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要求,全民健身提高体质也逐渐被国家和人民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对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全民生活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调动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现如今,大众健美操以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完美形体,改善气质,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为主要目的,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因此大众健美操已大范围的普及了。

关键词 健美操 运动 全民 健身 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的计划,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维系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大众健美操作为深受人们青睐的一项健身运动项目[1],其主要功能在于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行实施,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大众健美操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健美的形体,改善气质,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不仅如此它还有终身受益的功效,能提高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让人们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当然还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自己拥有好的生活心态。本文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襄阳的市民为调查对象,分析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北省襄阳市社区居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关于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文章 25篇,作为理论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襄阳市人民广场、诸葛亮广场、南湖广场、鼓楼商场门前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发群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420份,无效问卷65份。

3.数理统计法:运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4.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结果分析

(一)民众选择健美操的原因分析

健美操作为一项简单易学,种类繁多,场地不受限制的运动,是人们健身的不二选择。通过调查发现,选择健美操的大多数为女性,但是男性比例也不是很低。可见健美操在大众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他们选择健美操的原因大多相同,是因为可以强身健体,塑造美丽的形体,丰富自己的生活,听听音乐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2]。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择健身的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农村居民大多时间都要忙于农活,闲暇时间较少,并且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他们健身的意识还不强。但是综合来说,在众多的健身项目中,选择健美操做为健身项目的还是占大部分。因此对于具有动感,难度系数较低,种类多,易学的健美操来说收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二)大众健美操对全民锻炼的意义

1.增强体质

大众健美操的动作以"健"、"力"、"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长时间练习健美操,可以使肌肉的弹性提高,还可以消除多余的脂肪,使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优美,其次还能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提高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人体的发育具有十分有利[3]。并且跳健美操还能提高和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功能,使得心搏有力,身体更加健康。与此同时,还能让心情变好,增加食欲,还能消除人们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

2.塑造形体

长时间进行健美操运动,可以帮助自己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使其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完美。不仅如此,还能培养自己的高雅气质,让自己的整个身体始终保持端庄,挺拔的姿态。

3.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可以培养人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好的创造力。提高音乐,舞蹈等好的艺术素养。同时,身体健壮后还能更好的适应恶劣的社会坏境,当然通过跳健美操还能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交际能力,让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训练身体能力

健美操的身体能力训练是对身体的速度、柔韧、耐力、平衡性以及协调性等等运动能力的训练。它对改善身体的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和身体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能够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体健康。

5.历练顽强的意志

健美操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项目,如果想要把一套完整的健美操跳好,无疑是需要下功夫,多练习,只有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健美操动作达到一个新高度,跳的更加完美。因此,长期锻炼可以磨练顽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专注度和不服输的精神。

三、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大众健美操的动作以“健”、“力”、“美”为主要表现形式。能够消耗过多的脂肪,使其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完美,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还能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让人们的速度,耐力,柔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并且健美操的种类繁多,练习方式更是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健美操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因此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在健美操的舞蹈中,还有优美的音乐,让人听后身心愉悦,缓解生活压力。大众健美操正在以独特的魅力风靡全国[5],让全民健身可以更好的开展,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

健美操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锻炼意义的健身项目。它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还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不仅如此,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培养好的心态以及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进全民健身操的发展势在必行。建议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并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软实力也有更好的前景。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让农村的人也可以有健身的机会,促进大众健美操的全面普及。群众在选择健美操锻炼的时候,要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以达到更好的健身目的。并还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广播,多进行大众健美操的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了解健美操,并能进行健美操锻炼。只有人们都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能大步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化社科项目(全民健身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鄂西北地区为例14G341)。

参考文献:

[1] 硕红, 张亚峰.现代健美操的基本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0(9).

[2] 郭素玲.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作用与优势分析[J].体育文献报. 2010(6).

[3] 王广宇,占伟.浅谈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地位和作用[J].景德镇高专体育系.2006(6).

第2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成都;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外环境因素

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西部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模式处于快速转型之中,西部地区大众的思维模式、行为观念、生活方式也都随之变迁,体育生活方式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一个中心城市,对整个西部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吸引及带动作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形成东、中、西部群众体育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征集了众多专家、教授的意见,认为,在成都市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外驱动因素是: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舆论和大众传媒、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化程度、学校体育。本文的研究就集中在这一维度上,力图从外部环境来研究和分析影响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因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确定

由于经济状况对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以成都市19个区县2014年人均GDP为分层抽样的标准,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锦江区、新津县、崇州市3个区县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社会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情况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10年至2014年CNKI收录的相关期刊论文,共217篇;并整理分析了相关理论专著,为本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提供依据与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27份,回收率达96.35%,其中有效问卷1830份,有效率为94.97%。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众多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对问卷所设问题确认率较高,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大于0.8,调查的材料可靠。

1.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公民的体育权利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肯定和保护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开始把政策侧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并引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国家相关决策部门至此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项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也颁布了诸多群众体育发展政策法规。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包含了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市场、体育竞赛等体育的各层面。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把发展和管理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有序发展。通过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可知:35.5%的调查者希望政府能颁布实施健全的体育法规和规章,以保证其体育权利。说明成都市大众的法制化观念日益强化,善于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该选项的中选频率在排序上仅位列第五位,排序位置较低。访谈中发现,群众对于政府颁布的各项体育法规的态度是认可和支持,但对于这些体育法规能否全面的执行和实施持怀疑态度,另一部分群众则对体育法规完全不知晓,说明部分群众还未意识到体育法制化对自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保障。从调查的反映中认识到,当政府和其他决策部门在努力加强体育法规和规章建设时,只是关注于“有法可依”,而实际中,如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才是成都市群众关注的重点。

2.2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所谓舆论就是通常说的公论,公众的意见。它是以总体面貌出现的意见,是在有意见分歧时多数人意见的总和[1]。舆论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之间的中间领域,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能。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在余暇时间安排上,61.7%的调查者热衷于新兴的网络传媒,49.6%调查者选择了看电视、电影,另外24.7%的调查者选择了看书、报、杂志。很大比例的成都市群众将新兴的网络传媒、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转播媒介作为自己度过余暇时间的手段和方式。大众转播媒介对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无声的、强有力的冲击。当体育这一社会大系统通过大众转播媒介这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宣传和教育,如竞技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新闻,体育锻炼方法讲座以及体育法律宣传等,可以推断,大众传播媒介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对成都市群众构建自身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久远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关于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有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宣传报道,而关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或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调查中表明,有20.9%的体育活动参与者是通过体育传媒的影响而形成的体育兴趣,主要通过新兴的网络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究其原因,我国处于工业化时期,大众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缺乏更多的资金,固定的时间和充沛精力去参加系统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训和体育信息学习,而体育传播媒介具有的及时性、自由性、低廉性和趣味性与成都市大众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匹配性,因此得到众多成都市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2.3体育场地设施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实施的两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均表明,缺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调: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2]。成都市群众对群众体育工作愿望调查显示:有58.5%的调查者希望能够建立与社区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而认为应尽可能开放体育场馆,合理收费的选择率也高达51.9%。这两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位列所有选项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由此推断,如何促使更多的成都市群众投身体育锻炼,构建体育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层面的保障。在调查哪些因素导致成都市群众未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现,有19.2%的调查者认为缺乏锻炼场地,而因为缺乏体育设施未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为29.3%,两者选择率之和达到48.5%。可以认为,有48.5%的调查者直接由于缺乏体育场地设施而放弃参加体育活动。在调查成都市群众参与体育活动项目分类上,发现63.7%的调查者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选择不需要场地设施或只需要简易场地设施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跑步、长走等。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在成都市群众体育现状中,体育场地器材是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3]。解决成都市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的措施和策略是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2.4体育组织化程度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提高体育组织化运作的规模和水平,是影响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和构建体育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4]。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体育锻炼更是群众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成都市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分布”中发现,成都市群众的体育参与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是以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和个人锻炼为主,两者的选择率分别为75.8%和41.8%。具有体育组织化雏形的单位锻炼和社区活动的选择率不高,健美健身俱乐部的选择率也只有15.4%。一方面说明成都市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体育的组织化管理还未被成都市大众所接受。

2.5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现代体育的发源地,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表2关于成都市群众形成体育兴趣的因素分析显示,因为学生时期对体育的爱好而形成体育兴趣的比例为46.2%,排序在第一位。可以推断,学生时代是否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后是否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对成都市群众体育的影响,可以延伸至如何让社会大众共享学校体育资源。虽然《全民健身条例》等国家政策引导性文件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出于诸多原因,学校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却很低。在进行成都市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调查中,仅有7.7%的受访者选择了住宅附近学校场地作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虽然这个比例不高,且该选项的排序靠后,但至少说明成都市学校已逐渐打破其原有的封闭状态,成都市群众已开始尝试利用学校所包含的丰富体育场地器材来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1.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加强群众体育制度与法规建设时,应不断完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制度。2.建议舆论和大众传媒应加大对国际顶级体育赛事的转播与推广,加强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的普及和宣传。3.建议相关决策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体育场地器材的相关法规精神,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有偿体育场馆。加快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实现社会共享,有偿体育场馆收费价格应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4.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程度较低,但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规措施的颁布执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成都市群众体育的体育组织化的不断发展。5.学校体育有助于成都市大众体育兴趣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随着成都市对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学校体育势必将对成都市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赵昀 周翔 王飞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15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第3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农民;体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95-03

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新农村的建设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全民健身的必要途径。根据我国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其中强调“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说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农村体育健身,各级政府都为此作出很多努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大力的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

笔者经过亲自走访、实地考察,在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他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形式展开案例和数据的收集工作。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试图全面了解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现状,探讨大力发展湖南体育建设的主要对策,从而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更好更快的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1、湖南农村及农村体育的概况

湖南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数为6327.42万人,位居全国第7,其中农村人口为4587.63万人,占了总人口的70%,可见湖南人口的构成仍以农村人口为主。为彻底贯彻中央精神,湖南省政府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同时在《湖南省“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也指出:“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人为本,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明确指出: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要在市(州)、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均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还明确规划到2015年,全省各县(市、区)建1个全民健身中心,建10处以上健身路径等。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规划和建设,湖南全省上下都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更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湖南省人民群众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28.6%,位居全国的上游。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健身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一大批“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战略部署,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这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湖南省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各级政府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全省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2、湖南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体育建设投入经费较少湖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比起相邻的广东沿海和东南沿海,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同样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农村体育建设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与个人经济收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发的人观念、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个人的体育消费水平。湖南经济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和物质差距并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只占城镇人口的1/3左右,且农民基本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各种福利和补贴,实际的城乡差距更大。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村集体收入用来体育建设的经费很少、农民个人收入用来体育消费也很少。同时政府资金对农村体育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资金投入集中在少数示范村,覆盖面不大。表1是对来自不同地区和村落的本校90名农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严重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制约着农民的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近郊农村,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体育建设方面走在农村前列。但是,笔者进一步询问被调查者,发现其公共体育场地多数是该村学校或者周边厂家所建的篮球场。一般农村和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劳动形式仍然是以重体力劳动为主,文化和体育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享受,能够投入到其中的个人收入几乎没有。

2.2 农村体育建设基础薄弱。基本活动场所和器械缺乏调查资料表明:占我国国土面积16.5%和29.92%的城市人口拥有场馆比重占78.8%,占国土面积83%和70%以上的农村却只拥有20.20%。尽管农村地域广、体育潜力大,但目前农村体育建设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多农村居住地以村落和姓氏宗族为主,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山区农民是单门独户,部分村寨交通落后、信息封闭,过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由表1也可以分析出,多数农村都没有体育建设规划,没有体育建设基础,缺少基本的活动场所和运动器材。

2.3 农村体育建设意识淡薄,组织机构欠缺 农闲时候,多数农村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电视、闲聊、纸牌与麻将为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体育价值观念与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差异。体育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耗能消费运动,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开来,甚至被误解和排斥。虽然多数湖南农村居民无论是在潜意识里还是表意识里,都对传统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价值予以认同和接受。但仍有不少农民朋友,特别是老年朋友,认为自己常年劳作,那已经是一种足够的锻炼,不需要再在农闲的时候给自己找事情做,体育意识淡薄。同时,农村体育服务队伍结构以及其整体素质与农村体育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据调查,湖南省乡镇政府没有体育领导机构的占45.6%,没有乡镇干部分管体育工作的占48.7%,没有农村体协及其他农村体育组织的占83.4%,这足以说明湖南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还很不完善。就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而言,湖南全省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0余名,其中农村只占1/10,平均数万农民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农村体育骨干队伍贫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2.4 流动人口比例大,体育活动组织困难,传统体育项目后继乏人 农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积极作用有:首先可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与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不造成居民流动,就不可能有居民的开化,还可以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和觉悟,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和需要。第二是可促进经济发展,并使农村人口本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可以学习到一定的技术,取得一定资金等。也有负面作用如:一是使农村优秀力量大量流失,而使农村日渐走向衰落。二是无序的流动把各种农村社会负担转嫁给未流动人口,形成不合理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在当前湖南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但是对于农村体育建设来说,人才的大量流失,青壮年常年在外,使得体育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建设力量和参与群体,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38、61、99”,也就是所谓的“留守村”,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组织体育活动很难。同时,农村的一些传统项目,舞狮、划龙舟、踩高跷、本土武术等有着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活动后继乏人。

3、湖南农村体育建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经费投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保有量“仓瘭足而知礼仪”,在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农村经济基础决定着他体育建设的进度和步伐。一方面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保证了农村体育建设的主力军和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体育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村村有场地,户户有器具,人人有参与,那样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湖南2010年实现了建设1000个农村示范村的目标,此项工作要求给每示范村投入10万元左右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以此契机,湖南省1/6的行政村争取建立了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其中包括标准的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有的配备了健身路径和其他健身设施。一方面可以盘活和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的投入机制,在大体上,就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经费投入格局。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继续建设、升级和完善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欠发达的山区则可通过“争取上级支持,结合本级投入,采用联谊帮扶和对口支援”的方式促进简易实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3.2 贯彻国家条例,完善农村体育建设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各县、镇(乡)政府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与国家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切实贯各项法规政策并将农村体育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需不断健全乡村体育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从上而下自成体系。成立农村体育工作基层领导小组,由镇(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各村干部、农民体协负责人员、中小学校的领导、乡镇企业的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与指挥农村体育工作。这样在总体上把握农村体育发展态势,才能开拓出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农村体育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一个为主五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社会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社会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农村体育服务的逐步形成。

3.3 以传统节庆体育项目为基础,带动农村体育 发展农村体育,要有本土观念,不能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标准,盯着现代化。要立足乡村实际,立足农民需求,立足本地特色,稳步发展,逐步提高。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土生土长的运动形式,它根植于农村,趣味性强,简便易行,功效显著,符合农民健身习俗和需要,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包装和推广。对于外来运动项目,也可以通过弱化和异化手段,经过改良后来满足农民所需,只要能满足农民所需、提高农民兴趣、积极健康的原则,都可以进行改良。要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大原则,根据不同群体群众的需求和爱好,组织一些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简单又实用的体育赛事活动。在湖南省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山水路场不同的地域、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培育一些有湖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目前岳阳的汨罗、华容和株洲等地的标准龙舟,沅陵、汉寿和永州等地的传统龙舟,永顺和泸溪等地的少数民族龙舟赛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影响都很大,需要我们更加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多个有影响的传统赛区,辐射周边,提高影响力。

第4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操舞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高质量生活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活动,健身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身操舞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流行体育运动,有必要对其内涵、特点、价值进行研究,以期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河西区社区健身操舞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了解这一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实际发展现状,对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天津市河西区的五一阳光、宾水东里、宾水西里、宾水南里、育贤里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对健身操舞的内涵、特点、价值及开展状况进行研究。

二、讨论与分析

(一)健身操舞概述

健身操舞是以舞蹈元素为载体,以健身操为内容,舞蹈与操化动作有机结合而创编的一种新型健身运动。根据不同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元素,有节奏有规律地运动身体各部位,它把许多舞蹈动作健身操化,通过有氧健身操的锻炼形式,反复或间断进行组合运动的身体练习。这项健身运动融体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追求人体健与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次动作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通过音乐和动作充分地表现出来。另外动作内容形式多样,可根据性别、年龄、喜好、运动基础与身体素质的不同自主选择适宜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因此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高度的艺术性、鲜明的节奏感和广泛的适应性是健身操舞的主要特点。经常进行健身操舞锻炼能提高促进心血管系统,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水平,提高运动能力,改善不良的身体姿态,发展美的鉴赏力,缓解精神压力等作用,具有增强体质、塑造形体美、娱乐身心的价值。

(二)河西区健身操舞发展情况

1.参加健身操舞锻炼人数的调查。五个社区共发放问卷600份,经常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有17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可见,以健身操舞为锻炼方式的人数不多,多数人对健身操舞的认知较浅,由于缺少具有资质的指导员,领跳者几乎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因此,参与锻炼的人数时多时少,无法吸引更多居民积极参加健身操舞的锻炼。但其中育贤里社区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人数则较多,从地理位置上看,因其离体育学院较近,受专业院校师生的积极宣传和影响较大所以这项运动开展的较好。

2.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性别情况。调查的五个社区中,女性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人数占78.16%,男性占21.84%,可见,女性对健身操舞有较浓厚的兴趣,其原因是女性更注重姿态、体型及身体健康,更喜欢伴着音乐欣赏美、展现美。相比而言,男性对健身操舞感兴趣的人不多,男女比例相差较大。

3.参加健身操舞锻炼者的年龄情况。以健身操舞为锻炼内容的174人中,18岁以下17人,占9.7 %,18岁-30岁有34人,占19.54%,30岁-45岁的有45人,占25.86%,45岁-60岁及以上的有78人,占44.82%。30-45岁的中年人,开始注重健康,而45-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因空余时间较多,所以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人数最多。由此看来,参加健身操舞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最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年龄层段。

4.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时间及频率情况。调查显示,社区居民练习健身操舞主要分为3个时段,早7点-9点,中午13点-14点,傍晚18点-20点,每次锻炼时长为1个小时的人数占47.7%;半个小时的占13.3%。锻炼2个小时的占29.8%。其中早时段、每次锻炼1小时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傍晚时段练习2个小时。这与中老年闲暇时间充裕、没有工作压力、生活习惯、锻炼习惯息息相关。

调查中显示,一周中每天都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有57人,参加4次锻炼的60人,参加2次的有30人,有27人不稳定(时而多时而少)。通过对比年龄数据,每天锻炼和一周4次锻炼的人群基本上是老年人,一周两次和不稳定的主要是45岁以下年龄段。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健身操舞是以舞蹈元素为载体,以健身操为内容,舞蹈与操化动作有机结合而创编的一种新型健身运动。音乐风格和舞蹈元素丰富多样,艺术性、节奏感和适应性是其主要特点。具有增强体质、塑造形体美、娱乐身心的价值。

天津市河西区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的人数不多,以45-6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女性为主,每次锻炼1小时,周锻炼4次频率居多,缺乏对健身操舞的全面认知和专门培训,无法吸引更多居民参加健身操舞锻炼。缺少系统性指导和组织规划。

(二)建议

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项培训,加大社区对健身操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们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组织多种形式的展演和比赛,增加锻炼的趣味性、协作性和交流性。

参考文献

[1] 刁在箴,郑婕.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10.

[2] 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7(24):2-15.

第5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0.前言

足球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我国足球联赛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学生越来越喜爱足球运动,但是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总体水平还较低。目前,多数高校增加招生,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变多,场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11人制足球比赛运动强度大、学校场地设施不足、对学生的技战术与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精彩程度降低,不仅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影响观看者的兴趣,从而影响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氛围。小型足球由于受场地、器械限制较小,参赛人数可多可少,易于组织,且技战术要求细腻,攻防转换较快,精彩程度高,很适合在高校推广。本文就福州市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提出参考意见。

1.概念界定

小型足球是指每个参赛队上场人数少于11人,场地规模小于标准比赛场,比赛时间相对较短的足球竞赛活动。目前国际国内组织较多、有统一规则的小型足球包括:小型7人制、小型(室内)5人制、小型4人制和小型3人制等几种。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本专科院校的小型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归纳法、数理统计法等。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小型足球的特点

(1)场地器材简易,便于在基层普及和开展。这一特点适合在场地有限的地方,只要有一个足球,一块空地,就可以组织小型足球比赛。

(2)比赛形式多,人数可多可少。比赛形式多样,使组织者可根据比赛现实情况,有更多的选择和安排方法。

(3)比赛中接触球机会多,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对提高参加者的兴趣及比赛中运用和发挥技术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场上攻防转换节奏快,战术灵活多变。因为双方队员之间的相互距离较近,比赛中更多对抗与拼抢,这样每个队攻守转换次数多,频率快,表现为攻守转换迅疾。

(5)比赛的射门机会多,比分高。小型足球比赛场地小,有效射门区域相对较大。所以,射门得分的机会较多,进球说也多。

(6)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能在学校和群众中开展,还可以在训练队中运用。

3.2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的意义

(1)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大学生是我国全民健身的一部分,大学生运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有利于足球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小型足球运动触球机会多,增加个体的兴趣;小型足球比赛观赏性强,并且对提高个体团队意识也具有积极作用。

(3)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型足球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以及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4)高校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后备人才,是足球训练时有效手段。

3.3福州市高校开展现状及可行性条件分析

3.3.1场地条件

在调查的六所高校中,均有至少1块足球场地,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大多院校都是标准11人制足球场,不利于多组学生进行比赛,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场地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将场地划分多块小场地,开展小型足球运动。

3.3.2学生参与情况

在调查中大学生中喜欢足球运动的人很多,完全不喜欢足球的只有11.26%,说明足球运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为了小型足球运动顺利开展,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小型足球比赛机会,吸引给多的学生参加。

在调查的学生中,曾经参与过足球运动的同学占91.43%,但是大部分都是作为观众来参与足球运动。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电视直播或录像来观看足球比赛。

通过调查得知,高校学生选择最多的最常参加的足球比赛是不固定人数的比赛。其次是11人制,和5人制比赛,原因是11人制和5人制是最常见的且电视转播做多的比赛类型。但是,总体看来,小型足球比赛的人多占了绝大多数。可能是因为小型足球比赛无论人数限制还是场地限制都没有固定,易于开展,所以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

调查的学生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居多占35.32%,而参加4次以上的学生较少,参加足球比赛30-90分钟的学生居多总共占68.51%,基本可以满足运动需求,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课外活动时间和双休日进行足球运动。可以看出,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时间不固定,参与者无法统一时间,并且参加的人数无法确定,因此开展11人制比赛比较困难。

调查中,高校学生参加足球运动多数是为了健身娱乐和提高自己的足球技术,也有一小部分为了展示自我。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少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追星需求。说明足球运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健身锻炼以及精神需求。

3.3.3高校足球选项课的情况

大部分高校学生想要参加足球选项课。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对足球有兴趣,想要提高自己技术水平、增加对足球的了解并可以得到娱乐。目前,高校足球选项课存在学生素质、技术水平不一,场地受限,观看热情比参与热情高,对技术训练热情低等问题。面对以上问题,可以运用小型足球运动的特点进行足球选项课教学。

3.3.4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比赛的积极性

在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希望参加社团活动,且热情很高。如进行小型足球比赛,可以在有限的场地内供更多的学生参加,也大大提高了比赛精彩程度,提高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影响力,使校园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3.4结论与建议

第6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摘 要 本文对郑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文件进行了历史回顾,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关系的理顺,郑州市所有学校体育场馆将免费对社会开放,它将成为社区、社会群众建身锻炼的主要场所。

关键词 郑州市 全民健身 学校 体育场馆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它地市,导致郑州市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发展很快。多年来,郑州市政府虽然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但远远满足不了市民的健身锻炼需求。郑州市属学校体育设施一直是河南最好的。由于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正常管理和校园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我市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整个进程缓慢而艰难。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一方面可以大大缓解市民健身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个多赢的战略。本文对郑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进行历史回顾,总结其开放经验,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省其它地市,促进河南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

一、第一阶段——郑州市首次响应国家体委《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阶段

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国家体委就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健身需要。由于学校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再说,学校场馆开放会涉及到安全、经费等一系列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制定出一个具体开放的管理办法,所以说我市各个学校体育设施没有对外开放。

二、第二阶段——郑州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开展市民健身活动的意见阶段

为推动市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增强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郑州市实际,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开展市民健身活动的意见《郑政文(2006)30号》。鼓励学校的体育健身场地在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双休日和工作日在不影响教学和学校安全的情况向社会开放。但对如何开放,开放如何管理没有提出具体建议,最终是不了了之。

三、第三阶段——郑州市教育局制定《郑州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阶段

随着,城区人口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市民健身场地的不足和和学校大量健身设施闲置的对比日益显著。2007年郑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蔡爱芬提出,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延长开放时间,扩展开放对象,让更多人能够得到体育锻炼的机会。2008年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制定《郑州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力争2009年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开放,届时市民将会有更多的锻炼场地。

在《郑州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草案中明确规定,市区公办的各级学校用于体育活动的体育场(馆)等设备在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向社会免费开放。草案还规定,节假日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时向公众有偿开放,允许收取一部分费用,对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以及聘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费用。收取的费用要由物价部门进行核定。另外,在草案中对学校开放方式也进行了规定,即学校可以采取由学校管理经营、对外租赁等模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可采取登记式开放、会员制开放和团体活动预约开放三种形式。

由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会影响校园安全,再加上其它省社会上一些不满分子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了人身伤害,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郑州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没有执行,但在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已做好了一些前期部署。

四、第四阶段——郑州市教育局公布首批试点学校场地对外开放阶段

经过了三年的调研,郑州市教育局对郑州一中等8所学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进行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试点时间2011年10月起到2012年8月底,开放时间仅限节假日和双休日。到2013年,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包括小学)都有望对外开放。为了确保校园安全和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被非正常损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采取半自由式开放,即采取登记式开放、会员制开放和团体活动预约开放三种形式,开放时间和管理办法由学校自定。组织管理模式为学校自主开放、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开放和委托经营单位开放,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管理。

免费对外开放学校体育设施,会带来这样那样的不便和种种社会问题,但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将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他们在锻炼中就会约束自己,爱护体育设施;学校管理者在开放过程中切实为锻炼者提供方便,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郑州市的学校体育设施将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全天候完全免费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 郑州晚报.郑州拟首批开放7所学校体育场馆[N].2008.02.22.12:17.

[2] 郑州8所学校体育场免费对外开放 暂只接受预约[N].2011.10.17.

第7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 社会体育 现状 一体化

1.前言

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体育卫生知识、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其将来立足社会,创建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同样,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校体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较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职体育教师、设施齐全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及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存在。

2.1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率偏低。

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其教学环境的安全和纯净,实行封闭式管理,无形中阻碍了学校丰富的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

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底,我国体育场地总数为615693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个。其中教育系统场馆数量占总数的67.5%,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数量占总数的15.56%。教育系统体育场馆经常对外率为12.99%,不对外开放率为51.88%。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满足平时教学训练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或流失。[1]

2.2学校体育师资的社会参与率偏低。

学校吸纳了众多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若能将其优势延伸到社区、家庭,则可带动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快速发展。现实情况是,除了负责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外,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活动的比例偏低。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4月,福建省本科院校在职体育教师有515人,参与社会指导体育指导工作的有86人,占16.69%;离退休教师有113人,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者有34人,占30.08%。[2]体育师资参与社会体育工作的比例偏低,在职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比例低于离退休人员,学校体育师资的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不能有效促进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发展。

2.3学校管理层观念陈腐。

当前许多学校管理层观念相对陈腐,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不能积极主动地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实现互动。

据马春兰对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唐山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分别进行“资源共享”调查显示,高校领导持反对意见占了24.2%;满足教学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放占53.3%,持无条件支持态度的只有22.5%。[3]这说明相当比例的学校领导层还没有摆脱学校教育只限于学校范围内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尚未树立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体育三方共赢的新理念。

2.4学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在校生进职业队,俱乐部向高校和家庭渗透,家庭成员间相邀进行体育休闲等现象使学校体育和社会、家庭体育的界限逐渐模糊,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明显,休闲体育已成为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很多俱乐部、健身会馆甚至家庭都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学校体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发掘、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家庭体育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逐渐加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例1991年为35.04%,1996年为38.14%,2001年为40%。[4]我国家庭体育的参与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3.1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动机依次是:增强体力、增进健康;与家人团聚、交流情感;休闲娱乐、放松释压等。除了健身、娱乐等动机外,也有一部分家庭开始注重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

3.2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

调查得知,家庭体育的参与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老年人成为家庭体育的带头人;小学生家庭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为2.32次/周;家庭的中坚力量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较少参与家庭体育锻炼。

数据显示,2003年武汉市居民全家一起锻炼的次数较少,每月1次的占43%,4―8次的占28%,8次以上的仅为2%,而不在一起锻炼的比例高达37%,[5]这说明我国家庭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3.3家庭体育的参与内容。

调查显示,家庭体育活动内容呈多样化,且具有城区化地域特点。61.2%的家庭选择体育游戏,55.4%的家庭选择慢跑、散步,42.1%的家庭选择观看体育节目、阅读体育报刊。其中,慢跑、散步、羽毛球等项目为大多数家庭首选。活动场所城市居民多为小区内空旷平地和公园、广场、郊外空地;农村居民多为房前屋后和家庭院落等。城市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高于农村家庭。[4]

3.4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家庭成员一起参加体育休闲和锻炼可以使家庭的幸福指数提高。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开明的家长能理解孩子好动的天性,能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休闲和锻炼,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催化剂,也是社会体育的原动力。

同时,孩子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有限,特别是我国实施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的时间增多,学校体育必须和家庭体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4.社会体育现状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由计划经济下的“群众体育”进入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育”时期。其后,社会体育的发展,遵循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道路,以全民健身为核心,在我国城乡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普及。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的人力、物质、信息、文化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组织形式基层化,参与主体老年化,管理结构自主化,活动时间早晚化,活动内容简洁化,活动场所随意化。

4.1社区体育的参与动机。

调查得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55%;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为13%;丰富余暇生活为9%;增进社会交往为6%;恢复健康为5.6%;摆脱孤独感为4.4%;给孩子做榜样为4%;其它为3%。

4.2社区体育的参与对象。

资料显示,杭州市参加社会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老年人占73.4%,中年人占29.1%,青年人占6.4%。天津市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76%,60岁以下占24%。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襄樊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8%,40―60岁占12.6%,40岁以下占17.6%。

我国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呈老龄化趋势,侧面反映出由于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学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适合中青年人群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锻炼情绪,形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3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是社会体育设施资源匮乏。我国现有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0.5,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馆面积高达16,体育场馆数量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体育设施资源主要分布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匮乏,严重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全面开展。

二是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社会指导员是群众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全民健身的宣传者、场地设施的维护者。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会议宣布,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有43万人,但相对于一个13.5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社会指导员数量缺口很大。

据汪海等人对全国十个省市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在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2.9%,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为22.1%,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73.4%,其他为1.6%。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业余为主,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为主,无偿服务为主。客观上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时尚化,影响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参与热情。[6]

三是政策管理落实不到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多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颁布可以看出政府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目的是明确而清晰的。但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全面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对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不到位,造成人为损毁严重;不注重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发展;缺少对社区体育场地建设和开发热情;不注重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引导、支持和管理,严重影响了地方社会体育的推广和普及。[7]

5.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关系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道:“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成了插曲。”这段话说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依托关系,学校体育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

家庭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8]家庭体育是联系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和纽带,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家庭体育的开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续,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进行,达到学校体育终身化、社会化和家庭化的目标。

6.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必须相互依托,紧密结合,走三位一体发展的道路。学校体育应发挥其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家庭、社会体育服务;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学校、社会体育服务;社会体育应发挥其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优势,和家庭、学校体育实现互动。

6.1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理念。

学校体育应深化课程改革,调整现有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与家庭、社会体育接轨。管理层和施教者应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意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6.2学校体育应利用其独特优势,为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学校体育应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为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同时也可使闲置的体育场馆设施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建设服务。

学校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学校优秀的体育人才也可走入社区和家庭为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健身讲座;学校体育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家庭或到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进行社会实践,让学校体育和时代接轨。

6.3家庭体育应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

家庭体育除了健身健心的功能外,还能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形成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优势表现为家长对孩子体育行为的引导、熏陶和矫正,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体育理念。若能与学校、社会体育相结合,则可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促进社区体育的稳步发展。

6.4社会体育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

社会体育除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外,还拥有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可为学校体育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既使学校体育的外延得到了有效保障,也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6.5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发挥一体化综合效益。

学校有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资源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社会、家庭体育重要保证;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能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实施;同时社区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既能带动社区内成员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又使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得到合理延伸。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体育效益最大化。

6.6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宏观调控。只有在政府的扶持和协调下,三者才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政府部门应对三者一体化的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形成三者滚动向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汝栋,王先亮.关于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现状的调研报告[EB].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官网.,2007-11-21.

[2]郭琼珠等.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3):57-60.

[3]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89-90.

[4]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2001.12.6.

[5]周传志.武汉市家庭体育现状与发展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62-163.

[6]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3):11.

第8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11-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繁忙而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益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巨大的市场,于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西方国家健身房经营比我们先行,各方面自然比我们成熟。有些大规模的健身俱乐部自20世纪中叶就已开始起步,至今已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健身俱乐部则起步于20世纪80 年代,相对国外较晚,在发展规模和管理模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国内外资料分析我国健身俱乐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

(2)逻辑归纳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最终得出结论。

3 讨论与分析

3.1 我国健身俱乐部的管理现状

(1)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组建的基本态势。社区体育俱乐部和公益型体育俱乐部为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组建的基本形态。所谓社区型体育俱乐部是指在当地政府部门、当地体育部门、街道居委会三重管理下的公益型俱乐部。以居委会以基本单位,三家共同投资,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就近组合,就地活动,便于指导,方便群众。以优良设施为基础,建立从儿童到老人、残疾人等体育爱好者都能参加的健身场地。参与者可以交纳少量的会费,以维持正常的开支。

公益型体育俱乐部(也称单位型俱乐部)利用学校、厂矿、部队、企事业单位的有利条件,发挥现有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作用,开展本单位的健身活动。该类俱乐部大多有完善的设施,有正规的技术指导,易于进行系统地训练。

(2)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创新管理。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需要创新型的管理,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管理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创新管理者,掌握的创新潜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新出自己新鲜的经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健身俱乐部行业创新管理当中,管理人员通过改变人员的态度、修正行为,来提高工作绩效。创新是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保证。

(3)我国健身俱乐部提供的消费方式。目前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提供的消费方式分为会员制消费、各种培训课程和普通的日费消费。会员制是健身俱乐部提供的一种主要服务方式,它是通过引导健身消费者进行长期的健身消费,而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保证的一种普通的营销方式。

3.2 我国健身俱乐部现存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国的健身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严格的体育健身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而国民对体育的消费力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历史很短,经验不足,相关政策滞后。

(1)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滞后。近几年,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供群众锻炼的俱乐部数量,管理组织俱乐部的网络还未形成,全国人民参加健身俱乐部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因此造成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不相应,在有关部门组织的十大城市调查中,参加健身俱乐部锻炼的仅占18%。而在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均在30%以上,这一点足够说明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脚步迟缓。

(2)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我国业余的体育健身俱乐部缺乏统筹规划和必要的管理措施:注册标准不一;缺乏必要的法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规范;收费不尽合理;一些个体兴办的俱乐部条件简陋,只要交费就可以注册,体育主管部门没有得力的制约措施。高档俱乐部占地面积过大,收费昂贵,普通大众难以问津。

(3)健身俱乐部建设不完善。健身俱乐部形式单一,规模小;管理松散,场地设施大都因陋就简,场馆的地点选择、装修档次、环境品位以及器材质量都存在问题;活动项目选择上呈单一化,而且常年不变;俱乐部之间基本处于自发封闭状态,缺乏彼此的交流与互通;以及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欠缺等问题。

3.3 我国健身俱乐部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

(1)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趋势。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人民大众对健康的需求心理,必然带来健康消费的新观念,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花钱买健康”,进行健康投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健身俱乐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立足于俱乐部,服务于俱乐部,以此来增强自己竞争能力,以尽可能多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消费需求。并且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在运行过程中转变群众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变福利性体育为消费性体育,稳步占领健身市场。

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的加速发展为办各种新型的健身俱乐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体育政策主要是向大众提供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为目的,以商业型健身设施为活动场所,领先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运转的会员制体育健身俱乐部,它将是未来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和体育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因此加强对该类俱乐部的管理,明确主管部门;确定体育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各自的管理职责、审批条件和经营申报注册程序;改变管理的混乱和不合理的收费现象,是这种俱乐部的主要任务。

(2)社会指导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体育教师、教练员不同,不能用单纯学院式教学的方法从事健身俱乐部从事的指导。指导员要与不同层次的会员直接接触,因此他们不但在技术上要全面,在人格要健全,更重要的是满足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应由现在的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以适应群众健身的需求。国家体育总局于1998年推出的《健美操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实施方法》就是向技术型转变的良好开端。因此担任俱乐部的指导员必须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持合格的等级证书才能上岗。等级证书的指导员还应利用闲暇时间按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定期进行后续培训。实践证明,有一支素质全面、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保证俱乐部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俱乐部连锁经营方式。在国内,新的健身房的名字层出不穷,这也展示着整个健身市场日趋成熟的现象和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这现象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它代表了健身房经营商业化模式中的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有的俱乐部还在计划和构想阶段,有的则可能实现了地区或跨地区的“小连锁”,但这和真正意义的连锁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在于还未能真正总结出广告宣传、市场推广、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俱乐部日常管理的模式化程序。连锁把目前的健身房品牌化,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服务品质的保证,无论是国产还是洋品牌的健身房,都会为自己品牌的健身房一下子就会拥有拿来就用的管理经验、流程及统一的广告策划和市场推广方案、统一的员工培训等,将有效地提高各项工作专业化程度,从而直接影响到各项工作的质量;不同地点的俱乐部网络化分布的形式,将给消费者“通兑通取”的方便感觉,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接受健身俱乐部的又一促进。

(4)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想要消费者支付更多费用,就要提高服务质量。一些高消费会员就需要提供一些非健身性的服务。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会员聚会,以达到扩大会员社交圈子的效果,也可以安排会员观看正规运动员的比赛或表演以激发健身热情;利用双休或节假日安排会员到景点旅游。

(5)进行俱乐部的电子商务化管理。健身俱乐部的连锁经营是必须的,而且有很多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借鉴。但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健身俱乐部运营的电子商务化。如果说连锁解决的是如何赶上欧美国家先进的健身俱乐部的问题,那么健身俱乐部的电子商务化解决的是,超过他们的问题。随着电子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我们要把握时代的潮流,将健身俱乐部的运营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信息时代的各种便利工具为俱乐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IT行业的工作,而这种行业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他们没有时间去从事健身运动,但他们对网络比较熟悉,他们是健身俱乐部所需要吸收的很重要的潜在消费者。他们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强,对健身运动的需求也比较迫切,借助电子商务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其他的人群也会考虑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健身消费。按照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拣,电子商务与健身俱乐部的结合应用可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它具有网络广告、网络交流、网络快递、意见征询等四方面的功能。

网络广告是健身俱乐部可凭借电子商务的网页浏览功能,在网上发播各类信息。消费者可借助网上的检索工具迅速地找到所需信息,而俱乐部可利用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与以往的各类广告相比,网上的广告成本最为低廉,而给顾客的信息量却最为丰富。网络交流可借助非实时的电子邮件,新闻组和实时的讨论组来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洽谈交易事务,网上的咨询和洽谈能超越人们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这一点,特别为俱乐部的连锁经营提供了有力的通信技术支持。网络的快递则可以服务已付了款的消费者应将其购买的商品尽快地传递到他们的手中。电子邮件将能在网络中进行物流的调配。而最适合在网上直接传递的产品是信息产品。如文字或图像的健身指导教材,俱乐部活动信息等。这将为提供消费者更好的服务,提高自身的信誉。意见征询能十分方便地采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消费者对服务的反馈意见。这样使健身俱乐部的市场运营能形成一个封闭回路。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仅能提高服务的水平,更使俱乐部获得改进服务、发现市场的商业机会。

4 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健身俱乐部发展滞后,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因此应加强俱乐部的管理,明确主管部门,加大连锁经营;根据我国国情与现状对俱乐部进行建设与管理;重视各级健身俱乐部指导员的业务培训,与国际接轨发展民族传统项目;建议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俱乐部连锁经营经验,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以健身俱乐部应用信息为平台,实施电子商务,对改善我国的健身俱乐部服务水平和提高竞争力是有很大帮助的。电子商务作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时速干线,能够帮助国内健身俱乐部行业赶上国外同行,并最终超过他们。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叶新纲,丁锡琪.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定价与经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第9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己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体育产业结构失衡,体育锻炼人群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供给达不到平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智慧体育”应用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体育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应用服务能力本文就智慧体育发展架构做出探析,为体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方向。

1智慧体育的概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智慧+”的概念也伴随出现,而且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焦点。“智慧体育”是体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智慧体育的诞生全面提高了体育主管部门综合管理水平和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同时将全面促进体育信息化的发展    

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智慧体育”让体育的管理和服务变得更加智能,通过无处不在的各式传感器实现对各种体育行为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智能处理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对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及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反馈和决策支持

2“智慧体育”的特征      

“智慧体育”的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全面感测、充分融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即将传感器与智能设备共同组成一个“物联网”,对体育行为进行有效的测量和全面的监控分析,并将感知的数据传输、存储管理实现智能化应用,构建智慧体育基础设施构建一个新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处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高效率、低成本的智能化服务使体育事业的参与者吸能进行高效的协调运作,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智慧体育”总体架构      

“智慧体育”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通信技术的新型体育模式智慧体育可以采用IP模型划分成四层:物理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及数据规范标准体系作为智慧体育平台的支撑体系物理层    

物理层即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体育”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网络、大数据设备、健身设备传感器、GPS等系列基础设施,为整个架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数据层    

数字层即体育事业管理信息层是体育智能无门开展得而各项业务的数据资源,它的建设和服务开展,为体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灵魂支撑

3. 3应用辅助层    

应用辅助层是为应用体系提供基本保障,是影响“智慧体育”发展成就的重要因素应用辅助服务体系将从云平台、决策平台、GIS平台等方而进行建设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必须结合体育事业现实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和优化各类业务系统供给,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应用体系3.5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数据信息安全不仅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同时也要加强管理,要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稳健快速;此项工作,是保障体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6数据规范标准体系    

数据规范和标准是体育信息化走上健康有序轨道的必要条件,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关于数据规范和标准的政策法规,实现多规划一的标准,为体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智慧体育的应用典型案例

4.1.1智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智慧体育平台为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提供便利和低成本的健身参与成本,了解最实时的体育赛事活动信息。智慧体育平台能够提供全市范围内最广泛的健身场馆预订、同城赛事越战、业余比赛组织信息、专业的体育装备购买等全民健身相关的信息,在智慧体育平台接入体质监测预约通道,体质监测后为侮位监测者提供监测报告,根据报告内容为侮位监测者提供健身和饮食建议,有效解决特殊人群和特殊地域的疾病预防、治疗工作提供信息指导

4.1.2智慧运动健康管理与服务    

利用健身传感器采集人体的运动数据,并进行传输存储,对系统传同的运动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挖掘,为健身者提供适合的运动建设意见和饮食方案

4.1.3智慧指导专业体育训练管理    

智慧运动员管理库实现对运动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物联网和生物传感器对运动员生理和生化指标测量、侮日训练情况、地理位置信息等实时监控,保证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实现对运动员的有效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