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和省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各地分别决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四)从1998年12月31日起,全省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各市、县停止住房实物分配的时间可以提前,但不能拖后。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房价按当年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价执行,不再享受原政策优惠。凡是当地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之前开工建设,1999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的住房,既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政策规定以成本价向职工出售,也可以按照本通知有关规定由职工购买。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财政和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
(五)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1、各级政府要把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责任目标,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到1999年底,职工个人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交率不能低于5%,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以适当提高。
2、要建立健全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帐户,继续按照“房委会(房改领导小组)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切实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住房公积金用途使用,严禁挪作他用,确保住房公积金运营安全。
3、住房公积金和出售公有住房的收入要按照“统一政策、单位(个人)所有、专项使用”的原则,由各级住房公积金(住房资金)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房委会(房改领导小组)在审批有关资金使用时,要有财政等部门参加,确保财政部门发挥监督职能,防止挪作他用。
(六)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即本地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可以对无房户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住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
(七)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职工家庭收入线的划分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八)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利润控制在3%以下。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降低征地和拆迁补偿费,降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成本,使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促进居民购买住房。
(九)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以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廉租住房的租金实行政府定价。具体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十)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承租廉租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四、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十一)按照《决定》规定,继续推进租金改革。租金改革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与提高职工工资相结合。到2000年,各市(县)公有住房租金争取达到占当地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0%。租金提高后,对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减、免政策。
(十二)按照《决定》规定,进一步搞好现有公有住房出售工作,规范出售价格。从1999年1月1日起,居民购买现有住房实行成本价,成本价逐年核定。按成本价购房可以执行原房改售房的优惠政策,优惠的幅度应逐年减少。
校园内不能分割及封闭管理的住房不能出售,教师公寓等周转用房不得出售。具体办法按教育部、建设部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鼓励按标准价所购住房向成本价过渡,在1999年底前过渡的,可执行原购房当年的成本价与优惠政策,以后再过渡的,要执行届时的房改成本价和政策规定。具体过渡办法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十四)离休干部和离休干部遗偶因租住不宜出售的公有住房,可为其另行提供可售住房,购房后原住房交产权单位;没有条件提供的,现行租金标准不再提高。
(十五)积极稳妥地开放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交易市场。对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实行准入、准开制度。各市(县)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政策,认真做好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在对城镇职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普查登记、清查和纠正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建立职工个人住房档案的基础上,报经省政府批准,开放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交易市场。职工所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进入市场出售后,其住房只能通过市场解决,单位不再负责。
五、采取扶持政策,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十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在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十七)各地要继续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安居工程的通知》(豫政〔1994〕56号),并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同时,要控制经济适用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
(十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度,纳入当地有形建筑市场,通过竞争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和施工队伍。要严格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加强对开发建设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监控。
(十九)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多渠道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尤其要支持独立工矿区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建设用地实行集资建房。集资建房实行成本价集资,住房建成后,按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向职工出售。
(二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着力建设有一定规模、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要完善住宅小区的竣工验收制度,推行住房质量保证书制度、住房和设备及部件的质量赔偿制度和质量保险制度,提高住房工程质量。
(二十一)单位购、建住房要纳入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行相关政策。为防止新房流入旧的分配体制,各单位购、建住房应先经当地房改部门审批,再按程序报批。
(二十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要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广性能好、价格合理的新材料和住宅部件,逐步建立标准化、集约化、系列化的住宅部件、配件生产供应方式。
(二十三)各市(县)要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库,在认真论证基础上及早进行项目前期工作,保持合理的建设规模。
六、发展住房金融
(二十四)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范围,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取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限制,适当放宽个人住房贷款还贷期限。
(二十五)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内,优先发放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
(二十六)完善住房产权抵押登记制度,加快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保险,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
(二十七)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向,主要用于职工个人购买、建造、大修理自住住房抵押贷款。
(二十八)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抵押贷款业务。住房资金管理机构和商业银行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七、加强住房物业管理
(二十九)加快改革现行的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三十)加强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建立住房共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专项维修资金,并健全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制度。
(三十一)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向用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不得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切实减轻住户负担。物业管理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
八、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保证住房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十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各地可根据本通知的统一政策目标,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报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省房改领导小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通知精神制定配套政策,加强对各地房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三十三)为保证住房制度改革各项政策衔接,凡涉及房改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各部门各单位不得自行其事。
(三十四)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城镇居民住房观念,保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资源枯竭 城市 城镇化 对策
资源枯竭型城市与新型城镇化概念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该城市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但由于不断地开采、挖掘、使用,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枯竭,城市发展处于衰退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加快转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寻找接替产业,加快城市赶超跨越和率先崛起。
如果城镇化滞后,工业布局分散,不仅加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而且还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通过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指农民向城镇迁移的过程,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城市文明扩散的过程,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新型城镇化不能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或空间扩大,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生活质量等内涵为中心,使城镇真正成为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有利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一般情况下,城镇化率越高,经济就越发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实施新型城镇化,不仅可以加快工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新型城镇化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束缚,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的集聚力。
第三,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要把构筑新的发展平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优化提升软硬环境,增强对省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力,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
第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城市转型与发展。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抓项目、抓发展、抓转型,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没有城镇化的推进,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没有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没有一个地方形象的提升,就没有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转型背景下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进一步明确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要做大做强中心主城区,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加快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同时,要注重各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城市内涵及质量的提升,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走产业发展、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根据发展实际,编制好各类总体规划,加大县城和乡镇规划修编力度,争取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二是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要做好以给排水、燃气、人防、电力、通信为主体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三是要构建以中心城区为辐射核心,以乡镇为辐射线条,以中心村为辐射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抓好四个关键,即抓住城镇建设、城市管理、城镇经济和“三房一改”工作。首先,抓好城镇建设这个关键,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主城区,加快城区县区发展,构建好城镇发展空间架构。二是科学规划城镇,强化规划实施监管,强化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三是对城镇实施科学化管理,实现和谐发展。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五是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开展“项目建设攻坚战”,市、县区、重点镇都要安排实施一批城建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六是以县城和省级示范镇为重点,抓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其次,抓好城市管理这个关键,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城市。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品位。一是严格控制违法建设。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编制好各项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三是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美化亮化绿化城市。
再次,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城镇。要以规划手段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促进工业、旅游业、服务业良性发展,繁荣城市经济。一是加快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多元化、特色化、集约化的产业格局。二是着力培育繁荣服务业。规划培育城区中高档、大众化商业聚集区及大型城市综合体。三是着力培育做大旅游业。进一步完善景区设施,加强景区管理,规范旅游服务。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最后,抓好“三房一改”工作这个关键,继续解决群众住房困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继续抓好“三房一改”工作。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第一,加强城镇化工作组织领导,确保城镇化强力推进。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要加大考核力度,制定激励机制,更好地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二,要着力破解城建资金筹措难题,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经营城市运作模式,统筹运作政府土地资产,筹集建设资金。一是着力优化土地经营。二是着力扩大城市建设直接融资。大力采取BT、BOT、TOT和土地捆绑项目等办法直接融资,带动促进民间资金参与城市建设。三是着力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研究解决贷款还款来源和贷款担保问题。
第三,要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每个项目都要实行领导负责制,都必须在现场树立项目公示牌,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形成激励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成为优质工程、高效工程、节约工程、廉洁工程和市民满意工程。
第四,要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要。项目建设离不开土地,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用地指标也是有限的。要重视并妥善解决好这个矛盾,要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加大建设用地报批、收储、整理力度,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公益项目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供地比例,确保项目建设需要,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以项目为龙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度和集聚力。注重用项目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以百亿城建项目为抓手,提升城市品位。以城乡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强化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加快产业集聚和构建产业经济服务保障体系,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对接省内外核心城市群,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地区主导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以项目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要以产业结构升级及工业经济转型为主线,建设好各产业基地及工业园区,加快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力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进民生改善,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的集聚力,使得更多的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一是要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推动并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二是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改造力度,美化亮化城市,增加人们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建设,建立住房保障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和深化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五是按照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合理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六是完善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扶持机制。七是落实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及养老保险政策。八是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总之,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做好城市规划,加快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注重城市经营;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破解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居住模式
【 abstract 】 : for different belo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of the living pattern also behave differently,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these modes for the deep research on China's urbaniz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ontent in the general research, and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three residents living mode, this to the actual urbanization residents live mode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 keywords 】 : urbanization, rural resident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ving mode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镇化是当前国家农村发展的主要模式,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过度,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整体的规划建设理念还是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村城镇化在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生活的基础上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在这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居住模式的变化极具代表性。独门独院宽阔的居住空间一直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居住模式,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农民的独立存在性一直在居住模式中被体现,而城镇化必然会打破这种传统的居住形式,对于传统农村居住理念带来一定的冲击。由此可见,城镇化不仅仅是对农村居住模式的一种改变,更是对于农村居民思想的一种改变。因此,研究和探讨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能够了解这种变化对于农村居民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2 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
与传统的居住模式相比,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压缩了居住空间,所寻求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聚集。当前的城镇化背景下居住模式主要有三种,而这三种模式都能体现出与传统农村居住形式的不同。
2.1 形式上城镇化的农村居住模式
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居住模式的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因此,沿用农村传统的居住模式仍然是当牵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居住模式。它没有改变原有农村居民的居住理念,尊重原始的居住状态,但是,在居住环境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形式上的城镇化是着眼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生活物品集散等,一般在城镇化的居民生活区道路都比较畅通,并且有主要集市等,正是这些生活环境的改变才使得农村首先从形式上进行城镇化改变。这种居住模式的存在对于农村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让农村居民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居住观念。形式上的改变并不是城镇化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有让农民从思想上接受了这种居住观念,才能真正转变传统的居住形式,达到真正的城镇化目的;其次,是对传统农村居住观念的尊重。我国传统农村居住观念历史久远,其中存在着许多文化和思想,这些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而这种形式上的改变给予这种思想和文化足够的转变和传承时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三,这种形式符合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城市化的过程首先要经历农村的城镇化,这种转变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而以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而言,要进行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居住模式转变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形式上的转变为突破可以有效的保证城镇化居住形式的进一步转变。
2.2 偏城市化的集中小区模式
这种居住模式已经在城市边缘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被逐渐推广,它高于一般的城镇化居住形式,已经逐渐趋向于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是经历了形式上的城镇化居民形式,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小区为主的城镇化居民居住形式几乎在大多数较大城市周边都存在,这种模式已经完全区别与以前的农村居民居住形式,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这种居住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风格的一致。与传统的农村建筑风格相比,这种居住模式无论是居住空间的大小还是房屋的居住配置几乎都是一样的,也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弊端,它已经取代了以个人性格为主的居住形式,模式化的房屋空间布置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其次,空间的高度压缩。与传统的居住模式相比,集中小区居住模式压缩了居民的生活空间,它用空间的延伸代替了原有居住形式的面积铺张,当然这对于城市边缘居住土地面积的减少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形成了统一的管理模式。当前的城镇小区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与当前城市化小区管理模式相似,只是在一些管理方法上不同。偏向于城市的集中小区模式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城市整体的生活压力,但是,从农民的角度而言,这种方式可能是以牺牲个人生活理念以及生活空间等为代价带来的伪城市生活方式。
2.3 空间压缩下的新农村生活模式
除了上述两种模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视,新农村概念营运而生。新农村的概念实质是在不改变农村居民生活基本条件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并且统一管理的农村居住新模式。从新农村提出到现在,这种城镇化居民居住方式已经被证明适合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这种居住模式高度压缩了农民生活的空间,但是它不同于偏城市化的居住模式,它尊重农民的居住习惯,并且给予农民独立自用的生活方式,仅仅是将较为扩散的居民居住方式变得相对集中。分析和研究这种居住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研究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军民居住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居住模式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通过这种聚集的生活方式,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城镇化的规划和发展;其次,尊重农民的独立生活。前文中也提到,与城市化的居住模式不同,这种居住模式充分尊重农民的独立生活,能够让农民按照传统的居住思想及居住理念继续生活;第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实际就是乡村城镇化的有效过度,当生活环境与生活设施规划完善之后,所体现的就是整体城镇化的居住生活模式。
3 结语
文章所分析的三种居住模式几乎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模式。无论这种生活模式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它们都是城镇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而对于当前的农村居民生活状态而言,农民更加倾向于最后一种,这也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的一种居民生活居住模式,并且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医娜. 城镇化背景下湖南新农村居住空间模式探索 [J]. 长沙大学学报,2009,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意义;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思想上、观念上、选择上做好多种准备。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一、认知现状、明确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间,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开展城镇化建设,也是进入的关键时期,要规划新型的城镇化,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目标,首先就要准确掌握当前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重大意义以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意义。历史发展表明,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发展工业化前提下,注重城镇化发展。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平台和载体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能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它是现代化建设的融合济。它是带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使产业结构顺利转型,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一是大量农民工拥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在城市中应该享受的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不到,城镇内部出现二元结构矛盾。二是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加剧了土地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三是城镇空间分布以及规模机构不合理,大城市人口密集,压力过大,造成资源环境趋紧,综合承载矛盾加剧;中小城市人口不足,潜力得不到发挥;小城镇居多,规模小,人口少,功能服务弱。四是城市服务水平有限,制约城市发展,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监控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二,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城镇化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将农民转移的城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所遵循的原则是自主选择、尊重意愿、分布推进、因地制宜、带动增量、存量优先。同时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化进程。
(一)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权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也要放开大中城市落户条件。规划建设的城镇要考虑自身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要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社保年限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落户标准;同时也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根据城镇的人口数量,以合法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为条件,确定融入人口数量,以先前条件为基准进行人口落户。
(二)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型的城镇化的规划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农业转移应该享有城镇基本的公共服务。一要考虑随迁子女是否能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二要考虑公共就业以及创业服务体系;三要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四要考虑社会保障是否覆盖;五要考虑住房保障问题等因素。
三、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三,优化布局、协调发展。
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布局和选址,要综合考虑到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优化空间布局。在我国新型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地区,都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分工协作的原则划分的。
(一)考虑到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首先要制度城市群实施规划,明确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以及空间规划等,明确城市的分工及功能定位,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布局等,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再次,建立完善的跨区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平台,对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进行协调联动。同时,加快城市各种配套建设、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等,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二)综合考虑交通运输网络功能。要考虑到完善城市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国道、省道为基础,与民航、水路共同发展;要考虑到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考虑到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还要考虑到改善小城市和城镇的交通条件。
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四,持续发展、创新城市。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或不适合发展的产能,要科学发展新的产业,保证节能环保,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开发新能源,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具有战略性新兴行业。二是增强城市自我创新能力,适应发展需求。顺应发展趋势,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依靠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三是要提供较好的创业环境,利用城市规模经济分工效应,激发创业活力,更好地解决农民转移城市就业问题、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问题、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五、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五,市场主导、城乡统一。
一是以加快消除二元结构体制为前提,推经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入,创新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市县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六、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六,强调生态、注重人文。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等要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向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发展,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化城市。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对城市规划的调整。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来完成。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人口、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中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国家多方面政策的扶植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葛海明,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分析及制约因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50期。
【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2013年2月26日,灯笼、彩旗将一师一团文化广场装点得分外喜庆。阿拉尔市金银川镇挂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至此,金银川镇成为继石河子市北泉镇,五家渠市梧桐镇、蔡家湖镇之后,兵团管辖的第四个建制镇。
当天上午,参加仪式的干部职工兴高采烈,精神振奋。许多离退休老职工也穿着一新赶到仪式现场,他们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来看看,见证这美好的富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近几年来,兵团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目前,已拥有6座城市、4个建制镇、170多个团场小城镇,城镇人口达到153万人,城镇化建设呈现出整体快速推进之势。
2013年,兵团在城镇化、服务业暨扶贫开发现场推进会上提出,兵团各级要坚定不移、提升质量、突出民生、创新机制、提高素质,走内涵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这为兵团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各师、团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积极落实这一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城镇,通过培育产业激发城镇活力、支撑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切实提高城镇发展质量,走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真正给广大职工群众带来了福祉。
如今,兵团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兵团从最初的外延式扩张逐步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内在品质正逐年提高。
点评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近年,兵团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化建设,各地呈现出高楼平地起,职工喜开颜的可喜局面。但是,要把过去的团场、连队、农工变成城市、城镇、市民,突出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镇化,兵团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高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成绩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全面的,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仍然大量存在,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不断涌现,文章在分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对策
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国各省份都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新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新时期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持续增加,就地城镇化发展迅速。山东省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8.2%增至2015年的57.01%,城镇化率提升18.8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2。就地城镇化迅速发展,如德州的“两区同建”,将农村新型社区与农村产业园区相结合共同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二是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新时期山东省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山东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2015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1.52%,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8.79%。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出现改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三是新时期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显著增长,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截止2015年底,山东省各城镇已建成1814个文化站、157个艺术馆、154个公共图书馆,广播与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是98.8%、98.6%。此外,各城镇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一、山东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省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
2011年―2015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从50.95%增至57.01%,增长幅度达11.89%,城市人口密度从1389人/平方公里增长到1452人/平方公里,增幅达到4.5%,但同期城镇建成区用地面积却增长了22.9%,地域景观城镇化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城镇大量粗放式的扩展,开发质量差,导致城镇用地效率较低,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此外,城镇化建设中的“半城镇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口城镇化率不断增加,但是市民化进程缓慢。马克思曾指出,城镇化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山东省大量农村转移人员在户籍、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着“不均等化”,据调查,山东省城镇人口中的两栖人口有近900多万人,近千万准市民还未能真正转化为城镇市民。他们大都聚居在城中村或者棚户区,与城镇社会生活格格不入,难以真正融入进城市社会。城镇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市民化质量的提升。
(二)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阶段慢于工业化发展。国内外通常用IU、NU国际标准量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当IU比约为0.5,NU比约为1.2时,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当IU比明显小于0.5,NU比明显小于1.2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当IU比明显大于0.5,NU比明显大于1.2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的发展。通过IU和NU数值的计算分析得出,总体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数值都在下降,但是绝对值仍然明显大于0.5、1.2。因此,虽然山东省城镇化在不断发展,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远超于城镇化水平,这种现象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山东省的长期发展。近年来,山东省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各地区兴建大量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试图利用工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借农村建设的名义强制农民上楼,“圈地”致使农民失地,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与发达省份比,山东省城镇化率较低。2015年浙江省城镇化率65.8%、江苏省城镇化率66.52%,而山东省同期城镇化率还没达到60%。与发达城市比,山东省大城市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济南市和青岛市的城镇化水平在山东省位居首位,是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双核心城市。但是济南市与青岛市无论其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与其他省际中心城市如南京、杭州都存在较大差距。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马瑶(2015)通过聚类分析将山东省17城市城镇化水平进行分类得出,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青岛和济南两市。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包括东营、威海、烟台和淄博。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聊城德州和菏泽城镇化水平很低。这种城镇化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不利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且也使得山东省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程度不高,导致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较低。
二、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山东省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产力水平低是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速度慢,导致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城镇化的畸形发展,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比,山东省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基础较弱,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和发展速度,进而阻碍着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建设。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和小城镇的城镇化是山东省城镇化的重点。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工业的产能,离不开重点支柱产业的支撑。当前山东省很多县城的规模还比较小,县城的带动辐射作用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县城中产值效益好的支柱产业比较少甚至没有,聚集效应和地区辐射力较弱。因此,生产力水平低影响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造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参差不齐,造成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于其他发达省份,滞后于山东省的工业发展水平。
(二)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经验和认识不足
由于建设经验不足,造成城镇规划不科学,这种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镇结构混乱。相比其他发达省份,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经验较少,一些地方重建设轻规划、先建设后规划等缺少科学依据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城镇结构混乱,进而造成人力、物力等大量资源的浪费。第二,城镇化建设千城一面,缺少特色城镇。山东省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自身经验不足,不能够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建设有山东省特色的城镇。山东省资源禀赋比较丰富,在建设特色城镇方面有优势,第三,城镇规划与城市设计不配套。山东省有些地方只注重城区建设,而忽略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造成排水不畅和交通堵塞等城市弊病的大量出现。此外,地方政府对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全面,重建设轻管理,对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和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关注较少。地方政府不能够全面的认识城镇化的意义,阻碍城镇化的建设质量。
(三)山东省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
城乡之间户籍制度不健全,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山东省仍然有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并未完全市民化,还处在半市民阶段,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之间户籍制度造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待遇不平等。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二元体制打造的壁垒仍继续发挥作用,户籍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大量农业专业人口可以在城市生活,却不能享有与市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服务。城镇行政体制有缺陷,阻碍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良好的城镇管理体制,是城镇化高效率和高质量进行的保障。当前山东省的城镇管理体制仍然落后于山东省的城镇化的进程,部门全责不明,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过分看重GDP的增长,轻视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错误引导地方领导,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随意牺牲环境。此外,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关键在落实。一些政法人员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容易引发冲突,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三、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山东省人均GDP比较低,阻碍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人均GDP,加快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要想促进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山东省工业化程度,进而加速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具体来说,抓住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山东省先进制造I的发展。山东省西北部内陆地区如德州市,经济发展水平慢于山东省沿海地区,今后要积极承接沿海地区转移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进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推动山东省城镇化平衡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山东省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山东省产业结构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到了中期阶段,山东省应抓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具体来说,挖掘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产性与生活性的服务业协调发展,提高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大力发展山东省小城镇旅游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山东省自然文化旅游景区。
(二)加强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宏观调控
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的关键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在体制机制改革和科学规划城镇体系等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以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建设顺利发展。一是深化和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以服务为核心,注重引导和教化,创新城镇化服务管理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户籍管理改革。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探索新的城乡人口管理办法,对进城购房居住的农村人口,提供公平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改革现有的行政体制,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扫除障碍。对行政体制进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适当合并或精简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切实为城镇化建设服好务。此外,在推进山东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更加注重选用人才,全面提升城镇化建设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山东省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模偏小,因此山东省政府部门今后要继续合理调整城镇布局,发挥济南和青岛区域中心作用,适当增加大型城镇体系,建设中小型的以特色产业为主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特色城镇,增强地方性,避免千城一面,还要注意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性。
(三)坚持山东省城镇化和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同发展
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联系中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找准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结合点,是顺利推动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可靠保障。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山东省是著名的农业大省,要想促进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必须推动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山东省特色农业。今后山东省利用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时机,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特色农业优势,集中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业采摘旅游等产业,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发展。二是坚持城镇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出现。因此,今后山东省必须利用信息化促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山东省城镇无线网络建设,实现城镇网络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城镇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人民生活的智能化。总之,坚持山东省城镇化和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同发展,就是要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娜,王爱萍.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5,6
[2]严文杰.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2013,3(11)
[3]马瑶.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5,41(3):9497
[4]冯静.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城镇化战略,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提出的与工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并列的重大战略之一。多年来,由于认识论及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原因,这一战略并未得到有效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而深远。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大意义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总书记指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宏观经济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间失衡、投资与消费的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的严重失衡、城乡区域结构的严重失衡等等。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包括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所有的政策举措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作为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抓手。
城镇化战略,我们讲了许多年了。但是与工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战略不同,城镇化战略这么多年来始终没能落到实处。直到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只是把城镇化看作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把城镇化更多的看作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结果,而不是政策的着力点。这次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重大转变,至少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它表现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都是现代化的过程之一,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宏观调控政策开始由强调供给侧的管理向强调需求侧的管理转变,表明了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而建国以来的宏观政策,一直把工业化放在首位,即把供给政策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主要政策着力点是工业化,是招商引资,即扩大供给。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买方市场。在供给能力极大提升并出现结构性过剩的背景下,城镇化将成为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重要条件,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工业化由中期向中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供给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要由供给政策转向需求政策,以需求的扩大带动供给的增长。不仅要考虑如何增加有效供给的问题,更需要考虑到市场开拓、市场的培育。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1. 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途径。
城镇化在扩大需求上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是扩大消费需求。首先是增加了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消费需求,包括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公交、道路、公园绿地、垃圾处理、电信等等。以安徽省为例,按现有水平计算,每增加一万城镇人口,需要增加道路15万平方米,增加公共交通车辆9标台,增加公园绿地面积9万平方米,增加日供水能力2千吨。其次是住房需求。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每年新增农村进城镇人口约110万人,需要增加商品房需求3300万平方米。住房要装潢,要买家电,据建设厅测算,家电装修每平方米约1000元,需要增加约330亿元的装饰、家电产品需求。再次,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要享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社会保障、治安等服务,这又增加了大量的服务业需求。目前城乡在服务业方面的差别很大,城市居民大概每年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交通通讯等支出2800元,农村人口支出为800元,按此计算,每增加一万城镇化人口,增加服务业消费支出2000万。
第二是扩大投资需求。就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来看。按建设部规划标准,每增加一万人口,一个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的基础设施投资需5个亿。这些投资以及形成的城市熟地可带动约4倍的工商业投资,即放大到20亿。按照每年新增进城人口110万,直接带动基础设施投资500到600亿,拉动其他投资2000-2400亿元。其次带动住房投资新增约1000亿。相应地增加服务业投资,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报务业投资和制造业的投资,如家电、钢材、水泥等。另外,现在进行的城镇化工业化都不是传统意义的,而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在老百姓的需求标准在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拉动力也是明显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扩大了就业需求。城镇化是扩大就业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城镇化对服务业拉动力极强,服务业是容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一个产业。
2. 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
城镇化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城镇化是调整需求结构的重要途径。当前调整需求结构的重点是调整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需求。有研究表明,国内消费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可提高1.5至2个百分点。通过城镇化扩大国内需求,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国外市场,过于依靠外向带动的发展模式。
第二,城镇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利益是推动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的根本动力。从事城镇的二三产业,会大幅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而这将从宏观上极大地改变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少学者认为,城镇化过程是培育中产阶层、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途径。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应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城镇化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城镇化将大大提高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特别是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国家和我省均提出要培育战略性新产业,而这更是必须以城镇为依托的。
第四,城镇化带来城乡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整,将大幅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
对于安徽来讲,加快推进城镇化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安徽已进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按照安徽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十年内安徽有1200万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我们必须要为此做好准备。此外,安徽这些年来在推进城镇化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说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于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宏观政策思路上进行适当调整,更加注重需求侧的管理。我们这些年抓招商引资,抓工业化,工业强省,工业强市,是非常对的,成效巨大。但我们在城镇化工作上力度是弱的,甚至没有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体系。建议国家应尽快召开全省城镇化会议,根据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城镇化的思路、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形成推进城镇化的路线图。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城镇化发展。
二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重视城镇化不是忽视工业化。我们的工业化远远没有完成,至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多数市处于中期,甚至是早中期。还是要继续重视工业化。把工业化同城镇化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脱离工业化的城镇化,后果是危险的。正如不少专家所告诫的,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极力避免陷入“拉美陷阱”,即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这些人没有稳定的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最终在城市形成大片的贫民窟,引发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走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省各地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促进产业发展、改变村庄面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加强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体化。适应今后若干年内农村人口迁移的趋势,重点抓好中心村和小集镇建设。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土地整治的整村推进。中国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人口红利接近消耗殆尽。而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红利将是一笔极大的财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合理利用。
四是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完善全省城镇体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需要有一批特大城市作为增长极。但是大城市的自增长能力强,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是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因此在下一步的城镇体系建设上,要重点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辽宁、河北等省确定了以有条件的县城为主,培育一批中等城市,以标准建制镇为重点培育一批小城市的城镇化目标,这一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五是努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棚户区改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市规划建设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要求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特别是要扶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议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要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要抓住综合服务功能这个关键,以扩权强镇为契机,努力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上一个台阶。棚户区的改造是最大的一个民生工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受到高度重视。现在大中城市的棚户区困难很多,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关键词]城镇化速度;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28-03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城乡的收入分配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社会产业结构入手,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城乡结构的有效途径;城镇化能提供更多的岗位,有效的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推动经济增长。因此,研究二者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规律,对实现三者之间相互的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小平等(2009)对江西宜春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增收进行了VAR模型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的发展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王海山(2011)对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劳动者结构、分配结构四个方面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说明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邵一珊等(2009)对新疆建设兵团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理论与VAR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密切的长期关系,并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滞后时间较长。马远(2010)基于VAR模型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本人认为城镇化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推进的作用,因此做了相关分析如下。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及处理
对于以上四篇文章,变量的选取进行了借鉴和修改如下: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汇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那么城镇化速度就能更准确的表示产业的转移情况,因此选用城镇化速度来进行研究,即为对城镇化的作一阶差分,记为DCZ。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动与调整,于农业而言,就是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能力的综合提高。这里借鉴邵一珊等(2009)对这一变量的处理,即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组成的变动来表述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表3为对农业总产值的方差分解结果,由于方差分解结果在15期以后趋于稳定,所以只列出至第15期。从表中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的波动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显著,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其冲击随着时间推移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在第9期时,各贡献率相对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46.6%,城镇化速度的贡献率为4.1%。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4 结论及建议
(1)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除种植业以外其他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份额,加强对优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2)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速度,变革人口就业结构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才能变为可能。切实改善目前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朱叶.基于VAR模型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9):210-213.
[2]王海山.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J].西安社会科学,2011(10):59-60.
[3]邵一珊,李豫新.新疆建设兵团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协整理论与VAR模型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6):9-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在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是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13亿人口的规模和相对偏低的城镇化率,将成为创造内需空间的重要力量。如果未来2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现在起到2030年,约有3亿农民将转为市民。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的市场空间。不仅中国扩大内需需要这个市场,在市场成为全球最短缺资源的后危机时代,世界也需要这个市场。而且,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这也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实现的目标。正因如此,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改革与发展。
推进城镇化,特别是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是作为城镇化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要面对的主要课题。土地融资模式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在微观层面似乎可行,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宏观后果要引起高度重视。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下,从实际出发,形成一套适应中国城镇化需求的地方政府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监管体制,实现城市建设的现金流量平衡,是推动中国城镇化稳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此次中国城镇投资博览会的举行就是通过政府提供平台、提供服务,引导市场资源和社会资金进入城镇投资领域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此次城镇投资博览会,张平主任要求“立足服务,务求实效”,举办为中小城市和金融机构搭建服务平台为特色的博览会,也是国家发改委实现自身工作转型的重要方面。这次博览会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的作用,调动市场资源和民间资本与城镇项目需求直接对接,推动建立市场投资主体和地方城镇政府的互动模式。
2009年扩大中央政府投资,不仅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也带动了民间投资。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民营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由于市场需求大幅收缩,民间投资陷入低迷状态。中央政府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社会信心,拉动了民间投资快速回升。2009年,集体和私营投资同比增长36.7%和35.0%,虽低于同期国有投资增速,但明显高于2004―2007年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速29.5%的水平。从这些数据看,扩大政府投资带动了民间投资加快增长。
尽管政府投入导致了经济企稳向好,但是经济形势能否持续下去,不是要看政府的投入力度能否坚持,最关键的,要看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可否持续跟进。当前,民间投资还存在着垄断行业及公共事业领域的进入门槛高、民间投资地位不平等、融资瓶颈不少、民营企业各种负担重等诸多问题。我们希望更好的发挥发改委在引导市场资源和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的服务作用。按照中央政策的有关精神,调动市场的力量拉动内需。把投资重点引向中小城市和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实现项目和资金的有效结合,把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当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必须深化改革。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消除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各种障碍。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关键就是要让农民从农村“走得出去”,在城市“安得下来”。除了户籍制度改革外,还需要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城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来实现。
第一,新一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问题。作为我国产业工人主体的2亿左右农民工特别是他们当中的年轻一代,长期定居城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部分农民转为市民是迫切的要求。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等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和廉租房制度改革,这是扩大内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第二,要创新城镇化发展特别是中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机制,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用好政府投资型和民间投资型的两种城镇建设融资机制。要创新投资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新机制。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与城镇化结合,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要创新城镇化建设筹资渠道,探索发行城镇化建设债券、建立城市发展建设基金等。
第三,要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对城镇化的财政投入作为未来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积极推行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与上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对中小城镇和小城镇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金融部门的金融工具创新,推动区域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完善监管机制,启动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领域。
第四,探讨土地融资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本化红利,解决进城农民和创业农民工的资金问题。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抵押,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农民贷款保险制度以及科学的土地评估体系的建立,加强指导、监督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