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重点内容的探讨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及措施分析

浅谈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法与要点

浅析大型地下室淤泥质黏土层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丹尼尔·里伯斯金:建筑必须用人之精神来建造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尚须“内外兼修”

谈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在烟草仓库中应用的局限性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初步数字化教材的研究

做“美丽乡村”的践行者

建筑能耗大口成建设“美丽中国”阻碍

深圳市档案中心项目开放式陶板幕墙施工工法

广东多个家具工厂倒在黎明前

石墨产业:“三驾马车”拉动转型升级

国内外光伏企业艰难破产、负债噩耗不断

破解电子废弃物“再生”困局

住建部调研地方楼市政策

中央为何要容忍地方救市?

家具“零甲醛”系传说

清理小产权房应先向渎职开刀

两会楼市关键词:稳字当先

产量大国却被逼下乡拯救涂料

反暴利不能只瞄准开发商

全国千万保障房全部开工

国务院力挺金融机构保障房贷款

影响盾构施工造价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

中小学校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

七台河新铁矿区地质特征分析

混凝土构件试验回弹法检测及质量评定方法

土木工程中智能结构的实现

有机添加剂法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黑龙江省水泥用大理岩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工程招标投标中建筑产品成本价格的评定

关于住宅建筑节能的几点探讨

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探讨

浙江省建德市邓家萤石矿床地质特征

起重机械作业中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工程监理中的几个问题

道路改造项目准备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造价审计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某大型拆迁安置区建设施工管理实例分析

建筑项目预决算中存在问题的审计分析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创新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如何解决工程量清单结算的存在问题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不足与完善措施

第2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计划生育统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计划生育统计资料可作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究其根源,找出对策,才能提高计划生育基础信息准确率,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检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人口计划实施结果和对人口政策进行人口预测的根本依据。但是当前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不实已经成为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各级计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造成基础信息不实的原因 

 

计划生育基础信息不实是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各级领导和村组干部的责任意识问题和村级网络不健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育对象 

1.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与部分群众生育观念的矛盾。由于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生育观念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再加上自然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对养老问题顾虑大,“早生贵子,养儿防老”的观念从根本上未解决,特别是双纯女户为了想法生儿子,逃避管理,长期外出,生下孩子后几乎再不回家,使计生干部束手无策,再加上乡部分干部有同情心理,管理不到位,形成“本人逃避,村上保避,乡上回避”的局面,形成出生人口漏报。 

2.生育对象存在超生要受经济处罚和落实节育措施的实际问题,于是抱着侥幸心理,超生后能瞒则瞒,推迟上报甚至不上报出生,形成出生漏报、瞒报。 

(二)工作管理 

1.近几年来,各级下大决心狠抓了“模范村、合格村”建设,但由于部分村班子瘫痪,更换频繁,又疏于培训,责、权、利落实得不好,基层网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实的数据从源头上上不来,出现漏报、瞒报。 

2.部分计生管理人员不负责任造成漏报,部分村级计生干部文化水平低,胜任不了计生工作,对台账表册理不清,道不明,丢三落四,自相矛盾;还有的责任心差,工作不扎实,出现漏报、瞒报。 

3.依法管理、齐抓共管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计划生育人人有责,但有些部门的配合意识不强,“只问用工,不问计生”,“凭一证办多证”的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导致流动人口失管和漏管,流动人口的漏报出生和不落实节育措施现象时有存在。 

(三)干部责任落实 

漏报、瞒报的主要症结在乡村两级,乡级主要是畏惧“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这根高压线,又涉及党政领导的荣辱升迁,乡镇领导干部怕亮“丑”,怕自身的工作被否定,谎报成绩,虚报问题,更不愿主动上报政策外出生,如发现问题就在数据上作手脚,造成出生漏报、瞒报;村一级是碍于人情,怕得罪人,纵容瞒报,责任跟踪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不深入村户摸底,上报出生知多少报多少,有时甚至政策内的也不能及时上报,形成出生人口漏报、瞒报问题。 

(四)干部作风 

指标的下达是可靠性与科学管理的统一,过低的指标不利于人口增长,过高的指标只会导致玩数字游戏。指标过高造成基层部分领导报喜不报忧,只讲好的不敢讲坏的,导致上级决策失误,为完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只好采取瞒报、虚报等手段降低计划外出生,乡镇驻村干部因不负责任,对村级出生瞒报、漏报现象熟视无睹,这样计划外出生的当年就报不上来,形成漏报,掩饰了实际的工作水平。 

二、治理对策 

 

(一)抓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 

1.治假求实工作必须坚持查防并举,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抓起。目前,人口出生能够得到控制,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经济制约来实现,所以很不稳定。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要着力解决思想多变工作,抓领导层思想。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肯定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克服盲目乐观的思想。领导干部带头讲实话、讲真话、办实事,一是一,二是二,工作有成绩不虚夸,有问题不隐瞒,不护短,勤于督查,勤于落实,勤于奖罚兑现。 

2.抓基层干部思想。把建立层层责任制同动态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奖罚分明,促使计生干部人人有责任感,千斤重担人人挑,建立出现问题,不能推卸的责任追究制,提倡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摸实情,讲实话,报实数,办实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抓群众的思想。立足于宣传教育改变群众生育观念,除抓在人口控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政策法规等宣传教育外,更应从道德、文化、习俗等观念上进行指导,同时政府应在奖励及优惠政策的兑现上加大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群众旧的婚育观念,真正把国家的政策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乡村队伍建设,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1.多年的统计工作实践证明的关键是源头数字上下大力气,从村级抓起。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就必须加大创“模范村”、“合格村”、扫“死角村”的力度,建立制度,落实责任,逐步形成县领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组配合的管理格局。 

2.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按照分段负责的原则,县对乡、村每年培训不少于4次,乡镇定期、不定期对村专干进行手把手的业务指导,坚持开好每月例会,同时,由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队伍要相对稳定,要真正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工作扎实的计生队伍。 

3.加强乡村表、卡、册、簿的管理。严格按照有省、市规定的表、卡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上报、交接、归档和保密制度。要明确这些卡档是计划生育管理的村级记录,是计生管理最基础,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各类计生统计数字的源头。 

(三)抓规范管理工作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控制和工作质量指标。若人口控制目标过紧或过高,就脱离实际,结果欲速则不达;若人口控制目标过松,要求过低,既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又会影响人口的有效控制和工作水平的提高,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把握好目标的“尺度”。 

2.摸清底子,夯实基础,在认识上,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方法上,每年每季从源头上做起,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对,全面整顿好台账,尤其要将新入户、新结婚、新出生、新节育等有关对象所涉及的有关资料进行认真填写、核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 

3.严肃纪律,奖惩分明。对计生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歪风,做到追究领导责任,对严重失职、造假制假的实行“一票否决”。 

4.规范管理建章立制。要围绕“村级规范化管理”这一中心内容,逐项落实。经过抓好规范性的管理和制度、促进计生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5.齐抓共管,形成共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综合治理之路,形成治假求实的良好社会局面,计生、统计、公安、卫生、工商与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加强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做好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 

(四)抓干部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灵魂。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统计数字不实、不仅影响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败坏党风、民风所以各级计生干部要以实为荣,摸实情,讲实话,报实数,办实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各项人口数据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蒋正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与考核评估[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第3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一、积极开展定点帮扶

我局派出1名人员至镇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派出4名同志下派至非贫困村(镇村、村)组成两个扶贫工作队(每村1名队长、1名队员)。我局现有干部职51人包保镇村、村、村、村贫困户215户。2015年,我局出资3万元为13户贫困户购买波尔山羊26只。2016-2017年,我局拨款共计13万元用于建设村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帮助提升文化设施条件。2017年、2018年,我局干部职工在“全国扶贫日”为村贫困户分别捐款2000元、2040元。2018年我局将全年办公经费20%(3.16万)拨至村支持扶贫工作。

二、做实文化扶贫工作

(一)推进“文化双基”建设

2017年投入752万元用于29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建设和22个村广播设施维修(其中广播设施维修资金67.8万元)。2018年,我区19个乡镇、10个街道、35个社区、16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5个贫困村)全部建设完成。2018年底预计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87.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达到69.2万人次。

(二)文艺节目展演,寓教于乐

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336场,在各乡镇巡演扶贫现代戏《春风化雨》;以“精神扶贫”为突破口,推出以曾翙翔为原型的现代花鼓戏《瞬间永恒》、泗州戏《扶贫队长》、大鼓《上任第三天》等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901场次,新片率达60%以上;开展农民体育活动1640余场;指导督促文化站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者服务、广场舞大赛、读书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三、强化旅游产业带动

(一)发挥乡村旅游对扶贫带动作用

乡村,镇村,镇村为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围绕乡村旅游扶贫考核任务,区文广旅局指导相关镇村按照建设标准建设八个一工程。2017年度区为三个村申请资金332万元,其中省扶贫债务资金300万元,省旅发委奖补资金32万元。2018年申请奖补资金30万元。截止目前,三个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八个一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2017,2018年度,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综合带动17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重要内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完善旅游帮扶机制

打造蒿沟牡丹、芍药乡村旅游文化节和骑游五柳文化节节庆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鼓励农家乐、采摘园等通过引导贫困人口就业、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提高贫困人口收入。2017年,旅游扶贫村项目建设,解决劳动就业180余人,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8年旅游扶贫带动346户736人脱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四、存在问题

(一)定点帮扶方面

1.存在走访率不达标的情况,八月份达标率为98.15%。其主要原因是不是我单位人员,、两位同志已退休(按规定退休人员可以不包户),经多次同镇扶贫办沟通,国办系统已调整好,但“扶贫”app还未完成,答复我局将在12月份调整完成。

2.扶贫政策宣传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会议、入户宣传的方式,村广播没有正常播放,部分贫困户对相关扶贫政策了解还不够。

(二)文化扶贫方面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一是思想认识仍需提高。部分乡镇存在进度缓慢、督促不到位现象,截止9月18日,未完成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有朱仙庄镇、桃园镇;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进度较为缓慢有:芦岭镇、解集乡、北杨寨行管区等单位。二是部分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前期启动较慢,后期受台风水灾影响,一些工地不同程度积水、受灾,导致部分乡镇施工缓慢,主体工程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朱仙庄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是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无省、市专项资金,需要区政府筹措资金,部分乡镇因需垫资建设存在顾虑,进展较慢。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不够健全。我区有北杨寨行管区、解集乡、大店镇、顺河乡、灰古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尚未建设,我区无广播电视台,应急广播设施、村村通平台网络尚未形成,现拟投资2523万元,建设全区应急广播,目前招标工作已完成。

(3)文化设施“重建轻管”。一些项目建成后,绝大部分文化设施管护人员都是兼职,后续管养方面仍然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今年建成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尚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2.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1)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免费开放的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文化站所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不高,一些文化活动,群众参与面较窄,场所使用率低,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效益不能充分显现。例如解集乡综合文化站建在乡政府院内,不方便群众参与文化站活动。

(2)区图书馆场馆面积现仅有500平方米,各类硬件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组织开展活动丰富性需要进一步提升,以不断吸引更多读者,增加服务人次。

3.扶贫政策宣传方面:

扶贫氛围不浓厚。2018年7月24日,市委主要领导随机暗访的区符离镇符离村、镇李营村、镇栏东村、解集乡云光村4个乡镇的4个村以及沿途有些村广播几乎没有响过,影响到扶贫政策的宣传。

(三)旅游扶贫方面

1.缺乏统一旅游规划指导。目前区尚未制定统一旅游规划和缺乏统一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区星级农家乐经营项目多集中于采摘、垂钓、餐饮等项目,缺乏文化支撑,市场吸引力不强,例如符离镇的青水湾生态园、朱仙庄镇的海陆空生态园。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地方只顾眼前利益,仓促上项目、粗放搞开发,破坏了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和原真性。

2.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度不够。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由区文广旅局牵头,较注重从旅游角度开展工作,忽略与发改委、农委、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导致“旅游+”模式体现不明显,没有形成与其它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

五、下一步计划

1.提高政治站位,狠抓工作落实。加大对扶贫包保工作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指导力度,强化包保人员责任意识和工作作风建设,同时,邀请扶贫局专业人士讲解扶贫政策,让包保人员吃透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好扶贫政策。

2.加大宣传力度,释放社会效益。继续通过入户慰问、送戏下乡等形式,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正确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提高文化场所使用率和群众对各类文化活动参与度,切实转变贫困户陈旧思想观念,释放文化活动社会效益。

3.继续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整合资源,推动文化阵地上档升级。继续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工作和应急广播设施、村村通平台建设。

第4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 双重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法治、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中文化作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元素,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作用,另一个是精神文化提高人类综合素质的作用。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易变的,精神文化则是无形的、相对稳定的。

一、乡风文明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变化。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政府逐步发展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相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西方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渗透和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中来,同时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化,我国主体文化正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外来文化覆盖和同化的现实。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导实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优势,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应该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充我国的文化建设。如果过分依赖国外的文化理论那么我们势必会被导入一种误区,使我国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尴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双重性中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物质文化中文化显性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由于一直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村文化管理系统几乎成为摆设。加上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只是“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这些文化发展形式过重强调外部植入而忽略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培育过程。这种植入文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输入农村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

当代农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经历土地承包的新型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一定的物质文化需求,手机,电脑等新的科技设备的购买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还是相对浅薄,在利用互联网等便利网络资源查询信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通常电脑在家里成了摆设,有的成为孩子的游戏机,还有的仅仅是当起了电影设备,对于网络科技信息的利用还是相对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隐性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另外农民对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忙时农民没有时间学习,农闲时农民大多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活动为主,很少人会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农民自身主动性的缺乏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三、对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隐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改革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过多依赖外部力量,忽视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问题,传统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化。改革现有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主体,拥有文化主导权,带动大多数农民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地位。农村是相对封闭,是具有相对封闭传统文化的社区。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农村社区中,重视和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提高乡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带动农村自身物质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2.提高显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镇政府应当提倡各个村建立图书馆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客观条件,另外政府部门应当扩大家电下乡的覆盖范围和财政补贴力度,扩大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利用原有广播文化站体系继续对农民的主体意识加以正面引导。

第二,针对农村的实际开发技术性教育体系。农村自身教育条件有限,很多人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点只是传统的农业技术,致使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只是收入甚少。开发农村技术教育体系,可以使农民自身的技术教育提高的现代水平,拥有先进的思想,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自身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民网络课堂的建立。对于农民用电脑的技术专门开设网络普及班,有利于农民在农产品种植或养殖中处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在购买种子和销售产品时也可以多渠道供销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中.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第5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追赶超越首先是思想上的超越,必须在理念上赢人一筹、决策上先人一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分管科室和单位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刚才,×同志通报了各科室、委属各单位上半年考核情况,各领导对分管科室和单位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点评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科室、各单位认真分析总结,及时查漏补缺,积极整改提高,确保出色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工作成绩值得肯定

今年以来,面对政策性约束和结构性短板叠加的复杂形势,全委上下以争创“全省一流、全市优秀”为目标,全力以赴抓项目、稳增长、抓改革、优环境、抓脱贫、改作风,广大干部职工与委领导班子同心同向、主动作为、奋勇争先,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体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我已在×月×日的大会上进行了通报,今天不再一一赘述。

在这里,我想用三句话来总结我们上半年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一是密切关注中省经济走势和发展趋势,加强沟通对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定期分析研判发展态势,及时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当好了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员”。

二是围绕六大“千亿产业集群”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中、省、市稳增长促投资各项政策,积极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当好了推动转型发展的“战斗员”。

三是着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抓好节能减排、粮油产品市场供给、物价监管、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当好了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工作的“服务员”。我委在全市202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先后被评为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质量工作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委班子成员的精诚团结,更来之于全体干部职工的苦干实干和默默奉献。

我时常被大家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的工作精神感动着。每当看到大家不辞劳苦、挑灯夜战的工作情形,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大家这样的团结拼搏精神、这样饱满的工作热情,我相信,我们的发展改革事业一定会乘风破浪、再创佳绩!在这里,我代表委班子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默默地站在我们身后支持我们工作的亲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存在问题不容乐观

当前,纵观全市,由于缺乏支撑转型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的带动,我市转型发展的步履艰难;去产能冲击及环保压力致使工业稳增长促投资的困难重重;在建项目偏少、建设进展缓慢、有效投资不足、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接续产业刚刚起步,短时间难以见效;“放管服”等一些改革推进不够有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成效不够明显;脱贫攻坚也到了决胜决战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我们面临的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再看我们内部,一些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策划包装项目、招商引资、抓项目的“看家本领”不强;部分干部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些科室和干部缺乏担当精神,遇到矛盾绕着走,工作中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自我要求不严,违反工作纪律的情形也不同程度存在;执行力偏弱、工作量苦乐不均、工作作风不实等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和改进。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上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穷尽办法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改进作风,用更加管用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转型发展,助力追赶超越。

三、盯紧目标,精准发力,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下半年,全委上下要按照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找准差距补短板,瞄准目标齐发力,改进作风抓落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是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密切跟踪经济形势新常态、新变化,深入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不断提高经济运行分析水平,切实发挥好市委、市政府“参谋部”作用。

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紧扣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围绕“六大千亿产业集群”,谋划重大项目。发扬金牌“店小二”作风,及时梳理项目推进要素需求,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确保第×届丝博会招商引资项目全面落地建设。高效率推进×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扎实落实《×市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办法》,开展投资提速行动,明确各级包抓责任,按月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并在媒体公示。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和业主微信群,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

三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入落实《优化和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既定任务,定期开展集中检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四个并联审批”,发挥项目要素保障领导小组作用,切实抓好项目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环境优化和协调保障等工作,保证项目早开工、快开工。

四是扎实抓好节能减排。对照减煤任务,加强能源消费情况监测、分析,时节能预警;组织开展散煤治理、煤炭削减、生物质综合利用观摩点评,深入查找问题,限期整改问题,确保煤炭削减、GDP能耗指标顺利完成。督促全市能源保障企业做好能源供应,确保库存充足,市场有序供应。

五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公司建设,力争并网发电工作年内实现突破。加快光伏发电技术领跑基地土地流转等基础性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启动建设。对规上企业闲置厂房再利用进行摸排,加快租赁企业入统和项目合作嫁接。

完善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和×个有机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巩固提升2020年美丽乡村创建村成果,扎实推进今年×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以×博物馆等×个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确保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实现“双过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等数字经济、旅游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实施。

六是倾力抓好脱贫攻坚。牵头做好脱贫攻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扶贫以及×村、×村联村帮扶等工作。加强与省发改委的联系对接,灵通信息掌握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项目实施的跟进督促,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减贫任务。

七是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抓好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专项、重点任务的调度,采取召开专项小组会议、检查督办等形式,扎实推进改革任务,及时向市委改革办和领导小组汇报重大改革任务进展情况,确保×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八是积极做好粮食、物价工作。严格执行收购政策,多渠道筹措收购资金,完成全市粮食购销任务;强化粮油市场执法,积极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有效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继续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对全市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暨阶梯水价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积极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工作,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九是不断加强机关建设。扎实抓好“以案促改”各项整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持之以恒纠正“”,改进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政务公开,推进服务效能提升。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内部考核,用考核推进工作落实。积极做好创文、创卫各项工作。

四、坚持干字当头,奋力追赶超越

市委书记×同志在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部分专门讲的是关于“干”的内容,我觉得讲得非常实在,今天把×书记的这部分讲话拿来和大家共勉,希望大家听后有所收获。

一要真抓实干。成绩是干出来的。实干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我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实的作风贯穿工作始终。要有务实的态度,始终以民心为出发点,脚踏实地,谋事要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尊重规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能脱离实际,违背自然规律、市场规律。要稳中求进,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干任何工作都不能盲目冒进。

要有求实的精神,发扬“寻乌调查”精神,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方法,把基层作为思想的活力源、工作的主战场,多一些冲在一线、现场办公,善于从调研中了解实际、找准矛盾、拓展思路、破解难题。要有扎实的作风,有“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投机取巧,不偷工减料。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把每一件事都办得实在、踏实、真实,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二要埋头苦干。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下一番苦功、出一身大汗,甚至掉几层皮,拿出百倍于人的努力。什么是埋头苦干?“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照金精神就是埋头苦干,×老一辈矿工“活着干、死了算”“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就是埋头苦干。

转型发展到了奋力突围的阶段,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的关口,全市上下一定要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到脱贫攻坚火线、到项目建设一线、到招商引资前线,解难题、干实事,干出×发展新局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多讲奉献和付出,少讲困难和问题,工作干不完不收工,真正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的发展指数和×人民的幸福指数。

三要紧追快干。追赶超越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和退缩,全市上下要有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强度,把各项工作往前干,以工作提升赢得考核进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往前冲,对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要发扬“马上就办”的精神,快行动、快安排、快落实,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第6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功能:乡村图书馆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瓦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民文化权益平等,城乡文化资源自由双向流动,城乡各自优势文化互补互惠共赢,从而达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前提。但当前城乡文化差距明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1.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乏力。文化权益是人民创造文化和满足文化精神需要的权利。包括享有文化教育、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享有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等内容。虽然农民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且有更多的闲暇,但是由于文化设施不足,国家提供的文化产品偏少。农民的文化权益难以实现。

2.农村文化传承堪忧。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厚重与灵动。学界形象的将农村文化视为中国文化蓄水池。但是当前由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中的文化中坚迫于生计流入城市、文化观念滞后等,农村文化“蓄水池”的水位迅速下降。

3.农民文化需要实现困难。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农村文化书籍的缺漏、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文化体制机制不到位导致农民文化需要不能转化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乡村图书馆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功能

1.沟通城乡图书馆的桥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是文化资源的当然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的存在就为城乡书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对应点。也方便了城乡图书馆在馆藏信息、管理信息、社会效益、更新需求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目前,由于城乡文化鸿沟,城乡图书馆之间资源流通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单向度。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尚待建立,但即使信息能正常交流,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基于信息交流所反馈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立刻进行,这既受限于机制不健全,更受限于资源匮乏。当前,应统筹城乡图书馆,建立相关平台,通过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的机制:如网站、讨论会、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2.衡量城乡文化差距的晴雨表。媒体常用“巨大差距”“文化鸿沟”等来形容城乡之问的文化落差。这些定性描述,有些是从“城乡差距”中想当然推导出来的,有些是从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想象得到。这种没有实证基础的推导或想象。与唯物主义的一个常识相违背:经济的落后并不必然对应文化的落后。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城乡文化差距是城乡之间文化事实的客观的定性的描述。但是仅仅满足于定性描述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能止于定性,必须有基于数据的定量动态分析。而乡村图书馆的存在为城乡文化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平台。为收集城乡公民人均公共图书、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公共图书有效使用等数据提供了便利。进而为城乡在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数字支撑。令人欣慰的是,乡村图书馆已于2012年达到了全覆盖,满足了全国“书有所阅”的要求。也使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城乡图书馆的定量比较成为可能。为具体分析城乡图书公共资源差异、原因、存在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实现城乡图书资源的基本平等,保障农民的读书权益提供了条件,从而给打造城乡文化一体的公共阅读网络展现了希望之光,预示全民阅读全新时代的到来。

2.为城市文化资源倾斜提供文化容器。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从城乡一体化角度统筹安排和宏观规划文化资源。因此,加大资源倾斜、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是“识时务”之举。文化资源有不同的分类,其资源的倾斜应该最终流动到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手上才能契合初衷。一些无形的资源譬如在媒体中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对有些资源的倾斜,就不那么简单。譬如对于农村题材的优秀剧本经改编由农民自己演出,就要看自身情况而定。即农民有闲暇、有兴趣甚至有一定的文艺细胞,否则此类资源的倾斜如无对应的合格容器,只能空怀一腔热血而已。同理.图书管理人才、图书管理经验、书籍、经费如果没有相应文化容器,也将落得同样的下场。有志于乡村书屋建设的文化志愿者也将发出空有一身抱负而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3.为以城带乡文化联动机制提供支撑点。在文化资源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典型表现是,把城市和农村当成各具自身特点的文化区域来看待,在两者的态度上,就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文化利益分配格局固化的藩篱。但是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相应的理念、人力物力、体制机制的要素才能运行和落实。其中以城带乡的城乡联动机制就是相关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论题的思路而言,城乡联动应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生态的以及文化的,即城乡文化联动是城乡联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建设为城乡文化联动提供了物质支撑点。使体制机制的运行有了文化设施保障。乡村图书馆在农村遍地开花后,充实了农村文化设施,使农村文化设施结构更加合理,为城乡图书馆的联动提高了联动所必须的两极中的另外一极。

4.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抓手。在当前市民在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权益保障都远高于农民的背景下,城乡文化联动就有其目标倾向性。就机构来说,有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就对象来说,打造农村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带薪培训农民、轮训文化骨干等;就帮扶的内容来说可以是无形的精神鼓舞、经验分享、理念灌输,也可以是经费支持、物质捐赠、演出下乡、农村题材剧本赠送、文艺队伍的组织、文艺人才的选拔与培训等等。其实,不管就机构、对象或者内容的文化帮扶来说,乡村图书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乡村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本身就是农村图书馆体系末梢的优势,掌握农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文化需求结构、农民文艺组织队伍的现状、农民的文艺爱好等等。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必要的资料、场地以及中介,从而起到文化帮扶抓手的作用。

5.为城市的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文化接受器。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辐射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在强国与弱国相邻时,所发生的文化辐射可能会导致弱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但是在文化同源且文化辐射可控的条件下,则文化的辐射是必然且应受欢迎的。首先要控制辐射的程度,农村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辐射农村文化,不等同于代替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中传统的手工艺、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予以保护和发扬。其次,引导辐射内容,不要将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等城市病态文化当成城市常态文化辐射进农村。只有这样城市文化对于农村的辐射才不殃及农村文化的独立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带动作用。当然城市文化辐射并不必然引起所期待的文化结果。理想结果的发生需要离不开辐射对象的开放性、文化素质现状以及对文化本身缺失的意识,也需要与此关联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以及文化机构的健全性。文化站、书屋、书室、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不仅可以接受文化辐射的影响、固化辐射成果,而且能作为辐射的中转站进一步向周边辐射,达到城市文化辐射的最佳效果。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农家书屋的建设路径

1.建立点对点帮扶机制。作为农家书屋的乡村图书馆为数几十万,加上乡镇图书馆、图书室应有上百万之多,而城市图书馆数目也为数不少。如何真正落实城乡图书馆之间的帮扶得“费思量”。可以采取包干、划片、点对点的方式展开。所谓包干,一般而言,中国的城乡地理分布结构大体是“农村包围城市”,譬如A农村包围B城市,则A农村由B城市负责,然后将A农村划分为甲乙丙丁等片,城市以其自然区划为主,CDEF区等。相应的,C负责甲区、D负责乙区、E负责丙区、F负责丁区……,依此类推。相应的区对应相应片内的乡村图书馆。当然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一对一。但大都是一对多。在点对点的帮扶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文化资源的余缺程度等实际,来决定帮扶对象。然后确定分阶段的计划、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等。

2.建立相互开放资源机制。不管是乡村图书馆还是城市图书馆都存在图书流转迟滞,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城乡公民一定程度又具有求异心理。因此,相互开放图书馆就有可行性和现实基础。所谓的相互开放,就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村读者来者不拒,为其提供同等服务。而乡村图书馆因其新生事物和馆藏的特色,也能一定程度的吸引市民的驻足,因此,农家书屋也可以对非本村人尤其是城里人开放。为了促进城乡图书馆的相互开放尤其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民的开放,可以引进评比机制,通过单位时间内图书馆的农民阅读量来划定名次,以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更加开放。这既可以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间接的促进了交流。使用过城市图书馆的农民会将曾经的体验、感受、意见和建议带回农村,对于农家书屋的完善和发展不无帮助。

3.建立城乡图书馆联动机制。城乡图书馆联动是城乡图书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帮扶也好、沟通也好,都需要常态化,否则就是一阵风,在两者间建立联动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就机制的具体内容而言,当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管理人员对流锻炼机制,即城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到乡村图书馆参与管理,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到城市图书馆学习锻炼。通过这种对流锻炼机制,促进双方相互了解,提升农村书屋管理员管理水平。其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当前,主要是用城市富余的图书支援乡村图书馆,待农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将一部分有乡村特色的书籍充实城市图书馆,达到城市图书的多元化。此外,还有管理经验分享机制、农家书屋馆员培训机制等等。

第7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1 基本情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地处祁连山中段北麓,河西走廊南侧,紧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道312线相接,横跨肃南县政府所在地红湾镇,东靠康乐乡,西依祁丰乡,南与青海省祁连县接壤,北与高台县、临泽县为邻。全乡东西长约90公里,南北宽约70公里,总面积3329平方公里。全乡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住着裕固、藏、汉、回、土、蒙等六种民族,现有1426户4566人。截止目前,移动电话和移动基站基本覆盖的行政村18个,覆盖率100%,覆盖的人口约4500多人,大河宽带覆盖的有西岔河村、喇嘛湾村、营盘村、天桥湾村4个村和一个社区,3G\4G覆盖的村有光华、大滩、红湾、张家庄、西岭、水关等,宽带占比80%。近年来在大河乡大滩村投资200万元开通大滩基站,覆盖榆木山周边大滩村、光华村、红湾村、东岭村等村庄及草场;在大岔村投资160万元建成大岔基站,覆盖大岔村、大岔-杨哥公路及周边草场;在长沟寺投资210万元建成长沟寺基站,覆盖长沟寺景区、西岭村、光华村、大河-西岔河村旅游线路;在红湾村投资120万元建成红湾基站,覆盖红湾村、金畅河村、元白公路;在松木滩投资140万元建成羊毛沟基站,覆盖羊毛沟玉石矿、松木滩村及周边草场。

2 发展思路

针对大河乡实际,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是:以推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与农牧村主导产业深入融合为着力点,加速推广农牧村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施电子商务平台工程,推动农牧业领域“互联网+畜牧业”战略落地实施,加快农牧民依托新型业态创业就业,提高农牧户增收致富能力,为全乡人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注入强劲动力。加大对农牧村区域网络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尽快实现全乡农牧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优化基站布局,加快实现全乡农牧村3G、4G网络全覆盖,为农牧村群众灵活运用互联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3 主要做法

3.1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牧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推进农牧业信息化作为发展农牧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上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各站所也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农牧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3.2 完善网络设施,建立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在18个村建立了基层信息服务点,共配发电脑20台及一批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设备,为实现“网络到乡、信息到村”打下了扎实基础。这些农牧业信息服务点的建立,极大地整合了农牧业信息资源,使农牧民可通^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站平台等各种信息化手段获取到有关农牧业科技种植、养殖和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对农牧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农牧业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组织农牧民参加培训,提高牧户技术水平。在组织农牧民培训上加大了网络技术运用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操作,将“12316”平台微信、qq、短信客户端添加到了牧户的手机上,讲解使用方法,使牧户能和专家沟通交流。

4 经验效果

建立乡村农牧业信息点是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直接的办法,也是先进信息技术衔接基层有力的途径,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科技助推畜牧的最好方式。大河乡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政府更服务于全乡不同类型的畜牧从业者,信息点的建设让牧民从“12316”是常规几何数字的认识转变为致富的法宝的认可。

5 存在问题

虽然我乡的农牧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乡的农牧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供求、价格、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求。一是一些农牧民群众对农牧业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淡薄,二是农牧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农牧村缺乏信息专门人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6 工作设想

6.1 抓认识,为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当前,我乡农牧业和农牧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牧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畜产品结构性过剩、价格下跌的问题最终必须靠市场来解决问题。没有市场,农牧业结构无法调整,没有市场,农牧业产业化就失去依托;没有市场,农牧民增收就难以实现。但要把握市场,就必须把握市场信息。因此,农牧业信息不畅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乡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农牧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各村及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

6.2 抓建设,努力提高农牧业信息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乡级农牧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不低于农业部要求的“五个一”标准,建设乡级农牧业信息服务机构。

二是完善农牧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点。在有条件、有基础的行政村、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牧村经营大户、农牧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畜产品基地、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发展农牧村信息服务点,实现信息网络村村通,有效解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大河乡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得到了牧民的肯定,做为全县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缩影,汇聚了知识传送了科学,是服务现代畜牧业的典型。

第8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对策分析

林业发展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建设,并能满足区域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1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林业技术包含了种植技术、防害控制技术、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有利于林业建设发展的技术综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林业技术不断更新变化,林业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技术范围。林业发展不但要在传统林业技术的基础上创新,采取保护优先、科学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运用现代森林经营理念,指导生态林业建设。更包括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在内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当前,林业正在从传统技术向数字林业变化。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林业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复杂、植物种类多样、气候变化丰富,这对于林业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林业技术,才能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采用合适的林业技术,将林业技术有效推广并取得实际成效,尤其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加大现代林业技术推广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增加,首先提高对现代林业技术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高

林业技术推广事关林业长期发展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林业发展方式上,要学习借鉴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走符合实际的林业经营路径。林业技术推广涉及到方方面面,管理层面决策要站在科学技术引领的高度,来制定林业发展政策和方向;科研规划设计部门要研究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技术,研究解决林业现实科技滞后的问题,规划设计部门要采用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进行森林经营规划设计;林业企业和经营者,要善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指导实践,规范经营行为,更好地发挥林业多功能作用。不能把对林业技术的认识停留在传统基础上,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很多林业技术已经成熟,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林业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不断的引领发展潮流,数字林草也为林业发展指引了方向。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尤为重要,也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突破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2推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林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过去有木材生产科技推广和研发的费用可以摊在木材成本里,由于商业采伐停止,这方面的费用相对不足;林业是周期长的行业,科技推广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人们对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林业技术的推广,长此以往不利于林业科技进步和林业发展。

2.3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林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少,很多技术人员都是自己培养的,缺乏具有专业理论的技术人员,在林业技术的推广方面专业力量不足,不能有效的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存在虎头蛇尾现象和经验主义,对新技术的学习理解存在偏差、实际操作上存在标准不严格,操作不到位、管理漏洞等现象,致使技术推广上出现效果不理想;技术指导跟不上,与科研团队、大专院校衔接不够,技术应用的不同环节缺乏技术把关,阶段性成果总结不到位。技术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科技推广制度、技术服务制度、技术成果推广方法等。综上所述,使林业技术的推广滞后,很多工作缺乏科学依据,技术成果不显著。

3促进林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3.1提高相关人员的认知

1)相关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认知很大程度会制约林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首先,要扭转传统意识观念,深刻认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对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2)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对林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技术人员要主动提高学习技能,掌握现代林业技术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在林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技术人员发挥主力军作用,应用新技术推进工作,全面发挥新型林业技术的优势,实现科技兴林的目标。3)当地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技术推广管理。从民生的高度出发,地方政府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林业技术推广,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现阶段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困境,通过诸如激励政策等,提升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入高科技人员,以科技生产力带动林业建设。

3.2加大林业技术推广资金支持力度

对于森林培育、森林抚育等森林经营新技术,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家、地方政府、林业企业都应该积极支持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仅仅依靠政府持续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扩宽资金主体,引入社会资金运作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资金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林业技术推广应用。

3.3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把人才培训作为科学经营森林、实施林业提质增效战略的重要举措,主管部门人才培养列入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建立常态化的森林经营人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林业队伍整体素质,每年技术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去大专院校培训,聘请森林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不断提高林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引进需要的高素质高学历林学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与现代化林业建设、管理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广泛开展与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和纵向联合,以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推广林业高新技术,增加林业发展建设的科技含量。制定人才奖励办法。对在森林经营活动中有创新、有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和稳定人才队伍,形成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林业建设过程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林业技术应用周期长,成果展现缓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林业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必须一而贯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茬接着一茬干。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推广林业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数字林草高质量发展,这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洪立.建设生态林业工程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9(3):184.

[2]冯志国.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19(3):92,94.

[3]张佩芸.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19(32):88-89.

[4]贾殿坤.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林业技术推广研究[J].吉林农业,2019(21):92.

[5]范振杰,张翠銮,葛翠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2019(15):139,141.

第9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一、当前农村组织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组织化的社会基础。尤其在农村,要在尊重农民权利、保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之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因为“现代的个体都是权利主体,它们之间因权利而平等,彼此之间的联系只靠契约建立。为了实现权利,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和普遍的社会交往成为必需”。。然而,在我国,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我国农村社会,非正式组织的数量少、种类单一。有学者把我国农村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认为“在我国农村社会,正式组织包括乡(镇)党委、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委会等;非正式组织则主要包括宗(家)族组织、宗教组织、农民自发的维权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然而,就我国广域的农村社会和庞大的农民数量而言,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数量显然很少,组织种类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第二,从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发展趋势上看,一些组织出现衰微趋势,而一些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不稳定、不成熟。首先,就农村社会中的宗族组织而言,虽然宗族组织和宗族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仍会在以后很长时间影响基层农村社会,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民工潮的出现,因为农民再也不会被固定在生他养他的血缘和地缘社会,宗族势必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千年基础”,因此,宗族会不断地瓦解,不断地浑蚀其固有的劣根性。其次,对于农民的维权组织来说,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它为维护农民的权益而成立,一旦所要求的权益得到解决便自行解散。至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它产生时间短,所以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成熟,而且数量也很少。只有宗教组织在农村社会迅速复兴,填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农村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人教人数不断增加,但即使这样,宗教组织也没有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导组织。

第三,就正式组织而言,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组织的治理效能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功能。首先,从国家与社会层面上看,由于农村实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以及国家在农村推行“乡政村治”,农民开始自我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逐步分离,尤其在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以后,村民自治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已经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其次,从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运行机制来看,“村两委”相互掣肘,影响村级组织的有效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样,“村两委”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就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这个问题上,抱怨是双重的,党支部方面认为村级直接选举削弱了党的领导,村委会方面认为组织法不落实”。加之“组织体系的制度化水平不够,组织运作的规范性、统一性、灵活性还都很差”,因此,“从改革之初到现在……一套真正体现乡村经济社会内在要求的组织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并没有带来组织体系的适应性提高,也没有有效地保障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最后,从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组织与村民的关系上来看,农民对村级组织的疏离感加剧了。“从乡村生活的观察出发,我们没有办法得出基层组织对于农民的服务越来越好、农民对于基层组织越来越亲的整体判断。相反,农民和基层组织的疏离感加剧了。”这已经被一项“农民对村组织、村干部的信任程度”的调查所证实。

从一些数字可以看出,村民对村组织和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主要集中在“有点不可信”和“有点可信”之间,村民并不怎么信任村干部和村组织;更严重的是,在农村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些村干部腐败、不检点的行为也引起了农民的极大不信任甚至是反感。因此,村干部和村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并不高,其管理活动依靠的不是权威而是权力。农民对村干部和村组织的不信任,大大地阻碍了“村两委”组织功能的发挥和乡村治理的效能。但是,“客观地说,基层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大而积极的,但比较而言,在治理方面的努力就差强人意。或者说,目前的基层组织体制,如果说在动员和组织经济方面是有效的,那么在改善乡村治理方面,是基本不相适应的。所以,改善乡村治理,首先要反思和检讨的,是改造基层组织体制”。“基层组织改革必须有大动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是要再造基层组织体系”。再造农村社会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二、农村(民)组织在农村基层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为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创造了非常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要在现有的农村经济政策的空间里改造基层农村社会基础,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在农村社会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这有利于促进基层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首先,在基层农村政治建设上,农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成长,有利于农民利益表达和民主参与过程的有序化、制度化和对国家权力社会监督的机制化。从民主管理的角度看,农民组织可以平衡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制约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防止强势群体侵犯农民权益,“必须让社会中的主要利益团体联合参与政府组织,以此来防止任何一个利益团体可能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利益集团”。。从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动,农民的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纠纷,就需要农村有相应的解决机制。而单个农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就显得“软弱无力”,在整个政治参与体制中处于劣势;而且,作为单纯原子化农民的政治参与,容易带来政治参与的失序和低效,需要农民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建立与国家政权的联系通道。从农民组织的公益性来看,它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关注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统筹社会各方,兼顾弱势群体,发扬民主,实现社会公平。广大农民应该组织起来,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成各式各样的农民组织,集中农民意见,代表农民利益,和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以增强农民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博弈能力。

其次,在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上,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向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经营的有序竞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宏观组织。应该把原子化的农民个体结成代表农民权益的组织,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也可以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社、农民互助协会等形式,参与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贸易和流通体系建设中去。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电话、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在农村的使用,农村市场服务型中介组织发展很快。这些中介组织在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等方面提供了许多便捷服务,有利于农民r解市场信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规模,避免盲目生产}在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在基层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对于农民个体来说,一方面,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以及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控制的减弱,使得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产生对各种社会组织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农民自发结成各种组织,如生产帮扶组织、特困户救助组织、儿童上学接送组织等。这些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互助、公共援助、社会福利、情感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进行生产,大多数农村家庭很难备足各种农具,很难具有足够的资金、技术,或因家庭劳动力不足等原因,程度不同地需要各种农村组织的帮助。除了在物质利益方面需要实际帮助以外,农民在体育、卫生、文化和精神等方面还需要组织实体,以便于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卫生活动、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农民的社会情感需求,也能满足他们的精神信仰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乏有迷信活动、非法宗教活动以及违法活动。所以,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消费观、婚育观,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既然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那么,就应该给予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组织相应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在基层社会的活动,提高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水平。

三、国内有关乡村治理理论和农村(民)组织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影响

国内理论界对于乡村治理理论的研究以及乡村治理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大多是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视角出发,立足于解决乡镇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而很少有专文从尊重农民的权利。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的视角,提出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影响,而这恰恰是解决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所在。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改造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农民的联结和组织方式。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组织化水平低、农民居住分散以及农民群体具有散漫性的特点,乡村治理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农民组织,再造农村基层组织化的社会基础。理由是:

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各式各样的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使这些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心,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治理,实现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一方面,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的原则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政策形成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这种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中,国家权力获得了稳定的支持来源(合法性)和控制权”。在经济上,这些组织参与基层社会的经济管理,可以把乡镇政权从繁重的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切断了乡镇政府作为“谋利性政权人”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这些组织参与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建设,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样,乡镇政权可以从传统的政治管理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而它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是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而是调停者、中介人甚或裁判员”。这样就切断了上级政府可借以利用的压力型体制的通道。在社会文化建设上,农村组织和农民组织可以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互助活动,实现农民的自我教育、相互合作和相互援助。这样,乡镇“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了网状管理系统”。乡镇政府与农民组织及其他社会主体就能以平等的身份,通过对话建立合作关系来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

从国家对农村社会政治整合的转型来看。由于实施城乡一体化和“工业支持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农村战略,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整合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以农业税费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为标志,国家对社会的整合开始由“汲取式整合”向“供给式整合”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维护农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农民权益,对农村社会应该采取新的整合方式,挖掘基层社会的内在潜力,为乡村社会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提供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借助于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外在力量的推动,使农村社会的民主治理和自主治理具有坚实的社会组织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组织在基层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各种权利,以便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显然,上述的治理结构必然涉及到乡镇政权改革的未来走向问题。从现有的对未来乡镇改革的各种观点来分析,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乡镇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乡镇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一方面反映出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不仅仅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数量庞大、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形成的黏滞性给治理带来难度;还因为我国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到现在也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而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理顺乡村社会的各种结构和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随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新的政策、措施会不断出台,各种新的情况也会不断产生。所以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调适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所采取的立足于解决乡镇现实问题的乡村治理路径,都难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因为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难免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同时又产生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就要寻找产生乡镇问题的根源:农民组织化水平低下所造成的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