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形势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生产形势分析

第1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一、农村信用社清非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总的来说,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届的支持下,因地制宜、主动出击、措施得力,取得了清非工作的重大成效,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升,加快实现了阶段性工作胜利。绝大部分地区农信社初步完成了以县级联社为法人的产权制度改革,有的已发展成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但是,从当前各地农信社清非工作的实质效果来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实质,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现象较为普遍,清非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1.隐性不良持续加大,信贷风险较为突出

近年来,各地农信社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到期贷款回收,从数字和报表上反映,不良贷款不论从占比还是余额较年初都有所下降。表面上看,不良贷款实现了票据后续监测要求的“余额占比”双下降,但实际上大量的隐性不良仍然存在,并且表现为前清后增。相对应的,不良贷款的偏离度也逐月增长,造成了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的严重偏离,同时也就造成了信贷分类会计信息的反映失真,给领导决策和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造成了一定的误导。目前,各地农信社隐性不良贷款的大量存在和持续加大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大包袱和一大隐患。

2.清非难度较大,现金收回率低

改革后,各地农村信用社纷纷被各省政府接管,在享受政策扶持的同时信用社积极创新收贷手段。对外,加大法律清收力度,对钉子户依法清收。同时,积极寻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支持,借力推动“三停五不”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中的执行,并实行以有效资产置换的方式强势清收国家公职人员和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对内,不断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增强了对违规和失职行为的查处力度,内部员工不良贷款得到了较好清收,规范并约束了经营行为。但是,不良贷款清收的实质效果欠佳,仍然是影响发展的重大阻碍:一是制度流于形式,责罚蜻蜒点水,不入要害;二是部分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三是胜诉的不良贷款执行难。

3.责任认定成为清非一大阻碍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工作是关系到不良贷款“清旧堵新”的一个关键,但很多责任认定和追责工作只流于形式。一是各信贷员互相推诿,有意回避责任,对不良贷款认定应付差事,敷衍了事;二是信贷员对有异议的责任认定拿不出有力证据,仅是进行异议申诉,提出此笔贷款由原责任人借新还旧或领导授意所为,而不能拿出具体证明材料和有力证据,给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形成一定的困难。责任认定不清,信贷员有情绪,用贷者则逃之夭夭,贷款的回收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4.到期贷款收回率低导致不良贷款前清后增

国家按不良比例进行了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后,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从近几年来看,各地农信社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低却一直是各级银监部门比较关注的问题。各地农信社新放贷款收回率普遍较低,距新放贷款收回率标准95%差距较大,仅从回收率来看,贷款风险仍存在恶化迹象。

二、努力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的建议

1.加大力度清收到期贷款

一是抓好新放贷款清收。二是抓好历年借新还旧到期贷款清收,严禁再以任何形式的借新还旧、先贷后还进行再审批式的滚雪球,彻底改变以往到期贷款置换的旧做法,实现贷款回收额度和观念的突破。三是改变以往贷款回收考核办法,把贷款回收中的现金收回、借新还旧,先贷后还,先还后贷等一一进行分类、奖罚轻重考核,彻底杜绝以往继续反复的借新还旧等老办法和老思维。

2.积极清收隐性不良贷款

目前,各农信社隐性不良有加大趋势,部分农信社五级分类偏离超标,给农信社的贷款质量敲响了警钟。为将不良贷款偏离度控制在风险监管可控的范围内:一是实行隐性不良责任追究制,以便彻底澄清隐性不良底子,做到通盘考虑,有的放矢;二是逐笔认真分析形成不良原因,分清轻重缓急,难易程度,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因地制宜采取清收对策,特别是对大额不良贷款,一户多贷不良贷款,已依法不良贷款等要进行集中处置清收,发挥集体合力,使得不良贷款的清收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大对担保人的追偿力度,不使担保流于形式;四是加大隐性不良的考核监测、风险预警提示,按月对清收处置隐性不良贷款情况进行通报与暴光,从而创建贷款形成不良前不等、不靠的良好氛围。

3.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按照审慎经营的原则,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增强经济核算意识、资金安全意识及依法经营意识,调整资产结构,全面建立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主择贷机制,积极培育、拓宽有效信贷领域,以有效信贷供给创造市场需求,在调整服务方向、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围绕优良客户将贷款规模调大,结构调优,风险调低,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第2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9年增”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指出,201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了对2012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和变化的描述,以及对2013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一些展望和预测。

农村绿皮书指出,本文由收集整理2012年,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影响下,通过粮食结构调整和单产水平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9年增产,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但分地区看,2004年到2012年,全国只有河北、江苏、山东、河南、宁夏5省(区)实现了“9连增”,大多数省份在不同年份的粮食产量有增有降,有的省份起伏还较大;在全国粮食产量上万亿斤后的5年连续增产中,同时“5连增”的也只有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10省(区)。与2003年相比,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和西藏6省(区)的粮食产量下降。从粮食作物来看,2004年至2012年三大作物中的稻谷、小麦表现为恢复性增产,玉米则大幅度增产;大豆和其他杂粮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012年,稻谷产量4086亿斤,仅略高于历史最好水平1.77%(1997年);小麦产量2412亿斤,低于历史最高水平2.19%(1997年);玉米产量4162亿斤,比历史最高水平高出56.53%(1998年)。三大粮食品种产量合计为1066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90%,达到90.4%,比2011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10年来,由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的快速增加,玉米产量至2005年就已超过了1998年2659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2009年由于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全国玉米产量减产,之后又开始持续增长,2012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35.3%,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第3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31)

摘要: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基本国策。粮食安全需要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分配和粮农收入提高的三者共赢才能实现。通过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原因的分析,中外粮储目的和功能的对比研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应是中央把粮食生产、储备、销售、经营权利下放到各粮食主产、主销省负责制,不宜由央企肩负国家粮食安全储备,必定要进行粮食主产省自主经营权和国家购买社会粮储能力的新改革。

关键词 :粮食安全;国家补贴;掠夺;保障体系;经济利益

中图分类号:F304.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25

0 引言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定义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购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内涵被赋予新的内容是合理、有效和科学的保护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购买到足额的、安全的基本食物。

1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现状特点

(1)中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意愿低[1-3]。农业部门公布资料表明,全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面积1986 年总数为1.41 亿hm2,1996年总数为13003.93万hm2,2008年总数为12171.6万hm2。20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减少2000万hm2。

(2)中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增加,已达世界水平,见图1。到2013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 万t,比2012 年增产1236 万t,增长2.1%。近10 年来人均粮食消耗量在320~400 kg,与世界粮食人均消耗量350~400 kg 相近。2012 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7000 万t,其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净进口量分别为515.7 万t,368.9 万t 和206.5 万t。2013 年进口粮食数量估计超8000 万t,2014 年进口粮食数量预计过亿吨。

(3)国家粮食补贴金额巨大,但落在种粮农民手中的仅为14%[4-6]。2012 年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总金额达到1642 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率1.31%。其中农资综合直补为1071 亿元,是粮食直补金额的7.09 倍。农民增收效应不明显,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从2004 年国家执行粮食直接补贴以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2004 年的2936.4 元增加至2010 年5919 元。但农民农业收入为1723.49 元,仅占纯收入比重29.11%,造成农民种粮的意愿极低。现在有些可种两季稻的地方改种一季稻,甚至出现抛荒的现象。

(4)中国粮食储备以央企—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为垄断地位,粮食主生产区省、县二级粮储企业处于弱小地位[7-10]。中储粮享受国家高额粮食补贴中的大部分,同时在粮价上涨时在粮食销售中谋利,在粮价低迷时用“政策性亏损”由国家埋单,形成“旱涝保收”的“计划经济孤岛”。近年来对中储粮的负面报导不断,粮价高时与地方粮企争购抢粮,粮价低时与地方粮企争“保价托市”补贴款,利用“托市粮”空买空卖,利用“陈化粮”报损,将临时储备粮和托市粮转为中央储备粮对外销售等手段获得数百亿利润。尤其是保管不善造成粮食霉变、自燃直至火灾等,管理犯罪常现。

(5)中国粮食部分产区耕地污染,生产的粮食安全性受到质疑。中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镉、镍、砷、铅、汞含量超标)率达19.4%,土地总超标率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达3.1% ,重污染企业及周围土地超标36.3%。但国家仍要求“维护农民利益”,要求污染区内耕地照常种粮、卖粮,中央粮库照常收购。这样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显现。

2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现状造成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最为凸显问题是,从事粮食生产过程的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中的两方(地方政府和农民)对种粮、保护耕地处于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城市掠夺了农村的经济利益,经济发达地区掠夺了粮食生产地区的经济利益,中储粮掠夺了地方粮企利益。这种掠夺的方式,就是通过获取控制土地使用方式而产生巨大收益差额形成。

2.1 城市“掠夺”农村的经济利益

城市对农村进行“掠夺”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城乡土地价值的巨大差异,造成城镇土地边际收益超农村土地边际收益数万倍。城镇土地出让价达数百万/每亩,地方政府每成交一亩土地即可获得数十万的财政收入,而农村即使“宅基地可以买卖”,“土地可以流转”所获得收入,比起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种粮的土地效益仅百、千元。所以这就是地方政府保护农田的消极性,发展房地产的积极性的原因所在。(2)政府对城市配套建设的投入巨大,水、电、气、交通、食品等明、暗补贴使得城市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如:电、液化气、食品、食物)比农村低廉,农民生活保障面远低于城市居民。(3)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定价由城市需求定价,而不是按农产品实际成本加利润定价。故当城市需求定价低于农产品成本时,农民只好让种植物烂在地里。城市任何产品和任何服务都可以按成本加利润的方式进行定价,如果不能得到利润,即转产,这是造成中国农业改革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

2.2 经济发达地区“掠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

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地理优势、科技优势、政策优势在本区域土地上制造高利润、高价值的产品,同时从农业产区转入低价劳力和低价农产品。一亩粮按最高稻产量1000 kg 计算,加工成大米仅为700 kg,按每公斤3元(产地价)计算仅得2100 元收入,除种子、化肥、农药、劳力成本之外,种粮纯收入仅只百余元,远低于一台手机的纯利润。在没有其他有效方式调节经济利益不平衡的条件下,高价值产品就会吞噬低价值产品的经济利益,经济发达掠夺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实现隐蔽化的软掠夺。从事耕种的农民宁愿土地落荒,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民种田没有积极性,“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是一个普遍现象[11-12]。

2.3 中央农企(中储粮、中储棉、中储肉)“掠夺”地方政府和农企的利益

中央农企即承担稳定物价,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负责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的政策性任务,同时有担任牟取利润、保值增值的企业功能。这就要与地方政府和地方农企争夺利益,又争国家补贴的优势和高收益可能性,中储粮在粮食收购占全国粮食企业收购总量的比例约为30%,而国家粮食补贴占有比例超过50%。

3 政府建立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中央政府把除港澳台之外的其他32 个省、直辖市划分为13 个粮食主产区,9 个主销区和10 个产销平衡区。根据1995 年出台的粮食政策,粮食生产由各省省长负责,“米袋子”储粮也由省长负责。但粮食储备工作则有中央和地方两套储备系统并存的情况,存在一个逻辑矛盾,即粮食重复储备,权责划分不清,政府粮食补贴效率低下,主产区与主销区没有自主经营权。

3.1 储备目的为确保商品的市场经济功能

中央应改革“储备”的目的和方式,确保商品的市场经济功能。中国的商品储备大多为了“平抑物价”,“保障市场”。而发达国家大部分储备都是以战略储备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影响市场。发达国家的储备功能社会化,例如美国粮储3/5 由农场主储存,2/5 由民营商企储备。政府仅给储方一定的财政补贴,即可购买到高效的储备服务。中国储备功能则是央企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方式[13-15]。

3.2 下放权利,集中精力指导监督

中央推进“行政瘦身改革”,把商品等市场经济相关的储备下放到省、县企业,民间共同储备。取消农业央企,把现有中储粮等企业归给省、县地方辖管,各省有农业种植和销售的自主经营权。粮食等农产品完全进行市场调控,用市场经济评、调整粮食价格和品种。产粮省(区)可自主定粮价和出省量,也可以从粮食经营中提高粮食产品增值,如畜牧业和食品生产业等,提高粮食生产区生产的积极性。主销省可由市场自主决定从何地收购粮食的种类和数量。如粮食产区东北三省,也可向俄、日、韩出口粮食,广东、海南由越南、泰国等东南亚粮食出口国购买粮食,减少粮食物流成本。中央政府粮食局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监督、备案功能。

3.3 中央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按粮食总产量和质量以一定比例下发各农业省,由地方政府按比例直补给种粮户,并以补贴促进农机发展,促进农田建设,保证地方粮企储粮和农副产品生产[16-17]。地方政府是接“地气”的机构,清楚知晓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可准确定粮食直补到种粮农户的数额。对于受污染的耕地,可改种经济作物等,减少全国粮食总产量,去粮食库存,不再实行托市粮等收购,2~3 年内,市场就会恢复粮食价格。根据不同粮食种类、产量、质量、当地经济水平等因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不是直补给土地承包者手中。同时补贴过程在中央监督下,一定可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农业经济有发展,粮食安全有保障[18-19]。

3.4 保证产粮大户,省、地县农企储粮

中国农村都有储粮的优良传统,对于当年不卖新粮,储粮以待行情的个人、企业,政府应以储粮成本补贴。储粮于农村社会可保证当地粮食供给安全,减少粮食产后的损耗[20]。

4 讨论

中国自古就有储备粮食的传统,由农户、县、府、省、中央都有粮库。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粮食国储”成本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块“特区”,除此外,“棉花”、“猪肉”、“食盐”、“食用油”,甚至“茶叶”等国储制度都以“中储粮”方式诞生。这种计划经济的怪胎是由中央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和央企为主推手,各行业协会为助推手而产生。这需要中央政府进行更深入,更有力的第二次政改,真正放权地方政府,扶助地方农企,直补粮食生产者,助力农业生产大户,粮食安全的真实体系才可保证。这是第二次改革。最终改革的目标应各级政府均放权于粮农和粮企,放权于社会,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4-10.

[2] 盛逖.中国粮食补贴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5):136-1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解读粮食增产[EB/OL].stats.gov.cn/tjfx/sjjd/t20131129_402931553.htm,2013-11-29.

[4] 赵昕.粮食直补政策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3(5):51-54.

[5] 赵云旗.中国粮食直补政策“效应递减"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33):3-17.

[6] 樊琦,贺伟.区域粮食直补方式与增产绩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2):45-47.

[7] 武拉平,田甜.基于贸易视角的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J].农业展望,2013(4):66-70.

[8] 康涌泉.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4-76.

[9] 曾靖.中国多角度粮食区域划分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1):2397-2400.

[10] 罗光强.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实现的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1):84-87.

[11] 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3):42-45.

[12]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课题组.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2(38):55-59.

[13] 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9):15-24.

[14] 罗斌.国外粮食安全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学家,2012(9):97-102.

[15] 张茂林,柳劲松.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启示[J].重庆行政,2007(5):62-64.

[16] 马晓河,蓝海涛.加强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08(11):31-34.

[17] 万宝瑞.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4(4):4-8.

[18] 马文杰,冯中朝.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1):67-69.

第4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1、发展情况

我县目前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基础的,农户数量多且生产规模小,正处于农业生产转型、调整阶段,经营方式现状直接决定了农业机械的发展状况: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较少,小型农业机械量大,且区域分布不均衡。

2、存在问题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小,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收化率相对较低,农业增效不明显。

二、农业机械推广面临的形势(或环境)

1、总形势分析

随着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措施,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税收优惠初步形成了法制框架下的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机制,对于鼓励和复制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2、机遇(有利条件或因素)

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和贷款支持,农业机械的生产服务收入享受税收优惠和生产企业用油安排财政补贴等扶持措施。

3、挑战(不利条件或因素)

目前我县农民群众对于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接受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机械推广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2、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快速高效的作用,发挥农机职能,推广实施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全县农业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尊重科学,尊重农民意念,切实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四、农业机械推广发展的主要任务

1、引进适合我县地域的新技术和新机具进行推广,推广项目偏斜于农业生产中最急需、最重要,推广条件成熟的农机具和技术。

2、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和农机队伍素质,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机化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机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增效致实。

3、在全县组织成立10——1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4、在全县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面积8——10万亩左右。

5、大力提升全县农业机械装备规模,使大中型农业机械年均增长10%左右。粮食生产主要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比末提高14个百分点。

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1)利用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的机遇,使我县农机装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5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这次全市农业形势分析会,主要是回顾总结上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着重研究和部署下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刚才,各有关部门回顾分析了上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下半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安排,我完全赞同。

今年以来,我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省委8号文件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扣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突出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和扩大粮食生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认真落实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开局良好,呈现出三大特点: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具体表现为“六增”:一是全市粮棉油恢复性增长。早稻预计总产量16.8万吨,较上年增长21.7%;油菜总产6.25万吨,较上年增长14.9%;棉花种植面积23.4万亩,比去年增加2.54万亩。

论文百事通二是经济作物增效显著。全市茶叶总产值1.13亿元,较上年增长9%;蔬菜预计总产量16.4万吨,较上年增长3.1%;蚕茧产量1510吨,较上年增长7.4%。三是畜牧水产业增势平稳。全市肉类总产4.24万吨,同比持平,禽蛋总产1.78万吨,同比减少6%;水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上涨,1—6月份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10.6%。四是乡镇企业增速较快。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同比增长30.29%,劳务收入增长18%。五是农民收入增幅较大。据统计局抽样调查,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98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2元,同比增长9.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据市农委系统抽样则增长18%,总之增收成效明显。六是劳务经济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6.9%,平均工资水平为485.92元,同比增长6.2%。但是,应该看到,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结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小、比较效益低、抗灾能力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半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围绕全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着力解决新时期“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主要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是保稳定、促增收的基础性农产品,抓好粮食生产不仅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1、抓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兑现。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方式改革,落实好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种粮农民得到实惠,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前要搞好中稻面积的核实和上报,按照省里部署落实兑现。

2、加强在田作物的管理。根据农业部预测,下半年农业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大病虫害呈偏重趋势,对秋粮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各地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盲目乐观,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松懈,要对在田作物的苗情和病虫情进行监测,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农民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和田管活动。

3、落实晚稻播种面积。在抓好“双抢”的同时,要引导农民扩大晚稻种植面积,做到能插的地方都要插下去,确保晚稻种植面积计划的落实。

4、认真组织好粮食收购。粮食、工商、物价、农发行等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一要按照省里要求确认收购主体;二要落实收购资金、收购网点;三要落实收购保护价;四要抓好粮食流通秩序管理。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各地、各部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要通过科学测算,摸清本地粮食需求底数,在确保本地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市政府今年出台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年)》、《*市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市建设规划》,即将出台《*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要以加工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三次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开发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破城乡壁垒、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一体化进程。要以养殖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

(1)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市级龙头企业,争取较多的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业,并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扶持引导资金今年将集中扶持5—10个市级龙头企业,各地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从现在起就可以组织申报。要注意盘活、利用乡镇企业存量资产,大力搞好农业招商引资。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围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要抓好已成立的30个合作社,要完善棉花、茶叶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技术规范,并逐步推广到水稻和蔬菜,扩大覆盖面,使之成为发展有机食品,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抓手。粮食部门负责抓粮食生产合作社,市内每个县区至少要先搞一至两个粮食生产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供应生产资料,组织订单生产。农业部门负责抓蔬菜合作社。工商部门负责抓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

(3)实施品牌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把创建品牌作为重要抓手,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打造一流的农产品品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快建设畜禽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搞好特色农产品质量认证。

(4)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组织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拓宽眼界,用开放型农业的思维来发展农业。要大力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在超市找差距,在超市找市场,在超市找思路,在超市找出路。要主攻以上海为重点的“*”市场,开拓“*”和*市场,积极组织营销大户、龙头企业走进超市,利用超市品牌管理优势、质量管理体系和方便、快捷、廉价的购销系统,推广我市的优势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切实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去年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在工程配套、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抓好今年任务的落实。根据年初下达的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任务分解,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对工作滞后、工程进度缓慢的,要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加强调度,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2、抓好整改。对已建和在建项目要认真来个“回头看”,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要限期整改。对已建成的沼气池,要对照标准,逐个补缺补差,确保达标,发挥效益。

3、抓好示范点建设。各地、各部门要从示范点建设入手,充分利用典型来引导农民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要高度重视乡镇敬老院、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政府机关、村部等重点单位的沼气池建设,发挥沼气池环境净化作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抓好跟踪服务。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县为单位组建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开展沼气池配件采购供应及设备安装、维修、咨询等服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村能源服务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出抓好“百池村”的沼气协会建设,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防汛抗旱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的汛期尚未过去,长江堤防虽经加固,但没有经受高水位考验;我市病险水库较多,有的仍存在安全隐患。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麻痹思想和畏难情绪,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安全度讯。同时要密切注视,切实做好抗旱准备。二要抓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县两级重点水利工程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发挥效益。同时各地要重视项目编制和申报,抓住江堤建设结束后,国家重视重点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用水、小流域治理、长江支流治理的机遇,争取更多的投入。三要以落实“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农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加强堤防、病险水库除险保安、涵闸泵站、城市防洪设施、人畜饮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做到乡乡有规划、村村有项目。除了重点工程外,面上兴修都要通过引导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务局就如何运用好“一事一议”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一次调研,提出今冬明春的兴修意见。

五、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来抓。要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和职介服务网络,规范职业中介组织行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当年培训的农民工80%得到转移。要强化劳务输出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实施《20*—2010年全市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我市农民工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劳务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用工信息、法律援助、风险救助、就业指导服务,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6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一、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

我局始终站在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高度,把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企业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着力构建党组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格局。局党组加强领导,提高责任意识,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陈长奇任副组长,党组的其他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领导成员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局行管处组织协调和抓好日常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局长于年年初在全市粮食工作会议上,与党组其他成员和局属的各公司级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签订了年度的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安全生产责任控制指标层层分解,提出工作保证措施的具体要求,明确奖惩办法。各基层单位均与下属的基层班组和重要岗位的员工层层签订了年度的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安全责任到岗到人,与责任人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挂钩。

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省粮食局和市安监局的工作部署。

今年以来,我局对市委、市政府、省粮食局和市安监局部署的开展“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活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隐患、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大检查等工作,均采取召开会议传达贯彻、转发文件、开展检查、督促整改、汇报反馈等措施进行落实。从市局到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对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予以保证。按照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有关规定,我局坚持做到每月按时上报《安全生产事故月报表》,每月召开一次以上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每季度开展一次以上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书面反馈。我局还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防范重特大事故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的会议和文件精神,进行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布置当前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并形成会议纪要。局职能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经常性督查,每半年进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的小结。年终,局党组对基层单位年度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组织考核时,把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三、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整改隐患

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今年以来粮食系统坚持每季度和节假日期间都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我们还按照季节特点、单位实际和安全管理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消防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粮油仓库和危险化学品检查及外租部位隐患排查整改等专项检查。局长和陈长奇副书记多次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要认清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检查整改,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各类问题。在“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活动中,市局领导带队下基层进行了安全生产抽查、督促,共计发出整改通知书20份,整改率100%。今年七月,我局落实防汛责任制,抓好防汛检查,疏通排洪管网和沟渠,落实防汛减灾措施,全市粮食系统共检查126处,发现隐患42个,投入整改资金8.45万元,整改38个。在第四季度开展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中,我局在抓好粮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大检查的基础上,在系统内展开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市局领导带队着重加强对粮库、办公场所、在建工程、消防、人员密集场所、出租部位、“三合一”场所、危险化学品使用的监管和检查,共检点部位45处,发现隐患36个,发出整改通知书14份,整改率100%。

四、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为了提高基层领导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注重教育实效,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我局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于11月2日在岭头培训中心我局在市粮食购销公司岭头培训中心会议室举办了市粮食系统年安全生产培训班,各单位的分管领导和安全部门的负责同志约50人参加。陈长奇副书记组织与会同志学习了《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第165次、173次常务会议精神,并针对我市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部位、存在问题、整改措施和安全检查的主要任务、形式、方法以及事故报告制度做了专题讲座,提高了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技能。

局属各单位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如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新增灭火器1多个,在“119”消防宣传日,组织了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为主题的消防实地演练活动,全体职工及部分经营户共计70余人到场,现场讲解火灾逃生技巧,现场演示如何使用灭火器、消防水枪等;市粮食购销公司、市面粉公司等也组织了火灾警示教育、演练,形式生动活泼,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消防技能和自救知识。

第7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 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措施;成效;陕西大荔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74-02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 385.2 h,年平均太阳辐射量526.4 kJ/cm2,平均气温13.4 ℃,年降水量514 mm,无霜期212 d[1]。境内黄、洛、渭3条河流穿过,光热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大荔县粮食种植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具有“陕西粮仓”之称,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县。

1 大荔县粮食生产现状

小麦、玉米是大荔县的传统优势作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6.67万hm2以上,总产量45万t左右(表1)。其中,小麦面积4万hm2左右,总产量20万t以上;玉米面积4.33万hm2左右,总产量22万t以上。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滩、渭河滩区。

十二五期间,大荔县连续5年实施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创建小麦万亩示范片13个、面积9 266.67 hm2,平均产量7 959 kg/hm2,较非项目区平均产量6 783 kg/hm2增产1 176 kg/hm2,增幅17.3%;创建玉米万亩示范片14个、面积9 866.67 hm2,平均产量9 520.5 kg/hm2,较非项目区平均产量8 169 kg/hm2增产1 351.5 kg/hm2,增幅16.5%。累计增产粮食22 500.8 t。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大幅度提升,通过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的辐射示范带动,对大荔县粮食均衡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十三五开局年也是农业部进一步提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化升级的第1年。促进粮食产业稳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升小麦、玉米生a能力为目的,组装成熟绿色的高产高效技术,构建攻关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不同播期播量、种植模式等试验示范研究,深化机制创新,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突出节本增效、高产稳产。2016年共建立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2 000 hm2,其中小麦万亩核心示范片2个,实施面积为1 523.87 hm2,辐射带动6 666.67 hm2;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实施面积为768.47 hm2,辐射带动3 333.33 hm2。实施地点在粮食面积集中的韦林镇、赵渡镇、兰空农场、沙苑农场。

3 主推关键技术

3.1 在播种质量上下功夫

推广土壤深松深翻技术,提高小麦玉米播种质量。小麦种植时深翻深耕与旋耕结合,播前整地深松、旋耕、施肥、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每隔2~3年小麦播种前土壤深翻1次。通过深松深翻(翻深25~33 cm)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厚度,有效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玉米推广免耕硬茬直播技术,提倡大型机具耕作,播种深度4~5 cm,开沟深度6 cm,达到标准化作业。

3.2 在种子选用上下功夫

推广优质高产稳产品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2]。稳定提升小麦单产,主攻玉米高产,保证小麦、玉米整体增产。玉米品种推广增产潜力大、耐密紧凑型的优质高产品种,如隆平285、联创808等,种植密度6.75万~7.50万株/hm2;小麦品种推广稳产、抗逆性强的陕垦224、中育12等品种。小麦高产的群体动态指标:基本苗225万~270万株/hm2,冬前总茎数1 200万~1 500万个/hm2,春季最高总茎数不超过1 800万个/hm2,成穗数570万~630万穗/hm2。

3.3 在水肥管理上下功夫

推广水肥一体化,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小麦、玉米的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及产量指标而定,根据测定的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并把玉米需要补充的磷钾肥在小麦播种整地时一次性施入,隔年利用。小麦田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确保冬灌和拔节水[3]。夏玉米保障“四水”,即保证出苗水、巧灌拔节水、饱灌抽雄水、灌好升浆水。根据夏玉米需水规律和各生育期降水情况,推广节水补灌及节水灌溉技术。

3.4 在病虫害防治上下功夫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一体化技术,防治“四虫四病”最关键。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4]。小麦主要防治对象有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玉米主要防治对象有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粘虫、玉米螟。做好物理和化学综合防控,从而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3.5 在推进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

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升粮食综合效益。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载体,促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统一规范化作业[5],推进标准化生产方式。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七分种三分管,达到一播全苗,为丰产打下基础;针对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等多学科协作,科学制定实施标准,集成并推广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 工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方责任

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农技中心主任和示范镇韦林镇镇长为副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督促项目实施、组织协调等工作。二是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农技中心农技站站长为组长,技术小组成员由农技、土肥、植保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示范点面积的落实、资料编印、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病虫害综合防治、物资发放等工作,做到了行政推动有力,技术服务到位。

4.2 抓好宣传培训,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集成技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品种选用、田间管理、科学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抗冻防灾等关键技术,通过现场指导、举办专题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一层一层搞好服务,一环一环抓管理,开展培训。建立了小麦、玉米苗情、墒情和病情监测点,全面做好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研究制定管理意见,指导农民抓好落实高效生产。在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期编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会,通过宣传培训、交流指导等宣传模式,实现了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方向上的创新,确保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物化补贴、信息和机械化到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为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4.3 强化技物结合服务,实行物化补贴

在项目建设中,精心制定补贴方案,按照补贴标准提早筹划、提早安排、提早准备,抓好每一个关键技术环节现场培训,结合每项关键技术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给农户实行物化补贴。项目资金80%以上用于关键技术推广补助,以此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确保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扩大技术措施的覆盖率。

4.4 集成粮食基地试验示范研究

在韦林镇庆沣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7.2 hm2,对试验地实施灌溉暗管铺设,路面硬化和绿化,设立试验示范基地展示牌,全力打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基地。2016年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小麦试验6个,包括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农大1108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农大39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小麦宽幅播效果对比试验、小麦超高产试验示范等;承担玉米试验2个:不同玉米品种密度试验、玉米密度高产宜机收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对不同种植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等系统攻关技术开展研究,认真调查、分析、总结,为绿色高产创建提供第一手资料,储备技术力量。

4.5 整合资源,强化辐射带动效应

以高产攻关田为载体,针对小麦、玉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积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作攻关,加强栽培、育种、植保、土肥、农机等多学科协作,强化技术支撑,研究集成了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品种+深松深耕+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的增产模式,以及玉米增产潜力大、耐密品种+免耕硬茬直播+合理密植+综合运筹水肥+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增产模式。整合r业系统农技、种子、土肥、植保各专业的技术力量,促进了技术的有效集成。拓展粮食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队功能,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实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5 工作成效

5.1 示范辐射成效突出

围绕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合理搭配、土壤深松深翻耕作、高质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达到节本增效、提高单产的目的。小麦2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为7 797 kg/hm2,较非项目区增产778.5 kg/hm2,增幅10.9%;分别辐射带动韦林镇3 333.3 hm2、赵渡镇3 333.3 hm2辐射带动田,平均产量分别为7 444.5、7 008.0 kg/hm2,较前3年平均产量(6 750、6 300 kg/hm2)分别增产10.3%、11.2%。玉米1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产量9 532.5 kg/hm2,较非项目区增产14.2%;辐射带动韦林镇3 333.3 hm2辐射带动田,平均产量为8 634.0 kg/hm2,较前3年平均产量(7 800 kg/hm2)增产10.7%。通过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推广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辐射带动渭河滩区、黄河滩区粮食均衡增产,提高了大荔县粮食生产水平。

5.2 项目区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实施,在种子、肥料、灌水、农药、机耕、人工等方面约节省675元/hm2,2种作物需要成本约1.2万元/hm2,节本增效5.6%;小麦增产778.5 kg/hm2,2个万亩片共增产1 186 t,增值213.5万元(小麦按1.8元/kg计算);玉米增产834 kg/hm2,1个万亩片共增产611t,增值85.5万元(玉米按1.4元/kg计算)。项目区共增产粮食17 97 t,增值299万元。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项目区基本达到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实现了区域性绿色高产高效。

5.3 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立足粮食技术集成基地,以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做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定期宣传培训、下田技术指导,推广栽培技术;以规模化种植带动集约化经营,实施统一机耕,培肥地力、平衡施肥,指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全程标准化管理。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重实践、热心为农民传授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区种植小麦66.7 hm2以上农户2户,33.3 hm2以上农户6户,6.7 hm2以上农户40户。

5.4 验证修正了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以实施高产创建与增产模式攻关为载体,集成了成熟可操作的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主要是在原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了农药、化肥零增长相关技术的运用,重视了不良天气应对技术的应用,完成了小麦、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修正。

6 启示

粮食绿色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加快了机械化推广步伐,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产典型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拓宽合作社服务领域,发挥合作社的职能效应;如何依靠科技培养健康土壤,提高作物的单产水平;如何加强农艺农机相结合等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上继续研究和深挖[5]。

7 参考文献

[1] 康聪丽,王娟玲,李晓红,等.大荔县小麦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3(10):18-19.

[2] 成红梅.大荔县2010年玉米产量形势分析报告[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13.

[3] 赵广才,朱新开,王法宏,等.黄淮冬麦区水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J].作物杂志,2015(1):163-164.

第8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最近,广东省召开全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总结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上半年,广东全省生产总值达234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91亿元、增长18.7%;外经贸进出口、出口总额分别达4350.9亿美元、2506.6亿美元,增长26%和28.2%: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2972亿元、增长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3亿元、增长15.9%,工业品内销产值达3.07万亿元、增长2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3903元、5132元,增长11.9%和20.3%。今年下半年,广东省将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着力“稳增长、控通胀、促转型、惠民生”,坚持促进转型升级和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并重,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扩大内需。进一步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千方百计稳定物价。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稳定物价的各项部署,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保证群众生活、稳定通胀预期。三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四是力促外经贸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千方百计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快推进珠三角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五是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五个一体化规划。六是切实加强农业及粮食生产,当前特别要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确保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七是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八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和经济运行调节,狠抓煤电油运的供应和保障。做好深圳大运会各项工作。

天津以优势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天津市以“做优做强天津优势支柱产业的对策”,给优势支柱产业绘出“十二五”发展蓝图。计划到“十二五”期末,天津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国防科技优势支柱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3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将保持在92%以上,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力量。按照规划,“十二五”末,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将成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超大型航天器制造及应用产业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届时,将形成年产48架大飞机、年产70架直升机、年产40架无人机、年产12枚新一代火箭的能力:石油化工产业将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形成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及成品油储备基地。形成3500万吨原油炼制、年产2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装备制造业则重点发展交通设备、造修船、大型工程机械、风力发电、石油石化装备、港口机械、核电装备、水电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装备、国防关键设备等十大成套装备,全面推进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将巩固移动通信、数字视听等优势产业,壮大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嵌入式电子、软件等潜力产业,培育物联网、人工智能、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做优化学制药,做精现代中药,做强生物制品,做高医疗器械,做大保健品,重点推进现代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健品领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电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加快现有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轻纺工业将着力打造成国家级粮油产业基地、国家级自行车生产及出口基地、国家级高档手表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石化原料深加工产业基地四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一批区县特色轻纺产业集群。

第9篇:粮食生产形势分析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我局将结合部门实际,紧紧抓住制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突出实践特色,开展好 “三走进三破解”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开创发改工作新局面。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思想不动摇

从当前的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已不可避免;从国内来看,国务院提出保持8%经济增长速度,云南省提出保9%争10%的经济增长速度,**市提出10%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省、市预计的经济增长指标都低于去年实际增长数,经济增速放缓是肯定的;20xx年我区提出全区生产总值15%以上的增长目标,与去年相比,增幅调低了3.9个百分点,但仍然保留了较快增速预期。该项指标的确定,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区内区外的发展条件认真分析、多方讨论而形成的科学数据,充分体现了**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对现实、创造未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决心。该项数据也表明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快发展是**区最根本的任务,通过发展来加强和完善经济、社会、政治建设,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带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全面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持我区投资消费较快增长,完全有可能实现增长15%的目标。

二、把握政策,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区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改革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好中央扩大内需,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区委、政府 “中心城、功能镇、特色村”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着力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工作职能,当好区委、政府参谋助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抢抓机遇,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新突破

截止20xx年,**区人均gdp 15375元(合224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8:40.8:46.4,数据表明,**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段,国民收入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阶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这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有效解决就业、扩大消费、增加地方财税、增强发展后劲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中,区发改局务必牢牢把握国家将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1.18万亿元和省预算内投资每年不低于6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项目建设的政策,紧紧围绕民生工程、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六大重点投资领域,系统谋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中央、省、市计划盘子。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严防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于批准实施的项目,要严格纪律要求,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创新投资与招商模式,大胆采用bot、bt、代建制等投资建设模式,减轻财政预算压力和政府工程监管的工作量,通过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和领域,带动民间投资。

(二)超前谋划,抓好经济形势分析和规划研究工作

做好每月经济形势分析,每季度组织开好经济联席会议,并印发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找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预警,提出建议。围绕科学发展,正确判断形势,分析研究关系全区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着手准备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把“十二五”规划编制与继续实施好“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总结“十一五”、研究“十二五”,进一步明确政府规划的重点和功能,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二是编制好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分析**区的比较优势,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是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咖啡、茶叶、橡胶、水产养殖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探索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二是对已确定的茶、林、矿、电、建筑建材、生物制药等支柱骨干产业的培植,要努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突破体制性障碍,加快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尤其对新兴的房地产业、旅游业、城市基础服务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在引导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公共导向作用,通过贴息、资金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流入政府鼓励产业发展上来;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体系建设,引导成立小额信贷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通过召开银政、银企座谈会、举办经济论坛 、项目“一对一”沟通等方式,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

(四)加强价格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市场价格监督管理,做好日常价格监测、分析及上报工作,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对涉及民生的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继续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围绕“清费、治乱、减负”全面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农价格的清理整顿工作。要用铁的手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价格秩序,保证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各项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维护广大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实现和谐发展。

三、贴近基层,转变职能,以“发改服务进千家”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好“三走进三破解”活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