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第1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决定,做好市级党政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的脱钩工作,经北京市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对我市市级党政机关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五)已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的撤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到其他企业的,社会保险关系随同转移,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自谋职业的职工,可将其档案委托存放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人事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存档,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与存档前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失业的职工,可由企业将档案转到职工户口所在地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失业人员进行求职登记,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2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针对我市夏县校外无业青年殴打在校学生的事件,被媒体网络广泛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按照王清宪市长:“校园暴力令人恐怖!而此现象并非个别案件,并非个别学校,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育、管理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全市以夏县的这一事件为鉴,开展一次普遍的校园暴力整治活动,建设文明、温馨、和谐、向上的校园。”的批示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暴力专项整治行动。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以公安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关于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护校安园”的行动方案》和山西省有关学校安全工作规定为依据,紧紧围绕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大局,推动平安教育、平安校园建设,在全县积极开展校园暴力排查整治行动,强化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严防发生重大涉校涉园安全案事件,维护校园持续安全稳定,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环境。

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要求,通过集中整治各级各类学校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案件发生,形成“校内安全管理、校外高危人员排查管控、校园安全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感,确保我县校园安全稳定。

(一)排查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教育科技局负责对学校排查整治工作的督导和检查。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校园内部安全负总责。学校要建立从校长、副校长到教师的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守卫防护装备、安全防范设施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情况等进行自查。尤其是初中、高中、职中、民办学校要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守法意识;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对违纪的、思想压力大的、行为偏激的和与校外不良青年联系紧密的学生进行摸底排查,采取一对一教育管理方式,及时化解生生、师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加强放学时间段对校门口、宿舍楼内的管理,有效减少学生的聚集;严查严管校园的易燃易爆品、管制刀具、剧毒化学试剂,堵塞安全漏洞。

(二)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各校要协同公安部门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和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全面排查管控校园周边以及与校园活动相关的各类重点危险人员,严防失控漏管造成现实危害;校园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是否落实,校园及周边警务室或包校责任民警的履行职责是否认真。

(三)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要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的门卫值班、值班巡逻、外来人员出入登记查验、宿舍管理、领导带班、学校岗位安全职责等制度是否落实,台账是否完备,信息反馈是否及时。

此次校园暴力排查整治行动从文件下发之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整治行动。

(一)排查摸底阶段(5月20日-30日)

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本方案,围绕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确定排点,逐个学校进行排查摸底,要结合《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彻底摸清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隐患和问题,广泛接受家长和群众反映的建议,要分类整理、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并且上报教育科技局政教股。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30日-6月15日)

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一分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学校负责校园内专项整治工作,做到有机构、有方案、有措施。教育科技局督导学校整治工作落实。校外涉校涉生暴力事件由综治牵头,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进行从快、从速、从严、从重打击和整治。

(三)检查验收阶段(6月16日-20日)

整治工作结束后,各学校要及时总结并向教育科技局上报整治情况。市综治、公安、教育将联合对校园暴力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抽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县教育科技局成立校园暴力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督导检查等工作。校园暴力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科技局政教股,联系电话:。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落实校园暴力专项整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新绛县教育科技局校园暴力专项整治领导组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第3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第4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在唏嘘被害人的悲惨遭遇与痛恨行凶者令人发指的行径的同时,有人提出媒体的报道可能是造成类似案件接连出现的原因之一,并认为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该“淡化处理”、“冷处理”,不做或少做报道。对此,《南方周末》评论员长平在《杀童案报道的媒体伦理反思》一文中表示不赞同。他认为:公众知情、引发关注、对管理者起警示作用、对潜在犯罪者示以警戒和震慑,均是媒体报道的理由(参见《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30日)。笔者基本认同长平的观点,因为“如果新闻事件是人类生活的镜子,那么,那些阻止或回避记录我们生活中重要事件的新闻事业为我们提供的却是扭曲的社会图像”。但同时笔者也认为,不应完全忽视媒体报道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如何确定媒体报道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继而确知报道的负面影响并总结预防报道负面效果的报道思路,是本文希望探讨的三个问题。

一、校园暴力犯罪与媒体报道之间相关性分析

当某一犯罪行为发生后,由于媒体报道产生的广泛轰动效应,是否是同类犯罪行为短期内密集发生的一种诱因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密集度、行凶者选择犯罪目标、犯罪手法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来看,人们很容易得出“与媒体报道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猜测或假设。由于缺乏足够规模的调查样本和数据统计,本文仅借用一个小型调查及国外相关案例,来说明这种猜想和假设的存在。

先看一个网络调查: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张大伟曾在人人网做过一个小型调查。调查题目是:“针对近期连环幼儿砍杀事件,媒体的广泛传播是否在‘引导’犯罪”调查从5月12日开始,那时已有6起校园暴力案发生。截至5月29日,共计参加人数163人。回答选项一,认为“是,有关系”的120人,占73%;回答选项二“不,完全没关系”的11人,占6%;回答选项三“说不清”的32人,占21%。

这个小型调查题目、选项均比较简单,调查对象身份也很集中,即人人网的用户。人人网是一个社交网站,尤以中学生、大学生群体为主。结合调查者张大伟的新闻学院研究生身份,不排除部分调查对象是他的朋友和同学。因此,统计结果及意见,很难说能够代表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看法。但却也可以证明,确有不少人认定这里存在着某种关联。

在此,本文进一步将这一调查结果与部分新浪微博上的观点结合,将“媒体报道与犯罪行为关系”的态度及认知分为以下三类:

观点1:立足于对媒体的职责和报道动机的理解,可称“动机论”。认为杀童案接连发生与媒体的报道方式完全无关,媒体应当坚定履行对公众知情权负责的报道义务,而对媒体横加指责,则有妖魔化媒体之嫌。具体意见包括:“新闻的报道和校园血案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和日本人来搜查中国人时,因为小孩哭而暴露了目标差不多。我们能谴责小孩,将他杀了”(潇湘晨报袁复生,4月29日)“报道没有合理不合理之说,依照事实还原事实地去报道就是合理的,这样才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人人网,王子强,5月13日)持这一观点的人强调指出,“这类事件显然不是靠媒体的自省或者规避报道就可以做到的”。“媒体还报道杀人者瞬间被执行死刑了呢,也没对后继者产生多大的威慑作用。媒体有报道事实的义务,公众更有知晓事实的权利。”(人人网,程海礁,5月13日)

观点2:校园凶杀案的一度密集出现,与媒体报道方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持有“效果论”的立场,强调了媒体要对报道效果负责,并采取“以果溯因”的思维方式,主张对报道方式加以反思。在调查中,持这一观点的占绝大多数(73%)。北京青年报的编辑宋燕在5月2日的博客上就很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郑民生和他的后继者们一个一个登场,可怕的消息一个一个传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郑民生的后继者是受了他的启发,因此在这件事上,首先应该保护信息传播的畅通。可是这‘没有迹象表明’有多大程度证明他们之间的无关”另有观点认为:“媒体应从自身来探讨报道的合理方式,如何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情况下,兼顾公共安全,确保信息不被歪曲利用。”(人人网,张大伟,5月12日)

观点3:媒体报道确有不妥之处,即过分自然主义地反映了事件本身以及作案者的背景和意图,而缺少必要的道义评判。这种观点大体以动机和效果的关联来看问题,着重指出媒体在维护人的安全和正义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待类似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更应从人的生命权的角度对行凶者的恶劣行径给予痛斥,而不是为行凶者的行为找背景和理由。如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程鹤麟所说:“有再多理由也不能成为掩饰肆意剥夺年幼生命的借口!没人有权利杀害无辜儿童。千万别再问是谁把人逼成兽。对这种丧心病狂的凶徒,人人得而诛之。”

在这三种不同的意见和态度中,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是非曲直呢

不妨再看下一个国外的案例: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Times)1989年的报道。1989年1月17日,美国加州的一名同性恋、吸毒者、有犯罪记录及精神疾病记录的Patrick Purdy闯入当地一家小学(Cleveland Elementary School),持AK-47型号的半自动枪支,打死了5名学生,另有29名学生和教师受伤。之后他用一支9毫米的手枪自杀。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媒体报道相对保守。《时代》周刊仅提供了基本的事件。一周后,由于Purdy事件得到持续关注,《时代》周刊在2月份以《全副武装的美国》(Armed America)为题,做了一期封面报道(如图),内页有超过6页纸的详细内容。作为新闻由头,文章提到了Purdy所使用的武器型号,同时也公布了Purdy的名字。8个月后,9月14日,美国肯塔基州一个名叫Joseph Wesbecker的人闯入了一家印刷厂,他手里所持的武器型号和7个月前Purdy所使用两支枪一模一样,均是AK-47半自动步枪、9毫米手枪。在这次的杀戮中,8死13伤。事后,警察在Wesbecker的家里发现了《时代》2月6号刊,Webecker还在标题下划了线。警察提出:Wbsbecker几乎用了7个月的时间制定自己的行动方案。当然,除非犯罪人自己承认,笔者觉得很难说《时代》2月刊的封面文章正是这个人行动的诱因。但在排除《时代》周刊对此行为负法律责任的同时,不能完全排除的是媒体报道的道德责任:即报道对于潜在犯罪人间接的影响。

二、警惕“媒体示范效应”

暴力犯罪案是犯罪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种类。由于犯罪报道内容性质均比较严重,会对社会或人员造成重大伤害,同时报道数量的多寡和报道程度的深入,又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秩序是否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是否安全的问题,因而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特别关注的一个报道领域。一般意义上,犯罪报道可以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等。暴力犯罪可依据犯罪嫌疑人的行凶方式划分为枪击案、纵火案、持刀案或是其他钝器伤人案,等等。4月23日的南平案及之后发生的案件均属于校园持刀(钝器)暴力犯罪案件。

由于美国允许私人合法持有枪械,因此美国的校园暴力犯罪更多的是使用枪支,比如发生在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和1999年发生在科伦拜恩中学的枪击案分别是大学和中学的两个最惨重的校园枪击事件。因为这类事件在美国频繁发生,有专家开始研究报道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美国校园暴力和防自杀专家,曾在美国缅因州防青少年自杀机构担任咨询顾问的科尔曼(Loren Coleman)提出了“媒体示范效应说”(The Copycat Effect)。他曾写过两本关于校园枪案的示范效应的书,在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校园枪案发生后,也因此成为众多媒体采访的对象。

科尔曼在研究中发现了这类犯罪的一些规律性联系,如校园枪击案发生的时间规律:事件往往发生在两个学年期间,如在美国秋季学期开始(8月下旬至10月)和春季学年结束时(3月至4月间)。模仿者内心有自己的“媒体钟”,犯罪发生可能会是在主要媒体报道后的一天、一周、两周、一个月、一年、十年。犯罪行为方式的模仿性规律:模仿者会模仿以前的暴力袭击者的行为和细节,如选择受害对象和犯罪实施地点,甚至在镜子前学习某一个犯罪人射击的方式;犯罪行为的名人效应规律:名人事件有深远的影响和模仿效果,尤其是在自杀报道后;校园枪击案的对象选择规律:如果犯罪人本人是某学生团体的成员,他会将熟悉的环境和人作为目标对象;犯罪人若是校外的成年人,则会选择一个较近的学校学生作为目标对象等等。他通过这些研究提请人们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有可能在以下方面无意地起到某种推动作用:1.对犯罪人动机的猜测,给予潜在犯罪人心理上的接近和认同;2.对犯罪方式和手法的无意识指导。

那么,在我国近期发生的系列杀童事件中,媒体报道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负面影响因素呢

在南平案后,媒体发表了不少对郑民生作案动机的猜测。如:周边的人看不起他,讲他有桃花病;婚姻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等等。(中新网,3月23日)

陕西汉中案报道之后,媒体报道汉中市第二场新闻会,通报称犯罪嫌疑人因患病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了自杀和报复他人的念头。“吴焕明患有二型糖尿病、前列腺炎等疾病,并于今年3月做了包皮环切手术,思想极度焦虑、担忧,内心恐慌”,等等。(中新网,5月13日)但媒体在对犯罪嫌疑人背景加以解释时,一方面固然表现出对犯罪人的某种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容易激发潜在犯罪人认同感的危险。而更重要的是,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理由对稚嫩儿童下手这一最不容侵犯的人道原则,在报道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笔者认为,这才是最为有害的一种忽视,它反映出媒体界道德意识的某种缺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同时,从几起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选择的行凶地点来看,几乎可以确定郑民生的“榜样”作用:将刀对准弱小的小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这种“复仇”或泄愤方式似乎更能“见效”;从犯罪手法来看,从南平案后的6起校园暴力事件,只有一起是使用“钝器”伤人,其余均为各种刀具,与郑民生的手法也几乎完全相同;还有些报道对郑民生的描述有更为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如“南平血案凶手被判死刑,称知道捅什么地方最致命”(搜狐,4月9日)、“‘恶魔’专找低年级学生下手”(网易论坛,5月16日)等等。不难想象,这样的报道越是详细,对于一个有着实施作案想法的人,越会是一种“指南”。

这些事实给出的提醒是,媒体不能不反思“如何报道”,以避免负面影响的问题。

三、对规范暴力罪案报道的构想

那么,媒体该如何尽力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呢在基本确定报道有时会造成与报道初衷相反并导致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媒体人应当确立何种报道意识应当说,了解不同报道类型应有些什么样的报道规范,是媒体自身社会责任深化的体现。我国广播电视审议规则要求,在犯罪报道中“不将犯罪者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英雄化;不以同情的基调表现犯罪,使罪行显得正当或可以容忍、接受;不具体描绘犯罪过程、细节和技巧;在法庭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的报道和评论。”参照此要求,本文尝试归纳如下几条:

1.不对犯罪行为归因

媒体有没有能力对犯罪行为进行归因对于一个特别恶劣的犯罪行为,是否需要媒体对其行为给予解释我想,他们不是某天心情不好突然想起来要做这件事,而应当是有一段时间的思考才下了决心,经蓄意准备,伺机动手。媒体应报道已发生的事实,但不等于记者就可以成为一个总结者:简单地将其行凶的原因归结为失业、在恋爱中出了问题,等等。属于职业角色错位,也增加了报道诱导潜在犯罪行为的可能。此次杀童案报道中一个失误之处就在于不恰当地加以详细解释,即指郑民生的犯罪行为与其长期失业在家、单身、无女友有关。“‘有人不让我活,要将我逼疯,别人也别想活’,他一直重复‘我对社会不满’这一句话。”(《南方都市报》,3月24日)

在这一点上,其实可以参照“自杀报道”规范的处理方式。新西兰卫生部1999年发表的《自杀和媒体》,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头版报道或者敏感的标题;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问题;将引发自杀原因简单化;将自杀描述为一种流行现象;使人误认自杀会带来好处等。(新浪微博,南方王世军)

2.姓名与照片须慎用

我国媒体职业化意识与水平是在近年才慢慢有所提升的,即便如此,各媒体均已达成共识的是:不渲染暴力手法和行为过程、不刊播血腥图片、保护受害人隐私,等等。与之前相比,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类似校园暴力的恶性刑事案件中,是否应当公布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其照片是否刊播香港报业评议会在《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第三条规定:报道应避免描述自杀过程和采用手法。报道自杀者名字和刊登照片,可免则免。这一条是否可以成为校园暴力事件报道规范的参照

3.提供宣泄渠道的指导

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完整事实的记录者,还应当从引导人们思考的角度提供相关事实和渠道。在这一点上,在南平案后,中新网、南方都市报、中国广播网的部分文章均提到了心理疏导和安抚问题。

东南网3月24日的一个报道标题是《3月23日南平实验小学门口持刀男杀害8小孩》。报道近万字,包括遇难学生、家长、市民、心理援助、郑民生情况介绍,不可说不全,不可说不生动,但却缺乏一种更有目的的指导,即社会中潜在的那些同样有着情绪的人,应当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社会对他们有没有救助办法哪些机构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心中恶魔,重新唤起他们爱社会爱生活之心媒体能否提供这些方面的指导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例如日本东京有一条防自杀热线或叫生命热线,已有7000名志愿者负责接听咨询电话。但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求助者增多,接听电话的人手仍然不够。美国各州也有同样的“自杀热线(Suicide Hotline)”,其所能发挥的情绪宣泄与疏通作用,是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一环。而媒体在自杀事件的报道中,应当公布“自杀热线”号码,也成为相关报道的一个共识。

因此,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或是校园凶杀案时,不仅有报道事实的责任,同时也有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发展的责任,呼吁、建议和引导的责任,包括同时给潜在的同类犯罪者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宣泄渠道。这种报道思路,也更加符合当前“维稳”的社会需要。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遇难者、灾害中的受害者的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些事后的舒缓情绪、治疗与补救固然重要,事前的预防渠道介绍则更有事半功倍之效。此类校园行凶案和自杀报道在这一点上非常接近,即在报道中,均应警惕报道内容对潜在行为人的消极影响,而应更多地提供解决他们问题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04页,华夏出版社

参见Cramer, Clayton E.(1994) 'Ethical Problems of Mass Murder Coverage in the Mass Media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9: 1, 26―42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事件。两名中学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另造成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之一

社会学硕士,于1980年至2004年在新英格兰大学(New England universities)教书,退休后,从事写作及咨询工作。

第5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你会为类似的事情心事重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最好分析一下自己,看看你的焦虑是明察秋毫,还是庸人自扰?

焦虑妈妈宣言:张开翅膀将孩子永远罩住,并且绝不打盹!?

互联网上随便“google”一下,世界各地针对儿童的犯罪案例令你点击到手软,每一个细节都能扭断你脆弱的神经。怎么办?努力张开翅膀将孩子永远罩住,并且绝不打盹!?

角色一:保镖

“网上的那些事情,只要有一件发生在女儿身上,什么就都完了。”陆路被这种想法折磨得每日如临大敌。陆路的女儿4岁,漂亮可人的样子人见人爱。陆路从来不让陌生人接近女儿,就算是认识的叔叔要抱抱女儿,陆路也总是不动声色地将对方推开。女儿3岁入幼儿园,陆路亲接亲送,绝不假手保姆。

专家建议:我们不可能贴身保镖一样伴随女儿长大。我们应该选择更积极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比如不与陌生人搭话;不可以触摸别人,也不能让别人触摸我们穿游泳衣时盖住的地方,如果有人这样做了,应该立即告诉妈妈等等。

角色二:警察

威威是个4岁的男孩儿,妈妈应该放宽心了吧——一天威威用手比做枪对着爸爸砰砰砰,正当爸爸要还击的时候,妈妈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及时地制止了这桩“暴力”事件。并将爸爸拉进卧室:你怎么能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呢?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任何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都能让妈妈们陷入噩梦。玩具枪是否安全,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一些“打仗”的游戏是否应该被禁止呢?专家认为我们不应将孩子的这种游戏列为暴力,相反,我们应该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完成适当的冒险。

角色三:设计师

很多母亲都将未来社会视做一个大型角斗场。于是为了减轻焦虑,我们为孩子设计安排了一个满满的时间表,恨不得一下子让他掌握所有的技能。

专家的看法恰恰相反——现在孩子面临的竞争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是减小了而不是增加了,并且获取能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想想看,以前那些来自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与压力就不存在。 当然,这也可能成为我们一个新的焦虑点,因为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孩子们“模拟的小社会”不见了,失去了部分的锻炼机会。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且为孩子创造交朋友的机会。 你从个人生活中深切地感到,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是决定他成功的系数。于是你前所未有地关注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你亲自出马为孩子解决他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你习惯性地干涉他对朋友的选择,甚至会因为孩子差一票当选组长,与孩子展开一次关于“团结同学”的长谈。

可能会导致的两个结果

一是孩子依赖性过强,不善于自己处理矛盾,另一个结果是孩子感觉你是一个“很烦”的妈妈,逐渐不再与你沟通。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孩子会自己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问题,你不必介入太多。但是请注意如果孩子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要及时开解引导。

一个不太愉快的提示:专家认为有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得失观制造了焦虑

专家提示我们,焦虑情绪实际的来源可能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和人际压力,我们错误地将这种压力投向孩子。

照顾孩子,没有第二人选

李莉是位3岁男孩儿的母亲。按照原计划,孩子今年该上幼儿园,赞助费都交了却赶上了SARS。SARS的阴霾早就风吹云散了,李莉仍觉得让儿子与20几个小孩儿在一间房子里同呼吸共起居太“危险了”。何况除了她这个做妈妈的谁又能坚持让儿子每次洗手都要洗够3遍,所有带到外面去的玩具拿回来后都要浸泡消毒?还有那些关于保姆的可怕传说。除了我们自己,照顾孩子,难道就没有第二人选?这些不可信任的人甚至包括那位父亲。但我们有时不得不依靠这些“不可靠”的人,焦虑就这样产生了。

专家建议,你问自己一个问题,客观地回答它——你是否在照顾孩子时,每件事都做得完全正确?答案是你有时做得很好,有时也不怎么样。实际上,幼儿园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职业训练的,是值得信任的。对于保姆,如果你的聘用渠道正常,又付了足够的工资,她是会好好干活的。有些时候,是一些具体问题转移成了焦虑。以保姆为例,比如当初你过于压低了工资,因此现在担心她不会好好地照顾你的孩子,由此产生了焦虑。

假如世界的噩梦降临在孩子身旁

9·11是全世界母亲的噩梦。核威胁,伊拉克战争还有水资源的日益匮乏…… 越来越多的妈妈将眼光投向世界,关注世界和平的同时,也为孩子的安全以及未来担忧。在国外生活的季兰忧心忡忡 ——幼儿园里各种族的孩子都有、离家不远的超市曾经发生过爆炸,伤员中就有和儿子一样大的一名男孩儿,还有那个送奶的男人总是别有用心地盯着儿子,听说他是…… 我们当然应该关心世界大事儿,但如果我们将每一件世界大事都具体到孩子的生活,我们又如何能正常地生活呢?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在防暴箱里长大。世界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和平安定的。与其焦虑不安,不如和孩子享受和平的快乐。

孩子病了都是我的错

孩子患病引起母亲焦虑是最常见的因素,“都是我的错,如果我不给她穿裙子,她就不会感冒。” “都怪我,早上他懒着不起,我就该猜到他不舒服,就不应该送他去幼儿园。” “都怪我,一眼没看见,他就摔倒了。” …… 不知不觉你成了祥林嫂。虽然关心备至,却是病床前最不受欢迎的人。这种自责不仅于事无补,还给孩子和其他人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并且在潜意识向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他可以为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寻找借口和替罪羊。他的未来可能是个喜欢抱怨、自我为中心不受欢迎的人。孩子患病应该悉心照料。但请给孩子积极乐观的态度,你可以说:“没关系,病很快就会好的,宝宝又可以出去玩了。”你也可以鼓励孩子:“宝宝摔倒了没有哭,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专家指出:有时候我们自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孩子生病是因为他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宁愿相信是因为自己给他穿少了衣服。 阿基里斯受到他那女神母亲的庇佑,仍然不能改变脆弱的脚踝。我们平凡的孩子和所有的人一样会生病、受伤,当然他也可能在未来成长得更为健康。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将生病的过程变成获取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好机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疾病和如何避免以及处理碰伤的知识。

Tips: 不变应万变的3项法则

我们太想做好母亲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花去了许多时间,我们在各路专家和著作中不停地做着折返跑。做自己孩子的好妈妈其实不必掌握太多的理论,常识会帮助我们,另外可以利用下面3条基本法则:

适度法则:过于严格、苛求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依赖性。过于放纵会使孩子不成熟,任性冲动。

移情法则:可以不向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低头,但要认真聆听和承认孩子的感情。

调整你的风格:你的孩子并不一定符合你的风格,改造他吗?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适度地调整自己的风格去适应孩子的风格。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而可爱的,你所要教给他的是做人的准则。也许当你不再刻意向好母亲的标准看齐时,你意外地发现自己成了孩子眼里的好妈妈。任何时候放松都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态度。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整理

第6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根据省、市、县安全工作要求,我校对安全工作进行了自查自纠和整改,其情况如下: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一)张校长在2月13日全体教职工例会上,特别强调了安全工作: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分析了当前的治安形势,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1、重视交通安全:要经常教育和提醒学生,遵守交通法规;老师本人也要时刻注意。

2、消除校园暴力: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外,保卫科、班主任、宿管老师要经常进行了解、检查,严防学生把凶器带进校园、宿舍和教室。

3、注意纠纷排查:各处室、各班级要找安全信息员,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报告和排解;教师千万不要侮辱和变相体罚学生。

4、进行“六防”: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拥挤、防踩踏、防意外伤害。

5、确保食品安全:不许采购劣质食品,不许陌生人进入食堂,要及时化解工人之间的纠纷。

总之,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层层落实,实行责任追究制。要用实际行动、高标准来迎接省市县三级安全大检查。

(二)、学校安全大检查:2月23日上午,在薛校长的带领下,保卫科等有关人员对我校各建筑所有消防设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和登记,王增林科长又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检查发现:在消防方面还确实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一些消防设备存在缺失现象:

1、消防栓:无水枪头者达11个;没接口和没水枪头者7个;全无(无水枪头、接口、水袋)者达5个。

2、灭火器:压力不够者18个;需新配备者达25个。

3、疏散标志:缺12个。 4、应急灯:缺8个;

5、楼梯安全出口标志:缺12个。

对此,总务处要尽快配齐消防设备。

3月14日下午,在蔡校长的带领下,又对各家属院进行了检

查,并对各保卫点进行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如下:

1、西家属院女教师集体宿舍要安装防盗门;

2、南家属院要抓紧解决夜间巡逻问题;教工楼二层北窗附近有电视、电话线,利于攀登,不利于安全,建议各户安防盗窗;夜晚要把院内有关部分照亮,总务处抓紧安装照明灯。

3、各门卫来客登记,做好值班记录,保卫科要一周一检查、一评比。

4、3月20日早晨举行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

(三)、伙房、超市工作人员专题会

3月28日上午,蔡校长、王耀国、王增林召开保卫工作专题会,针对门卫、超市、话吧、餐厅、伙房、消防安全等进行了交流和安排。下午在东二楼餐厅召开了超市、话吧、医务室、餐厅、伙房全体工作人员会。会上,蔡校长讲话并进行了强调,首先肯定了全体工作人员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强调了餐饮服务工作和饮食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指出不许任何陌生人进入超市和伙房操作间,不许容留学生,不许购进不适合学生用的物品(如烟、酒、不健康书刊等),要正当经营,公平竞争,优质高效服务。王耀国主任宣读了《莘县一中伙房超市工作人员守则》。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全体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学校加大管理力度,进行综合治理,特制定本守则。《守则》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有违犯,适其情节,或立即清退,或送司法机关处理。所有业主在顾用工人时,必须调查了解清楚,一定不能顾用违法乱纪、品行不端人员。并对食品质量、服务态度、经营方式、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管理、包公共设施)、实行“三防”(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王秀华主任宣读了预防禽流感的知识和方法。王增林科长为给工人办工作证,立即组织100多工人进行了照相,为工人的出入、平时的管理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保卫工作专题会

2006年3月30日上午8:30在综治办召开了全体保卫人员工作会议。

(一)首先各保卫点做汇报,分别谈了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因素:

1、闫敬选老师(新校北门卫):还应进一步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如四、六单元特别是六单元夜间不关防盗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自行车不上锁,放在宿舍楼门外,新自行车在楼门外过夜,这些现象时有发生。

2、赵章云老师(新校南门卫):老师自行车有不上锁情况;楼后自行车摆放不整齐;车棚出口经常有车辆堵住;个别教职工对值班人员时有不礼貌行为;门口小摊点有增多趋势。

3、王允海老师(老校北门卫):下晚自习后近11点仍有学生在教室点蜡学习,要避免引起火灾;培训中心12班学生张宇(家住国棉厂)于3月29日丢自行车一辆。

4、周贵成老师(老校南门卫):车辆乱放现象严重,本家属院春节前后,新添电动车、自行车20多辆,中午、下午放学后,部分老师和家属不把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放进车棚内,而是进大门就放,有的在外一整天甚至过夜。3月份通过10天的抽查统计,在车棚外存放的车辆有:摩托车49辆(次),电动车119辆(次),自行车乱放的更多,只在大门口两侧放的就有220辆(次);有的从楼上向下投垃圾;有极个别家属把家里的手纸放进楼下的公共厕所里。

5、李永增老师(老校东门卫):下午下班时间不断有外人闯入院内;外单位车辆有强行放停院内现象(已被阻止);李朝方屋住外地人有时晚11点不归(已警告);要把警报器尽快修复并装好。

(二)王增林科长、王耀国主任作强调:

1、王增林科长:交接班要及时;来客必须登记;来人来访要热情,注意工作方法;要统一着装;要在门卫外值班;上下学、吃饭时间必须保持两人;加强夜间巡逻等。

2、王耀国主任:从春节到现在各校区、家属院平安,是大家辛勤工作、用心工作的结果。从大家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如有些教职工产生了麻痹松懈思想,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吃饭、上下学、夜间是保卫的重点。家长给学生送来的钱、物品放到保卫室,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妥善保存,并亲自交给学生本人。

(三)根据各保卫点反映及存在的实际问题,请校领导对教职工进行提醒并教育。

1、上课期间只有老人或孩子在家,外人来访时,得不到老师的许可,不管什么情况,决不让进校园。

2、午休时间或夜晚,不允许进货人进货。

3、不要让找伙房、超市、家属院的人从南门出入。

4、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车不能进校。

5、自行车等车辆,一律上锁并放进车棚。

6、要注意保持家属楼、院公共卫生,讲文明,树一中形象。

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提高警惕,实行联防,确保校园平安。

一、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张胜聚校长等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由综治办、保卫科、学生公寓、餐饮中心等单位,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工作的落实。分管校长蔡克兴校长接连召开有关人员工作会,组织消防演练,检查安全隐患,并亲自写了“安全隐患自查报告”。

学校于2006年4月4日、5日两天,组织专门班子,对整个校园的安全隐患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排查:

4月6日上午,组织保卫科、综治办有关人员,对大门口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了检查,登记了“三无”及超员车辆牌号,并于当天下午报告了城关派出所、教育局综治办。

4月7日上午8点,召开了保卫人员会议,要求从元月9日开始,任何因私事来校的机动车辆不得进校;对工作期间出入校门的学生或工作人员,执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校门口一人盯岗,两人巡逻,杜绝闲杂人员进校。

4月8日上午9点半,召开了宿舍生活教师会议,就宿舍防火、防电、防滑、防拥挤等安全问题做了安排:宿舍安全门必须随时能够打开,宿舍生活教师每天检查至少20个房间,重点检查有无私接电源、吸烟、点蜡等危险行为。

4月10日上午课间操时间,举行了升旗仪式,对全校学生传达了市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就防火、防电、防盗、防交通事故、防校园暴力等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了强调,加强了思想教育,强化了师生的防范意识。

4月10日印制和下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通知》和要求。

4月11日上午,组织有关人员对餐厅进行了全面检查,在物品购买、摆放、食品操作等方面没有发现问题,勉励他们继续做好工作。

4月15日下午,举行了消防演练,召集了生活教师、餐厅人员、实验室人员、年级教导员80余人,在餐厅前空地进行了实际操作,现场演示了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张校长、蔡校长、张书记等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做了演练,确保每一个人会使用消防器材。4月16日,又购买新灭火器10部,分到了各重点单位作为备用。

4月18日下午,县消防大队的领导王信颖、张彬来我校进行了上半年消防安全工作大检查,对一中的消防工作表示满意。

第7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精神,教育部于XX年年11月9日正式启动XX年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并于11月19日正式开课。我们原州区按照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组织百名中小学班主任按时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通过聆听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的重要讲话和魏书生、王晓春、徐安德、张红等几位专家的讲课、辅导和答疑,使我们感到教育部举办的这次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实在、组织严密。这次活动就向“久旱逢甘雨”一样滋润着中小学班主任的心田,解决了压抑在心里的多年困惑,真是“传道,受业,解惑也!”也使我受益非浅。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传授新知、作业批改、差生辅导、特殊学生教育、思想品质转化、班级管理、组织各项活动……班主任什么都包办代替,占用大量时间,劳神劳力,工作成绩也未必优异。形式上为学生“减负”,却为自己加压。事实上,孩子的各种锻炼机会都被剥夺了,塑造了时代的“高分低能”学生,教师与家长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魏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机会和权利都下放给学生,不仅给自己减压,而且,能够让学生尽展自己的才能。真的是既解放了班主任自己,同时,也将民主和自由科学地还给了学生,师生自然会松、静、匀、乐。 

    在魏老师成功经验的启迪下,让我也真诚、真心、真正的相信学生,让学生真实的成为班级的主人,携手共建松、静、匀、乐的班级管理平台。 

今日扫雪,雪多,任务重,孩子们先前还干得积极踊跃。可是,后来,就有些累了,个别学生有的开始磨,有的开始抱怨:“老师,咱班怎么这么多,比别班分的多,什么时候能干完?”此时,我的脑中不觉想到魏老师的“松、静、匀、乐”。我开心的说:“孩子们,我们捡到大便宜了!你们不是喜欢玩雪吗,我们这不就是在尽情的玩吗?哪个班也不会有我们玩的时间长。我们快点把雪堆在一起,我们再设计一个漂亮的雪人,如何?”学生一听雪人,都来了力气,欢呼好。一会功夫就将雪按要求堆成一堆堆了。一个个雪人矗立在教室前,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学校的电脑上听完了任小艾老师的讲座,意犹未尽,便把讲义复印了下来,用的是学校的打印纸,就算是损工肥私吧,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电脑没上网。想回家后,再细细的看。好的东西就应该慢慢的回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小艾老师讲座中的第三点;抓住教育时机的功倍法。 

简简单单的和老师打了一声招呼,问了一句好,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小事一桩。可在任老师眼中却发现了教育的契机。不仅给学生发奖状,又用自己的钱给孩子买了奖品,并以此教育自己班的学生,从而教育了整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转变了学校的风气。任老师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又为什么会成功?我想:我们许多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曾拿自己的钱给学生买过奖品,也曾因为一件小事而在班级大张其鼓的表扬过。可为什么产生不了像任老师那样的效果呢?我想,最主要的是你有没有被那美好的一瞬间所感动。任小艾老师被孩子的一句问好而深深的感动了,因为她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发现了孩子内心中最美好的东西,那么纯洁,那么真诚,老师有什么理由不为之感动呢?当你满怀激动与真情去赞扬一个孩子时,他又怎能不被感动而改变自己呢。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应感动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感动,又何谈去感动别人呢? 

  12月2日,我们借教育部师范司和继教网举办的“班主任远程培训中期总结与答疑辅导视频会议”的东风,全体学员认真进行了第二次集中研讨活动。第三个版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何帮助青少年形成和发展健康的道德价值观。从实际案例出发,针对社会转型期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留守儿童”的管理、寄宿学生管理、学生早恋的引导和处理、校园暴力的预防和疏导等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解决方案和技巧。聆听了几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每一位专家都是妙语连珠,令人叹服。收获如果仅仅用“获益匪浅”四个字,是远远不够的。专家们幽默的言谈中闪烁着智慧的光彩,精辟、独到的见解令人折服,对我的工作的钟情和热爱溢于言表,带给我的完全就是一种震撼,一次洗礼,一次又一次的启迪、反省和思考。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有关法规、方针、政策及要求,明白了如何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并有效地影响学生。网上的交流,给我的工作以很多启示,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都说:网上学习收获多多,可以向其他班主任传经送宝了 

我为自己取得了九十几分的高分欣喜不已,我给介绍着自己学习的经验;有的在网上学习中发现了新的大陆而兴奋,探讨着怎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进入交流平台,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答疑使学员受益非浅; 

通过对学校安全工作模块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学校安全工作与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有关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及要求,认真听取专家们分析当前学校及学生在安全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专家们从实际案例出发,针对社会转型期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校园暴力的预防和疏导等等安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解决方案和技巧,并为班主任老师们答疑解难。这样的培训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班主任老师前进的方向,使他们不再感到迷茫。通过学习,我不但思想观念上有很大进步,也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掌握了安全教育的法规文件和相关知识。而且能结合实际,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使我的工作得以更顺利、更有成效地开展学习。建成一个和睦的学校和班级。  共2页,当前第1页1

在《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我继续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我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越学兴趣越浓,越学劲头越足。我学了一遍还学第二遍第三遍,把自己最困惑的部分反复收看、体会,与单位的领导、同事一起研讨。我不是为了任务而学习,而是真正抱着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网上的互动交流,并能就专家讲座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认识、讲体会。并帮助其他班主任把专家的经验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虽然学习接近尾声,但我丝毫不敢放松对学

习质量的要求,不盲目追求数量,不盲目追求形式,勤写文章,勤发评论,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模块的培训学习中,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视频讲课,自觉学习了案例研讨和扩展资料,独立完成了思考习题和作业考核。我认为通过培训更使我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班主任心理教育水平,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板块的结束,本次班主任培训也在我们的依依不舍中即将落下了帷幕。课虽完,而意未尽,感谢所有专家的教诲,感谢所有领导和老师辛勤的付出,我作为班主任表示一定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让我们逸挥基金中学的班主任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回顾一个月的学习历程,身为一名班主任一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在做好自己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每天上网学习交流的时间从没少于1.5小时,我认真听专家的视频教学课时,积极分析案例,对重点与难点做好相应的笔记。我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有时到书店买些相关的参考书或上网查找资料,以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我把它同别的相关课程和我们的工作实践联系起来学,这样使我更加容易理解,活学活用。有了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一下子变得乐趣起来了。 

一个月我认真地聆听了魏书生、任小艾、高洪、丁榕、迟希新等多位专家的专题,让我由衷地佩服他们的过人之处、“高手”管理中创新理念、也让我充分明确了自己努力地方向。本次培训总共参加了班级管理、学校安全工作等六个专题学习,完成了六个作业题和思考题,发表了多篇交流文章和发表了多次阅读后的回贴并认真地填写了反馈表。 

培训中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我能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完成考核作业和思考题,同时我能让所学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经过自己地努力,培训成绩也达到了99.47分,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我发现通过开放教育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学习方法,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终身的继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新我的管理理念。对平时班级管理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得情况,通过学习,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局面。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一个月完成这么多的培训以来,包括周末在内,我坚持认真听好每一次面授辅导课,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不论工作之后多么疲劳,不管那一天多少晚,我都能克服困难,从来没有缺课。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我战胜自己懒惰的心理(我也曾想过应付了之),使自己坚定地迈向课堂,并能自觉地上网与我们的同学交流。(二)、到了在工作和学习之间,我正确的处理了工学矛盾,当遇到工作和学习相冲突时,我会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既不影响工作又不放弃学业的前提下,克服种种困难,合理的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做到工、学两不误。(三、)为了更好的参与开放教育学习,我努力学习电脑技术,查阅电脑书籍,经常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对不懂的问题及时同同事交流并做好上网学习记录,获取了更多的学习信息。 

培训建议: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谢教育部组织了这么好的学习培训,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感谢进修校的老师为组织我们而做的努力,感谢专家对我们作业的批改和点评,感谢着我们培训的同学诚心的交流,感谢------,通过学习更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在本次培训我们已尽最大地努力去学习,但由于时间感觉也较仓促,感觉“消化吸收”不是还有待于今后更多地咀嚼品味,所以我很真诚地希望以后有更多地机会让我们交流、更多地机会听听专家的理念介绍,也让我们以后有资格以永远地学员身份进入培训网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8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对策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法制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加快,法制观念开始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完善法律制度的保障,由此也就彰显出了培养庞大高中生群体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就目前来看,我国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不是十分了解,导致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对法律缺乏足够的了解而犯下许多错事,给高中生的成长生涯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正视当前我国高中生群体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让高中生在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再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法律意识,从而为高中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1]。本文就是关于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相关分析。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对于我国高中生来说,虽然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却不知该怎么践行所了解的法律概念,在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庄严等方面更是置若罔闻,整体法律意识非常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我国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要求。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其遇事非常冲动,常常都是主观行事,做出了许多过激行为,没有意识到法律是可以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难以将法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犯罪几率逐渐升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更加发达,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不少高中生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不仅自我中心意识十分强烈,而且对于权威都是持着一个蔑视的态度[2]。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中生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无视规章制度,抢劫、打架、偷窃等直接触犯法律的行为在高中生群体中经常发生,不仅影响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在思想上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不断加强高中生的法律教育

虽然当前高中学校的教育中也包括了法律教育,但是受到应试观念的深刻影响,由于法律课程在高考中不会涉及,导致本该得到重视的法律教育工作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已经进行的法律教育活动上更是片面注重爱国教育与道德教育,关于基本法律条文、法律常识的教学活动少之又少,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提高。对此,也就要求高中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观念上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对法律教育的课程与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从德育课中将法律课抽离出来,让法律课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从而突出法律课具有的重要地位,让高中生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为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3]。

(二)使用新颖的材料,引起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法律是没有温度的,法律课程所涉及的都是残酷无情之事物,这样一门冰冷的课程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影响到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此,也就要求要采用生动新颖的法律教育材料,对法理学与法律法规、民法与刑法、私法与公法等内容的教学进行合理分配。虽然这样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出长远的发展目光,但是在这种教学下,能够使高中生对当前全国通用的法律条文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而才能够不断帮助学生对这些法律理论进行深入了解[4]。也就是说,如果不采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材料,也就无法让高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高中生也就会对法律知识的教育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要想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也就成了空话。

(三)对法律学习手段加以创新,不断增强法律学习的趣味性

首先,在进行法律学习的时候可以将一些真实的案例加入进去,在生动真实的案例学习中,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到法律具有的约束作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对各种法律条文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避免了法律学习的乏味与枯燥。其次,还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条文规定的好习惯,让其感受到法律对于公平正义具有的强大约束力,让其从内心深度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之心[5]。最后还可以创建法律宣传小组,让高中生成为法律的传授者与宣传者,通过转化角色使高中生对法律的重要性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促进高中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我国正处于加上你和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我国高中生数量十分庞大,其作为构建法制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高中生所具有的法律意识强弱将会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今后必须要更加重视对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社会各界都要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增加新鲜材料和创先法律学习方式等措施,让高中生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法律意识,从而为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秀梅,刘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相关性研究———对济宁学院2007级大一学生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141-145.

[2]刘艳艳.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24:413.

[3]黄艺博,徐韦钰,姜昱,王誉臻,夏一帆,姚正帮.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29-231.

[4]李小龙,刘文峰,赵常昊,王永辉,邹烨.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以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两所中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21:288-290.

第9篇: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风;量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12-03

学校作为人们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所学校的校风不仅集中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整体风貌,其形成与发展又与师生的日常活动密不可分,可谓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校风(school climate)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组织风气研究和Murray、 Pace & Stern的论著中。之后西方学界对其进行了许多研究。后其相关文献传入我国,开启了我国校风研究新的篇章。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多篇心理学文献的校风研究结果,可作为学校校风建设及相关问题之参考。

一、国外校风研究

1.校风的概念

西方心理学界对校风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由于校风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使其一直缺少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多篇文献看来,校风的界定主要遵从三种独立但不排斥的取向:组织属性的多重测量取向、组织属性的感知测量取向和个人属性的感知测量取向。在组织属性多重测量取向的框架下,校风被认为是学校整体环境的标志,把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区分开来。在组织属性的感知测量取向的框架下,校风被认为是学校的一系列具体属性,但对学校成员而言,是学校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期望。在个人属性的感知测量取向的框架下,校风是个体对学校环境的一套概括的或总体的感知,这些概括的感知反映了个人和环境特征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个体形成了其对整体校风的印象。

Peterson, Reece L & Skiba, Russell认为,校风就是学生和全体教职人员在一段时间内所感受到的学校环境。包括个体在这一环境中的舒适感以及个体是否感到这一环境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是否是安全、有序的。积极的感受能带来高效的学习和学生良好的行为态度。同时,校风也包括个体的一些负面感受,比如恐惧、沮丧、孤独等,这些消极情绪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以及各方面行为。因此,校风就是关于学校环境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映,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校风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外国学者对校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相当多的研究都集中于考查校风与其他因素间的关系。

外国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校风与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为数众多,目的在于找到解决青少年犯罪率显著上升的有效途径,并遏制频发的校园枪击案等暴力事件的发生。McEvoy, Alan & Welker, Robert对行为、学习成绩不佳与校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校风在减少“问题学生”行为的引导计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建议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有效的学校管理来改进学校的教育计划。Sprott, Jane B认为,校风中的情感支持十分重要,学校、班级氛围中的情感支持对“问题学生”的行为有显著影响。研究者通过对加拿大青少年进行两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对于10~13岁的学生来说,生活在具有情感支持的校园、班级环境中,两年后(12~15岁)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

学生的学业成绩、适应能力、情绪问题等与校风的相互关系也是近年来外国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Esposito的研究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被试,这些儿童均来自于美国城市中的低收入少数民族家庭,通过父母及教师对儿童学习能力、学校适应的评价以及标准化的阅读和数学测验得出结论,表明学校整体的校风状况以及师生间的关系能够有力地预测学生对学校的适应;同时,校风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成绩都有显著的影响。Ruus, Viive-Riina& Veisson, Marika等人认为,校风,特别是其中的学校价值观体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状况,同时也会影响其对生活能否有一个乐观接受的态度。还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建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感、归属感,并以此降低自己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

此外,对校风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例如Halawah & Ibtesam研究了中学校长的沟通能力与该校校风之间的关系,提出一所学校校风质量的高低与该校校长能否进行有效沟通有着必然联系,校长与教师间的良好交流有助于改善校风。

二、国内校风研究

校风是一个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跨学科概念。教育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理论成果丰富,积淀深厚;而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过短短几十年,正处于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有些研究认为,我国的校风的研究刚刚起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关于校风的文献众多,其理论剖析也有一定深度。但是,心理学范畴内的校风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国内现有的校风研究中,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占绝大多数,着重于对校风的定性研究,这些研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可操作性不足。而国内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校风研究,相对于国外的校风研究成果而言,固然是相对落后的,但刚刚起步的校风定量研究,则为我国学校校风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综合了众多文献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心理学范畴的校风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风的理论研究;二是校风的量化研究。下面将分别对这两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更加详尽的论述。

1.校风的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校风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对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1994年,陈方亮就提出:校风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路海萍(2004)认为: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和行为方面比较一致的、富有特色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杨丽珍等(2003)认为:校风的“风”体现的是群体的形象、氛围、言行,“气”体现的是内涵、方向和性质。黄希庭和范丰慧较早也较为系统地在国内对校风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其认为:校风是一个学校的人格,对外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体现了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对内营造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

在教育学范畴的校风研究中,一般认为校风的基本构成包括四个部分: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和职工作风。而心理学范畴内对校风基本构成的划分有多种理论,其中大部分是外国研究者所提出的。有国内研究者认为,校风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外部心理环境和内部心理环境。具体来说,影响校风形成的外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形势和民族心理;影响校风形成的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对学校的需要、学校教师的亚文化、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气氛、学校组织的领导作风和管理体制、学校的物理环境。 但这种说法没有相应的理论与可靠的数据支持,作为一家之言尚可参考。范丰慧等(2005)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索了校风的内涵、外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式调查、深度访谈、问卷初测和正式施测,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校风的因素结构,认为校风的因素结构包括学生风气、教师风气和组织风气三个二阶因子和十三个一阶因子(具体见下图)。

2.校风的量化研究

校风的量化一直是校风研究的关键。校风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参照,也是各个名校之所以成名之处。要将校风作为一个有效的指标应用于实践,就必然要求其可量化,易于操作。校风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1)有效学校研究中的校风;(2)组织风气测试研究中的校风;(3)校园文化研究中的校风。美国作为校风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国家,编制了许多校风测量工具,而我国对校风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我国近年来编制的校风测量工具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对国外原有校风问卷的修订,如,潘孝富(2000)修订的 Hoy 等人(1991)编制的《组织健康量表》(OHI);第二类是采用外国的校风概念和维度理论,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因素分析等方法编制而成的校风问卷,如潘孝富、孙银莲(2002)编制的《中学组织气氛量表》。综合以往此类文献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大多以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如潘孝富、孙银莲(2002)编制的《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潘孝富(2004)编制的《学校组织人际气氛》问卷;范丰慧、黄希庭(2003)编制的《中学校风问卷》等。

3.中国校风研究展望

我国的校风定量研究刚刚起步,更多地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校风作为一种环境力量,如果不进行定量的分析,就不能准确地鉴别其对相关事物(比如学生人格、领导方式等)的影响。只有对校风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推进校风建设。而在这一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弥补。

心理量表是我们用来进行心理学研究实践的工具,校风量表也不例外。但是国内研究却鲜有利用上述量表进行校风定量研究的文献和记录,这暴露出了当前我国国内心理学范畴的校风研究的一个问题――有工具却不善于利用,导致了我们拿不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证性的研究结果,使得我国的校风研究始终无法真正地进入量化研究阶段。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其客观量化的研究方法,而如果我们的研究始终处于对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阶段,那么将永远无法实现其可操作性。很多文献都提出了若干推进校风建设的途径,但真正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持的,却并不多见。作为学校工作者、校风的研究者及实践者,还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

国外的校风定量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结合中国学校自身特点来界定校风,因为国外所提出的校风理论是否具有跨文化性还没有经过考证。此外,我们进行问卷编制和分析要遵循心理测量学原理,以保证所得到的结果严谨、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更注重于校风与学校管理、学生适应能力,以及青少年情绪、行为等实际问题间的关系,偏向于应用方面。另外,其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与社会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比如探讨校风与美国少数民族的贫困家庭儿童等弱势群体间的关系,以及校风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等。而纵观我国近年来的校风研究,除了进行较多的定性描述之外,在理论与应用的结合这方面做得明显不足,这可能与我国的校风定量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但我们研究校风的目的就在于推进校风建设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务必要注重与实践相联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使校风研究的意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Peterson, Reece L & Skiba, Russell. Creating School Climates That Prevent School Violence. Social Studies; Jul/Aug2001, Vol. 92 Issue 4, p167, 9p.

[2] McEvoy, Alan & Welker, Robert. Antisocial Behavior, Academic Failure, and School Climat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motional & Behavioral Disorders; Fall2000, Vol. 8 Issue 3, p130, 11p.

[3] Sprott, Jane B.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Delinquency: Can Classroom and School Climates Make a Differ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 Criminal Justice; Oct2004, Vol. 46 Issue 5, p553~572, 20p.

[4] Esposito. Learning in urban blight: School climate and its effect o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of urban, minority, low-income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9, Vol. 28 Issue 3, p365, 13p.

[5] Ruus, Viive-Riina & Veisson, Marika.etc. Students' Well-being, Coping, Academic Success, and School Climate.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7, Vol. 35 Issue 7, p919-936, 18p.

[6] Loukas, Alexandra & Suzuki, Rie.etc. Examining School Connectedness as a Mediator of School Climate Effect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Sep2006, Vol. 16 Issue 3, p491-502, 12p.

[7] Halawah & Ibtes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High School Principal and School Climate. Education; Winter2005, Vol. 126 Issue 2, p334-345, 12p.

[8]范丰慧,黄希庭.中学校风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分析[J].心理科学.2005,28,(3):533~536.

[9]路海萍.关于校风形成建设的心理学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2,(1):89~92.

相关热门标签