化,为构成复杂的渠道规划和设计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总之,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具有高标准的农田产生很好的效果,良好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农田的具体需求,而且还应考虑设计成本、质量,这样我们才可以设计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经验,以供参考。

第3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东北林区;过伐林;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

过伐林是介于原始林和次生林之间的一种类型,从森林植被演替趋势来看,属于不稳定的森林类型,可在人为干预下,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诱导为优质高产而稳定的森林类型。如果继续破坏将退化为次生林,甚至是沦为草地或灌丛。东北林区过伐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过不合理择伐后,由于大部分红松等针叶树和一些珍贵阔叶树被采伐,林分中红松等针叶树明显减少,价值低的阔叶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类型。若继续加以干扰破坏,即退化为次生林,如果合理经营,则可恢复到原生群落类型,仍将继续生产优质大径材并发挥其各种生态效益。目前东北林区红松过伐林面积近100万hm2,是最容易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森林类型。因此,经营好现有过伐林,使其向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这对提高林分质量,恢复阔叶红松林,实现东北林区森林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过伐林类型及特点

20世纪60年代,根据过伐林中有无珍贵针阔叶树种、分布状况、更新质量、立地条件和当时经营水平,将其划分为针阔混交过伐林和阔叶过伐林2个类型组(包括6个类型):坡地针阔混交过伐林、跳石塘针阔混交过伐林、坡地柞树过伐林、坡地枫桦过伐林、坡地阔叶混交过伐林、跳石塘阔叶混交过伐林心。80年代按4种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90年代具体地划分为7种类型:阔叶红松林、落叶松林、云冷杉林、白桦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混交林。还有的学者用极点排序法将过伐林群落划分为4个主要类型:以蒙古栎或椴树为主的阔叶混交过伐林、以沙松为主的针阔混交过伐林、以于金鹅耳枥为主的针阔混交过伐林、以胡桃楸为主的硬阔混交过伐林。

过伐林的主要特点是:由于日伪时期在原始林中进行掠夺式采伐,以及建国后在原始林或前一种过伐林内进行不同强度的择伐而留下残破林相;林木结构不合理,成熟木所占比重较大;蓄积量较低,多数不足130m3/hm2;株数偏少,多在300株hm2左右;林分郁闭度偏低,仅在0.3~0.5之问;林冠下天然更新状况较差等。

2 过伐林空间分布格局

过伐林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随恢复时间的不同是有差异的,在采伐后的一段时间内林分空间结构表现为集聚分布,经过20a左右保育后林分的空间结构可恢复为随机分布,说明合理的森林经营可以协调天然林保育与采伐利用的关系,其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林分的空间结构,更好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伐林的红松种群呈现服从负二项分布的集群分布。椴树红松林及枫桦红松林的过伐林,红松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格局能够满足阔叶红松林恢复的需要,只要通过合理的抚育措施使其达到主林层,即能实现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而云冷杉红松林的过伐林,由于其红松及云冷杉大径木均是主要的采伐对象,大多经历了过度的采伐,频繁的采伐作业及过度采伐后的生境巨变,使红松幼苗、幼树损耗殆尽,红松种群的数量严重不足,只有通过人工更新方式补充红松种群才能实现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而过伐林主要树种更新幼苗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云杉和冷杉聚集强度居前两位。

3 过伐林林木生长

通过对过伐林中椴树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的分析,发现树高平均生长量在40a生达到高峰值,年平均生长量达到0.21m;而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在50a达到最大值,年平均生长量为0.23cm;材积的生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45a生以下,生长较为缓慢,在45~70a期间,材积的生长量增加,在70a材积的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因此把椴树的材积数量成熟龄定为70a。应用过伐林云杉解析木资料,研究年龄与树高、胸径、材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经过拟合得到,云杉树高一年龄的生长方程为二次抛物线方程,胸径一年龄、材积一年龄的生长方程为S型曲线方程,相关指数达到97%以上,为预测云杉树高、胸径、蓄积的生长及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过伐林生物多样性

过伐林群落乔木树种的多样性与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有关,受到中度干扰的过伐林的多样性指数最大,而受到干扰程度较小的过伐林和受到干扰程度较大的过伐林多样性指数都较小,而且不同群落的多样性主要是由各群落的生态优势度、均匀度和丰富度3个参数来决定。影响过伐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壤含水率、树种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增大,尤其是物种丰富度;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有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和林分密度,它们都是通过森林经营可以控制的因子,因此,为维持和增加物种多样性,应采取多树种混交;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下层光照强度减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下层的物种种类和数量,因此,在林分发展的一定阶段,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如采伐来控制林分密度;树木大小多样性指数是反映林分中树木大小结构的一个变量,它与灌木层多样性呈负相关。

结束语

过伐林生态系统对于恢复阔叶红松林十分重要,但研究文献较少,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多集中在过伐林类型、组成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探讨;缺乏对过伐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树种及主要伴生树种的定量研究和定向培育研究;对过伐林经营效果、林木生长、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进行定位研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于过伐林大尺度、景观层次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仅见林场层次景观要素分布趋势的研究;特别是过伐林作为原始阔叶红松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林分,如何通过科学的经营,使其向着含有红松等针叶树的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接近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方面,还没有展开相关的定位研究和系统研究。今后东北林区过伐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应该在定量分析森林多种功能与林分结构及不同经营措施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红松过伐林动态模拟、结构与功能优化、阔叶红松林定向恢复以及多功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突破阔叶红松林区过伐林经营与阔叶红松林恢复的技术瓶颈,集成、组装红松过伐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建立试验示范区,为加快恢复阔叶红松林的进程,实现东北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第4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响,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一级公路工程为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公路

工程的景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环境公路工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景观风貌造成的影响,对施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公路工程的施工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极可能是不可逆的。本文通过分析公路施工对景观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环境防治措施,为公路工程的景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公路施工给景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 沿线环境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一级公路工程位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m,最高海拔3556m。可利用草场46×103km2,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103km2,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mm,年蒸发量(2900~3300)mm。日照时间3316h,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20~180)天。

本项目在地理区域上属温带荒漠干旱区,由于受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土壤贫瘠、地上地下水源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植被具有显著的荒漠区域植被特点,表现为区系贫乏、种类稀少、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形成了以旱生、超旱生、盐生和沙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随着气候干旱风沙频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脆弱。土壤盐渍化面积同趋扩大、加重。由于沙漠化面积的逐步扩大,而引发产生的沙尘暴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

3 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出现在施工期和营运期。表现为建设工程对土地的占用,工程的开挖对水体、植被等生物环境的影响,以及由车辆行驶噪声、施工机械噪声、汽车尾气、施工营地、工程现场形成的污染对沿线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根据拟建公路的工程、公路沿线地区的生态、噪声、空气等环境特点,对拟建公路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而确定了严重影响、一般影响和影响较小因素,其结果见表1。

受拟建公路影响的环境因子筛选 表1

工程活动

环境因子 前期

工作 施工期 营运期

自然环境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空气质量

噪声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

地表水

社会环境 工业 + +

农、牧业 +

交通 +

社会经济 + +

公众健康

居民生活质量 +

拆迁

注:明显影响 一般影响 影响较小“+”表示有利影响

3.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植物资源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极小。

在道路施工期间,施工方投入大量物资和劳动力,人员较多,活动范围较大,对施工区周围植物资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施工方的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对动物的干扰,施工中对所经过的滩涂、草地挖方和填方将对两栖和爬行类,特别是对两栖类动物小生境的破坏等。工程建设用地将永久征收一定数量的灌草丛,使资源面积减少。道路施工时取弃土石方、人流和车流进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洒落的水泥,都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影响。该项目区处在荒漠区域,植被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大量施工机械,人员的进入,如不加以防范会对已经脆弱的植被结构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营运期也可能因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产生阻隔影响,主要表现为因生境碎化,可能使个别动物所需的生境面积缩小,或迁移它处,从而导致公路沿线周围环境的动物数量有所减少。

3.2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的影响

公路建设将使施工区域内草场资源减少,特别对于分布在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这些区域的草场资源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改善环境。工程建设一旦开始还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生物量损失,造成地质结构、地表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势必会降低施工区域的生态环保效能。

公路工程的实施对景观风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阶段。西北地区公路建设沿线地植被主要以生态脆弱的人工种植林为主,施工期间,路基土石方开挖填筑、取弃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建及施工过程碾压、附属场地整平和基础的开挖等都将使得原地貌遭受扰动破坏,改变局部地形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材料堆场、施工营地和运输通道等临时工程在施工期间对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严重影响景观整体性。

3.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道路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都会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产生扬尘、粉尘等对空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该项目区域;运营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会产生大气污染。

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间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运营期间机动车行驶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公路沿线收费站的洗车废水和生活污,降雨时将随着雨水被冲刷至附近的沟渠,会对沿线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工程土石方废弃物、拆迁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置,不仅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等,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4 公路工程景观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4.1公路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治措施

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恢复林缘景观,以减少公路营运对环境的污染。对林区边缘、隧道口和涵洞口采用加密绿化带,并尽可能的扩大绿化面积,以有效的防止灯光和噪音对野生动物不利的影响,并保障行车安全。在野生动物的重点分布区,尽量多设置以方便动物通过和迁徙的构筑物,公路两侧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严格管理措施,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加强隧道口、涵洞口和桥下植被的自然景观恢复,以更有利于动物通行。加强对承包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有关法规、野生动植物的简易识别及保护方法。加强施工的生态监理,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和行为,防止捕猎和乱砍滥伐,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环境监测。

4.2公路工程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影响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在荒漠化严重区域,开挖回填时应有监理人员现场监督。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取弃土(渣)场进行取弃料作业,不允许乱取土,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乱放,更不允许排入河中。路基施工和弃土(渣)场施工前,应将占用地的表土层剥离,并在临时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防止雨淋造成养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和土地复垦。对于坡面工程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加以防护。凡因公路施工破坏植被而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在沿线有野生保护动物分布的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4.3公路工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经常洒水可有效的控制扬尘。运送砂石料的运输车辆,用帆布、盖套等遮盖,以防物料飞扬,沿途撒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应采用站拌方式,拌和站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至少250米,另外拌和站须配备除尘设备。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方式,其拌和机应配备有除尘设备,拌和厂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不少于1公里。公路中桥梁结构应多采用预制构件。

(2)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应远离地面水,并提供环行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建立临时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修建道路排水工程时,应建造临时绕行渠道,以便继续使用灌溉渠和排水沟。有河沟的地方修建桥梁时,应注意避免施工钻桩的水或石渣直接污染水源。

(3)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员居住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生活垃圾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加强施工期现场管理,垃圾及时清理,妥善处置。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应及时平整,清场要彻底,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回填,不可利用部分与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统一收集送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营运期在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等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桶和垃圾收集池收集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别送往临近的城镇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置。

5 结语

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一直比较脆弱,特别是荒漠化严重地区。公路的建设,施工周期长,动用大量重型机械,施工人员众多,对路线区域的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分析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工程建设过程认识、控制和保护当地脆弱的环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郭晋平,周志期,景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第5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规划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法律依据。通过规划可以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科学构建绿地系统,均匀布局各类绿地、突出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保护好生物多样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景观工程亟待改善。

2 生态城市内涵与特点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3)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3 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4 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5 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6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面临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生态园林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建立与地方气候相适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植物为主,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类创造清洁、舒服、优美、最佳的生态环境,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高度的和谐统一。

7 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转变城市美化的观念,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创造适生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将城市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构建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性生态系统,进而达到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城市规划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09).

[2]马交国,杨永春.兰州市旧城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02).

第6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一、单选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动物不是腔肠动物的是 ( )A、珊瑚虫 B、水螅 C、海葵 D、涡虫2蛔虫是寄生生活,那么它的什么器官和此相适应,比较发达的是 ( )A、运动器官 B、感觉器官 C、生殖器官 D、消化器官3 蝗虫适于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 )①用气管呼吸 ② 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③ 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 ④ 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 河蚌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  )A、贝壳 B、外套膜 C、珍珠层 D、斧足5 下列几种常见的鱼属于海洋鱼的是 ( )A鲤鱼 B草鱼 C鲢鱼 D带鱼6 我国淡水鱼中,被称为“四大家鱼”的是 ( )A.草鱼、鲤鱼、鲫鱼、青鱼 B.鳙鱼、鲢鱼、草鱼、青鱼C鲢鱼、草鱼、鲫鱼、青鱼 D.草鱼、青鱼、鲤鱼、鳙鱼7鱼的呼吸器官是: ( ) A.鼻孔; B.鳃; C.口; D.鳔。8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 )A.干燥的皮鞋上;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 D.潮湿的沙土地。9 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于 ( )A、青蛙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B、青蛙能大量捕食农业害虫C、青蛙皮肤具有斑纹,适于观赏 D、青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10. 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比两栖动物高等的主要特点 ( )A、用肺呼吸 B、能在地上爬行 C、卵生 D、体内受精11 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 )A、蜥蜴 B、扬子鳄 C、马门溪龙 D、蛇12 家鸽是同学们熟悉的一种鸟,它适行的外形特点是: ( )A.扁圆形; B.流线型; C.长柱形; D.扇形;13哺乳动物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作用是 (  )A.伪装 B.保护 C.防御 D.保温14下列动物的犬齿发达的是 ( ) A家兔 B家猪 C牛 D虎15下列动物属于胎生哺乳的是 ( )A鲤鱼 B娃娃鱼 C鸡 D 猪16对动物“尝试与错误”的行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动物学习行为 B.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后天性行为C. “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D.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17动物具有“学习行为”,有利于 ( )A、寻找食物 B、找到配偶 C、逃避敌害 D、适应复杂的环境18大雁南飞属于动物的: (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迁徙行为 D、生殖行为19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的是: ( )A、蚯蚓 B、大山雀 C、黑猩猩 D、牛20麻雀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在我国开展过“剿灭麻雀”的运动,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原因是 ( ) A、通过“剿灭麻雀”的运动,麻雀数量急剧减少,濒于灭绝B、因为麻雀数量减少,其它鸟也减少了C、麻雀是很多害虫的天敌D、农作物产量增加,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21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的原因是: (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亡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D.高温、密封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22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 ) A.分裂生殖 B.孢子生殖 C.出芽生殖 D.有性生殖 23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有可能 24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相同之处是 ( )A.两者都有果实 B.两者都有种子 C.两者都有花 D.两者都没有真正的根25鲸不属于鱼类的主要原因是 ( )A.鲸不是通过卵生,而是通过胎生来繁殖后代 B.鲸的体表光滑,没有鳞片C.鲸没有鳍辅助游泳 D.鲸没有鳃盖和鳃丝二、填空题:(本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26、蚯蚓:运动靠体壁发达的_________与__________配合完成;呼吸依靠____________来完成。 27、大多数的鱼的体型呈 型,体表覆盖 ,并且能分泌粘液,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28、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_______中,用_______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生活,用__________呼吸,兼用 呼吸。29、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总是维持在 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 30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 、 ,还有有机物。31、生物多样性包括 、 、 。32、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两大特点是 ; 。三、识图分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33、二战时期,有一只信鸽为了把情报送到总部,在双脚被炸弹炸掉的情况下,忍痛飞了回去,但在完成任务后不久就死去了,人们把它的身体做成模型以纪念它。其实,信鸽很早就有“军中不会说话的特殊兵种”的美称。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信鸽的身体呈 ,这种体型可以减少飞行的 。前肢变成 。(2)信鸽的翅膀展开呈 ,在飞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 (填 “正羽”或“绒羽”(3)观察信鸽的骨骼,可以发现 很突出,长骨 (填“中空”或“实心”)(4)信鸽 的肌肉比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发达,体温 。(5)图中所指结构的名称:a是 ,b是,c是。(6)鸟的呼吸器官是  ,但是鸟的呼吸方式很特别,原因是它还具有发达的 ,可以辅助呼吸。

34根据右图回答:(1)图中①是 ,④是 。(2)图中⑤是 。它的作用是减少运动时①和④接触面的 。(3)图中③是 ,内有少量的滑液,起着 作用。四、实验探究(35题每小题2分,36题每空2分,共10分)35、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地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人员给小鸭①、②、③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母鸭的行为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小鸭①、②、③的行为发展过程可以用下列哪个术语描述: ( )A 先天行为 B条件反射 C 本能D学习行为(2).小鸭④、⑤、⑥被称为: ( )A 实验模型 B 对照组C 实验组D 一个变量(3).如果不是把小鸭①、②、③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可能会怎样 ( )A 它们可能吓唬其他鸭子 B 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C 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 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36甲乙丙三瓶牛奶分别加入乳酸菌后,甲乙两瓶封闭,丙瓶敞开。甲瓶加热至100摄氏度后再冷却,然后均在室温下放置,可以变成酸奶的是 ,最不容易酸败的是 。

一单选题:1 D 2 C 3 C 4 B 5 D 6 B 7 B 8 C 9 B 10 D 11 B 12 B 13 D 14 D 15 D 16 C 17 D 18 C 19 C 20 C21 C 22 A 23 C 24 B 25 A二、填空题:26. 肌肉 刚毛 湿润的体壁 27. 流线型、鳞片 28. 水 鳃 肺 皮肤29. .数量,比例,相对稳定,生态平衡 30. 水分;适宜的温度 31. 种类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32.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三、识图分析题33(1)流线型,空气的阻力,翼(2)扇形,正羽(3)胸骨,中空(4),胸部,高而恒定(5)气管, 气囊, 肺,(6)肺, 气囊

第7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平原河道;护岸形式;生态

中图分类号:TV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128-01

平原河道除主航道、骨干排涝河道的部分地段、主城区河道的高坎地段外应多采用多形式的生态河坎。现本人在管理实施的河道整治工程有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绍兴县南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绍兴瓜渚湖直江整治一期工程等工程,下面主要分析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中河道护岸的几种形式。

1工程概况

浙江古运河西起钱清镇,东至陶堰镇泾口,河道全长43.45 km,其中绍兴县境内河道全长21.17 km,越城区22.28 km,属萧绍运河水系。浙东古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重要航道,沿途穿过钱清镇、绍兴县柯桥城区、越城区、皋埠镇和陶堰镇,古纤道贯穿全段,部分河段是重点文物保护范围。浙东古运河具有行洪排涝、水量调蓄、景观休闲、生态环境等功能。

本工程通过护岸等工程措施,对浙东古运河陶堰段进行专项整治,河道起点为皋埠界,终点为陶堰镇泾口,河道治理总长7.124 km(含白塔洋),护岸总长16.528 km,其中老河坎利用4.451 km,老河坎整修4.030 km,新建护岸8.047 km,另需设置一定数量的河埠。本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

2河道形态

目前我国很多的河流河岸的硬化、河道断面的整齐规划,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使水流能够更快的通过,增加行洪能力,减少土地的流失,防止水流冲刷岸坡等情况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下垫面硬化、洪峰流量的加大,雨水的汇集,河道越来越窄,河道的基本功能降低,从而造成城市的抗洪压力逐渐增大。并且硬化光滑的堤岸导致贴岸水流的速度增加,从而导致水流能量的集中,形成巨大的破坏力,使水流冲刷堤岸的风险不断增加,而且对下游以及城镇村庄也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设计和规划中,应该根据河道工程的任务以及目前河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

3平原河道的护岸形式

平原河道除主航道、骨干排涝河道的部分地段、主城区河道的高坎地段外应多采用多形式的生态河坎。在对平原河道防洪排涝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河道堤岸的安全性,除了堤防等级的提高还应该多从河道清障、清淤、拓宽河道等多方面考虑,在修建护岸、堤防,还应该特别考虑河道穿过的城镇村庄以及农田等地段,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强河道生态性,减少硬化的现象,并允许河道的多样化,减少水冲刷,同时还应注意景观建设的需要。

3.1A型护岸

对于通过村庄、或当地政府已有规划的河段,为减少两岸土地征用及建筑物拆迁数量,或与已有规划相衔接,一般采用该种类型的护岸形式。A型护岸采用浆砌条、块石重力式挡墙结构,墙顶高程4.80 m,迎水面坡度1:0.03,背水面坡度1:0.5,墙身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墙面用20 cm~30 cm厚浆砌条石一丁一顺砌筑,墙顶用10 cm厚旧石板压顶;挡墙基础为30 cm厚C20砼底板,基础顶高程3.20 m。

在对平原河道护岸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浆砌块石砌筑护岸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有很好的护岸效果,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品石料,其他的建筑材料使用也较大,在亲水性和透气性明显不足。

3.2B型护岸

为体现河道的生态性,对于两岸为农田的河段,一般采用该种类型的护岸形式。B型护岸为生态型护岸,采用松木桩结合干砌块石护岸结构。松木桩长3.0 m,梢径不小于φ12 cm,间距

20 cm,桩顶高程3.90 m。松木桩内侧为干砌块石挡墙,挡墙顶高程4.50 m,基底高程3.80 m,高0.70 m,顶宽0.35 m,底宽0.70 m。其主要特点是:施工技术要求较低、方便简单,有较好的护岸效果,在亲水性和透气性上效果明显。但应严格按照松木桩打桩的施工规范要求实施施工。

3.3老河坎整修

主要包括二种情况:一是对于原河坎挡墙相对完好,仅局部损坏或压顶较差的地段,仅对原河坎挡墙作破损块石置换及拆除原压顶后重新用10 cm厚旧石板压顶;二是对于原河坎挡墙整体较差、损坏较严重的河段,一般需拆除原挡墙一皮砌石后,对其以上部分重新进行砌筑处理。在满足护岸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持原河坎,墙顶高程按实际情况确定。

4河道生态护岸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4.1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

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还应该注意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其他经济效益,因此,河道生态护岸应满足工程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4.2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

河流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是相对和谐的生态系统,并且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泥沙和水流是河道以及河岸生物生存的技术,因此在对河道生态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使河道、河水以及河岸以及岸边植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通过水文分析进行确定水位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生长以及抗洪,成活率的高的植被。为了保证河道两岸以及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对水环境以及生物的影响。此外,在岸坡上设置多孔质构造,为水生生物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与生长空间。

4.3生态护岸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

生态型河道应该是亲水性河道,因此在生态护岸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而且必须综合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为高低错落、格式多样、水陆交融的栈桥、石阶、亭榭、长廊等亲水平台,使河道河流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4.4构建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水景观

在对城市河道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文脉,并且还应该与回归自然提高城市的品味相结合,在对河道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河道形态以及断面的设计,但是应避免防洪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4.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在河道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其效益不仅体现在防洪安全上,还要体现在社会公益性上。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协调好各有关方面的矛盾,处理好投资与利益的关系。注意就地取材,尽可能利用原有和当地材料,节省土地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管理维护费用。

参考文献

[1]刘娜娜,杨德全,张书宽.生态河道中护岸形式的探索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0:97-99.

[2]高明波,刘建新.浅析河道护岸破坏因素[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8).

[3]徐项.生态景观型山区半山区小流域治理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118-120.

[4]金术英.几种平原河道护岸控导整治措施[J].吉林水利,2007,1:128-131.

第8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1认真预习,专心听讲,做好笔记

1.1想收到好的听课效果,就需要课前做好预习。预习时,可先从每章每节的标题开始。在每一个大标题、小标题的后面加一个问号,用“是什么”、“为什么”、“是怎样的”三个基本问题来提问标题的内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浏览课文内容,同时用笔将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或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新疑问记在笔记本上。这样的预习,会使你在听讲时更加有的放矢,知道自己要听什么、想听什么。

1.2上课专心听讲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关键。“听讲”是有技巧的,上课时务必全神贯注,并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1.3上课专心听讲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关键。“听讲”是有技巧的,上课时务必全神贯注,并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笔记是简化了的课文重点。听课时,将老师讲授的重点记录下来,可加深印象,减轻考试复习的负担。

2归纳整理、对照比较、重视图解

生物学的内容繁多而零碎。因此,要学好生物就需要:

2.1充分理解专有名词、现象原理 和课本笔记,再将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2.2用心比较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分类归纳,如此才能融会贯通。

2.3生物学有非常丰富而且十分重要的图片资料,配合图片的说明,可以使你迅速了解生物现象的来龙去脉。

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活学活用

一方面,生物学研究的东西都是活生生的。“活”的东西,重在理解,切忌“死”记硬背!――活学。另一方面,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她来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就会“为我所用” 。――活用。因此,我们需要观察自然界,留心身边的各种生命现象,随时亲身验证课本内容,尝试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吞咽时,喉头上升还是下降?校园植物是属于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对这些问题-对于前者你只要吞口水试试;对于后者,你可比较叶脉、花瓣,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4人人动手、亲自实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实验教学是生物学主要特点。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实习、调查等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帮助同学们掌握知识,而且能够使我们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不要害怕那蠢蠢欲动-蠕动的小昆虫,它将带你进入奇妙的探究之旅;控制好你那激情澎湃的心,仔细聆听老师的教诲,你就能利用显微镜进入神秘莫测的微观世界;不要惧怕失败,多做几次,那将会使你最终迈向成功。

切记:成功的关键就是人人动手、亲自实验。

第9篇:生物多样性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生态 绿化 景观 多样性 防护

    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破坏比较严重。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做好生态保护,植被恢复做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化的进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破环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高速公路绿地现状,对多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高速公路绿地设计现状

    高速公路绿地景观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绿地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也是体现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

    以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为例,宁杭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其景观元素丰富包含了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假山石、湿地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品种达两百多种。包含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草坪与花卉、多年生和一年生、水生植物等。

    如在丘陵地区路段,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和营造“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将互通立交桥下的绿岛修整成小岛等形状,并栽植不同的植被,同时将水源引进小岛,使整个绿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人性化。

    又如为了减少山体爆破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变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客土喷播、轮胎固土等新型岩石边坡固土绿化方法,让原来被爆破的“伤痕累累”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衣。

    服务区也尽显古典生态风情,在服务区与路之间种植了特大型银杏、梧桐、紫薇、香樟等树龄不一、高矮参差的树木,服务区的建筑则掩映其间,其中设计了景观小品,景色十分怡人。

    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是一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高速公路,沿线田园山水风景宜人,为广大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然而还有大部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性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绿化方式上,整体上水平不高,设计多采用城市道路绿化方式,绿化树种单调,季相色彩变化少;绿化大同小异,景观雷同,失去了自己的景观特色。

    其次,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以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时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长生产能力。

    第三,高速公路绿地存在后期绿化养护难度大、养护投入高,致使绿化效果因养护、投入等因素影响有倒退的趋势,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效益不高。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速公路绿化

    高速公路绿地是高速公路空间环境组成的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应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绿地系统,保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在整个公路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要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地上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

    1.遵从生态学原则,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

    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绿地系统景观价值的高低和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发挥。在同面积的绿地中,灌丛的单位面积绿量或叶面积指数和生态效益比草坪高,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又比灌丛的高。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既不重叠,也尽量不空白,以避免种间直接竞争,提高叶面积绿量,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以乡土植物品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并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生态位,设计和建设一个各类植物按其生态位各得其所,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绿地系统。

    2.保持“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群落结构

    在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娇贵的草坪每公顷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呵护费”,而树的管理费则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五、六年就要更新,护理较好的草坪寿命也不超过10年左右,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太多的人工护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模拟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既丰富了沿线景观,又便于养护管理,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型”高速公路绿化措施的探讨

    1.边坡防护

    现在建设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仍以工程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使边坡看上去僵硬、单调、机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防护设计中在满足边坡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绿化防护,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要考虑整个植被逐步恢复过程,以灌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除了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外,也有利行车安全。

    边坡防护还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边坡人工植草绿化,为减少人工草被退化,可考虑禾本科、豆科相结合和以暖季为主,冷暖季型草种相结合,并适当配以灌木的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自生自养,达到边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目前工程防护手段常用现有喷播绿化、挂网喷播、厚层基材、中空锚杆框格绿化、六角空心砖绿化、改良型厚层基材、植生袋防护和椰纤维网喷播防护(cf技术)等。养护完成后形成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互通区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景观节点,其空间由匝道立体交叉围合而成,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对景观要求较高。出于美化考虑,目前现有绿化施工选择的草种和树种的品种比较单一,物种少,稳定性差,受干扰后恢复能力差,该生态群落非常脆弱,给植物病虫害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便利,一旦感染了病虫害或其他灾害,植被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建议互通区绿化在选择植物品种时,种类应尽可能多一些,即使同一类也应该选用不同的品系混配,同一品系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有效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绿化结合地形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点。互通区取消内侧的工程防护,取消工程排水沟,进行景观地形设计,使原有的平坦的互通区地形自然起伏变化,利用自然地形排水。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能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3.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运用绿化种植,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龙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他们有规律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四、结语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观,又使高速公路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

    总之,无论从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来看,调整绿化结构,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结构完整、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型公路绿化,是保证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邬建国等.景观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胜高等.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