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十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大学生又作为社会的精英,祖国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更应该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使然。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觉悟与整个民族的素质,与是否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伟大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2.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应该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想法与思路,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不止只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美德,还要有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生态道德。高校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德育不再只关注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大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3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 21 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共处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生态文明教育史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也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体现出的内涵。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整体的价值,形成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关心他人,尊重自然,自觉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抵制不良危害。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懂得人类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生态道德实践,追求生态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2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生态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全,服务和安全功能到位,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增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在网上开展专门的模块,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讲。同时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建立各校独立的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并在各高校间形成友情链接,以方便学生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要以校园生态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运动会,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开展制作比赛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宣传环保活动。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有关生态基础知识的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以便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二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养成环境;三是要在校园中多组织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宣传环保,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是开展有关环保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学习知识,宣传环保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9):100-101.
[2] 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3] 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4] 叶志清.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5] 乌晓梅.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4.
[6] 陈志刚.高校环保社团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4):446-448.
[7] 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一39.
[8] 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3):33一36.
[9] 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97-98.
【关键词】辽宁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研究
生态体育是体育科学研究者从生态学观点研究体育问题,主要探索人-体育-环境的关系。生态体育体现了环境、人和体育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随着生态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态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情况,研究高校生态体育文化问题。本文从生态体育观点出发,研究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问题,以期为辽宁高校的生态体育发展提供借鉴,促进生态体育文化在辽宁高校的和谐发展。
1 生态体育的内涵
科学研究者认为生态体育是指人-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生态体育的内涵表明了生态体育中的“生态”不只是生物学话语中简单的“生态”语意,生态体育的体系语境应理解为以哲理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动态的语意来表述生态体育深层而宽广的状况。
2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内涵
2.1 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高校体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运动为手段,按照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教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受到生态体育文化的影响,是生态体育发展的基石。
2.2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内涵
高校体育的快速发展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运动环境,同时也给师生身心健康、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有些高校占用了大量土地搞场馆建设,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有些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赛事,产生大量的垃圾,噪音等影响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也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条件。高校生态体育是指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时,运动主体(教师或学生)以生态意识和思维,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追求体育、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理念。
3 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问题
虽然近几年辽宁高校为建设体育文化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在物质、意识和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3.1 生态体育物质硬件建设滞后
高校生态体育硬件建设近几年得到发展,但仍严重滞后于学校的其他场馆和教学楼建设。运动场地条件不高,体育场馆条件不足等问题都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设施器材失修,老化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2 生态体育意识淡薄
生态体育意识淡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缺乏体育生态的规范要求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与活动过程中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运动场上随意吐痰、乱扔垃圾、吸烟、攀折花木、故意破坏运动设施等。运动场区管理力度不够,教学环境和锻炼环境受到干扰。学生在运动场留下大量垃圾、在单、双杠上及其它室外健身器材上晒被子、衣服等。运动场区的照明亮度不够或未及时开灯等这些都是严重的安全隐患,使学生缺乏安全、环保的运动条件,难以开展人性化的运动,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3.3 生态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辽宁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设置并不完善。生态体育课程建设是传播生态信息培养环境意识的主渠道,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态主旋律,生态体育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和影响整个学校形成全新的生态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的生态化水平。课程设置应灵活多变,课程体系能保持体育知识的完整性,又能满足学生对不同运动健身和娱乐休闲方式的需要。生态体育课程应使学生在运动中体会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让他们养成自觉和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生态体育,学生能积极的和他人交往,能宽容和接受他人,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
4 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具有教化、导向、审美和娱乐等功能,符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建设和谐校园人文环境的途径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手段。因此,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有其必要性。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建设是加强体育事业物质基础建设,促进体育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完善高校体育事业规章制度,深入贯彻和强化体育文化意识并且不断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建设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有其可行性。
5 构建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路径
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构建首先要解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建设一个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构建我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应该从精神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物质文化层次出发,即要加强辽宁高校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强调生态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学生对生态体育的认识;强化高校学生对生态体育文化的基本常识;加强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并发挥领导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6 结论
笔者从生态体育的观点出发,以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浅析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发展问题,阐释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构建路径。发展高校生态体育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进行“绿色”体育运动,促进我省高校体育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先军.高校生态体育发展的低碳文化构建研究[J].2014,4(2).
[2]刘文斌.高等学校生态体育建设发展研究[J].学校体育,2014,4(25).
[3]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7).
[4]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
乡村生态文明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XX年,XX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XX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XX省XX市XX镇XX村是一个拥有XX余户,近XX人口的小村庄由于近几年广泛种植温室大棚马铃薯,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该村村民委员会与党支部经过商议于20XX年下半年申请创建文明生态村,当我去该村调查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的二级工程已经接近竣工,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整齐化一的街道,每一个胡同都建成了统一的标准,这就应验了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自从街道竣工后,街道上的人多了,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多了,一块谈天说地的老年人多了,人们走在路上精神多了,再也见不到以往杂乱的街道,垃圾乱放的胡同……20XX年底,XX镇XX村被XX市市委评为“XX市级生态文明村”,这位整个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但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村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理念。更为根本的是,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因为这是文明生态村的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搞不好,即使生活再宽裕,村容再整洁,乡风再文明,管理再民主,也不能叫文明生态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走出单纯的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理解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误区。如果那样,文明生态村就会失去了核心内容而流于一种口号和形式,文明生态村也会因此变成一个外壳,空泛无物。当然,这样讲不是说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地方不能搞文明生态村建设,而是强调要把发展生态经济放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首位。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关于生态农村的建设有了自己的些许想法,对于XX镇XX村的农村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也学会了怎样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
乡村生态文明调研报告
xx市户籍人口数xxx万人,约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个乡镇和xxxx个行政村。自xxxx年开始,随着xx生态省和xx生态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市各乡镇已全面完成生态建设规划,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x个,省级生态乡镇xx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xx个,分别占总乡镇数的x%、xx%和xx%;市级生态村xxx个,占总行政村数的x%。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生态市建设规划》目标要求,乡镇生态建设工作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全面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各部门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的必要条件。根据《xx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xx将于xxxx年前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而xx%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要真正达成生态市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市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契机。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镇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环境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乡镇调整发展思路,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辖区内居民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空间。
(三)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一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是指该区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各项生态建设创建工作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污水处理、大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xx多项指标对乡镇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从整体上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提升农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认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利益。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乡镇的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二、当前乡镇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关键词 抗旱造林;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宁夏彭阳;干旱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18-01
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气温7.5 ℃,年降雨量250~300 mm,土壤为湘黄土,属典型的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尤其北部干旱山区突出表现为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生态条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 彭阳县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造林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二是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加大;三是北部干旱山区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下,自我建设能力不足,生态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生态建设步伐缓慢[1-2]。
2 彭阳县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必要性
2.1 解决生态建设难题,加快区域生态建设的需要
彭阳县北部干旱山区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干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可为干旱区生态建设提供和总结成功经验,使造林取得一次性成功,降低造林成本,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3]。
2.2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部干旱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劳务和传统种植业,增收渠道偏窄,增收步伐缓慢[4]。经济林建设具有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收入是普通粮食作物的4~6倍,实施抗旱造林经济林建设项目,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3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开展抗旱造林示范,及时解决生态建设难题,既是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又是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3 北部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可行性分析
3.1 自然条件适宜
北部干旱山区年平均气温7.4~8.5 ℃,年均日照时数2 518 h,年平均降雨量250~300 mm,无霜期147~168 d,主要土壤为湘黄土,是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的适宜区。
3.2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干旱山区土地总面积1.5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7 080 hm2,人均拥有耕地5 600 m2,宜林荒山荒地面积480 m2,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具有广阔的空间。
3.3 技术力量雄厚
林业系统现有职工108人,其中技术人员89人(高级工程师25名,工程师55名),技术力量雄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引进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多项工作,在生产实践中成功运用了集流节水整地技术、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截干深栽埋土抗旱造林技术、苗木处理抗旱造林技术、地膜或秸秆覆盖保墒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备了实施项目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4 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彭阳县自建县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并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在该县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干群基础。
4 保障措施
4.1 组织保障
抗旱造林示范项目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效益突出的系统工程。一是成立抗旱造林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林业、水利、北部干旱山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人、财、物的落实。二是成立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实施小组,由林业局副局长为组长,其他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专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验收等工作。三是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4.2 政策保障
大力推行抗旱造林是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在项目建设中,制定和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及农村致富能人,特别是林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抗旱技术研究、技术承包、技术有偿服务,领办和创办抗旱造林示范基地,对在项目建设中自主创新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3 000~10 000元的现金奖励。
4.3 项目管理保障
一是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实施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坚持规划一次到位,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全面推广集流节水整地、容器苗抗旱造林、截杆深栽埋土抗旱造林、苗木处理抗旱造林、覆盖保墒抗旱造林、节水灌溉造林和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明确资金使用的范围、标准和要求,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4.4 资金投入保障
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具有技术性强、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北部干旱山区农民家庭底子薄,自我建设能力非常有限,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金融部门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积极支持经济林建设;北部干旱山区农民作为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义务投资投劳,积极投身项目建设。
4.5 项目技术保障
一是每年定期不定期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举办1~2次技术培训班,对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和北部干旱山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咨询。二是每年组织技术骨干、北部干旱山区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三是落实技术人员科技承包责任制。把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人员身上,实行承包经营。
5 参考文献
[1] 余清珠,王进鑫,高文秀,等.集流抗旱造林技术优化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4):15-19.
[2] 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彻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体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全面统一行使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和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完善环境标志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使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率先改善。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环境测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以奖促保,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体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考核生态环保指标。严格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低碳城市
推动生态文明建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联系社会主义建造大局的主要战略使命。“把生态文明建造放在杰出地位,融入经济建造、政治建造、文化建造、社会建造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造美丽中国,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开展。”把生态文明建造融入经济建造,应该有两重内涵:一是融入“经济建造各方面”,建造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二是融入“经济建造全过程”,建造不一样期间或环节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守以下几项的基本的准则。(1)优良的生态环境。包含城市功能高效、生态环境更优美、城市空气更加清洁及城市生活用水更加安全,这是生态城市的根本。(2)完善配套的生态城市设备。这包含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交通工具可达性比强,交通工作运营良好,这是硬件配套。(3)城市的文化氛围要海纳百川。这包含文化秩序井然、文脉连续、居民道德风气良好等。(4)经济发展氛围高效良好。这包含产业的投入产出高效,产业的利润不断增加。(5)社会文明认识逐渐加强。这包含居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居民维护城市卫生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不断树立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建设低碳城市必要性
1.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必定要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就需要重视城市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方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比较大,所以节能减排的彻底实施仍是具有很大难度的。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开展能够将生活环境的质量得到提高、城市空气得到有效净化、呼吸方面的疾病发生率得以下降,从而可以把一个舒服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大家。
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中国迅速发展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需要为完成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城市规划的低碳节能减排则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需求增加低碳环境,从而减少化石燃料,为子孙后代提供足够的资源,促进开发新能源。
3.促进城市发展
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日益剧烈。跟随着人们对环保低碳认识的逐渐加强,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出现备受瞩目。如果某一个城市违反生态文明环保的相关认识,不遗余力的的开展重工业,就必然会致使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损坏,很多环境问题也会日益增多。通过对生态文明环保城市认识的进一步加强,不只有助于生态文明环保形象的树立,也会对推进生态文明环保的经济可持续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
1.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发展的计划,用于维修资金或非经常性资金的使用、控制和防止资金可再生过度浪费。使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各个出产环节更加科学合理,使人与生态文明环保城市呈现良性的展开状态,能够使得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联系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循环经济加以合理展开。与此同时,生态城市的重工业计划也要注重工业与生态的协调性,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需要与高科技一起展开,从而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城市环境的生态城市构建起来,推进城市居民医疗、居民旅游、居民教学和社区文明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迅速展开。同时还需要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做好重工业的生态文明转型,加速生态文明城市经济社会的开展。
2.城市系统能量方面低碳化
生态城市的低碳化与城市的能量活动适当亲近,城市体系中的能量呈单向活动的方式,动力的利用率假如较低则会对城市的低碳化开展发生负面影响。才能流的剖析可以对动力运用功率进行评价,从而对环境与经济体系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剖析,并对能量进行核算,进而对动力的输入、变换和运用输出进行结算。在能力流化剖析中,主要对燃料、电力、动力产品进行剖析,并经过剖析,对城市体系中的能量活动方法进行跟踪,对城市体系的变化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对低碳与城市体系之间的效果进行剖析评估。
低碳化城市流可以为城市规划技术需求能量代谢机制和城市能源系统工作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对每个城市的系统性能和能量角度区分为可流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在城市节能方案的关键环节,再从头在工业、商业、交通、天不是类型的单位功率为分析城市减排和节能政策和城市联系,负责镇电力运行功率、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降低城市产业结构、动力结构等研究与准备工作,然后完成所有城市的低碳化。
3.城市系统功能方面低碳化
由于存在很多很多历史因素,生态城市不得不收到这些方面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可能会由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而改变。在经济社会高度展开的发展环境下,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经济的调集基地,生态文明城市功用需向多元化方向展开,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中心是功用区划,也是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城市空间类专项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态文明城市功用分区需求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城市中各种要素构成一个规划合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城市经济功用分区的合理性与否,不仅仅只对生态文明城市的低碳化转型产生影响,也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之中,由于各个生态文明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低碳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城市主体功用定位,因而也应该有不一样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对与主体功用区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进行加强,城市规模的不断优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都是低碳城市方案中能够进一步研讨并打开的内容。
4.“常规能源+新能源”的生态能源利用
生态文明城市的能耗较低,从而需要保证较高的一次动力的使用效率。如今能如今能够广泛运用的能源还是常规能源,这就需将常规能源进行清洁,从而保证城市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而在新能源方面,太阳能与光伏发电的运用比较广泛。风能是最廉价和最可再生资源技术。生物能源是采用新的安全需求和清洗,并在城市电力汽车,汽车能源表现能力是无价的。而地热开发应用,我国也有了迅速展开,并常见用于发电、城市建设、旅游农业热量等方面。
四、结束语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联系当前城市的生态文明开展状况,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合理的计划,营建出越来越好的工作环境和寓居环境给居民,保证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论述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笔者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丰富,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从生态建设的成效、问题、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些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资源利用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2年7大水系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满足一至三类水质要求,2011年提高到61.0%;2002年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9.7%,2011年提高到62.8%;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7.16万平方公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二)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我们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
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全民动员,共同行动。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布局,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
(二)加强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应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高度注重舆论引导和宣传平台建设。比如,通过创办网站、杂志,发表绿色书等形式,突出特色,形成品牌,拓宽宣传渠道。二是抓联动。要以重点区域、行业、单位为切入点,单独或联合主办相关的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就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国策方针的探讨等进行交流;同时以重要节庆、重大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直接参与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三是推典型。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生态系列创建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典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形式,继续组织好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用鲜活的事迹教育人、感召人。
(三)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强化评价结果在政绩考核中的运用。要将体现节约环保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推动地方政府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设计与施工;科学搭配
1生态理念
为人们能更好的进行优良的生态系统建设,营造适合公共居住生活的环境,将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和生态理念紧密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长久科学发展,影响和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善城市绿化建设,形成城市独有的生态文化体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生态理念是以人们根据自然环境的发展趋势来实施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基础来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理念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希望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愿望,是一种科学的文明发展体现。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在追求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发展和建设。现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但同样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对国家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基于生态理念进行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因其提倡的生态理念符合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所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生态污染破坏问题,比如工业的废水废气污染、城市交通的噪音、尾气污染等,生存环境的不断破坏也让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将生态理念的概念完美贴合进城市园林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仅对城市的园林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还能使城市的绿化率增加,在一个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下居住和生活,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3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与施工中的途径
3.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选取绿色生态材料
在进行园林的设计和施工时,应时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前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取绿色生态建设材料。在园林建设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需要消耗大量建设材料,这就需要人们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施工前提进行园林项目的建设,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绿色无污染的可循环使用的建设材料,比如可以选用节能灯、复合材料等进行施工,减少假山假花、大理石等使用频率,这样可以使园林施工建造的质量得到大幅优化,并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更好的体现出生态理念的思想核心。为了保证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养料,可以在园林的土壤中加入能有效提升营养成分和肥力的物质。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循环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园林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全方位的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降低园林的维护成本,更有利于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的展开。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避免建设对环境和能源有较大不良影响的建筑,根据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方式。
3.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
选择合适的植物和与之进行相应的搭配,在园林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园林最后的视觉呈现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一些园林设计者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学理念,而无视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选取了不适合种植生长的植物,最后容易导致植物的水土不服,而无法真正实现设计者的真正想法,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设计者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适合种植生长的植物,保证其存活率,才能使园林的观赏价值和城市绿化功能得以完美实现。当实用性和观赏性两者产生冲突时,应该以植物的实用性为主,比如城市如果处于干燥多风气候的地带,则可以选取根系发达,拥有茂盛枝叶的植物以实现防风固沙的功能;如果城市经常受到各种极端气候影响,则优先选取能净化空气、粉尘的植物。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植物加大推广种植范围,避免因为种植水土不服的植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时刻以生态理念为工作前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为基础,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改造、居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园林视觉效果的完美呈现,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3采取合理的植物种植比例,实现物种的多样性
一些园林设计者为了能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使园林的色彩更加丰富,在设计过程中倾向与选取一些当地不常见的植物。而这种情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可能水土不服的外地植物进行培养和维护。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很可能造成植物的死亡和疾病,增加不必要的园林建设成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相关园林设计者在设计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确定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比例,基于生态理念以及自然生长的前提,避免在园林建设时采用过多的人工设计,倡导植物能自然成长。这样便能有效控制园林的建设和植物维护成本,实现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自然生长。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则能全面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根据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选取合适的绿色生态材料、培养种植合适的园林植物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物种比例搭配,对于我国全面推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计划、积极打造城市绿色无污染的自然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态理念下打造的园林建筑,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化率,优化了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对于城市长远的经济、精神建设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观赏、自然经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邵美娟.倡导生态理念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J].浙江林业,2011,(7):30-31.
[2]杨艳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33-234.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
1.1现代林业发展是基础
现代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推动现代林业建设能够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等问题,创建更美好的生态环境。林业发展象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障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1.2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方向
诚然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子孙后代,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林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而这一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的道路即是生态文明建设。若是当代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是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2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2.1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在生态环境建设指导下建立的现代林业能够产出的不仅仅包括水果、木材、动植物等有形的资产,更包括清新的空气、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环境、丰饶的水土等无形的资产。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要求逐渐增加,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环境、文化产品等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正具有越来越高的价值。
2.2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发展
现代林业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减缓土地荒漠化、调节旱涝灾害的效用,在这方面达成的效果无形中减少了国家治理水土、修建堤坝的投资,从结果上降低了投资成本、创造出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商业上人们重视交通条件的同时,环境因素也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生态建设良好的地区由于环境优渥,也更容易招商引资。
2.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国策,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林业所具有的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作用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推动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对策
3.1政府的扶持
林业发展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大,持续时间长,见效慢,很多收益都是无形收益,必须要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应当加大林业建设投入的资金,为林业建设的相关工程开放政策优惠,支持林业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3.2科学的林业发展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经济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推动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相关工作者扎实林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投入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效果,保障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研究包括林木培育、除虫、治疗疾病的科学方法,并且建立完善和合理的监督体系,利用国家力量推广先进技术,从而保证林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平稳进行。
3.3提高人的环保意识
将林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部交托于政府和工作人员不现实且困难重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惠及社会、惠及子孙后代的大工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发展前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人民在行动上重视起来,理解国家的政策要求,避免一些素质不够的人偷砍树木、损毁国家财产;令城市居民形成维护环境的习惯,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3.4推动农村建设
农村是林业建设的前沿阵地,我国森林覆盖率绝大部分存在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林业发展进一步为解决国家三农问题提供了途径和解决方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
4结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比起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保障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通过发展现代林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果有利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