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暴力当今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园暴力犯罪;网络时代;法律教育体制;暴力文化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57-02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比对待孩子的方式更能体现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让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应该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自21世纪以来,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冲突与挑战,数据表明我国校园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趋势也愈加明显,多媒体的不良影响成了诱发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因此,关注校园暴力犯罪,保护在校学生便成了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学生受到积极的教育,避免网络、报纸等各种负面新闻的影响。
一、校园暴力犯罪的概述
关于校园暴力犯罪,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的研究,现有的调查或分析,一般仅从一个较为片面的角度出发。比如社会学注重对其现象的收集、归纳;教育学则偏重对自身体制和教学内容的检讨;至于司法界,无论是在实务中还是理论上,亦只是单从一般的犯罪学角度探究其成因而企图完成事前的预防或事后的惩戒教育。由于考虑的范围比较孤立,必然不能全面而深入地剖析“校园犯罪”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因而,唯有从更高的角度方可能俯瞰全局,既找出“校园暴力犯罪”现象背后的成因,更能综合地构建行之有效且针对性强的预防和教育的系统。
(一)校园暴力犯罪频发的原因
1.校园内部及周边人员密集且杂乱。校园尤其是大学校园现在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扮演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职能,因此校园周边汇集的人员也是形形,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苑的30个商业摊点就有来自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十余个不同的省份,而且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具有商业竞争关系,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强卖强买现象屡见不鲜。更为恐怖的是在2006年南京市就发生过因为恶性竞争,一个包子铺老板在另外一家包子铺投毒,导致30多名学生死亡,70多人受伤的不幸事件。校园本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每年都会面向全国32个省份自治区进行招生,所以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是世界各地,南北方性格的差异,不同民族间的信仰、生活习惯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朝夕相处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小到吵吵闹闹,大到集体斗殴,所以校园暴力犯罪行为时常发生。
2.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差。在校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身体和心理都不够成熟,面对违法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时,大部分都会感觉到恐慌,难以作出理性的判断。加上身体发育不够成熟,难以抵抗暴力。其次,在校学生往往在犯罪发生时没有法律意识,不会想到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且犯罪嫌疑人往往也是考虑到对学生犯罪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较成年人小、不易被追究这种情况,也没有考虑到犯罪后法律的后果。
3.学生本身年轻易冲动。青少年因为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够成熟,往往会比较容易冲动,这样学生本身就会成为犯罪的主体和犯罪的对象,学生犯罪主要集中于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性犯罪等。以上罪名造成了社会的危险性,也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失,但是,学生犯罪在其有组织有计划、使用暴力性武器等方面并不突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是因小事而起,临时起意,往往三五成团,或者是路上抢钱,往往都是考虑不成熟导致的激情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相比,人身危害性明显较小。
4.校园安保力量薄弱。学校的校园安保现状也令人担忧,现在学校的保安都承包给了专门的保安公司,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营,保安人员大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中老年人,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根本没法控制局面,而且现在一个学校的保卫人员不到100人,平均下来一个保安维护300名学生的安全,根本就应付不来。
(二)校园暴力犯罪的分类
根据施暴者的不同和校园暴力的来源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暴力现象。这类校园暴力犯罪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或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导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变相体罚、体罚、言语侮辱等,当然这里的教育作广义理解,既指家庭教育又指学校教学。
2.在校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学生施暴主要是指某些学生因不成熟的恋爱观、青春性意识萌动、钱物需求或者仅仅因为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如、殴打、抢劫、侮辱、杀害等。
3.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行为。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学生的聚集会带来很多商业的发展,一些非法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或为了发泄心中不满而对学生施行身心侵害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特定场所,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更大利润纷纷将兜售、于广大学生,其中不少人用诱骗的不法手段。其二,一些犯罪分子在学校附近、学生上学的路上抢劫学生财物,对学生进行不法侵害等。
(三)校园暴力犯罪的手段
1.简单的暴力手段。在美国,因为枪支管制方面的因素,校园暴力的手段会更加恐怖,而相比于美国,中国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的暴力方式,利用匕首、石块甚至是徒手这样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使用枪支的几乎没有。
2.强制猥亵。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性的好奇懵懂会导致性犯罪的案件增多,无法正确的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暴力犯罪的发生,强制猥亵是很重要的部分。
3.吸毒、侵财性犯罪。近些年,青少年吸毒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侵财性犯罪,抢劫、偷盗时有发生。
二、洪山区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洪山区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
考察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我们不可忽略地应该首先了解所研究地域的经济、社会情况。武汉市洪山区在湖北省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2013年洪山区的国内生产总产值达710亿元,占整个武汉市的1/10。仅洪山区光谷的年总收入就超过300亿元。洪山区目前正在或者已经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以前经济欠发达地区迅速地转变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二是从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转变为服务业发达地区;三是正处在农村城镇化的转变过程中。人口方面,洪山区外来人员有120多万,户籍人口只有108.3万,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不容忽视。洪山区现有中小学校共计264间,在校中小学生23万7千多人。教师职工人数超过1万人,其中公办教师4800多人,民办教师(即聘请教师,工资学校自筹)5200多人。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外来人员急剧增加,居民贫富悬殊加大,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民办学校放开等因素的影响,洪山区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也呈上升势头。部分城镇学校甚至出现了校内外环境复杂,在校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局面。从洪山区批捕的案件情况来看,2013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285宗。而2013年在校学生犯罪或者以在校学生作为犯罪对象的案件共计23宗,2014年1-4月为12宗,同比略有上升。这45宗案件抢劫占53.3%;盗窃占26.6%;其他占20.1%。另外,教师犯罪案件除了2006年某大学教师王某猥亵本校3名研究生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外,尚无案发。
(二)洪山区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1.以财产犯罪为主。洪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往往会造成消费主义的风行,影响青少年的消费意识,造成他们追求奢华和短期消费的心理。而当他们的高消费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铤而走险,实施敲诈勒索、盗窃、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另外,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零花钱较多,不少学生还配有手机等较为贵重的物品,使得不少学生也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对象。我们曾经对洪山区某街道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展开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竟然有61%的学生对学校内外环境有不安全感。从洪山区检察院的在校学生敲诈勒索和抢劫案件来看,其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甚至有些对自己的同班同学下手。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供养的压力较小,因此因为生活困难而去犯罪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刺激。例如,洪山某大学学生张某,自2002年9月到被抓获的一年间,共参与抢劫摩托车12次,其中3次的作案对象是同校的同学。每次得手后,张某便能分到一些赃款,并用这些钱到网吧打游戏、购买名牌服装或者请同学吃饭。经调查,张某的父亲是小巴司机,母亲是清洁工,家境虽不十分富裕,但不缺吃穿,而且定期有零花钱。可是这些不能满足张某大手大脚的消费欲望。在战战兢兢地参与一次抢劫后,他尝到了甜头,便有了之后十几次的作案。
2.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成人化。当今社会,受暴力文化熏陶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不少表现为采用威胁、恐吓、暴力等手段,有手机等先进的通讯工具,精心策划作案方案,作案后及时毁灭各种证据。如有些高智商的青少年还会根据报道上所披露的警方侦察过程和方法,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学生犯罪人,只是在其成长道路上走了弯路,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去关心、去矫正、去帮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受害者更应该被广泛关注和保护。目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是可喜的是,对在校学生的保护已经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在阳光下成长成才,让每一个走过弯路的学生犯罪人都有重头再来的机会,是我们法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王鹏祥.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5):40-47.
〔2〕赵秉志.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年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徐久生,庄敬华.瑞士联邦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摘要:随着教育法规的不断完善,教师采取暴力行为来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然少见了,但是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在近几年来却在各个学校不断滋生蔓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语言暴力”有可能就此摧毁他们的一生。语言暴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语言的力量超出了想象,语言暴力的伤害事件常有发生。本文将浅析教师语言暴力存在的现状、教师语言暴力形成的原因和对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危害,最后将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关键词:语言暴力;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一、语言暴力的定义
说到“暴力”二字,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 “体罚”,随着法规制度的完善,棍棒教育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人权主题下受到极大的挑战,“体罚”已经受到约束。但语言暴力伤害孩子的变相体罚情况依然存在。表面上看,语言暴力相较于体罚来说更为文明,但给学生的伤害却不可轻视。
二、语言暴力存在的现状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以为孩子还小,骂了之后也不会记在心上,想用这种“激将法”来使学生幡然悔悟,使其发奋图强,于是这种语言暴力就成了理所当然,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前段时间一个微博纪录片,视频震撼人心,看完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里面的青少年由于经历了语言暴力从而走上犯罪。孩子天性善良,心灵易受伤,语言暴力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严重的是有些孩子会因此想不开采取极端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校园语言暴力的存在会给学生难以预料的精神伤害,甚至会孩子的一生,所以要停止以“爱”为名的语言暴力。
三、语言暴力存在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历史,陈旧腐朽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文化对于“严师”倍加推崇。
“严师”观念影响教育者,影响家长,小学生年纪小,比较活跃且多动,很多家长都会对老师说“管严点”,家长会以哪位老师管得严从而来衡量这个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传统观念里,严格批评了,孩子就会认真上进,成绩提高,这实质上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一切为了成绩,成绩好了就好,讲究“成绩”的教育教学导致了学校和家长对这种教师语言暴力的推崇是包容的,学生在遭受语言暴力时只能默默承受。
(二)职业倦怠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以及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时刻,因此,社会不仅要求小学教师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对于小学教师的要求要日益提高。
小学生个性各异,当今时代,小学教师要面对的是思想日益复杂的学生,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面对年龄小、精力旺盛又调皮的小学生,在学校时每根神经都要高度紧绷,要关注好每一个学生,大事小事全部包办,这让教师在长时间繁忙的工作中对工作失去兴趣。出现了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情绪波动大,造就部分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失去理智。
(三)心理压力过大
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活动,虽然说教师有寒暑假和周末,但教师工作几乎是没有时间的界限,需要每位教育者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制度,家长期许造成教师的压力。分数成为考核唯一指标。
教师还要承受来自学校的压力,晋升的压力,比如各种比赛、培训、论文、评定职称等,这些压力一旦得不到及时释放,就会积压起来从而产生暴躁的情绪,这也是教师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四)教师综合素质缺失
目前的教师资格认定中,素质方面要求被忽视,导致了教师的全方位综合素质得不到保证,过分强调了学历,忽略重要的素质问题。传统的师范教育只注重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课程的教W,讲授教学技巧及方法,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课程被忽略,导致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育教育教学这段路时,缺乏处理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受应试教育影响,如果成绩落后于其他班级,心理素质低的老师压力过大不能自我调节,把气撒到学生的身上。这些教师本身缺乏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一旦压力增大就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口不择言,出口伤人。
四、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语言暴力对学生人格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且不可估量的,也变相的体罚。小学生年龄小,易受到伤害,缺乏自卫能力,心理受到伤害会危害他们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一)形成“攻击型”人格
自尊心强的孩子,语言暴力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语言暴力后,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通常是敏感的,一旦刺激到他们就会变得急躁,易怒,这是他们反抗语言暴力的一种表现。长期处在语言暴力中,他们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形成“攻击型”人格,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又害了别人。
(二)形成“退缩型”人格
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心灵易受伤害,一旦受到严重伤害将会影响其一生。遇到“内向”的孩子,我们通常都会找出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活泼起来,用爱来渲染他们,使内向的孩子积极阳光起来。内向的孩子,采取语言暴力的话,会伤害这个孩子。胆怯的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攻击,会更加内向,长期下去,将会变得封闭、自卑,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甚至结束生命,语言暴力的危害不可轻视。
五、防治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
(一)给学生多点鼓励和帮助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金子,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多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当他们犯错时或者学习成绩提不上去时,我们应当以正面引导来取代严厉地批评,多加辅导,以真诚感化他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缺点。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感到温暖,他们从心底里喜欢我们了,那么我们要求他们怎么做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师德比教学更为重要,明确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修养,减少负面消极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学会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平衡心态,提高我们自我控制水平,不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努力成为乐观开朗、理解宽容学生的老师,成为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
六、结语
对“语言暴力”说“不”,要靠教师的努力,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家长、学生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要从各个方面来保护孩子不受到心理伤害,多点鼓励少点讽刺,多点耐心少点急躁,多点友善少点粗暴,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暖暖的“爱”和“关怀”。任何形式的暴力都该被谴责,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彩霞.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5.
[2]鲁晓平.教育语言暴力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3]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2007,12.
[4]辛学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
摘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这一特殊时期下高中生学习压力问题和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师和学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原则,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针对德育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其成因,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在教育普及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也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时,学生容易以心理敏感或情绪压抑作出不当举动。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认识德育内容、观念和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1]
1高中德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1.1社会环境方面:高中学生个性特点鲜明,这一点符合其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学生的个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中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形成“偏听则暗”的局面。例如当今社会大发展中强调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学生选择辍学打工,技能不足沦为盗抢和乞丐群体,这就是当前德育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实案例。
1.2家庭环境方面:高中生尚处于青春发育期,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烈,在与外界人、事接触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同时又过度重视自我感受,容易导致偏激性心理产生。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但是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寄托在老师和学校身上,需要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相连接,为学生营造更加充分和完备的受教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高中生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导致对其心理、情绪等关注不够,家庭教育出现缺失和错位,使学生缺少正当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不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部分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骄纵任性,甚至偷盗父母钱财、打骂父母等。[2]
1.3学生自身的“三观”问题:而高中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依旧老眼光对待新学生,依旧把文化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说。所以逐渐出现了一些极不和谐甚至让人痛心的事,究其原因,德育教育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意识缺乏,导致人身观、价值观扭曲,在高速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中,盲目追随潮流,却不能明辨是非。例如当今校园暴力事件频出,学生甚至将打骂、侮辱同伴的视频和照片上传网络,追根究底,使学生受不良影视、小说情节影响,错误代入到现实,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2高中德育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2.1教育环境的优化:高中生德育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道德理念教育,高中生由于心智发育尚且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均要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老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化解重重师生矛盾,并且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学校方应该切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新的教育现象引导高中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同时以交流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将德育考察项纳入其中,综合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做好正确的引导,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认识,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则要注意信息传播的有效性。[3]
2.2德育活动的开展:高中德育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现实堪忧,因而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式,通过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充分感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高中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学生需要走出校门、走向生活,高中生也不能仅仅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体验中完善自我德育教育工作。据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等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参与植树环保、敬老爱老活动,学生在与不同的社会群体接触中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作用。开展与时代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还包括捐款捐物、义卖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意识到德育教育对自身道德品格和思想培养的作用和影响。[4]
2.3德育教育渗透: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心理上的浮躁和欲望表现明显,这种价值观念也对当代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当代教育工作中,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校德育教育华而不实,德育工作落实靠后直接导致教育恶性循环,不良效益日益凸显。因而在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学生自身均应该摒弃浮华,时时刻刻渗透德育教育,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德育教育融入课本、融入生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感悟人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3结语
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形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社会在变革,而高中德育教育也要有新的对策,针对当前高中德育教育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究其原因,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148.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09:128-129.
[3]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20+133.
[4]罗景燕.当前普通高中德育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19+28.
一、用德育氛围浸润思想政治教育
我结合新河县公民道德建设“4+1”工程(即公民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建设文化走廊(即打造了“德育墙”,张贴了《弟子规》《二十四孝图》《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还利用橱窗、报廊、展板、悬挂宣传标语、名人名言以及校园广播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的浓厚德育工作氛围展开教学,让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美德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启迪学生的美好心智,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用德育阵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校德育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有力,效果良好,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长期被评为平安校园,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根据当地资源,充分利用董振堂纪念馆、心理咨询室、《新河中学报》等阵地加强德育教育,使德育管理具有层次性。我还把省级“十一五”课题《中小学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及中央教科所《中小学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与政治教学联系起来,并形成因果关系,从而在不断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真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三、用社团活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学生学习时间紧、课余生活单调等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文学社、读书会、广播站等的社团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我们还可以开展政治课外兴趣学习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郝苗村蔬菜种植基地、新河钻机厂实践车间以及首届红枣文化节等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
四、用生活实际激励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结合心商(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志商(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水平,包括坚韧性、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方面)、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逆商(是指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灵商(就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财商(是指理财能力,特别是投资收益能力)、健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的反映)、胆商(是一个人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等十商现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具有生活的意义。
五、用管理模式辅助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成功总结出一套以“三入三即”为抓手的德育管理模式,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三入三即”就是“入楼即静,入室即学,入学即专”三项要求的简称,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三入三即”管理模式的创新点在于融合了德育和智育内涵,营造了一种勤奋乐学、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塑造了学生健康美好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随着“三入三即”的深入开展,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取得质的飞跃,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攀升。
六、用媒体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学中,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比如中国的“天宫一号”对接、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观看电影《我的1919》《东京审判》、听邹越大型博爱激情演讲《让生命充满爱》等,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由具体到抽象,把枯躁的说教、乏味的数字变成鲜活的影音元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强烈地感受到了政治课的魅力,增强了参与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用多元标准评价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当今的世界已经是个多元价值的时代,所有政治和教育都要为此服务,所有讨论都要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政治学科在不断“授人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渔”。在这个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按多元标准来评价。我认为,获得“校园十星”( 全面发展星、成绩优异星、学业进步星、友爱互助星、文明守纪星、环保卫生星、文体特长星、尊师敬长星、管理才干星、勤奋自强星),加入兴趣小组,参加社团活动,进行社会实践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以便让学生在关注社会、获得体验中,发挥潜能,拥有自信,提升情感与价值观。
关键词:师生关系 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76-02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直接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并完成的,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的健康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所以,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社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生存环境—网络环境,这是人们以网络为平台、以电子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虚拟生存环境。这虚拟的生存环境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进行零距离的、广泛的交往。网络环境干预着人们原有的生活世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被这数字化的空间所决定。[1]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自然难逃网络的深刻冲击,这种冲击对学校教育领域是全方位的。当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时,除了引发教育技术的革命,还引发了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因此,深层剖析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创建有效能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回应网络环境要求的根本前提。
1 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一名就读于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QQ空间里,出现了这样一段视频。在“辱骂”和嘲笑中,年近七十的老师仍在持续讲课,一个戴着耳钉的男学生(以下简称“耳钉男”)走上讲台,伸手打算摘下老师的帽子。老师像有所防备,迅速将帽子放在了衣兜里,“耳钉男”则回到了座位上。此过程中,老师讲课的话语没有停止。学生们不停地尖叫和骂着脏话。另一名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拾起一个塑料瓶向老师掷去......
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春明在教室内被大四学生挥刀砍伤,当晚不治身亡。
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老师郝旭东在课堂上被学生当场捅死。
……
近年来,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学生刺向恩师的尖刀锐利而无情,杀害教师的时侯显得残忍而又平静!相信这种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深刻的突显出当今校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师生关系“不和谐”。
老师和学生永远是校园里的主角,可这两大主角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正在发生着上一代、甚至是上几代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一方面,老师和学生相互指责,老师总是说现在的学生冷漠麻木,学风差,学生则总抱怨老师讲课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一些老师开的博客备受学生青睐,只要已更新就有学生抢着去留言评价,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冰冷还是和谐?一边是学生和任课老师在校园里形同陌路,甚至学生不知任课老师是谁,老师认为现在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眼里。另一边学生又很热衷在网上和老师谈话,点评老师,而且这样的点评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这师生之间是彼此漠视还是格外在意?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师生之间已经变成裸的利益和金钱关系,学生花点钱就能得三好学生,就能顺利毕业,另一方面,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觉得自己是学生的保姆,学生不管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这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四川音乐学院的朱运龙老师在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对师生关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29%,“比较满意”的站26.8%,“一般”的占47.6%,“不太满意”的占19.5%,“很不满意”的占3.2%。[2]要改变现状,就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重新构建,然而要重构师生关系来改变现状就要先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方能对症下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
2 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沟通与交流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师生间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作出的思考,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最终达成和解。然而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师生分离,教学在线。这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讲座和沟通的方式。网上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师生间超时空,远距离的双边互动和学习伙伴间的多边互动,但却因难以控制而影响师生密切合作。学生不能亲身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再有长期亲密相处结下的师生情谊,教师的那种言传身教的感染力,心灵震撼和共鸣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消失。
2.2教师真情投入不足,“关爱学生”缺乏具体行为和艺术
为人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乃天职,这尽人皆知。可是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显得高高在上,缺乏坦诚。“教师是高级骗子,医生是高级流氓”的民间戏言,就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缺乏真心实意的师生情感关系现实。学生是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很多时候,他们对老师的某个“破绽”是十分敏感。如老师出乎鼓励需要,常习惯地没有实在内容的“好”、“很好”;老师给学生的鉴定常常“该生……”的千人一面、众生一词;向学生许诺某事,常常开的是“空头支票”;课堂或学习场合有“职责”式的沟通,学生课余生活需要老师之时“难以见师之影”……试想,师生关系如某些社交场那样带着面具、毫无真情,对一颗正在成长的心灵而言岂不“恐怖”?无可否认,我们许多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亦用苦,问题是因缺乏探索,没有考虑到光有爱生意识是不够的,没有付出真挚的爱的情感,便没有符合学生需要的爱的行为,更没有更科学合理的爱的艺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自然是冷漠,浮于表面的。抛弃坦诚犹如丢失灵魂,只有躯壳的“师爱”毫无意义和价值。
2.3学生自身的原因
以往,学生都是“乖乖女”、“乖乖男”,对老师说的话都是言听计从,从没有任何的反抗。而今信息社会,学生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性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如此追求个性发展的学生与恪守传统的老师发生冲突就不可避免。另外,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再加上承受压力能力不强,一旦外在压力增大学生便会产生抑郁、抵触情绪、或者自暴自弃,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所有这些心理问题与反应的产生都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2.4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世俗社会、感性文化和功利价值的大环境,强有力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关系,尤其是高校师生关系,学生没有了对老师的敬畏感,老师没有了神圣感,以往的神圣师生关系已蜕变为世俗的交易关系。在当今信息社会师生群体结构,由目标协同结构转变为某种利益博弈结构,师生之间的竞争和对立在所难免。师生双方相互行为的左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敌对状况,这种状况的形成,其所在的学校有不可推卸的领导、管理、教育责任。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所以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及时采取措施,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注释: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咨询;现状;建议
1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生活环境、社交环境、学习体验的变化,以及来自家庭的压力、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
1)生活环境:结束高中的生活,来到新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每天都可以回家渐渐转变为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才能够回一次家。因此,对于新的生活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的周期较长,在适应期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烦躁等不适现象。
2)社交环境:来到新的校园,朋友圈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有的人天生社交能力较弱,不善与人沟通相处,因此在社交问题方面也会给新生带来困惑及疑问。
3)学习体验的变化:结束了高中老师督促学习的过程,一下子转化成自己督促自己学习,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一项挑战,有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将精力分散,从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从而引发自身的焦虑。
4)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独立学院学费收费较高,来自家庭经济的压力是导致贫困大学生悲观、自卑、抑郁、焦虑、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的重要压力源。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多面临着来自经济的考验。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是他们很繁重的负担,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因为自己要花掉庞大的开支而对父母产生负罪感。贫困家庭的学生的自卑感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而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有一部分学生会担心别人会因为自己的家庭出生而看不起自己。有时别人的言行举止并不是有意针对或者伤害他们的,可是在他们的角度看来,这些人就是在挖苦嘲讽他们。也有一种情况是他也知道别人并没有看不起他,但是他自己却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低人一等。长时间的自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无法挣脱生活的困境,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使他们在抑郁之外又增添了焦虑。除了经济负担之外,学习的压力、能力培养的落后、同学交往中对自己的误解或歧视、面对“双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加之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经济方面的困难、焦虑抑郁的心理成为贫困生突出的心理特点。有些同学以没有钱为理由,逃避或者拒绝与群体交往。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性格的严重缺陷。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悲观绝望,走上了极端。
5)就业形势的压力: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企业所需要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愈发减少,因此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学生所要面临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水平又往往偏高,因此当自我期望同实际情况之间出现差异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心理落差的形成,因此容易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困扰。
2 独立学院心理咨询现状
由于近期层出不穷的独立学院流血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独立学院虽然早已开展心理咨询诊室,但是心理咨询的进度仍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矛盾以及不足。
1)人员配备问题: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系统化的训练及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处理学生心理咨询问题时会显得缺乏经验,同时也不能令学生取得满意的结果。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出于学校对于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报酬较低等原因不愿留任工作,因此师资力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低等人员问题是制约独立学院心理咨询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制度化不够规范: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心理咨询等工作的发展未能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制度、管理体系的构建同其他部门不同,需要通过在实践中谋求创新及发展,从而建立一份良好的制度。
3)宣传力度不够大: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学生在遇到心境障碍时没有意识去进行心理咨询,这说明了独立学院对于心理咨询的推广工作不够。
3 存在问题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总结: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职业问题及生涯规划问题、自我认知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四年高校生活,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
3.1 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疾病
心理咨询行业在国内起步较晚,人们对它的认知存在误解。人们觉得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一定是不正常,或是等同于患有精神疾病。因此接受心理咨询就意味着觉得自身不正常或是有精神疾病,内心害怕同学的误解,以及同学背后的议论。同时大学时代也是个体心智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自尊心逐渐增强,出于隐私等多方面的考虑不愿轻易向别人袒露内心世界,怕被人当作笑柄,以及尴尬的局面。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心理咨询学生的态度明显较为消极。
3.2 将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同大学中的心理咨询混为一谈
医院内临床心理咨询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对于患者的处置上与校园中有所不同,临床心理咨询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在业务开张上带有医学倾向,突出药物的治疗作用,咨询师一般具有处方权,而处理患者的方式大多是通过药物及语言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心境障碍。而校园中的心理咨询的方式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发展性的目的,通过一定的专业技巧,用语言沟通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处理心理矛盾,分析利弊,疏导不良情绪,同时帮助正能量的开发。
4 结论
大学是个体成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而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广泛的开展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如下:
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有助于疏导学生不良情绪,拓宽学生的思路。人贵自知,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优缺点才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检查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发展人格,使其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健康成长。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控制并将其心理品质进行优化,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咨询的普及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帮助学生从迷茫和困惑中解脱,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能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挫折,促使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John W.Santrock,王建中等译.心理调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民办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困境 解决对策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中职学校学生一般是中考的落榜生,自觉性不强,厌学情绪较高,处于成长的叛逆期,性格容易冲动,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主体意识超强,以自我为中心。中技生普遍存在的这些特点是近年来中技生犯罪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中技生进行法制教育十分有必要。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技校面临经费、招生、就业、安全等多重压力,其开展法制教育面临的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
一、面临的困境
民办学校经费自筹,自负盈亏,经费的不足使学校只注重生源的扩大,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政府的资金扶助政策只对公立学校倾斜,对民办学校的资助微乎其微。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只将公立学校的投入纳入年度的财政预算,而对民办学校只以补贴、优惠政策方式进行,所以对两者的重视程度相差甚远。学生交来的学费是民办学校唯一的经费来源,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为扩大生源,在整个学校工作整体中往往只注重招生环节,每年到招生时大张旗鼓,不惜花血本宣传,但忽视学生品德修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远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校是认钱不认人,对学生思想素质、学业成绩完全不设门槛,为防止生源流失,学校对严重违纪学生不轻易开除。资金的紧张往往使不少学校重短期经济效益而视轻学风建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管理与服务缺位,使民办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政府对民国办学校的相关机制欠缺成熟。有经济学家所言: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1]。保持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是我国民办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西方民办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而在我国,国家对公立学校实行的许多政策,民办学校都不能平等地享有[2],如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多数遭遇难产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政府的不重视使民办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自身也缺乏自信,这就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和老师队伍的稳定,从而削弱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积极性。
二、民办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现状
1.随意删除法律基础课程。
法律基础课是技校的必修课,也是技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提高未来产业工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将具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技工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有不少民办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重专业课轻基础课,认为法律课可有可无,公然违反教育部门规定,随意删减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其中也包括法律基础课。这无疑有违国家的普法教育工程和教育方针,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制基础教育,将来进入社会后缺乏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
2.法制教育成为“盲点”。
招生压力大,民办学校客观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求生存、求发展,所以很多学校都只追求招生而忽略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内容,法制教育在民办学校被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在师资配备上缺乏专业性,随便找个行政人员充当法律教师。在教育形式上较单一,一般是通过讲授、开班会等形式进行。由于没有亲身接触具体的案例,感触不强,活动过后学生对法律知识渐渐谈忘,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3.法制教育目的不纯。
因为声誉将直接影响民办学校的招生状况,有很多学校会将安全教育放在仅次于招生的第二位,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也渗透法制教育,但往往只站在学校存亡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角度进行教育,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法制教育的本质效果没有得到体现。而且学校在开展各类形式的法制教育时只求功利忽视实效,追求外表热闹、数据报表,满足于今年开了几次大会,搞了几次活动,违法犯罪率多少等统计数字,认为这样就可以应付上级检查或可以在年终总结写上一大笔。这种表面文章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其实效却不得而知。
三、加强法制教育的对策
1.净化社会风气,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心。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黄、毒、赌等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不正当竞争、非法交易时有发生。中职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的真空中,他们社会资历较浅,面对物欲横流,往往容易迷失方向。法制建设的不足和腐败现象的普遍出现,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假象:许多人违法犯罪并没有受到制裁,有能力才是真本领。这样一种大环境是整个社会法制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所以纠正社会风气,狠抓廉政建设不仅对技校,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工作都是首要的任务。
2.改变办学观念,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民办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挣扎求存,不少学校因经费问题纷纷倒闭,但也有个别学校能经受考验,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学校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良好的办学质量。一个学校要持久发展,绝不能只看短期效益,更不能只注重招生环节,还要用心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一个合格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最基本的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学校应彻底改变“重专业技能轻德育”的观念,试想,如果一个毕业生踏入社会后违法乱纪,即使他具备很强的职业技能,也是社会的祸患。所以,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民办学校更应重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保证法律基础课的正常开设,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否则,早晚会自砸招牌。
3.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法律课的实效性。
技校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课堂缺乏吸引力,他们很容易分散精神,继而就会出现玩手机、睡觉、讲话、看小说等现象。所以,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强化法律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方法的创新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鸣,老师讲解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不影响原义的前提下避免过多的法律术语:二是注重灵活性,教无定法,课堂上根据不同情况可适当开展表演、讨论、游戏、模拟法庭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以案说法,法律基本理论对技校学生来说显得太抽象,必须辅以精炼、典型案例加以分析。
4.加强家校紧密联系。
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跟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往往生长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或过分溺爱,或缺乏温暖,或家长染上恶习,或暴力高压,或“空巢”,学校应追本溯源,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成长的环境,从而对症下药。
此外,还要改善民办技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制知识竞赛、墙报宣传等。
加强民办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克服较多的困难,但只要社会、家庭和学校齐管共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够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纽约市;犯罪率下降;警务改革
Abstract:Between 1994 and 2009, the crime rate of New York City had witnessed an unusually continuous decline. What are the causes that could account for this unprecedented phenomenon? Discussions over the reasons are numerous and sundry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studying realm. This article tackles the ques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lice reform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dramatic decline by surveying measures including the subway fare evasion,capturing drug smugglers,the check of suspicious persons , special attention of juveniles and so on.
Key words:NewYork city ; decline of crime rate ; police reform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69(5)
在美国人所有的关注中,不安全感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这可能是因为从殖民地建立伊始到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对犯罪和动乱的恐惧感始终缠绕在美国公众心中。纽约①作为世界的经济、金融、文化和时尚之都,从1960年代开始犯罪率一直处在迅速增长之中,一时之间成了“犯罪之都”。但在1994―2009年,纽约的犯罪率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迅猛下降,不管是从七项犯罪重罪上看,还是从纽约整体犯罪率上看,此时的纽约已经变为“安全之都”。对于这一显著变化的现象,国内外学术界都给予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学术界通常以经济周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作为较为常见的解释,但是特定人群中年轻人数量的多少在犯罪学家看来并非决定因素,经济周期和犯罪率之间尚无明确的相关性。[1]哈佛大学马克・穆尔教授(Mark Moore)告诉《纽约时报》:“纽约正在经历一场无法用社会学因素解释的犯罪率急剧下降的现象,这很可能是警察行动的结果。”[2]受此启发,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希冀以纽约警务为视角,梳理纽约警察局治理城市犯罪的举措。
1 “腐烂的大苹果”――1990年以前纽约的犯罪状况
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约20年的繁荣时期。但从60年代开始,经济萧条、失业率日增和民权运动高涨等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犹如噩梦般困扰着美国各大城市,而此时纽约也不例外。泛滥、街头犯罪严重、赌博盛行等社会问题使得纽约动荡不安。在1990年以前,凡到过纽约观光、居住的人士都有这样的经验:你身在纽约,上街时口袋中一定要记着装10元或20元美金零钱,这可是你的救命钱!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陌生人凑上来,手中拿着一支手枪或一把刀子指着你,这时,只要你交出10或20美元,就可以脱身了,否则就后果不堪设想。[3]纽约市民有一句“自嘲”的话:“没有被抢过的人不能算是纽约人”,而纽约人口当时有大约800万之众,由此可见歹徒猖狂。[4]
如表一所示,1960――1990年纽约的犯罪数量发生了迅猛增加。其中,暴力犯罪数由1960年的1.9万例上升到了1990年的17.5万例,30年间比率增加了827%。财产犯罪数由1960年的14.5万例上升到了1990年的53.6万例,30年间增加了269%。犯罪总数由1960年的16.4万例上升到了1990年的71.0万例,30年间比例上升了333%。1990年,纽约的基本犯罪率达到了非常高的数值:谋杀、抢劫和汽车偷窃犯罪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5]人口向都市郊区迁移是美国长期以来一个全国性的现象,这对纽约却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几乎所有美国城区在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都不是发生在市中心城市,而是在近郊孤立的小块地区。[6]于是,地铁成为市郊上班族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20世纪70、80年代,纽约地铁逃票行为大量存在,这不仅让纽约每年损失大量的经济收入,而且大量逃票的存在,让纽约人觉得纽约混乱无序。1970年,虽说纽约仍旧是全美财富500强中125家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不过仅仅在这一年,就有6家公司决定搬离曼哈顿,他们普遍不满纽约糟糕的犯罪率和税收。
由于企业逃离、大量人口迁往郊区以及世界经济局势的发展,造成了纽约70年代的财政危机,使得纽约无力支付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和治安支出,这些都更加恶化了纽约的犯罪状况。此外,纽约警察局内部的不团结、不信任、不作为,也严重影响了警员打击犯罪的士气。[7]纽约警察局官员也承认,警察局自我管理机制明显的失效使得纽约获得一个臭名昭著的绰号――“腐烂的苹果”。[8]总之,1990年前的纽约治安十分混乱,纽约由“世界之都”恶化为“犯罪之都”,沦为犯罪分子的“天堂”。
2 1994――2009年纽约警务改革措施
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曾提出“犯罪是城市的问题”的命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与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生活也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简单的说,没有现代的城市,也就没有现代的社会。然而,当代城市的犯罪问题是较为突出的,但如果能成功地控制城市的犯罪,那么也就能大大提高现代社会生活的质量。
1993年,纽约市长戴维・迪金斯(David Dinkins)在其任职期间,因经济滑坡严重、打击犯罪不力、犯罪率屡创历史高峰而被竞选对手鲁道夫・朱利安尼(Rudolf Giuliani)击败。朱利安尼以“打击犯罪、振兴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为竞选口号,赢得了许多纽约市民的信任,当选为纽约第107任市长。1994年2月,上任不久的朱利安尼,任命经验丰富的威廉・布拉顿(William Bratton)担任纽约警察局长一职。而此时布拉顿认为,纽约警察局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他指出,纽约警察局是“一个人数众多、无重点预防犯罪、官僚组织、内部交流或合作贫乏、对外部信息长期缺乏对策的部门”[9]。针对诸多问题,布拉顿就职后以“零容忍”为理念,拉开了纽约警务改革的序幕。
2.1 纽约警察局对地铁逃票实施“零容忍”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自1994年威廉・布拉顿上任纽约警察局长一职,布拉顿不去抓大事、不去查大案要案,却对“鸡毛蒜皮”的地铁逃票大感兴趣。新闻舆论界对布拉顿大感不解和质疑,但布拉顿坚持以“零容忍”为理念,认为“偷蛋者亦能偷牛”,着手对纽约地铁进行整顿。
虽然,纽约地铁每天有大量的逃票者,但交警不可能大批量逮捕他们。因为每张票不过1.15美元,如果逮捕了他们,警察要做相应的文书记录工作,犯人要接受传讯,在法庭上认罪之后,再接受罚款,这个过程需要警察从巡逻地铁的工作中转移出来,这却对本来警力不足的警察局,更是雪上加霜。根据调查发现:女士们感觉地铁犯罪率在30%到40%,谋杀犯罪率在40%到50%。男士们感觉地铁犯罪率在20%到30%之间,谋杀率在30%到40%之间。事实上,地铁发生谋杀的概率只有1%在2%之间。[10]但是由于地铁受空间的限制,任何发生在地铁中的事件,貌似就在乘客的身边。因此,在地铁中的犯罪,纽约警局不得不高度重视。
针对纽约诸多犯罪问题,纽约警局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招兵买马”。从1990年迪金斯当选纽约市长开始,纽约警局人员的数量就开始增加,到1990年代,纽约警局全职警员的数量从39400名上升到53000名,增加了35%。[11]针对纽约地铁逃票问题,警局每天安排5至8个,有时10个警员穿着便装日夜守护在车站,逮捕逃票者。一次能逮捕10―20人,将他们在站台上一字排开,以警示那些试图逃票者。等到这一天所有逮捕结束后,警察押着逃票者至警局。便衣警察有时在凌晨三点进入地铁站,发现逃票者,便将其逮捕。那些试图逃票的人出于对逮捕的恐惧,不得不对自己的行动有所收敛,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逃票行为急剧减少。
警察局对逃票者都要留下指纹,随后进行犯罪记录调查。结果发现,逃票的人里面,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被通缉的逃犯,每20个人中就有1个非法携带武器。[12]警局通过成功的逮捕地铁逃票者,提升了警察的荣誉,降低了城市犯罪、无序和混乱现象,验证了“犯罪可预防”理念的正确性。
2.2 纽约警察局的缉毒举措
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暴力迅猛增加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城市从1985年开始传入了可卡因,以及参与分销的帮派出现集团化发展。虽然很多暴力是针对竞争的团伙,但仍有很多无辜的市民被杀。美国联邦部门的研究表明,一旦瘾君子吸了毒,他们犯罪的几率是他们未吸毒时的4―6倍,而且很多都是暴力犯罪。[13]而纽约的使得当地许多犯罪问题变得更糟:走私者、批发商和买卖的双方,经常诉诸武力解决他们的交易纠纷……吸食的人渴望得到金钱来购买,这可能会迫使他们偷盗或抢劫。[14]1991年,纽约与有关的谋杀再创新高,其中死亡者至少达670起,占谋杀总死亡数的31%。[15]由此可见,犯罪对纽约治安的冲击和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当纽约警局认识到必须对犯罪进行严厉打击时,他们首先对缉毒部门的警员进行了大幅调整。1995―1999年,警局缉毒部门的人员数量比其他任何部门都增长得更快,从1990年的1183人增加到1999年的2800人,也就是说在9年时间内增加了137%。但是,在1999年之后的几年时间内,这一部门的人数发生了锐减,到2006年,其人数又回到了1180人,这一数字比1990年时还少3个,并且在之后的几年内还有更进一步的锐减。[16]
那么,纽约警局缉毒部门的人员数量增减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把如此之多的人员配备又迅速撤离呢?一个非常有可能的解释是,治安的优先目标发生了变化,缉毒成为警察局的优先目标,警察局杜绝在街道上发生交易,并减少与暴力相关的犯罪。同时,在纽约警察局赢得非法战争之后,再将自己的人员撤出或转移至其它部门。
纽约警局在街头上开展专门的缉毒行动,一般措施是,驱除交易猖獗的街区的公开交易,并没收和追踪涉嫌枪支,查封吸毒贩毒场所;部署警察重点监视泛滥区域;重点打击贩毒链条中的中游供货方和毒贩子;联合联邦、州和市的缉毒警员,大力打击交易中的“大鳄”;对青少年吸毒给予特别关注。在纽约警局缉毒过程中,他们发动全市社区居民,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缉毒,并发挥社区警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警察还发现和枪支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于是,警局将对待枪支的战略运用到缉毒问题上,通常会盘问犯罪嫌疑人:枪支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对枪支展开溯源,警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效果极佳,不仅大大降低了犯罪,同时也降低了街头其他暴力犯罪。
2.3 警察对街头可疑人员实施盘查
1990年代纽约警局值得提及的一个转变是,警员对街道治安的积极执法。警员对不同地点尤其是“热点”地区,通过一系列不同方法来控制有潜在威胁的犯罪。这些积极执法被布拉顿称之为“预防性执法”。这些方法包括:第一,在街道上盘查看起来可疑的人。第二,对这些人进行审问并搜查其是否携带枪支。第三,将有小过错的人逮捕起来,使有威胁的人从街道上消除掉。
纽约警察局重在预防。纽约警察局副局长杰克・迈普(Jack Maple)说:当你打开了酒瓶,我就会查看你的身份证……我可能偶遇一个皮带处鼓鼓的家伙,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搜他。[17]1998年1月到1999年3月,纽约警局盘查的数量达到175000起。[18]如图一所示,自1990年以来官方记录在案的盘查数量从1990年的41438起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581382起,足足增长了14倍。[19]纽约警察对街头可疑人员的盘查,显示出了纽约警局的治安理念――犯罪是可以预防的。
与此同时,警察在盘查嫌疑犯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根据纽约警察局2010年报告显示,87%的被盘查对象是由56%的非裔和31%的西班牙裔所组成。[2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警察实际盘查嫌疑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嫌疑,他们往往更愿意对非裔或西班牙裔进行盘查。
2.4 纽约警局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给予特殊关注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它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然而,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城市犯罪率的猛增,城市青少年也深受毒害。校园暴力、青少年吸毒和青少年帮派等现象犹如恶魔般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美国青少年。
20世纪70、80年代的纽约,哈莱姆、南布朗克斯、贝德福德-斯图威桑斯社区的非裔和西班牙裔青年的失业率经常超过50%,这种经济压力使得内城平民区家庭极度贫困,乃至摧毁了许多孩子的生命。吸毒的青少年成为学校的混混或恶霸,随后逐渐成为社会隔离分子和贫穷者……他们在青春期经常在街上闲逛,这让他们学会了街头亚文化标准:逃避地铁和公交票价、在街上乱扔食物和垃圾、偷窃食物和衣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用危险行为去恐吓路人、从事各种欺诈活动、组织和参加各种过度饮酒和吸食的派对。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统计,纽约的青少年人口在1970――1992年间减少25%。然而,同一时期,纽约人口中遭拘捕的青少年比例――尤其是因为严重暴力犯罪而遭拘捕――却大幅度上升。青少年按人头计,因谋杀罪而遭拘捕的数量增长近4倍;因抢劫罪而遭拘捕的数量增长超过2倍;因人身伤害罪而遭到逮捕的数量增长将近3倍。[21]朱利安尼和布拉顿分别上任纽约市长和警察局长后,对青少年问题特别关注。纽约警察局通过调查发现,40%的犯罪是由16岁以下孩子引发,并且是在他们的上课时段。[22]针对这种现状,警察局制定了一个全市的“治理逃学计划”――警察到全市各个街区巡逻,将逃学的孩子带回学校。警察局在对逃学问题治理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是被同伙怂恿逃学的,而真正每天逃学的,只是少数。
纽约警察局还创建了一种青年警官的职位,每个辖区派3名警员去处理区内的青少年问题。并且通过与校长协商更改警务政策,以此来有效应对学校附近的犯罪问题。同时,警员也会通过媒介宣传,将反逃学措施具体化,并听取民众的意见。此外,警察还全程跟踪青少年的暴力案件,积极办理,严格甄别和拘捕那些把枪支和出售给未成年人的嫌疑犯。
从上述措施中可以看出,纽约警局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特殊关注,制定较为完善的措施来预防与处理青少年犯罪。通过上述努力,纽约青少年犯罪率有了大幅度下降,1990年因杀人而被逮捕的18岁以下青少年案例151起,2001年则大幅度降到30起,降幅达到80%。[23]
3 纽约警务改革成效:“安全之都”
纽约警察局通过一系列的警务改革和努力,使纽约的犯罪率有所下降。在1994至2009年短短的15年间,纽约由“犯罪天堂”变为了“安全之都”。
从纵向上看,如表二所示,1990至2009年的 20年间,纽约每十万人中的杀人、、抢劫、人身袭击、入室盗窃、偷盗和车辆盗窃犯罪率分别下降了83.7%、76.8%、83.8%、66.5%、86.2%、63.5%和93.6%。其次,从横向上看,如表三所示,2007年美国主要城市的犯罪率与纽约比较,发现纽约的、入室盗窃、车辆盗窃和偷盗四项犯罪率是最低的。最后,从整体上把纽约犯罪率下降幅度同美国整体犯罪率下降幅度相对比发现,1994年纽约主要犯罪种类指数下降幅度是12%,而全美是2%。1995年上半年纽约犯罪率与1994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16%,而同时期全美则下降了1%。[24]由此可见,在短短的十几年间,纽约的犯罪率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纽约已经变为“安全之都”。
当今我国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在建设我国现代化城市和确保城市长治久安的过程中,纽约警察局的警务改革经验,值得我国城市管理工作者学习借鉴。
注释:
①纽约市是美国纽约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为行文方便,文中纽约均指纽约市。
参考文献:
[1]索菲・博迪―根德罗. 城市暴力的终结?[M]. 李颖,钟震宇,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3.
[2]William Bratton, Peter Knobler. Turnaround: How America's Top Cop Reversed the Crime Epidemic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98, 295.
[3]王瑞平. 当代纽约警察――机制・策略・经验[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7.
[4]孔宪明. 中国警官走进美利坚[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
[5]Franklin E.Zimring. The Great American Crime Declin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56-157.
[6]乔治・J.兰克维奇. 纽约简史[M]. 辛亨复,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5.
[7]李胜. 威廉・布拉顿治理纽约城市犯罪的经验[N]. 东方早报, 2014-5-27.
[8]Andrew Karmen. New York Murder Mystery: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Crime Crash of the 1990s [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89.
[9]Andrew Karmen. New York Murder Mystery: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Crime Crash of the 1990s [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92.
[10]William Bratton, Peter Knobler. Turnaround: How America’s Top Cop Reversed the Crime Epidemic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98, 151.
[11]Franklin E.Zimring. The Great American Crime Declin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49.
[12] [13]王瑞平. 当代纽约警察――机制・策略・经验[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3;135.
[14] [15]Andrew Karmen. New York Murder Mystery: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Crime Crash of the 1990s [M].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0, 160;171.
[16]Franklin E.Zimring. The City That Became Safe: New York's Lessons for Urban Crime and Its Control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114-115.
[17]William Bratton,Peter Knobler.Turnaround:How America's Top Cop Reversed the Crime Epidemic [M].New York:Random House,1998, 229.
[18]Andrew Gelman, Jeffrey Fagan and Alex Kiss. An Analysis of the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s “Stop-and-Frisk”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Claims of Racial Bia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Vol.102, No.479,Sep, 2007:815.
[19]Franklin E.Zimring. The City That Became Safe: New York's Lessons for Urban Crime and Its Control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8;129.
[21]王瑞平. 当代纽约警察――机制・策略・经验[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24.
[22]William Bratton, Peter Knobler. Turnaround: How America's Top Cop Reversed the Crime Epidemic [M]. New York: Random House,1998, 226.
关键词:大课程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61-02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开展二十几年了,从无到有,从少部分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到绝大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规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2005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范围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2]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怎么了?
根据笔者近五年的工作经历和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访谈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于:(1)个别咨询工作的重点在“救火”而不在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上。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如因失恋产生的情感问题,学习不良导致的自卑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从高校咨询机构的咨询登记表中可以看出,此外从高校网站讨论区学生留言也可得知)。由于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真正帮助求助者实现长期目标——完善人格,较为困难,学校心理咨询常会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无奈现象。另外,由于个别咨询往往是一对一进行的,受到人员、场所、时间的限制较多,不能帮助大多数没有问题或问题较轻的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2)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不明、课时不足(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20~30学时)和选修学生较多、班级规模过大等因素使得该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传递-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像一些讨论、参观、见习等教学方式,由于费时过多而被省略。这种学生“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被动学习模式忽略甚至抹杀了教育创新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在个体心理健康这个充满主观体验的领域,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但违背了学生心理成长规律,而且已经构成了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瓶颈。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等。[4]从教育部连发的两个文件可见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想使心理健康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既达到学生对心理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目标,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构建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课程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引喻为“一段教育进程”。[5]迄今为止,课程有四种价值取向: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学习活动。随着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课程观。大课程观突破了传统上“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也突破了“教学(论)与课程(论)二元独立模式”,形成“课程(论)包含教学(论)”这一新型大课程观模式。[6]大课程观强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既然是“教育活动”,就必然现实地而不是抽象地包含着和关涉着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种成分。[7]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的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经验和体会,并把学到的心理调节技巧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门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要求我们在课程构建时以学生为本,突出其活动性、实践性。一是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压力等。二是课程组织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如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三是课程评价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观察活动中的参与度、测评人际交往能力、制定与实施学习计划等。
三、大课程观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一套复杂的系统,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相应心理素质培养与干预的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
(一)体系特征
1.课程目标: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年龄特征相结合,贯穿“适应”与“发展”的原则与线索,并充分考虑各年级的实际需要。
2.课程特征:发展性和训练性相结合。“发展性”体现在,对于各年级面对的共性心理问题设计辅导方案,在克服问题和困难的集体活动中使每个人的心智都得以成长;“训练性”体现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自由地进行试验,去观察、分析经由团体所表现的资料,去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当成员尝试改变时,可以从团体中得到反馈,就地练习改变,进而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3.作用机制:把团体辅导、专家讲座、心理健康课程、个别咨询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关键在于通过团体动力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鼓励学生把心得转化为行动,由行动-小变化-大变化-突破、成长,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积极变化。
(二)课程结构
第一,该课程体系由两个静态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和三个动态的作用系统、活动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构成。其中,静态系统既是动态系统的基础,对其具有指导性,也是动态系统的作用依据和对象;而动态系统的运行又反过来影响静态系统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静态系统中,目标与内容两个系统是依次递进、逐步具化的,同时目标又对内容具有决定意义。动态系统中,评价反馈不仅要影响静态系统的完善,而且对活动系统的运行也具有监控调节作用;另外,动态系统中的“活动系统”也是为静态系统中的“内容系统”而服务的,以其为依据和对象。其具体说明如下图。
1.目标系统:由心理素质培养中“适应”(生活、学习、人际)目标与“发展”目标(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两条主线构成。大学生在其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上的适应,不仅反映了其个体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2.内容系统:根据常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目标和年龄特征为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风格、情绪控制、自我意识、恋爱、挫折应对、就业择业等。
3.活动系统:整个操作模式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以班级基层单位的团体辅导为基础,力图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进而通过心理健康课和专家讲座进一步改善学生思维模式。对部分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深层次的团体咨询,如果在心理咨询师指导的团体中不能化解,则进入个别咨询。这样不仅使得团体辅导惠及了大多数同学,而且缓解了高校咨询师不足的难题。
4.作用过程:本操作模式作用机制分为表层的活动过程和深层的心理过程。通过策略训练、反思体验等教育环节,在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实现学生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活动中重组认知,改变行为,最终得以巩固、形成心理品质的自我发展过程。
5.评价反馈:在本模型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评价反馈体系,无论是目标的协调、内容的整合,还是辅导活动的设计与阶段发展,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团体活动的客观评价相结合,以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为重要依据,反馈、调整、完善以达到最佳的实用效果。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前提。为保障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的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应当给该课程明确的定性与定位,高校要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需要一套严格而完整的管理与激励制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专业辅导员、校团委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各尽其责、有机协调。
参考文献:
[1]夏玉荣,余吉生.论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类型、特征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2.
[2]刘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1-5”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09,(08):56.
[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4]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11.
[5][6]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