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正式颁布实施,上海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迈入了新阶段,同时也对环保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居高不下,为此,节能减排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国际影响重大等特点,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核技术应用和电磁辐射事业健康发展,以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和应对突发性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能力为核心,以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改善辐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控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建立地方性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统一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符合上海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实施细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上海市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的立法,以适应本市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的需要,实现放射性同位素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辐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同位素转让许可制度,加强辐射操作场所和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操作规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辐射防护、废物处理、事故应急等监督管理。同时,会同公安、卫生、海关等相关部门,严控废源、废钢等污染物的转移,实施放射性物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监控,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减排的目的。
二是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辐射安全监管网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放射性物质、核材料、放射源等负有监督检查职责。自法律实施后,上海就在探索施行核与辐射安全的市区分级管理体制,目前正进一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努力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人员资质、技术培训、仪器配备等方面有所突破,健全市区分级管理体制,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网络。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核与辐射安全培训和宣传力度,在提高各级监管部门的行政监控能力和核技术应用单位守法意识的基础上,营造全社会知法遵法的良好氛围,促进辐射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从古至今,我们习惯将大地称作母亲,因为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土壤既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但目前大量耕地被污染,使得土壤正在逐步丧失其营养、缓冲性、自身净化和有机体的支持等功能,导致原本就耕地资源匮乏的我国更是雪上加霜。日趋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粮食减产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也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实,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说,土壤不仅是污染的场所,也是缓和和减少污染的场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对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什么叫做土壤?即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什么叫做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得以积累,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失调和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等过程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极其严重。据相关调查显示: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已严重污染的我国耕地近1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近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相继在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及其周边的城市和城郊等地区出现。同时,土壤污染呈新老污染物并存、有机无机复合污染的多样类型局面。另外,由于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以及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导致土壤污染原因复杂多样,并极难控制。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三、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一般可分为病原体、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
1、病原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医院污水以及工业废水。
2、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铅、铂、锌等;农药及某些含金属的化肥;致癌物质。
3、放射性物质。核爆炸产生的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元素可长期蓄积在土壤中。
四、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的污染源十分复杂。主要可分为: 生活性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和生产性污染源三大类。
1、生活性污染源:主要包括人、生活污水、牲畜的粪尿和垃圾等。
2、放射性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排放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
3、生产性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 “三废”、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弃物、农田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
五、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包括:水型污染、气型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水型污染。主要是引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田,使有害物质聚积土壤造成的。并由于生物富集现象导致食用人体中毒。
2、气型污染。大气中的铅、铜、砷和氟等污染物经降雨和沉降污染土壤。常呈现以污染源为中心的椭圆形或带状分布。
3、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粪便、垃圾、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渣等。
六、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包括:隐蔽及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等。
1、隐蔽及滞后性。往往只有食物危害到人和动物的健康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察觉,并通过土壤样品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等手段认定。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从产生到发现一般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2、累积性。由于土壤的不易发生迁移、扩散和稀释等特征,因此,土壤中污染物质便会不断积累而超标。
3、不可逆转性。污染土壤中积累的难降解污染物质只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很难消除。尽管也能降解污染的部分有机化学物质,但其周期过长。同时,土壤对重金属污染基本无降解能力。
七、土壤污染的原因
1、过量施用化肥
虽然大量使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使用的化学肥料中含氮、磷等元素较多,便会导致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并引起大量的土壤问题。未被吸收利用或吸附固定的养分积累于土壤之中。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便会转移从而扩大土壤污染范围。
2、过量使用农药
土壤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农药。我国每年使用农药的特点是:用量大,覆盖面积广。农作物吸收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积累于其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之中。
3、重金属元素
铅、砷、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虽然给生产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却对土壤造成极大危害。
4、污水灌溉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大,合理污水灌溉农田可使农作物有效吸收其中的氮、磷、钾等养分,达到增产的效果。但许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达标排放进而灌溉农田,便会造成土壤污染。
5、另外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以及放射性物质均是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八、土壤污染的危害
1、土壤污染直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2、土壤污染导致食品安全性降低。
3、土壤污染易传播疾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污染可能引发癌症,危害人体健康。
4、土壤污染易导致导致其他生态问题。
九、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经济增长方式,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线。保证农业经济与国家社会经济同步发展。
2、建立系统的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
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建立系统的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实现土壤污染防治依法管理,有法可依。
3、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防止土壤污染恶化采取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4、建立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加强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研究,建立可量化的“土壤污染等级划分标准”。使得满足我国土壤污染怎么治理,治理到什么程度有一定的标准可循。
5、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强化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同时,还应控制生产和生活污染源;建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点;科学地进行污水灌;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以及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肥料。
结语:土壤污染防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不仅需要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立法管理以及宣传教育;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并自觉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保护。
参考文献:
[1]徐月珍 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
[2]任旭喜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J] 环境保护科学,1999.
[3]赵美微,塔莉,李萍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修复研究 [J] 北方环境,200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ertin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 during vanadium ore mining and smelting in Guizhou province.
关键词:贵州省;钒资源;钒矿开采;环境保护
Key words: Guizhou province;vanadium resources;vanadium ore min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132-02
1概述
钒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它以钒铁、钒化合物和金属钒的形式被广泛用于冶金、宇航、化工等工业部门[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钒资源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炼钒企业在贵州不断兴起。为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当地环境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工艺技术比选,找出适合我省省情的炼钒工艺和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2贵州钒矿资源分布状况
自然界中的钒呈分散状态,常与其他元素伴生或共生赋存,单独富集成工业矿床的很少。贵州的钒矿多与磷、铀、钼、镍和铅锌矿伴生或共生。 贵州的镍、钼、钒多金属矿床,多属外生沉积矿床,海水中的矿元素来自于热液,在陆缘斜坡浅海或水下隆起边缘的还原环境下,被炭质吸收沉积,在后期低温热液成矿作用下,镍、钼与硫作用形成针镍矿、硫镍矿、锑硫镍矿赋存于黄铁矿(FeS2)粒隙之中,成为黄铁矿型镍钼矿。另一种类型是粘土矿物重结晶成水云母,钒、钼、镍则进入水云母粒隙或晶格成为含钒水云母,形成粘土型钒钼镍矿。贵州的钒钼镍多金属矿的成矿期主要是早寒武纪牛蹄塘期,在牛蹄塘组底部黑色炭硅质岩层中富集成为矿床。由于金属元素活动的差异和地域环境的不同,各种金属的富集量不同,一般钒高时镍钼低,镍钼高时钒低。该金属矿床的成矿层位,主要在牛蹄塘组,也有个别发生在震旦系灯影组及陡山沱组和上寒武统炉山组。现已探明的贵州钒多金属矿床多以石煤矿分布于东部地区,镍钼或镍钼钒多金属矿床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分布情况见图1。
3炼钒工艺简介
炼钒工艺是我国六十年代初期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种:碱法、酸法及氯化焙烧法[2]。近年来受钒矿市场的影响,我省不断开展了钒矿资源的开采和钒资源的提炼研究,目前涉及到的炼钒工艺主要有钠盐焙烧法、钙盐焙烧法、压力提钒法、新型复合添加剂提钒法、无盐焙烧提钒法及强酸浸出提钒等六种生产工艺,主要工艺流程见表1。
3.1钠盐焙烧法钠盐焙烧法为石煤提钒的传统工艺。通过焙烧石煤,使其中的低价钒V(Ⅲ)和V(Ⅳ)转化为高价钒V(Ⅴ),高价钒再与钠盐结合生成水溶性的偏钒酸盐。将焙烧后的矿料先经水浸或酸浸,再经净化、沉钒、热分解等工序得到精钒。该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条件要求低,成本低,适合个体私营和小企业经营。其缺点之一是所排出的大量富含HCl、Cl2等腐蚀性气体将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其二是焙烧转化率低,导致最终钒资源回收率达不到国家准入规定限值60%以上。高钠焙烧法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现贵州石煤提钒主要采用低钠(工业盐添加量一般小于3%)焙烧法。
3.2无盐焙烧、钙盐焙烧和新型复合添加剂法针对HCl、Cl2等腐蚀性废气污染问题,又出现了无盐焙烧、钙盐焙烧和新型复合添加剂法提钒工艺。这三种工艺与钠盐焙烧法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其差异只是在成球、焙烧过中是否加入添加剂和所选择添加的添加剂种类、比例有所不同而已。这几种工艺在焙烧过程中不产生HCl、Cl2等有害气体,可消除钠盐焙烧工艺排放含氯废气的污染问题。但是该工艺对钒矿石的选择性强,贵州石煤矿基本上不能满足其物理、化学性能要求,且生产成本偏高,不适于大批量生产。
3.3强酸浸出法此工艺对焙烧后的含钒石煤,用硫酸(大于15%)进行萃取。该工艺在焙烧过程中虽不产生HCl、Cl2等有害气体,但是对硫酸的消耗量较大(30吨硫酸/吨产品),同时生产过程中水环境风险较大,经济性更差, 很难在贵州推广应用。
3.4 压力提钒法该工艺2007年已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与环境领域资助项目。采用压力场氧化酸浸石煤提钒,废气中没有传统提钒工艺中HCl、Cl2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可以大大降低提钒工艺中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五氧化二钒的总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但是该工艺用水量和废水产生量较其他工艺大,水环境风险最大,不适合位于水环境敏感区的工厂应用。
4钒矿开采及冶炼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贵州省目前所现涉及到的提钒工艺共有六种,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矿石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目前处于正常生产的主要为低钠焙烧法。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引起的植被、生态破坏、粉尘及其所含放射性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钒矿冶炼中废水、废气、废渣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1对水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采矿废石、冶炼废渣的堆存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含有有毒、有害元素的酸性矿井水进入自然水体会对地表水质产生影响;提钒废水中SO24-、Cl-、Na+、NH4+等离子及一定浓度的高价钒会对地表水质产生影响[3];与钒矿伴生的铬、砷、镉等有害元素也会随废水事故排放或渗漏进入受纳水体,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水体污染。水环境的污染防治措施最关键的是科学、经济、合理地处理、循环利用排放量大、污染风险最大的离子交换尾水和渣场渗滤液,确保全厂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
4.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主要为焙烧窑排放的废气。焙烧窑为自然通风的工业窑炉,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HCl、烟尘、Cl2、SO2和放射性物质(氡及其子体),同时排出的还有大量的粉尘,长期吸入含钒尘埃可导致肺癌[4]。
4.3固体废物目前贵州钒矿山开采中采剥比一般为1:2~1:4,最高可达到1:8。1吨矿石将产出0.2~0.3吨废矿石、98吨左右的冶炼废渣[5]。废石堆场、冶炼废渣会产生大量含有镉、砷、钒、铬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废水,若渗入地下水,将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钒矿开采使深藏于地下含有核辐射的元素暴露于地表,造成放射性污染。
5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5.1水污染防治对策从源头入手,改进生产工艺,将有毒有害物质消化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从目前贵州的生产企业看,全厂生产废水可以做到全部循环使用不外排。其关键是企业须强化社会责任,确保环保投资力度,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杜绝事故排放。对于开采过程产生的矿井水,可采取统一引流,综合处置。
5.2大气污染防治对策钒矿提钒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气体污染物。针对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SO2、HCl、Cl2、NH3等气体分别选择不同的吸收剂,采取喷淋、冷凝等措施予以处理;加强矿山、厂区通风,确保所排废气及放射性物质达标排放。
5.3固体废物防治对策根据浸出毒性实验判别,目前我省境内提钒废渣均为第Ⅱ类一般工业固废,鉴于与钒矿伴生的多为钼、镍等有价金属,除经焙烧、浸出少量流失外,大部分仍保留于提钒废渣内,同时废渣内含有铀、汞、银、铬、钛、砷、磷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为避免资源浪费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提钒废渣暂不宜作建材、铺路等综合利用,应对其实施合理的保护性堆存。待开发利用条件成熟时,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为此,应按第Ⅱ类一般工业固废贮存控制规范选择并建设渣场,渣场建设尚须考虑足够的过水涵洞、截水沟的设置及必不可少的渗滤液收集处置设施,堆渣达到设计高度时应及时覆土,以防止放射性污染。
6结语
钒矿的开发和利用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在目前的污染防治技术下,钒矿开采及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其关键是厂家必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确保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强化环保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杜绝事故排放。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做到合理布局,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驹.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2):67.
[2]张蕴华.五氧化二钒的生产工艺及其污染治理[J].广东化工.2006,(4):77-79.
[3]熊威娜.钒矿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J].能源与环境保护, 2008, 22(6): 39-41.
【关键词】核电厂;放射源管理;良好实践;问题探讨
0 引言
核电厂的特性决定了核电厂会用到各类辐射监测仪表和个人剂量测量仪表,这些仪表的自检和标定都需要使用放射源。此外,硼浓度测量,中子通量测量,首次启堆等工作也会使用放射源。
核电厂放射源的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用源部门多。如,中核运行7台机组现有放射源1000余枚(包含豁免源);放射源种类按核素和活度分类,有Ⅱ、Ⅲ、Ⅳ、Ⅴ类放射源及豁免源,按物理形态分类,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放射源;用源部门包括维修、保健物理、化学、环境应急及技术等十余个部门。
放射源管理需考虑放射源采购、运输、存储、使用、报废送贮等全周期的放射源活动。
1 核电厂放射源风险分析
放射源风险主要为辐射安全风险,具体分为外照射风险、表面污染及污染扩散风险、放射源丢失、被盗风险。为了便于放射源辐射安全风险分析,将核电厂放射源分为四类,各类放射源特点和风险分析情况见表一。
除辐射安全风险外,放射源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由此带来的进度风险应给予充分关注。我国放射源管理法律法规中的主要制度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放射源转让审批制度,放射源进出口审批制度、放射源报废送贮制度及豁免备案制度。只有对放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十分熟悉并将相关法规要求转化到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才能避免因放射源手续不全导致的违法风险或放射源手续办理造成工作延期的进度风险。
2 放射源管理实践
2.1 归口管理 明确职责
针对核电厂放射源数量多、种类多、用源部门多的特点,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放射源归口管理部门,由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放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司放射源应用的实际情况编制放射源管理程序并监督放射源管理程序的落实情况。
归口部门统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申领、变更、延续和注销,放射源转让审批,放射源进口审批,放射源异地使用备案/备案注销,豁免备案/备案注销等外部审批和备案手续;对公司放射源进行统一编码,建立放射源台账并负责放射源台账维护。
放射源管理程序明确各用源部门及采购、保卫等功能部门的职责,明确放射源管理网络成员的组成,将放射源管理职责落实到人。
2.2 集中存放,双人双锁
除在线仪器工作源以外,所有放射源必须相对集中存放在专用的放射源存放间。放射源存放间应满足环保部18号令关于场所安全与防护的相关要求。
对放射源存放间实行双人双锁,双人保管,尽量降低因个人失误造成的放射源储存问题。人员进出放射源存放间应执行“源库开门记录”,放射源出入放射源存放间执行“放射源出入库登记表”,确保放射源存贮活动记录完整。
2.3 放射源活动控制 定期盘存
对放射源采购、进厂、离厂、借用、持源部门变更、地点变更、报废等放射源关键活动进行流程控制,只有通过相应的审批流程方可实施,确保辐射安全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确保放射源管理满足法律法规要求。
例如,只有通过采购审批方可实施采购,避免采购人员由于对放射源管理法律法规不熟悉造成放射源相关手续未办理。
定期对公司放射源进行盘存,确保帐物相符,编制放射源盘点报告,对放射源台账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3 放射源管理过程中两个问题的思考
3.1 豁免源的报废处理
现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和标准未明确规定豁免放射源及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以下简称“豁免源”)的报废处理要求。由于各省城市放射性废物中心容量限制,一般只接收Ⅳ、Ⅴ类放射源,不接收废旧豁免源。核电厂的豁免源数量较多,占核电厂放射源数量的50%以上,废旧豁免源的数量也比较多,无法外送会造成废旧豁免源越积越多,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且给放射源管理增加很大的工作量。
虽然法规没有关于废旧豁免源处置的具体规定,但将废旧豁免源作为一般废物处置是绝对不可取的。考虑到核电厂具有完善的放射性三废处理系统,将废旧豁免源作为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并最终移交放射性废物处置场是既经济又合理的处理方式。
为避免监管部门后续监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核电厂应在实施之前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报告,编制具体的处理方案,按处理方案实施处理并做好记录。
对液体源,将液体倾倒至电厂废液处理,液体源容器直接作为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对固体源,作为放射性固体废物集中整备处理。
3.2 裂变核素放射源的应用
对于一般核素的放射源,因为衰变原因,其放射性活度和接触剂量率水平总是在下降。然而对于易裂变核素和可裂变核素放射源,经中子活化后,其放射性活度和接触剂量率反而会升高。
典型的压水堆核电厂用到的裂变核素放射源包括硼表探测器、堆芯中子通量探测器和辐照监督管剂量探测器。该类放射源在生产时为Ⅴ类放射源或豁免源,因为是α核素源,接触剂量率极低(本底水平)。经中子活化后,硼表探测器接触剂量率水平为10μSv/h左右;辐照监督管接触剂量率水平为10mSv/h左右;中子通量探测器因为接触堆芯极高的中子通量,从堆芯抽出时,其接|剂量率水平达到Sv级别,危害程度与Ⅱ类放射源相当,经过一个换料周期的衰变,其接触剂量率水平为10mSv/h左右。
裂变核素放射源经中子活化后辐射风险会升高,升高的幅度主要与其工作位置的中子通量率有关。考虑到放射源的类别在生产后就已确定,且放射源管理法规体系中没有关于放射源分类变化的规定或说明,因此经中子活化后的裂变核素放射源分类与其实际危害是不匹配的。建议将经中子活化后的裂变核素放射源作为放射性材料进行管理,不再作为放射源进行管理。
您好!在专题复习后,我总感觉对诸多专题缺乏整体把握,掌握的主干知识较零碎,不能形成完整的主干知识体系。而高考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一道题可能涉及很多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后如何整合专题?怎样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江苏南通学生季佳雨
季佳雨,你好!
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学生在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专题进行整合,构建主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对地理试题的解答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
一、以典型地理图像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
(3)图示洋流的性质是什么?其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4)图示植被的更替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典型的地区在哪里?
(5)图示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分析:该题以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水循环和洋流等,综合性较强,涉及的领域较广,有机整合了生态系统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围绕此类典型例题,学生可以将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整合起来,构建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区域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二、以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一个区域往往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的综合体,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该区域的位置、特征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等方面比较了解。
案例2议一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别是什么。
分析:解答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一般要从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地形(包括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气候(包括气温、降水,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等)、水文(包括水量、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藏量等)、水系(包括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河网形状等)、土壤(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高低等)、植被(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如西北地区为干旱)展开;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要从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生产、交通线路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案例2突出考查了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如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施(如护坡工程、水利工程、设置沙障、新能源开发工程等)与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法律措施、宣传措施、移民措施等),在具体区域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当地植被,所以应突出生物措施(如建设“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而且掌握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合,强化了各专题主干知识的联系。
三、以分析与评价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3试评价我国洞庭湖平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该试题以洞庭湖平原为背景,要求学生对该区域的农业区位进行分析与评价。此类问题一般应从三方面进行分析:①明确区域的位置;②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③要多角度综合分析利弊。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气温、光照、降水、温差)、水源、土地(数量、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素质和价格)、技术、政策、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等。各类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区位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工业区位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矿藏、植被原料、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通信、政策、国防、个人偏好、环境交通
区位交通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经济状况、资源状况、交通状况、技术、政治、军事、战略位置港口地形、水文、气候经济腹地、依托城市航空港地形、地质、气候交通、与城市距离车站地形交通、人口流动城市区位地形、地质、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科技、旅游、政治、军事、宗教、工农业基础人口分
布区位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交通、经济、文化教育、开发历史、农业基础商业中
心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商品生产能力、市场、交通旅游区位游览价值(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交通位置与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力和开发现状只有在了解了影响某类活动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区位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通过多层面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学生可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如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等)有机整合起来,有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四、以典型高考试题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因为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和选拔性,所以往往成为典型例题,借此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高考、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图表、文字资料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之一。
案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下图,回答(1)~(3)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2)英国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含沙少,无结冰期
(3)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分析:案例4以一题多问的方式考查了宇宙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专题中的主干知识,这种一题多问的高考试题能帮助学生整合专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典型高考试题体验地理知识间的巧妙联系,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以热点事件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热点事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素材,高考试题往往以热点事件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对地理相关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热点问题,学生应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原因,演变过程和对策,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5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大量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大气与水体向外扩散,对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此次地震对日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该国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2)此次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随洋流会向什么方向扩散?
(3)此时日本上空以偏西风为主,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会向什么方向扩散?如果此次污染事件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则对日本周边哪些国家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4)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对环境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分析:该案例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福岛核污染事件为背景,涉及的主干知识有陆地环境中的板块构造学说、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水环境中的洋流,大气环境中的气压带与风带、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围绕热点事件整合专题知识,对热点事件进行“问题化”处理,且设计的问题紧扣课本的主干知识,使热点问题地理化。该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专题主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解答有关热点试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地理主干知识。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
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5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危害;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1室内空气污染成因
由于室内引入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或室内环境通风不佳,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无论数量上还是种类不断增加,并引起人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现象,即为室内空气受到了污染。就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由于人们生活、工作在室内环境的时间长,室内通风状况不良、不利于污染物稀释扩散自净等原因,室内环境质量比室外环境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室内空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污染特征也不同。室内空气污染具有如下特征。从污染物进入室内导致浓度升高,到排出室外浓度渐趋于零,大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室内的各种物品,包括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地毯等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将在室内逐渐积累,导致污染物浓度增大,构成对人体的危害。由于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处于室内环境,即使浓度很低的污染物,在长期作用于人体后,也影响人体健康。室内空气污染物有生物性污染物,如细菌;化学性污染物,如甲醛、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还有放射性污染物氡气及其子体。
2室内空气污染的不利影响
2.1.甲醛的危害
甲醛在空气中扩散对人眼、鼻、喉、皮肤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对眼睛内膜、咽喉、皮肤刺激作用大。甲醛可经呼吸道吸收,会引起流泪、咽喉疼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长期接触低剂量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诱发鼻咽癌,高浓度时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肝脏等。
2.2.苯及同系物危害
苯及同系物为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可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学界公认。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或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慢性苯中毒会对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吸入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若造血功能完全破坏,可发生致命的颗粒性白细胞消失症,并引起白血病。
2.3.氡的危害
氡及其子体对人体脂肪有很高亲和力,极易被吸入体内,可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随着血液的流动走向全身。进入肺部时,氡及其子体衰变时放出α射线,使肺细胞受损,是仅次于吸烟而导致诱发人类肺癌的第二大“元凶”,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致癌物质之一。常接触氡气表现为乏力、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可能诱发不孕、不育、胎儿畸形、基因突变、遗传病等后果。
2.4. 氨的危害
氨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臭味的碱性气体,氨对接触组织有腐蚀刺激作用,可吸收组织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组织膜结构。氨的溶解性极强,浓度过高时除腐蚀刺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反射引起心脏停博呼吸停止。短期内吸入大量的氨气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发生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
2.5.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来源及危害
总挥发性有机物常表现为毒性、刺激性,而且有些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甚至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
3室内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3.1.污染源的控制
(1)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是整个工程总的策划,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人们在其中停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建筑物内空间大小及室内通风能力好坏,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在室内通风设计时应保证风量要求;在设计中还应规定材料的选用符合有害物质限量系列标准的要求,同时应精确计算材料的使用总量。
(2)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避免引入污染源 生产企业应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甲醛的使用量,木材类产品先放置在特制的烘烤室内,以40℃烘烤,加速甲醛的释放后,再投放市场。建筑工程应避开氡气异常的地质环境,采取处理措施,减少地质土壤环境产生的氡。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严禁含有氨水、尿素、硝铵等可挥发氨气的成分。室内装修选用材料时应选用符合有害物质限量系列标准的材料,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材料,购买材料时应向商家索取材料检验合格证明。对新装修的居室尽量多选用无机材料,如玻璃等;墙面涂料提倡使用水性漆;板材类家具和地板选用达到E1级标准和E0极标准的材料;石材选择放射性较低的大理石,尽量不选择花岗岩。购置家具时应选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成品家具,同时还应注意查看刨花板是否全部封边,有强烈刺激气味的家具不要买,新买的家具不要急于放入使用,最好通风一段时间。
(3)优化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污染。人造板表面及边上全部进行封边处理,如刷上环保清漆使其充分固化,以形成抑制甲醛散发的稳定层。铺地板时地板下面不要铺装衬板,使用龙骨;隔断部分不要用木板,宜采用轻钢龙骨或其他无机材料。避免施工中使用化学性毒物污染环境,例如大面积除油和清除油漆作业时,禁止使用甲苯、二甲苯、汽油等,尽可能采用机械打磨。禁止室内使用含苯类溶剂的涂料、胶粘剂、处理剂、稀释剂。为降低氡气的析出量,建筑部门应避开含氡量高的地段,尽可能封闭地面,墙体的裂缝和管道的洞孔进行“封堵”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4)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在住宅竣工后,要进行一段时间通风和换气,一般至少1个月后才能入住。入住后室内应长期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时房间内柜门均应敞开;房间内可放置一些活性炭、硅胶及绿色植物,以加强对室内有害空气的吸附。
(5)开展室内空气检测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引起室内空气环境的污染,综合评价工程是否达到人们对环境和健康的要求、能不能放心入住,只有通过检测才能说明。因此,工程完工后应申请委托有资质的室内环境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检测达标后再入住。
3.2.污染治理技术
随着人们对室内污染的逐步重视,使室内污染治理技术应用得到逐步推广,室内污染治理产品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物理净化:坚持打开门窗换气,使挥发出的有害气体不滞留在室内,新装修的房间每天通气换气至少3~5小时,如此保持通风3个月后再入住;在室内摆放有吸
(2)化学净化:采用离子交换和光触媒技术让有害气体分解。
(3)生物净化:使用特种酶让有害气体进行生物氧化。
结束语
由于室内污染物具有复杂多样、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而且国内现有室内污染治理技术并不是太成熟,治理产品并不能包治百病,若出现严重超标危害身体健康,且治理产品无法解决问题时,建议拆除。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壤污染;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
土壤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迭,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许多危害。土壤也受到污染,重金属、有机磷等化学物质的堆积严重改变了土壤的原生态质,危害到植物的生L。并且通过自然界存在的食物链关系,污染物进入到人体,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本文以此为前提,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几种土壤修复技术,以期在土壤污染治理上起到一点帮助。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物理修复技术,二是化学修复技术,三是生物修复技术。
1 物理修复技术
1.1 换土法
换土法顾名思义是用新鲜无污染的土壤全部或部分替换掉已污染土壤,它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增加干净土壤来降低污染物浓度,以此达到修复目的。换土法可分为换土、去表土、客土以及翻土。换土法适用于小范围具有放射性污染源或难降解污染物的土壤,操作方法简单,即直接用新鲜无污染土壤替换掉已污染土壤。但是在处理污染土壤时要注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去表土适用于污染浅的土壤,直接将已污染的表层土壤移走就可得到干净土壤。客土适用于不易直接进行处理的土壤,在其表面撒上厚厚一层干净土壤,使植物在扎根时能直接接触到干净土壤,以此降低污染程度。翻土法适用于较厚土层的污染情况,这种方法是通过将表层受污染土壤翻到最底层,类似于农活中的“翻新”,以达到稀释污染物浓度的目的,从而降低污染程度。
1.2 热修复法
热修复法主要针对含有易挥发污染物的土壤,此方法可以通过蒸汽、射频、红外辐射等加热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加热,对挥发出来的污染气体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效果良好、可操作性强,属于物理修复的一种。热修复法可以根除土壤中的易挥发污染物质,并且气体由专业设备进行收集,可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但是目前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局限,对于常见重金属污染土壤并不适用,除此以外,其能量消耗与操作成本都相对较高,可操作性一般。该技术还需进行进一步发展与研究。
1.3 玻璃化技术
该方法适用于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重金属难降解、危害大,一般物理方法很难根除,并且通过食物链传到人体体内的重金属甚至可以给人造成致命性伤害,所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玻璃化技术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以使重金属凝固在玻璃态土壤中,并根除二次污染。该方法效率高,并且可以根除重金属污染,但是工序复杂,成本较高,所以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1.4 电修复法
该方法和玻璃化法的适用范围一样,都是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该方法是利用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在污染土壤中通入低压直流电,使金属中电子定向迁移,从而达到修复目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治理土壤污染,还可以对重金属进行收集和再次利用。除此之外,该方法成效快、工艺简单,并且价钱低廉,所以应用范围较广泛。另外,电修复法还可用于对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治理上。
2 化学修复法
2.1 淋洗法
淋洗法是指用淋洗液来冲洗土壤空隙介质中的污染物,操作简单并且安全。适用淋洗法之前要了解到需要修复土壤的土质特性。对粘性差的砂质一般只能进行初步淋洗,因为这种土质特性没办法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吸附。当然对于粘性效果好的土壤就要进行二次修复过程了。二次修复选择的淋洗液一般是根据土质特性进行专一修复的无机溶液或有机溶液。第一次进行淋洗时,通常选择清水作为淋洗液,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对特殊土壤的处理也有用到无机溶液和有机溶液的,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土壤类型判断。
2.2 提取法
该方法与物理修复法搭配起来用,成效很好。该法就是借助于化学反应,使土壤中很难直接分离出的污染物变成易分离的溶解性络合物。之后从提取液中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提取液中富含丰富的可利用的离子,形成循环利用。该方法同样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然而我国目前对这一块儿的技术研究还不够成熟,理论基础尚未完善,这一条路仍旧任重道远。
3 生物修复法
3.1 生物通气法
该方法适用受到易降解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借助气体处理装置往污染土壤中通入氧气或空气,并抽走易挥发有机物,以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加快降解速度。在使用该方法之前,先在污染土壤里打三四口井(视具体污染面积而定),并在通入空气之前先通入适量的氮气(不可通入过多,以免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以此作为进行降解的氮源。
3.2 植物修复法
该方法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低浓度有机物污染土壤。其作用原理是用植物或者植物根系含有的特异微生物和多种酶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萃取或络合反应将重金属提取出来,以此达到修复效果。此方法的优点是用植物酶降低了重金属的活性,防止其通过扩散作用污染到地下水。国外植物修复技术发展已成熟,但是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最多的是借助植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修复被低浓度有机物污染的土壤。
4 结束语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环保工程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由于要考虑到土壤的土质类型、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修复工作变得困难起来。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旧有很多内容亟待进行开发与研究。除此之外,缺乏统一的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标准规则也对修复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带来不良影响。所以相关部门要尽早建立针对大部分污染土壤类型都适用的评价标准规则,并且要定期检验修复效果,以实现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准确性、实用性以及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向桂花.探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6).
[2]魏样,韩霁昌,张扬,等.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2).
关键词:环境执法;依法行政;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各种突发环境事件以更加复杂、多样的形式为公众所关注。当前环境执法工作在日益变化的社会新形势面前,显得滞后,并面临着各种困难。在对环境形势新变化和新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阐魔窟环境执法工作时,遇到的问题
1.1 环境法律法规不全面 ①环境立法上仍有空白。首先是环境立法在内容方面存在空白。例如,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在噪声的管理和控制,以及防治放射性物质污染等领域,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其次程序方面存在空白。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调解和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②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立法、修订工作严重滞后。在一些重要领域,如放射性污染防治、有毒化学品管理、危险废弃物管理等方面,环保部门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餐饮、娱乐、油烟扰民、空调噪声、工业噪声及热、光、气味、电磁辐射等各种污染源大量涌现。③现行的环保法律不适应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节省成本,不考虑排污对环境的影响,甚至采取向社会转嫁污染的办法来获取自身利益,其结果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却无法制止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
1.2 环境执法机制欠缺 ①行政干预难避免。各级环保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本辖区环境依法实施监督和管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来自各级行政方面的人情干扰环保部门的执法活动。当地政府会对环保局开展的一系列正常的监督管理工作(企业检查、收排污费、处理等)进行干涉阻挠。②说情风严重影响办案质量。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纵容企业违法排污,企业暴力抗拒环境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那些拒绝排污申报、拒不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闲置治污设施的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各个层面的权力、人情等纷至沓来,环保部门的执法办案受到严重干扰。③统一监督管理难实现。一是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在职责、关系方面没有离清界限;二是在政府的部门中,环保部门与“有关部门”平行,不存在领导与管理的关系。虽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比较多,但是其职能范围没有明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交叉现象,而且对于未履行职责的情况,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1.3 环境守法、违法成本倒挂 环保部门在环保执法过程中,经常陷入“排污―查处―罚款―继续排污―继续罚款―再继续排污”的恶性循环中,环保部门希望通过罚款的方式解决排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执法不断,罚款不断,排污不止的恶性循环。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执法部门执法成本较高,企业违法成本较低、而守法成本较高,进而形成环境执法成本倒挂的局面。
2 解决环境执法中有效对策探讨
2.1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立法和法律修订工作要跟上环境形势发展的需要。站在整个法律体系的高度,修改《宪法》、《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环境立法重点应放在:①抓紧制定迫切需要的法律,填补主要的立法空白;②制定配套法规,配合国务院法制部门制定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防治法律实施细则;③制定相应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④加强和推动地方环境立法。
2.2 优化环保管理体制,健全环境执法机制
2.2.1 建立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环境保护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环保执法过程中,环保部门“包打天下”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需要动员、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统一监管与分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检查的内容、检查的形式:一是对单一随机检查的方式进行变革,建立健全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制度;二是打破传统的检查方式,争取人大、政协、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通过联合,成立联合检查组,彻底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改变以往只查企业,不查相关部门的工作方式。既要查企业的治污情况,又要查相关部门履行环保职责的情况。在执法过程中,联合执法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果环境保护执法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多元化和规范化建设,其法律效用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环保领域需要在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规范、环境保护信息五个方面进行制度的统一。
2.2.2 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环保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方面,通过双重领导的方式对环保部门进行管理,其中地方政府是管理的主体。因此,环保部门在环保检查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和地方主义保护的现象就不足为怪,尤其是越接近基层,地方领导的环保意识就越淡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程度就越强,环保执法工作越难展开。同时,区域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行政区域的方式很难将其分开,所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2.3 规范环境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2.3.1 规范环境执法,提高执法效率。一是环境执法过程中确保执法的平等性,在执法中要一视同仁;二是环境执法过程中确保执法的公正性,严格按照环境执法程序进行执法,对环境法律做到准确地使用,树立秉公办事的形象;三是环境执法过程中确保执法的合理性,将执法行为发生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合理地使用自由裁量权,防止、克服部门利益至上和随意扩大、的倾向。
2.3.2 对违法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在环保执法过程中,对于违法企业(屡次违法、故意偷排、超标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处罚的力度。在限期治理期间,对相关企业进行限产、限排处理,建设增加排污总量的项目要坚决禁止,绝不姑息。经过限期治理或停产整顿后,依然没有实现达标排放的,向有关政府机关提出申请,做出关停决定,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其监管失职的责任。
2.4 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
2.4.1 应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利用法律武器维权的意识将不断增强,对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机构要把好环境执法人员采用关和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教育关,建立严格的考核、淘汰、监督制度。
2.4.2 提高群众参与环境执法的程度。为了提高环境质量,需要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为此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执法中来,为此,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同时做好教育工作,帮助广大群众树立环境危机意识,强化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执法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结束语
针对以上:依靠环保一个部门的力量做好环境保护事业是远远不够的,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污染者治理,群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环保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