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粮食生产安全;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现状
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数量安全现状
黑龙江省有自然肥力丰富的黑土层,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够向其它省份大量输送。近年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作物总产量持续增加不断创历史新高。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更是喜获特大丰收,实现了“八连增”目标,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成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唯一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
粮食生产质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黑龙江省拥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利的自然环境,是全国最大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546个,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安全、有机、健康的粮食产品。
1.土地压力日益增加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是维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给土地带来的压力也是逐年上升。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也逐年下降,黑土耕地的肥力更是逐年流失,植被的大量砍伐和破坏使水土流失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综合生产能力相比于黑土层开垦之初是逐年下降。
2.农业灾害频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黑龙江省农业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影响粮食生产的旱涝灾害和风雹灾害等,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而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抵御随时发生的早涝和风雹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不够精确,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3.农田生态威胁加重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近年来黑龙江省调整粮食作物结构,水稻、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导致农田生态、生物多样性减少,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农田生态承载能力日益下降,生态系统中自然形成的生物链被打断,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导致粮食生产安全受到潜在的农业生产灾害威胁。
4.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近些年来,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中,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使耕地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和农膜越来越多,耕地的质量严重下降,水污染也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三、保障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
1.加大力度保护耕地,减轻土地压力
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减轻土地压力已成为黑龙江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黑龙江省应加大力度保护自然肥力丰富的黑土耕地,恢复和保持土壤肥力,建立土壤水库,增加土壤耕层蓄水能力。增加农田地表覆盖率和覆盖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以逐步恢复土壤的生产质量。同时要加强开发与利用中低产田,综合开发与治理盐碱地,走边治理边保护的路子减轻土地压力确保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减灾防灾,加强投入保障措施
加强粮食生产投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府投入。
二是加强农民投入。
三是加强社会投入。
3.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黑龙江省应加强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经济的高效增长形成有机整体。恢复原植被、原生态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让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物各类。
4.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
全面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的任意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施用化肥,提倡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加快研制开发和推广生物肥与生物农药。
四、结论
综合以上观点可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粮食生产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也存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土地压力日益增加;第二,农业灾害频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第三,农田生态威胁加重;第四,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本文结合黑龙江省自身粮食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有助于黑龙江省在原有的基础上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粮食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解宗方,张伟.粮食稳定增产的政策保障――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1(11).
[2]闫雷,吴春丽,李国泰,秦智伟.中国粮食安全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郭巍,宋戈.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02).
介绍了泰州市姜堰区为农服务综合体发展现状,阐述了为农服务综合体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为农服务综合体;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15年,农业部将江苏省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2017年泰州市姜堰区正式启动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要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以为农服务综合体为主体的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将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散户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1为农服务综合体建设现状
姜堰区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截至2016年底,已建成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中心87家。共投入资金1.1亿元(其中整合财政资金0.58亿元),建成烘干房45296m2、机具库38997m2。投入12t以上烘干机636台套,粮食产地烘干能力从2015年的27%提高到2016年的74%。烘干中心覆盖全区80%的镇村,全年可服务面积49.33khm2,可存放机具4535台套,有效地解决了粮食大面积集中收割后无处晒、大中型农机具无处放、农业附属设施用地供应难以及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粮食烘干难、机具存放难、服务保障难、设施用地难等问题,构建了以为农服务综合体为平台,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涵盖农技、农机、农资、农经、农信、农保等服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为农服务综合体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农机户集合起来,组成产业服务主体,开展社会化经营服务,可增加单位产出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2)促进了农业服务产业化。成立为农服务综合体,可优化配置机具、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使农民土地承包权由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由要素形态转变为资本形态,从而提高了生产规模化水平和经营产业化水平。
2.2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大批量使用农机具,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农业机械资金投入大,回报期长,闲置时间多,利用率低,一般农户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购买,而为农服务综合体等服务组织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可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并可集中调剂农机具,实现规模化作业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逐年减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发展以为农服务综合体为主体的服务组织。组织引导各村零散的农机手、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加入为农综合服务体,集中人力、物力,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服务主体,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程农机作业服务,构成一条完整的服务链,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3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就必须搞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机资源。建设和发展为农服务综合体,必然会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是可以增加农业产出效益。通过提供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等“保姆式”服务,有效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可以保障农民种植收益。通过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可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可解决因阴雨天气带来的粮食变质问题;通过提供订单销售服务,可规避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滞销风险。三是可以节约农村土地资源。为农服务综合体可将农机集中存放,有效化解农村机库建设用地矛盾。四是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为农服务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
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中心竣工后,有些实施单位后期跟踪管理不及时,部分为农服务综合体运营不正常。
3.2承包关系不规范
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中心建成后,合作社吸纳社会资本购买了烘干机等设备,但是没有明确购买者、实际承租者与合作社之间承包关系,有的甚至未签订协议或合同,只约定缴纳多少租金、费用,对出资人责任、义务、权利没有具体说明。
3.3机库利用率不高
2016年新建的村级为农服务综合中心均配有机库,目的是解决合作社社员的大中型农业机械露天停放问题,但在调研中却发现,部分为农服务综合中心机库空置,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进一步完善为农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的建议
4.1强化管理,完善为农服务综合体管理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建立健全为农服务综合体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确保合作社规范、稳定、有序发展。
4.2强化引导,扩大为农服务综合体组织规模
要整合各种资源,增加组织成员,将农机手、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合作组织等吸收到为农服务综合体中来,以互惠互利、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自愿平等为原则整合机具,实现资源共享,以点带面,促使全体村民加入为农服务综合体,最终实现全村耕、种、收一条龙服务。
4.3强化服务,充实为农服务综合体服务内容
关键词:高标准粮田;建设;丹阳市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39-02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5 450亿kg,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450亿kg。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生产及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新增500亿kg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明确了新增500亿kg粮食需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途径来实现。而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规定资金投入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农田灌排、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理、农田林网和地力建设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建设。
1 项目实施情况
1.1 项目概况 丹阳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项目,分别实施了2007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追加项目、2011―2014年新增500亿kg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累计建设规模8 733hm2,建设总投资6 681万元。
1.2 建设地点 2007年项目建设地点为延陵镇延陵村、赵巷村和宝林村,珥陵镇护国村、中仙村、丈山村、新庄村和大施村,练湖管委会三分场、九分场和十分场;2008年为珥陵镇丈山村、大施村,延陵镇柳茹村、赵巷村、宝林村;2011年为珥陵镇护国村、珥城村、中仙村,云阳镇花园村、汉皇村;2012年为珥陵镇积庆村、扶城村,司徒镇培棠村、丁庄村、杏村村;2013年为云阳镇双合村、永福村、大钱村;2014年为访仙镇仁里村、陵口镇留墅村、延陵镇麦溪村。
1.3 建设规模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实施规模8 733hm2,涉及珥陵、延陵、陵口镇、司徒、云阳、访仙、练湖管委会等7个镇、街道,26个行政村。
1.4 建设投资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投资6 68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 155万元,地方投资1 526万元,中央投资占比77.16%,具体见表1。
1.5 建设内容 项目实施以来,按照实施方案批复,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为:各类防渗渠244.569km、块石挡墙0.723km、泵站16座、田间道路51.842km(其中砼路32.203km、砂石路19.639km)、方涵4座、农桥1座、田间机行渠桥969座、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3 503座、渡槽5座,具体见表2。
2 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机作业,提高了灌溉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根据项目区农水站和农户调查数据表明: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35%提高到65%左右,水稻每次灌溉时间减少1~2h、灌溉成本节约45~120元/hm2;水稻产量提高750~1 200kg/hm2、小麦产量提高450~600kg/hm2。
按照项目实施规模8 733hm2,灌溉成本节约75元/hm2计算,项目区每年灌溉可节约成本65万元;按照水稻产量提高975kg/hm2、小麦产量提高525kg/hm2,水稻单价3元/kg、小麦单价2.4元/kg计算,每年项目区农户增加收入3 654.9万元,节本增收3 719.9万元。
3 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80-02
泰兴市粮食生产面积9.65万hm2,常年产量7 260 kg/hm2左右,其中稻麦两熟面积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85.3%,产量7 800 kg/hm2左右。如何保证粮食单产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是该市农业工作者面临的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该市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低
由于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加之农技推广力量不足,稻麦生产粗放化管理问题实出,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低[1-2]。水稻生产上,机插秧虽然产量高、安全生产系数好,但一些农户怕麻烦,认为成本高,水稻生产仍以直播稻种植为主,大量杂稻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产量;部分农户由于水整田时怕肥料流失,机插秧基肥施用普遍不足,基肥到位率不足50%,影响了秧苗的活棵和分蘖;搁田措施不到位,无效分蘖多,群体恶化,病虫害发生加重;促花肥、保花肥施用率仅为45.2%,导致穗型偏小,粒重不高。小麦生产上,墒沟开挖率低,墒沟开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湿害渍害现象时常发生;纹枯病防治率为36.7%,一些防治田块用药量、用水量不足,防治效果不太理想,纹枯病产量损失率一般田块5%~8%,重发田块达20%以上;拔节孕穗肥施用率为42.3%,致小麦早衰,粒重下降。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到位率低是泰兴市粮食单产水平多年徘徊难以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1.2 机械播栽作业水平不太高
机插秧常因机手作业水平、追求效益等原因,常出现基本苗不足、秧苗分布密度不均、深栽致僵苗不发等一些问题[3-4]。小麦播种由于机手不能视土壤墒情灵活把握播种深度,常发生出苗不全、不匀等一些现象,近年来由于大型耕翻机械的应用,深播现象发生普遍。由于播种质量不高,出苗率下降,大面积生产上小麦用种量呈逐年加大趋势,此类田块一旦土壤墒情适宜,往往导致基本苗过多,造成后期生产管理被动,倒伏危险加大。秸秆机械还田作业质量不高,小麦苗期常因土壤暄松、根系吊空出现黄苗、僵苗,甚至死苗现象,难以形成壮苗越冬。稻麦播栽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苗期生长,而且影响稻麦一生的生长发育,对产量影响较大。播栽质量不高一直是困扰泰兴市粮食正常生产的首要问题。
1.3 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家庭农场适应了农村劳动力大幅转移的新情况,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过渡形式。近年来泰兴市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示范带动等一些措施培植了一批家庭农场,目前全市现有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进行粮食种植的368个,发展面积8 566.67 hm2,约占全市粮食面积的19.2%。由于投入、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多数规模经营体生产水平不高,有的生产水平甚至还不如大面积生产。如根思南湖的一家庭农场,小麦基本苗375万株/hm2,比标准的240万/hm2多135万/hm2,多56%。水稻生产基本苗315万株/hm2,比标准的105万株/hm2多210万/hm2,多200%;新街谢荡村的一家庭农场机插秧每穴苗数平均为6.5株,比标准的4.5株多约2.0株,多44.4%;河失夏港村的一家庭农场,机插秧结束时间比大面积机插推迟超过10 d,长势长相不如直播稻。由于配套的机械、仓库、晒场以及烘干设施等不足,稻麦延迟收割任其自然晒干现象突出,麦稻播插期时间推迟、持续的时间拉长,迟播晚播面积较大,严重影响了稻麦周年高产。规模经营体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泰兴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1.4 弱筋小麦生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泰兴市地处江苏省南北过渡带,80%为典型的高沙土,系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区域。弱筋小麦在泰兴市种植10余年,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2013年全市弱筋小麦面积超过2.8万hm2,占小麦总面积的65.9%,产量6 360 kg/hm2,比普通小麦约多375 kg/hm2。由于缺乏政策引导与扶持,加之弱筋小麦生产的配套技术不到位等一些问题,品质难以保证,弱筋小麦产业未能得到发展。弱筋小麦多以普通小麦的价格销售,优质体现不出优价。弱筋小麦生产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妨碍了泰兴市农业的转型升级。
2 发展对策
2.1 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通过市乡级农业部门加大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村干部等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力争做到简单易懂。每个村组选拔一些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好、奉献精神高的农户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技术示范带动效应,并按承担任务量的大小给予示范户相应的报酬。各村各组在乡镇农服中心的帮助下建立粮食高产示范田,将关键性的生产技术及时地以标牌形式加以展示,通过样板田的示范带动,让广大农户及时应用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期,农技人员要适时到乡到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对乡镇一些生产技术应用的考核力度,切实提高小麦沟系开挖率,扩大小麦拔节孕穗肥施用面积,减少直播稻种植。举办纹枯病防治现场会,切实提高农户对纹枯病的防治意识,确保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2 加大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播插作业质量
农技人员与农机人员要紧密配合,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现场示范等一些形式,提高机手的农机与农艺水平,增强质量意识。充分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市财政补助以及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对机插秧、秸秆还田、小麦机条播等一些机械作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减少农户负担,提高机手经济效益,确保播插质量。在稻麦等粮食播插作业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人员做好机手作业技术指导服务,搞好作业质量监督,夯实播插基础。秸秆还田的小麦因旱长势较弱时,要及时沟灌窨水抗旱保苗,做到窨一块透一块,忌大水漫灌。
2.3 积极提升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提高示范带动效应
出台科学合理的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家庭农场的培育力度,营造家庭农场创建的浓厚氛围。通过考核奖惩措施促进全市每个村发展1个6.67 hm2以上的家庭农场。对家庭农场适时提供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生产风险。对生产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家庭农场,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力争在全市打造一批规划设计科学、基础设施健全、循环道路齐备的现代化的家庭农场,从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泰兴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2.4 重视弱筋小麦生产,打造弱筋小麦产业
充分利用泰兴市面粉企业多、加工能力强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一批企业积极投入弱筋小麦产业化开发。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建立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种植等形式与农户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掌握基本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并在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户的生产水平,确保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发展弱筋小麦的精深加工,多渠道、多途径开发优质弱筋小麦衍生产品,培育和建立优质弱筋小麦专用粉品牌以及深加工产品品牌,充分挖掘优质弱筋小麦的增收潜力。
3 参考文献
[1] 王爱萍,张富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J].作物杂志,2007(1):15-16.
[2] 杨凤敏.广西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10(5):1746-1749.
>>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化肥施用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的农业气象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对贵州粮食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粮食价格和农业收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研究 论我国粮食收储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建议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978―2005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省耕地流失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010年铁岭天气气候对全市粮食产量的影响 陕西关中地区农用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农机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化肥施用量对吉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路雄.中国耕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不可回避的政策选择[E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09-06-01.
[3] 陈 靖.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经营问题――基于大户经营模式的讨论[J].中州学刊,2013(4):57-61.
[4] 郭 亮.当前农地流转的特征、风险与政策选择[J].理论视野,2011(4):39-42.
[5] 陈 洁,刘 锐,张建伦.安徽省种粮大户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9(4):4-14;98.
[6] 孙新华.城镇化,谁来种地?[J].南风窗,2013(4):64-66.
[7] 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3):32-37,65.
[8] 卫 新,毛小报,王美清.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31-36.
[9] 高梦滔,张颖通.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6(8):21-26.
一、“托市收购”政策成效明显
“托市收购”是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市场粮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的调控手段。200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同时推出“托市收购”政策,要求“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同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了早籼稻、中晚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和执行预案,对主产区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国家公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和执行预案,对主产区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对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主要粮食品种,在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较多时,政府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供求,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
“托市收购”政策实施近十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保护了农民利益。每到秋粮收购高峰期,粮食主产区粮食集中上市,都会重复阶段性和区域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市场价格弱势运行。政府通过政策性收储,减少了市场上粮食的供给量,从而拉动了市场粮价上升,避免了农民“卖粮难”和“谷贱伤农”,保护了农民利益。
二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有“托市收购”政策的保护,农民不再担心粮食卖不出去或卖不到好价钱,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从2004年到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由2003年的4307亿公斤上升到2013年的6019.4亿公斤,十年累计增产达1712.4亿公斤。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2013年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896元,是200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22元的3.4倍。
四是拉动了经济增长。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
五是稳定了市场粮价。政府通过托市收购,掌控了大部分粮源,有效地防止了市场粮价大涨大跌。
六是促进了社会稳定。增强了农民安居农村、安心务农的信心,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和耕地大量撂荒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城乡社会治安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七是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粮食库消比达到35%左右,个别品种库消比达到60%甚至70%,一般的品种都是40%至50%,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17%至18%最低安全标准。
二、“托市收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民种粮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国家储备粮越来越多,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粮食有库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是太多就成为了负担,现在各地普遍面临严重的库存压力。
其次,我国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国内外粮价倒挂,刺激企业大量进口粮食。由此陷入粮食连年丰收,进口粮食越来越多的境地。
第三,由于参与“托市收购”的企业能够获得国家财政的收储补贴,企业收购的粮食越多,存储的时间越长,享受国家的补贴资金也就越多,导致参与“托市收购”的企业屡屡出现违规抢购粮食、收购粮食品质不达标、拖延粮食出库时间乃至“转圈粮”等“乱象”。
三、完善“托市收购”政策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开始质疑,“托市收购”政策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实践证明,“托市收购”是保护农业、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必须坚持。对“托市收购”政策实施后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一是实行政企分开。把国家粮食局一分为二,分别组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和中国粮油总公司。国家粮食储备局直接接受国务院的领导,按照国务院指令,专门负责政策粮的收储工作。国家粮食储备局属事业单位,人员为事业编制,经费由财政供给。中国粮油总公司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属企业单位,职工为企业编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给予扶持。通过政企分开,强化管理,减少政策粮收储过程中出现的“乱象”。
二是限制粮食进口。限制粮食进口是各国政府保护本国农业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政府可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的做法,通过设置高税率限制粮食进口来保护本国农业,减少国家储备粮食库存,以减轻财政压力。
三是减少托市品种。只对粮食(水稻、小麦)实行“托市收购”,其他农产品退出托市范围,以提高财政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四是调减种粮面积。在国家储备粮库存过多、财政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调减种粮面积减少粮食产量来减轻库存压力和财政负担。如有计划地让一部分粮田改种其他农作物,例如大豆、玉米、棉花、蔬菜等。如在粮食主产区,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休耕。如在水土流失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低洼地区退耕还湖还渔,等等。
五是加大农业补贴。对农业实行补贴,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实行补贴,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扶持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一贯做法。
湖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
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及温暖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两大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设施比较健全,非常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国家政策对粮食生产发展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上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部位移,供应上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运,其中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10,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要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发展状况及其变化对中部崛起至关重要。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省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还要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仍是我国和湖北省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科技资源丰富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农业科技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湖北省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教育机构近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余人,其中有涉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可为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增长潜力大2010年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406.84万hm2,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78年(554.48万hm2)减少了147.64万hm2,减幅为26.63%;比历史最低年份的2003年(357.27万hm2)提高了49.57万hm2,仅增加了13.87%。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湖北省还出现了大量的冬闲田和抛荒地。因此,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还有较大的增加潜力。湖北省粮食单产在1994年突破了5000kg/hm2,2009年达到了5754.7kg/hm2,15年间增长了14.00%。国内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浙江省粮食单产在1993年突破了5000kg/hm2,1994年达到5122kg/hm2,2009年达到了6117kg/hm2,15年间增长了19.43%。因此,与浙江省等农业强省相比,湖北省粮食单产还存在很大的增长潜力。湖北省粮食总产自198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2000万t以上。2010年湖北省粮食总产2315.8万t,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7年(2634.4万t)还少318.6万t。因此,通过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单产水平,湖北省的粮食总产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外,阻碍湖北省粮食发展的内在原因还有如下4个方面。3.1缺乏高产、优质、广适性的作物新品种与全国其他粮食生产大省相比,湖北省粮食作物的育种水平严重滞后。以水稻为例,品种问题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外省引进品种多,本省选育品种少,在湖北省140万hm2杂交中稻面积里,本省选育品种的覆盖率只有11%;引进品种的生态不适应性造成了湖北省杂交中稻生产的不稳定性。二是两系杂交稻品种多,三系品种和常规品种少,水稻品种的同质性较明显,导致水稻对生物灾害和非生物灾害的抵抗能力不强。三是一般优质稻多,高档优质稻少,稻米品质大部分只达到国标三级优质标准,而且品质的稳定性不强,年度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已成为制约湖北省优质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他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缺乏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是除了品种外影响湖北省粮食大面积单产不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良种良法”才能高产,而湖北省粮食大面积生产上栽培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与品种不配套的情况比较普遍,生产上缺乏精量高效栽培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或技术没有规范使用,不能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此外,由于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利于土地集中连片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利于采用良种和推广新的适用技术,制约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维系近几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使农民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增强。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据测算,全国粮食与棉花效益比约为1∶5、粮食与蔬菜效益比约为1∶4。由于比较效益偏低,农民不愿增加投入和精耕细作,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双季稻生产,不愿主动采用新技术、新良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单产提高。种业发展滞后,粮食科技发展不足湖北省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企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种子企业进入全国种业10强。过去湖北省水稻生产上有“楚国种稻,吴蜀供种”之痛;近年来,小麦生产上“湖北种麦,河南买种”的痛楚较之水稻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一是湖北省本地种子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二是小麦等常规粮食作物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良种繁育体系[12];三是湖北省粮食产后的损失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如马铃薯种薯、鲜薯、加工原料薯的产后损失高达20%以上,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因此提高种子企业综合实力、研究解决粮食作物贮运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稻麦连作;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S3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91-01
无为县是全省粮食“三大行动”先进县,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14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98.03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72.70万人);全县国土面积2 433 km2,常用耕地85 867 hm2,临时性耕地24 000 hm2。到2012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73 330 hm2,其中稻麦连作面积达20 000 hm2以上,粮食在无为县农业生产中主导地位凸显。
1 存在的问题
1.1 主导品种缺位
一是缺乏适应性强的粳稻品种。无为县常年粳稻生产面积2.35万~3.00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0%以上,但粳稻品种严重缺乏,生产用种多为江苏、浙江品种,品种适应性能力较弱,特别是粳糯稻品种,缺少糯性好、生育期适中的合法品种,易感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二是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率低。全县籼稻基本上实现了杂交化,但粳稻仍以常规稻为主,杂交粳稻面积在1 000 hm2以下,不足粳稻面积的3%,粳稻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缺乏。据无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查,2012年,全县午收小麦品种超过40个,但几乎没有抗赤霉病的品种,在5月赤霉病大流行时,病害损失超过3成,损失惨重。
1.2 生产技术粗放
在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用工成本不断上长的情况下,农民在粮食生产上往往会追求轻简省工,管理越来越粗放[1-2]。一是盲目扩大直播稻。目前无为县直播稻面积约1.30万hm2,占全县水稻面积的26%。直播稻生产不仅存在病虫害防治难、杂草杂稻滋生以及容易倒伏的问题,而且导致稻麦连作茬口紧张,尤其是迟熟晚稻如太湖糯等长生育期品种,直播后收获期推迟到11月底收获,影响小麦适期播种,迟播小麦收获期又会略有推迟,近几年,最迟小麦收获期延期到6月中旬,又对接茬直播稻产生影响,造成稻麦播期均滞后的恶性循环,影响有效的光热资源利用,导致稻麦产量下降。二是广泛使用浅旋耕。无为县规模种植大户稻田种麦基本上以免耕直播机开沟覆盖模式和浅旋耕模式为主,麦田种稻几乎全为浅旋耕,长期稻麦连作后,土壤耕层越来越浅,据无为县农技推广中心调查,目前无为县稻区耕层一般在5~10 cm,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制约了稻麦产量提升。
1.3 稻麦连作配套技术不全
一是秸秆利用率低。无为县秸秆还田面积约1万hm2,小麦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氧,并可能形成H2S等有害物质,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特别是影响水稻返青分蘖,造成栽后暂时僵苗;水稻秸秆还田在浅旋耕情况下又会影响小麦播种,所以有些农户在小麦、水稻收获后干脆将秸秆付之一炬,秸秆利用率低。二是肥料利用率低。当前农村种粮劳动力不足,农户不愿意大量施用有机肥,加上秸秆还田量不足,化肥用量越施越大且利用率越来越低,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机插秧秧苗素质低。目前,水稻机插中的塑料软盘育秧,播种密度过大,秧苗素质差,栽后返青慢,影响机插秧技术快速推广。
2 对策
建议无为县将围绕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协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作,主动与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主管部门对接,邀请省内知名粮食生产领域专家到无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安排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提高无为县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二是优化品种结构[3]。进一步加大水稻和小麦优新品种试验示范步伐,积极从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单位引进有苗头的品种,开展试验和示范,筛选适应性强、丰产、优质的稻麦新品种,重点引进一些生育期适中、米质优良的粳糯稻新品种和抗赤霉病的小麦优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并缓解稻麦连作茬口紧张的矛盾。三是优化生产技术。推广迟茬水稻套种小麦技术,并进一步探索稻套麦杂草防除难题;优化小麦秸秆还田后的稻田水管技术,调控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解决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分解耗氧影响水稻分蘖的难题[4]。四是发展机械化生产。围绕水稻机插秧、工厂化育秧、小麦机条播、机械深耕等技术,开展和试验示范和技术宣传,引导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同时开展技术攻关,压缩直播稻面,解决目前机插软盘育秧秧苗素质较低以及浅旋耕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礼康,刘雪基.稻麦双免双套连作方法及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7(1):27-28.
[2] 郝建华,丁艳锋,王强盛,等.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3):13-18.
关键词 经济作物;问题;建议;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16-01
2015年,商水县各级政府立足本县实际,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住经济作物生产不放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大力发展油料生产,依靠区位等优势引导扩大经济作物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商水县经济作物生产情况
1.1 油料生产
油料作物总面积2.3万hm2,较2014年面积减少666.7 hm2,减少2.8%,总产达7.2万t,总产值35 080万元。其中,花生6 666.7 hm2,与上年持平;芝麻面积3 333.3 hm2,较2014年面积减少6 666.7 hm2;大豆面积1.33万hm2,与2014年持平。花生平均单产5 100 kg/hm2,较2014年的4 842 kg/hm2增产258 kg/hm2;芝麻平均单产1 800 kg/hm2,较2014年的单产1 425 kg/hm2增产375 kg/hm2;大豆平均单产2 400 kg/hm2,较2014年的单产2 343 kg/hm2增产57 kg/hm2。
1.2 水果瓜类
全县水果瓜类总面积1 333.3 hm2,总产量5.108万t,产值9 757万元,保持基本稳定。
1.3 蔬菜类
全县蔬菜总面积8 666.7 hm2,总产量45 859万kg,总产值50 106万元,与2014年相比,面积增加86.7 hm2,总产值由于市场价格等因素略减。
目前,全县订单蔬菜还处于刚起步状态,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自产自销,还没有功能齐全的综合大型批发市场,现有产地批发市场数量少、规模不大,交易能力有限。外埠调入蔬菜销售市场形成了运输、批发、零售等三道环节,每一道环节增加一次费用,加大了蔬菜销售成本,推动了菜价上涨。种植蔬菜的传统基地,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一些蔬菜种植户只是忙于生产,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劳动力到市场销售蔬菜,只有将蔬菜卖给中间商。加之农贸市场里好地段、好摊位都被菜贩子占领,一些蔬菜种植大户和农民自产的蔬菜没有场地销售,只有转手交给菜贩销售,转手后,菜贩加价销售给居民,导致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
蔬菜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生产环节看,一方面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初期生产设施和科技投入成本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土地、人工、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在上涨;从流通环节看,对超载车辆的检查使蔬菜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增加。蔬菜价格随市场涨跌,属于正常范围,但当蔬菜价格处于高位时,为了保持市场稳定,政府常进行价格干预,致使菜农经济上受到损失,种菜积极性降低。
1.4 食用菌
食用菌生产总投料达6 150 t,产鲜菇2 250 t,总产值达1 435万元,较2014年取得较大突破,主要是魏集镇陈楼行政村依托奶牛养殖场,至2015年已建立181座双孢菇种植棚,胡吉镇东陈村建立24座双孢菇种植棚,合计205座,利用牛粪、麦秸种植双孢菇,每棚投料30 t,年收入达7万元以上,种菇废料作有机肥,作物秸秆经氨化青贮作奶牛饲料,实现了生态种养良性循环,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5 花卉
花卉种植总面积100 hm2,总销售额达1 665万元,由于价格因素总产值增加300万元。
2 2015年度商水县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几项主要工作
2015年商水县经济作物生产在农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亲切关怀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全县经济作物生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利用国家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对联系的科技示范户指导经济作物生产。二是参与院县共建。协助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分别在固墙镇赵庄村和舒庄乡杜店行政村发达高产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试验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郑太芝1号,建设6.67 hm2芝麻高产攻关田,经专家组测产平均单产达2 250 kg/hm2,较全县平均单产增加450 kg/hm2。在杜店行政村花生芝麻套种栽培,其中花生单产5 250 kg/hm2,芝麻单产750 kg/hm2,产值40 350元/hm2。先后开展技术培训10多场(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印发各种明白纸1 500余份,做到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准确到位。三是下乡入村不忘记指导经济作物生产。在各项中心工作下乡入村时经作站技术人员在指导粮食生产的同时,对农户的经济作物生产不失时机、具体指导,解决了群众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受到一致好评。四是与县农广校、植保站等单位合作为平店乡、黄寨镇、姚集乡的蔬菜生产专业村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农民1 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 000余份[1]。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耕地逐年减少,靠天吃饭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商水县耕地逐年减少。农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建议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同时,加大现代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改变以往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提高经济效益。
3.2 农产品附加值低
商水县不乏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缺少胡萝卜、甘薯等加工企业,农户只能以初级农产品出售,附加值低。建议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加工企业开发本地农产品的加工项目,奖励收购本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加大现代农场和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3 销售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建设滞后[2]
目前,商水县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是由经销商直接到田间收购农产品,渠道单一、无自主定价权,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建议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较大的批发市场设立销售点,自主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农产品销售龙头电商和商贸企业落户晋江,扶持“农批对接”“农电对接”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3.4 蔬菜冷藏保鲜能力不足
商水县现有果蔬保鲜冷藏库约2万m3,可储存农产品4 000 t,全年经济作物产量约为40万t,储存能力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在农产品大量上市时,容易造成市场过剩,压低农产品价格。建议上级部门在制定设施农用地政策时,支持蔬菜保鲜冷藏库建设项目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同时,扶持发展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当地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粗加工,实施“企业+基地+农户”共同发展工程。
3.5 农户种植技术有待提高
商水县经济作物生产主要以传统生产技术为主,农业经营者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建议进一步加大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周口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为商水县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吸引更多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落户商水县,破解经济作物同质化问题[3-4]。
4 参考文献
[1] 合浦县农机局.因地制宜 创新思路加快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4(3):14.
[2] 程博阳,江惠,魏雅雯,等.成都市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比例失调浅析[J].现代商业,2014(3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