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粮食生产成本; 直接费用;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粮食价格终于冲破计划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随生产成本与供求关系波动,且与世界市场保持着联动关系。但在近年国际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库存急剧减少,从而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这种联动关系不得不中断。2007年年底,为有利国计民生,保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控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且向市场投入了大量国家储备粮,平抑粮价的上涨势头。因而中国居民的“米袋子”一直保持着充足的供应,价格也相对平稳。但我国的粮价仍有较大的来自国际市场的上涨压力,若想长久地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笔者认为:除了政府继续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给种粮者相应的补贴外,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也是不可或缺的长远且有效之计。
依据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粮食的生产成本可由直接费用、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要从控制这三部分费用入手。
一、控制粮食生产直接费用的措施
种子、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构成粮食生产的直接费用。总体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直接费用过高。近年来,我国主要农资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扬,而粮食价格虽也有提高,可幅度却小于农资产品。以2008年为例,主要农资价格相对于2007年同期的涨幅基本上在10%以上,有的甚至远远高于10%(见表1),而主要粮食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涨幅却小于或等于10%,例如在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使其相对提高了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这种主要粮食作物与农资产品价格涨幅上的差距,势必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乃至其种粮的积极性。
针对粮食生产直接材料支出偏高的状况,应大力扶持农资生产企业,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甚至补贴,防止农资产品价格过快地增长,必要时可将农资产品限价,以降低种粮的直接费用。但限价只能一时解决粮食的直接成本过高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因其可能会损害到农资生产企业的利益,使其成本无法消化,产生亏损。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粮食收购价格与主要农资产品(如种子,化肥等)的价格联动。虽然国家发改委2008年10月20日公布了六项措施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并首次提出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但这种联动还不足以抵消粮食收购价格上涨低于农资产品价格上涨的负效应。从我国的现阶段情况看,期望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来达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因此,继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农资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年度,各地区根据农资价格的上升幅度,相应地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此举既顾全了农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又保全了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时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其中销售中间环节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大型生产厂家对农民的直销网络势在必行。政府在农用生产资料直销网点建设上要增加投入,降低厂家的销售成本,且给农民购买农资产品提供最大方便,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所需的农用资料价格的目的;另外,也可团购农用物资,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资公司龙头企业订购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物资,这种独特的团购方式赢得了众多的优惠条件,体现出明显的团购优势,购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零售价格。
三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农资价格的监测,密切关注农资市场的价格动态,及时了解农资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严厉打击流通环节的囤积居奇和假冒伪劣行为,建立健全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和调控机制,平抑市场价格,防止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
此外,加大科研公关,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摊薄每公斤粮食所包含的农资费用,也是一个可行之策。这需要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创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努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还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服务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下种、合理施肥、安全用药,逐渐克服大播量、大肥量、大水量和滥用药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地降低种地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实现节能增效。
二、控制粮食生产直接人工的措施
我国粮食生产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人地矛盾突出,经营规模小。目前全国约有2.3亿农户,每户经营耕地平均只有6亩,而这6亩耕地又被分割成零星的若干小块,由于农地难以转让,这就把亿万农户都固定在小块土地上,从事着以自给性为特征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用工费用始终是粮食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导致用工不断减少,2005―2008年每亩粮食的用工天数分别为:9.97日、9.59日、8.69日、8.46日,分别比上年减少10.2%、3.8%、9.4%、2.6%。但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部分地区在农忙季节甚至无工可雇。劳动力的供不应求导致劳动力价格逐年上升。近年来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工资,农民工收入也相应增加,使得这几年农村雇工工价年年提高。2005―2008年粮食作物平均雇工工价分别为:22.51元/人、25.84元/人、30.18元/人,32.20元/人,分别比上年提高19.7%、14.8%、16.8%、6.63%。劳动力价格上升幅度大于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而导致的用工数量的减少幅度,因此粮食生产的用工费用实际有所增加。在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经济效益萎缩乃至破产倒闭,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数量锐减,使得大批农民工返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用工费用的增长幅度将会放缓,但这只一种暂时或短期的回落。
为有效降低粮食生产直接人工支出,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鼓励农业规模经营。其次,考虑到近年来有的地方的“打工潮”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留守农村的多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撂荒的现象,如今农民工陆续返乡,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中央重农惠农的政策,投身农业生产,减少雇工数量。最后,各地政府应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组织部分返乡的农民工组成劳动服务公司,规范管理,并在工商登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技术,为农户提供修建水电设施、运输、收割等服务,既能促进农民工的再就业,又能有效降低农户的用工费用。
三、控制粮食生产制造费用的措施
借鉴成本会计中制造费用的概念,粮食生产中的某些费用具有工业产品制造费用的特点,包含土地承包费用、水电费用各项。其中,土地成本占种粮全部制造费用的80%以上。土地成本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的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即农民转包、承包土地的土地转、承包费及农民自己享有经营权的土地如果转包给他人所能获得的租金。近年来,种粮的制造费用上涨较快,正是源于土地承包费的上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提供给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机会骤然下降,相当多的人回家种田。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开展了新一轮土地承包,农户间竞争增强,相应抬高了土地承包费。
为了降低粮食生产中的制造费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一是乡村组织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所有承包资料档案健全完备,长期保存完好。二是围绕承包合同管理、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机动地管理、土地流转管理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形成规范的工作规程,使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有效避免因乱收费而增加农民的负担。
其次,正确引导承包土地规范流转。农户间规模少,期限较短的土地流转,可以签订简易合同;流转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应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方式、用途、面积、坐落以及流转双方的责、权、利、附加条件、违约责任等;对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流转关系,但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督促流转双方订立流转合同;对已签订流转合同的,要对合同进行备案审查和鉴证,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纠纷。避免由于土地承包关系不明、流转频繁,农民不愿或不敢在承包地加大投入,从而影响粮食生产。
再次,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全国仍有亿万亩的中低产田,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早日形成粮食的实际生产能力,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最后,继续抓紧抓好延包后续的完善工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抓紧组织做好延包后的完善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不得以各种理由侵占农民已承包土地,公有设施的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农民已承包土地的,要给予相应的补偿,避免农户增加土地使用的隐性成本。
【参考文献】
[1] 丁声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现代农业,2007(5).
[2] 农业部. 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S].农经发[2008]10号.
2014年我县秋粮播种面积37.38万亩,总产22014.9万kg,较上年增3115.2万kg,增16.4%。其中种植水稻12.78万亩,预计总产7476.3万kg, 较上年减146万kg,减1.9%;玉米24.6万亩,预计总产14538.6万kg,较上年增3261.2万kg,增28.9%。
一、水稻生产形势预测
2014年我县共种植水稻12.78万亩,比上年增0.48万亩,增3.9%。全县直播稻亩穗数35.9万,穗粒数89.8粒,结实粒77.4粒,空秕率10.6%;插秧稻亩穗数29.4万,穗粒数142.7粒,结实粒122.9粒,空秕率13.9%;全县水稻平均亩穗数33.81万,较上年增1.01万,结实粒92粒,较上年减20.2粒,空秕率11.66%,根据灌浆速度测定9月10日千粒干重19.25g克,较上年同期减5.85g,预计千粒重23.5g,理论亩产731kg,,预计实产585kg,较上年减34.7公斤,减5.6%。总产7476.3万kg, 较上年减146万kg,减1.9%。我县水稻生产的总体特点是面积略增、单产、总产均比上年略减。
二、玉米生产形势预测
2014年我县共种植玉米24.6万亩,较上年增2万亩,其中单种玉米12.8万亩,套种玉米9.8万亩。根据对全县玉米田块定点调查汇总:单种玉米亩穗数5136.8穗,穗粒数623粒,套种玉米亩穗数2825穗,穗粒数497.5粒,全县玉米平均亩穗数4216穗,较上年减136穗,穗粒数572粒,较上年增75粒,根据灌浆速度测定9月10日百粒干重34.13克,较上年同期减0.67克,百粒重预估35g较上年减0.8克,理论亩产844kg,较上年增70kg,预计全县玉米单产591kg,较上年增92kg,增18.4%,预计总产14538.6万kg ,较上年增3261.2万公斤,增28.9%。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为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粮食流通管理>实施办法》,确保我县粮油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质量良好和卫生安全。一年来,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并根据市粮食局《关于采取措施确保春节期间市场供应物价稳定和节日安全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对全县有代表性的和吞吐量比较多的重点乡镇的粮油市场和个体经营户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对其他购销量比较少的乡镇,适时地在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全面认真的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全县人民的生活需要和“节假”日期间粮油食品的安全,从创建“平安永善、和谐永善”和支援溪洛渡电站建设的高度出发,县粮食局领导把搞好粮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与粮食行政执法相结合,积极主动,多次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工商、质监、卫生等)。由县粮局牵头,成立“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组,分别对溪洛渡、团结、桧溪、细沙、青胜、黄华、莲峰、茂林、大兴、墨翰等乡镇的市场粮油和个体粮油经营户经营的原粮、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进行监督检查。
1、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严格执法,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服务大局,维护和完善粮油市场秩序。今年以来,县粮局先后召开7次会议,研究行政执法和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和措施,特别是在奥运会和节假日期间,我县把粮油市场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重点对溪洛渡、团结、细沙、桧溪、莲峰、茂林、大兴等乡镇的粮油市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粮油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
2、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把搞好“米袋子”工程和创建“放心粮油”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努力构筑城乡居民购买“放心粮油”意识,让群众满意和政府放心,尽到我们力所能及的职责。
二、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粮油市场
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关系到整个购销粮油市场是否健康有序发展,也是关系到粮油质量安全、良好、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特别是粮食企业改制后,粮油购销市场更加市场化,粮油经营者的业务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所以,宣传工作很重要,根据省市粮食局的文件精神和县食安委的通知要求,我们在开展行政执法和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在各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工商、质监、卫生)的关心、支持配合下,首先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流通统计制度》及其他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其次是粮油质量、标准、卫生、安全的宣传。
1、通过近年来的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由原来的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粮油市场繁荣,对保障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从不懂得粮油食品的质量标准已逐步了解粮油食品的好坏,使广大的个体经营者和消费者提高了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鉴别能力。
2、认真履职、严格执法,把行政执法和粮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贯穿于整个购销市场,做到一边检查、一边宣传讲解《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求粮食企业和个体粮油经营户不管是平常或节假日期间都要经营高、精、细的绿色优质粮油,杜绝劣质粮油上市场。
3、我们在每次粮油食品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中,要求粮食企业和个体粮油经营户,在进货时,必须向对方索取(分品种、批次和生产日期)粮油质量检验报告书,并妥善保存,接受检查。同时,建立相应的粮食经营出、入库台帐,并在每月20日前将本店所经营的粮油分品种、数量向县粮食局报送报表。
4、对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查处,同时,检查各粮油经营网点,所经营的粮油产品是否堆码整洁和受到污染,成品的包装和标识是否符合国家包装、标签标准和规定,有无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OS”标志)等并要求粮油经营者不购进、不销售不合格粮油产品。
三、突出重点、集中检查
今年以来,由县粮局牵头(工商、质监、卫生配合)组织的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组,经过周密部署安排,历时25天,先后8次,45人次参加的,对全县15个乡镇的市场粮油进行了分期、分批次的拉网式排查,特别是对溪洛渡、莲峰两镇的粮油市场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包括价格监测),为确保全县粮油市场质量安全、价格稳定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保证了每次粮油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1、检查粮油经营户104户,各种粮油939840公斤:
(1)原粮88000公斤,其中玉米76200公斤,大豆11800公斤
(2)成品746090公斤,其中大米475350公斤,面粉246000公斤,面条16240公斤,糯米8500公斤
(3)食用植物油105750公斤。
2、检查粮食收购户4户,有收购资格许可的1户(粮
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共计2025000公斤。
(1)玉米1025000公斤(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100万公斤)
(2)稻谷100万公斤(粮油购销储备有限公司100万公斤)
3、检查中发现溪洛渡镇有3户经营的成品粮1625万公斤(有陈化现象不能食用),已作饲料处理,其中大米1275公斤,面粉350公斤。
一、工作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为依据,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标本兼治,依法治理,促进安全生产,为粮食流通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市粮食流通经济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工作内容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对以下行为行进严格治理:
1、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的;
2、重要生产场所、重要部位的日常监管、安全警示标志、防范措施不到位的;
3、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证而上岗的,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的;
4.安全生产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作业环境、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安全生产相关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维护、改造、报废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
5.受自然灾害威胁而未落实防范措施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不及时、也不及时上报的;
6.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7.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不健全,应急预案制定修订演练不及时,以及自救装备配备不足、使用培训不够的;
8.粮食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
9.粮食储藏保管工作和粮食加工作业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
10、储粮化学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销毁制度不建全、不完善、不合理的。
三、进度安排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要贯穿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始终,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和同步总结,并结合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5月底前)
各县(区)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动员部署工作,此项工作于5月底前完成。
(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6月至10月)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按照前述10项治理工作内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各县(区)要加强对相关企业单位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行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市局将分期、分批对各县(区)、局直属单位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时间另行通知。
(三)深化治理,巩固成果(11至12月)。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在对前述10项治理工作内容认真检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治理,严肃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落实安全防范各项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为了做到切实治理,巩固成果,推广经验,促进安全生产,各县(区)要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行隐患整改情况“回头看”。市局也将根据各县(区)、局直属单位的检查情况,组织开展抽查,时间另行通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粮食局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由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局直属单位也要明确这次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的责任机构,按进度要求抓好各阶段工作。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既要突出粮食收购期间、粮食加工作业期间、粮食出入库期间、粮食保管施药期间、粮食仓储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期间、雨季汛期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生产治理,也要注意日常检查,做到不留死角,全面深入开展治理行动。
(三)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是安全专项整治的深化,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继续。通过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既要治隐患,除隐患,更要着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各项治本之策,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企业安全基础保障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四)深入发动,群防群治。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治理行动,紧紧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积极参加隐患治理;
(五)及时总结,按时上报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对取得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今后安全生产。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安全生产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报告于2009年11月20日前报市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报告内容:
关键词:柔性生产 两条产线 岗位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的产能,满足“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需要,BG公司投资新建了一条产线,该产线目前已经顺利投产,实现了公司预期的设计目标,增加了公司产品的供应能力,为公司后期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为了方便管理新产线并将其效能发挥到最大,结合新产线产品的定位及品种,公司确定了新产线由X产品事业部进行产品生产及日常管理。公司在新厂房筹建时,就已经明确了新产线“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定位,因此产品事业部在接受管理新产线的职责后,就完全遵循此原则,决定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在保证高品质的同时,更要突出高效的劳动生产率。
1.建立新管理机制的前期基础准备工作及策划
为了实现公司对新产线高要求的目标,X产品事业部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基础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重点对新产线的产品工艺流程与设备能力进行摸索与验证,另一方面重点对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进行研究与实施。
在2012年下半年,公司在新产线尚未完全交付使用及明确组织机构时,公司就成立了新产线试生产筹备组,筹备组长即由X产品事业部的总经理兼任。公司赋予新产线较高的管理定位,试生产筹备组根据产品事业部现有产线的特点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线的工艺流程设计及产品特点,基本确定了新产线采用全新的岗位名称与工作职责,采用的作业方式与班次也将不同于现有的生产单元。为此,筹备组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论证,建立了新产线的基本管理框架。在2013年年中,公司将新产线的管理职责明确划归X产品事业部后,产品事业部就决定在进行新产线量化产量的同时,按照前期的策划,对事业部现有产线进行作业方式与人员配置的优化,从中挑选出一部分优秀的员工,带动新产线的生产运行,从而最终实现产品事业部两条产线的有序、有质的量产及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2013年BG公司的产品市场需求与上一年同比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且新产线的产品目录基本都来自于事业部原有的产品目录,如果按照原有的设想为新产线全部选用产品事业部的高技能老员工,则势必会出现产品事业部现有产线劳动生产率整体下降的问题;同时,从新线设备与工艺验证的实际情况来看,新线的量产也将是一个逐步增量的过程,人员配置可以按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产品事业部开始同步进行新产线与现有产线生产方式的创建与优化工作,力争首先在事业部内部实现人员合理调配。
2.建立创新型的管理机制,营造正向的文化氛围
众所周知,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也就是说,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从管理的层面来说,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组织结构设置、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些因素都可以有利于组织的管理创新。BG公司虽然在国内小有名气,但与国际先进企业比,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为此,公司以树立国际上的先进企业为“标杆”,要求各个部门进行“对标管理”,寻找差距并不断改进。
X产品事业部通过这几年来的文化建设,已经初步打造了一个优秀的职工团队,在面对新产线划归事业部管理的这一较大挑战,事业部领导在各种会议与培训中,宣传贯彻“持续提升劳动效率”的管理理念,让员工着眼于未来与发展,事业部员工都将新产线的量产当做事业部共同的目标,新线员工把自己看做挑战新模式的战士。在创新管理方面,事业部一方面特别重视信息化管理,确保“知识管理”工作切实开展起来,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降低因重复性研究和行政界线所导致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事业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让技术管理人员的思维更加开放,善于发现、接纳新鲜的事物,大家以成为创新型人才为骄傲。因此,全体员工都能够积极踊跃的献计献策,事业部整体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正向文化氛围。
3.建立满足两线柔性生产的岗位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销售订单不受影响,事业部认为必须在现有产线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快速实现新产线的量产,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整体策划,分步实施的计划推进步骤。
第一步:新产线所有岗位全部重新命名并确定工作职责,不设辅助人员,一线生产岗位总共分四种,且每个工种的基本要求都是“多能工”,不再进行工序内的细分。工艺与设备管理人员对操作工进行了多次培训,班组内也采用了互相授课与学习的培训形式。首批入职员工均为从产品事业部现有产线中抽调出技能较为全面的员工,除了首批入职的员工外,其余员工大都从事业部以外部门的同类或近似工种(相对单一)中选择调入,每位调入员工都指定了师傅,并进行上岗培训与考试。目前产品事业部关键工序 ― 高温封接组已按照新的模式运行与轮班,其他班组正在进行多技能培训。
第二步:考虑到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性,事业部生产方式建立的基本原则确定为“两线相对独立,支持灵活调配”的柔性管理方式。大家都知道,柔性指的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以“及时”的方式,对产品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了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柔性不仅要体现为系统中设备的可变性,而且也要求体现为在系统中工作的人员的可调配性。事业部在对现有产线进行生产方式及人员优化时,挑选一部分操作工到新产线工作。在从现有产线往新产线调配人员的过程中,有多名员工从事了与原工种跨度较大的工作,事业部计划将这些员工培训为跨工种的综合性操作工。受此启发,目前已有一半以上员工在达到新岗位技能要求后,担负了缓解现有产线与新产线人员需求矛盾的主要责任,后期我们将逐步增加培养此类综合型员工。
第三步:根据2014年市场预期和现有市场变化情况,确定两条产线的岗位、人员“标准配置”,分别完善两条产线的岗位调剂方案,并考虑建立事业部两线之间的岗位调配方案。在新产线生产作业方式确定的同时,产品事业部的质量部门将重点研究、推广“动态控制”的事业部质量管理模式。这些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策划,并已开始逐步推进。确定“标准配置”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对市场预期的判断,如果为了降低成本,人员短少精悍,使人员、岗位配置过于保守,当需求发生激增时,在保证B、C类产品*订单时,有可能会存在A类产品*生产周期延长,在制品增加的情况下,如激增幅度过大,甚至会出现丢单的情况;如果人员配置过于宽松,就会存在人浮于事,整体效率降低、甚至影响产品品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与深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保证稳妥过渡和运行;在推行“多能工”(尤其是在试行“跨工种大类的综合性操作工”)时,由于必须通过工作岗位轮换把作业人员训练成对所有工序的所有岗位都熟练的作业人员,会面临劳保用品配置、保健津贴确定、操作工等级考试、薪酬管理等等各种具体问题,这就需要公司相关部门给予解决和支持。因此,基于目前生产变数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对X产品事业部和公司而言,建立能满足两线柔性生产的岗位管理机制都是比较可行、适宜的办法。
4.实施新岗位管理机制的效果评估及优化
经过事业部两线柔性生产岗位管理机制的工作摸索,其优势和合理性正在逐渐显现出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量规模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产品质量也保持在合理可控范围之内。
由于新产线内部控制的工艺过程复杂,而现有产线的其中两个工艺流程在X产品事业部外的其它部门内完成,虽然公司在设计新产线时考虑设备的先进性等因素,但是新产线在主要及关键岗位人员少于原有产线的基础上,由于建立实施了新的岗位管理机制,且在今年两条线都正常量产状态下,新产线的人均劳动产量效率大于现有产线25%以上;且按照新产线年产10万件计划,上半年新产线已经完成5万件以上,完全满足预期目标。
当然,在这种新模式的推行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第一是新线要求每个员工必须达到本工种的全技能,对操作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现有产线的多数员工只掌握部分或绝大部分新岗位的技能,只有个别员工技能全面,因此要求操作工学习时间长;第二是新产线生产工艺要求每位员工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与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否则,工步间的重复性工作无法减少,人员配置也无法达到最优;第三,在员工培训上岗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操作失误,甚至会产生不合格品,质量控制难度加大,影响短期的质量指标。同时,由于在现有产线的操作方式中,员工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可以实现技能的专业化,且工作时间与工作地都比较集中,因此质量控制难度较小;而新产线目前的生产模式是工人操作的复杂度高,当班时间内工作地与工作内容都会不断发生变化,操作稳定性不高。虽然新产线在初步生产运行阶段遇到很多困难,但是由于公司对新产线的产品与管理定位较高,在逐步建立新的岗位管理机制过程中,产品事业部在不断进行内部管理提升,挖掘高效的可操作性;员工经历学习、培训、实践、再学习培训与工作经验积累的步骤后,同时随着工艺设备水平与工装模具设计、加工水平的提升、流程的再优化,新模式的管理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关键词 粮食生产;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80-02
泰兴市粮食生产面积9.65万hm2,常年产量7 260 kg/hm2左右,其中稻麦两熟面积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85.3%,产量7 800 kg/hm2左右。如何保证粮食单产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是该市农业工作者面临的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该市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低
由于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加之农技推广力量不足,稻麦生产粗放化管理问题实出,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低[1-2]。水稻生产上,机插秧虽然产量高、安全生产系数好,但一些农户怕麻烦,认为成本高,水稻生产仍以直播稻种植为主,大量杂稻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产量;部分农户由于水整田时怕肥料流失,机插秧基肥施用普遍不足,基肥到位率不足50%,影响了秧苗的活棵和分蘖;搁田措施不到位,无效分蘖多,群体恶化,病虫害发生加重;促花肥、保花肥施用率仅为45.2%,导致穗型偏小,粒重不高。小麦生产上,墒沟开挖率低,墒沟开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湿害渍害现象时常发生;纹枯病防治率为36.7%,一些防治田块用药量、用水量不足,防治效果不太理想,纹枯病产量损失率一般田块5%~8%,重发田块达20%以上;拔节孕穗肥施用率为42.3%,致小麦早衰,粒重下降。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低是泰兴市粮食单产水平多年徘徊难以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1.2 机械播栽作业水平不太高
机插秧常因机手作业水平、追求效益等原因,常出现基本苗不足、秧苗分布密度不均、深栽致僵苗不发等一些问题[3-4]。小麦播种由于机手不能视土壤墒情灵活把握播种深度,常发生出苗不全、不匀等一些现象,近年来由于大型耕翻机械的应用,深播现象发生普遍。由于播种质量不高,出苗率下降,大面积生产上小麦用种量呈逐年加大趋势,此类田块一旦土壤墒情适宜,往往导致基本苗过多,造成后期生产管理被动,倒伏危险加大。秸秆机械还田作业质量不高,小麦苗期常因土壤暄松、根系吊空出现黄苗、僵苗,甚至死苗现象,难以形成壮苗越冬。稻麦播栽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苗期生长,而且影响稻麦一生的生长发育,对产量影响较大。播栽质量不高一直是困扰泰兴市粮食正常生产的首要问题。
1.3 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家庭农场适应了农村劳动力大幅转移的新情况,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过渡形式。近年来泰兴市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示范带动等一些措施培植了一批家庭农场,目前全市现有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进行粮食种植的368个,发展面积8 566.67 hm2,约占全市粮食面积的19.2%。由于投入、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多数规模经营体生产水平不高,有的生产水平甚至还不如大面积生产。如根思南湖的一家庭农场,小麦基本苗375万株/hm2,比标准的240万/hm2多135万/hm2,多56%。水稻生产基本苗315万株/hm2,比标准的105万株/hm2多210万/hm2,多200%;新街谢荡村的一家庭农场机插秧每穴苗数平均为6.5株,比标准的4.5株多约2.0株,多44.4%;河失夏港村的一家庭农场,机插秧结束时间比大面积机插推迟超过10 d,长势长相不如直播稻。由于配套的机械、仓库、晒场以及烘干设施等不足,稻麦延迟收割任其自然晒干现象突出,麦稻播插期时间推迟、持续的时间拉长,迟播晚播面积较大,严重影响了稻麦周年高产。规模经营体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泰兴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1.4 弱筋小麦生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泰兴市地处江苏省南北过渡带,80%为典型的高沙土,系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区域。弱筋小麦在泰兴市种植10余年,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2013年全市弱筋小麦面积超过2.8万hm2,占小麦总面积的65.9%,产量6 360 kg/hm2,比普通小麦约多375 kg/hm2。由于缺乏政策引导与扶持,加之弱筋小麦生产的配套技术不到位等一些问题,品质难以保证,弱筋小麦产业未能得到发展。弱筋小麦多以普通小麦的价格销售,优质体现不出优价。弱筋小麦生产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妨碍了泰兴市农业的转型升级。
2 发展对策
2.1 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通过市乡级农业部门加大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村干部等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力争做到简单易懂。每个村组选拔一些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好、奉献精神高的农户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技术示范带动效应,并按承担任务量的大小给予示范户相应的报酬。各村各组在乡镇农服中心的帮助下建立粮食高产示范田,将关键性的生产技术及时地以标牌形式加以展示,通过样板田的示范带动,让广大农户及时应用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期,农技人员要适时到乡到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对乡镇一些生产技术应用的考核力度,切实提高小麦沟系开挖率,扩大小麦拔节孕穗肥施用面积,减少直播稻种植。举办纹枯病防治现场会,切实提高农户对纹枯病的防治意识,确保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2 加大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播插作业质量
农技人员与农机人员要紧密配合,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现场示范等一些形式,提高机手的农机与农艺水平,增强质量意识。充分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市财政补助以及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对机插秧、秸秆还田、小麦机条播等一些机械作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减少农户负担,提高机手经济效益,确保播插质量。在稻麦等粮食播插作业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人员做好机手作业技术指导服务,搞好作业质量监督,夯实播插基础。秸秆还田的小麦因旱长势较弱时,要及时沟灌窨水抗旱保苗,做到窨一块透一块,忌大水漫灌。
2.3 积极提升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提高示范带动效应
出台科学合理的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营造家庭农场创建的浓厚氛围。通过考核奖惩措施促进全市每个村发展1个6.67 hm2以上的家庭农场。对家庭农场适时提供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生产风险。对生产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家庭农场,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力争在全市打造一批规划设计科学、基础设施健全、循环道路齐备的现代化的家庭农场,从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泰兴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2.4 重视弱筋小麦生产,打造弱筋小麦产业
充分利用泰兴市面粉企业多、加工能力强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企业积极投入弱筋小麦产业化开发。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建立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种植等形式与农户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掌握基本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并在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户的生产水平,确保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发展弱筋小麦的精深加工,多渠道、多途径开发优质弱筋小麦衍生产品,培育和建立优质弱筋小麦专用粉品牌以及深加工产品品牌,充分挖掘优质弱筋小麦的增收潜力。
3 参考文献
[1] 王爱萍,张富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J].作物杂志,2007(1):15-16.
[2] 杨凤敏.广西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10(5):1746-1749.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进度管理;质量管理
1.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介绍
为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我校从2009年起,增加了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生产性实训是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从企业引进真实项目,教师以项目经理身份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学生在近2个月的实训中,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其中。
学院以及各教学系建设了大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教学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项目简介及项目组织形式
2.1 生产性实训的项目选取
生产性实训项目结合专业情况,均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主要方向为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由于上一年我企业实习的方向是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而且数据分析与挖掘也是今后发展方向,所以选取了一个来自企业的在研项目,即:某航站楼的燃油分析与预测。
该项目基于某航站楼2011年的燃油数据,首先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走势,对于当日加油量等数据进行正态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最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以及时间序列两种方式对当日加油量进行预测。最后,提供给用户,可以按日期对当日加油量及峰值进行查询。
2.2 项目的组织形式
本项目由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共同指导。
企业人员负责项目背景介绍,项目的需求分析指导,项目的技术专题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分配每组的任务,进行技术指导,并对项目进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或者指正。项目组长对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组长负责领取任务,并对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具体到组内每个人员每天的工作安排,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时做好组员间的沟通工作,让任务顺利完成。组长还需协助项目经理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如卫生管理工作。组员对项目组长负责,组员服从项目组长的安排,完成项目组长分配的工作。
在实训开始时,对学生进行入训教育。首先使学生明确生产性实训的意义,学生从心理上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是企业员工的身份,无论是考勤、考核还有平时新知识的拓展,都不再是教师学生的模式,学生需配合组长和项目经理共同完成项目。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项目组还实行了签到制度、例会制度、小组每周至少一份会议记录。采用自学等方式,迫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项目中遇到问题首先组内解决,项目经理只在方法上给以指导。
3.项目中的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又称为项目时间管理,有时也称为项目工期管理,它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历时估算、制定进度计划,进度计划控制等。进度管理是项目按时完工的关键。
3.1 工作分解
项目进行之初,要求学生了解项目背景,以及了解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从技术等角度确定项目是否可行。项目经理(教师)首先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结合生产性实训的周期(12周),对项目进行工作分解,制定进度计划。
项目分解的结果如下:
表1 项目分解的结果
序号 事项 人日 持续时间
1 项目背景、需求分析 20 2012-9-3至2012-9-7
2 数据描述、数据频率分析 20 2012-9-10至2012-9-14
3 数据相关性、数据趋势分析 20 2012-9-17至2012-9-21
4 多元线性回归 20 2012-9-24至2012-9-29
5 时间序列 60 2012-10-8至2012-10-26
6 完成统计预测,形成报告 60 2012-10-29至2012-11-16
3.2 人员分组及制定详细进度计划
根据项目需求,以上工作将发放到4个组中,每组均独立完成,所以工作量都相当饱满,学生每天需要工作8小时,并且要有比较高的工作效率方可完成任务。
提交的成果形式成果形式包括:项目相关文档、岗前培训各种统计方法的文档、整理后的需求说明书、各阶段的统计结果报告、总体统计分析报告。
为了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本项目采用project项目管理工具,由于project 2003可以定义资源和为任务分配资源、修改任务、优化项目计划、跟踪项目进度、输出项目报表等功能,所以也是企业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学生在项目中了解其用法,对以后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图1 project项目进度计划
4.项目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必须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对产品质量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以实现质量目标。
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以及决定他们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有:检查、测试、控制工具、统计抽样、趋势分析等。
4.1 项目推进形式
为了保证本生产性实训项目有效进行,制定了具体的项目推进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学生根据每周下发的任务,对知识点进行自学,可以参考教师下发的资料或利用网络等,并且撰写学习资料文档,撰写ppt;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学习内容;根据习得的知识内容对项目进行解析,找到方法,解决项目问题,如有疑难问题,项目经理进行指导。如下图所示:
图2 项目推进形式
4.2 项目检查
项目检查可以是检查单个活动的结果,也可以使检查项目的最终产品。为了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并且保证质量,项目在进行过程中会进行阶段检查。项目在进行过程中,一般每周项目经理都会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并且下发岗前任务单,通常任务单包含本周解决项目问题涉及的知识要点。并且出具每周任务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为了跟踪项目质量,项目组考核方式采取周评价和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周评价有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根据完成项目的质量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每周要上交周工作记录,提交工作成果。
4.3 学生成果资料积累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要求项目组成员每天对形成的技术文档、分析报告等资料及时存档。学生成果资料的积累反映了每个人每天的工作态度及工作业绩,也是最后评价的依据之一。学生上交资料的目录树如图3所示:
图3 资料上交目录树
5.结语
生产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企业锻炼的平台,教师在生产性实训项目指导过程中扮演项目经理的角色,有效的进度和质量管理将会提升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水平,提高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结构效益;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41-03
1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展
1.1 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性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这一资产项目,所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主要根据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即把银行贷款划分为正常(pass)、关注(other assets especially mentioned)、次级(substandard)、可疑(doubtful)和损失(loss)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1.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量及处置进度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是指传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河北省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河北分支机构,由于河北经济增长能力相对较弱,河北省域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资产负担相对较重。
(1)不良资产总量及不良资产率偏大
如表1所示,2003-2006年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额度由1401亿元减至566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剥离不良资产的成果,但是相对全国水平,不良资产总量仍然很庞大,2003年至2006年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全国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5.7%、5.27%、6.6%和4.8%,除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以外,全国31个省份将近5%-6%的不良资产都存在于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系统中,显然所占比例偏高;而且河北省2006年的不良资产比率高达11.54%,已超出10%的国际警戒线。
(2)不良资产处置速度较低。
如表2所示,2003年至2006年间,各年末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比年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不良资产余额和占比保持了“双降”趋势,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削减金额越来越少,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小,不良资产的化解速度趋缓,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评价
2.1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类
河北省域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基本类似,其中以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最为典型,现以建行为例详述。《中国建设银行河北分行公司类不良贷款经营管理操作流程》列示了如下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1)贷款重组是指对构成贷款的各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主要包括变更借款人、调整担保方式、借新还旧等方式。
(2)法律手段追索是指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向法院、强制执行等法律手段,保护信贷资产安全,清收不良资产的一种手段。
(3)以资抵债是指债权到期或债权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且担保人也无力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经银企双方或三方协商同意或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定,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以资产折价抵偿债权的行为。
(4)减免表外欠息是指对企业经营困难、无足额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较强的客户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减免其部分或全部表外欠息方式清收不良贷款的一种方法。
(5)呆账核销是指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核认定的,确实无法收回的利用信贷资金发放的本外币贷款,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审查批准,进行冲销。
近年来,河北省域各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取得积极成果: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对存量抵债资产进行了统一公开拍卖,全年全省共组织拍卖会82次,拍卖处置抵债资产23602万元,实现收回现金10124万元;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运用诉讼终结、还款免息等各种手段清转处置不良贷款68.17亿元,其中核销呆账贷款10.76亿元,通过减免表外欠息方式收回不良贷款9528万元;同年该行举行了不良资产拍卖推介会,将以资抵债的不良资产,包括房产、地产、交通工具、厂房、机器设备、商品物资等,进行了拍卖,会上共推介了15个项目,拟出让金额54.6亿元,最终有12个项目拍卖成功。
2.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方式的弊端
美国经济学家Jack1Revell曾于1983年在其《Efficienc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中将金融体系的效率分为三个标准,即:结构效率、分配效率和操作效率。结构效率反映金融资产按其特点(期限、利率、信贷品种) 分解后重新进行结构组合(包括重新定价、重新分配风险收益) 的效率;分配效率反映的是金融体系以价格机制为基础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能力;操作效率是指金融体系能通过最小成本对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三个标准是评价河北省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合理性的基本依据。
上述五种处置方式理论上可归为三类,即贷款重组、依法追缴和以资抵债,贷款重组实际上是通过变更贷款条件缓解借款人的近期、长期或永久的还款压力,减免表外欠息、呆账核销可归为此类。这三种方式都存在风险收益失衡、非市场化、非规模经济性等缺陷。
(1)风险收益失衡包括两种含义:
一是风险过度集中。从理论上讲,不良资产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标的,其收益体现在银行意愿折扣和一定概率下债务企业还债数额。在三种处置方式中,银行是唯一的处置主体,也是不良资产的唯一投资者,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债务企业会通过各种方法逃废债务,例如河北省中小企业利用破产、分立重组、兼并、股份制、承包和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悬空商业银行债务的现象较为普遍,承德市截至2002年6月末,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达365户,逃废金融机构债务总额9.2亿元;邢台市截至2005年6月末,共有逃废债企业44户,逃废债笔数49笔,逃废债金额1.48亿元。即使通过法律诉讼也难以完全避免,例如廊坊市工商银行截至2001年6月底,共46户贷款户,全部胜诉,其中10户已经剥离,2户已经破产,执行的只有8户,占17%,其余26户由于种种原因执行未果。
二是造成社会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收益次优。上述三种处置方式意味着银行是不良资产的唯一投资者,其他投资者无法持有,它们也无法实现不良资产在银行和其他投资主体之间的流动,这会造成银行资产组合中对不良资产的过度投资和其他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良资产的配置不足,影响社会整体的资产配置效率,造成金融体系的结构效率不高。
(2)非市场化降低了金融体系的分配效率。
按照三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政府主导行为。例如,利用贷款重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通常不是银行的内在要求的自愿选择,而是迫于地方政府压力的无奈选择;债务企业重组往往也是地方政府的后台操作,并非企业的战略选择。再者大面积的企业逃废债行为,尤其是在当地法院等机构以地方保护主义的名义给予袒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论是运用以资抵债还是依法追索的方式都无力有效的清收或转化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的处置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果地方政府对处置不良资产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会导致不良资产处置的有失公允。
同时处置不良资产的规范化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产价值的定价,由于缺乏一个规范的资产价值评估机制,致使资产价值无法通过市场来进行客观判断,势必诱发价值决定中的争议。二是缺少一个开放的、规范的不良资产交易场所,处置不良资产的二级市场培育不够,从而限制了我国不良资产交易进入市场的途径。
(3)规模不经济导致操作效率不高。
实施上述三种处置方式的共同点是处置的单项性和分散性,也就是说各项不良贷款是各自分散、独立进行的,相互间无法根据贷款合约条件进行有效组合,这一方面造成银行单项贷款的处置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资产打包组合的风险收益水平无法有效提升,打包拍卖和资产证券化具备此项优势。
3 不良资产证券化――解决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新举措
3.1 资产证券化概述及其在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的优势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发起人将同质的,缺乏流动性但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一个特殊目的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和信用增级分离与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转化成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发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目前商业银行内流动性差、但在未来能够产生较稳定的现金流收入的不良资产,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操作过程。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
(1)寻找可证券化的资产。由发起人对银行的一些不良资产进行组合,并根据历史数据对这些贷款的未来现金流做出预测或提供保障。
(2)成立特殊目的载体。SPV主要负责以这些贷款组合为抵押发行证券。
(3)资产出售。发起人将其拥有的不良资产卖给特殊目的载体的行为和过程,这里必须保证资产的出售是“真实出售”。
(4)信用增级。为了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者本息,以及在信用质量、偿付的时间性与确定性等方面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必须采取信用增级手段。如内部信用增级的方式有:划分优先、次级结构、建立利差账户、开立信用证、进行超额抵押等。外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金融“担保人”的担保来实现。
(5)信用评级。信用评级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即通过破产申诉条例与债务限额,资产卖方的破产风险被限制在不影响证券正常偿付的范围内,它是资产证券的投资者选择投资证券的主要依据。
(6)证券发行。SPV委托投资银行,通过证券承销机构的销售渠道销售这些证券,并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自由转让买卖。
(7)获取发行收入。
(8)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格。
(9)偿还债务。由发起人作为服务机构,管理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组合,收取原始债务人偿还的本息。
(10)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在每一个规定的证券偿还日,受特殊目的载体的委托,由服务机构按时、足额地向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支付本息。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使不良资产在法律归属上脱离了商业银行,可以实现批量、规模处置不良资产,使处置时间缩短而回收现金时间提前,有利于缓解不良资产规模与处置进度的困境,从而有效的防止“冰棍效应”,降低了银行资产进一步损失的风险;第二,在供给刚性、需求由少数投资者垄断的不良资产市场中,避免出现出售、拍卖等卖断交易的一次性定价困难,以及银行损失加大的问题。采用不良资产证券化,使发起银行能获得资产升值的剩余索取权,有利于缓解快速处置压力与回收价值之间的矛盾,促进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和不良资产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第三,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转移商业银行持有不良资产的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向全社会发行证券的形式筹集资金,可以把集中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转换成众多投资者手中的债券,从而就能转移并分散不良资产的风险;第四,不良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融资方式。信用增级、评级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等多方的参与,可以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和对债务企业经营状况、各项财务指标等的多项监督,有效遏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
3.2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受不良资产品质的限制,河北省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中没有实施过资产证券化措施。但是应当看到,当前河北省已经具备了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有利条件:
(1)我国积极鼓励债券市场发展,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鼓励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我国企业融资途径的多元化,引导企业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信用意识,而且构建了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金融环境,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2)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河北省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建立了制度保障。
信托型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方式,其过程是银行将拟处置的不良资产作为信托财产,由SPV作为受托人来管理运作不良资产的证券化。200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出台为特殊目的信托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信托法》中已经明确债权等财产权利可以作为信托财产,对银行作为委托人资格没有禁止性限制,这就使利用信托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成为现实。
(3)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韩国等都采用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技术,解决银行危机,化解金融风险。
在我国已经完成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有三例。国内外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为河北省域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积累了经验,河北省可以借鉴它们在资产池设计、信用增级方式以及SPV设立等方面的成功点,再结合自身不良资产的特点,尽快构建出适合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
4 小结
河北省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总量大,比率高,处置速度低”的特点,并且随着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传统的贷款重组、法律手段追索、以资抵债、减免表外欠息、呆账核销等方法,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出局限性,因此河北省域商业银行急需构建新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手段,对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河北省目前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为达到更快更好的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赶超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河北省域商业银行中的实施将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玉林.资产证券化与企业并购: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June,2004.
[3]Jack, Revell. Microeconomic Efficiency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J] . Efficiency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1983..
[4]陈学民.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4):377-378.
[5]张超英.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 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的相关研究概况
关于棉花价格与棉花生产成本,陈玉萍等分析了1979-2008年棉花生产成本和收益,认为棉花生产成本和价格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之前两者的相关性非常强,而流通体制改革后两者的相关性明显减弱,相关系数甚至低于0.5,采用线性相关系数分析了棉花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但并未进一步分析。谭砚文等利用方差分析研究了中国棉花生产成本的变动,认为影响中国棉花生产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人工费、化肥、农药等;该学者分析比较了1997-2001年中美棉花的生产成本,认为整体上中国的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中国棉花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低于美国,而人工费用和综合管理费用高于美国,综合来看,中国棉花生产的收益高于美国;该学者还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之前影响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期初库存量和棉花生产成本,而棉花产量不是影响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王莉等分析比较了中美棉花生产成本,认为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来看,中国棉花生产成本高于美国棉花,但由于中国棉花单产大于美国,因而从单位重量棉花生产成本角度,中国棉花生产成本略低于美国棉花。王玉霞等通过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棉花市场现货短期价格的定性分析,认为影响中国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以及国际棉价上涨。本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关系,而是通过引入价格波动系数、波动幅度、波动指数等指标,分析棉花价格波动与国内外棉花产量变动及棉花成本变动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分析各经济变量间的联系。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价格的波动性是指价格在时间序列上的有规律的变动过程,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看,价格波动就是时间序列变量的实际观察值对其长期趋势的偏差,偏差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价格波动的强度越大。根据这一原理,采用速度法来描述棉花价格的波动,本研究主要采用波动指数、波动系数来分析棉花的价格波动情况。
2.1 价格波动指数、波动幅度与波动系数
如果时间周期为年度,则价格波动指数反映了年度价格总体变化规律,波动指数越大,说明年度平均价格变化越大,波动系数中ym采用月度价格,反映了月度价格偏离年度平均价格的情况,波动系数越小即月度价格偏离年度平均价格越小,价格波动越小。
2.2 相关性分析
2.3 数据处理
文中所涉及棉花价格采用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棉花月度平均价格,为符合棉花研究的特点,参照国内外研究方法采用棉花年度平均价格(一个棉花年度通常是指当年9月1日至翌年8月31日)。本研究采用1999-2011年棉花年度的棉花价格,国际、国内棉花产量,国内棉花生产成本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棉花协会,部分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棉花生产成本数据。
3 实证分析
3.1 棉花价格波动特征
1999-2011年棉花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流通体制改革后棉花价格经常处于变动状态;取CC Index328的月度平均价格,计算其价格波动系数及价格波动指数,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价格波动指数不完全是正值或负值,而是正负交替,说明棉花平均价格存在波动特征。将波动幅度按时间序列作图,得到图2,按照谷-峰-谷划分可以看出,棉花价格波动幅度经历了3个周期,分别是1999-2005年,2005-2007年,2007-2011年;其中1999-2005年周期时间跨度较长,波动幅度较大,2005-2007年周期时间跨度不大且波动不大,2007-2009年周期时间跨度长且波动幅度巨大。
3.2 国内棉花产量与国际棉花产量的相关性
1999-2011年棉花年度国内棉花产量、国际棉花产量如图3、图4所示,计算其波动指数,结果如表2。从表2可知,国内棉花产量与国际棉花产量波动指数也是正负交替,说明虽然国际国内棉花产量总体是增加的,但增长过程也呈现波动特征。对国内棉花产量与国际棉花产量做相关性分析,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28,说明中国棉花生产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3.3 棉花价格与国内外棉花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选取价格波动指数、价格波动系数、国内产量波动指数、国际产量波动指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置信度下,价格波动指数与国内产量波动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42;价格波动指数与国际产量波动指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247;在10%置信度下,价格波动系数与国际产量波动指数、国内产量波动指数的相关性都不显著,说明价格波动幅度与当年国内外棉花产量变动基本不相关。对价格波动指数与国内产量波动指数作散点图可以看出,两个变量间呈线性负相关性,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后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I.F.price=13.282-1.284×I.F.civil (1)
式(1)中,I.F.price为棉花价格波动指数,I.F.civil为国内棉花产量波动指数。在5%的置信度下,方程的斜率及截距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F检验值为 9.957,在1%置信度下,方程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方程系数为-1.284,小于-1,说明国内棉花产量每降低1万t,棉花平均价格会增长约1.2元/t,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但方程的可决系数不高,仅为0.475 1,方程的拟合优度不高,说明除了国内棉花产量的变动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棉花价格。棉花价格波动指数与国际产量波动指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国内棉花价格受国际棉花产量变动的直接影响很小,国际棉花产量变动对国内棉花价格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这可能与进口配额和与滑准关税的实施及国内棉花价格走势相对独立有关。棉花价格波动系数与国内外棉花产量变动无关,说明年内棉花价格波动及波动幅度与当年棉花产量无关,是由短期供需不平衡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3.4 国内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相关性分析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对棉花年度平均价格与棉花生产成本做相关性分析得出,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达0.72,在1%置信度下,可以认为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价格与成本进行拟合得到回归方程:
price=6 396.36+0.64×cost (2)
式(2)中,price为棉花价格,元/t;cost为棉花生产成本,元/t。
在5%置信度下,方程的斜率及截距都是显著的,方程的F检验值为10.239,在1%置信度下,方程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方程截距值较大,说明棉花生产成本占棉花价格比重不高,假设每公顷棉花产量为1 000 kg,如果棉花生产成本每增加1元,市场价格会增加0.64元,即市场价格相对生产成本增加不够,方程的可决系数不高,仅为0.482 0,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不高,生产成本对棉花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影响棉花价格除成本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4 小结
通过对棉花波动指数、波动系数、国内外棉花产量、生产成本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自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波动振幅上经历了3个周期;国内棉花产量与国际棉花产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国内棉花产量变动与国内棉花价格波动指数显著相关,国际棉花产量变动与国内棉花价格波动指数相关性不显著;国内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及波动系数与国内外棉花产量变动相关性不显著;棉花价格与生产成本虽然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成本变动对棉花价格的影响有限。
2009年以来,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棉花价格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国内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从以上分析可知,棉花产量变动与国内棉花价格波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要稳定棉花价格就需要稳定国内棉花生产,减小产量变动带来棉花价格变动;棉花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是棉花价格快速上涨的因素之一,稳定棉花价格还需要稳定国内棉花生产成本,稳定甚至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是稳定国内棉花价格,提高中国棉花竞争力的先决条件。但从棉花产量变动与棉花价格波动指数回归方程及棉花生产成本与棉花价格回归方程可知,棉花价格虽然受到国内产量变动与生产成本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有限,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国内棉花价格波动,需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陈玉萍,吴海涛.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及其对棉花价格的影响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7-39.
谭砚文,李崇光,温思美,等.对我国棉花生产成本波动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8):31-32.
谭砚文,李崇光,汪晓银,等.中美棉花生产成本的比较——方法拟合与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3(6):35-40.
谭砚文.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3-146.
王 莉,杜 珉.中美棉花生产成本比较分析.农业展望,2006(7):12-13.
王玉霞,高维全.影响我国棉花价格波动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1):29-30.
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分年统计表.http://china-cotton.org/data/ccindex.php,2012-05-16.
杜 珉.WTO与中国棉花简明读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40.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