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第1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农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作为黑龙江省第一批农经信息化工作试点县,按照省经管总站的工作部署及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启动农经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农经信息化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农经信息化试点工作,成立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并且制定《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使县、乡、村三级农经人员对开展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开展农经信息化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民心工程”。

2.深入调研,落实责任,“整县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省、市经管总站的领导和北方农网信息服务公司领导来我县召开调研会议,一致认为采取市场化运作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信息断层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全县确定各乡(镇)、村全部开展农经信息化工作,县局开通农经网;各乡(镇)经管中心配置电脑1台,村级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县、乡、村农经信息化工作顺利起步。

3.明确任务,强化培训,推进农经信息化工作开展。全县各乡(镇)村助理会计要全部参与到农经信息化这项工作中来,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对村级信息员进行明确职责。

二、农经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农经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县经管局组建了网络信息平台――县农经网。网站设有:农经动态、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等18个栏目,并与省农经信息网、中国农经信息网等网站并网友情链接,同时开通黑龙江省农经系统办公网,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全县各乡(镇)的村级网页在农经网的乡村简介栏目中进行介绍。

2.抓信息员队伍建设。为使村级信息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村级信息员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对全县村级信息员进行电脑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技能,为农经系统信息化办公。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奠定基础。

3.抓网络化办公。县农经网开通后,正常的农经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县铺开,利用农经系统网络办公这个平台,完成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真正做到工作安排、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农经管理工作在网上传递即可,实现县、乡、村三级零距离办公,既节省经费,又做到及时、准确。

4.抓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为本村和当地农户咨询和信息。主要查询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等信息,为本村和农户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农村二手货信息、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农经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农经管理工作网上办公的重要举措,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农经信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1.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农经系统办公网络化提供了平台。我县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把省、市经管部门的工作安排、业务通知等重点工作和县经管局的工作部署、通知检查、数字报表、财务公开等通过网上,使政令及时畅通,加快了各项工作落实的节奏,实现了网上办公。

2.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网络体系。我县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市在内的县、乡、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1个县级网和9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的网络体系,实现了乡村的基础信息在网上。“数字乡村”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大“数字乡村”这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各乡、村的数字报表、信息、土地流转的动态、涉农企业的产品信息等在网上及时。

3.农经信息化的开展,给我县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致富渠道。网络的开通,为我县农民及时提供了政策咨询、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为农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等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2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它是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一个活标本。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地域结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通常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用地腹地之间,又称“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乡村边缘带”、“乡村—城市边缘带”等。

二、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

城乡结合部在某一时段内是一个动态渐变的区域,但在某一时点是相对静态的。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教授在《成都:现实与未来》一书中对成都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即该书在界定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时主要借助于行政区划,以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建制乡镇和城区的街道办事处为基本单位,采用图像识别法、指标体系法分别对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进行分析测算,并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其范围,主要涵盖了以下17个乡镇:苏坡、文家、金泉、沙河源、机投、金花、簇桥、圣灯、保和、青龙、十陵、中和、白家、犀浦、红光、石羊、琉璃。

三、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由于处在城市与乡村接壤的特殊地带,是城市与乡村互为渗透、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快速转变的区域,因此市容环境与城市建成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沙河源街道办事处辖区的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市容环境最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脏、乱、差”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脏”:马路上尘土较多、建筑墙体陈旧污损,生活垃圾及废弃物较多,有些地段污水横流,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河道,污染环境不断产生新的卫生“死角”和“龙须沟”,有些地段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城市美观;

二是“乱”:存在“十乱”现象,即: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摆乱卖、乱倾乱倒;

三是“差”:市政及生活设施差,路面破损状况严重,大多道路既破旧又狭窄,通行较不方便。

经研究发现,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制度因素

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较差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城乡结合部往往同时具有城乡社区不同的组织与行政管理结构。这里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其各项制度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城市管理制度,仍具有城市——乡村的二元制度特征。城乡结合部既非城市,又非乡村,但既有城市的要素,又有乡村的要素,两种管理体制在这里交织,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往往成为管理上的“空挡”;同时辖区内众多的单位“各自为政”,管理标准不一,相互交错的地段,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管理的薄弱和松散导致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建设落后,市容呈现较差的局面。

(二)规划建设因素

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划建设加快进行,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来,以及实现成都的“新三最”目标,成都市区向周边农村扩展更为迅速。而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对城乡结合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较城区落后,没有详细规划,住宅区、商贸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置,功能区不明显,住宅区、商贸区交错现象比较普遍。或虽有规划但是实施控制力度不够,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规划建设滞后,市政设施、集贸市场建设滞后,马路破损,沿街店面破旧。以集贸市场为例,由于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过少,或大都是过渡市场,难以容纳现有的商户,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批发与零售难以满足商户的需求,于是一些商户就沿街为市,或是占道为市,普遍存在店外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车辆乱停放现象,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交通安全。

(三)居民文明意识程度较低

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较为松散,生活费用远低于市区,进入门槛较低,因而是外来人口流入成都的主要聚居地。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混居的情形十分突出。如金牛区沙河源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70%以上;金牛区的金泉、青羊区的东坡、武侯区的石羊场、成华区的保和外来人口比重也在40%以上。并且这些外来人口和当地的工人、农民、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无业人员等杂居在一起,相比建成区,市民素质较低。特别是他们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心理上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失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不仅容忍了外来人口对环境卫生的破坏行为,而且习惯于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逐渐也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四)道路环卫清扫管理不到位

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实行多层保洁,保洁标准不一,清扫工作量不等。实施专业作业的道路保洁较好,如沙河源街道办就把主要地段承包给深圳升阳升等专业保洁公司,承包的道路由于实行了考核机制,清扫保洁状况较好;但有些社区、村自建道路保洁相对较差,有的道路甚至无人清扫保洁。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村里不情愿加大投入。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这与城区内的道路环卫管理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多部门携手合作,才能维护好城市的环境。但现实情况是各部门常常是各自为政,对自己部门有利的才去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特别是在7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都提出的“新三最”目标,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成都的城市面貌又上一个新台阶。建设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城乡结合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城乡结合部是外地通往城市的重要入口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影响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发地段,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城市整体和谐发展。

(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变

首先要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是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因为政治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结合部顽症难医的根源。这需要通过街乡行政管理组织的制度变革,实现政治层面的“二元管理”向“一元管理”的转化,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管理转向城市管理创造条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改变管辖范围交叉,标准不一的现状,最终完成城乡结合部地区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社会变迁。

(二)加强规划和建设,加大市政环卫设施投入

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总体规划,制定控制性详规,立足现有基础,本着节约原则,统一规划,高起点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通过栽绿、补绿和建设小绿园、广场等形式,解决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长期脏乱的问题,彻底改变其容貌;同时加大市政、环卫等设施投入。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建议分居民区兴建市场,做到布局合理、分类建设,做到既能容纳商户,又能方便居民。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管理规划,从垃圾的收集、清运到消纳,实行密闭化管理,统一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

(三)健全和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庞大工程,动态性强,管理难度大,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和提升环境卫生的管理水平。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建立环卫清扫保洁的制度,可以采取承包的方式把主要地段承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二是在对城乡结合部整治的同时,抓好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及日常管理;三是建立市容环境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容环卫脏、乱、差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四是建立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的市容环境问题;五是建立暗访督查与考核通报制度,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常态性暗访、通报及督查工作,并将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年度工作科学评价依据,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四)提高市容管理的群众参与性

市容环境与每个人切身相关,市容环境的好坏也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搞好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区、村、组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热爱美好家园,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切实使广大城乡结合部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和环境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自觉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制定具体宣传方案,加大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力度。要教育和引导外来人口关心环境卫生,通过合适手段,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环境卫生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手段

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结果。作为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的新趋势、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目前,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在向三个圈层逐步推广,要充分利用成都市数字化管理的高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上报的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搭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平台,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为成都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君,刘丽梅.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9(6).

[2]王倩,黄惠权.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OL].http:///focus/200706140006.shtml.

第3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乡村; 垃圾; 处理模式; 城乡统筹

Abstract: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living garbage and waste compositi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rural people living habits, analyze the causes of rural garbage disposal is difficult. Reference to urban community waste management method, is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for rural waste treatment mode.

Keywords: rural, waste, processing mod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乡村地区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民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08年的4761元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的7917元人民币。2012年全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93亿元,增长14.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的生活垃圾也在发生着改变,乡村垃圾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

有资料显示,我国乡村地区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0.86kg,全国乡村地区每年产生垃圾将近3亿t,数字惊人。近些年,乡村地区垃圾数量剧增,直接影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态条件及水源质量,导致乡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乡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处理模式亟需改善和升级。

1.我国乡村地区垃圾污染及处理现状

1.1 农村垃圾产生的来源及其成分

我国乡村地区的垃圾来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生活性垃圾、养殖业垃圾、种植业垃圾和建筑垃圾等。

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生活性垃圾占主要比例(部分工业较为发达的乡村地区除外),主要来源于厨房剩余物、废旧家电和包装材料,成分包含剩菜、饭、洗菜水等有机物及对土壤和水有一定污染的废旧电器、礼品包装材料;养殖业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畜禽养殖行业,成分包含畜禽粪便、废弃饲料和畜禽毛发等有机物;种植业垃圾主要来源于农作物及经济林,成分包含农作物秸秆、残留果实及腐败的枝叶等有机物及农村大棚地膜等难降解物质;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村民翻修建房、企业建筑等,成分包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残余废料等难以降解的物质。

1.2 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垃圾处理的方法极为单一,仅少数地区对乡村垃圾采取简单的填埋处理或露天焚烧处理,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垃圾主要堆放在较远离自家屋舍的路边、田边、水塘边、河边或村口,严重影响村庄卫生环境,容易滋生病菌。

乡村人畜粪便的处理大多是以家庭户厕为主,基本都是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仍存在少量的露天粪缸贮存形式。垃圾处理过程中对有机物的利用率极低,部分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出,造成水体富氧化,影响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水系污染。

2.造成我国乡村地区垃圾处理难的原因

2.1 国家对乡村卫生投入的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大都倾向于城市地区,对乡村地区的环境防治投资和扶持力度不够,而乡村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不够,自身难以承担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导致乡村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的极度缺乏甚至空白,严重影响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存环境。

2.2 乡村地区生活生产垃圾的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经济也在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高,消费能力也逐年提升。农村垃圾由原先较为单一的有机垃圾向多种类垃圾形式转变,包装材料和一次性使用品、废旧电器等难降解无机物垃圾的比例逐年增加,在目前乡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模式下,这些无机物垃圾只能被随地堆放或者露天焚烧处理。

2.3 农民自身环保意识的薄弱

农民对垃圾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随意丢放垃圾和废弃物。村庄内垃圾主要堆放点也是在人们的不约而同下自然形成,或者是村委会指定的露天堆场,即便是垃圾焚烧房也是形同虚设,依旧是垃圾满地。

3.乡村地区垃圾处理模式建议

乡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凭借这一有利趋势,实现乡村地区垃圾处理的秩序化、无害化?笔者通过对城市社区垃圾处理模式的借鉴,结合乡村地区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建议以下几点:

3.1 实施“乡村物业”垃圾管理模式

通过调查,71%农民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用以处理生活垃圾,45%以上农民认为每月2-5元处理费用是可以接受的,这为“乡村物业”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群众和部分资金基础。在我国乡村地区,笔者主张以村镇为单位,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组建“乡村物业”公司,统一收集管理辖区产生的垃圾,对于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结合“乡村物业”运营模式及相关收费标准,进行有偿收费处理。形成以村镇为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保洁人员为队伍的“乡村物业”服务体系。

3.2 构建“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

处理垃圾,就应该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到处理的末端整个过程中进行。乡村垃圾的主要源头是农户,在“乡村物业”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应该从农户开始,在垃圾产生的第一站就有意识的进行分类(可回收,不可回收等)。

“乡村物业”服务人员对负责区域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和收集,并运送到各村的垃圾中转站,由专门人员定期运输到乡镇的垃圾处理厂,对于垃圾产量大,乡镇垃圾处理厂难以“消化”的地区,也可运输到县市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构建一条从产生到收集运输,再到处理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即“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

3.3 自我“消化”与“外排”相结合

经过对乡村地区垃圾来源和成分的分析可知,乡村垃圾以有机可分解垃圾和无机难分解垃圾为主。乡村地区本身有一定的自然降解能力,笔者建议乡村地区垃圾处理应以自我“消化”和“外排”方式相结合。

所谓自我“消化”,即在凭借垃圾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还原自然自我净化能力,通过一定科学技术(沼气池等)分解利用有机垃圾产生可利用能源,同时将有机垃圾废渣、废水用以农作物施肥,彻底回收有机垃圾,减轻垃圾总量和处理成本。

所谓垃圾“外排”,即通过农户对垃圾分类,不可利用的难降解或有毒垃圾通过“乡村物业”的收集,运输到城镇垃圾处理站集中处理。

4.结语

乡村地区垃圾问题是长期的政府投入不足与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矛盾的凸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在充分利用乡村地区自我处理垃圾能力的同时,共享城乡之间资源,通过学习城市先进的管理运营理念,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创造性的运行“乡村物业”垃圾处理模式。综合考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成本,乡村地区垃圾的最末端处理设施,应该以乡镇和县市的垃圾处理厂为主,共用城乡资源,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塑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叶诗瑛,汪爱民等.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居民生活垃圾管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7-9.

[2]曾秀莉,刘丹等.成都市典型地区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处理模式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2(18):211-214.

[3]赵承辉.发达国家的农村垃圾处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71-273.

[4]刘刚,潘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调研[J].农村经济,2007:84-85.

第4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乡镇图书室;网络时代;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Age in Town Library

SunYan

(chongqing library,Chongqing400037,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21st century network, the whole of China from town to countryside, all in the information waves pou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is increasingly marketization and full of liquidity society, mode of production change, the change in the life style, make rural people and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of closer relations, farmers' values, outlook on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is also facing a change. As the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township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ow to better use current rich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maximum satisfy township reader group information needs, become worthy of our common discussion of new questions.

Keywords:Town library;Network times;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一、乡镇图书室作为公共知识空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必要性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知识信息诉求需要更广泛的公共知识空间。虽然,广播电视村村通已经基本实现农村乡村全覆盖,丰富了乡村人们的文化生活,拓展了知识视野,电视已经成为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广播电视也存在传播效果稍纵即逝,信息存储性差,记录不便也难以查询的缺陷。调查表明,农村互联网用户虽然在提升,但在互联网应用的深度上,农村网民比城镇更浅,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乡镇图书室的数字化服务

(一)利用不同网站的内容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互联网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各不同网站承载的信息内容各有特点亦各有优势。乡镇图书管理员要判断出读者咨询问题的性质,“目标明确”地直接登录相关网站获取资源。例如:查阅政府信息公开的,登录本省(本地区)政府网站和政府相关部门网站,信息权威度高;查看时政新闻的,建议登录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值得推荐的是,为了引导网络文化,国家专门建设了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站、央视国际网络、中青在线和中国经济网等8家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并确定了24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cn/c/2004-11-09/09214189484s.shtml)。读者在商业网站获取新闻信息时应注意核实新闻来源出处;欲查找“三农”和农产品经营信息,登录各级政府部门主办的涉农网站、行业协会主办的农商网站等;欣赏地方戏剧曲艺作品、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议登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站共享工程(/)和各省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想购书的,可直接登录网上书城、出版社网站、中国农家书屋网读书栏目等。

(二)当地“新农村网”是农民读者重要的信息源。当地“新农村网”(各地这样的涉农网站都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的名称)是指本省、本地区、本县乃至本镇政府部门专门服务“三农”建设的网站,是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的大平台。由于这些“新农村网”上内容比较丰富又有特色,农民利用方便,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欢迎。例如金农网(.cn/)、“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河南新农网(/)等。

(三)构架农业信息岗、信息亭、信息吧。在组织管理模式上,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构成信息服务的主体模式。在技术服务手段方面,目前,“农村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农村低成本信息化的选择”。正在为政府、行业和广大农村居民达成共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涉农部门正联手采用“三网合一”、“三电合一”、“科技110”等“本地化”技术手段,通过各地“新农村网”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农民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地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得到实用技术知识信息,得到专家指导;而电子产品不仅更新快而且越来越便宜,农民正在越来越切实地感受到国家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乡镇图书管理员要用好并推介好这个参考咨询信息源。

从现代技术上来说,现代科技发展可以让人们在网上畅游,网络超文本技术、链接可以让我们快速便捷查检信息,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可以让网民享受文化快餐,先睹为快。从人们的自由度来看,有人称网络时代为草根时代。确实,网络给平民大众创造自由发表意见、传递信息的网络平台。然而不可否认网络的“双刃”。“自由开放的网络是一块可以任人随意涂鸦的黑板,传统的社会审核机构对此完全无能为力,网络信息良莠混杂十分严重的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有目共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所以乡镇图书管理员在推介读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时应注意以下方面引导:

(四)避免“放羊式”。意思是说乡镇图书管理员要与阅览者沟通。帮助读者排除技能障碍。当前乡村,真正需要用互联网资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问题的村民往往对电脑存有“恐惧感”,乡镇图书管理员应尽量帮助解决一些最基本的上网技能。贴近乡土,贴近乡亲,让村民们能充分体验到图书馆、信息站的好处,缩小城乡读者间的“数字鸿沟”。

(五)推介适用的资源。要消除“会上网就会利用网络资源”,“会一点上网技术就是合格的乡镇图书管理员”的认识盲区。实际上专家们早已指出,“技术不等于科学,因为没有理论,不能举一反三。技术只是手段。乡镇图书管理员不同于网吧管理员,网吧为盈利,自然导向用户娱乐化;而像乡镇图书室、村信息站、农家书屋这样的公告服务场所,必须利用资源的推介与引导,并以此为图书馆员的职责。例如大到用户查阅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日常电子书刊阅览、看新闻;小到收发邮件、查看天气预报、了解飞机火车汽车时刻表等等。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工作现状及成效

推动产业蓄能,加快项目建设。一是重点抓好全县在建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5个旅游扶贫项目,做好3845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审核拨付工作,实行“一周一调度”工作机制,推进项目进度。二是积极指导云里安凹、南山云起等精品民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组织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产品提升。一是实施产品精品化工程,重点推动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指导景区、景区3A级景区整改提升,并完成景区现场复核工作;积极开展黄山寨生态旅游区3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指导县万山镇长冲村、县柯坦镇虎洞村评定为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二是针对疫后市场新形势,开发打造生态、乡村、康养、等特色核心产品,推出更适合自由行、散客化、轻资产、复合型的旅游精品。三是改变现有温泉产品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的现状,增加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推动温泉+运动健身,温泉+中医养生,温泉+生态农业等。四是培育本地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

推动品牌升级,加强营销推广。一是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倡导文明旅游,完成县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开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健全旅游投诉统一管理和快速处理机制。二是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组织安全风险防范、风险提示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三是加强“旅游”品牌宣传,举办了一批旅游节庆活动,围绕“春采茶、夏摘果、秋登高、冬泡汤”贯彻全年的四季主题品牌活动,策划、实施了春季茶文化旅游节、夏季瓜果采摘嘉年华、秋季大学生民谣音乐会、冬季温泉养生节四季品牌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四是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以市场为重点客源市场,设计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文、养生、研学、祈福旅游线路,重点培育连接、、、、等景区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面向自由行、自驾游市场,编印旅游手册,开发适合自驾游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

推动政策落实,保障企业发展。一是全面宣传政策。全方位宣传市县出台的政策及实施细则文本,根据不同企业提出的问题做好政策申报的沟通和解答,发动并指导文旅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及细则对接有关主管部门申报对应条款。二是完成政策兑现。根据县政策意见中文旅部门负责的第1项“加快财政扶持资金兑现进度”要求,目前已与财政共同完成16家单位24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审核,兑现2019年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补助资金235.263万元,有效地支持文旅企业发展。三是摸排融资需求。摸排33家企业融资需求并与本县人行联系,积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推进文旅企业融资工作。

二、下一步建议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鼓励企业文化旅游产品要与科技手段融合,产品形式走智慧化、数字化路线;引导传统文旅产业拥抱互联网技术,通过数字化改造来争取新的市场。

二是促进多方联动。进一步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让更多的、更优质的文旅项目落地落实,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第6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现在我们村的石斛种植面积已经有1000多亩了,能不能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

“后山的水渠塌方断水了,得抓紧时间修了。”

“大家喜欢跳广场舞,能不能组织个文艺队,再把服装统一一下?”

“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办农家乐有啥子政策扶持没得?”

“村里动员我们流转土地,发展石斛和蔬菜种植,有没得保障?”

“现在我们看电视,都是用‘小天锅’,看不到地方台,可不可以安装数字电视?”

……

这是近日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村支书王大勇与村民在一次“百姓龙门阵”的中对话。

最近几个月,走在赤水城乡的居民小区、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时常会看到干部和群众在一起聊天,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从产业发展到民情福祉,从政策法规宣传到矛盾纠纷调解,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老百姓话出了他们的“小康梦”。当地把这一形式称为“百姓龙门阵”。

开展“百姓龙门阵”活动以来,凯旋村两委充分听取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的发展愿望,积极引导全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去年以来,该村获得上级项目投入及帮扶资金800多万元,新发展石斛种植1000多亩,建立蔬菜基地1000多亩,实施土地流转900多亩,新开乡村旅馆“农家乐”17家。

两河口乡在“百姓龙门阵”中,了解到群众有发展冷水鱼养殖的愿望,但存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乡党委政府积极帮助解决了项目资金、技术及落实帮扶措施,目前全乡发展冷水鱼养殖500多亩,年产量30万公斤,产值近1000万元。

白云乡平滩村和田渡村由于缺乏资金,通村公路硬化一直未得到实施。村干部在“百姓龙门阵”中了解到群众这一诉求后,及时向乡党委汇报,乡党委当即研究决定后,通过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10多万元,再向上级争取获得补助资金20多万元,解决了通村公路硬化的资金问题。

旺隆镇新春驻村干部陈洪锋得知两户村民因院坝边界问题结怨,主动邀请他们“摆”龙门阵,让他们“摆”出心中不满,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两家人在交流中理顺了情绪,终于冰释前嫌。“群众是最朴实的,产生矛盾的原因多是平时交流沟通太少,只要多为他们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心中的疙瘩自然会解开。”陈洪锋说。

赤水市委组织部部长潘代勤说,“百姓龙门阵”是赤水市在基层组织建设暨“双晋”活动中,探索出的又一党建创新品牌,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尝试。

赤水市开展的“百姓龙门阵”活动一改过去领导干部在上面讲,老百姓在下面听的模式,转变为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心。在“摆”龙门阵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并将政策法规、项目资金、种养技术、文艺演出等送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实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第7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信息需求

当前,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千余所高校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还是很低。为了有效解决这理论与实践不对称的现实矛盾,积极探讨阻碍高校图书馆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的瓶颈,并建议采取有效的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建立独立信息中心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在馆藏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到当地的工商部门去注册一个独立信息中心,以便更好的来进行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使以前的被动服务变为一种主动服务,由封闭服务走向开放型服务。在建立独立信息中心时,高校图书馆要认真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掌握不同社会用户的特点以及可能的需求,利用内部和外部先进的技术力量,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并吸收信息,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开发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同时要以高校图书馆的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依托,通过编制有价值的文摘索引、搜集商业重要信息、利用计算机全方位的检索、为社会用户传递所需文件、进行市场调研、查阅专利信息、设计科学的问卷、对社会用户提供档案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专业的定题服务、为用户提供调研报告、翻译外文资料等工作,满足社会用户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与各类型图书馆联合协作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公共图书馆也是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不但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定的力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的阵营中来,配合基层公共图书馆搞好社会化服务。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系统拥有的资源规模与质量某种程度上比其他部门和单位更具有优越性,其他单位甚至望尘莫及,然而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原则与方向上存在差异,即使同等性质的院校仍然存在资源重复性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复采购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各个高校图书馆而言,自身资源既要满足本校师生,同时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通过联合协作,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增强了自身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用户大大地扩展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节省资源采购所用的开支。

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知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高校图书馆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观念,主动深入科研院所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乡村资料室、文化站等,进行区域联合建立信息联盟网络和服务体系,通过这种联盟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覆盖范围面广,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整体合力,不断发展并完善社会化服务工作,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为区域内读者、为全社会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强化数字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数字信息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自有的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用户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抓住科技进步带来的这一大巨大好处,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一方面可以购买大量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图书馆学整合资源的知识,收集网上分散的、无序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的加工整合,从而使随机的无序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稳定的、可有效高速存取的信息资源。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网站建设,通过图书馆网页向社会用户介绍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相关信息资讯,使社会用户掌握信息主动权。高校图书馆强化数字信息服务方式,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用户之间、与其他图书馆之间、与各个相关行业之间更加方便的协作与交流,在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等方面互通有无,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同时也使高校图书馆得社会化服务更加切实可行。

四、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主动推送服务给所需的社会用户,可以加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主动推送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灵活的方式,它本着主动服务的理念,可以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车队,通过移动图书馆的方式,载上高社会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和高校图书馆专业的服务人员,送书、送服务给广大社会用户。

高校图书馆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时,首先将社会用户分类,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要预测不同社会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送书进社区,向社区的社会用户宣传生活、娱乐、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送资料进企业,将高校图书馆收集、开发、研究的知识产品送到相应的企业,是企业和高校图书馆互利双赢。主动推送服务具有直接、灵活等诸多优点,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来说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原因,县、乡财政非常紧张,多数地区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图书馆,所以这些地区公众的知识、技能需求等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局限。高校图书馆通过主动推送服务的方式,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将社会用户需要的图书光盘资料、科学技术信息等以移动图书馆的形式传递给他们,这种服务所需成本低,有利于克服社会财政资金短缺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唐晓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59-60.

第8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加强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普及安全常识,增强全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意识。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安全基础教育,加强防灾避险演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会、进家庭活动,努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培训,重点强化高危行业和中小企业一线员工安全培训。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完善安全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加强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分管领导干部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推动安全文化发展繁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培训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打造安全文化精品,促进安全文化市场繁荣。加强安全文化公益宣传,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和安全社区,创建若干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和建设手段创新,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切实发挥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为了有效解决安全宣传、安全培训、安全监督等一系列问题,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中视荧屏(北京)影视中心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紧密合作,历时两年多研制并推出了《安全生产网络电视技术平台》。

第9篇: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容量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以及地籍信息等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技术。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最常见的其实就是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等。我们生活当中用到的最多的也正是手机中的以及车载的地图、导航、定位等等,包括日常定外卖时用到的定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地籍管理、地理信息更新、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地理信息技术。因此,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下文将首先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入手,介绍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此前提下,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1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乡村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将乡村发展并入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发展新环境下,出台了相关的规章文献《城乡规划法》,这是基于另外两个文献《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而总结后提出的。以往的规划管理工作上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分开来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规划管理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这也是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正式的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局面。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2.1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既: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前者是指信息,后者侧重于获取、整合、显现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与科学手段。二者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图件、详实的现状信息和科学的评估依据,是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护与应急响应的监控管理平台,是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2专题地理信息。这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包括行政区划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土地利用信息、城市建设信息、城市规划信息、市政设施信息、公共设施信息,以及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在内的专题属性信息。2.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城市在空间发展上需要先制定好规划与部署,在科学的规划下才可以开展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的建设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地上式建设了,在空间上有地面、地上、地下更加多维度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地理信息更加繁杂。二十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完成了“甩掉图板工程”,实现了电子报批,在CAD辅助制图、GIS数据建库、OA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备了良好的网络平台、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数据基础,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建议

3.1建设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3.1.1扩大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城市建设范围的迅速扩大和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迫切要求协调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测绘工作,扩大横向上在区域范围和纵向上在专业领域的地理信息覆盖,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3.1.2丰富地理信息含量。从侧重城市建设扩大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基础地理信息基础上采集丰富的专题地理信息,建立反映城市圈基本地形地貌、自然生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3.1.3扩展地理信息深度。城市空间综合开发的普遍开展,要求建立数字三维地图,为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开展城乡基础地质调查和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数据库,为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宏观决策依据。3.1.4加快信息更新速度。城市旧城改造的加快,要求缩短地理信息更新周期,航飞定期更新与竣工测量实时更新相结合,加快城市建设热点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信息更新,重视历史数据管理,为建立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奠定基础。3.1.5将信息共享机制进行完善。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且要兼顾到方方面面。因此,这里的信息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方便工作中进行统一的网格划分并且也利于编码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整合,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便于地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的整合与提高。同时还需要建立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空间数据交换中心以及空间数据协调机制,这样一来便于实现跨地域、跨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相关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2发展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3.2.1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需要统筹规划城市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考虑和建设覆盖城市圈的定位基准体系,实现坐标系统的对接与联系,为实现各地、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3.2.2地理信息整合与管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三维GIS、多媒体GIS、虚拟GIS、时态GIS、数据融合与无缝集成、空间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解决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转换与集成、异构操作平台信息链接和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发、安全管理和便捷服务。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