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围绕稳定生产总量,增强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效益的粮食生产总体目标,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为重点,坚持示范带动,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惠粮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种植,努力提高粮食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全市的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70万吨,争取180万吨,其中肥东县60万吨,肥西县55万吨,长丰县50万吨,城区5万吨,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优质率提高到85%以上。
主要粮食作物的目标任务:
水稻: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强化政策支持,加快现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创建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突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力争优质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80%;以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集成推广为主攻方向,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强化“一增四推”关键技术的落实,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全面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水平。力争全市水稻单产较上年提高6%,达到500公斤以上,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90万亩,水稻总产达到145万吨。
小麦: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突出“大县、大片、大户”三个重点,落实优良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四项关键技术,强化“三情”(苗情、土壤商情、病虫情)监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小麦良种繁殖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建设等四项基础服务,加快核心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带动功能和示范效应,精心组织实施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支持和发展小麦种植大户,提高小麦生产规模经营水平。力争今年秋种小麦面积稳定到80万亩,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来年单产达到350公斤,总产达到28万吨。
玉米:精心实施玉米振兴计划,以主攻单产为重点,以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支撑,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高产创建,力争建成亩产450公斤以上的万亩核心示范片,在核心示范区内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等五项关键技术。加强政策支持,强化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试验、苗情监测、病虫害测报等基础服务。优化品质,发展饲料专用玉米,开发玉米秸杆青饲青贮综合利用技术。力争年全市玉米稳定在24万亩左右,单产达到330公斤,总产7.9万吨。
薯类:积极开发和选育适宜我市不同地区、不同用途的优质专用薯类高产品种,特别是引进、试验、示范一批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重点抓好春马铃薯脱毒良种标准化技术、秋马铃薯稻草覆盖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完善三级脱毒良种扩繁体系。加强薯类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支持薯类加工,促进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力争年全市薯类面积达到8万亩左右,单产达到300公斤,总产达到2.4万吨。
三、重点工作
1、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扩大种子工程成效,提高良种覆盖率。按照产量和品质并重的原则,重点推广产量潜力在580公斤/亩以上,品质达到国家优质二级米标准的高产优质品种,水稻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集成高产技术。创新农艺技术措施,主攻水稻高产制约环节,因地制宜,集成示范,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组织水稻高产示范,集聚综合技术措施,确保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取得更大成效。
3、加强病虫害防控。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构建病虫预警平台,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加快推进农业有害物及病虫害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加强对迁飞性、突发性、流行性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力度,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效和环保新肥料,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总体工作计划,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高产创建产量目标为指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做到测土配方卡发放到户,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到位,配方肥料供应到户,为示范区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全市计划推广以水稻为主的专用肥料3万吨,力争水稻每亩化肥用量减少5%。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
5、建设标准农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改造低产田”的思路,大力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要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的有利时机,将项目资金重点向优势区域、向高产创建区域倾斜,整合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和农业发展等财政重大专项支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基本农田布局、统一集中整治的原则,,积极实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四大工程”等项目,强化高产稳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努力减轻灾害损失,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6、推进机械化生产。在粮食主产地区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作业效率和种植效益;围绕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主要粮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整地、精量播种、机械化栽植、联合收获、低温干燥、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农机化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强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注重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技能培训,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扶持农机作业协会、经纪人等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积极落实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规范操作办法,提高实施成效,促进经济、实用、高效的中小型农机进村入户,加快农机推广普及步伐,促进农机化快速发展。
7、培植规模种植大户。充分利用国家种粮直补中的大户倾斜政策、种粮大户农机奖励政策、农业部门的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扶持等措施,培植规模种植大户。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促进土地通过委托代耕、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种植能手集中。建立促进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与提高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在各类项目的实施中,依托种植大户建立示范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稳定提高大田作物的产品供应能力。在全市培育一批规模种植大户。要落实农技人员联系种粮大户的工作奖惩政策,探索建立培植种粮大户的长效机制。
8、加强农资质量监管,确保优质农资供应。做好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检测检验,开展农资市场监管,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强禁限农药品种监管。坚决杜绝禁用农药销售与使用,保障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产品。
9、狠抓粮食流通和加工,促进粮食产品增值增效。坚持以市场促流通,以加工促增值,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培植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粮食加工企业自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坚持以粮保畜,以畜促粮,借力畜牧业发展,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实现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
10、组织实施粮食生产“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即在全市建设1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100个千亩高产示范方,培育1000户种植50亩以上的专业户,1万个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实现水利化、良种化、道路林网化、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着力提升全市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四、组织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落实粮食发展工作制度,市农委成立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化片包干,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督导力度,保证粮食高产创建顺利进行。建立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制度,整体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定期交流情况,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督导、专题调研、信息服务等。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成立工作小组,开展相应的工作。全市农业系统要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形成关心粮食安全,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浓厚氛围。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党的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严格各项补贴资金发放程序,一切按规章办事,加强督导检查,协同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深入农户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系统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3、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市各级资金支持,多渠道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确保各方用于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要向粮食高产示范片倾斜。各区县应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重点是落实好粮食生产资金的专用,把各项惠粮政策落到实处。
4、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粮水平。一是借助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二是普及粮食高产综合技术。三是抓好技术培训,各级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要情系三农,立足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提高农民种植和管理水平。“三夏”“三秋”等粮食作物生产关键时期,市县区农业部门要组织粮食作物高产培训班,逐县逐乡逐村开展技术讲座,做到“村村办班,户户受训”。“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将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泌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全省24个粮食生产县之一。泌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壮大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按照“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定夏粮,挖潜秋粮”的指导思想,遵循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总产这一宗旨和原则,多措并举,深挖潜力,切实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前提下,逐年增加,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6亿kg,实现十一连增。
二、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制约粮食生产发展。村级集体收入有限,虽然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但也只能建设有限的农田项目,对于大的工程根本无法完成,甚至有些村根本无法对农田设施进行建设。因为农村搞水利工程建设筹资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导致水利工程欠账较多,所以影响了农田基本建设和维修养护,遇有灾害根本无法抵御,农民损失严重,直接影响到粮食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缺少大型农机具,耕作水平不高,无法发挥土地效益最大化。目前,泌阳县农民使用的农用机械马力普遍偏小,现有的大机械马力不足,达不到标准化整地要求,影响整地效果。农民购买使用大机械的热情十分高涨,但由于购买大型机械投入大,农民缺少资金购买,存在困难。虽然国家实施了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但是补贴指标少,农民需求多,大部分农民还是买不到补贴农机具,从而导致耕作水平较低。
(三)农民素质差,种田水平低,先进技术没有实施到位,影响粮食产量。多年来,部分农民依然沿袭陈旧的耕作方式,虽然多次举行科技下乡、农民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作用,然而有些农民虽然应用了但由于技术到位率低,没有发挥出先进技术增产增效的作用,还有一些农民就是不接受,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发展粮食生产的思路和措施
(一)抓宣传,强领导,大力发展优势粮食生产。泌阳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谋划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总体思路,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夯实责任,强化措施,不断强化粮食生产的战略地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等目标任务的实现。同时,通过在全县范围内进村入户开展粮食生产的宣传和政策,贯彻落实工作,讲解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关于种粮补贴政策,教育和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形成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二)强农艺,兴科技,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泌阳县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始终坚持科技兴粮战略,坚持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相结合,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发挥科技在生产中的增效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农民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同时,努力提高粮食品质,在优良品种的选用上坚持按照适宜区种植,加快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实现了品种的优良化。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建设一批控制性水源工程,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提高防效,做到了测报准确、宣传到位、防治及时,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同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种粮大户,逐步扩大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加强土地肥力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加大秸秆根茬还田力度,实施保护性栽培,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提高施肥水平。
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作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万平方千米,其次为玉米2.67万平方千米,水稻、大豆5333平方千米,红薯3333平方千米,其他杂粮作物1333平方千米。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作物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麦、玉米两大作物面积逐年增加,而甘薯、杂粮、杂豆等小作物面积逐年减少。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夏秋粮生产发展不平衡
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社会对小麦需求量的增长,国家和农民对小麦生产十分重视。相对秋粮生产有所放松。夏秋粮生产以1984年为转折点,夏秋粮总产之比由1984年前的4:6转为近年的6:4。近10年来,夏粮总产平均21.6亿千克,秋粮总产平均12.2亿千克,其总产比例为63.9:36.1。夏秋粮生产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一是小麦涉及广大群众口粮和粮食安全,种植面积有保证,并且小麦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二是广大群众对小麦生产舍得投入。丰收年的1995年主要作物生产成本核算调查,小麦每亩生产成本和生产利润分别比玉米高出28.8%和减少31.7%,但广大群众为了小麦一季保全年口粮和完成定购粮,不惜利润的减少而舍得投入。三是小麦新品种和新技术更新速度快,而秋粮科学种田水平低,特别是红薯、大豆及小杂粮施肥少或不施肥以及粗种粗管理现象普遍,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2.人增地减,人均耕地不足
人口逐年增加,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萎缩,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已由1954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05年的9.2万平方千米,减少了3.8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760平方千米;而同期全省人口却由4560万人增加到9700万人,人口增加了一倍,平均每年增加102.8万人。人均耕地由2000平方米减少到667平方米。
近几年来,随着耕地减少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更加突出,自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3927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312平方千米。从现实情况来看,人口增长,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仍将是严重的。
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差,生态环境恶化
资料表明,对河南省危害最大的气象是干旱、雨涝和干热风。建国以来,全省出现明显干旱和以干旱为主的有15~20年,平均每隔6~8年一次大旱,4年左右一次中旱,4~5年出现一次重的涝灾。近20年来随着全球性厄尔尼诺现象,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加大,危害更重。建国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抗御水旱灾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抗灾标准偏低,加之经济发展对抗灾害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水旱灾仍然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特点适合各种作物病虫害发生及蔓延。粮食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3万平方千米,因防治不及时损失粮食20亿千克以上。
目前,有些病虫害已得到控制,但小麦穗蚜、红蜘蛛和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玉米螟、斑病;水稻螟虫、稻瘟、纹枯等作物病虫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危害极大。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目前全省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75万平方千米,未治碱面积1610平方千米,沿黄地区耕地沙化严重,土壤质地下降,水质污染面积日趋扩大。同时有机肥料使用量不足,秸秆烧毁现象严重,机耕所占比例减少,耕层变浅,地力下降,病虫害危害给粮食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4.种粮比较效益低,粮农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减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推进,物价逐步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超过了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使一度缩小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不断拉大。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粮食转化增值率低,以及优质率、出口创汇率不高,从而使农民从加工增值环节和出口创汇不高,从而使农民从加工增值环节和出口创汇中得到收入非常有限。三是河南省农村二、三产业落后,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有25.1%,特别是粮食大县,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投入不足,扩大再生产缺乏后劲。不少产粮大县出现了产粮越多,财政越穷,包袱越重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当地政府和粮农生产的积极性。
5.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队伍不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10年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包括种子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科技兴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各级财政紧张,农业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大部分县乡的农技推广站“改性”“减供”“断奶”,人员分流经商,技术推广工作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据2004年统计,全省县乡农技推广站5164个(包括: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经、水产等),改为公司的占12.4%,工资停发或扣发的占67.8%,部分技术人员调离岗位或提前退休,这些问题造成基层技术队伍极不稳定。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科技成果利用率仅有40%,科技在粮食增产份额中所占比重仅有35%~39%,而先进国家贡献率高达60%。
二、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
1.粮食单产增产潜力
从粮食单产水平看,全省有2万平方千米高产区,粮食单产每亩450千克,4万平方千米中产区,粮食单产每亩300千克,2.67万平方千米低产区和丘陵旱地,粮食平均单产每亩200千克以下。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高产典型,如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吨粮县、小麦单产每亩超500千克、玉米和水稻单产每亩超600千克的县、小面积小麦单产每亩600千克、玉米单产每亩超750千克、水稻单产每亩超700千克等高产典型,为粮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积累了经验。
2.中、低产田改造后增产潜力
黄河以南平原区利用贷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平方千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千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全省沿黄沙滩地2667平方千米开发利用,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8亿千克。
据焦作市有关部门调查,小麦灌溉与不灌溉,一般年份单产每667平方米可相差150~200千克。河南适宜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近5.3万平方千米,而旱涝保收田不足2.67万平方千米。
随着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使高产区粮食单产每亩提高10千克以上,中产区粮食单产达到或接近目前高产区产量水平。届期实现粮食产量指标完全可能的。
3.依靠科技增产潜力
一是利用高秆高产的玉米与低秆低产的豆类和高价值的花生等间作套种,既能恢复大豆面积,确保花生等作物面积,又能扩大玉米种植面积3000平方千米,可新增粮食5亿千克。
一、20*年农业生产形势与工作成效
(一)、粮食、经作生产发展稳定
今年粮食面积498010亩,对比去年增1.1%,总产206380吨,对比去年增0.95%。水稻种植面积调整为36.3万亩,对比去年35.6万亩增0.7万亩,水稻总产17.5万吨,对比去年增0.7万吨,亩产484公斤,对比去年增11公斤,粮经比例全年达4:6,二级谷以上的优质稻达90%以上。蔬菜面积216000亩,对比去年增4.9%,总产达4*000吨,对比去年增6.5%。果蔬型玉米种植面积53000亩,占95.5%,亩产260公斤,总产达13553吨。其中甜玉米3800亩,总产760吨。今年共发展梅花柚、甜玉米、无籽西瓜、南瓜、烤烟等订单农业4.2万多亩,总产值达5680万元(其中我局订单农业:香芋种植500亩,苦瓜100亩,茄子100亩);
(二)果茶生产持续增长
水果总面积达45*30亩,对比去年增9396亩,主要新种脐橙等新优品种。全年水果总产达414330吨,对比增10815吨,其中柚类面积263000亩,总产预计28*10吨,对比去年增490吨。其中沙田柚面积201266亩,减800亩,总产229010吨,与去年持平。茶叶面积1.86万亩,总产10*吨,增5.7%。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各级农业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产品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相当规模的主导产品,建成以雁洋为中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程江、扶大为中心的城郊农业,打好绿色、外向两张牌,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高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以梅西、大坪为中心的山区农业经济区,继续抓好脐橙、板栗、柿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以畲江为中心的工艺编织、水产畜牧养殖农业经济区建设,发展形势良好。各行政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调整品种结构,先后发展了"金柚专业村"、"毛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大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西瓜专业村"、"生葛专业村"、"茶叶专业村"等共有
57个,其中该专业收入占全村人平收入50%以上的就有19个。形成了各具特色,名符其实的"专业村",全县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四)、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
全县目前有省、市、县挂牌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4家,县级10家。积极扶持鼓励一些符合县、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标准的农业企业申报上一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调查论证,分别帮助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广东华银集团公司、*泰和园实业有限公司、*永生贸易有限公司等编写*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南药种植建设项目、脐橙分级包装、冷藏保鲜项目、金柚打腊、包装、展销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多份,积极向市、省主管部门申报。
全县共培育发展各类龙头企业72家。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充分发挥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优势,以金柚、茶叶、玉米、蔬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同时,立足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加快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技术开发。目前,我县在金柚深加工方面发展良好,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从金柚中提取柚黄酮(柚皮甙),制成具有调节血脂的金柚片和清咽润喉的金柚含片、*新泓基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金柚酒、龙伟公司生产的金柚茶等年均加工金柚共6000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执法严格,依法行政
1、加大对农药、肥料、种子市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药、化肥、种子的违法行为,有效地整顿我县农资市场。据统计:20*年共出动30次,156人次检查销售化肥、农药、种子等门店225间,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0宗,结案30宗,没收假劣水稻种子5
00公斤,假劣农药1000公斤。
2、对从事农药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组织参加农药上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并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后方可经营。全县共培训上岗人员3000多人次,办理上岗证300多份,办理许可证280多份。
3、县农业执法部门,大力开展多形式的农资市场执法检查,重点对盗证和扩大使用范围的农药进行了查处,加大对农药、肥料、种子市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药、化肥、种子的违法行为,有效地整顿我县农资市场。据统计:20*年共出动30次,156人次检查销售化肥、农药、种子等门店225间,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0宗,结案30宗,没收假劣水稻种子500公斤,假劣农药1000公斤,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在全县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行动,堵住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的流通渠道,并通过实行定点销售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净化杀鼠剂市场。
4、渔政执法方面:全县进行检验登记的渔船79艘,检验合格的渔船74艘,受检率达100%,检验合格率达93%。对检验不合格的5艘渔船,责令船主限期内进行自行报废。为了渔民安全作业,今年全县共签订74份安全管理责任书。据统计,今年共查处非法电鱼案件12宗,违规捕捞渔船23艘(次),没收电机12台,柴油机2台,罚款1400元。共查处违规经营中华鲟、花鳗鲡等国家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案件2宗。查处污染死鱼事故7宗,涉污水面161亩,成鱼损失5300公斤,苗种损失2.5万尾,直接经济损失6.01万元。经查处共索赔或挽回经济损失5.6万元。另外,今年我大队共对40艘渔船依法办理了捕捞许可证的年审签证手续,征收资源费3210元。全年共对15艘鱼船依法办理了捕捞许可证的年审签证手续,征收资源费1500元。同时积极配合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今年放流鱼苗500万尾,做好梅江水产的增殖保护工作。
(六)、农村经济管理规范、农民减负显著
积极抓好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进一步树立了农村审计的权威性
。推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三个民主的工作开展。认真做好嶂下村中央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常规调查和专题调查工作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工作。一年来,我们共接待来访30多人次,调处和督办纠纷25宗。与各镇政府及县直涉农收费单位、镇与村重新签订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责任书"共420份;向全县12.5万农户每户发了负担监督卡,要求向农民征收农业税、"一事一议"筹资情况如实登记。通过税费改革,全县农民一年可减轻负担3194万元,减幅为78.33%,人均减负68.62元,人均负担从87.6元降至18.98元。
(七)、精神文明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
精神,贯彻同志重要讲话,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全体农业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自觉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以新的精神风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
农机总动力21.2万千瓦,增长2%;小型拖拉机4620台,排灌机械9375台,联合收割机33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0台,农用运输车辆1260台,完成农机作业总量954万标亩,比增2%,完成机耕面积12.5万亩,机收面积1.2万亩。机电灌溉面积6万亩,加工粮食28万吨。
(九)农科所拆迁安置井然有序
为贯彻县委号召的"工业梅州"的发展战略,抽调大批人员参加扶大工业园区的原农科所的拆迁安置动员工作,为确保工业园区的顺利发展作出努力。
二、农业工作特点和措施
(一)抓好粮食生产,提升品种结构
水稻方面:主要引进推广的新品种组合有培杂青珍、粤杂122、华优桂99、天丰优998等一系列新组合优质稻。优质稻的比例增加,据统计,今年我县二级米以上的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85%,一级米以上的优质稻占40%,对比去年分别增长5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玉米生产方面:继续推广以苏玉糯、香白糯等果蔬型优质玉米共计4万多亩。同时与市种植业科合作早造在葵岗良种场,搞一个由36个玉米新品种展示,晚造在石扇有6个甜玉米新品种展示,为我县玉米新品种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果茶方面:协助做好以色列柚和美国柚的新品种引进工作,在松口饶志章果园及雁洋华银垦殖场进行高位嫁接获得成功。在茶叶方面,引进推广金仙、桂露等高香型茶树品种。
(二)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加快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今年我县先后在荷泗、畲江、大坪、松口、南口等镇分片开办了果树、蔬菜、烤烟、茶叶、西瓜、粮作六个专业七个绿色证书培训班,共培训学员419人,获证学员419人。全县计举办各类型培训班132期,培训1*00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35场次,发放资料3.2万份,接受咨询1.8万人次。共推广"蛀果虫"综防面积9.65万亩,增值效益760万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16万亩,增值效益2080万元;推广金云系列生物农药1.5万亩,增值效益120万元;推广水果套袋面积1万亩,
增值效益100万元。同时,抓好玉米新品种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三)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促进农民增收
推广"畜-沼-果"生态模态,今年新建沼池386个,重点在大型养禽场建"畜-沼-果"综合利用示范点。无公害技术推广,20*年推广面积15万亩。同时今年针对*养猪场较多的特点,积极动员养猪场建沼气池。其中*泰和园养猪场、城东种猪场、畲江养猪场等全部新建了沼气池,这些养猪场周围均种植了大量果树,通过建沼气池很好的达到了"畜-沼-果"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减少了污染,节约了燃料,利用了能源,提高了效益。
提供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服务,积极推广"金云系列"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定期检查指导企业无公害生产栽培措施。设立了扶大镇、石扇镇、程江镇、城东镇、四个沙田柚生态示范园加强沙田柚健身栽培。开拓无公害农产品市场,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一部份无公害金柚进行销售,同时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帮助联系销售渠道,及包装设计,扩大宣传等产后服务。
目前,我县已获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梅岭牌"金柚、雁南飞金单丛乌龙茶、梅雁螺旋藻、*泰和园千亩脐橙基地;经省农业厅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7家,基地面积2万多亩。今年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产品有:*芳华种养场龙眼,*康夫特茶业有限公司茶叶。
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环保认证。如*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对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取得了可靠的保障。如梅雁经济发展总公司加大投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机制,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梅雁生物工程研究所、蓝藻高科技研究所,重点围绕螺旋藻、金柚等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四)加大良种良法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近年来,县农业部门加强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联系和合作,及时掌握良种发展动态,共引进水稻、玉米、蔬菜、瓜果等良种80多个品种(组合),对适合我县种植的良种加大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同时,加强在县农科所的全省首个柚类基因库的管理,并建立了优新水果品种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目前,我县推广种植中、优质稻的比例达90%以上,推广种植糯玉米、甜玉米等果蔬型优质玉米的比例达95%以上;水果生产上,我县在巩固提高25万亩金柚主导产业,提高金柚内在品质和产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名特优新水果品种的引进推广。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向无公害生产方向发展。
(五)、做好病虫监测防治
1、完成了中央、省、市布置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到病虫的监测工作,建立了病虫观察圃和千亩示范区,定时定期进行调查。并设立程江镇、西阳镇、雁洋镇等到七个测报网点。向中央、省、市发出模式电报份,书面材料1*份,并发出农作物病虫情报九期、植保土肥动态8期,为领导决策提提供了准确依据。
2、强化植检工作,服务农业生产
认真做好危险性病虫的监测工作。有针对地开展"蛀果虫"、蔗扁蛾、香蕉枯萎病、稻水蟓甲、假高粱等危险性病虫的监测工作。
3、抓苗木、果实的产地检疫和调动检疫工作。指导育苗100多万株,指导水果蔬菜检疫性病虫防治65万亩,共进行果实调运检疫4批35000公斤,苗木调运3批25000苗。
(六)、同心协力抗灾保丰收
5·17灾情发生后,按照县委县府指示精神,我局迅速行动,立即组织粮产、经作、植保等业务股的同志深入到灾区,针对灾情,及时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组织人员及时与受灾镇联系,做好灾情累总及时对口上报;编写灾后复产技术措施意见并传真至各受灾镇。种子公司等部门调配好种子、种苗及其它农资,指导和帮助群众尽快抗灾、复产。把受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七)强化服务体系,增强自身活力
1、积极做好农产品的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参与金柚产后销售服务,扩大甜玉米、东升南瓜订单。
2、针对农村信息闭塞,农户销路不顺畅的情况,建立信息网络,搜索农产品价格,及时供求信息,做到了为农民所想,为农民所急。
3、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今年印发《*农业信息》8期,《病虫情况》9期,各种技术资料6万份。
4、做好*金柚梅岭牌商标、金柚包装箱的供应服务,以名牌闯市场,提高金柚声誉。
5、协助成立了*水果流通协会。加强与金柚销售大户的信息返馈联系,在县水果公司设立金柚购销信息返馈中心,尽力为广大金柚销售户提供购销信息服务,并帮助销售大户办理通行证。
6、办好农业招待所,强化招待所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该所条件,开展各项培训和继续再教育工作。搞好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晋升、职称评定、绿化美化等工作,让全体干部职工安心工作。
(八)抓好农情调查、收集、整理、汇报
农情工作是农业部门一项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工作,搞好农情汇报是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参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过深入了解调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在各相关业务股室的支持配合下,掌握第一手材料,努力做好农情汇报工作:一是做好农情对口上报,累计上报文字材料20份,各类统计报表92份。二是针对今年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开展抗灾、改种,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防治蛀果虫等方面,及时深入调查、了解、提出解决的措施,报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部门,以供领导决策,指挥农业生产时参考,全年累计16份,在报社发表3篇。三是收集准确的农情信息提供给*农村经济信息网,全年共3份。
(九)、做好产后服务、推进金柚产业化进程
为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提高*金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今年,我县向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申请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完成了相关申报材料和现场认证的各项工作。同时,负责与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联系,签订播放*金柚广告合同,于11月3日晚开始在CCTV-7播放*金柚广告。
(十)获奖情况
今年,我局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市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县科技进步奖5项。
三、存在问题
(一)、我县水果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总产达42万吨,目前尚缺乏专业水果批发市场。
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安全生产会议精神,深入落实20*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要求,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区府办《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粮食系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在20*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增强预防监控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实现到2010年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范围内容
(一)排查治理范围:所属企业及承包、租赁的全部生产经营单位。
(二)排查治理内容: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控防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4.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5.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6.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三、时间步骤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分三个时段实施。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注重有序组织,有力监督,有效整改,做到边查、边整、边改,抓住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把隐患治理贯穿整个过程。
(一)第一时段(2月至4月):围绕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做好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抓紧整改20*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排查出的未整改的重大隐患,务必整改到位;暂时难以完成的,也要列出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
2.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等重大隐患。
(二)第二阶段(5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北京“奥运会”安全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这一时期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建立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预防措施,严防引发事故灾难。
2.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夏季事故易发的领域为重点,抓住容易引发事故的隐患,加大治理力度。
(三)第三阶段(10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赶任务、拖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气候特点,深入推进隐患治理,防范遏制重大事故。
1.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落实冬季防火措施。
2.认真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健全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落实隐患治理责任制,切实负起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落实整改资金,制定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局里成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
联系人:*
(二)突出重点、全面治理。隐患排查要结合本行业实际,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突出抓好“两会”期间、汛期、“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突出排查那些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点隐患,切实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工作不走过场。
(三)加强宣传,充分动员。要充分利用墙报、标语等各种形式,加大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大力宣传隐患排查安全生产知识,依靠广大干部职工,把“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关键词:甜高粱;产业链;瓶颈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121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瓶颈分析及相应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9月8日
一、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链的必要性
河北省是畜牧养殖业大省,乳、肉、禽、蛋类产量常年居于全国前列,然而近年来以粮食为主体的饲料成本上升,人畜争地矛盾显著。另外,近十几年来河北省的旱情愈发严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耕地面临土地盐碱沙化威胁。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发展。
甜高粱作为世界上生物质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短、高产、抗旱抗盐碱的特性尤其适应当前河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已经在甘肃武威、辽宁朝阳、山东安丘、江苏盐城、黑龙江桦川等十几个地区开展甜高粱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甜高粱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其用水量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用水量的56%和67%,节水效益还十分显著。追踪河北地区气候、降水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来我国北方总体气温呈上升态势,降水量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华北五省水资源短缺现象愈发严重,发展节水型农业迫在眉睫。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现有种植结构,引进节水耐旱的作物甜高粱将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此方面的尝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该市2013年的种植情况表明:种植甜高粱每亩需水仅300方,不足玉米需水量的一半,单方水效益达到6.88元,远高于玉米的1.67元。2013年武威市甜高粱种植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受此鼓舞,2014年武威市推广种植甜高粱达到了新增30万亩以上。甘肃、内蒙、新疆等地的成功经验证明,在气候降水条件更好的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植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鉴于河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基础远高于前述几省份,相信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植加工产业在单产与后续加工利用方面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就河北省现状来说,2015年省农业厅统计表明河北省耕地面积约643万公顷,另有边际土地资源302.84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12.46万公顷。作为播种面积、产量前列的作物玉米,其用途中有超过65%是用于饲料。而在相同的播种面积下,甜高粱的生物质产量远高于玉米,为玉米的2~3倍,即理论上只需要原有50%~30%的用于玉米的耕地即可满足现有饲料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饲料结构中粮食类过高是一种不合理的巨大浪费,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甜高粱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来,河北省在饲用作物的种植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的方向是在冀中南和冀东地区的饲用玉米和北部地区的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的推广种植。在此基础上继续引进推广优势饲用能源作物如甜高粱,一方面符合农业供给结构大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为养殖、生物质能源、造纸、建材等相关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这一领域,一些省份地区已经走在前面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制约瓶颈分析
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具有巨大潜力,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综合国内各地区甜高粱规模种植试验成果经验及河北省的现有条件,笔者认为制约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瓶颈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我国国内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研究开展相对较晚,育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有效供应不足,因此国内大规模发展甜高粱种植的地区多会遇到优质抗逆、抗倒伏、防虫害等特性的良种供应不足的瓶颈制约。以甘肃武威等地区为例,即使与国家近物所合作发展重离子辐射育种走在全国前列,取得可喜成效,但在近年来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时,仍遇到良种供应不足需要专门组织国外进口的尴尬。然而,国外进口良种多为先锋、孟山都等国际大公司垄断的基因工程产物,大规模进口明显存在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与人民健康的安全隐患。事实上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基因组分析、基因工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中国绝不能把国家安全与人民健康寄托于超级大国和跨国垄断财团的良心和操守之上。育种发展滞后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省份地区发展甜高粱产业的瓶颈因素。河北省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选育出能饲1号、能饲2号和冀甜3号甜高粱新品种3个;编写制定的《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被审定为河北省地方标准。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河北省甜高粱新品种选育、抗蚜资源以及盐碱地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省内育种企业与科研单位对于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水平在全国来说处于弱势地位,综合抗性差、含糖量低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必须解决育种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这一问题。
(二)原料利用率低、综合成本高。总体上来看,我国各地的生物质能源项目对于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主要关注终端产品的生产,因而在经济效益方面相比于先进国家处于劣势,终端产品成本相对于石化替代产品而言没有吸引力,行业发展对于国家政策补贴依赖度较高。
从目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当前第一代技术(淀粉或糖发酵制取乙醇)基本成熟的条件下制约发展的瓶颈主要来自于原料成本方面。2014年、2015年我国玉米均价高于美国70%,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在制取成本上还难以同石油产品竞争,燃料乙醇生产在过去的几年仍旧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由于生物乙醇产业发展引起的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涨趋势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我国自2006年已开始明确限制以玉米等淀粉质为原料的乙醇项目。国家对于粮食乙醇生产的财政补贴2015年已降至100元每吨并已于2016年彻底终止。从目前各省对于生物乙醇调和汽油生产销售的推广实践来看,相对于石化产品生物乙醇调和汽油在成本价格方面没有优势,分销成本方面反而更高。原料利用率低,综合成本高显然会成为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制约瓶颈。
三、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对策
(一)加大对育种科研与生产的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仅以河北地区来看,西部、北部、东部与中南部的水热气候、土壤条件就有较大差异,发展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甜高粱品种是产业链发展的先决条件。
由于目前国内甜高粱规模种植试验的区域有限,因此从地域上看相关甜高粱的育种、栽培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规模化种植试验开展较早的甘肃、江苏、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区,以及科研院所集中的京、津、沪地区,河北省内关于甜高粱育种栽培的研究从数量、质量上较为落后,省内育种企业甜高粱育种生产规模较小且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从此角度分析,河北省仅仅依靠自主开发甜高粱产业链相关技术,从时间、效益上显然得不偿失。然而,河北省地处京津周边,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京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众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因此,河北省应该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利用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加大对地方合作引进育种科研与生产的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依据河北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肥热条件组织开发适宜河北省不同地区的优势高产、抗逆甜高粱品种,为下一步大规模推广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河北省地貌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洼淀等。北部坝上高原,海拔1,200~1,500米,面积24,34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7%,为丰农丰牧区;连绵于西部的太行山地和北部的燕山山地,面积共70,19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4%;两山丘陵区面积9,06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3%,适宜林果生产;盆地面积22,70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1%,为山区农业生产基地;平原面积57,22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省的主要农产区。
以河北省的土壤、水热气候条件而言,河北省甜高粱种养加工的区域可分为西部、北部中南部和东部四大区域。从气候上看,全省范围均属日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大部分地区平均昼夜温差多在10℃以上,坝上及山区约为13~16℃,沿海地区10~11℃。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50~815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夏季降水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大于0℃以上积温,冀东、冀中平原为3,000~4,800℃,二年三熟;冀南平原为4,200~5,800℃,一年二熟;北部山区为2,000~3,000℃,一年一熟。
根据前述四大区的水热条件,冀中、冀南等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丘陵地区适宜生长期较长、刈割次数更多的甜高粱品种,冀东沿海相对水热条件稍差且面临盐碱侵害的地区主攻抗逆性较好的如雅津系甜高粱品种,西部北部林牧地区适宜耐寒速生型如辽甜、辽杂、吉杂、沈农甜杂、龙饲杂等品种甜高粱种植。从技术层面看,创新育种路线,要加大杂种优势利用的新品种和新组合的选育工作,注意高抗性新品种的选育,尤其是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新品种的选育,解决耐除草剂、抗螟虫、抗蚜等抗性问题;重视甜高粱基因组学研究,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优良品种。
(二)基于循环经济打造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链。针对原料利用率低综合成本高的问题,打造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提高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甘肃武威、江苏盐城、山东东营等地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打造一条从育种、种植、饲料、畜牧、建材与造纸、农产品深加工、生物质燃料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才能提高原料的利用效率,让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具备相对于石化替代产品的竞争力。
河北省如何基于循环经济打造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链,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成本?首先,应对河北省华药集团等已开展相关业务的现有优势企业加强政策扶植力度:产业链的形成必须依托于这些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核心企业在技术、资金、渠道、管理方面的优势;其次,对于甜高粱相关产业项目的招标规划应基于打造产业链的思想,配套规划、配套引进,做好种植、养殖、粮食深加工、药品、燃料、饲料、造纸与建材等项目间的能力配套与物流物料衔接,提高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以降低成本;再次,为了便于开展机械化种植采收作业以提高效率,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在条件适宜地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的示范性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对于甜高粱的栽培、田间管理、水肥药、收获预处理等环节加强农村基层站点的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下基层,加强产学研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芳园.河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7.
[2]张富强.河北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与策略[J].时代经贸,2016.7.
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户平耕地面积小,分散零乱,不仅耕种和田间管理难度大,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是雇工工价高,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农民对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的重视程度普遍更高,对种好粮食作物普遍缺乏兴趣和热情,物资和劳力投入下降趋势明显;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和经商,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粮食作物种“应付田”现象逐年增多;四是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龄化问题突出,接受新鲜事物慢,致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部分区域的技术推广很难得到政府支持粮食生产作为政府来说本身就只有投入,没有直接的财政收入,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且工作难度大,尤其是部分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新品种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没有能力为领导当好参谋和指导农户,无法打造亮点。因此,部分技术人员根本就不能或很难争取到领导对粮食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自身也不能或很难有效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久而久之就导致领导不满意、技术人员失去信心和农户不合作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技术推广。
技术上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品种选择不当当前各项作物审定品种很多,不同品种都有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多数农户对不同品种在密度、施肥、土壤类型、播栽期上都有一定差异的情况不了解或不够了解,造成品种选择不当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和平衡增产。
种植密度严重不足目前,就水稻而言,推广品种多为穗重型,即大穗型,但由于生产上栽插密度普遍偏稀,导致穗数不够,难以获得高产。我县多数区域的亩植窝数仅6000多窝,据多年试验,以大穗型品种为例,亩植6000窝时,一般亩产仅400kg左右(丈量面积),在此基础上每亩增加1000窝,亩产可增加25~50kg,以亩植1~1.2万窝时,产量最理想,亩产可达550~650kg。因此,目前我县水稻亩植窝数至少还可以增加4000窝,才能达到应有产量的最低要求。如我县2007年的水稻高产攻关田块,亩植1.25万窝,中稻亩产776kg,比大面积增产70%~80%,主要原因就是亩植窝数比大面积多1倍,亩有效穗比大面积多8万穗左右,穗着粒没有太大变化;同田的再生稻亩产也达268kg,比大面积增产1倍多,两季亩产达1044kg,突破了吨粮大关,中稻和两季亩产均创造了全市最高记录。2008~2011年,又在同田继续开展高产攻关,经省级专家现场验收,中稻亩产达到803.8~831.8kg,三次刷新川东南中稻亩产最高纪录;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达到1018.8~1137kg,都超过吨粮,其中,2010年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1137kg,还创造了四川省两季最高亩产纪录,再生稻亩产达到335kg,创川东南再生稻次适宜区最高纪录。充分说明当前我县大面积水稻生产的亩植窝数应逐步增加,方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少的类似情况,主要原因也是农户认为目前的品种穗大粒多,对增加密度提高产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重氮轻磷钾现象普遍目前,粮食生产的农家肥用量不到基本要求的1/3,绝大部分的钾肥用量不到基本要求的1/10,氮磷钾施用比例严重失调。重氮轻磷钾,忽视微量元素,不仅难以提高粮食产量,反而造成氮肥的严重浪费和不必要的面源污染。
病虫防治效果欠佳部分农户由于选药和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时间不对,农药剂量不够,机械故障等,造成病虫防治效果较差。
对策措施
切实加强惠农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通过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实施办法,改进补贴方式,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生产者种地种粮的积极性。尤其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加快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土壤质量,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单产和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不断提高农技队伍自身素质各级农技人员要加强对粮油新技术、新品种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新知识,为农户提供正确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真正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逐步争取各级领导、部门和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和农技人员的重视。
建好示范基地,展示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各级农技人员要尽最大努力建好示范基地或高产示范田块,让农户有看的、有比较的,用高产、高效的结果震动农户和各级领导,使农户逐步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来提高产量;同时,让各级领导和农户觉得技术人员直接干的和指导实施的就是不一样,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就是不一般。因此,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指导是正确的、是应当实施的,逐步扭转和提高技术人员在农户和各级领导心目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稳定种植面积必须在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深化耕作制度改革,全面普及旱地多熟制,逐步扩大稻田两熟和三熟制,千方百计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耕地潜力。同时要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和推行集约化经营、代耕代种和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新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稳定和恢复粮食种植面积。
大力推广轻简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针对当前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状况,积极探索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大力推广轻简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械。重点要引进和试验示范适应我县生产条件的小型化、功能多、易操作的农业生产机械,切实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耕作和栽培质量。
主要技术措施
选用适宜品种正确引导和广泛宣传,使农户能够选用恰当的适宜品种,并落实相应地配套技术措施。合理密植在保证亩植窝数的前提下,做到足够的苗数或株数。一般而言,水稻应保证亩植1~1.2万窝,玉米2500~3000株。因此,目前水稻生产应大力提倡多用0.25kg种,多栽2000窝,逐步恢复基本苗数和窝数,控制窝数继续下降现象。适期播种根据不同情况适期播种,水稻上应根据不同田块类型分期播种,确保栽插适龄秧。玉米上应根据品种特性和旱地耕作制度情况适时播种,从增加产量的角度讲,不提倡越早和越晚越好。配方施肥保证不同作物所需的各种肥料元素,做到有机肥和无机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施用比例合理、种类齐全、数量适当。大面积生产应推广配方施肥,方法上应大力主张农户使用复合肥或采取配方施肥。⑤正确防病治虫在准确预测预报病虫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指导好农户正确选药和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分区域和作物明确重点全县整体上应以占耕地面积80%的水稻生产为重点。其中,偏南区域应以发展水稻旱育秧,提高再生稻产量为重点,大力推广“稻、稻、鱼”种植模式,积极示范旱地“双2.5尺”(1尺=0.33m,下同)种植模式;偏北区域应以发展再生稻,普及水稻旱育秧,狠抓耕作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广旱地“双2.5尺”种植模式,积极示范“稻、稻、鱼”种植模式。
关键词:粮食生产;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07.11;F32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98-03
Main Problem and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o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LIU Jin-r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refore, deeply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developing grain production existed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nd seeking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which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Hena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but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hole natio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Key words: food production;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愈来愈向主产区集中。就河南省而言,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8.99%,产量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15%[1]。因此,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不仅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中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依靠。为提高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探求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2010年10~11月,笔者到位于豫北的滑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豫南的遂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当今粮食主产区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水利灌溉设施损毁严重。滑县30多条干渠全部都有通水不畅的问题,其中1/4完全不通水;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水;全县2 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全县36 000眼机井每年报废约4%。该县作物灌溉几乎全靠机井,然而目前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其他动力进行灌溉,如此一来灌溉成本比用电增加180元/hm2。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进展缓慢。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792.63万hm2,其中水浇地309.26万hm2,占39.02%;到2010年水浇地面积324.18万hm2,占40.98%。5年来的综合开发治理仅增加了14.92万hm2,提高了1.96个百分点。三是小流域亟待治理。遂平县位于河南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没有主动进行小流域治理,区域内的小河流难以发挥作用。
1.2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受阻
河南是人口大省,向来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土地的保障功能明显,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根据调查发现,在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占85%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15%,且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村组内邻近的农户之间,流转到种粮大户的比例不足30%。即使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单方面停止承包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可持续性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1.3 农业机械化进程难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现行的农民购置农机补贴政策又没有体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要求,因此,河南农业机械化存在“三多三少”、“三高三低”问题。“三多三少”是指农机数量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多,大中型农业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多,其他环节机械少;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多,单台机械使用时间少。“三高三低”是指机械化水平方面: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夏粮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秋季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在遂平县一个拥有3 634人、266 hm2土地的行政村,2010年底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86台,联合收割机2台、玉米收割机1台、玉米脱粒机15台,耕地用小型机械572部、小型旋耕机57部、大型1套、小型播种机131部、喷灌机20台。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45 hm2,每台机械每年使用时间平均不到50 h。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投资不仅严重浪费了农村稀缺的发展资金,而且制约了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和一些关键农艺措施的推广,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造成了障碍。
【关键词】旱作农业技术;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1.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与特点
旱作农业也称旱地农业,国外称为雨养农业,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根据生态学理论,采取综合的旱作农业技术,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达到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系统的目标,不断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高产稳产目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科学上的先进性,生产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农业生态相协调的原则。旱作农业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比较全面、先进、合理高效益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旱作农业生态环绕治理的技术体系
既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和产值,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成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以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既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有利于当代,又要致力于良好的环境效益造福于后代,是旱作农业的根本原则,也是旱作农业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农林牧综合发展的路子,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综合技术体系。
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中的生物措施,就是利用生物的机能对环境实施治理和保护,主要是种树种草,其经济效益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有其生态效益,后者要比前者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旱作农业生态技术体系中的工程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工程,其目的在于克服风雨侵蚀,保护土、水资源。耕作措施的作用一是改变小地形条件,拦苗雨水,减少土壤冲刷。二是增加地面覆盖,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蓄水能力。二者共同起到增加土壤水库的贮水能力,提高产量的作用。
1.2旱作农业中土壤改良的技术体系
科学研究证明,影响农业产量的各项技术因素中,土壤(包括肥料)因素所占的比重为60%。由此可见,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尤其如此。事实上,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现代技术,一个根本出发点在于治土。一方面建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的“土壤水库,以增强土壤蓄水、调水功能;另方面,培肥土壤,不仅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并且为作物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1.3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体系
旱作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大气降水和土壤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根本途径是尽量保蓄和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大气降水和土壤水资源,做到蓄住天上水,保存土壤水,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蓄水、保水、供水作用。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保持水土、截流蓄水;增施肥料,以肥调水;精耕细作,蓄水保墒;抗旱播种,巧用春墒;覆盖保水、趋墒力作等。科研和生产实践表明,运用旱作技术,管好用好旱地的水资源,旱地的增产潜力是相当大的。
1.4旱作农业的生物机能技术体系
作物与环境条件统一,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入工培育,形成了适应旱地环境条件的丰富的作物和品种,能够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生物量。例如,小麦抗旱品种要比一般品种增产20-30%。因此,运用生物机能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开发旱地资源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旱作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实行合理的作物布局,选用抗旱的作物品种,种植生青期短的小杂粮、作物等。
1.5旱情农业新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旱作新技术不断问世,如少耕免耕法,覆盖栽培技术,物理化学方法等。这些新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类着眼于土壤,增强其蓄水保水能力,加少耕兔耕,薄膜覆盖、覆草,化学覆盖,吸水剂等;另一类着眼于作物本身,增强其生长发育能力,或抑制蒸腾,如蒸腾抑制剂、种子包衣、化学物质浸种等。这类新技术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少耕兔耕,地面覆盖技术等;有的正在试验、示范,技术上日臻成熟完善,如蒸腾抑制剂的应用等。
2.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措施
2.1高标准建设节水设施,夯实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
一是抓规划,统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坚持“立足场情、以点带面、逐年推进、务求实效”原则,编制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重点建设膜下滴灌、节水灌溉及抗旱水源井打配等旱作农业工程,保证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二是抓投入,完善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制定出台玉米膜下滴灌、抗旱水源井建设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引导农民自筹建设,优先配套节水设施资金,优先考虑项目乡村和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优先解决种粮大户农用物资,优先帮助落实技术和信息服务。三是抓质量,提高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健全完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成立节水工程质量推进监督组,抽调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质量交叉检查,发现问题随时整改;确定了工程质量负责人和监督人员,负责协调农户,落实节水工程地块,监督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标准。
2.2高水平组装关键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在推进玉米膜下滴灌过程中,积极组装配套各项先进农业技术,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秋季整地、测土施肥、通透栽培、节水灌溉、精细管理”20字节水灌溉高产栽培模式。重点推广应用五项核心技术:一是实施大型机械标准化整地技术。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全面推行秋季整地,利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深施肥,起成110公分适合通透密植标准的大垄,35万亩玉米膜下滴灌面积全部达到待播状态。二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目标产量和测土结果,合理确定施肥标准,科学调配施肥量。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以上,根据土壤肥力基础和作物需要按需施肥,节肥增产。三是实施通透密植栽培技术。选用符合膜下滴灌需求的优良品种,合理确定株行距,全部实行机械精量播种,比传统直播玉米提前7天,公顷保苗达7万株以上,比传统种植玉米增加1.5万株以上。四是实施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依据水源分布,推行大小系统相结合的膜下滴灌技术,结合土壤墒情和玉米不同时期需水量,科学确定灌水定额,单井控制面积由150亩提高到300亩以上,比喷灌节水50%,比漫灌节水67%。膜下滴灌核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最高达到1930斤。五是实施田间管理综合技术。综合运用玉米螟防治、农田病虫鼠害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化控剂应用、扒皮晾晒等促早熟技术,适时机械化晚收。特别是针对地膜残留问题,采取以机械化拾膜为主、人工拾膜为辅的清膜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农田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