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1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2015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活力环保、法治环保;集中力量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水、大气、农村污染防治,全面打造清澈江河、蔚蓝天空和绿色田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抓机遇、谋改革,努力打造活力环保,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环评制度改革

将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作为环评审批的基本条件。组织承接环境保护部下放的权力和审批项目,制定我省的配套措施,实现对接到位。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探索推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和“网上办理”。加强下放审批项目的指导,确保审批权“接得住、管得好、服务优”,树立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二足加快推进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行为。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改革,出台交易管理办法,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场化改革的治污机制。三足探索生态保护红线和补偿制度。完善生态功能红线划设体系,完成重点生态功能区、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功能红线划设。开展流域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对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市县扣缴预算资金,作为水环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四是组织实施环境经济政策。优先在重金属行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推动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成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逐步纳入司法鉴定评估体系。

二、谨守法、严监管,全面打造法治环保,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一是厘清权力清单,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全面梳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9个方面的环境保护行政权力,列出权力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二是铁腕治理污染,坚持严格执法。继续组织开展新《环境保护法》宣传贯彻活动,重点培训党政领导工部、企业负责人和一线执法人员,用准用好法律利器。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环境执法综合督查和“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对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启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和限产停产等手段。推动行政拘留、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移送和办理,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三足制约权力运行,坚持规范执法。严格约束环境执法行为,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和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以城市为环境监管单元,全面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网格区“定人员、定区域、定任务、定权责”,重在解决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做到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让群众确实感受到环境监管的新成果。四是主动公开信息,坚持阳光执法。依法主动公开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管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及时公开环境执法信息,推行移动执法,拓宽阳光执法手段,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督促和指导企业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改进公众参与方式,对环保审批提出意见、对排污单位开展评价、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三、履职责、控污染,坚决打造清澈江河,积极保护和修复全省水生态环境

一是稳定松花江干流水质。以规划项目实施为抓手,推进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维持松花江干流在三类水质,1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力争达到80%以上。二是大幅提升重点支流城市内河水质。推进阿什河、呼兰河、安肇新河、讷谟尔河等河流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断面不达标问题,坚决消灭劣五类水体。公布省辖城市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年”活动,组织开展专项督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行为,追究当地政府责任。三是提高良好湖泊水质。加快兴凯湖、山口湖、镜泊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湖泊生态环境恢复能力得到加强。四足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强化水源监测与执法联动机制,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地级以上城市水源达到三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年度评估,地级以上城市主动公开水源水质信息。

四、靠科技、治源头,努力打造蔚蓝天空,加快建设空气清新的美丽城市一足分类指导,科学防治。按照全省空气质量状况,以PM10削减任务为基础,将全省城市划分为“大幅提升、稳步改善、维持现状”三个层次。以哈尔滨、七台河、牡丹江等城市为重点,先期开展网格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空气质量。二足点面共防,工程推进。控煤,加快城镇热网和热源基础设施建设及老旧管网改造,加快淘汰小锅炉。治车,继续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严格黄标车及老旧车辆管理。净气,基本完成油气回收治理任务。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防尘,加大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加快建筑工地标准化建设,强化道路扬尘管理。继续做好野外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标,加快推进火电、供热、工业锅炉、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进度,实现浓度达标、总量削减。

第2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43-02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福佑中华,造福人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生态文明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充分而科学地利用已有的工业文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产业的机制优势,引导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培养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贯穿政治建设,十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保障人权和民主,提出“协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此,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原料―产品―废料”的非循环方式,是单向的,结果就是“资源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多,直至崩溃”。不但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且为弥补其所带来的危害,人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工业文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抓住新的战略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势在必行。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

生态文明时代要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生产方式要转变为“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实施“资源再生”与地球资源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文明的生产的特点是:产品生产与环境保护统一考虑,在统一的生产过程中完成,加大力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生产方式。

(二)转变思维并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树立生态学整体性思维,创造“资源矿”,从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出发,制定新的资源开发利用策略,转变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运用生态文明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三、加快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教育是桥梁,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精髓,必须加快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生态文明关系双面建设

生态文明贯穿文化建设,要加快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生态价值观念和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加。

生态文明贯穿社会建设,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战略机遇,以创新推动教育价值观的变革。

(二)以“教育先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创新驱动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到教育先行,提升教育价值观的培养,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不但可以使人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感,促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复杂过程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以及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大力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的生态文化产业,要形成社会生态文化氛围,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普及。

1.加快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必须抓好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这一重要载体。这些理论研究必须与生态文明实践相结合,必须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生产创造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加。

2.传统教育价值观必须向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变革。要以创新为手段、为驱动力,创新生产方式,建立新观念,直接从实践入手。我们认为,生产过程使用的资源是有内涵价值的,它的使用,除了“采掘过程”需要付费,资源本身的存在就很有价值,必须付费,必须节约使用及循环使用,建立新的“原料―产品―废料―产品……”生产方式。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循环生产,循环使用,无废料,形成生态循环。要建立这样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以生态教育价值观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生态意识。

树立教育教育生态价值观,顺应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平衡、和谐共生的发展潮流,从人的教育入手,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个体、自然和社会的价值”的和谐共存,教育培养“生态人”,完成“生态事”,造就“生态社会”,推进生态文明稳步有序而又快速地发展。

四、创新是变革教育价值观的犀利武器

(一)创新是变革相当有力的手段

1.创新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建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直至无碳的发展,形成以创新生态技术和工艺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价值观。

2.创新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态资源的教育价值观。以创新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此创新建立新生态方式的教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创新生态资源新模式,树立生态资源新教育价值观。创新集约循环利用资源新模式,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生产与发展,创新技术与生态教育价值观,建设节水型社会、保护耕地,生态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与生产,可再生,可持续。

4.创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建立自然生态教育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创新保护措施,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5.创新生态产品。改变重生生态环境,建立重归自然、重生自然的生态教育价值观,人工干预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人工干预减少荒漠化,减少冰川融化,减少自然灾害。

(二)变革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借助工业文明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运用我国发达的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从生态文明教育入手,同时开展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建立并不断发展生态文明的科技支撑体系,树立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环保产业,利用当代科学技术进行废弃物的净化处理,直至转换为有益物质再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打造生态文明的社会。这其中,教育是先导,利用现代生态文明的科技成果营造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

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的思维必然会存在巨大的惯性,只有创新才能改变。只有创新,生态教育价值观才能被唤醒,才能有所改变。创新生态教育价值观,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思维的惯性与生活方式的惯性,包括生产方式的惯性。

2.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将直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就是要做开路先锋,就是要领先。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起着思想引导者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五、结论

创新是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有力武器,教育价值观变革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十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工业文明已进入末路,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超前,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精髓。要加快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的文化大发展,直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生产,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创新是变革教育价值观的犀利武器,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文明,有益于创新生态文明实践发展,有益于创新树立教育教育生态价值观,有益于改变人们思维的惯性。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观将能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路”,以此引领世界的未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第3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摘要: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论述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笔者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丰富,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从生态建设的成效、问题、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些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资源利用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2年7大水系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满足一至三类水质要求,2011年提高到61.0%;2002年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9.7%,2011年提高到62.8%;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7.16万平方公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二)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我们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

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全民动员,共同行动。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布局,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

(二)加强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应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高度注重舆论引导和宣传平台建设。比如,通过创办网站、杂志,发表绿色书等形式,突出特色,形成品牌,拓宽宣传渠道。二是抓联动。要以重点区域、行业、单位为切入点,单独或联合主办相关的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就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国策方针的探讨等进行交流;同时以重要节庆、重大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直接参与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三是推典型。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生态系列创建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典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形式,继续组织好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推广,用鲜活的事迹教育人、感召人。

(三)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同时,要强化评价结果在政绩考核中的运用。要将体现节约环保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推动地方政府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4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是深圳与东莞、惠州交界的唯一街道,是深荛惠合作的桥头堡;同时又紧邻龙岗中心城,是龙岗区中心组团片区的重要腹地。辖区现有可建设用地较多,城市建设密度小,交通干线密集,区域内水域、山林和园林分布丰富,素有“龙岗后花园”之称。市、区政府充分利用龙岗在生态、空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把深圳国际低碳城落户坪地。作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以及深圳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重要举措,深圳国际低碳城将打造五大中心,即:国际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产业与人才聚集中心、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低碳技术博览交易中心、低碳发展技术和服务输出中心。这对加速坪地的城市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坪地跨越式的大发展,最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要求,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国际低碳城建设,着力推动坪地社会经济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圳市委市政府、龙岗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在坪地规划建设国际低碳城,把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贯彻落实十精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的重大举措,作为探索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稳定增长的有效路径。坪地作为国际低碳城项目规划建设选址街道,要坚决按照市区的部署,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力保障国际低碳城各项建设顺利实施。

首先,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坪地目前的土地资源优势主要是建设密度较低,零散的小地块相对较多,但可用于连片开发的地块却较少,必须通过整备,才能将潜在土地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大力宣传土地整备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群众关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整备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整合力量、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如期完成坪西片区、高桥片区土地整备进度,确保绿色低碳创新产业基地等低碳城核心启动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结合国际低碳城建设进度,统筹考虑、精心规划,认真做好整个国际低碳城53.14平方公里选址区内域土地整备工作的编制规划,确保国际低碳城土地整备工作有序稳步推进,全力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第5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近年来,桐庐县坚持“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的发展理念,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推广工作,连续六年实现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水,全省美丽乡村现场会、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现场会和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培训班在桐庐举办;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中国最美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等众多荣誉。党的十将生态文明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也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和蓝图。结合桐庐实际,“美丽桐庐”是以生态美为基础、以城乡美为特色、以产业美为支撑、以人文美为内涵、以生活美为目标的“五美”并进的发展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美丽桐庐”建设为抓手,努力开创现代文明发展新路子。

 

立足“三个确保”,打造

山明水秀的生态之美

要围绕“确保水质提升(每条河道逐步由能游泳向能饮用转变)、确保大气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以优良天数为主逐步向优质天数为主转变)、确保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成功(工作标准由试点示范区逐步向达标示范区转变)”等“三个确保”的目标,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努力使桐庐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

 

重拳出击“治水”。大力开展清水治污行动,加强砂、石、山、林等资源的管理,严禁乱采乱挖乱伐,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增强河道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深化地表水自动监测和饮用水源环境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积极推进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探索新建自来水取水口建于流域下游制度;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截污纳管和提标改造,不断强化对电镀、化工、造纸、印染和石材、铸造等行业污染治理和监管,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和刷卡排污,有效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深入实施分水江、富春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乡镇交界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基础的考核体系、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和公示制度。

 

多措并举“治气”。大力开展大气整治行动,实施大气污染系统综合治理,改善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把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减煤增气作为源头减污的基础措施,积极推进城区“煤改气”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车辆的使用,加快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分步推进公交车“油改气”工作,着力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从源头上降低区域污染负荷;深入开展水泥、热电行业脱硝工程建设和温室甲鱼养殖场综合整治,强化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制定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控制规定,强化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建立完善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推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新国标。  

 

深化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为总抓手,广泛开展以“美丽”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系列创建,积极把“美丽”引入学校、农村、社区、单位、企业和家庭。深化生态村、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积极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及国家生态乡镇等创建活动;创新生态管理制度和机制,形成生态优先的决策方式、资源能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和满意率。

 

融入风景元素,打造

全域景区的城乡之美

按照“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的原则,立足“最美城乡”标准,大力推进风景城镇、风景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工厂等建设,逐步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如画风光。

 

拉高标杆,做“优”城区。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高标准编制和实施风景桐庐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提升规划、城市色彩等规划体系,推进各类规划无缝对接;继续秉承“不以规模拼大小、而以精致论高低”的建设理念,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重点区块拆迁改造工作,大力实施开元街区等综合改造工程;积极丰满优化新城区,加快实施城西休闲度假综合体、城东高校文创综合体及柴埠区块拆迁改造等重大项目;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出台最美县城标准体系。坚持建区与造城并举、生态与产业互动,加强富春江科技城城市设计,优化利用山体、水域、绿地公园等环境资源,实施主干道、节点区域景观提升改造等工程,着力打造集高新产业、创新科技、宜居生活“三位一体”的生态性、高效性、前沿性的科技新城,全面优化城市整体形象。同时,抓住全面西进的机遇,进一步加快与杭州大都市的融入发展。

 

提升品质,做“精”乡镇。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突出品质特色发展,加快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乡镇培育,全面彰显桐庐城镇独特魅力。分水镇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要立足全省范围,切实以“杭州西郊最靓丽小城市”的高度来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快“一心一带三区”建设,增强小城市的辐射功能;江南镇要以建设“一城两区”(即桐庐东郊卫星城,“风景桐庐”示范区、产业升级样板区)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建设标准,丰富完善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努力实现中心镇向卫星城的跨越;横村、富春江等中心镇要拉高标杆,以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实力,打造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全省一流的中心镇;瑶琳镇要围绕创建“全国一流旅游名镇”目标,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的示范镇。同时,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加快推动百江、钟山、莪山、新合、合村等乡镇发展,强化集镇建设和产业培育,努力建成一批特色乡镇。要深入研究县域大交通格局,优化城乡公交,适时启动16省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

 

点面结合,做“美”农村。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点面结合、重在惠民”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巩固提升5条风情带、5大风情节和25个风情特色村的建设成果,做好串点、成线、连片文章,着力打造4条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2个精品区块,有序推进5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32个中心村和3个风情小镇建设;大力推进“四边三化”行动,以路边、山边、河边和景边为重点区块,着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打造沿线靓丽田园风光带;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监管,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机制,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沟渠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

创新发展驱动,打造

绿色低碳的产业之美

紧扣“绿色、低碳、高效”导向,大力培育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产业,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第6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一、内蒙古生态文化研究会成立的意义成立生态文化研究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使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发展,特别是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多年来,自治区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走保护优先、工程带动、产业拉动的发展之路,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但是,从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等方面来看,林业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特别是,自治区生态建设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现代林业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些社会组织来研究和弘扬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促进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内蒙古生态文化研究会作为学术性社会团体,由生态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企业家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是连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桥梁纽带,通过深入研究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不仅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现代林业建设。成立生态文化研究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色资源,还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导。林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和丰富生态文化载体等多重使命。就自治区而言,当前的生态文化研究与弘扬还没能够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相协调,没有能够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己任的生态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在补齐短板,促进绿色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态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宣传普及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对它的关注和培育,同时要适应新的世界发展潮流,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造福子孙。研究会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通过举办论坛、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组织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会员,面向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唤起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从而形成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共识与合力。桥梁纽带作用。研究会作为社会团体组织,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是服务、落实政府决策,联系社会各界的重要力量,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研究会将根据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会员权益、市场主体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积极参与完善行业标准、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积极反映会员的诉求,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与国内外有关组织、企业交流合作,搭建生态文化建设平台,吸引一批与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相关的组织和单位,共同推进内蒙古生态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服务助推作用。研究会将立足于林业,着眼于生态,致力于文化,广泛联系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构建生态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体系。要紧紧抓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利用自治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生产工作一线同志们的作用,组织开展生态文化调查研究、学术研讨、交流学习等,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服务网络体系,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促进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化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三、生态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任务

生态文化研究会要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努力为政府、部门、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着力开展生态文化的专题研究与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服务。为此,生态文化研究会要在主管单位林业厅和登记机关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下,做好以下工作。着力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要通过舆论引导、媒体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更加深入人心。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荒漠化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周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生态伦理,树立生态道德,崇尚生态文明,适时开展“美丽乡村纪实”“生态文化的故事”“森林文化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沙漠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增强生态文化产业的活力。在全区森林、沙漠、湿地、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与实体产业配套的文化研究,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使生态文化切实为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推动实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生态文化传播能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生态文化内容形式,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形式,使生态文化更加贴近百姓,深入群众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形成多层次的传播网络,扩大生态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生态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使生态文化发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生态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使人们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创造的空间,使高质量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研究会刚刚开始运转,在做好以上几项长期工作的同时,当前重点要抓以下几项紧要工作。一是结合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和人才培训工作,择机举办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论坛;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企业和生态文化基地创建活动。

四、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会自身建设推动事业发展,必须有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

第7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一、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自然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自然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保护区自然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自然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自然保护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自然保护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自然保护工作的新实践。

树立和落实正确的自然保护发展观,涉及到保护区所在地环江县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生态强县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与自然保护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然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自然保护实际出发,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对林业部门提出的新任务,是我们党为林业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林业发展目标,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保护区实际,研究制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然保护工作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就自然保护工作而言,今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第一、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一个中心,生态文化名城”战略目标,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好局属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切实加强对贯彻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到林业具体工作当中。

第二、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林区维稳。林权制度改革是广西林业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林改本身。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建设时期的特殊性,保护区涉农边界的群众对对保护区的界线划定认识不足,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新的纠纷。因此,针对要始终把林农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把林农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好林改的宣传工作,让林农充分认识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到在自然保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让林农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8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今天我们出席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市长、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市民和青年代表以及关心支持城市森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在森林之城广州共同发表宣言。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是城市发展程度的体现和标志,我们必须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给予最大的认同。对于森林匮乏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影响给予更大的警觉,对城市森林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地位给予最大的肯定。

我们欣喜地看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试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为改善我国城市生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专家、学者深入探索引领城市森林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广大市民关注森林、保护森林、建设森林的意识不断增强,迸发了共建绿色家园的高涨热情。

第9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内容形式、丰富实践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二、主要内容

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时间安排在3月份。主要活动内容有:

1、集中宣传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宣传融入到志愿服务中,利用歌曲、影视、动画动漫、图书等平面媒体和手机报等网络媒体传播雷锋精神,推出一批学雷锋公益广告。组织干部群众以征文演讲、集体观看学雷锋电影等形式缅怀雷锋,感悟雷锋精神。

2、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将社区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结合联点共建工作,有针对地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社区家政、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植绿护绿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单位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送文艺和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

3、大力推进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利用志愿服务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组织志愿者广泛宣传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提倡低碳生活,鼓励垃圾分类,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利用“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动员人们参加义务植树,参与公园绿地、旅游景区、重要河流和水资源地生态环境治理,引导人们培育关爱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活理念。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志愿服务,组织“联点共建”小分队志愿者深入背街后巷、社区楼院、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清除卫生死角,营造优美环境。

4、大力推进送温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敬老爱幼、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五保户以及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送去关爱,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围绕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和素质提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

5、开展培训座谈活动。利用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活动、开展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阵地,对本单位志愿服务骨干、新进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举办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交流会,进一步探索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三、活动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明单位建设、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氛围。各单位、科室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2、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志愿服务月活动,头绪繁多,涉及面广,各单位之间需要各强化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单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要牢固条块整合,上下联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