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

第1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 暴力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43-02

大学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知识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阴影。今天,摆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面前的,是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大学生如何远离暴力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宁愿舍弃正规渠道而采用暴力行为呢?

1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概述

1.1 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1]。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大学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由学生或校外人员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对学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

1.2 目前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

随着大学生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使青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因而青年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关注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1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下等。近年来,死于躯体暴力的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暴力手段具有复杂性和预谋性[2]。

1.3 校园暴力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 )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2) 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3)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4) 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后问题归属的误判;(5)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1.4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除了会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有的还间接导致当事人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对于和学校教师有关的暴力事件,可能造成教师的身体受伤害、教学士气受到打击、名誉受损、精神上的打击等;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

2 大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

2.1 学校成立校园危机干预小组

校园危机干预小组由学校领导、保卫处人员、各个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校园110经常在校门口、食堂、体育场、体育馆、校园道路等地方巡逻。

2.2 迅速报案

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当事人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及时报学校110;及时向学院班主任、辅导员报告。

3 构建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系统

3.1 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

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青年的危险行为与曾经有过的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说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课、打架、携带器等都可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要考虑将这些大学生的危险行为作为大学校园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及时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有利于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做好高危者的信息收集,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3.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系统

“社会生态学理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模式,由WH0专家提出和倡导。了解青年个体的健康危险行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的预防和干预系统。因此,在预防大学校园暴力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发展,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家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温馨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社会各方面加强对酒精、暴力工具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抵制易给大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良网络等。

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有关法律意识,学会怎样抵抗暴力,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进行生活技能教育。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作为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样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与促进作用,经常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经常锻炼的学生可以消耗体能,没有更多精力做坏事情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这样的重任。

4 结论

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校园110经常在校门口、食堂、体育场、体育馆、校园道路等地方巡逻。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当事人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及时报学校110;学生干部发挥作用,及时向学院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矛盾纠纷,最好把事情及时化解,“萌芽状态”得以解决。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应该及时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报告,由学校、学院出面解决矛盾、化解矛盾。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学校110、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态。事件发生后,学校针对有关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案。因此,做好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和安宁。

参考文献

第2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女生;校园暴力;攻击;群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24-01

校园,向来被喻为“象牙塔”,象征着神圣洁净。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却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升级的势头,不仅如此,一向被视为弱者的女生,也由暴力的受害者转向施暴者。在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键入“校园暴力”进行查询,相关网页达960000篇之多,而改用“女生校园暴力”查询,相关网页也有402000篇,几乎是相关信息的一半。虽然这只是粗略估计,但由此也可以大致看出,女生校园暴力也成为如今校园暴力的重要组成。本文在对已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透视女生校园暴力现象,希望对日益严重的女生校园暴力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为校园暴力的干预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女生校园暴力的特点

对百度搜素引擎中出现的女生校园暴力案例,选取前150篇,剔除相同案例,然后分别从参与人数、施暴时间、施暴手段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女生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人参与。发生在男生中的校园暴力一般具有人数上的对等性,而女生则选择了以多欺少、以众敌寡的方式。面对一个被害人,施暴者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以此弥补生理条件上的不足,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迫使受害人乖乖就范。即便有的案例中施暴者只有一人,但却在施暴过程中有同伙在场,或以言语鼓励,或用手机及其他工具进行拍摄,这些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攻击事件中,但也是暴力事件的间接参与者。

第二,虐待倾向。由男性较强的攻击性和占有欲决定的,男生的校园暴力行为一般说来攻击性很强,通常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与此不同,女生的施暴行为并无明显的暴力攻击倾向,但其表现出来的虐待倾向则令人触目惊心,加害人往往寻求精神刺激,享受任意摆布弱者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心理优越感,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上的恐惧和伤害远远胜过身体上的伤口。其虐待花样之多,手段之恶劣,危害性比男生的野蛮粗暴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持续时间较持久。男生的暴力过程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是一打了之。与之截然相反,女生的虐待过程则往往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一般都在几个小时以上。加害的众人往往乐于享受施虐过程给她们带来的刺激和快乐,对被害人来说则是漫长而可怕的梦魇。现实案例中发生的最长的一次虐待行为持续了36小时。

二、从攻击行为的理论看校园暴力的成因

第一, 挫折―攻击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 如果人积聚了过多的能量, 这些能量就必须找到宣泄口。当宣泄口―有目标的行为―被阻碍时,能量将可能转移, 找到其他替代性的宣泄口, 对与目标有关或无关的物体或人的暴力行为, 也是宣泄的途径之一。多拉德等人提出“挫折―侵犯学说”,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的,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第二,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来习得攻击行为。研究表明, 模仿可能导致暴力行为, 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尤其突出。暴力文化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它为青少年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模板。很多青少年学生都抱着试试看电视剧中的办法好不好使的心态,将“绑架”、“谋杀”等行为付诸实践。上网的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随意地实施枪杀、屠杀、打斗等行为,从中感觉到“成功者”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去模仿,久而久之, 就会由模仿到潜移默化形成暴力倾向。

三、从群体影响看女生校园暴力的特点

第一,群体效应中的“责任依从”诱发暴力群体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施暴行为。首先,归属感使得暴力群体中的女生们在施暴过程中行为上表现的很协调,一致对外。其次,认同感使得暴力群体内各个女生对正在进行中的施暴行为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最后,一个女生的某一暴行会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以支持、强化她的行为,并刺激其他女生做出相同的行为,这就是“群体的支持力量”。正是在责任依从原则的作用下,施暴女生互相支持壮胆,暴力行为超越了个体能力范围,不知不觉中升级恶化。

第二,群体通过“责任分散”使攻击行为增大,导致暴力持续。一旦情绪的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道德的约束就会变小,责任扩散随着人数的增多而变强,从轻微的失态到破坏性的社会暴力都可能发生。女生在群体施暴过程中,往往会观察其他女生的反应,即使其认为应该停止暴力行为了,但如果别人没有流露出停止的意思的话,她也不会带头提出停止的建议。就这样,大家都互相观望、互相推卸,不自觉的导致暴力时间的延长。

第三,群体增力作用对暴力扩大化的影响。群体效应中的增力作用,即“ 1+1+1>3”。正如“种族屠杀不是杀人行为的复数” 那样,一个团伙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成员个体之和。根据群体能力大于个人能力原则,女生群体校园暴力行为中,群体暴力能力大于个体暴力能力之和。在施暴过程中,群体起到了类似放大镜的作用。在群体增力作用的影响下,暴力程度往往是随着施暴者人数的增长而成几何倍数增长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狭隘自私、好占上风、忌妒心强、攀比、叛逆、盲从心理等等是少女暴力的心理原因;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等等则是少女暴力的深层次原因。暴力不能解决问题,逃避不能化解危机。要杜绝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再度出现,需要加强新时期女生校园暴力心理的研究,洞悉女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通过心理干预、救助、治疗等方式,帮助她们解除暴力之毒瘾。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目前,枪击已造成33人死亡(包括开枪自尽的),20多人受,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5月份,又一起校园暴力事件曝光网络引发热议,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学宿舍内,10多名女生围殴一名穿粉色衣服的女同学,扇耳光、撕扯头发、拳打脚踢。广南县教育局通报称,该起事件属实,施暴学生已道歉。校园暴力正逐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为此,我们把校园暴力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分析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暴力现状。2016年6月8号,我们对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法院进行了走访,梳理了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

(2)涉案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26.42%,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11.95%。

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个人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法制观念的淡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家庭方面,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尊重并欣赏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提高W生综合素质,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刑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于法无据。实际上,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刑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视对人身权利的刑法保护,不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且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刑事制裁,对规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

关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几点思考:

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工作,齐抓共管,建立科学的防范机制,有效杜绝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学校教育在预防校园暴力中应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尤其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预防校园暴力的根本所在。

学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制订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要不断改进教师训练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帮助教师学习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以使学校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教师知道将危机降低的处理措施。

第4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 社会支持;留守学生;校园人际关系;横断面调查

农村留守学生主要指农民在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限制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学生。这些留守学生与父母分离,被托付给老人、亲戚或他人来照顾和教养。全国14岁及以下的留守学生已达2290.45万人。研究发现留守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信心下降等心理问题,但是缺乏对留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问题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供一种分析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两个重要来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与孩子长时间分离,农村留守学生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在日常生活及人际接触中感到缺少来自父母的支持。因此学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他们来说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学校的人际关系和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社会性发展以及身心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留守学生与农村非留守学生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校园人际关系,探讨农村留守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和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社会支持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重庆、贵州两地随机抽取八所农村普通乡镇中小学,再整群抽取所有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一年级的学生,总共1015人,回收有效问卷876份。其中,父母均在家的学生310人为对照组,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357人为研究组。其基本情况见表1。

1.2 工具

1.2.1 自编农村留守学生背景资料调查表 主要涉及农村留守学生的人口学特征、一般背景、日常生活情况、在校的表现等。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共有9个题项,采用四级或多重评分,用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四项指标进行评价。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各条目一致性r为0.89-0.94。本研究中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对量表进行了少量改编,如删去调查“近一年来与谁住在一起的(家人、同学、同事、陌生人)”第2题,将第3和第4题中有关邻居同事的项目改为询问同学关系.本次测试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2。

1.2.3校园人际关系量表 量表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包括师生和谐、师生一致、同学和谐,以及师生不和谐、同学不和谐、同学自私、学校暴力七个因子,Cronbach α系数为0.51-0.81。在本次测验中Cronbach α系数为0.54-0.73。

1.3 统计方法 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年级两组学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差异比较

表2显示对照组学生主观支持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留守学生;组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在社会支持量表的4个维度上均不显著(主观支持:F=0.04,P=0.96。客观支持:F=0.5,P=0.61。对支持的利用度:F=1.67,P=1.88。社会支持总分:F=0.06,P=0.94)。

2.2 不同年级两组学生校园人际关系量表评分比较

表3显示仅不和谐师生关系和校园暴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他维度无显著性差异。组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只有在不和谐师生关系维度上显著(F(2,622)=3.48,P<0.05)。进一步对不和谐师生关系维度上的交互作用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在小学五年级组中,留守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在不和谐师生关系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F=1,627)=10.72,P<0.01),留守学生在小学五年级阶段与教师关系的不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而在初二和高一年级组中两者差异不显著。

2.3 父母与学生联系对农村留守学生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

2.3.1 父母与学生联系对农村留守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

表4显示对于所有的留守学生来说,与外出打工家长的联系频次对他们的社会支持除对支持的利用度外均有显著影响,联系频次对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主效应均显著。同时没有发现年级和联系频次在社会支持上的交互作用(主观支持:F=1.38,P=0.21。客观支持:F=0.85,P=0.56。对支持的利用度:F=1.19,P=0.31。社会支持总分:F=0.97,P=0.46)。

2.3.2 父母与学生联系对农村留守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

根据与父母的联系频次把留守学生分为两组:联系频次高组(一周一次或更多)及联系频次低组(两周一次或更少),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联系频次在留守学生的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及校园暴力三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或临界显著(F[1,207]=13.97,P<0.01;F[1,207]=3.14,P=0.08;F[1,207]=6.12,P<0.05),在其他维度上主效应不显著(详见图1);留守学生的性别因素在校园暴力上主效应显著(F[1,207]=5.91,P<0.05),男生的校园暴力倾向高于女生(5.0±2.6/3.8±1.9);留守学生的年级与联系频次在不和谐师生关系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F[2,207]=6.98,P<0.01),小学5年级学生如果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度低,更容易出现师生关系问题。

3 讨 论

家庭和学校是学龄学生社会支持的两个重要来源。农村留守学生的最大特点是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外打工,根据依恋理论:在童年期与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个体根据与抚养者(主要是父母)的关系及质量,发展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是个体评价自己并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家庭中长期经历的人际关系,奠定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表征基础。由于留守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接触,他们感觉到的社会支持以及实际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

本研究发现,留守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社会支持分低于对照组学生。周宗奎等人研究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学生。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学生在状态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上明显高于父母均在家的学生。本研究的发现则似乎提示:父母外出造成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留守学生焦虑和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推测似乎也符合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结论,他们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孤独、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本研究还发现,留守学生在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和校园暴力维度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在不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小学五年级的留守学生问题更为突出。提示对于青少年来说,与父母分开是影响他们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对于10岁以后的学生、青少年来说,留守学生的年龄越小,问题越严重。留守学生由于与父母分离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支持来源,更容易产生一些校园人际关系问题。

第5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新教师工作的第1年往往是艰难的。课堂行为管理,特别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极端问题会让新入职教师措手不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喜欢自由安排的课程,但新教师却认为这是一种负担,他们抱怨得不到足够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来支持课程。无法获得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以及资深教师的敌意,都让新教师们感到失落与挫败。如果学校管理者能够意识到并且采取减少工作量、指派导师等方法帮助新教师有效应对入职挑战,将有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内向学生遭遇困境》

现代化的课堂中充满了高强度刺激,并看重学生的口头表现,这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目前课堂中教授科学问题的方式很注重团队工作,有时却忽视了那些喜欢安静地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研究表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甚至比外向学生更好。为了帮格内向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组建2-3人的小团体并为每名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是一个好办法。另外,讨论一些更有挑战性、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多花一些时间等待学生的答案,也有助于内向学生展现实力。

《创造力让科学变得更强大》

《科学新闻儿童版》

(Science News for kids)2012年5月24日

除了人们熟知的艺术领域,科学领域中也充满了创造力。在科学家眼中,科学并不是记住一些知识或者仅有唯一答案的实验室报告,而是一个了解自然世界的持续旅程。获得重要科学发现的灵感通常出现在林中漫步或者从事与之完全无关活动的“心灵自由时刻”。放弃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能给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讨开放式问题能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探索视频游戏在教育中的实用价值》

《科学教育与技术》(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12年5月25日

视频游戏学习和传统的课堂及实验室学习存在什么区别?研究者对比了高中生“DNA提取”实验中的传统学习方法和视频游戏学习方法,结果发现,通过虚拟学习获得的经验不仅在游戏或者计算机模拟的场景中有用,还能迁移到现实世界中。与其花工夫来区别获取学习经验的媒介是真实课堂还是视频游戏,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关注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上。

《纪录片〈恶霸〉》

《哈佛教育通讯》

第6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安全主题班会;系列化;现状;问题;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6年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有效的系列主题班会对农村初中安全教育作用的研究》(编号:2016C208) 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言

一说到班会,一些教师在认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没有将安全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使得主题班会流于形式。顾名思义,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课就是将一个个的安全主题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而有序、恰到好处地将其展开,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周密的计划安排,而且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安全教育”这一主题,从而实现安全教育的整体性、科学性。

以G校为例,笔者调查了该中学的安全主题班会现状,分析了其现有的一些错误倾向以及问题,进而深层次地考察了案例学校进行的中学安全主题班会系列化的探索,从而使得安全主题班会更合理。

二、安全主题班会的现状

一个小小的过错,有时却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据相关资料及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校园欺凌等意外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这就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巨大隐患。以广西横县百合镇为例,2015年4月到6月,镇派出所重点打击了娱乐场所吸贩毒、居民区、旅店以及出租屋吸贩毒窝点等,破案4起,强制戒毒60余人。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有些事件情节恶劣,让人惊悚,成为受害者一生的阴影。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至2015年,经过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40多件,主要发生在北京、上海、云南、辽宁、海南等地区。很多都是因琐事发生口角而争执,导致围殴、扯头发与衣服,进而侮辱并录制视频进行肆意传播。

在孩子们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防险之心不可无,教师要时刻教育学生为自己的生命买上一份保险,上一把安全锁。因此,安全主题班会在孩子们的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主题班会应该引起校方的高度重视,甚至应通过系列化的主题班会将安全意识灌输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三、安全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置随意化

教师对班会不重视,使得主题班会活动越来越趋于无效化,没有形成系列化的体系。例如在初中安全主题班会设计中,首先应该面向整体设计整个三年安全主题班会的总计划。然而实际上,安全主题班会的举办过程过于随意化,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部署,必然不会达到“安全在我校、在我心”的教育效果。

1. 单节课的教学目标与系列化的主题班会目标存在脱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所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安全”这一主题目标的具体化。然而,单节课的教学目标却与系列化安全主题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很多情况下,单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系列化主题目标的具体化,甚至有着严重的脱节,导致最终的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设计不够合理。

2. 教学目标在设置上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个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年龄以及年级的差异而有所侧重。例如同一个内容“网络安全”,在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置很明显还是大同小异,其要求也没有体现出层次性,这就使得七年级的学生到九年级依然秉持着原有的观点,在技能与知识方面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善。

(二)内容选择片面化

安全主题班会在内容方面的选择片面化,不仅题材老旧,讲解亦单调、枯燥。

1. 安全题材过于陈旧。

在安全主题班会上,教师选用的很多典型材料都是那些旧老套、用了再用的。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一直都是火、电、水等安全教育,没有感染力,自然不会产生多大的兴趣,也不会促进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顺利进行。

2. 内容展现过于单调。

在安全主题班会进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与安全主题内容的衔接性。社会活动、学校的具体工作以及班级管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特点等,都有着一定的阶段性与规律性,而系列化的安全主题内容却是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老样子,无法引起学生兴趣。

四、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建设措施

在分析了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之后,笔者根据具体情况探索了使安全主题班会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措施。

(一)目标的设置要整体、全面

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每节安全主题班会的教学目标;二是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的教学目标。这才能够使得整个大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当然,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年级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要体现每一个过程的动态化发展。

1. 兼顾三维目标。

以我校八年级的一次安全主题班会为例,“珍爱生命,把安全牢记在心”的主题班会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提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对“安全第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使其体验到生命的美丽与成长的意义。整个活动中的“了解、认识、掌握、提高”等关键词很好地诠释了三维目标,使得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2. 突出要求的层次性。

层次性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同一个内容随着年级不同而不同,如同一个主题“珍爱生命,远离”,在七年级可能倾向于认知目标,而在九年级则更注重识别与预防的目标。另一个是同一个年级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有所变化,如在技能方面的目标,就会有鲜明的层次表述出来:“了解的种类”“认识对于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知道生命的重要性”“掌握对待以及识别的正确方法”等。

(二)内容的选择要系统、合理

安全主题班会在内容方面的系列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就着“安全”这个大主题的内容自成体系。如“安全教育内容”就可以为一个大主题,设计一系列的几个主题班会,每一个主题班会对应着不同的题材,凸显题材上的不同与讲解的有效性。第二是在不同的阶段突出某一方面的安全教育内容。这两种形式都成体系且趋向于系列化。不管什么形式,都应该做到选择合理而全面。

1. 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素质化教育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安全主题班会就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一次安全主题班会可以综合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不仅涉及德育,还有体育、美育、智育等,从而使得系列化的主题班会更为有价值,有意义。

2. 根据具体时期的教育工作来选择内容。

学生的活动涉及社会、学校、班级及家庭。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个规律可以更好地与主题班会的内容衔接起来。一些特有的社会活动,如法定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可以很好地与安全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对安全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如“中国交通安全日”(12月2日)、“全国安全日”(4月30日)、“首都网络安全日”(4月29日)、“全国国防日”(11月9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等,这些社会活动都可以作为班会主题,促进系列化安全主题班会的合理开展与顺利进行。

(三)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要想使安全主题班会更为系列化,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初中时期的主题班会大多倾向于行为上的规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对知识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而言,安全主题班会采取多样的方法更为有效,从多角度来影响学生,实现主题班会的系列化。

1. 根据学生的需要,体验交流,再现场景。

在开展安全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组织一部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根据亲身体验模拟相应的场景,形成视觉上与心理上的衔接,获取相应的技能和情感。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活动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的知识,进而体验相应的角色。如“交通安全伴我行”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与公民对话,活动之后进行交流与分享,汇报与总结。

2. 服从于安全主题的需要,选用多种形式的讲解。

例如,“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班级”的主题班会,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讲解,多媒体展示,观看校园暴力视频,直观地理解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小组讨论分析其危害等,最后可以用板报、活动汇报、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更有意义。

五、结束语

只有将安全主题班会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够使得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趋向于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尝试,使系列化的安全主题班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柯瑞省.中职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的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05):19-21.

第7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的个性化教育、个人教育,指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生命个性为宗旨的教育。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乃至人生意义的觉悟。学校开展生命化教育,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过程。体现在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面对的是生命,教育工作应把关注人的生命、生活、生存与发展放在最高端的位置。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求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是在学生生命历程中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应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凸显对学生生命的关爱。

一、关爱生命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关爱。青少年身心尚处于发育之中,对物质、环境有许多选择性要求,不同的个体对环境的抗逆能力、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呈现梯度差异。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关键,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环境塑造人,学校应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氛围环境,一个便于强健体魄的运动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资源和设施上给予充足的保障与人文关怀。

关爱学生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教育还承担着教育学生抵抗非安全因素对生命侵扰的责任。人的生命很脆弱,侵扰生命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自然性和人为性两大类。

自然性因素一般有溺水、电击、雷击、道路交通事故、流行性疾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对学生肉体生命构成威胁。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源自于这些自然因素。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一些防患知识,提高抵御自然因素侵扰生命的能力。对于人为因素对生命的侵扰,学校应从提高安全意识入手。目前,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淡薄,主体中心意识相对强烈,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一向背反,强势个体常欺负弱势个体,造成积怨,在所难免。这对双方都构成直接的生命威胁,许多校园暴力流血事件就是这样引发的。另外,社会安全事件:敲诈、绑架、拐卖、性骚扰、校园暴力等时有发生,让学生摆脱人为因素对自身生命的威胁,学校教育主要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让学生自觉维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权。

二、关怀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关怀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是人本理念的必然体现,对于学生自然的肉体生命而言,满足其物质需求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精神生命而言,满足其精神需求是学生愉悦生活的前提条件。

运用先进的思想、正确的道德导向来净化青少年的心灵,激励学生的报国激情,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作,其重利性的市场经济特质正在负向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为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势在必行,使青少年明荣知耻,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震撼心灵、升华生活的意义。

三、关注生存

生存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任何一个生命都在生存,但生存的价值、形式、质量各不相同,应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状态,使其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生存。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与技能,以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世界;作为社会的存在,学会遵循社会的规范和律则,以便使学生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作为精神的存在,学生要探索、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能够俯仰天地间。

关注学生的生存,包括学生当前和今后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让学生充实地过好每一天,不虚度年华,是关注学生在学校中生存的基本任务。要充分彰显自身的潜能,开发自身的潜质,不断纠正和内化自身的潜在意识,当在生存道路上受到冲击时,让灵魂永远保持站立的姿势,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总之,我们期待着,师生在学校的每一段时光都荡漾着生命的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性的温暖,每一个人的优势长处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绽放,每一个人对于未来都有着乐观的向往,在每一个人心中培植起对于教育无限信任的力量。

每一位教师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带着信念去耕耘,带着希望去播种:用生命的温暖,用人间的情怀,润泽心田;用生命的智慧,拓展成长的空间;用丰富的学识垫高遥望的视野,光大人性的美好;用生命的活力,唤醒智慧的潜能,在生命教育的园地里,谛听花开的声音。

第8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健身气功;高职院校;意义作用

作为我国一项历史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整气息、调节身体等步骤实现对健康的完善,健身气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与此同时,在对人们身体进行有益作用之后,也会对人的精神面貌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具体体现在精气神和身体抗疲劳程度上。因此,实现高职院校的健身气功推广,不仅应运了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也使得人与社会实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衔接。

一、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意义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心境平和,有效缓解生活学习压力

健身气功,首先需要从“气”入手,把气息调匀,才能在最后取得一个“健身”的功效。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人都面临着亚健康的困扰,同时也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导致很难心平气和地去看待问题,人浮躁易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不仅有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自我健康管理范本,同时还能让他们意识到合理管理自我健康的重要性,促进情绪的安定和平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气息,并在学习中体会静心的真谛,这样一来,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端正学生心态

健身气功在修身养息方面的作用一直都是不容小觑的,它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舒展运动和心肺呼吸,促进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加快,从而在无形之中将人的身体进行一定的放松。现如今,校园暴力现象在逐年上涨,给学生增添了不少隐患,也让教职人员的教学压力增大。在校园内推广健身气功,让学生学会冷静理智的方法,尤其是在社会风气日趋浮躁的今天,大学生更注意掌握好自身的脾性,总而言之,健身气功在 培养学生理智、冷静以及正确处理情绪方面的功效斐然。

(三)促进身心健康,提高道德思想素质

健身气功在对内心的自我锻造的同时,在对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提升,以为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健身气功的社会地位至今还是得到承认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加强对健身气功的锻炼,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

二、如何深化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意义作用

(一)创办健身气功俱乐部

健身气功俱乐部的创办,实际上就是为了鼓励一批拥有相同志向的人在一起钻研学习,将健身气功的精髓发扬光大,否则,只有形单影只的力量作为基础支撑,这项运动在兴趣爱好日新月异的大学校园之中能够长此以往存在的几率太过渺小。因此,创办健身气功俱乐部,将一些热爱此项运动的学生召集到一起,便于他们在日常学习锻炼之余交流分享心得,促进健身气功的提升和完善,也能更好地吸引新鲜的目光,让这项运动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和其他一些运动不同的是,健身气功对于场地没有要求,相反,只要通过一些肢体动作的配合就能达到相应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实践方面,健身气功的实用性和就地取材性还是深得人心的。我们可以利用气功的这性质在校园创办俱乐部,除了给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一些可以施展的空间之外,实际上也是为了日后开展健身气功的比赛做好准备,这不但丰富了学生在繁忙课业之外的业余生活,也能给校园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给健身气功做足了宣传,让它在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将参与度,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

把健身气功这项运动也归结到体育课的范畴之内,将其作为和像羽毛球、游泳、乒乓等形式的体育运动对等的位置上看待,开设几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像对待正课一样去练习健身气功,同时,健身气功的锻炼也不会像学生们所想的那样枯燥乏味,不会太难坚持,再者说,开设健身气功教程,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促进对健身气功的了解和学习,达到一个双管齐下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的作用是极其有利的,它不仅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推动作用,更是年轻人需要的一项锻炼活动。推广健身气功在高校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也使得中国这项传统文化实现了升华,因此,学生在健身气功的锻炼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丰富自身的学识和素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第9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园剧;“90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57-01

现在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90后”还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校园剧作为他们课余生活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伴随着“90后”成长,对“90后”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现象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校园剧中的一些情节甚至会影响到年轻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主人公的穿戴往往会引领起一波流行时尚;一些励志校园剧能够激励年轻人克服困难,向梦想进发;一些暴力校园剧则会对观看者产生负面消极的不良影响。校园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看者,同时也能很好地折射出“90后”群体的价值观。通过对近年来优秀校园剧的剖析,可以发现校园剧对中日“90后”的价值观产生了哪些影响,进而可以对“90后”的行为模式做出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和日本同样都制作了大量的校园剧,但是在选材、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差异,带给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校园剧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中国校园剧和日本校园剧分别对两国“90后”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中日校园剧的概述

校园剧一般是指以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它凭借其浓郁的青春气息在“90后”中受到广泛的欢迎。“90后”的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和感情等方面的压力,他们渴望能够在虚拟的影像世界中寻求心情放松和心理平衡,他们需要青春校园题材的电视剧作品。这一类题材往往涉及到主流社会特别关心的教育问题,因此广为学生喜爱。

校园题材电视剧往往展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师生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激烈发展变化的当代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校园剧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好的作品不仅成为众多学生的集体记忆,并且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当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校园剧,在反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方面特点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校园剧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不同风貌,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中日校园剧的影响对比

中日校园剧题材、表现方式不同,对“90后”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一)中国校园剧对 “90后”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校园剧的主要题材涉及同学友情、校园爱情、师生关系,其中涉及友情与师生关系的较多,涉及校园爱情或是一些敏感问题的比较少,这与中国巨大的高考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巨大的高考竞争压力下,父母、老师往往会要求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无暇关注其他的问题。即使有一些无关学习的问题出现,父母也会及时地介入,阻止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校园剧的大体路线是基本相似的。往往剧集前半部分主人公们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对主人公意义重大。剧集后半部分会描述如何解决问题,解决的途中会有许多阻碍,但是主人公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直至迎来成功。这个过程正是青少年的成长的过程。

在这类校园剧对“90后”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展示一种青春的成长过程,教育青少年成长路上什么是重要的(例如朋友、亲人、梦想),还有什么事可以放在次要位置的。可以启发青少年对未来的选择,告诉青少年坚持和毅力对成长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这类校园剧所展示的校园生活过于安逸,容易是青少年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实与电视剧总会存在差距,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会比剧集中的更加严酷。

近年来对中国“90后”影响最大的国产校园剧莫过于《十八岁的天空》。在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中学生,从外在造型到行为方式,都充斥着大量的流行元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剧中老师所具有的新颖的教育理念。剧中几位年轻教师以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和自由宽松的教育氛围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走出消极与彷徨,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学习和生活。而同样处于学生时代的“90后”喜欢追逐流行文化、崇尚个性张扬,他们很容易在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剧中主人公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很容易对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产生影响。

这部校园剧描述的是一个青春励志的故事,寄托着“90后”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的表达――在心理上渴望独立自由而又充实的生活,在行为上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该剧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但另一方面,这部校园剧拼贴了过多的青少年娱乐元素,与现实中的高中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容易使“90后”的青少年对现实中的压力产生厌烦情绪,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

(二)日本校园剧对 “90后”价值观的影响

日本校园剧主要的题材同中国类似,同样涉及同学友情、校园爱情、师生关系。但除此之外,还常常涉及一些敏感问题,例如校园暴力、拒绝上学、同居等问题。这与日本人敏感细腻的内心有很大的关系。日本校园剧的模式大致与中国相同――主人翁遇到困难后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解决了问题。

日本校园剧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宽松的学校规则和生活模式

(2)内容跳跃性大、节奏快、情节夸张

(3)人物夸张表现、思维新奇、性格特点突出鲜明

《极道鲜师》是一部典型的日式校园剧。女主人翁在自己梦寐以求的教学生涯中遇见了一众混混学生,这个打扮过时的女老师用青春的梦想和热血感化了这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她让人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平等而有尊严的个体,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付出汗水与泪,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这部剧中学生们偏向用暴力解决问题,容易使一些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们产生更多的暴力行为。

提起日本校园剧,还有一部校园剧影响非常大――《花样男子》。该剧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脱离现实的极其奢华的校园生活。同《十八岁的天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在于学生的造型、行为方式等都带有明显的流行元素。它描述的校园生活与现实极不相符,但是却反映出了现代学生们对轻松的校园生活的向往。

这部剧中女主人公自立自强、不卑不亢,为“90后”的学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育学生们坚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生活现在如何灰暗,坚持下去终会有美好的明天。另一方面,这部剧中大部分人物生活与现实相比过于安逸,容易使“90后”的学生们对对现实不满。

这部校园剧在中国台湾翻拍后叫做《流行花园》,该剧播出时在中国“90后”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两部作品剧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国家为了迎合不同的消费市场,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日版《花样男子》重在展示女主角的倔强勇敢,中国台湾版的《流星花园》则更为详细地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复杂的感情。

大学生对于校园剧的追捧是一种需要,学生长期受电视剧中人物的行为影响,自身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也会逐渐转变。“90后”青少年的自我价值观尚未完全建构形成,校园剧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有很大的影响。

中日两国校园剧均以本国校园生活为基础展开,受到“90后”的广泛欢迎。好的校园剧可以激励青少年追求梦想,克服困难。而一部质量低劣的校园剧有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中日校园剧在对“90”后行为模式和心理方面的影响有相同之处。优秀的校园剧在行为模式方面都会引导“90”后礼貌待人,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式前行;在心理方面,优秀的校园剧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暗示他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不畏挫折,勇敢地直面人生。

青少年在观看校园剧时应慎重选择,多看些优秀的成长例子,同时吸取成长中的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样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同时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小风.简析校园剧文化价值取向流变[J].中国电视,2009(6).

[2]王宏.高校“校园剧”现象透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3).

[3]李建中.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