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乡村振兴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发展分析

第1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3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理解《规划》内容,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人近日专门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解读文章中指出,《规划》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的精神,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共同编制的。编制实施《规划》,对于探索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新路子、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背景

此次规划以原中央苏区为核心,统筹考虑有紧密联系的周边县(市、区)发展,规划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广东三省108个县(市、区)。这一区域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总人口4748万,地区生产总值14650亿元。目前,区域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79.6%,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8个百分点,有20多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大多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和本省平均水平,有一半的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产业结构单一,民生问题突出,体制机制不活,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规划》原则

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和贫困是该区域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等不起、拖不得。《规划》把解决民生和贫困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用较大篇幅对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出了整体安排和部署,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规划》还从该区域的长远发展出发,明确了该地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着力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国家扶持,自力更生。针对该区域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规划》明确国家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在综合分析这一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规划》强调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自身努力加快振兴发展。

三是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这一区域是是赣江、闽江、东江、抚河、信江、九龙江、汀江、梅江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地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突出。《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要素集约节约利用、产业集群聚集发展,努力实现该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四是开放合作,改革创新。这一区域紧邻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扩大对外开放的先天优势。《规划》把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把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开放平台和强化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要加快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针对该地区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规划》从非公经济发展、金融、环保、城镇化、集体林权等体制创新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重点任务

《规划》从6个方面提出了区域振兴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内河航道及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力度,开展东江源、抚河源、赣江源、闽江源等生态补偿试点,加强赣江、闽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四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就业工作,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五是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县域加快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六是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强跨省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同时,强调要促进与周边的湖南、闽东、浙东原苏区联动发展。

政策指向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产业、投资、国土、生态、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比较高。

《规划》对上述政策作了细化实化,重点在投资、金融、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指向,更加注重可操作性,更具针对性。相信通过这些政策扶持,会为该区域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加快实现全面振兴。

本刊点评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让这片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土地发展起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

经过长期的调研和不断地探索,一个基本共识逐步形成,对革命老区扶贫振兴,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从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

第2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地方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聚焦发展“三农”、产业、绿色、数字以及普惠等金融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有效模式、创新场景平台、创新发展范例、创新金融环境,共同打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国家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金融业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尽快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复制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通过大型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行业优势和融通功能,进一步集聚金融要素资源,对于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金融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控、补偿等制度体系。在涉农贷款的政策支持方面,贷款贴息、补助的鼓励措施较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如农信社、农商行等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经营发展能力和资本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落后,资产质量较差,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在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较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资金外流明显,导致农村资本结构性短缺。另外,受农村经济体制制约,涉农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抵押担保条件差,导致涉农企业融资规模小、利率高、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具体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取款、转账、汇兑等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并且保险品种少、覆盖范围小、保障额度低,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户、农村经营主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五是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乏力。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金融科技和产品认知程度低。此外,在农村地区,公安、医保、工商等政务系统建设滞后,政务大数据共享系统尚未搭建,政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二、创新内容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实施路径

第3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一、背景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绵阳市东南部,辖区幅员面积2659.38平方公里,辖13个乡、4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932个村、110个社区,全县户籍总人口141.4万人,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囿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规模,三台县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全县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省12.9个百分点,相当比例的农村地区人均占有资源少,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脱贫攻坚任务较为艰巨。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超过8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0个。同时,三台县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县范围内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较大,约30%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聚集在南路乡镇。

近年来,三台县针对南部贫困区域发展滞后、诉求多元、问题交织,靠单兵突进、单点改革难以奏效等实际情况,抢抓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简称综改区)建设契机,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主动探索,集成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定向颁发经营权证、“三变”改革等15项省市县改革试点,着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互促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融合互动。综改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600元增长至2018年的15166元,保持年均13%的增速,9个贫困村4862名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做法

(一)构建“双区”叠加推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三方共建的工作格局

坚持综合改革与脱贫攻坚“双区”叠加、互促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三方作用。

一是市县齐抓共建。建立市、县、乡、村、社齐抓共建,五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分别组建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落实2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常驻前线指挥部一线指挥,选派3批17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指挥部挂职或村任第一书记(副书记)和乡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二是社会各方支援。明确社会投资、群众投入等以奖代补政策31条,策划包装项目180余个,引进铁骑力士、可士可、牡丰、梓商等农业龙头企业18家,累计吸纳社会投资3.2亿余元。与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远程教育培训基地,成功纳入中国工程院“村镇规划建设重大课题”调研点,形成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撑的“区校合作”新模式。

三是群众主动参与。县财政设立300万元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基金,吸引65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成功创业。制定《综改区项目推进办法》,对村民筹资修建村社道路、维修塘库堰渠、自建农业设施等分别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助,明确“村民筹资额度达到项目总投资30%以上的,可采用村民自建方式进行”。

(二)构建“双轮”驱动建设机制,形成规划引领、建管同步的发展态势

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同步,实现“输血”“造血”双轮驱动。

一是多规合一。坚持“丘区风貌、新村功能、农家情趣、现代品质”于一体,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规划机构,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4个专项规划及11个镇乡的总规和控规,明确城镇、产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加快构建“乡—村—社”三级管控体系,推动规划落实。

二是整合项目。坚持资金用途、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三个不变”,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张图纸设计、一个标准验收”,授权综改区指挥部“双审双签”全程把控。3年累计整合实施各类涉农项目46个、资金9.96亿元,建成县乡道路74公里、村社道路355公里;整治渠道450公里,新建山坪塘90口、蓄水池60口,新建高标准农田近万亩,实现水网、田网、路网、电网“四网配套”。

三是创新服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家庭农场、专合社148个,连片建成甜橙、藤椒等基地3.5万亩。探索“互联网+定制农业”,建成1个区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和20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实现电商交易额516万元。开展政府购买水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作业面积2万余亩,亩平直接创收92.1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协会5个,累计发放借款260余万元;与农商行合作创设“产业扶贫贷”,落实300万元分险基金,由银行放大10倍进行放贷,撬动社会投入1.8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被评为2017年“四川省十大金融创新案例”。

(三)构建“双带”同步受益机制,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共赢的脱贫路径

坚持“带动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通过“产业+扶贫”,推动精准脱贫、同步收益、多方共赢。

一是四方分成互惠共赢。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甜橙种植专合社,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产业。专合社委托公司代建代管基地三年,盛产后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按1元/斤保底价回收,收益按照农户、公司、专合社和村集体四方“7:1:1:1”分成。目前已建成甜橙基地2000亩,入股农户1200户(贫困户172户453人),盛产后可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股权量化精准扶贫。采取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组建水产养殖专合社,发展台湾泥鳅净水面养殖。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整合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周转金和社会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集体股本,集体股本收益80%由贫困户按人分成,20%建立脱贫巩固基金。目前已发展泥鳅养殖和稻鳅共育基地350亩,带动6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是代养代管无本增收。与铁骑力士公司合作,在试点村建立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合作社,通过综改区“产业扶贫贷”和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解决合作社代养场建设资金,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设备、技术,合作社负责鸡苗代管代养,鸡苗成熟后由公司按3.15元/只支付代养费,优先安排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参与管理,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并实现“无本增收”。目前已建设金鸡代养场6个,出栏土鸡80万只,代养收入252万元,带动农户220户(贫困户200户),户均增收7800元。

四是内股外租保底分红。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度假股份合作社,引进四川牡丰公司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集中打造“九龙山•牡丹谷”乡村旅游景区。利用农村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众筹集资、入股招租等方式,将农户闲置房屋流转整合,建设集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客栈式居民点或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公司支付入股农户400元/亩保底租金,并将当年景区收益的30%按照入股农户、村集体、贫困户“7:2:1”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目前已带动入股社员人均增收1390元。

(四)探索“双盘”联动合作机制,形成资源整合、创新利用的发展模式

坚持“盘活农村资源要素、盘活群众参与意识”,全面开展“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试点。

一是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在综改区36个村组建集体经济、土地、劳务、旅游(度假)、置业等5大股份合作社110个,吸纳21000余名群众入社。其中,土地经营权入股4500户、25000亩;劳务合作社入社7400余人,承揽藤椒、麦冬、蔬菜、油用牡丹种植采收和泥鳅养殖等劳务业务,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3134元。

二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为着力点,建立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不同类型的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资产运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等发展新路径。依托五大股份合作社,以“百企帮百村”为契机,投入帮扶资金物资近1200万元,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股东)”模式,吸纳困难群众就近就业9300人次,通过入股分红“找钱”、有偿服务“挣钱”、盘活资产“生钱”三种方式,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规范产权交易机制。构建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镇村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为基础的“1+N”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交易规则和流程。开展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设立3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资金,发放产权抵押流转收益贷款1540万元。依托产权(股权)交易平台,将资源向全社会推介,综改区流转交易土地11万亩,实现股份制、规模化经营耕(林)地6万余亩。

三、启示

三年多来,综改区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区域发展历史未有的巨大进步,在基础设施、环境改善,特别是产业发展上有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破题丘区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个核心方面:

(一)着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守多为“38 61 99人群”,村社干部普遍年龄偏大,且学历偏低,创新发展意识不足、能力不足,加之待遇偏低、杂事繁多,缺乏改革动力。现代农业发展普遍缺能人带头,缺乏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引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缺营销人才。优秀干部和企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三爱”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第4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切实解决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规范和完善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稳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二、检查的范围和内容

县本级、各乡镇、村对2010年至2012年共3个年度,中央、省和市投入的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资金、“雨露”计划培训资金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及扶持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群众反映强烈、案件线索清楚的可追溯至2010年以前。

三、工作步骤和方法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25日前)

及时组织召开会议,将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传达给办全体干部职工、相关乡村负责人,研究布置工作,以确保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二)自查自纠阶段(6月20日前)

1、自查自纠范围。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检查范围和内容,积极开展自查。尤其是要积极主动查找今年发生的和上级监督检查期间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自查自纠重点。自查自纠重点围绕民生政策落实、履行监管职责、扶贫和移民资金运行、资金审批拨付和资金专账管理等方面进行。主要查:(1)扶贫和移民项目是否按批准计划组织实施,项目竣工是否按要求组织验收;(2)在扶贫和移民资金使用中,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资金问题;(3)在扶贫和移民资金审核拨付中,程序是否严格,到户资金是否及时拨付,是否有滞留的现象。有无失职渎职、利用职权谋取好处,甚至收受贿赂,内外勾结,套取骗取扶贫和移民资金行为。

3、自查自纠方法。一是摸清家底。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县财政局,全面梳理2010-2012三年扶贫和移民资金来源、流向、流量,完善资金项目台账;乡村也要及时组织自查,掌握本辖区内扶贫和移民资金使用情况。二是比对数据。深入乡、村和农户,比对核实每一笔资金的真假,并签字确认。三是依法处置。对于套取骗取的扶贫和移民资金一律追缴;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所得的一律上缴县廉政账户;主管部门违规收取的费用一律退回;滞留账户的项目资金,尽快按规定用途拨付使用;发现的涉嫌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总的要求是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对自查出来的问题,单位和个人都要建立台账,坚持边查边纠,“销号制”整改。

(三)督促整改阶段(8月10日前)

针对自查自纠和群众举报发现的各种问题,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及时进行纠正。

1、整改重点内容。重点查处截留、挪用、挤占扶贫和移民资金行为;借管理扶贫和移民资金之机违规收费,加重群众负担行为;内外勾结,套取骗取扶贫和移民资金行为;收受贿赂,谋取利益行为。

2、抓好分类整改。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认真梳理,分类处理。一般性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限期整改到位;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组织力量迅速查清,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加大对骗取扶贫和移民资金的追缴力度,明确上缴期限,逾期不交的,由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对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中的、权钱交易等腐败案件,要坚决查办。

(四)总结提高阶段(10月10日前)

对监督检查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总结,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寻找治本之策,建立健全覆盖扶贫和移民资金运行全过程中的监管机制和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项目管理股、综合股、规划监测股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管理股,负责扶贫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指导、自查自纠、整改落实等工作。二是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每一类资金的自查工作落实责任股室,并明确责任领导。

2、提高检查实效。对检查中发现的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梳理,按照“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通过”的要求切实抓好整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整改股室责任制,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5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管理;管理制度;管理模式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顺应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采用科学的方式确保农村与农业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选择有效、科学的管控方法,预测新形势下农业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更新管理观念,遵循时展方向,引导农村合理应用自身资源,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完成发展任务奠定基础。

一、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一)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我国城乡收入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由于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会使生活环境、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乡村差异明显,很多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耕地也因此荒废。更多青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大部分留守农村均为老弱病残,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留下的人难以为农村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降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对乡村振兴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细化新农村建设要求,同时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改善乡村经济环境,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二)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应该在新发展理念下进行,需要灵活地运用当地资源,利用农村持有的优势,解决以往在经济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并在其指导下创新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合理地运用资源,获得综合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确定自身持有的优势,调整工作模式开展经济建设工作,优化当地资源、打造特色经济,提出差异化农产品品牌,为地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打造乡村专属品牌,可以提高乡村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利用直播、其他平台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为乡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应用技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应该改变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而且,需要采购大量的机械设备开展机械化作业,从育种到农产品加工,均需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还可以通过机械化工作模式,降低人力劳动量,规范作业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新型经济管理方式应该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三)强化党在农村的领导力

农村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政府先后颁布诸多文件,由此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该在推动农村建设发展同时,保障村民自身健康,引领农村推进复产复工的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期间,应该掌握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需要深入基层听取村民的建议,接受大众监督,确保工作可以按照政府提出的要求进行。

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对农村经济管理认知程度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应该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积极跟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政府研究新形势下的环境提出发展建议,采用宏观控制的方法引导农村朝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推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出台很多文件。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的综合素养相对不高,虽然阅读此类文件,但是不能深度把握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无法及时响应政府提出的政策,导致很多政策难以在农村发展中有效地落实下去。

(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较为滞后

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但是以往的发展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全面推进各区域发展,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与此同时,应该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当下,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任务,在新农村建设期间,没有根据要求编制经济管理体制。由于经济管理体制滞后,很多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在农村经济管理阶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乡村进行数据存储与记录等工作选择纸质记录的方法。在电子数据记录与存储方面进展缓慢,会降低工作效率,当下没有在农村经济数据管控方面建立统一的资源管控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会对各部门开展工作形成一定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直接关乎工作的进行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活动顺利的进行,需要提高对工作的关注度。然而,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不高,没有办法围绕工作中心开展活动。

三、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一)更新管理思想

农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有较大的影响,经济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看待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自身权责,严格履行职责任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工作人员执行能力关联密切,应该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由此可以更好地参与工作。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进行宏观控制,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朝正确方向发展,部门管理人员应拥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可以结合市场变动状况快速开展。研究行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加大新型管理方式和先进生产模式的推广力度,使其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完善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应该研究当前困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因,需要围绕“三农”问题处理情况,判断农村经济管理方式是否可行、有效。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将农村各方面建设工作与农村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下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打造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制度内容,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循,在法律保障下顺利开展。从法律层面规划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将国家与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作为工作开展的依据,建立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行为态度等方面规范经济管理行为,细致地划分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与工作权责,保证各项工作可以落实到具体人员。

(三)创新管理模式

地方政府应该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需要督促经济管理人员认真工作,履行岗位职责,保障农村经济高效发展。考虑到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对工作运行起到的重要作用,应该及时根据环境发生的改变,确定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创新管理方式,确保经济建设工作可以稳定、高效地开展,完成可持续发展任务。新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必须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在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下解决广大农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抵消生活环境对农民工作形成的冲击。为了从整体上解决农村大众消费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需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贯彻国家的发展思想,围绕发展目标,引导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期间,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落实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提出的各类政策,让各类政策可以更好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四、结束语

第6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通过固定的销售场地和销售方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消费购物,打破传统实体经济固定的消费模式,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这样就导致大量实体店铺倒闭,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需要积极推动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转变实体经济经营模式,从而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一)充当坚固地基,提品支持

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的局限性,使实体经济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涉及范围与经济流量,进一步降低了实体产业发展成本。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必须科学认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实体经济能够生产社会所需的各种重要产品,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所以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生产大量的产品,电子商务也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还能够创造更多生产资料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提供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目的是销售产品,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通过与商家进行联系与沟通,才能够确保服务完善。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很容易造成售后服务无法有效落实,进而打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会使得电子商务无法持续运营。

(三)建立品牌效益,提供信誉保障

电子商务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同样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良好的购物体验。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各种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很多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品牌,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所以依然会选择去实体店进行体验或试用。通过实体经济可以带给用户最真实的感受,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电商经济发展带给实体经济的主要冲击

(一)竞争激烈实体经济萎缩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不用缴纳各种房租、水电、人工费用,所以能够节约成本,使得电子商务平台的售价显著低于实体经济的售价,这样就使得广大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购物。在我国很多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区域,通过发达的快递业务支持,能够实现当日送达,这也使得实体商店,随买随走的优势不在,有了电子商务的竞争之后,很多企业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往往会给予电商平台更多的优惠力度,这也使得很多消费者由线下购买转为线上购买,提高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导致商品总需求量饱和,实体店的经营优势受到影响。

(二)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目前,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销售地点没有限制,所以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用户比实体经济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可以直接从厂家发货,免去了库存压力和其他中间环节,可以有效降低售价。要经营好一家实体店,必须要选择良好的地段,支付许多租金,这样就造成商品的附加成本提高无法与实体店形成竞争优势。这些因素都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三、促进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策略

(一)调整销售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通常来说很多消费者都不愿意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贵重物品,一方面是担心假货,另一方面是担心运输影响产品质量,所以实体店应该积极针对电子商务经营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推动实体店的销售水平全面提高,在日常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试用体验,让消费者感到产品的性能从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此外实体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为每一位顾客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从而更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另外,要给予用户恰当的购买建议,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确保消费者获得更良好的服务体验。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停车场、部分人性化地区的布局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该投资可以有效促进顾客满意,加强实体经济管理效果。实体经济参与经济活动时,可以进行多种色彩的优惠活动,坚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制定长期的开发战略,积极推进忠诚顾客的确保,经常举办忠诚顾客的反馈和优惠活动。实施媒体宣传以提高可见性,实体经济在宣传自己时,可以通过目前流行的微信和其他平台积极宣传和发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媒体平台,实际经济可以有效地加强实际卖场的可见性,提高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为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实体经济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重新包装自己,提高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增加社会就业,物流业新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务作为支持。包括网页设计师、客服人员、平台运营维护师等。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新时期应高度重视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全新的物流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转型升级,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增强货物运输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而且不受地域的阻隔可以增加贸易机会,有效打破乡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农产品卖到城市,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将电商作为新型业态,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时期农村电商会成为市场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为了保证农村电商规范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的教育模式,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真正的搞活农村经济。为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更多机会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搭建数字化快消平台,通过线下订单转化为精准的数字流控制,由经销商到批发商再到终端销售全过程信息管理,能够实现连锁体系快速升级与发展。同时也要进一步转变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为企业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打造个性化品牌与年轻消费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丰富线上线下的品牌活动,周边产品设计,为产品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时也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升级进行全面分析,在品牌推广时还要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活动,充分发挥销售的作用,积极围绕产品特点打造一系列的主题营销活动。

(三)满足顾客需求,适当给予优惠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配套,基础设施做保障。在实体经济受到电子商务巨大冲击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纷纷提出新零售的销售模式,由线上逐渐转变为线下进一步反哺传统的实体零售业,通过使商品数字化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发掘,能够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未来的实体经济生产中,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和消费行为进行跟踪报告并制定精准营销策略,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线下商业选址和运营,为中高端消费者的服务做好准确的用户匹配。同时也能够形成集餐饮、超市、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复合服务,使得新零售业态,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购物的快捷高效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生长,同时消费结构升级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购物具有非常多的明显优势,具有便捷低价的优点。在线上购物中却无法实现真实的消费场景,所以线上购物体验与线下门店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品质要求不断增加,纯电商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振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网店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拉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的零售行业,能够实现融合新零售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传统门店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全面提高门店的综合效益,这也意味着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优惠条件。在新零售模式出世之前,线上零售与线下零售的对立关系非常显著,尤其是很多线上购物享受着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致使线下零售造成明显冲击,甚至还有部分实体店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

四、结语

随着新零售消费模式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物流产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商品供应链也得到有效优化,促使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新零售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用户节约更多的时间。要想和电子商务竞争,实体经济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让顾客得多更好的优质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郭爽.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国际公关,2019(09):294.

[2]关伟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156-157.

[3]杨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37-38.

第7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没有刻意安排,没有大队人马,有的只是周书记与群众的亲切交谈,不时的访贫问苦。

全面调查,摸清实情,深入剖析贫困发生根源

周泽民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寻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到受历史条件、基础条件、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等因素制约,寻乌经济发展基础仍然比较滞后,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处在全省、全市靠后位次。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40.2亿元,在全市排14位,财政总收入4.3亿元,在全市排18位;公共财政收入2.96亿元,在全市排1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270元,在全市排12位。寻乌在发展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是:

1,基础设施滞后,跨越发展难度大。一是交通条件较差。寻乌境内除了206国道和瑞寻高速公路外,通往外省、市和其它县的公路均为二级及以下公路,还有1503个自然村和1168个村小组未通公路,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全县还有近27万亩果园“靠天吃饭”,灌溉保证率只有30.6%。同时,城乡居民饮水问题突出,全县仍有7.5万群众存在饮水安全隐患。三是农村电网改造率很低。全县现仍有7个行政村、62个村小组的居民用电由当地小水电站直供,农网长期低电压用户有8026户。

2 工业基础较差,财政增收难度大。寻乌县属于传统农业县,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比较滞后。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9家(按当时统计口径),工业总产值只有8.1亿元,年内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仅有25家,年纳税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只有2家。造成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突出,2012年全县财政支出达14.2亿元,而县内公共财政收入只有2.96亿元,近80%的财政支出依赖于上级转移支付,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除了保障基本的刚性支出外,县财政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保障民生。

3 发展平台不优,重大项目引进难。寻乌属于赣州市3个没有省级工业园的县之一,落户的所有企业享受不了工业园区的土地、资金、项目扶持和各项政策优惠。寻乌电网处于赣州电网最末端,电力保障能力较为脆弱,供电质量和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工业企业的用电需求。这对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形成制约。

4 致贫因素较多,群众增收难度大。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寻乌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经常性旱灾与局部性的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局部特大暴雨及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农村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损毁严重。二是致富门路不广。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左右,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相当一部分农民只能从事一些高风险行业。

5 发展成本较高,留住人才难度大。一是企业用工成本较高。随着寻乌县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外出打工的人员,劳动力多数投入到果业和小型果品加工企业中,招工难、劳动力成本高的现象日益凸显。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全县高层次人才少,特别是懂项目编制、工业规划、工业设计、稀土工业、果业病虫害防控、城乡规划建设、水利水电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非常缺乏。三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从2008年至2012年,寻乌县新招录事业人员共858人,其中申请调出和主动辞职人员多达276人,流失比例达32.2%。

把准脉搏,解决问题,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在调研中,周泽民对寻乌县突出产业、项目、移民和科技扶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寻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必须珍惜当前有利时机,认真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周泽民强调,扶贫开发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功能建设。要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大历史机遇,尽快改变革命老区发展滞后的状况,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1 加大扶贫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巩固提升现有扶贫成果,全面加快脱贫进程。一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科学制定扶贫重点村扶贫规划,准确分析贫困乡村的致贫原因,明确扶贫规划的重点和目标任务,扎实推进82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二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扶贫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稳步推进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扎实做好深山区、东江源头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保护区、地质灾害区等地的移民搬迁工作,抓好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农民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并在移民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 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要改变贫困落后现状,就要不断增强“输血”功能。要紧紧抓住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和省“四个一”扶贫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上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全力抓好《若干意见》的落实。深入研究《若干意见》精神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吃透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贯彻《若干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抓紧策划生成一批论证充分、优势明显、中选率高的重大民生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二是积极做好“四个一”扶贫的对接。充分利用省“四个一”扶贫政策,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协调,积极做好项目的论证、包装、储备、对接、立项和实施工作。按照“以项目对接政策,以政策争取资金”的方法,对所涉及的对接项目根据政策要求制订可行性论证报告,争取对接项目在省对口业务部门挂上号,力争立项或列入省级规划,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

3 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实现脱贫致富,“造血”是根本。要利用好寻乌矿产丰富的资源优势、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果业大县的产业优势、东江源头的生态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做旺人流物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一是推进招商强工。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开发高端产品,延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稀土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果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继续重点打造好江西寻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寻乌民营创业园两个平台,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力。二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着力做大城市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引农入城,做旺人流物流,增强集聚效应。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到10万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镇化率达50%。三是做强做优果业产业。要由果业种植大县向果品加工大县、果业经济强县、果业产业名县的转型升级,把寻乌打造成世界优质脐橙重要产业基地、国家“寻乌蜜桔”标准化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县果业产值超20亿元,实现人均产值6000元以上,不断夯实群众致富基础。四是培育壮大特色高效产业。围绕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的思路,继续抓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大对产业扶贫项目贷款的贴息力度。积极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重点扶持和培育生猪、茶叶、花生、兰花、甜玉米、纸业原料林、高山油茶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第8篇:乡村振兴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宜昌 省域副中心城市 辐射功能 对策与建议

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能够在一省局部范围之内对周边区域发挥重要影响并且能够带动其发展的中心城市,可谓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周边地区,并且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施加影响。宜昌市获批省域副中心城市已有数年,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辐射作用的发挥并不理想。

一、省域副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作用与主要功能

1、形成的条件

(1)承担一定的城市功能。中心城市一般承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等综合。而省域副中心城市由于地位较中心城市低,规模较中心城市小,其功能一般偏重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

(2)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综观国内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一般均在100万人以上,经济总量仅次于主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约占全省15%左右,与周边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3)城市建设较完善。城市建设如果过于单薄,厚度不够,就会造成其人口、物流、商品等容量小,所以,作为副中心还应该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功能相协调的、与外界畅通便捷的公路、水运、铁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4)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主中心城市之间要相隔一定的距离,如果太近,副中心城市就难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辐射范围。如湖北的黄石市很长一段时间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大型企业多,但因为与武汉市的距离仅几十公里,没有自己的辐射范围,不可能发展成为湖北的副中心城市。有学者研究指出,主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好在300公里以上。

2、作用与功能

(1)与中心城市互利互动。通过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相互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利互动。其一,副中心城市可以向中心城市提供稀缺的优质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中心城市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为中心城市对区外输出能力和吸引能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撑。其二,副中心城市还可以凭借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与市场,吸引中心城市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人才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2)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内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和乡村来说,副中心城市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产品、技术、资金等,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副中心城市也是相对落后城市学习和赶超的目标,包括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以此不断实现自身各方面发展。

与此同时,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城市知名度会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也会进一步完善。因此,将会吸引大量外来客商的投资落户,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该城市自身实力的强大,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会更明显。

通过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区际经济辐射是一种双向辐射,辐射的目的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辐射功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通过其影响力和带动力,承担起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除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外,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带动和影响周边的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林区等鄂西南地区的发展。但目前,宜昌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尚不紧密,综合影响力、辐射力还远远不够,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制约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的原因

1、内在原因:经济实力仍不够强大

(1)宜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经济总量仍偏小、增幅仍较慢。近年来,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与湖北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中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宜昌经济总量跨上千亿新台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据测算,2005年以来宜昌地区生产总值的位次在全省持续保持高位,仅次于武汉的第二位,宜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稳步提升。

尽管如此,宜昌市的经济总量仍偏小。2008年,宜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虽然跨上千亿元台阶,但与中心城市武汉相比,辐射和增长极的功能还有较大差距。宜昌GDP总量比武汉市少2933.5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9.1%,较武汉市(占全省GDP比重35.0%)占比少26个百分点。离省委省政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制定的目标(经济总量至少要达到全省的15%,省会中心城市的60%)相距甚远。

同时,宜昌经济增幅也相对较慢。自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湖北经济增幅总体平稳较快增长,但宜昌经济年均增幅相对较小,与中心城市武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宜昌GDP增长为14.6%,低于武汉市0.5个百分点,宜昌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17个市州中仅与襄樊并列第八位。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优势突出,但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宜昌努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08年,宜昌三次产业构成为13.3、53.7、32.9。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2.1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工业的优势较为突出。

同时,宜昌的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今后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宜昌工业优势突出,应抓住当前产业调整振兴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宜昌第三产业不发达,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低于武汉市17.3个百分点,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今后要以物流、旅游、金融等行业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

(3)对外开放步伐加大,但经济外向依存度依然低,竞争力不够强。宜昌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势头良好。2007年,宜昌还被评为中国百佳投资城市和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2005―2008年间宜昌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幅达29.7%,2008年外贸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宜昌的经济外向度依然很低,2008年外贸出口总额仅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7.8%,只及武汉市的13.04%,实际利用外资仅为武汉市的6.2%。

总的来说,宜昌作为副省域中心城市,近年来虽然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已成为外商和跨国大财团投资的热点地区,但与中心城市武汉比较,仍存在经济外向度低,开放竞争力弱的局面,与沿海同类城市的差距就更大。

(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仍有不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成为宜昌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宜昌的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市空间骨架、交通基础设施等也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2、外在因素

(1)区域合作意识和机制尚未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是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样也需要区域内政府的通力合作。然而,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界的合作意识都比较薄弱,加之信息不畅,交往不多,所以,从正式明确宜昌副中心地位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五年了,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进展仍然非常缓慢。这种状况当然制约了宜昌发挥副中心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周边市、州和林区的快速发展。

(2)缺乏足够的实质性支持。既然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当然就负有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而宜昌,既没有武汉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也缺乏带动周边市州的手段、工具,当然就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因此,宜昌要发挥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尚需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三、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其辐射功能,对内:重点是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培育大市场,繁荣大流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外: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寻求区域合作新途径,以此来提高宜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1、对内:进一步做大做强

(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增强宜昌总体经济实力。第一,抓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新机遇,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沿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平台。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第二,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宜昌城区至枝江沿江“百里工业走廊”, 以化工、电子材料、船舶制造、电力、食品医药、建材、冶金、轻纺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把宜昌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磷精细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水能基地、食品医药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冶炼加工基地、轻工纺织基地等产业基地。第三,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百亿企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推进器。扶持宜化集团、兴发集团、东阳光、三宁化工、南玻硅材料公司、三峡全通涂镀板等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主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第四,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2)进一步增强省域副中心交通枢纽功能,使宜昌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现代化宜昌新港,通过三峡船闸、翻坝转运等途径,构建畅通有序、快速便捷的三峡航运中转系统。积极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加快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建设服务三峡、联通武汉的物流枢纽、涵盖区域物流和产业物流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宜昌伍家岗―亭物流园宜昌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和宜昌市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宜昌长江物流中心。形成以三峡翻坝转运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三峡区域性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把宜昌建成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成为宜昌的支柱产业。

(3)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将宜昌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沿江旅游产业带建设。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为重点,以众多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为补充,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的最佳城市。同时,整合周边如荆州的旅游资源,错位发展,具体可实行荆州三峡旅游一票通制,将荆州旅游产品与三峡旅游产品融为一体,共同做大鄂西旅游产业。

(4)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骨架,统筹推进九大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健全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三级城镇网路;提高科教、文卫、金融业等服务业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市区城镇化水平。

2、对外:争取政策支持、扩大开放水平、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全方位对接

(1)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等。例如目前国内许多非省会城市如广东佛山、江苏苏州、江西赣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实行高配干部制度,其主要领导均由省委常委或副省长担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宜昌也应在这方面争取支持,实行新的尝试。

(2)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当前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宜昌要抓住此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坚持“规模、速度和效益并重,产业招商和产业升级并行,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并举,资金、技术、人才、名牌并引”的原则,围绕磷化工、生物医药、旅游等优势产业招商引资。要充分利用自身知名度等优势,打好“三峡”、“长江”和“省域副中心”这三张牌,以港澳台为重点资本,大力吸引“三资”企业落户。

(3)加强与周边城市全方位对接。要继续加强与武汉和重庆对接,紧跟武汉、重庆的发展步伐。在城市功能上,重新架构与汉渝的城市结构关系,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要加快大通道建设,促进与汉渝的交通对接;积极参与武汉与重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按照同为交融、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原则,培优壮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借汉渝之力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条件吸引区域性机构落户宜昌,与汉渝形成产业的分工和良性互动。

(4)要谋求与鄂西南其他城市的合作。作为鄂西南的经济增长极,宜昌要发挥核心主导作用,必然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与鄂西南其他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技术文化交流,形成区域联动发展。就区位而言,宜昌、荆州和荆门成等边三角形,相互间距离仅100公里,高速公路网相互联通;而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出行都需经过宜昌,高速公路完工后,到宜昌仅需2个小时,“3+2”联动格局凸显。鄂西南地区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如产业合作方面,鄂西南地区产业有许多雷同之处,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化工产业、高耗电产业等都是该区域的重点产业,因而完全可以在区域内将这些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逐步发展成区域内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同时,鄂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山水风光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合作前景广阔。宜昌旅游业作为鄂西南的龙头,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政府间或主管部门间或旅游龙头企业间旅游合作机制,规划和建立以“三峡、三国、山水”为特色的旅游区域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共同特色的旅游品牌,充分发挥鄂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注:本文系2009年省领导圈批课题“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彭智敏、赵霞、陈丽媛、刘陶、汤鹏飞。)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加快推进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N].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